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焦雷兰州理工大学毕业论文答辩

焦雷兰州理工大学毕业论文答辩

发布时间:

焦雷兰州理工大学毕业论文答辩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当时的副总理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生平简介:钱三强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 =================================================================================== 钱骥 (1917-1983) 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 ======================================================================================== 姚桐斌 (1922-1968) 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年被文革造反派毒打致死。 ===================================================================================== 赵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68年被文革暴徒残害之后自杀身亡。 ========================================================================================= 邓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 王淦昌 (1907-1998) 江苏省常熟县人, 1907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 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 ========================================================================================== 程开甲 (1918- ) 江苏省吴江市人, 1918年生,男,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 作者: 211.96.228.* 2005-3-21 00:52 回复此发言 -------------------------------------------------------------------------------- 2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 作者: 211.96.228.* 2005-3-21 00:50 回复此发言 -------------------------------------------------------------------------------- 2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 =========================================================================================== 黄纬禄 (1916- ) 安徽省芜湖市人,1916年生,男,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风一号”副总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 屠守锷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位。1945年回国 ========================================================================================= 钱学森 (1911- )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 ===================================================================================== 周光召 (1929- )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7年至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 ========================================================================================= 杨嘉墀 (1919- ) 江苏省吴江县人,1919年生,男,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留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 ========================================================================================== 陈能宽 (1923- ) 湖南省慈利县人,1923年生,男,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6年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毕业。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研究员。1955年回国 ========================================================================================== 陈芳允 (1916- ) 浙江省台州市人,1916年生,男,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年在英国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回国。 ====================================================================================== 吴自良 (1917- ) 浙江省浦江县人,1917年生,男,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7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后在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厂、昆明中央机器厂任设计师、工程师。1943年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金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49年任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1950年底回国 ========================================================================================= 作者: 211.96.228.* 2005-3-21 00:52 回复此发言 -------------------------------------------------------------------------------- 3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 任新民 (1915- ) 安徽省宁国县人,1915年生,男,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毕业。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49年8月回国 ========================================================================================= 孙家栋 (1929- ) 辽宁省复县人,1929年生,男,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获金制奖章,同年回国。 ========================================================================= 朱光亚(1924- ) 湖北省武汉市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 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 ===================================================================================== 王希季 (1921- ) 云南省大理市人,1921年生,男,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年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院留学,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 =============================================================================================== 王大珩 (1915- ) 江苏省吴县市人,1915年生,男,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1948年回国 ============================================================================================== 于敏 (1926- ) 河北省宁河县人,1926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 =============================================================================================== 郭永怀 (1909-1968) 山东省荣成市人,1909年生,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

邓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1986年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钱学森 (1911- )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3届中国科协主席,第6至8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9至12届中央候补委员。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该院院长。此后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取得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1972年调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78—1983年任理论物理所所长。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三强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改为原子能所)所长、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1992年逝世。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仪器设备。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钎化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都先后开展起来。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一方面迅速选调一批优秀核科技专家去二机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一方面会同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人,组织联合攻关。使许多关键技术得到及时解决,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重要贡献。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组织中子物理理论与实验两个研究组开展氢弹的预研工作,为氢弹研制作了理论准备,促成了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研制成了氢弹。周光召 (1929- )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7年至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 周光召教授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中方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副会长,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协会名誉主席,国际粒子和场学会委员,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学会副主席,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席兼理事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委员会委员;被聘兼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2000年亚洲基金会名誉顾问,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等职。 周光召教授在理论物理的各主要领域都有过杰出的创造性成果,使他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盛誉。因其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于196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因在量子场论的研究中有重大突破,1987年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周光召教授还被美国纽约市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四所世界知名大学授予荣誉博士;1993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意大利共和国爵士勋章”,1994年被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授予“中国杰出科学家”奖,1996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将国际编号为346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光召星”。他目前是美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捷克科学院、保加利亚科学院、蒙古科学院、法语区工程师科学院、罗马尼亚科学院、韩国翰林院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院士,是目前中国担任外籍院士头衔最多者。郭永怀 (1909-1968) 山东省荣成市人,1909年生,男,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1968年逝世。 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于敏 (1926- ) 河北省宁河县人,1926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1965年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从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获光华奖特等奖。王大珩 (1915- ) 江苏省吴县市人,1915年生,男,中共党员,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1948年回国,历任大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长春光机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兼),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防军工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我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他领导下,开拓与发展了靶场光学测试技术、激光技术及太阳地面模拟等国防光学技术领域。为配合我国中程地地导弹发射实验,中国科学院承担研制大型精密靶场光测设备的任务,他任总工程师,提出工程总体方案,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一次研制成功,性能达到当时同类仪器的国际水平,满足了国防尖端武器试验的急需。继而在G179、718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170朱光亚(1924- ) 湖北省武汉市人,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 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历任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副教授、教授,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第4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党组书记。第8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中共第9届、第10届中央候补委员,11至14届中央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第9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1957年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领导设计、建成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了堆物理试验,跨出了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负责并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1962年主持编写的《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争取在两年内实现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目标起了重要作用。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两弹”技术突破及其武器化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70年代以来参与组织秦山核电站筹建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80年代后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工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孙家栋 (1929- ) 辽宁省复县人,1929年生,男,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获金制奖章,同年回国。历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总体设计部室主任、部副主任。1967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历任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主任、副院长、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 1967年以前,先后领导和参加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地地导弹与液体中程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工作。1967年后,开始从事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试验工作。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中,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卫星总体和各分系统技术方案的修改工作。在研制试验过程中,深入实际,艰苦奋斗,带领科技人员攻克了多项技术关键,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他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吴自良 (1917- ) 浙江省浦江县人,1917年生,男,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7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后在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厂、昆明中央机器厂任设计师、工程师。1943年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金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49年任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1950年底回国,1951年任北方交通大学冶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所(后为上海冶金所)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954年领导完成了中央军委下达的抗美援朝前方需要的特种电阻丝研制任务,获得奖励。50年代,用国内富产元素锰、铝等代替短缺的铬,研制苏联40X低合金钢的代用钢取得成功,对建立中国合金钢系统起了开创作用。60年代,在困难的条件下,冶金所承担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分离膜的制造技术”任务,与原子能所、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联合攻关,组成第十研究室,他兼任该室主任,主持这项工作。在他的领导下,经过艰苦探索和反复试验,于1964年试制成功并投入使用。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陈芳允 (1916- ) 浙江省台州市人,1916年生,男,中共党员,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年在英国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工作。1956年,参加了国家12年长期科学规划制定工作,负责新电子学研究所的筹组工作。1964年起从事空间技术工作,1976年调入国防科委,在技术上负责卫星测量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设备研制、布局建设以及星地协调工作。1984年调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原苏联发 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他即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该方法成为以后我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1963年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1965年担任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预报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参加了我国回收型遥感卫星的测控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制定工作,为我国十几颗遥感卫星成功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相继提出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双星定位系统”、遥感小卫星群对地观测系统和小卫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等方案。他直接参与指导研制成功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在我国同步通信卫星发射和运行中发挥了很高的效用。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杨嘉墀 (1919- ) 江苏省吴江县人,1919年生,男,中共党员,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留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68年后,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 他长期致力于我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参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领导和参加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态测量系统的研制。是空间技术分系统的设计师,在我国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方案论证和技术设计中,提出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领导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姿态系统及数据分析指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重大科研项目。1984年获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黄纬禄 (1916- ) 安徽省芜湖市人,1916年生,男,中共党员,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风一号”副总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奠基人,在导弹武器系统总体及控制技术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50年代末,在我国涉及火箭技术相当多的学科和技术领域都处于空白状态下,他主持突破了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和改型设计难关,进而通过自行设计相继解决了远程、多级火箭的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使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70到80年代,在没有任何外国实物和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主持研制我国第一个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并获得成功,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导弹射击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车的研制及冷发射、高海情下导弹出水大姿态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屠守锷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中共党员,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位。1945年回国后,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和清华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后,历任国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总体设计部主任,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技术总顾问和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 从50年代后期起,作为开创人之一,投身于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作为总体设计部主任和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我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他先后担任我国自行研制的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带领科技人员突破了一系列技术关键,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特别是在洲际液体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中,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保证了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洲际导弹任务的圆满完成。他作为研制长征二号E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技术总顾问,参与领导研制试验工作,保证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获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王淦昌 (1907-1998) 江苏省常熟县人, 1907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50年5月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2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第3、4、5、6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98年逝世。 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三次地下核试验。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与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索夫同时独立地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他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积极促成建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并一直指导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积极指导原子能研究所开展电子束泵浦氟化氢激光器等的研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王希季 (1921- ) 云南省大理市人,1921年生,男,中共党员,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年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院留学,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先后在大连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65年后,历任七机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等职。 我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是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及其后的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倡导并参与发展无控制火箭技术和回收技术两门新的学科。他创造性地把我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作为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出立足国内技术和工业基础而又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制方案。在他主持下大量采用新技术并突破一系列技术关键,使卫星增大了功能,延长了寿命,使我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仅有的掌握此项高技术的三个国家之一。1982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和1990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赵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68年逝世。 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从1957年起,他积极倡议发展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组,他是主要负责人。同年10月,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在他领导下,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探索了卫星发展方向,筹建了环境模拟实验室和开展遥测、跟踪技术研究,组建了空间科学技术队伍。1964年,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他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的建议。他对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钱骥 (1917-1983) 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中共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1968年以后,历任七机部第五研究院卫星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1983年逝世。 我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卫星总体、结构、天线、环境模拟理论研究。负责与组织小型热真空环境模拟试验设备、中小型离心机、振动台设备的研制。负责领导探空火箭头部空间物理探测仪器、跟踪定位和数据处理设备的研制,获得丰富的试验资料。参与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为我国空间技术早期的发展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1965年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的报告。组织编写《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组织并提出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术基础。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同时为回收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196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姓名:邓稼先性别:男生日:1924年6月25日学历:清华、北大、哲学教授、中国原子弹研究奠基人。荣誉:中国原子弹之父、两弹元勋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 为了在新形势下大力弘扬研制“两弹一星”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元勋称号由此而来。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16岁的邓稼先随姐姐赴四川江津读完高中。 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邓稼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兰州理工大学毕业论文答辩时间

学校的论文答辩需要2-3天。

毕业生的论文答辩学校是统一安排的,由于不同的学校要求不同,所以基本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答辩,所以答辩时间会集中在2-3天,但是学生真正的答辩时间只有5—20分钟。

在答辩会上,答辩老师先让学员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概述论文的标题以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

学生答辩完成后,主答辩老师会进行提问,每个学生大概会问三个问题,学员逐一回答完所有问题后退场,答辩委员会集体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商定通过还是不通过,并拟定成绩和评语。

答辩时间说明

一般在比较正规的论文答辩会上,都对辩手有答辩时间要求,因此毕业论文答辩学生在进行论文答辩时应重视论文答辩时间的掌握。

对论文答辩时间的控制要有力度,到该截止的时间立即结束,这样显得有准备,对内容的掌握和控制也轻车熟路,容易给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一个良好的印象。

故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应该对将要答辩的内容有时间上的估计。当然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灵活地减少或增加也是对论文答辩时间控制的一种表现,应该重视。

大学下半年的毕业季大多在6-7月份,而论文要求的完成时间一般在5月,大学毕业论文答辩时间安排一般如下,具体还需看下高校的要求:

第一步:学生于4月下旬完成论文初稿;

第二步:指导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学生5-6月完成论文修改;

第三步:指导老师同意将学生的论文送出去,学校统一送出盲审;

第四步:送外审一个月左右会出结果,一般在月底由学院反馈给学生。符合校外查重成绩要求的就可以参加毕业答辩了(每一所学校要求是不同的,例如济南大学的普通论文查重报告在30%以下,如果想评院优或者校优的论文,查重率需降到20%);

第五步:在6月中旬,学校举行毕业答辩,学生按照要求讲解论文,回答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答卷教师在答辩后集体投票决定学生是否通过答辩(与法院合议庭制度类似,一般多数通过即可);

第六步:通过答辩的同学进行毕业档案整理,按照学校的要求归档(各类材料、表格要填写, MBA的一般会把资料寄到自己要求的地址,填好后寄回学校);

第七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将于2022年7月中旬对毕业论文和档案进行审核,符合学校要求的颁发毕业、学位双证书。

所以,毕业答辩的时间会在6-7月份,不排除个别学校会因为特殊情况调整时间,并且要好好准备自己的毕业答辩,漂漂亮亮的结束自己的大学生涯。

兰州理工大学本科论文答辩

修够所要求的学分,并且论文答辩通过,在校期间没严重违反校规 校纪国家法规等就能拿到学位

兰州理工大学现在实行的是学分制,学分够了就可以毕业,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还有公共选修课等等吧,分很多种,每项都有个要求的最低学分修够多少的。我在学校那会儿好像最后得修够一百多个学分呢。还有,学费不都是按学分收的吗。最后就是每科考试都要通过,否则就要补考,补考不通过的要重修,最终也还是为了个学分。每年都有一些要读大五的呢,但是不会很多,一般正常学习,都能过。老师也不会那么严。加油吧

本科每门功课要达到85分以上,毕业论文及答辩的评价是良,才能拿(毕业证、学位证)二证

先后主讲本科生课程《材料分析方法》、《材料腐蚀与防护》和研究生课程《材料研究方法》等主干课程。通过基础理论和个人长期从事材料结构表征与分析经验的有机结合,为硕士研究生讲授的《材料研究方法》课程多年来一直为兰州理工大学选修人数最多的研究生选修课程,并受到广大学生一致好评。在新型能源材料和新型储能器件需求日趋迫切的前提下,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该领域的最新决策,参与筹建了以新型能源材料为主导方向的“功能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为兰州理工大学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指导学生完成的课外科技作品获得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和甘肃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指导本科生获得并完成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一项。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获得兰州理工大学校级答辩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

兰州理工大学毕业设计和论文答辩

修够所要求的学分,并且论文答辩通过,在校期间没严重违反校规 校纪国家法规等就能拿到学位

别留级,该过的课过,就行

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论文查重网站:知网论文检测。

为了强化对研究生论文设计的检查,强化改善毕业生的论文质量和学术道德,避免学术腐败行为的爆发,决定将坚持采用中国知网论文检测工具对该校本科、硕士博士生毕业论文实行检测,同学本身可以预先在查重帮进行2论文检测,等到重复率达到学校规定后再交给学校检测。

保证论文合,根据研究生论文(设计)学术腐败行为严打及管理规定,对2018届研究生论文(设计)检测数据做如下管理:

1. 小于等于30%复制比的研究生论文,将安排答辩。

2. 在30%70%之间重复率的研究生论文,在指导教师指导下修改,第二次查重通过后才能够安排答辩。

3. 大于等于70%重复率的研究生论文,取消当年度研究生论文(设计)答辩资格,成绩按零分记。

4. 研究生论文经过修改后,第二次查重超过50%(含)按不及格管理,不再安排指导修改。

本专科生采用知网PMLC本科论文检测软件,查重网址:http://pmlc.checkbuss.net;

硕士博士生采用知网VIP5.1/TMLC2论文查重系统,查重网址:。

2000年申报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01年招生;2001年申报生物工程和纺织工程专业,2002年招生;2004年申报制药工程专业,2005年招生。按照学校规定的原则和要求,进一步完善了三个本科专业教学大纲,教学管理常抓不懈,专业辅导答疑要求明确,试卷分析符合规范。为了保证专业培养计划能够符合“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强能力”的培养目标,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继续加强对教师开设专业课和校级选修课教师的教学督导。积极鼓励教师开设校级选修课,提高全体教师的从教素质,保证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顺利进行。三个专业的集中教学实践环节时间在36-38周(学分),时间范围贯通在学四年之中。这还不包括社会实践、科研创新、参加教师科研、科技竞赛、各类资格认证等创新教育学分。这些集中实践环节,实行教学教师和全体教师承担,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全体教师参加指导,学生一人一题,严格把关,强化管理,过程规范,答辩严谨。论文(设计)内容包括转基因工程、食品生物技术、发酵工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提取、生物制药技术、植物生理生化等方面。为配合学校实施的教学质量工程,促进我院本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加大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投入。2007年在学院内设立教育教学专项研究经费,由学院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确定10项教研项目,并决定每项给与800~1200元的资助。立项内容主要涉及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等方面。依据《兰州理工大学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办法》(试行),配合学校实施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学院积极动员和组织学院内各专业的教学骨干教师,申报专业教学团队。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和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多次讨论和审议,并有效整合学院师资力量,最终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获得学校的支持。在保证课内实验的同时,尽量提供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2006-2008年度,学院实验中心共进行开放性实验80余项,其中挑战杯实验50余项,科研性实验30余项。除了为本院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实验中心还安排了技术工程学院发酵专业学生实验和毕业毕业论文。在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2007修订并完善了《生命科学实验中心管理条例》,并增加了安全管理、收费管理等6个新的规章制度。使实验中心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结合大学生挑战杯项目,建立和完善了实验室安全评价体系,签订教师安全协议、学生安全协议。实施实验室安全培训,培训人数达300人次/年,做到各类人员必须经过实验室安全培训方可做实验。近5年来投入了近2000余万元对中心更新和补充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经费来源有学校专项设备经费(申请专项经费)、专业建设费(每年按年度计划划拨)、学院教学实验经费(每年按年度计划划拨)、“日元贷款”项目(专项经费)、“省部共建”项目(专项建设经费)和“财政部项目”(专项建设经费);近5年平均每年投入经费达400余万元。

兰州理工大学mba论文答辩难么

工商管理硕士和硕士学位是指两种不同的学术课程,两者差异很大。工商管理硕士(MBA)是一个国际公认的学位,仅涵盖工商管理学科,旨在培养商业和管理工作所需的技能。硕士是一个介于学士及博士之间的研究生学位,拥有硕士学位者通常象征具有对其专注、所研究领域的基础的独立的思考能力。可以应用于许多学科。他们有以下几点区别:第一:培养方向不同MBA是培养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高层管理工作需要的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而其他硕士研究生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的高层次科研型和教学型人才;第二:招生条件不同MBA的招生对象一般为大学本科毕业、具有三年以上工作实践经验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而其他硕士研究生可以招收应届毕业生,也可以招收在职人员;第三:培养方式不同MBA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职业训练,特别强调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商业案例分析、实战观摩、分析与决策技能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接受知识与技能、个性与心理、目标与愿望等方面的挑战,更具有职业竞争的实力。而其他研究生则侧重于理论学习、学术研究。 第四:招生考试不同普通硕士的招生考试只有年初的“统考”,而统考以外的专业考试则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采取的是先笔试后面试的方式。普通硕士分学硕和专硕,学硕:全日制学习。一般为3年。专硕:全日制学习,一般学制2-3年。大部分的MBA学校都采取了提前面试,先面试,后笔试的形式。提前面试都是各MBA院校自主命题,招生考试的笔试分在职的和脱产的。在职MBA是10月份考试,考试难度稍低,而且考上之后不提档,只需要周末去上课,不过,读完之后只是发学位证(MBA学位,也就是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没有研究生学历。脱产MBA也就是全日制MBA,是1月份考试,考试难度稍大于前者;考上之后需要提档案,在校脱产全日制学习两年。第五:学费不同MBA根据各院校的资源、含金量、项目不同,学费从6万到近40万的都有。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研究生读的如果是学术型的专业的,一般所有的中国公立大学都是8000元/年,国家助学金6000元/年。尽管MBA与其他研究生在上述方面存在区别,但目前在招生录取和在校的教学管理方面却是基本相同的:都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按国家划定的录取线统一录取;在取得学籍后按正规研究生标准进行教学管理;做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后取得学位。

在职读研究生有很多种,MBA就是其中的一种,不过因为MBA有学历又有学位,所以在职的人多选择它。

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是一种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与一般硕士研究生有所不同。MBA是培养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高层管理工作需要的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而其他硕士研究生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的高层次科研型和教学型人才。MBA是商业界普遍认为晋身管理阶层的一块踏脚石。

MEM(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t,工程管理硕士)是2010年新设置的一种专业学位。其目的是适应我国现代工程事业发展对工程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我国工程管理的人才质量。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向学生提供对核心管理领域知识的理解能力。

两个专业都是对应的修满学分,论文答辩合格即可毕业。毕业的难度系数一致。

MBA是英文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的简称,而其中文简称为“工管硕”。MBA分支全日制MBA(Full-time MBA)学生参加每年1月份的全国MBA联考,被录取后,脱产学习2年,上课时间一般是周一至周五正常上课时间,毕业后可获得学校研究生毕业证书和MBA学位证书。国际MBA(International MBA)IMBA,学生参加每年1月份的全国MBA联考,被录取后,脱产学习2年,上课时间一般是周一至周五正常上课时间,英文授课,英文答辩,与海外留学生共同学习生活,毕业后可获得学校研究生毕业证书和MBA学位证书。在职MBA(Part-time MBA)学生参加每年1月份的全国MBA联考,被录取后,在职学习3年,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毕业后可获得学校研究生毕业证书和MBA学位证书。中外合作MBA中外合作MBA,指国家鼓励的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此项目一般参加学校自主考试,被录取后,在职学习两年,每月集中上课,英文授课占总课程50%以上。 如加拿大魁北克大学与中国矿业大学的中加国际MBA项目,毕业后获得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可以认证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证书。在职MBA学位班(GRK-MBA)学生参加每年秋季的GRK联考,被录取后,在职学习3年,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毕业后可获得学校MBA学位证书。参加1月联考的可以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学历参加10月联考的可以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注:部分院校已经取消了10月联考)高级管理人员MBAEMBA英文全称为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直译为高级管理人员MBA,或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 它是由芝加哥大学管理学院首创。读EMBA的学员一般由公司推荐,利用业余时间集中上课,课程内容广泛,理论与实践平衡。其实质是一种具有学位的在职培训,它对升至公司中上级而又无MBA学位的管理人员很有意义。MBA前置课程班学生想要去布里奇波特大学读MBA学位的,可报名参加布里奇波特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杭商院联合举办的MBA前置课程,预修八门核心课程,以网络教学和实地教学相结合,拿到杭商院颁发的毕业证书后,到布里奇波特大学即可免修这八门课程。特设MBA(SMBA)(一)定义与背景:“特设smba”(Special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简称SMBA,是为了满足我国工商管理教育的需要,培养了解企业实情,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领导能力以及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职业经理人特别增设的。据介绍,SMBA学习特别适合在职人员:该考试采用免试入学的方式,修满学分,给予结业证书;学员若在自入学之日起三年内参加全国联考过线,完成全部MBA培养计划并完成毕业论文者,可获得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毕业证书和MBA学位证。(二)SMBA考试:全国联考有一月份和十月份两次机会。次年一月份的考试在十一月份报名,由全国统一划线,个别院校有自主定线权,毕业后取得研究生学历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十月份的考试在七月份报名,由全国各招生院校自主划线,毕业后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三)报考SMBA条件:1、国民教育序列,大专或以上学历(党校除外),45周岁以下。2、一月份的考试报名条件是大学本科毕业后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大专毕业后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3、十月份的考试报名条件是大学本科毕业,一般应有学士学位,工龄三年以上。(四)SMBA培养方式及课程设置:免试入学,一般在周末上课。SMBA的师资与课程设置与在校MBA学员配备一样,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按照各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执行,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五)SMBA的优势1、SMBA可以边学边考,边考边学,从而缩短在校学习的时间。2、SMBA学员大多工作时间比较长,职位较高,社会资源广。3、SMBA学员经验阅历广,更加珍惜再学习的机会,并且讨论案例会更加精彩。4、丰富的第二课堂,更多著名企业家,大师精彩讲座,使您更贴近企业运作。5、更多实习机会使您边学、边用、边悟,不脱离实际。(五)SMBA毕业证书颁发1、SMBA班学员规定课程学习且通过考试后,可获得SMBA班结业证书(附成绩单,入学登记表及有关档案资料)。2、希望获得国家教育部承认的学历或学位证书的学员,须在报名之日起三年内通过国家联考,入学后,学员应按照学制规定,继续学习,修满MBA学位教育的全部学分,论文答辩合格即可,与在校生的资格相同.异地办学MBA这是这几年刚兴起来的一种教学形式,一些地区由于本地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由政府或个人出面引进了异地学校来办学,而MBA在这一方面尤其为突出。作用:异地办学对满足引进方教育的提升,整体素质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尤其是东部,像浙江、江苏院校比较少的地区,可以在短期满足地方的教育不足。另外层次更加分明、充实,像以前东部地区不过东部线就只能去外地上学或是干脆下一年再上,现在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说更方便学员。如浙江地区的兰州理工大学的MBA,低分数线、低学费、高标准的教学的两低一高满足了很大一部分在职管理者的需求。希望能帮到你。:-)

  • 索引序列
  • 焦雷兰州理工大学毕业论文答辩
  • 兰州理工大学毕业论文答辩时间
  • 兰州理工大学本科论文答辩
  • 兰州理工大学毕业设计和论文答辩
  • 兰州理工大学mba论文答辩难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