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三字经的论文题目

三字经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三字经的论文题目

关键词:蒙学 教育价值 《三字经》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在数千年的社会进程中, 创造了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是其中的精华, 它把历史装扮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一、蒙学与《三字经》《辞海》对于蒙学的解释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没有固定年限。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①目前, 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上讲, 泛指古代启蒙教育, 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 狭义上讲, 专指启蒙教材, 即童蒙读本。像“三、百、千、千”之类,在古代家喻户晓。可以说是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面。“蒙学”或“蒙养之学”的称谓均取之于《易经》。《周易·蒙卦·彖传》曰:“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说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大多处于蒙昧状态,如果能在蒙昧无知之时,认真学习,修养正道,就能够成就至圣之功。②可见古人很早就重视对儿童的启蒙教育。这种启蒙、养正、入圣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始终。《三字经》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儿童启蒙读物和小百科,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三字经》其书作者说法大致有四种:一、明代黄佐《广州人物传》十,明末诸生屈大均《广东新语》十一,清代恽敬《大云山房记》二,都以为作者应是宋末区适子;二、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据此以为《三字经》为明代黎贞撰;三、或者又有区适子所撰,黎贞增广之说;四、世传王应麟撰,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清代夏之翰《〈小学绀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经》作者自先生(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该也。”清代贺兴思《〈三字经〉注解备要叙》:“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经》一出,海内外子弟之发蒙者,咸恭若球刀。”都明确认为《三字经》是王应麟所撰。一般来说,《三字经》作者应为王应麟。《三字经》具有识字、广见闻和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即传授知识与封建政治思想教育双重功能。书中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此书中有段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历来备受赞誉。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而《三字经》后来居上。这里的“居上”殆源于数字顺序,未必便是根据三书之内容与作用的有意排列。但事实上,综其覆盖读者之广、 教育作用之深以及流传时间之久观而言,《三字经》 在中国古代蒙书教材中,不能不说是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书。 巍哉,《三字经》堪称“蒙学之冠”。二、《三字经》中所表达出来的现代教育价值 《三字经》中列举了大量典故、故事, 向我们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 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 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的, 有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的, 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 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 这些内容包含了我们学习生活的诸多方面,体现出了巨大的现代教育价值。(一)有助于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价值中华文化, 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更应该学习。“自羲农, 至黄帝。号三皇, 居上世,„„举总统, 共和成。复汉土, 民国兴。”《三字经》用了约四分之一的篇幅讲述了自三皇五帝以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演变,勾勒出了一幅中华文明发展,帝王兴废的历史画卷。使儿童从小就开始了解绚丽灿烂的中华文化,从而确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身份认同,进而帮助他们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学者, 必有初。小学终, 至四书。论语者, 二十篇,„„文中子, 及老庄。”《三字经》又以近1/ 5 的篇幅介绍了《小学》、四书五经、《荀子》、《孟子》、《庄子》等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著述, 以及作者和内容, 饱含丰富的历史文献知识。使儿童从小就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典。(二)有助于对民族精神的塑造价值 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美德,并代代相传至今。民族精神的凝聚与培养需要从儿童抓起,《三字经》正符合这一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三字经》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美德, 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起到了重要作用。勤奋好学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三字经》借鉴历史上勤勉好学的范例,通过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为儿童树立学习的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儿童们 立志追求, 刻苦勤学。如以学识渊博乃好学不止而著称于世的孔子不耻下问,曾拜七岁的项襄为师的典故;又如宋代的赵普,虽官至中书令仍不忘苦读,手不释卷;西汉的路温舒虽家精贫寒仍自勉自强,无钱买书就以蒲叶代书。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公孙弘、车胤、孙康、朱买臣、李密等。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映像,并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现代教育价值。仁爱孝悌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重要的一点。“孝悌”乃重中之重,乃之根本。父慈子孝,尊老爱幼,兄弟和睦,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应该从小培养。“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三字经》明确提出“首孝悌, 次见闻”, 并列举了许多典故,强调仁爱孝悌的重要性。如东汉的黄香年仅九岁但他冬天为父亲暖被褥,驱寒冷。虽然此举用在现代似乎没有必要了,但其精神可嘉,他孝敬父母的没得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又如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我们要尊重兄长,关爱兄弟。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或多或少养成了自我的习惯,这对孩子传统美德的教育必不可少。(三)对现代教育方法提供了借鉴和启发《三字经》里说: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现今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字经》重视教育, 强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1. “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 “教之道, 德为先”。《三字经》尤其注重“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重视道德教育, 重视人的道德修养, 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子曰: “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强调教育以“德” 为先导的教育理念在现代仍然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在当今,一个人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如何, 以及如何做人和做事, 都已成为人的事业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如今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化、应试化, 造成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大滑坡。在西方思潮侵侵蚀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 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走向异化。具体表现为早恋与网恋日益加剧、超前消费和浪费现象严重, 打架、偷盗、自杀、扔垃圾、撒谎等失德行为经常发生。这些都最终导致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行为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泛滥。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如今的教育方式的正确性。2. 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人们常说,“起小看大,三岁知老”,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三字经》开篇就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三字经》中孟母三迁和窦燕山教育五子的典故可见重视家庭教育,古已有之。对于现代的家庭来说,我们则更应该赋予家庭教育更多的内涵,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家庭教育环境这是古人对现代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我们应该予以借鉴学习。3. 强调科学的教育方法《三字经》提出“凡训蒙,必讲究,详训诂,名句读”,强调作为引导刚入学儿童的教师实施启蒙教育,必须要讲究方法,注重规律。儿童学习要应该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指出做学问, 读书求学, 必须打好基础。只有在学好了关于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及事亲敬长之义的基础知识的《小学》以后, 才能学习较为深入的《四书》。只有通晓《孝经》, 熟知《四书》之后, 才能开始学习更为深奥的《六经》。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教育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极强的启发和指导意义。4. 强调素质教育的必然性“礼乐射, 御书数。古六艺, 今不具。”所言就是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在今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文化科技的门类越来越多, 对于学生来说, 要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就更得掌握多种知识。简言之, 古人尚且知道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就更应该建立健全更广泛、更科学的教育教学机制, 提高素质教育, 培养更多的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之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由于时代久远,作为蒙学教材的《三字经》中有许多理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要求,具有一定得时代性和局限性。但我们应该看到它内在巨大的文化教育价值。1]《辞海》对“蒙学”的解释。[2]王晓霞,齐玉萍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32)[3]汪洋.《三字经》的文化教育价值[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4]喻岳衡. 三字经[ M ] . 长沙: 岳麓书社, 1986[5]陈汉才.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 M ] .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郑霖.《三字经》中儒学教育思想的哲学意蕴[J].兰州学刊,2007,(6).[7]刘宏起.《三字经》简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可以从道德这个角度切入,角度小,好写,联系现在的精神文明建设,儿童的道德素质培养,这个方面比较好写,祝你成功。

“三字经”蔓延到德国,学者研究的内容。 “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已被证实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负责这个专题研究,人类学和心理学教授普朗克确认:心理利他主义和慈善婴儿至少两个条件:第一,婴儿大脑的发展有足够的认知能力,判断他人的行为的真实意图;二,给宝宝逐步发展壮大,有亲社会倾向,心理渴望融入社会婴儿岁半,甚至更早,我们具备这两个条件。当他年轻的心态和不成熟的行动帮助别人,就会有一种道德研究人员说,人们的共识:出生的婴儿吸奶器本能否则不是能够生存下去,宝宝的“恋母情结”是密切相关的吸母乳。另外,母亲在怀孕和哺乳期的大脑分泌出一个慈母般的黄金,所以慈母般的爱变成一个女人的本质,这个互动的孕产妇爱和俄狄浦斯逻辑情景:自然,当宝宝遇到危险时,他们喊道:“哦,妈妈! “永远不能大声喊道:”哦,爸爸! “不同的语言?的世界,各国的国家是真实的。另外,婴儿和儿童,不分性别,喜欢在水中嬉戏。这种行为被称为”爱水复杂。西蒙·德·波伏娃,法国学者,环境和胎儿的生长发育。因为胎儿在子宫内的羊水中形成的渗透,直到出生,所以孩子们喜欢水复“成为习惯的固定。水汪汪的这么多温柔的女人,而是说自己的孩子是温柔似水。柔,善良是紧密相连的,“人之初,性本善”的来源:它来自羊水,母乳和恋母,母爱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复杂因素。心理学研究者的最大普朗克研究所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到实验室,做一些简单的操作和执行的24名婴儿在前面的大家伙研究员假装一个响亮的耳光打在脸上的小家伙研究员打者假装掩面而泣。那一刻,所有的婴儿都感到震惊,24成对愤怒的目光集中在击败那些谁流下了同情的眼泪,和一些甚至被打者。一个男子名为贝克的宝宝爬的施虐者,狠狠地朝他的脚踝咬脚下!“打人者假装疼痛,捂着脚踝怪叫:“哦,妈妈!”许多婴儿都笑了起来。研究中得到启发:“道义上的支持帮助下,不公正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目前,反映在婴幼儿。研究员实验中,儿童毛巾整齐地挂在两米的尼龙绳,竹夹的文件夹,然后研究人员故意笨拙,在宝宝土地覆盖的多竹夹出。竹夹落地有声,在几秒钟内对所有的婴儿实验室使一招,你要帮助。数据,视频分析,一个裹着尿布的婴儿的研究人员焦急的神色来看看,看看掉在地上铺上竹夹。他急切的手和脚爬过来,抓起一把竹夹到研究员脚,很显然,他想以竹夹手研究员手24名婴儿表现出的热情帮助他人,对他人的关心,也很愿意帮助“笨拙”研究员

中国的《三字经》流传到德国,并且有学者对其内容进行研究。《三字经》首句是“人之初,性本善”,已得到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的证实。负责这项专题研究的人类学与心理学教授普朗克确认:婴儿表现出利他主义和善举的心理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婴儿大脑的发育到有足够的认知能力,可以判断他人行为的真实意图;第二是婴儿逐渐成长发育到有亲社会倾向,有渴望融入社会的心理。婴儿到1岁半甚至早些便具备这两个条件。这时他幼小的心灵和幼稚的行动上便有了助人为乐的意识和品德研究人员说,人所共识:吸乳是婴儿与生俱来的本能,否则不能生存,婴儿的“恋母情结”与吸母乳密切相关。另外,母亲在怀孕和哺乳期间大脑中分泌一种慈母素,使母爱成为女人的天性,这种母爱与恋母的互动产生了顺理成章的情景:当婴儿遇到险情时便自然而然地叫喊:“哎哟,妈妈!”绝不可能喊出:“哎哟,爸爸!”世界不同语言的各民族各国家莫不如此。还有,婴儿和幼儿不分性别,都喜欢戏水。这种行为被称做“爱水情结”。法国学者西蒙·波娃认为这与胎儿生长的环境有关。因为胎儿从形成到出生前一直都浸润在子宫的羊水中,所以儿童的“爱水情结”成为习惯定势。与其说女人温柔似水,不如说她们的婴儿温柔似水。温柔和善良紧密相连,“人之初,性本善”是有本之源:它来自羊水、母乳及恋母、母爱等先天和后天的各种复合因素。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的心理学研究员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来到实验室里,在24名婴儿面前做简单的动作和表演。大个儿研究员假装打小个儿研究员一个响亮的耳光,被打者佯装掩面而泣。此刻,所有婴儿都震惊了,24双愤怒的眼睛都集中在打人者身上,有的甚至对被打者流下同情的眼泪。有个叫贝克的婴儿爬到打人者脚下,狠狠地朝他的脚脖子咬了一口!打人者假装疼痛,捂着脚脖子怪叫:“哎哟!妈妈!”许多婴儿笑了起来。研究员从中受到启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此刻,在婴儿身上体现出来。研究员又做实验,把儿童专用毛巾整整齐齐挂在高两米的尼龙绳上,然后用竹夹子逐个夹好,接着研究员故意笨手笨脚,将许多竹夹子掉在婴儿的地铺上。随着竹夹子落地声,实验室全体婴儿在几秒钟内做出想要帮忙的举动。据录像分析研究,一个裹着尿布的婴儿先看看研究员焦急的神情,又看看掉在地铺上的竹夹子。他急切地手脚并用地爬过来,抓起一个竹夹子推到研究员脚边。看样子他很想把竹夹子递到研究员手中。24名婴儿都表现出同样的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热情,非常愿意帮助“笨手笨脚”的研究员

论文三字经题目来源

中国的《三字经》流传到德国,并且有学者对其内容进行研究。《三字经》首句是“人之初,性本善”,已得到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的证实。负责这项专题研究的人类学与心理学教授普朗克确认:婴儿表现出利他主义和善举的心理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婴儿大脑的发育到有足够的认知能力,可以判断他人行为的真实意图;第二是婴儿逐渐成长发育到有亲社会倾向,有渴望融入社会的心理。婴儿到1岁半甚至早些便具备这两个条件。这时他幼小的心灵和幼稚的行动上便有了助人为乐的意识和品德研究人员说,人所共识:吸乳是婴儿与生俱来的本能,否则不能生存,婴儿的“恋母情结”与吸母乳密切相关。另外,母亲在怀孕和哺乳期间大脑中分泌一种慈母素,使母爱成为女人的天性,这种母爱与恋母的互动产生了顺理成章的情景:当婴儿遇到险情时便自然而然地叫喊:“哎哟,妈妈!”绝不可能喊出:“哎哟,爸爸!”世界不同语言的各民族各国家莫不如此。还有,婴儿和幼儿不分性别,都喜欢戏水。这种行为被称做“爱水情结”。法国学者西蒙·波娃认为这与胎儿生长的环境有关。因为胎儿从形成到出生前一直都浸润在子宫的羊水中,所以儿童的“爱水情结”成为习惯定势。与其说女人温柔似水,不如说她们的婴儿温柔似水。温柔和善良紧密相连,“人之初,性本善”是有本之源:它来自羊水、母乳及恋母、母爱等先天和后天的各种复合因素。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的心理学研究员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来到实验室里,在24名婴儿面前做简单的动作和表演。大个儿研究员假装打小个儿研究员一个响亮的耳光,被打者佯装掩面而泣。此刻,所有婴儿都震惊了,24双愤怒的眼睛都集中在打人者身上,有的甚至对被打者流下同情的眼泪。有个叫贝克的婴儿爬到打人者脚下,狠狠地朝他的脚脖子咬了一口!打人者假装疼痛,捂着脚脖子怪叫:“哎哟!妈妈!”许多婴儿笑了起来。研究员从中受到启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此刻,在婴儿身上体现出来。研究员又做实验,把儿童专用毛巾整整齐齐挂在高两米的尼龙绳上,然后用竹夹子逐个夹好,接着研究员故意笨手笨脚,将许多竹夹子掉在婴儿的地铺上。随着竹夹子落地声,实验室全体婴儿在几秒钟内做出想要帮忙的举动。据录像分析研究,一个裹着尿布的婴儿先看看研究员焦急的神情,又看看掉在地铺上的竹夹子。他急切地手脚并用地爬过来,抓起一个竹夹子推到研究员脚边。看样子他很想把竹夹子递到研究员手中。24名婴儿都表现出同样的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热情,非常愿意帮助“笨手笨脚”的研究员

在网上搜了几篇观后感 希望用的上。

1、《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大约成书于距今九百多年的宋朝。

《三字经》来历无从精确考证,但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了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且经后世学者不断增补,历久弥新。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为“三百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获得了崇高的文化地位,被尊称为“经”。

《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

《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

《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

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 经历,才会有所成。

2、《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我们主要说说近期的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吧:

钱文忠的《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

《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

《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

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 经历,才会有所成。

这就是钱文忠讲《三字经》的根本目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

3、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浩瀚历史长河中经历过血与火的熔炼,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无穷智慧。

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展现给世人的是绚丽多姿的人文风情与风格恫异的宗教信仰不断碰撞、交融、演变后的一部历史巨卷,中国悠久的历史犹如一窖烈酒,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沉积后,迸溢出缕缕幽香,味淡而绵长,清洌却醉人。

的确,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值得我们骄傲和引以自豪的,然而我们一谈到五千年华夏文明时,往往是“勤劳”、“勇敢”一类的词藻,一说到中国文化时,无不产生“博大精深”的敬仰,其实这种枝离破碎的民族美德抑或是民族传统显然不能与中国文化划上等号。

不可否认,中国自封建社会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每一代人。

它所倡导的“仁”、“礼”正固然有它的独到之处与先进一面。

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儒家思想至始至终都未能成为中国历代帝王所采用的“官方政策”。

为什么中国老百姓所信奉的儒家思想并未真正的被统治阶级认可过。

究其原因也许就在于儒家思想并不能平衡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吧!

然而正是如此的一种一边是老百姓所遵循的“道德准则”而另一边是统治阶级拼命叫嚣为“另类思想”并加以控制抵毁的对立状态一直经历了几个世纪后,使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已远远偏离它所倡导的主旨。

也正是由于这种在意识形态上不能统一的“历史惯性”,注定了中国文化“左右不定”、“模糊不清”的艰难发展历程。

中国人的思想体系一直在这样一种畸形模式下生长、发育……这种根深蒂固的“畸形”形态逐渐变异成“内敛”文化。

举一个简单例子:我们看到奥运领奖台上国外运动员的喜形于色的兴奋之情:获奖的兴奋、大叫、手舞足蹈,和着国歌而歌唱……而中国运动员却显得较为“含蓄”,给人感觉似乎十分“镇定”,相信大家对此深有同感。

难怪有人这样形容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样一个夫妻团聚的场景,丈夫在机场迎接回国的妻子,西方人可能会紧紧拥抱,会把自己的情感现场就渲泄出来。

而换成中国人,可能就只是丈夫走上前去,帮着拿行李,握住妻子的手,问候一声“还好吧”?虽然这种说法言词较为绝对,但我们仍可从中藐出端倪,那就是中国人不善于、不敢于“秀”出自己。

这也难怪,每当我们一谈到中国文化时,不是进行较为尖刻的抨击;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在这并不是鼓吹西方文化的高尚或是先进,也并非贬低中国文化之意,恰恰相反我们在此向大家阐明的是:我们所抱怨的,抨击的所谓“中国缺乏自身的文化”,实际上就代表一种文化形态,一种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产物——“内敛”文化。

希望这种抱怨、抨击是中国人重新开始审视自我的开始。

4、百家讲坛>观后感

看于丹的《庄子》心得,很受启发。

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

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

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

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

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

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

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

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

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

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

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

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

有时间会常看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

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

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乱。

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

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

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

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

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

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5、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

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

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

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6、精神与信念

纵然岁月流逝,年华恍然,可是那金色象征着理想的路却依旧辉煌耀眼,那过路人们所留下的精神和信念却依旧等待着我们去追寻,去思考……

——题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们都读过毛(蟹)泽(蟹)东的那首《七律?长征》,我们深陷在那诗中的磅礴与澎湃,诗中所展现出的乐观精神也使我们倍收鼓舞、激励.仿佛那一瞬间,我们有了力量,我们不怕敌人的围剿,不怕那险要的环境,不怕那恶劣的气候,因为这些和红军战士们无懈可击的精神相比,又算什么?纵然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和杳无人烟的大草地,这些曾被人们视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险”,不是都被我们这些可敬的红军战士征服了!我们有精神,一种坚持到底的精神,我们有信念,必胜的信念,我们还有精魂,那中华儿女铁骨般的精魂!

永恒的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人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去过了大半个世纪。

照现代社会这种急速更新换代的观念,早已是好几个时代过去了。

按我们熟悉的某种号召“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再说下去,就成了枭鸣似的烦扰,不免令人生厌。

然而长征却不同。

人们总在不断的言说、探究、拷问。

我想或许是由于长征所代表的一种精神吧——一种全人类永恒追求的精神——坚持到底。

长征是一个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

这其中的艰险自是我们这些在平和年代出身的人所难以想见的。

后有追兵,前途漫漫,环境险恶,粮食短缺。

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

而我们的前辈却穿着草鞋在雪化、在沼泽中一步步艰难地走来……

曾几何时,红军“嗒嗒”的马蹄声在这里响起;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深深的脚印;曾几何时,这流伟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长征的精神!这里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这里是独具天险的泸定桥;这里是峰峰如剑,插入云霄的娄山关;这里是冰封雪盖的夹金山;这里是中国的摇篮! 红军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到底是什么使原本弱势的红军冲破 *** 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使红军愿意抛头颅洒热血,使红军历尽艰辛,克服险阻也最后走向胜利呢?信念,是千千万万红军心中永存让人民翻身做主人,过幸福生活的信念! 为了这心中永存的信念,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浴血奋战……

回想起七十年前,他们的笃定与无悔,以牺牲为代价,才使七十年后的今天,如此的安逸、美好.当年的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忍受严寒的煎熬,为了填饱肚子,吃树皮、皮带、喝马尿、挖野菜……还要时时提防,防备敌人的攻击.而他们当中,竟然还有不足十岁的孩子.那么小,本该在学校接受教育、在家享受亲情温暖的孩子们,却不顾一切地背上行囊,踏上了着随时可能送命的漫漫长征路.走到最后,原本的三十万人剩下了不到三万人,这三万人,带着那些半路牺牲的战士们的信念和勇气,走到了最后!而他们如此艰辛、艰苦、坚持,心中却只有一个支撑着他们的精神——为了人民而战斗.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最终是胜利的,因为它是为了人民而进行的,或许起初做这个决定是错误的,可是,我们还是成功了!并且,我们会带着这种长征的精神,继续成功下去.在我们未来的长征路上,走的越加辉煌!

关键词:蒙学 教育价值 《三字经》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在数千年的社会进程中, 创造了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是其中的精华, 它把历史装扮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一、蒙学与《三字经》《辞海》对于蒙学的解释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没有固定年限。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①目前, 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上讲, 泛指古代启蒙教育, 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 狭义上讲, 专指启蒙教材, 即童蒙读本。像“三、百、千、千”之类,在古代家喻户晓。可以说是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面。“蒙学”或“蒙养之学”的称谓均取之于《易经》。《周易·蒙卦·彖传》曰:“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说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大多处于蒙昧状态,如果能在蒙昧无知之时,认真学习,修养正道,就能够成就至圣之功。②可见古人很早就重视对儿童的启蒙教育。这种启蒙、养正、入圣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始终。《三字经》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儿童启蒙读物和小百科,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三字经》其书作者说法大致有四种:一、明代黄佐《广州人物传》十,明末诸生屈大均《广东新语》十一,清代恽敬《大云山房记》二,都以为作者应是宋末区适子;二、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据此以为《三字经》为明代黎贞撰;三、或者又有区适子所撰,黎贞增广之说;四、世传王应麟撰,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清代夏之翰《〈小学绀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经》作者自先生(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该也。”清代贺兴思《〈三字经〉注解备要叙》:“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经》一出,海内外子弟之发蒙者,咸恭若球刀。”都明确认为《三字经》是王应麟所撰。一般来说,《三字经》作者应为王应麟。《三字经》具有识字、广见闻和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即传授知识与封建政治思想教育双重功能。书中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此书中有段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历来备受赞誉。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而《三字经》后来居上。这里的“居上”殆源于数字顺序,未必便是根据三书之内容与作用的有意排列。但事实上,综其覆盖读者之广、 教育作用之深以及流传时间之久观而言,《三字经》 在中国古代蒙书教材中,不能不说是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书。 巍哉,《三字经》堪称“蒙学之冠”。二、《三字经》中所表达出来的现代教育价值 《三字经》中列举了大量典故、故事, 向我们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 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 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的, 有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的, 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 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 这些内容包含了我们学习生活的诸多方面,体现出了巨大的现代教育价值。(一)有助于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价值中华文化, 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更应该学习。“自羲农, 至黄帝。号三皇, 居上世,„„举总统, 共和成。复汉土, 民国兴。”《三字经》用了约四分之一的篇幅讲述了自三皇五帝以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演变,勾勒出了一幅中华文明发展,帝王兴废的历史画卷。使儿童从小就开始了解绚丽灿烂的中华文化,从而确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身份认同,进而帮助他们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学者, 必有初。小学终, 至四书。论语者, 二十篇,„„文中子, 及老庄。”《三字经》又以近1/ 5 的篇幅介绍了《小学》、四书五经、《荀子》、《孟子》、《庄子》等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著述, 以及作者和内容, 饱含丰富的历史文献知识。使儿童从小就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典。(二)有助于对民族精神的塑造价值 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美德,并代代相传至今。民族精神的凝聚与培养需要从儿童抓起,《三字经》正符合这一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三字经》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美德, 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起到了重要作用。勤奋好学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三字经》借鉴历史上勤勉好学的范例,通过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为儿童树立学习的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儿童们 立志追求, 刻苦勤学。如以学识渊博乃好学不止而著称于世的孔子不耻下问,曾拜七岁的项襄为师的典故;又如宋代的赵普,虽官至中书令仍不忘苦读,手不释卷;西汉的路温舒虽家精贫寒仍自勉自强,无钱买书就以蒲叶代书。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公孙弘、车胤、孙康、朱买臣、李密等。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映像,并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现代教育价值。仁爱孝悌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重要的一点。“孝悌”乃重中之重,乃之根本。父慈子孝,尊老爱幼,兄弟和睦,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应该从小培养。“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三字经》明确提出“首孝悌, 次见闻”, 并列举了许多典故,强调仁爱孝悌的重要性。如东汉的黄香年仅九岁但他冬天为父亲暖被褥,驱寒冷。虽然此举用在现代似乎没有必要了,但其精神可嘉,他孝敬父母的没得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又如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我们要尊重兄长,关爱兄弟。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或多或少养成了自我的习惯,这对孩子传统美德的教育必不可少。(三)对现代教育方法提供了借鉴和启发《三字经》里说: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现今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字经》重视教育, 强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1. “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 “教之道, 德为先”。《三字经》尤其注重“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重视道德教育, 重视人的道德修养, 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子曰: “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强调教育以“德” 为先导的教育理念在现代仍然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在当今,一个人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如何, 以及如何做人和做事, 都已成为人的事业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如今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化、应试化, 造成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大滑坡。在西方思潮侵侵蚀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 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走向异化。具体表现为早恋与网恋日益加剧、超前消费和浪费现象严重, 打架、偷盗、自杀、扔垃圾、撒谎等失德行为经常发生。这些都最终导致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行为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泛滥。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如今的教育方式的正确性。2. 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人们常说,“起小看大,三岁知老”,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三字经》开篇就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三字经》中孟母三迁和窦燕山教育五子的典故可见重视家庭教育,古已有之。对于现代的家庭来说,我们则更应该赋予家庭教育更多的内涵,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家庭教育环境这是古人对现代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我们应该予以借鉴学习。3. 强调科学的教育方法《三字经》提出“凡训蒙,必讲究,详训诂,名句读”,强调作为引导刚入学儿童的教师实施启蒙教育,必须要讲究方法,注重规律。儿童学习要应该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指出做学问, 读书求学, 必须打好基础。只有在学好了关于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及事亲敬长之义的基础知识的《小学》以后, 才能学习较为深入的《四书》。只有通晓《孝经》, 熟知《四书》之后, 才能开始学习更为深奥的《六经》。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教育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极强的启发和指导意义。4. 强调素质教育的必然性“礼乐射, 御书数。古六艺, 今不具。”所言就是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在今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文化科技的门类越来越多, 对于学生来说, 要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就更得掌握多种知识。简言之, 古人尚且知道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就更应该建立健全更广泛、更科学的教育教学机制, 提高素质教育, 培养更多的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之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由于时代久远,作为蒙学教材的《三字经》中有许多理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要求,具有一定得时代性和局限性。但我们应该看到它内在巨大的文化教育价值。1]《辞海》对“蒙学”的解释。[2]王晓霞,齐玉萍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32)[3]汪洋.《三字经》的文化教育价值[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4]喻岳衡. 三字经[ M ] . 长沙: 岳麓书社, 1986[5]陈汉才.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 M ] .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郑霖.《三字经》中儒学教育思想的哲学意蕴[J].兰州学刊,2007,(6).[7]刘宏起.《三字经》简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三字经毕业论文题目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启示〗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启示〗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启示〗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启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这从两点做起。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启示〗一到十看来很简单,但变化起来却无穷尽,算术这门学问越来越深奥了。几乎各个科学门类都离不开数学,所以必须认真地从简单的数目学起,为将来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 【译文】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启示〗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电、风、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百兽,而人又是万物之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改造世界。 【译文】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启示〗要使人与人之间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关系,每个人都要认清自己的地位,人人从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宁,人类永远和平。 【译文】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启示〗春、夏、秋、冬是因为地球在绕着太阳运转时,有时面向太阳、有时背向太阳、有时斜向太阳,因此有了温度不一样的四季变化。 【译文】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启示〗我们的祖先最早用铁发明了“罗盘”,也就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从而使确定方位变得十分简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针的作用太大了。在我们人类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译文】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启示〗“五行”学说包括很深的哲学道理,非常复杂、我们只要知道一些就行了。 【译文】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启示〗和“五行”一样,天干、地支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今天,人们除了十二支的生肖记年外,记时已多不用了。 【译文】“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曰黄道 日所躔 曰赤道 当中权〖启示〗地球在不断自转运动中,同时绕着太阳转动,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而太阳系又绕着银河系转,而银河系只是宇宙的一个小点点,天地之大实在是不可想象的。 【译文】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启示〗我们国家所处的位置在整个地球的东北边,由于面积辽阔,热带、温带、寒带三个温带都有。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 【译文】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曰江河 曰准济 此四渎 水之纪〖启示〗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五千多公里。我国最闻名的河流是黄河,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 【译文】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曰岱华 蒿恒衡 此五岳 山之名〖启示〗现在我们都知道,我国境内的喜玛拉亚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号称世界的屋脊。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每座山都有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 译文】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蒿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启示〗由于社会的发展,今天人民的职业已经不仅仅是这四种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对社会有好处,都是光荣的。 【译文】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启示〗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有多少仁义之士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迹。这些人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译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启示〗人类所食用的“五谷杂粮”就属于植物。人类的生存有赖于大自然。我们应该了解它们,掌握这些知识,以便为人类服务。 【译文】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有虫鱼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飞走〖启示〗无论大自然中的植物还是动物,都是人类永恒的财产,我们要爱护周围的环境,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 【译文】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启示〗人要吃饭就得耕耘播种。当我们吃到香喷喷的饭菜时,千万不要忘了辛勤耕种的农民。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知道爱惜每一粒粮食。 【译文】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启示〗人类真不愧万物之灵,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动物,通过驯服和人工喂养成为人类的工具和食品。 【译文】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俱〖启示〗七情是人生来具有的,谁也不可能抹煞它,但做为一个有志者,是决不能被感情牵着走的。人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要学会妥善处理自己的感情,才能活的安乐而有意义。 【译文】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启示〗用色彩学的标准解释,色彩的由黄、红、蓝三个原色和橙、绿、紫三个间色组成。五色是我国传统的名称,如黄色已成为我们的民族色彩,据说太阳升起的第一道颜色是黄色,所以黄色代表东方。 【译文】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启示〗我们的嘴巴之所以能分辩出酸、甜、苦、辣、咸,是由于人的舌头上有许多叫味蕾的粒状组织。人身体的结构非常复杂,认清自我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译文】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辩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启示〗我们人类有视觉,可以分辩颜色、形状;有味觉可分辩各种滋味;嗅觉可以辨别气味;触觉可区分冷暖各种刺激。 【译文】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启示〗音乐可陶冶人的情怀,我国文明久远、历史悠久,文化丰富,音乐也非常突出。好的音乐可以增强人的修养,调剂人的身心,优美的东方音乐更具迷人的特色。 【译文】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声 宜调协〖启示〗我国的古代诗词非常优美动人,读起来和谐顺口,这不仅是诗词本身的内容感人,而且是由于诗词运用了平、上、去、入四声的规律变化,所以使我们听起来更加优美动人。 【译文】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启示〗人类的繁衍,一代接着一代,生命的延续永无止境。真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们每个人都担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和义务。 【译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启示〗九族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血统的承续关系,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长幼尊卑地位,以及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家庭才能和睦。 【译文】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启示〗家庭成员之间要礼貌相待,和睦相处,这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我们中国人很注重家族观念,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都能和睦相处,社会也必然安定了。 【译文】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启示〗中国人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礼义。这就是长幼的次序、朋友之间的信用。中国自古称为礼义之邦,象“桃园三结义”,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 【译文】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义 人所同 当师叙 勿违背〖启示〗社会是复杂的,每人有各种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古人提出“十义”,这是处理各种相互关系的准则,乃至今日这些准则仍是维持社会安宁、推动社会发展的保证。 【译文】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斩齐衰 大小功 至缌麻 五服终〖启示〗社会在发展,今天一些古老的丧葬仪式已经见不到了,但人死了以后,活着的人就要为他们送葬,以开追悼会的方式寄托后人的哀思。 【译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启示〗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科技的门类越来越多。但对于学生来说,要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译文】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讲说文〖启示〗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学科,已经成为各门类的基础学科。它是深入研究各门专业学科的工具课,所以一定要努力学好, 为将来的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译文】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在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有古文 大小篆 隶草继 不可乱〖启示〗我们今天通行的是隶、楷、行、草四种体式,但对于先人留下的古籍也要有所了解。这对于我们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译文】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若广学 惧其繁 但略说 能知原〖启示〗现在讲究的是一专多能,对于研究学问也必需做到从大处着眼,要理清思路,提纳挈领,才能抓住问题要害,掌握根本的道理。 【译文】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启示〗人们在开始读书的时候必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讲读发音要正确,辞意要清楚,要学会正确划分句子,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和观点。 【译文】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启示〗为学必有初始阶段,任何一个大学问家,他的知识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只有扎扎实实打下良好基础,才能进军更高深的知识。 【译文】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启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论语》的核心是如何 “做人”,以及“做人”的道理 【译文】《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启示〗孟子,名轲,尊称孟子,也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的三传弟子,也同样讲仁义道德。 【译文】《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作中庸 乃孔亻及 中不偏 庸不易〖启示〗孔及是孔子的孙子,《中庸》的作者。《中庸》是关于人生哲学的一本书,它对中国人的人生观影响很大。 【译文】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亻及,“中”是不偏的意思, “庸”是不变的意思。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启示〗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名曾参。《大学》是四书中的一部书,和中庸一样,也是一部修养性的书。 【译文】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中书熟 孝经通 如六经 始可读〖启示〗书有深浅难易的区分,我们读书必须从浅易的开始读起,奠定求知、做人、处世的基础,再进一步学习更深奥的知识。 【译文】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启示〗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个非常丰富而伟大的知识宝库,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学者,从事着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爱护祖先留下的遗产, 并为此感到骄傲。 【译文】《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启示〗《易经》虽是我国古代人占卜的书,但它其中阐述了极为深奥的哲学道理。像阴阴消长,物极必反的论述随处可见。 【译文】《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 “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启示〗《书经》是一部十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从内容方面来看,很类似我们现在国家的政府档案,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历史,从中学到许多有益的知识。 【译文】《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启示〗周公是周文王的四子,在周文王的所有儿子中最有才干,也最有仁慈之心。武王死后,由周公帮助成王辅佐朝政,由于他的贤德,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富强. 【译文】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启示〗中国传统的礼义道德,其中很大部分到今天仍是有益的,我们要从这些有益的成分中吸取营养、身体力行。 【译文】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启示〗我国最古老的一本诗集叫《诗经》,共汇集了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所包含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反映复杂的社会形态,有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及一般百姓的思想和感情等。 【译文】《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启示〗我们读春秋,除了能够了解当时一般政治和人民生活情况,更重要的是累积前人的经验,成为自己做人处事的借鉴。 【译文】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辩。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启示〗《春秋》是鲁国的史书,内容十分精采,但文字记事都非常简洁。加之年代久远。所以必须详读三传,才能研读明白。 【译文】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启示〗学习和掌握各门类的知识都要牢记一条原则,学习历史更是如此,这就是提纲挈领,掌握主要脉络。对于重点历史事件要记住它的起因和结局,才能很好地掌握这门学问。 【译文】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启示〗五子当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恐怕只有老子和庄子,他们博学广闻,象老子,就连孔子都曾向他请教过礼的问题。庄子则经常用寓言的形式表达思想,是非常有趣的。 【译文】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启示〗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是各种哲学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像荀子的人性本恶说、扬子的自利说、老庄的顺其自然说等等。这些思想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译文】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启示〗历史学家大体把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中古、近代。中国历史从商代以后才有了较可靠的记载,这以前的历史是个神话和传说的时代,即上古。 【译文】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启示〗尧是位很贤德的帝王,他把帝位禅让给有贤能的舜做继承人。当然舜也不负众托。在他们所处的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上古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译文】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启示〗夏商周,在中国历史上合称三代,每一代的时间都很长,夏朝统治四百年,商朝统治六百年,周朝统治八百年。这一时期的历史仍然掺杂了许多神话和传说。 【译文】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启示〗从禹把帝位传给儿子启之后,一个家族统治国家的历史持续了几千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后一位满皇帝,家天下的统治才最后真正结束了。 【译文】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启示〗周朝的历史分为两部分:幽王被杀以前是西周,平王东迁以后是东周。从各朝各代的兴衰中我们可以看出“仁政必兴、暴政必亡”的道理。 【译文】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启示〗周王室衰落,使各诸侯失去了控制,都想要称王、称霸,战争连年不绝。使老百姓饱受了战争的苦难。 【译文】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启示〗东周时期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前后出现五个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战国时期有七个诸侯国实力最强,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译文】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启示〗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专治国家。虽然秦朝统一的时间只有十五年,但其苛政却是其他朝代所不能及的。然而其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以及统一度量衡等方面仍有它不可抹灭的贡献。 【译文】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启示〗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个人的行为准则要符合于社会发展的法则。否则即便得力于一时,但终究会以失败而告终。 【译文】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启示〗汉朝经过四百多年的时间,到了末期,由于外戚、宦官互相攻击,王室无能,到汉献帝时就灭亡了。 【译文】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启示〗《三国演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部古典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部分,阅读这部小说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了解到古代战争

!!!我靠,现在的娃都拿网络来做暑假作业了!

你太小了 不和你说了 说你就太深奥了

三字经的思想研究论文

关键词:蒙学 教育价值 《三字经》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在数千年的社会进程中, 创造了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是其中的精华, 它把历史装扮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一、蒙学与《三字经》《辞海》对于蒙学的解释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没有固定年限。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①目前, 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上讲, 泛指古代启蒙教育, 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 狭义上讲, 专指启蒙教材, 即童蒙读本。像“三、百、千、千”之类,在古代家喻户晓。可以说是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面。“蒙学”或“蒙养之学”的称谓均取之于《易经》。《周易·蒙卦·彖传》曰:“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说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大多处于蒙昧状态,如果能在蒙昧无知之时,认真学习,修养正道,就能够成就至圣之功。②可见古人很早就重视对儿童的启蒙教育。这种启蒙、养正、入圣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始终。《三字经》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儿童启蒙读物和小百科,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三字经》其书作者说法大致有四种:一、明代黄佐《广州人物传》十,明末诸生屈大均《广东新语》十一,清代恽敬《大云山房记》二,都以为作者应是宋末区适子;二、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据此以为《三字经》为明代黎贞撰;三、或者又有区适子所撰,黎贞增广之说;四、世传王应麟撰,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清代夏之翰《〈小学绀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经》作者自先生(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该也。”清代贺兴思《〈三字经〉注解备要叙》:“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经》一出,海内外子弟之发蒙者,咸恭若球刀。”都明确认为《三字经》是王应麟所撰。一般来说,《三字经》作者应为王应麟。《三字经》具有识字、广见闻和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即传授知识与封建政治思想教育双重功能。书中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此书中有段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历来备受赞誉。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而《三字经》后来居上。这里的“居上”殆源于数字顺序,未必便是根据三书之内容与作用的有意排列。但事实上,综其覆盖读者之广、 教育作用之深以及流传时间之久观而言,《三字经》 在中国古代蒙书教材中,不能不说是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书。 巍哉,《三字经》堪称“蒙学之冠”。二、《三字经》中所表达出来的现代教育价值 《三字经》中列举了大量典故、故事, 向我们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 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 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的, 有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的, 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 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 这些内容包含了我们学习生活的诸多方面,体现出了巨大的现代教育价值。(一)有助于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价值中华文化, 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更应该学习。“自羲农, 至黄帝。号三皇, 居上世,„„举总统, 共和成。复汉土, 民国兴。”《三字经》用了约四分之一的篇幅讲述了自三皇五帝以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演变,勾勒出了一幅中华文明发展,帝王兴废的历史画卷。使儿童从小就开始了解绚丽灿烂的中华文化,从而确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身份认同,进而帮助他们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学者, 必有初。小学终, 至四书。论语者, 二十篇,„„文中子, 及老庄。”《三字经》又以近1/ 5 的篇幅介绍了《小学》、四书五经、《荀子》、《孟子》、《庄子》等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著述, 以及作者和内容, 饱含丰富的历史文献知识。使儿童从小就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典。(二)有助于对民族精神的塑造价值 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美德,并代代相传至今。民族精神的凝聚与培养需要从儿童抓起,《三字经》正符合这一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三字经》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美德, 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起到了重要作用。勤奋好学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三字经》借鉴历史上勤勉好学的范例,通过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为儿童树立学习的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儿童们 立志追求, 刻苦勤学。如以学识渊博乃好学不止而著称于世的孔子不耻下问,曾拜七岁的项襄为师的典故;又如宋代的赵普,虽官至中书令仍不忘苦读,手不释卷;西汉的路温舒虽家精贫寒仍自勉自强,无钱买书就以蒲叶代书。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公孙弘、车胤、孙康、朱买臣、李密等。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映像,并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现代教育价值。仁爱孝悌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重要的一点。“孝悌”乃重中之重,乃之根本。父慈子孝,尊老爱幼,兄弟和睦,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应该从小培养。“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三字经》明确提出“首孝悌, 次见闻”, 并列举了许多典故,强调仁爱孝悌的重要性。如东汉的黄香年仅九岁但他冬天为父亲暖被褥,驱寒冷。虽然此举用在现代似乎没有必要了,但其精神可嘉,他孝敬父母的没得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又如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我们要尊重兄长,关爱兄弟。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或多或少养成了自我的习惯,这对孩子传统美德的教育必不可少。(三)对现代教育方法提供了借鉴和启发《三字经》里说: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现今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字经》重视教育, 强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1. “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 “教之道, 德为先”。《三字经》尤其注重“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重视道德教育, 重视人的道德修养, 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子曰: “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强调教育以“德” 为先导的教育理念在现代仍然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在当今,一个人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如何, 以及如何做人和做事, 都已成为人的事业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如今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化、应试化, 造成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大滑坡。在西方思潮侵侵蚀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 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走向异化。具体表现为早恋与网恋日益加剧、超前消费和浪费现象严重, 打架、偷盗、自杀、扔垃圾、撒谎等失德行为经常发生。这些都最终导致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行为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泛滥。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如今的教育方式的正确性。2. 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人们常说,“起小看大,三岁知老”,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三字经》开篇就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三字经》中孟母三迁和窦燕山教育五子的典故可见重视家庭教育,古已有之。对于现代的家庭来说,我们则更应该赋予家庭教育更多的内涵,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家庭教育环境这是古人对现代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我们应该予以借鉴学习。3. 强调科学的教育方法《三字经》提出“凡训蒙,必讲究,详训诂,名句读”,强调作为引导刚入学儿童的教师实施启蒙教育,必须要讲究方法,注重规律。儿童学习要应该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指出做学问, 读书求学, 必须打好基础。只有在学好了关于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及事亲敬长之义的基础知识的《小学》以后, 才能学习较为深入的《四书》。只有通晓《孝经》, 熟知《四书》之后, 才能开始学习更为深奥的《六经》。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教育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极强的启发和指导意义。4. 强调素质教育的必然性“礼乐射, 御书数。古六艺, 今不具。”所言就是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在今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文化科技的门类越来越多, 对于学生来说, 要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就更得掌握多种知识。简言之, 古人尚且知道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就更应该建立健全更广泛、更科学的教育教学机制, 提高素质教育, 培养更多的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之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由于时代久远,作为蒙学教材的《三字经》中有许多理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要求,具有一定得时代性和局限性。但我们应该看到它内在巨大的文化教育价值。1]《辞海》对“蒙学”的解释。[2]王晓霞,齐玉萍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32)[3]汪洋.《三字经》的文化教育价值[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4]喻岳衡. 三字经[ M ] . 长沙: 岳麓书社, 1986[5]陈汉才.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 M ] .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郑霖.《三字经》中儒学教育思想的哲学意蕴[J].兰州学刊,2007,(6).[7]刘宏起.《三字经》简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没有啊O(∩_∩)O~小子,神马都是浮云,自己才是王道,与其期待别人,别人给你的答案不也是在网上抄的吗??一味的依赖别人何时才能得到自己的独立 ,不如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我相信你可以做到O(∩_∩)O~。

论文:《三字经》《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大约成书于距今九百多年的宋朝。《三字经》来历无从精确考证,但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了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且经后世学者不断增补,历久弥新。《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为“三百千”。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获得了崇高的文化地位,被尊称为“经”。《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 经历,才会有所成。

“三字经”蔓延到德国,学者研究的内容。 “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已被证实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负责这个专题研究,人类学和心理学教授普朗克确认:心理利他主义和慈善婴儿至少两个条件:第一,婴儿大脑的发展有足够的认知能力,判断他人的行为的真实意图;二,给宝宝逐步发展壮大,有亲社会倾向,心理渴望融入社会婴儿岁半,甚至更早,我们具备这两个条件。当他年轻的心态和不成熟的行动帮助别人,就会有一种道德研究人员说,人们的共识:出生的婴儿吸奶器本能否则不是能够生存下去,宝宝的“恋母情结”是密切相关的吸母乳。另外,母亲在怀孕和哺乳期的大脑分泌出一个慈母般的黄金,所以慈母般的爱变成一个女人的本质,这个互动的孕产妇爱和俄狄浦斯逻辑情景:自然,当宝宝遇到危险时,他们喊道:“哦,妈妈! “永远不能大声喊道:”哦,爸爸! “不同的语言?的世界,各国的国家是真实的。另外,婴儿和儿童,不分性别,喜欢在水中嬉戏。这种行为被称为”爱水复杂。西蒙·德·波伏娃,法国学者,环境和胎儿的生长发育。因为胎儿在子宫内的羊水中形成的渗透,直到出生,所以孩子们喜欢水复“成为习惯的固定。水汪汪的这么多温柔的女人,而是说自己的孩子是温柔似水。柔,善良是紧密相连的,“人之初,性本善”的来源:它来自羊水,母乳和恋母,母爱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复杂因素。心理学研究者的最大普朗克研究所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到实验室,做一些简单的操作和执行的24名婴儿在前面的大家伙研究员假装一个响亮的耳光打在脸上的小家伙研究员打者假装掩面而泣。那一刻,所有的婴儿都感到震惊,24成对愤怒的目光集中在击败那些谁流下了同情的眼泪,和一些甚至被打者。一个男子名为贝克的宝宝爬的施虐者,狠狠地朝他的脚踝咬脚下!“打人者假装疼痛,捂着脚踝怪叫:“哦,妈妈!”许多婴儿都笑了起来。研究中得到启发:“道义上的支持帮助下,不公正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目前,反映在婴幼儿。研究员实验中,儿童毛巾整齐地挂在两米的尼龙绳,竹夹的文件夹,然后研究人员故意笨拙,在宝宝土地覆盖的多竹夹出。竹夹落地有声,在几秒钟内对所有的婴儿实验室使一招,你要帮助。数据,视频分析,一个裹着尿布的婴儿的研究人员焦急的神色来看看,看看掉在地上铺上竹夹。他急切的手和脚爬过来,抓起一把竹夹到研究员脚,很显然,他想以竹夹手研究员手24名婴儿表现出的热情帮助他人,对他人的关心,也很愿意帮助“笨拙”研究员

三字经中的复句研究论文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了,很多大学生都无从下笔,在这里我直接送上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一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摘要】 《三字经》是我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之一,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是海外人士学习和了解中文的一个窗口。在众多的英文译本中,著名汉学家翟里斯的译本实属上乘。本文拟探讨翻译生态学在翟里斯译本中的体现,试为《三字经》的英译问题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也为翻译生态学的理论发展寻找有力的例证。

【关键词】 翻译生态学 《三字经》 适应和选择 三维转换

《三字经》据说为宋朝名儒王应麟为家族孩童学习所写,共计千余字,但内容极为丰富,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兴衰、古今人物、文献典籍、生活常识等方方面面。文本三字一句,两字一韵;篇幅短小,寓意深刻。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征服了世界,16世纪以来,《三字经》被译为多国文字,广为传播,其中以英国汉学家Herbert A.Giles1900年的重译本San Tzu Ching: Elementary Chinese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翟里斯的译文在附注部分对每个汉字的结构逐一进行解释,试图把字形字义结合起来,然后以句为单位,逐句译出原文。最后在译文部分给出每个汉字标出该字英文字面解释。其译本是国外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研究其英译本,有助于中国典籍的外译,推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一、翻译生态学提要

21世纪之初胡庚申教授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并逐步进行了详尽的阐释,为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2008年胡庚申教授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翻译生态学。翻译生态学明确了翻译即“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1、“翻译生态环境”更为明确地是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2、“译者中心”是其核心理念,强调“翻译活动自始终必须通过译者主体意识和主导作用才能完成”。

3、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是其方法论,“适应”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选择”是“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

4、而在翻译操作层面,则提出了三维转换的思想:“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翟里斯英译《三字经》,目标读者是西方人。因此,中西方的文化环境是翻译生态环境主要的组成部分,译者要在适应原文和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向西方人准确展示原文的.内容和思想。而这种适应和选择主要是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来展现的。

二、翟译《三字经》中的翻译生态学思想

1、语言维度。中文多用无主句及主语省略句

但是在译成英文的时候,翟里斯的增加了主语,如在译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时增添了不定代词“one”做主语,“One tied his head to the beam above him; another pricked his thigh with an awl.They were not taught,but toiled hard of their own accord.”

汉语多短句,内容以句序排列,组成“流水句”。而“多枝共干”是英语的一个突出特征。因此翟里斯在英译时选择了化零为整的方法,将四句译为一个完整的复句或两个句子。例如“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When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is mastered,and the 'Four books' are known by heart,the next step is to the 'Six classics'”这样译出后既符合英语句式特点,也简明有逻辑性.。

广泛使用被动句是英语的一大特点。中国人的语言思维,表达思想时,往往要说出动作的实行者。而在英语中,凡是不必、不愿或无从说明行为的实施者,或出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便于上下文连贯或出于礼貌等原因,一般都使用被动语态。“经既明 方读子”“When the classics were understood,then the writings of the various philosophers should be read.” 原文实际上是省略了主语,但是主语是不定的,是“我”“你”还是谁? 因此使用了被动语态,简单明了。

2、文化维度。“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The three bonds are the obligation between sovereign and subject,the love between father and child,the harmony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三纲制度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体现了不平等。因此,西方男女平等思想灌输下成长的翟里斯在翻译“顺”时,选择了“harmony”(和谐之意)一词,而非“submission”(顺从之意)。这样,翟里斯将“夫为妻纲”的夫妻关系转换为了“平等和谐”的夫妻关系,更易被西方理解和接受。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Of old,the mother of Mencius chose a neighborhood and when her child would not learn,she broke the shuttle from the loom.”

这里,翟里斯将孟母进行了解释,说明是孟子的母亲“the mother of Mencius”,有利于西方读者理解。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但是在译成英文时,如果不加解释,就会让读者不知所云。因此,在翻译文化背景深厚的典故时,需要加上适当的解释或者注释,才能更好的将文本的文化内涵准确传递,比如在译“择邻处”时,翟里斯如果增添上“择邻处,为孟子更好学习”,会更加恰当。

3、交际维度。 “作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The Chung Yung(the doctrine of the mean),by the pen of Tzu-su; Chung(the middle) being that which does not lean towards any side,Yung(the course) being that which cannot be changed.”

作者在翻译中庸时,用的是拼音翻译法,并用括号加了注释。这样一来,即有利于原汁原味的传播儒家经典文化,就像现在的流行语“土豪”“大妈”直接译为“tuhao”“dama”;又准确明白的传达了其隐含意义,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中庸之道。

三、“融四岁 能让梨 弟於长 宜先知”

“Jung,at four years of age,could yield the(bigger) pears.To behave as a younger brother towards elders,is one of the first things to know.”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翟里斯在翻译此典故时,增添了“更大的”(bigger)这个限定词,使意义更加完整清晰。

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主要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来展现和评判。翟里斯作为著名的汉学家,英译《三字经》时,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在英文句式选择、文化转换和交际达意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尝试,使得译文文本更加符合西方的表达习惯,中国典籍更易于理解和接受。虽然翟里斯译本仍有很多不足,但仍不失为伟大的译作。

参考文献:

[1]刁卫华.《三字经》与历史教育[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张建秀.《三字经》翻译策略选择的跨文化视角研究――以汉学家翟里斯的英译本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06:123-125.

[3]胡庚申.翻译选择适应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胡庚申.例示“适应选择论 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 2011:2.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启示〗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启示〗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启示〗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启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这从两点做起。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启示〗一到十看来很简单,但变化起来却无穷尽,算术这门学问越来越深奥了。几乎各个科学门类都离不开数学,所以必须认真地从简单的数目学起,为将来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 【译文】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启示〗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电、风、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百兽,而人又是万物之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改造世界。 【译文】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启示〗要使人与人之间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关系,每个人都要认清自己的地位,人人从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宁,人类永远和平。 【译文】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启示〗春、夏、秋、冬是因为地球在绕着太阳运转时,有时面向太阳、有时背向太阳、有时斜向太阳,因此有了温度不一样的四季变化。 【译文】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启示〗我们的祖先最早用铁发明了“罗盘”,也就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从而使确定方位变得十分简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针的作用太大了。在我们人类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译文】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启示〗“五行”学说包括很深的哲学道理,非常复杂、我们只要知道一些就行了。 【译文】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启示〗和“五行”一样,天干、地支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今天,人们除了十二支的生肖记年外,记时已多不用了。 【译文】“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曰黄道 日所躔 曰赤道 当中权〖启示〗地球在不断自转运动中,同时绕着太阳转动,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而太阳系又绕着银河系转,而银河系只是宇宙的一个小点点,天地之大实在是不可想象的。 【译文】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启示〗我们国家所处的位置在整个地球的东北边,由于面积辽阔,热带、温带、寒带三个温带都有。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 【译文】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曰江河 曰准济 此四渎 水之纪〖启示〗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五千多公里。我国最闻名的河流是黄河,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 【译文】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曰岱华 蒿恒衡 此五岳 山之名〖启示〗现在我们都知道,我国境内的喜玛拉亚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号称世界的屋脊。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每座山都有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 译文】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蒿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启示〗由于社会的发展,今天人民的职业已经不仅仅是这四种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对社会有好处,都是光荣的。 【译文】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启示〗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有多少仁义之士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迹。这些人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译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启示〗人类所食用的“五谷杂粮”就属于植物。人类的生存有赖于大自然。我们应该了解它们,掌握这些知识,以便为人类服务。 【译文】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有虫鱼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飞走〖启示〗无论大自然中的植物还是动物,都是人类永恒的财产,我们要爱护周围的环境,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 【译文】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启示〗人要吃饭就得耕耘播种。当我们吃到香喷喷的饭菜时,千万不要忘了辛勤耕种的农民。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知道爱惜每一粒粮食。 【译文】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启示〗人类真不愧万物之灵,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动物,通过驯服和人工喂养成为人类的工具和食品。 【译文】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俱〖启示〗七情是人生来具有的,谁也不可能抹煞它,但做为一个有志者,是决不能被感情牵着走的。人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要学会妥善处理自己的感情,才能活的安乐而有意义。 【译文】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启示〗用色彩学的标准解释,色彩的由黄、红、蓝三个原色和橙、绿、紫三个间色组成。五色是我国传统的名称,如黄色已成为我们的民族色彩,据说太阳升起的第一道颜色是黄色,所以黄色代表东方。 【译文】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启示〗我们的嘴巴之所以能分辩出酸、甜、苦、辣、咸,是由于人的舌头上有许多叫味蕾的粒状组织。人身体的结构非常复杂,认清自我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译文】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辩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启示〗我们人类有视觉,可以分辩颜色、形状;有味觉可分辩各种滋味;嗅觉可以辨别气味;触觉可区分冷暖各种刺激。 【译文】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启示〗音乐可陶冶人的情怀,我国文明久远、历史悠久,文化丰富,音乐也非常突出。好的音乐可以增强人的修养,调剂人的身心,优美的东方音乐更具迷人的特色。 【译文】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声 宜调协〖启示〗我国的古代诗词非常优美动人,读起来和谐顺口,这不仅是诗词本身的内容感人,而且是由于诗词运用了平、上、去、入四声的规律变化,所以使我们听起来更加优美动人。 【译文】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启示〗人类的繁衍,一代接着一代,生命的延续永无止境。真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们每个人都担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和义务。 【译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启示〗九族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血统的承续关系,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长幼尊卑地位,以及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家庭才能和睦。 【译文】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启示〗家庭成员之间要礼貌相待,和睦相处,这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我们中国人很注重家族观念,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都能和睦相处,社会也必然安定了。 【译文】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启示〗中国人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礼义。这就是长幼的次序、朋友之间的信用。中国自古称为礼义之邦,象“桃园三结义”,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 【译文】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义 人所同 当师叙 勿违背〖启示〗社会是复杂的,每人有各种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古人提出“十义”,这是处理各种相互关系的准则,乃至今日这些准则仍是维持社会安宁、推动社会发展的保证。 【译文】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斩齐衰 大小功 至缌麻 五服终〖启示〗社会在发展,今天一些古老的丧葬仪式已经见不到了,但人死了以后,活着的人就要为他们送葬,以开追悼会的方式寄托后人的哀思。 【译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启示〗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科技的门类越来越多。但对于学生来说,要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译文】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讲说文〖启示〗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学科,已经成为各门类的基础学科。它是深入研究各门专业学科的工具课,所以一定要努力学好, 为将来的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译文】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在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有古文 大小篆 隶草继 不可乱〖启示〗我们今天通行的是隶、楷、行、草四种体式,但对于先人留下的古籍也要有所了解。这对于我们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译文】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若广学 惧其繁 但略说 能知原〖启示〗现在讲究的是一专多能,对于研究学问也必需做到从大处着眼,要理清思路,提纳挈领,才能抓住问题要害,掌握根本的道理。 【译文】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启示〗人们在开始读书的时候必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讲读发音要正确,辞意要清楚,要学会正确划分句子,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和观点。 【译文】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启示〗为学必有初始阶段,任何一个大学问家,他的知识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只有扎扎实实打下良好基础,才能进军更高深的知识。 【译文】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启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论语》的核心是如何 “做人”,以及“做人”的道理 【译文】《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启示〗孟子,名轲,尊称孟子,也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的三传弟子,也同样讲仁义道德。 【译文】《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作中庸 乃孔亻及 中不偏 庸不易〖启示〗孔及是孔子的孙子,《中庸》的作者。《中庸》是关于人生哲学的一本书,它对中国人的人生观影响很大。 【译文】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亻及,“中”是不偏的意思, “庸”是不变的意思。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启示〗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名曾参。《大学》是四书中的一部书,和中庸一样,也是一部修养性的书。 【译文】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中书熟 孝经通 如六经 始可读〖启示〗书有深浅难易的区分,我们读书必须从浅易的开始读起,奠定求知、做人、处世的基础,再进一步学习更深奥的知识。 【译文】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启示〗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个非常丰富而伟大的知识宝库,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学者,从事着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爱护祖先留下的遗产, 并为此感到骄傲。 【译文】《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启示〗《易经》虽是我国古代人占卜的书,但它其中阐述了极为深奥的哲学道理。像阴阴消长,物极必反的论述随处可见。 【译文】《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 “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启示〗《书经》是一部十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从内容方面来看,很类似我们现在国家的政府档案,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历史,从中学到许多有益的知识。 【译文】《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启示〗周公是周文王的四子,在周文王的所有儿子中最有才干,也最有仁慈之心。武王死后,由周公帮助成王辅佐朝政,由于他的贤德,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富强. 【译文】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启示〗中国传统的礼义道德,其中很大部分到今天仍是有益的,我们要从这些有益的成分中吸取营养、身体力行。 【译文】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启示〗我国最古老的一本诗集叫《诗经》,共汇集了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所包含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反映复杂的社会形态,有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及一般百姓的思想和感情等。 【译文】《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启示〗我们读春秋,除了能够了解当时一般政治和人民生活情况,更重要的是累积前人的经验,成为自己做人处事的借鉴。 【译文】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辩。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启示〗《春秋》是鲁国的史书,内容十分精采,但文字记事都非常简洁。加之年代久远。所以必须详读三传,才能研读明白。 【译文】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启示〗学习和掌握各门类的知识都要牢记一条原则,学习历史更是如此,这就是提纲挈领,掌握主要脉络。对于重点历史事件要记住它的起因和结局,才能很好地掌握这门学问。 【译文】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启示〗五子当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恐怕只有老子和庄子,他们博学广闻,象老子,就连孔子都曾向他请教过礼的问题。庄子则经常用寓言的形式表达思想,是非常有趣的。 【译文】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启示〗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是各种哲学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像荀子的人性本恶说、扬子的自利说、老庄的顺其自然说等等。这些思想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译文】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启示〗历史学家大体把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中古、近代。中国历史从商代以后才有了较可靠的记载,这以前的历史是个神话和传说的时代,即上古。 【译文】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启示〗尧是位很贤德的帝王,他把帝位禅让给有贤能的舜做继承人。当然舜也不负众托。在他们所处的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上古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译文】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启示〗夏商周,在中国历史上合称三代,每一代的时间都很长,夏朝统治四百年,商朝统治六百年,周朝统治八百年。这一时期的历史仍然掺杂了许多神话和传说。 【译文】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启示〗从禹把帝位传给儿子启之后,一个家族统治国家的历史持续了几千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后一位满皇帝,家天下的统治才最后真正结束了。 【译文】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启示〗周朝的历史分为两部分:幽王被杀以前是西周,平王东迁以后是东周。从各朝各代的兴衰中我们可以看出“仁政必兴、暴政必亡”的道理。 【译文】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启示〗周王室衰落,使各诸侯失去了控制,都想要称王、称霸,战争连年不绝。使老百姓饱受了战争的苦难。 【译文】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启示〗东周时期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前后出现五个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战国时期有七个诸侯国实力最强,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译文】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启示〗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专治国家。虽然秦朝统一的时间只有十五年,但其苛政却是其他朝代所不能及的。然而其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以及统一度量衡等方面仍有它不可抹灭的贡献。 【译文】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启示〗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个人的行为准则要符合于社会发展的法则。否则即便得力于一时,但终究会以失败而告终。 【译文】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启示〗汉朝经过四百多年的时间,到了末期,由于外戚、宦官互相攻击,王室无能,到汉献帝时就灭亡了。 【译文】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启示〗《三国演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部古典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部分,阅读这部小说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了解到古代战争

读《三字经》有哪些好处?如何看待《三字经》中的内容?

《三字经》的具体内容非常值得毫无疑问,萃取我国数千年文化艺术精粹。从宋代逐渐变成各代少年儿童的启蒙教育教材,对后人危害长远长久。《三字经》选用三字一句,语句简短,方式齐整,隔句压韵,读下去顺口,听起来悦耳动听。并且形式多样,包含了传统的文化教育、历史时间、天文学、自然地理、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及其一些民间传说故事,是一本小型的百科辞典。

《三字经》的信息比较丰富,涉及到了历史知识点、文学知识、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如:“昔孟母,择邻处”,讲的便是在历史上知名的“孟母三迁”的小故事,揭露自然环境对人体的直接影响是很大的;“曰春夏,曰秋冬季,此四时,运不穷”、“曰东西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是表明时节和方向的;“曰喜怒哀乐,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是说人具备七情六欲等心态感受和心理状态观念;“有虫鱼、有兽类,此小动物,能飞走”,归纳表明了动物的种类和特点,不用多表述,儿童一看就能知道这其中的具体内容。这种接近孩子日常生活的专业知识,对小朋友的陶冶是显然的。

可以锻练孩子的记忆能力,提升智商。《三字经》读下去琅朗外沿,颇具韵律和节奏感,可以发展趋势儿童的语言表达,塑造儿童的英语语感;与此同时长时间的诵读和记诵,又可以锻练孩子的记忆能力,刺激性儿童的大大脑神经更为活跃性、灵敏,进而增强智商。有研究表明:六、七岁儿童脑的净重约占成年人的90%,换句话说,这一时期,恰好是人的大脑接纳大量的信息内容影响的最佳时机,“越动脑筋、越聪慧”。课堂教学也说明,伴随着儿童记诵具体内容的提升,儿童记诵的效率也变的越来越快。

是对婴幼儿开展德育教育的优质素材。《三字经》涉及到的品行塑造与生活伦理道德等领域的信息也许多。如“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祭司”,说的便是有名的孔融让梨的小故事;“为人子,方较少时,亲师友,习礼仪知识”;“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首孝第,次所见所闻,知某数,识某文”……全是注重敬老爱幼、待人接物的哲理的,和咱们如今倡导的“先为人处事、后办事”是一个大道理。儿童纯真、纯粹,根据文化教育、学习培训,把握为人处事的办法和做事的标准,创建正确的价值观,具体指导人一生都顺着合理的角度前行。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三字经》之所以历久风行,影响所及,几乎家喻户晓,人尽皆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它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三字经》篇幅不长,全篇仅1044个字,但就是在这有限的篇幅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明朝的吕坤,把它当作增广见闻的读物。清人紫巢氏,在为《三字经注解备要》作序的时候,称它是“一部袖里《通鉴纲目》”。章太炎把它和《千字文》作了对比,认为它虽然“字有重复,辞无藻采”,但“启人知识过之”。(《重订三字经》题辞)美籍华裔学者陈荣捷也说:“《三字经》以一千余字,历举中国文化义理历史典籍,实一小型百科全书。”(《朱子新探索》第672页,台湾学生书局,1998年) 《三字经》深得人们喜爱的另外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它的形式。它三字一句,句子短小,形式整齐,隔句押韵,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儿童喜闻乐道;并且,它的前后句自然连贯,语义顺畅,浅显明白,通俗易懂,丝毫没有生拼硬凑的痕迹。 宋代之前启蒙读物主要用四言写成在宋代之前,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主要是用四言写成的。从残存的遗文和王国维等学者的考证来看,中国最早的启蒙识字读本,如《史籀篇》、《仓颉篇》等,都是用四言写成的。著名的《急就篇》主体是三言和七言,末尾最为浅近可读的一段,歌颂汉朝的功德:“汉地广大,无不容盛。万方来朝,臣妾使令。边境无事,中国安宁。百姓承德,阴阳和平。风雨时节,莫不滋荣。灾蝗不起,五谷孰成。圣贤并进,博士先生。”正是用四言写成的。被人们视为“稷下学宫之学则”的《弟子职》、成书于六朝时期的《千字文》、唐代广泛使用的《开蒙要训》、成于唐而风行于宋的《蒙求》、介绍姓氏的《百家姓》、传播历史知识的《十七史蒙求》、阐释理学概念的《性理字训》、宋朝末年方逢辰所撰的《名物蒙求》等,都是用四言写成的。在《三字经》出现之后,一些重要的启蒙读物如《龙文鞭影》,还是用四言编写成的。可以说,四字句是传统启蒙读物最主要的编写形式。 用三言这样短小的句子来表达意思,而且通篇如此,还要押韵,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情。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用简短(三、四个字)而整齐的韵语,好处在便于记诵,但是往往有两个缺点,一是容易写得艰深难读或者牵强硬凑,一是容易写得贫乏呆板。”(《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第23页)四言相对于三言,虽然只多了一个字,除了增加编写的难度之外,对于成人来说没有什么不同,但对于儿童特别是低幼儿童来说,则意味着负担的减轻,意味着更加容易接受。 三字一句启蒙读物的沿革以三字一句的形式编写的启蒙读物,虽然以《三字经》最负盛名,但正如俗言所说的那样,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三字经》的出现也是渊源有自,是中国传统启蒙教育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 在《礼记?曲礼》中,有诸如“衣毋拨,足毋蹶;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之类短小整齐而又押韵的语句;在《列女传》中,也有诸如“将入门,问孰存”之类的语句。这些语句,教习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规范,不虚玄,不高妙,是切近的洒扫应对之类的具体事情,适合蒙童的理解能力,体现了小学“只是教之以事”的特点。朱熹认为,这些短小而押韵的语句,可能“皆是古人初教小儿语”。(《朱子语类》卷7)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朱熹把这些内容收录在《小学》中。我们注意到,因为时代久远,又没有别的证据,朱熹在作这样的判断时,审慎地用的是一种不肯定的疑似口气。如果朱熹的说法可信的话,那么,早在《礼记》成书的战国及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三字一句、用作蒙童诵读的读本了。 在现今依然流传、由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编写的《急就篇》,其主体部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姓氏名字,二是服器百物,三是文学法理。第二、三部分的内容都是用七言编写成的,而第一部分全用三言。它以“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周千秋,赵孺卿,爰展世,高辟兵。邓万岁,秦妙房,郝利亲,冯汉强”开始,而以“姓名迄,请言物”转入介绍“诸物”名称。这一部分长达134句,在全书中占了很大的篇幅。但它主要是姓名的堆积,前后句没有什么联系,没有什么意义。这种编写形式,主要是中国人姓名的特点决定的,编写者并没有刻意以三字一句编写启蒙读本的意思。在追溯《三字经》的渊源时,朱熹的《女已志铭》也受到个别研究者的关注。朱熹的《女已志铭》无序文,全部铭文只有86个字:“朱氏女,生癸巳。因以名,叔其字。父晦翁,母刘氏。生四年,呱失恃。十有五,适笄珥。赵聘入,奄然逝。哀汝生,婉而慧。虽未学,得翁意。临绝言,孝友悌。从母葬,亦其志。父汝铭,母汝视。汝有知,尚无畏。宋淳熙,岁丁未。月终辜,壬寅识。”(《晦庵集》卷93)陈荣捷在提出这则材料的时候,虽然表明“吾人不敢谓朱子为陈淳《启蒙》之前驱”,但又说:“陈淳由四字文而改三字文,非必沿袭前人。假如必须先例,则可取诸其师朱子也。”虽然说“更不敢谓朱子为《三字经》之先例”,但强调“其女虽非幼稚,究尚未学,故此文乃为初学而设之文也”(《朱子新探索》第674页),而且反复强调朱熹与启蒙教育的关系。 的确,朱熹非常注重启蒙教育,不仅曾编有《小学》和《易学启蒙》,而且编写了《童蒙须知》、《训蒙诗百首》,他的《训子帖》、《白鹿洞揭示》、《敬斋箴》、《沧州谕学者》、《论定董陈学则》、《朱子读书法》、《孝经刊误》等,旧时也曾用作启蒙读物。他有关传统小学的论述,不仅确立了启蒙教育的使命,而且为传统社会后期启蒙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调。然而,将这篇为他女儿的墓志而作的铭文,看作是“为初学而设”,看作是为童幼而作,则显然过于牵强。铭是刻于器物或墓碑上的文字,或者用作自我警示,或者用来称述生平功德,使传扬于后世。作为一种文体,它往往用三字、四字等整齐的形式写成,如《大学》所载的著名的商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三字句式。朱熹为自己早逝的女儿写的墓志铭,从内容来看,是为了使其生平懿德传扬于后世,从形式而言,则合乎“铭”的文体,与启蒙教育没有什么联系。朱熹的学生陈淳,倒是实实在在地为启蒙教育的需要,用三字句式编写了一部适合儿童的读本。他编写的《启蒙初诵》,全篇完好无损地一直保存到现在。陈淳最初编写时,依照传统的方式,用的是四字句,篇名为《训蒙雅言》(《四库全书》本此篇序言称《训童雅言》)。作者曾自叙其撰著经过:“予得子今三岁,近略学语,将以教之,而无其书。因集《易》、《书》、《诗》、《礼》、《语》、《孟》、《孝经》中明白切要,四字为句,协之以韵,名曰《训童雅言》,凡七十八章一千二百四十八字。”(《北溪大全集》卷16)全篇四字一句,四句一章,虽然说辑录的主要是儒家经典中的语句,但都经过了作者较大幅度的改编。如述及孔子的部分这样说:“孔集大成,信而好古,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下学上达,好古敏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进礼退义,温良恭俭,若圣与仁,为之不厌。宗庙便便,乡党恂恂,私觌愉愉,燕居申申。立不中门,行不履阈,不正不坐,不时不食。出事公卿,入事父兄,罕言利命,不语怪神。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从心所欲,无可不可。” 《训蒙雅言》编成之后,作者“又以其未能长语也,则以三字先之,名曰《启蒙初诵》,凡十九章二百二十八字”。(《北溪大全集》卷16)此篇后来被熊大年收录在《养蒙大训》中,并被改名为《经学启蒙》。《启蒙初诵》以三字句写成: 天地性,人为贵,无不善,万物备。仁义实,礼智端,圣与我,心同然。性相近,道不远,君子儒,必自反。学为己,明人伦,君臣义,父子亲。夫妇别,男女正,长幼序,朋友信。日孜孜,敏以求,愤忘食,乐忘忧。讷于言,敏于行,言忠信,行笃敬。思毋邪,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入则孝,出则弟,敬无失,恭有礼。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色容庄。口容止,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视思明,停思聪,色思温,貌思恭。正衣冠,尊瞻视,坐毋箕,立毋跛。恶旨酒,好善言,食无饱,居无安。进以礼,退以义,不声色,不货利。通道笃,执德弘,见不善,如探汤。不迁怒,不贰过,毋意必,毋固我。道积躬,德润身,敬日跻,新又新。祖尧舜,宪文武,如周公,学孔子。礼三百,仪三千,温而厉,恭而安。存其心,养其性,终始一,睿作圣。 这篇读物主要讲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篇幅也很短小,文字多有重复,可知它主要是作为教授伦理道德而编写的,识字的目的并不突出。比起《三字经》来,内容也过于单一,由于主要是集儒家经书中的语句,尽管作者特别注意选择那些“明白切要”的,但也比较古奥难懂。尽管如此,《三字经》对它的继承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三字一句的形式姑且不论,二者开篇都谈论人性,并且观点也完全相同。 从《三字训》到《三字经》在《三字经》之前,近似的命名也已经出现。与朱熹(1130~1200)同时的项安世(1129~1208)曾说:“古人教童子,多用韵语,如今《蒙求》、《千字文》、《太公家教》、《三字训》之类,欲其易记也。《礼记》之《曲礼》、《管子》之《弟子职》、史游之《急就篇》,其文体皆可见。”(《项氏家说》卷7)可见《三字训》与《蒙求》、《千字文》、《太公家教》一样,当时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启蒙教育。可惜《三字训》现在已经佚失,我们不知道它的详细内容。由项安世的述说可知,为了便于儿童的记诵,它整齐押韵;从书名上,可以推知它用三字写成,而且,这样的命名和它三字一句的编写形式相关联。陈东原先生说《三字经》“当系元初人就《三字训》改作”,只是一种推测,没有任何材料可以证实,但无论是编写形式还是命名方式上,它无疑对《三字经》有重要的影响。 《三字经》是中国启蒙教育传统的结晶,它的出现,是传统启蒙教育长期积累的结果,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先例可循,就连它的名称,也显然是取法《三字训》的结果。正因为植根于这样丰厚的传统,它才得以厚积薄发,成为传统启蒙教材最具标志性和代表性的读本

  • 索引序列
  • 三字经的论文题目
  • 论文三字经题目来源
  • 三字经毕业论文题目
  • 三字经的思想研究论文
  • 三字经中的复句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