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英语 听力教学 问题分析
论文摘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高校的英语听力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有语言学家曾说过,能听懂语言是学会语言的前提。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的工具,能听懂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加强学生英语听力的教学非常重要。200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要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但就目前的高校英语教学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必须充分分析这些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策略,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性。
1高校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高校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学生自身基础较差
从英语和汉语的特点来看,它们之间的差别比较大,不管是语音、语调,还是两种语言的词汇和句子结构之间都存在很大差异。学生的语音基础知识是学生在听辨能力方面提高的重要基础,如果一个学生的语音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就很难切实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语素之间细微的差别和语音中的变化掌握不够。比如连续、省略、同化、重音的.因素没有很好地把握。二是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不达标,影响了自身在听力方面的辨析能力。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只有掌握了足够的词汇量,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的语句,否则就会影响听力的质量,给听力方面造成一定的困难。按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高校在读大学生中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汇量要达到5500个,从教学现状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达不到这个标准。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生疏的词汇,如果学生遇到这些生疏词汇的时候停下来思考,就会影响到他对这段语音所表达意思的理解。三是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还不够,也影响到学生听力的提高。在英语中,语法是英语这门语言规律的系统总结,我们研究和学习语法,就是为了掌握英语中一系列类似的语法现象,但是,往往语法是比较枯燥的,有些语法知识还比较复杂,因此有些学生没有好好地掌握,在听的过程中不能准确判断句子的结构,因此在理解所听到的内容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1.2学生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不够
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是英语这门语言的载体,掌握足够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对学生英语听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就不能够采用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理解听力内容,更不能将一些内容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准确地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想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是有一定困难的。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本来并不是很难的语段,学生也能够从字面上弄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学生的理解只是表面的,肤浅的,不能真正理解语段中所表达的实际含义,不能领会说话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例如:Jane:Is Mark a good cook?
Kate:He’s English.
这样的对话,从表面上不难理解,但是,有很多学生听了以后感觉很迷糊,认为Kate答非所问。实际上,英国人通常都是“bad cooks”,所以,Kate已经回答了John的问题,Kate所表达的意思是:Mark is a bad cook.因此,大学生应该多学习一下西方的风土人情,了解英美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熟悉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1.3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很多教师在听力中,过分的注重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而没有真正理解听力的过程实际上不仅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他们需要对接收到的信息在短暂的时间内进行有效地分析和加工,如果在这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感到非常的紧张,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地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就会使学生产生对听力教学的一种恐惧心理,将严重影响到学生听力成绩的提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即使两个学生在听力的水平上是相当的,但是,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往往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这两个学生之间的成绩相比会有比较大的悬殊。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有效地引导,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2改善英语听力教学的策略
根据以上对目前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结合我们的调查情况,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切实加强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促使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快速提高:
2.1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英语基础知识教学
扎实的语言知识是听力理解的基础和前提,这些基础知识包括英语的语音、语法知识、基本词汇的掌握情况,并且要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日常交际用语。主要的措施如下:一是要让学生通过辨别音素第一关,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语音训练,帮助学生分析和辨别国际音标中48个因素的细微差别,熟练掌握语音中的变化,比如连读、失去爆破、省音、重音等,让学生能够熟悉一些语调规律。二是引导学生加强语法学习,巩固语法知识。实际上在中学阶段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语法知识,但是,有些学生还是没有能够很好地掌握,在大学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侧重地进行语法知识的传授和训练。三是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词汇量的积累,切实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词汇量的要求不要仅仅局限于四六级考试所要求的标准,还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听力教学积累一定量的常用词汇,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构词规律,鼓励学生扩充词汇量。
2.2注重培养学生的听力技巧
很多学生在听的时候喜欢逐字逐句进行翻译,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听力技巧,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提高听力水平。一是引导学生找出所听内容的关键词和关键句,也可以做记录,善于筛选主要的信息。二是改变学生的被动状态,让他们能够主动地预测听力的内容。学生在听材料前先浏览给出的题目,依据题目对听力的内容进行预测。比如给出的一道题的选项是:A.Inthepark B.Inthehospital C.Atschool D.Inthesupermarket,我们就可以预测这是判断场景的题目,在听的时候把场景的词汇作为重点。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加强课外的听力训练,学生可以通过收音机、网络等进行广泛的听力训练。这就让学生在训练听力技巧的同时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听力水平。
2.3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
要让学生明白听力的提高是艰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通过科学地引导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认识到在听的过程中遇到一些生疏的词汇是正常的,不需要紧张和焦虑,更不能在此方面浪费太多的时间。同时,在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选择听力材料,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穿插一些歌曲、动画短片、幽默笑话等内容,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巩坚.大学听力教学现状与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2]李珂.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策略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9.
[3]毛睿.浅谈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J].读与写杂志,2009.10.
不知道啊帮不到你不好意思
1/68题名:培养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对策分析作者:高东晓刊名:科教文汇.2007(08S): 42-422/68题名:培养英语交际策略意识,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董国英刊名:科教文汇.2007(08S): 43-433/68题名:英语交际能力与英语口语教学作者:倪斐 陈洁刊名:中国科学教育.2007(15): 47-484/68题名: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邓毅光刊名:广东教育:教研版.2007(7): 107-1085/68题名:高职高专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沙红芳刊名: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3(4): 90-916/68题名:在课堂上提高开放教育英语本科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洪朝晖刊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2): 84-867/68题名:基础阶段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初探——浅谈“6R”互动语言教学法作者:王怡刊名: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4(2): 85-878/68题名:英语交际能力与英语口语教学作者:王晶波刊名: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6): 86-879/68题名:提高高职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对策作者:任玉伟刊名:辽宁高职学报.2007,9(6): 89-89,11210/68题名:素质教育与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作者:何红刊名: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113-11511/68题名:教育观念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以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为例作者:张沉香刊名:高校教育管理.2007,1(3): 82-8512/68题名:企业商务活动中管理者的英语交际能力应注重文化差异作者:孙凌刊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5S): 275-27513/68题名: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耿阳刊名: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4): 119-12014/68题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胡少如刊名:教育信息技术.2007(4): 14-1515/68题名:浅谈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现状与策略作者:邱坚娜刊名:发展.2007(5): 133-13416/68题名:从制约因素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陈学凯刊名:甘肃教育.2007(04X): 44-4417/68题名:营造轻松和谐教学氛围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从外教的口语课看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张娟刊名: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2): 94-9618/68题名:如何利用网络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刘丽军刊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7(2): 138-13919/68题名: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李淑君刊名: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04B): 40-4120/68题名:论语篇教学对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陈卫东刊名: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75-7821/68题名:改革专科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顾春红刊名: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5(3): 39-4022/68题名:简论提高成人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刘增美刊名:中国成人教育.2005(9): 78-7923/68题名: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作者:计道宏刊名:唐山学院学报.2005,18(3): 35-3924/68题名:图式理论在培养英语交际能力中的应用作者:刘姁刊名: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53-5425/68题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杨海庆[1]刊名: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23(3): 54-5626/68题名:教师支持下的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发展作者:熊金菊刊名: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9): 40-4227/68题名:教师支持下的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发展作者:熊金菊刊名: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7S): 112-11328/68题名:加强英语口语教学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毕跃忠刊名: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0): 56-5829/68题名:课堂教学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探索作者:王春金刊名: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5(5): 85-8530/68题名:浅谈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王玉华刊名: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00-100,10931/68题名:了解英汉文化差异 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孙正虎刊名: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7(2): 42-4432/68题名:以景激趣 培养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佟洁刊名: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05(5): 45-4533/68题名:语篇与交际——论高职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作者:谢媛媛刊名: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 91-93,10034/68题名:论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俎媛媛刊名: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5,21(2): 66-6835/68题名:大学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作者:王彩琴刊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3(2): 101-10236/68题名:从语体出发,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潘丽萍刊名: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5(1): 22-2237/68题名:两种模式一体化培养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曾庆敏刊名: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2): 87-89,9538/68题名: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三个环节作者:司雅琳刊名:教育科研论坛:教师版.2005,4(3): 71-7139/68题名:略论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石兴波刊名:湖南教育.2005(1): 36-3740/68题名:浅论中学英语教学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魏微刊名: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5): 106-10641/68题名:英语交际能力及课堂教学作者:何贵芬刊名:云南教育.2004(23): 46-4642/68题名: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乔春颖刊名:河南教育:基教版.2004(5): 35-3543/68题名:探讨英语教学后发优势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可持续提高作者:申洪军刊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4,19(1): 131-13444/68题名:高职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中教师的作用作者:王素莉刊名:北方经贸.2004(4): 124-124,12645/68题名:浅谈中学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张琦刊名:江西教育:管理版.2004(5): 30-3046/68题名:恰当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王慧玲刊名:教育信息化.2004(1): 52-52,5147/68题名:拓展学习空间 讲究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李晓梅刊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4): 19-2048/68题名:《新世纪初中英语》教材:以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作者:叶露怡 李立基刊名:计算机教与学.现代教学.2004(12): 45-4749/68题名: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罗彬彬刊名:南昌教育.2004(5): 17-1750/68题名:“全英式教学”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唐美华刊名:零陵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3): 77-7851/68题名:英语交际能力及其培养策略作者:张小曼刊名:巢湖学院学报.2004,6(6): 113-11552/68题名:在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教学活动中扬功能意念法之长作者:林冰虹刊名: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 78-8053/68题名: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侯卷娥刊名:西藏教育.2004(11): 43-4354/68题名:浅谈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梁松林 张建平刊名:江西教育科研.2004(8): 39-4055/68题名:雅思考试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作者:张作功刊名: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 133-13556/68题名:培养学员英语交际能力的“三法”作者:宫娇刊名: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04(7): 91-9157/68题名:放飞英语教学思维,培养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江丽琴 涂翔刊名: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4): 85-8758/68题名:试析交际法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李治刊名: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4): 91-9359/68题名:高校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与教学原则作者:张庆芳刊名:洛阳大学学报.2004,19(3): 61-6360/68题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提高的对策作者:刘丽军刊名: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5): 143-14561/68题名:提高医学院校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探略作者:王梅刊名:遵义医学院学报.2004,27(3): 316-31762/68题名:注重双向交流 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禄颖刊名: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130-13163/68题名:朗读对英语交际能力的促进作用作者:董振周刊名: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7): 34-3464/68题名:对比文化差异 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廖成英刊名: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8(2): 39-4065/68题名: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浅谈作者:夏盛昭 邹锦刊名:现代教育科学:考试专参初中篇.2004(6): 53-5366/68题名:浅析英语交际能力训练方法作者:阿春林刊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131-13267/68题名:文化认知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刘宏刊名:河西学院学报.2004,20(4): 72-7668/68题名:了解请求方略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李艳玲刊名:活力.2004(6): 53-53〖检索时间〗2008-01-23 13:35:301/100题名:浅谈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刘蓉刊名: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4): 67-68,892/100题名:在情境教学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陶小洁刊名:今日教育.2004(6): 40-413/100题名:浅谈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姚景丽刊名: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6): 16-164/100题名:略论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胡龙娇刊名: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19(1): 92-935/100题名:论英语交际能力与中外文化差异作者:郑超萍刊名:茂名学院学报.2004,14(2): 28-306/100题名:关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调查报告作者:李旭东 李灏刊名: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4(1): 20-247/100题名:培养英语交际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者:吴书标 张桂兰刊名:安徽教育论坛.2004(1): 37-388/100题名:文化因素对英语交际能力的影响作者:蒋宇红[1] 孟冬[2]刊名: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2): 35-389/100题名: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探究作者:李丽红刊名:淮阴工学院学报.2003,12(4): 58-5910/100题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郭海泉刊名:现代教育.2003(14): 60-6011/100题名:试论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覃建宁刊名:河池师专学报.2003,23(B12): 47-4912/100题名:加强朗诵,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张居设刊名:广西粮食经济.2003(6): 40-4213/100题名:交际教学法与英语交际能力作者:王迎晖刊名: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3,16(4): 86-8714/100题名:在交往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孙潋刊名: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10): 6-815/100题名:如何加强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邱佳岭[1] 于颖南[2]刊名:天津教育.2003(12): 40-4116/100题名: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唐竹刊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107-10817/100题名:改革英语教学模式 提高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蒋郑宏[1] 刘宁南[1] 曾兆令[2]刊名: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3,10(21): 1967-196918/100题名:如何培养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山成才刊名:青海教育.2003(5): 25-2619/100题名:浅谈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教学实践作者:王岩 何英刊名: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 242-24320/100题名:研究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唐承贤刊名:江苏高教.2003(6): 134-13421/100题名: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刘国荣刊名:江西教育:管理版.2003(1): 37-3722/100题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王群芳刊名:广东教育.2003(6): 26-2623/100题名:影响英语交际能力发展的相关因素及对策作者:连益芝刊名:龙岩师专学报.2003,21(4): 72-7324/100题名:中国文化因素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影响作者:赵洋刊名:教育家.2003(4): 52-5325/100题名:浅谈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徐晓红刊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4(5): 77-7826/100题名:一石激起千层浪-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李晓刊名: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17(5): 70-70,7727/100题名:“听”“说”结合,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黄芳刊名: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3(4): 37-3928/100题名: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孔凌刊名:山西教育.2003(16): 48-4829/100题名:从语用学维度审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张勇刊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70-7330/100题名: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李晓坤刊名:辽宁高职学报.2003,5(3): 123-12431/100题名:提高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思考作者:王丽峰刊名: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 74-7532/100题名:语言的交际功能与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柳静刊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6(1): 50-5233/100题名: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张福珍刊名: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5): 34-3534/100题名:浅论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雷术海刊名: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3): 49-5035/100题名: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尹洪佳刊名:教育探索.2003(8): 89-9036/100题名:怎样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胡杨朋刊名:英语辅导:初二年级.2002(5): 16-1637/100题名: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张志国刊名:教书育人:普教版.2002(11): 19-1938/100题名:创设情景 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郝翠平 郝翠华刊名:甘肃教育.2002(12): 30-3039/100题名:由“单向”到“互动”——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关键作者:郭整风刊名: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 22-24,F00340/100题名:论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陈俊媛刊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21(6): 104-10541/100题名:克服母语干扰,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卜绛雯刊名:太原科技.2002(4): 50-50,5242/100题名: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策略思考作者:赵若英刊名:基础教育研究.2002(10): 38-4043/100题名:开设实践课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沈艺刊名:中医教育.2002,21(2): 27-2944/100题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初探作者:王冬青刊名:卫生职业教育.2002,20(2): 55-5645/100题名:激发兴趣培养英语交际能力作者:高莲芹 杞秀玉刊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6): 61-6146/100题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唐德斌刊名: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18(3): 57-5947/100题名:交际法教学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作者:邵静刊名: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3): 84-8648/100题名: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拓展作者:武守群刊名:高考.2002(5): 39-4149/100题名:谈如何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张雁生刊名:镇江高专学报.2002,15(3): 94-9650/100题名:浅谈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王卫红刊名: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5(4): 48-4951/100题名:浅谈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王传香刊名: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2): 48-4952/100题名:浅谈初中英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作者:王志玉刊名:陕西教育科研.2002(3): 57-5753/100题名:浅谈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胡昱刊名: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16(3): 48-4954/100题名:英语交际能力与高考作者:刘斌刊名: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16(2): 47-47,5255/100题名:社会语言学与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唐小云刊名: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2,18(3): 39-4156/100题名:交际教学法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文芳刊名:教学研究(河北).2002,25(2): 130-13257/100题名:高职英语文化负迁移现象与英语交际能力的探讨作者:耿民刊名:辽宁高职学报.2002,4(1): 119-120,12558/100题名:合作学习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陈玉玲刊名: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5(1): 78-80,8259/100题名:交际法和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古莉刊名: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2,25(1): 25-2660/100题名:关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调查作者:关剑刊名:煤炭高等教育.2002(5): 94-9661/100题名:文化教学与培养高校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杨跃 李红梅刊名:煤炭高等教育.2002(3): 68-6962/100题名:如何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沈进刊名: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16(4): 45-4563/100题名:浅谈如何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孔艳波刊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 60-6264/100题名:掌握中西文化差异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白红梅刊名: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4(4): 64-6565/100题名:浅谈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张行文[1] 乐清平[2]刊名:芜湖师专学报.2002(2): 123-12466/100题名:关于英语交际能力的调查与分析作者:关剑刊名: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2,4(1): 114-11667/100题名:电影语言情景教学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王朝英刊名: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2): 62-6668/100题名:互动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作者:徐玉娟刊名: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3): 194-19669/100题名:精读课教学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孙志红刊名:山东外语教学.2001(2): 72-7470/100题名:谈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余琴刊名:山东教育.2001(7): 93-9371/100题名:谈英语交际能力与文化背景教学作者:李盈光 曾祥玲刊名:中国成人教育.2001(12): 56-5672/100题名:论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李红英刊名: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5): 72-76,7173/100题名:关注文化差异,培养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巴岩 李寒冰刊名:枣庄师专学报.2001,18(3): 80-8174/100题名:了解英语交际策略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杨晓红刊名:呼兰师专学报.2001,17(2): 57-5875/100题名:论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魏俊轩刊名: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5): 54-5576/100题名:如何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潘向阳刊名:煤炭高等教育.2001(4): 66-6777/100题名:在师范院校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者:惠克宁刊名:集宁师专学报.2001,23(3): 47-5078/100题名: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浅谈作者:周幼明刊名: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3): 122-12379/100题名: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王晗刊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9(1): 107-10980/100题名:如何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周梅艳刊名: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3): 97-9881/100题名:提高英语交际能力ABC作者:萧民刊名:初中生学习技巧.2001(8): 12-1282/100题名:英语交际能力与中考试题作者:颜新祥刊名:英语辅导:初三年级.2001(3): 22-2383/100题名: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在英语课中的尝试作者:孙晓秋刊名: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14(2): 48-4884/100题名:提高英语交际能力ABC作者:萧民刊名:英语辅导:初一年级.2000(1): 20-2085/100题名:英语交际能力强化训练(Units1-4)作者:萧民刊名:中学课程辅导:初一版.2000(7): 27-2786/100题名:大学英语交际能力教学初探作者:何玉敏刊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12(3): 64-6587/100题名:初中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牟金环刊名: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0,16(1): 68-7088/100题名:从素质教育出发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英语角”功能初探作者:陈文刊名: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2000(12): 27-2989/100题名:谈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徐秋菊刊名:许昌师专学报.2000,19(4): 127-12890/100题名:搞好短剧表演活动 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李培 黄玉兰刊名: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1): 53-5491/100题名:课棠讨论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方碧姬刊名: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7(1): 51-5492/100题名:课堂教学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探索作者:王国凤刊名: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0,13(2): 76-78,3293/100题名:怎样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李文强刊名:农村成人教育.2000(1): 17-1894/100题名:研究中英文化差异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孙海燕刊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123-12495/100题名:论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与途径作者:陈金荣刊名:许昌师专学报.1999,18(2): 127-12896/100题名: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概说作者:秦莉刊名: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8(6): 122-122,13497/100题名:注重听力训练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作者:蔡晓斌刊名:泉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7(3): 78-7998/100题名:谈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陈海燕刊名: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 74-7699/100题名:谈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者:王建平刊名: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99,20(2): 105-105100/100题名: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三个方面作者:许爱侬刊名: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19(1): 111-114,120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功能性和传统力量训练的特点及关系探析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功能性和传统力量训练的特点及关系探析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对以前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从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等角度,对功能性力量、传统力量的内涵、功能性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的共同,之处以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价值所在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以厘清功能性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的关系,为相关教练员和运动员更好地认识力量训练提供方法思路。
关键词:
功能性力量;传统力量;训练关系;
一、功能性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的概念
(一)功能性力量训练
“功能性力量训练”这一名词最早在1997年由着名运动专家gray提出,他认为人的运动是一个完整的“动力链”,功能性力量训练并非是身体一个部位的训练,而是神经系统以及深层小肌肉群的训练。Boyle将功能性力量训练解释为:人体是在非稳定状态下进行运动的,不稳定的身体状态会让人体力量难以顺畅发挥,通过身体协调整体的练习,激活身体深层肌肉和小肌肉群,可以提高动作的平衡稳定以及身体控制能力,以此促进专项能力的提升。从本质上说,功能性力量能令运动员将力量运用到运动技能中,它的训练是以运动质量来衡量的,而不是用负重或数字来衡量的。
(二)传统力量训练
传统力量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自身的神经肌肉系统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根据力量素质与运动员体重之间关系,可以分为相对力量与绝对力量;根据完成不同动作所需要力量素质的特点,可以分为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和最大力量。”传统力量训练是依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制定特定的训练计划,针对单一的某一块肌肉群训练,从而提高对专项的控制能力。
二、功能性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的特点
(一)功能性力量训练特点及优势分析
功能性力量训练注重了多角度整体性练习以及各肌肉群的协同作用,肌肉在运动链各个平面的协调练习,它是与运动项目的专项性相结合进行的力量训练,但不强调某一运动动作中四肢力量的过分发展。功能性力量训练摒弃了传统力量练习中借助器械维持身体重心相对平衡的'弊端,通过身体在运动三维空间内的运动,采用最多的器械有:瑞士球、平衡球、滑板、充气垫、小蹦床、平衡盘等等。练习者多是运用这些器械进行负重或不负重的力量训练,这些训练器械加大了训练中人体重心的不稳定性,进行不稳定性力量训练,不断调整自身的不稳定的状态,实现肌群能力稳定性的提高,同时使核心力量增强。在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内,功能性力量的训练主要安排在一般和专门准备期。在通过完整的功能训练周期后,可以使人体在运动中的力量有效传递,在激烈的身体对抗项目中,可以有效保证身体平衡性,保证技术动作的准确性。从而也能避免在对抗中受到伤害。
(二)传统力量训练特点
传统的力量训练注重单个肌肉发展,肌肉力量增加的同时,肌肉体积也在增大。传统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动力性等长收缩训练、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等动收缩训练、超等长收缩训练和循环训练法;其训练手段包括负重抗阻练习、对抗性练习、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等七种主要练习手段。由于传统力量训练对于单块肌肉训练更具有针对性,所以传统力量训练可以很直观看到训练效果。如:深蹲练习,主要发展我们的下肢力量,对下肢爆发力要求更强的运动项目能够更直观的获益。但也体现出了训练的不足,会出现上下肢力量不协调状况。虽然大重量复合型训练动作对于我们核心力量有一定的提高,但对于深层小肌肉群发展还是不够。这就需要我们创新传统力量训练方法,完善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力量素质训练。
三、功能性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的关系
功能性力量训练的价值主要是增加核心肌群稳定性以及人体各小肌群和深层肌肉群的力量。长期的功能性力量练习可以提高核心小肌肉群的发力能力,尤其是脊柱周围的小肌肉群,从而提高身体的核心稳定性,身体运动时可以为上下肢力量的传递提供更好的发力条件,从而使得灵敏性以及完成动作的速度提高。对运动项目技术支持起到重要作用。也可以简单地认为功能性力量训练可以为传统力量训练打基础。
传统力量训练的价值追求体现在通过有固定支撑,对人体肌肉群进行逐个或分块的单一维度训练,从而达到增强最大力量、爆发力量等效果。功能性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相比,更能提高运动员完成动作的速度能力、协调能力以及灵敏素质,然而其对于下肢的弹跳能力爆发力的影响却远不如传统力量训练,弹跳能力仍需要进行大的抗阻力量训练才能获得。对于传统力量训练来说,若想增加某块肌肉的力量,需要有强大的核心力量和深层小肌肉群的辅助,从而使肌肉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说,传统力量训练与功能性力量训练二者相辅相成。
四、结束语
功能性力量训练是近些年在竞技训练界中出现的一种新兴的力量训练方式,特质在于加强神经肌肉控制系统的控制能力以及核心区域深层肌群稳定性力量的增强,使得身体在高速运动或不稳定状态下,通过人体运动链的平衡控制作用以及运动链的不同部位和环节力量的衔接、传递和整合,来提高力量输出的效率,帮助技术动作在身体不稳定状态下更好发挥。而传统力量训练与功能性力量训练在生理学、解剖学及运动训练学上有着较大差异,但也都存在自身的优劣势,功能性力量训练在弥补大小肌群发展不平衡、运动损伤的概率减小的同时,也需要结合传统力量训练发展基础的力量素质,两者都不能被否定,需要相辅相成才能实现协调发展。所以我们不可因为新型的训练方式出现就抛弃了传统的力量训练方式,所谓“传统”,就是一定在过去某个时期内产生巨大的训练价值,并可能在未来也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而对于功能性力量训练,则应以更长远目光对待其创新发展,通过今后严谨的实证研究挖掘和提高其对各运动项目的运用,并加以不断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瑞东,陈小平.功能性力量训练对肌肉募集特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05):73-79.
[2]王志伟,闫军海.核心力量和传统力量训练关系探讨[J].内江科技,2012,33(10):63-64.
[3]功能性训练[M].人民邮电出版社,胡安·卡洛斯·桑塔纳,2017
《无氧运动训练方案对无耐力的训练效果研究》、《有氧运动训练对无耐力的干预研究》等。无耐力是指身体逐渐适应有氧运动所引发的耐力训练,导致运动效果不再增强的情况。该问题在运动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参考文献有《无氧运动训练方案对无耐力的训练效果研究》、《有氧运动训练对无耐力的干预研究》等,这些研究论文和学术综述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参考资料,能够对无耐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指导。
体育教育与学生的耐力素质发展论文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学生耐力素质的现状,提出学校应高度重视耐力素质训练,并科学合理地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提高学生耐力素质,增进其健康,促进身体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育;耐力素质;持续负荷法;间歇练习法;循环练习法
一、体质现状
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卫生部、国家民委、国家科委于1996年3月26日联合发布了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调查结果表明:“八五”期间,我国7~22岁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又有了明显改善。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学生的耐力素质呈下降趋势;柔韧素质趋于停滞或呈下降趋势;反映心肺功能的肺活量指标明显下降;肥胖儿童及超体重儿童比率有所增加;城市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农村学生近视率呈上升趋势;农村地区学生口腔保健仍处于低水平;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生长发育的绝对水平仍然较低。存在的上述问题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学生的耐力素质下降的问题。
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卫生部、国家计委等11个部门联合进行,历时三年,在全国各地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的“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被称为是建国以来第一次规模最大、覆盖人群最广的国民体质监测。本次监测表明:2000年与1995年比,学生的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爆发力、力量素质等均有所下降。
2006年9月,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对外公布。结果显示: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与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二、耐力素质练习的重要性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也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提高耐力素质对个体体能的发展和克服疲劳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提高耐力素质对心血管的作用,一是可以改善心率变化,二是可以加强心肌力量。心率是反映心脏功能良弱的标志。人体运动时,循环功能的主要变化是心输出量的增加,各组织器官的血流量重新分配,特别是骨骼肌的血流量迅速增加,以满足其代谢增强时能量的供给。心脏具有一定的储备力,平日心输出量大约只有最大输出量的1/4。发展耐力素质可增大心肌力量,进而增加心输出量,从而提高人体活动能力。
(二)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人体不断地从自然界吸入氧气,又不断地把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这种吸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过程,就是呼吸。执行呼吸任务的器官就是呼吸器官,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大小支气管和肺。进行气体交换的只有肺,其他部分是气体的通道,不能进行气体的交换。
耐力素质练习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物质和氧气,来供应所必须的能量,同时又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在这种情况下,呼吸器官必须加倍的工作,从而使呼吸机能得到改善。主要表现在:呼吸肌增强,胸围也增大了,而使呼吸运动的幅度得到扩展;肺活量增大,长期从事耐力素质练习的人的肺弹性增大,呼吸肌的力量增强,所以肺活量比不锻炼的人大得多;呼吸深度加大,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的呼吸是浅而快,经常从事耐力素质练习的人,能加大呼吸深度,呼吸的次数也可以减少。
(三)对肝功能的作用
耐力素质练习时,由于能源物质——糖的消耗增加,使肝脏的后勤供应加强,因而使肝脏的机能得到锻炼。运动员的肝脏里储备的糖元多,运动时向外输送的快。肝糖元对肝脏的健康极为重要。经常坚持耐力素质练习的人的肝脏机能比一般人水平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强,在动用肝糖元时比一般人经济。另外,肝脏又是一个重要的消化腺,经常进行耐力素质练习,在肝机能提高的基础上,就更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四)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经常进行耐力素质练习能提高肠胃的消化功能。进行耐力素质练习时肌肉运动加强了,除了需要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输送给氧气外,还需要胃肠供给能量物质。这样,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就更多了,消化管道的蠕动就更强了。胃肠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使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行得更加顺利和充分。长期从事耐力素质练习,由于呼吸的加快和加深,使膈肌大幅度的上下移动,腹肌也不断活动,对肠胃产生一种按摩作用,增强了胃肠的消化功能。
(五)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长期进行耐力素质练习能使神经兴奋与抑制、传导与反应等机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可以使人的精力充沛,精明果断,动作迅速、准确有力;可以使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使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抵抗能力有明显的加强。
(六)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
耐力素质练习是艰苦的。教师应紧密结合教材特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宣传体育先进人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磨练意志。改善耐力素质练习的枯燥情感,培养学生坚毅、顽强、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三、提高耐力素质的方法和手段
(一)持续负荷法
持续负荷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方法,是发展耐力素质的主要训练方法。持续负荷法的主要特点是运动员不间歇地连续训练一段时间,速度或匀速或变速,负荷时间不应短于10分钟。负荷强度心率指标平均为每分160次左右。
持续负荷法的训练手段
1.定时跑。在田径场、公路或树林中做10-2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定时跑
2.变速跑。在田径场进行。快跑段慢跑段距离和强度应根据任务与要求决定。一般常以400米、600米、800米、1000米等段落进行。一般以心率控制在160次/分钟左右,慢跑段心率恢复到120次/分钟以下。
3.越野跑。在公路、树林、草地、山坡等场地进行。跑的距离一般在4000米以上,多可达10000-20000米。时间一般在20分钟以上。
4.法特莱克跑。在场地、田野、公路上进行。它是自由变速的越野跑或越野性游戏。持续时间30分钟左右,也可更长时间。
(二)间歇练习法
间歇练习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方法。间歇练习法的特点:练习时的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70~180次左右,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依据,动作结构前后稳定。每次课练习的组数次数因人而异。
用“间歇练习法”发展力量耐力的负荷特征
方法
负荷强度
组数
每组重复次数
休息间隔
动作速度
第一种
40-60%
3-5
10-20
30-90秒
很快
第二种
25-40%
4-6
30次以上
30-60秒
快
间歇练习法的训练手段
1.原地间歇高抬腿跑。原地做快速高抬腿练习。如发展非乳酸性无氧耐力,则可做每组10秒、20秒、30秒、钟快速高抬腿练习。要求越快越好。如发展乳酸性无氧耐力,则可做1分钟练习或100-150次为一组练习。
2.间歇行进间跑。行进间的距离根据学生水平而定,计时进行。
(三)循环练习法
循环练习法是指练习着在以一定的顺序安排的站内重复进行一定的练习,并完成规定的训练任务的一种训练方法。循环练习的内容组织需根据练习设想,根据训练的目标而定,同时根据“渐进负荷”或者“递增负荷”的原则安排训练,负荷强度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并且总要适应新的训练状态。运用循环练习法可有效地提高练习情绪和积极性;可以合理地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循环练习法的特点:各练习站有机联系,各个练习站平均负荷强度相对较低,各组循环内各站之间无明显中断,一次循环的持续负荷时间较长,负荷强度高低交替搭配进行。
循环练习法的训练手段(举例)
第一站:连续跳过三个跳箱,可向前跳和向后跳,可穿铅或沙背心跳。
第二站:仰卧两头起20-30次。
第三站:跨步跳,两臂积极摆动,摆动腿的膝部应尽量高抬。
第四站:双手扶肋木,肩负一同伴单脚登上小跳箱、换脚作。可适当增加跳箱高度或负重的总量。
第五站:原地双脚跳绳。跳绳持续时间1-2分钟。
第六站:负重走。肩负杠铃或沙袋,连续低姿走100米,强度80%左右。
第七站:收腹跳。跳起后双脚屈膝尽量贴近胸部。
四、提高耐力素质的注意事项
(一)高效能的恢复与营养系统
恢复是运动训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恢复与负荷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没有负荷就没有疲劳,也就没有训练;没有恢复,则也就没有提高。耐力练习时间长,消化能量多,所以训练后就应采取积极的手段来促进机体的恢复。因此,应科学地安排训练与恢复,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运动后广泛运用医学的、生物学的、心理学的和教育学恢复手段,促进恢复过程的加速进行。当前重要的是采取措施,建立高效能的恢复与营养系统,使疲劳的肌肉及神经得到放松,为下次练习创造条件,加速提高练习者的耐力素质。
(二)多种练习方式相结合
耐力训练的方法手段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练习时间,以提高练习者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在抓好有氧耐力训练的基础上,不忘发展无氧耐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至于两者的比例,应视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三)加强指导和监督
由于耐力素质练习运动时间长,运动负荷较大,对练习者产生的影响也较大。负荷不当则常常会导致局部乃至整体的机能紊乱,所以我们应加强对运动训练的科学指导和监督,使之能行之有效地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不断提高练习效果。
五、结论
耐力素质是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定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运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当前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显示,我们不得不对国民耐力素质进行思考,国民耐力素质的锻炼已经迫在眉睫。学校体育教育对终身体育锻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尤其应注重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学荣,谭明义,著.社会体育学概论[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李鸿江.学校体能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过家兴,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6.
[4]田麦久,武福全,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小学英语论文参考文献(通用5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英语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 高敏.幼儿英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Flege(1987).A critical period for learning to pronounce foreign language .Applied Linguistics.1993.
[3] [意大利]蒙台梭利.任代文主译校.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 吴牧之.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双语教育网,2004.
[5] [美国]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 林泳海.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8] 强海燕,赵琳,西格尔.幼儿英语浸入式教育活动[M].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9] 哈默,田贵森.怎样教英语[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2.
[10] 边静.TPR教学法在儿童英语学习中的运用[M].宿州学院学报,2007.8.
[11] 孟云.幼儿园双语教育研究—基于昆明市幼儿园英语教育调查[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6.
[12] 狄飞.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 [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1.
[13] 颜晓芳.学前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误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
[14] 仲伟秀.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8.
[15] Jack Richard.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gman : Longman press,1985.
[16] John Lybolt,Catherine Gottfried.Promoting pre—school Language[M].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2003.
[17]Harlen Seyfer, 吴古华1998.《英语学术论文写作》,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8]穆诗雄2002.《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文秋芳 2001.《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青海省民和县李二堡镇窑洞小学马雪红。浅谈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N].科学导报,2017-03-31C03.
[2]山东高密市咸家工业区学校李晓华。如何提高小学英语的学习兴趣[N].发展导报,2017-03-31029.
[3]忻州市静乐县爱乐希望小学段锦花。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N].山西科技报,2017-04-21006.
[4]展宗艳。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02:142.
[5]王雪蕾。巧用单词卡,为小学英语学习打造兴趣课堂[A].吉林市东方智慧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全国智慧型教师培养体系建构模式学术会议二等奖论文集[C].吉林市东方智慧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2016:4.
[6]柯尊燕。也谈农村小学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6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6:2.
[7]张盼静。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OL].学周刊,2016(05)。
[8]耿琦。小学英语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6,09:207.
[9]于春环。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新模式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111.
[10]闫琳。试论浅谈农村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6,15:9.
[11]张玉。小学一年级英语启蒙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习惯[J].西部素质教育,2016,13:164.
[12]曹智勇。浅谈小学英语教学如何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9:235.
[13]于凤英。小学英语学习兴趣培养策略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6,18:135+133.
[14]孙学华。浅谈激发小学学困生英语语音学习兴趣的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10:97-99.
[15]付燕芳。小学阶段保持农民工子女英语学习兴趣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16]赵真。优化小学英语作业批改与布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2.
[17]靳永品。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论文精选(上卷一)[C].:,2004:1.
[18]王雪莹。浅谈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A]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二卷)[C].:,2007:1.
[19]刘海英。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采用夸张手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A]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三卷)[C].:,2007:1.
[20]周江平。培养小学英语课堂学习兴趣[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10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2.
[21]李江。浅谈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下卷)[C].:,2007:1.
[22]袁耀文。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A].《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年6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1.
[1]霍叶敏.小学英语课后作业的有效布置之我见[J].学周刊,2016,11:197-198.
[2]陈庆华,魏茂玲.小学英语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01:123-124+127.
[3]毛新.小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管窥[J].华夏教师,2016,02:65.
[4]汪慧.小学英语课堂提问艺术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3:106-107.
[5]高建霞.小学英语课堂创新教学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103.
[6]赵玉鑫.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108.
[7]季娟.小学英语课堂生命化教学的缺失与重构[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3:55-56.
[8]刘娜.情感因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01:49-51.
[9]吕硕.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J].学周刊,2016,30:182-183.
[10]沈青.小学英语形象联想教学法的实施[J].基础教育研究,2016,10:67.
[11]金文雅.浅谈“微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6,29:103.
[12]程方.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的模式构建[J].校园英语,2016,10:135.
[13]张春燕.新课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J].校园英语,2016,10:202.
[14]李安萍.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英语教学研究[J].校园英语,2016,12:90.
[15]王朝梅.小学英语歌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校园英语,2016,12:107-108.
[16]张敏.小学英语教学中听力教学“盲区”的突破[J].疯狂英语(教学版),2016,03:105-106.
[17]黄琳.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08:129.
[18]韩立霞.小学英语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6,04:33.
[19]王赫微.小学英语课堂分级阅读教学应用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6,14:95.
[20]张琪.小学英语教学中激发阅读兴趣的探索[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5:43.
[21]李爱平.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做好学困生转变工作[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7:79-80.
[22]陈金业.构建小学英语快乐课堂初探[J].学周刊,2016,21:229-230.
[23]盛敏.小学英语各板块预习模式的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08:73-74.
[24]梁君玉.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和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10:171.
[89]王纯清。小学英语学习兴趣持续性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90]李琛。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英语学习兴趣[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7:127.
[91]王娟宁。浅谈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西部(下半月),2007,03:254.
[92]李锦绣。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4:527.
[93]蒋满珊。浅谈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07,03:61-62.
[94]王雪莹。浅谈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A]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二卷[C].:,2007:1.
[95]张清云。小学英语课堂导入艺术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6.
[96]林琳。如何在小学低年级培养英语学习兴趣[J].教书育人,2005,02:53.
[97]王雁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试论几种活跃小学英语课堂气氛的手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06:88-90.
[98]范丽萍。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A].江苏省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江苏省教育学会:,2004:3.
[99]蔡美莲。让英语学习兴趣常驻学困生心中--浅谈“三结合”对小学英语学困生的影响及对策[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3.
[100]仲明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黑龙江省小学英语教学整体改革实验体会[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03:115-116.
[1]费巧莲.激情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5:72.
[2]李征娅.舞台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教师,2016,06:78-80.
[3]李莉.夸张手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6,09:272-274.
[4]李彦子.浅谈小学英语课堂变革[J].亚太教育,2016,01:40.
[5]何轶君.PBL模式对小学英语自我效能的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1:110-111.
[6]王东芳.如何让“动”成为小学英语课堂的主旋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2:68.
[7]韩笑.绿色背景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探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6,02:244.
[8]宋丽敏.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英语未来课堂探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1:120-121.
[9]杨进.小学英语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01:20-23.
[10]刘妲治.小学英语开展对话教学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6,02:267-268.
[11]路亚涵.浅谈小学英语教育中的创造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6,01:228-229.
[12]完玛草.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04:179.
[13]王秀国.小学英语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02:166.
[14]王思佳.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1:101+112.
[15]刘思瑶.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3:56-57.
[16]王凤英.浅谈小学英语两级分化的成因以及改进方法[J].才智,2016,04:193.
[17]沈丽萍.浅谈小学低年级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1:63.
[18]岳凌云.小学英语口语有效教学的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6,03:85.
[19]周海玲.浅谈小学英语教材插图资源的有效开发[J].中国校外教育,2016,05:98.
[20]卢林,张传福.论赏识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学周刊,2016,10:146-147.
英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汇总」
篇一
1.柯东霞(2005).交流与互动一一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旋律.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
2.曹逸韵(2012).浅析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输入假说与互动假说.《琼州学院学报》(4).
3.付凤文(2000).分阶段听力教学.《国外外语教学》(2).
4.方子纯(2006).语篇宏观结构分析与听力教学.《外语电化教学》(8).
5.卢仁顺(2002).“输出假设”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4).
6.陈丽清(2010).新的英语教学模式--民主与互动性教学.《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
7.梁岁林(2004).图式理论下的听力课新型教学模式的运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
8.董明(2004).大学英语课堂“生生互动”模式初探.《外语与外语教学》(5).
9.金海玉(2012).浅析语言输入、互动、输出假说与二语习得的关系.《海外英语》(18).
10.方申萍(2000).第二语言听力理解中的学习策略培训.《国外外语教学》(4).
11.沈昌洪.刘喜文.季忠民(2010).《第二语言习得导论》(英文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2.宫力(2010).《交互式语言教学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3.顾伟勤(2010).论“互动假说”的.发展与局限.《外语学刊》(5).
14.何培芬(2003).解码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中的应用.《外语电化教学》(12).
15.李慧敏(2006).从图式理论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8).
16.刘玉红(2010).英语课堂教学生生互动模式管窥.《教学与管理》(9).
17.李燕.贾放(2001).“互动假说”与语言课堂教学互动策略及效用研究.《语言文字应用》(S1).
18.吕玉明(2000).改进听力教学的三个环节.《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2).
19.穆育凤(2002).《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中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外语电化教学》⑵.
20.邱采真(2002).试论互动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5).
篇二
1.张霞,2012,基于语料库的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词块使用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2.解亚梅,2006, EFL词块法及其对写作成绩的影响。重庆大学硕士论文。
3.蔡文利,2009,词块与语言输出。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
4.解亚梅,2006, EFL词块法及其对写作成绩的影响。重庆大学硕士论文。
5.黄燕,2008,高中英语写作中词块使用的调查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6.段士平,2008,国内二语语块教学研究述。《中国外语》,第24期。
7.卫乃兴,2004,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初始研究。《现代外语》,第2期。
8.王朝银,2012,创新设计导学案:英语必修1.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9.张含玉,2008,中学英语语块教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试论提高公安战斗力的途径与方法 摘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各级党委、政府对社会治安和公安工作越来越重视,都把社会治安作为投资和发展环境的重要方面。在人财物大流动的格局下,破案打击、抓捕犯罪的难度不断增加,无打不安,无防不稳,170万公安民警担负着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警力的瓶颈已日益显现,如何在现有的警力中充分挖掘潜力,提高公安战斗力成为各级公安机关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研究的目的,旨在于通过对公安机关现状的分析及对策的探讨,为正在进行的警务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本文根据本人在基层工作的多年经验以及对公安工作的思考,就公安机关战斗力制约要素进行了充分阐述。通过本文的探析,我们认识到,要提高公安机关战斗力,必须通过提高公安民警素质、大力推广和加强绩效考核的激励机制、科学整合现有警力,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三方面解决,从而提高驾驭和控制社会治安的能力,保证社会政治、治安的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试论提高公安战斗力的途径与方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各级党委、政府对社会治安和公安工作越来越重视,都把社会治安作为投资和发展环境的重要方面。新时期,公安机关肩负着维护社会政治、治安稳定的繁重任务,一手抓打击,一手抓稳定,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总体目标成为当前要务。中国刚刚加入WTO,我们还要抓好服务,入世的根本目的是参与以公平有序、自由竞争为基础的全球市场体系,要求政府在确保法律透明度、统一法律实施等方面履行承诺,作为执法部门,中国警方将在以全球化为背景的舞台上表演。中国警察不仅需要调整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工作模式和警务观念,还要在角色转变之后,探索新的警务体系,为世界警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170万公安民警担负着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警力的瓶颈已日益显现,如何在现有的警力中充分挖掘潜力,提高公安战斗力成为各级公安机关迫在眉睫的任务。多年来,我一直在基层工作,对基层警务制度有着很深的感触,对民警工作、学习、生活有着最直观的了解,本文将就如何提高基层民警战斗力作肤浅探讨: 一、派出所民警工作现状 1、少部分民警的素质与派出所要求的高素质之间有一定差异。 派出所改革中要求民警“一警多能,一警多用”,刑侦民警担负打击犯罪,的要务,社区民警需要“沉”在责任区之中,处理自己责任区内发生的方方面面的事情,工作内容纷繁复杂,是责任区内的“多面手”,因此对民警素质要求很高。如果在配备责任区警力时,搭配不够恰当,势必会影响到该责任区的工作效率和成绩。另外少部分责任区民警可能由于年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等多方面问题,分管工作中不能胜任全部工作,着手于办理案件、处理纠纷、布置耳目、上报信息、防范管理尤其是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等工作时感到力不从心,自身工作压力很大。 2、派出所民警普遍存的超负荷工作现象。 超负荷劳动在公安机关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基层派出所民警更是如此。国家规定公务员的标准工作时间为每周40小时,基层派出所中,即使是工作较为规律的内勤也在70小时以上,至于责任区民警加夜班、双休日不休息更是常事,据不完全统计,基层派出所民警年均200余天在所加班。大量的中心工作、阶段性、特急性工作与不确定的工作时间,使我们的民警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由此带来的健康问题也影响了工作质量。当然,超负荷工作除了我们公安工作自身性质决定的原因之外,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个别民警个人效率不高,需加班才能完成任务;另一方面是有些工作事先在警力调配、警力使用上没有很好规划,牵制了一定的警力。 人民警察的素质是公安机关战斗力的关健因素之一,也是体现公安机关作风最基本的因素,人民警察的素质直接影响整个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因而要提高公安战斗力首要问题是狠抓队伍的素质建设,向素质要战斗力。 二、狠抓各项教育机制的运行 1、以德育警。加强民警思想教育,教育民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做到以德治身、以德树威。同时开展多方位的谈心家访活动,了解民警思想动态,把握民警思想脉搏,确立对症下药机制,同时了解民警的家庭实际困难,并积极帮助解决,保证民警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每一天的工作、学习、生活。 2、分类培训。按照“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地加强民警专业技能培训,不搞千篇一律,进一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实用性,使民警能学以致用。 3、逢进、晋必训制。严格进人机制,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从源头上保证队伍的高素质,从源头上把住进入、从警的质量,组织新民警进行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及各种法律法规,保证新民警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实战技能,投入公安工作。本着“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凡初次上岗的民警都必须参加专业训练,经考试合格,方能上岗。晋升警衔民警参加相关培训,以更新知识,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 二、从严治警,从优待警 公安队伍是一支纪律化队伍,队伍管理首先要严字当头,具体实施中以《内务条令》为切入口,下大力气抓好从严管理,用制度来规范民警的言行举止,改善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和服务水平。其次凝聚警心才能激发队伍活力,有活力才有创造力,公安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只能激发出了全体人员的创造力后,整个集体才能形成战斗力,做到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同时从优待警也解决了各位民警的后顾之忧,不至于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1、大力推进休假制度,建立民警健康档案。现在各基层单位的民警是超负荷运作,到最后往往是民警成批成次地病倒,造成了工作的盲区;再者,我们所要的是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而不是一支疲劳之师,列宁同志说:“不会休息的人也不会工作”,拥有健康的体魄、饱满的精神的队伍才是一支威武之师,所以要合理安排工作,科学进行警力配置,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保证民警的休假、休息,让民警有时间调整一下疲惫的身心,用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新一期的工作。同时基层民警基本上都是疾病缠身,建立一份健康档案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实用性,可以每年进行二次全面体格检查,及时了解民警身体状况,合理安排治疗,避免小病拖成大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建立优抚制度。建立“三个一”制度,即一个基金、一份档案、一项联系制度。“一个基金”是指建立立功创模基金,对有功人员实行物质奖励,定期或不定期发放奖金。“一份档案”是指建立功模人员、英烈、遗属、特困民警及家属的档案,每年定期走访慰问并发放慰问金、补助金,帮助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解决他们后顾之忧。“一项联系制度”是指建立领导与功模人员、英烈、遗属、特困民警及家属的挂钩联系制度,由领导“一对一”进行扶助,对他们的生活、工作、待遇等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加大优抚力度,对伤残民警、有功人员(特别是牺牲民警)都能按照规定及时上报特别抚恤,使民警及其家属能尽快得到优抚。 三、大力推广和加强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 强化目标管理考核,形成了以竞争、激励为特色的目标管理体系,经过量化后,形成符合目标管理要求的绩效考核机制,对于绩效考核,无论是派出所的领导还是普通民警都认为很有必要,对此持欢迎态度。绩效考核形成了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环境,通过以考核与物质利益挂钩的方法,奖勤罚懒,激发民警的上进心,形成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的良好竞争氛围。 1、长期以来,由于公安工作的社会性较强,工作的量化难度大,民警工作的数量、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反映。实行考核,明确了工作的绩效标准,使相同岗位之间有了对比;通过考核,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凸显,有利于相互学习,激励后进。 2、派出所的管理有章可循,日渐规范,对于提高队伍管理水平大有裨益。由于各个工作岗位有了明确的目标责任,每个人对自己岗位都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在激发个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发挥了良好的效用。 3、民警绩效考核的实施,在各派出所形成了"工作-考核-再努力工作"的良性循环局面和长效动力机制,促进了民警工作;通过对考核结果运用奖优罚劣,将民警职务行为导向了组织期望的方向,有利于组织合力的形成与加强;“后进民警"的设立,改变了往日只评优,不评劣的倾向,增加后进赶先进的动力,有力地激励了处于中间层次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先进更先进。 但是,现有的民警绩效考核大部分是针对民警个人而言的,许多公安工作都是合作性、团队性非常强的,所以有必要设立相应的指标考核派出所工作的整体,引导民警自觉加强工作中的合作意识,培养民警的集体感。设立整体性工作的考核指标,可以使局机关注意派出所工作产出的整体效果,更容易评价派出所部门的工作情况;也可以使派出所长自觉加强对于派出所整体的管理,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工作质量,从而达到促进工作的目的。 另外,考核实行至今,有些民警的积极性已被很好得调动,也有些民警对于指定责任区的作法存在异议,我们可以考虑实行责任区竞争选择的制度。在选择前,将各个责任区的地域特征、范围大小、工作基础、拟订目标等情况说明,并根据管理的难易程度分类,各类完成目标的奖励亦不相同。然后由民警以类似“招标”的形式自由选择。在规定的考核期限到来后,对责任区民警的工作进行评价。完成预定任务的奖励,未能完成任务的处罚。通过设立这种机制,使民警的工作更具平等性与自觉性,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派出所管理的效果。 四、科学整合现有警力,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在人财物大流动的格局下,破案打击、抓捕犯罪的难度不断增加,无打不安,无防不稳,如何保证社会治安的稳定,提高驾驭和控制社会治安的能力,这必然要求警力的投入,如何在有限的警力资源内挖掘潜力,这就要在向素质要警力的同时,我们还要向机制要警力。公安工作如何做到以低投入收到更大的工作效益和社会效益,以稳定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服务促进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全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当前公安机关的明智选择。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一项以提高治安控制能力为目标,按照各个地区的治安规律和特点,科学整合各种治安防控资源,明确各警种各部门在防控责任区内的职责任务,依靠人防、技防、物防和意识防等各种有效载体,通过协同配合、相互策应、整体作战,实现打防控一体化的系统工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对各种防控资源的有效整合,打防并举、以防为主是辩证的统一,打击犯罪可以遏制案件的发生,而防范控制则可以减少案件的发生,并可以提供线索人头,为打击破案服务,形成公安工作的良性循环,从而减轻辖区整体的防控压力,跳出“发案-破案-再发案-再破案”,民警疲于破案的怪圈,提高了社会面的“见警率”、“管事率”和快速反应能力,为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社会稳定”总体目标提供了有效载体。 1、优势互补,有机整合,捆绑作战,形成合力。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有“重打击、轻防范”的弊端,造成刑侦民警忙打击,边打边冒;社区民警搞防范,无所适从,从一定程度上造成警力浪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展以来,对社区民警就社区民警五项职责进行了具体分工与要求,并在不断的探索中完成了可行性论证,形成了以社区民警为主导的社区防范队伍。刑侦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打击破案,要紧抓破案不放,同时利用破案为社区服务,找准刑侦工作与社区工作的契合点,形成以破案为龙头的防范工作,整个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后,理顺刑侦警组与社区警组关系,通过提高警组工作效率,参加派出所日常值班工作,切实解决派出所警力不足的问题,使更多的警力下沉到社区,加大社区的防范力度,从另一个层面上减轻刑侦工作负担,完成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 刑侦、社区工作有共同的立足点:基础工作,刑侦、社区工作的基础工和形成一张互相交错的网,但以前这张网没有沟通,没有形成结点,存在工作上的盲区,这就给犯罪留下了可乘之机,造成防范漏洞。要真正地防控辖区治安,就要求这两张交错的网形成结点,信息互补、资源共享,刑侦民警提供案件信息,发案动态,为防范提供针对性建议,社区民警通过防范提供案件线索,为打击破案提供人头、线索,从而实现公安工作由被动走向主动的转变,解决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传统救火式工作方法,完成由案到人到由人到案的破案模式转变,变被动守候为主动出击。同时在沟通中完善,在互补中互利,从而提纲挈领,全面防范。 单兵作战力量有限,只有诸警种协同配合,才能真正完成全面防控辖区的任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展以来,我所积极探索新思路,采用了挂钩责任区的形式完成刑侦民警与社区民警的捆绑作战。自2002年10月份,我所在的长安派出所积极调整派出所勤务制度,形成了两班制、弹性工作制相结合的勤务制度,并将刑侦民警直接挂钩到各警务站,定时、定点参与社会治安防控,并及时分析通报辖区治安状况,与社区民警相互合作,形成合力。这样一来,刑侦民警进一步了解了辖区情况,社区民警也做到了辖区发案情况了如指掌,避免了盲目防范,双方相互促进,有机组合,大大提高了各警务站战斗力,从而提升了整个派出所的战斗力。 2、全面整合民力资源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人民群众是我们做好公安工作、维护社会治安的力量源泉。广大社区党员、干部、青年团员、治安积极分子都是社区防范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推进警务工作的社会化,把民力吸收到警方的专门工作中来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核心内容,也是解决警力缺口的有效方法。 整合民力,发挥群众在治安防范工作中的作用,必须有一定的形式,把松散的群众紧密地组织起来,除开展社区防范宣传、义务护院护弄等传统防范活动外,还可以充分发挥治安志愿者年龄身体条件好、整体素质较高的优势,结合他们的职业特点和作息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安全检查、法律咨询、义务巡逻、便民服务等活动,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同时,对治安志愿者中的好人好事和先进事迹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充分激发治安志愿者的荣誉感,增强治安志愿者队伍的凝聚力,使治安志愿者真正面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辅助力量,解决警力的供需矛盾。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的警种之一。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任务是通过行使职权,预防、制止和惩治妨碍审判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审判秩序,保障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近年来,由于审判任务日益繁重,司法警察现有警力已不能适应审判工作的需要。探索改革现行的司法警察管理体制,充实警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现行法警管理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新法警“进口”不畅,老法警“出口”不通。从目前的政策看,已暂停从社会和机关内部招考法警。从法警工作特点看,35岁以后,一般就难以适应法警工作(法警领导干部和少量骨干除外),需要转岗。但由于审判岗位要求高,后勤岗位有限,且要精简,故难以安排。一般情况下,干法警工作干至年老,干至退休。(二)年龄偏大,队伍老化的状况日趋严重。从年龄结构看,一些法院法警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上,年龄偏大,难以适应法警工作对抗性、灵活性和机动性较强的工作特点,影响战斗力和工作效率。(三)职数满待遇差,缺乏激励机制。法警的职级晋升与行政干部一样,按法院总人数确定比例。绝大多数法院科级非领导职数已基本占满,部分法院甚至超职数,难以晋升。许多40岁左右的法警还是科员级,与审判人员相比,缺乏激励机制,待遇较差,影响队伍的积极性。(四)警力不足,难以适应审判工作需要。按最高人民法院要求,按法院总人数的12%配备法警,法警押解人犯按2:1押解。事实上一些法院法警的人数没有达到此要求,难以适应审判工作的需要。二、司法法警实行聘任制是解决警力不足的主要办法(一)关于聘任制的依据和原则法警实行聘任制改革的依据是最高法院《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中关于“探索改革司法警察任用制度,试行部分司法警察聘用制,理顺司法警察的进出渠道”的要求。实施此项改革,应当遵循的原则是:1、择优原则要通过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改革措施,选择优秀人员充实法警队伍。2、“进出口”畅通原则法警队伍必须年轻化、专业化,保持进出口畅通,充满生机和活力。3、专业法警与聘任法警相结合原则从法警工作的特殊性、稳定性、专业性的角度出发,应保留法警队伍中的领导干部和主要骨干力量,不能全员聘任。(二)关于聘任制法警的基本来源根据司法警察工作性质和特点的要求,为保证聘任人员具有较高质量,从应届高等院校毕业生、军队和武警退役军人中聘用。同等条件下,公安、政法院校的毕业生及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优先聘用。(三)关于聘任法警工作应参照的主要内容1、基本条件:(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2)遵纪守法,作风正派,品行端正,没有受过党、政纪处分,志愿从事法警工作;(3)年龄在25周岁以下;(4)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或同等学历;(5)身体健康,五官端正,男性身高在1.70米以上,女性身高1.60米,双眼裸视为1.0以上,无残疾。2、主要职责:(1)警卫法庭,维护审判秩序;(2)值庭时负责传带证人、鉴定人,传递证据材料;(3)送达法律文书;(4)执行传唤、拘传、拘留;(5)提解、押送、看管犯罪嫌疑人和罪犯;(6)参与诉讼保全和生效裁判的强制执行活动;(7)其他相关工作任务。3、任职要求:(1)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忠于职守,履行职责,公正廉洁,不得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2)努力学习政治、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3)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科学手段,拓展知识面,加强个人修养;(4)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备良好的工作作风,一切行动听指挥,机智灵活,勇敢果断;(5)认真遵守法院的各项纪律和规章制度,严格保守审判工作秘密;(6)坚持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隐瞒或歪曲事实真相,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7)仪表端庄,礼貌待人,维护法院形象;(8)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因私外出不得着法警制服。4、聘任聘任制司法警察聘任期为三年,年龄达到35岁一般不再续聘。聘用程序是:(1)各法院根据审判活动开展情况、发展趋势提出当年需求额。数量不超过各法院法警编制总数的70%;(2)市高院对拟聘用人员统一进行考试和心理测试;(3)由聘用法院进行面试、政审、体能测试和体检,符合条件者,择优聘用为法警。(4)市高级法院组织各法院与与被聘用人员签订劳务合同。(5)聘用司法警察必须经高级法院司法警察总队,依照《人民法院训练大纲》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5、解聘除聘任合同期满解聘外,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即时解聘。(1)不能正确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按照工作要求履行职责,没有正当理由未完成任务的;(2)政治、业务素质较差,难以胜任本职工作的;(3)工作责任心不强,在工作中出现严重失误的;(4)没有上进心,不努力学习政治、业务和科学文化知识,工作没有主动性,消极怠工,不服从管理的;(5)执行任务时不听从指挥,顶撞领导,冒险蛮干使工作造成被动的;(6)闹无原则纠纷,打架、骂人情节严重的;(7)工作时间和执行任务中酗酒的;(8)有其他不适合法警工作和违法违纪行为的。有下列行为解聘后,视情节追究责任:(1)刑讯逼供或者体罚虐待人犯;(2)非法剥夺、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搜查他人的身体;(3)敲诈勒索或者索取、收受贿赂;(4)工作中殴打他人或唆使他人打人;(5)玩忽职守,不履行法定义务。三、对聘用法警的管理及要求(一)法院对聘任制司法警察有工作上的指挥权、使用权和管理权并实施考核;(二)由高级法院根据各法院需要情况将聘用法警编入各法院法警队,执行法警任务,履行法警职责。但聘用人员不得担任法警队的领导职务;(三)聘用制司法警察参加法院党、团组织活动;(四)聘用制法警的警服由高级法院按规定配发,执行公务时必须着装。(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的有关规定,对聘用司法警察评定警衔。(六)聘用制法警的工资福待遇,按照国家公务员的职级序列和警衔补贴的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包括养老、医疗、失业。(七)聘用制法警因公致残或牺牲的,人民法院参照有关规定办理评残和抚恤。
参考文献1 凌云,杨秀良. 试论公安工作规范化建设[J]. 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2 . 2 陈瑞平. 解决警力不足问题的误区与途径. [J].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鹤壁市公安局. 1996. 01. 3 黄亦飞,欧阳梓华. 我国警察的亚健康现状与警力关系分析. [J].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法律系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法律系. 2005. 10.4 优化警力资源配置. [D]. 人民公安报. 2002.5 马红兵.科技强警 人才为本[J];公安教育;1998年06期 6 孙小杰.走科技强警之路 提高队伍战斗力[N];北京日报;2000年7 李敏也.用科学的制度选人用人[J]. 党建研究, 2006.048 张兆端.社区警务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社区化理论与实践[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119 Admin.从加强队伍教育管理着手 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EB]. ,2010-06-15 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