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横向研究的论文

横向研究的论文

发布时间:

横向研究的论文

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例: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注意力保持时间 调查一个班孩子的注意力保持时间 纵向研究是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例:心理学家对一个自闭症儿童的追踪研究

1、横向研究。也叫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相对。一般指在某一时刻点上,对某一事物或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横截面”的研究。最典型的横向研究是人口普查,它是在同一时点上对人口状况进行的横截面研究。一般性的横向研究不可能如此严格地在某一天某一时刻进行,只是规定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如一周、一月)内进行。在社会学研究中,横向研究应用很广,它有助于分析和比较属于不同群体、不同阶层或具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等特征的研究对象,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状况和特征。2、纵向研究纵向研究须从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两个方面进行定义,具体而言纵向研究须具备以下特点:(1)每个变量的数据须采集两次或两次以上;(2)各次调查的对象应是相同的,或者至少是可比较的;(3)数据分析涉及到对多次调查的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对于纵向研究的时间跨度和相邻两次调查的时间间隔,目前没有定论。纵向研究是在前后不同的时间里分别对某些社会现象进行调查,收集该社会现象在当时的资料,将这些资料结合起来分析,以描述某种社会现象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联系[3] 。拓展资料:横向研究的优缺点:优点1、横向研究比较节省时间和经费,易于实施。2、由于横向研究可以对较多的被试进行研究,因此,被试的代表性往往较强,研究所得结果也就具有较好的概括性。3、横向研究的时效性比较强,可以较快获得研究结果,同时避免了被试流失之虞。缺点1、横向研究中可能存在组群效应。2、横向研究不适用于研究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和早期影响的作用等问题。纵向研究的优缺点:优点1、往往能看到比较完整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转折点。2、特别适用于研究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和早期影响的作用问题,也适用于个案研究。缺点1、比较花费时间、经费和人力。2、时效性比较差,有时候需要等待很久才能得到研究结果,有时候研究课题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或研究手段逐渐变得落后。3、由于纵向研究耗时较长,可能发生被试流失的情况,这就会影响被试的代表性和研究结果的概括性。4、由于纵向研究需要对同一批被试重复进行研究,有时可能出现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

比较文学研究因其研究物件是文学文字或文学现象,这就需要立足于文学现象或事实的文学性,不能脱离语言艺术层面或诗学,把审美现象替代为历史、哲学、宗教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中国比较文学的转向分析

摘要:中国比较文学在它的成长之路上经历了全面向西方学习、对外开放,关注比较文学自身文学性问题,再次回转归向东方的实践探索历程。但回归并不是一种倒退,反而体现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不断成熟与发展的良好趋势。学界在开放与退守、文化研究还是文学研究、向西方看齐还是向东方回转等诸多问题上相互争鸣,各抒己见,共同把握著衡量比较文学“度”的围栏与框架,使得比较文学在平衡中不断发展,走向繁荣。

关键词:比较文学;对外开放;文学性;回归东方

时至今日,比较文学之跨界色彩鲜明,包容范围之深之广有目共睹。在其开放性和国际性不断滋养下的民族交流之树日益繁茂,但学科发展中也存在着学科边界日益泛化,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创新思维固化以及因缺乏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立足点而成为西方理论阐释的注脚等问题,这使得比较文学经历了一次深刻而严重的危机。对此,比较文学走向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中国首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导高层论坛”提出了中国学者应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与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从而形成一种文化自觉的命题。叶舒宪也在其论文《论西方思想的“东方转向”问题》中谈及“比较文学学者研究的兴趣点发生了转移,因而呈现出一种‘自西向东’方向性的改变,‘东方转向’问题从某种意义来说具有其双重颠覆性,它既颠覆著西方沙文主义的知识现状,又质疑其社会科学的基本假设和思维方式,进而引发人们对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资源的探寻热潮,以及对其文化价值的重估”[1]。由此可见,针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现状,学界基本上采取从东方文化与文学自身内部寻求未来发展的途径,这种“向内转”的趋势已然成为一种潮流,逆向与比较文学的“文化”转向,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比较文学的“人类学”转向等潮流沟通交流,双向疏通比较文学国际性之河。本文旨在归纳梳理转向时期的重要文献,勾画出一条近些年来比较文学转向路线。

中国比较文学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此时探讨重点还集中在学科建设是否具有合理性、学科的本体论究竟为何、比较文学的名与实等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上。同时,一些民族主义者丢掷“不忘国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等尖锐命题来挑战比较文学界因年幼而暂时的无所适从。中国学派所应对的方式就是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质的同时,吸纳法国影响研究学派和美国平行研究学派的学科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的同时,自创阐发法研究,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文学,从而推动中国文学国际化程序。正如曹顺庆所展望的那样:“在构建文化软实力上,他国化也给我们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研究路径。当前,如果要想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对软实力的两翼———‘拿来’和‘送去’的他国化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中探讨文化发展与创新的规律,分析既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资源基础,又能提高我们的文化影响力的文化传播规律。”[2]

由此可见,比较文学学者的确具备开放性的眼光,在研究过程之中立足比较文学这一根本特性,可以说没有开放性,比较文学自身难以为继,开放性是比较文学的动力之源。有三位学界权威无疑促进了比较文学未来发展的对外开放性。一是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带头人乐黛云先生,她提出在当前文化转型时期比较文学研究应当更加关注“新的人文精神”,即以文化传统中“和而不同”思想为基,大力促进世界异质文化相互交流,多元共生。二是王宁教授,他在《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一书中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国际一体化的当下,人文学者应当充分顺承这一浪潮,推动中国文化与文学走向国际化。三是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孟昭毅教授,他在论文中谈及从文化多元主义的思想来分析,人们企图以强调不同族群艺术表达的多样性,来改变民族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而族群间的文化交流与连线,又以消解民族性的反作用在全球化时代表现得异常强大。因此,新的族群离散与族群融合也形成了一种冲击民族的力量[3]。

他认为,一个民族能够成立的前提是应具有相同的语言文字,独特的文化传统,积淀到一定程度的文化情结以及审美准则。而文化全球化恰恰在极力冲刷这一切,它让人们通过各种交流媒介了解他者文化,效仿他者文化,并在此过程中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字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但是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主流的文化强者的偏好以及审美准则往往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冲击文化弱者的头脑,因而造成其学术心态的失衡,在一味学习中忘记了自己研究的立足点。而这个问题恰恰是值得注意的,因为正是它敲响了比较文学开放性的警钟,学界应该反思对外开放“度”的问题,以及自身研究“质”的问题。在文化交流的程序之中,在强势的“他者”眼中,中国比较文学为欧洲中心主义所轻视,所扭曲,安门立户的阐发法不过被其当做一种注脚而非一门学派来对待。在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程序中,应正视其所存在的问题,一是阐发法既然过度依赖于对文学文字进行生搬硬套的理论分析,因此很容易成为西方先进理论的注脚,同时也局限了学界研究方法的创新。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比较文学研究应当从关注自身的“文学性”转向关注比较文学跨文化的特性,即文化转向。叶舒宪认为,由于比较文学具有跨语言、跨学科的重要特性,所以它能较早地接受来自外界的形形 *** 的理论资讯,领先于一般的学科研究,较早地把握学科探索变异的节奏与趋势[4]。刘贵珍在评论王宁新著《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时介绍了王宁本人对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之间关系的看法。王宁认为,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并非单纯是对抗性的关系,其间也能达成通力合作。他们认为,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不是对立性的,而能构成一种张力,互相推动双方的发展。也有人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关注“文学性”,关注“经典”的做法有失恰当。因为当某些作品一旦被认为是“经典”,其中的某些杰出表达就具有了“文学性”。

而这种认定不过是特定审美情趣在读者的脑海中固化,它的背后竖立著某种具有统治秩序的意识形态之墙。人们呼吁“回归文学性”,“回归文学性经典”,他们实际上是希望能退回到这面墙体之后保护自己。但是文化研究则恰恰相反,它恰恰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并试图从整体的历史关系中探寻其形成过程。持此观点的研究者必然是站在文化研究的立场上,而不是一个文学人的眼光看待此问题。二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泛化问题值得关注,并且有待改善。比较文学在其文化转向阶段虽然日胜一日,但渐渐脱离开了它的文学本质,从而使比较文学学科模糊泛化,边界不明。比较文学虽然具有包容性的特点,但又不是无所不包,否则就不能作为一个正统学科来界定它的内涵与外延。因此,孟昭毅教授在极为认真地反思比较文学本体论意义之后,提出比较文学学者应当关注对文学文字的细读。他认为,比较文学归根结底还是关于文学的研究,无论它包含的范围有多广,文字研究还是其最终的根基。离开文学的特性来谈比较文学研究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方式,这种现象的出现值得当代学界去反思。此外,还有一些文章也关涉到这一问题,如王志耕提出:“比较文学危机的真正原因是学科边界的泛化,其出路在于找到与文化研究分而治之的可能性。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其实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都具有明显差别。

文化研究的物件是文化系统中文化诸要素与艺术文字的隶属关系,比较文学则是文化系统中艺术文字的并置结构关系;文化研究致力于破解文化系统中非文学因素与文学的各种隐喻关系,是一种纵向研究;比较文学致力于破解文化系统中不同文学因素之间的各种转喻关系,是一种横向研究。基于此,比较文学应当放弃跨科际研究的属性,通过退守的形式维护其学科的完整性。”[5]这篇文章更为系统地分析了比较文化与比较文学在物件、范围、研究重点等方面的差异性,比较文学应当更加关注对文学要素的研究。笔者认为如此的倡导自然有其合理的因素,但“退守”是否就真正把握了比较文学的脉搏?无论是走出去也好,退回来也罢,比较文学自身的特性决定着它发展变化的轨迹,学界需要认真体会它的“度”到底在哪里。因为比较文学在中国属于新兴学科,它还像个未发育成熟的孩子,自身的特征并未充分表现出来。

至于退守到何种程度,学界见仁见智。但较为权威的观点认为,回归后的“文学性”有了某种升级的意味,它不仅涵盖历史与传统,而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富有人文关怀。不仅注重文字中呈现的“个体”的生存境遇,更加关注其“人类学”走向。叶舒宪在《“世界文学”与“文学人类学”》中表示,原来人们关注“文学性是什么?”,现在则思考“族群的种类与各自的文学性”,还有“到底哪一种文学性具有普适性?欧洲中心主义标榜的文学标准是否能一直延续下去?”答案不言自明,因为欧洲中心论已经阻碍了比较文学健康平衡的发展,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内部的多样性构成,理所当然成为未来研究关注的焦点。这不仅仅为中国学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还成为国外研究者转换新视角的巨大宝库。

于连的《对比较的重新思考》中谈及不应将“远东”视为一种欧洲理性的神话式反面,要研究这样的反面还要关注自身内部。这与叶舒宪提到的比较文学研究东方转向不谋而合。可见比较文学的转向趋势已经为中外学者所觉察。其实,当人们去关注比较文学“文学性”这一要素时,自然而然的会界定出“文学性”的范围。它的根基是文字,但是不止文字研究那样简单。它研究文学内部要素的问题,也关注文学研究的安身立命,发展趋势,独立地位等重大课题。简单讲就是比较文学是研究自身存在以及其存在的合理性问题。而关注“文学性”问题的时候,必然会涉及到“东方转向的问题”。叶舒宪认为,西方世界虽然依靠强大的科技力量走上了繁荣之路,但是工业革命的成功却扭曲、异化了现代西方人的灵魂,很多人都经历了重大的精神危机,但是他们却不能依靠自身的免疫力来治疗,因此,东方文化便成为他们所能找到的最好的解毒剂。20世纪西方哲学也同样在质疑自身传统的形而上学观。他们主张承继并发扬舒本华、尼采的悲剧意识,进而探寻东方智慧的神秘乐园,在伊甸之中寻找精神慰藉,开掘苦难之源。

这可以看做是比较文学实现其“东方转向”的外在条件。此外,叶舒宪在《再论20世纪西方思想“东方转向”》中,分别从哲学、经济学、生态伦理学、心理学、女性主义等方面论证了东方转向与中国密不可分。上述几种思潮已为中国学者广泛借鉴并加以运用,几乎研究任何一个稍有名气的文人学者,抑或诗人理论家,都要从这几种思潮择取一二加以分析,成为注脚解读的典型现象。但是这些典型的西方思想在经历了历史的冲蚀之后,也开始转向东方,关注东方,因为东方的特质是如此的明显,蔓延范围是如此的深广,存在数量是如此的巨大,它不可能因为距离的遥远而被永远忽视。比较文学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它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全面学习西方、对外开放———回归文学性———再次回转归向东方的历程,这种回归并不意味着是一种形式上的倒退,反而体现出它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学界在开放与退守,文化研究还是文学研究,向西方看齐还是向东方回转等问题上相互争鸣,各抒己见,共同把握著衡量比较文学“度”的围栏与框架,使得比较文学在平衡中不断发展,走向繁荣。

这条回辙型的流动轨迹,体现出中国比较学界在学科体系中,在如此曲折的探索中不断地自我完善与自我更新,它仿佛一条长河一样沟通南北,跨越东西,将比较文学流动成一种国际性的学科。在交流之中不断重视自身的特性,不断丰富发展,精益求精。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广大学者能够真正做到求同存异,海纳百川,探索钻研,共同促进比较文学之大兴盛、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舒宪.论西方思想的东方转向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2***.

[2]曹顺庆.“他国化”:构建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有效方式[J].当代文坛,2014***1***.

[3]孟昭毅.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J].中国比较文学,2012***4***.

[4]叶舒宪.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后文学时代”的文学研究展望[J].新东方,1995***2***.

[5]王志耕.比较文学:在退守中得到生机[J].中国比较文学,2006***1***.

范文二: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构建思路

[摘要]自比较文学这门课程在内蒙古民族大学蒙汉双语专业开设以来,由于比较文学这一学科自身及蒙汉双语专业学生的特点,比较文学教学面临着诸多困境。在建构主义理念下,立足于教学物件的实际特点,以蒙古文学为基点,不断增强学生民族文学认同感和责任感,努力培养比较研究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营造开放的课堂,是今后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教学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建构主义;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教学

从1978年华东师范大学施蛰存教授开设比较文学讲座开始,比较文学在中国开始复兴。全国许多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了比较文学课程,进而设立了比较文学系。内蒙古民族大学于2010年将比较文学作为专业选修课***24学时***,面向蒙汉双语专业的本科生开设,并在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40学时***。从比较文学教学实践来看,以往比较文学课程都是在中文系或外语系开设,其物件大都是汉族学生。比较文学能够走进少数民族学生课堂,让少数民族同学了解比较文学,进而培养文学比较意识方面奠定了初步基础。这对于比较文学的全面发展和演进来说也是一件意义非凡、影响深远的事情。比较文学教学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如火如荼地开展的同时,在蒙汉双语专业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比较文学教学面临着诸多困境。其中有些问题是全国所有开设比较文学专业的高校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有些则是蒙汉双语专业所独有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丞须教育工作者反省并着力解决。

一、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原因

比较文学教学一直是众学科教学的难点之一,从比较文学课程的开设及实践效果来看,大多数中文系的学生都觉得“有点难”、“没什么兴趣”,对于蒙汉双语专业的蒙古族学生来讲,这样的情况更为普遍而深刻。从学理层面讲,比较文学属于新兴学科又是“舶来品”,中国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尚处于建设阶段。比较文学始于欧洲,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滥觞。在法国比较文学理论产生之初,研究的是两国或两国以上文学的相互影响关系;美国学派作为法国学派的对立面,将没有“事实联络”和“相互影响”的文学关系研究方法———平行研究引入比较文学领域,从而大大发展并更新了比较文学的观念,开拓了比较文学的领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比较文学努力克服“欧洲—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虚心地向先行者学习。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摸索著适合自己的比较文学道路,从而努力构建“中国学派”。然而无论是从比较文学的理论建设还是从高校的比较文学教学实践来讲,我们所运用的理论和方法都是欧洲的、西方的。所以作为这一新兴学科的产物———比较文学课程,对于授课教师及学生来讲,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都需要一个积累经验,总结教训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讲,或许更加漫长,更为艰辛。从比较文学学科性质来讲,比较文学的跨界性、开放性和巨集观性、抽象性等特点,导致这一门课程教学中的难度加大。“比较文学的研究物件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1]14。作为比较文学的研究者可以着力从某一角度,即从某一种或两种跨界角度去研究文学关系。

对于本科生来讲,在有限的课时中,要求他们全面了解比较文学的跨界性特点,无论是抽象的理论学习,还是初步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都很难达成;比较文学研究比以往的文学研究更具开放性和自由性。它比传统的文学研究更具有广泛的内容。这样的特点导致学生学习难度的加大。从蒙汉双语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来看,比较文学教学难度要更高一筹。内蒙古民族大学蒙汉双语专业的生源,大多来自农村牧区。他们一直接受母语教学,来到大学之后则改为汉语授课。蒙古族学生接受汉语授课,并且所学内容大致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相同,加之比较文学课程本身所存在的难度。因此,对于蒙汉双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可谓是难上加难。另外从课程设定上来讲,许多高校在大学一二年级大都安排了公共必修课,而专业必修课则一般都安排在三四年级。由于比较文学课程对各门课程内容都有所涵盖,因此常常安排在三四年级的学习阶段。这样的安排应该是合理的,但由于三四年级是学生着手考研、实习和找工作的阶段,好多学生已经无暇顾及这门课程的学习;另外,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课程开设时间较晚,所以对于授课教师来讲,所积累的教学经验较少,可借鉴的案例不多;适合蒙汉双语专业的比较文学教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编写出版。

二、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即充实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导致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就有所不同。因此,建构主义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的知识。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对学习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许多新的观点。因此蒙汉双语专业的比较文学教学,可以基于建构主义理念,结合被施教者原有知识经验的特殊性,可以大胆地构拟出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设想。任何理念最终只能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有了科学合理的理念,更应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彰显民族文学特色,营造开放课堂。唯有如此,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才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基于蒙汉双语学生实际特点,建立民族特色比较文学教学模式。“跨民族比较的根本意义在于跨文化”[1]12,“民族”才是文化的表现,不论是文化还是文学,各民族之间的差别才是极其鲜明的。因此“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应该顺理成章地划入比较文学的范围之内”[1]12。蒙古族与其他民族文学关系的比较研究是我国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领域,蒙古族学生责无旁贷。因此,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教学,可以说是培养蒙古族比较文学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蒙汉双语专业的学生,虽说汉语水平及汉文学素养不及中文系的学生,然而他们却有着自身独特优势,即蒙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掌握。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这是比较文学教学的有利先天条件。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思考蒙古文学、文化同其他民族文学、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不断强化学生民族文学认同感和责任感,鼓励他们学好民族文学的同时,努力具备多元文化知识储备,为比较文学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蒙汉双语专业的比较文学教学,首先要基于学生特点,善于扬长避短,发挥学生的蒙、汉文学方面的优势。在巨集观上让学生了解比较文学概念,掌握比较文学基本常识的同时,还让学生以蒙古族文学为中心,比较蒙古族文学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蒙古族有着丰富而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文学传统,因此,在比较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建构主义的理念,在学生原有的蒙古族文化和文学知识储备的基础之上,通过将蒙古族文学同其他民族文学的比较中,构建新的比较文学知识经验,从而建立富有民族特色的比较文学教学模式。教师优化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打造开放课堂。比较文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因此比较文学教学,对授课教师来讲,是一项综合能力的挑战,他们需要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同时又需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工作。主讲教师搭建课程教学网路辅导站或微信教学群,有效利用该平台,上传为课堂改革教学制作的特色电子教案、微课视讯及习题、讨论题等,与学生进行互动,为学生经常性学习创造便利条件。理论联络实际,多以实际案例代替理论讲解。在课堂上教师将有限的课时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为学生勾勒出该课程总体脉络的同时,又要突出重点,将比较文学基本原理的讲解同具体典范的案例相结合,改进传统教学方法,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继而营造开放课堂。如,讲到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时,我们可以以学生熟知的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和哈斯宝作为例子,谈他们对汉文化的吸收、借鉴以及创作情况。其重点在于将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依据现有的知识储备,来印证作家是如何对汉文学、汉文化吸收借鉴的。学生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会开动脑筋主动思考,进一步强化所学内容。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供点拨和提醒,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观点,有效控制课堂节奏,进而营造开放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对比较文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具备初步的比较文学意识。布置小论文或提炼小提纲。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分组讨论之后,以一篇小论文或提纲的形式将自己的观点或结论进行总结提交。这将是学生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有效途径。通过准备作业,学生可以主动查询资料,进一步充实知识体系,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激发学术研究兴趣。例如,可以选取当今比较热门的话题作为探讨的切入点。如,《狼图腾》电影的热映,再次引起了各界对“狼是否是蒙古民族图腾”的话题。教师可以围绕这一话题,设定与比较文学相关的问题,如《狼图腾》文学作品与同名电影之间的联络与区别,以及其他民族的图腾是什么,各民族图腾的特点及图腾之间的联络与区别。最后要求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将所讨论话题进行总结提交。这样教师以实际生动的话题引入教学讨论中,再结合教材上的经典案例进行补充讲解。结合教学经验,组织编写蒙古比较文学教材。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蒙汉双语专业虽已开设比较文学必修课,甚至一些高校蒙古语言文学专业也已设立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授予点,但至今还没有《蒙古比较文学》一类的教材出版。纵观国内比较文学教材,其主体内容庞杂,抽象理论知识偏多,实际案例分析相对较少,学生极难消化和吸收。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都是针对中文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所编写的,因此对于蒙汉双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理解来讲有一定的难度。与内蒙古地区讲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的蒙汉双语专业或蒙古语言文学专业的一线骨干教师通力合作,编写一本面向蒙汉双语专业的比较文学教材,促进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势在必行。总之,在民族院校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各民族文化历史的多样性的同时,在建构主义的理念下营造开放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蒙古文学为基点,在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中,比较研究蒙古文学同其他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比较文学在民族地区高校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纵向和横向研究论文

横向展开议论的结构,本论部分有几个分论点组成,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式布局,从几个层面分别展开论述。并列式的几个分论点常常放在每段的开头,以显示层次。 我们来看一道作文题。 “这山望着那山高”是指某些人永远不知足,得到了还指望另外更好的,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请以《“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显然,此文的中心论点是提倡“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精神,那么,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 分论点——(并列) ①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 ②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③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进取开拓的精神; ④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横向展开议论结构,虽然很好看,议论说理的效果也很好,但运用起来却不简单,关键是一次剖开多个分论点殊不容易。它需要具备极强的条分缕析的能力,需要充分展开发散思维,充分展开联想,需要进行符合逻辑的整合。介绍几种方法。 一.“三段论式”任一部分剖析法。 议论文的结构是“三段论式”,即“是什么”(提出问题),“为什么”(分析问题),“怎么做”(解决问题)。横向展开式结构可以拿其中任一部分进行多层次的剖析,析出几个论述层次。 1.从“是什么”的角度剖析。 例如 题目“面子” 中心论点:有价值的面子必须珍惜,无价值的面子应该抛弃。 (1) 面子是体面和身份,人们追求面子,是为了彰显体面和身份;但求之太过就成了虚荣。 (2) 面子是人格和尊严的代名词。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国家,都不能不要面子,但必须有理有利有节。(3) 面子又是情面。靠着面子可以办成本来不好办的事情,甚至超越原则,办成本来不该办的事情。 2.从“为什么”的角度剖析。 例如 题目“宽容” 中心论点:宽容是美德,生活需要宽容。 (1) 宽容可以感化人,激励人,所以宽容是一种很好的教育。 (2) 宽容可以化解冲突,化干戈为玉帛。 (3) 宽容又可能成为纵容,因此对坏人绝不能宽容。 3.从“怎么做”的角度剖析。 题目“论快乐” 中心论点:用良好的心态对待生活,你就可以得到快乐。 (1) 乐观的对待生活,凡事往好处想,就能得到快乐。 (2) 知足的对待生活,不能盲目攀比,即能得到 (3) 豁达的对待生活,凡事看得开,就能过得快乐。二.分类排列法 对一个事物包含的方面或类属进行分类,每一个类属用一个概括句或小标题加以概括,分类论述。 例如 “个人与集体” 中心论点:个人与集体休戚相关,维护好集体利益,才能维护好个人利益。 (1) 个人与所在单位休戚相关。 (2) 个人与国家和所属民族休戚相关(国家兴衰方面) (3) 个人与生活其中的地球休戚相关。(和平环保方面) 三.条件分析法。 此方法与因果分析法相近,都是找产生某种结果的条件或原因。产生某种结果的条件或原因不只一端,故便于多层次分析和论述。 题目“感动” (1)爱,使人感动。(2)善良,使人感动。 (3)正义感受,使人感动。纵向展开议论就是议论文常见的层进式结构。这种结构,内容上各层次之间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各层次之间前后顺序有严 格的逻辑关系。层进式结构俗称“剥笋法”一层一层地“剥壳”,最后显出其本质。这种论证结构的好处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论理深刻,论点鲜明。 层进式结构常见以下几种推进方式。 一.“三段论式”结构 这是层进式结构通用的结构模式。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依次论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是什么”即提出自己的证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为什么”即证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正确性。 “怎么做”即提出应该怎样做。 但必须注意,在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中,“三段”俱全的很少见,也没有必要。往往具备其中两部分就可以了。二.有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 写作时将中心论点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地逻辑关系,后一个分论点是有钱一个分论点派生出的。层次间可以用诸如“不仅――还要――”“――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 题目“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正确认识自己”这个论点。我们在论述正确认识自己时,就可以这样设置分论点:正确认识自己,首先要有自知之明,不仅要有自知之明,还要勇于自我批评;自我批评的勇气来自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三.针对某些负面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的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方法”的格式。 题目“论嫉妒” ﹝1﹞ 摆出嫉妒的种种事例,如战国时的庞涓,《三国演义》的周瑜,《红楼梦》的王熙凤,或现实生活中妒贤嫉能的事例。(摆现象) ﹝2﹞ 深入分析嫉妒的危害,对人对己对社会―――(析危害) ﹝3﹞ 分析嫉妒所产生的心理原因及其评价――-它是失败者心理失衡的畸形心态,它不是设法让自己变强,而是设法让强者变弱,这是一种病态心理――(挖根源)﹝4﹞ 指出如何消除嫉妒心理――达观看待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努力把自己变成强者――-(指办法)四.推论因果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消亡,都必然有一定的因果根据。我们分析任何事物,几乎都离不开因果分析。上面讲的“三段论式”和“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方法”的格式,无不是因果分析思维方法的运用。但是因果思维决不限于以上两种结构模式。任何评论某种现象的文章,都可以分析事物形成的原因,也可以分析事物发展的必然和可能结果。无论分析原因或是结果,都可以多层次分析,由此形成多层次立体式的论述结构。分析因果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该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从而对该事物做出是非优劣的判断。 题目“评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1﹞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人才选拔方式。 ﹝2﹞ 这种制度既有科举制度形成的历史原因,又有体现社会公平的目的,同时也是大规模选拔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推论原因) ﹝3﹞ 这种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但同时也带来了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推论结果) ﹝4﹞ 这种制度既有合理性,又有弊端,应该通过改革使之完善。(指出方法) 此外,层进式结构还有感悟式题目常用的“引议联结”等结果模式。

”横向议论文“指议论文中有一个中心论点,然后提炼分论点进行讨论。”纵向议论文“指议论文中有一个中心论点,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分析。

议论文还有一种议论结构:正面和负面的对比结构。

横着的是横论文,,竖着的则是竖论文拉,,呵呵!!!!!!!!!

横向展开议论、纵向展开议论实际上分别要求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和纵深思维的训练。纵向展开议论要求学生对事物进行纵深分析,而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这种训练有助于养成学生深入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良好思维习惯。简单说,横向就是展开论证,把一个问题分成几个方面,各个击破;纵向就是逐步深入,直接到达本质。

横向研究类型的论文

论文主题的选择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约束性和非约束性两种类型。限制性主题选择的目的很强,它是要完成一定的科学研究任务,包括横向科学研究和纵向科学研究,例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项目等。限制性主题选择没有太多技巧。通常,它是预先详细规定的,并由高级研究人员应用和组织。对于初级研究者,尤其是大学生和研究生,论文写作的大多数主题都是自由选择的。通常,它属于一个多层次的学科体系,根据系统理论的方法进行划分,并由不同的专家完成。这种选题起点高,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都比较大,并且有资金支持。但是,这种主题选择不能是任意的,必须根据项目计划和预先宣布的项目的内部联系来确定。从此类主题衍生而来的论文通常用于项目接受和主题结论。毕业论文或学位论文显然也属于此类。不受限制的主题选择是自由选择,通常基于您自己的兴趣,当前的信息和研究基础以及完成的可能性。这种类型的主题选择通常相对“小”,资金较少。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对限制性主题选择的补充,但它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充分反映一个人的专业优势和研究兴趣。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主题选择“小”是相对于多级主题系统而言的,这通常意味着主题选择范围是单一的,并且论文可以是单篇论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研究的价值很小。有时,自由选择主题更有可能产生创新成果,因为在没有外部力量干预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可以放弃功利主义思维,最大化主观能动性,动员所有有利因素,并产生创新成果。因此,大学和研究机构非常重视主题的自由选择,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以确保研究的自由和自治。例如,日本筑波大学被誉为新大学发展的里程碑,它认为自由选择主题是尊重教师学术自由,培养其研究能力和实现跨学科整合的重要手段。通过平等地资助每位教师的自主选题,利用经费纽带集成不同学术背景的人群,进而巩固学系和学群,实现促进学科融合的办学目标。

您好。任何类型的研究基本都有您说的步骤。所以不能按过程划分。嗯,社会研究的主要类型按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得出不同类别。从研究性质上看,社会研究可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从时间的研究尺度上看分为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从研究的目的划分,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重点讲下楼主提到的研究类型。探索性研究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描述性研究的目的是系统地了解某一社会现象的状况及发展过程,它通过对现状的准确全面的描述来解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解释性研究则试图对社会现象做出普遍的因果解释,以解答“为什么”的问题。楼主可根据您自己的具体案例来确定。由于我用的手机,所以只能回答这样了,请您谅解。补充:一般的社会研究多属于横向研究,和描述性研究

学术型:论证型 论述型 论评型应用型:

硕士论文种类可以按照学生专业来分类。硕士生的每一个专业都是可以有自己专业的论文内容。按照专业可以分为历史类论文,文学类论文,数学论文,通讯论文,化学论文,材料类论文等。

有关横向研究的论文

有三个议论结构。 1。横向平行结构。即一个中心论点,然后提炼分论点进行讨论。 (例如:“老师说”) 2。垂直渐进式结构。即一个中心论点,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话语分析的三个方面。 (例如,“劝学”) 3。正面和负面的对比结构。即一个中心论点从正面和背面展示,引正例和反例。 我绑到第一横向结构为例:第一部分:中心论点的文本提出了(正,清晰,准确,100字左右)部二:示范中心论点(一般三个分论点,分析问题,提出中心论点成立约600字)第三部分:解决问题(语言要点,适当地,约100字) >第四部分:结束(语言铿锵,哲学的内涵,50-100字)(必填:回声开始,命名建议,发出的呼叫报告)这些都是我们班的老师告诉我们,绝对原创。最新知网论文查重119900.

横向展开议论的结构,本论部分有几个分论点组成,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式布局,从几个层面分别展开论述。并列式的几个分论点常常放在每段的开头,以显示层次。 我们来看一道作文题。 “这山望着那山高”是指某些人永远不知足,得到了还指望另外更好的,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请以《“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显然,此文的中心论点是提倡“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精神,那么,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 分论点——(并列) ①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 ②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③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进取开拓的精神; ④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横向展开议论结构,虽然很好看,议论说理的效果也很好,但运用起来却不简单,关键是一次剖开多个分论点殊不容易。它需要具备极强的条分缕析的能力,需要充分展开发散思维,充分展开联想,需要进行符合逻辑的整合。介绍几种方法。 一.“三段论式”任一部分剖析法。 议论文的结构是“三段论式”,即“是什么”(提出问题),“为什么”(分析问题),“怎么做”(解决问题)。横向展开式结构可以拿其中任一部分进行多层次的剖析,析出几个论述层次。 1.从“是什么”的角度剖析。 例如 题目“面子” 中心论点:有价值的面子必须珍惜,无价值的面子应该抛弃。 (1) 面子是体面和身份,人们追求面子,是为了彰显体面和身份;但求之太过就成了虚荣。 (2) 面子是人格和尊严的代名词。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国家,都不能不要面子,但必须有理有利有节。(3) 面子又是情面。靠着面子可以办成本来不好办的事情,甚至超越原则,办成本来不该办的事情。 2.从“为什么”的角度剖析。 例如 题目“宽容” 中心论点:宽容是美德,生活需要宽容。 (1) 宽容可以感化人,激励人,所以宽容是一种很好的教育。 (2) 宽容可以化解冲突,化干戈为玉帛。 (3) 宽容又可能成为纵容,因此对坏人绝不能宽容。 3.从“怎么做”的角度剖析。 题目“论快乐” 中心论点:用良好的心态对待生活,你就可以得到快乐。 (1) 乐观的对待生活,凡事往好处想,就能得到快乐。 (2) 知足的对待生活,不能盲目攀比,即能得到 (3) 豁达的对待生活,凡事看得开,就能过得快乐。二.分类排列法 对一个事物包含的方面或类属进行分类,每一个类属用一个概括句或小标题加以概括,分类论述。 例如 “个人与集体” 中心论点:个人与集体休戚相关,维护好集体利益,才能维护好个人利益。 (1) 个人与所在单位休戚相关。 (2) 个人与国家和所属民族休戚相关(国家兴衰方面) (3) 个人与生活其中的地球休戚相关。(和平环保方面) 三.条件分析法。 此方法与因果分析法相近,都是找产生某种结果的条件或原因。产生某种结果的条件或原因不只一端,故便于多层次分析和论述。 题目“感动” (1)爱,使人感动。(2)善良,使人感动。 (3)正义感受,使人感动。纵向展开议论就是议论文常见的层进式结构。这种结构,内容上各层次之间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各层次之间前后顺序有严 格的逻辑关系。层进式结构俗称“剥笋法”一层一层地“剥壳”,最后显出其本质。这种论证结构的好处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论理深刻,论点鲜明。 层进式结构常见以下几种推进方式。 一.“三段论式”结构 这是层进式结构通用的结构模式。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依次论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是什么”即提出自己的证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为什么”即证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正确性。 “怎么做”即提出应该怎样做。 但必须注意,在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中,“三段”俱全的很少见,也没有必要。往往具备其中两部分就可以了。二.有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 写作时将中心论点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地逻辑关系,后一个分论点是有钱一个分论点派生出的。层次间可以用诸如“不仅――还要――”“――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 题目“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正确认识自己”这个论点。我们在论述正确认识自己时,就可以这样设置分论点:正确认识自己,首先要有自知之明,不仅要有自知之明,还要勇于自我批评;自我批评的勇气来自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三.针对某些负面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的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方法”的格式。 题目“论嫉妒” ﹝1﹞ 摆出嫉妒的种种事例,如战国时的庞涓,《三国演义》的周瑜,《红楼梦》的王熙凤,或现实生活中妒贤嫉能的事例。(摆现象) ﹝2﹞ 深入分析嫉妒的危害,对人对己对社会―――(析危害) ﹝3﹞ 分析嫉妒所产生的心理原因及其评价――-它是失败者心理失衡的畸形心态,它不是设法让自己变强,而是设法让强者变弱,这是一种病态心理――(挖根源)﹝4﹞ 指出如何消除嫉妒心理――达观看待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努力把自己变成强者――-(指办法)四.推论因果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消亡,都必然有一定的因果根据。我们分析任何事物,几乎都离不开因果分析。上面讲的“三段论式”和“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方法”的格式,无不是因果分析思维方法的运用。但是因果思维决不限于以上两种结构模式。任何评论某种现象的文章,都可以分析事物形成的原因,也可以分析事物发展的必然和可能结果。无论分析原因或是结果,都可以多层次分析,由此形成多层次立体式的论述结构。分析因果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该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从而对该事物做出是非优劣的判断。 题目“评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1﹞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人才选拔方式。 ﹝2﹞ 这种制度既有科举制度形成的历史原因,又有体现社会公平的目的,同时也是大规模选拔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推论原因) ﹝3﹞ 这种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但同时也带来了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推论结果) ﹝4﹞ 这种制度既有合理性,又有弊端,应该通过改革使之完善。(指出方法) 此外,层进式结构还有感悟式题目常用的“引议联结”等结果模式。

横向展开议论、纵向展开议论实际上分别要求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和纵深思维的训练。纵向展开议论要求学生对事物进行纵深分析,而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这种训练有助于养成学生深入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良好思维习惯。简单说,横向就是展开论证,把一个问题分成几个方面,各个击破;纵向就是逐步深入,直接到达本质。

涵盖横向和纵向研究的论文

论文主题的选择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约束性和非约束性两种类型。限制性主题选择的目的很强,它是要完成一定的科学研究任务,包括横向科学研究和纵向科学研究,例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项目等。限制性主题选择没有太多技巧。通常,它是预先详细规定的,并由高级研究人员应用和组织。对于初级研究者,尤其是大学生和研究生,论文写作的大多数主题都是自由选择的。通常,它属于一个多层次的学科体系,根据系统理论的方法进行划分,并由不同的专家完成。这种选题起点高,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都比较大,并且有资金支持。但是,这种主题选择不能是任意的,必须根据项目计划和预先宣布的项目的内部联系来确定。从此类主题衍生而来的论文通常用于项目接受和主题结论。毕业论文或学位论文显然也属于此类。不受限制的主题选择是自由选择,通常基于您自己的兴趣,当前的信息和研究基础以及完成的可能性。这种类型的主题选择通常相对“小”,资金较少。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对限制性主题选择的补充,但它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充分反映一个人的专业优势和研究兴趣。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主题选择“小”是相对于多级主题系统而言的,这通常意味着主题选择范围是单一的,并且论文可以是单篇论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研究的价值很小。有时,自由选择主题更有可能产生创新成果,因为在没有外部力量干预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可以放弃功利主义思维,最大化主观能动性,动员所有有利因素,并产生创新成果。因此,大学和研究机构非常重视主题的自由选择,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以确保研究的自由和自治。例如,日本筑波大学被誉为新大学发展的里程碑,它认为自由选择主题是尊重教师学术自由,培养其研究能力和实现跨学科整合的重要手段。通过平等地资助每位教师的自主选题,利用经费纽带集成不同学术背景的人群,进而巩固学系和学群,实现促进学科融合的办学目标。

加强对教育心理学研究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弄清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探讨解决当代教育心理学现存问题的有效策略,是教育心理学发展演进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心理学发展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国内的心理学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但是这种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内容复杂凌乱,没有明确的学科界限,学科性质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究其原因主要是其本身的对象不够明确。本文主要对国内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学科对象;发展问题;对策

教育心理学的本质是一门科学,它主要研究的是教学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状况以及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这个学科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把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和观念转变成实际生活中教师的教学指导,帮助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上世纪初,E.I.Thomdlike的专著《教育心理学》的问世向世界宣告了教育心理学的出现。随后这个学科传入国内,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虽然,现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已经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它还存在着不小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当前国内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内容联系不明确,缺少系统梳理

国内的教育心理学在起步阶段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对西方先进成果进行翻译和引进,这种工作为国内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随后,有不少学者基于这种工作,结合国内的实际国情,进行了针对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依旧是理论知识,重视的还是学习心理,偶有涉及教学情况及其他情况下的心理状态。现在,国内的教育心理学常见的内容包括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等。但是这些成果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排序定位却鲜有一致意见。有的学者认为应该更加侧重学习心理,有的则更倾向品德心理的研究,还有的认为教学心理最为有意义。这就意味着国内的教育心理学体系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存在内容过多的情况。

2.研究方法陈旧,手段缺少创新

研究方法的创新可以给成熟的学科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力,其意义和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现在国内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还比较陈旧,缺少必要的创新。到现在为止,国内基本上还没有独立完成研究方法创新,其选择的研究方法也大多来自基础心理学,并没有真正结合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这就导致教育心理学存在一定的脱轨现象,其具体表现为,首先,研究方法重视定量研究,受西方影响较大,有些情况下存在忽视定性分析的情况,并未真正将这二者的区别进行界定。其次,研究手段不够先进,虽然国内教育心理学研究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等手段,但是这种使用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数据分析领域,其本身对于研究工作的帮助还是非常有限的。

3.理论并未及时联系实际,理论研究效率较低

对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而言,确定这个学科的学科性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问题。其学科性质存在两种声音,有的人主张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重视的是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成实际教育活动的应用行为。还有一些人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理论学科,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也存在着不同,它重视的是针对教育的心理学研究。这种学科性质上的争论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4.研究并未真正结合国内实际情况

国内的教育心理学有着较久的研究历程,但是其本质还是舶来品。国内最初的教育心理学主要借鉴的对象是西方的研究成果,加过以后则以前苏联的研究成果为主要借鉴对象。“”时,国内的教育心理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通过对国内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的分析不难发现,国内的教育心理学以借鉴为主,缺少对本土实际情况的考虑,大部分研究内容是从西方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并没有主观创新,缺少对国内实际情况的结合。其本身产生于西方,发展非常迅速,国家也很重视。但是国内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却比较坎坷,真正的快速发展时期非常有限。国内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资料有限,但是实际需求又非常大,所以只能借西方经验“解渴”。也正因如此,国内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和西方有着较大的差距。

二、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策

1.树立全局性的研究观念

教育心理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对象是一个整体。人的心理状况是互相影响的,并非孤立存在的。笔者认为,国内现在的教育心理学缺少必要的科学的内核,它不具备系统性,并未真正明确学科研究的“范式”。有些学者认为,这个现状主要表现在学科内容很杂,没有固定的理论指导,研究课题非常丰富,选择困难。研究内容处在不断的变化状态下,没有稳定性。所以,人本身也是各种机能的综合。而教育的意义就是使人才的心理和身体保持一致,人格成熟。教育心理学研究学者应该站在整体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不可以将心理现象分割开来,孤立的看。比如在进行学习研究的时候,研究者不能仅仅站在认知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还要将情感因素,动机情况以及个人意志力等考虑进来。

2.创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自产生伊始,其研究方法常见的主要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定量研究,它重视的是研究合乎科学方法,比较客观,强调实证分析。这种方法追求准确性以及数据表达,具体的表现形式包括实验法,测量法等等。另一种是基于现象学方法论的定向研究。这种方法主张利用非自然的定性方法进行研究,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常见的方法包括深入访谈,个案分析等等。

教育心理学不能仅仅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它应该把定性研究的方法也加入到常规研究使用方法中来,实现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有机整合。定量研究方法能够帮助研究保证自身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但是教育心理大多数相容的,所以仅仅使用这一种方法并不能解决教育心理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定性研究重视的参与体验,参与者本身就可以获得一定的解释。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产生新鲜的想法。这种方法对研究者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学界应该将这两种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确保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3.建立理论和应用层面的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还是实际应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理论研究,过分追求实用。研究者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应该将理论和实际进行集合。现在的国内学者主张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它更关注的是应用。虽然,教育心理学已经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这种成果还是比较有限的。没有实际的理论研究没有价值,没有理论的实际是很难获得理想的成果的。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该抓好理论和实际两大方面,不能过分重视某一个方面。

三、小结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心理现象和其背后的规律,它需要研究者对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有着非常细致的观察。教育心理学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把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和观念转变成实际生活中教师的教学指导,帮助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本文主要对国内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对策分析。虽然,现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已经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它还存在着不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爱卿.20世纪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3):369.

[2]叶浩生.21世纪教育心理学的十大研究方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01):288.

[3]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366.

[4]章泽渊等.教育心理学[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3):539.

作者简介:蔡春燕(1975―),女,河南信阳人,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心理教育与教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教育心理学发展论文

论文主要是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主要是毕业答辩时的论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论文。期刊论文主要是让你达到毕业要求用的,是发表在期刊上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论文。期刊论文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综述类的,内容主要是总结之前相关领域所做的研究。还有一种是实验型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实验得出的一些结果或者是结论。

按不同的标准对论文有不同分类。对论文进行分类,是为了便于进行科学研究,这是因为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研究论文撰写的要求是不相同的,其功用也存在着差异。一、按照研究领域来划分从研究领域来划分,可分为社会科学论文自然科学论文。社会科学论文,主要是描述社会复杂现象,阐述社会发展变化规律,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而积极开展的科学研究而撰写的论文。自然科学论文,主要是描述自然现象,阐述自然发展变化,分析和解决自然科学发展存在问题而进行积极研究,而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二、按照研究方式来划分从研究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描述性论文、综述型论文和应用型论文。描述型论文,主要是指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形式,结合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来分析事物、阐明事理,以达到作者阐述自己的新观点和新见解之目的的一种论文。可分为两类:一是立论型论文和驳论型论文。立论型论文,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正面阐述作者的观点和见解的文章;驳论型论文,主要是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过程中,辨析和驳斥他人的观点,树立自己观点和见解的文章。从其定义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描述型论文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严密的逻辑性和以议论为主的表达方式。综述型论文,主要是一种就某领域中的某一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纵向、横向和纵横向等描述向度,通过归纳、总结等方式对前人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或评论,并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的论文。“它的目的是使读者看到某一眼镜成果的性质、规模、进程、状态和趋势。其特点是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有时议论多于叙述”(刘巨钦 等.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论文导写[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版)。应用型论文,主要是指以某一社会现象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一些理论对通过实证调研已经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判断和分析,作者并提出应对的政策或措施的一种文章。它具有实效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等特点。三、按照论文形式来划分从论文形式来看,可划分为学期或学年论文、学科论文、学位论文、调查报告、实习报告和研究论文等。学期论文、学位论文和实习报告是高校学生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完成的论文。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高校学生也可以进行撰写或不撰写,但科研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学期或学年论文,主要是指大学本科的三年级(包括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初次运用已学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的论文。这种论文是相当于学生的独立完成的作业,往往是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其学术性要求不高。其目的是要求学生取得撰写论文的一些经验,并理解和掌握论文的基本写作的步骤和方法而已。学科论文,主要是指学完一门课程(学科)之后,要求学生运用该学科理论和方法来探讨和研究该学科所涉及到领域的问题和现象,独立撰写的文章。撰写学科论文的学生,主要是硕士、博士研究生。这类论文要求有一定的学术性,即它要具有较强的理论分析和阐述问题的深度。这其实也是为撰写硕博士学位论文作的准备工作和强化训练工作。学位论文,主要是指学生为了能拿到学位而撰写的论文,也称毕业论文。学位论文,主要包括学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不同学历教育层次的学生要想拿到相应的学位,就必须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检查学生的所掌握某领域的基础知识,运用该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或问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文章。学位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尤其是硕博士学位论文要求更高,不仅具有学术性,更要求具有前沿性、开拓性和创新性。不同层次的学位论文有不同的字数要求,学士学位论文要求5000字至1万字;硕士论文的字数要求2万字至5万字之间;博士论文则要求在8万字以上。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范畴。四、按照专业领域来划分从学科专业领域来看,主要有哲学、经济学、文学、政治学、行政学、数学和物理学等学科专业论文。哲学论文,主要是对哲学基本问题、哲学思维方法、哲学思想发展等开展讨论、研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的文章。经济学论文,主要是指研究经济领域方面思想以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的文章。文学论文,主要是指探讨文学领域理论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阐述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的文章。政治学、行政学、数学和物理学等学科专业论文也是如此。五、按照研究范围来划分依据研究范围的大小,将论文分为宏观型论文和微观型论文。宏观型论文,相对于微观型论文而言的,主要是指研究带有普遍性的、全局性和整体性的问题,并对其局部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的文章。一般来说,多半是理论性很强的文章,具有共性和指导性的特征;微观型论文,主要是指研究具体问题的文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具体的指导性等特征。

  • 索引序列
  • 横向研究的论文
  • 纵向和横向研究论文
  • 横向研究类型的论文
  • 有关横向研究的论文
  • 涵盖横向和纵向研究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