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国际收支平衡研究论文

国际收支平衡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国际收支平衡研究论文

2017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论文篇二 《浅谈国内外经济协调与企业决策》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转折时期。从时代背景看,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中期’区间”;从国际背景看,存在中国经济内外平衡问题,中国经济2006年增长10.5%,2007年增长可能达到9.5%左右。 关键词:经济协调 企业决策 工业化 城市化 外汇储备 汇率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转折时期,正处在与国际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时期,这就使得我国企业家在做重大决策时,不得不既考虑国内经济环境,也要考虑国际经济变化,还要观察国内外经济的相互影响。这里,本文就我国经济所处的大阶段、国内外经济的协调、我国经济增长近期预期及挑战等,做一简要的分析。 一、企业决策的时代背景: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中期’区间” 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科技及政治结构变化。我们根据国内外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和中国发展阶段的现实,选择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核心指标,同时对比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得出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中期’区间”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双中期’区间”中国经济发展的五大特征,概括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双重性规律,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1、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中期’区间”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单纯用工业化阶段或城市化阶段都难以完整地概括,必须同时考虑工业化与城市化。 首先,我们根据对中美经济史的对比分析,得出中国接近于美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结论。我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对应于美国1950-1960年的水平,即美国工业化后期阶段,就业比重对应于美国1900年的水平,即其工业化初期阶段;而我国第三产业就业相当于美国1900年,即工业化初期的水平,三产产值占GDP比重相当于美国1870年以前的水平,还达不到工业化初期水平。只能近似地说,中国现阶段经济处于“工业化中期区间”。 在现有的国内外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中,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他分析比较了1950-1970年期间101个国家(地区)经济结构转变的全过程,勾画出了经济增长过程中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转变的“标准型式”,按他的分析 方法 ,我国2004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6.2%,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但我国2003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为22.5%,处在工业化前期。对比钱纳里多国模型的工业化阶段分期理论,我国经济处于“工业化中期区间”的结论是可以成立的。 其次,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M.Northman)在 总结 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经验 基础上提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城市化率模型,我国2003年、2004年城镇化率分别为40.5%、41.8%,得出中国经济发展同时处于城市化中期的结论。 2、“‘双中期’区间”最新时点(2003)关键特征归纳及国际比较 国民收入水平、产业发展结构、城市化程度、消费水平以及科技实力是我们分析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双中期’区间”的中国经济的五个关键特征,并相应得到收入指数、产业发展指数、城市化指数、消费指数和科研发展指数等五个特征指数。在进一步对“按汇率法折算的人均GDP”和“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GDP”、“农业占GDP比重”和“服务业占GDP比重”、“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和“二、三产业就业量占总就业量的比重”、“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和“人均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和“每百万人中从事R&D研究和技术人员比例”等具体指标进行测算后,我们发现:中国的收入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值的12%,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中上等水平(指数为0.93);中国产业发展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值的37%,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中下等水平(指数为0.84);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值的50%,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中下等水平(指数为0.68);中国消费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值的50%,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中下等水平(指数为0.69);中国科技投入和产出的综合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值的34%,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中上等水平(指数为0.82)。 3、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双重性规律 在进行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的分析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有一种双重性现象在反复出现: 首先是收入增长的双重性。2003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的5%,居第6名;而经过购买力平价调整后,占世界总量的14%,居第2名。从人均来看,中国按汇率法折算的人均GNI居世界第134名;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GNI居世界第119名。综合比较,中国收入现象呈现双重性:按总量收入居第4位,居世界前列;按人均收入居第126位,仍然落后。 其次是产业发展的双重性。2003年,中国商品和服务进口额、商品和服务出口额均居世界第4位;非农业增加值占世界总量的3%,居世界第7位。从比率来看,中国农业占GDP比重在《世界发展指标2005》统计的137个国家中居第75位;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在《世界发展指标2005》统计的137个国家中居第125位。综合比较,中国产业发展呈现双重性:中国产业总量水平居世界的第5位,名列前茅;但农业比重偏高与服务业比重偏低,因而,产业比率指标居第100位,还是很落后的。 再次是城市化水平的双重性。2003年,中国城市人口总量为世界的17%,居世界第1位。从比率指标来看,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世界发展指标2005》统计的151个国家中居第107位;中国第二、三产业就业量在《国际统计年鉴2005》统计的32个国家中居最后一位。综合比较,中国城市人口呈现双重性: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居第1位,城市人口比率指标居第70位。 第四是消费水平的双重性。2003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为世界的3%,居世界第7位。从比率指标来看,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在《国际统计年鉴2005》统计的37个国家中居倒数第2位;中国人均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在《国际统计年鉴2005》统计的41个国家中居第36位。综合比较,中国消费水平呈现双重性:中国消费总量水平居第7位,人均消费支出比率在统计的37个国家中居第36位。 最后是科技实力的双重性。2002年,中国研发经费总量居世界第6位;2004年,R&D研究和技术人员总量居世界第2位。从比率指标来看,中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 例在《国际统计年鉴2005》统计的36个国家中居第13位;中国每百万人中从事R&D研究人员比例在《国际统计年鉴2005》统计的42个国家中居第26位。综合比较,中国科技实力呈现双重性:中国科技实力总量水平居第4位,比率指标在统计的42个国家中居20位,属中等水平。 综上,我们看到,2003年中国经济按国民收入、城市人口、产业发展、消费以及科技实力五个方面总量指标在世界上的排序分别为第4、第5、第1、第7和第4位,五个方面的综合排序达到新的高度,位居世界第4名,高于仅按GDP总量指标的排位,表明中国确实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大国。但若按人均量或相对量排序,这五大指标分别排在第20、第36、第70、第100、第126位,五个方面的综合排序为第70位,还是比较落后的。 二、企业决策的国际背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平衡问题 以下归纳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不平衡问题的表现,对实现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综合平衡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1、现实意义:三大背景新动向下求解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重大的现实背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经济大国化:2005年中国国际贸易总额达到14,221亿美元,保持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的地位,中国已成为全球资源性产品价格和数量的最大影响国之一,中国的石油依赖度达到40%以上;中国的国内经济政策已影响到世界,欧美亚对中国和平崛起议论纷纷。其次,世界经济全球化:技术革命快速化、各国经济紧密化、经济制度一体化、资本交易的循环化、跨国公司国际化,把全球的贸易、金融、投资等经济要素日益融合,全世界经济融为一体。最后,国际经济多极化:所谓多极化就是站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批新兴的国家的上台,一批老的大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多变化,而且国际间区域间合作也强化了,一方面是全球化,一方面是区域化;贸易摩擦与金融波动强化;战争、瘟疫等非经济矛盾增多。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上述三个大背景下,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平衡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求解内外平衡有助于协调中外经济,尤其是中美经济关系。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变动往往是通过经济参数或变量之间的传导作用而发生的,其中最主要的纽带当属汇率,以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为关键。中美经济关系是中国国内外经济关系的重要内容,中国对美政府债券持有产生的影响非常大。2004年,向美国经常账户提供赤字融资的并不是美国央行,最高的31%这一部分源于中国,其次是日本,为24%。据统计,2004年有三千亿美元官方资本投资到美国,最大的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的投资,因此,仅仅从贸易赤字看中美关系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看到我们对美国经常提供的资金。实际上,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美国投资的扩大。考虑资金的国与国联系,是判断贸易的国与国联系的重要方面。这意味着,美中贸易的不称。 2、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内外不平衡的表现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确实存在不平衡问题,其内外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一是从国际收支平衡角度看,我国国际收支不太平衡,表现为顺差年年继续增加,2006年更如此:2006年6月份实现了145亿贸易顺差,同比增长是49%,增长幅度相当大;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284亿美元。二是外汇储备快速增加,截至2006年7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9,545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一。三是资本流动性过剩,由于我们外汇外资的结售汇制度的收购特点,造成了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非常大,造成相当程度的流动性过剩。2005年末,我国银行体系存差资金已达9.4万亿元,为2000年的3.9倍。2000-2004年,金融机构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由4,050亿元增至12,650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2.94%。四是由于银行的存差非常大,会促使银行放贷,刺激和支持投资快速增长。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从外部到内部,从外汇到基础货币,最后影响储蓄和投资关系,内外经济不平衡表现比较突出。 在国内,经济不太平衡的表现之一就是国内投资和消费的不太平衡。我国投资增长过快,上半年增长29.8%,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增长2.1个百分点;全社会投资第一季度为27.7%,二季度为30.9%,上半年城镇投资31.3%,增长过快;14个省份投资增长超过35%,60多个行业中有30多个行业(制造业)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98,850个。相比之下,我国消费率比较低,消费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小。据统计,在6月末,我们城乡储蓄是15.5万亿,比年初又多了1万多亿。高储蓄的一个原因就是预期不乐观,投资 渠道 不畅等,这也就导致消费增长不足。 3、实现国内外经济综合平衡的现实政策选择 实现国内外经济综合平衡的现实政策,有税率、汇率、利率、就业政策,以及行政性干预政策等,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外汇储备规模问题。现在内外协调政策选择中的关键有两个,一是如何看待外汇储备规模的问题,二是如何看待汇率水平问题。 1)外汇储备规模 从外汇储备规模变化上,可以部分反映出国内外经济之间的影响,反映出国内宏观经济变动的影响,反映出汇率政策变动的影响。外汇储备增加的渠道主要有: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顺差,企业多结汇、少购汇,外债的增加,个人转移和收益的增加,证券投资的收益,国内机构在海外的金融资产投资的收益,外汇变化形成的收益等。在外汇储备规模上,近几年有很热烈的争论。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有多种意见,多数人认为主要考虑的因素是:①储备至少3个月进口的外汇所需,2001、2002、2003年,我国进口总额分别为2,436亿美元、2,592亿美元和4,128亿美元,最少需要年持有外汇储备美元600-1,000亿美元左右;②还外债每年在120-150亿美元之间;③海外投资用汇估计在100亿美元;④外商投资企业年汇出利润估计也在100亿美元左右。因此,年度1,2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需要的。以上可以说是在正常条件下的外汇储备规模。但是,在非正常条件下,外汇储备规模就还要有新的因素考虑。比如,外汇储备在国际资本冲击下,在国际金融动荡中,似乎多一点更能抵御外部的金融冲击,更能增强国人的信心,更有能力干预和稳定外汇市场,更能帮助别国度过金融危机。此时,我国外汇储备成了手中一张王牌,成了支持香港对付国际金融炒家的一支利器,成了提高国际地位的重要砝 码。换言之,按常规经济理论讨论外汇储备规模已不很重要了。多一点外汇储备有什么不好呢?多花一点经济代价,带来一种事关全局经济利益和安全的保证,似乎是更重要的,更有价值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1994年我国外汇储备上了500亿美元后,有人认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1996年过了1,000亿美元,这种意见就更多了。但是,到了1997年8月泰国金融危机后,这种意见似乎越来越少,尽管这时我国外汇储备已接近1,400亿美元。2005年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7,000亿,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压力也越来越大。 而当前,我国对外汇储备规模是不是偏大了呢?下面从三个方面做出判断。首先,比较外汇储备与GDP占比:我国外汇储备占全世界外汇储备的25%,我国GDP占世界的5%,我国的外汇储备占比和我们GDP的占比相比较是偏大的。其次,我国持有外汇储备各种机会成本之和高于国内投资收益率,外汇储备特别高会抑制对外汇政策尤其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最后,我们外汇储备已大大高于外债规模,通常要求这一比例为40%.50%,而现在我们外债规模大概有2,800亿。总之,“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要不要继续当,对我们内外平衡是好处还是坏处,这个是很值得研究的。之所以把外汇储备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是因为它毕竟反映了综合的量,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储备上,当然最后体现在国际收支上。 2)人民币汇率制度 现有人民币汇率制度已形成的基本框架包括:(1)银行结售汇制度;(2)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3)央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如人民币做市商制度、外汇一级交易商等;(4)银行间市场汇率浮动区间管理,如银行间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等。 有三种方法计算汇率水平,并对汇率水平的合理性做个初步判断。第一种方法是购买力平价。所谓购买力平价,即以工业化国家产出的相对价格来衡量发展中国家的产出。用这种方法无疑会推出发展中国家货币的现有汇率基本上都是低估的结论,它相当于只是简单地确定,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若干年后货币会趋于升值。英国《经济学家》杂志采用大汉堡包指数进行测算,根据这种方法测算,人民币对美元约被低估了56%。 第二种方法是基本的国际收支余额。基本的国际收支余额是衡量发展中国家汇率水平的最普遍方法。第一步:根据现有的汇率水平并调整周期性因素以后,估计经常项目的今后走向;第二步:估计“基本的”资本流动,基本的资本项目余额主要指FDI和其他中长期的净资本流动,剔除短期借贷、证券组合投资、直接的资本外逃以及官方储备变化。高盛公司用这种方法得出的研究结论认为,中国的基本国际收支余额无疑是顺差,意味着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但是,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程度并不严重,大约是目前汇率的10%-15%,不足以对中国的贸易伙伴国造成太大的冲击。第三种方法是实际有效汇率和均衡汇率的估算。这种方法要求建立人民币均衡汇率决定的理论模型,确定变量和选取数据。均衡汇率的实际决定因素可以分为供给、需求、外部环境和商业政策四类。主要有实际有效汇率、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国内投资比率、国外直接投资、国际需求水平、贸易条件、开放程度等变量。实际有效汇率指标是衡量一段时期内货币汇率水平的基本工具。实际有效汇率揭示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的趋势。人民币均衡汇率在中长期内面临升值趋势。从1994年到2001年,人民币均衡汇率累计升值20.6%,平均每年升值2.6%。目前实际有效汇率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如果以内外部均衡较为理想的2001年下半年为基础,2002年人民币实际汇率低估6.5%-10%。这个道理对现在仍然是适用的。总之,从以上三种测算,可以看出人民币低估是肯定的。 在转轨期间,由于经济体制中市场机制基础差,宏观间接调控手段难以真正奏效。只有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汇率机制才能越来越发挥作用。因此,汇率形成机制要市场化,而且其重要性高于汇率水平。汇率形成机制运行得好,汇率水平才有它的合理性。台大的(孙震)校长在2006年国共论坛上发表讲演时,专门谈到台湾经济自由化有一个经验,就是它的外汇完全自由化太慢了,使得90年代台湾经济受到了很大影响。实践反复证明:汇率形成机制是第一位的,汇率水平高低是第二位的。因此,我们要在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方面继续前进,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三、企业决策的近期背景:经济增长趋势的近期预测 我院2006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预测结果基于以下两种季度计量模型,一种是完全基于时间序列的ARIMA模型法(自回归移动协整模型);另一种是基于GDP与宏观经济政策变量相关分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预测结果如下: 1、ARIMA模型预测2006年经济增长趋势 根据模型预测的要求,选取1998年第一季度至2006年第三季度数据,依据数据特性,使用ARIMA(3,1,1)(1,1,1)模型。 预测结果表明,今年我国第四季度预计经济增长率为1O.3%,和今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持平;全年GDP增长将达10.5%,比2005年9.9%的水平高出0.6个百分点。 运用ARIMA模型(样本数据为1998年第1季度-2006年第3季度)对2006年第四季度和全年其他各主要指标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请见下表: 同时,我们运用VAR模型预测的结果是,2006年四季度比前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有较大的回落,回落达0.6个百分点;比2006年三季度有小幅回落,达0.2个百分点;全年经济增长率预计达到10.3%,高出2005年0.4个百分点。 2、2007年国民经济增长呈现高位向下微调特征 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仍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但增长速度会有所下调,我们预测2007年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9.5%左右。上述预期与相关机构的预期也存在一致性。以下是8个权威机构最近对2007年经济增长的预测。 从上表可以了解到,2007年各机构对我国经济增长仍保持较高的预期上,各机构平均预期值为9.6%,低于2007年1个百分点左右,中国经济在市场和政府的调节下继续放 缓,但仍然是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中国经济将进入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这一结论,与中国企业调查系统今年调查结果相同,即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良好,但也认为,未来经济增长可能趋缓。 四、企业决策的新机遇分析:关于我国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 中国连续15年成为引进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全球500强中已有480多家来华投资,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全球投资战略的重要区域。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华全国工商联不久前发布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 报告 (2005-2006)》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内资民营经济在GDP中所占比重为50%,而在2000年仅为42.8%,加上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十五”期末两者相加的比重已经占到了65%;内资民营投资总量5年问增长了近三成,2005年达到了52.193亿元了。 本文将跨国公司与民营企业合作暂归纳了8种模式: 1、通过跨国公司并购民营企业而形成的完全一体化合作。如西子集团公司先是通过与大型跨国公司的购销合作进一步发展为一体化合作。要说明的是,如果一体化后,民营企业仍然拥有独立性和产权,这种合作也即为中外合资或中外合作的公司。前者以股论权,后者以契约分利。 2、中外双方合作形成跨国公司或多国公司。如2003年3月,中国・夏梦服饰有限公司与享誉全球的世界精品男装著名领袖企业意大利杰尼亚集团(ErmenegildoZegna)合资成 立夏 梦・意杰服饰有限公司,各占50%股份,夏梦将全部资产准入合资企业,迄今,该公司生产的“夏梦”服饰,被誉为中国十大男装著名品牌之一。如1999年4月,华立集团与以色列尼斯科工业电表公司合作经营浙江华立尼斯科电器有限公司签约;如温州柳成集团和世界化工龙头瑞士汽巴精化有限公司日前签订合资协议,投资1,300多万美元,双方各持50%股份,成立浙江瑞成珠光颜料有限公司。 3、通过跨国公司下属公司与中方民营企业母公司出资而形成的在垂直分工下的兄弟式平等合作。如2001年1月,浙江阳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荷兰飞利浦公司(全世界最大的节能灯具生产商和光源制造商)签订合资协议,合办“浙江阳光照明有限公司”,进行强强合作,共同致力于节能照明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4、通过跨国公司资金支持而改制成其子公司而形成的母子型有隶属关系的合作。2006年8月,国内炊具行业占据龙头地位的民营企业――苏泊尔集团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会议以96.4%的高票通过了《关于苏泊尔与法国SEB进行战略合作》的议案,这意味着法国SEB收购苏泊尔,通过资金支持而控股苏泊尔集团将很快进入实施阶段。 5、跨国公司与中国民营企业通过贴牌生产甚至技术入股(如专利、商标、专有技术等无形财产入股)等方式形成的知识产权合作。类似事例有很多,中国的出口贸易很大程度上是加工贸易,其中绝大部分是我国内资民营企业为跨功公司贴牌生产,然后再内销或出口,这种现象在苏南、浙江和广东三省尤为普遍。 6、中方或是做跨国公司的原材料供应商,或是接受跨国公司订单进行生产,或是做跨国公司的客户的购销合作。如1997年8月,浙江万向集团正式获得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生产订单,成为第一家进入美国一流主机配套市场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可口可乐公司98%以上的原料在中国采购,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可口可乐公司产品的包装物料就是由我国国内的民营企业供应,经过其对国内供应商的长期培植和考察,迄今,可口可乐公司从生产线、原材料到包装物料、运输工具和销售设备都能从国内供应而且质量也能达到国际水平。 7、承接跨国公司代理业务甚至作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理商的委托式合作等。美国的必能信和德国的STAPLA,是全世界最大的两家超声波焊接设备生产商,它们在中国都选择民营企业作为其代理商,向国内甚至亚洲区的其他客户销售其产品。 8、中外双方在某一项目上进行的短期合作。如2000年,温州庄吉集团聘请国际著名设计大师、正装休闲化的缔造者、意大利纺织服装工业委员会委员毛里齐奥・巴达萨里先生担任“JUDGER庄吉”首席设计师;同时聘请意大利著名工艺师尼克罗・伯格拉里先生为技术顾问,并率先在意大利米兰设立了“庄吉服装设计工作室”,他们每年为庄吉集团提供400多个服装设计款式。又比如2003年8月,西子集团与德国相关方面签订了合作开发太阳能项目 协议书 。

中国国际收支政策

首先,根据一系列双边协议所规定的世贸准入条件,中国已承诺进行大幅度的贸易改革。平均关税税率将由目前的17%左右降低到10%以下。信息技术产品(包括计算机和电信设备)作为中国进口中增长最快的产品,到2005年将享受零关税率。

贸易限制的减少及贸易额的扩大将大大增加实施现有外汇及资本管制的复杂程度,进一步削弱这些管制的有效性。中国于1996年12月1日正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原因在于开放的经常帐户使资本管制难于完全有效。

考虑到中国进行资本管制的实际经验,可以十分肯定的是,入世后对外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将进一步削弱这些管制的有效性。一个显而易见的两难境地是,只要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的管制就难以完全实施。贸易体制越开放,资本遗漏和外逃的渠道就越多。

其次,作为入世条件的一部分,中国将在今后的5年内大幅度开放其金融服务贸易。外资银行将在入世的两年后获准经营中国企业的人民币业务,五年之后经营中国居民的零售业务。外国资产管理公司将获准与中国的基金管理公司组建合资公司(外方股权不超过33%)。

入世变化:

入世将大幅度推进中国的商品和服务对外贸易的自由化,促进贸易和资金流动,并加快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鉴此,入世将对中国目前的资本管制体系产生巨大的压力,明显威胁这些管制的有效性。资本项目可兑换将使提高了的贸易开放度与持续的资本流动限制之间的冲突凸现出来。

同时,加速进行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养老制度改革、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将扩大对外国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的需求,由此对大幅度放开资本管制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资本自由化将成为中国国内改革进程的自然延伸。

中国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国内金融体系改革取得的进展以及向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换,也将促进资本项目自由化的进程。由此,本文预测中国有可能在5年,而不是10年或更长的时间内实现资本项目的可兑换。

扩展资料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1、外汇缓冲政策,是指一国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临时向外筹措资金来解决外汇的超额需求和供给。

2、汇率政策,指通过调整汇率来消除国际收支赤字。

3、财政政策,指政府通过其支出税收等手段来影响国际收支状况的政策效应。

4、货币政策,指货币当局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和调整利率水平来达到影响国际收支状况变动的政策效应。

5、直接管制,政府在不愿或不能利用汇率、财政、货币等方面的政策来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时,所采取的强制性管理手段。它包括货币管制、财政管制和贸易管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际收支调节的具体政策

作者:马霞

内容提要这篇7000字论文我是写给中央的,全篇力求用事实来展示美元的问题,揭示西方经济学的幼稚可笑。 经济学是解决问题的学问,我以问题为导向,总结亚洲国家在过去20年的实践经验,提出来我的世界人民元的解决方案。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阻碍来自美国,而美元是最大的拦路虎。美元一旦失去信用,美国的军事实力和 科技 实力都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砍掉美国这个大旗, 台湾香港问题根本都不是问题!砍倒了美元这个大旗,西方经济学才能显出可笑幼稚的原形。我们才能在世界上真正拥有话语权!美元问题是世界经济的毒瘤,摘掉这个毒瘤,中国才能为全球化续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铺路!期望中央能早做打算! 这篇文章是我长期研究的核心观点,文字数量有限,不能全面展开。想深入了解,可以到喜马拉雅搜索“马姐谈投资”。 让我们共同努力,战胜美元!期望读者把我的论文上达天听!

我从事国际贸易和外汇交易30年,真金白银在市场上拼杀,并一直思考经济全球化在国际清算层面的技术障碍。国际收支平衡原理决定了贸易顺差国拥有贸易逆差国的债权,在多边自由贸易体系下这个清算难题就变得异常复杂。

国际收支平衡原理:

经常项余额=金融项余额+外汇储备

国际收支平衡原理决定了,等式左边是逆差,等式右边就是对外欠债。等式左边是顺差,等式右边就是国际金融债权。逆差国是无法对顺差国实现清偿的。不管美元是国际清算货币,还是人民币不是一个自由流动货币,其国际收支平衡原理是一样的。国际贸易是两次清算,一次是贸易商之间的清算,另一次是不同国家之间的货币转换清算。即便美国用美元在全世界交易,但美国的外债还是外债,拥有国际贸易清算货币地位的美元同样无法逾越国际收支平衡原理的约束。这就是为什么巴菲特说:长期贸易逆差,美国将沦为债权人的殖民地!

这是西方经济学300年来没有解决的难题。三年前,我终于找到破解的方案,这套解决方案完全从技术出发,并且用2017年的真实数字做了沙盘推演,实践证明是完全行得通的。希望能呈报给中央,为美元霸权退出 历史 舞台提供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我的报告从美元问题入手,一步步推出世界人民元替代美元的终极方案。

(一)美元困局

看美国人主导的全球化和他们自己设计的美元体系,对美国是有利还是有害?需要从《国际收支平衡表》入手(见附件1: 美国《国家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原理:

经常项余额=金融项余额+外汇储备

从1960年算起,美国累积贸易和服务逆差11.5万亿美元,国际投资净收入3.27万亿美元,个人汇出+政府的国际开支2.37万亿美元。这就是说,在过去59年,美国企业累计全球利润回流减去对外国投资者的利润返还,总共净赚了3.27万亿美元。这块收入减去政府的海外开支2.37万亿美元,非贸易类净收入9000亿美元,而这9000亿收入根本无法覆盖11.5万亿的贸易逆差!因此,美国整个国家的运营就靠不断增加外债来维系。过去59年累积增加外债11万亿美元!公众普遍认为尽管美国在贸易上是逆差,但是美国的企业在全球化中赚翻了,这个说法是完全没有事实根据的。事实是,美国经营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国不断增加外债来维系的。截止2019年9月,全球外汇储备11万亿美元,美国的净外债也是11万亿美元,如果站在全球角度看,全球外汇储备都填了美国的债务黑洞!美元这个庞氏就快穿帮了!美国这么显而易见的问题,为什么没有引起全球警惕呢?因为主流经济学家认为,这就是特里芬悖论决定的。那什么是特里芬悖论呢?

(二)荒谬的特里芬悖论

特里芬认为,承担外债是美元成为储备货币的必要条件。货币在全球自由流动,贸易顺差国的储蓄自然流向了贸易逆差国,因为顺差国金融机构如果不收购出口商卖出的美元,出口商的再生产就无法持续进行。从而贸易顺差国拥有对贸易逆差国的金融债权,贸易逆差国就不断的积累欠债。特里芬先生认为,储备货币国要吸纳全球储蓄,自然只有贸易逆差国才有外债的需求,从而才能成为全球储备货币。因此,像中国和日本这样的贸易顺差国就天然不能成为储备货币国。这就是所谓的特里芬悖论。称之为悖论,因为每个人都知道逻辑不通!我们的世界就是这么荒谬!关系到全球金融稳定的大问题,其理论基础竟然出自一个悖论!在这个悖论支持下,美国的外债越垒越高。全世界人民的储蓄都只能去填美国的债务黑洞!

公众对美国的外债问题没有足够的警醒,还因为大家普遍认为美国大不了赖债呗!

(三)如果美国赖债…?

美国到底能不能赖债?先来看看全球金融体系的水有多深!美国对外总欠债39万亿美元,对外总资产28万亿美元,资不抵债11万亿美元。(见附件2 《美国国际投资头寸表》)欧元区总资产28万亿欧元,总负债也是28万亿欧元。见附件3 《欧元区国际投资头寸表》欧美两个经济体的国民总收入才32万亿美元。假如美元有赖债的信号,欧美华尔街掌管的超过70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就全部暴露在风险之下,可以想象的场景:美元的卖压会像洪水一样涌出,瞬间冲垮全球金融体系。美元赖债给全球金融体系带来的冲击和雷曼倒闭相比真的是小巫见大巫。 如果美元赖债,灾难将堪比任何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届时欧美银行将全部破产。所以,说美国赖债容易,在实际操作层面几乎是不可实现的。

公众根深蒂固的另一个观点是:美国不能赖债,那就开动印钞机呗!

(四)美国无法印钞还债

尽管美国欠的是美元本币债,但如果美联储开动印钞机还债,债权国还是要卖出美元的。比如说,美联储印钞还债给中国,美联储买入美债,中国卖出美债,体现在外汇交易上,就是中国卖出1万亿美元买入等值其它货币。这时问题就来了,中国卖出美元,谁来买入美元?如果美联储买入美元,美联储卖出什么货币?美国的外汇储备几乎是零,美联储无法卖出一个自己没有的非美元货币,对不对?看:国际收支原理就这么简单!美联储没有任何外汇储备,当他国卖出美元的时候,美联储根本无法干预汇市!无法干预汇市,市场卖出的美元就找不到买家;找不到美元的买家,美元汇率不就崩盘了吗?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说,美元没有任何自我保护力,美元是不折不扣的裸奔。美元稳定与否完全取决于国际债权人对美元的信心,信心崩塌时,除了债权人,上帝也帮不了美国。

优势 :因为美元是国际结算货币,美国企业布局全球产业链,用美元借债,经营进出口贸易都没有汇率波动的风险,没有汇率风险,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就有10%左右的利润率优势。10%的竞争优势是决定性的赢家优势!所以美国企业比欧洲、日本、中国的利润高,竞争力强,美元是国际结算货币功不可没!

劣势 :美国是长期逆差国,对外总债务达39万亿美元,其中22万亿美元在债券、基金和股票市场融资,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美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很好,但是一旦市场走单边行情,市场流动性将一夜之间完全消失。2008年雷曼倒闭已经完美演绎了市场流动性是多么不堪一击!当美元危机到来时,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挽救市场!所以,认为美元有效运作的前提是美元有足够的流动性,这个假设建立在美元市场不会有单边行情发生的前提下。当单边行情到来时,美元没有任何自我保护工具!美元的设计就是不折不扣的裸奔!美国11万亿的巨额净外债是美国国家经济安全的最大软肋!

现行的美元体系和特里芬悖论都是基于浮动汇率体系的经济学理论,过去60年的实践证明,浮动汇率体系过于简单粗暴的经济模型,在实践上是完全行不通的!

(六) 为什么浮动汇率体系必然失败?

其一,从浮动汇率本身来说 :

一国建立工业产业链其周期较长,一般需要5-10年左右。而浮动汇率的运行周期越来越短,越来越不可预测,浮动汇率已经失去了贸易不平衡的调节器作用。而且进出口竞争力是众多因素构成的,仅仅依靠汇率定价的改变是无法实现贸易再平衡的。

比如说,看人民币汇率定价是高估还是低估?如果你看房价,人民币就是高估,如果看基层劳动者的工资和他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价,人民币就有很大的升值空间。还有,一个国家的福利制度也是影响其国际竞争力的原因。比如说美国人均收入4万美元,但4万美元收入的美国人,其生活质量并不比2万美元收入的意大利和西班牙人好。这是因为美国人承担的教育、医疗、城市管理费用很高,美国人的基本生活成本是全球最高的。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一个国家在全球的竞争力。

其二,从全球主要国家如何应对浮动汇率体系弊端的角度来说 :

简单粗暴的西方经济学认为通过汇率浮动就可以调节贸易平衡。于是,西方经济学关于国际贸易收支平衡原理的公式如下:

经常项余额=金融项余额

贸易顺差国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各国为了维护本国再生产的持续进行,都采取了应对措施,即国家收储外汇储备,德国则是不惜代价的整合了欧元区。其目的都是帮助货币市场实现货币交易的均衡。于是国际收支平衡公式就演变为:

经常项余额=金融项余额+ 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帮助贸易顺差国平衡了外汇交易,稳定了再生产的持续进行,同时,也彻底摧毁了西方经济学家设计的 幼稚 的浮动汇率体系对国际贸易再平衡的调节作用。美国经常用汇率操纵大棒来打压贸易顺差国,其实汇率操纵就是一个伪命题!全球外汇储备11万亿美元都是政府干预汇率的结果!没有政府干预汇市就没有外汇储备!而全球外汇储备11万亿美元,美国的净外债也是11万亿美元,这就是说美国就是靠全球的外汇储备来供养的。因为有外汇储备,美国才能维系其生存。没有全球外汇储备,美元早就崩盘了。全球外汇储备是美元这个债王至今还没有爆仓的重要稳定因素,所以,我们设计新的国际贸易货币体系必须破解特里芬悖论。

(七) 离岸货币独立运行才能破解特里芬悖论!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还是易货贸易的变种,无论奉行市场决定汇率的欧美,还是干预汇市的中国和日本,以及为多边自由贸易体系建立的WTO,迄今为止,全世界经济学家都没有解决贸易不平衡的清算问题。贸易顺差国无法实现对贸易逆差国的实际清算。实践中,贸易平衡是个别的,贸易不平衡是普遍的。在多边贸易体系下,这个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

美元的外债问题像全球金融体系的吸血鬼,不仅摧毁了美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同时也是全球金融安全的最大隐患。经济全球化走了300年,不管是黄金白银还是今天的美元做结算货币,都没有解决贸易不平衡的清算难题。回顾历次重大金融危机,其背后的原因都和贸易不平衡问题有关。英国等西方列强对大清王朝发动鸦片战争的经济动因也是英国对清朝的贸易逆差。逆差国的黄金白银流向了顺差国,从而导致逆差国黄金白银枯竭。

1971年美元摆脱了黄金束缚,但是依然无法摆脱国际收支平衡原理的约束,美国有多少逆差就积累了多少外债。国际贸易新货币体系必须化解这300年没有解决的难题。 我的解决方案就是 : 在岸货币和离岸货币要完全独立运行 。离岸货币不参与国内货币流转,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美元困境再次上演,从而破解顺差国不能管理全球储备货币的所谓“悖论”!

(八)设计全新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

美元体系的问题,简单讲是 两大根本点 :

1)资不抵债,庞氏

2)经济学理论上的障碍,经济学家走不出特里芬悖论的陷阱

人民币国际化推动了近10年,规模仍然上不去,因为我们没有找到破解特里芬悖论的钥匙! 破解特里芬悖论的秘密就是: 在岸货币和离岸货币完全分离运行。 解决美元的的问题,新货币体系就必须反美元之道而行。货币经营权从美国这个债王让渡到外汇储备国,用全球外汇储备为全球清算货币背书。全球外汇储备60%来自亚洲,34%来自大中华经济圈,17%来自原材料供应国。8.3%来自石油供应国。仔细分析这些贸易顺差来源,85%的外汇储备的出口需求都来自中国,(见附件4《全球外汇储备分布》)。从2000年到2018年,中国对原材料国家和高 科技 产品供应国累积贸易逆差8万亿美元(见附件5《中国进出口贸易》)也就是说,对华贸易顺差国从中国赚了外汇,然后把外汇存到了美元。而中国的外汇储备又来自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可以这样说,目前中国和日本以外的外汇储备绝大多数是中国购买力贡献的。因此,所谓的石油美元并不成立,美元根本不是什么石油美元,而是人民币美元。中国完全有能力联合这些外汇储备国共同商讨全球去美元大计。

我称全新的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为“世界人民元”。“世界人民元”取义全球储备货币的主权属于世界人民!以下简称世界元。世界元是独立于任何一个国家货币之外的货币。建立“世界元”央行,储备货币国可以注入其外汇储备资产来参股,根据注入的资产规模来决定其在世界元央行的投票权和股份权益。世界元不是任何国家的国内清算货币,这才能从技术上解决顺差国无法管理国际储备货币的难题。这时有人会说,搞独立非主权国货币,特别提款权不是被空中楼阁了吗?特别提款权无法落地就是因为特别提款权和全球贸易无关,其功能先天不足。国际清算货币必须为贸易服务才有根基,特别提款权脱离了贸易,自然无法落地。

理解未来的新货币体系,简单讲,世界元将替代美元来承担国际贸易清算和国际信贷职能,世界元将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的蓄水池。世界元由外汇储备背书,没有印钞权,从事国际信贷业务就像任何一间商业银行一样量入为出。世界元利用信贷杠杆,发放信贷给一带一路,信贷目的是用于支持经济成长,促进贸易再平衡,而不是去填美国的消费债黑洞。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贸易不平衡的清算问题,也资助了欠发达国家的经济成长。世界元技术上的操作,我初步设想,初期由离岸人民币先试先行,我用区块链原理,用真实的贸易和信贷数字做了实盘推演,技术上100%可以通过。离岸人民币完全可以率先数字化,并与在岸人民币完全 隔离运行 !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区块链管理下的无纸货币。先用离岸人民币逐步去美元,当离岸人民币运行完善了,再引入亚洲和中东股东,过渡到终极方案——世界人民元,

世界元完全解决了经济全球化300年没解决的清算问题!有了国际贸易新货币体系,当我们成功去美元后,全球外汇储备才能普惠世界人民,同时给外汇储备国带来长期稳定的存款收益!

但是,美国的总负债达39万亿美元,总资产达28万亿美元,美元这么大的金融规模,我们如何去美元?其实也不难。简单说,去美元的过程就是非美国家去美元债的过程。

(九)去美元就是去非美国家的美元债如何去美元

首先要看世界各国为什么要储备美元?美元的需求分主动需求和被动需求。

主动需求 :一些美国以外的国家和企业以发行美元债的方式来融资,为了保证还债的流动性需要,这些企业和国家自然要储备一定数量的美元以应不时之需。有的国家即便没有贸易顺差也干预汇市、储备美元,如印度。

被动需求 :贸易顺差国和金融项顺差国为了平衡本国货币和外币之间的买卖而被动储备美元。贸易顺差国如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中东、巴西,金融资本流入顺差国如瑞士。这些国家储备美元完全是被动的,顺差国如果不储备美元,其本币将无限升值,本币无限升值将导致本国再生产活动无法正常运行。

去美元的难点在于如何保证汇率的相对稳定,如何从技术上避免断崖式货币危机。去美元真的不难,去美元,从去美元债开始!即先去掉对美元的主动需求,再减少对美元的被动需求。在实践操作上先减少非美国家和企业的美元债,然后为了平衡汇率的稳定,再被动减少美元的外汇储备。减少美元的主动需求和被动需求,正好是一个组合拳!举例来说:阿根廷发债借入世界元5亿元,发债目是用来归还以美元计价的外债。阿根廷得到5亿世界元后,卖出世界元,买入等量美元,阿根廷才有美元去归还以美元计价的债券。这时,外汇交易的平衡问题就来了,阿根廷卖出了世界元,谁来买入呢?世界元央行拥有大量的美元储备,可以立即卖出美元,买入世界元,从而达到美元和世界元的买卖平衡。这就是说,非美国家主动来减少以美元计价的外债,世界元被动卖出美元储备,以平衡外汇交易。这就是去美元的过程。去美元的过程也就是美元缩表的过程。全球外汇储备11万亿美元,全球非美国家以美元计价的外债也是11万亿美元,数字上主动需求和被动需求是基本平衡的,所以去美元外债不存在技术障碍。世界元央行掌管着全球外汇储备,央行完全有能力稳定世界元的汇率。而且在区块链管理下的世界元,一切公开透明,市场很容易被掌控的。世界元替代美元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的角色完全行得通。

世界元由顺差国主导管理,全球金融体系才能长治久安!顺差国主导国际储备货币也根绝了中国政府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路上会重蹈美元覆辙。世界元的设计理念是顺差国王权!世界必须认清由全球债王主导的国际贸易货币体系的致命危险!有了世界元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才算真正上路!

全球外汇储备见顶,美国的贸易逆差继续累计,这是美元走到尽头的信号

国际收支平衡公式:

经常项余额=金融项余额+外汇储备

金融资本流入美元是不稳定的资金来源,而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才是美元稳定的基石。2007年美国的净外债占全球外汇储备的19%,而今天已经达到了93%。(附件6《全球外汇储备vs美国净外债》)2007年以来,全球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是美元得以生存的供养脐带。现在,全球外汇储备见顶,美国外债不见顶,(附件7 美债vs全球外汇储备)美元的供养来源出了问题,美元已经无法依赖全球热钱来维系美元稳定,美元即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美元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无论中国是不是准备好了,我们都必须着手思考后美元时代怎么办?必须考虑如何为美元收拾残局了!没有时间了,我们必须做好准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阻碍来自美国,而美元是最大的拦路虎。美元一旦失去信用,美国的军事实力和 科技 实力都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砍掉美国这个大旗,台湾香港问题根本都不是问题!砍倒了美元这个大旗,西方经济学才能现出可笑幼稚的原形。我们才能在世界上真正拥有话语权!美元问题是世界经济的毒瘤,摘掉这个毒瘤,中国才能为全球化续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铺路!期望中央能早做打算!

以上是我长期研究的核心观点。期待领导和专家的批评指正!

国际收支平衡论文的文献综述

提出三个方面的主题,就是人民币在近年来发生了多少变化。二是中国国际收支平衡出现了哪些变化。三是关于人民币汇率影响中国国际收支的关系。 最后是我的一点看法。用几张图说明一下,这几张图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第一张图关于人民币美元和汇率,从 2005 年 1 月到 2007 年 10 月,人民币处在升值过程当中。人民币升值是对美元升值。因为要问人民币的汇率升值,需要考虑到人民币对美元,和其他非美元的货币关系,这张图反映了欧元和日元的关系。欧元对人民币,到 2006 年 1 月之前,人民币对欧元是升值,从 2006 年 1 月以后,人民币对欧元是贬值,人民币对欧元在我们所观察的区域是升值,对日元是略有升值的。这只是两个非美元的货币,比如说货币区域,美元、欧元、英镑,这四种货币,从 2005 年 1 月到 2006 年初,人民币对四种货币综合的是升值的,但是从 2006 年初一直到现在,人民币汇率基本上是不变的。这样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从 2005 年实行汇率体制改革以来,到现在我们看,人民币和主要货币的关系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关系那样,这是我们可以得到的第一个看法。我们更关心的是利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这个时候,我们心目中的汇率概念和前面所说的人民币与这几种货币的综合汇率概念又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在理论上我们分析汇率对国际收支影响的时候,实际上所关心的不是名义汇率,我们关心的是实际汇率,实际汇率是有关的贸易体和名义汇率中,按照有关经济体的物价指数来进行调整的汇率指数。它的变动是会影响到进口商、出口商它的产品相对竞争力。在市场上相对竞争力,相对价格竞争力是主要的决定因素。 2005 年初到 2006 年名义人民币汇率是升值的,是略有升值,实际有效汇率按照这个,在整个过程中,基本上保持了是上升的趋势,但是人民币升值了很多,按照实际概念升值了很多,按照它的计划,大概从 2005 年初到最近 2007 年 10 月份,大概上升了 15% 到 18% 。实际有效率的指数它的基期是 2000 年,那个时候指数水平是 100% ,也就是说在 2007 年 10 月份,所看见的指数还是 100 ,换句话说,比较 2007 年 10 月份、 9 月份人民币实际有效指数和 2002 年相比是 0.2% 。人民币有效汇率是上升的,但是要展开,把它包括进去 2000 年那个时候,就没有变化。针对这个图所说的比如说整个 21 世纪初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水平是没有发生变化。另外还有,我们在解读这张图,这张图包含的信息,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 BIS 实际有效汇率是基于 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而进行调整的,根据我们所理解的汇率和贸易国际收支的关系,实际有效汇率应该是更加准确的或者更加直接相关的,应该按照生产品价格。这个工作还没有能够把它完成,但是根据现在所观察到的中国近年来生产者的价格,就是出厂价格指数大大低于消费者物价指数。这张图按照我们所理解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上升,高估了。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在近几年并不大。这张图显示的是经常帐户顺差,从 2001 年到 2007 年上半年,几乎是直线上升,这个比重在 2006 年已经高达 9.5% , 2007 年上半年的数据是 12% ,可以说 2007 年比 2006 年进度到 12% 。这是全世界进一步要加强为人民比汇率问题关注的重要事实的依据。在经常帐户和货物贸易两者当中,经常帐户顺差主要由货物贸易顺差造成的,如果稍微有一点差别,就是从 2003 年开始,我们经常帐户顺差超过了货物贸易顺差,这种情况不完全是正常的,因为按照过去所观察的顺差,我们在服务贸易,在收益项目当中都存在逆差的,但是我们投资收益项目变成了顺差,不是太正常,因为对外投资大大小于外国对我们的投资。在货物贸易当中可以观察到一点,看上去是不正常的情况。这三条代表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合其他贸易,一般贸易余额 2004 年以前曾经是负数,在 06 年、 07 年一直是正数,而且是不断增长的,这跟前面观察到实际有效汇率是有所升值,跟它的汇率关系不温和的,从这点上,我们可以去猜测,并得出结论,可以去推测,去猜测,今天所观察到的中国贸易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个变化值得我们去认识。我们所理解的汇率和观察到的汇率指数和贸易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在最近几年当中出现了以前所没有看到的和以前认识不相融合的地方。我的几点结论,概括出一人民币汇率水平 2005 年 7 月以来汇率的变动幅度不大。二,汇率因素对贸易平衡的快速调节影响作用由于新的经济结构因素出现出现了减弱。三,如果我们认为前面这个看法成立的话,我们可以说人民币汇率现在至少可以由较大名义波动性而不至于严重影响国际收支平衡。换句话说,我们不需要担心中国的国际收支会因为这个因素而出现快速大幅度的变动。第四,我们可以推测很多专家已经做了这样的推测,现在关于贸易收支以及经常帐户收支国际收支当中,统计数据表明,很可能包含超过直观检查所看到的资本流动因素。这至少提示我们,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形势实际上是资本流动更加灵活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之下,需要掌握新的调节宏观经济的政策能力。参考页面

利率平价说(TheoryofInterestRateParity)由英国经济学家凯因斯(JohnKeynes)於1923年首先提出,解释了利率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短期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从而引起汇率的变化。投资者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把资金从利率较低的国家转向利率较高的国家,资金的流入将使利率较高国家的货币汇率上升。凯因斯的学说解释了货币市场上的利率差异同即期汇率、远期汇率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远期汇率的推导过程就是应用了利率平价的理论。虽然该理论的前提假设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利率平价说突破了传统的国际收支、物价水平的范畴,从资本流动的角度研究汇率的变化,奠定了现代汇率理论的基础。

利率平价理论的发展作者:潘国陵发表于:世界经济我看了一下,这篇文章类似于文献综述,对你有用,下载地址(QQ中转站):需要的话给我留言,我发给你解压密码。因为这是学校买的资源,所以就加密了下。

利率不就是供求的反映吗。

平衡车成本研究论文

百度数据研究中心有,注册一下就能下了。

1、受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原材料价格上涨及新能源汽车需求升高等因素的干扰,车企纷纷选择上涨产品价格。2、从市场需求端来看,新能源汽车销售火热但是原材料涨价倒逼车企提高产品售价

交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发展与使用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科学,它研究交通经济的发展及它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规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交通经济学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交通运输经济是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及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发展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分析了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U文献标识码: A

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虽有了一定成就,但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运管部门和运输企业仍将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压力和挑战。我们既要培育、完善和发展运输市场,又要考虑部分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交通运输发展落后的情况,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

1 发展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要作用

(1)经济作用。

当交通运输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当交通运输发展超前于经济的发展,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交通运输中具有五种不同运输方式,既要可以满足国家下达的货运和客运运输要求,又可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节奏调节各自的运输量,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

(2)社会作用。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与社会稳定、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休戚相关。因此,交通运输行业必须要不分昼夜,不分季节,全天候地保障运输的正常通行。在一些特殊时期和面临突发事件时,交通运输的作用就会凸现出来。如发生地震、洪水、大火、海啸等灾难时,需要交通运输提供救灾物资和人员的运输服务;在战争时期或国家财产受到威胁时,交通运输都是抢救危亡,恢复社会正常秩序的重要保障。

(3)沟通作用。

交通运输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行业,是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促进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除了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外,还要以交通运输为依托,充分借助公路、水运、空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依靠若干条纵贯南北的各大运输通道,贯通各个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交通运输将会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2 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1)交通运输发展相对滞后。

当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突飞猛进,无论是企业的生产规模,还是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却没有跟上步伐,存在着运网设计不够科学合理、运网规模不足、运输基础设备和交通运输管理水平欠缺等问题,造成了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和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同时,由于我国人口密度大,城市较密集,虽然交通运输的密度和使用量远远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但仍面临着巨大的运输压力。

(2)交通运输建设资金缺乏。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是导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经济活动竞争激烈,从而导致了原材料等物质资源价格的提升,以及人力资源的紧缺和人力费用的增加,因此,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投入到交通运输方面的资金就相对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也导致了对交通运输方面的资金投入差距较大,造成了各地区交通运输建设情况参差不齐。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都投入了不少的建设支持资金,但相对于我国经济发展需求和交通运输发展现状还远远不够。

(3)交通运输网络不够合理。

交通运输网络畅通与否,对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交通运输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城市运网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无论是企业生产的现实需要,还是人民日常工作生活的切实需求,都需要一个畅通的城市运通网络。然而,从我国城市交通的现状来看,很多城市都存在严重的堵车情况,严重影响了物流运输的运输效率,严重阻碍了人民工作生活的节奏,限制了城池经济发展的稳健步伐。

(4)交通运输个性化服务欠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生活品质的提升,对交通运输工具的选择和交通运输服务的个性化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受到投入资源的约束和成本控制的现实要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运输行业服务人员 文化 水平和从业素质相对较低,致使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在个性化服务提供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和不足。由于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加剧了运输行业内同质化服务的趋势,导致了交通运输行业获利能力的下降。

(5)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不足。

交通运输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危害社会和人身安全的最大问题。受交通运输基础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影响,铁路运输常出现严重交通事故,公路的交通事故也频频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对交通运输服务的购买信心,从而降低了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发展。

(6)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落后。

整体素质偏低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落后,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比如,当经济快速发展时,交通运输却难以承载过剩的运输量,而经济低迷时,由于交通运输需求量下降,交通运输的获利又会降低。因此,为了保障交通运输不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步伐,必须要进行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

3 促进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对策

(1)明确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目标。

交通运输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要想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有效发展,首先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预测,制定全面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厘清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方向,明确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目标和任务,通过行政政策的引领、健全机制的管理逐步优化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之路。

(2)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投资力度。

资金不足是遏制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由于交通运输涉及的方面广、规模大,在基础建设和常规管理上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首先,要多 渠道 进行资金的筹集。对于交通运输的投资,除了国家和政府以外,还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的投入。同时,通过征收各种交通费用,加强对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将资金利用发挥到最佳程度。其次,要控制行业成本。能否有效地控制成本是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关键。各个交通运输企业要建立成本控制盒资金管理的联动机制,通过合理的资金预算、资源配置、效益评价等环节,逐步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的内涵式发展。

(3)加强交通运输的综合管理。

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涉及到交通运输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要加强交通运输的综合管理。首先,要加强交通运输的网络管理,确保对交通运输情况进行随时随地的监控和管理,进一步建设好交通运输网络中的基础设施,增加电子监控仪器的使用效率,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技术水平。其次,要适度开展个性化服务。在人们生活出行的消费领域,交通运输企业要尽可能的提供个性化的运输服务。这样既可以实现经济利益的提升,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交通运输行业也要把遵循适度的原则,处理好个性服务与大众化服务的关系。最后,要加强安全运输的管理。交通运输企业要加强对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加强对交通运营单位的考核和日常管理,做好安全审批工作,遏制各种交通安全隐患,确保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优化和完善交通运输管理机制。

要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有效发展,必须要完善交通运输的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才能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经济作用。首先,要制定有效地交通运输政策,从政策层面对交通运输实施宏观调控和指挥。其次,要做好交通运输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和布局,逐步实现交通运输的结构优化。最后,通过相关法力和 规章制度 ,规范交通运输市场,使交通运输市场的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协调和同步。

参考文献:

[1]刘丽华.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区域因素分析[J].现代商业,2013(30).

[2]侯永慧.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及发展战略分析[J].旅游纵览,2011(12).

[3]连凯.我国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30).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经济作为流通经济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在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发展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分析了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交通经济;运输发展;效益研究

中图分类号:F5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在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面对交通运输行业的蓬勃发展,加强对交通运输经济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1.对公路交通经济影响的研究

1.1公路交通很大成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

公路交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主要是用公路交通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来衡量的,包括公路交通行业直接创造的增加值和间接创造的增加值,以及直接和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

建筑业提供的是有形的产品,运输业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二者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二者在提供有形产品或无形服务的同时,本身也都创造了由劳动者报酬、生产净税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组成的增加值,从而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贡献行业。公路交通行业间接创造的增加值是指与公路交通行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 其它 行业经济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因此也称对相关行业的促进作用或波及作用,这种波及作用由三部分组成:后向波及作用、前向波及作用和消费波及作用。公路交通行业间接创造的这些增加值也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交通运输会直接或间接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从而使交通行业成为接纳社会劳动力的重要部门。

1.2公路交通对产业结构有重大影响

交通条件是产业区位选择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发生变化,产业布局也将随之调整。理论界对产业结构这一经济学概念一般定义为产业总体中各产业的比重及产业间的相互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实现各产业间的合理比例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各产业向更高的适应层次演变,即促使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而高度化(或高级化)。

公路建成后,将会引起沿线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促使其进一步优化,朝着合理化、高度化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优化的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主要表现在: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公路建成后,将消除资源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有利于改善区域内产业间的资源配置,对原先相对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更高;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结构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向更高一级演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产业结构的知识集约化和经济服务化,使得产业具有更高的附加价值。

2.对城市轨道交通经济的分析

2.1城市轨道交通微观经济效益研究

所谓微观效益,是指个别部门、个别单位、个别企业和个别项目的经济效益。城市轨道交通投资的构成,主要由基础设施和运营设施投资两个部分组成。这种投资结构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投资区别于其他工业项目投资的重要特点。基础设施所形成的固定资产不仅可以为城市轨道交通营运业务服务,而且也为相关的许多企事业部门服务。城市轨道交通的费用及效益分析主要通过分析它的财务状况,财务分析的主要步骤有,收集各项基础资料,分析轨道交通 企业运营 情况,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能力,预测财务分析所需要的各项参数和确定计算条件,明确资金来源、借款条件、偿还方式,编制财务报表,计算各项效益指标。

2.2城市轨道交通宏观经济效益研究

所谓宏观效益,是指国民经济整体的经济效益,也就是从国民经济全局来考察的整体效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宏观经济效益一般是指建设项目在其投资修建过程中对区域社会经济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效益,以及项目建成通车之后,在一定时期内,对区域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3.我国运输发展的现状

3.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

运输路线不断延长,交通运输布局有所改善,运输装备数量不断增加,技术水平有了提高,客货运输量日益增加,运输服务质量也不断提高,运输法规建设有了很大进步,运输体制改革正稳步推进,运输市场在不断规范,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增加,人才队伍壮大。

其中我国的交通运输线路从1980年的124.5万公里,2006年达到581.87公里,增加2.44倍,铁路通车里程达到了7.66万公里,比1980年增加43.7%;公路里程达到了345.7万公里,比1980年增加近3倍,并且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达到4.53万公里。

3.2我国运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运输线路少,通达程度较低,主要运输方向上能力严重不足,瓶颈状况又出现,铁路、内河发展相对滞后,运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技术准备水平有待提高,同时运输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状况堪忧,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问题愈来愈突出,交通运输体制改革有待深化。

我国运输发展面临严峻形势,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融入全球经济之中,对外贸易往来不断增加,加之供应链不断延长,对中国交通运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伴随全球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要求提供数量足够的、高质量的运输服务;全球经济稳定增长要求交通运输业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运输需求量将不断增加。

4.运输发展的改善和目标

4.1完善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布局

“十一五”规划中的优化发展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铁路运输,积极发展水运,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优化民用机场布局的方针,对未来一个时期内交通运输建设起指导作用。

加强网络运输建设,增加运输网络长度,提高运输网络密度,加快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改善运输网络布局,加强地区运输大通道的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地区运输网络的建设,并且加强洲际交通运输网络的布局与建设,加强交通运输枢纽的布局与建设。同时要注重加强交通运输系统建设,研究运输系统建设内容,加强我国运输系统建设,完善国际旅客运输系统。其中货物运输系统建设要完善集中箱运输系统建设,加强大宗散装货物运输系统建设,加强件杂货运输系统建设和特种货物运输系统建设,还要加快货邮快递系统建设。

4.2交通运输发展的目标

公路建设主要是完成国道主干线建设,加强西部地区公路主干线和边防公路建设,提高公路 网络技术 等级,加快县道、乡镇道路的建设,强化公路主枢纽建设。水路建设要加强港口建设,大力加强内河航运设施建设,加强船队建设。民航建设要加强机场建设,加快发展民用航空机队建设。管道建设要加强输油管道建设和输气管道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要加强城市地铁和轻轨系统建设,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道路系统连接设施的建设。

要较快实现如上目标我们要实行积极的运输政策就必须实行积极地运输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交通运输建设,采取有力的政策 措施 扶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快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运输结构,制定和实施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政策,大力发展交通运输装备工业,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能力。

5.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不断增加,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社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交通运输是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相互联系的纽带,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方面都需要交通运输来做保障,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国宏,__青,杨小勇.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间接经济效益[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389-391.

[2]滕素珍.数理统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王庆云.中国交通发展问题研究:交通发展观[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浅谈交通经济学相关论文相关 文章 :

1. 大学关于经济方面的论文

2. 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机制探析

3. 有关城市公共交通论文

4. 关于石油经济学论文范文

5. 区域经济毕业论文

6. 经济发展毕业论文

7. 浅谈会计教学毕业论文

主要是因为补贴政策的发布,加上目前的油价,一直在不断的上涨,所以电动汽车价格很贵。

非平衡电桥研究应用论文

设计性实验(非平衡电桥的应用)报告书写 悬赏分:20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3 天 3 小时要求:设计一个电桥电路,使之适合测量阻值在50欧~80欧范围变化的电阻值 应用实验室提供的条件,调试由不平衡电桥与模拟测温电阻构成的电阻温度计并对其显示表头进行标定,要求最小分度为5摄氏度,量程为0~100摄氏度. 仪器:稳压电源(XJ17232),非平衡电桥测温仪(DH-WT),电阻箱(ZX25a),小电阻箱,铜电阻,6跟导线.非平衡电桥测温仪上有R1,R2,En(电源)Rn(可调节电阻)RT(待测电阻)接口.铜电阻对应0摄氏度-53.00欧,100摄氏度-75.5欧 注:RT有三接口为两段串联 写明1目的2仪器3原理4步骤,结论(工作电压大小和稳定度对实验的影响)(实验数据与标准值的比较)提问者:xiaoandy3 - 江湖新秀 四级 答复共 1 条非平衡电桥的原理和应用 电桥可分为平衡平桥和非平衡电桥,非平衡电桥也称不平衡电桥或微差电桥。以往在教学中往往只做平衡电桥实验。近年来,非平衡电桥在教学中受到了较多的重视,因为通过它可以测量一些变化的非电量,这就把电桥的应用范围扩展到很多领域,实际上在工程测量中非平衡电桥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非平衡电桥的工作原理以及与平衡电桥的异同 2、掌握利用非平衡电桥的输出电压来测量变化电阻的原理和方法 3、学习与掌握根据不同被测对象灵活选择不同的桥路形式进行测量 4、掌握非平衡电桥测量温度的方法,并类推至测其它非电量 二、实验内容 1、用非平衡电桥测量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 2、用热敏电阻为传感器结合非平衡电桥设计测量范围为10~70℃的数显温度计 三、实验仪器及配件 1、非平衡电桥(DHQJ-1、DHQJ-2、DHQJ-3型任选一种) 2、DHT-1型多功能恒温实验仪 3、10KΩ热敏电阻 四、实验原理 非平衡电桥的原理图见图1 图 一 非平衡电桥在构成形式上与平衡电桥相似,但测量方法上有很大差别。平衡电桥是调节R3使I0=0,从而得到 ,非平衡电桥则是使R1、R2、R3保持不变,RX变化时则U0变化。再根据U0与RX的函数关系,通过检测U0的变化从而测得RX,由于可以检测连续变化的U0,所以可以检测连续变化的RX,进而检测连续变化的非电量。 (一)非平衡电桥的桥路形式 1、等臂电桥 电桥的四个桥臂阻值相等,即R1=R2=R3=RX0;其中RX0是RX的初始值,这时电桥处于平衡状态,U0=0 。 2、卧式电桥也称输出对称电桥 这时电桥的桥臂电阻对称于输出端,即R1=RX0,R2=R3,但R1≠R2 3、立式电桥也称电源对称电桥 这时从电桥的电源端看桥臂电阻对称相等即 R1=R2 RX0=R3 但R1≠R3 4、比例电桥 这时桥臂电阻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即R1=KR2,R3=KR0或R1=KR3,R2=KRX0,K为比例系数。实际上这是一般形式的非平衡电桥。 (二)非平衡电桥的输出 非平衡电桥的输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输出端开路或负载电阻很大近似于开路,如后接高内阻数字电压表或高输入阻抗运放等情况,这时称为电压输出,实际使用中大多采用这种方式;另一种是输出端接有一定阻值的负载电阻,这时称为功率输出,简称功率电桥。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电压输出时的输出电压与被测电阻的变化关系,功率电桥的输出可参见附录。 根据戴维南定理,图一所示的桥路可等效为图二(a)所示的二端口网络。 图 二(a) 图 二(b) 其中U0C为输出端开路的输出电压。Ri为输出阻抗,等效图见图二(b),可见 (1) 其中 电压输出的情况下RL→∞,所以有 (2) 令Rx=RX0+ΔR,Rx为被测电阻,RX0为其初始值,ΔR为电阻变化量。 通过整理,(1)、(2)式分别变为 (3) (4) 这是作为一般形式非平衡电桥的输出与被测电阻的函数关系。 特殊地,对于等臂电桥和卧式电桥(4)式简化为 (5) 立式电桥和比例电桥的输出与(4)式相同。 被测电阻的ΔR<< RX0时,(4)式可简化为 (6) (5)式可进一步简化为 (7) 这时U0与△R成线性关系 (三) 用非平衡电桥测量电阻的方法 1、将被测电阻(传感器)接入非平衡电桥,并进行初始平衡,这时电桥输出为0。改变被测的非电量,则被测电阻也变化。这时电桥也相应的电压U0输出。测出这个电压后,可根据(4)式或(5)式计算得到ΔR。对于ΔR

usst..

测量电机或变压器内部温度的电阻温度计,就是一个非平衡电桥的例子。

非平衡电桥往往和一些传感器元件配合使用.某些传感器元件受外界环境(压力、温度、光强等)变化引起其内阻的变化,通过非平衡电桥可将阻值转化为电压输出,从而达到观察、测量和控制环境变化的目的。

如果将平衡电桥中的待测电阻换成电阻型传感器,当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形变等)改变时,传感器阻值会有相应变化,这时电桥处于非平衡状态。

扩展资料:

非平衡电桥一般用于测量电阻值的微小变化,例如将电阻应变片(将电阻丝做成栅状粘贴在两层薄纸或塑料薄膜之间构成)粘固在物件上;

当物件发生形变时,应变片也随之发生形变,应变片的电阻由电桥平衡时的Rx变为Rx+△R,这时检流计通过的电流Ig也将变化,再根据Ig与△R的关系就可测出△R,由△R与固体形变之间的关系计算出物体的形变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动态电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惠斯通电桥

生产线平衡论文研究目的

生产线平衡即是对生产的全部工序进行平均化、均衡化,调整各工序或工位的作业负荷或工作量,生产线平衡的目的是使各工序的作业时间尽可能相近或相等,最终消除各种等待浪费现象。这项复杂的任务可以由vioovi的ECRS工时分析软件轻松完成。各方面都有保障加速了解下。

生产线平衡即是对生产的全部工序进行平均化,调整作业负荷,以使各作业时间尽可能相近的技术手段与方法。目的是消除作业间不平衡的效率损失以及生产过剩。 生产线平衡是一门很大的学问,生产线平衡直接关系到生产线的正常使用。生产线平衡指南主要包括生产线平衡的相关定义、生产线平衡的意义、工艺平衡率的计算、生产线平衡的改善原则和方法。意义:1、缩短产品装配时间,增加单位时间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2、减少工序间的在制品,减少场地的占用;3、减少工序之间的准备时间,缩短生产周期;4、消除员工等待现象,提升员工士气;5、改变传统小批量作业模式,使其达到一个流生产;6、可以稳定和提升产品质量;7、提升工厂整体生产效率和降低现场的各种浪费现象方法要衡量工艺总平衡状态的好坏,我们必须设定一个定量值来表示,即生产线平衡率或平衡损失率,以百分率表示。 首先,要明确一点,虽然各工序的工序时间长短不同,但如前所述,决定生产线的作业周期的工序时间只有一个,即最长工序时间--瓶颈工序时间。同时需要区分瓶颈时间与节拍时间,所谓的节拍时间TAKT TIME 是按照客户要求设计的,他的计算方法是等于工作时间*3600sec/需求产量1、生产线的平衡计算公式平衡率=(各工序时间总和/(工站数*瓶颈工序时间))*100%=(∑ti/(工站数*CT))*100%2、生产线的平衡损失率计算公式平衡损失率=1-(各工序时间总和/(工站数*Takt 时间))

  • 索引序列
  • 国际收支平衡研究论文
  • 国际收支平衡论文的文献综述
  • 平衡车成本研究论文
  • 非平衡电桥研究应用论文
  • 生产线平衡论文研究目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