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毛概实事求是论文

毛概实事求是论文

发布时间:

毛概实事求是论文

“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殊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毛概课程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毛概课程论文范文篇一 《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阐释》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要实现这一重大任务,必须首先要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阐释,为今天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了认识基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 一、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前提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建立这样一个“联合体”即共产主义,成为无产阶级奋斗的目标,是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树立的最终理想。“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也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历史观的基础上,科学地指明了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的远大理想,并分析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过程: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这实际上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从宏观的角度,对共产主义理想作出了分解,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共产主义理想的基础,也是我们今天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依据。 1.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相统一 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相关思想,邓小平在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前提下,特别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 文化 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3]“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4]“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5]“我们历来提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6]这些论述反映了邓小平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相统一的思想。首先,树立共同理想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特性,资本主义“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7];其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再次,现阶段的理想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经阶段;最后,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过程,即“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8] 2.“铁的纪律”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保证之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邓小平多次强调了理想和纪律的重要性,并且指出理想和纪律是不可分割的。“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9]“ 教育 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有理想,有纪律,这两件事我们务必时刻牢记在心”[10];“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理想是不行的,没有纪律也是不行的”。[11]总之,理想是纪律的前提,纪律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证;“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12]“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13]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保证了我们在思想认识上的统一性,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而这一切都需要用纪律来保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偏离方向,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可见,理想和纪律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3.注重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 邓小平十分关注青少年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14]“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我们党的教育事业历来有这样的优良传统”;[15]“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16]“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首先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有纪律的教育”。[17]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从20世纪50年代贯穿至90年代。不论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始终强调要加强青少年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梳理这一思想发展的脉络,有着这样的发展变化:理想——革命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共同的理想,这里所提到的“共同的理想”实际上已经蕴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基本思想,因为邓小平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18]总之,注重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阐释的显著特征。 毛概课程论文范文篇二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它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产物,对发展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创新了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对我们把握大局和做好各项工作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产物,给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重要的科学论断和战略思想。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科学发展观 三个代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历史教训:借鉴西方工业化发展的 经验 (1)建立健全工业化管理制度,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现代工业社会迅猛发展,建立健全现代的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建立期货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促进资本快速流通。与此同时,西方工业建设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以铁路运输为核心的交通网络为工业化物质流通提供了极大便利。 (2)注重国民教育和技术革新。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西方国家很早就对教育领域大力投入。同时,西方工业化进程中的三次伟大而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促进了技术进步和革新,加快了工业化发展的步伐。 (3)建立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解决了经济发展中的生产效率问题,推动了西方国家走上了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 (1)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没有注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他认为人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还可以促进社会变革,肯定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促进和决定作用。 (2)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根本动力。积极而重要的劳动者这一因素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生产力发展又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人类社会全面进步及协调发展的基础。 (3)确立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马克思理论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互助互进的,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三)发展需求:国情与世界发展相结合 (1)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要有科学发展观这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将发展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机结合,实现社会和谐与健康发展。 (2)科学发展观有益于 总结 和概括社会发展经验。古典经济学一味追求财富的不断增长和经济指标的提高,但资源消耗极大,忽略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等原因导致了国家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社会腐败和失业增加等问题的出现。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 “三个代表”指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 “三个代表”之间的辩证关系 (1)发展中国的先进生产力为中国先进文化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的以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我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这“三座大山”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是为中国先进文化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物质基础。 (2)发展先进文化为中国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我们只有全面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才能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只有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科学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才能不断推动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全面发展,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3)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动力和根本目的。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大主体,这就要求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作为我国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二)“三个代表”的指导意义 (1)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也成为了党执政兴国成败的标准。 (2)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要有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因此,理论需要不断地发展和自我完善。三个代表把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昭示了社会主义的规律以及本质,也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途径。同时,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三个代表作为理论武器,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3)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党的事业、活动以及先进性都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才能发挥党的领导核心的作用;在三个代表的指引下,党能严格遵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基础;在三个代表的思想里,党明确了如何保持生命力和先进性,如何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如何在群众中获取为国为民的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宏志.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 [2] 欧阳志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三次飞跃——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4). [3] 骆方金.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5):1-4. [4] 能建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形成及发展[D].北京师范大学,2005. 毛概课程论文范文篇三 摘要: 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计划、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计划、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第二次结合。 只有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的东方大国采取“赎买”办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成功人民政府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私营企业可以通过接受加工、订货、代销等方式维持和发展生产,可以从企业盈余中领取四分之一作为股息。这种富有独创性的政策因对民族工商业者的生产和收入有利而为他们普遍接受。诚然,民族工商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曾同人民政府发生冲突,甚至发动猖狂进攻,但经过“三反”、“五反”运动,击退了这些人的进攻,使他们认识到抗拒改造没有出路。 1953年6月,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中国农村掀起社会主义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这种改造,采取的是“赎买”的办法,即在一定时期内,国家按核定的私股股额付给私方相当高的“定息” (年息五厘),作为“赎买”的代价。1955年秋冬,在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发展的形势下,毛泽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向高潮———从个别公私合营进入全行业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以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除此而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作用还有许多方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和《论十大关系》等著作,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毛泽东领导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主持制定的1954年《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纠正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贯彻执行总路线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制订出一整套具体路线和具体政策,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具体主张。 从经济方面来看,具体表现在他对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他强调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经验,要从中国是个大农业国的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我国胜利地克服过许多困难,其中包括帝国主义封锁等造成的困境。 从文化方面来看,毛泽东主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广泛地吸收、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建立我{门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他提出的“双百”方针,被写入党的八大文件,正式成为我国发展科学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方针。 二、毛泽东为巩固社会主义提出的主要观点 在如何巩固社会主义问题上,毛泽东同样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 他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这一观点,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成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两类。他认为,一方面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但另一方面,敌我矛盾也还存在甚至还可能激化。所以他提出,既不要混淆两类不同矛盾,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但也不能放松警惕,以为已经没有敌我矛盾,可以高忱无忧了。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 三、研究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意义 尽管毛泽东在探索中既有正确的方面也有错误的方面,但他在探索中留下的丰富的经验教训和思想财富,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贵的营养和借鉴。可以说,毛泽东的探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 在毛泽东领导下,我国开拓了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和发展与毛泽东的领导是分不开的。毛泽东的功绩是巨大的,他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新中国历史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于新中国后来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他的名字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相联,通过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肯定其居主要地位的有价值的方面,不仅仅是实事求是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深化教学改革是毛概课程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对高校学生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构建有效毛概教学,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1500字毛概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1500字毛概论文范文篇1 学校给我们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让我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先进成果。 大学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是我们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会决定这个人未来一生的走向。如何看待问题、处理问题都需要依靠自身的认识论与 方法 论来做出判断。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决定了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科学的人生目标的实现。实事求是作为一种思想路线,它是科学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我们可以从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以及基本内容的解读中看到其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这些哲学方法对我们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如何看待问题、如何处理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在大学阶段甚至更早就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走向。未来的路如何走?选择的工作是什么?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如何的看待自己成功与失败?这些都需要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设计人生,如何规划目标,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己所处环境的实际情况,才能保证我们的期望与判断是合理的、科学的,是符合社会的客观实际条件的,是具备成功条件的。尊重实际,不带主观随意性,用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在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时,应该掌握辩证的方法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是科学的、正确的。 回忆过去的道路,我们的人生被太多的人设计。有各种各样的人告诉我们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未来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应该如何抉择。有些意见我们可以借鉴,但也仅仅是借鉴,生活的道路还需自己去走,只有自己才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形成自己的判断,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实事求是的观点来指导。从实际出发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目标,不断进行 总结 和调整,以期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实际,最客观、最有成功可能性的成长道路。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得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决不能在思想上走错路。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必须要学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牢牢的把握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以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学习和坚持中国法制精神。 另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在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思想政治理论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学好这门课程是有利于我们 考研 究生的,有利于我们在研究生考试中得到一个很好的分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逐渐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可以促使我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 无论如何,学习这门课程对我们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容忽视。 1500字毛概论文范文篇2:《浅谈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精髓》 摘要:毛泽东的最大成绩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用“实事求是”来概括,邓小平的突出贡献是把“解放思想”包括到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中来,并且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看作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然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本质上不完全是一回事,二者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关键词: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这是我党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对党的思想路线做出的新的概括,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本质特征 粉碎“_”后,中国该走向何处,在这艰难的时刻,邓小平大胆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闭幕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号召全党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并提并,把它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这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党思想路线。这种提法也得到了全党的普遍认同。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 报告 中再次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我党的思想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法宝”。[2]两代领导集体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的同时,也给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我认为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二者的含义。 实事求是,本是古代 成语 ,源于“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指史料古籍整理中的严谨治学态度,在中国哲学史上不具有普遍哲学意义。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重新阐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他说:“‘实事’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指客观事物内部的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3]实事求是成了科学概念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命题。这一概念体现了以下原则: 第一,认识的科学性。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我们在认识世界时,必须按世界本来的面目去认识,从呈现的联系中把握世界,而不要附加任何主观想象的东西。 第二,认识的辩证法原则。这是指人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实事求是,体现了认识的这一辩证法。 第三,科学的认识作风。这是指思想和实践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由此可见,实事求是是针对主观主义、 经验 主义和本本主义而言。 解放思想的含义:“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4]““””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各种禁令和枷锁的束缚,采取僵化的态度看待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固定不变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不到的就不能做,最终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思想水平停留在过去陈旧的理论阶段,看不惯新生事物,对任何新鲜的东西持拒绝、排斥和抵触的情绪,使整个思想界学术界呈现出“禁若寒蝉”、“鸦雀无声”的沉闷局面。由此可见,解放思想是针对思想禁锢、僵化和保守而提出来的。 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不是一回事,从本质上讲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其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各自所讲的内容不同。解放思想是想不想和能不能冲破思想的禁锢、僵化和保守的问题,而实事求是是指人们用什么样态度、想法和作风认识事物。 第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二个不同的判断。前者是关于主体对对象之意义所持的主观态度判断。后者是对客观的事实的判断,即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内在的规律。 第三,二者的目标取向不同。实事求是是以客体及其本质为目标取向,突出了客体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解放思想是以主体及其素质为目标取向,强调的是主体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打破旧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使主体获得解放。 由此,我们断定解放思想与事实求是是有区别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从事物发展的过程看,二者又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表现在: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如果不从思想的禁锢、僵化、保守中解放出来,冲破一切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勇敢地闯,大胆地试,就不能为实事求是扫清障碍,开辟道路,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就不能把握和运用规律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就不能实事求是。 第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客观基础。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要认真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作风,即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否则,解放思想就会走到反面。1958年的大跃进这一段历史提醒我们,解放思想不是想入非非,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否则就会受到严厉地惩罚。 由此可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统一体,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三、把二者并提的哲学意义 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立为我党的思想路线不仅仅有政治意义,而且具有哲学意义。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上升到带有普遍性的哲学问题,成为人们认识实践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众所周知,人的认识受人的精神因素的制约。人的精神因素包括:(一)人的知识结构水平。(二)人的 爱好 。(三)人的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其中,人的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对人的认识的制约作用最大。人们的思维定式不同,实践活动的结果也不一样。 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要受人的思想精神状况的制约。人的精神状况的好坏,思想水平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认识水平的好坏高低。邓小平最伟大的贡献,就是突出了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强调了主体的经济状态,精神条件的重要性。提倡在无任何禁令枷锁下,也要不断解放思想,这是无止境的。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只要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就必须解放思想,反对僵化,这对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阶级尤为重要,否则就会亡党亡国。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给党的思想路线注入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邓小平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党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努力开创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新局面,成功地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猜你喜欢: 1. 大一毛概论文3000字以上 2. 关于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 3. 大学生毛概论文3000字 4. 关于四个全面的毛概论文3000字 5. 毛概论文题目大全 6. 有关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

实事求是毛概论文范文

《毛概》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融思想性、理论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政治理论课。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相关论文 范文 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毛概相关论文范文3000字篇一 《论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 摘要: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是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先导;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科学 方法 论在当代具有恒久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地位 价值 中共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①在今天这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地位的确立,科学看待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当代价值,显得十分重要。 1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就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 经验 主义的偏向。”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十七大 报告 中被提出以后,虽然没有包括毛泽东思想,但是并不意味放弃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③同时“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④ 2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价值:思想渊源和思想先导 毛泽东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马克思主义观。毛泽东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同时,对于其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也应该好好学习。马克思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方向与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根本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 (2)国体、政体观和党建理论。毛泽东思想指出中国应该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同时,在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党情下,毛泽东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明确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么样建设党”这一根本性、历史的课题;他还特别强调在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后要遵循“两个务必”的思想,这对于加强党的廉政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社会主义的矛盾理论。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同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社会矛盾理论是新时期改革与发展的思想根源与理论基础,也为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4)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 文章 中,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的发展要从农业大国这个基本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并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的总方针和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这为新时期中国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勾画了宏伟蓝图。 (5) 文化 观、科技观。毛泽东同志先后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理论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发展文化的方针。毛泽东同志还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并提出决定科技革命成败的关键是科技人才。这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和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6)调查研究的思想。毛泽东同志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并指出调查研究要有端正态度和科学方法。他的这种调查研究思想有利于正确地制定和贯彻落实相关的方针政策,能够密切联系群众,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基本方法,是必须要永远坚持的根本性工作方法。 (7)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思想。毛泽东同志提出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指挥枪”是建军的根本原则。同时,关于国防建设、发展现代化的国防技术等都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与军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8)外交战略思想。毛泽东同志主张实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并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与第三世界站在一起,支持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为正确认识当代国际社会的战略局势,制定正确的外交战略提供了指导原则。 3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科学方法论具有恒久价值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科学方法论具有超越时空限制和历史条件的长远意义与恒久价值,它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潜在意识,是指导我们党行动的科学指南。 3.1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价值 (1)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理论基石和灵魂支撑。正因为毛泽东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找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揭示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江泽民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法宝,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以主席为首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不动摇,提出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2)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毛泽东同志“把群众路线提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做出理论概括,或者说,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化为领导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⑤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就是把群众路线坚持好、发扬好。党的报告也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⑥“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 教育 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⑦如今群众路线已经成为党领导下各条战线和各项工作的根本方法。 (3)独立自主。独立自主主要是指立足于本国,走自己的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它践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基本方针。在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奋斗,努力进取,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党的报告也明确指出:“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⑧ 3.2 毛泽东思想的方法论价值 在毛泽东思想中有许多科学的方法论值得我们学习并运用在各项工作实践中。例如,矛盾分析方法。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中国自己的话语进行解释和应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大众化。同时,毛泽东同志还重点阐释了关于矛盾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以及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等,这些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新时期,党的“两手抓”、“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等的治国方略的实施,都是对矛盾分析方法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运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发现,毛泽东思想的价值是开创性、奠基性与导向性的。新时期,我们要立足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以新的视野,进一步认识和挖掘毛泽东思想宝库中具有当代价值的理论观点与智慧闪光,并使之成为我们行动的科学指南。 注释 ①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数据中心:党章[EB/OL]. ②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数据中心:党章[EB/OL].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④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⑤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⑥⑦⑧人民网.报告全文.[EB/OL].

《毛泽东思想概论》(简称《毛概》)作为当前高校“两课”(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 渠道 。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论文 范文 4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建设》

【摘 要】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中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阐明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原则、思路和 方法 。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校园;建设

2006年10月11日,在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协调发展、制度建设、和谐 文化 、社会管理、社会活力、党的领导等八个方面的内容,立意高远,指导性强,是我党在抓经济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又抓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经典之作,也是我党、我们国家和民族建设与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其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和谐文化建设,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一、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高校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和谐校园与和谐企业、和谐社区、和谐政府一样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了和谐校园难以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讲,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有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与问题, 教育 是其中一项,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尤为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要完成这样一个重要任务,没有和谐的校园是不可能的。和谐校园应该成为和谐社会的试验场和样板间。

二、建设和谐校园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校的生存靠质量,好的教育教学质量来自本质优良, 爱岗敬业 的各个方面、各个专业的人。建设和谐校园为的是校园里的人,靠的也是校园里的人,只有把党政工作的重点放在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用好人上面,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和谐。

(二)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

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必须把协调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在一定的时期集中优势资源于一点,求得重点突破,占领学术制高点,以此为基础提升学校的影响与地位,再牵动 其它 学科的发展是必要的。一旦有了突破就要借势发力,兼顾并带动其它学科,否则时间长了势必造成更大的不协调、不平衡,也就是不和谐。

(三)坚持制度建设原则

和谐的环境要靠和谐的秩序来维持,而和谐的秩序来自于科学合理的 规章制度 ,制度建设是形成公平正义的根本,而公平正义又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所以必须重视制度建设。要以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为主要管理内容,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四)坚持推陈出新原则

和谐是指在各种关系、各种利益、各种矛盾处于对立统一之下的一种动态平衡。如果这种平衡是非动态的也就是各自都不再变化,处于休眠状态,那么这样和谐是毫无价值与毫无意义的。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在解决了旧矛盾、旧问题后又出现了新矛盾、新问题,这才能发展,才能够进步,才能够维持新陈代谢,生生不息,不提倡无原则、无发展的和谐,和谐不是妥协。

(五)坚持共同建设原则

和谐社会涵盖全社会方方面面,而和谐校园也包含了学校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就像一张网,如果有一点缺乏,那么这张网也不会发挥网的作用。和谐是大家的事,那么就应该由大家来做,和谐就是大家都来说话,只有共同建设,才能够建设和谐的事业。

三、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容

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有相适应的校园文化作支撑。校园文化应包括以学校教学、科研、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在内的物质文化,以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在内的制度文化以及学校的师生员工共有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道德情感、 思维方式 、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在内的精神文化。校园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内在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可以折射出一个学校的传统、个性、意志,对外则体现一个学校的气质、形象,形成社会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校园文化除了继续抓好以建章立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不断充实、提升制度文化外,还应该从生态校园、教学校园、健康校园等几项工程来继续加以深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生态校园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数字校园体现的是先进技术,健康校园体现的是以人为本。要用文明、自然、先进、健康构成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一)生态校园

与地方政府共建学校环境绿化、美化工程,既能成为专业学科的科研与实习基地,又能成为地方政府的生态示范工程。一举三得,集约化投资,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高校作为先进文化、先进技术的生产者、传播者,也应是示范者,推广者。

生态校园建设内容包括:①节能、环保材料使用。②废水、垃圾处理与应用。③自然能源利用。④人工湿地,营造小气候环境。⑤生物多样性。⑥环境意识培养。⑦绿色办公。

(二)数字校园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范围程度及水平直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文化。学校应在硬件基础配备,信息建设及推广应用上下功夫。数字校园代表着学校管理者的追求、理念,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不断超越别人,走在时代的前面,代表着先进、代表着文明,以身示范、推动潮流。

(三)健康校园

健康校园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失去健康的校园是永远不会和谐的。中央政治局最近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青年学生的体育工作和健康问题,并提出要把健康放在第一的位置上来对待,这是涉及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大问题。

四、建设和谐校园目标的实现途径

(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有关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指导和谐校园建设的各个环节

要形成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领导作风;勤勉向学、志存高远的学风;德高学厚、爱生敬业的教风。将依法治校与民主办学相结合,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意识;倡导敬业、向上、团结、互助、知校、爱校、荣校的风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平等互敬、尊师爱生、扶弱济困、谦和宽容的人际关系;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提倡勤俭节约;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养成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和谐的内部环境;大力宣传、普及、输出先进科学知识、先进文化、先进技术,服务社会,反哺人民,与当地政府和人民、与企业鱼水交融,休戚与共,形成和谐的外部环境。

(二)在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要塑造出与校园和谐相适应的人本精神,那就是以“实”为魂

1、学生“五实”

(1)品德上唯实。不唯上,不唯书,有主见,有志气,有人格。

(2)作风上踏实。认真,不张扬,一步一个脚印。

(3)为人上诚实。言必信,行必果。诚恳实在,不矫言枉语,不哗众取宠。

(4)事业上厚实。宽口径、厚基础,知识面广,技能扎实。

(5)体魄上壮实。体质好,强壮、结实,心理健康,吃苦耐劳,有毅力,有韧劲。

2、教师“四实”

(1)坚实的事业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决心、有志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2)求实的科学观。学问上严谨,实事求是,不急功近利,不浮躁,远离学术不端行为。

(3)扎实的基本功。有较强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归纳 总结 、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4)充实的知识储备。愿意学习,会学习,不断充电,对新知识总是有兴趣,求知欲强,并能不断更新,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3、干部“三实”

(1)忠实。忠于职守,忠诚于事业,为了学校的利益、为了全体师生的利益有甘心奉献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务实。工作作风务实,不搞花架子,不推诿扯皮,不高高挂起,不得过且过。办事高效,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3)朴实。服务真诚热情,待人纯朴、实在。表里如一,上下一致,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踏实做事,真实做人。

(三)不断探索和谐校园的发展机制

对大学运行状态进行即时调节,有效协调各种关系,促进各种力量良性互动。

1、动力机制

通过深化学校的一系列改革,不断增强学校办学活力,重点是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力与工作激情,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应有的尊重,创造活动得到全力的支持,创造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创造成果得到充分的肯定,以创造促和谐、以和谐促创造。

2、利益均衡机制

民不患贫而患不均。当利益分配不均衡时就会产生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群体差异就会有消除差异的诉求,就会有矛盾,就会产生不和谐。所以,应该抓住广大师生的共同利益,减少群体之间的差异,同时要兼顾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保证,千方百计让全体师生员工都能享受学校建设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3、公平机制

只有公平才能服众,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产生效率。高校中的成员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较强,所以应该保证校园内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只有在公平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在各类群体中消除隔阂与障碍,才能形成向心力与合力。

【参考文献】

[1]章成斌,吴代莉.浅析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实践误区[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3(4):97.

[2]杜俐,邢巨娟.树立正确荣辱观,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5(3):12-13.

[3]朱光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校园建设[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3):47-50.

[4]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王宇飞,赵春风.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统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安顺学院学报,2008(3):2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毛概论文范文4000字

实事求是论文800字毛概

深化教学改革是毛概课程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对高校学生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构建有效毛概教学,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1500字毛概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1500字毛概论文范文篇1 学校给我们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让我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先进成果。 大学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是我们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会决定这个人未来一生的走向。如何看待问题、处理问题都需要依靠自身的认识论与 方法 论来做出判断。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决定了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科学的人生目标的实现。实事求是作为一种思想路线,它是科学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我们可以从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以及基本内容的解读中看到其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这些哲学方法对我们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如何看待问题、如何处理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在大学阶段甚至更早就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走向。未来的路如何走?选择的工作是什么?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如何的看待自己成功与失败?这些都需要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设计人生,如何规划目标,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己所处环境的实际情况,才能保证我们的期望与判断是合理的、科学的,是符合社会的客观实际条件的,是具备成功条件的。尊重实际,不带主观随意性,用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在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时,应该掌握辩证的方法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是科学的、正确的。 回忆过去的道路,我们的人生被太多的人设计。有各种各样的人告诉我们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未来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应该如何抉择。有些意见我们可以借鉴,但也仅仅是借鉴,生活的道路还需自己去走,只有自己才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形成自己的判断,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实事求是的观点来指导。从实际出发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目标,不断进行 总结 和调整,以期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实际,最客观、最有成功可能性的成长道路。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得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决不能在思想上走错路。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必须要学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牢牢的把握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以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学习和坚持中国法制精神。 另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在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思想政治理论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学好这门课程是有利于我们 考研 究生的,有利于我们在研究生考试中得到一个很好的分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逐渐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可以促使我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 无论如何,学习这门课程对我们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容忽视。 1500字毛概论文范文篇2:《浅谈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精髓》 摘要:毛泽东的最大成绩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用“实事求是”来概括,邓小平的突出贡献是把“解放思想”包括到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中来,并且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看作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然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本质上不完全是一回事,二者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关键词: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这是我党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对党的思想路线做出的新的概括,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本质特征 粉碎“_”后,中国该走向何处,在这艰难的时刻,邓小平大胆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闭幕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号召全党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并提并,把它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这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党思想路线。这种提法也得到了全党的普遍认同。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 报告 中再次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我党的思想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法宝”。[2]两代领导集体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的同时,也给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我认为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二者的含义。 实事求是,本是古代 成语 ,源于“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指史料古籍整理中的严谨治学态度,在中国哲学史上不具有普遍哲学意义。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重新阐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他说:“‘实事’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指客观事物内部的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3]实事求是成了科学概念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命题。这一概念体现了以下原则: 第一,认识的科学性。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我们在认识世界时,必须按世界本来的面目去认识,从呈现的联系中把握世界,而不要附加任何主观想象的东西。 第二,认识的辩证法原则。这是指人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实事求是,体现了认识的这一辩证法。 第三,科学的认识作风。这是指思想和实践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由此可见,实事求是是针对主观主义、 经验 主义和本本主义而言。 解放思想的含义:“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4]““””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各种禁令和枷锁的束缚,采取僵化的态度看待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固定不变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不到的就不能做,最终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思想水平停留在过去陈旧的理论阶段,看不惯新生事物,对任何新鲜的东西持拒绝、排斥和抵触的情绪,使整个思想界学术界呈现出“禁若寒蝉”、“鸦雀无声”的沉闷局面。由此可见,解放思想是针对思想禁锢、僵化和保守而提出来的。 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不是一回事,从本质上讲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其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各自所讲的内容不同。解放思想是想不想和能不能冲破思想的禁锢、僵化和保守的问题,而实事求是是指人们用什么样态度、想法和作风认识事物。 第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二个不同的判断。前者是关于主体对对象之意义所持的主观态度判断。后者是对客观的事实的判断,即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内在的规律。 第三,二者的目标取向不同。实事求是是以客体及其本质为目标取向,突出了客体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解放思想是以主体及其素质为目标取向,强调的是主体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打破旧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使主体获得解放。 由此,我们断定解放思想与事实求是是有区别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从事物发展的过程看,二者又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表现在: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如果不从思想的禁锢、僵化、保守中解放出来,冲破一切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勇敢地闯,大胆地试,就不能为实事求是扫清障碍,开辟道路,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就不能把握和运用规律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就不能实事求是。 第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客观基础。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要认真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作风,即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否则,解放思想就会走到反面。1958年的大跃进这一段历史提醒我们,解放思想不是想入非非,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否则就会受到严厉地惩罚。 由此可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统一体,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三、把二者并提的哲学意义 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立为我党的思想路线不仅仅有政治意义,而且具有哲学意义。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上升到带有普遍性的哲学问题,成为人们认识实践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众所周知,人的认识受人的精神因素的制约。人的精神因素包括:(一)人的知识结构水平。(二)人的 爱好 。(三)人的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其中,人的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对人的认识的制约作用最大。人们的思维定式不同,实践活动的结果也不一样。 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要受人的思想精神状况的制约。人的精神状况的好坏,思想水平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认识水平的好坏高低。邓小平最伟大的贡献,就是突出了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强调了主体的经济状态,精神条件的重要性。提倡在无任何禁令枷锁下,也要不断解放思想,这是无止境的。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只要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就必须解放思想,反对僵化,这对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阶级尤为重要,否则就会亡党亡国。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给党的思想路线注入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邓小平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党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努力开创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新局面,成功地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猜你喜欢: 1. 大一毛概论文3000字以上 2. 关于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 3. 大学生毛概论文3000字 4. 关于四个全面的毛概论文3000字 5. 毛概论文题目大全 6. 有关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

高崇同学: 读了你的文章,既欣赏又有不同意见。你的文章不袭成说,另辟蹊径,我很欣赏你独立思考、勇于独抒己见的精神;你的文章由现象到道理,由道理到现实,思路开阔,我欣赏你力求见微知著、联系实际的努力。希望发扬这些优点。但是,我不同意你的蹇叔“知情不举”因而秦国“败在蹇叔”的判断,当然也不能同意以此为基础的而发出的种种见解。我认为蹇叔冤,冤如窦娥。蹇叔是知情不举吗?这是问题的关键。秦伯向蹇叔咨询,他分析全面,陈词剀切,秦、晋、郑三方情况,潜在的危险无不—一道出,这段文字几干年来为人称道,以为“知己知彼”的楷模,何“知情不举”之有?秦伯“辞焉”,拒绝他的正确意见,蹇叔实际上已失去进谏的正常渠道,但他仍然不放弃努力——以“哭师”的形式来进谏,直言不讳地指出“吾见师之而不见其入也”的必然结果,何“知情不举”之有?“哭师”召来了秦伯的诅咒、辱骂,这在封建社会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但是蹇叔继续进谏——以“哭子”的形式来进谏,准确地指出晋国“必御师于崤”,何“知情不举”之有?一而再,再面三,言语不行,继之以哭,须知哭的作用是要使自己的意见传导给国君呀! 我认为,蹇叔绝非“知情不举”,而是相反。不知高崇同学意下如何? 根据对蹇叔的这种理解,依照你的思路,我认为,可论“搞一言堂要不得,要广泛听取意见,搞民主决策”。读后感之类的“材料作文”,阅读理解材料是立意的根基,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就是从“材料的实际”出发,不能脱离或歪曲这个实际;有了“实事”这个基础才能正确地“求是”——阐述道理.解决问题。这不仅是写作方法问题,也是思想方法问题。我们提倡多角度思维、创造性思维,但不能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因为违背这一原则就丧失了科学。如《读〈崤之战〉有感》,同学们的观点有“要全面看问题”、“忠言逆耳利于得”、“知错改过善莫大焉”、“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及我受你的启发而提出的“反对搞一言堂,倡导民主决策”。这些观点都言之有据,实事求是,所以都不错。勇于创造,大胆探索,同时实事求是,富有科学精神,这是探索者的坦途! 是否如此?《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上面是我的一点看法,供你参考,也希望你“尊我师而不唯我师”,独立探索。我欢迎一起研究,欢迎批评。君驶扁舟踏巨浪,我扬大帆写长风。共研潮头御龙术,要掣鲸鱼碧海中

有这样一则小寓言,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一个人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相信镜子.一天,他在镜子中满脸黑斑,一怒之下竟将镜子摔个粉碎.初读这篇寓言,我真为这个主观臆断,自以为是的人感到可笑.但笑过之余,我也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人,应当实事求是,遵循客观事实,否则,就只能从虚无中跌落深渊.列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人,要做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家,而不应成为一个空想家.”是的,大凡古今中外为人类所做出贡献的人,都是追求客观真理永不放弃的典范.16世纪,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冲破《地球中心论》的传统观念,提出《太阳中心论》.在当时,天主教会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谁违背了教会的意志,谁就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哥白尼只好在教会的迫害下长期流落他乡,但他仍坚持真理,毕生不悔.布鲁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他坚持并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因此,死亡常常笼罩着他.最后,宗教势力决定将他送到刑场遭受火刑.布鲁诺被钉在高高的十字架上,伴着脚下熊熊燃烧的烈火,布鲁诺仰望天空,吐出最后的一句话:“火并不能奖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的确,哥白尼、布鲁诺这种追求真理精神是永存的.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德怀也是一位实事求是,“相信镜子而不相信眼睛”的人.在盛行“浮夸风”的年代,彭德怀不相信能够亩产几千斤.于是,他亲自种了一分试验地.他精心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直到收割.他将收获的小麦一过秤,共90来斤,他对众人说:“就算我照料不好,翻一倍,亩产 200斤,顶天了,绝对不可能达到几千斤!”我们的革命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实事求是”做了最好的注脚.实事求是又是一种思想方法.它能辩证地看一个人,一个民族,实事求是毫不隐讳挑出弱点,沉淀长处,树立更高尚的道德.相反,相反,若一个人把自己的理想建立在海市蜃楼上,他就只能在最后的竞争中败下阵来.项羽虽从小饱读诗书,力大无穷,但他主观武断,事事只凭一人之勇,“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相信镜子”,最终落个四面楚歌,白刎而死的悲惨结局.

毛概论文2000字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概论》(简称《毛概》)作为当前高校“两课”(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 渠道 。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论文 范文 4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建设》

【摘 要】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中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阐明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原则、思路和 方法 。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校园;建设

2006年10月11日,在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协调发展、制度建设、和谐 文化 、社会管理、社会活力、党的领导等八个方面的内容,立意高远,指导性强,是我党在抓经济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又抓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经典之作,也是我党、我们国家和民族建设与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其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和谐文化建设,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一、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高校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和谐校园与和谐企业、和谐社区、和谐政府一样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了和谐校园难以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讲,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有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与问题, 教育 是其中一项,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尤为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要完成这样一个重要任务,没有和谐的校园是不可能的。和谐校园应该成为和谐社会的试验场和样板间。

二、建设和谐校园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校的生存靠质量,好的教育教学质量来自本质优良, 爱岗敬业 的各个方面、各个专业的人。建设和谐校园为的是校园里的人,靠的也是校园里的人,只有把党政工作的重点放在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用好人上面,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和谐。

(二)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

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必须把协调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在一定的时期集中优势资源于一点,求得重点突破,占领学术制高点,以此为基础提升学校的影响与地位,再牵动 其它 学科的发展是必要的。一旦有了突破就要借势发力,兼顾并带动其它学科,否则时间长了势必造成更大的不协调、不平衡,也就是不和谐。

(三)坚持制度建设原则

和谐的环境要靠和谐的秩序来维持,而和谐的秩序来自于科学合理的 规章制度 ,制度建设是形成公平正义的根本,而公平正义又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所以必须重视制度建设。要以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为主要管理内容,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四)坚持推陈出新原则

和谐是指在各种关系、各种利益、各种矛盾处于对立统一之下的一种动态平衡。如果这种平衡是非动态的也就是各自都不再变化,处于休眠状态,那么这样和谐是毫无价值与毫无意义的。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在解决了旧矛盾、旧问题后又出现了新矛盾、新问题,这才能发展,才能够进步,才能够维持新陈代谢,生生不息,不提倡无原则、无发展的和谐,和谐不是妥协。

(五)坚持共同建设原则

和谐社会涵盖全社会方方面面,而和谐校园也包含了学校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就像一张网,如果有一点缺乏,那么这张网也不会发挥网的作用。和谐是大家的事,那么就应该由大家来做,和谐就是大家都来说话,只有共同建设,才能够建设和谐的事业。

三、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容

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有相适应的校园文化作支撑。校园文化应包括以学校教学、科研、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在内的物质文化,以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在内的制度文化以及学校的师生员工共有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道德情感、 思维方式 、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在内的精神文化。校园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内在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可以折射出一个学校的传统、个性、意志,对外则体现一个学校的气质、形象,形成社会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校园文化除了继续抓好以建章立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不断充实、提升制度文化外,还应该从生态校园、教学校园、健康校园等几项工程来继续加以深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生态校园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数字校园体现的是先进技术,健康校园体现的是以人为本。要用文明、自然、先进、健康构成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一)生态校园

与地方政府共建学校环境绿化、美化工程,既能成为专业学科的科研与实习基地,又能成为地方政府的生态示范工程。一举三得,集约化投资,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高校作为先进文化、先进技术的生产者、传播者,也应是示范者,推广者。

生态校园建设内容包括:①节能、环保材料使用。②废水、垃圾处理与应用。③自然能源利用。④人工湿地,营造小气候环境。⑤生物多样性。⑥环境意识培养。⑦绿色办公。

(二)数字校园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范围程度及水平直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文化。学校应在硬件基础配备,信息建设及推广应用上下功夫。数字校园代表着学校管理者的追求、理念,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不断超越别人,走在时代的前面,代表着先进、代表着文明,以身示范、推动潮流。

(三)健康校园

健康校园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失去健康的校园是永远不会和谐的。中央政治局最近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青年学生的体育工作和健康问题,并提出要把健康放在第一的位置上来对待,这是涉及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大问题。

四、建设和谐校园目标的实现途径

(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有关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指导和谐校园建设的各个环节

要形成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领导作风;勤勉向学、志存高远的学风;德高学厚、爱生敬业的教风。将依法治校与民主办学相结合,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意识;倡导敬业、向上、团结、互助、知校、爱校、荣校的风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平等互敬、尊师爱生、扶弱济困、谦和宽容的人际关系;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提倡勤俭节约;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养成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和谐的内部环境;大力宣传、普及、输出先进科学知识、先进文化、先进技术,服务社会,反哺人民,与当地政府和人民、与企业鱼水交融,休戚与共,形成和谐的外部环境。

(二)在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要塑造出与校园和谐相适应的人本精神,那就是以“实”为魂

1、学生“五实”

(1)品德上唯实。不唯上,不唯书,有主见,有志气,有人格。

(2)作风上踏实。认真,不张扬,一步一个脚印。

(3)为人上诚实。言必信,行必果。诚恳实在,不矫言枉语,不哗众取宠。

(4)事业上厚实。宽口径、厚基础,知识面广,技能扎实。

(5)体魄上壮实。体质好,强壮、结实,心理健康,吃苦耐劳,有毅力,有韧劲。

2、教师“四实”

(1)坚实的事业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决心、有志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2)求实的科学观。学问上严谨,实事求是,不急功近利,不浮躁,远离学术不端行为。

(3)扎实的基本功。有较强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归纳 总结 、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4)充实的知识储备。愿意学习,会学习,不断充电,对新知识总是有兴趣,求知欲强,并能不断更新,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3、干部“三实”

(1)忠实。忠于职守,忠诚于事业,为了学校的利益、为了全体师生的利益有甘心奉献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务实。工作作风务实,不搞花架子,不推诿扯皮,不高高挂起,不得过且过。办事高效,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3)朴实。服务真诚热情,待人纯朴、实在。表里如一,上下一致,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踏实做事,真实做人。

(三)不断探索和谐校园的发展机制

对大学运行状态进行即时调节,有效协调各种关系,促进各种力量良性互动。

1、动力机制

通过深化学校的一系列改革,不断增强学校办学活力,重点是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力与工作激情,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应有的尊重,创造活动得到全力的支持,创造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创造成果得到充分的肯定,以创造促和谐、以和谐促创造。

2、利益均衡机制

民不患贫而患不均。当利益分配不均衡时就会产生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群体差异就会有消除差异的诉求,就会有矛盾,就会产生不和谐。所以,应该抓住广大师生的共同利益,减少群体之间的差异,同时要兼顾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保证,千方百计让全体师生员工都能享受学校建设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3、公平机制

只有公平才能服众,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产生效率。高校中的成员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较强,所以应该保证校园内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只有在公平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在各类群体中消除隔阂与障碍,才能形成向心力与合力。

【参考文献】

[1]章成斌,吴代莉.浅析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实践误区[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3(4):97.

[2]杜俐,邢巨娟.树立正确荣辱观,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5(3):12-13.

[3]朱光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校园建设[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3):47-50.

[4]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王宇飞,赵春风.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统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安顺学院学报,2008(3):2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毛概论文范文4000字

深化教学改革是毛概课程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对高校学生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构建有效毛概教学,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1500字毛概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1500字毛概论文范文篇1 学校给我们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让我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先进成果。 大学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是我们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会决定这个人未来一生的走向。如何看待问题、处理问题都需要依靠自身的认识论与 方法 论来做出判断。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决定了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科学的人生目标的实现。实事求是作为一种思想路线,它是科学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我们可以从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以及基本内容的解读中看到其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这些哲学方法对我们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如何看待问题、如何处理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在大学阶段甚至更早就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走向。未来的路如何走?选择的工作是什么?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如何的看待自己成功与失败?这些都需要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设计人生,如何规划目标,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己所处环境的实际情况,才能保证我们的期望与判断是合理的、科学的,是符合社会的客观实际条件的,是具备成功条件的。尊重实际,不带主观随意性,用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在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时,应该掌握辩证的方法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是科学的、正确的。 回忆过去的道路,我们的人生被太多的人设计。有各种各样的人告诉我们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未来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应该如何抉择。有些意见我们可以借鉴,但也仅仅是借鉴,生活的道路还需自己去走,只有自己才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形成自己的判断,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实事求是的观点来指导。从实际出发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目标,不断进行 总结 和调整,以期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实际,最客观、最有成功可能性的成长道路。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得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决不能在思想上走错路。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必须要学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牢牢的把握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以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学习和坚持中国法制精神。 另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在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思想政治理论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学好这门课程是有利于我们 考研 究生的,有利于我们在研究生考试中得到一个很好的分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逐渐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可以促使我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 无论如何,学习这门课程对我们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容忽视。 1500字毛概论文范文篇2:《浅谈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精髓》 摘要:毛泽东的最大成绩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用“实事求是”来概括,邓小平的突出贡献是把“解放思想”包括到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中来,并且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看作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然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本质上不完全是一回事,二者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关键词: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这是我党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对党的思想路线做出的新的概括,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本质特征 粉碎“_”后,中国该走向何处,在这艰难的时刻,邓小平大胆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闭幕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号召全党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并提并,把它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这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党思想路线。这种提法也得到了全党的普遍认同。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 报告 中再次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我党的思想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法宝”。[2]两代领导集体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的同时,也给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我认为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二者的含义。 实事求是,本是古代 成语 ,源于“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指史料古籍整理中的严谨治学态度,在中国哲学史上不具有普遍哲学意义。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重新阐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他说:“‘实事’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指客观事物内部的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3]实事求是成了科学概念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命题。这一概念体现了以下原则: 第一,认识的科学性。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我们在认识世界时,必须按世界本来的面目去认识,从呈现的联系中把握世界,而不要附加任何主观想象的东西。 第二,认识的辩证法原则。这是指人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实事求是,体现了认识的这一辩证法。 第三,科学的认识作风。这是指思想和实践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由此可见,实事求是是针对主观主义、 经验 主义和本本主义而言。 解放思想的含义:“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4]““””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各种禁令和枷锁的束缚,采取僵化的态度看待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固定不变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不到的就不能做,最终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思想水平停留在过去陈旧的理论阶段,看不惯新生事物,对任何新鲜的东西持拒绝、排斥和抵触的情绪,使整个思想界学术界呈现出“禁若寒蝉”、“鸦雀无声”的沉闷局面。由此可见,解放思想是针对思想禁锢、僵化和保守而提出来的。 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不是一回事,从本质上讲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其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各自所讲的内容不同。解放思想是想不想和能不能冲破思想的禁锢、僵化和保守的问题,而实事求是是指人们用什么样态度、想法和作风认识事物。 第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二个不同的判断。前者是关于主体对对象之意义所持的主观态度判断。后者是对客观的事实的判断,即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内在的规律。 第三,二者的目标取向不同。实事求是是以客体及其本质为目标取向,突出了客体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解放思想是以主体及其素质为目标取向,强调的是主体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打破旧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使主体获得解放。 由此,我们断定解放思想与事实求是是有区别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从事物发展的过程看,二者又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表现在: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如果不从思想的禁锢、僵化、保守中解放出来,冲破一切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勇敢地闯,大胆地试,就不能为实事求是扫清障碍,开辟道路,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就不能把握和运用规律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就不能实事求是。 第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客观基础。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要认真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作风,即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否则,解放思想就会走到反面。1958年的大跃进这一段历史提醒我们,解放思想不是想入非非,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否则就会受到严厉地惩罚。 由此可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统一体,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三、把二者并提的哲学意义 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立为我党的思想路线不仅仅有政治意义,而且具有哲学意义。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上升到带有普遍性的哲学问题,成为人们认识实践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众所周知,人的认识受人的精神因素的制约。人的精神因素包括:(一)人的知识结构水平。(二)人的 爱好 。(三)人的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其中,人的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对人的认识的制约作用最大。人们的思维定式不同,实践活动的结果也不一样。 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要受人的思想精神状况的制约。人的精神状况的好坏,思想水平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认识水平的好坏高低。邓小平最伟大的贡献,就是突出了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强调了主体的经济状态,精神条件的重要性。提倡在无任何禁令枷锁下,也要不断解放思想,这是无止境的。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只要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就必须解放思想,反对僵化,这对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阶级尤为重要,否则就会亡党亡国。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给党的思想路线注入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邓小平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党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努力开创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新局面,成功地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猜你喜欢: 1. 大一毛概论文3000字以上 2. 关于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 3. 大学生毛概论文3000字 4. 关于四个全面的毛概论文3000字 5. 毛概论文题目大全 6. 有关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过程,经历酝酿、命名、确立、曲解、定义时期。随着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不断深化,“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有了新发展。根据这么长时间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我也粗略的列出几个阶段: (一)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不断深化。在如何对待马列主义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内曾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与方法。以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为代表的一部分人教条地对待马列主义,简单、机械地照抄照搬马列主义与苏联经验,把马列主义条文与共产国际指示奉为金科玉律,实质上就是割裂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联系。陈独秀右倾主义与随后出现的党内三次“左”倾错误,就是教条主义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现实体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则注重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和灵活运用马列主义,并逐步学会了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视角,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与深刻总结,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理论。 (二)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的确立与毛泽东的思想成为党的政治思想的主流。1935年初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是毛泽东政治生涯的重大转折点。1936年12月,毛泽东成为中央军委主席。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与中央书记处主席。至此,毛泽东成为我党、我军的最高领导者。与此同时,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党和红军完成了举世瞩目的长征,发展了陕甘根据地,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着毛泽东政治地位的确立及其对中国革命做出的伟大贡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 (三)特定的国际与国内形势。三十年代末以来,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日趋式微,并最终于1943年解散,这就为中国共产党走独立自主的道路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客观上推动了党对确立党内指导思想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在国内,国民党积极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大力宣扬“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党”(国民党)“一个领袖”(蒋介石),大肆攻击共产主义理论与中国共产党,企图从根本上取消马列主义与中国共产党。这就需要党在政治上突出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在政治思想上树立毛泽东思想的领导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战线上反击国民党猖狂进攻的重要方法与内容。可以说,中国革命发展到新的阶段孕育着“毛泽东思想”概念的产生。 产党人所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理论,也日益受到党内的信服与拥护,成为党内政治思想的主流。 而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快速稳步发展!接下来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形成的标志,是确立了中国特色民主制度模式和中国特色民主发展模式房宁教授认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正在开辟一条新的民主道路,正在开辟一种新的政治模式。"民主是有主题的。在当代中国实行民主,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制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实现人民主权,即保证国家各级政权代表人民、由人民掌握;通过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扩大和发展人民民主权利;保障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在中国,能够实现这三大目标的制度,才是符合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民主制度。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这四项制度中的每一项,都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国特色民主发展模式的确立,也是新的民主道路的重要方面。清理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取向和路径选择,我们至少可以辨识出中国特色民主发展模式的三项主要内容:一是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夯实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从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生长点"上升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当前基层群众自治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已经被当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固社会基础来对待。二是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党中央发挥表率作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汇报工作,中央的重大决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征求意见;进行了党代会常任制等党内民主的改革试点。因为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党内民主就是发展人民民主;因为党是国家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内民主的发展必将有效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三是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双轮驱动。十六大以来,在丰富民主形式方面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明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当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课题。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1]事实上,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毛泽东虽然没有使用过“和谐社会”这一概念,但他的思想和实践中有很多都涉及到我们所提倡的“和谐社会”问题,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是我们宝贵的理论资源。 一、毛泽东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重要思想是和谐社会理论创建的重要前提 建国以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建设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政治方面,毛泽东立足中国实际,确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制度框架,建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其目标是“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保证人民群众平等和真正当家作主。在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总体目标和合理途径进行了论述,他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国家应当把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毛泽东提出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思想,这就是发挥中央和地方这两个积极性;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者的关系,绝不能只顾一头,要建立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使之成为扩大企业民主、监督行政、克服官僚主义的良好形式。在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 “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并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的社会。毛泽东对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的有益探索,对我们今天构建包括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世界和谐在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保证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毛泽东的群众路线体现在,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和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毛泽东反复告诫全党,必须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把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唯一宗旨。毛泽东强调指出:“我们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毛泽东还强调要维护和保护好广大农民的利益,他曾明确指出:“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国家工业化又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他认为,我们必须坚持城乡兼顾、共同繁荣,使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都实现现代化,使工人和农民都富裕起来。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密切了党群关系,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增强了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实践证明,我们党只有充分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动员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宏伟目标不懈奋斗。 总结最后一句话就是邓小平说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以上是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得到的知识总结。

以实事求是为主题的毛概论文

《毛泽东思想概论》(简称《毛概》)作为当前高校“两课”(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 渠道 。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论文 范文 4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建设》

【摘 要】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中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阐明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原则、思路和 方法 。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校园;建设

2006年10月11日,在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协调发展、制度建设、和谐 文化 、社会管理、社会活力、党的领导等八个方面的内容,立意高远,指导性强,是我党在抓经济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又抓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经典之作,也是我党、我们国家和民族建设与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其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和谐文化建设,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一、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高校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和谐校园与和谐企业、和谐社区、和谐政府一样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了和谐校园难以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讲,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有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与问题, 教育 是其中一项,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尤为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要完成这样一个重要任务,没有和谐的校园是不可能的。和谐校园应该成为和谐社会的试验场和样板间。

二、建设和谐校园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校的生存靠质量,好的教育教学质量来自本质优良, 爱岗敬业 的各个方面、各个专业的人。建设和谐校园为的是校园里的人,靠的也是校园里的人,只有把党政工作的重点放在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用好人上面,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和谐。

(二)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

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必须把协调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在一定的时期集中优势资源于一点,求得重点突破,占领学术制高点,以此为基础提升学校的影响与地位,再牵动 其它 学科的发展是必要的。一旦有了突破就要借势发力,兼顾并带动其它学科,否则时间长了势必造成更大的不协调、不平衡,也就是不和谐。

(三)坚持制度建设原则

和谐的环境要靠和谐的秩序来维持,而和谐的秩序来自于科学合理的 规章制度 ,制度建设是形成公平正义的根本,而公平正义又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所以必须重视制度建设。要以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为主要管理内容,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四)坚持推陈出新原则

和谐是指在各种关系、各种利益、各种矛盾处于对立统一之下的一种动态平衡。如果这种平衡是非动态的也就是各自都不再变化,处于休眠状态,那么这样和谐是毫无价值与毫无意义的。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在解决了旧矛盾、旧问题后又出现了新矛盾、新问题,这才能发展,才能够进步,才能够维持新陈代谢,生生不息,不提倡无原则、无发展的和谐,和谐不是妥协。

(五)坚持共同建设原则

和谐社会涵盖全社会方方面面,而和谐校园也包含了学校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就像一张网,如果有一点缺乏,那么这张网也不会发挥网的作用。和谐是大家的事,那么就应该由大家来做,和谐就是大家都来说话,只有共同建设,才能够建设和谐的事业。

三、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容

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有相适应的校园文化作支撑。校园文化应包括以学校教学、科研、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在内的物质文化,以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在内的制度文化以及学校的师生员工共有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道德情感、 思维方式 、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在内的精神文化。校园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内在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可以折射出一个学校的传统、个性、意志,对外则体现一个学校的气质、形象,形成社会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校园文化除了继续抓好以建章立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不断充实、提升制度文化外,还应该从生态校园、教学校园、健康校园等几项工程来继续加以深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生态校园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数字校园体现的是先进技术,健康校园体现的是以人为本。要用文明、自然、先进、健康构成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一)生态校园

与地方政府共建学校环境绿化、美化工程,既能成为专业学科的科研与实习基地,又能成为地方政府的生态示范工程。一举三得,集约化投资,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高校作为先进文化、先进技术的生产者、传播者,也应是示范者,推广者。

生态校园建设内容包括:①节能、环保材料使用。②废水、垃圾处理与应用。③自然能源利用。④人工湿地,营造小气候环境。⑤生物多样性。⑥环境意识培养。⑦绿色办公。

(二)数字校园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范围程度及水平直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文化。学校应在硬件基础配备,信息建设及推广应用上下功夫。数字校园代表着学校管理者的追求、理念,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不断超越别人,走在时代的前面,代表着先进、代表着文明,以身示范、推动潮流。

(三)健康校园

健康校园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失去健康的校园是永远不会和谐的。中央政治局最近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青年学生的体育工作和健康问题,并提出要把健康放在第一的位置上来对待,这是涉及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大问题。

四、建设和谐校园目标的实现途径

(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有关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指导和谐校园建设的各个环节

要形成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领导作风;勤勉向学、志存高远的学风;德高学厚、爱生敬业的教风。将依法治校与民主办学相结合,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意识;倡导敬业、向上、团结、互助、知校、爱校、荣校的风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平等互敬、尊师爱生、扶弱济困、谦和宽容的人际关系;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提倡勤俭节约;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养成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和谐的内部环境;大力宣传、普及、输出先进科学知识、先进文化、先进技术,服务社会,反哺人民,与当地政府和人民、与企业鱼水交融,休戚与共,形成和谐的外部环境。

(二)在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要塑造出与校园和谐相适应的人本精神,那就是以“实”为魂

1、学生“五实”

(1)品德上唯实。不唯上,不唯书,有主见,有志气,有人格。

(2)作风上踏实。认真,不张扬,一步一个脚印。

(3)为人上诚实。言必信,行必果。诚恳实在,不矫言枉语,不哗众取宠。

(4)事业上厚实。宽口径、厚基础,知识面广,技能扎实。

(5)体魄上壮实。体质好,强壮、结实,心理健康,吃苦耐劳,有毅力,有韧劲。

2、教师“四实”

(1)坚实的事业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决心、有志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2)求实的科学观。学问上严谨,实事求是,不急功近利,不浮躁,远离学术不端行为。

(3)扎实的基本功。有较强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归纳 总结 、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4)充实的知识储备。愿意学习,会学习,不断充电,对新知识总是有兴趣,求知欲强,并能不断更新,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3、干部“三实”

(1)忠实。忠于职守,忠诚于事业,为了学校的利益、为了全体师生的利益有甘心奉献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务实。工作作风务实,不搞花架子,不推诿扯皮,不高高挂起,不得过且过。办事高效,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3)朴实。服务真诚热情,待人纯朴、实在。表里如一,上下一致,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踏实做事,真实做人。

(三)不断探索和谐校园的发展机制

对大学运行状态进行即时调节,有效协调各种关系,促进各种力量良性互动。

1、动力机制

通过深化学校的一系列改革,不断增强学校办学活力,重点是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力与工作激情,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应有的尊重,创造活动得到全力的支持,创造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创造成果得到充分的肯定,以创造促和谐、以和谐促创造。

2、利益均衡机制

民不患贫而患不均。当利益分配不均衡时就会产生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群体差异就会有消除差异的诉求,就会有矛盾,就会产生不和谐。所以,应该抓住广大师生的共同利益,减少群体之间的差异,同时要兼顾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保证,千方百计让全体师生员工都能享受学校建设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3、公平机制

只有公平才能服众,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产生效率。高校中的成员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较强,所以应该保证校园内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只有在公平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在各类群体中消除隔阂与障碍,才能形成向心力与合力。

【参考文献】

[1]章成斌,吴代莉.浅析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实践误区[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3(4):97.

[2]杜俐,邢巨娟.树立正确荣辱观,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5(3):12-13.

[3]朱光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校园建设[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3):47-50.

[4]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王宇飞,赵春风.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统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安顺学院学报,2008(3):2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毛概论文范文4000字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过程,经历酝酿、命名、确立、曲解、定义时期。随着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不断深化,“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有了新发展。根据这么长时间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我也粗略的列出几个阶段: (一)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不断深化。在如何对待马列主义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内曾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与方法。以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为代表的一部分人教条地对待马列主义,简单、机械地照抄照搬马列主义与苏联经验,把马列主义条文与共产国际指示奉为金科玉律,实质上就是割裂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联系。陈独秀右倾主义与随后出现的党内三次“左”倾错误,就是教条主义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现实体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则注重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和灵活运用马列主义,并逐步学会了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视角,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与深刻总结,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理论。 (二)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的确立与毛泽东的思想成为党的政治思想的主流。1935年初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是毛泽东政治生涯的重大转折点。1936年12月,毛泽东成为中央军委主席。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与中央书记处主席。至此,毛泽东成为我党、我军的最高领导者。与此同时,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党和红军完成了举世瞩目的长征,发展了陕甘根据地,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着毛泽东政治地位的确立及其对中国革命做出的伟大贡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 (三)特定的国际与国内形势。三十年代末以来,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日趋式微,并最终于1943年解散,这就为中国共产党走独立自主的道路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客观上推动了党对确立党内指导思想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在国内,国民党积极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大力宣扬“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党”(国民党)“一个领袖”(蒋介石),大肆攻击共产主义理论与中国共产党,企图从根本上取消马列主义与中国共产党。这就需要党在政治上突出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在政治思想上树立毛泽东思想的领导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战线上反击国民党猖狂进攻的重要方法与内容。可以说,中国革命发展到新的阶段孕育着“毛泽东思想”概念的产生。 产党人所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理论,也日益受到党内的信服与拥护,成为党内政治思想的主流。 而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快速稳步发展!接下来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形成的标志,是确立了中国特色民主制度模式和中国特色民主发展模式房宁教授认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正在开辟一条新的民主道路,正在开辟一种新的政治模式。"民主是有主题的。在当代中国实行民主,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制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实现人民主权,即保证国家各级政权代表人民、由人民掌握;通过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扩大和发展人民民主权利;保障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在中国,能够实现这三大目标的制度,才是符合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民主制度。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这四项制度中的每一项,都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国特色民主发展模式的确立,也是新的民主道路的重要方面。清理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取向和路径选择,我们至少可以辨识出中国特色民主发展模式的三项主要内容:一是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夯实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从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生长点"上升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当前基层群众自治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已经被当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固社会基础来对待。二是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党中央发挥表率作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汇报工作,中央的重大决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征求意见;进行了党代会常任制等党内民主的改革试点。因为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党内民主就是发展人民民主;因为党是国家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内民主的发展必将有效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三是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双轮驱动。十六大以来,在丰富民主形式方面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明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当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课题。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1]事实上,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毛泽东虽然没有使用过“和谐社会”这一概念,但他的思想和实践中有很多都涉及到我们所提倡的“和谐社会”问题,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是我们宝贵的理论资源。 一、毛泽东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重要思想是和谐社会理论创建的重要前提 建国以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建设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政治方面,毛泽东立足中国实际,确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制度框架,建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其目标是“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保证人民群众平等和真正当家作主。在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总体目标和合理途径进行了论述,他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国家应当把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毛泽东提出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思想,这就是发挥中央和地方这两个积极性;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者的关系,绝不能只顾一头,要建立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使之成为扩大企业民主、监督行政、克服官僚主义的良好形式。在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 “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并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的社会。毛泽东对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的有益探索,对我们今天构建包括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世界和谐在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保证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毛泽东的群众路线体现在,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和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毛泽东反复告诫全党,必须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把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唯一宗旨。毛泽东强调指出:“我们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毛泽东还强调要维护和保护好广大农民的利益,他曾明确指出:“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国家工业化又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他认为,我们必须坚持城乡兼顾、共同繁荣,使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都实现现代化,使工人和农民都富裕起来。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密切了党群关系,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增强了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实践证明,我们党只有充分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动员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宏伟目标不懈奋斗。 总结最后一句话就是邓小平说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以上是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得到的知识总结。

  • 索引序列
  • 毛概实事求是论文
  • 实事求是毛概论文范文
  • 实事求是论文800字毛概
  • 毛概论文2000字实事求是
  • 以实事求是为主题的毛概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