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肖申克的救赎 2教父 3低俗小说 4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 5辛德勒的名单 6指环王 7好家伙 8上帝之城 9搏击俱乐部 10非常嫌疑犯 11沉默的羔羊 12记忆碎片 13黑客帝国 14七宗罪 15美国丽人 16美国X档案 17机器人总动员 18阿甘正传 19钢琴家 20拯救大兵瑞恩 21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22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23梦之安魂曲 24洛城机密 25落水狗 26致命魔术 27摔跤手 28罪恶之城 29勇敢的心 30卢旺达饭店 31老无所依 32绿色奇迹 33角斗士 34虎胆龙威 35血色将至 36灵异第六感 37杀死比尔 38荒野生存 39百万美元宝贝 40谍影重重 41偷拐抢 42料理鼠王 43返老还童 44狮子王 45V字仇杀队 46人类之子 47十二只猴子 48撞车 49大鱼 50木兰花 51阳光小美女 52神秘河 53心灵捕手 54追风筝的人 55美丽心灵 56无间道 57加勒比海盗 58哈利波特 59生死朗读 60猫鼠游戏 另外 好的电影是适合大部分人的 不一定是年轻人 励志片我个人感觉卡特教练 很不错 希望你喜欢
多啦多啦~ 美少女拉拉队系列 美国派1——6 青春爱欲吻 劲歌飞扬 冰雪公主 。。。。。。 好多呢 帮你找到的。。。 百部经典的喜剧片 1,魔法灰姑娘〔超级推荐〕 (安妮海瑟薇主演) 2,贱女孩〔超级推荐〕(林赛罗汉主演) 3,灰姑娘的玻璃手机〔超级推荐〕 4,美人鱼〔超级推荐〕 (里面音乐也很好听) 5,舞出我人生〔超级推荐〕 (励志的!刚出了第二部) 6,录取通知书 7,水瓶座女孩 8,倒霉爱神 (2006林赛罗汉主演) 9,儿女一箩筐 10,冰雪公主〔超级推荐〕 11,我的朋友是明星〔超级推荐〕 12,辣妈辣妹〔超级推荐〕 (林赛罗汉主演) 13,物质女孩〔超级推荐〕 14,疯狂金龟车 (林赛罗汉主演) 15,平民天后〔超级推荐〕 16,公主日记(不用说勒)〔超级推荐〕(还有第二部哟!) 17,歌舞青春〔超级推荐〕[很热的电影!](Ⅰ和Ⅱ都喜欢) 18,律政俏佳人 19,麻辣宝贝〔超级推荐〕 20,恋爱刺客 21,美少女啦啦队〔超级推荐〕 22,12月男孩〔超级推荐〕 (哈利波特演的哟) 23,足球尤物 24,魔法双星 25,超完美男人〔超级推荐〕 25,劲歌飞扬〔超级推荐〕 26,纽约时刻 27,奶牛美女 28,穿PRADA的恶魔〔超级推荐〕 29,天生一对 30,高校天后〔超级推荐〕 31,像乔丹一样 32,牛仔裤的夏天〔超级推荐超感人~〕 33,初恋的回忆〔超级推荐 欣慰~〕 34,甜心辣舞〔超级推荐〕 35,花豹美眉 36,女兵报道 37,女生向前翻〔超级推荐 很立志!〕 38,小姐好辣 39,欧洲任我行 40,留级之王 41,风云才女(希尔顿酒店继承人之一尼克•希尔顿首部主打影片! 这是一部有关大学女生校园生活的喜剧,影片描述大学校园里一群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蠢蠢欲动的特权阶层少男少女平日里生活的点点滴滴…… 有点点SEX)〔超级推荐I LOVE HILTON SISTERS〕 42,谁领风骚〔超级推荐 女生的可怕和可爱〕 43,SAVED 44,疯狂有理 45,初露锋芒 46,美丽坏宝贝〔超级推荐(很有教育意义)〕 47, 新欢乐满堂 48,几乎正常 49,总统千金欧游记 50,辣妹保镖 51,我爱猫头鹰 52,朋友一场 53,偶像有约 54,彻夜狂欢 55,窈窕美眉 56,第1女儿〔超级推荐〕 57,被拯救者 58,对此承诺〔超级推荐〕 59,魔法保姆 60.对面恶女看过来 61,变装拍档〔超级推荐〕 62,虚拟偶像 63,新丁驾到 64,怪女孩出列〔超级推荐〕 65,一吻定江山 66.篮球兄弟 67,流行教母 68,魅力四射 69,美国甜心 70,超完美夺分〔超级推荐〕 80——86美国派1——6 87,小王子(韩) 88,不设防都市(韩) 89,科洛弗档案 90,十诫 91.恋爱假期(急速推荐) 92.乔治亚法则(林赛罗汉) 93.美女与丑姑(风流女帕里斯希尔顿新作) 94.附注我爱你(新片!唯美爱情) 95.珍妮朱诺(韩国,有关怀孕少女和纯情少男的) 96-100惊声尖笑1-4(美国超级讽刺好莱坞大片大搞笑电影,极力推荐 上面是欧美的2009年的最新的青春偶像剧 《不良笑花》潘玮柏,杨丞琳 《霹雳MIT》 炎亚纶,鬼鬼,陆廷威,范玮琪 《篮球火》 言承旭,罗志祥,吴尊 《命中注定我爱你》 阮经天,陈乔恩 《这里发现爱》 周渝民,朱孝天,王传一 《痞子英雄》周渝民,修杰楷,张钧甯 《蜂蜜幸运草》郑元畅,彭于晏,张钧甯,李国毅,伊滕千晃 《翻滚吧!蛋炒饭》 主演:汪东城 唐禹哲 卓文萱等。 《公主小妹》 主演:张韶涵 吴尊 辰亦儒等。 《原来我不帅》 主演:林俊杰 李玖哲 张勋杰等。 《爱情两好三坏》 主演:孙协志 曾之乔 赵虹乔 。《转角遇到爱》,大S小猪主演。 穷小子和富商女的故事。 这个是最新的:《食神》王仁甫主演,5566其他成员客串。 《恶作剧之吻》经典偶像剧中的经典!林依晨、郑元畅主演!今年2月拍续集。 《花样少年少女》这又是一部经典的偶像剧。 ella、吴尊、汪东城主演。 还在更新当中。 《东方茱丽叶》林依晨在2006年的戏剧,吴尊真正的电视处女作(虽然在《终极一班》有客串,但是《东方茱丽叶》是他第一部演主演的戏)这部戏有很强的时尚感,很不错的! 《终极一班》太扯了~很搞笑的!有点科幻的色彩。(飞轮海主演)一共21集。 去年10月已经开拍续集。 《剪刀石头布》前面的剧情比较搞笑,后面的感情戏多。一共27集。(王绍伟、陈乔恩主演) 大体来说还可以! 《天使情人》明道新戏~里面的明道扮演的角色很搞笑。但剧情却觉得太不实际。 《爱情经纪约》南拳妈妈的lara、杜德伟、许绍洋主演。轻喜剧。还在更新~ 《恋爱女王》(张天霖、杨谨华主演)轻喜剧~是讲述“小女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搞笑剧。 一共13集。 《微笑pasta》王心凌和张栋梁主演,喜剧。 像《浪漫满屋》。 里面有7f的小乔! 《假面天使》天心、唐治平主演。 演员阵容一般。。 《屋顶上的绿宝石》霍建华和孙俪主演 《西街少年》虽然是老了一些,但是是霍建华演的。还有5566、刘品言和王心凌。 《爱杀十七》张韶涵一人演3人!黑色悬疑偶像剧。 《MVP情人》张韶涵、5566、183club的颜行书主演。 《爱情魔发师》明道、绍伟、曾之乔、祝钒刚主演 《王子变青蛙》183club&7f的小乔、乔恩。 《星苹果乐园》明道、7f的薇如、颜行书主演。 上迎时间自己找吧...
贱女孩 绯闻计划 水瓶座女孩 歌舞青春 辣妈辣妹 劲歌飞扬还有一些 隔太久 忘了 都是高中时看的了影评嘛,其实我觉得这类电影都差不多,都是主打励志,然后穿插一下爱情,贱女孩、辣妈辣妹是比较经典的,歌舞青春主要是歌好听,女主我觉得挺丑的。。
研究动态:西方女性主义是与革命相伴而行的,两次脑残星主义的浪潮推动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女性解放进程又促使女性主义超越单纯的政治行为,走向理性思考,投入与学术的结合,产生了大量的妇女学综合研究成果和多流派的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者将理论再投入时间,进一步深化女性主义学术与政治。因此,社会革命、理论反思、回归实践是西方女性主义的一般模式,而通过社会革命发展为独立的由女领导和为主题的女权运动、并注重理性建树是西方女性主义的特点。 本选题意义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对以后的社会以及政治思想提供了新的认知角度。为人权的进步、妇女解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两性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里面的人物性格特征很明显 像思嘉 在那个年代她作为一个女性能为自己的土地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我很佩服她 瑞德的个性是个不适合在那个年代的 不过他可以为了自己的女儿和那些表面上虚伪的人称兄道弟斯佳丽除了有智慧外还有责任心 负担着四五口人 她本质上是个小女孩即使在战后历经磨难瑞特把注意力转移到邦尼身上 她后来对钱十分渴求 心理学上称为追求安全感 战争之苦让她没有安全感 所以她总会做身处迷雾的梦 而最后她才发现瑞特是她梦中的谜底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我很可怜这个女人,却不能对他的一些做法苟同.在那个时代,他能够坚强的活下来 确实不易,然而爱情决不是一个人可以任意挥霍的资本! 当爱情就在你身边的时候,记得要认清 要珍惜 要呵护!最后的结局让我很失望也感到失落,当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谁才是自已真正爱的人,真爱往往就在身边,却失之交臂in her eyes,no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him .She could run through the war,but she hasn't grown up by this.she didn't know what she want,and always run after the thing she couldn't get,and was never satisfied with her condition.the result is terrible ,she lost what she had !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中文名:飘英语名:Gone with the wind法语名:Autant en emporte le vent导演:Victor Fleming原著:《飘》(玛格丽特·米切尔著)出品:米高梅公司主演:Vivien Leigh, Clark Gable, Leslie Howard, Olivia de Havilland, Hattie McDaniel等1936年,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畅销小说《飘》问世了。好莱坞制片人大卫·O·谢尔兹尼克出五万美元买下了拍摄权,并先后动用十八位编剧将这部三卷集的小说改写成电影剧本。《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是好莱坞影史上最值得骄傲的一部旷世巨片,影片放映时间长达4小时,观者如潮。其魅力贯穿整个20世纪,因此有好莱坞“第一巨片”之称。影片当年耗资400多万美元,历时三年半完成,其间数换导演,银幕上出现了60多位主要演员和9000多名配角演员。在1939年的第12届奥斯卡奖中一举夺得八项金像奖,轰动美国影坛。这部耗资巨大,场景豪华,战争场面宏大逼真的历史巨片,以它令人称道的艺术成就成为美国电影史上一部经典作品,令人百看不厌。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的前夕,塔拉庄园的千金小姐郝思嘉爱上了另一庄园主的儿子艾希利,但艾希利却选择了表妹——温柔善良的韩媚兰为终身伴侣。郝思嘉出于妒恨,抢先嫁给了韩媚 兰的弟弟查尔斯。不久,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了。艾希利和查尔斯作 为征兵上了前线。查尔斯很快就在战争中死去了。郝思嘉成了寡妇, 但她内心却一直热恋着艾希利。一天,在一次举行义卖的舞会上,郝思嘉和风度翩翩的商人白瑞德相识。白瑞德开始追求郝思嘉,但遭到她的拒绝。郝思嘉一心只想着去追求艾希利,结果也遭到拒绝。在战争中,美国南方军遭到失败,亚特兰大城里挤满了伤兵。 郝思嘉和表妹韩媚兰自愿加入护士行列照顾伤兵。目睹战乱带来的惨状,任性的郝思嘉成熟了不少。这时,从前线传来消息,北方军快打过来了,不少人家惊惶地开始逃离家园。不巧韩媚兰要生孩子了,郝思嘉只好留下来照顾她。在北方军大军压境之日,郝思嘉哀求白瑞德帮忙护送她和刚生 下孩子的韩媚兰回塔拉庄园。白瑞德告诉郝思嘉他不能目睹南方军 溃败而不去助一臂之力,他要参加南方军作战,他留下一把手枪并 和郝思嘉拥吻告别。郝思嘉只好独自勇敢地驾驶马车回到塔拉庄园, 这时家里已被北方军士兵抢先洗动一空,母亲在惊吓中死去。不久,战争结束了。生活依然困苦。北方来的统治者要庄园主 缴纳重税,郝思嘉在绝望中去亚特兰大城找白瑞德借钱,但得知他 已被关进监狱。归来的途中,郝思嘉遇上了本来要迎娶她妹妹的暴 发户弗兰克,为了要重振破产的家业,她取弗兰克和自己结了婚。郝思嘉在弗兰克经营的木材厂非法雇用囚犯,并和北方来的商人大做生意。此时,白瑞德因用钱贿赂而恢复了自由。两人偶然碰面,再次展开爱恨交织的关系。弗兰克和艾希利因加入了反政府的秘密组织,在一次集会时遭 北方军包围,弗兰克中弹死亡,艾希利负伤逃亡,在白瑞德帮助下 回到韩媚兰身边。郝思嘉再次成为寡妇。此时,白瑞德前来向她求 婚,她终于与一直爱她的搞私运军火和粮食致富的白瑞德结了婚。 婚后,夫妻二人住在亚特兰大的豪华大宅。一年后,女儿邦妮出生, 白瑞德把全部感情投注到邦妮身上。郝思嘉偶然翻阅艾希利的照片 被白瑞德发现,终于导致了二人感情的破裂。其后,在艾希利的生日会前夕,郝思嘉与艾希利相见时热情的拥抱引起旁人非议,但韩媚兰不相信他们之间有暧昧关系。白瑞德可不这样想。当郝思嘉告诉白瑞德她已经再次怀孕时,白瑞德怀疑地问那是谁的孩子?郝思嘉在羞怒之下欲打白瑞德,却不慎滚下楼梯引起流产。白瑞德感到内疚,决心同郝思嘉言归于好,不料就在他俩谈话时,小女儿邦妮意外坠马摔死了。与此同时不幸的事也在另一个家庭里发生,韩媚兰终因操劳过度卧病不起。临终前,她把自已的丈夫艾希利和儿子托付给郝思嘉,但要求她保守这个秘密,郝思嘉不顾一切扑向艾希利的怀中,紧紧拥抱住他,站在一旁的白瑞德无法再忍受下去,而转身离去。面对伤心欲绝毫无反应的艾希利,郝思嘉终于明白,她爱的艾希利其实是不存在的,她真正需要的是白瑞德。当郝思嘉赶回家里告诉白瑞德,她是真正爱他的时候,白瑞德已不再相信她。他决心离开郝思嘉,返回老家去寻找美好的事物, 被遗弃的郝思嘉站在浓雾迷漫的院中,想起了父亲曾经对她说过的 一句话:“世界上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她决定守在她的土地上 重新创造新的生活,她期盼着美好的明天的到来。本片在第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荣获八项大奖:最佳影片奖、最佳艺术指导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和最佳剪辑奖。永恒的战争与爱情的主题,永远的《乱世佳人》。
电影《乱世佳人》赏析:《GONE WITH THE WIND》在中国的翻译有两个版本:《乱世佳人》和《飘》。我比较喜欢后者,正如电影开始时打出了一行字幕: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一个文明是随风而飘的,最终是要飘散的;一个人的命运是随风而飘的,最终也会飘散。其实又岂只是一个文明的飘散,随着文明飘散的是,无数个生命个体,一代人,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就像是面对一个终极的目标——死亡——一样,你是选择清醒而悲观空虚地活下去,还是抛开这终极的目标盲目地积极活下去;在一个文明消逝之后,你是选择在缅怀中活下去,还是抛弃过去,从新开始。在电影中,给出了几种选择。灰色的模糊轮廓阿希礼是一个注定应该过一种富庶安宁的生活的人,否则就是一个悲剧。他见不得任何清晰的事物:鲜艳的色彩刺痛他的眼睛,清晰的线条刮伤他的皮肤。相反,平静单调的生活、沉静纤弱的妻子,由想象勾勒出来的音乐和文学,这些模糊的形象却带给了他安全感,他太习惯它们了,柔和、缥缈。但是,一声炮响,一个士兵的倒下,一座建筑的崩塌都以清晰而血腥的画面刺激着他柔弱的神经。他很清楚的意识到世界已经变了,这于他毫无改变,只能加深他的悲剧。并不是他没有能力去应付即将到来的世界,只是他不敢面对的态度削弱了他在新的文明下生存的能力。其实阿希礼并不能算是他所怀念的那个文明的最好代表。如果一个文明只以一种享受的姿态出现,而没有踏实的实干,就像一个海市蜃楼,这样的文明是没有存活的资格与魅力。我认为在此电影中这个文明的真正代表是奥哈拉太太和玫兰妮,她们既有修养地悠闲地生活又能勇敢的面对困难。这才是这个文明真正的意义与魅力之所在。阿希礼充其量只不过是继承了文明的表象,享受这个文明经过漫长的奋斗后的成果,却没有记住与继承这个文明在早期开发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勇敢的性格魅力。他天生就是懦弱的,被道德束缚的他还是可以在新的文明下生活下去,但是其内心潜藏着巨大的恐惧与厌恶,也就是说,他永远也不能融入那个文明当中。后来也证明他不能使妻儿过上很好的生活,他没有能力在那个满是残酷丑陋的竞争生存下来。阿希礼在战争的残酷现实的逼迫下,渐渐明白他所处的文明已经没有生存下去的可能了 :它没有可以抵御他人进攻的现代化设施,却满怀为国牺牲的雄心与对现实情况的无知与狂妄;只既希望于与欧洲的棉花贸易帮助自己取得胜利,却不知道世界正被一场新的革命所改变着。战争不是最可怕的,它只是消磨你的生命,个体的意志;战争之后的价值观的侵略才却是对过去的整个文明的颠覆。阿希礼有明确的历史观,能够看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却没有勇气去正视历史的前进的规律。他不够资格代表一个灿烂过的文明,却完完全全把自己交给了那个文明。一旦此文明飘散,他的精神也随之崩塌,靠道德维持的生命只是一具没有生气的躯壳。在现实当中太多阿希礼这样的人,看清现实,只能徒增他们人生的悲剧色彩,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弱者。而阿希礼的懦弱就是体现在自己的理想与庇护消逝后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必须承担。其实阿希礼完全可以通过自杀来解脱自己,但是,他太把自己归类到那个文明当中,受到文明中的价值观、人生观、伦理道德、社会习俗的限制。他最终陷入了必须用死的意志来支撑活的躯体,活的职责的困境。他不能怨那个文明,而是自己没有理解那个文明,没有超脱于那个文明。猩红的粗线条斯佳丽(Scarlet)本意就是热烈的猩红色,但是却让她配上了象征希望的绿色。这本就不矛盾,只是色彩太鲜明,轮廓太清晰。她这根粗红的线条注定要在历史中留下她明显而深刻的一笔。她就是电影的主角,她就是被歌颂的对象,她就是电影给予我们关于选择的答案:抛弃过去,不顾一切的为了生存,就算是一个外表柔弱、从小娇惯的女人,因为除了自己没有人是真正的庇护;勇敢地担起你应担起的责任,因为责任只会降临在能担起它的人身上。她就是内战后美国所宣扬与崇拜的女性形象——独立、自由。塔拉(或者说那片红色而肥沃的土地)就是“生存”的象征,而斯佳丽对塔拉的热爱与占有就是对 “求生”的欲望。玫兰妮的死亡与瑞特的离去就象征着她没有了依靠,以后的路将由她独自地走下去。现在的世界上,还有好多并没有达到没有美国如此经济发达的程度的国家中的女性也正在走着这条路,崇尚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生存”是人类在世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只有满足了这个要求,人类才有精力把生活弄得更有意义。到电影结束,斯佳丽应该算是确保了生存,并且过得很好。可是,人生就是为了有钱,有房子,不受饿受冻这些物资条件的?盲从于生计的奔波,貌似充实的人生真的就是如此有意义,如此值得我们去效仿?斯佳丽一生也没有明白一个道理:人生的标准一旦降低了就再也不能回到原来。当她面对战争,以及战争失败后的混乱,一步一步从一个娇惯的小姐成长为一个坚强而独立的女人时,她就已经抛弃了她母亲教导,抛弃了宗教信仰,也就是抛弃了已逝的那个文明,抛弃的所有她认为阻碍她向前走的障碍(人或者事物):她可以不顾社会习俗而作为一个女人经营木厂,也可以不顾伦理道德而雇佣犯人。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让她感到恐惧,但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之后她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一个新的文明中去,她看不惯那些北佬,看不惯他们攫取金钱的贪婪与粗俗。因为她认为自己不同于他们,有一种优越感,一种已逝文明给予她的有教养的优越感(但她不知道给予她优越感的文明已被她遗忘,留在她身上的只是惯性存在的躯壳),使她产生了一个幻想:只要她赚取了足够多的钱,她就能宽容地对待别人,尤其是弱者,而她将使一个过一种舒适生活、又受到人尊敬的高贵女人。先不说她自己性格上本身那中“藐视弱者,争做强者”的态度不允许她这样;战争的经历,原有生活的破碎,让她作出了抛弃过去、不顾一切向前走的选择——她开始变得自私,惟利是图,过去的生活在她现在的生活中的印迹越来越淡,她的生活标准已经降到维持生存的地步,虽然她对她的亲人承担了巨大的责任,虽然她也想要爱情,但是让自己顺利的生存下去的愿望萦绕在她的心头,左右着她的行为。她变成了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反传统主义的代表。其实这本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当战争结束后,富庶、平静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人们都变成了连温饱都难以支撑,也就理所应当的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建立另一个家园,缅怀过去并不能养活自己;而那些倍受绅士们保护的淑女们再也不能享受过去的生活时,既然怀念它不能让它复活,剩下的唯一的路就是往前走。但是斯佳丽从来没有想到,她除了生存就再也没有别的精神寄托:她抛弃了母亲的教导,抛弃无法继续下去的文明,以及文明中的信仰与宗教;她看透了自己不是爱阿希礼的,阿希礼对她已经没有先前的诱惑了;她也并不是一定要瑞特的爱与帮助,她更爱土地;她最后终于明白了玫兰妮是她联结过去的纽带,她对于自己有多重要,但是她死了。这就是她什么也不怕的后果,什么支撑也没有了。金钱是不能支撑一个人走完一生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可以就这样努力地生存下去,过一辈子吗?既然原来的文明会消散,就不能保证取代它的现行的文明不会消散。即便我们无法预料到它的终结时间,终结的命运却是不可避免的。一旦“生存”这个欲望满足了,一旦被“生存”主宰的这个文明消散了,斯佳丽的选择无疑就是一种低级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将被新的文明所取代。我想,新的文明也许是一种要求人文,要求伦理道德规范,要求精神满足的文明。但是,以后呢?以后将是什么文明呢?无从知道,只是就如“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中的“A”随时可以换成一个“The”。以后将有更加先进的文明取代它。历史的进程就是由一个个文明推向前的。完美的对称我认为在电影中,玫兰妮是那个已经逝去的文明的真正代表:既宽容、沉静、纯洁、知性,又能勇敢的面对困难,捍卫自己的朋友。就像是一个完美的雕塑,刚柔相济;就像是一幅画,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她喜欢文学,喜欢音乐,她对过去的生活缅怀,在阿希礼的心目中是一根柔和的线条,一个模糊的身影;她可以为了朋友而拿起沉重的剑,她敢于为维护正义而反对文明当中的权威的代表,她可以为了生存而努力劳动,她就是斯佳丽奋斗中的忠实战友。是她联系了这两个文明,用自己的人格与行为来纪念着过去,极大地安慰了那些对过去怀念的人;用自己的勇气与气度,包容着开始新生活的人,给予他们理解与支持。在文明的消逝面前,她选择了继续向前,却又深深地把过去文明的精华烙在心里。但是,在电影的最后,她却死了,也就意味着那个文明的完全消散了,随之而来的将是一种新的文明的统治,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泛滥。即便她最后不是因为难产而死,她也不会活得很幸福。战争结束后,过去文明的消逝不是确定与否的问题,而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我们人性的土壤是养不活像玫兰妮这样本应生活毫无私欲的天堂的花朵。在电影中安排这样一个角色,只是代表着一种回忆与理想,既是对灿烂过的文明的回忆,也是对即将到来的文明的希冀。影片中阿希礼、斯佳丽、玫兰妮在文明消逝的面前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也就意味着不同的命运,但是他们不论选择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淹没在一种文明之下的,他们的命运就像历史长河中的文明一样,最终都会随风飘散,因为没有一个确定的文明个体是可以永存的。从一个文明跳入到另一个文明,也避免不了这样的命运。但是,好在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长河中小小的一滴,在这长河中有无数的水滴分享着同样的命运。看透后,也许会开阔些!
语言论文开题报告
开头报告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是为大家整理的语言论文开题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一、研究或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金瓶梅》作为是中国的第1奇书,自问世以后,就为中国的世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把我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划分成了才子佳人的故事和家庭生活为题材描摹世态的及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用讽刺笔法来暴露的两大派系。而《红楼梦》在批判的继承了《金瓶梅》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经验后又有了重大的突破。成为了世情小说最伟大的作品。在“54”文学革命者做出了新的评价,鲁迅等阐述了《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杰出成就后,使《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回归。直到现在,《红楼梦》、《金瓶梅》仍是许多作家永远读不完、永远值得读的好书。成为中国作家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的不可多得的借鉴品。然而,探讨两大名著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的悲剧性,可以对两大名著中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以供后人借鉴。从而启发后世的世情小说的创作,使今后的世情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悲剧性达到1个更高的巅峰。
二、研究和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的两大世情小说《红楼梦》、《金瓶梅》。对他们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中的两大学术热点。被称为中国第1奇书的《金瓶梅》从106世纪末问世后,研究者1开始不是很多,但是随着中国学术的从古典向现代转型,随着小说价值观念的变革与更新。对《金瓶梅》的研究渐渐的由微入深,被学术界称为“金学”。并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现如今的外文译本有英、法、德、意、拉丁、芬兰、俄、日、朝、越、蒙等10几多种文种。对其做出了各方面的重大研究,并称其为中国通俗小说的发展史上1个伟大的创新。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并对其的创作时代、作者,及其所要暴露的社会矛盾和小说中所剖视扭曲的人性、悲剧性,性的描写,人物性格的刻画,语言的运用,并对其形成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有着10分明显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红楼梦》是《金瓶梅》的1个重大的突破。引起了众多的人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的兴趣,并形成了1种专门的学问——红学。《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红楼梦》在国外有多种的译本:英、法、日等10几种语种的译本。并且国内外众多的评论者对其版本、作者,以及其的社会悲剧,人生悲剧,爱情悲剧,人物性格,个性化的文学语言,写实与诗化的融合,浑融1体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然而,贾宝玉与西门庆作为是《红楼梦》和《金瓶梅》的两位男主人公。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都对其2人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现实原型,性格内涵,性的体验,个人悲剧等都做出了归纳和探究。《红楼梦》作为是《金瓶梅》的1个延续、1个发展,它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有着1定的联系,对其2人的研究在今后应趋向于2人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的诠释及分析。
三、主要研究或设计内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思路:
(1)总论
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从《红楼梦》与《金瓶梅》题材类似的角度引出中心论点。
(2)分论
全文分3个部分
第1部分:阐述西门庆的悲剧性
西门庆1个市井无赖、流氓、淫棍,1个精明的商人,靠着他对金钱的占有肆意的挥霍、放纵,以自我为中心来实现他对放纵,及其通过金钱获得了强大的权利,随意的鄙弃人间,在此背后所体现出的社会的黑暗、。构成了其特有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的悲剧。 第2部分:阐述贾宝玉的悲剧性
贾宝玉1块晶莹剔透的宝玉1个显耀的贵族,他的个性、他的自我、他对女孩子的尊崇迫使他与封建传统相背道。他作为荣国府的唯1继承人,他肩负着荣国府的全部希望。但是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使他成为了“大逆不道的不肖子。”
第3部分:论证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与贾宝玉、西门庆的悲剧性
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在贾宝玉与西门庆的行为中被肆意的践踏,新兴的与传统的极大的对立,但是封建的旧势力是无比强大的,最终,贾宝玉是失败的,西门庆是失败的,形成1个永恒的悲剧。
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方法:
1. 在图书馆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2. 利用百度上网搜索最新相关信息。
3. 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最终完成毕业论文。
五、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1、论文的选题:20XX年1月
2、完成论文的开题报告:20XX年1月
3、完成论文的提纲:20XX年1月
4、撰写论文:20XX年2-3月
5、修改论文:20XX年4月
6、完成定稿:20XX年4月
六、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管曙光编:《金瓶梅之迷》,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明/兰陵笑笑生著,司徒博文译:《金瓶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清/曹雪芹、高鄂著,张秀枫主编:《红楼梦》,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4]清/曹雪芹著,杨国祥、杨德宏主编:《红楼梦》,长春出版社,1995年版.
[5]张国星编:《鲁迅胡适等解读〈金瓶梅〉》,辽海出版社,2002年版.
[6]尹恭弘著:《〈金瓶梅〉与晚明文化》,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
[7]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4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严明、田晓春等编著:《中国古代文学史(2)导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中华文学通史》第3、4卷,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
[10]张国星编:《胡适鲁迅王国维解读〈红楼梦〉》,辽海出版社,2002年版.
[11]智喜君著:《〈金瓶梅〉与欲》,辽海出版社,2005年版.
[12]张业敏著:《〈金瓶梅〉的艺术美》,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张国风著:《〈红楼梦〉趣谈与索解》,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4]朱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朱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王蒙著:《王蒙话说〈红楼梦〉》,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关于三国的人物形象分析,的确研究的已经比较普遍,但可以从比较的角度来写,比如,三国的人物形象和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在写法上的比较。关于这一点,金圣叹已经说过,是因文运事和以文生事的区别,可以以这个为切入点详加论证。应该是个比较好的题目。下面我就为大家说推荐一些关于古代小说 论文 的参考题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徐渭《四声猿》的悲剧色彩 2.由三言二拍看明代的重商思想 3.由张岱小品文看晚明文人的心态 4.《聊斋志异》反映的女性意识 5.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婚恋模式 6.试论魏晋志怪小说的结构特点 7.《任氏传》中任氏形象的创造性 8.比较霍小玉与李娃形象 9. 璩 秀秀形象试析 10.试谈杜十娘形象(可与其他妓=形象做比较研究) 11.试谈《二拍》小说《青楼市探人踪》的情节艺术 12.《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的思想价值 13.《三言》中具有反抗性的妇女群像 14.比较类似于《薛仁贵》和《琵琶记》这样的创作 15.《牡丹亭》的创新出奇之处 16.由《十二楼》看李渔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17.刘基与柳宗元寓言之比较 18.谈史传文学与小说的关系 19.李渔小说的艺术特点 20.比较魏晋志怪与《聊斋》中的狐仙形象 21.李翠莲形象分析 22.尤三姐形象与李瓶儿形象的比较 23.近二十年研究综述 24.《清波杂志》的文学思想 25.《鹤林玉露》的文学思想 26.某代唐诗选集研究 27.鸿门宴场面描写的深刻涵义 28.李广形象塑造过程中的缺陷描写 29.李斯的历史功过及人品优劣 30.《史记》个性化语言举例 31.《史记》叙事中的史笔和文笔 32.薄命司的象征意义 33.试论李纨性格二重性的意义 34.谈梦游太虚幻境的梦幻描写 35.海棠诗社与桃花诗社的不同 36.《红楼梦》个性化语言举例 37.王熙凤形象与潘金莲形象的比较 38.《水浒传》小人物分析 39.《史记》创作上的科学性 40.陶渊明的生命与酒 41.王维山水诗的情感模式 42.谢灵运思想构成的复杂性 43.宋代文学对道统观的背离 44.清代女诗人创作面面观 45.唐代五言六句古体诗研究 46.晚唐五代诗人研究
才子佳人小说从单篇作品看大多成就不高,但作为一个文学流派,从总体上来说,是人情小说的一个分支,是联结《金瓶梅》与《红楼梦》之间的链环。 才子佳人小说与《金瓶梅》的风格迥异,但它却是脱胎于《金瓶梅》,沿着《金瓶梅》开辟的创作道路发展的,它是文人独创的小说,它以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为题材,以普通人为主角,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它假托往事,针对现实,着重反映人情世态,它强调女子的才能,女性形象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才子佳人小说歌颂女子的才能,作品的女主人公都是美貌而多才。如《平山冷燕》中的山黛、冷绛雪的诗才压过群臣;《好逑传》中水冰心的胆识才能超过了男子。〈平山冷燕〉中燕白颔感叹地对平如衡说:“天地既以山川秀气尽付美人,却又生我辈男子何用?”“如此闺秀,自是山川灵气所钟。”才子佳人小说提出了色、才、情三者一致的爱情观。《玉娇梨》中苏友白说:“有才无色,算不得佳人;有色无才,算不得佳人;即有才有色,而与我苏友白无一段脉脉相关之情,亦算不得我苏友白的佳人。”他们特别强调“情”,即共同的思想感情作为爱情的基础。强调情的专一和情可起死回生的巨大力量。“不移不驰,则情在一人,而死生无二定矣。情则如磁之吸铁,拆之不开;情定则如水之走下,阻之不隔。再欲其别生一念,另系一思,何可得也!……固知情不难于定,而难于得定情之人耳。”这种爱情观与市民阶层的价值观、道德观相一致,具有近代色彩。当然,它们的情比较抽象,缺乏反封建制度的深刻内涵,他们只是在爱情上具有进步性,但还不是叛逆者的爱情。 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对后世小说创作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康熙以后出现《好逑传》、《驻春园小史》等,都是沿袭了《玉娇梨》、《平山冷燕》的套路,只是增加了世情方面的描写,加入侠义乃至神怪的情节。曹雪芹虽然批评了才子佳人小说,创作上也确实是与之大不一样,由编织才子佳人超俗的婚姻理想,转向直写上层社会人生婚恋之不幸,艺术造诣更是才子佳人小说不能比拟的,但是,《红楼梦》中对女子情有独钟的文化内蕴,显示出的心灵结合的爱情观,大观园中试诗才、联吟唱和的情节,也还是发脉于才子佳人小说。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无疑是中国小说历史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世俗爱情婚姻悲剧小说犹如一把艳丽而不朽的钢刀插进所有人的心里,久久不能平复。由于传统婚姻观念之影响和封建礼法制度的制约古代中国人的爱情生活是畸形的,爱情活动从 婚姻家庭 向 秦楼楚馆 。 自汉代以来,中国文人在内心深处或轻或重地都有一种“相如情结”。这种“相如情结”,除了指仰慕司马相如之华彩辞章动天子的传奇经历外,更主要的是艳慕司马相如以才情动文君而得美妻,以及由此而展现的浪漫飘逸的风流人格。所以,中国文人的“相如情结”,隐现的实际上就是中国文人的爱情理想——才子佳人。
✪ω✪ 由于传统婚姻观念之影响和封建礼法制度的制约古代中国人的爱情生活是畸形的,爱情活动从婚姻家庭向秦楼楚馆。但是,作为极富诗性的古代中国文人,其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是至为深邃且极富诗意的。流传至今难以数计的以婚姻爱情为题材的诗词文赋和戏曲小说,就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个性化的爱情感悟和独特的爱情理想。概括地说,古代中国人的理想爱情模式有两种:一是才子佳人式,二是英雄美人式。此种极富诗意精神的理想,又与爱情本身的诗意化、艺术化特定是若何符契的。
这里我们只谈论才子佳人式的理想爱情模式。追寻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则当源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追溯才子佳人爱情小说程式之渊源,则是司马迁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较为集中的按照这种程式演绎爱情的,是唐代的传奇小说。尔后于明清之际,蔚为大宗,俨然成为数百年间人情小说的主流。这种理想的爱情模式其中特点之一就是: 一见钟情式,才色互动。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就是典型的一见钟情。在之后的唐传奇中,更成为一种固定模式。如从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孔雀东南飞》到唐明皇与杨玉环的《长恨歌》,再从陆游与唐婉的“沈园二首”,绿珠与石崇的《绿珠传》,到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桃花扇》和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牡丹亭》……《霍小玉传》中的李益与霍小玉,《莺莺传》中的张生与崔莺莺,《柳氏传》中的韩翊与柳氏,《李娃传》中的郑生与李娃等等。这样的故事历朝历代都有很多,而大多数都是真实存在的,于是,我很好奇,是中国自古的文人过于悲情还是那样的社会只能发生以悲剧收尾的爱情和婚姻呢?是中国社会的男性造就的还是女性促成的?又或者是中国人的审美里对爱情不够宽容亦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呢?那么,有关于这些文学作品里的女性角色都有什么爱情理想呢?这些爱情理想足以承载她们的希冀吗?
✪ω✪ 这么说吧,在中国女性的潜意识里,她们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含蓄的,比起外国女性的热情和奔放,中国女性就显得矜持多了,可如果仅凭借这一点就断言中国女性的爱情理想不够美好那么这无疑是一种粗鲁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文化起源有几千年的历史,从中国自有了血缘观念,再有了“家”文化后,从有人口繁衍到如今的生生不息,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但女性只是家的附属品,她们无法施展自己的爱情理想,她们是男人金钱权利及欲望的附庸,她们也是男权社会的竞争手段,如烽火戏诸侯的女主角褒姒、卧薪尝胆计谋里的西施、杀董卓的棋子貂蝉……亦是繁衍后代的生育工具, 如《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被休只是因为结婚二三年,无所出的原因——岂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的背后是多么的冷漠和自私,如此种种,悲剧只增不减。另外,中国受儒家的影响,男尊女卑是天经地义的,而且受孔夫子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影响,中国人观念里的“女子难养也”也已深入其社会意识里不能剔除,可见其承载的不再是一句单纯的戏说。由于儒家文化厌弃妇女,以至于在婚姻恋爱的问题上,妇女没有选择的自由,封建正派强调的“三从四德”“男女授受不亲”使得妇女们被套上沉重的精神枷锁,为此,爱情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很低,甚至被认为是次要的,深受儒家政治伦理文化思想的影响,爱情的功能被单一化,仅仅起到繁衍生息的作用,爱情也成为了中国女性怨怼和渴望抒发的永久话题。所以,才子佳人类小说的出世成为了中国文人争相模仿的一种主流创作模式也是不无道理的。
那么,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莺莺传》中崔莺莺的爱情理想。莺莺在未遇到张生之前,她所持有的唯一有关于未来的只有婚姻观——嫁给一个门户相当的人家,在一见钟情遇到张生后便不一样了,崔莺莺终于有了爱情憧憬。与其才色互动最终相爱,从此眼里都是他,孰不知张生可以以一首 《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的才与她相爱,却也能因及第高中的利而弃了她,那么从此二者再无交集也是预料之中的事。爱过本没有什么错,但爱错了才可恨,张生是个负心汉,不爱后却还能大言不惭道: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遇合富贵,乘宠轿,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大言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明知这个男人会为了科考而始乱终弃,可是她还是爱了,她对张生的感情更像是飞蛾扑火一样。可想而知,崔莺莺终究是错付了半生。其实,崔莺莺的爱情理想很简单,有一人可以托付终身,从一而终,从此白头到老。但不同于林黛玉和杜丽娘,她爱上的是一个负心人,她的爱情向往只能是一场梦。后来,崔莺莺又嫁了人,张生也另娶他人。有次张生途经莺莺住处,请求以表兄的身份相见,崔莺莺却始终不肯相见,并赋诗两首—— “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弃我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去找她,当然不是为了旧情复燃,在我看来,更像是为了堵住世人的悠悠之口,为了扔掉负心汉的骂名,这里不乏做做样子的嫌疑。不过,崔莺莺闭门不见,自此也罢了。再来说崔莺莺其人,她在思想上始终未能彻底解脱社会、出身、教养给她的精神桎梏,在她的观念里,她觉得私下情好并不合乎礼法,。因而在 “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 被抛弃之后,只能自怨自艾,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又表现了了她思想性格中软弱的一面。所以,由此看来,崔莺莺的爱情只能是泡影,后来虽然嫁做人妇,可是婚姻和爱情终究不是一体的,她的爱情只能是束缚在封建牢笼里,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看,才子佳人的爱情理想,又建立在传统文人独具特色的诗性精神之上,而厚重的人文背景中,人们对于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总能持以一种宽容和庇护态度。以《西厢记》为例,从结果来看,它是以《莺莺传》为基础的经文学加工后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的典范;但从内容来看,这又是中国文人塑造的窠臼之作。中国人骨子里的婚姻观念永远是两个家族的事情,利益捆绑才是一段有价值的婚姻,就如同当今商界的“捆绑销售”原则,利益最大化才是合作的基本准则,其余的条条框框都是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崔莺莺和张生就是因为彼此不受封建伦理接受的爱情威胁到了封建伦理观念里不可侵犯的婚姻利益才被百般阻挠,相爱的过程艰难无疑这里不多赘述。崔老夫人自然是爱女儿的,想要女儿荣华富贵衣食无忧的过完下半生,所以她更看重的是郑尚书家的家族门楣相当,身份地位的相当。但在崔莺莺看来,郑尚书家只是她见惯了的俗世富有,完全不及张生带给自己的爱情甜蜜。尝过了蜂蜜又怎会再去吃糖,她的爱情意识已经被唤醒,反抗崔老夫人的举措是有道理的。再来看崔老夫人,崔老夫人的婚姻观念是中国传统大家长的一致发声,她的观念中的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寡淡的,麻木的,她认为爱情可有可无不会影响女儿的婚姻,她认为的女子幸福是结婚成家,相夫教子,恪守妇道,遵守“三纲五常”就够了,要有女子该有的德行举止,成为封建社会里的典型性妇女就好。崔老夫人不觉得自己的观念错在哪,因为她从小的观念就是如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当她成为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崔莺莺和张生的人时就不足为奇了。这样的观念并不意外,这才是才子佳人的发生的背景。如此,张生对莺莺的 “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是 崔老夫人不能够理解的,而莺莺的慨叹 “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崔老夫人就更不能明白。如此种种自然是她嗤之以鼻的。因为崔老夫人没有爱情需求,更何谈爱情理想呢?当然了,这是《西厢记》的叙事背景,没有大家长的反对才子佳人的爱情也不那么感人,就像是冲破了重重阻碍后涅槃重生一样,所以这一类小说都有一个叫做封建礼教的冲突与其争锋相对。也许像这样的故事《红楼梦》也不能免俗,虽然贾宝玉和林黛玉式的爱情中,林黛玉的才更胜于贾宝玉但大致的情节也万变不离其宗。客观点来讲,除去伦理观念里的束缚,林黛玉和贾宝玉其实也是成不了的,林黛玉的妹妹性格总是伤春悲秋,她对于爱情是一种执念,寄人篱下的孤女注定是会将她所有的希冀倾注于贾宝玉这样的爱情化身的身上,可是她还是太过天真,贵族公子的贾宝玉即便对她有爱情,在封建大家长的桎梏下一切也只不过是飞蛾扑火,调包计是最合适不过彼此的了,不是不敢爱,而是终究不能爱,爱得深只会更痛,社会和时代的背弃又岂能是林黛玉可以左右的,宝黛的木石前盟比不过玉钗的金玉良缘,就像那像极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的贾府荣衰一样,树倒猢狲散总有一落,爱情的高潮总有跌落的瞬间。林黛玉终究比不上有家族有背景的薛宝钗,要怪就只能怪那个社会的规则制定者都是没有爱情理想的。而林黛玉的母亲和她的父亲林如海又何尝不是这般苦楚呢。不受世人祝福的爱情终究是得不到成全的。这也算是才子佳人的一大失败案例。
当然也有成功了的爱情典例,只是这样的爱情都是经历过生死磨难的,比如《牡丹亭》。“中国式爱情”的关键点在于婚姻,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只要最后能结婚,时间久了也可以被伦理道德所接受,所以柳梦梅和杜丽娘经历了人鬼恋,被视为异端,但终因杜丽娘还魂为人,柳梦梅高中状元,二人受到皇帝赐婚才被接受为“才子佳人”美满婚姻的预演和铺垫。可是,细细看来,《牡丹亭》终究是那个社会里的“爱情乌托邦”,首先,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千金,不说别的,放在现下的社会里也是富家千金和穷小子的爱情故事,女强男弱的家境是中国人观念里最排斥的,那么在封建社会里,被人诟病也是情有可原的,杜宝希望女儿门当户对实属正常。可是一旦放在了戏剧中,一切就显得有可能性了,也只有在戏剧中杜丽娘才能尽情背叛那个社会的原则尽情地和柳梦梅相爱,柳梦梅也可以为了杜丽娘与其人鬼相恋,这一点也不奇诡相反被后人称颂,因为剧作表达的内容往往是大众心中的缺失。因为大多数者人没有成功的拥有爱情,所以《牡丹亭》的成功才会如此叫座。也正因此,才更能窥见中国人几千年的“封闭”使得他们对爱情婚姻自由的渴望是多么的执着。这就是说,《牡丹亭》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必然,因为内心有所想有所渴望,才会寄以希冀,罗曼蒂克的爱情才是中国人最渴望的,尤其是对闺房之中的女性而言,那是她们的梦想。在今天看来。这或许没有什么,两人相爱在一起就好,不用计较和在乎家庭背景,但在那个旧时代里一切都是举步维艰,不是人人都可以像李清照和赵明诚般琴瑟相好,烹茶煮茗,吟诗作对悠悠几载。 这里,我们可以通过《红楼梦》和《牡丹亭》主人公爱情理想的对比来谈论其女性角色的爱情理想。
✪ω✪ 《牡丹亭》与《红楼梦》两部作品分别塑造了杜丽娘与柳梦梅、林黛玉与贾宝玉两对爱情叛逆者的形象,作品中描述的爱情,反映到男女主人公身上却又有着不同的爱情理想。杜丽娘和林黛玉她们有着相似的出身——都生活在被程朱理学束缚和菅杀正常感情与欲望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时代中。虽然都是官宦人家,遵从的均是儒家正统的思想,但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林黛玉自幼丧母,所以她没有像杜丽娘这样的大家闺秀从母亲处受到礼教妇德的熏陶和训练,相反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是有限的,所以她保持着纯真不羁,敢爱敢恨,目无下尘的性子,她用率真与锋芒抵御伤害,保持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 性格的不同导致她们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大相径庭。
因此,《牡丹亭》细致的写出了杜丽娘青春觉醒后对婚姻自由的向往和大胆的追求。《红楼梦》中则写了林黛玉除了执着追求幸福纯洁的爱情外还蔑视功名富贵。从两位主人公的反抗精神来看,她们都反抗封建礼教,但从二者的爱情理想来看,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带有浓厚的夫贵妻荣的思想,而林黛玉追求的不只是爱情自由,更重要的是个性的自由,人格的平等。但《红楼梦》写林黛玉听女孩唱《牡丹亭》听到“心动神摇”,“心痛神痴”,因此黛玉的爱情不能说没有受到杜丽娘的影响。只不过她比杜丽娘爱的更刚烈。杜丽娘对柳梦梅是“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带有爱情生活的自主性,但她认为婚姻“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则不同,用 《葬花词》 的话来说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 斗争锋芒指向的不只是封建婚姻制度,更重要的是她厌恶那整个污浊如泥的社会,虽然寄人篱下,但也铿锵。
只能说,杜丽娘和林黛玉是有很大的共通点的,但是二者的爱情理想却大相径庭。不同于外国人大谈特谈爱情,中国人不将爱情的字眼挂在嘴上,他们所有有关爱情的描绘都是含蓄隽永的,一如他们的观念使得文学作品的表达更是如出一辙,所以他们寄托于文学作品中的爱情理想就多了些许的娟秀亦或是少许的叛逆。中国文学作品对女性角色平淡质朴的阐释,更像是一个从远处雾影中走出来的浣女,温婉贤淑的,是生活最本质的样子。秦观《鹊桥仙》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描述的可谓十足贴切了。
✪ω✪ 总之,爱情是一种诗意化、审美化的人际情感,爱情的产生、发展和保持,与艺术创作之构思和写作的各个环节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同一种题材类型的小说人们寄托的向往也是相似的,才子佳人类的小说就证明了这一观点。不去细说这类题材的小说的价值性,只单纯的来谈论其主题是爱情这一点,就是值得我们谈论一二的。
参考文献 【1】汪文学.《古代中国人的爱情理想探源》【J】.寻根.2008(04)
《GONE WITH THE WIND》在中国的翻译有两个版本:《乱世佳人》和《飘》。我比较喜欢后者,正如电影开始时打出了一行字幕: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一个文明是随风而飘的,最终是要飘散的;一个人的命运是随风而飘的,最终也会飘散。其实又岂只是一个文明的飘散,随着文明飘散的是,无数个生命个体,一代人,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就像是面对一个终极的目标——死亡——一样,你是选择清醒而悲观空虚地活下去,还是抛开这终极的目标盲目地积极活下去;在一个文明消逝之后,你是选择在缅怀中活下去,还是抛弃过去,从新开始。在电影中,给出了几种选择。灰色的模糊轮廓阿希礼是一个注定应该过一种富庶安宁的生活的人,否则就是一个悲剧。他见不得任何清晰的事物:鲜艳的色彩刺痛他的眼睛,清晰的线条刮伤他的皮肤。相反,平静单调的生活、沉静纤弱的妻子,由想象勾勒出来的音乐和文学,这些模糊的形象却带给了他安全感,他太习惯它们了,柔和、缥缈。但是,一声炮响,一个士兵的倒下,一座建筑的崩塌都以清晰而血腥的画面刺激着他柔弱的神经。他很清楚的意识到世界已经变了,这于他毫无改变,只能加深他的悲剧。并不是他没有能力去应付即将到来的世界,只是他不敢面对的态度削弱了他在新的文明下生存的能力。其实阿希礼并不能算是他所怀念的那个文明的最好代表。如果一个文明只以一种享受的姿态出现,而没有踏实的实干,就像一个海市蜃楼,这样的文明是没有存活的资格与魅力。我认为在此电影中这个文明的真正代表是奥哈拉太太和玫兰妮,她们既有修养地悠闲地生活又能勇敢的面对困难。这才是这个文明真正的意义与魅力之所在。阿希礼充其量只不过是继承了文明的表象,享受这个文明经过漫长的奋斗后的成果,却没有记住与继承这个文明在早期开发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勇敢的性格魅力。他天生就是懦弱的,被道德束缚的他还是可以在新的文明下生活下去,但是其内心潜藏着巨大的恐惧与厌恶,也就是说,他永远也不能融入那个文明当中。后来也证明他不能使妻儿过上很好的生活,他没有能力在那个满是残酷丑陋的竞争生存下来。阿希礼在战争的残酷现实的逼迫下,渐渐明白他所处的文明已经没有生存下去的可能了 :它没有可以抵御他人进攻的现代化设施,却满怀为国牺牲的雄心与对现实情况的无知与狂妄;只既希望于与欧洲的棉花贸易帮助自己取得胜利,却不知道世界正被一场新的革命所改变着。战争不是最可怕的,它只是消磨你的生命,个体的意志;战争之后的价值观的侵略才却是对过去的整个文明的颠覆。阿希礼有明确的历史观,能够看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却没有勇气去正视历史的前进的规律。他不够资格代表一个灿烂过的文明,却完完全全把自己交给了那个文明。一旦此文明飘散,他的精神也随之崩塌,靠道德维持的生命只是一具没有生气的躯壳。在现实当中太多阿希礼这样的人,看清现实,只能徒增他们人生的悲剧色彩,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弱者。而阿希礼的懦弱就是体现在自己的理想与庇护消逝后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必须承担。其实阿希礼完全可以通过自杀来解脱自己,但是,他太把自己归类到那个文明当中,受到文明中的价值观、人生观、伦理道德、社会习俗的限制。他最终陷入了必须用死的意志来支撑活的躯体,活的职责的困境。他不能怨那个文明,而是自己没有理解那个文明,没有超脱于那个文明。猩红的粗线条斯佳丽(Scarlett)本意就是热烈的猩红色,但是却让她配上了象征希望的绿色。这本就不矛盾,只是色彩太鲜明,轮廓太清晰。她这根粗红的线条注定要在历史中留下她明显而深刻的一笔。她就是电影的主角,她就是被歌颂的对象,她就是电影给予我们关于选择的答案:抛弃过去,不顾一切的为了生存,就算是一个外表柔弱、从小娇惯的女人,因为除了自己没有人是真正的庇护;勇敢地担起你应担起的责任,因为责任只会降临在能担起它的人身上。她就是内战后美国所宣扬与崇拜的女性形象——独立、自由。塔拉(或者说那片红色而肥沃的土地)就是“生存”的象征,而斯佳丽对塔拉的热爱与占有就是对 “求生”的欲望。玫兰妮的死亡与瑞特的离去就象征着她没有了依靠,以后的路将由她独自地走下去。现在的世界上,还有好多并没有达到没有美国如此经济发达的程度的国家中的女性也正在走着这条路,崇尚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生存”是人类在世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只有满足了这个要求,人类才有精力把生活弄得更有意义。到电影结束,斯佳丽应该算是确保了生存,并且过得很好。可是,人生就是为了有钱,有房子,不受饿受冻这些物资条件的?盲从于生计的奔波,貌似充实的人生真的就是如此有意义,如此值得我们去效仿?斯佳丽一生也没有明白一个道理:人生的标准一旦降低了就再也不能回到原来。当她面对战争,以及战争失败后的混乱,一步一步从一个娇惯的小姐成长为一个坚强而独立的女人时,她就已经抛弃了她母亲教导,抛弃了宗教信仰,也就是抛弃了已逝的那个文明,抛弃的所有她认为阻碍她向前走的障碍(人或者事物):她可以不顾社会习俗而作为一个女人经营木厂,也可以不顾伦理道德而雇佣犯人。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让她感到恐惧,但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之后她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一个新的文明中去,她看不惯那些北佬,看不惯他们攫取金钱的贪婪与粗俗。因为她认为自己不同于他们,有一种优越感,一种已逝文明给予她的有教养的优越感(但她不知道给予她优越感的文明已被她遗忘,留在她身上的只是惯性存在的躯壳),使她产生了一个幻想:只要她赚取了足够多的钱,她就能宽容地对待别人,尤其是弱者,而她将使一个过一种舒适生活、又受到人尊敬的高贵女人。先不说她自己性格上本身那中“藐视弱者,争做强者”的态度不允许她这样;战争的经历,原有生活的破碎,让她作出了抛弃过去、不顾一切向前走的选择——她开始变得自私,惟利是图,过去的生活在她现在的生活中的印迹越来越淡,她的生活标准已经降到维持生存的地步,虽然她对她的亲人承担了巨大的责任,虽然她也想要爱情,但是让自己顺利的生存下去的愿望萦绕在她的心头,左右着她的行为。她变成了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反传统主义的代表。其实这本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当战争结束后,富庶、平静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人们都变成了连温饱都难以支撑,也就理所应当的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建立另一个家园,缅怀过去并不能养活自己;而那些倍受绅士们保护的淑女们再也不能享受过去的生活时,既然怀念它不能让它复活,剩下的唯一的路就是往前走。但是斯佳丽从来没有想到,她除了生存就再也没有别的精神寄托:她抛弃了母亲的教导,抛弃无法继续下去的文明,以及文明中的信仰与宗教;她看透了自己不是爱阿希礼的,阿希礼对她已经没有先前的诱惑了;她也并不是一定要瑞特的爱与帮助,她更爱土地;她最后终于明白了玫兰妮是她联结过去的纽带,她对于自己有多重要,但是她死了。这就是她什么也不怕的后果,什么支撑也没有了。金钱是不能支撑一个人走完一生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可以就这样努力地生存下去,过一辈子吗?既然原来的文明会消散,就不能保证取代它的现行的文明不会消散。即便我们无法预料到它的终结时间,终结的命运却是不可避免的。一旦“生存”这个欲望满足了,一旦被“生存”主宰的这个文明消散了,斯佳丽的选择无疑就是一种低级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将被新的文明所取代。我想,新的文明也许是一种要求人文,要求伦理道德规范,要求精神满足的文明。但是,以后呢?以后将是什么文明呢?无从知道,只是就如“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中的“A”随时可以换成一个“The”。以后将有更加先进的文明取代它。历史的进程就是由一个个文明推向前的。完美的对称我认为在电影中,玫兰妮是那个已经逝去的文明的真正代表:既宽容、沉静、纯洁、知性,又能勇敢的面对困难,捍卫自己的朋友。就像是一个完美的雕塑,刚柔相济;就像是一幅画,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她喜欢文学,喜欢音乐,她对过去的生活缅怀,在阿希礼的心目中是一根柔和的线条,一个模糊的身影;她可以为了朋友而拿起沉重的剑,她敢于为维护正义而反对文明当中的权威的代表,她可以为了生存而努力劳动,她就是斯佳丽奋斗中的忠实战友。是她联系了这两个文明,用自己的人格与行为来纪念着过去,极大地安慰了那些对过去怀念的人;用自己的勇气与气度,包容着开始新生活的人,给予他们理解与支持。在文明的消逝面前,她选择了继续向前,却又深深地把过去文明的精华烙在心里。但是,在电影的最后,她却死了,也就意味着那个文明的完全消散了,随之而来的将是一种新的文明的统治,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泛滥。即便她最后不是因为难产而死,她也不会活得很幸福。战争结束后,过去文明的消逝不是确定与否的问题,而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我们人性的土壤是养不活像玫兰妮这样本应生活毫无私欲的天堂的花朵。在电影中安排这样一个角色,只是代表着一种回忆与理想,既是对灿烂过的文明的回忆,也是对即将到来的文明的希冀。影片中阿希礼、斯佳丽、玫兰妮在文明消逝的面前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也就意味着不同的命运,但是他们不论选择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淹没在一种文明之下的,他们的命运就像历史长河中的文明一样,最终都会随风飘散,因为没有一个确定的文明个体是可以永存的。从一个文明跳入到另一个文明,也避免不了这样的命运。但是,好在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长河中小小的一滴,在这长河中有无数的水滴分享着同样的命运。看透后,也许会开阔些!
英文参考文献1.Margaret Mitchell, Gone with the Wind [M],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1.2.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heme of Gone with the Wind [J], 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 Vol.22, No.3, 2000.3.On the Artistic Image of Scarlett in Gone with the Wind [J], Journal of Datong Vocational College, Vol.18 No.3, 2004.4.The Analysis of Scarlett's Realistic Characteristic [J],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Vol.24, No.10, 2003. 5.Dialogues in Gone with the Wind [J],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for Ethnic Minorities, No.6, 2004.
有这样一部小说叫做《飘》,读过的人都感动不已。有这样一部电影叫做《乱世佳人》,看过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如此动荡的年代,却孕育了一场伟大的爱情,而这场爱情之所以伟大,只因为它诞生在战争年代。《飘》,如此为这部畅销小说命名,象征女主人公的命运也只是短暂的昙花一现,一切终将成为泡影,随风而逝。《乱世佳人》,如此为这部好莱坞大片命名,乱世,一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为背景的电影,佳人,一位高傲、美丽的千金小姐为主人公,象征即使拥有幸福,最后所有的一切也只能随着南方塔拉庄园美梦的结束而终结,旷世的爱情也终于破灭,此情只可成追忆。早在几年前,我就有幸拜读了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但那时却无法体会出作者的深刻含义,只是很喜欢《飘》这个名字,她带着淡淡的哀伤和感怀,似乎又带着对女主人公的命运的悲叹,却不知所谓的“飘”并非指的单独的个体,他(她)们是一群人。他(她)们自命不凡,一切都相信自己,虽然拥有强大的灵魂与躯体,却无力抗争冥冥中命运之指的轻拨倩弄,最终还是用一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他(她)们失败了,却始终相信有明天,这成为了他(她)们失败的主要原因。几年后的今天,在我第一次触碰到由《飘》改编的《乱世佳人》时便被那凄美的爱情深深吸引,然而,《乱世佳人》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永恒的爱情蕴于宏大的战争中”的主题,还有它光显之后的深思。南部种植园经济由兴盛到崩溃、奴隶主生活由骄奢淫逸到穷途末路、奴隶主阶级由疯狂挑起战争直至失败死亡、奴隶制经济为资本主义经济所取代这一历史规律从《乱世佳人》中得到体现。从影片中,我了解了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中真正所要传达的是:珍惜身边美好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去争取。正是这样的主题带给人们的震撼,造就了好莱坞电影史上最值得骄傲的旷世巨片,奥斯卡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至高点”。《飘》与《乱世佳人》,不同的文学题材,却共同描述了一个对于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无动于衷,直到失去才真正懂得了里自己真正需要的,然而幡然醒悟之时,青春、爱恋、以及爱人的火热的心和眼神却已几乎全盘沦陷。即使是女人中的极品斯佳丽都不能免于如此大恸,只因为无知的骄傲,这样的悲凉一演重演……佳人以如风而逝,留给我们的却是沉重的思考……《乱世佳人》影评之一无论他们是在守望什么,他们都是一群守望者。思嘉在守望着金钱,守望着不再让塔拉的人再挨饿,守望着希礼的爱,守望着已经破碎的梦,守望着成长。瑞德守望着思嘉,以及她生命的延续小邦妮,守望着一个男人能给予一个女人的全部的爱。希礼守望着过去的生活,守望着那个随风而逝的年代。媚兰守望着爱,爱每一个人,爱亚特兰大,爱生活,她守望着丈夫和儿子,守望着希礼有一天真正的站起来。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以起独特的女性视角在描述美国内战的作品中独树一帜,备受读者青睐。作品中虽也有对战争恢宏场面的描写,如亚特兰大破城当日五角广场的遍地伤兵,惊心动魄的逃难,枪杀等等。但女作家始终是以细腻的人物心理性格刻画见长,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文学人物在作者流畅的文字作用下,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横看全书,是一部老南方种植园文明的没落史,一代人的成长史和奋斗史;而纵观全书,则似一部令人悲恸的心理剧,以戏剧的力量揭示出女主人公在与内心的冲突中走向成熟的过程。所以看《飘》,就犹如走进原始森林,越深越美。也许,文学性格可以用现实颜色来描述,来形容,那么,就赋予思嘉,黑色的坚毅;瑞德,冰蓝色的深邃;媚兰,粉红色的善良;希礼,青灰色的忧郁。思嘉的坚毅一直是本书的一大亮点,赋予其黑色,因为黑色有纯粹的一面,如思嘉对生活终极坚定的信仰;黑色还有模糊的一面,如思嘉在夜雾中奔跑的迷茫,因为她一直看不清真爱的对象。思嘉绝对称不上是一位完美的女性。但她的魅力却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她坚强,自信,对生活充满激情,却又吝啬,迷信,欺侮弱小,还无意地把几个人送上西天。但就是这种褒贬不一的性格使她更为迷人。现实中人无完人,文学中也应如此。在那个风云突变的乱世中,能够在倍受创伤和打击之后,不留恋以前豪华高雅的生活,坚强的站起来,下地摘棉花,不惜让自己娇贵的双手长满老茧,而目的只是为了让住在塔拉的人不在挨饿。她在塔拉红色的土地上得到了黑色的坚毅,如她父亲郝嘉乐所说,这个世界上,只有土地与日月同在。这股强大的力量加之她固有的爱尔兰血统潜在的反叛思想,使她我行我素,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想,不在乎道德的束缚,公开在亚特兰大和摧毁他们家园的北方佬做生意,而毫不在意作为丈夫的弗兰克会无地自容。所以思嘉是自私的,但她的自私不仅仅建立在为己的基础之上,她为了很多人,为了塔拉十几张要吃饭的嘴,为了她爱的人和他的妻儿,为了白蝶姑妈,远房的姨妈们,甚至还包括塔拉以前的黑人,思嘉的自私眷顾了很多人在挫折袭来之时,她也曾无数次的失望过,但从未绝望。就像方丹老太太所说的,她们是荠麦,风一吹,低头,弯腰,吹过之后,又挺起腰板,继续更好的接受阳光。始终有勇气站起来,高昂着头,接受风雨的洗礼。而支撑她这么做的只是一件金灿灿的光环下笼罩的完美礼服,一个虚无的灵魂,一个固执而倔强的信仰。思嘉对爱情的执着是她一生坚不可摧的信仰。为了实现对希礼的承诺,她在亚特兰大成为一片火海之时,坚持照顾她的情敌,希礼的妻子,一个即将临产的孕妇。她原本可以守在母亲的身边,寻求呵护,寻求安全,可是她不,她宁愿面对北方佬的铁蹄,也要实现对爱情的许诺,为了照顾虚弱的媚兰,她把千方百计找来的食物给媚兰吃,把家里唯一的一双鞋子给媚兰穿,而自己则饿着肚子赤着脚下地摘棉花,这决不是一个自私狭隘的女人所能达到的境界。她拥有对爱情的绝对信仰,只是搞错了对象,在守望爱情的征途中。瑞德说思嘉像一个哭着要月亮的孩子,恭手放弃手中的幸福,且任性,倔强地死不回头,我想在黄道十二宫中,她一定是狮子座的。只是思嘉在一味的追求那套“完美的礼服”时,怎么也不会想到即便是瑞德周围的空气都潜藏着对她无边幸福的追求和热爱。所以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瑞德因为她的固执而筋疲力尽,黯然离去。但她也终于成熟了,懂得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对于她来说,她想要的,就一定能得到。“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我等待着思嘉能再一次从塔拉得到力量,让瑞德再一次回到她身边。我喜欢这样的结局,不是大团圆的,带着点淡淡的悲哀,但算不上是悲剧,因为有希望存在,在思嘉心里,也在我们心里。对于思嘉来说,其生命存在的真实意义在于有欲可求,她从不懂得知足,也不能知足。学会满足是对她生命的亵渎,也预示着生命之花的枯萎。她只能够不停的追求,猎取下一个目标,最早是爱情,守望希礼;然后是温饱,守望金钱;接着又是希礼,最后是瑞德,她刚刚意识到的自己的真爱。所以思嘉注定不能提前知道自己的真爱是瑞德,而一定要在爱女夭折之后,媚兰去世之后,瑞德因为彻底失望而要离开之后,才能明白。生活仿佛与她开了一个无以伦比的玩笑,却又是真实的存在,她需要为自己的执拗和任性付出最惨痛的代价,在一切都随风飘过之后,思嘉成熟了。《飘》是思嘉的一部成长史.瑞德是冰兰色的,是火焰最外层的颜色,是火与冰的交界。我喜欢他曾经的执着,更喜 欢他最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离开。他都做的完美经典回忆之乱世佳人这是一部美国大片,1939年获奥斯卡金像奖(第12届最佳故事片奖),共4碟。反映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美丽任性的南方大农场主的女儿郝思嘉历经战乱,由骄纵千金成为一家之主,为保护家园,她对内劳苦操作,对外应酬筹措,但深藏于内心的盲目爱情,却未曾动摇。她一直爱着年轻的庄主阿希礼,而阿希礼却心仪媚兰妮,到她认识到至爱白瑞德时,真爱却疲惫褪尽。郝思嘉回望前尘,想起父亲的遗言:世界之大,不及故园,乃作回乡之举,从此以后人事茫茫,此恨绵绵。有一篇报道这样写道:《经久不衰 风靡世界的<乱世佳人> 》<<乱世佳人>>是美国电影史上影响最大的影片,在1939年第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中获八项大奖,是好莱坞电影史上无以伦比的辉煌成就,堪称好莱坞的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爱情影片,在1939年问世以来,受到世界各国观众的欢迎,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创下的票房记录是任何影片无法比拟的。本片叙述的是在南北战争时期,南方佐治亚州的一个名门望族的兴衰经历,美貌而倔强的望族千金郝思嘉(费雯·丽饰)与年轻商人白瑞德(克拉克·盖博饰)的曲折的爱情故事。著名影星费雯·丽所饰演的佐治亚州种植园主的大家闺秀郝思嘉,是一个貌似天真却富于心计,争强好胜又倔强坚韧的"第一美女", 令当地的男士们如醉如痴。但很少有人知道,1939年为拍《乱世佳人》所进行的试镜,也创下了空前绝后的记录。一共有60位女演员参加试镜,耗去黑白底片约15万英尺,彩色底片1.3万英尺,这次浩大的试镜活动共花去105,000美元,把全部的试镜片放映完,要用30个小时,而《乱世佳人》一片全长3小时51分。制作单位花了八倍于该片的时间来寻找合适的女主角,可想这部经典名片的得来不易了。1999年,为了纪念好莱坞名片《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问世60周年,全美各重点影院自6月底起隆重上映了运用当代数码技术重新制版的这一历史巨片。当影片开场女主人翁郝思嘉(Scarlet O'hara)与父亲并肩而立,眺望故乡黄昏的瑰丽景色,优美、宏大的音乐扑面而来,无数观众都为之深深感动。美国电影学院最近评选出美国电影100部佳作,《乱世佳人》无可争议地名列前茅。《乱世佳人》早已名扬世界,《飘》的女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在亚特兰大的私人故居博物馆中收藏有世界许多国家出版该小说并上演《乱世佳人》的档案记录。其中也有30年代末该影片在中国上海上映时的电影海报,鲜红底色的海报上赫然写着:"艺术杰作,光芒万丈, 永垂不朽。"这部影片把美国人奋斗于逆境,追求个人独立、尊严、爱情,永远乐观进取的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郝思嘉,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弱小女子,历经情场失意,内乱战火,家园重建,爱女夭折,丈夫出走等等一连串巨大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她很少胆怯,一次次重新把生活的主动权夺回到自己手中。"After 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毕竟,明天是新的一天)便是她乐观自强人生的最好表白。女主角费雯·丽那艳丽任性但不失高雅华贵的气质,散发出无限的魅力,远超过她在"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中的表现,令广大影迷永远怀念,她在剧中饰演的郝思嘉一角,由娇纵刁蛮到历经战火洗礼成为担负重建家园责任的时代女子,的确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扮演白瑞德船长的男主角克拉克·盖博,更是风流倜傥、豪放磊落的典型,有富家公子哥儿的潇洒,却无纨胯子弟的低俗无知。而李思廉·霍华饰演的艾希礼,则温和儒雅、文质彬彬,鲜明表露出绅士风度及书卷气息,内蕴丰富,令人愿意亲近。奥丽薇·哈蕙兰则把贤惠温婉、充满女性内在美的媚兰刻划得使人心痛垂泪。这部以通俗剧结构为蓝本,却拍得有历史剧风格的上乘巨作,在人类文化史上永远占有无以伦比的伟大地位。60多年了,《乱世佳人》与每颗自强不息的心灵同在!世界之大,不及故园。这与水浒上的一句话颇为相像: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水浒上的话,有鼓励建功立业的思想氛围,而只有在经历磨难之后,才叶落归根,像郝思嘉
乱世佳人看后人的感慨颇多,女人就应该像斯卡莉那样的活。自己做主角,勇于争取也敢于拼搏。
很多人看完很受鼓舞,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活着的人生。斯卡丽小姐有着人性最阴暗和低劣的一面,却又拥有人类最珍贵的品质。她爱慕虚荣、冷酷无情、固执放浪、巧言善辩,为了钱可以抢走亲妹妹的未婚夫。
她坚强无畏、勇敢积极、努力拼搏、信守承诺、目标坚定、善良真诚,一个娇小姐为了救情敌和她的孩子能穿过死人堆去找医生,奶妈伺候长大的她却为了爱人情敌一家人吃饭日夜操劳种田,为了保留家族的祖业殚精竭虑。
乱世佳人简介
《乱世佳人》是由维克多·弗莱明执导,费雯·丽、克拉克·盖博、奥莉薇·黛·哈佛兰、莱斯利·霍华德主演的爱情片,于1939年9月9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改编自小说《飘》,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塔拉庄园的千金小姐斯嘉丽与风度翩翩的商人白瑞德之间所发生的爱情故事 。1998年,美国电影学会评选20世纪最伟大100部电影,该片位列第4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乱世佳人
《飘》(Gone With The Wind)是一部出版于1936年的美国小说,作者为玛格丽特·米契尔,在1937年获得普利兹奖。这本小说是其作者活着时出版的唯一一部作品,但它成了美国史上最为畅销的小说之一Margaret Munnerlyn Mitchell (November 8, 1900 – August 16, 1949) was an American author, who won the Pulitzer Prize in 1937 for her novel Gone with the Wind. The novel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books of all time, selling more than 30 million copies (see list of best-selling books). An American film adaptation, released in 1939, became the highest-grossing film in the history of Hollywood, and received a record-breaking ten Academy Awards. She has been honored by the United States Postal Service with a 1¢ Great Americans series postage stamp.Early lifeMargaret Mitchell was born in Atlanta, Georgia to Eugene Mitchell, a lawyer, and Mary Isabelle, much referred to as Maybell, a suffragist of Irish Catholic origin. Mitchell's brother, Stephens, was four years her senior. Her childhood was spent in the laps of Civil War veterans and of her maternal relatives, who had lived through the Civil War.[citation needed]After graduating from Washington Seminary (now The Westminster Schools), she attended Smith College, but withdrew during her freshman year in 1918. She returned to Atlanta to take over the household after her mother's death earlier that year from the great Spanish flu pandemic of 1918.Shortly afterward, she defied the conventions of her class and times by taking a job at the Atlanta Journal. Under the name Peggy Mitchell she wrote a weekly column for the newspaper's Sunday edition, thereby making her mark as one of the first female columnists at the South's largest newspaper. Mitchell's first professional writing assignment was an interview with an Atlanta socialite, whose couture-buying trip to Italy was interrupted by the Fascist takeover.[citation needed]Mitchell married Berrien “Red” Upshaw in 1922, but they were divorced after it was revealed that he was a bootlegger and an abusive alcoholic. She later married Upshaw's friend, John Marsh, on July 4, 1925; Marsh had been best man at her first wedding and legend has it that both men courted Mitchell in 1921 and 1922, but Upshaw proposed first.[citation needed]She is also the distant cousin to famous gunfighter/dentist, Doc Holliday,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Gunfight at the O.K. Corral. It is also thought that she modeled Ashley Wilkes, a main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 after Holliday.OccupationUsing Mitchell's scrapbooks from the Hargrett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 at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editor Patrick Allen collected 64 of the columns Mitchell considered her best work. They were published in 2000 under the title Margaret Mitchell, Reporter.[1]Her portraits and personality sketches in particular show a promise of her skill to portray the kind of characters who made Gone With the Wind the second best-selling book, next to the Bible, at the time of publication.[dubious – discuss][2] Even as a supposedly neutral reporter, her irrepressible personality shines through. This collection of Mitchell's journalism transcends fact-gathering, showing Mitchell as a young woman and providing a compelling snapshot of life in the Jazz Age South.Writing Gone with the WindMitchell is reported to have begun writing bedridden with a broken ankle. The house where Mitchell lived while writing her manuscript is known today as The Margaret Mitchell House and located in Midtown Atlanta. A museum dedicated to Gone with the Wind lies a few miles north of Atlanta, in Marietta, Georgia. It is called "Scarlett On the Square", as it is located on the historic Marietta Square. It houses costumes from the film, screenplays, and many artifacts from Gone With the Wind including Mitchell's collection of foreign editions of her book. The house and the museum are major tourist destinationsPublicationMitchell lived as a modest Atlanta newspaperwoman until a visit from Macmillan editor Harold Latham, who visited Atlanta in 1935.[3] Latham was scouring the South for promising writers, and Mitchell agreed to escort him around Atlanta at the request of her friend, Lois Cole, who worked for Latham. Latham was enchanted with Mitchell, and asked her if she had ever written a book. Mitchell demurred. "Well, if you ever do write a book, please show it to me first!" Latham implored. Later that day, a friend of Mitchell, having heard this conversation, laughed. "Imagine, anyone as silly as Peggy writing a book!" she said. Mitchell stewed over this comment, went home, and found most of the old, crumbling envelopes containing her disjointed manuscript. She arrived at The Georgian Terrace Hotel, just as Latham prepared to depart Atlanta. "Here," she said, "take this before I change my mind!"[citation needed]Latham bought an extra suitcase to accommodate the giant manuscript. When Mitchell arrived home, she was horrified over her impetuous act, and sent a telegram to Latham: "Have changed my mind. Send manuscript back."[citation needed] But Latham had read enough of the manuscript to realize it would be a blockbuster. He wrote to her of his thoughts about its potential success. MacMillan soon sent her a check in advance to encourage her to complete the novel — she had not composed a first chapter. She completed her work in March 1936.Herschel Brickell, a famous literary critic for the New York Evening Post, reviewed Mitchell's book in an article titled " “Margaret Mitchell’s First Novel, ‘Gone With the Wind,’ a Fine Panorama of the Civil War Period.” His review helped launch Mitchell's career by calling attention to what would become one of the best novels of the Southern Renaissance. Over time, Brickell and Mitchell became extremely close; much of their correspondence has been published and is available in the archives at the 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Brickell was also a correspondent, friend, and adviser to other southern writers including Eudora Welty, Truman Capote, William Alexander Percy, Marjorie Kinnan Rawlings, Zora Neale Hurston, Stark Young and Allen Tate.[4]Gone With the Wind was published on June 30, 1936. The book was dramatized by David O. Selznick, and released three years later. The premiere of the film was held in Atlanta on December 15, 1939.Gone with the Wind was such an overnight success that its publisher George Platt Brett, President of Macmillan Publishing, gave all its employees an 18% bonus in 1936.DeathMitchell was struck by a speeding automobile as she crossed Peachtree Street at 13th Street with her husband, John Marsh, on her way to see the British film A Canterbury Tale at The Peachtree Art Theatre in August 1949. She died at Grady Hospital five days later without regaining consciousness. The driver, Hugh Gravitt, was an off-duty taxi driver. He was driving his personal vehicle at the time, but his occupation led to many erroneous references over the years to Mitchell’s having been struck by a taxi. After the accident, Gravitt was arrested for drunken driving and released on a $5,450 bond until Mitchell's death several days later. Georgia Gov. Herman Talmadge announced that the state would tighten regulations for licensing taxi drivers.Gravitt was later convicted of involuntary manslaughter and served 11 months in prison. His conviction was controversial because witnesses said Mitchell stepped into the street without looking, and her friends claimed she often did this.She was buried in Oakland Cemetery in Atlanta. 1936 original cover of Gone with the WindAuthor Margaret MitchellCountry United StatesLanguage EnglishGenre(s) Historical fiction, Romance, Drama, NovelPublisher Macmillan PublishersPublication date May 1936Media type Print (hardcover and paperback)Pages 1037 (first edition)1024 (Warner Books paperback)ISBN ISBN 0-446-36538-6 (Warner)OCLC Number 28491920Followed by Scarlett作者 玛格丽特·米契尔出版地 美国语言 英文类型 历史小说出版者 Macmillan 出版商出版日期 1936年6月30日媒介 图书页数 1037页(首版)1024页(平装版,华纳出版社)ISBN ISBN 0446365386 (华纳出版社)
该论文主要是对《飘》一书中的女主角郝思嘉的性格进行了分析,她的性格可以分成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优点包含:坚强勇敢,诚实守信等。性格缺点表现为:自私冷漠,不择手段等。为了更好地支撑该主题,该论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地对作者和作品的简介;第二部分集中分析郝思嘉的性格优点;第三部分是对郝思嘉的性格缺点加以分析;第四部分着力分析郝思嘉性格形成的原因;第五部分为结论,重申主题。 关键词:郝思嘉;性格优点;性格缺点;性格形成 AbstractThis present paper concentrates on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of the heroine: Scarlett in the novel
Part of Scarlett's enduring charm for women is her feminism, though recent critics have pointed out that many events in the novel are degrading to women. There is Rhett's ravishing of Scarlett (after which Scarlett is shown to have enjoyed herself immensely), Scarlett's apparent need of a man to be happy (whether it's Ashley Wilkes or Rhett Butler), and Melanie's sweet but submissive character (who is much adored by everyone).On the other hand, there have been many defenses for this. First of all, Melanie is not offensive to women, she is simply a more traditional character. Many believe the 'rape scene' quickly becomes consensual (this theory is backed by the novel Scarlett, although it was not written by Mitchell). And again, Scarlett is an individual character, and her need for a man should not be interpreted as universal.Scarlett is by far the most developed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 She stands out because she is strong and saves her family but is incredibly selfish and petty at the same time. She challenges nineteenth-century society's gender roles repeatedly, running a store and two lumber mills at one point. Scarlett is in some ways the least stereotypically feminine of women (in other ways the most), and the more traditional Melanie Wilkes is in many ways her foil. But Scarlett survives the war, several marriages, the birth of children, and even a miscarriage. Melanie, on the other hand, struggles with fragile health and a shy nature. Without Melanie Wilkes, Scarlett might simply be seen as harsh and "over the top," but beside Melanie, Scarlett presents a fresher, deeper female characterization; she lives a complicated life during a difficult period of history.Some of Scarlett's lines from Gone with the Wind, like "Fiddle-dee-dee!,"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Great balls of fire!" and "I'll never be hungry again!", have become modern catchphrases.Similarities between Scarlett and the actress who played her (Vivien Leigh) are striking:Both had strong career ambitions, and wanted little to do with motherhood. Both swore they would never again have a child.Scarlett's father was Irish, and her mother was French. Leigh's mother was Irish and father was French.Both Scarlett and Leigh were famed for their appearance, their heart-shaped faces, their unusual eyes, and petite body proportions.Both were reputed to be "difficult" in relationships.
优雅,雍容华贵,倾倒众生,魅力四射,就是她,斯嘉丽·奥哈拉,塔拉农场的大小姐。 ——题记 刚刚拜读了美国著名作家米切尔的《飘》,被斯嘉丽传奇的经历所折服,被她的爱情故事所吸引,不过,我只能这样说,这个女人无可救药。她结过三次婚,一次为了气他心爱的人维希礼,和维希礼的妻子媚兰的哥哥,查尔斯结婚。在短暂的两个星期内,斯嘉丽从小姐,便成了别人的妻子;又过了两个星期后,就从别人的妻子,变成了寡妇。 在当时的社会里,寡妇相当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斯嘉丽不可以参加舞会,只能穿没有任何装饰的黑色衣服,而且不许笑……这些近乎苛刻的要求对斯嘉丽,这个生性爱娱乐的人来说,简直是折磨。。。 终于,她忍不住了,在瑞德·巴特勒船长的邀请下,她在众目睽睽下,又成了舞会的中心。当然,她为此也付出了代价,全城的人都在谴责她。这次,我有些同情斯嘉丽了。寡妇,不是罪过。凭什么不让人家跳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只要觉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认为,一切都可以。或许吧,这就是社会背景。 南北战争,在历史课本中提到的并不多,我对这段历史也不甚了解。只知道,那次战争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第二个障碍。读过《飘》之后,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本书,通过对斯嘉丽的一生的叙述,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时代画卷,不,不仅是单纯的历史,更多的是这段历史对人的心灵上的影响。 因为战争的残酷性吧,斯嘉丽渐渐的被生活的棱角磨平了,她变了,变成了塔拉农场的女主人,变成了一个像她父亲一样的粗俗的人。但是,我感觉,她这时才成长了起来。她变得有责任心了。因为这个原因吧,她第二次结婚了,嫁给了她并不喜欢的弗兰克——她的准妹夫。或许吧,有些自私,有些恶魔,但是,一切都是为了塔拉农场。 巴特勒船长,这或许是斯嘉丽的最终的归宿吧,一个爱她的人。从一开始就出现的男人,了解斯嘉丽的秘密。。。 我还想说说斯佳丽的最爱——维希礼。维希礼也爱斯嘉丽,却最终没有在一起。这让我想到了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为了家族的传统,这是懦弱还是什么,我不知道。。。 媚兰,我喜欢她。她拥有斯嘉丽没有的宽容,大度,善良,可爱。女人因可爱而美丽,我想,这句话是对的。。。 好像本来有好多话想说,可是,似乎又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推荐大家去看。 刚开始看的时候并不喜欢思嘉这个人物 觉得 她有点不太好,好像就是一直在耍心眼,勾心斗角的 但后来 随着情节的深入 我渐渐的喜欢上了思嘉——这位个性鲜明的女主角 她强烈的自尊,不肯服输的个性,倔拗的执着追求着自己的幸福。她美丽、坚强、乐观向上,对生活顽强抗争,从不屈服。对于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对土地的执着,佩服她能在那中环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顾社会上的言论而开创自己的事业。 我希望我能像思嘉一样成为自尊自立的女性。 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当亚特兰大被北方镇权占领的时候,思嘉没有抛下即将生产的媚兰,始终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她。尽管内心十分恐惧,但始终表现出沉静与勇敢。在半路上,瑞德抛弃了她,但思嘉并没有被严峻的现实吓倒,她带着媚兰、韦德、艾希礼的儿子以及小女佣上了路。思嘉在一路上都渴望着回到母亲的怀抱,而当她真正回到了家,面临的现实是:塔拉的荒凉,母亲的离去,父亲的心灵伤痕以及一大家子的生计。思嘉鼓起勇气,俨然以一位女主任的身份开始管理这个大家庭。她美丽、坚强、乐观向上,对生活顽强抗争,从不屈服。对于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对土地的执着,佩服她能在那中环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顾社会上的言论而开创自己的事业。 就是她的这种不服输的勇气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认识到:当一个人面临困难的时候,不能轻言放弃,应鼓足勇气去克服。同时我们应尊重自己的内心,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并为了自己的幸福付出努力。 这就是《飘》给我的人生启示。从下面一些故事中的情节可以清晰的看到Scarlett 的成长历程: _Scarlett认为自己爱Ashley,想得到他; _为了让Ashley妒忌,Scarlett与其他男人调情甚至随便嫁给了一个男人; _憎恶与Ashley结婚的表妹Melanie; _战争岁月与Melanie一起盼望Ashley平......2007-11-30 从下面一些故事中的情节可以清晰的看到Scarlett 的成长历程: _Scarlett认为自己爱Ashley,想得到他; _为了让Ashley妒忌,Scarlett与其他男人调情甚至随便嫁给了一个男人; _憎恶与Ashley结婚的表妹Melanie; _战争岁月与Melanie一起盼望Ashley平安归来; _处心积虑的想要帮助Ashley,小心翼翼的维护着这个男人的尊严,甚至嫁给一个糟老头为得到足够的金钱; _明白了Melanie的善良、宽厚与坚强,为她的离去而悲痛至极; _终于看清了Melanie与Ashley的感情,也看清了她对他的“爱”,并安慰丧妻的Ashley——她的朋友。 一个憧憬并执着追求爱情的女人—— 但虚荣与轻浮又一次次的让她被叛自己的内心。 一个固执的、简直是执拗的女人—— 也因此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真爱。 一个被物质的困乏吓坏的女人—— 拿自己的婚姻做物质交易,却从不自责。 当战争将一切浮华洗净,她也终于成熟起来。 从结局来看,Scarlett 意识到自己的所为只是一个可笑的执著与错误,但清醒的同时她也该为此付出代价 —— 她的真爱,Rhett Butler 在一次次被伤害后只身离去。 这个已经学会在困难面前从不放弃的女人想起了父亲的一句话,又给了自己新的希望 ——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 。 但我不希望她还能得到幸福的结果 —— 我希望她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