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华东 1957年生,湖北仙桃人。中共党员。主任记者。1982年1月到湖北日报社从事记者工作。1988年任孝感记者站负责人,1989年任咸宁记者站站长,1992年任《楚天周末》副总编辑,1993年起任湖北日报社政宣科教部副主任。湖北省社会学会会员。策划、编辑的新闻报道"Kent广告冲击波"系列获湖北新闻奖三等奖,《检察官叶子新以身殉职》获湖北新闻奖一等奖、全国法制好新闻一等奖,《"小熊猫"见到妈妈啦》获湖北好新闻二等奖。有《试论当今中国报纸大走势》、《沦专栏专版策划》、《车匪路霸犯罪研究》等20余篇论文在理论刊物刊发。一位总编辑的“报人责任” 记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蔡华东湖北传媒网通讯(实习记者韩建超、陈俊蕾)有这样一位报人,从农民到记者,又从记者做到编辑、总编辑;他先后编辑出版过个人采写作品选《国门倚天剑》、新闻文论选《社会.新闻与报业》、编辑作品选《深山里,好一户英雄人家》、作品集《巍巍青山护长城》;他曾先后荣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三届“湖北新闻名人”奖;他还获得第六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享受国务院津贴。在自己的报业生涯中,他把名利看得淡如烟云,却把“责任”二字看得重如泰山,“铁肩担道义”对他而言是实至名归。他,就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高级记者蔡华东。他认定读者是办好报纸的不竭动力提起蔡华东,不可不提及他在《楚天都市报》担任总编辑时的辉煌。正是在他的带领下,2004年《楚天都市报》由原来的几十万份,发展到130多万份,发行量排到了世界37位。他的经历,可以说是一个都市报人的缩影。2002年蔡华东接手《楚天都市报》总编辑以后,就认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报纸的生命力应该在人民群众之中。“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就是群众,大家不订你的报纸,你的报纸就失去了生存的可能。”蔡总说,“所以,坚持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就要全心全意依靠市民办报。”正如1843年马克思在主编《莱茵报》时提出的: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在决定报纸命运的生死牌中,人民群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你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主管部门就会扶持你、支持你;你拥有众多的读者,广告商会对你青眼有加;你的编辑记者真正能够贴近群众深入群众,你就能从人民群众中获得极大的智慧和力量。“谁是报纸的上帝,谁能给报纸带来不竭的动力?”用蔡总的话说:“你真心为群众,群众就会帮你办报。团结就是力量,和十几亿群众一起,怎么会办不好一份报纸呢?”主办《楚天都市报》期间,蔡总专门开辟了“新闻评论”、“读者来信来电”等栏目,接受上至省委书记下到平民百姓各个阶层人群的监督和建议。楚报在每年一次大的改进之前,都有一个大型读者意见调查;每周一次业务例会,都会通报读者关于对报纸的意见;内部评报栏、报纸上的“读者·作者·编者”专栏,都不断传递着读者的声音。因为蔡总至始至终坚信:“只要心中有党和人民群众,就可以漫漫求索路无悔,俯仰无愧天地间。”梁启超认为报纸的作用在于“开启民智”。对此,蔡华东深表赞同,他觉得“开启民智”是传媒人的职责和历史使命。在担任《楚天都市报》总编辑的日子里,他一直将“真实准确”视作报纸的生命,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增强先进文化对受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和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媒体“传承文化”的重要功能,以提升民众的素质为己任。在品牌塑造的道路上,《楚天都市报》以丰富厚重的文化含量,体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政治责任感,以及文化上的道德感,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注、支持,也能得到读者的理解与认同。走过风雨崎岖,尝遍辛酸苦辣,才能见雨后彩虹。在责任之心的驱使下,蔡华东一直在为楚报的发展壮大而努力着、付出着,从而使《楚天都市报》在中国各大报业中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当广大读者和业内同行们赞扬他是“报业奇才”时,他说:“《楚天都市报》的辉煌是楚报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传播先进文化是媒体人应尽的责任,我只是做了分内的事。”他心目中的“报人责任”内涵丰富2005年,他从《楚天都市报》回到湖北日报做副社长、高级记者。职务变了,但他始终将“报人的责任”放在心头。在采访过程中,他也一直在强调新闻人的使命与责任。他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牢记使命,不忘责任。真正的新闻人要勇于承担起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文化责任和经济责任。牢记政治责任:在采、编、报、播等阶段都按政治准则、政治纪律办事,就能自觉的地抵制一切噪音、杂音,全力服务于党的工作重心,服务于政府和人民。牢记社会责任:才能做到“与社会同行,与人民同在”。“新闻工作者有别于商人、有别于农民,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传声筒,因此心中必须牢记党的责任、党的使命。”新闻工作者要努力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当好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当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的渠道。第三个要牢记的责任是文化责任:办报纸和做工人做农民不一样,它有一种文化的传承,具有文化传输的功能。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将来都会被积累下来,先进文化有超越前人的积累;有对错误或落后的批判;有新的个性的创造;也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在积累的过程中创新文化。第四个要牢记的责任就是经济责任:党报集团也是我们党的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完全靠国家拨钱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所以要自己肩负起经济责任,不断做大做强传媒集团。“如果我们能够牢记使命,肩负起这四种责任,其他的工作也就好安排了。”现在,作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他更多的是从全局的高度来考虑整个传媒集团的发展。新闻媒体肩负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旋律的重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工作的重中之重。“党报集团必须以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先进的文化为己任,强化党报的权威,坚持‘三贴近’原则(“三贴近”就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执政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全局服务。这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三贴近”原则,是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从事新闻报道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也是新闻报道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从而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并牢固占领舆论阵地的法宝。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承担起他的历史责任。蔡华东对目前少数媒体为了追求“眼球经济”,走入了“新闻娱乐化”误区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有些人甚至捏造虚假新闻,而将责任抛到了九霄云外。针对新闻界频发的一个又一个“新闻”,如北京“纸箱馅的肉包子”、江西“恶毒后妈摧残小女孩”,他写出了《初论新闻思维批判与创新》,提出要创新和改善我们的新闻思维,把握向度、恪守信度、尊重、力求高度、追求深度,让那些反社会反主流的、不可新的、媚俗的、低级趣味的、肤浅草率不负责任的、滥竽充数的“新闻”在责任媒体上无处容身。记者是“社会之公人”,媒体是“社会之公器”,新闻人不可忘记自己光荣的使命和历史责任。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新闻之外的功夫在哪里? 蔡总认为,政治和文化是新闻的两个最大的外功。对一个记者来说,政治责任是让你不小、不私,高瞻远瞩,光明磊落;文化责任是让你不浅、不俗,学养深厚,敏锐从容。“责任造就公信力。谁有责任心责任感,谁就会成为一流的传媒集团。”他这样说道。他是个好记者,更是个优秀编辑“我不是一个优秀的记者,但可能是一个优秀的编辑。”在蔡华东的编辑作品选《深山里,好一户英雄人家》的前言中,他这样写道。不过,据湖北日报一位资深记者说,蔡华东一进入湖北日报就显露出他的记者才气。“他七十年代末采写的一篇关于‘兵妈妈’的长篇报道就曾深深打动读者,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那位老记者说:“只是后来工作需要他做编辑、总编辑,他就把才智倾注在编辑方面,一心为他人‘作嫁衣’了。”翻看他编辑的作品,你会发现他编辑的文章,力求客观公正,果然是如别人评价的那样以“特殊的功底传达出特殊的意义”,往往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与他合作多年的同事张晓峰评价他:“蔡华东是原《楚天都市报》的掌舵人,各方面新闻功底都很深厚,尤其是在新闻编辑方面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能把一篇很平淡的消息弄得很精彩。”也许,他的神奇,就在于他的责任感、使命感。他说作为新闻人,一要有专业精神,二要有职业精神,不能为了钱与权出卖自己的良心。当然,他的神奇与他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正如他书中所写,“‘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居上,不能张狂;处下,则更要有宽阔的胸襟、远大的目光和艰辛的劳动,不然就容易埋没自己。自己不做超出常规的努力,何来突破常规的成功?”对于荣誉,他淡然一笑1957年1月,蔡华东出生在湖北仙桃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农村当了十年农民,经历了许多风雨。后来恢复高考,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1982年毕业后走进了湖北日报社,先后任记者、记者站站长、《楚天周末》副总编辑、政宣科教部副主任、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楚天都市报》总编辑、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期刊中心总监、党委委员。曾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三届“湖北新闻名人”、第六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编著出版有个人采写作品选《国门倚天剑》、新闻文论选《社会·新闻与报业》、编辑作品选《深山里,好一户英雄人家》、作品集《巍巍青山护长城》。他参与策划、采写、编辑的系列报道《荣辱观的生活解读》荣获2007年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由于他工作出众,成绩卓著,被人誉为“伟大的新闻学者”、“报业奇才”。对于这些丰富的经历与耀眼荣誉,蔡华东只是淡然一笑,不愿多谈。“这些都已经是过去了,荣誉只是附属物,你做得越多,回报的可能就会越多。”他的低调,如富矿藏于地底;他的语言,在他的报纸里。他更愿意将自己的思想转化成文字,以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影响他人,影响社会。
《湖北日报》创刊于1949年7月1日,是中共湖北省委的机关报。出版10天后,遵照中共中央华中局把工作重点放在新解放区农村的指示,8月5日改为《湖北农民》报。1950年6月1日起,经中共湖北省委决定,又改出《湖北日报》。1951年7 月1日,新创办《湖北农民报》,两报并存。《湖北农民报》于1953年4月28日停刊。1963年元旦开始出版的《湖北日报农村版》,于“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迫停刊。 《湖北日报》主要面向全省,及时宣传报道本省和全国工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形势,对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许多著名英雄模范人物作了突出生动的宣传。中文名称湖北日报语言汉语主管单位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单位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创刊时间1949年7月1日历史沿革 听语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湖北日报》大力推行新闻改革,坚持以新闻为主体,加强和改进消息报道,增强报纸评论工作,调整版面并开辟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专页、专栏和副刊……《党的生活》、《学习》、《读青来信》、《时事窗》、《东湖》、《星期天》、《科技之窗》等。言论方面除了社论、评论员文章外,还辟有《大家谈》、《热风》、《灯下漫笔》、《读者论坛》等。《湖北日报》注意按照新闻规律改革新闻报道,提出重点解决“三个面向”(即面向群众、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和新闻报道“新、宽、快”的要求。经济报道从抓三性(季节性、技术性、业务性)转变为抓政策、抓问题、抓典型;努力增加动态新闻,积极改进其他形式的新闻,提高报道质量,严防报道失实。1984年,《湖北日报》还对内部机构进行改组,重点是把过去按行政、行业对口设宵机构,改变为按报纸工作特点和规律,编、采、通相对分开设箴机构,裁并经济部、政宣科教部为新闻编辑室,理论文艺部改为副刊编辑室,新设记者部、摄影部、新闻研究室;在经营管理上增加经理部、计财处,同时依靠自己的力量分期举办新闻干部训练班。《湖北日报》1985年的日发行量为46万份,并经批准从1984年起向国外和港澳地区发行。到1985年底止,湖北日报社历届主要负责人有陈冷、李泽、谢丰、余英、任崇、雷行、顾大华、戈枫、段钟南、海波、张涛、樊坤、周传仁等。报刊影响 听语音《湖北日报》是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系列报刊中的龙头报纸,是报刊舰队的旗舰。报头的湖北日报四个是从鲁迅先生的笔记里摘抄下来的,50多年来,《湖北日报》不断改版扩版,现日出对开12版,为A、B、C组合版式结构,彩色印刷。在9个新闻版的基础上,设有《东湖》、《理论周刊》、《舆论监督》等10多个专、副刊。《湖北日报》《湖北日报》锐意改革,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坚持指导性与新闻性、权威性与服务性、思想想与可读性的统一;政策宣传、经济报道、时事评论、舆论监督是其重要功能;树立典型、尝试挖掘、批评追踪影响深远。作为省委机关报,她认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政府关于国计民生的重大举措,宣传报道的权威性、真实性、有效性深入人心。她特别重视经济报道,经济领域的深度报道被各级领导视为驾驶经济工作的思想库。作为大众传媒,她及时、准确地报道省内外、国内外各类新闻,提供大量有价值信息,其内容贴近社会贴近读者、贴近生活区。“强化权威意识,围绕中心工作,研究现问题,紧扣生活脉搏”,是《湖北日报》全体办报人员发始如一的追求。2005年以来,为加强《农村新报》、《体育周报》、《特别关注》、《新闻前哨》、《前卫》、《可乐》等集团所属分众媒体的广告开拓,本着条块结合的目的,楚天广告总公司分别成立了期刊广告中心、新报周报业务部。楚天广告总公司的内部管理架构进一步专业化。
北京市 叶用才 北京日报社摄影部主任 石秀冬(女)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制作中心编辑 马国颖(女) 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要闻部副科长 邵延枫 北京青年报社文化版组副主任 天津市 宋子明 天津日报社摄影部记者 王 栋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李秀英(女) 天津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 张虹红(女) 今晚报社重要新闻部主任助理 河北省 王 宁 河北日报社新闻出版中心编委 赵晓蔚(女)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评论部首席主持 乔喜瑞 河北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李 芳(女) 河北工人报社工会权益部主任 山西省 席殿晋 山西日报社理论评论部主任 尹长虹 山西晚报社副总编辑 孙海军 山西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编辑部主任 宋沈平(女) 黄河电视台国内台《黄河全记录》栏目制片人 内蒙古自治区 张泊寒 北方新报社首席记者 张 萍(女)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副主任 宋国英 内蒙古电视台节目制作中心副主任 布仁图(蒙古族) 锡林郭勒日报社主编 辽宁省 张小龙 辽宁日报社评论部主任 关 金(满族) 沈阳人民广播电台都市广播总监 王 瑄 辽宁电视台对外新闻部主任 赵振江 大连晚报社采编中心编委、主任 吉林省 李文彪 吉林日报社编务中心主任 赵宝玲(女,满族)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总监 王艳春 长春日报社副总编辑 李 荣(朝鲜族) 延边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黑龙江省 王敏学 黑龙江日报社新闻评论中心副主任 任季玮(女)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率编辑 何 璇(女) 黑龙江电视台总编室主任助理 左晓东 哈尔滨广播电视局交通广播频率总监 上海市 郭泉真 解放日报社机动记者部副主任 简光洲 东方早报社中国新闻部首席记者 任 荃(女) 文汇报社科技部首席记者 王 勇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心采访一部记者 江苏省 汪晓霞(女) 新华日报社城市生活部记者 王卫刚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传媒中心新闻广播事业部主任助理 史 燕(女) 常州日报社社会新闻部主任 浙江省 李 杲 钱江晚报社社委会委员、总编辑 陈立波 浙江广电集团电视民生休闲频道总监 陈庆港 杭州日报社专刊中心首席摄影记者 田 勇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中国宁波网总编辑 安徽省 陆列嘉 安徽日报社经济新闻中心首席记者 李揽月(女,回族)安徽日报社政治新闻中心记者 纪 斌 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蚌埠记者站站长 钱文武 安徽电视台经济中心制片人 福建省 庄 研 福建日报社要闻编辑部副主任 唐征宇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广播都市生活频率科长 杨国昕 泉州晚报社社长 陈育进 闽北日报社总编辑 江西省 桂 榕 江西日报社经济部新闻总监 龙和南 江西日报社大江网总编辑 温艳霞(女)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民生频率台长助理、总监 曾 佳(女) 江西电视台新闻部记者 山东省 陈中华 大众日报社特派记者组记者 初化臣 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总监 辛 梅(女) 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高文举 聊城日报社总编辑 河南省 平 萍(女) 河南日报社政文新闻采访部副主任 卢慎勇 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部副主任 高安宁 安阳日报社副主任 刘 红(女) 开封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播音员 中央新闻单位 龚永泉 人民日报社江苏分社社长 官建文 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人民网)副主任 贾立政 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 汪大昭 人民日报社体育部记者 钟 嘉(女) 人民日报社海外版编辑 吴 兢(女) 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编 杨 涌 人民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陈 雁(女) 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清样室副主任 王 丽(女) 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 孙承斌 新华社国内部政文采访室主任 陈万军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海军支社社长 李 岳 新华社摄影部体育采编室主任 顾钱江 新华社对外部国内新闻采编室副主任 罗骁兵 新华社新疆分社记者 李卫星 解放军报社理论宣传部副主任 季桂林 解放军报社互联网络宣传部网络部主任 谭道博 解放军报社军事工作宣传部编辑 付小悦(女) 光明日报社文艺部编辑 叶 辉 光明日报社浙江记者站站长 张玉玲(女) 光明日报社经济部记者 王 瑟 光明日报社新疆记者站站长 陈建辉(女) 经济日报社政科文新闻部副主任 李 力(女) 经济日报社产经新闻部副主任 武 力 经济日报社总编室常务副主任 钟华林(土家族) 经济日报社四川记者站站长 王 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记者 德庆白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西藏记者站记者 (女,藏族) 梁永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采访部主任 任 捷(女)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副主任 罗 京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播音员 毛财旺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军事节目部制片人 任永蔚(女)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制片人 张泉灵(女)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记者、主持人 李武军 中央电视台体育新闻部记者 王茫茫(女) 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英语频道记者 庄元元(女)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制片人 江爱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中心国际报道部副主任 夏勇敏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西亚非中心土耳其语广播部主任 苑听雷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东中心俄语广播部副主任 张雯雯(女)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二亚中心副主任 黄向阳 中国日报社发稿部副主任 邢志刚 中国日报社新闻中心副主任 刘百家 中国日报社北京新闻编辑部主编 陈 磊(女) 科技日报社新闻中心记者 孙明河 科技日报社山东记者站站长 杨祝夫 工人日报社编委、中工网常务副总编辑 刘文宁(女) 工人日报社新闻评论部主任 冯雪梅(女) 中国青年报社评论部主任 曹 竞(女) 中国青年报社体育新闻部主任 王长路 中国妇女报社总编室记者 韩晓红(女) 中国妇女报社山西记者站站长 周 铮(女) 农民日报社科教部主任 沈建华 农民日报社江苏记者站站长 张金茹 中国纪检监察报社要闻部编委、部主任 史文杰 中国纪检监察报社记者部主任 邓新建 法制日报社广东记者站站长 张大强 法制日报社编委 李德华 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社长 秦 朗 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 刘小渡(女) 第二炮兵火箭兵报社政工处记者 侯保和 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报社编辑 陈建平 南京军区政治部人民前线报社处长 李通斌(苗族) 成都军区政治部战旗报编辑三室主任 魏文利(女)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编辑部主任 何立新 武警新疆总队政治部新闻电视工作站站长 姜书范 中国铁道建筑报社记者 吴峥岚(女)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国少年报编辑部主编 赵屾 中国航天报社编辑部总编助理、部主任 殷敖佗 中国建设报社住房编辑部主任 李洪明 中国电力报社江西记者站副站长 李 仑 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煤炭报社山西记者站站长 张民生 边防警察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陈金国 中国石油报社经济部主任(马铁护 广西电视台新闻)湖北省 胡祥修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黄冈记者站站长 梁 延(女) 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综合广播新闻采访部主任 喻 敏 武汉晚报社扶助行动工作室主任 李海昌 荆州电视台台长 湖南省 文热心 湖南日报社编辑部编委 朱皓峰 湖南经济电视台都市节目中心主任 张冬萍(女) 潇湘晨报社经济新闻中心首席财经记者 廖 岚(女) 岳阳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 广东省 郎国华 南方日报社要闻编辑中心副主任 郜国欣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主任助理 林 丹(女) 羊城晚报社珠海记者站站长 陈 洁(女)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新闻频率执行监制 海南省 谭丽琳(女,回族)海南日报社政文部首席记者 赵宇瑛(女)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主持人 彭 桐 海口晚报社经济部记者 华 斌 琼海市广播电视台台长 广西壮族自治区 周仕兴 广西日报社科教部记者 江柳明(女)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教育生活广播心子工作室制片人 马铁护 广西电视台新闻中心时政报道科科长 王 庆 广西新闻网总编辑 重庆市 曾晓云 重庆日报社编辑出版中心常务副主任 穆黎一 重庆广电集团(总台)电视新闻中心采编部记者 邵 华(女) 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广播新闻频率采访部副主任 周 立(女) 重庆晚报社记者 四川省 青兴海 华西都市报社地方新闻部记者 雷小雪(女) 四川电视台第四频道主播 范潇涵(女) 成都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总制片人 李 涛 绵阳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贵州省 孙雁鹰(女) 贵州都市报社总编辑 魏和平 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安顺记者站站长 孙凤岐 贵阳日报社社长 王先宁 黔南电视台台长 云南省 陈敏锐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网网络中心副总监 牛 燕(女) 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办公室主任 孔维华 云南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 戴振华 春城晚报社州市新闻中心西双版纳记者站站长 西藏自治区 索 朗(藏族) 西藏日报社藏文编辑部编译 边巴次仁(藏族)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藏语新闻综合频率总监 次仁多吉(藏族) 西藏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 刘 斌 拉萨晚报社总编辑 陕西省 李佑民 陕西日报社农业新闻部记者 刘晓兵(女)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总监 邱 陆 陕西电视台新闻中心采访部副主任 胡国庆 华商报社新闻摄影部首席记者 陈若星(女) 文化艺术报社总编辑 甘肃省 蹇勇德 甘肃日报社出版部主任 左玉丽(女) 甘肃日报社时政部副主任 刘永兰(女) 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集团)新闻综合广播总监 周尚业 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电视新闻中心副主任 青海省 韩国宁 青海日报社出版部总编辑助理、部主任 张 玲(女,藏族)青海电视台新闻中心编辑部主任 邢玉春 西宁晚报社政文部摄影记者 施建华(女) 黄南州报社编辑部副主任 宁夏回族自治区 高 鹏(女) 宁夏日报社时政新闻部主任 胡 毅 宁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主任 于小龙 银川晚报社社长、总编辑 张心译(女,满族)银川市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总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买买提·艾力 新疆日报社维文编报部编译 (维吾尔族) 阿米娜·热合曼 新疆电视台新闻中心哈编部副主任 (女,哈萨克族) 杜宗阳 新疆经济报社第一编辑部总编辑助理、部主任 阎旭光 喀什日报社总编辑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吴国平 兵团日报社专刊编辑部主任 蒋 革 准噶尔时报社社长、总编辑 曾 治 兵团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
1958年1月12日,毛泽东同志在南宁市主持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就办好广西日报问题,给当时的广西省委领导写了一封信,指出:“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有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广西日报社进入了她历史发展的新时期。报社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适应读者的信息需求,从1995年起,广西日报从原来每天四个版扩为星期一至星期五每日八个版,星期六、日每日出四个版。1999年起又在5至8版推出经济周刊、社会周刊、政法周刊、科技周刊、周末特刊等五个周刊,受到了读者普遍欢迎。创刊于1995年10月19日的《南国早报》,是由广西日报社主办的一张晚报性质的省级都市报,每日四开24版,彩色印刷。它集思想性、消遣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版面活泼,文章短小、信息量大,可读性强。目前日发行量最高已达18.5万份。《当代生活报》是由广西日报社主办的广西第一张生活类彩报。创刊于1997年12月25日,它反映社会生活主旋律,下面引导,扬清抑浊,贴近生活,服务百姓,深入家庭,知识实用,雅俗共赏,适应社会各界读者的不同需要。
社长总编现任社长:杨振武。(2014年上任)现任总编辑:李宝善。
社长现在是李宝善
社 长:杨振武总编辑:李宝善副总编辑:谢国明海外版总编辑:张德修副社长:张建星编委委员、中央纪委驻社纪检组组长:蒲增繁副总编辑:阎晓明副总编辑:卢新宁副总编辑:杜飞进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直属事业单位和中共中央的新闻机构,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中央纪委在人民日报社派驻纪检组。2009年,经中央批准,人民日报社进行机构与职能调整改革,后又根据发展需要进行局部调整,形成由23个内设机构、72个派出机构、3个办事机构、26种社属报刊及若干家所属企业共计四个板块组成的基本架构,初步建立健全了责权一致、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1978.10——1982.07,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专业学习;1982.07——1984.04,任《新华日报》社政法处编辑;1984.04——1990.05,任《新华日报》社南京记者站记者、副站长、站长;1990.05——1993.03,任《新华日报》社记者处副处长(其间:1992.03—1993.01参加省委工作队赴沭阳县扶贫);1993.03——1995.08,任《新华日报》社副秘书长兼外宣处处长;1995.08——1996.09,任《新华日报》社社长助理、党委委员(其间:1996.03—1996.06省委党校第一期县处级干部培训班学习);1996.09——1999.08,任共青团江苏省委副书记(其间:1996.09—1998.07南京大学商学院领导干部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1998.09—1998.12南京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省第三期领导干部高级研修班学习);1999.08——2000.12,任江苏省广播电视厅(局)副厅(局)长、党组成员兼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台长;2000.12——2001.06,任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2001.06——2001.08,任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2001.08——2002.01,任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省广播电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2002.01——2004.04,任江苏省委副秘书长兼省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省广播电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2004.04——2011.07,任江苏省委副秘书长(正厅级)(其间:2008.12获南京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博士学位;2009.10—2010.05参加中组部“新世界高级公务员培训计划”赴外交学院、美国哈佛大学培训);2011.07——2012.01,任江苏省常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兼市行政学院院长;2012.01——2013.02,任江苏省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兼市行政学院院长;2013.02---至今 任中共江苏省淮安市委书记 ;
刘白羽(1916.9.28-2005.8.24),山东潍坊青州人,出生于北京通州。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作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2019年9月23日,刘白羽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1]中文名刘白羽国籍中国民族回族出生日期1916年9月28日逝世日期2005年8月24日快速导航人物介绍 人物经历 成就影响 主要作品 人物评价 相关事件人物概况刘白羽:男,1916年出生,北京人。中共党员。1936年毕业于北平民国大学中文系。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延安文抗支部书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编辑部主任,新华社总社军事记者,总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及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总政文化部部长,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大军区副职。全国第一届政协代表,全国第一、二、三、五、六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中共八大代表,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副主席,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名誉副主席。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2]刘白羽著有长篇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散文集《红玛瑙集》《海天集》《秋阳集》《腊叶集》,短篇小说集《草原上》《兰河上》《五台山下》《太阳》《幸福》《扬着灰尘的道路上》《晨光集》,报告文学集《刘白羽东北通讯集》《环行东北》,短篇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散文《长江三日》《日出》等。电影文学剧本《中国人民的胜利》(已拍摄发行)获1950年斯大林文艺奖一等奖,散文《芳草集》获1989年中国作家协会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1991年茅盾文学奖,长篇回忆录《心灵历程》获1995年优秀传记文学奖。[2]人物介绍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党支部书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部主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记者、新华社总社军事特派记者、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顾问、《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刘白羽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代表、七届委员。[3]刘白羽半个多世纪来,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立。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始终不渝地坚持文艺的工农兵方向,进而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写作。
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正式创刊出版发行《新华日报》,同时在广州设立分馆,同年10月分别在25日、21日从汉口和广州迁入重庆和桂林。 该报系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机关报,报社社长潘梓年。总编辑华岗,经理徐迈进。发刊词宣称:“本报愿将自己变成一切愿意抗日的党派、团体、个人的喉舌”。17日,报社营业部曾被国民党暴徒捣毁。10月25日,武汉失守后,报社迁重庆继续出版,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机关报。《新华日报》陆续在山西、重庆、广州、西安等地设立分馆,在黄陂、宜昌、郑州、洛阳、许昌、南昌、潼关等地设立代销处。在武汉期间,该报隶属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董必武主管。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该报有步骤地纠正了某些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宣传。迁至重庆后,报社隶属于中共中央南方局,由周恩来兼任董事长,南方局副书记董必武等直接领导,具体负责人先后为潘梓年、华岗、吴克坚、章汉夫和夏衍。1938年8月1日迁至汉口府东五路(现前进五路)150号办公(新华日报社旧址位于汉口民意一路大陆里4-9号)。当时报社领导机构为董事会,由陈绍禹(王明)、秦邦宪(博古)、吴玉章、董必武、何凯丰、邓颖超6人组成,陈绍禹为董事长;潘梓年任社长,华岗任总编辑,熊瑾玎任总经理。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新华日报》在武汉出版最后一期。同日,同一期号、不同内容的《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历任总编辑有华岗(华西园)、吴克坚、章汉夫等。1938年12月19日,《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宣告成立,何云任分馆管理委员会主任(社长)兼总编辑。21日,何云在《新华日报》华北版发刊词中明确指出:“《新华日报》华北分馆任务有三:一是立足华北,坚持敌后抗战,鼓励、推动全国团结抗战及进步;二是创造、巩固和扩大华北抗日根据地;三是团结华北文化战士,开展敌后文化运动与敌苦斗到底。”这是全国各大报在敌后发行地方版的创举,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非凡意义。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号终于在战火中诞生了。当彻夜未眠守在印刷房中的何云看到第一张报纸印出来时,激动不已,十分欣慰。他决心用自己的全部心血乃至生命来哺育它,使它茁壮成长,成为华北地区强有力的新闻舆论阵地。 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山西沁县创刊,为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1940年1月6日,因社论被国民党当局强令删去﹐《新华日报》被迫“开天窗” 。天窗中共重庆《新华日报》社论栏第一次打开“天窗”。此前,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修正新闻检查标准》、《修正战时新闻禁载标准》、《战时新闻违惩罚办法》等法令,规定所有报纸于出版付印前,其内容都必须经新闻检查机关审查、通过。是日,《新华日报》原拟刊登社论《论冬季出击的胜利》,但稿件在送审时被以“系军事论文”为借口扣留;《新华日报》决定改登另一篇社论《起来,扑灭汉奸!》。然而,这篇社论又未通过审查。为了抵制国民党当局的刁难,《新华日报》毅然采用开“天窗”的斗争手段以示抗议。今日的《新华日报》在原社论的位置仅刊印了八个大字:“抗日第一!胜利第一!”旁注两行小字,对“开天窗”缘由予以说明:“本日两次社论:一、论冬季出击的胜利(代论);二、起来,扑灭汉奸!均奉令免登尚望读者原谅是幸!”周恩来题诗1941年1月18日,《新华日报》登载周恩来的题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诗上首赫然入目地写着另九个狂草大字:“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言人在重庆就“皖南事变”发表谈话,宣称:此次事件,完全为整顿军纪,惩处叛变。周恩来得知上述消息后,恕斥何应钦:“你们的行动,使亲者痛,仇者快。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当晚,周指示新华日报社拒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和“发言人谈话”,坚持照常出报,并部署了应付各种可能情况的对策。当日清晨,载有周恩来题词的《新华日报》到达读者手中,并出现在重庆大街小巷的阅报墙上。报纸销量从平时的1000份猛增到5000份。1943年10月1日,改为太行版,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机关报。1945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定在上海设总馆,在南京、重庆设分馆。其中,重庆分馆改为四川省委机关报。后因国民党当局阻挠,上海﹑南京两版的出版计划未能实现。重庆分版先后由傅钟、张友渔任社长,熊复任总编辑,于刚任经理。抗日战争时期﹐还出版过《新华日报》华北版﹐为中共北方局机关报﹔后改为太行版﹐为中共太行分局机关报。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版过《新华日报》华中版﹐为中共华中分局机关报。1945年12月9日,《新华日报》在江苏淮阴创办,为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机关报。
刘白羽简介刘白羽,现代著名作家,1916年9月28日生,北京通州人。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党支部书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部主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记者、新华社总社军事特派记者、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顾问、《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刘白羽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代表、七届委员。刘白羽是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193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38年作为一个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从此矢志不渝地投身到改变民族和祖国命运的斗争中。半个多世纪来,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立。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始终不渝地坚持文艺的工农兵方向,进而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写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60多年来共发表作品50余部400余万字,多种作品被译成英、俄、德、缅甸等文种。《长江三日》、《日出》等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学、大学教材。1950年参加编制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一等奖,散文集《芳草集》荣获1989年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1991年)茅盾文学奖和1986—1994年度炎黄杯人民文学奖、长篇传记文学《心录的历程》获首届(1990—1994年)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刘白羽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表示,“我的手稿、成书、奖状、奖章、奖杯、全部存书、照片、录音录相及所存字画、艺术品,献给我的家乡北京通县。”刘白羽同志的这一义举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通州党政领导的赞同和大力支持。1996年10月19日,刘白羽将首批珍贵文学艺术档案——部分著作、手稿、奖状、奖章、奖杯、名家字画、剪报等共180余件,亲手交给家乡通县档案馆。刘白羽文学艺术档案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宋平同志在“纪念刘白羽从事文学创作60周年暨《刘白羽文集》首发式”上指出:“刘白羽在火热的战斗中,以满腔热忱和生花妙笔,写人民的勤劳勇敢,写人民求解放的伟大斗争,写人民创作历史的力量。刘白羽的作品充满了对党的忠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给读者很强的感染力,是对年轻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刘白羽文学馆的建立,将对我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推荐书目:《刘白羽散文选集》、《心灵的历程》、《第二个太阳》、《大海》、《刘白羽文集》。
男,汉族,安徽休宁人,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入党。曾任抗日军政大学教员,新华社、《人民日报》记者和编辑,1948年奉调筹备山西日报,后任《山西日报》总编辑,中共山西省委、安徽省委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后任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山。在一本名为《恶官刘向东环保纪实》的书中提到,刘向东的父亲刘山曾任《山西日报》总编辑。山西,简称晋,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太原,位于中国华北,东与河北为邻,西与陕西相望,南与河南接壤,北与内蒙古毗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