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中国刀刻书画艺术研究院论文

中国刀刻书画艺术研究院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刀刻书画艺术研究院论文

序号学术论文发表期刊1考释古代书论中的“势”《南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2从《书法指南》看俞剑华的书学思想《俞剑华学术研究论文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3论王宠书法的简淡美《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4从米芾对颜真卿书法的评论看其书法审美追求《书法赏评》2009年第4期5趣在奏刀——论明清印人在篆刻过程中的生命体验《中国书画》2009年第11期6‘偶然欲书’论《书法赏评》2011年第5期7云在青天水在瓶——谈邓之诚的篆刻艺术《中华书画家》2011年第12期8一书一世界——论古代书法家的章法意识《荣宝斋》2012年第1期9论董其昌的书法用笔观《中国书画》2012年第1期10论邓石如篆刻的气象《书画世界》2012年第3期11笑谈间气吐霓虹——论明代何震篆刻的豪放之境《荣宝斋》2012年第5、6、7期12润含春泽 干裂秋风——论清代程邃篆刻的荒寂之境《荣宝斋》2012年第10、11、12期13舒卷浑如岭上云——论清代丁敬篆刻的天然之境《荣宝斋》2013年第3、4期14尽合古法 尽见性情——论祝允明狂草中的“满纸点点”《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15道在瓦甓——论吴昌硕篆刻的鸿蒙之境《荣宝斋》2013年第9、10期16论明清文人篆刻的意境《西泠印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 周晓毅. 源远流长的印章与篆刻艺术[J]. 百科知识, 1996,(11) [2] 梁景惠. 篆刻浅谈[J]. 中文自修, 2005,(10) [3] 黎伏生. 印章·篆刻艺术审美初探[J]. 文艺研究, 1987,(02) [4] 黄惇. 古代印论研究方法札记[J]. 文史杂志, 1992,(04) [5] 纪伟基. 取精用宏 铁笔纷披——浅谈篆刻艺术的出新[J]. 书画艺术, 2000,(05) [6] 赵宏. 文彭对篆刻艺术的中兴之功[J]. 书法世界, 2004,(02) [7] 岐山. 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耳——钱振亚篆刻印象[J]. 书画艺术, 2006,(02) [8] 刘江. 但视其印知其人——刘泽荣及其篆刻艺术印象[J]. 新闻天地, 2006,(08) [9] 盛东涛. 削玉镂冰手 挥刀斩云根——陆昱华的篆刻艺术[J]. 书画艺术, 2008,(04) [10] 高石农, 陈荣杓. 篆刻艺术东传日本及其影响[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80,(01) [1] 石磊. 篆刻浅说[J]. 师范教育, 1992,(11) [2] 李澍周.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成立周年活动综述[J]. 美术观察, 2007,(12) [3] 谢紫妮. 篆刻的前世今生[J]. 甘肃教育, 2008,(13) [4] 田正前. 文明的艺术 深刻而高雅——陈文明的书法和篆刻艺术及教育[J].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0,(07) [5] 徐文景. 方寸之间 乾坤无限——品评马士达先生的篆刻艺术[J]. 人民论坛, 2011,(03) [6] 高石农, 陈荣杓. 篆刻艺术东传日本及其影响[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80,(01) [7] 徐鸣. 方寸天地见功力——许炯的篆刻艺术[J]. 艺术百家, 1997,(04) [8] 余巨力. 韩登安篆刻艺术浅述[J]. 书法艺术, 1997,(04) [9] 陈道义. “自成一家始逼真”——刘江先生及其篆刻艺术[J]. 书法之友, 1999,(12) [10] 纪伟基. 取精用宏 铁笔纷披——浅谈篆刻艺术的出新[J]. 书画艺术, 2000,(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1]彭志远. 我有我法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比较中解读齐白石的人生态度[J]. 才智, 2008,(10) . [2]胡晓明. 妙手丹青难留春——论惜春的形象刻画[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01) . [3]张宜书. 花鸟画的民俗内涵及艺术特征[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2,(01) . [4]孙子威. 文学——“庄严的谎话”(续)[J]. 理论与创作, 1993,(06) . [5]邹强. 梦意象形式美学特征研究[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8,(02) . [6]张宜书. 土级·俗极·美极——谈齐白石的绘画艺术[J]. 美与时代, 2003,(11) . [7]杨正发. 试论齐白石花鸟画的写意精神[J]. 美术大观, 2010,(11) . [8]王福才. 八大山人大写意绘画的符号性[J]. 齐鲁艺苑, 2006,(01) . [9]林锦镇. 自然与心象的轨迹——对写意中国画的思考[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 [10]陈再乾. 论中国花鸟画写生尺度[J]. 艺术探索, 2009,(05)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1]陈健毛. 吴昌硕“与古为新”绘画创作论的美学解读与文化观照[D]. 广西师范大学, 2005 . [2]张欣. 明代晚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写意性绘画特征探析[D]. 汕头大学, 2007 . [3]王福叶. 论“三言二拍”对唐传奇梦意象的借鉴与发展[D]. 曲阜师范大学, 2010 . [4]崔垚. 浅析中国当代“写意油画”[D]. 西安美术学院, 2010 .

中国刀刻书画艺术研究院是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培训基地2015年在北京市顺义区成立的刀刻书画艺术研创部门,是由中国刀刻书画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张小明老师主创中国刀刻书画艺术的研创团队,是非营利性的民间艺术学术组织,在全国开展刀刻书画艺术的学术交流和网络刀刻书画艺术的普及教学工作,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成立了刀刻书画艺术研究院黑龙江分院,在北京顺义区,通州区,怀柔区分别成立了中国刀刻书画艺术研究院各区分院,免费教学万余人次,张小明刀刻书画艺术作品多次走出国门被海外艺术机构收藏。中国刀刻书画艺术研创团队,正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扎根基层的创作热情,欧歌新时代赞美小康社会的盛世中国,以刀代笔为广大人民刻画美好前景。

书画艺术论文

我说国林啊,你是不是太迟了。

多少字?找个熟悉的画家,从一幅画切入。比较容易些,由点到面。扩展开

国画的审美一:国画独特的审美中国画从工具材料、艺术追求、审美理想等方面与西方有着明显的不同,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形式。1:工具材料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是笔、墨、纸、绢。与西方绘画所使用的画笔颜料相比,存在着显著的不同。中国画用笔即毛笔。毛笔的特点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笔端尖而有锋,有利于线描勾勒,并可以发挥多种笔法,以绘制流畅婉转、富于动感的线条见长。中国画的一大特色为用线条来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墨,传统的中国画用墨,以纯细的桐油烟或松烟精制而成。根据与水的调和比例的大小,可以有微妙的浓淡变化。中国画家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自然界玄目光色的困扰,专注于画面笔情墨韵的营造和对象精神气质的捕捉,成就一个清淡幽雅的艺术境界。中国画用的纸绢,有较好的韵墨性能,使墨汁在上面渗化开来自然形成浓淡不同的层次。可以说中国画的笔墨与纸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筑了一个浓淡相宜、笔歌墨舞的艺术世界。2:描绘手段中国绘画描绘形象的目的,不象西方写实绘画那样欲创造一个视觉幻想的世界,而是从一定程度上把绘画当成一种"示意"行为,即通过笔下的形体表示创造者的情意。明暗光影、色彩斑斓都引退到创造者的关注视野之外,而借助灵活飞动的线条,挥洒自如的笔墨,造就一个饱含创作主体情感和意志的独特的艺术世界,这才是中国画画家描绘形象时的真正目的。3:整体效果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绘画在整体效果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空白"。中国画家在描绘出主体之外,大多不画背景,在画面上留有较多的空白。中国画形状各异的空白本身,既形成一种节奏变化,有给人留有想象的余地,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效果。画面的空白时画家简约笔墨的结果。中国画素有崇尚简练的传统。二:国画的美学特点绘画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在二维空间的范围内,反映现实美、表达人的审美感受的艺术。绘画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线条美、色彩美和构图美上。中国传统绘画有其独特的美学体系,美学观点,美学范畴。1: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富民族特色的审美标准,既是画家创作的原则,也是欣赏的原则。 意境就是情与景的完美交融。能够产生意境的形象,并不是一般的普通形象,而是富有生命力的形象,这种形象能体现出主体与客体、形与神、虚与实、动与静、情与景诸方面的高度完美的统一。它根本的美学不满足于有限事物的外在形式模仿,而要在有限中去表现无限,塑造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从而能引发看图人的审美想象。意境是中国绘画美学体系的精髓,凝聚着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绘画作品追求的最高境界。2:形神统一观形就是形似,是对物象外形的描绘;神即神似,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特征的把握。3: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最准确、最几种地概括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基本精神,是构成中国绘画艺术的传统审美尺度最根本的审美要求。气韵生动着眼于宏观的自然与人生,立足于艺术的生命结构和自然生命运动的统一,更具有艺术本体论的深刻涵义。绘画作品如果气韵生动,就会给观赏者造成一个形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4:天人统一观其大致内涵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亲密无间、相互统一的。艺术家应将自己融入自然。5:心物统一观"心"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表示审美主体,也就是人,"物"则表示审美客体,即客观事物。心物统一是中国古代画论的重要范畴。6:虚实统一观虚实对立统一,"虚"指虚构、虚灵、虚幻;"实"指实体、实事、实物。中国画十分讲究虚实关系,中国画讲究含蓄,追求诗情画意,反对直露,正确处理虚实关系,是构成中国画意境的重要表现手段。7:中和为贵中和就是指统一体的协调性和韵称性。孔子的中庸之道,即为中和。中国画十分重视主体心境的和谐。中国画基本技巧之一 --用笔唐代张彦远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张彦远在此强调了用笔与立意造型的关系。立意须造型、造型须用笔,用笔便成了中国画基础的基础。1:笔与线中国画的用笔实即用线,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线在形体的塑造中绝不是一种对轮廓线的描摹,还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量感和动感。比如在山水画中,斧劈皴给人坚挺硬朗的感觉;披麻皴则给人松软的感觉等等。线的运用,体现了中国画家对客观形象的概括、提炼和理解能力,体现了他们驾驭物象的巨大创造力。在中国画中,线及其塑造的形体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线条自身的品格特征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正如石涛所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淘泳乎我也。"笔墨(线条)所具有的这种抒情写意性,是由于画家在运笔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使线条自身具有了千变万化的姿态。一方面,线条丰富多姿的形态可以唤起欣赏者对现实生活的万般物象中类似物体形态美的联想,使抽象的线条成为现实事物形体美的一种间接曲折的反映,因而唤起人们的不同感受。另一方面,画家在运笔过程中个人情绪、意趣、思想的灌注,使得中国画中的线条具有明显的画家个性特征,达到抒情、畅神、写意,进而表现画家的审美理想、气质、心灵、人格。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画如其人"。2:笔与意张彦远的"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把立意看作是用笔之"本","本"即统帅。"意"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文化内涵,它是画家主观世界的复杂反映,即各种感情、理想修养、气质等等。"意"是主观的,但又不是纯主观的臆造。中国画家就是通过线的运用来实现这种"抒情写意"的。所以清代布颜图认为"意之为用大矣哉……故善画必意在笔先,宁使意到而笔不到,不可笔到而意不到。……故学之者必先意而后笔,意为笔之体,笔为意之用"。作为人的主观世界活动的"意",其本身是不能直接"用笔"的,中国画以意使笔的要领,就在于以气使笔,以意领气,即所谓"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意在笔先"就是说画家在命笔落纸之前即已形成立意构思,一旦笔行纸上,意在笔中。中国画家往往就是在这种情态下来把握自己瞬息万变的情绪流程,抓住来去倏忽的创作灵感,保持创作冲动的新鲜性和连续性,不失画机,一气呵成。3:笔与力气运用笔要求画者全身精力贯至笔端,下笔自然能产生力度,这就是"笔力"。由于构成画家的"意"的气质、涵养、情感、思绪不同,贯于笔端之气也会不同。以气使笔的"气"不同,也就造成了用笔"笔力"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如吴昌硕运笔质朴而苍浑,赵之谦用笔如"绵里裹针",郑板桥的线则秀挺刚直,更有名垂青史的"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中国画家在意存笔先、以气使笔中,创造出了形态有别各具韵致的种种笔法。笔法的变化是以笔力的变化来体现的,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多姿多彩又给中国画家提供了"笔力"的创造源泉。如王羲之从鹅颈的回转感悟到了笔力的弹性变化,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出狂草之笔法,而苏轼、黄庭坚又分别从逆水行舟与船夫荡桨中悟出了笔力的奥秘。中国画家在运气使笔时,笔随气行,画家的天机才华,全在有意无意间自然流溢。清代王原祁说:"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绝无求工求意之意,而工处奇处蜚然与笔墨之外。"中国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常说要排出杂念,保持松静自然的心身状态,就是要使气运笔端,笔笔畅通,笔笔见力。三:中国画的基本技法之一 --用墨用墨,是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历来的画家都讲究用墨,大写意画的崛起和生宣的普遍应用,用墨与用笔便成为中国画的基本特色。中国画的用墨,主要是运用墨色变化的技巧。由于笔中含水墨量的差异,便产生干、湿、浓、淡的变化。以墨代色,产生了墨分五色的说法,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运墨而五色具。"五色,即焦、浓、重、淡、清,而每一种墨色又有干、湿、浓、淡的变化,这就是中国画用墨的奇妙处。此外,还有墨分六色之说,清代的唐岱在《绘事发微》中谈道:"墨色之中,分为六彩。何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是也。"又云:"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瓣,是无凹凸远近也。"以中国画墨色变化的丰富程度是可想而知了。没有变化的墨色必然呆滞板浊,成为没有生气的死画。一个画家成功往往离不开用墨的精能,如齐白石画虾所以能妇孺皆知,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在于用墨的得当。他画虾曾三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淡。"如今我们所见到他笔下的虾形态栩栩如生,通体透明而坚韧的虾壳,特别是虾的头部,在脑壳墨色清淡处,浓墨一笔即为虾脑,真是妙到了绝处。中国画用墨技巧,并不是体现在调色盘中能调出多少种墨色的变化,而是如何使不同的墨色在纸面上体现出来,其中尤为困难的是,如何使一枝笔中产生出各种墨色的变化。随着中国画的不断发展,用墨的技巧也趋成熟,产生了"泼墨法"、"积墨法"和"破墨法"多种表现手法。四:中国画的技巧之一 --用色特点中国绘画历来都十分讲究色彩的运用,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随类赋彩"作为"六法"之一。这以物象的种类不同面赋以不同色彩的理论,便是中国画用色的基础。中国画讲究"随类赋彩"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空间环境对物象的影响,随着空间环境对物象的影响,随着空间环境的变化,物象的色彩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南北朝时的萧绎对这一现象曾作过仔细的观察,在《山水松石格》中谈到:"秋毛科骨,夏荫春英,炎绯寒碧,暖日凉星。"这是我国最早说明季节、气候的不同,所以起的物象色彩的变化,特别是冷暖色调的变化。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则概括了季节的变化对水色和天色的影响:"水色:春绿,夏碧,秋青,科黑;天色:春晃,夏苍、秋净,科黯。"清代的唐岱《绘事发微》引用郭熙的话,更是形容得有声有色:"山有四时之色,风雨晦明,变更不一,非着色以像其貌。所谓春山艳冶面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淡,冬山惨淡而如睡,此四时之气也。"

在我看来,学篆隶书法有五难。其一,今天距篆隶的原生时代太过遥远,很容易造成难以穿越的历史隔膜,相差二十岁就有“代沟”,差两三千年又会怎样?最典型的现象是学习篆隶书法较好者能规模其形,较逊者连形都把握不好,更不要说神意、古雅了。至于好的个性与创新,尤为麟凤之属。其二,在篆隶的原生时代,古人没有留下关于技法、审美的任何文字说明,后嗣承习的过程中偶尔有只言片语的书论,又往往不关痛痒。今人对篆隶古体的认识,大都出自清人散断的题跋、评论与书写体会,这对了解各种学习范本所代表的处于原生状态的篆隶书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其三,后人对那些处于原生状态的篆隶书法作品所做评述,都是根据金石拓本的审美经验,而金石文字无不受到书制工艺的影响,具有“二次完成品”的属性,不能准确的反映书写的真实状态。再则,古人的篆隶审美和技法总结,同样有隔膜,而表达见解的方式和用语,经常要借鉴来自时尚篆隶或楷行草诸体的经验感受,其中的误差与谬误自然不在少数。其四,在篆隶所处的原生时代,文字的实用是第一位的,美从属于文字规范,人们还没有纯为审美的艺术需求,更不会想到如何在作品中投入自我。那么,三代秦汉为数众多的篆隶经典作品及其丰富多变的个性风格是怎样形成的?传统书学思想中的“达性抒情”、“字如其人”等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命题在它们那里是否能够体现?如果能,古人是怎样做到的?如果不能,这种理论上的缺陷应该怎样看?后代名家的篆隶作品又应该怎样看?二者之间有多少可以证明的异同?其五,迄今为止,后人对篆隶原生状态中的各类作品所做的总结和评述,有多少符合历史的真实?其中有多少东西能够有效地指导我们的临帖与创作实践?例如,怎样取法,怎样在“与古为徒”的同时来避免与时尚脱节,怎样在古今之间明确自我等等,都存在问题。我是一面读书、读帖、读所有的出土文字遗迹,一面思考、研究和习字,并随时修正认识,改进方法,把学术和艺术融合为一。 我提出“原生状态”的概念,旨在区别于后代的承习与变法,排除后人见解的干扰,直接进入上古的篆隶世界,追循其历程,体会原滋原味的种种探索和创造。也就是说,后人的见解可以给我们启发,也能影响我们的独立思考而先入为主,使作品中某些特有的意味被过滤掉,或是出现较大的偏差。例如,清人评说汉碑八分隶书,只关注具体作品的美感风格,从不深究其由来。当然,这里面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因素,我们只择其最具普遍意义的一个简单现象来加以说明。成公绥《隶书体》前半部分称述楷书,后半部分论说隶书: 若乃八分玺法,殊好异制,分白赋黑,棋布星列。设计知识资源网 意思是说上石的八分隶书有别于书简的形式,它们要像摹刻玺印那样均匀地分窠而为方格界栏,其章法布白有如棋盘布子或星宿排列那样秩序井然。成公绥是西晋人,去汉未远,仍置身于八分铭石的风尚之中,自然熟知甚妙。那么,他为什么要强调划分界格这种粗浅的常识呢?试想,汉人书简字形皆扁,书碑皆方,二者明显有别,其关键就在于书碑有格,是长方格规定了字形的结体。推衍开来,字字撑满界格者如《景君》、《裴岑》等波挑收敛,波挑开放者字形缩小而形成宽大的字距和疏朗的章法布白。其它如整齐字形、规范蚕头雁尾等种种碑刻书法现象与原委,也都与界格有关,这里就不多说了。由此可见,清人的篆隶见解缺憾甚多,而今天的创作仍在延续其作品形式,必然是因陋就简,使学习古法疏于肤浅和空疏。我把三代秦汉书法史研究的心得逐渐转入临帖与创作当中,得出许多异于前贤、时人的体会,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功夫容或未至,而见解上已经不必后人了。 这样说,前提是要有能力进入上古的篆隶世界,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社会生活、处于不同阶层和位置的人群之所想所乐所尚。如果只有一般的艺术直觉和审美经验,即很难完整地解读那些作品。我原来的篆隶起手都学清人,也相信他们的观点,后来硕士、博士都攻读文字学,观看、摹录古文字篆隶字多了,体会也大异于从前。再后搞起书法史与书法批评研究,才真切地感受到徜徉于篆隶原生状态中的愉悦和收获,想问题、看作品也往往会与众不同。这样,我从通观古文字篆隶遗迹入手,进行经常而大量的摹习,同时验证于现代展览需求的创造和个性变化,反反复复,亦古亦我,直到今天,仍在继续这种学习和探索。 我学篆隶,主张博瞻约取,明确自己所需,临任何一件作品,都要弄清楚其目的,也就是要从中汲取什么。有一些作品我可以研究,但临习却不碰它们。这包括:大家都学的不碰,以免“下笔便同众人”;有程式化特点不碰,如李阳冰一路的玉著、铁线小篆、汉《史晨碑》等及三国魏碑唐碑隶书之类;装饰性书体不碰,如战国中山器、吴《天发神谶碑》、北朝至唐代墓志盖文等,以免堕入画字者流;个性风格鲜明或有习气的不碰,如赵之谦、徐三庚、李瑞清、吴昌硕等人的大小篆,郑盙、金农、伊秉绶、陈鸿寿等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论文

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还有,可以把自己领悟到的一些关於民族舞的发现写下。

去论文网下啊

浅谈气息在民族舞蹈中的应用摘要:在古老的舞蹈艺术中,气息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者应该掌握和研究各个民族舞蹈中气息方法的共性与个性,针对不同的舞蹈个性进行发展创新,不断提高民族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关键词:气息;民族舞蹈;应用舞蹈从产生之日起,就和气息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在古老的舞蹈艺术中,舞者就用气息表现出抑、扬、顿、挫的情节,可谓舞蹈离不开气息,气息在舞蹈中具有独特的魅力。一舞蹈与气息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艺术,不单纯是一种娱乐。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者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充分说明舞蹈是运用人体艺术语言(肢体)来表达内心世界的一门艺术。何谓气息?一是指呼吸,呼吸顺畅才有动作的自然协调;二是指内在的气流运行感。气流内在运行分三种感觉与方式,一是气沉于小腹感;二是气从头顶徐徐顶出感;三是气流遍于全身的运行感。气的沉与顶常保持它的位置,而气的流动则看动作、情感与劲力的需要变更它运行的轨道和部位。内在气流运行感能使舞蹈肢体语言具有内在的生命活力与外显动作的优美飘逸、气韵生动。足以见气息在舞蹈肢体动作运用上的重要性。唐代的《乐府杂录》中强调“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说明好的发音和共鸣必须首先有好的气息支持,才能表达乐曲的思想感情。同理,舞蹈也不例外。舞蹈艺术前辈们非常重视舞蹈中气息的运用。吴晓邦前辈就曾把气-呼吸归结为舞蹈艺术上的三个元素之一。中国传统的民族舞蹈历史渊源很古老,它是各种舞蹈艺术的基础,是群众的文化,是最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舞种。在情感上的表现特征即为: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在动作上要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这些又都必须通过气息的长短、速度、大小和轻重,来区别各种情感和性格特点,让气息来贯穿动作与情感的始终。正确合理的气息运用,表现出来的境界,是艺术的一种升华,让舞者自身所要表现的艺术内涵与思想感情有着完美的体现。正确运用气息是舞者应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气息不仅赋予人的生命,更是肢体语言展现的灵魂,她的生命力和魅力时刻感染着观众。一点一滴,一起一落,伸展、蜷曲,都是舞蹈生命的闪光点。舞蹈如果缺少了“气息”,那么内在的身体韵律就无从体现,也不能把内与外、心与形、气与身统一起来,肢体语言就丧失了原有的感染力,内在神韵就会消失,其肢体语言就会变成生硬的四肢运动。气息给予人的是生命,它赋予舞蹈的是生命力。舞蹈除了用身体动作来表现作品,重要的一点则是舞者需要运用气息控制身体并帮助肢体完美地做出各种舞姿,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舞蹈中的气息既与其它艺术门类的气息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我们可以在共通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和吸收。如书法、声乐等方面的气息是自由的、流畅的、不间断的,气息的频率是平均的,不需要任何控制,是自由交换的;而舞蹈中的气息则需要根据所做的动作来对气息进行控制,它的频率不是平均的自由的,而是需要跟随动作的幅度、大小和节奏的变化来加以变化和调节。正确的调节气息为跟随动作的变化来变化气息,可以使动作更具有生命力,增添舞蹈的魅力。舞蹈中的气息一般由吸气、提气、屏气、呼气四种形式组成。气息一般为“起法儿”做准备:提气是为了提高人体的重心,屏气是帮助人体收紧和戛然停止,吸气是为了换气与放松身体,为下一个动作做准备。我们还可以找到这样一个规律:吸气时动作多为起、上;呼气时动作多为落、下。在《易经》中气被分为阴阳两极,吸气为阳,行于后背,呼气为阴,行于前胸,在舞蹈中这正与《易经》中的阴阳相符合。阳是上、强,是刚之意,因而舞蹈中的吸气多是向上、提、起;而阴与之相反,是下、弱,是柔之意,因而舞蹈中呼气多为向下、落、沉。掌握好气息,可以运用它来贯穿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找到运动的“延伸”,可以用内在的气息去感受身体的内空间与外空间的协调关系,去体会身体对空间的占有,去展现气息与舞姿默契配合的最高艺术境界。

要发表所有考生必须提交至少1篇(部)已发表的与报考方向相关的学术论文或论著,同等学力考生必须提交已发表的与报考方向相关的至少2篇学术论文或1部论著。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论文研究

参考书目

一、经典书目

《舞蹈学导论》吕艺生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年

全国艺术院校通用的舞蹈学理论教材,重点参考书。

《舞蹈艺术概论》隆荫培 / 徐尔充,上海音乐出版社

这本参考书会是主要出题的来源。

《舞蹈艺术概论(修订版)》舞蹈艺术理论最基本的参考书。

《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照,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5月

这本参考书主要从艺术门类来介绍,舞蹈模块的知识要重点掌握。其他的知识点可以当做专业一的例证。

《中国舞蹈发展史》王克芬,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4年

《中国舞蹈发展史》由王克芬所著,《中国舞蹈发展史》系统介绍了原始舞蹈产生与发展的轨迹,夏商奴隶制时代舞蹈的发展,两周时期舞蹈的发展和变革,舞蹈艺术取得重大发展的汉代,各族乐舞在纷呈交流中发展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辉煌唐舞,舞蹈艺术发展的转折期——辽、宋、西夏和金代,元、明、清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变异。全书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是研习中国舞蹈专门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袁禾,上海音乐出版社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舞蹈卷)》介绍了:舞蹈是艺术之母,是人类文化的启蒙者。原始人类从本能情绪情感的发汇到生存欲望的表达、实现,都是领先动作来完成的。动作浓缩了原始人的思想情感、情绪和激情,孕育了原始舞蹈,孕育了原始文化。舞蹈,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表征,通过舞蹈,我们可窥见民族的历史的与文化。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舞蹈文明史,它是中国文化极其重要组成的部分。学习并掌握中国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是舞蹈表演、创作和研究人员的必修之课。

《西方芭蕾史纲》朱立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年

重点舞蹈学本科教材,考试的重点。

《西方现代舞史纲》刘青弋,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舞蹈学院"十五"规划教材:西方现代舞史纲》以20世纪前后期为界,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两编十章分别介绍了西方现代舞的先驱一代与奠基一代舞蹈家中代表人物的艺术、艺术观念和艺术思想:第二部分以三编十四章介绍了美国新先锋派与欧洲舞蹈剧场舞蹈家中代表人物的艺术、艺术观点和艺术思想。

《新中国舞蹈史》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冯双白

本书分析了1949-2000年间中国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以重大的舞蹈历史事件作为历史分期的依据,分六章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舞蹈艺术的事业概貌、创作收获、舞种沿革、杰出人物、重大组织活动等等方面的基本历史现象,并且以整个中国原始舞蹈和封建社会舞蹈的发展为参照坐标,提出了新中国舞蹈是对中国女乐舞蹈文化和民间自娱歌舞文化的革命性转变,其历史本质是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艺术,其发展方向是建立21世纪的独立自主的艺术美学表现体系。

《中国舞蹈大辞典》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王克芬 主编

我国第一部舞蹈专业大型辞书。

《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欧建平

《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贯彻以论带史的总体原则,首先用10000年前的最新舞蹈文物作为起点,从自娱性的原始舞、民间舞、交谊舞,逐一论述到表演性的宗教舞、民间舞、国标舞、古典舞。其中的舞蹈个案来自五大洲的数十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然后分别论述芭蕾和现代舞这两大世界性的舞种,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舞蹈剧场、身体剧场、当代舞、舞踏和新媒体舞蹈,并对各自的来龙去脉、逻辑定义、名词解释、艺术特征、不同流派、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编导家、表演家、教育家和作曲家及其代表作,逐一进行评介与分析。

《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冯双白//茅慧

全书共分14章,每章史论知识阐述后特设作品鉴赏部分,旨在通过补充与每章内容相关的当代舞蹈作品的鉴赏短评,打通古代舞蹈史与当代舞蹈作品之间的阻隔,激发想象力。

二、必备书目

具体内容如下:

《舞蹈艺术概论》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舞蹈艺术概论是舞蹈专业的必考内容,这本资料汇总了舞蹈艺术概论最为重要的知识点,框架清晰,记忆背诵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舞蹈编导基础知识》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这本资料汇总了舞蹈编导的基础知识,舞蹈编导有在考题里直接命题,也可以在分析舞蹈作品的时候参考相关论点。

《舞蹈编导教程》才思考研考博·中国艺术研究院教研组编

舞蹈编导教程,这本是舞蹈编导的入门资料。从基础理论到编舞技法,表达浅显,容易掌握。知识的有清楚的标记。

《舞蹈鉴赏与作品分析》才思考研考博·中国艺术研究院教研组编

这本资料总结归纳了舞蹈鉴赏与作品分析的重要内容,分析舞蹈作品的时候可以直接用里面的论点。

《舞蹈分析》才思考研考博·中国艺术研究院教研组编

这本资料整理了经典舞剧内容,对于跨考专业的考生十分重要,舞蹈分析常常在考题里出现。

《中国舞蹈史重点笔记》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在往年的考题中,中国舞蹈史是最为重要的考点,这本资料整理了古代舞蹈史的重点内容,答题的时候可以直接运用。

《西方芭蕾舞史重点汇总》才思考研考博·中国艺术研究院教研组编

这本汇总了西方芭蕾舞的发生发展过程的重要知识,补充了参考书里没有涉及的内容。既是考试的直接考点,也可以作为答题的时候的例子。

《西方现代舞史笔记》才思考研考博·中国艺术研究院教研组编

西方现代舞在经常考到具体的作品分析,这本资料里除了有西方现代舞的发展,还有具体的舞剧可以参考。

《西方舞蹈史》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这本资料从宏观角度来分析西方舞蹈发展进程,记录了西方舞蹈发展的重要事件,可以与舞蹈专业的其他资料配合使用。

《舞蹈史题库》才思考研考博·中国艺术研究院教研组编

舞蹈史题库里整理了中外舞蹈史的常考内容,不仅有题目,还有答案可以参考。我们还在舞蹈史习题库里整理了舞蹈理论的题目。

《舞蹈专业论文集》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这本专业论文集收集了近二十年内的舞蹈专业论文及导师关于舞蹈史论的专业论文。可以在复习完基础知识点之后进行。

三、补充书目

《舞蹈学导论》吕艺生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本书力图摆脱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模式,自成体系,力求用学科自己的话,论舞蹈自身的问题;是将舞蹈基础性理论加以充实论证,从舞蹈定义、舞蹈本质属性、舞蹈社会功能的系统性认识、舞蹈本体论等舞蹈基础理论的诸方面,加以讨论,也涉及舞蹈表演、教育、创作与舞蹈史的内容。

《舞蹈学基础》吕艺生 / 毛毳 / 武艳 / 张麟 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版

《舞蹈学基础》主要讲述了,“舞蹈学”是个大概念,“舞蹈概论”的外延偏小,但它们同属一个范畴,都是讨论舞蹈基础性理论的;“舞蹈学”偏于学科性质,“舞蹈概论”则偏于常识性质,但二者都免不了要论。

《舞蹈学研究》吕艺生 / 毛毳 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

主要内容包括:舞蹈学的方法论研究、哲学与美学方法、艺术社会学方法、表现主义美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符号学方法、本体论方法、解释学方法、接收美学方法、系统论方法等。

《舞蹈文化与审美》于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自觉地把舞蹈作为审美对象,同时又自觉地把舞蹈作为人类自我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段,严格来说是发生在近代以来的舞蹈现象。认识作为审美对象的舞蹈,一方面需要了解自然沉淀着历史文化的舞蹈,一方面则需要了解舞蹈审美的动作协调原理与动机展开原则。本书并不罗列舞蹈艺术作品的形象营造与形态沿革,而是通过舞蹈艺术作品的典型剖析,帮助读者步入舞蹈审美之门。

《舞蹈文化》任芳 四川大学出版社

《舞蹈文化》主要内容:舞蹈,作为一门人体动作的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确实与特定的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它以肢体作为符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该民族特有的符号系统,保存、传递着该民族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我们在前面简略列举的中国及西方的舞蹈发展历程,都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在这些历史的和现实的舞蹈中,无一不深深地蕴含着该民族的历史生态烙印,这些烙印无一不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舞蹈文化》力图揭示中国现代、当代舞蹈发展进程中深层的文化原因。

《舞蹈文化概论》朴永光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确定客观实在的研究对象,是一门科学得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舞蹈文化概论》的研究对象是舞蹈文化。“舞蹈”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舞蹈”指的是舞台艺术舞蹈;广义的“舞蹈”不仅包括舞台艺术舞蹈,也囊括存在于民众之中的旨在自娱、健身、祭祀及娱人的舞蹈。《舞蹈文化概论》从广义的角度将人类的舞蹈现象称之为舞蹈文化。因此,《舞蹈文化概论》是以人类的各种舞蹈行为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各种舞蹈行为中的基本理论,涉及种类舞蹈的发生、发展、形态、功能等,进而对这些理论作概括性的论述。在此意义上,我们将《舞蹈文化概论》称为《舞蹈文化概论》。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诸多概念,这些概念是建构理论的基础,也是我们认识、掌握理论的前提。其次重点分析、讲解基本原理,即舞蹈发生、发展的原理及舞蹈分类的原理,并概括舞蹈文化乃至于种类舞蹈的特点、功能等。为此,第一章从宏观角度探讨了舞蹈文化;第二章从微观层面分析了舞蹈文化的形式要素;以下章节从中观视角研究了种类舞蹈,使我们的分析、讲解形成整体或一般性研究与个别或独特性研究相结合。由此,企望读者对舞蹈文化的一般及舞蹈种类的个性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中国舞蹈编导教程》孙天路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舞蹈编导教程是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在总结国内外编导创作经验,结合20多年教学实践逐步形成的一部舞蹈编导专业教材,反映了当前国内舞蹈创作思想潮流和编创技法的最新成果。全书内容丰富,层次鲜明,从基础理论到编舞技法,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系统讲述了舞蹈编导教学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现代舞欣赏法》欧建平编译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6年

本书从构成现代舞蹈史的各位名家的生平事迹、社会背景、创作心态和编舞方法入手,为读者生动具体地提供现代舞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典型观念、基本特征,以便使他们能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学会识别、剖析和欣赏现代舞。关于这方面的信息,请细读本书每位名家的小传。

《舞蹈概论》作者: 马丁 译者: 欧建平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本书从当代舞蹈等多视角出发,剖析了欧美舞蹈的历史脉络。作者自成一派的理论,一直得到西方舞蹈与哲学界的赞同和引用。

学长分享:202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考研经验拟录取通知已经出来了很久,直到现在心情仍然无法平静。关于考试经验的分享其实已经做了很多次了,但正经的写下来还是第一次。头绪有点乱,想到什么说什么吧。我在2019年3月就决定要考研,在本科老师跟家长的建议下选择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舞蹈学。关于我复习的方法,这边也说说,希望能给其他考生一点建议吧。今天就按照考试科目来讲我的复习规划吧。一、考研政治关于政治,随手都可以找到一大堆资料跟经验,我就简单聊聊吧。政治的马原跟毛中特都是有难度,曾经一度以为背就完事了,在一次接触往年真题的时候瞬间被打脸……后来也是在同学研友那里得到建议,开始做肖秀荣1000题,那个时候还是在7月,新大纲还没出。9月后购买了新一年的肖秀荣1000题,又购买了风中劲草等资料,以题海来掌握知识点。在10月中旬的时候,购买才思教育政治思维导图来背诵。这里有点打广告的嫌疑,不过背诵用大纲太费劲了,考研政治跟着肖秀荣老爷子是不会有错的。特别提示,肖四肖八一定要买哦~二、英语一英语的经验也是一搜一大把,这里就强调一点,往年真题很重要。主要是阅读理解,可以对照解析译文句句翻译。最简单的技巧——找主干,其实找到主谓宾定状补的关键名词、动词及介词。同时记录做题时间、错题数量、错误原因及常见单词。搞定这些,英语过线的难度不是很大。这里要感谢B站,好多英语视频可以用。就像作文,我是跟着王江涛老师学的。顺手列一下我使用的资料:真题:张剑《黄皮书》阅读:唐静新东方考研英语(一)高分翻译单词:朱伟《恋练有词》这些资料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像背单词,你要愿意的话可以拿本《牛津词典》~哇哈哈哈哈~~三、611艺术概论重头戏来了,专业课是拉分的关键,这里简单扫一下参考书~《艺术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王宏建611艺术概论主要就看他了,重要性不用多说,看书的时候我用了王宏建《艺术概论·三驾马车》,其中的权威笔记是精简之后的《艺术概论》,由于去掉了诸多例子和描述性语句,所以如果一开始阅读困难可以先从这本册子入手。思维导图知识点框架清楚易懂,重点内容特别标记,可以快速掌握知识体系,复习到后期可以对着大框架自行充实血肉。《艺术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彭吉象在读王宏建老师的书之前,可以先读这本书。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在这本书里有比较多的笔墨,比王宏建的书要多一些。去年611艺术概论增加了美学的内容,我感觉这是一个趋势,可以再读一些美学的书,例如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美学拾穗集》、宗白华《美学散步》、叶朗《美学原理》等。答题的话可以参考三驾马车必备题库的答题思路,老师说不要照抄,把每道题都当成论文来写。611艺术概论考题的答题范围太广了,可以把往年的真题都拿来练一下,以多种角度切入。四、舞蹈史论舞蹈史论的考试科目为8道名词解释、3道简答题、3道论述题。先来讲讲名词解释,一般有两个舞蹈学代表人物、4个中西方舞蹈史理论、2个著名作品,例如有19年有朱载堉、国标舞,18年有《丝路花雨》、.黎锦晖等。简答题跟论述题的范围比较广,18、19年都有舞蹈作品赏析,与时事政治结合很多。我的辅导老师说,学好政治,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题目都可以答上……这里我再推荐一下我用的基本参考书:《舞蹈艺术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 隆荫培 徐而冲这本是本科的教材,也是非常经典的舞蹈学著作,我建议一定要买。有很多内容可以直接用在答题上,关于舞蹈的起源、发展等等内容都能够用它来当主干。《中国舞蹈发展史》(修订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展现了中国舞蹈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成就和艺术特色。中国舞蹈史是舞蹈史论的必考内容,可以把重点发展汉唐部分。《中国近现当代舞蹈发展史》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王克芬、隆荫培老书不好淘,这部分知识会考知名人物的名词解释或者结合时事来考察简答论述。孔夫子旧书网推荐一下。《西方现代舞蹈史纲》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刘青弋现代舞在20年考了一道简答,具体题目到现在有点忘了。根据往年的考题来看,这部分内容考察的不是很多,但一考都是分值比较大的题目。也重点掌握。《西方芭蕾史纲》朱立人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版芭蕾是西方舞蹈史的重点考察内容,每年都会考察,重要性不需要再多说废话。重点关注芭蕾起源、著名芭蕾舞剧、芭蕾代表国家等内容。《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版 欧建平这本书是一个老师推荐的,用来考试非常实用,里面的欧洲舞蹈史是名词解释的考察重点。还有一些内容可以跟前面的现代舞、芭蕾舞史相对应。舞蹈史论的内容很多,不过从这几年来的考试真题来看,是比较有规律的,想答高分的机会很大的。五、碎碎念到了这里其实也不指导说什么了,再讲讲答题了。专业课试卷就只有一张,发了8张答题纸,一共有16页,我答了差不多15页半。复习的时候练习很多,考试的时候其实还是有点紧张,不过一看到考题的时候就放松多了,大部分都是以前有练习过的。611艺术概论感觉中国艺术研究院没有什么可考的了,所以才增加了那些美学的内容。考试的时候看到第一道名词解释的时候有点懵,书上的内容极少。我只想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于是用比较浅显的观点答了一下,这里建议学弟学妹没要是有时间,可以多看一些中国文化的书。可以看一下《中国文化读本》。希望这点乱七八糟的内容可以帮到想考艺术研究院的同学吧。最后也在多说一点,也有很多前辈有说过,考研是不仅是知识的发挥,更是对态度的考验。选好方向就要坚持下去,考研的过程是痛苦的,在这个时候你也会遇上支持你,关心你,激励你的人。我想说付出一定会有回报,许多事情在没有亲历之前是不会有确切的答案的,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愿你有美好的未来!

如果报的是舞蹈理论就要先递交导师一篇论文合格后才能进行全国统一研究生考试要考的通常分为四科,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科目

雕刻门窗艺术的研究论文

因为如果门窗的雕刻特别有艺术,会显得整栋建筑更加有档次。

石家大院的寿文化论文

摘 要: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天津杨柳青石家大院的“寿”文化进行了介绍,分别阐述了“寿”字的运用,雕刻及门窗三方面关于“寿”文化的体现,表达了大院主人追求福寿健康的思想和心愿,对当代建筑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 古代建筑,传统文化,雕刻,门窗

健康长寿是五千年中国文化的永恒主题,至今我们依然处于传统寿文化的“磁场”之中。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以实现“福、禄、寿、喜、财”的“五福”为生活的最高境界,五福寿为先,突显出“寿”在中国人心中非同寻常的地位。中国古人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对于长寿的人生追求表现出来。在中国传统文化各种元素的表征形式上,“寿”都被融入其中,像中国的陶瓷、家具、服饰、刺绣、剪纸,甚至出行的车轿等。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表达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以“寿”为主题装饰、设计甚至规划屡见不鲜,“寿”成为影响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特色文化。“寿”的出现跟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寿与建筑联系在一起也有很多讲究。

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对于长寿的追求达到了痴迷的地步,历史上追求长生不老的帝王数不胜数。虽然不能像皇家那样的至高无尚的占据高位,享受生活,但是人们渴望长寿的思想没有丝毫差别。无论是读书的士大夫阶层,还是社会底层的百姓都将自己的这种期望表达出来,通过对自己住所的设计、建造和装饰来表达自己对长寿的渴望。

石家大院是千年古镇杨柳青一处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是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仕的住宅。石家大院大规模建筑始于光绪初年(1875年),历经十几年才建成,仅戏楼、客厅的主体建筑就耗白银30万两,现为所恢复的石府模型,占地面积8 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 000多平方米,共有18个院落,是华北地区保存较好,独具特色的大型清代民宅。整个建筑均为青石高台、磨砖对缝,房脊山尖、陡板山墙均以砖刻为饰;柱楚石、抱鼓石石雕工艺精细;门窗、隔扇、柱头、雀替、垂花门上的木雕更是玲珑剔透,雕刻图案揽尽民间流传。漫步石家大院,到处充满浓郁的文化氛围,无处不让人寻味颇深,而无处不在、运用巧妙的“寿”文化,更体现了大院主人向往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寿”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寿”字的运用。还没进大院,驻足大院门口,我们就可以看到石府宽阔的大门,大门之上四个大大的门簪,显示了院主人的地位;门簪之上雕刻有“福、禄、寿、喜”四个大字,表达了院主人美好的向往和愿望。大院第一座垂花门门簪上也刻有四个“寿”字,进一步体现了这一愿望。石家大院有着北方民宅中最大的戏楼,在全国民宅建筑中实属少见。戏楼大部分为木质结构,戏楼的顶子设计巧妙,外面用铁皮封上,再拿铜铆钉铆成一个篆书的大寿字,寓意长寿。院主人这一设计不仅体现了其本人健康长寿的意愿,也将这一吉祥的祝福延伸给了所有来石府戏楼听戏的贵宾们,让他们同样享受在长寿之下。“寿”的另一个体现是雕刻。在中国古代很多神仙或动、植物都被人们冠以长寿的象征。例如:寿星、麻姑、仙鹤、仙桃、松树、灵芝、乌龟等等。大院的`特色就是它的砖、木、石雕。

砖雕:

1)山尖花———福寿绵长,其上方两侧分别是展翅飞翔的蝙蝠口衔字和花卉,中间是一篆体长寿字,下方三只蝙蝠,中间一只口出祥云,两侧口衔棉花桃,底部衬有盘长结。取蝠与福、棉与绵的谐音,寓意多福多寿,没有止境。

2)女客厅房上砖雕———凤戏仙桃,凤凰代表女性,仙桃象征长寿,用来祝福女眷健康长寿。

3)五福献寿,方砖内中间雕刻一篆体圆寿字,中间和四周有五只形态各异的蝙蝠围绕,五福寓为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寓意以守为本,五福降临。

4)凤衔灵芝,寓意祝福吉祥、健康长寿。

木雕:

1)第一座垂花门门楼上方三个木种分别雕刻有“凤落梧桐”“鹤鹿同春”“松鹤延年”。

2)第二座垂花门门楼上方木格中是木雕仙鹤九只,仙鹤相传寿龄千年,取名团鹤献寿。垂柱两侧雕有寿桃、石榴、佛手,寓意多寿、多子、多福。

3)第三座垂花门门楼上方木格中有连绵的寿字与最下面的蝙蝠戏金钱图案构成了“福寿双全”。

石雕:

1)第一座垂花门中间两块抱鼓石里侧是鹤鹿同春,鹤被视为“长寿瑞祥”的仙禽,鹿象征喜庆长寿,竹林意春,寓意为喜庆长寿,天下皆春。

2)排水地沟眼,雕蝙蝠嘴里叼着桃子、石榴、盘长,寓意福寿三多、福在眼前。

3)大院后门抱鼓石雕有鹤鹿同春图案。在石家大院,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门窗,主人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企盼长寿的好机会。

在很多门窗上,也不乏“寿”的表现:

1)“寿”字窗棱;

2)从内账房通往东跨院的龟背纹门;

3)穿山门“纳福”“延寿”;

4)永康门寓意健康长寿。

一个“寿”字,给中华民族追求生命的旺盛与长久注入了无限美妙的激情。中国人对寿的追求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寿”是美好的企求,是生命的渴望,是永恒的赞歌,是智慧的诗行。

参考文献:

[1] 黄志刚,陈 瑶.浅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J].山西建筑,2010, 36(1): 66-67.

[2] 殷 伟,殷斐然.中国寿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当时比较流行吧,通过这种文化完全可以体现出你家庭里的财富是多少,我觉得越有钱的会弄得越复杂。

因为古人对这些特别的有讲究。门窗雕刻的漂亮,不但可以突出自己雕刻手艺,而且还能够得到别人的称赞。

  • 索引序列
  • 中国刀刻书画艺术研究院论文
  • 书画艺术论文
  •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论文
  •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论文研究
  • 雕刻门窗艺术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