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你参考下(教育进展、创新教育研究)这两本刊物吧
严师出高徒初二议论文800字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纪律在社会生活秩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公共场所需要纪律;行军打仗需要纪律,学校教学也需要纪律。只有遵守纪律,才能明理树信。纪律也是执行路线的保证。一支军队没有铁的纪律,想取得胜利是不可想象的。红军建军初期首先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可见纪律之重要。 自古以来,不论哪一代贤帝明君,要想治国安民,立法严纪定是他们的首要之选。如果没有纪律,国家何以繁荣昌盛;如果没有纪律,社会何以安定有序;如果没有纪律,我们引以为荣的炎黄子孙又何以踏向成功的大门!所以说,人类的成功发展离不开严明的纪律。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邱少云的故事,小时候就听爸爸妈妈讲过。1952年10月,为打击盘踞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邱少云所在的排,奉命于晚上潜伏在距离敌人只有60米的山脚下,准备配合进攻。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飞迸的燃烧液燃遍全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任凭烈火烧焦身体却纹丝不动。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大火吞噬,壮烈牺牲。邱少云为什么能烈火烧身而不动摇呢?就在于它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性。为了不暴露目标,宁可牺牲自己。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他的英雄事迹也告诉我们:严明的纪律,是成功的保证,是胜利的保证! 现在,学校乃至社会在遵纪方面上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就学校而言,有的同学纪律观念淡薄,不遵守校规校纪,迟到旷课,打架骂人,有的在网上骂老师,还有的偷偷进入营业性网吧,有的在课堂上玩手机等,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所以我们要严格遵守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中的“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严格遵守学校的纪律。 课堂上,全神贯注,整齐严肃,老师上课的春风就会吹进每一个人的心田。集合时,全场肃穆,静心听讲,我们就能汇成激情荡漾的浪涛。纪律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享受。记住这句话:严明的纪律,成功的保证! 让我们以严明的校纪作保障,共同创建我们的文明班级和文明校园!
观点一:严师一定出高徒严师是产生高徒的保证和基础。同样条件下,严师出的高徒多,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严师对高徒的成长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有了师的“严”,就为徒弟的“高”形成了条件,徒弟的“高”就成为可能。因为学生的自制力毕竟较差,没有教师的“严”,学生往往会多走许多弯路,甚至可能走上邪途。教师严的反面就是“随”,即教师教学行为上的随意性——管理学生随意、教学内容随意、对学生的要求随意、教学方法随意、考试作业随意……“师成于严而毁于随”,假如教师在教学行为中随意而为之,该对学生严的时候不严,不该对学生严的时候反而严,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的恶劣,造成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生活的被动,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又怎么会高呢? 教师的“随”,只会给学生造成失误,使他们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在学习上一塌糊涂。高徒是严师的必然结果和最好证明。评价一位教师的方法可谓很多,能不能教出“高徒”就是方法之一,这也是比较实用的一种方法。同等条件下,有的班级能出“状元”、“奥赛大奖”,有的班级却本科上线了了,就不能不说与教师无关系。当然,学生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因素存在,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我们不可能只局限在某些方面进行评判。但无论怎么说,能教出高徒的老师最起码决不是差劲的老师,这一点应该是可以肯定的。当然,“爱师”(对学生的教育以爱为主的老师)也能教出“高徒”,甚至可能比“严师”更能教出“高徒”,这一点不在本文思考之列,笔者将另文论述。对严师能教出高徒这一点,我们是不用怀疑的。而高徒的出现是对教师“严”所具有的作用的肯定。思考五、只有严师才能教出高徒吗? 答案是肯定的:否也!它偏面夸大了教师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是根本条件,外因是辅助条件。一个学生的发展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耐心辅导和积极帮助,但“石头孵不出小鸡”,学生“高”不高,自身的因素是关键。古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严师对“高徒”的成长所起的作用可能是巨大的,但并不等于说:所有的高徒都出自严师手下,也不一定严师都能出“高徒”。 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教师教育下,会出现不同的结果。相比之下,“严师”比“庸师”“非严师”教得好,但也不敢保证一定出“高徒”。观点二:“严师”不一定出“高徒”自古至今,“严师出高徒”一直被人们所接受,然而,“严师”一定出“高徒”吗?从哲学理论上讲,人的前途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内在因素是主要的,外部条件是次要的。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否成为高徒在与其主观能动性,严师是外部因素,起影响作用。如果一个刻苦好学,自己主观好学的人,即使没有“严师”也能有所成就;假如是一个主观不努力的人,那不管“严师”、“高师”或者是“能师”都是不经用的。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在因素。从实际方面看,古今中外,多少伟人,是否都出自“严师”门下呢?当今社会,“严师”比比皆是,是否每一位他的门生皆为“高徒”呢?张海迪是靠自学成功的,爱迪生也是自己研究的等等可谓举不胜举。中国古代私塾中的先生不能不谓不严吧,然而,他的弟子是否每人都中了进士呢?还是秀才?当今的学校规章制度很多,而培育出的人才多吗?“严师出高徒”是因为“严师”碰上了“高徒”,所以才有“严师出高徒”。其实,“严师”并不一定出“高徒”。
教师评高级职称认可的刊物是什么?论文考试答辩取消、条件放宽,高管教练、企业管理培训咨询,领导说只需记住搜“下面任何关键词+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翻到百度360搜狗58-68页,都能找到对应信息。关键词:论文、高级职称、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高级统计师、高级政工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教师等任何职称、企业管理、企业培训、企业咨询、高管教练、领导力、管理沟通、团队建设、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职业经理人成长......。只需记住任何一个: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要我发.山齐腰.发我就发腰)、要发腰.山齐腰.玲玲山齐山(要发腰.先起腰.玲玲山齐山)。即搜:论文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高级职称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高级经济师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高级会计师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企业管理培训咨询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为什么领导说只能搜关键词+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因为文力教授太出名了,引起全国几百人争相网上假冒。唯一无法网上假冒的是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所以领导说只能搜“关键词+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文力教授主业高级职称考试教用书编著、论文辅导、企业管理培训咨询,全国影响大。无论取什么名称,只要是汉字,都会引来大量网上假冒,已经把郑州文力教授假冒到只能公布电话的程度。文力教授出名到什么程度?仅在论文辅导方面,全国著名的郑州郑密路20号论文街(郑州文力教授地址)就是因文力教授而得名。文力教授一人带起一个产业,引起全国几百人争相网上假冒。你搜高级经济师论文、高级会计师论文、各种论文,会发现标【广告】的郑州论文最多。其实全是假冒、都不在郑州。都是因为郑州文力教授。郑州文力教授热线早已出现在百度相关搜索中。全国没有第二个人有这么大的知名度、能力和影响力。文力教授旗下精英荟萃、高手如云:博硕导师、经管博士、美国访问学者、国际认证高管教练、哈佛清华博士......。中国富豪论坛的对联就是郑州文力教授写的:浪淘沙,物竞天择铸精英;大智勇,古往今来成英雄。透出的古文功底和凌然大气,非常人能及。请转发,共同防。全国哪些人在假冒?一、高级职称考试用书编著、论文指导方面的网上假冒。识别假冒也简单:搜标【广告】的手机号。不在郑州,全是假冒。防假冒只能搜:防假冒只能搜:论文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企业管理培训咨询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高管教练要我发.先起腰.发我就发腰......(一)直接假冒:白天早8:00-晚9:00手机百度“郑州职称论文大学、河南职称论文大学”,标【广告】的全是假冒、都不在郑州。白天搜到的假冒多,晚上少。手机百度搜到的假冒多。电脑百度搜到的少。(二)直接假冒:电脑百度“河南职称论文大学、高级经济师论文郑密路网、高级经济师考试论文网158、高级职称论文郑密路全国办、郑密路论文网......”,标【广告】的全是假冒、都不在郑州。电脑百度搜到的假冒多,手机百度搜到的少。这个浏览器搜不到,那个浏览器能搜到。这些都是郑州文力教授17年创建的名牌,全部被假冒。已经把郑州文力教授假冒到只能公布电话的程度。连郑州文力教授所在地郑州郑密路也成为名牌、被全国几百人假冒。全国只有郑州一个城市有郑密路。网上假冒郑密路的竟然有北京上市企业。搜索总经理姓名,发现新闻界赞美一片(国内顶尖大学硕士、中国职业教育领军人物等)。再搜索他公司名称(某某网校、北京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网上骂声一片,投诉几百条。(三)间接变相假冒:搜各种郑州论文,标【广告】的全是假冒、都不在郑州。这种假冒24小时网上都有。
1、《教师教育研究》创刊于1989年,为双月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联合主办的全国性教育科学学术刊物。
主要栏目有新时期教师教育体系的建构、资格制度与教师专业化、继续教育与职业发展、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教学改革与探索、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政策法规、调查研究等。
2、《中国教育学刊》(月刊)创刊于1980年,是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贯彻“双百”方针。
3、《教育与职业》杂志创刊于1917年,半月刊,由中共中央统战部主管,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是职业教育类学术期刊。
4、《教育科学》创刊于1985年,是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辽宁师范大学主办的教育理论刊物。主要有教育理论研究、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高教研究、心理健康理论研究、网络教育等栏目。
5、《基础教育》创刊于1978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承办的在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
教师职称论文查重的注意事项和要求,具体如下:一、知网查重类别及范围类别,中小学、幼儿园高级,幼儿园一级及中职讲师。范围,发表论文,获奖论文,课题成果的论文。二、注意事项要求请各单位务必通知到每位需要论文查重教师。论文的电子文稿由各校组织核对,对照原稿审核后统一汇总(电子文稿与论文原稿必须一致,不一致视为抄袭)。请将论文的电子文稿和论文汇总表按要求整理好后发送到指定邮箱,确保一次成功,不得重复发送。切记!三、知网查重要求1、论文查重时限,截止日期为20XX年X月X日。2、电子文稿命名方法发表论文命名:单位、发表时间、发表《论文名称》、姓名;例如:“***中学20171231发表《******问题和对策》王五”。获奖论文命名:单位、获奖时间、获奖《论文名称》、姓名;例如:“***中学20171231获奖《******问题和对策》张三”。请严格按此格式命名。一个单位只上报一个压缩包,压缩包命名为“***学校论文查重**人**篇” 请严格按此格式命名。“***学校论文查重**人**篇”总文件夹下分出“发表”和“获奖”两个文件夹。如图所示:知网查重费用,每人58元,每人最多报4篇。查重完的论文从办公OA返回,请注意查看。希望采纳和点赞,谢谢
中医养生主要是通过各种 方法 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疗活动,那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该怎么写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
一、养生之要,首当养心
中医认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心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然出之于脑,实赖心脏所主宰。心者,君火也,人身之活动生机,气机运行的推动力无不凭借心火的温煦推动。我此处所讲的心,主要指一个人的思维、心态、乃至于智慧。一个能够自觉保有长久健康的人必然是一个不乏智慧的人,这不光指他掌握保健养生的知识,更在于其为人处世,其品格、涵养、胸怀,都必然同时具备了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素质。内经上说,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正气存内,邪安从来?而一个人,若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其实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对于人生的得失荣辱都能够正确看待,拿得起更放得下。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真实要义,分得清生命中的轻重缓急,并具备良好的情绪掌控的能力,或者说,思想深处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能使得心如寒潭鹤影,事来心随现,事去心随空,不会让心理活动超越自身可以承受的限度,甚至于 发展成为挥之不去妨碍心理健康的阴影。中医说,怒则气逆,伤肝,喜则气缓,伤心,思则气结,伤脾,悲则气消,伤肺,惊恐则气下,伤肾。总之,情志的变化超过正常的度,都可以转化为危害健康的致病因子。而要获得能够宠辱不惊,临危不乱的定力,谈何容易。医生经常在临床工作中告诫病人条畅情志、心态平和等等,往往会被病人一笑置之。因为在很多人的认识里边,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些人,其实从来没有真正意识到可以通过提升个人的涵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最终可以改善自己的性情,从而对自己的健康有所贡献。养心,不光是预防心理疾病, 现代心身医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躯体上慢性疾病的发生都和我们的心理失衡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二、善以后天养先天
父母媾精,生而为人。其禀赋体质厚薄坚脆各不相同,但并非一成不变。先天体质薄弱者,后天若能够善加调摄,也可以尽其天年,长保健康。先天体质强盛,后天若恣意挥霍,不加珍惜,未必不会中途夭亡。 内经上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圣人济世之心,诚可谓今时养生至圭臬也。中医认为,后天之本为脾胃,属土,土爰稼穑,生命赖以生存之气血精微无不经由脾胃的运化而生。养脾胃,首先是节饮食,饮食 规律,寒温适当,饥饱适宜,营养均衡全面,不偏食挑食,避免垃圾食品、不洁食品、变质食品对于脾胃的损伤,这都是无需赘言的常识。此外,脾主肌肉四肢,脾的运化功能健旺,气血充沛,则肌肉健美,肢体运动灵活,反应敏捷。反之亦然。同时,肢体少于运动,气血运行迟滞,脾脏的功能也不能正常发挥,或内生痰湿,形体肥胖,或气血乏源,肌肉萎弱,形体日衰。这即是肢体常运反作用于脾胃的要义。古人讲养生,务令手足躯体常作导引欠伸,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并创立了诸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有效的传统养生功法,运动健身配合调息内养之法,不惟外练筋骨,尤且内强五脏,实在是中华医学给予人类摄生保健之瑰宝也。后天脾胃之疾患,与人情绪之状态,关系亦甚大。五行学说认为,木能克土,肝脏属木,暴怒急躁,抑郁寡欢,肝木失于疏泄,脾土运化不健,则诸类消化系统疾患所由来也。临床所见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几乎都可因情绪波动而诱发或加重,能不慎乎?
三、明辨体质,慎用药物
如今市场 经济的大势所趋,各种抗衰老养生保健药品琳琅满目。作为商家的宣传,夸大效果,夸大适用范围,包治百病,种种不实甚或欺性的 广告 手段皆是习以为常。而消费者就务必需要具备理性的鉴别眼光,即便自己不具备医学的常识,也应该知道该去咨询专业的医师药师得到正确的指导,否则,本为促进健康不吝资财,反贻其害,岂不冤哉!人之体质按照王琦教授的九分法,常人皆易于掌握者也。平日饮食起居皆有所根据,确是能造福一般民众的真学问。至于疾病之寒热虚实,又非良医所不能明。不少慢性病的患者,本为康复疗疾的初衷,轻信药品广告的蛊惑,甲药试服不效,乙药接踵而至,接二连三,病情愈治愈坏,原本单纯之病机,反为棘手之难题,诚可悲可叹哉!常有患者咨询于我。某某药好是不好?何以答之?唯一言以蔽之,对症者良药也,不对症者,鸩毒也。除外药物,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也有寒温之别。譬如,牛羊肉、鸽子鹌鹑、葱姜桂椒之性热,莲藕、蕹苋笋蒿之性凉,人所共知。但多数人却知而不能行,口腹之欲,其大如斯耶。
四、其他
传统医学中尤关注房中阴阳之术,古籍中言之颇细颇多。总括之,精华糟粕并见,以简单之理论之,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禁,最为中肯。其余林林总总养生观点,尽可以中庸之道而约言之,凡事皆适可而止,勿令不及,勿令太过。总之,鄙人的观点,但凡大道理,可便于实行者,简单最好。如果把一个养生的问题说得纷繁艰涩,便失去了实际的价值。当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健康四大基石,简明易记,一望便知,所谓: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讲得很好!
鄙人,从事中医临床者也,实际工作中所见,感受颇多,今试言养生,不免浅薄。然从辩证唯物之思维观之,余所言,应该符合生命健康之本质规律,人所易于理解,易于实行也。诚如是践行,养生之事不难,且非但利于一己之身心,尤且利益社会。国人之身心全面健康,素质之全面提高,社会之和谐安宁,吾一届小中医之愿也!
【摘 要】中医养生即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方法颐养生命、保养身体、预防疾病,增进健康、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中医养生保健重在有规律的运动,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要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有益于健康,重视起居保健养生等。
【关键词】中医养生;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非常宝贵的,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病症预防。养生,含有保养生命之意。中医养生即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方法颐养生命、保养身体、预防疾病,增进健康、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总之,中医养生就是遵循传统的中医理论,对人的身体进行科学调养,减少疾病、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中医养生对人体健康长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中医养生,减少疾病,使我们始终精力充沛,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投入每天的学习和工作,才能对社会、对人民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因此,有必要对中医养生进行研究和探讨。
1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明确提出养生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这是颐养生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最重要条件。道家理论对中医养生保健也提出同样的观点:善良、忠诚、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助人是做人的美德。无论是古代医学,还是道家理论都论述了中华传统美德于个人于社会都是有益的。实践证明,也只有拥有这些美德的人,才会享受到生活中的快乐,促进身心健康。
2 中医养生保健重在有规律的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传统的运动养生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养生实践中 总结 出来的宝贵 经验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气血流通,舒筋活血,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人的气血畅通无阻才会促使新陈代谢旺盛,从而起到身体保健、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的作用。因此,平时要养成运动的好习惯,特别是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更应该坚持运动,不仅防病治病,又可以强筋骨、利关节、促进消化、增强意志、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运动的形式要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选择 体育运动 方式,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 武术 、 太极拳 、太级剑、五禽戏、八段锦和适宜的群体运动等。
3 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
人有七情六欲,而人的七情六欲与人的健康有直接的关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舒畅的心情、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增强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精神极端、心理波动,情感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健康不利。根据中医原理,我们知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中医的这些情绪与健康的观点多年来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常常因过度悲伤或者极度愤怒导致一病不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中医有“百病生于气”之说,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有很多病例都可以证明愤怒、忧郁、悲伤、惊恐对人身体的影响和危害是最大的,不但影响人的健康,而且制约着人的寿命。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控喜怒,求平和,杜绝忧悲,节思虑,防惊恐,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调节情绪,避免不良心志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增进健康。
4 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有益于健康
中医饮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对人的饮食进行科学的调整,注意饮食宜忌,平衡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帮助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的养生方法。饮食养生的关键是合理饮食、平衡饮食、均衡营养、合理调配、科学滋养,避免饮食不当,造成营养不良,或者营养过剩而影响健康。只有合理地安排饮食,才能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气血充足、机体的器官功能旺盛,新陈代谢功能才会活跃,人体适应自然能力增强,抵御病毒侵害的能力强,达到强身健体、抗衰延寿的功效。
“民以食为天”,饮食的首要目的是吃饱,其次是吃好,也就是吃的有营养,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具体说来还有许多讲究。饮食养生的作用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4.1 合理饮食既强身又防病
合理的安排饮食,要了解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调整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合理的安排饮食不但保证机体健康,同时可以有效防止疾病。例如:食用动物肝脏可以养肝,又可以预防夜盲症;食用海带可以补充碘及维生素,又可预防甲状腺肿;食用水果和新鲜蔬菜,既可补充营养又可预防坏血病;食用大蒜可以预防流感;喝绿豆汤可以预防中暑;食用葱白生姜可以预防伤风感冒等,都是通过饮食来预防疾病的案例。
4.2 合理饮食既益寿又防衰
历代中医都认为合理饮食有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中医认为:“精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精藏于肾而养于五脏,精气足则胃气盛,肾气充则体健神旺,此乃益寿、抗衰的关键”。因此,在进食时选用具有补精益气、滋肾强身作用的食品。做到谷类、肉类、蔬菜、果品科学调配,软食、硬食、饮料、菜肴、点心合理搭配,例如:芝麻、桑椹、枸杞子、龙眼肉、胡桃、蜂皇浆、山药、人乳、牛奶、甲鱼等,都含有抗衰老的物质成分,长期合理食用有利于抗衰延寿。此外,饮食调养要合理配膳,不挑食,不偏食,全面营养;饮食要有节制,要定量、定时。饥饱适中,过饥或过饱,都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对人体健康不利。养成按时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身体健康都是大有好处的。
5 注重起居保健养生
中医理论认为: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起居也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关键环节。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有节奏的物质运动形式,因此,我们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和人体本身的节奏,根据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条件的不同情况,因人制宜,来安排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劳作的宜忌、房事的宜忌、睡眠的宜忌等。
参考文献
[1]王大海.漫谈合理饮食[M].中国健康卫生出版社,2010.
[2]史考利.运用中医理论保养生命的研究[J].健康 教育 ,2010.11.
[3]郭芙德.浅谈饮食对人体的滋养作用[J].中国健康大视野,2009.7.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 ,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 ,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1】
试谈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
摘 要:在医学课程中,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
根据教学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也要学习生理学。
针对该层次学生,我们认为采取“中西医融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 生理学 中西医融合
作为一名生理学教师,面对中医学专业同学,如何能够既突出中医学的特点,又讲好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重点。
在中医专业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即:“中西医融合”。
1 对教师的要求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西医的基础。
但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理学之前,往往先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特别是中医学基础的“脏象学”部分,相当于中医的“人体生理学”。
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自成一套体系,当学生接触到西医生理学时,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造成困难。
因此,作为西医院校毕业的教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药学以及中医诊断学等内容,既可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又有利于更好地与学生探讨[1]。
另外,教师还需正视一个新问题:如何应对已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的学生?它迫切要求高校教师不断补充学术养份、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以保持对学术新知的热情,从而主动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入新鲜血液[2]。
本教研室要求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余时间也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关注前沿学术动态,了解学术热点,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研文章。
2 理论教学中要做到“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都是科学,只是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发展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3]。
在理论教学中,尽力寻找到一些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共通点,在讲授的时候加以结合,以此构建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沟通平台[4]。
第一,我们对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内涵一致,仅仅是提法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
打个比方,学习绪论这章时,根据内环境稳态内容,把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等普遍存在的规律与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的阴阳对立统一学说相比较,使学生在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上,对于中医理论的总纲―“阴阳学说”[3]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在讲授器官生理作用时,把中医理论中脏腑的相关功能与之相比较:西医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与中医学中心主血脉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肝的主要功能是:贮血和消化,这与中医学中肝主藏血、主疏泄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生成尿液是肾脏的主要功能,这与中医学中肾主水的功能是一致的。
通过“中西医融合”的方法将两大理论体系不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为学生架设起一座沟通中西医学的桥梁。
第二,除了比较这些共通点,我们还特别提出中西医之间对器官生理功能和意义理解上的差异,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和记忆。
例如:中医学对心功能的阐述是“藏神,主血脉”,它除去包含西医生理学中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其中还囊括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
3 实验教学的“中西医融合”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一切理论都源于实验[5]。
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如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学生通过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肝素、乌拉坦等药品,随后进行颈总动脉插管,就可以掌握静脉注射、动脉插管等操作方法。
同时通过牵拉、夹闭颈总动脉以及电刺激迷走神经等操作,来验证降压反射的相关理论,使学生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固。
实验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思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做好生理实验,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相应的理论知识。
同时,在常规的实验项目中,我们还特地加入一些中医药学内容,以提高中医系同学的兴趣。
例如,实验5:调节动脉血压中,可以建议同学观察三七这种中药对动脉血压的影响;还可以观察中药木香对小肠平滑肌的影响。
4 根据不同专业区别对待
在我校,中医专业学生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学生起点差异比较大,而且生理学教学课的时间有限。
因此,作为生理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同水平,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当然是在保证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
例如:生物电现象的形成机制,对于药学专业,这部分内容熟悉即可,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其详细过程;但对于中医专业,该部分内容要求全面理解和掌握。
通过这种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区别对待,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做到了生理学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的覆盖,又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5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生理学内容较多,而课时少,如果采取“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在要使学生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掌握好基本知识,作为教师必须抓住各章重点,突破难点。
抓住重点就是对教学大纲中所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详尽地讲解。
如呼吸运动的调节重点在于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而其中又以化学感受性反射尤为重要。
因此授课时主要讲授化学因素CO2,O2和H+对呼吸的影响,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做到层次分明。
也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住重点进行自学和复习。
至于难点内容,也就是学生认为难以理解、难于掌握的内容,可采取比喻的方法,从而化难为易。
教学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能抓住要点,分清主次,更深入地了解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余畅,余华荣.“中西医结合”在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4):339-340.
[2] 文菊华,陈懿,邓冰湘,等.五年制中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体会[J].医药教育,2011,18(3):116.
[3]李保兰,韩曼.我校中医实验班生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之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8):363.
[4] 肖爱娇,闵建新,伍庆华.PBL教学法运用于中医院校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3,35(3):154-156.
[5] 刘海梅,闫福曼,徐进文,等.中医院校生理学推行TBL教学法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7):489-491.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2】
浅析中医临床医学面临的挑战及策略
【摘 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
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
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
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 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
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1.1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
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
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
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
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
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
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
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1.2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
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
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
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
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
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
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
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
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 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大四是大学生涯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年同学们要找实习单位,也要参加各种招聘会找毕业之后的工作。除了找工作,同学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完成,那就是写毕业论文,参加毕业答辩。本科学生用心写一下论文,论文的通过率还是非常高的,然而还是有些学生偷懒,去抄袭别人的论文,一旦被查出来以后后果还是比较严重的,一种是论文被打回来修改甚至是重写,二是被撤销学位。
抄袭论文轻则修改和重写。关于重复率每个学校的规定不同,一般都要求不超过百分之20。学生将论文交上去了之后,学校会对论文进行查重,一旦发现不符合要求,就会把论文退给学生要求学生做修改后再上交。学生们修改好了之后,学校再次查重,这次论文再没有通过的话,学校就会要求学生重写。重写的学生大多数都会延期毕业,等到下一年再参加答辩,这样就会影响到就业。
学生毕业后被查出抄袭论文,学校可能就是撤销颁给学生的学位证书。一些学生侥幸通过了论文答辩,也顺利毕业了。可是在后来,他们有可能被发现论文抄袭,那么这种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演员翟天临就在直播的时候说不知道知网,最后被网友发现论文抄袭,最后他被北京电影学院撤销了博士学位。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同学们还是要引以为戒,做到论文诚信。
总之,论文抄袭是非常严重的,高校对抄袭也是零容忍。同学们读了几年书,写论文也是对自己能力的检验,不要对写论文有抗拒心理。自己踏踏实实查资料,请教论文导师,大多数都可以写出自己的论文,顺利通过论文答辩。
一般高校重复率都是低于30%的,所以知网查重率超过30%了是不合格的,如果是自己提前查重的,可以把重复文字改掉,从而让重复率降低下来,重复率可以自己来改,也可以找专业的人来做。
知网论文查重系统检测时,在一句话内,存在8个字或以上重复,或者一个自然段内,存在13个连续字符重复,即判定论文重复。
知网论文检测的条件是连续13个字相似或抄袭都会被红字标注,但是必须满足3里面的前提条件:即你所引用或抄袭的A文献文字总和在你的各个检测段落中要达到5%。同学们写完论文以后可以在平台首页选择知网系统检测。
扩展资料:
中国论文查重网利用其代理机构的权威性,致力提高和维护学术诚信。中国论文查重网是世界上首个同时支援英文及中文相似性检测综合评审平台。该平台支援word、txt、PDF的文件格式,并将已提交的文件,送交至相应的检测系统进行比对,然后该系统将会产生详尽的原创性报告以供用户、老师及学生检阅。
平台收录国内外4500多所高校的资料,可以协助教育家不断评估学生写作能力。而且该平台透过其代理的检测系统进行分析,会显示出异常的可读性等级,可以帮助教师识别涉嫌抄袭的文件。
符合下面的条件的话,知网查重就会判定论文为剽窃观点:1 直接使用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论点、观点、结论等,却不加引号和引注。2 不改变其本意地转述他人的论点、观点、结论等,却不加引注。3 对他人的论点、观点、结论等删简部分内容后使用,却不加引注。4 对他人的论点、观点、结论等拆分或重组后使用,却不加引注。5 对他人的论点、观点、结论等增加一些内容后使用,却不加引注。
学校判定一篇论文是否通过查重系统,最重要的依据是看总文字复制比,也就是俗称的总重复率,一般高校规定硕士论文重复率不能高于10%,所以截图里的论文重复率为4.5%。按重复率指标是可以通过学校的。
不过剽窃观点属于比较严重的剽窃行为,在论文进行答辩评审时可能会因为这个指标而判定为不合格,所以参考知网查重的报告,里面会有具体的剽窃观点是指那句话,把对应的这句话删除或者修改掉就可以。
论文查重黑产
自2019年“不知知网”事件后,国内从上到下都格外重视学术端正,对论文的要求也就更高了,虽然有些学校每年都会向毕业生提供免费论文查重机会,但是学校提供的查重次数较少,并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论文查重背后还有黑产参与其中,网上很多店铺盗用学生的查重账号,导致学生无缘无故失去查重机会,更有甚者用山寨网站来欺学生。在这种非正规渠道的查重服务中,论文安全无从保障,还存在被剽窃的可能,所以在选择上要注意。
我觉得长期以往的话,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大学生,因为很多人去了大学就不努力学习了,毕业之后什么都不会。
信息化教育模式下的大学教育变革探讨论文
【摘要】 现代教育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基于网络平台的教育模式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教学互动的性质、特点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几年,“互联网+”模式在各个领域不断发展。在我国,MOOC、网易公开课等网络平台快速发展,从2012年以来网络教育极快速发展,这反映了“翻转课堂”的优势,它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课时不足、课堂缺乏互动以及评价单一等诸多问题。
【关键词】 翻转课堂;信息化教育;交互
0引言
2011年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在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大会上的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课堂“翻转”成为现实,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教师可以制作视频来传授传统课堂上的概念和知识,把灌输式讲课所耗费的大量时间挪出课堂;学生则通过网络在家收看视频,开展学习。[1]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正好相反的课堂模式,称为“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这一理念很快得以实施,越来越多对知识有需求的人通过这个渠道获得知识,使得翻转教育快速发展。
1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育模式由于过于重视教育效果、课时时间有限,从而导致上课而形式单一和忽视学生的个人性格教育,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教育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使其不能适应当代的学习需求。
1.1课时时间有限,课程任务量大
传统教育模式安排特定时间的上课方式,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在授课时只能对学术问题进行讲解,将实践内容不断压缩,从而导致了大学教育重学术而轻实践的不良循环。大学教育安排固定课时时间,采取授课的形式进行教育,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我反思能力,使得高校教育没有发挥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1.2教育资源有限,无法做到教育公平
在我国,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大多数集中在发展较好的地区,例如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使得部分地区的学生无法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造成了地区发展不均。部分地区的教育设备缺乏和教育信息延迟,不能够满足教学需求,使得部分高校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优质的高校教育。
1.3授课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关注教学效果,而漠视师生的课堂教学体验;这种只看结果不重视过程的考评机制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伤害了教师的教学激情,导致厌教、厌学情绪突出。[2]传统的实验课也是如此,采用的方式是老师设计好实验,然后向学生讲授具体实验步骤,学生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这种“灌输式”教学手段的弊端显而易见,学生失去了自我创造的能力,依赖于老师,不利于学生提高自我创新能力。[3]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脱离老师无法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使高校教育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
1.4学生个人素质不一,教学内容无法保证
在大学招生时,由于各地区的高考制度不同,造成学生本身素质不一,尤其是民族院校的学生,自身差异非常大,这样使得教师在教授知识时面临无法统筹学生的困难,对于学生和教师都造成了不利影响。这种辅导形式使得教师的工作量增大,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无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活动,也根本无法兼顾到全体学生,无法实施差异教学,导致水平能力不同的学生对本课程多有怨言、褒贬不一,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1]
2信息化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教育模式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网页制作与学科专题网站建设、教育资源的分类与管理模式、网上搜索工具的使用、网上教育资源的存储与检索、大型分布式教育资源库建设、各种教育资源评价量表的设计与使用,等等。[4]虽然我们在建设信息化教育模式的教育,由于这个新兴产业有待开发,所以使得一些软件制造商、计算机公司、出版社乃至一些大学的实体研究机构纷纷想从中获得利益。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这个教学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很容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这将使教育偏离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这是一种反教育现象。教育具有复杂性。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交互的过程,信息化的翻转课程弱化了这种交互关系,使得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加大,翻转课程将教师的课程录制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上,这种方法虽然使得学生与教师的时间更为节约,但是教育过程本身所固有的特征(如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等),使得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变革的不确定性程度增加,如教师的情绪变化、学生的反应状态、师生的对话交流、对课程与教材的不同理解、不同教学法的应用等。[5]在推进信息技术支持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准确把握学校发展的现状,遵循教与学的客观规律,理清发展思路,制订发展规划和落实措施,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师生的和谐发展。
3统筹传统教育与信息化教育
3.1将传统教育与信息化教育有机结合,利用网络平台引进优质课程
由以上可知,这两种教学方式各有利弊,教育如果想要进步就需要将自身与新事物不断结合,将传统教育的优势发挥出来,充分利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先进的信息化教育系统。网络平台具有时效性、信息更新的快速性,作为高校,我们可以学期其他优秀院校的讲课方式,不在我完全拘束与本院校的老师,将全球优质课堂引进本院校,这样可以开阔本院校学生的视野,也可以激励本院校老师的科学研究以及教学热情。
3.2反思与优质院校的课堂差距,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
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学习其他院校的教学视频,把反思当成习惯,学生与教师共同进行反思。教师和同学从自我评价、问题反思、教学重建三方面对自己的课堂作深入反思,促进专业自觉,最终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2]我国高校教育的学习风气不理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这种差距清楚的摆在我们高等教育的教育者和学生面前,使大家认识到我们高校教育的不足。
3.3教师组织充分的课后实践
我国大学教育十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播,但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注重不够。在大学能够自发组织学生实践活动的教师非常少。实践出真知,中国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十分薄弱,要想改变这种缺点就要从大学时进行培养,实践能力还会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都得以改善。
3.4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我国通常的考核方式就是笔试答题。高校教育一学期为20周,通常最后一周为考试周,在考试周进行笔试的结业考试。我国高校教育经常为人诟病的就是他的考核方式,在高校考试时教师甚至不会出有难度的题进行测验,这就导致了学生不会仔细研究所学习的知识,我国高校一直秉持着严进宽出的原则,这是高校学生素质一直不高的原因。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不在拘泥于考试周的笔试答题,偏实践的科目可以通过实践和笔试答题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偏文科可以选择读相关著作来检验,我们现在的考核方式太过随意。发布在网络平台的教育课程,相关课程的主讲教师会安排布置作业,完成度需要本课程老师的监督。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才能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也能够促进教师的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
4结论
当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时,教育的变革是不能避免的,如何让教育更加有效,如何培养学生,这就是每一个教师需要思考的内容。如果大学教育不能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培养的更加出色,那么就是去教育的作用。将教育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不断发展,充分利用现在互联网教育平台发展,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变革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过程。因为有了真切的互动与交流,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6]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即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操作实践、考察、探究、交流等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调动学生掌握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并把它们都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变革过程中,积极思考,认真交流,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进一步达到“我能学”,“我会学”,使自身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林青松.基于翻转课堂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94-198.
[2]朱德全,张家琼,桂平.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10(4):103-107.
[3]XiaoxiaOU,Wuyunna,FengjieZHANG,ChongWANG.StudyandPracticeonCultivationofStudentsInnovativeAbilityinEcologyExperimentalCourse[J].2013ConferenceonEducationandTeaching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Weihai,China.Oct.11-13,2013.
[4]何克抗.关于发展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深层思考(上)[J].电化教育研究,2010(5):5-19.
[5]朱志平.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变革的生态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2):115-121,128.
[6]袁维新.生命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4):58-63.
从以下资料自己总结吧:那就谈点个人的看法:首先,宽进严出可以让更多的人有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有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二,国家可以从更广的范围选拔优秀的人才,受教育的人多了,范围自然就广;三,现在的教育模式基本还是应试教育,这种情况下"严进"的不一定素质就高.所谓“宽进严出”,就是降低现在的入学门槛,让更多的人能够进入大学读书,在读书的过程当中允许再选择。其相对应的模式是“严进宽出”,就是我们现在采用的模式,进大学的人经过严格挑选,读大学的人当然在量上是比较少的,几乎100%可以毕业。比较这两种模式应该说有国际上的背景,欧洲大陆,德国也好,英国也好,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实行“严进宽出”,当时高等教育规模比较小,德国入学率一般认为在18%-20%之间,比我国要高一点。美国和日本则采取了另外一种办法,就是把门打开,只要有高中毕业文凭,你就可以进入大学,至于进入什么样的大学当然还是有区别,但是大学的门是一直打开的。这两种模式在国际上比是有各自优点的,但是,80年代以后英国人也开始向美国人学习,也开始开放高等教育。从这个比较中可以认识到中国的高等教育目前是一种精英教育阶段,是经过严格挑选培养少数人。7%的人能够进大学,在当时计划经济体系下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应该注意到,92年以后,我国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原来那种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遇到了挑战,这时候筛选模式上要有一个重大的转变,这是外因。从内因上说,一个人高中毕业后,经过严格挑选,100个人里面有4-5个人能上大学,九十多个人就不可以上大学,他们就不是可造之材?不是这么回事的!实际上是因为高等教育规模小,只能这么多人上大学,而这九十几个人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可造之材,换一个角度讲,你可以讲他们不是可造之材,但不能说他们肯定是不可造之材,有可能是可造之材。那么怎么办呢?把他们拦在外面,不让他们发展,还是允许他们进来,让他们在大学4年期间或更长一段时间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在于他们四年当中的学习水平。这里有一个怎样看待人的发展的问题。现在是政府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上大学就让他们上大学,政府的意志非常强烈,完全忽视了人本身发展的规律。我们这里要强调尊重教育规律,我当时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尊重教育规律而不是尊重行政规律的话,应该允许人在他们各自的发展阶段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宽进严出”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尊重了人的发展,因为有些人发展快,有些人发展幔;有些人在这段时间发展,有些人在另一段时间发展。我们现在在某个时间上卡住,说这些人可以发展,另一些人不可以发展,使得发展晚的人失去了以后发展的机会,忽视了人的发展的差异性、个性化、特殊性,这个时间点也很难找到。所以我们讲 “宽进严出”实际上是尊重了人的发展,更加尊重了教育规律,从这点上我们可以分析“宽进严出”与“严进宽出”究竟是谁尊重规律。很多反对者认为“宽进严出”以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了,比如20%的人可以上大学了,多出来的人由谁来付费?这其实是一个操作性、技术性的事情,而不是必要性的。我们要提出来,如要严格的推行“学分制”,如果没有“学分制”作为保证,“宽进严出”也就会流于形式。反对者还提到一个观点,就是“宽进”以后能否“严出”,认为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限制,很难“严”起来,“宽进”就等于“宽出”。中国人太注重面子观念。我认为:中国文化传统是要尊重的,但决定的因素不是传统,否则我们还要不要改革呢?这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决定的,不是尊重不尊重文化传统决定的,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就是挑战传统,就是要改掉传统的东西。尊重传统是什么呢?尊重传统就不要改革。我认为这个问题的争论在当时是非常有意义的。“宽进”了,接下去是一个质量会不会下降的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讨论“宽进严出”的办学模式,尽管当时有很多人反对,但大部分专家认为这篇论文是有创见的。今天回过头来看,“宽进严出”模式比那时要明晰多了,高等教育在一个大的发展以后,实际上已经在开始认可这样一个模式,我感到很欣慰。当然,“宽进严出”要真正做好、做实、做得有成效,还需要一个过程,首先是要做,但还要看到问题,做的过程中要不断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困难。从传统之路走过来后,现在要换一条路走,很不容易,人是喜欢走老路的。我跟唐教授在这个问题上原来有过争论。与唐教授共事后,从他那里得到很强印象的问题就是教育市场化问题,也就是“宽进严出”与教育市场大发展的关系,是一种互相渗透,互为基础的关系。这个时候我正在主持上海市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学生课业负担调查的课题,我是第一个很有“同情心”的发起人。我在这次调查中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九年义务制的小学和中学,这次调查中我非常重视教育的人本化,或干脆说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唐教授接触后,在他那里了解到教育市场化问题,当时我们之间有非常大的分歧,当然,当时我的思考对象主要是中小学基础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另当别论。我认为教育怎么能够市场化呢?我认为教育应该是人本的、独立的,他认为教育应该市场化,是带有选择的竞争。但是,随着我接下来研究招生问题时,突然发现应该从两个范畴来谈这个问题,那就是,从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两个范畴来看,我认为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应该市场化,而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仍然坚持独立的、人本主义的观点。我的转折点在哪里呢?当我发现一个学生和其家长要争取上大学时,他愿意把个人的家庭积蓄花在教育上,而不是花在家用电器上或房产上,这个事情已经不是在纸面上所看到的问卷的选项,而确确实实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意志的判断。因为我在调查中发现,千家万户都要求上大学,凝聚在历史里面的这种价值需求不是我们一两句话可以塑造的,这就迫使我考察什么叫市场。如果从购买者角度来讲,市场要尊重他们的选择,所以我突然发现市场化的教育或在教育里面推崇市场化的思想是最为人本主义的,这是我思想的一个转变。这就是我讲的第一重意思,尊重市场化的教育实际上是最为人本主义的一种教育观点。第二个问题就是“宽进严出”尊重了人的发展中客观存在的阶段性,或者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成熟历程中的一种非常人本主义、人性化的作法。为什么?简单地回忆一下,例如在人文学科中,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建国前后并不一定有非常扎实的基础,现在的话讲就是有科班出身的学习过程,而只是经历了一个马列主义“速成班”的教育,如今他们当中已经有很多人成了人文学科中的巨匠。我们从学习角度来讲,这也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再举一个例子,所谓老三届现象,他们中许多人只读了小学、初中或高中,但在人文学科甚至自然科学中很有收获,这也说明了人类学习过程的潜在可能性。如果从历史上的这两个例子回过头再来看我们的学生,正好与我的调查结论是一致的,就是:在小学中,用现在的标准来刻划的这些失败者并非是丧失了科班学习或正规学习的可能性;在初中是这样,高中也是如此,用一些老师的话讲,我们很难说初中、高中学业成绩好的人以后在学术上就一定有成就,反之,现在学业不良的人也不是没有成就的可能性。所以,这个问题也是从人发展潜能的可能性的历程来解释这种现象,我们先让他们有发展的机会,他们成功与不成功是其自己的潜能的发挥以及社会对其压力的结果,这个思想与现在国际上提倡的终生教育思想也是完全吻合的。就是说“宽进严出”在观念上、制度上确实具有终身教育的含义。这是我的第二重意思。而“宽进严出”给公民最大的印象是教育不再变得那么威严,那么高不可攀,不再是完全由国家的考试决定的一种行为或者制度,使得大家觉得在学校学习是非常亲切的,只要付出努力就可能成功的。也就是说使学校教育与计划经济、政府指令脱离开来,变成生活当中的非常亲切的实践,不是被一种权威所控制的,而是一个可以满足主体需求的、可以获得的非常亲切的事物。这是第三个层次。第四个层次上,我认为“宽进严出”实际上非常符合儒家文化中东方人爱读书、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心理。“学而优则仕”这个词现在提起来是一个很别扭、很刺耳的说法,因为,如果从阶级分析的观点看问题的话,就是上智与下愚的关系,阶级对立的关系。如果从一般的传统的心态或从百姓的眼光来看,“仕”就是知识分子,也就是说中国人非常崇尚做一个知识分子,换个说法,就是非常重视提高自身的修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础就是修身。那么,在这种民族心态下,我认为想读书至少比不想读书要好得多。所以从这四个方面来说,现在我们所赋予的“宽进严出”概念中的涵义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宽进严出”是最人本主义的、最民主化的教育模式。J:刚才葛老师讲到“学而优则仕”这个概念,这个概念的理解是有分歧的。这里的“优”实际上不仅仅指优秀,一种指学业优秀的人可以当官,另一种学有余力的人,其能力很强,这样的人也可以当官。而只从成为“知识分子”这一角度来理解“仕”的话,我认为不够,因为“仕”指当官,“士”则指知识分子。G:“学而优则仕”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相联系,科举制--从积极的角度评价它时,它扭转了只有世族才能当官的现实,使广大知识分子也有可能当官。鲁迅曾经论述过“仕”与“士”的区别与联系,在古文中两个字往往通假,早期的科举文化从政治角度来讲,其可取之处在于使知识分子可以当官,崇尚知识分子。T:科举制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科举制度就是严格考试,现在提出“宽进严出”是否定了严格考试,这样不是矛盾,违反中国传统了吗?我认为并没有违反中国传统,做官要严格考试,读书不要求严格考试,如果把做官与读书合在一起,恰恰是危险的。读大学不是为了做官,或者说读大学不等于做官,大学毕业后就等于做官是我们以前的东西,做官要严格考试,所以我们要实行国公务员考试,就相对于科举考试,要严格,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官的,但入学要放松。所以这个问题我认为并不是矛盾的。这是“学而优则仕”背后的整个民族的心理,“学而优”后社会地位就好一点了。J:刚才讲到“宽进严出”与“严进宽出”是一个对立的概念。以前的情况是进大学很不容易,进大学后出去容易,这就是“严进宽出”,针对这样一种现象提出“宽进严出”这个概念,我认为是一种进步,因为至少保证了大学毕业生的质量,同时又解决了入学中供不应求的社会压力与矛盾。我在想“宽进严出”也好,“严进宽出”也好,它本身不是知识分子的纸上谈兵,而是跟社会状况密切相关。大学里出现了60分万岁,学生进了大学,只要能达到及格分数,就可以毕业出去。“宽进严出”也好,“严进宽出”也好,是不是还都是原来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不得已的一种应对方式。教育实际上有一个不断递进的发展,在建国初期中学毕业生就相当少,那时候,初小毕业就具有当干部的文化资历,南下干部里面有很多解放军只要小学文化程度,他就可以担任干部。如果说“学而优则仕”,一个小学生也许还谈不上“学而优”,所以这个“优”是相对而言的,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低下的时候,小学文化就算高了。到今天,大学毕业应该是一个基本的学历要求,因为社会上对学历要求也更高了,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宽进严出”也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到了一定时候,高校办学的规模会越来越大,而且国家对学校办学的口子会越来越放宽,到时候不会存在一个“粥少僧多”的问题,要想接受高等教育不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样,大量学生进了高校,就有一个如何保证质量的问题。针对“宽进严出”和“严进宽出”两个概念是不是还有相对应的另外两个概念,一是为了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我们甚至要提倡“严进严出”,进来也不容易,出去更不容易。一是提出“宽进宽出”,比如今年全国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了近50%,今年的入学标准从某中意义上讲比去年低50%的质量保证,可以说是 “宽进”了,那么出去时是否要筛选掉50%了?我想不至于,肯定到时候不能毕业的人数是非常少的,这样在质量上是有一个差别的。从这种角度看,“宽进宽出”这个概念是指所有学生都能进入大学,而绝大部分都能毕业出来。那当然少量名牌大学可能执行的还是“严进严出”的标准。根据这样的情况,我认为不必对这个概念在字眼上太斤斤计较,过于追究“宽进严出”后学生就业会怎么样,或者“严进宽出”是否限制了学生的就学,使得教育的民主化不够。我在这里还想引入高校的自学考试现象,自学考试只要报名,在考试的辅导点、培训点付一些学费,接收培训,任何人,没有年龄区别、性别区分,都可以去,唯一衡量标准是国家的统考,通过统考以后,就可以得到高校自学考试合格的文凭,这可以认为是一个最大范围内的“宽进严出”。如果我们承认自学考试达到最大范围的“宽进严出”,我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改革与发展,随着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扩大,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带来高等教育设施规模的扩大,“宽进严出”就具有十分现实的可能性,规模会越来越大,甚至达到自学考试这样“宽”的程度。只要有受教育的愿望,能缴纳受教育的学费,大学的门就无限地向你敞开。但这不等于每一所大学的门都向你敞开,不同类型的大学,不同层次的大学还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上大学是没有问题的,但要进入哪一类的大学、哪一层次的大学,这个“宽进”客观上是无法达到的,因为每所大学有其自己的衡量标准。而“严出”的标准也会松动,因为随着各个大学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它有自己的毕业生考核标准,那么,有些大学可能即使进去了出来不容易,但有些大学恐怕出来也不会很严,这是我的一点想法。T:金老师的许多观点我很赞同,但对两种模式的争论是有针对性的,如果自学考试也在争论的范围内,大家就没有什么可争论的。当时的争论是针对现有的全日制大学,讨论是不是可以宽一点,让更多的人进来读大学,并经过一定的筛选毕业,也就是我们针对“严进宽出”这种模式提出“宽进严出”的,金老师把它拓展了。我们最近写了一篇文章,讲从“严进宽出”到“宽进严出”这个转变,但仍有部分学校保留了“严进严出”或“宽进宽出”,这也没什么不可以。但“严进宽出”向“宽进严出”这个问题不应该回避,很有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否定了“严进宽出”,要把它转化成“宽进严出”。我再补充一点,“宽进严出”要实施的话,其实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我们应该意识到办学模式的变化也是一场革命。这里的革命,我理解有三点。第一,强调了大学不再是高不可攀,它实际上是生活的一部分;第二,要强调出了大学门不是人人可以做干部,官位是有限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社会上怎么看待大学的问题,大学毕业到底做什么,很多大学生毕业去做官,但大学生不等于官;第三,“严进宽出”、“宽进严出”中“宽”到什么程度,“严”到什么程度实际上由各个学校来把握,强调了学校自身的意识,本身的责任。因此,从“严进宽出”向“宽进严出”的转变实际上涵括了我们的观念、办学体制及学校本身的责任三个层次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是有积极意义的。G:现在关于“宽进严出”引出了很多话题,“宽”和“严”可以有四种组合,“严进严出”、“严进宽出”、“宽进严出”、“宽进宽出”。我看很多此类文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完整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但是正是这种完整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回避最本质概念的分辨。我同意唐教授的观点,实际上就是“严进宽出”、 “宽进严出”两种思维方式、价值导向的问题,讲“宽进严出”的人不会否认另外三种毕业考试制度、招生制度。如果我们用很大的精力去完成这个事情,会把我们的出发点、我们的问题弄得没有棱角,也不知道在讨论什么问题了,这也是教育界在讨论问题时到最后没有结论的很糟糕的一种方式。黑格尔曾经说过,“真理首先是以片面形式出现的”,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想把握事物非常完整、全面,往往认识不到问题的本质在哪里。“宽进严出”的问题在于会不会降低教学质量,会不会使得毕业生的含金量减少,但“宽进严出”背后的思想是市场化,市场会自然而然的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一个技术水平低,投资很少的小作坊,和SONY公司相比,完全是两回事,但顾客,就是学生,当然会选择,这个便宜,但质量差些,这个贵,但质量好,那么,文凭在人才市场、就业市场上交换时也是如此。一个社区学院的文凭,是我们常称的三流学校,与正规大学如复旦大学的文凭不是一回事。但为什么问题提的这么多呢?我认为这是因为受教育者不仅仅考虑了入学要求,还考虑了办学本身,他要考虑自己的定位,文凭的含金量,以及出去后能获得多少利润。此外,最近有人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很多人以印度为例,认为“宽进严出”是在人力资本理论影响下提出的教育规划理论。我在一些地方谈到过,西洋人力资本是国家给钱,国家得不到学生受教育后的收益,这是个吃亏的买卖,但我国的现状与人力资本理论是有差异的,我国主要是老百姓掏腰包,所以这个买卖的亏赢由消费者承担,这样看,用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来否定大学扩招、否定“宽进严出”的优点是太书呆子气了。我们今天争论这个问题已经是《计划》开始实施之后了,现在在校学生是600万,到2010年达1800万,入学率15%。因此现在问题应该是探讨如何实施这个政策,如何推广这个模式,怎样总结经验,学校内部如何作好“宽进严出”的调整。T:如果我们从背景意义上看,为什么要提出“宽进严出”这个问题,可以从这么几个角度来理解。一,它适应了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与要求。现在市场发展比较快,一个国家竞争的状态最终要落实到人才培养上,从世界发展来看,要不断推进经济的发展,就要在高等教育上不断投入,要不断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二,教育产业化也对“宽进严出”作了推动。教育不仅是一个消费领域,同时也是一个生产领域,在高校密集区域,人才集中的地方,高新产业发达,发明比较多,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了很多大作用。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经济发展不是很快,有人把它与美国硅谷作比较,认为后者把研究、教育、生产结合起来,而张江就是缺乏人才高地的聚集效应,各方面都上不去。三,它缓解了高考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状况。高考对中国很多家庭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它造成应试教育越来越严重,应试教育又违背了教育规律与人的发展,中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从某中意义上说,甚至可以说高中教育不是在为大学培养人才,而是在摧残人才。大学要花很多力气才能改变其原来的思维模式、学习方法,甚至花了力气也不容易把这些不良习惯改过来,而“宽进严出”可以改变中学这种教育现状。J:这同时对高校内部提出一个评价标准的问题,如何保证教育出来的学生符合自己学校的教育标准,这是每一个高校管理者要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难。刚才唐老师提到,大学没有学分制的支撑,实行“宽进严出”会有一大堆问题。我认为除了学分制以外,是不是还有其他问题,因为现在大学考试、教学质量是有问题的,如果还是平常上上课,期末考试就可以了,学生质量是不是就达到呢?我认为不一定,这就涉及到怎样评价一个大学生,大学教育如何搞,适应“宽进”,大学就必须要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所以“宽进严出”在5年前受到社会的争议,今天,在这一观点趋向于不断被人认同的状况下,恐怕更多要关注“宽进”后怎么办,是不是要用“严出”这么一个尺子,这么一种功利的、压力的方式要求他们学习,还是有一种很好的方式能够使得“宽进”的学生好象是“宽出”了,实际上是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这才是大学教育的成功。这种提法好象理想化了,但我觉得这才是大学教育的真谛。所谓“严出”就是要用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他,给他一个毕业文凭,毕业生的文凭就是就业的“敲门砖”,有一个稳定的职业与收入,市场经济中很需要这个文凭,但这些东西恰恰是对大学教育精神的阉割。太功利主义的做法往往扼杀了大学教育中的学术生命,大学教育的起源是反功利的。T:很多人对“严出”的理解是中国式的,事实上,“严出”是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已经成熟了的主动选择,并不是要毕业了才走。我觉得不想要读书,想去工作了,或者经济上有困难,或者是别的原因就出去了。极端一点,某位女生进来后结婚生孩子了要走,怎么叫严出呢?目前美国很多大学就是这种情况,几万人的大学,到二三年级就自觉分流,这并不是“严出”的问题。甚至有些人出去后,打一段工,攒一点钱,然后再回来读,学期拉得很长。所谓国外的淘汰率很高就是这个含义,进去5万人,最后拿到毕业文凭的可能只有40%的人,另外的人哪儿去了呢?主动干别的事情去了,不是强迫,这一点我们很多人不理解。而教授上哪门课还是原来的要求,不因为社会对学生的要求高了就提高标准,或进来的学生素质低了就降低要求,每一个学分不是很容易给的。但这里强调一点,学生的选择主动不主动。J:主动分流,然后通过学业考试来核定学生质量,再进行一个限制和选择,里面有区别。刚才讲到功利主义问题,这个问题很大,我只是提一下。如果用严出的标准过分限制学生的话,也会在大学里造成一种畸形的功利的倾向,对大学这种自由探究学问的风气也会带来副作用,这个话题放一下。我想对唐老师讲到的美国大学所谓的严出中是有学生在学业中间自动分流的现象再展开讲几句。为什么我国对大学宽进有这么多疑虑呢?实际上是因为大学生不分层次到毕业时都要毕业出去,作为对此的担忧,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样一种担心与把大学教育作为一个特定的人生阶段的观念有关系,如果在现代教育中引入终生教育概念,会把这个问题看得淡化。美国为什么那么多学生会自由流动,觉得没有拿到大学文凭也不可怕,就在于有一个开放的大学教育体系,进大学不难,一旦离开,再回来读书也完全可以做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进行综合评判。而我们中国由于计划经济模式下大学数量的限制,学生的选择权非常小,进了大学不容易,休学后再读书更不容易,也就是说大学体系是一个非常封闭的体系,与社会没有沟通。如今,“宽进严出”对大学办学模式进行了有力的冲击,这种冲击的背景就是终生教育概念,今后中国的大学在这个方面会做得更加突出。G:我突然发觉,现在关于“宽进”与“严出”这对辩证的对立的、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概念,过多地被从“严出”这个角度来考虑了。就我个人意见而言,“宽进严出”中严出是绝对的,我不否认严出是功利的,如果没有一个功利的绝对的概念,很难产生相反的观点。所以我想谈的问题是宽进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我认为宽进最根本的是改变人们对学习的性质的看法,使我们的学习变成一种能动的、符合人的本性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生产性行为,这也就是“宽进严出"更具价值的地方。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中,教育是少数人享有的,是一种统治人的工具,是社会再分配的依据、标准,于是学习与人的自然的、本能的需求越来越疏远,学习成了考试的附庸,一旦多从宽进的角度考虑的话,我们会创造出一种我们所讲的自由的发展,使我们能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J:从两个口号之争讲到“宽进宽出”与“严进严出”,然后追溯这个问题的起源,经过分析,我们认识今天讨论问题的根在“宽”字上。这个“宽”就象刚才所讲,它真正是教育的本质。先秦时期,为了把私学从官学垄断中解放出来,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就是向平民开放受教育权,打破了只有贵族才受教育的限制。而今天我们讨论的要害就是“要学就宽",从历史上的“有教无类"到今天的“要学就宽"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也是一种内在的关联。G:“严出"这个概念本身就含有真严、假严、中严等几层含义,但其实不管它是什么严,我们应该是让它由市场来解决。而对教育者、办学者、教育真正的含义讲,最根本的含义是在“宽"字上,因为它改变了人类对学习性质的看法。不惟中国,西方也是如此,学习是苦恼的、辛苦的、侵犯人权的,学习是灌输,是对人的本能的歪曲,而随着人类的发展,就会越来越看到人的本来的东西,学习是乐趣、是探索。J:“宽"到最后就是导致一个我们所谓的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他需要学习,愿意学习,你就应该给他一个学习的机会,创造学习的条件。所以学习化的社会同时也就是学习化的人生,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探索和欢乐,这样,“宽进"也就达到了一个它所具有的历史的意义、社会的意义、人生的意义而不仅是经济的意义。G:所以讨论关键是在“宽"字上,讨论“严"字多的人主要就是一种过去计划经济、习惯思维的定式,其实这个“严"字没什么好谈的,就是一个市场的问题。就我个人感受而言,我们过去老三届要读书是多少的难啊。而“宽"了之后,这是对人性的解放,那是多么美妙的回归啊。
大学宽进严出比严进宽出更有利/大学严进宽出比宽进严出更有利大学宽进严出比严进宽出更有利/大学严进宽出比宽进严出更有利(2002年全国大专辩论赛)[ 一辩对垒 ]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认为大学宽进严出比严进宽出更有利.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宽进,宽进就是指在质上要放松入学标准,在量上要扩大招生数量.它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素质教育切实推行的制度保障.就大众化而言,现代大学已不再是精英的大学,而是大众的大学,严进使高等教育成了少数人的盛宴;而宽进使之变为多数人的权利.严进使大学的功能只限于筛选;而宽进却使之转为培养.那么现代大学大众化即是宽进的哲学,也是大学之为大学的现代含义.就素质教育而言,考试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严进却使基础教育成了高考的奴仆,扼制了素质教育的咽喉,阻碍了人才的自由成长.而宽进,却可以使高考这座独木桥成为阳关道,让天堑变通途,真正的解放基础教育,使素质教育成了培养人才的沃土.其次再让我们来看一看严出,所谓严出就是指大学在向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过程当中,严格要求,它包括严格的课程学制、严格的学分制度、严格的专业考试.对方辩友,在今天这种情况下,严出是大学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大学不是文凭的印刷机,而是人才的哺乳者.这种情况之下,采用严出更比宽出能够真正的珍惜和爱护人才,能够真正的使大学成为社会前进的推动器.再次,我方认为宽进严出不仅有利,而且可行,理由有二:第一,当今中国近 20 年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为高等教育的投入却始终没有超过 GNP 的 0.65% ,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之间当然有巨大的扩展空间和潜力;第二,我们认为所谓的资源不足的问题表面上是钱的我他,而本质上却是体制与观念的问题.现实当中,一方面大学对巨大资金的需求是千呼万唤不出来,而大量的民间资本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面对这样的情况,症结就在于体制与观念.只要我们在体制上理顺关系,在观念上解放思想,那么一定能够让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做到良性循环.最后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宽进严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我们把宽进严出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紧密结合起来,那么我们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稳定、协调、健康的发展之路. [ 一对一攻辩 ] 正方二辩选反方三辩 正方二辩:有请对方三辩.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潮流,中国是应当顺应这一潮流,还是逆潮流而动? 反方三辩:当然是顺应大众化的潮流,但是在大众化的趋势之下,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还有良种,一种是严进宽出,一种是宽进严出.今天我们就是在比较大众化模式之下这两个办学模式哪个更有利地体现培养人才、教育成才?哪个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旋律? 正方二辩:对方说的非常好,您告诉我要顺应这个潮流,请您用简短的语言告诉我,为什么要顺应? 反方三辩:因为这个潮流是大势所趋,对方辩友跟我说,但是我倒不明白,大众化它肯定就是宽进严出吗?那么严进宽出是什么,难道是精英化吗?你把大众化与精英化对立起来,可是马丁路德告诉我们说:“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不但存在,而且更加辉煌,更加繁荣.”对方辩友,这两者是不能对立的. 正方二辩:这恰恰说明了在大众化时代,宽进严出依然可以进行精英化的培养教育.请教您,相比而言,宽进和严进谁的毛入学率更高?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毛入学率指的是什么,只要数量不要质量吗?我们说要把握质量关,任何入学都要有个标准,《世界人权宣言》 26 条告诉我们说,要依据成绩.高等教育对大家平等开放,成绩把握质量,这就是严进. 正方二辩:《联合国宣言》还告诉我们,教育权是人的一个基本人权,但现在中国很多适龄高中生上不了大学,湖北省分数线是 560 分, 550 都上不了大学这公平吗?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您是说所有的高中生上大学就是公平吗?《联合国宣言》还告诉我们说,绝对的教育本身就是不公平,只有对待成绩不对分数线标准进行判别,这才是公平. 反方二辩选正方二辩 反方二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想请对方的三辩和我一起探讨今天这个话题.请您举例说明我国哪一类大学是宽进严出的大学? 正方二辩:宽进严出的大学正在发展之中,如果对方辩友一定要让我举一个例子的话,那么现在的网络大学,现在的开放大学,现在的自考大学,现在的民办大学不都是宽进严出吗?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承认的民办大学是宽进严出的大学,那么请问您大学的质量是不是大学的根本? 正方二辩:大学的质量当然是大学的根本. 反方二辩:那么请问民办大学更有利于保证质量,还是今天北大,人大这些严进宽出的大学更能够保证学生的质量呢? 正方二辩:恐怕对方辩友对大学存在一种等级观,北大人大是大学,难道民办大学就不是大学了吗?社会需要各种层次的人才,对方辩友千万不要像孔子那样认为“上智”与“下愚”不可逾. 反方二辩:我们在这里并没有歧视的意思,我们只是站在现实的角度来客观地比较二者,请问究竟哪一所民办大学培养的人才比政法更强呢? 正方二辩:这不一定,人才有很多层次,政法大学从来不敢说培养的人才就一定比一个民办大学要好.我知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有一位教授,他就是自考毕业的,而且很受欢迎. 反方二辩:那么我们今天说两者模式应该并存,可是对方辩友为什么要用宽进严出的民办来取代严进宽出的普高呢? 正方二辩:我方从来没有说用宽进严出的民办来取代严进宽出,而是要整个高等教育都走宽进严出. 正方三辩选反方二辩 正方三辩: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选择对方二辩.我请问对方辩友,你们提倡宽出,那这种对人才的低要求,如果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高标准呢? 反方二辩:首先对方把宽出定义成是低要求.我们在一辩的立论中已经指出,宽出是指达到水平测试,合格即予毕业,由社会来选拔人才,社会来大浪淘沙.我们看到今天我方和对方的学校,都是严进宽出的学校,政法大学 50 年来大约培养了 10 余万的政法干部,被称为是政法干部的摇篮,您认为政法大学培养的人才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吗?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认为宽出也可以符合标准,请问对方辩友,如果一个学化学的,他的化学不好,但是画画很好,可不可以毕业呢? 反方二辩:如果一个学化学的成绩不能达到优,但是他的化学成绩达到了一个及格,您难道认为他不能够毕业吗?他达到及格符合社会对他的基本要求,他还能够画画,画画能够陶冶情操,甚至女朋友还喜欢,这有什么不好呢?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告诉我说,一个学化学的不但化学学的要好,而且还可以画画,请问这是严要求,还是宽要求? 反方二辩:化学几个了,请问这是严要求,还是低要求?如果我们连专业成绩都不及格,那这是宽,这样的宽是什么定义呢?我方已经说,宽是有条件,它不是无限度的宽,不是说你什么都不及格就能够出去,我们这个宽是只要符合水平测量,他合格了就能毕业,而对方今天说的严是什么呢?严是这个要求非常的高,今天我的化学成绩…… 正方三辩:还请问对方辩友回答我一个问题,我们经常说严师出高徒,为什么没人说宽师出高徒呢?(时间到) 反方三辩选正方三辩 反方三辩:我想选择对方的三辩,请问您的宽进对于考生有没有具体要求,请告诉我们有,或者没有? 正方三辩:宽进当然对考生有具体要求了,这就好比说,我的择偶标准很宽,但也并不表明我饥不择食,不分男女.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您的要求就是不是通过宣传选拔进行淘汰,请告诉我们是,或者不是? 正方三辩:通过选拔进行淘汰,是对方的严进,我方的宽进是要从多个角度、多元化地选择人才. 反方三辩:就是想进就可以进,那欧美委员会指出,英国高教高中已经普及,高教资源并不稀缺,为什么不是所有的英国高中生都上大学了呢? 正方三辩:恐怕也不是英国所有的高中生都想上大学.我们说现在有许多人想上大学可就是上不了,对方辩友却要把他拒之门外,也合理吗?有一句话叫“天上的九头鸟,地下的湖北佬”,这么聪明的湖北老乡还有百分之六七十上不了大学,对方辩友你于心何忍呢? 反方三辩:英国高中生并不是都想上大学,而是因为严进宽出的学校因为他成绩差,宽进严出认为他没有钱,您认为哪个更公平呢? 正方三辩:其实我们不应该认为进大学的宽进就一定导致质量滑坡,我们大学的功能在于培养出人才,而不在于让进大学的人已经是人才了. 反方三辩:您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到底是靠金钱还是靠成绩,哪个更公平? 正方三辩:靠金钱靠成绩都不公平,因为让每个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公平. 反方三辩;就是说没有标准的高等教育是或不是? 正方三辩:不是没有标准,是放低标准.(时间到) [ 攻辩结辩 ]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经过刚才的几轮攻辩,大家会发觉我们双方聚集的矛盾在质量上.也就是说严进宽出能够保证质量,宽进严出可能不能够保证质量.我们认为这首先要从大家的定义上来看这个问题,对方辩友讲宽出的时候,说只要符合洋合格水平测试就可以宽出了.那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将宽进的时候,只要符合了一个合格水平的测试,就不可以进大学了呢?为什么我符合这个合格水平测试的时候,我进了大学,我的质量就没有保证了呢?这不是对方辩友的矛盾吗?对方辩友又问我们: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都是严进宽出的学校,我觉得我们政法大学在连续三年扩招之后,质量好象也没有下降,并不像对方辩友所说的是严进宽出.至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我们可以看一看, 2001 年 4 月 19 号的《光明日报》是怎么说呢?他们的副院长楚平告诉大家,连续扩招以后,他们专门成立了教学评估处和专家督导组,切实加大了监控力度,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请问对方辩友,你们扩招以后质量下降了没有?你们宽进严出之后,质量是不是一个问题呢?我想对方辩友待会儿一定要告诉大家.对方辩友高物我们说,在严出的时候,要执行洋多元化的标准.那我就不明白:今天一个大学生如果打“斗地主”打得很好的时候,是不是也要给他颁一个生物学的学士学位?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首先要告诉对方一辩的是:你方的宽进是宽,所以推出宽好,这是你方的逻辑,我方从未认同;其次还有,对方刚才说到民办大学就是对应的宽进严出,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谁英雄,谁好汉,人才市场比比看”,对方的宽进严出是现在对应的民办大学这么完善的吗?与严进宽出相比在规模质量成才率方面都低得很多,而更应该看到,严进宽出在体现人才质量、效率、公平方面,三大原则与三大质量的统一.而对方的逻辑就是说:我方说宽是趋势,而且民办大学是宽,所以我们现在所有的大学都要向民办大学发展,在座的各位大学的领导,能认同这一观点吗?还有我方三辩又问到,宽进有没有具体的标准,读说有,多方面选才.监考老师多看你几眼,这是宽还是严呢?还说要淘汰一部分,我们也要靠质量,那与对方的民办大学不淘汰不选拔相比,你方的宽进还是宽进吗?你方的宽进是猴皮筋儿,突而宽,突而严,那么要么宽进四不象,就与你方一辩立论自相矛盾,要么宽进就等同于我方严进,是否认同我方观点呢?对方刚才辩论的时候,概念始终不清,逻辑始终混乱,起原因就在于他们弄错了今天辩论手段与目的的区别,弄错了辩论的前提,而我方是机遇三大原则,三大统一,提出我方观点,所以我方认为……(时间到) [ 自由辩论 ] 正方四辩:对方告诉我们严进也能够增加入学的数量,那严进是不是就是慢慢的宽,小小的宽呢?严进是不是就是一个小宽进呢?讨论宽进只有两个问题:第一应当,第二可行.请问对方辩友:资源充足的时候,我们到底应不应当让每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接受大学的教育? 反方四辩:这个问题当然我们也愿意,但是他上大学也是上两类大学 , 严进宽出的大学和宽进严出的大学,这一点我方三辩在攻辩已经说明.请问对方辩友:我认识一个美国人,他 50 多岁了,他告诉我他是硕士括弧候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正方二辩:请对方解释给大家听.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没有回答我方的问题,我来告诉大家,那就是候选硕士是美国社区大学宽进严出这种模式造成的, 20 多年才混出个候补,对方辩友认为这种人才培养的效率何在呢?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如果没有这种候补硕士,我可能会去中关村买一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硕士文凭,到底谁对我的素质更有利呢?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认为他买硕士这个假文凭的问题是我们今天严进宽出带来的问题吗?美国社区大学是想进都能进,而毕业率只有 1/5 ,这是典型的宽进严出,正是这样的宽进严出造成了大量的人才之流,再次请教对方辩友,培养人才的效率体现何在?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说美国的社区大学,是想进都能进,要说我们的民办高校也是想进都能进,这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夜大学招生简章上,还哟啊说哟啊有一个高中会考文凭呢?请对方辩友解释给大家听.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因为我们的夜大是成人高等教育,不是民办大学.民办大学想进都进,是北京圆明园学院招生简章上告诉我们的.对方辩友您说资源充足可以都进了吗?我刚才问您英国的例子,您可没有回答我,您两次逃避我方效率的问题,其实效率就三个字——老童生.我再次问您:人才之流浪费资源合理吗? 正方三辩:我从来不认为上夜大学或者上什么其他大学就是浪费资源,一个人以前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现在接受了高等教育,到底是哪一个给社会的贡献更大呢?请对方辩友告诉我. 反方四辩:当然是接受高等教育贡献大,但是他接受也是两种模式的高等教育,这里我不想再重复,再请问对方辩友,您知道法国高教改革的目标之一是什么吗? 正方四辩:既然是两种模式,那就要探讨两种模式,哪一点最有利于大众化这个目标,宽进就好像正门一样,严进就好象后门一样,如果很多人都走正门,我们能说正门不比后门更有利吗?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没有回答我方四辩提出的问题,法国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什么?是让所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能够毕业.我们说不管宽进还是严进,我们都希望他能够毕业.能够拿到这个文凭,都能够宽出,可是对方辩友您说法国的目标,您又如何解释呢?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说都要让他毕业.对方辩友,在大学里面不务正业的人也要让他毕业,在大学里面不好好学习的人也要让他毕业,请问您的宽到底宽到什么地方才为止呢?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我们已经多次声明,我们的标准是《高等教育法》的第 58 条,如果没有达到标准,让他毕业这能叫宽吗?对方辩友你没有回答我们的问题,我们说不仅有法国,还有中国,《 21 世纪发展纲要》说中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办一些一流大学,严把质量、严进宽出.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只说了一半,而没有说后一半.中国大学的发展目标,还要让更多的人去接受高等教育,刚才对方反反复复说我方的严进,反而导致了教育人才的不合理,而且导致了效率的低下.可是现在学校里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一些人每天早上 9 点才起床,每天晚上完到三辩点才睡觉,被戏称为“九三学社”.请问对方辩友:针对这种现象你的宽出如何杜绝呢? 反方二辩:对方说我“九三学社”,“九三学社”是目前普通高校严进宽出的模式导致的必然的结果吗?对方辩友,我们说了,今天要是在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这一个前提下,来讨论究竟哪一种模式更有利,而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 正方二辩:当然不是谁取代谁,有没有我们对比一下谁更有利呢?他如果不是宽出造成的,难道是严出造成的吗?《光明日报》 2001 年 8 月 1 日报载,福建省福鼎市和宁泽市,连续发生两起高考落榜生跳海自杀事件,对这种人间惨剧对方还要严进,您于心何忍呢?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说,那个都是严进宽出的错,其实这是课程设置惹的祸.比如说蒋军教授来我这儿讲学,场场爆满,这不是老师的风格吸引了学生吗?对方辩友说高考有自杀的,那么我告诉你,美国的宽进严出的大学有一位同学,他叫林德,因为价值没有被认同,他去哪里了?他跟着塔利班…… 正方四辩: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课程设置反而影响了高中教育吗?当然.因为课程设置都是严进之后的结果,如果严进这种模式不改变,那么如果有 33% 的学生都想到自杀的话,那恐怕严进就是对人折磨,就是对人性的扼杀,这正是对方辩友学院与《中学生实事报》统计的结果. 反方四辩:请对方辩友顺便大声地告诉大家,他刚才说 33% 的人因为高考要自杀,请具体地论述一下你的数据来自于哪儿? 正方二辩: 1998 年《北京青年报》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与《北京中学生实事报》联合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32% 的高中生因为承受不了学业的压力而企图自杀,而其中正是有 10% 的人多次企图自杀,面对你们学校调查的数据,您还要告诉我这是一个特例吗?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这到底是严进宽出惹的祸,还是呆在家里的他有错呢?还有,对方辩友, 2001 年 7 月 13 日《中国教育报》进行了三天的问卷调查, 88.3% 认为高考制度是合理的.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高考制度是合理的,可是高考之后的严却是不合理的.大家在高考的指挥棒之下团团转,搞的有人想自杀,您却不承认,那问您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您知道我国教育部最早发出的减负文件是哪一年吗? 反方二辩:对方今天无非在说高考不合理,所以得出严进不合理.我们说严进宽出是一种模式,而高考是模式的具体操作,模式操作的具体问题对方不肯承认.对方打击这个问题,那是不是一部好经和尚念歪了,究竟是这个和尚嘴歪,还是这个经歪呢?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没有回答我方的问题,我国第一次提出减负是在 1950 年,减负已经喊了 50 多年了,可为什么总是“火车进山,吼的响,走的慢”. 反方四辩:是减负喊了 50 年了,可是贵校严进宽出的模式办了 50 年,而且被称为中国政法干部的摇篮,这又是为什么呢? 正方二辩:我们为什么不把摇篮做大一点,多培养一些政法干部呢?正是因为 50 年的严进才导致喊了 50 年的减负.我父母是背着书包上大学,到了我就是拖着书包上大学,对方辩友于心何忍!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今天发展高等教育是我们的前提,读说了你们的学校要不断扩招,可是扩招之后就是严进吗?贵校政法大学在 2001 年研究生扩招 88.8% ,请问你们的研究生究竟是宽进还是严进呢?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扩招之后当然不是严进,而是宽进,对方辩友自己不要口误.然后请问对方辩友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您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最终是要在培养人才的结果上,还是要在人才选拔的开头阶段来把握呢?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说严进的不是我们,是贵校校长徐贤明先生.他告诉我们扩招之后中国政法大学还是严进,把握质量在什么,在人才市场上比一比,在 2001 年本科就业率 92.08% ,是不是体现了我们严进宽出的高质量呢? 正方三辩:光靠严进根本不足以满足现在的人才需求.据我所知,中关村的 IT 人才,一年就要 2 万,相当于该专业的整体毕业人数.请问对方辩友,靠您的严进如何满足这一需求呢? 反方四辩:大家听到了没有,对方辩友告诉我,你这个人才市场光靠严进是没有解决的,那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告诉我们,现在靠严进已经成为了一种更有利、最有利、最主要的一种手段呢?谢谢对方辩友论证我方观点. 正方二辩:这是对方辩友自己理解我方观点,绝不是我方的观点.请问对方辩友,如果允许的话,我们能不能让大多数的高中生接受大学教育呢?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说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而刚才一辩说我方扩招所以就是宽进严出,那么如果明天贵校没有扩招,是不是就改成了严进宽出了呢?按对方的逻辑,现代中国的大学是不是都变成宽进严出的大学了呢?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扩招也不能一味地扩,要让资源也跟上来,不过资源的问题,就像您去追求一个姑娘,不要傻傻等待,而要苦苦追求. 反方二辩:确实是这样,因为扩招不能够随便的扩,扩招还是要严把质量关,正如教育部的文件指出:我们扩招的水平,大学生的水平绝不能下降.这是什么,这不正是一种严进吗?对方辩友.我们说了严进宽出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效率,如果你们要严出的话,那这个严究竟是 10 人毕业,还是一个人毕业呢?对方辩友对效率视而不见,让我们看一下宽进严出的例子:布鲁贝克说过美国社区大学的大学生质量还不如德国、法国一些高中生的质量,请问对方辩友如何解释? 正方四辩:我终于听清对方辩友的立论了,他们所谓的严进就是符合质量标准才能进,那宽进肯定就是不符合质量也能进,那同一个概念,在他们的宽出这里是不是根本就不符合毕业标准也毕业呢? 反方三辩:这不是我们说的,是对方一辩告诉我们说质量上他要放松.放松是什么,降低质量是一辩立论告诉我们.对方辩友,哈佛大学校长告诉我们说评论大学只能靠质量,您的宽进严出质量何在? 正方二辩:因为激情是不败的,对方说宽在我们这里是不符合要求,在他们那里就是符合要求,一个概念为什么可以变来变去,是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呢? 反方二辩:正因为我们不仅有激情还有理性,说明了今天宽进严出的模式和严进宽出都有其存在的现实和理性,宽进严出对应的是民办大学和社区大学,严进宽出是现在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北大、清华和武大都是这种模式,我们只是在客观的基础上来现实地比较两种的区别,对方辩友无非是在说这些大学的不好.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今天辩论始终采用两个标准,一个标准是将名牌大学与民办大学相比,这公平吗?另外一个标准就是对方辩友的宽进却不能结实对方辩友的严出,这有符合我们的逻辑法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