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梧桐雨论文的参考文献

梧桐雨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梧桐雨论文的参考文献

评李清照《词论 摘要]李清照的《词论》在中国词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对后来词创作理论产生深远影响,也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褒贬不一。今天,我们在深化研究《词论》的历史作用时,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给以公正的评价。[关键词]李清照;词论;别是一家李清照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词的创作领域内,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作品留下的不多,至今辑存者仅有五十余首,但由于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一直给人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她的《词论》全文不足七百字,立论鲜明,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的词学观,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注意,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谈谈个人的理解和看法。《词论》强调,词“别是一家”,她把当时的词人分成两类:一类是不知词者;认为苏轼等人虽“学际天人”,王安石等人“文章似西汉”,却作不来词。又说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张先、宋祁弟兄“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对这些人有肯定,有指责。柳永词能协律固然好,但词中夹杂着庸俗、低下的缺点。张先、宋祁等人的词虽有丽句,却不够完整、匀称。另一类是始能知词者:如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等。对于这些人,虽然是懂得词的人,但她仍有所不满。李清照认为晏殊有妙语,却“苦无铺叙”;秦观词虽有情致,但沉溺其中,显得柔弱无气度。正是由于少故实,贺铸的缺憾也是如此;黄庭坚的词一味崇尚故实,又显得呆板,反而又成了疵病。李清照提出自己的词学审美标准,并将审美标准具体化,评价的具体全面,既有风格意境,又讲究铺叙用典等具体写法,使学者便于研习。李清照用她对词的审美标准,将她的前人、同辈等一些词作大家进行毫不掩饰的评判,直指他们的不足之处,作为一个女子,在当时能有这种批判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李清照认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都不符合词的艺术规律。忽略词的特质,只能使诗词文混淆,这不利于词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词“别是一家”,将词独立出来。李清照不但将苏词,而且连欧、晏词都视为“句读不葺之诗”。她主张写词要把握好词的基本要素,即协音律、重典雅、尚故实、主情致、有铺叙。这就不难看出,她对词的要求非常讲究,与诗的区别更为严格。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论断,从词与音乐的角度,提出词要合律,并提出词要分五音、五声、五律等等,以此来区分词与诗,维护了词的传统风格,旨在说明词的界限。的确,词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特殊性能和独特形式,自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从词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词与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种意义上说,诗与词是同源。我们知道,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都必须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统一,但是如果形式和内容发生矛盾时,形式束缚了内容的表达时,应该在形式服从内容的前提下设法解决。苏轼的词正好在这一点上,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大胆地摆脱了一切传统形式的束缚,所谓“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形成了他雄健豪放的词风。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苏轼的词并不是都不可歌,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都是可歌的。这种在词的创作上突破音乐束缚的新特征,可以说正是苏轼的革新和创造。苏轼在拓展词的题材广度时忽视了词体自身的独特性,对此,后人不能求全;同样,李清照在强调词的特性,捍卫词体独立的同时,对词的广度扩延未能顾及,我们也不能责备。诗言志,词缘情。我们应该承认诗与词有不完全相同的体性和风格,但也应该承认词与诗并非完全不相同的事实。有不少专家认为,李清照的《词论》是属于保守派的词学观,词“别是一家”提出后,影响了后代词的发展和创新。我不认为是这样,李清照的《词论》是从内容和形式的两个方面阐述的,一是从内容上说词不同于诗,一是从写作方法上说词不同于诗,也就是说词是合乐以供歌唱的文学,因此要“协音律”。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并不完全是仅仅醉心于词的形式,突出表现词的诸要素,而是表明一种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有所追求的规范。这种规范的追求当然是严格的,不是简单就能做到的,就连李清照自己的词也不能完全做到。她的后期词就有突破《词论》的例子。比如《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永遇乐》中“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等,就是“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这就缺少用典、铺叙。至于李清照的《词论》写于她的早期还是晚期,研究家们说法不一,至于词论对当时的影响有多大,本人学识才浅,研究的不够,不敢妄加评论。但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看来,不但打破了诗词的界限,并且拿词赋、散文及书札、语录等体裁来作词,由其取精用宏,及能腾天跃渊,成为宋词集大成的一家。我想,这也是百花齐放吧。李清照的《词论》是第一篇系统论词的文章,在词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词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词的特性作进一步认识的必然产物。《词论》对后来词创作理论影响深远,我们应当将其置于词学发展史中进行考察,并给予全面公正的评价。总之,词和诗文一样,作家要根据需要,破除多种观念的束缚,才能进入自由创作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词论》所应持有的态度和追求。[参考文献][1]褚斌杰,等编.李清照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84.[2]刘忆莹.李清照诗词选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中华书局,1984.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被软禁的感触秋雨梧桐叶落时——唐明皇思念贵妃都是描叙孤单寂寞凄凉阴雨连绵秋风瑟瑟树叶沙沙人儿一个

梧桐秋雨通常用作凄凉伤感的意境出现,例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摹写世事的沧桑之感,又如晏殊的“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萧萧雨”描写心中的苦闷,“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则描写繁华凋零的无可奈何。

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这样的一首词淋漓尽致的道出了易安的生活的艰辛。不禁感慨: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啊?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怎样的一种快乐呢?这就是易安初期生活的快乐写照。处于两宋之交的她,在北宋灭亡之前,她享受着贵妇般的生活,幽情雅趣自不会少,于是一篇篇吟酒惜花之作便应运而生。那时候的她真的愁为何物。 直到十六岁嫁入赵家的那一刻,世人都为她祝福,祝福她可以继续她的幸福生活。起初的一切也正如世人所愿。她与丈夫赵明诚幸福的生活着,她会夫唱妇随。她会与明诚对酒当歌,明诚也与她品香茗而作诗,他们还会一起考究金石之道。这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 然而幸福终究还是短暂的,天不遂人愿,这短暂的幸福过后接踵而至的却是国破之凄,丧夫之痛,南渡之苦这一连串的不幸!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也许是易安南渡以后另一种生活的真实写照了。于是在一个又一个梧桐夜雨之时,易安都无法安息。如今又是黄花再开之时了,可是明诚何在?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她知道如果此刻明诚还在身边的花,他一定会摘下最美丽的那一朵为自己戴上的……罢罢罢!明诚已去,不想也罢!忆起明诚,只会图添自己的烦恼而已,空恋自伤情。只是心中仍然忍不住在隐隐的痛着。抬头间,无语问苍天,却只见大雁北归。不禁亡国之恨再起! 国破之凄,丧夫之痛,南渡之苦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愁到了极致。即使不看她的《声声慢》,不算她的《醉花阴》,只看她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也就可以看出此时的易安已经是愁到了何处!觉来不禁令人心痛! 古来万事东流水。原来一切不过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也许正是这沧桑世事才使易安顿悟了。所以经历了如此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后,易安不再寻寻觅觅。而是在每一个东篱把酒黄昏后勤修《漱玉词》,在冷香倪之时拷撰《金石录》。 日日夜夜,月月年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观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终于,她成功了! 战胜自己的愁苦的易安为世人留下了字字珠玑的漱玉词与那难得的金石录。她终于舍弃了自己的黄花之愁,而留下了一篇篇留传千古的名词佳作! 回眸易安的一生,易安易安,何易而安?又何安而易呢?!他曾经在历史的黑夜中蹒跚的走过,而最终战胜了自己的易安,终于走上了成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坛上最光辉耀人的女词人!终于成就了名垂青史的李清照! 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呢?哦!易安啊,原来你是在以自身的行动来告诉我:只要战胜自己就可以易而安之。

有关梧桐树论文的参考文献

在古典诗词中,梧桐、落叶常常被作为秋天景象的象征,倾注并抒发诗人各种微妙而复杂的失意情怀。 一、无言的离愁与别恨 在白居易《长恨歌》中,诗人写道:“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春风桃李花开”,“秋雨梧桐叶落”,诗人从春天写到秋天,融情于景,其“秋雨梧桐”的意象,借哀情写哀情,表现了诗中主人公触物伤情,睹物思人,苦苦追求和寻觅而不得的悲凉心境,极富艺术魅力。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一词上片有“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的句子,“梧桐”二句,化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中“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语句,从听觉的角度,以动衬寂,点出“三更秋雨”这个特定环境,借“梧桐”这一特定形象来渲染离愁别绪。词人秋夜无眠,身受别离之苦,通过雨滴梧桐的听觉描写,使得词作中蕴藏的离愁别绪更富感染力,更深入地刻绘出别离所带来的悲苦心情。其它诗词作品如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中“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等词句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寂寥的凄清与悲凉唐诗人王昌龄《长信秋词》写道:“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描写一位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宋词人晏殊的一首《踏莎行》下片中“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付。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同样通过对清秋里孤独的梧桐的描写,写尽了词人寂寞和哀愁。三、沦亡的痛苦与相思 抒发沦亡的痛苦与相思之情,最著名的要数唐后主李煜的那首《相见欢》了。“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情境,与先前“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涯相比,自是天上人间。因而,词人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苦痛,也就来得格外强烈。“寂寞梧桐”,既写一钩残月之下,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凄凉之景,也表达出词人故国沦亡之后的相思情切。 李清照《忆秦娥·临高阁》咏桐一词下片中也写道:“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秋风阵阵,落叶萧萧,声声落在词人的心坎上,更增添了词人沉重、忧伤的心情。叠句“梧桐落”,更强化词人内心国破家亡、背井离乡的哀痛之情。 四、丧偶的苦楚与冷清 贺铸的悼亡之作《鹧鸪天·重过阊门》中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的诗句,描写爱妻亡故之后,诗人孑然一身的痛苦情形。诗中“梧桐半死”,“鸳鸯失伴”皆暗喻诗人自己丧失伴侣后极其凄凉的现状。诗人如同霜打的梧桐,半死半生,白发苍苍;又如失伴的鸳鸯,独自徘徊,不知飞向何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楚与冷清之状。 参考文献:《古诗词“梧桐”形象解说》江陵县熊河中学 祝华链接:

一、生物学特性

梧桐喜光,喜地面排水良好、湿润深厚的酸性或中性及钙质土壤;耐严寒、耐干旱、耐瘠薄,忌积水洼地、盐碱地种植;不耐涝和草荒,树皮不耐烈日晒。梧桐直根粗壮,寿命较长,能活百年以上;萌芽力弱,春季萌芽晚,但秋季很早就落叶。

二、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16米;树皮青绿色,平滑。叶心形,掌状3-5裂,直径15-30厘米,裂片三角形,顶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均无毛或略被短柔毛,基生脉7条,叶柄与叶片等长。圆锥花序顶生,长约20-50厘米,下部分枝长达12厘米,花淡黄绿色;萼5深裂几至基部,萼片条形,向外卷曲,长7-9毫米,外面被淡黄色短柔毛,内面仅在基部被柔毛。

三、分布范围

产我国南北各省,从广东海南岛到华北均产之。也分布于日本。多为人工栽培。

四、别名

别名青桐、桐麻。

五、用途

梧桐生长快,木材适合制造乐器,树皮可用于造纸和绳索,种子可食用或榨油。由于其树干光滑,叶大优美,是一种著名的观赏树种。许多传说中的古琴都是用梧桐木制造的,梧桐对于中国文化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梧桐树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被软禁的感触秋雨梧桐叶落时——唐明皇思念贵妃都是描叙孤单寂寞凄凉阴雨连绵秋风瑟瑟树叶沙沙人儿一个

有寂寞惆怅凄凉之感,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树歌曲论文参考文献

在古典诗词中,梧桐、落叶常常被作为秋天景象的象征,倾注并抒发诗人各种微妙而复杂的失意情怀。 一、无言的离愁与别恨 在白居易《长恨歌》中,诗人写道:“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春风桃李花开”,“秋雨梧桐叶落”,诗人从春天写到秋天,融情于景,其“秋雨梧桐”的意象,借哀情写哀情,表现了诗中主人公触物伤情,睹物思人,苦苦追求和寻觅而不得的悲凉心境,极富艺术魅力。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一词上片有“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的句子,“梧桐”二句,化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中“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语句,从听觉的角度,以动衬寂,点出“三更秋雨”这个特定环境,借“梧桐”这一特定形象来渲染离愁别绪。词人秋夜无眠,身受别离之苦,通过雨滴梧桐的听觉描写,使得词作中蕴藏的离愁别绪更富感染力,更深入地刻绘出别离所带来的悲苦心情。其它诗词作品如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中“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等词句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寂寥的凄清与悲凉唐诗人王昌龄《长信秋词》写道:“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描写一位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宋词人晏殊的一首《踏莎行》下片中“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付。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同样通过对清秋里孤独的梧桐的描写,写尽了词人寂寞和哀愁。三、沦亡的痛苦与相思 抒发沦亡的痛苦与相思之情,最著名的要数唐后主李煜的那首《相见欢》了。“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情境,与先前“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涯相比,自是天上人间。因而,词人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苦痛,也就来得格外强烈。“寂寞梧桐”,既写一钩残月之下,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凄凉之景,也表达出词人故国沦亡之后的相思情切。 李清照《忆秦娥·临高阁》咏桐一词下片中也写道:“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秋风阵阵,落叶萧萧,声声落在词人的心坎上,更增添了词人沉重、忧伤的心情。叠句“梧桐落”,更强化词人内心国破家亡、背井离乡的哀痛之情。 四、丧偶的苦楚与冷清 贺铸的悼亡之作《鹧鸪天·重过阊门》中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的诗句,描写爱妻亡故之后,诗人孑然一身的痛苦情形。诗中“梧桐半死”,“鸳鸯失伴”皆暗喻诗人自己丧失伴侣后极其凄凉的现状。诗人如同霜打的梧桐,半死半生,白发苍苍;又如失伴的鸳鸯,独自徘徊,不知飞向何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楚与冷清之状。 参考文献:《古诗词“梧桐”形象解说》江陵县熊河中学 祝华链接:

有泡桐 常见的是悬铃木 悬铃木俗称"法桐",在植物分类学上属悬铃木科,科下仅有一属即悬铃木属,属下约7种,原产东南欧、印度及美洲。但我国引入栽培的仅3种,即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也称英桐和该杂交种的亲本一球悬铃木(Platanus occidentalis)又称美桐、三球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又称法桐。现在我们通常把这三个种统称"法桐"。 据文献记载悬铃木(三球)在我国晋代时即从陆路传入我国,被称为祛汗树、净土树。相传印度高僧鸠摩罗什入我国宣扬佛法时携入栽植,西安市西南户县鸠摩罗什庙曾有两株大树,直径达3米,上世纪50年代尚有一株成活,其寿命已达一千六、七百年(在原产地土耳其有四千年的古树),虽然传入我国较早,但长时间未能继续传播。近代悬铃木(指一球即美桐和二球即英桐)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法租界内,故称之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其实即非法国原产亦非梧桐。我国目前普遍种植的以杂种“英桐(即二球)”最多。 三球悬铃木高达30米,树皮深灰色,薄片剥落,内皮绿白色。嫩枝被黄褐色星状绒毛。叶长8至16厘米,宽9至18厘米,5至7深裂至中部或中部以下,裂片窄长,幼时被灰黄色星状绒毛,后脱落。总柄具球形果序,果序径2至2.5厘米,花柱刺尖,长3至4毫米。花期5月,果期9至10月。二球悬铃木为三球悬铃木与一球悬铃木的杂交种,在英国伦敦育成。高达35米,树皮薄片剥落,内皮淡绿白色。嫩枝叶密被淡褐黄色星状绒毛。叶长10至24厘米,宽12至25厘米,基部平截或微心形,3至5深裂,中裂片长宽近相等,全缘或疏生粗缺齿。果序径约2.5厘米,花柱长2至3毫米,刺状。花期4至5月,果期9至10月。一球悬铃木树高40米,叶3-5浅裂,宽度大于长度,裂片呈广三角形,球果多数单生,无刺毛。 悬铃木是阳性速生树种,抗逆性强,不择土壤,萌芽力强,很耐重剪,抗烟尘,耐移植,大树移植成活率极高。 悬铃木可采用播种育苗和扦插育苗。 悬铃木树形雄伟端正,叶大荫浓,树冠扩展,生长迅速,具有极强的抗烟尘能力,少病虫,对城市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故世界各地广为栽培,有“行道树之王”的美称。但是,由于其幼枝、幼叶上具有大量的星状毛,如吸入呼吸道会引起疾病,故在幼儿园等处勿用。在夏季修剪时,园林工人应注意劳动保护,应戴风镜、口罩、耳塞,以免进入口、眼、鼻、耳内。 不同品种星状毛的多少具有差异:法桐毛最少,英桐毛量中等,美桐毛量最多。 不同品种树干颜色具有差异:法桐皮色白,老皮易落;英桐干皮虽易落,但皮色较暗;美桐的皮色介于二者之间,而皮不易脱落。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原意是种好了梧桐,凤凰就会在这里安家落户”,

出处是《大雅·生民之什·卷阿》。

字面上就是说种好了梧桐,凤凰就会在这里安家落户,引申一下就是:一个地区创造好了经济发展的条件,就自然而然有大客户前来投资洽谈,创造更大经济效益。

出处: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大雅·生民之什·卷阿》。

关于对梧桐一树的描绘,最早可见于先秦文献《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卷阿》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句,成为梧桐引凤凰传说的最早来历。其后的《尚书》、《庄子》、《吕氏春秋》等先秦文献均提及梧桐树。春秋吴王夫差建梧桐园于园中植梧桐树,梁任防《述异记》载:“梧桐园在吴宫,本吴王夫差旧园也,一名琴川。”

凤凰一般指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兽。中文的凤凰就是《山海经·南山经》中的凤凰。

《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参考链接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百度百科

梧桐 (锦葵目梧桐科植物)——百度百科

梧桐树,“中国梧桐”是梧桐科梧桐属的植物、别名青桐、桐麻 ,也属落叶大乔木,高达15米;树干挺直,树皮绿色,平滑。原产中国,南北各省都有栽培。梧桐生长快,木材适合制造乐器,树皮可用于造纸和绳索,种子可食用或榨油。由于其树干光滑,叶大优美,是一种著名的观赏树种。中国古代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许多传说中的古琴都是用梧桐木制造的,梧桐对于中国文化有重要的作用。作家丰子恺的同名文章《梧桐树》堪称佳篇。梧桐已经被引种到欧洲、美洲等许多国家作为观赏树种。

与梧桐语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梧桐树的花期是4(4月10-20日)~5月(5月初谢花),果熟期9~10月,枝叶繁茂是6月。 梧桐树也叫凤凰树,取“家有梧 桐树,引来金凤凰”之意,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梧桐树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不强;喜肥沃、湿润、深厚而排水良好的土壤,在酸性、中性及钙质土上均能生长,但不宜在积水洼地或盐碱地栽种,又不耐草荒。积水易烂根,受涝五天即可致死。通常在平原、丘陵及山沟生长较好。

深根性,植根粗壮;萌芽力弱,一般不宜修剪。生长尚快,寿命较长,能活百年以上。在生长季节受涝3~5天即烂根致死。发叶较晚,而秋天落叶早。对多种有毒气体都有较强抗性。怕病毒病,怕大袋蛾,怕强风。宜植于村边、宅旁、山坡、石灰岩山坡等处。

扩展资料:

发展历史

梧桐有青桐、碧梧、青玉、庭梧之名称。是我国有诗文记载的最早的著名树种之一。关于对梧桐一树的描绘,最早可见于先秦文献《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卷阿》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句,成为梧桐引凤凰传说的最早来历。

说明在商末周初,梧桐树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关注。其后的《尚书》、《庄子》、《吕氏春秋》等先秦文献均提及梧桐树。春秋吴王夫差建梧桐园于园中植梧桐树,梁任防《述异记》载:“梧桐园在吴宫,本吴王夫差旧园也,一名琴川。”

汉代梧桐树被植于皇家宫苑,《西京杂记》载:“上林苑桐三,椅桐、梧桐、荆桐。”“五柞宫西有青梧观,观前有三梧桐树。”

魏晋时种植梧桐树开始增多,晋·夏侯湛《桐赋》日:“有南国之陋寝,植嘉桐乎前庭。”南朝著名文人谢眺《游东堂咏桐》诗有“孤桐北窗外,高枝百尺余;叶生既婀娜,落叶更扶疏”句,是在庭院中植桐。

晋·傅成《梧桐赋》则述说了门前列行植梧桐树招引凤凰的盛观,有“郁株列而成行,夹二门以骈罗”赋句称道。

植物涵义

1.高洁品格

梧桐在古诗中有象征高洁美好品格之意。如:“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诗人在这里用凤凰和鸣,歌声飘飞山岗;梧桐疯长,身披灿烂朝阳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古代有“栽桐引凤”之说。

2.忠贞爱情

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在诗人的笔下,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

3.孤独忧愁

风吹落叶,雨滴梧桐,凄清景象,梧桐又成了文人笔下孤独忧愁的意象。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位亡国之君幽居在一座寂寞深院里的落魄相。

4.离情别绪

在唐宋诗词中,梧桐作离情别恨的意象和寓意是最多的。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诗人以昔日的盛况和眼前的凄凉作对比,描写了唐明皇因安史之乱失去了杨贵妃后的凄凉境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梧桐

有寂寞惆怅凄凉之感,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在古典诗词中,梧桐、落叶常常被作为秋天景象的象征,倾注并抒发诗人各种微妙而复杂的失意情怀。 一、无言的离愁与别恨 在白居易《长恨歌》中,诗人写道:“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春风桃李花开”,“秋雨梧桐叶落”,诗人从春天写到秋天,融情于景,其“秋雨梧桐”的意象,借哀情写哀情,表现了诗中主人公触物伤情,睹物思人,苦苦追求和寻觅而不得的悲凉心境,极富艺术魅力。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一词上片有“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的句子,“梧桐”二句,化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中“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语句,从听觉的角度,以动衬寂,点出“三更秋雨”这个特定环境,借“梧桐”这一特定形象来渲染离愁别绪。词人秋夜无眠,身受别离之苦,通过雨滴梧桐的听觉描写,使得词作中蕴藏的离愁别绪更富感染力,更深入地刻绘出别离所带来的悲苦心情。其它诗词作品如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中“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等词句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寂寥的凄清与悲凉唐诗人王昌龄《长信秋词》写道:“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描写一位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宋词人晏殊的一首《踏莎行》下片中“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付。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同样通过对清秋里孤独的梧桐的描写,写尽了词人寂寞和哀愁。三、沦亡的痛苦与相思 抒发沦亡的痛苦与相思之情,最著名的要数唐后主李煜的那首《相见欢》了。“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情境,与先前“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涯相比,自是天上人间。因而,词人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苦痛,也就来得格外强烈。“寂寞梧桐”,既写一钩残月之下,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凄凉之景,也表达出词人故国沦亡之后的相思情切。 李清照《忆秦娥·临高阁》咏桐一词下片中也写道:“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秋风阵阵,落叶萧萧,声声落在词人的心坎上,更增添了词人沉重、忧伤的心情。叠句“梧桐落”,更强化词人内心国破家亡、背井离乡的哀痛之情。 四、丧偶的苦楚与冷清 贺铸的悼亡之作《鹧鸪天·重过阊门》中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的诗句,描写爱妻亡故之后,诗人孑然一身的痛苦情形。诗中“梧桐半死”,“鸳鸯失伴”皆暗喻诗人自己丧失伴侣后极其凄凉的现状。诗人如同霜打的梧桐,半死半生,白发苍苍;又如失伴的鸳鸯,独自徘徊,不知飞向何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楚与冷清之状。 参考文献:《古诗词“梧桐”形象解说》江陵县熊河中学 祝华链接:

梧桐秋雨通常用作凄凉伤感的意境出现,例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摹写世事的沧桑之感,又如晏殊的“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萧萧雨”描写心中的苦闷,“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则描写繁华凋零的无可奈何。

梧桐树声乐论文

是六级的声乐共8个级别,每个级别都有技巧有不同的要求基本分为: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渊源于意大利,它是从17世纪开始经历长时期发展而形成的一整套声乐艺术的技法,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美声唱法强调气息的控制和共鸣的运用,它要求发音纯净、柔美、明亮,能在整个歌唱音域的范围内保持声音的均匀、圆润、毫不费力地演唱华彩、辉煌的作用,并积累了一套对高音、假声、轻声等演唱技巧训练的方法。美声唱法对世界各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杰出的歌剧演员卡鲁索(1873-1921),是意大利美声乐派的最重要的奠基者。当今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意大利籍)和多明戈(西班牙籍),是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优秀代表者。 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指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它包括我国各地区各种不同的戏曲、曲艺、民歌的传统唱法。民族唱法十分强调语言的音乐的关系,讲究根据演唱语言的发音规律来处理发声、共鸣、行腔,讲究字音的五音、四呼、出声、归韵、收声。民族唱法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气质、个性、风格。自元、明、清以来,不断有一些系统的唱法论著问世,如:[元]燕南芝庵的《唱论》,[明]魏良辅的《曲律》,[明]沈宠绥的《度曲须知》,[清]徐大椿的《乐府传声》,[清]李渔的《闲情偶寄》等。 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在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的,它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通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已受到我国民众的普遍欢迎。通俗唱法也可称为流行唱法,具有通俗性、自娱性等艺术特色,擅长抒发以个人为主体的内心情感。一般说来,其演唱注重掌握语言的韵律,讲究吐词、咬字的清晰、委婉,并在演唱中经常运用轻声、气声以及颤音、滑音、音色变化等装饰性技法。通俗唱法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发声训练体系。其中用沙哑、干枯的音色"狂唱"和用矫揉、做作的姿态"哆唱",不属于声乐艺术的正道之物,更不为音乐理论界所齿,应予以摒弃。 器乐:音乐作品的分类:1 、分类一:音乐作品总体上可分为声乐、器乐、戏剧音乐(包括歌剧音乐、舞剧音乐、戏剧配乐等)三类。其中戏剧音乐的音乐部分也含在声乐和器乐中,通常也分别并入声乐和器乐中。2、分类二:音乐作品分为创作音乐和民间音乐,通常讲的"外国音乐作品"都是指专业创作的音乐作品。3、分类三:有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之分。

微风吹过梧桐树,“哗哗——”地响着。猛抬头,噢,它都已经长得这么高了!还依稀记得它小时候的样子呢……小时候我很调皮,像个男孩子一样,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疯玩!我最喜欢的就是爬树。“吭哧,吭哧”努力向上爬,当爬到最高时,手脚一松劲儿就下来了。每次我都是爬得最高的。爬几次树我们就累的不行了,找几张大纸板往地上一铺,呼噜呼噜就睡着了。因为我们要养精蓄锐,为晚上的游戏做准备呀!夕阳西下,妈妈们的呼唤声就把我们吵醒了:“二胖儿,吃饭啦!”“妞子,有好吃的呀!”我们揉着惺忪的睡眼,口水直流,约定好吃好饭出来玩后,都向家奔去,玩了一天,我们早饿啦!姑姑买了许多苹果和梨让奶奶吃,我看见一个个果果上面,都“穿”了一层雪白的“衣服”煞是可爱,我把果果的“衣服”取下来,在上面抠了两个洞洞,一个个分好:“这个是妞子的、这个是二胖儿的、这个是……”吃好饭我就出去玩。小伙伴们看到我手中的面具,都纷纷向我要。“不急,不急,每个人都有呢!”我们就带着面具在树下玩起了“木头人”。“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哈哈……”我们银铃般的笑声萦绕于街头巷尾,乘凉的大人们也嗔怪到:“这些孩子……”夏夜,天气极热时,大人们便把床铺搬到树下。丝丝凉风,闪烁星空,耳畔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编织了我们最美好、最纯真、最质朴的童年梦。我的童年在梧桐树下度过,一寸寸光阴流失于叶的生了又落,树下童年,我真心无悔。‍

梧桐树歌曲背景分析是表达了作者淡淡的赞赏、欣喜和感叹,借梧桐树表现对自然、艺术、人生的感悟。歌曲梧桐树作者通过细腻描写一阵秋风过后,落叶与果实的不同景致,表达对童年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

歌曲创作背景

《梧桐树》是由中国女高音歌唱家陈燕演唱,陈道斌作词,栾凯作曲,收录于陈燕的《寻找失落的凄美》专辑中,2010年10月12日出品。该歌曲作曲背景鉴赏是陈燕的唱腔生动而不只是展示技巧,对学习声乐的执着也让乔建中印象深刻,而且“淡薄”的价值观也是时下歌手里少见的,她还有着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用梧桐树来比较自己。

童年的姥姥家住在现在城市里少有的胡同深处。因此我的童年也比其他的城市孩子幸运地享受到小巷深处的和谐和静谧。在那个现在已经逝去的胡同深处和我的模糊的记忆里还保留着我和梧桐树的故事。姥姥家院子里的那棵高大的梧桐树是我和姐姐们,还有邻家小伙伴们的天堂。 当夏日来临,梧桐树用她茂密的枝叶遮住了姥姥家小屋的一半,于是小屋变得清凉、沉静了许多。午饭过后,我和姐姐或蹲在梧桐树的世界里,用她脚下并不多的泥土或者讨好地给蚂蚁建造游泳池;或者用它涅一些小人、家具、汽车、坦克什么的玩儿时永远也玩不腻的“过家家”。梧桐树的枝干在高高的树干上看着我们,见证着我们的成长,在一年年的岁月里留下我们在炎炎夏日里的游戏。有时候,可能因为上午玩累了吧,在炎热慵懒的午后,我和姐姐躺在床上,看梧桐树高高的树叶,阳光照在树叶上,那么的绿,绿得发亮。密密的树叶间透过阳光斑斑驳驳的亮影,照在窗台上,看了有些头晕,风吹来的时候,树叶“沙沙”的响,光影也在闪动,像灵动的精灵。屋里有姥姥和妈妈、姨姨舅舅们小声地、模糊不清的谈话声和偶尔传来的他们的笑声。我听着这模糊不清的谈话声、笑声,看着高高的梧桐树的或阴或明的树叶和光影,有时还能听见姐姐自己编造的关于梧桐树的故事。于是,在这种清晰而又模糊的记忆里,我睡着了,也许做过不少有关夏日梧桐的梦吧?肯定特别温馨和恬静,因为姐姐说,我经常在她身边笑呢!秋风扫去了夏日的燥热,梧桐树的树叶开始黄了,但即使是黄色的叶子,也用力展开它生命最后的美丽,放出金色的光亮,向我们昭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勇气和力量。秋天是浪漫的季节,幼小的我和姐姐并不懂什么是浪漫,但现在想起来,我们在秋天梧桐树下的记忆就应该是一种浪漫。当树叶开始变黄的时候,爸爸会带着大我们十几岁的哥哥上到房顶上摘下几个梧桐树的果实——一种毛毛茸茸的、像黄荔枝似的球球,扎扎的,一打碎了会出现一大堆小毛毛和一个硬硬的、圆圆的小球球。于是,我和姐姐的“过家家”游戏又多了一种道具——炒菜用的“鸡蛋”。有时候,舅舅们不知会从哪里找来又粗又大的绳子,于是爸爸和舅舅们就想方设法把这条大绳子牢牢地捆在结实的树枝上,底下拴上姥姥家的板凳,就成了一个简易的秋千,我和姐姐轮流坐,轮流玩,很是开心。当秋千荡得高的时候,我和姐姐都会高声的大叫、快乐的大笑,梧桐树承载着我们的欢乐,承载着我们童年的故事。在秋千上似乎我们是一只小鸟,在树的光与影中飞翔。有时我仰起头看梧桐树色彩斑斓的树冠,有绿色也有黄色,有光也有影,配合得那么和谐,无需任何人为的勾勒和描绘,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自然的造化”吧!随着天气的变化,树叶落下的越来越多了,有时我和姐姐会帮助姥姥把这些树叶扫到一起然后烧掉,如果这棵大树是本大书,那么这一年一年飘落的叶子就是树的语言吧,可是我和姐姐并不知道这一年一年的文字都记载着什么,我们读不懂梧桐树的文字,但是在这些语言就要逝去的时候还能给我们带来一丝欢乐——我们很少有这种可以光明正大的玩火的机会,当然不会随便浪费,于是一次一次地,我和姐姐把这本大书的一页一页的文字化成灰烬。现在想想,一点儿也想不起来烧树叶可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快乐,但是一年一年我们又对这项工作乐此不疲。 当梧桐树上的最后一片树叶也打着旋儿忽悠悠落下来,被我们烧掉的时候,凛冽的寒风已经呼呼地刮起来了。冬天来了。但是梧桐树并不寂寞,当寒意袭来的第一天,我的父母、姨姨舅舅等就已经想到给姥姥架炉子了,于是我们就又相聚在姥姥家,我和哥哥姐姐们又可以围着梧桐树玩了。架炉子是需要黄泥的,梧桐树根上的泥土显然不够,于是我们便自告奋勇和我爸爸或者舅舅、姨姨去找黄泥。等到爸爸舅舅们弄炉子的时候,我们就眼巴巴地盼着黄泥能省下一点,因为我们可以用它涅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大树下的泥要好。可是不知是高高的梧桐树有了灵性,在故意戏弄我们,还是大人们卡量卡得很准,很少有时候黄泥不够或者剩下,所以当有黄泥剩下的时候,我都会高兴得乐半天。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当然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在有些春意的空气里,我们会和远道而来的二舅爷一起在树下抖空竹,空竹“嗡嗡”地响声在新年的空气里显得特别欢畅。春天又来了,树上的叶子似乎一年比一年鲜亮、好看了。我们脱去了厚厚的冬装,和邻家小伙伴一起跳皮筋,姐姐们跳得好,我跳得不好,总是给他们撑筋儿。有时我赌气不玩了,姐姐们会把皮筋儿绑到树上,据说比我还好使。我气得坐在树下眼巴巴地看着刚刚冒芽的大树,心里默默地想:夏天梧桐树下的清凉和沉静、我和姐姐在树下一人举着一根巧克力冰糕看蚂蚁搬家的时候怎么还不到啊?远方吹来一阵秋风,赶走了熟悉的树叶,从此再没有温存的绿荫,噢,听不见,噢,听不见林中的宁静,宁静。噢,我童年的梧桐树,噢,我心中的梧桐树。 远方吹来一阵秋风,托起了满树的果实,直等到播种时节来临,噢,遍地是,噢,遍地是生命的精灵,精灵。噢,我青春的梧桐树,噢,我青春的梧桐树。你可以删一点,给个满意啊

  • 索引序列
  • 梧桐雨论文的参考文献
  • 有关梧桐树论文的参考文献
  • 梧桐树歌曲论文参考文献
  • 与梧桐语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梧桐树声乐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