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幸福幸福是什么?很多人都认为幸福是获得,是满足,是苦尽甘甜的完美。做为一名教师,虽然我也很烦恼,也免不了报怨,但是我还是庆幸我是一名教师。我的幸福首先我选择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其次享受不尽学生对我的爱,你说,我能不幸福吗?我是一名有十五年教龄的小学教师,可以说我的青春都献给了学生,但我无怨无悔,我觉得很幸福。我的工作不是呆板的物件,是一个个活生生,充满新鲜血液的生命,他们有自尊,有自己的人格、思想,他们会让你高兴,会让你生气,会让你笑,也会让你哭…但这样的生活很充实,也很有意义。我们的幸福便是在快乐的奉献中把职业当作事业,把平凡当做伟大,把短暂当做永恒。有一首歌唱得好:你眉头开了/所以我笑了/你眼睛红了/我的天灰了……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只有快乐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快乐的学生。教师的幸福来自教育教学的工作。教育是教师的生命,课堂教学是教师基本的生活方式,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教育教学过程成了师生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过程,在共识、共鸣、共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宣讲自己的信念,表白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袒露自己的心灵,诉说自己的体会。此时,教师的教成了学生的需要、向往;而学生的学,则成了教师的期待、目的,教与学相融合。教师的幸福来自教师的教育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教师能否获得职业幸福感需要一种能力,需要一种
写作思路:可以将教师这个职业详细地剖析一下,教师的幸福是一种通融、豁达、敞亮、满足和感激,是智慧之上的智慧等等。
正文:
教师是一个清苦的职业哦。在外行人看起来,教师是挺清闲的,每天也就只有一两节课,每一年还要享受暑假寒假。但是,我是知道的,要当好一个负责任的老师是不容易的。
每天总是脚步匆匆,感觉没有空闲,似乎总有做不完的事情,有改不完的作业,备不完的课,做不完的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当中总有出不完的问题要去处理。工作的繁忙和身体上的劳累还不是最主要的,最苦的体验最少的是业余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乐趣。
每天你得用电脑做好课件,再用手抄一遍。除了教学,如果你是班主任,每项工作你还得写很多应付考核评估的资料,否则你做再多的工作,都是白做,这叫“认假不认真”。每一天你就被这些琐事填满着,没有自己的的私人生活空间,甚至就连安静的坐下来看一本自己中意的书也不太可能。
特别重要的是在个性化越来越受到青少年推崇的今天,原来单纯的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变得越来越难以协调和谐。你几乎每天得像一个单相思的人一样,付出了全部感情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于是你只能每天寂寞孤独的忍受着相思的煎熬,这种精神层面上的苦让你慢慢的失去所有生活的自信和热情。
但是,幸福的生活永远都是要靠自己去创造的,怨天尤人固然不可取,一味逃避也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况且,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心态。不能说是哪种职业不幸福。每一种职业都有人幸福,也有人痛苦,关键在我们拥有一种怎样的心态。
晨光中的一缕霞光,烈日下的一蓬绿荫,夕阳下携手的一双身影,深夜灯下的一本好书,对于我们,是一种幸福;干渴之下的一杯清水,蒙蒙雨丝中的一柄雨伞,皑皑白雪中的一行脚印,夜晚归家时等候的一点灯火,也是幸福。爱人的体贴周到,孩子的天真依偎,父母的健康安乐,都是幸福。
即使同为教师,因为心态的差异,对于幸福的感触也各不相同。十数年如一日,奋斗在农村教学一线,整天面对着简陋的办公室,相对贫乏的办公设施和教学资源,有人幸福;相处于装修豪华空调的办公条件下,拥有一台台昂贵的办公电脑,同样有人痛苦。
我想:作为一介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最大幸福莫过于桃李满天下,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素质高,能力强的顶尖人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走了又来,来了又走,看着他们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全国,走向祖国的各个岗位,老师心中体会到的喜悦是其他任何一种职业的人难以感受得到的。因为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丰富。
教师的幸福是一种通融、豁达、敞亮、满足和感激,是智慧之上的智慧。教师的教育生命便是满足和宽容、感恩与和谐。相对安静、安宁、安心才能打开心障,体察自我,寻找和发现教育的幸福。幸福既在心灵深处,也在我们眼前手边,所以作为一个教师,应该要满足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感激生活中的每一点理解、宽容、信任,甚至是压力、埋怨和怨愤。
善待学生──努力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是获取教育成功的原动力,没有学生的合作,教师的工作绝对不会有成效。可以这样说:教师工作的成功程度取决于教师调度学生与自已合作的兴趣与能力的程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与成长幸福的教师是最幸福的教师。
善待自己──别跟自己过不去。教师首先是个人,放下我们心中的“师道尊严”的架子,学会以平等平和的方式与人相处,与人交流。如果准备以教师为终身职业,那么我们就应该放弃不必要的攀比之心和功利之心,善于从自己的职业优势中寻找人生的乐趣。保持心理平衡是维护身心健康的基石,只要注意并做到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开启健康与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希望每一位教师,为了祖国的下一代,为了民族的未来,都能勇担责任,去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感动社会,去体验教育的快乐,感受教育的幸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才是教师的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才是教师完美的人生!作为一名从教了十多年的教师,虽然曾经经历过痛苦,但回想过去,我仍然感到幸福、快乐!
我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是在工作中,痛,并快乐着!
写作思路:首先发表观点,把教师的幸福是什么写出来,然后展开论述。
教师的幸福幸福是什么?很多人都认为幸福是获得,是满足,是苦尽甘甜的完美。做为一名教师,虽然我也很烦恼,也免不了报怨,但是我还是庆幸我是一名教师。我的幸福首先我选择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其次享受不尽学生对我的爱,你说,我能不幸福吗?我是一名有十五年教龄的小学教师,可以说我的青春都献给了学生,但我无怨无悔,我觉得很幸福。
我的工作不是呆板的物件,是一个个活生生,充满新鲜血液的生命,他们有自尊,有自己的人格、思想,他们会让你高兴,会让你生气,会让你笑,也会让你哭…但这样的生活很充实,也很有意义。
我们的幸福便是在快乐的奉献中把职业当作事业,把平凡当做伟大,把短暂当做永恒。有一首歌唱得好:你眉头开了/所以我笑了/你眼睛红了/我的天灰了……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只有快乐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快乐的学生。
教师的幸福来自教育教学的工作。教育是教师的生命,课堂教学是教师基本的生活方式,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教育教学过程成了师生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过程,在共识、共鸣、共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宣讲自己的信念,表白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袒露自己的心灵,诉说自己的体会。
此时,教师的教成了学生的需要、向往;而学生的学,则成了教师的期待、目的,教与学相融合。教师的幸福来自教师的教育研究。
写作思路:首先发表观点,把教师的幸福是什么写出来,然后展开论述。
教师的幸福幸福是什么?很多人都认为幸福是获得,是满足,是苦尽甘甜的完美。做为一名教师,虽然我也很烦恼,也免不了报怨,但是我还是庆幸我是一名教师。我的幸福首先我选择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其次享受不尽学生对我的爱,你说,我能不幸福吗?我是一名有十五年教龄的小学教师,可以说我的青春都献给了学生,但我无怨无悔,我觉得很幸福。
我的工作不是呆板的物件,是一个个活生生,充满新鲜血液的生命,他们有自尊,有自己的人格、思想,他们会让你高兴,会让你生气,会让你笑,也会让你哭…但这样的生活很充实,也很有意义。
我们的幸福便是在快乐的奉献中把职业当作事业,把平凡当做伟大,把短暂当做永恒。有一首歌唱得好:你眉头开了/所以我笑了/你眼睛红了/我的天灰了……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只有快乐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快乐的学生。
教师的幸福来自教育教学的工作。教育是教师的生命,课堂教学是教师基本的生活方式,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教育教学过程成了师生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过程,在共识、共鸣、共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宣讲自己的信念,表白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袒露自己的心灵,诉说自己的体会。
此时,教师的教成了学生的需要、向往;而学生的学,则成了教师的期待、目的,教与学相融合。教师的幸福来自教师的教育研究。
教师的幸福幸福是什么?很多人都认为幸福是获得,是满足,是苦尽甘甜的完美。做为一名教师,虽然我也很烦恼,也免不了报怨,但是我还是庆幸我是一名教师。我的幸福首先我选择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其次享受不尽学生对我的爱,你说,我能不幸福吗?我是一名有十五年教龄的小学教师,可以说我的青春都献给了学生,但我无怨无悔,我觉得很幸福。我的工作不是呆板的物件,是一个个活生生,充满新鲜血液的生命,他们有自尊,有自己的人格、思想,他们会让你高兴,会让你生气,会让你笑,也会让你哭…但这样的生活很充实,也很有意义。我们的幸福便是在快乐的奉献中把职业当作事业,把平凡当做伟大,把短暂当做永恒。有一首歌唱得好:你眉头开了/所以我笑了/你眼睛红了/我的天灰了……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只有快乐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快乐的学生。教师的幸福来自教育教学的工作。教育是教师的生命,课堂教学是教师基本的生活方式,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教育教学过程成了师生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过程,在共识、共鸣、共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宣讲自己的信念,表白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袒露自己的心灵,诉说自己的体会。此时,教师的教成了学生的需要、向往;而学生的学,则成了教师的期待、目的,教与学相融合。教师的幸福来自教师的教育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教师能否获得职业幸福感需要一种能力,需要一种
吃饭时,与同为教师的丈夫闲聊着今年学生考师范的情况。我用羡慕的口气告诉他,以前有个同事的一个平时成绩看起来不怎么样的儿子居然考上了师范,挺意外的。丈夫用很诧异的眼神审视着我,慢条斯理的说:如果让你的儿子去考师范,你愿意吗?他这一冷不丁的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到让我思维一下子断了路。因为我从来没想过儿子今后该走如何的路的问题。良久我告诉他,那得看儿子自己的选择。丈夫沉默了一下,就立刻用肯定的语气说,这也由他自己去选择啊?我肯定不会准许他去考师范,那会注定让他苦一辈子的!我哑然了好久。是哦,教师是一个清苦的职业哦。在外行人看起来,教师是挺清闲的,每天也就只有一两节课,每一年还要享受暑假寒假。但是,我是知道的,要当好一个负责任的老师是不容易的。每天总是脚步匆匆,感觉没有空闲,似乎总有做不完的事情,有改不完的作业,备不完的课,做不完的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当中总有出不完的问题要去处理。工作的繁忙和身体上的劳累还不是最主要的,最苦的体验最少的是业余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乐趣。每天你得用电脑做好课件,再用手抄一遍。除了教学,如果你是班主任,每项工作你还得写很多应付考核评估的资料,否则你做再多的工作,都是白做,这叫“认假不认真”。每一天你就被这些琐事填满着,没有自己的的私人生活空间,甚至就连安静的坐下来看一本自己中意的书也不太可能。特别重要的是在个性化越来越受到青少年推崇的今天,原来单纯的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变得越来越难以协调和谐。你几乎每天得像一个单相思的人一样,付出了全部感情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于是你只能每天寂寞孤独的忍受着相思的煎熬,这种精神层面上的苦让你慢慢的失去所有生活的自信和热情。
疫情下幼儿教师职业怠倦相关论文应该从以下方面:疫情对自己的心理影响,疫情对幼儿园的影响,疫情对幼儿家长及幼儿的心理影响,疫情对社会面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写出幼儿教师怠倦的心情
影响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探析的高等教育论文
摘要:辅导员是教师的组成部分,让大学辅导员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感,不仅是学生快乐成长的保证,也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愿望。本文旨在探析当前影响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对于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和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影响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因素
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即职业幸福感,是指辅导员在工作中,实现职业理想和身心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感和自我愉悦感,是对“什么是幸福”的观念、看法和标准,是辅导员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表现,是幸福评价标准和评价思想的综合观念形态,对幸福感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它具有劳动与回报的精神性、给予与被给予的关系性以及幸福感受的时空无限性。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也应该是辅导员自身需要得到满足和辅导员职业得到提升的一种综合的统一。所以,从事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在自身的职业活动中对幸福的体验,是否感到幸福,是高校教育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
一、外部因素
1.经济因素对高校辅导员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经笔者调查高校辅导员的收入平均水平基本上都处在当地收入水平的中段,在调查中也发现有45%的辅导员对自己的收入状况表示满意,有40%的辅导员对自己的收入状况表示还过得去。从调查中可以得出,第一,“收入”对“工作幸福感”和“生活幸福感”都有显著的影响,收入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辅导员的
幸福感。第二,从调查情况来看,“收入”对“工作幸福感”的影响要大于对“生
活幸福感”的影响,这意味着将对辅导员的工作起到很大的影响。西方研究者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曾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研究表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无关(何瑛,2000)。有的研究发现,只有在非常贫穷时,收入对主观幸福感才有影响。当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会出现.主观幸福感随收入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段建华,1996)。在经济如此迅速发展的今天,收入状况确实对我们的生活起着关键影响,收入的高低也能体现一个人在生活水平的高低,因此,笔者认为,大学辅导员收入状况与生活满意度成正相关支持认同观点。但同时,研究证明经济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复杂的,并不是单一的正相关的关系,因此,作为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整体水平的参考因素自述幸福感与经济状况的高低并不能在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感体验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影响也存在其他一些因素。
2.家庭生活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对家庭生活自评较高的辅导员会在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与满足,从而自身产生更多的幸福感。这与国内郭晋武、杨彦春、周建初等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他们在对生活事件的研究中发现:家庭生活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很多心理学家将不良的家庭气氛视为一种持续性应激性生活事件。作为“女性”又身兼“高校职业知识女性”这样的`双重角色也让高校女辅导员家庭生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度上的一致性也带有自身的特点。作为“高校职业知识女性”,她们的工作特点一实行“坐班制”,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有时家中可能就是办公的地方,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在此时更显重要,高校相对灵活的工作方式加强了个体与家庭的联系,家庭生活与主观幸福感的高度相关性在此处也凸显出来。谈到家庭生活与幸福感的关系时,有的女性辅导员是这样描述的:“作为一个高等院校的辅导员,我们更清楚和了解一个家庭的和谐气氛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我很重视家庭生活,觉得家庭对白身还有对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有的辅导员认为由于工作时间的无界性,使得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混为一谈,直接影响着家庭生活。
3.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工作环境一直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甚密,工作与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关系,是因为它可能提供使人们发现快乐的最佳刺激和积极的社会联系,以及一种合理的社会认同、意义以及成就感。工作环境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如工作时间长短、工作满意度等,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大学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环境的满意程度呈中等状态,很显然工作环境对大学辅导员来说,影响是很大的,多数辅导员认为,由于工作的繁杂性导致辅导员每天的工作压力大,有时候情绪会较低落,如果工作环境在达不到满意的程度,必然会影响工作状态,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也使得自身的幸福感指数呈下降趋势。工作环境固然很重要,但工作条件同样也会影响着辅导员主观幸福感。
二、内部因素
1.心身状况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心身状况包括心理状态和身体健康状况。一般认为,自身的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着极强的相关。如果通过医生进行客观的健康评估,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这种相关。
自我评估健康会受到消极的情绪和真实的健康状况影响,生活满意度可以通过主观解释自身的健康进行预测,健康不但受到消极情感和真实的健康状况的影响,而且对健康的认知也受到人格的影响。自我评估健康尺度不仅反映一个人真实的身体健康状况,而且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情绪适应水平,因此,健康的主观感知比真实的健康评估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重大。同样,在笔者的调查中大多数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是成正比的。一个人只有自身的健康情况得到了保证,他才能更好的生活和工作,对于我们辅导员来说,因为大多数都是大学毕业后就参加工作,年龄都在30岁左右,身体健康情况都处于中上水平,对工作都能有着很高的热情,从而影响了主观幸福感的指数。从调查中看,心理状态在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中更显突出来。主观幸福感本身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辅导员作为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对幸福的理解、人生的关注可能更多在于精神层面,更关注自身的心理在生活中的状态,而且辅导员中女性占大多数,女性对于男性来讲,本身感性的特点也让心理状态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度甚高。
2.目标达成程度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理论认为,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人的幸福感,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当人们趋近与达到目标时产生快乐,而目标偏离或失败时则导致痛苦,因此,目标是人们获得与维持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幸福感的不同。辅导员们追求的目标成功与否,明显地影响着我们对自己和生活的满意程度。尽管有目标并不能保证着辅导员们的快乐,但有明确目标并努力工作从而成功地达到目标的人,显示出的快乐超过了那些没有目标或达到目标时有困难的人。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即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自我接受、助人、亲和性等有关的内在价值目标,是自然需要和生长需要的表达,比美貌、名誉、金钱等外在目标,对主观幸福感意义更大。所以,目标达成程度对大学辅导员主观幸福感有着一定的影响。
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实现的重要条件。金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恐怕应做‘贫穷不是幸福’的解读”。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是其社会地位提升的外在表现,又是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的物质基础。一个需要经常为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担忧的辅导员其体验教育幸福的能力必然是有限的。社会和学校必须在为辅导员个人及其家庭生活提供保障的同时,逐步提高教辅导员的物质生活水平,使他们得以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对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经历了从外部影响到内部决定的发展轨迹。现在一般认为幸福感更多的会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个人的内部建构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容忽视。这就启示我们,要提升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就应重视对辅导员本身的引导,而不能将视野仅仅停留在外部环境的改造上。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教师职业幸福感实现的重要条件。金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恐怕应做‘贫穷不是幸福’的解读”。辅导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是其社会地位提升的外在表现,又是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的物质基础。一个需要经常为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担忧的辅导员其体验教育幸福的能力必然是有限的。社会和学校必须在为辅导员个人及其家庭生活提供保障的同时,逐步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使他们得以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国家和地方财政必须为教师待遇水平的提高承担应有的责任。对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经历了从外部影响到内部决定的发展轨迹。现在一般认为幸福感更多的会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个人的内部建构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容忽视。这就启示我们,要提升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就应重视对辅导员本身的引导,而不能将视野仅仅停留在外部环境的改造上。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教育本身就是为了人的幸福而存在,教师是一个幸福的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生价值,使人幸福,其中的人生价值和人的幸福,不仅包括学生的,也包括教师的。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需要参与者全身心的投入。从教师主体角度看,教育需要教师对教师职业和教育活动本身发自内心的热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是教师的组成部分,让大学辅导员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感,不仅是学生快乐成长的保证,也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愿望。一个人当他的主观幸福感得以提升,那么他所从事某一职业时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就会获得持续的快乐体验。高校辅导员在学校的学生工作中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因此,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的强度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工作的稳定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特征,探寻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来源,是提高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基本前提,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高等院校要在辅导员中形成一种凝聚力,“幸福感”的支持是少不了的。因此,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幸福感是开展学生工作的必然需要,同时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迫切需求。可见,影响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1):50.
[2]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4):73-76.
[3]邢占军.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追踪研究[j].数据,2006,(8),10-12.
论文摘要〕幸福是人的终极生活目的,是每个人的必然诉求。但众多研究表明,教师常常感受不到幸福,幸福为何远离教师?原因很多,本文从教师自身角度探讨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幸福,为重构幸福作准备。 〔论文关键词〕幸福;教师;原因;建议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一股新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幸福感作为其主要研究领域也受到世人的关注,不仅心理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的专家、学者在研究什么是幸福、影响幸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收获幸福,就连一些国家的政府职能部门也把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当作自己的执政目标。的确,幸福是人的终极生活目的,是每个人的必然诉求。然而,在众多研究中,我们却发现教师充满职业倦怠感,缺乏幸福感。在当下这种充满人性关怀的浓郁氛围中,教师却为何与幸福无缘呢?如何帮助教师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呢? 一、教师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探析 导致教师缺失幸福感的因素很多。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划分与探讨:(1)教师自身的因素,如教师的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人格因素、自身的反思与感悟、幸福观等。(2)教师自身以外的因素,如所处的社会文化氛围与类型、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拥有财富的多少、社会关系等。心理学家们希望能像自然科学家研究物质世界一样,对教师幸福感也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把上述诸因素与幸福的关系逐一进行研究、探讨。不可否认,这种方法论下得到的相应结论与研究结果,对我们认识幸福及收获幸福有一定的帮助。但上述诸因素对教师幸福的影响作用到底是分散的、孤立的、静止的,还是动态、发展的、难以分离的,这些因素之间是否还存在着交互作用等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我们。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与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与个人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由个人在其生活经历中形成的应对策略及心理机能决定。因此,立足教师本身,才能找到教师幸福感缺失的根本原因,才能寻求到帮助教师重构幸福感的最佳策略。 原因之一:教师缺乏对幸福的认识与感悟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人言人殊的话题。所以,幸福感的获得取决于各人的幸福观。幸福观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它与个体的认知取向息息相关,通过个体的反思与感悟得以提炼与升华。而个体的认知取向受个体的生活实践制约,如果一个人懵懵懂懂地过日子,不对自己的生活实践加以反思,进行感悟,那他的幸福观可能就是直观的、感性的。南京师范大学赵凯博士在《组织行为学》的课堂上曾举过一个例子,他曾经问大约十个南京人“什么是工作?”“苦钱呗。”十之八九这样回答。由此可见一斑。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淑兰教授在党课上也曾经问过学员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当时,大家一下子都懵了,刚刚从黑色七月里走出来的学员们哪里思考过这个问题?有人调侃:“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有人脸红(可能是怕别人说假)地说:“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有人一脸严肃:“是为了个人的自我实现”,有人小声嘀咕:“是为了吃喝玩乐”……虽然,我早已忘记了王教授所给的答案,但她的这个提问却一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不错,这就是反思,这就是提炼,这就是在感悟。当然,我们不知道拿这两个问题问我们的教师会得到何种结果。我们不想以己度人地去猜测。但如果继续追问教师们,什么是幸福呢?同样,答案可能不得而知。回答什么是“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生活实践,更需要教师有一颗敏锐的洞察之心,时刻对人生加以反思、提炼,获得感悟。幸福是对生活的感悟,它高于感知,是理性的思考与认识。幸福是一种高级情感,它是人们从对工作、生活、家庭、学生、学校这些生活的组成元素的同一认识中产生的完美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幸福更是一个过程,个体自身、他人,社会与自然是这个过程发生发展需要的土壤,幸福观念正是个体在与自身、他人、社会及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由模糊到清晰,到逐渐形成。有着良好的生活方式,有着强烈的教学欲望,才可能有积极的成功体验,消极的体验才会随之消失。 原因之二: 教师缺乏积极的体验 既然幸福是个体对生活深刻的、稳定的体验与感受,那么自然与个体日常生活的体验紧密相连,因此,幸福感的获得需要个体日常生活积极体验的积累,如果个体的日常生活为消极情绪体验充斥,那就很难有所谓的幸福感了。积极的体验需要教师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需要教师有正确的看待问题的观念。 正确认识自我是获得积极体验的前提。“我”不仅是收获积极体验的主体,也是个体加以考量的客体,只有客观地认识自己,才有可能获得积极的体验,否则就会出现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有的教师常常认为老子天下第一,高人一等,殊不知却是夜郎自大,眼高手低,说的比做的多;也有的教师整天如同梦游一般,靠着经验教育教学,对教育教学也没有任何自己的见解,人云亦云,永远以别人的价值判断为准,认为自己参透世间一切,殊不知却是妄自菲薄,缺乏主见。 体验消极与积极常常不是由事物或事件决定的,而常常取决于我们看待事件的态度与信念,就像认知情绪ABC理论所说,环境对个体来说,只是一个中性刺激,决定情绪的是你的认知与信念。 积极的情绪体验来源于教师成功的经历与感受。但在许多教师看来,教师这种职业缺少的恰恰就是成功,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有什么成功可言呢?笔者认为,成功感来源于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把教师职业仅仅当作是一种谋生手段是很难对教师职业产生认同感、满足感与成就感的,只有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是自己一生的事业并为之奋斗,幸福感才会油然而生。 原因之三:教师缺乏收获幸福的途径 布莱希特在他《三个芬尼》的歌剧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只是在追逐幸福,殊不知,大家追逐幸福,而幸福却在追逐着你。的确,每个人都在终日忙忙碌碌地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但幸福在哪儿?笔者认为教师的幸福可以来自以下途径:(1)教育教学的过程。教育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有的教师仅仅把教育教学当作是工作与任务,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有的教师却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享受着和学生知识共享、情感交融的过程,他们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他们与课堂、与学生融为一体,一起进入人课合一的幸福境界。(2)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教师的幸福不仅仅来源于学生的成功,同时也应该来源于自己的充实与发展。教育与教师专业化目前是一个热门话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个学生从进入师范大学那一天起,就开始在自己兴趣的指引下,在相关教育部门的帮助下,亦步亦趋地完成既定目标,顺利走上教师岗位,然后在实践中完成“新手教师—胜任教师—优秀教师—名教师”的转化与蜕变。然而,在我们国家,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机构与学校认为教师专业成长与自己无关或关系不大,发展应该是教师自己的事情,所以,不主动,也不关心;而一些教师自身又缺乏自我发展意识,缺乏发展的规划、方法与途径,存在严重的等、靠、要的思想,常常只有在上述机构的督促下才会机械地、被动地谋求自身的发展,很少有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所谓的职业规划。试想,这种有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思想的和尚怎么能是一个幸福的和尚呢?(3)教师对学生无私的关爱。幸福,是因为爱和被爱。教师要想幸福,就应该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在爱中付出,在付出中收获,这样,付出就成了爱,就成了享受。因此,爱是动力,也是获得幸福体验的途径,爱与幸福融为一体。 原因之四:教师缺乏发现、创造、收获幸福的能力 幸福不是天上的馅饼,它不会按照随机的原则掉到一个人的头上。获得幸福,需要准备,更需要能力。幸福能力是教师发现、创造以及获得幸福的能力。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貌似枯燥乏味的工作中,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够精神焕发,保持青春与活力,而有的教师则牢骚满腹,脸上愁云密布呢?道理很简单,幸福的教师通常有一颗善于总结、善于思考、善于宽容、善于发现与善于感恩的心。他们具备了从生活中汲取养料与快乐、收获幸福的能力。而有的教师则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他们还没有作好获得幸福的准备,常常跟着感觉走,容易受外在事件的影响,不会转变视角看待问题,他们体验到的是工作的枯燥、乏味、单调、缺乏竞争与激励,学生调皮捣蛋,工资低得可怜等教师职业所具有的“消极”特点,他们完全忽略了教师职业中固有的“积极”色彩。幸福能力的获得主要依赖于教师的价值取向及胜任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前者要求教师提高对生命价值意义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幸福观,充分认识教育工作的神圣性;后者则要求教师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当然,教师还应该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二、帮助教师重建幸福的几点建议 &nb1.善于自我反思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就是“活得有意义”。怎样才能有意义,只有通过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找到幸福与意义的标准;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去评判当下的生活是否幸福。当然,幸福还是一个过程,回想过去的时候,它叫满足;面对现在的时候,它叫幸福;指向未来的时候,它叫乐观。只有反思,我们才能调整状态,形成幸福感,获得幸福能力,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 2.提高积极心向 不可否认,人的幸福生活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精神的空想中,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但物质是否是人幸福的全部,人的幸福感是否会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增强?一些渴望拥有丰富物质资料的人常说,如果他拥有了多少财富时,他就幸福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人们缺少的往往不是产生幸福的外在条件,而是缺乏看待问题的积极心向。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即使面对同样的物质条件,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这种主观感受是以个体的认识能力为基础,是受个体的认识观决定的。诚如有人所说:“人不是被动地体验事件和环境,相反,所有的生活实践都是‘认知过程’,是个体的分析与建构,预期与回忆,评价与解释过程,多样化的认知操作与动机过程对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影响。” 积极的心向是个体主动积极地把外部的信息与追求幸福的观念、信念联系起来的倾向性。的确,在教师的生活中充满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工资不高,压力太大,工作重复性太强,学生个性十足,等等。但是当教师具备了这种积极心向的时候,他就会想方设法赋予这些普通的或者消极的事件以积极意义:工资不高,但也不低,够自己的日常开销,还可以略有盈余;压力虽然太大,正好可以克服自己的惰性,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工作虽然重复,但当面对不同班级学生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孩子的可爱而充满诗意的灵动;学生个性十足是因为我们张扬了他们的个性,他们没有因为我们而丧失自我,等等。 真正幸福的人应该是一个生活的智者,他拥有积极地处理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他会积极地应对环境,在貌似没有出路的困境中寻找出路;他会把生活、人生、幸福、工作很好地融为一体,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享受幸福生活,在幸福生活中感受幸福时光。 3.学会“自我超越” 我们常说“超越”。可以超越现实,超越时空,超越历史,超越别人,其实,人最难超越的是自己。当人摆脱自己固有的局限性的时候,幸福就在来到了他的身边。“自我超越”的人,会敏锐地察觉自己的无知、不足和成长极限,但这却绝不会动摇他们的自信;“自我超越”的人,能不断扩展与挖掘自身的潜力,以达到自己生命中真正心之所向;“自我超越”的人是善于创造的人,他面对的是自己的生活与生命,而不是所谓的俗务。自我超越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搞清楚什么对我们最重要,是挣钱,是自己的成长与发展,还是学生的积极变化?这就构成了一个美好“愿景”。二是要通过不断学习,以便能更清楚地看清目前自己所处的真实环境,即“现况景象”。研究表明,当在超越目标的过程中,脑海中同时存在“现况景象”及美好“愿景”的时候,心中便会产生一种“创造性张力”,要把二者合而为一。我们说,当教师心中有了一个美好“愿景”的时候,当教师学会了自我超越的时候,不仅可以激发工作的动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体验到幸福感。 4.寻找幸福归属 马斯洛把归属与爱当作人的一种社会性需要,认为这是人的一种高级需要。这种观点不是偶然,因为无论古今中外,所有的人都需要一个归属。中国有落叶归根之说,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本山主演了一部电影叫《落叶归根》,其表达的思想与我们所要论证的问题不谋而合。因此,归属是人情感的寄托,是人工作与生活的坚强后盾,教师需要找到自己的归属,包括工作的归属、情感的归属、生活的归属。只有找到自己的归属,才能发现学生之美、工作之美、生活之美,才能让我们在美中幸福地生活。 当然,教师的归属可以是多元的,如,既可以是自己专业成长的喜悦,也可以是学生发生的积极的身心变化;既可以是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也可以是同事之间的关心;既可以是对教学自主权的向往,也可以是对教育教学重点难点的攻克。当然,教师的归属也可以是变化的、综合的。无论怎样,有归属的教师是有目标的教师,有目标才能有反思,有反思才能有感悟,再加上积极的心向与自我超越的能力,幸福将属于教师,而不再远离。
吗、。连连看knm巴萨牡丹江‘
写作思路:可以将教师这个职业详细地剖析一下,教师的幸福是一种通融、豁达、敞亮、满足和感激,是智慧之上的智慧等等。
正文:
教师是一个清苦的职业哦。在外行人看起来,教师是挺清闲的,每天也就只有一两节课,每一年还要享受暑假寒假。但是,我是知道的,要当好一个负责任的老师是不容易的。
每天总是脚步匆匆,感觉没有空闲,似乎总有做不完的事情,有改不完的作业,备不完的课,做不完的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当中总有出不完的问题要去处理。工作的繁忙和身体上的劳累还不是最主要的,最苦的体验最少的是业余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乐趣。
每天你得用电脑做好课件,再用手抄一遍。除了教学,如果你是班主任,每项工作你还得写很多应付考核评估的资料,否则你做再多的工作,都是白做,这叫“认假不认真”。每一天你就被这些琐事填满着,没有自己的的私人生活空间,甚至就连安静的坐下来看一本自己中意的书也不太可能。
特别重要的是在个性化越来越受到青少年推崇的今天,原来单纯的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变得越来越难以协调和谐。你几乎每天得像一个单相思的人一样,付出了全部感情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于是你只能每天寂寞孤独的忍受着相思的煎熬,这种精神层面上的苦让你慢慢的失去所有生活的自信和热情。
但是,幸福的生活永远都是要靠自己去创造的,怨天尤人固然不可取,一味逃避也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况且,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心态。不能说是哪种职业不幸福。每一种职业都有人幸福,也有人痛苦,关键在我们拥有一种怎样的心态。
晨光中的一缕霞光,烈日下的一蓬绿荫,夕阳下携手的一双身影,深夜灯下的一本好书,对于我们,是一种幸福;干渴之下的一杯清水,蒙蒙雨丝中的一柄雨伞,皑皑白雪中的一行脚印,夜晚归家时等候的一点灯火,也是幸福。爱人的体贴周到,孩子的天真依偎,父母的健康安乐,都是幸福。
即使同为教师,因为心态的差异,对于幸福的感触也各不相同。十数年如一日,奋斗在农村教学一线,整天面对着简陋的办公室,相对贫乏的办公设施和教学资源,有人幸福;相处于装修豪华空调的办公条件下,拥有一台台昂贵的办公电脑,同样有人痛苦。
我想:作为一介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最大幸福莫过于桃李满天下,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素质高,能力强的顶尖人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走了又来,来了又走,看着他们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全国,走向祖国的各个岗位,老师心中体会到的喜悦是其他任何一种职业的人难以感受得到的。因为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丰富。
教师的幸福是一种通融、豁达、敞亮、满足和感激,是智慧之上的智慧。教师的教育生命便是满足和宽容、感恩与和谐。相对安静、安宁、安心才能打开心障,体察自我,寻找和发现教育的幸福。幸福既在心灵深处,也在我们眼前手边,所以作为一个教师,应该要满足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感激生活中的每一点理解、宽容、信任,甚至是压力、埋怨和怨愤。
善待学生──努力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是获取教育成功的原动力,没有学生的合作,教师的工作绝对不会有成效。可以这样说:教师工作的成功程度取决于教师调度学生与自已合作的兴趣与能力的程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与成长幸福的教师是最幸福的教师。
善待自己──别跟自己过不去。教师首先是个人,放下我们心中的“师道尊严”的架子,学会以平等平和的方式与人相处,与人交流。如果准备以教师为终身职业,那么我们就应该放弃不必要的攀比之心和功利之心,善于从自己的职业优势中寻找人生的乐趣。保持心理平衡是维护身心健康的基石,只要注意并做到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开启健康与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希望每一位教师,为了祖国的下一代,为了民族的未来,都能勇担责任,去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感动社会,去体验教育的快乐,感受教育的幸福,“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才是教师的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才是教师完美的人生!作为一名从教了十多年的教师,虽然曾经经历过痛苦,但回想过去,我仍然感到幸福、快乐!
我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是在工作中,痛,并快乐着!
人类的幸福其实不但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存在于教育的过程当中。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教育与幸福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教育与幸福的论文篇一
《试论教育与幸福》
【摘 要】教育的幸福包括教师的幸福与学生的幸福,二者缺一不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在教育中唯有教师与学生共同感受到幸福才能算是完整的幸福。
【关键词】教师;学生;幸福
目前,关于幸福教育的含义,大多从目的论和过程论两个视角进行分析。目的论强调教育的目的或结果应该是为了人的幸福,是为了幸福的教育;过程论强调教育的过程是人们体验幸福的过程,是幸福的教育。虽然现阶段对学生幸福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对教师的,但是教师在教育中对幸福感的获得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幸福,教育的幸福包括教师的幸福与学生的幸福两个维度。
一、学生的幸福
有学者认为,幸福是学生的基本权利,要确保权利不受侵犯,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幸福的基础和应有之义。要实现学生的幸福,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养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可以从几下几个方面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产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2、教师要注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正迁移,注意引导学生调整和组织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同化从而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3、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联系生活,创设相关的学习情境,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深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创造力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力量。新时期,创造力意味着高级生产力,意味着在国力竞争的绝对优势。新时期需要创新型人才,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关注学生和优点,发现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
2、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教学设计中将知识重点与练习搭配,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3、教学中,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根据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
;4、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陈规。
二、教师的幸福
教师幸福感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得到的精神满足,是从追求理想到实现理想的情感体验。邝红军认为,教师需要的合理满足是教师幸福的基础和起点,教师快乐是教师幸福的应有之义,教师创造是教师幸福的最高境界。冯建军认为,教师的幸福应包括中等财富、身心健康、人际和谐、高尚德性和发展完满。教师唯有将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合二为一,才能真正获得职业幸福感。
(一)教师的幸福源
1、源于社会。教师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这与我国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教师作为社会人,其社会地位对于教师自身的职业幸福感有很大影响。一个职业的社会地位是其职业声望、物质待遇与职业权利的综合体现。因此提高教师的声望、待遇以及权利都可以促使教师积极投入工作,提升自身的职业幸福感。2、源于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因此学生是幸福感的主要来源。学生的全面发展、成绩的提高都是教师劳动成果的体现,学生的尊重、家长的爱戴和社会的认可是对教师价值极大的肯定。教师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也会随之与日俱增。3、源于自身。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是一种幸福。教师参与教育科研,通过学习进修以及运用教育理论解决教学问题,教师在自身的提升和发展中不断成熟,并从这些劳动成果中体验快乐和满足,这个过程便是教师获得幸福体验的过程。
(二)实现教师的幸福
教师幸福的实现主要从两方面实现,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以及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是教师获得幸福的基本条件,但还要建立一定的社会保障机制以保证教师幸福的实现。1、提高教师待遇。这里的待遇,指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在我国,教师职业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然而教师职业的高威望与低选择率是教师职业的一大特点,其原因在于教师的物质待遇偏低。我们还要考虑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除了满足教师的物质生活需要外,还应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条件,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2、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教师承担着培养一代新人的历史重任,教师是用自己的学识、情感、世界观甚至灵魂去塑造人。教师要注意在工作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形象,同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注意知识的更新以及再创造。3、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随着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于教师专业化的关注日渐升温。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最主要的就是要增强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意识。教师的幸福需要自己争取,也需要社会给予保障。
三、“双赢”的幸福
“双赢”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教师的幸福感会影响学生在教育中的幸福体验;二是指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师生共同获得幸福感的作用。
(一)幸福感的迁移。教育是师生双向激发生命的活动。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内心的美好情感,同时也引起教师的美好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精神都得到了升华。一个身心憔悴、愤世嫉俗的教师怎会在课堂上给学生带来如沐春风之感。因此,在学校中,应给教师一个宽松而自由的空间,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并将自己的热情充分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来,在自己获得幸福体验的同时,也用这种情感来感染学生,实现“双赢”。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就是亦师亦友,而这一切得以实现的最基本条件就是爱——关爱与敬爱。然而爱更是一种智慧,教师不仅要爱每一个学生,还要把握爱的策略——严爱优秀学生,热爱中等学生,偏爱落后学生。
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教育幸福的关注会越来越凸显。仅仅有老师的幸福,算不上教育幸福,仅仅有学生的幸福,也构不成教育幸福。教育的幸福是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生活中共同得到幸福的体验,二者缺一不可,唯有师生双方“共赢”,才可谓真正的教育幸福。
参考文献
[1]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管向群.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新理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论教育与幸福的论文篇二
《论教育与幸福》
作者简介:潘会鹏(1988-),男,吉林省延边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吕蔚(1988-),女,辽宁省大连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摘 要:从教育学原理的立场来看,幸福之所以成为教育的目标,是因为幸福始终是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人类的人的一切活动和一切发展所追求的永恒的价值和目标。因此,要实现幸福,我们必须搞清楚教育与幸福的关系,并且把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关键词:教育;幸福;关系
人类的幸福其实不但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存在于教育的过程当中。其实就是为了幸福而教育,因为教育而幸福。而人们接受的教育,首先就是逐渐学会一些生存的技能,从而满足个人的生活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也在无形当中提高了个人的素质,让人们学会了各种为人处事的准则,而我认为教育最大的价值无疑体现在对人精神境界的提升。而作为将来中学的语文教师,我对教育幸福的理解也是应了那句话“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所谓教育,其实就是为了孩子的幸福着想。本文我将结合自己学科的特点,对教育与幸福、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幸福、努力实现教育过程幸福等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育与幸福
(一)教育的含义
这个概念可以从两方面来谈,首先,从广义上来说,教育是“通过教育者有意识地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社会方面的活动”,而从狭义上讲,教育又是“由专门的教育组织承担,并由专业的教授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并且能深刻影响到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教育活动”。
(二)幸福的含义
对于幸福这个词,每一个人有不同的看法,从古至今很多大家都对幸福进行了有深度的解释,他们从多种角度出发给幸福都做一个相对完整准确的概念,费尔巴哈说:“生命本身就是幸福。”[1]庄子也提到:“至乐活身”。[2]杜威说:“努力使自己继续不断地生存,这是生活的本性。”[3]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每个人对幸福都能说出自己的认识,比如,一个穷困潦倒的人认为有钱就是幸福;而一个备战高考的高考生会认为考上重点大学就是幸福等等。因此,当一名人民教师把教育作为此生最高的理想,并坚信自己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出一届又一届优秀的毕业生的时候,那么,此生他将会是一个幸福的教育者,因为正是他的工作,周围的学生也感到了幸福。
二、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幸福
教育对幸福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把人从“自然存在的实体”走向“精神存在的状态”,能“不断地将新一代带进完整的精神结构,使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之中生活、工作和交往”。[4]教育若是要实现幸福最重要的就是实现教育公平。也只有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各获得真正的幸福。其次,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勇于创造物质幸福、敢于追求精神幸福的能力。最后,幸福并不是单方面的个人幸福,我们在个人幸福的同时也要努力实现社会的总体幸福。
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幸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育能促进人的幸福。学生幸福能力的形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生成的。也只有在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下,经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增进人的幸福能力。其次,教育最主要的作用是培养人的生活和人的发展能力。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便是提高人的全面综合发展,这主要包括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要使人的这两方面都感到幸福,教育是其实现的主要途径,因为,教育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人不受教育就很难实现人生幸福。
作为学科教学(语文)的研究生,我们更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将来成语文教师的时候,更好的引导学生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让他们生活在幸福的氛围中。由于学生对幸福的感知主要从人文学科中获取,而作为学习其它课程的工具,语文这一科起着举无轻重的作用,学生的思想性、人文性几乎都是从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的,因此,我们要不断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助于形成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书籍供他们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引导他们去感知幸福、追逐幸福。
三、努力实现教育过程幸福
努力实现教育过程幸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我们要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这一点很关键,因为,我们只有在一个合理的目标下才能很好地去教育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兼顾所有学生,让他们都能通过教育而获得幸福,决不能仅仅为了好学生的成长而不顾后进生的感受,这有悖教师的原则。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就拿语文这一科来说,在教育中要加入实践、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语文教学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对于传统中优秀的教学方法我们要继承,而对于当代的教育时局,我们也要尽可能去创新,总之,要让学生爱语文、学语文。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个人在干巴巴的讲,一定要和学生产生互动,可以有激烈的辩论、有分组的讨论、有独立的思考、有质疑课本的能力等等。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是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体会我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最后,要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关系到一堂好课是否能够形成,还是那语文做例子,学生若是不喜欢语文老师,他肯定就不会认真去学习语文,这一个班级的语文成绩肯定不会好,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也不会很好的配合老师,老师若得不到学生的反应,这一堂课会越上越没劲,自然也就会失去讲课的激情,特别是语文这一科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性、文学性,授课的过程必须要师生互相配合能完成。所以,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谐、关爱的师生关系,师和生分别是创造者和体验者,在一个很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才能完成教育的目的,从而实现教育幸福。
总之,人的任何活动都要以实现人生幸福为宗旨,而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回到人本身的价值情感方面,我们要真正做到使教育造福于全人类,以便培养出能够实现幸福、享有幸福的优秀人才,让他们能影响整个教育界,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不再将学习当作负担。正如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都是学习的过程,教育者应该引领学生把学习转变成一种贯穿整个生命的对幸福的追求。”[5]
参考文献
[1]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9:545.
[2] 庄子・至乎.[M]
[3] 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狄慈根哲学著作选集[M].北京:三联书店,1978:94.
不同阶层幸福感的调查报告怎么写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今天的分享吧。不同阶层幸福感的调查报告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首先可以描写调查报告的目的,第二个就是描写调查的具体过程和数据,第三个要描写调查报告的结果和分析。居民幸福感的调查报告一:一.调查背景:国民幸福指数(GNH)最早20世纪70年代是由不丹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如果说“生产总值”体现的是物质为本、生产为本的话,“幸福总值”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完全受经济增长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欲的陷阱,难以自拔。2011年,“十二五”规划开局幸福成为地方两会热词。很多地方逐步呈现了“GDP减速,幸福提速”的趋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指数”被置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也将会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二.调查准备:为反映居民主观幸福程度,在调查问卷设计中,分别设计了基本情况和问卷部分的调查项目,包括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社会保障、社会环境)、经济收入、自我价值实现、家庭幸福和人际关系等多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幸福指数。为了使本次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网上问卷调查,抽样对象为年龄在0-70周岁之间的常住居民,涵盖社会各年龄、各阶层、各行业。并且在中山市实地进行了社会实践,通过与社区群众的沟通,来了解当前社会中民众对于生活的满意度和自身的幸福感。在网上查阅了一些有关调查问卷及报告的信息,通过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参考范例初步设计出了调查表,通过自己反复查看并参考别人意见,反复修改最终做出用于调查的问卷.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调查人群及较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具体的调查实施作出计划。自此,调查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三.调查报告说明:1.调查时间:2015年7月15日----2015年8月31日2.调查对象:普通社区居民及及街道路人3.调查单位:中山市4.调查目的:通过了解当前居民的幸福感,加深对此社会问题的了解与重视,了解政府工作的成效。5.调查方法:调查问卷,问询法,网上问卷。6.内容概述:(1)被采访者所从事行业所对应经济收入多少。(2)被采访者的身心健康状况。(3)被采访者的居住环境。(4)被采访者的家庭关系情况。(5)被采访者对自身工资及生存现状感受如何(自身价值满意度)(6)被采访者对于影响自身幸福感因素排序四.数据统计:调查表共制了60份,收回60份。网上问卷76份。典型举例:1.身份:公民性别:男工作:企业职员年龄段:31~45婚姻状况:已婚对目前收入满意度:比较不满意幸福感较低影响因素:收入比较低,与周围人关系欠佳2.身份:学生性别:女年龄段:18~30收入:0幸福感较高影响因素:家庭和睦、人际关系,社会环境比重3.身份:普通居民性别:男年龄段:45~60收入满意度:一般幸福感较强影响因素: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态乐观五、调查结果分析:随着市区的改造,人性化的设施也越来越多。城市中干净的免费公厕、环境优美的街心公园、越来越多的城市绿化、越来越齐全的健身设施、越来越便捷的交通设施,这些都是对于政府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提高的依据。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主要因素经济收入和身心健康:经济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不言而喻,是所有社会物质条件中对幸福感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古语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健康的身体、积极乐观的心态是人们对幸福最根本的需求,自然对幸福感影响程度颇深,也就是说对于普通公众来讲,能够拥有稳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体已然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了。家庭和睦及社会环境:家庭生活方面上,家庭给人带来的感觉是影响人们幸福重要的因素,幸福的家庭生活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家及理解支持自己的家人,这份安定感和家庭支持无疑会促进幸福感的提高。社会环境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其中生活环境的优劣影响着居民的心情和生活方式,其次,交通便利会不仅可以方便居民的出行,还关系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例如,外出旅游,购物逛街等可以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幸福感也会比较高一点。人际关系和自我价值实现:说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缓解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增强自信心,居民在处理各方面的事情时,还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便利和一定的帮助,自然也就能提高社会幸福感。居民对自我价值实现充满信心或有较高预期,说明对未来是积极乐观的,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乐观的心态,自身优势多,能力得到发挥,内心的满足感会增加,幸福感也会随之提高。六、调查结果总结影响幸福感因素排序(1)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着百姓的幸福感,心理和和身体越健康,越有机会接触新事物,越有能力和活力去创造新生活。家不仅仅是人们温馨的港湾,还是人们爱的发源地,和睦的家庭,家庭成员才有更充足的精力去为家庭拼搏,有更多的心情去进行家庭活动。因此,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家庭和睦对居民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地位。(2)收入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百姓幸福指数,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烈。幸福感较低的居民,往往是那些收入不高或者是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的人群。而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由于其物质生活和个人价值实现程度相对较高,则其幸福指数总体相对高一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也呈阶梯式增长,这就充分体现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性。(3)不同年龄的人群其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幸福感相对最低的人群主要是31~45年龄段的居民,此年龄段正面临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事业发展等各方面的问题,生活、工作压力过大,且对自身的期望要求较高,导致身心疲惫,这是其幸福指数不高的最主要因素。而6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幸福感最高,18-30岁之间的次之。(4)女性的幸福指数略高于男性,大多数女性在家庭承担着主内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家庭,主要从家庭成员身上获得幸福感;而男性更关注收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且社会压力较大。因此,女性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较男性强,故其幸福感要高于男性。(5)幸福感较强的是政府人员、在校学生,幸福感较弱的职业是个体户,普通居民,企业职员及其他。前者有固定收入,职业稳定性较强,社会地位高,有着完善的社会保险,这些方面都优于其他职业,进而增加了他们的幸福感。在校学生对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压力还没有太多机会体会,故其幸福感较高。而对于幸福感较低的相关职业,如何提高这部分人对幸福的基本需求,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从幸福率看,超过74.70%被访者感觉生活比较幸福。所谓幸福率,是指在一定数量的群众中表示幸福的群众所占的百分比,是用来测评群众幸福广度的一种方法,其单位是百分比。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数=效用/欲望。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它分为五种层次,从下至上: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效用是从消费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对欲望的满足。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可以从答案中得到,以得数1为分界岭。比1小就证明不幸福,等于1或者比1大就证明是幸福的。如果我们的欲望指数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来的幸福指数就是零点几了,那就说明我们的生活状态不好,让我们感觉不幸福,而不幸福的严重程度是根据数字来衡量的,数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欲望高,得出的得数就比1大,那就证明是个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数也是根据得数来判断,数字越大就证明越幸福,即幸福感越高。即个体根据自己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常住居民中分别有11.76%和52.94%的居民表示生活的很幸福和比较幸福,35.29%的居民表示幸福程度一般,也就是说0%的居民认为自己不幸福。七.存在的问题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在确定幸福感时,想当然地设定一些和百姓幸福毫不相干的内容,将幸福感调查统计变成了数字游戏。有些官员为了突出自己的政绩,到处宣传炒作,作秀造势,搞华而不实的“幸福形象工程”,甚至民众还未评定,已提前将自己所在城市宣布为“幸福天堂”或“幸福百分百城市”等,这种到达了顶点的幸福指数评比带来的只能是官员的幸福,纸面上的幸福,对老百姓则毫无幸福可言。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视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对生活的主观满意度。民众的幸福感归根结底不能靠官方数据“一锤定音”。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只能靠老百姓说了算。幸福在百姓的生活里,幸福在百姓的心里。各级政府和领导者,让幸福指数变成百姓幸福的唯一办法就是将幸福指数工程真正变成为民工程、富民工程、惠民工程,以幸福指数作为测试百姓冷暖的温度计,设身处地地体察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经常想一想,在这些数字背后,还有多少群众看不起病,多少家庭买不起房,多少孩子上不了学,经常问一问,群众能否能用上干净水,吃到放心食品,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对群众的冷暖,感同身受,对民众的困难和问题,逐项解决落实,只有这样,才能让幸福从冷冰冰的数字变成充满温暖的切身体验。对于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价值实现感、需求满足感等主观的抽象的指标,决策者要以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准确反映百姓的实际感受,以此作为加紧完善政策措施、纠正偏离的基本依据。八.改进建议虽然对于生活的幸福指数有所提高,但是物价的疯长、工资的平稳态势也成为了大众的后顾之忧,政府应更多的社会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制度,让市民“幼有所依,老有所养”。这样人民的幸福感增强了,政府才能得到更多的拥护。九.自身的总结与体会这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体会到个人力量的薄弱,团队合作才是一个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形式。在这次活动中,我也有了机会更深入的与各个阶层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这一捷径我能够走进社会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虽然说我们在大学里已经不再扮演新生这一角色,但是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我们脸上的稚嫩把我们彻底的出卖了。在这里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的东西,在这里没有你做不成的事,只有你不去做的事。认认真真地学习,勤勤恳恳地做事才是生活的真谛!幸福感的调查报告二:一、引言(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近代化带给我们的最大变化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然而,与客观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比照的是,主观幸福并没有呈现相应程度的提高。(二)研究内容1、问卷设计幸福感是一个内涵较为丰富的问题,影响幸福感的主要由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精神方面的需求等方面。我们针对这几个方面分别设计了若干个问题来体现影响国民幸福感的因素。2、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对学生,事业青年,中老年,老年和女性分别调查幸福感,幸福或不幸福的原因。(2)问卷发放和回收过程。共制50份问卷,回收34份(3)研究方法。制成图表分析和百分比分析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原因。二、关于居民幸福感调查的概述(一)幸福与幸福感幸福有很多现实意义,但就回答什么是幸福,有很多现实问题:法国作家罗曼提出来:“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要是真的统计起来,不要说对“灵魂”、“香味”这些抽象的概念无从下手,即便是“你幸福吗”、“你有多幸福”这类问题,也让很多人无法回答。幸福是相似的,工作稳定、收入高、各项福利有保障,这些都是幸福的物质保障;家庭和谐、和睦是幸福的精神保障。即便是如此,幸福的人中也有不幸福的一面,比如碰到感情挫折,可能就觉得不幸福,而更重要的是,幸福只是一种感觉,它是波动的。(二)对待幸福的态度没有幸福能一夜之间就降临。而人们更多的是希望幸福如同春雨一般,润物无声,生活每年都有新变化。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领域许多重大民生问题刚刚破题。如医疗、教育、生态等问题,都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社会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三、关于居民幸福感的调查结果及其分析(一)在被调查者中,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为14.7%回答“比较幸福”的比例最高,约占六成,为35.3%,两项相加为50%;有20.6%的人做了说不清的选择,20.6%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太幸福”,倾向于不幸福回答的比例为8.8%。从性别来看,女性回答“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比例均高于男性,这与国外的许多研究结果一致。从学历水平看,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幸福感最高,17%的感到非常幸福,61%的人感到比较幸福;职业高中、中专或技校学历的被调查者幸福感最低,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为13%,回答“比较幸福”的比例为56%。从不同年龄段看,回答“非常幸福”比例最高的是61-70岁组,最低的为31-40岁组和41-50岁组。此外,30岁以下的青年人倾向于回答不幸福的比例最高,而7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中无人认为自己“不幸福”。(二)首先,幸福指数标志着我国社会发展开始步入一个历史阶段,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是:社会财富的积累已经使大多数民众摆脱了基本生存需求的制约,民众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成为可能。从追求生活水平提高到全面提升生活质量,开始成为多数民众的一种客观需求,也开始成为社会宏观决策现实的目标。其次,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开始关注包括幸福指数在内的人文社会环境指标,强调社会个体的内在体验和感受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意义,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重新审视以往社会发展指标的必然结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最后,它与社会决策者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决定了党在政策选择上必然把为民众谋幸福、为民众提供尽可能优越的生存与发展条件作为所遵循的价值标准。(三)国家在越来越注重人文因素的健康发展,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正如_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发展的每一项措施中,贯彻到改革的每一个行动中。四、相关成因的讨论或措施1988年4月,霍华德·金森24岁,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博士。他毕业论文的课题是《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为了完成这一课题,他向市民随机派发出了一万份问卷。问卷中,有详细的个人资料登记,还有五个选项: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痛苦。E非常痛苦。历时两个多月,他最终收回了5200余张有效问卷。经过统计,仅仅只有121人认为自己非常幸福。接下来,霍华德·金森对这121人做了详细的调查分析。他发现,这121人当中有50人,是这座城市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事业的成功。而另外的71人,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妇,有的是卖菜的农民,有的是公司里的小职员,还有的甚至是领取救济金的流浪汉。这些职业平凡生涯黯淡的人,为什么也会拥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通过与这些人的多次接触交流,霍华德·金森发现,这些人虽然职业多样性格迥然,但是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对物质没有太多的要求。他们平淡自守,安贫乐道,很能享受柴米油盐的寻常生活。这样的调查结果让霍华德·金森很受启发。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论文总结: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是淡泊宁静的平凡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通过修掺着洗衣粉放炼内心、减少欲望来获得幸福。如果你是杰出者,你可以通过进取拼搏,获得事业的成功,进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他的导师看了论文后,十分欣赏,批了一个大大的“优”!毕业后,爱德华·金森留校任教。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爱德华·金森也由当年的意气青年成长为美国一位知名终身教授。20__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翻出了当年的那篇毕业论文。他很好奇,当年那121名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现在怎么样呢?他们的幸福感还像当年那么强烈吗?他把那121人的联系方式又找了出来,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对他们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反馈回来了。当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两人去世以外,共收回69份调查表。这些年来,这69人的生活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他们有的已经跻身于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过着平凡的日子;也有的人由于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但是,他们的选项都没变,仍然觉得自己“非常幸福”。而那50名成功者的选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有9人事业一帆风顺,仍然坚持当年的选择——非常幸福。23人选择了“一般”。有16人因为事业受挫,或破产或降职,选择了“痛苦”。另有2人选择了“非常痛苦”。看着这样的调查结果,霍华德·金森陷入了深思,一连数日,他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绪当中。两周后,霍华德·金森以《幸福的密码》为题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在论文中,他详细叙述了这两次问卷调查的过程与结果。论文结尾,他总结说: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幸福是有波动的,制一种身心愉悦的状态,懂得满足才有真正的幸福。大学生幸福感的调查报告三:一、前言(一)调查原因:追求幸福是人们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幸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因而对大学生幸福感话题的调查应成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提高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的建构,是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基本内涵。为了了解大学生的幸福感状态,我们组对不同省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对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的了解,提出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的建议,是我们的的大学生幸福更强。(二)调查对象:来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省份的大学生(三)调查方式:由于条件限制,我们组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均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分为多选题和单选题,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收回的有效问卷91份(四)调查内容:大学生个人基本资料,对幸福感的理解,幸福感状况,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以及对提升幸福感的看法等等二、结果与分析(一)大学生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是考察他们幸福观的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对该问题的回答往往决定了幸福观中其它问题的看法。在“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的问卷调查中,被试者通过罗列方式回答问题,得到认识,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健康的身体,学业上的成功、丰厚的物质条件、能和自己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有知心朋友受到尊重与理解、无拘束的心灵世界等都是重要的的指标,百分数分别为86.81%、64.84%、60.44%、74.73%、74.74%、63.74%。可见,大多数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是积极的、向上的,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学习,大学生都能普遍理解到幸福的真谛,追求幸福,是每个大学生都为之努力的动力。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至关重要。数据详细参见下图:(二)大学生总体幸福感1.对于“你幸福吗”这个问题,调查中有55%左右的同学认为自己很幸福,也有44%的同学认为自己偶尔幸福偶尔不幸福,只有1%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幸福,由此可见现在大学生的幸福感还是很强的。2.关于大家认为什么样的人最幸福的问题,64%的同学认为是身边的普通人,13%的同学认为是父母他们那一辈人,当然,也有23%左右的人认为是明星或者社会名人,因此我们也分析出大多数同学的现实感很强,能关注周围的生活,也有些同学不怎么知足常乐,以为光鲜亮丽的明星才是幸福。(三)大学生认为对幸福感有影响的要素1.金钱仍与幸福感密切相关如表所示,认为幸福与金钱有很必要的关系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3.19%,认为幸福与金钱有一定关系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76.92%,认为幸福与金钱毫无关系的人数仅占调查人数的1.1%。值得关注的是,在大学生中认为幸福的生活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的比列只占了小部分,可以观察出,当今大学生对“金钱”的理解还是比较客观和理性的。2.学习生涯教育对幸福有重要影响如表所示,认为学习生涯教育对幸福有一般影响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31.87%,认为学习生涯教育对幸福有很大影响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64.84%,仅有3.3%的人认为学习生涯教育对幸福没有影响。教育对于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有重要作用。拥有一个正确的幸福观对获得幸福有着重要导向作用。由此,可观察得到大学生对教育的重视与肯定。3.幸福影响因素多元化调查中,我们设置了多项选择题,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几乎每一个选项,都超过了50人选择,是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可见当代大学生们对幸福的追求与感受并不是单单倚重某一个的要素,展现出当代大学生思想的成熟客观。三、建议(一)从学校教育来看1.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人是幸福的本质2.加强大学生追求幸福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追求幸福的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家庭与事业的关系。3.引导大学生正确协调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和享受需要与创造需要,认识和处理好个人需要和集体社会需要的关系,使个人需要自觉的服从和融合于集体和社会需要之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挫折与成功的关系,充分认识自己,明确方向,避免盲目,树立目标,坚定信心。4.引导学生对挫败正确归因,消除悲观,战胜挫折,振奋精神,增强韧性,并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和帮助,保证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适应环境,去创造幸福美好的未来。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不同侧面与不同层次为大学生创造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条件与机会。6.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在一定的集体或社会活动中的价值,使自己的思想的和行为与社会规范和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已在业余生活中过得充实丰富有意义,在健康积极优美的校园文化中满足需求,增长知识发展潜能陶冶情操,增强他们的幸福感。7.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为他们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人际关系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等课程,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把握自身发展规律,改善自我认识方式,从而能够促进自我调适,更好的顺应社会发展。(二)从大学生自身来看1.大学生应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正确处理金钱与人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防止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
总体来说,人们所能体验到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健康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物质条件或客观环境等同的情况下,心理健康程度高的人比程度低甚至不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幸福。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人口学变数、情景性因素和人格特质因素对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对广州市 *** 、企事业单位340名青年白领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广州青年白领积极人格特质处于中上水平,生活满意度处于中下水平。2情景性因素和特质性因素与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3阶层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压力知觉、社会支援和乐观是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的显著预测变数,而心理健康的显著预测变数是乐观和社会支援。结论:广州青年白领对生活状况不甚满意,但对自我评价积极、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且情景性因素和特质因素对广州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302-0175-04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水平飞速提升,在此发展过程中白领青年作为国家人力资本的中坚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著财富,但是,物质上的丰富并不能等同于主观上的幸福。相关调查显示,诸如公务员、高校教师、外企职员等白领青年的幸福感相较于其他人群并不高,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时常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紧张、失眠、无意义感常常充斥着他们的生活谈杰,2008;田振敏,2010。该研究把青年白领定义为:年龄在40周岁以下,具有大专包含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依靠知识和技术谋生,月薪4000元以上,有较稳定经济收入和较高社会地位的工薪阶层。 产生于20世纪末美国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当代心理学的一股重要力量,它反对传统心理学过分关注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消极取向,它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包括积极个人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组织系统。目前,关于主观幸福感和核心自我评价这一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多以学生群体、教师群体、老人群体等为研究物件,涉及青年白领群体的研究也更多的是偏向于社会学、人口学等视角,并且多以理论上的描述性研究为主,鲜有实证研究去探讨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与核心自我评价的关系。而作为社会发展主要推动力量的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如何?他们对自我的评价状况又如何?他们的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究竟存在何种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到底存在哪些影响机制?当了解了这些关系之后,又该如何改善他们的自我评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状况呢?这些都是摆在研究者面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学术界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这正是提出该研究的理由所在。因此本文将以广州青年白领为研究物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在调查基础上考察他们的核心自我评价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分析核心自我评价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机制。 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众多,可以分为人口学变数、情景性因素和特质性因素。压力和社会支援作为情景性因素对个体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已经得到了诸多证明严标宾,郑雪,2006;Schiffrin&Nelson,2008。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人格特质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Shimai等人2006对1099名美国和308名日本青少年的研究表明,热情、希望、好奇心和感恩等性格优点与人们的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Peterson及其同事2006通过网路取样所进行的一项回溯研究也表明,积极特质有助于帮助个体从生理和心理疾病中恢复过来。而目前对于白领青年心理健康或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仍缺乏整合研究,因此该研究拟从人口学变数性别、年龄、情景因素社会支援、压力知觉和积极人格特质核心自我评价CSE、希望、乐观三个层面探究白领青年群体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期能客观揭示白领青年群体心理状况及其内外部影响因素,为白领青年的生活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提供理论支援。 2 研究物件与方法 2.1 研究物件 研究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广州市越秀区 *** 单位集中和天河区商业中心的 *** 、企事业单位的青年白领作为研究物件。共发放38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40份,有效回收率为89.5%。其中,男性213人,占63.0%,女性127人,占37.0%;未婚51人,占15.0%,已婚210人,占61.8%,其他79人,占23.2%;一般员工202人,占59.4%,基层管理者77人,占22.6%,中高层管理者61人,占18%;被试年龄22~35岁,平均为28.3岁。 2.2 研究工具 2.2.1 主观幸福感量表 Diener等人1995编制,共19个专案,7点评分。包括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分量表。该研究中主观幸福感及其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4、0.83、0.83、0.80。 2.2.2 心理健康量表 李虹等2002修订,共20个专案,采用“是”和“否”计分。包括自我肯定、忧郁和焦虑3个分量表,总量表的Cronbach仪系数为0,88,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79、0.76和0.85。 2.2.3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 杨晓峰等2009修订,12个专案,5点评分,单一维度,其Cronbach α系数为0.76。 2.2.4 乐观量表 袁立新等2007编制,共11个专案,5点计分。 3.2 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数,人口学变数、情景性因素和人格特质因素为自变数进行阶层回归分析。首先,性别和年龄组成第一阶层进入回归方程,其次,可能会因人口学变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的特质因素CSE、乐观和希望作为第二阶层进入回归方程,最后情景性因素压力知觉和社会支援作为第三阶层进入回归方程。结果发现,三个阶层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41%的变异量F9,168=14.738,p=0.000。以同样的方法对心理健康进行回归,结果发现三个阶层可以解释心理健康43%的变异量F9,185=14.738,p 4 讨论 4.1 广州青年白领积极人格特质处于中上水平,生活满意度处于中下水平 对广州青年白领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描述,得知广州青年白领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的题均得分分别为3.99、2.75、3.48,情景性因素压力知觉和社会支援的题均得分分别为1.82、5.00,特质性因素CSE、乐观和希望的题均得分分别为3.30、3.62、2.79,结合量表专案的评定等级,可以发现广州青年白领的积极情感、希望、乐观和CSE等积极因素都在中等以上水平,而广州青年白领的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感则低于量表的理论中值。研究者发现,青年白领所向往和憧憬的幸福生活与其现实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络,价值期望过高和现实中的需求缺位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从而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比如:理想中期待拥有自己的产业,而现实中却处处受制于公司和领导;理想中期待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而现实中却是繁忙的工作和单调的休闲活动等等。 4.2 情景性因素和特质性因素与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相关分析表明,情景性因素和人格特质因素与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阶层回归的结果表明,乐观和社会支援均是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显著预测变数。研究表明,社会支援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两种作用机制董增云,2007:一是主效应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支援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能够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二是缓冲效应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支援在压力条件下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发生联络,它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和提高个体身心健康水平。领悟社会支援是指个体对社会支援的期望和评价,是对可能获得的社会支援的信念,也是主观支援的一种。相对于实际社会支援,领悟社会支援对于了解和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领悟社会支援更可能表现出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增益性功能。广州青年白领在平时社会或者面对应 *** 景时,感知到较多社会支援的个体拥有更多的应对资源,采取更积极的应对方式去化解压力,从而能够拥有较多的积极情绪体验或者缓解压力的负面效应,因此领悟社会支援是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乐观是指对事情的结果持积极的态度,更多看到生活中好的一面,认为事情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乐观主义者对未来抱有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能鼓励个体为解决问题不断做出努力,因此更有可能顺利解决问题,并由此带来更好的结果。与悲观主义者相比,乐观主义者通常会看到现实生活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好的一面,有利的或有建设性的一面,并且这种态度能够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会有较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4.3 阶层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压力知觉、社会支援和乐观是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的显著预测变数 该研究发现性别和压力知觉也是预测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的显著变数。研究表明,性别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即女性的主观幸福感要显著高于男性,而压力知觉与主观幸福感负相关。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压力水平以促使个体的心理机能和行为状态达到最佳程度,但是如果压力水平过高或压力持续时间过长,个体应对压力的身体资源就会减少,能量消耗、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引起身心紧张,从而降低个体的幸福感水平。广州青年白领的压力主要来自工作和家庭,尤其是工作前景不明升职无望、跳槽困难等和生活开支过大供房、供车、物价飞涨等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问题无疑对广州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中国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对男性的角色期望普遍都会更高,这种高标准会导致其感受到的压力会更大,男性的幸福感水平会低于女性可能源于这一社会因素。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研究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提高广州青年白领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水平:一是 *** 部门、工作单位和家庭朋友等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工具性或情感性支援,良好和谐的社会,家人、朋友、同事的理解和关心可以排解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够及时宣泄自己的压力和紧张等不良情绪;二是开发和加强广州青年白领的积极心理力量,它们是: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等,这些积极品质是他们应对生活情景的重要心理资源。
疫情下幼儿教师职业怠倦相关论文应该从以下方面:疫情对自己的心理影响,疫情对幼儿园的影响,疫情对幼儿家长及幼儿的心理影响,疫情对社会面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写出幼儿教师怠倦的心情
一、积极心理学对我国大学生心理训练的启示(一)系统的训练内容: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人际关系积极心理学有三大基石:第一是积极情绪研究,如愉悦、满意、乐观、希望、感恩和宽恕等和主观幸福感相关的内在体验。第二是积极特质研究,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的优势和美德,并且认为发挥积极特质是实现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第三是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研究,如牢固的家庭、民主的社会、广泛的道德等,以及它们如何促进积极特质的发展。在我国大学生心理训练过程中,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从个体和群体层面,建构积极情绪训练、积极人格特质训练、积极人际关系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将整体上促进大学生幸福感的各个方面,从而帮助大学生掌握幸福技能,实现幸福人生。其中积极人格特质训练是核心内容,成为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际关系训练的基础;积极情绪体验是个体层面主观感受,积极关系获得是群体层面交往技能与幸福获得的保障条件。同时,在积极心理学三大研究体系内,积极心理学家们建构了大量的理论来解释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如赛里格曼的幸福五元素学说、弗雷德里克森的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艾利克斯的情绪ABC模式、希斯赞米特哈伊的“心流”学说、弗兰克尔的人生意义观等等,这都将是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人际关系训练的核心主题和重要方法来源。(二)体系化训练方法与原则:理论、研究、应用大学生心理训练应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科学实验的证据及有效的训练方法,训练过程要坚持理论性、研究性和应用性原则。首先,大学生心理训练目标、内容、方法受到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同时心理训练过程中也有必要进行理论传授、阐释,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训练,而且清楚怎样配合和自我练习才能导致更好的效果。忽视理论的关照,心理训练就会流于表面,甚至导致游戏化和娱乐化。其次,积极心理学以事实为依据,经过严谨的科学方法得出结论,具有科学性。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训练也要坚持研究性原则,即一方面通过传达幸福科学增强训练的说服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大规模的人群调查、对照组实验设计、跟踪调查等,力求掌握我国大学生心理训练有效性的实证研究结论,以更好地实现训练目标。最后,应用性原则是指不能只停留在理论阐述与研究的结论解释上,而将它们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应用转化,转化成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各种训练方法的具体设计,使得理论、研究结论与应用紧密结合,如先测试、再干预、再测试的训练过程,融理论、研究和应用为一体,既避免枯燥,又增强趣味。同时,不仅是课堂上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应用,整个训练环境也要嵌入积极观念,教授生活中便于应用的幸福心理技巧。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对大学生心理训练过程的思考(一)幸福感觉提升,积极情绪体验训练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让我们感觉良好,即它不仅反映成功和健康,还能够产生成功和健康;积极情绪改变我们的思维,即拓展常规之外更广泛的思想和行为意识;积极情绪改变我们的未来,使我们能够发现和建构新的技能、新的关系、新的知识和新的生存方式。帮助大学生识别、唤醒、体验积极情绪并成为习惯化技能,首先就要根据积极心理学关于情绪研究的分类,即有关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积极情绪三类,针对性地开展训练活动,帮助学生保持面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绪的连贯性,从而抵御消极情绪,提高生活满意度,获得主观幸福感。面对过去的积极情绪有满意、满足、成就感、骄傲、平静等,如何获得这些情绪?积极心理学从改变认知、学会感恩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大学生心理训练过程中,改变认知训练,就是要讲解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即所有过去的情绪都是由思维和解释启动的,而不是事件本身引起的,尤其是要帮助学生纠正教条的决定论,即过去不幸影响未来的错误观念;其次,进行感恩训练,就是要通过课堂感恩记录、感恩沉思、感恩分享,课后记感恩日记、“感恩拜访”等的练习有效改变大学生对过去事件的情绪体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面对未来的积极情绪包括乐观、希望、信心和信任等,如何引发这些情绪?积极心理学认为可以通过改变对未来的希望而实现。在心理训练过程中就是要帮助大学生获得习得性乐观,从训练积极乐观的解释风格开始。首先,教授艾利克斯的情绪ABC模式,通过讲授理论及案例分析、完成句子等形式让大学生认识到对事件的看法和解释而不是事件本身决定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其次,教授反驳悲观的技巧。如采用完成句子、续写故事等方式传授自我对话和自动思维反驳技能。具体可采取当悲观想法出现时,先进行举证、再扩展解释来发现自己对事件的曲解,从而打破破坏性习惯思维等。最后,教授减少悲观想法的技能。如通过三步走的方法,分别试想最坏、最好和最可能的情形,然后针对最可能的情形制定一个应对计划并实施。以上训练方法都可以根据大学生实际生活情境进行案例编排展开。面对现在的积极情绪体验主要包括“愉悦”和“满意”。积极心理学并不排斥合理的培养愉悦感以获得当下的幸福体验。当然,面对现在的积极情绪仅仅停留在愉悦感上是不够的,还要将其提升到更高层次的幸福体验,即面对当下的“满意感”。如获得当下的愉悦感可以通过训练大学生的正念,让他们学会在心灵安静中全心与当下同在,承认、接纳和审视正在发生的不幸、消极情绪等,从而激发直面它们的信心、勇气和能力。而满意感的获得,则需要大学生必须付出努力和意志力,因为它来自于自身优势和美德的展现。帮助大学生识别、展现和发挥自身的美德和优势的所有途径都有助于他们获得满意体验而感到幸福,如让他们去帮助别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发挥潜能进行作品创造等等。(二)幸福品质培养,积极人格特质训练关于优势和美德的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身体中都有着基于进化需要而遗传自远古的优势有待展现,每个个体如果能在每天的生活中运用这些优势,不仅能获得当下的积极情绪体验即满意感,而且可以帮助他们缓冲和对抗自身缺点、疾病、挫折和不幸等等。因此,训练大学生如何识别、展示、运用他们自身的美德和优势,成为积极人格特质训练的核心,也势必会促进其良好人格发展,最终实现幸福人生。积极心理学研究了整个世界横跨3000年历史及不同文化,归纳出人类普遍存在的六种美德,为了建构和测量及实现这些美德,将它们细化后提出24项性格优势,而培养这24种性格优势则是实现六种美德的途径。为了测量这六大美德和相应的24种性格优势,Park等人编制了“优势行动价值问卷VIA-IS”,现已被数百万人广泛使用,而我国的研究者段文杰等对这一问卷进行了中国大学生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除美德结构划分不合理外,VIS-IS可以作为测量中国大学生性格优势的工具。[5]研究表明性格优点存在跨文化的普遍性,并且性格优点与优良表现、主观幸福感以及创伤后成长呈显著的正相关。[6]因此,识别我国大学生个体及群体的突出性格优势,针对性地加以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能解决大学生群体现存的心理问题,而且还能有效提升幸福感。第一步,就是要运用“优势行动价值问卷”对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性格优势进行评估和识别,为展示和应用性格优势训练打好基础;第二步,就要在训练过程中帮助大学生进行优势性格展示,可以采用小组优势讨论的方式,一起分享自身有哪些优势,曾用哪些优势帮助过别人,如何利用这些优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第三步,就需要帮助大学生更广范围应用这些性格优势,如设置高难度的团队任务,发挥团队优势才能克服的挑战,任务完成前小组讨论团队优势,任务完成后每个人写下“挑战中的优势”故事,并进行集体分享等。同时要开发“性格优势运用”的家庭作业方案,在社会生活真实环境下促进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三)幸福环境构建,积极人际关系技能训练在个体提高幸福感的同时,积极心理学并不排斥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个体成熟的防御机制和社会阶层、教育程度和智商高低无关,而与他生活的环境系统有关。成熟的防御机制确保个体在遭受压力、不幸时能够采取利他、幽默、抑制、升华等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是保持心理健康,降低心理问题与疾病风险的积极特质之一。同时,个体作为社会人满足胜任需要、归属需要、自主需要等,也都由个体生活的环境系统决定,并依赖于环境系统所提供的标准及实现途径。显然,作为个体来讲,良好的社会环境、组织系统、家庭氛围、夫妻关系、好的人际关系等都会为幸福人生提供可持续动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素质训练,不仅仅是个体积极情绪能力的提高、美德和品质的发掘和施展,同时还需要积极社会组织系统提供条件和保障。在宏观层面上,建设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如道德的公民、和谐的社会等;在中观层面上,建设积极的单位或社区组织,如良好的校园文化、社区文明等;在微观层面上,培养积极家庭和社会的人际关系等。积极的组织系统建构宏观层面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领域,内容较广十分复杂,积极心理学对此研究也相对薄弱。然而对于利用个体可控因素改善微观环境系统,尤其是建构积极社会关系和积极家庭关系方面,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构建我国大学生积极人际关系技能训练可参考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共情能力训练,即准确地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二是基于情绪感染理论的领导者乐观领导风格培养;三是建构人际关系的实用技能训练,如肯定式沟通风格、积极主动回应方式、有效赞美技巧等训练,并通过角色扮演、贴近实际的案例讨论增强训练实际效果。
不同阶层幸福感的调查报告怎么写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今天的分享吧。不同阶层幸福感的调查报告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首先可以描写调查报告的目的,第二个就是描写调查的具体过程和数据,第三个要描写调查报告的结果和分析。居民幸福感的调查报告一:一.调查背景:国民幸福指数(GNH)最早20世纪70年代是由不丹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如果说“生产总值”体现的是物质为本、生产为本的话,“幸福总值”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完全受经济增长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欲的陷阱,难以自拔。2011年,“十二五”规划开局幸福成为地方两会热词。很多地方逐步呈现了“GDP减速,幸福提速”的趋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指数”被置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也将会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二.调查准备:为反映居民主观幸福程度,在调查问卷设计中,分别设计了基本情况和问卷部分的调查项目,包括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社会保障、社会环境)、经济收入、自我价值实现、家庭幸福和人际关系等多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幸福指数。为了使本次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网上问卷调查,抽样对象为年龄在0-70周岁之间的常住居民,涵盖社会各年龄、各阶层、各行业。并且在中山市实地进行了社会实践,通过与社区群众的沟通,来了解当前社会中民众对于生活的满意度和自身的幸福感。在网上查阅了一些有关调查问卷及报告的信息,通过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参考范例初步设计出了调查表,通过自己反复查看并参考别人意见,反复修改最终做出用于调查的问卷.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调查人群及较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具体的调查实施作出计划。自此,调查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三.调查报告说明:1.调查时间:2015年7月15日----2015年8月31日2.调查对象:普通社区居民及及街道路人3.调查单位:中山市4.调查目的:通过了解当前居民的幸福感,加深对此社会问题的了解与重视,了解政府工作的成效。5.调查方法:调查问卷,问询法,网上问卷。6.内容概述:(1)被采访者所从事行业所对应经济收入多少。(2)被采访者的身心健康状况。(3)被采访者的居住环境。(4)被采访者的家庭关系情况。(5)被采访者对自身工资及生存现状感受如何(自身价值满意度)(6)被采访者对于影响自身幸福感因素排序四.数据统计:调查表共制了60份,收回60份。网上问卷76份。典型举例:1.身份:公民性别:男工作:企业职员年龄段:31~45婚姻状况:已婚对目前收入满意度:比较不满意幸福感较低影响因素:收入比较低,与周围人关系欠佳2.身份:学生性别:女年龄段:18~30收入:0幸福感较高影响因素:家庭和睦、人际关系,社会环境比重3.身份:普通居民性别:男年龄段:45~60收入满意度:一般幸福感较强影响因素: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态乐观五、调查结果分析:随着市区的改造,人性化的设施也越来越多。城市中干净的免费公厕、环境优美的街心公园、越来越多的城市绿化、越来越齐全的健身设施、越来越便捷的交通设施,这些都是对于政府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提高的依据。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主要因素经济收入和身心健康:经济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不言而喻,是所有社会物质条件中对幸福感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古语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健康的身体、积极乐观的心态是人们对幸福最根本的需求,自然对幸福感影响程度颇深,也就是说对于普通公众来讲,能够拥有稳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体已然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了。家庭和睦及社会环境:家庭生活方面上,家庭给人带来的感觉是影响人们幸福重要的因素,幸福的家庭生活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家及理解支持自己的家人,这份安定感和家庭支持无疑会促进幸福感的提高。社会环境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其中生活环境的优劣影响着居民的心情和生活方式,其次,交通便利会不仅可以方便居民的出行,还关系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例如,外出旅游,购物逛街等可以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幸福感也会比较高一点。人际关系和自我价值实现:说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缓解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增强自信心,居民在处理各方面的事情时,还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便利和一定的帮助,自然也就能提高社会幸福感。居民对自我价值实现充满信心或有较高预期,说明对未来是积极乐观的,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乐观的心态,自身优势多,能力得到发挥,内心的满足感会增加,幸福感也会随之提高。六、调查结果总结影响幸福感因素排序(1)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着百姓的幸福感,心理和和身体越健康,越有机会接触新事物,越有能力和活力去创造新生活。家不仅仅是人们温馨的港湾,还是人们爱的发源地,和睦的家庭,家庭成员才有更充足的精力去为家庭拼搏,有更多的心情去进行家庭活动。因此,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家庭和睦对居民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地位。(2)收入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百姓幸福指数,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烈。幸福感较低的居民,往往是那些收入不高或者是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的人群。而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由于其物质生活和个人价值实现程度相对较高,则其幸福指数总体相对高一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也呈阶梯式增长,这就充分体现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性。(3)不同年龄的人群其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幸福感相对最低的人群主要是31~45年龄段的居民,此年龄段正面临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事业发展等各方面的问题,生活、工作压力过大,且对自身的期望要求较高,导致身心疲惫,这是其幸福指数不高的最主要因素。而6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幸福感最高,18-30岁之间的次之。(4)女性的幸福指数略高于男性,大多数女性在家庭承担着主内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家庭,主要从家庭成员身上获得幸福感;而男性更关注收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且社会压力较大。因此,女性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较男性强,故其幸福感要高于男性。(5)幸福感较强的是政府人员、在校学生,幸福感较弱的职业是个体户,普通居民,企业职员及其他。前者有固定收入,职业稳定性较强,社会地位高,有着完善的社会保险,这些方面都优于其他职业,进而增加了他们的幸福感。在校学生对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压力还没有太多机会体会,故其幸福感较高。而对于幸福感较低的相关职业,如何提高这部分人对幸福的基本需求,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从幸福率看,超过74.70%被访者感觉生活比较幸福。所谓幸福率,是指在一定数量的群众中表示幸福的群众所占的百分比,是用来测评群众幸福广度的一种方法,其单位是百分比。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数=效用/欲望。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它分为五种层次,从下至上: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效用是从消费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对欲望的满足。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可以从答案中得到,以得数1为分界岭。比1小就证明不幸福,等于1或者比1大就证明是幸福的。如果我们的欲望指数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来的幸福指数就是零点几了,那就说明我们的生活状态不好,让我们感觉不幸福,而不幸福的严重程度是根据数字来衡量的,数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欲望高,得出的得数就比1大,那就证明是个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数也是根据得数来判断,数字越大就证明越幸福,即幸福感越高。即个体根据自己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常住居民中分别有11.76%和52.94%的居民表示生活的很幸福和比较幸福,35.29%的居民表示幸福程度一般,也就是说0%的居民认为自己不幸福。七.存在的问题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在确定幸福感时,想当然地设定一些和百姓幸福毫不相干的内容,将幸福感调查统计变成了数字游戏。有些官员为了突出自己的政绩,到处宣传炒作,作秀造势,搞华而不实的“幸福形象工程”,甚至民众还未评定,已提前将自己所在城市宣布为“幸福天堂”或“幸福百分百城市”等,这种到达了顶点的幸福指数评比带来的只能是官员的幸福,纸面上的幸福,对老百姓则毫无幸福可言。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视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对生活的主观满意度。民众的幸福感归根结底不能靠官方数据“一锤定音”。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只能靠老百姓说了算。幸福在百姓的生活里,幸福在百姓的心里。各级政府和领导者,让幸福指数变成百姓幸福的唯一办法就是将幸福指数工程真正变成为民工程、富民工程、惠民工程,以幸福指数作为测试百姓冷暖的温度计,设身处地地体察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经常想一想,在这些数字背后,还有多少群众看不起病,多少家庭买不起房,多少孩子上不了学,经常问一问,群众能否能用上干净水,吃到放心食品,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对群众的冷暖,感同身受,对民众的困难和问题,逐项解决落实,只有这样,才能让幸福从冷冰冰的数字变成充满温暖的切身体验。对于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价值实现感、需求满足感等主观的抽象的指标,决策者要以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准确反映百姓的实际感受,以此作为加紧完善政策措施、纠正偏离的基本依据。八.改进建议虽然对于生活的幸福指数有所提高,但是物价的疯长、工资的平稳态势也成为了大众的后顾之忧,政府应更多的社会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制度,让市民“幼有所依,老有所养”。这样人民的幸福感增强了,政府才能得到更多的拥护。九.自身的总结与体会这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体会到个人力量的薄弱,团队合作才是一个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形式。在这次活动中,我也有了机会更深入的与各个阶层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这一捷径我能够走进社会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虽然说我们在大学里已经不再扮演新生这一角色,但是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我们脸上的稚嫩把我们彻底的出卖了。在这里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的东西,在这里没有你做不成的事,只有你不去做的事。认认真真地学习,勤勤恳恳地做事才是生活的真谛!幸福感的调查报告二:一、引言(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近代化带给我们的最大变化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然而,与客观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比照的是,主观幸福并没有呈现相应程度的提高。(二)研究内容1、问卷设计幸福感是一个内涵较为丰富的问题,影响幸福感的主要由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精神方面的需求等方面。我们针对这几个方面分别设计了若干个问题来体现影响国民幸福感的因素。2、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对学生,事业青年,中老年,老年和女性分别调查幸福感,幸福或不幸福的原因。(2)问卷发放和回收过程。共制50份问卷,回收34份(3)研究方法。制成图表分析和百分比分析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原因。二、关于居民幸福感调查的概述(一)幸福与幸福感幸福有很多现实意义,但就回答什么是幸福,有很多现实问题:法国作家罗曼提出来:“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要是真的统计起来,不要说对“灵魂”、“香味”这些抽象的概念无从下手,即便是“你幸福吗”、“你有多幸福”这类问题,也让很多人无法回答。幸福是相似的,工作稳定、收入高、各项福利有保障,这些都是幸福的物质保障;家庭和谐、和睦是幸福的精神保障。即便是如此,幸福的人中也有不幸福的一面,比如碰到感情挫折,可能就觉得不幸福,而更重要的是,幸福只是一种感觉,它是波动的。(二)对待幸福的态度没有幸福能一夜之间就降临。而人们更多的是希望幸福如同春雨一般,润物无声,生活每年都有新变化。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领域许多重大民生问题刚刚破题。如医疗、教育、生态等问题,都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社会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三、关于居民幸福感的调查结果及其分析(一)在被调查者中,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为14.7%回答“比较幸福”的比例最高,约占六成,为35.3%,两项相加为50%;有20.6%的人做了说不清的选择,20.6%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太幸福”,倾向于不幸福回答的比例为8.8%。从性别来看,女性回答“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比例均高于男性,这与国外的许多研究结果一致。从学历水平看,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幸福感最高,17%的感到非常幸福,61%的人感到比较幸福;职业高中、中专或技校学历的被调查者幸福感最低,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为13%,回答“比较幸福”的比例为56%。从不同年龄段看,回答“非常幸福”比例最高的是61-70岁组,最低的为31-40岁组和41-50岁组。此外,30岁以下的青年人倾向于回答不幸福的比例最高,而7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中无人认为自己“不幸福”。(二)首先,幸福指数标志着我国社会发展开始步入一个历史阶段,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是:社会财富的积累已经使大多数民众摆脱了基本生存需求的制约,民众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成为可能。从追求生活水平提高到全面提升生活质量,开始成为多数民众的一种客观需求,也开始成为社会宏观决策现实的目标。其次,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开始关注包括幸福指数在内的人文社会环境指标,强调社会个体的内在体验和感受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意义,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重新审视以往社会发展指标的必然结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最后,它与社会决策者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决定了党在政策选择上必然把为民众谋幸福、为民众提供尽可能优越的生存与发展条件作为所遵循的价值标准。(三)国家在越来越注重人文因素的健康发展,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正如_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发展的每一项措施中,贯彻到改革的每一个行动中。四、相关成因的讨论或措施1988年4月,霍华德·金森24岁,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博士。他毕业论文的课题是《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为了完成这一课题,他向市民随机派发出了一万份问卷。问卷中,有详细的个人资料登记,还有五个选项: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痛苦。E非常痛苦。历时两个多月,他最终收回了5200余张有效问卷。经过统计,仅仅只有121人认为自己非常幸福。接下来,霍华德·金森对这121人做了详细的调查分析。他发现,这121人当中有50人,是这座城市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事业的成功。而另外的71人,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妇,有的是卖菜的农民,有的是公司里的小职员,还有的甚至是领取救济金的流浪汉。这些职业平凡生涯黯淡的人,为什么也会拥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通过与这些人的多次接触交流,霍华德·金森发现,这些人虽然职业多样性格迥然,但是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对物质没有太多的要求。他们平淡自守,安贫乐道,很能享受柴米油盐的寻常生活。这样的调查结果让霍华德·金森很受启发。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论文总结: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是淡泊宁静的平凡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通过修掺着洗衣粉放炼内心、减少欲望来获得幸福。如果你是杰出者,你可以通过进取拼搏,获得事业的成功,进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他的导师看了论文后,十分欣赏,批了一个大大的“优”!毕业后,爱德华·金森留校任教。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爱德华·金森也由当年的意气青年成长为美国一位知名终身教授。20__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翻出了当年的那篇毕业论文。他很好奇,当年那121名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现在怎么样呢?他们的幸福感还像当年那么强烈吗?他把那121人的联系方式又找了出来,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对他们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反馈回来了。当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两人去世以外,共收回69份调查表。这些年来,这69人的生活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他们有的已经跻身于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过着平凡的日子;也有的人由于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但是,他们的选项都没变,仍然觉得自己“非常幸福”。而那50名成功者的选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有9人事业一帆风顺,仍然坚持当年的选择——非常幸福。23人选择了“一般”。有16人因为事业受挫,或破产或降职,选择了“痛苦”。另有2人选择了“非常痛苦”。看着这样的调查结果,霍华德·金森陷入了深思,一连数日,他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绪当中。两周后,霍华德·金森以《幸福的密码》为题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在论文中,他详细叙述了这两次问卷调查的过程与结果。论文结尾,他总结说: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幸福是有波动的,制一种身心愉悦的状态,懂得满足才有真正的幸福。大学生幸福感的调查报告三:一、前言(一)调查原因:追求幸福是人们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幸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因而对大学生幸福感话题的调查应成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提高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的建构,是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基本内涵。为了了解大学生的幸福感状态,我们组对不同省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对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的了解,提出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的建议,是我们的的大学生幸福更强。(二)调查对象:来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省份的大学生(三)调查方式:由于条件限制,我们组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均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分为多选题和单选题,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收回的有效问卷91份(四)调查内容:大学生个人基本资料,对幸福感的理解,幸福感状况,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以及对提升幸福感的看法等等二、结果与分析(一)大学生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是考察他们幸福观的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对该问题的回答往往决定了幸福观中其它问题的看法。在“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的问卷调查中,被试者通过罗列方式回答问题,得到认识,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健康的身体,学业上的成功、丰厚的物质条件、能和自己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有知心朋友受到尊重与理解、无拘束的心灵世界等都是重要的的指标,百分数分别为86.81%、64.84%、60.44%、74.73%、74.74%、63.74%。可见,大多数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是积极的、向上的,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学习,大学生都能普遍理解到幸福的真谛,追求幸福,是每个大学生都为之努力的动力。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至关重要。数据详细参见下图:(二)大学生总体幸福感1.对于“你幸福吗”这个问题,调查中有55%左右的同学认为自己很幸福,也有44%的同学认为自己偶尔幸福偶尔不幸福,只有1%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幸福,由此可见现在大学生的幸福感还是很强的。2.关于大家认为什么样的人最幸福的问题,64%的同学认为是身边的普通人,13%的同学认为是父母他们那一辈人,当然,也有23%左右的人认为是明星或者社会名人,因此我们也分析出大多数同学的现实感很强,能关注周围的生活,也有些同学不怎么知足常乐,以为光鲜亮丽的明星才是幸福。(三)大学生认为对幸福感有影响的要素1.金钱仍与幸福感密切相关如表所示,认为幸福与金钱有很必要的关系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3.19%,认为幸福与金钱有一定关系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76.92%,认为幸福与金钱毫无关系的人数仅占调查人数的1.1%。值得关注的是,在大学生中认为幸福的生活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的比列只占了小部分,可以观察出,当今大学生对“金钱”的理解还是比较客观和理性的。2.学习生涯教育对幸福有重要影响如表所示,认为学习生涯教育对幸福有一般影响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31.87%,认为学习生涯教育对幸福有很大影响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64.84%,仅有3.3%的人认为学习生涯教育对幸福没有影响。教育对于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有重要作用。拥有一个正确的幸福观对获得幸福有着重要导向作用。由此,可观察得到大学生对教育的重视与肯定。3.幸福影响因素多元化调查中,我们设置了多项选择题,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几乎每一个选项,都超过了50人选择,是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可见当代大学生们对幸福的追求与感受并不是单单倚重某一个的要素,展现出当代大学生思想的成熟客观。三、建议(一)从学校教育来看1.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人是幸福的本质2.加强大学生追求幸福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追求幸福的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家庭与事业的关系。3.引导大学生正确协调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和享受需要与创造需要,认识和处理好个人需要和集体社会需要的关系,使个人需要自觉的服从和融合于集体和社会需要之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挫折与成功的关系,充分认识自己,明确方向,避免盲目,树立目标,坚定信心。4.引导学生对挫败正确归因,消除悲观,战胜挫折,振奋精神,增强韧性,并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和帮助,保证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适应环境,去创造幸福美好的未来。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不同侧面与不同层次为大学生创造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条件与机会。6.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在一定的集体或社会活动中的价值,使自己的思想的和行为与社会规范和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已在业余生活中过得充实丰富有意义,在健康积极优美的校园文化中满足需求,增长知识发展潜能陶冶情操,增强他们的幸福感。7.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为他们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人际关系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等课程,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把握自身发展规律,改善自我认识方式,从而能够促进自我调适,更好的顺应社会发展。(二)从大学生自身来看1.大学生应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正确处理金钱与人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防止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
第一,积极地面对世界,增强自我力量感。主动争取个人生存和追求个人幸福的基本权利,特别是通过劳动获得基本生活条件和个人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意识本身就是对自己负责也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因为这也是现代公民社会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保持乐观并有控制感的生活状态,相信自己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条件改变自己的环境,以至于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乃至整个生存状况。如果你生性是个内向且情绪很不稳定的人,要提升你的幸福感,还要尽力去改变自己的性格,使自己更外向一些,情绪更平和一些,多接触外向平和、乐观向上的人,寻求社会支持,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并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自尊、自主性和控制感。人是环境的产物,但人也改造环境;性格决定命运,但性格也是可塑的。第二,不要总是向上比较,适当向下比较,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不仇富,不欺贫。幸福感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人们往往拿自己的现有情形与周围的人进行对比,在收入方面也是如此。对一个人的心理感受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的绝对收入水平,而是他和别人比较的相对地位。研究表明,向上比较能激励个体去做得更好,但也会使满意度降低,而向下比较虽然容易使人安于现状,但会使满意度增加。因此,当我们在朝目标奋进的过程中感觉太累的时候,不妨适当向下比较,缓解一下压力,以便为下一次的奋斗蓄积能量。第三,科学地认识物质财富与幸福的关系。金钱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钱本身买不来幸福。过高的物质生活目标不仅不会使人更幸福,反而使人更烦恼。彩票中奖是很多人的梦想,如果真中了大奖,我们的幸福是不是会相应增长呢?一项经典的研究发现,彩票中奖的人并不比一般的人更幸福。首先,与中奖后的兴奋和高峰体验相比,许多平常的生活事件看起来就不再那么有乐趣了。其次,中奖的兴奋会随着时间而逐步消退。当他们习惯了期待由新的财富所带来的快乐时,这些已经来到的快乐体验就不再那么强烈,对总体的幸福感就不再有很大的影响。一项对《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富翁的调查发现,与一般的民众相比,他们的幸福感只是略高一点;49位超级富翁中,有80%的人报告钱既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幸福;一位富翁从来不记得自己曾经幸福过;一位富翁(婆)报告钱不能解除由她孩子的问题所造成的痛苦。由此看来,金钱在人们心理上的作用被夸大了。在一定范围内,在贫穷状态下,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较大,而一旦超出这个范围,金钱对幸福感就不产生什么大的影响或者根本不产生影响。第四,设置多样化多层次的生活目标。金钱是个人实现生活目标所需的条件或手段,如果把金钱本身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它对幸福感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大量研究表明,那些认为金钱比其他目标更重要的人对他们的生活质量更不满意,把追求经济的成功作为生活的中心目标反而会降低幸福感。因为过分追求经济目标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如果多数心理能量都被投资到物质目标上,那么追求其他目标如亲密关系、体育锻炼、兴趣爱好、审美活动、公益事务上可用的能量就减少了,这样就减少了实现它们的机会而最终阻碍了总体幸福感的提升,因为这些目标对于幸福也是必要的。第五,建构有利于幸福的价值观。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对于有些人而言,幸福取决于物质享受、功名权势;而对于另一些人而言,幸福在于真知的获得、道德的完善、艺术的享受、宗教的关怀。前者是外部定向,后者是内部定向。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E. Fromm,1900―1980)将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区分为占有与存在(To Have or To Be)两种,重占有者将生活视为追求金钱、权力和外在成功的无止境的过程,而重存在者关注的是生命本身的成长和人性潜能的实现,这两种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前者会越来越烦恼,后者会越来越幸福。适当控制物质欲望的增长,从生活中寻找其他快乐因子,特别是更多致力于精神需要的满足,如潜能实现、求知、审美、终极关怀,会增加幸福感。经济学家伊斯特林(Easterlin)发现,幸福水平不一定随收入的增加而提高,并结合欲望水平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幸福感取决于收入欲望与实际收入之间的差距而不仅仅是实际收入水平。如果收入欲望不变而实际收入增加,那么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会提高。但事实上,更多的情况是收入提高,物质欲望相应地提高,结果是抵消了收入增加带来的满足。或者是收入欲望的增加大于实际收入的增加,那么收入增加的结果不是幸福反而是不幸福、不满意。刚好将欲望的增长控制在低于收入增长的范围内本身难以做到也耗费心力,更重要的是在物质生活能够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更多地致力于精神需要的满足,这样才会更幸福。这样的建议还可以继续列下去,但幸福显然不存在于心理学家的“处方”之中。幸福在哪里?没有确定的答案。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