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什么样的论文是学术垃圾文献

什么样的论文是学术垃圾文献

发布时间:

什么样的论文是学术垃圾文献

兰大本科生发31篇论文遭到了网友质疑 ,按照鲁同学的学术生产力来说,不管他所写的文章是学术论文还是垃圾论文,这都已经说明他的文笔工作和经历相当充足;更何况每年6篇的论文写作以及上许多的课、考很多的试他都能兼顾,这就是一个神人。

按照兰州大学对外宣传的公众号,兰大16级本科生鲁同学在本科期间发表了31篇论文,姑且不计他所发论文的质量怎么样,31篇论文的数量让不少博士生都望其项背。按照医学生5年学制来算,鲁同学每年就要创作6篇能发刊的文章,字数肯定已经超过了10万字两个月写一篇文章,这简直就是一个大牛人。更何况医学生的课程和考试都是满满的,然而鲁同学竟然能兼顾写多篇文章、兼顾课程考试,这就更加神了。

文章不是神文章,生产力却是神人

就鲁同学发表的31篇论文来说,其中6篇是SCI期刊一作,通讯作者是该校不同老师。按照鲁同学在其所发的SCI期刊中描述的研究方向来说,鲁同学在短短的5年间已经变换了5个以上的研究方向,这简直就是令人感觉神奇;再仔细看鲁同学所写的文章多为综述类文章,也就是将他人的成果重新再描述一遍就可以了,一个本科医学生能发这么多篇综述类文章,这也就相当神奇,但其文章绝对不是特别特别好的文章。排除文章的因素,每年6篇的论文写作以及兼顾满当当的考试、课程,该同学的生产力绝对是一个神人,用时间管理大师不在话下。

沉浸下来做研究比水期刊更重要

不管鲁同学的论文是真学术还是真垃圾,其实沉浸下来做研究更为重要,鲁同学自己说18年以后才决定了现在的研究方向,但是涉足多领域以及对时代主题升华不足以表明其是沉浸下来做学术的人。不断发一些不太高质量的综述文章去取得一些荣誉,这无可厚非,但如果他日有工作的同事,重新翻看这些文章,这也就会让他人另眼相看。水期刊还不如发一些比较好的文章到期刊上,否则日后他人查看就有点不堪了。

什么算学术不端,聚焦职教来简单介绍一下:

根据《高等学院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被举报人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有下列7种行为之一的,经过调查和确认,就会被认定为构成学术不端行为。

1、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

2、篡改他人研究成果

3、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或者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成果

4、未参加研究或创作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虚构合作者共同署名,或者多人共同完成研究而成果中未注明他人工作、贡献。

5、在申报课题、成果、奖励和职务评审评定、申请学位等活动中提供虚假学术信息

6、买卖论文、由他人代写或者为他人代写论文;

7、其他根据高等学校或者有关学术组织、相关科研管理机构制定的规则,属于学术不端的行为。

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的处理措施有以下几种:

1、通报批评;

2、终止或者撤销相关的科研项目,并在一定期限内取消申请资格

3、撤销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

4、辞退或者解聘

5、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处理措施

6、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等处分

对于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要求高校要按照以下方式处理:

1、学生有学术不端行为的,还应当按照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学籍处分

2、学术不端行为与获得学位有直接关联的,由学位授予单位作暂缓授予学位、不授予学位或者依法撤销学位等处理。

学术不端绝对是一个贬义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尽量避免成为这样的人,而学术不端的标准其实就是当你在学习的时候并不专心,不认真,甚至拿学术上的问题来开玩笑,阻碍学术的发展,这样子行为就是学术不端。其实每个人学习的机会都是来之不易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面对学习的时候认真专心,否则的话就是学术不端,因为当你好不容易得到了一个学习的机会,你不懂得利用这个机会和时间去充实自己,反而不认真不专心,只想着贪图玩乐,这样的行为绝对是错误的,而且也是学术不端的一个表现之一。这个其实就是态度不端正的一个行为,因为当你面对学习的海洋,你甚至不会萌发出一丝探究的欲望,不想要专心的去学习。这种根本就没有摆正自己的态度。没有弄清楚自己和学习的关系。而学术不端的第二个标准就是自己不认真学习就算了,还要拿学术上的问题开玩笑。每一个科学知识和每一个学术问题都是前人通过不断的试验和研究才得出的结论,而如今你非但不好好去弄懂这些知识,还要拿这些知识去开玩笑。或者就是拿一些发明这些知识的人来开玩笑,比如说拿一些伟大的科学家的肖像来做一些恶搞图,其实这些就是学术不端的表现。但是最严重的学术不端的表现其实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非,但没有对这个学术有任何的贡献和发展推动。甚至还要阻碍这个学术的发展,就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你没有好好学习这个知识,反倒要散播一些和这个学术有错误的观念,进而影响到这个学术的传播和发展,其实这样的行为就是非常的错误,甚至是不道德的行为。

标准是抄袭或者剽窃达到了某种程度,每个地方的标准不一样,比如某个学校要求毕业论文的重复率不能高于30%。

学术垃圾的论文

学术污点倒不会的,如果说论文抄袭这才会成为污点。对于硕士发表的论文垃圾期刊的话,这个会影响你评奖学金和求职就业,相对人家发核心、SCI等的,同等条件下是没有优势的,并且在学校评比的时候肯定好的期刊加分多。如果你是在校生的话,建议你争取能够发表几篇高水平的期刊论文,可以成为竞争优势。如果实在写不出来那就好好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加油啊。

兰大本科生发31篇论文遭到了网友质疑 ,按照鲁同学的学术生产力来说,不管他所写的文章是学术论文还是垃圾论文,这都已经说明他的文笔工作和经历相当充足;更何况每年6篇的论文写作以及上许多的课、考很多的试他都能兼顾,这就是一个神人。

按照兰州大学对外宣传的公众号,兰大16级本科生鲁同学在本科期间发表了31篇论文,姑且不计他所发论文的质量怎么样,31篇论文的数量让不少博士生都望其项背。按照医学生5年学制来算,鲁同学每年就要创作6篇能发刊的文章,字数肯定已经超过了10万字两个月写一篇文章,这简直就是一个大牛人。更何况医学生的课程和考试都是满满的,然而鲁同学竟然能兼顾写多篇文章、兼顾课程考试,这就更加神了。

文章不是神文章,生产力却是神人

就鲁同学发表的31篇论文来说,其中6篇是SCI期刊一作,通讯作者是该校不同老师。按照鲁同学在其所发的SCI期刊中描述的研究方向来说,鲁同学在短短的5年间已经变换了5个以上的研究方向,这简直就是令人感觉神奇;再仔细看鲁同学所写的文章多为综述类文章,也就是将他人的成果重新再描述一遍就可以了,一个本科医学生能发这么多篇综述类文章,这也就相当神奇,但其文章绝对不是特别特别好的文章。排除文章的因素,每年6篇的论文写作以及兼顾满当当的考试、课程,该同学的生产力绝对是一个神人,用时间管理大师不在话下。

沉浸下来做研究比水期刊更重要

不管鲁同学的论文是真学术还是真垃圾,其实沉浸下来做研究更为重要,鲁同学自己说18年以后才决定了现在的研究方向,但是涉足多领域以及对时代主题升华不足以表明其是沉浸下来做学术的人。不断发一些不太高质量的综述文章去取得一些荣誉,这无可厚非,但如果他日有工作的同事,重新翻看这些文章,这也就会让他人另眼相看。水期刊还不如发一些比较好的文章到期刊上,否则日后他人查看就有点不堪了。

是“真垃圾”。这些本科生为了图省事,从各个文献抄录了一些文段,直接用在自己的论文里,根本没有自己的见解。

学术污点倒不会的,如果说论文抄袭这才会成为污点。对于硕士发表的论文垃圾期刊的话,这个会影响你评奖学金和求职就业,相对人家发核心、SCI等的,同等条件下是没有优势的,并且在学校评比的时候肯定好的期刊加分多。如果你是在校生的话,建议你争取能够发表几篇高水平的期刊论文,可以成为竞争优势。如果实在写不出来那就好好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加油啊。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学术垃圾导致论文

大学学报垃圾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近亲繁殖的小圈子化。湖南理工学院《云梦学刊》主编余三定说:“每年开会,总有人对我说《云梦学刊》发本校教师论文太少。我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编辑者的调侃里道出了这样的事实----大多数大学学报成为本校自设的学术自留地。只发本校教师论文,既违背大学学报学术开放原则,又造成学术近亲繁殖的顽疾。各大学学术水平有高低之分,教师能力有大小,一旦各大学学报近亲繁殖,大学学报的学术基因就变得单一而少了万马齐喑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学校提供免费查重,而且禁止学生利用其他查重软件查重。自己大学的时候,学校就提供免费查重,外面查重好几百,省下来吃饭不香吗?学校提供便利,学生自然会选择省钱而方便的方式。

即便是圈外人士,也可认识到大学学报学术垃圾化是常态现象。譬如很多大学学报就是通过“增刊”明码标价出卖学术文章发表资格。按照通常说法就是学术被金钱污染而成为社会人士沽名钓誉和附庸风雅的秀场。因为增刊是大学学报主动畸生的产物,是学术觊觎功利欲望的市场产物。这就像封建时代的卖官鬻爵一样,一旦官僚体制开始酝酿和实施卖官鬻爵,就说明这个体制已经陷入病入膏肓的境地。所以,学报增刊是学术垃圾桶,学报正刊也不会干净。可笑的是,这种学术上的市场兜售依旧没有停歇,甚至通过网络空间和垃圾邮件的方式在广而告之。学术并不排斥市场,甚至需要市场载体转化为生产力,但这种由精神到物质的“蝶化”是市场对学术遴选的自然结果。但大学学报的市场化则是编辑者功利自肥思维所致,所以大学学报就成了编辑大学学报机构的牟利工具。所谓学术,则异化为 “挂羊头卖狗肉”的虚伪幌子。

部分网民认为当前的大学生把写论文作为应付的任务,而非看作自己的学术成果,这已经违背了写论文的初衷;也有部分网民认为,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力度进行监管此类乱象,规避其的发生。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杜绝毕业生学位论文查重乱象呢?以下笔者来讲讲自己的看法。

其实我们现在如果纵观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会发现某些大学已经将考上研究生作为判断学生成功的唯一标准,但是实际上考研、读研真的是学生们的唯一出路吗?笔者认为并不是这样。而在这样的一种理念之下,致使部分大学毕业生将毕业论文当做应付的任务,在这样一种应付的心态之下,它所产生的论文只可以说是一种学术垃圾,因此想要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必须在根源上、在理念上进行改变,毕业论文并不是应付,而是一个人的学术成果,只有当你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毕业论文时,才能够真正的让毕业论文起到它所应该拥有的效用。

在当前的论文审核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即是以论文的查重率来作为判断论文质量的唯一标准,但是一个论文的好与坏实际上是在于它的研究方向,在于它的理论论据和数据论据,如果只是将中国知网上的部分论文进行整合,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概述之后,那么它实际上也并不能够称得上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论文,而现今众多大学生在毕业之时都是以这种敷衍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论文,如果想改变这种现象,教育部门则莫以查重为判断论文质量的唯一标准。

而笔者还注意到,当前众多大学对于毕业生的论文写作训练并不到位,某些毕业生在刚刚从事于学位论文写作时,他们甚至对于写作的基本格式都并不了解,而这主要是源于大学在其4年之内未对其进行论文写作训练,而这也就导致了某些学生在对待毕业生学位论文时以一种敷衍的态度来进行。

垃圾学术论文特点

一、内容的科学性

1、学术论文要求其内容的科学性,科学性是学术论文的灵魂,就是把在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系统化,并加以探索、研究;

2、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要客观,不得带有随意性,不得带有任何个人偏见;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论文观点正确、材料真实、论证严密;

3、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论据上要有说服力,不得凭空捏造,要通过作者缜密地观察、调查、实验、研究,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的事实、确凿的证据、可靠的数据作为立论的依据。

二、理论的逻辑性

1、由于其科学性,不同于一般论文比较自由地展开议论,学术论文写作要求作者经过周密的思考、严谨而富有逻辑效果的论证;

2、而由于科学对象或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学术论文写作必须运用科学的概念、判断、推理、证明或反驳等手段,来分析、表达在实验、理论、观测方面的研究成果或见解。

三、结果的创新性

1、学术论文的特点也包含了创新性。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往往是探索某一学科领域中前人未提出过或没有解决过的问题。

2、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就是继承原有的、研究现代的、探索未知的、发现那些尚未被人认识的客观规律。

四、论述的专业性

学术论文选题都是专业性的,作者都是有关的专业人员。每一门学科,无论是人文社科还是自然科学,都有自己的专门研究。论文的交流、发表等,也都带有明显的专业性。

五、格式的规范性

这种规范化的证明过程,已经发展成为各学者的学术人格,并且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和遵守。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规范就没有学术论文,没有规范就会损害学术论文的学术价位,影响学术论文的交流。如果说过去是靠权威证明学术结论,现在则是靠规范化的学术过程、详尽的文本来证明。

原因也很简单,绝大部分硕士生处于科研底层,没能力写出值得业内人阅读学习的文章,而几乎所有硕士生都需要所谓的“成果”,所以这个低质量文章很泛滥。虽然我们能力低,但我们眼光高啊。提一个客观现象:作为硕士研究生,除了刚开始接触一个领域时,可能看看硕士论文,但基本上后期是根本不会看的,同样待遇的还有大大小小的中文核心期刊。再问各大毕业生一个问题: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是垃圾吗?有多少人有勇气说不?问这个问题绝非是责难硕士,以三年制的学硕为例,第一年上课,第二年做研究,第三年前半学期先找工作,找完工作就可以开始准备毕业论文了,很多学校都是过完年没多久就预答辩的,之后盲审一个月。就是说,名义上的科研时间是从研一暑假到研二暑假的一年多点,对于一些学校的学生,还要考虑怎么弄出一篇小论文,而且加上审稿周期、运气等问题研二上学期就得开始发小论文。要是研二下学期才开始弄小论文的话(国内很多期刊审稿周期是以月单位的),再加上运气不好,研三还没小论文的酸爽谁试谁知道,寝不安,食无味,找工作的时候,心里也烦。国内大学,主要是卡小论文,但很少卡大论文。研一结束,花三四个月做点东西,研二上学期结束前写篇小论文,保证能毕业了,没什么压力了,那么大论文自然怎么水怎么来了。那两年制的质量更不用说了吧。在职研究生的还要惨。好的论文无非两种,一、对过去某一个行业简单明了的综述性文章;但行业大佬认真写的才是综述,一般研究生进入这个领域才一两年,写出来的综述要么太浅要么误导人。二、有创新性的文章;说真的,导师全程带着的可能还好些,真的能有点创新性,不是垃圾,(这些人其实挺幸运的);一般人靠自己查文献,找资料,搞不清,哪些文献是有用的,哪些是胡扯的,甚至有的学科,入门都是难如登天。靠硕士这两年,能搞懂这一块就已经是天赋异禀加刻苦努力了,接触行业最前端就更难,在这个基础上做创新,那是难上加难,硕士研究生除非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不然不可能做出有价值的东西。很多人都是导师丢一个课题,之后连个问的人都没有,自己瞎摸索,瞎摸索出来的东西能有什么价值呢,能发表这些瞎摸索成果的期刊的是不是垃圾呢。

艺术垃圾杂志要怎样评论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杂志已经没了传统消息类新闻的时效性,了解新闻消息也无需看杂志,上网即可。我希望在杂志看到消息的纵深面——为什么会发生它所处的全维度环境是什么事情与环境中各因素的互动关系是什么如果是个案,它的特殊性是什么;如果是典型事情,它的普遍性是什么……杂志不但不能因为没了时效优势就放弃走入现场去拿一手信息,还要走得更深更广。我不觉得目前很多杂志将事情前后左右做个罗列、进行编辑就是深度,这种利用出版时差对二手信息的累加,不是深度,而是对读者的糊弄,多了就会令读者反感。 2、观点或评论。这几年看杂志,我越来越喜欢看评论栏目。杂志除了是所谓事实的载体,还一定是观点的载体。这些观点除了是理性和建设性(崔永元说批评也是建设性的)的,最重要的是要能代表这本杂志团队的价值观,也就是说新闻事实要尽量做到客观、中立,但观点要有立场,不能“中立”——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甚至是非不分。用这个选择项,我这几年放弃了不少杂志,我并不要求它的观点要与我一致,但它起码要让我觉得有些道理、值得看。还有就是版式,我喜欢给人进入感的杂志——让人能静心阅读它的内容,而不是花红柳绿地,只是翻一翻就放一边。这几年我一直坚持买的杂志是《炎黄春秋》,就版式而言,它几乎没有版式可言,最古旧的排版,但也最不会夺走内容和阅读感的版式。还有每期必买的《南方周末》,版式也简单,给内容和阅读以很大的空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杂志关键在形而上的 “杂”,评价好坏要看个人品味,见仁见智吧。很久以前在 TED 上看过一位报纸的艺术指导以 “如何通过设计拯救报纸” 为题,从读者角度,列到一些期望的关键词。free 免费,tabloid 摘要,local 当地化,niche 主攻某一族群,opinion 有观点,breakfast 像消费早餐 ...

在看待杂志时,我个人其实是分类的。政经类,生活方式类;欧美系,日系 ... 政经类不敢深谈,轻松一些,讲讲生活方式类。若仿照上述,列一些关键词的话,我会想到 life style 生活方式,quality 有品质,creative 创意,culture 流行文化,guide 消费指引,values 价值观,niche 主攻某一族群,opinion 有观点,coffee 像消费咖啡一样 ...

这些年,听到从 Magazine 延伸出的概念就已经很多,比如 Maper 杂志式报纸 报纸式杂志、Mook、Bookzine 均为杂志书、Zine、Fanzine 小量或者限量的独立或代理出版刊物,也许还将有 Appzine 一类的 ... 想说的是,在获取讯息方式层出不穷的今天,读者也在成长,尤其是趣味与判断力。入行这么久,最受用的一句话依然是 “别把读者当傻比”。

做生活方式类的杂志,也许不再是树立榜样、权威或者意见领袖,最好是去建立类似 follow 机制的社会化朋友关系。

对于杂志社自身来看,传统的标准是:口味,教导,定位,和销量。而作为受众来看,满足感官和精神消费的需求。但,互联网正改变了这些,如原来收费杂志,现在可以免费;更主要的是改变的生产编辑系统,改变了阅读消费的体验,更趋于大众。比编辑系统革命更重要是的,受众和生产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读者改变这编辑。这部分导致精美和人文的杂志面临大众互动的压力,而艺术化生产的必然是小众(当然也继续存有价值)。于是,新标准:用户,互动,消费,广告。快消大众和艺术小众并存。

  • 索引序列
  • 什么样的论文是学术垃圾文献
  • 学术垃圾的论文
  • 学术垃圾导致论文
  • 垃圾学术论文特点
  • 艺术垃圾杂志要怎样评论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