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疫苗行业的投资方法研究论文

疫苗行业的投资方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疫苗行业的投资方法研究论文

2022年还没过半,年度十大谣言的席位科兴已经被“预定”了两席。就在年初,“科兴进军房地产”、“宇宙尽头是北京科兴的房地产”等新闻开始流行。原因是有网友发现,科兴新成立了一家名为北京科兴一道置业的全资子公司。这件事引起很多媒体纷纷解读,比如“房地产是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疫苗老板》进军房地产的剧本让网友大呼精彩,也让科兴哭笑不得。

科中威在被曝年终奖之前,曾大量裁员。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官方对此如何回应?印象中利可欣的抗感染率好像只有20%多,也比辉瑞低很多。我记得辉瑞是50%到60%(不一定准确,差别很大)。在对比的疫苗中,科兴的成绩是垫底的,但是对于重症病例的保护,科兴只是略低于辉瑞,两者相差很小,都在80%以上。2021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科兴生物发布了2021年下半年的财报。

从这份财报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兴的业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已经不是“暴涨”两个字可以形容的了。疫苗的推广让科兴半年赚了300亿,股权结构暴露。同时引起异议,背后控股股东其实是外资。在故事越来越离奇的时候,科兴终于出面响应,成立了一道地产,不为别的,就是在北京大兴建集体土地租赁房,解决员工的住宿问题。造谣者显然高估了自己的智商,低估了科兴的智商。

现在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如果真的想进入房地产行业,直接收购一个资质好的品牌楼盘会更有效率。为什么要自创公司呢?合理来说,科兴在前两年获得巨额利润后开始裁员的原因是公司对自己疫苗的未来销售一直持悲观态度。(是不是很久没有听说过我国的疫苗出口了?)20、21年科兴疫苗市场火爆的时候,科兴估计招了一大批人扩大生产。因为现在未来销售预期不好,提前裁员。

全文统计口径说明:1)搜索关键词:疫苗及与之相近似或相关关键词;2)搜索范围:标题、摘要和权利说明;3)筛选条件:简单同族申请去重、法律状态为实质审查、授权、PCT国际公布、PCT进入指定国(指定期),简单同族申请去重是按照受理局进行统计。4)统计截止日期:2021年8月25日。5)若有特殊统计口径会在图表下方备注。

1、全球疫苗技术区域竞争格局

(1)技术来源国分布:美国占比最高

前,全球疫苗第一大技术来源国为美国,美国疫苗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疫苗专利总申请量的42.51%;其次是中国,中国疫苗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疫苗专利总申请量的21.79%。欧洲和英国虽然排名第三和第四,但是与排名第一的美国专利申请量差距较大。

统计说明:①按每件申请显示一个公开文本的去重规则进行统计,并选择公开日最新的文本计算。②按照专利优先权国家进行统计,若无优先权,则按照受理局国家计算。如果有多个优先权国家,则按照最早优先权国家计算。

(2)专利申请趋势:2019年中国反超美国,欧盟英国“你追我赶”

从趋势上看,2010-2018年,美国疫苗专利申请数量遥遥领先,但是在2019年后被中国反超。2020年,中国疫苗专利申请量为2020项,美国疫苗专利申请量下降至1224项。

欧洲和英国疫苗专利申请量呈现“你追我赶”的态势,两国每年度专利申请量差距不大。2020年,欧洲疫苗专利申请量为237项,英国疫苗专利申请量为181项。

统计说明:①按每件申请显示一个公开文本的去重规则进行统计,并选择公开日最新的文本计算。②按照专利优先权国家进行统计,若无优先权,则按照受理局国家计算。如果有多个优先权国家,则按照最早优先权国家计算。

(3)中国区域专利申请分布:北京累计专利数量超过江苏,位居榜首

中国方面,北京为中国当前申请疫苗专利数量最多的省份,累计当前疫苗专利申请数量高达1264项。广东和江苏当前申请疫苗专利数量均超过1000项。中国当前申请省(市、自治区)疫苗专利数量排名前十的省份还有山东、河南、上海、湖北、四川、浙江和黑龙江。

统计口径说明:按照专利申请人提交的地址统计。

趋势方面,2010-2020年,北京、江苏、山东和广东“你追我赶”。2020年,江苏省的专利申请数量最多,达到270项;北京在2021年进行反超,截止2021年8月,北京市专利申请数量达到102项。其余省份在2010-2020年的疫苗专利申请量差距不大。

统计口径说明:按照专利申请人提交的地址统计。

2、全球疫苗技术申请人竞争格局

(1)专利申请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不高,CR10波动下降

2010-2021年8月,全球疫苗专利申请人CR10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由2010年的12.50%波动下降至2021年8月的11.75%。整体来看,全球疫苗专利申请人集中度不高,且集中度呈现下降趋势。

统计口径说明:市场集中度——CR10为申请总量排名前10位的申请人的专利申请量占该领域专利申请总量的比例(其中,有联合申请时,专利数量不会被去重计算)。

(2)TOP10专利申请人

——总量及趋势:伊玛提克斯生物遥遥领先

全球疫苗行业专利申请数量TOP10申请人分别是伊玛提克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葛兰素史密丝克莱恩生物有限公司、英特维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普莱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勃林格殷格翰动物保健美国有限公司、宾夕法尼亚大学理事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其中,伊玛提克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疫苗专利申请数量最多,为464项。葛兰素史密丝克莱恩生物有限公司排名第二,其疫苗专利申请数量为366项。

注:未剔除联合申请数量。

趋势方面,2010-2015年,全球前十大疫苗专利申请人申请的疫苗专利数差距不大,直到2015年,伊玛提克斯生物开始出类拔萃,2016年伊玛提克斯生物疫苗专利申请量达到118项,是排名第二的普莱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疫苗专利申请量的5倍多。

不过,2016年后伊玛提克斯生物疫苗专利申请量急速下降,但是其余公司的每年疫苗专利申请数量均低于伊玛提克斯生物。

——专利技术分布:H04L29细分领域布局较多

目前,全球疫苗行业专利申请数量TOP10申请人技术主要布局在A61K39细分领域,其中全球疫苗专利申请量第一的伊玛提克斯生物在该细分领域专利申请量达到224项;该细分领域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是葛兰素史密丝克莱恩生物有限公司,数量为303项。

(3)市场价值最高TOP10专利的申请人:辉瑞爱尔兰制药位居榜首

全球疫苗市场价值最高TOP10专利中,有2席由惠氏公司占据,而辉瑞爱尔兰制药公司拥有全球疫苗市场价值最高的专利,为1157万美元。

注:最有价值的专利是指该技术领域内具有最高专利价值的简单同族。当前统计口径按每组简单同族一个专利代表的去重规则进行统计,并选择同族中有专利价值的任意一件专利进行显示。

(4)专利申请新进入者:五大新进入者

全球新进入者有5位,分别是青岛海特生物医疗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天康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爱尔兰詹森科学公司和苏州世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并且这五大新进入者在2020年申请疫苗专利较为活跃,其中爱尔兰詹森科学公司申请的疫苗专利数量最多,为27项。

新进入者定义:仅在过去5年内才提交专利申请的申请人。

——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疫苗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21年,新冠疫情正在全球人民的努力下逐渐被控制在可控范围内;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疫情带给人们的影响是深远且持续的,接种新冠疫苗仍然是全球人类的当务之急。目前,全球累计接种人数接近40亿人,各国的接种均加快了进度。在研发保护率更高的疫苗上,全球的主要目光放在了重组亚单位蛋白上。

国内疫苗行业主要上市企业:国药股份(600511)、科兴制药(688136)、康希诺(688185)、智飞生物(300122)、康泰生物(300601)

本文核心数据:市场规模、全球接种进度、产能及产能占比

疫情未出现放缓趋势,接种疫苗亟待进行

目前,伊朗、印度、印度尼西亚、英国、俄罗斯是新增确诊病例数最多的五个国家,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巴西、印度、是新增死亡病例数最多的五个国家。根据Worldometer实时统计数据,截至北京时间7月27日,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195279354例,累计死亡病例4181853例。全球单日新增确诊病例510232例,新增死亡病例7814例。

全球疫情反复,随着新冠病毒变异,每日新增确诊持续增加,全球疫情尚未出现放缓的趋势;新冠疫苗接种亟待进行。

中国接种人数较多,加拿大接种进度较快

截至2021年7月27日,全球已接种疫苗达39.3亿剂次,完整接种人数10.8亿人,防控局势向好。其中中国完整接种人数最多,达到2.23亿人,但是接种进度仅有15.98%;加拿大接种进度最快,达到56.33%,但是接种人数仅有0.21亿人。

2021年全球新冠疫苗总产能将达到146亿剂

根据《柳叶刀》杂志的统计显示,2021年全球新冠疫苗的总产能将达到146.0亿剂。其中产能最大的是辉瑞-BioNTech,产能达到30亿剂,占总产能的20.55%;其次是阿斯利康,占比达到14.38%。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几个公司生产的新冠疫苗产能也均达到5亿剂以上,其中,科兴生物的产能最大,占总产能的11.99%。

重组亚单位蛋白是目前研发主流

从已进入研发阶段的疫苗技术平台分布来看,蛋白质亚单位、病毒载体、RNA等新型疫苗平台备受关注。

根据WHO的统计,目前全球的101款进入临床的候选疫苗中,31%为采用了亚单位蛋白作为疫苗设计的技术路径,剩下的不可复制病毒载体、DNA、灭活和RNA四种疫苗技术路线分别占10-16%,这5条技术路线较为成熟,能较顺利地应用并进行大规模生产。

新冠疫苗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测算分析,新冠疫苗或许会成为每年人们都会接种的疫苗。从一定程度上,新冠疫苗或将在未来成为日常疫苗之一。

根据Coherent Market Insights(CMI)预测,2021年新冠疫苗市场规模将达到145亿美元,并保持30.90%的年复合增长率迅速扩张。经过初步核算,2026年全球新冠疫苗市场规模将会达到557亿美元。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疫苗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国内疫苗行业主要企业: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辽宁成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长春高新技术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本文核心数据:全球疫苗市场规模、目标人群结构、产品销售情况

跨越数个世纪的疫苗发展历程

早期疫苗发展始于18世纪早期利用给人接种牛痘开展人体免疫试验,期间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目前全球疫苗能够预防疾病20余种,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病等传染性疾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21世纪的医学模式将从治疗疾病转向预防疾病为主,疫苗行业会迎来更加长足的发展。

美国疫苗专利申请数量全球第一

疫苗研发具有资金投入大、时间周期长、失败风险高的特征,因此技术专利的积累能够侧面反映当前的竞争力情况。从全球疫苗相关专利分布看,美国、中国和欧洲地区的专利申请数量最多,其中美国以41.79%的占比排名第一,中国和欧洲专利局疫苗相关专利占比分别为22.80%和11.25%。

注:专利数据通过智慧芽平台搜索“疫苗”、“免疫疫苗”、“DNA疫苗”等关键词获得,数据截止2022年3月22日。

默沙东HPV疫苗成为畅销单品

目前疫苗的作用仍以预防疾病为主,因此全球疾病预防受众最多的疫苗通常会有更大的需求。从2021年全球主要疫苗产品销售收入看,2021年全球主要疫苗产品中,默沙东的HPV疫苗,辉瑞的Prevnar系列肺炎疫苗以及赛诺菲的流感疫苗均业绩不俗,分别达成56.73亿美元、52.72亿美元以及31.11亿美元的收入。

注:英镑和欧元按照2021年平均汇率折算,1欧元=1.1837美元,1英镑=1.3764美元。

儿童疫苗市场份额较高

近年来,流感疫苗、宫颈癌疫苗、肺炎疫苗等领域发展迅速,全球成人疫苗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前瞻预估2021年的全球成人疫苗市场份额约为40%。儿童疫苗主要品种有肺炎疫苗、联合疫苗、水痘疫苗、肝炎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其中肺炎疫苗占据主要市场份额,2021年的全球儿童疫苗市场份额约60%。

全球市场规模突破600亿美元

随着全球对疫苗接种日益增加的需求、政府及国际机构的支持以及研发新疫苗所推动,全球市场对疫苗的需求大大增加。按销售收入计,全球疫苗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429亿美元增加至2020年的57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5%,初步估算,2021年达602亿美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疫苗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疫苗研究论文

2020年五月柳叶刀发布了陈薇团队新冠疫苗试验结果柳叶刀是这一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团队研发了前述Ad5新冠疫苗,并率先开展了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接种后第14天,快速、特异的T细胞应答达到峰值,接种后第28天,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峰值。22日中午,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证实,该期刊已确认接受了陈薇院士领衔团队关于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研究论文,走的是快速评审通道,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处理完就在线online发表。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Lancet在线发表前述研究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陈薇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教授王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长效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3月16日至3月27日,陈薇领衔团队的研究人员从195人中筛选出108名志愿者,进行I期临床试验。这是该类型的新冠疫苗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受试者51%为男性,49%为女性,平均年龄36.3岁。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36人。其中,低剂量组注射0.5毫升疫苗,其中含5X10X10个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中剂量组注射1毫升疫苗。高剂量组注射1.5毫升疫苗。Ad5新冠疫苗是使用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复制缺陷型的Ad5腺病毒作为载体,生产出的一种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作为疫苗,它们仍然是一个个腺病毒颗粒,但因为基因被删改而造成的缺陷,它们无法复制,无法肆虐。它们仍然很容易感染人体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它们的基因中还夹带了新冠病毒的一段基因—刺突基因spik。因此,该病毒颗粒成了运载火箭,刺突基因成了搭载其中、要发射的卫星。志愿者手臂被注射一针前述新冠疫苗时,经过改造的腺病毒颗粒进入人体,感染细胞,并将刺突基因传递给细胞。然后,该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后者到达淋巴结。淋巴结因此会产生抗体—识别刺突蛋白并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抗体。论文称,接种前述疫苗后的7天内,低剂量组的30人83%中剂量组的30人83%高剂量组的27人75%出现了至少一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超过一半54%,58/108的疫苗接种者在注射部位出现轻度疼痛、发烧(46%,50/108疲劳44%,47/108,头痛39%,42/108和肌肉疼痛17%,18/108。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在所有剂量下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在接种后28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理想的疫苗能触发人体内两种免疫反应: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以及T细胞应答。研究人员定期检测受试者血样中的成分,来测定疫苗引发免疫反应的强度水平。前述论文显示,接种疫苗后14天内,各剂量组的受试者体内都触发了一定水平的免疫反应,产生了结合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16/36,44%。中等剂量为18/36,50%,高剂量为22/36,61%,一些受试者体内产生了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该疫苗还在大多数志愿者体内触发了T细胞应答。接种疫苗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体内出现T细胞应答,或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28/36,78%,研究人员还发现,受试者体内如果预先存对腺病毒Ad5的免疫那么该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会弱化,比如免疫反应的峰值水平降低、免疫反应的持续性缩短。据我们所知,这是Ad5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首次人体试验FIH的首个研究报告。该论文写道。在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资料中,陈薇表示,这些临床试验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结果表明,单剂量的Ad5-nCoV新冠疫苗可以在14天内让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让该疫苗有潜力被进一步研究,开发。陈薇同时表示,应谨慎解释这些试验结果。研发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该疫苗有能力触发前述免疫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帮助人们抵御新冠病毒。前述临床试验结果,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距离疫苗上市,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也注意到,前述临床试验仅有108名志愿者参与,且试验时间较短,同时缺乏随机对照,因此,在发现不良反应事件,或发现疫苗的保护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一项有500名志愿者参与的、随机、双盲、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武汉进行中,以观察前述I期临床试验结果是否能够复制,以及接种后6个月内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事件。60岁以上人群也首次作为受试者参与其中。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者,二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首批108名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3月31日起,首批志愿者陆续结束集中隔离观察,回到家中。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的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前述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于4月12日启动,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介绍,自中国向WHO分享了科学家分离的基因病毒序列开始,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始进行疫苗研究。3月16日,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临床获得正式批准,并于当日为第一名志愿者进行了注射。之后疫苗研发进展比较顺利,在7天和14天的安全性均得到统计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前述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李黎,黄仕和,杨晓明。细胞因子疫苗的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23(7):781-785。孟胜利,徐葛林,程满荣,舒祥,吴杰,严家新,杨晓明。中国狂犬病病毒遗传多样性分析。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23(5):449-454。潘勇兵,张爱华,胡迪超,闭兰,杨晓明。 抗CD25人鼠嵌合抗体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瞬时表达。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23(2):113-117。卢佳丽 杨晓明。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学研究进展。微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0,38(1):74-78。陈伟,杨晓明,黄佐林,李军,孙文,徐葛林,郑新雄,张隆明,郑景山,张良豪,廖学有,洪孔清,祝玉桃,邓化芳。冻干无佐剂Vero细胞CTN狂犬病疫苗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9,30(12):1261-1264。李新国,袁军,张洋,孙晓芳,项美娟,杨晓明。Lowry法测定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蛋白含量干扰现象的排除。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9,22(10):1029-1031。吕宏亮,王栋,杨培豫,张万林,何海蓉,付秀花,崔松奇,程婷,高彤民,杨晓明,胡启毅。兽用灭活纯化狂犬病疫苗生产工艺的优化。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9,22(9):882-886。胡迪超,张爱华,杨晓明。人鼠嵌合抗体的基因构建。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9,22(9):933-936。孟胜利,徐葛林,吴杰,严家新,杨晓明。中国12株狂犬病街毒株G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9,25(6):497-501。孟胜利,刘红,胡岱霖,朱理业,徐葛林,吴杰,杨晓明,严家新。安徽省阜阳市狂犬病街毒株G基因序列分析。中国热带医学 2009,(10):1966-1968。杨晓明。生物制品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上海预防医学2009,21(7):351-353。孟胜利,杨晓明。登革热病原学及疫苗研究进展。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9,32(1):12-18。徐葛林,严家新,张永振,董关木,唐建蓉,杨晓明,孟胜利,吴杰,肖奇友,周敦金,朱凤才,王萍, 王定明, 明平刚。我国各地区动物狂犬病街毒的检测及分析。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8,26(8):463-466梁婧,徐葛林,黄晓媛,王继麟,孙文,夏飞,杨晓明。 检测轮状病毒滴度的荧光灶法的改进。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21(7):620-622梁婧,杨晓明。人轮状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功能研究进展。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21(3):107-109。吴永强,董关木,秦思远,杨晓明。大容量人源天然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21(8):647-650。梁婧,徐葛林,黄晓媛,王继麟,孙文,夏飞,Kapikian AZ,杨晓明。检测轮状病毒滴度的荧光灶法的改进。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21(7):620-622。董关木,徐葛林,肖奇友,王定明,胡月梅,周敦金,王萍,张永振,杨晓明,朱风才,王昭孝,罗述斌,罗同勇。家养犬、猫及野生动物中狂犬病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及我国不同类型狂犬病疫苗免疫效果观测研究。病毒学报 2007,23(6):417-422。李东,国泰,杨晓明。轮状病毒疫苗的研究现状。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20(11):863-865。明平刚,徐葛林,严家新,吴杰,明贺田,周敦金,肖奇友,杨晓明。新分离5株狂犬病毒街毒株N和G 基因的序列分析。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20(8):553-556。孟胜利,徐葛林,明平刚,孙文,吴杰,杨晓明,严家新。狂犬病毒疫苗株CTN-1八代次N和G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学学报 2007,23(4):327-336。侯启明,马霄,田博,刘德铮,肖詹荣,杨晓明,陈平纡,项美娟,付惠兰,吴玫,王梨苹,梁雅文,张路民,张庶民。中国不同区域婴儿抗百日咳 白喉 破伤风母体抗体水平的调查。中国计划免疫 2006;12(3):209-211。熊晓培,杨晓明。炭疽杆菌毒素致病机制及炭疽疫苗的研究进展。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6;19(6):653-656王丽婵,张庶民,余模松,杨晓明。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B的原核表达。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6(26):418-421。明平刚,孙文,徐葛林,吴杰,杨晓明,严家新。中国狂犬病毒疫苗株CTN-1-V三个代次的GP基因序列分析。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6;19(3):217-235,235。王丽婵,张庶民,余模松,杨晓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基因克隆、表达、纯化与鉴定。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6;19(2):120-123。萍萍,杨晓明,方志正,易玲,吴杰,郑新雄。SARS病毒NS-1株稳定性及培养条件的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5;33(1):1-5。李萍萍,杨晓明,方志正,张爱华,刘俊生,孙文,易令,夏智,吴杰,郑新雄,鲁建忠。SARS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其质量控制。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5;18(5):390-393。李萍萍,杨晓明,张爱华,易令,刘俊生,吴杰,鲁建忠,郑新雄,方志正。SARS病毒NS-1株三级毒种库的建立。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5;18(3):227-228。杨晓明,李策生,方志正,张爱华,人SARS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生物活性的研究。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5;18(3):1-4。李策生,张爱华,林连珍,李星,刘俊生,杨晓明。SD法灭活血浆中SARS冠状病毒的试验观察。微循环学杂志。2005;15(2):26-27。刘国安,杨晓明,葛瑞昌,何长民。百日咳毒素的等电点测定及层析分离。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4):68-70。杨晓明,乔瑞洁。重组百日咳毒素S1亚单位的表达、纯化及免疫原性。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3;31(4):24-27。乔瑞洁,杨晓明。百日咳毒素S1亚单位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研究。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3;16(4):205-207。杨晓明。百日咳疫苗现状及发展方向。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3;16(2):128-130。乔瑞洁,杨晓明。肽核酸。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9;27(1):86-90。刘方蕾,乔瑞洁,杨晓明。血凝法检测百日咳毒素及丝状血凝素。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年刊。1999。秦力,杨晓明,鲁劲民等。发酵罐生产无细胞百日咳杆菌免疫原。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8;26(4):41-45。何长民,陈爱荣,陈平纡,杨晓明等。吸附无细胞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III期临床人体接种反应和血清学效果观察报告。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8;26(4):25-30。秦力,刘方蕾,杨晓明等。百日咳杆菌丝状血凝素的纯化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7;25(2):12-16。王祖森,杨晓明。百日咳毒素及其应用。卫生研究。1998, 27(Suppl):158-165。孙述学,杨晓明等。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乙型肝炎联合疫苗的实验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7;25(4):21-23。杨晓明,秦力。不同减毒方法对无细胞百日咳菌苗减毒效果的比较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7;25(3):22-26。杨晓明,何长民。百日咳杆菌粘着素的分子克隆、表达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7;25(4):1-11。杨晓明,何长民。百日咳杆菌生物学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6;24(1):65-68。杨晓明,陈爱荣,何长民。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质量控制的研究。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4;22(1):23-29。杨晓明,陈平纡,何长民。吸附百日咳无细胞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菌苗配方的实验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4;23(1):7-10。田效恩,何长民,秦进才,杨晓明等。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免疫接种反应及血清学效果观察。中华流行病学。1993;14(3):155-159。陈爱荣,杨晓明,何长民。百日咳无细胞菌苗的稳定性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3;22(1):31-34。陈平纡,杨晓明,何长民。ELISA在检测百日咳杆菌免疫原中的应用。上海免疫学杂志。1992;12(1):27-29。王祖森,杨晓明,何长民。中华仓鼠卵巢细胞在检测百日咳杆菌免疫原中的应用。上海免疫学杂志。1992;12(2):47-49。何长民,杨晓明,陈平纡,陈爱荣。无细胞百日咳菌苗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研究。上海免疫学杂志。1991;11(5):289-293。何长民,杨晓明。人血结合珠蛋白的纯化和检定。中华输血杂志。1988;1(3):108-111。

乙肝疫苗检测方法论文

是“乙克”啊```很多人都关心这个`` 但是```早呢```现在才完成二期临床```共四期呢``` 给你说说这玩意是怎么会事```我对这个东西期待并不高```` “乙克”是使用乙肝表面抗原-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按一定比例组建的复合物型治疗性乙肝疫苗,先分析下这两种主要成分[都是特异性免疫调节剂]的作用: 1:乙肝疫苗的主要成分就是乙肝表面抗原[病毒外衣]在苍鼠卵细胞或酵母菌内的表达产物,一般剂量下可刺激人体产生表面抗体,大剂量应用能提高人体特异性免疫识别功能,但单独应用效果不佳,和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如左旋咪唑等]、抗病毒药、辩证中药[最主要]组成四联疗法,已应用于临床近七年,有一定疗效。 2: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是从健康人体采集的含有高效价乙肝表面抗体的制剂,能被动的[外援性]增加人体对乙肝病毒的中和能力,促进E抗原和DNA转阴,但疗效有限和不持久。 3:两种药的组合应用在临床上已经“乙克”,也就是使用乙肝表面抗原-高价抗免疫球蛋白按一定比例组建的复合物型治疗性乙肝疫苗有近十年的历史或更多,疗效可怜,想象不出合在一个瓶里和分别应用有啥区别? 如果不配合其他药物,不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自身抗病能力,只能是头痛医头,结果可想而知。

血清学标志物检查:主要检查项目有乙肝两对半或乙肝七项等;如出现表面抗原、E抗原、E抗体及核心抗体呈阳性,则需进行乙肝DNA检测,观察病毒是否复制及复制程度;如DNA阳性结果,提示存在感染,则需进一步做肝功能、凝血功能及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查;同时乙肝患者还应定期进行甲胎球蛋白检测,预防肝癌发生;

乙肝方法检查常用的有很多,但是我认为最常用的就是血液检查,它可以检查你体内的蛋白抗体,还有各种各样的乙肝抗体什么之类的,如果这些数据出现异常的话,就会判定你是否具有乙肝这种疾病

分数这么高 不如送给我把

新冠病毒特性及疫苗研究方法论文

原因如下:因为疫苗对人体来说是一个外来的抗原,由于疫苗的特性及个体的差异,接种疫苗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总体较低。公众在接种疫苗前,一定要仔细阅读禁忌证,如果有既往病史、用药史,一定要跟接种医师如实反馈。目前新冠病毒疫苗与既往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类似,没有出现异常情况。

(二)新冠疫苗的研发【材料一】新冠疫苗研发,一场全球烧钱竞赛为了和新冠疫情抢时间,各国政府、药企正在投入巨资加快新冠疫苗上市的进程。现在全球...百度题库

新冠病毒抗体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对大流行城市人群自然血清阳转情况有了更深入了解。

论文共同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任丽丽介绍,与确诊患者及有症状感染者相比,无症状感染者抗体水平较低,这一现象对未来精准防控工作具有指导价值。

“在检测、溯源和治疗资源远远不及的情况下,中国公共卫生系统成功控制了武汉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际知名微生物和免疫学专家理查德·斯特拉格内尔在同期《柳叶刀》上撰写述评指出,该研究使人们对大流行城市人群自然血清阳转情况有了更深入了解,是描述新冠病毒感染和理解大流行下免疫状态的重要里程碑。

扩展资料:

新冠病毒抗体产生后至少可持续9个月

3月19日,我国科学家在湖北武汉开展的一项血清流行病学追踪调查显示,当地人群新冠抗体阳性者中,40%存在可有效对抗病毒的抗体并至少可持续9个月。研究结果19日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刊发。

该研究揭示了新冠病毒感染者血清抗体动态变化规律,对疫苗保护时效评估也具有借鉴价值。研究还显示,经校正后的人群抗体阳性率为6.9%,说明即便疫情暴发,武汉也仅有小比例人群受染。

论文领衔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表示,评估感染新冠病毒并具有免疫力人群的比例,对于制定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降低未来再发大流行的可能性至关重要。

参考资料来源:潇湘晨报-中国科学家:新冠病毒抗体产生后至少可持续9个月

昨日,印度孟买政府报告称发现了首例新冠重组毒株XE的感染病例。

新毒株XE于今年1月首次在英国被检测到,根据英国卫生部(UKHSA)的报告,自1月以来,英国先后发现了630多例XE毒株的感染患者,不过感染数量占比很少,不及英国所有感染病例的1%。

根据《曼谷邮报》4月2日的报道,泰国Ramathibodi医院在对新冠感染者的拭子样本进行基因测序时也发现了XE变异毒株。

新毒株XE是Omicron两种亚变种BA.1和BA.2的重组毒株,从英国到泰国再到印度,三个月的时间内XE毒株在地域上步步紧逼我国。Omicron的麻烦还没解决,国际上新毒株又来了,不免引起了部分人群的恐慌,甚至有人称之为新一代的“毒王”。

面对重组病毒,我的意见是:重组不等于加强,新毒株既不等于更厉害的毒株,也不等于更弱的毒株。保持关注,不必恐慌。

初步数据显示

XE的传播性可能更强

3月29日,WHO在每周流行病学更新报道中表示,基于初步数据,XE的传播性比Omicron子变种BA.2高10%,UKHSA的初步报告显示,XE比原始Omicron(B.1.1.529)的传播性高43%。

BA.2作为Omicron流行中最主要的毒株(占所有已测序病例的 86%),是公认最具有传播性的一个,部分专家认为,XE可能会打败BA.2,成为SARS-CoV-2变体中最容易传播的流行毒株。不过,以上都是基于少量数据给出的初步结论,关于传播率仍需进一步观察。

从泰国和印度报道的个案来看,两个感染XE毒株的患者并没有出现严重的感染症状,印度的感染者为无症状,而泰国的感染者现已痊愈。

当然,个案无法代表整体。对于新毒株XE的实验室研究和真实世界观察数据有限,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出的较高的传播率并不意味着XE一定会成为未来的主要流行毒株。

至于新毒株是否会对人类社会造成更严重的威胁,在传播率、重症率、致死率以及免疫逃逸方面会有何种变化,仍有待观察。

重组不等于加强,

没有必要恐慌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的遗传密码会不断变化,积累突变,新变种会继续出现,一些变种则会被取代消失。

当两个或多个毒株交换了遗传物质后,很大可能会出现重组病毒。类似于杂交,重组病毒通常会继承某些毒株的特征,重组过程自然发生,是病毒变异的常态。

比如除了Omicron两个亚变体的重组毒株XE之外,研究人员最近还发现了Delta和BA.1的重组毒株XD和XF。

很多人一听到重组,就会联想到加强和进化,类似于变形金刚中几个机器人合体变成了一个终极战士。

图/《变形金刚5》动图自己做的

病毒重组不同于组合变形金刚,没有特定的变异方向,重组后的病毒可以产生具有独特表型特征的新基因型,传播性和毒性也随之变化,但变异的方向是随机的,有可能变强,也有可能变弱。

目前来看,从Alpha到Delta再到Omicron,新毒株普遍传播力相对更强,毒力相对更弱,这是新冠病毒变异的大致趋势。新型毒株的出现是必然的,变化是常态,变化才有走出疫情的希望。

作为普通人,应该习惯这种病毒动不动就变异的常态,放平心态,没有必要恐慌。另一方面,也要为随时可能出现的变异毒株做好准备,比如做好日常防护、及时接种疫苗。

来源:科学公园

新型疫苗研究论文

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持续增加,却丝毫看不到疫苗成功。并不是人们不想加快疫苗研制的步伐,而是研制疫苗过程中需要克服很多难关,那么新冠肺炎疫苗研制成功和问世需要克服哪些难关?

虽然很多国家都在研制新冠疫苗,但每个国家的角度不同。就像我国已经开展了好多期实验,主要为了证实疫苗具有安全性,能够成功诱导体内产生免疫应答。

牛津大学也发布了相关论文,该款疫苗已经能够成功引起体内免疫应答,且不会造成太大的副作用,目前疫苗已经得到了临床验证,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临床实验。

总关这些国家对疫苗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新冠疫苗研制的时间不会太长,或许年底就能成功研制出新冠肺炎的特效药,不过我们还是要注意肺炎疫苗研制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难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什么是病毒?病毒能够通过自我复制大量繁殖。研制过程中要克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找出病毒的DNA链。生物学家和科学家通过研制新冠病毒的DNA量来完美复制病毒,这是新冠病毒疫苗需要克服的第一个难关,如何才能找到DNA链?如何才能进行自我复制?

其次,新冠肺炎对于哪些药物有抵抗性?哪些药物又能治疗新冠肺炎?找到DNA链研究出病毒的自我复制模式,寻找能够治疗该病毒的特效药。不是每一个过程都是那么简单,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抗生素,从数以万计的抗生素中找到能够抵御新冠病毒的抗生素难上加难。

最后要克服的难题是该疫苗是否对人体造成副作用?一款疫苗的成功,需要人们尝试大量的实验,其中就包括很多期的人体实验。科学家要通过注射到人体中的疫苗产生的作用来判断疫苗能否获得上市资格。如果这款疫苗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副作用,那么该款疫苗的上市夭折了。

疫苗会不会真的在人体产生抗体,最难的就是病毒的种类在变,国外已经有好几种类型的病毒,如果病毒突变,前面的研究都白费了。

最主要的是需要攻克临床实验的难关,因为临床实验最能测出药物的可用性和安全性

5月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全球首个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

据报道,《柳叶刀》在线刊登了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和江苏省疾控中心朱凤才教授团队的新冠疫苗人体试验临床数据结果,这是世界第一个新冠疫苗人体临床数据。

此项研究是在108名健康成年人中进行的开放标签试验,对以腺病毒Ad5为载体的新冠疫苗进行评估:在接种疫苗后的第14天开始就发现了快速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并在第28天对SARS-CoV-2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高峰,且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

扩展资料:

陈薇在《柳叶刀》发布的新闻稿中说,1期临床试验表明接种这种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能够在14天内诱导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些结果代表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不过,陈薇同时指出,要谨慎对待相关成果,开发新冠病毒疫苗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能够引发免疫应答并不一定意味着疫苗能够保护人们免受新冠病毒感染,该项成果“展示了新冠病毒疫苗开发的很好前景,但我们离这种疫苗达到让所有人使用的阶段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报告说,这项临床试验的主要限制包括样本规模较小、试验期较短、缺乏随机对照组等,因此接下来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验证。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中国新冠病毒疫苗1期临床试验取得积极成果

  • 索引序列
  • 疫苗行业的投资方法研究论文
  • 疫苗研究论文
  • 乙肝疫苗检测方法论文
  • 新冠病毒特性及疫苗研究方法论文
  • 新型疫苗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