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发布时间: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成功经理人,突破管理这两本是适合企业管理者看的

半导体光电 半导体学报 爆炸与冲击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兵工学报 材料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艺 材料热处理学报 材料研究学报 长安大学学报船舶力学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弹道学报 地球科学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电波科学学报 电工技术学报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电子器件 电子学报 电子与信息学报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动力工程 粉末冶金技术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钢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高电压技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技术通讯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高压电器 高压物理学报 工程力学 工程热物理学报 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固体火箭技术 光电工程 光电子.激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学技术 光学精密工程光学学报 光子学报 硅酸盐学报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过程工程学报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含能材料 焊接学报 航空材料学报 航空动力学报 航空学报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合成树脂及塑料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核动力工程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核技术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华北工学院学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化工学报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化学工程 环境科学 机器人 机械工程学报 机械强度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计量学报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计算机工程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计算机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计算力学学报 计算物理 建筑材料学报 建筑结构学报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金属热处理 金属学报 空气动力学学报 控制理论与应用 控制与决策 离子交换与吸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林产化学与工业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煤炭学报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摩擦学学报 内燃机工程 内燃机学报 耐火材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 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强激光与粒子束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燃料化学学报 燃烧科学与技术 热能动力工程 人工晶体学报 软件学报 润滑与密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声学学报 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石油化工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学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数据采集与处理 水科学进展 水力发电学报 水利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塑性工程学报 太阳能学报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天津大学学报 铁道学报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推进技术 微细加工技术 无机材料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物理学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西安石油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系统仿真学报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现代化工 新型 炭材料 压电与声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岩土工程学报 岩土力学 冶金分析 仪器仪表学报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应用力学学报 宇航学报 原子能科学技术 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振动测试与诊断 振动工程学报 振动与冲击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公路学报 中国航空太空学会 学刊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机械工程 中国激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中国铁道科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中国造纸 中国造纸学报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铸造 铸造技术 自动化学报

长沙理工大学2003年9月成立建筑系,2006年5月更名为长沙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院前身为长沙交通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于1995年创建,学制四年;1997年,学制改为五年。2000年成立建筑系,同年开始挂靠结构工程专业,招收建筑学硕士研究生;2001年,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学制四年(2003年划入设计艺术学院);2002年增设城市规划专业,学制四年。2001年,长沙交通学院管理系设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3年该专业划入建筑系。2003年9月成立长沙理工大学建筑系,下设建筑学、城市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三个专业。2004年开始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目前共有在读本科生804人,专职教师3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16人,教师平均年龄31岁左右,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到73%,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层次合理,综合素质过硬,作风严谨务实,能力强、年轻化的师资队伍。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有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建筑美术、城市规划5个教研室和建筑设计研究所、建筑技术研究所、城乡发展规划研究所3个研究所,以及学院实验中心。学院实验中心包括图形图像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画室、地理与资源环境综合实验室、城市规划与景观综合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实验教学用房面积达800平方米,拥有各类教学科研仪器134台,总值达122万元,设备管理规范,有健全的设备管理制度。近年来,我院科研工作有较大进步,科研项目立项达20多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6项,湖南省科技厅一般项目2项,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立项3项,其他纵、横向项目5项,2005年全院科研经费达到100万。全院公开发表科研和教研教改论文年均70余篇;出版专著3本。教研教改项目立项10项,其中校级重点教研教改项目2项,获校级教研教改项目一等奖1项,省级以上教研教改获奖项目3项,获校级教学优秀奖2项。2006年严钧副教授获第十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奖1项。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教学为主的方针,始终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放在第一位。本着为学生、为社会负责的态度,我们切实加大教学投入,努力加强教学教改力度,苦心孤诣地提高本科教育水平。在高校大规模扩招的教育环境下,我们的学生素质在激烈的竞争中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2003年开始,广州加拿大筑原设计事务所在我院设立了“筑原建筑设计奖学金”。近年来,我院学生在全国性学习竞赛中捷报频传、高歌猛进,2002~2005年在全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优秀作业评选活动中,我院连续4年有9项作业获奖;2006年获“U+L”全国城市规划专业大学生设计竞赛三等奖1项;2人获湖南省三好学生称号;2003~2005年先后有6人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三等奖;2人次获国家奖学金一、二等奖,以及其他各项学习竞赛等。这些奖励为我校赢得巨大荣誉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我院的知名度。另外,我们以活跃校园文化为宗旨,以拓展学生素质为目的,以多姿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发掘自我潜力、展示自我风采、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团学工作有声有色,第二课堂活动五彩斑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怀着对明天的美好憧憬,对未来的无限希望,我们将坚忍不拔、排除万难、负重前行,用无怨无悔的青春和汗水谱写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更加辉煌的篇章!专业介绍: 建筑学专业 学制五年。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建筑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土建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具有独立进行项目的策划、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设计意图表达和多设计工种间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才型、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在设计部门从事设计工作,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等,以及相关的管理、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是国家根据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和城乡建设与规划的实际情况及社会需要于1998年起新设置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学制四年,2001年长沙交通学院设立该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企事业单位、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及学校从事资源开发利用、城乡规划、区域规划、环境监控与保护、土地管理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科研及教学工作。城市规划专业 学制四年。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工程规划设计与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工程项目策划、规划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城市规划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主要在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城市规划、建筑等设计与管理,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并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 沈阳建筑大学曾隶属于国家建设部, 2000 年划归辽宁省管理,实行省部共建。建校历史可追溯到1948年成立的东北兵工专门学校。学校是以建筑土木学科为优势,集工、管、理、文、农、法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总占地面积 1832.7亩,建筑面积 63.68万平方米。位于沈阳浑南新区的主校区占地面积 1428.6亩,建筑面积 37.17万平方米。主校区规划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规划布局合理,建筑形式现代、质朴、简练,功能设施齐全。教学区为网格式、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庭院组合,有利于资源共享和学科交流。一座长达 756 米的亚洲第一长廊将教学区、图书馆、 实验区、办公区、生活区等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学校拥有开放式图书馆、国内首座建筑博物馆、多功能体育中心(包括:游泳馆、篮排球馆、乒乓球馆、体操馆、文娱馆)、方便快捷的校园网和有线电视网。 学校设有15 个学院,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7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407人、硕士及以上学位459人。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11人,硕士生导师350人。学校目前有各类在校生23000人,其中本科生15800人、研究生1500人。 学校为教育部批准的联合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单位,有1个联合培养博士点,6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30个硕士点,学校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在建筑与土木工程等 6个工程领域招收工程硕士生。本科教育包括六大学科门类的35个专业,建筑学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分别通过了国家级的专业评估,均为辽宁省省级示范专业。学校招生范围覆盖31个省区,其中在11个省区进入一批次录取,在辽宁省有13个专业进入一批次录取。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点单位之一。 学校2002-2006年的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5年在辽宁省高校名列前茅。 “十五”期间,学校获得科技总经费12623.5万元,累计科研立项 1000 余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近 400 项, 115 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并于2005年被美国工程索引(EI)确定为核心刊源。2004、2005两年学生申请专利176项,列辽宁省高校之首。学校有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与20多个国家的4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或科研、合作办学关系,是国家教育部选定的招收国内访问学者单位,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可以招收外国留学生学校。学校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十五”以来,学校承担教改立项国家级8项,省部级69项。“十五”期间编写并出版教材、著作144部,教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56项。 2005 年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医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位于长江之滨的武汉市。武汉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到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1958年,学校开始设置本科。1995年5月,经原国家教委,冶金工业部批准,由三所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9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80多万册。设有17个学院,设置44个本科专业。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有3个博士学位点、25个硕士学位点及10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1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并建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及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目前各类在校学生3万余人。 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湖北省属重点多科性大学,其前身是由原湖北轻工业学院和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于1984年合并组建的湖北工学院。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湖北工学院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学校是湖北省“七五”、“八五”、“九五”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十五”计划骨干建设高校,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武汉市绿化红旗单位。 湖北工业大学座落在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校本部位于武昌南湖,艺术设计学院位于武昌马房山,机电研究设计院位于武昌石牌岭。校园占地面积1600亩,校舍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8000万元。图书馆藏书资料106万册,中外文期刊2000余种。后勤服务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18人,其中教授104人,副教授319人,硕士生导师107人,受聘于重点院校的博士生导师7人,聘请校外兼职教授74人。有楚天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27人分别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湖北省“111”人才工程、湖北省高校新世纪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24人获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7人分别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湖北省优秀教师、湖北省劳动模范和湖北名师荣誉称号,3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花园式的校园里,一座座现代化建筑风格的教学大楼、科技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体育馆矗立其间,楼宇间绿草如茵,树影婆娑,环境幽静宜人,是育人、成才和科技创新的理想园地。 学校现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管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商贸学院、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体育部及机电研究设计院等16个院(部)级教学单位及科研机构。同时,学校还设有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中。英湖北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湖北省高等学校工程实训中心、湖北省产品质量检验基地、湖北省城市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学校设有37个本科专业, 1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10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时,拥有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和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参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全国5所重点大学若干学科的博士生培养工作。各类在校学生20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800余人。 学校重视开展科研和对外交流活动。近几年来共承担包括国家“火炬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级重点攻关计划等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836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发明奖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和社会科学奖104项。学校先后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派出并接受留学生。 湖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以包装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高等学校。1996 年通过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2003 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坐落在南方工业重镇湖南省株洲市,校园环境幽雅,交通十分便利。一、历史沿革 湖南工业大学的前身为株洲工学院。株洲工学院建校于1979年,经历了株洲大学、中国包装工程学院(筹)、株洲工学院的变迁,原隶属于中国包装总公司,2000年高校体制改革后,实行以湖南省和中国包装总公司、中国包装联合会共建的新体制,是我国目前唯一以包装为办学特色的高等院校,素有“中国包装教育的旗帜”、“中国包装人才的摇篮”、“中国包装科研的基地”之称。 2003年7月17日,省长办公会议决定以株洲工学院为基础,整合株洲的高等教育资源,筹建湖南工业大学,为湖南工业化、包装的现代化和株洲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服务。2004年8月18日,教育部批准筹建湖南工业大学。依靠省、市政府以及中国包装总公司的大力支持,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观,办学实力大幅提升。2005年11月17日,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派出9人专家组来校对湖南工大筹建情况进行评估,一致同意提交教育部会议表决; 12月29日,教育部组织50名专家在南京投票表决,会议全票通过株洲工学院更名为湖南工业大学;2006年2月14日,教育部正式发文,同意株洲工学院更名为湖南工业大学。二、基本情况 学校占地面积3700亩,分为东、西两校区;现有校舍面积74.2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9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94万册;拥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体育场馆。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822人(其中新校区7000人),教职工2100人,其中专任教师1450人,具备正高职称的158人,副高职称的621人,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479人,在读博、硕士402人,聘有4名院士、20余名教授为兼职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6 人;湖南省“ 121 人才工程”、“百人工程”及学科带头人 15 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和培养对象 21 人。另外,有硕士生导师 47 人,兼职博士生导师 8 人。 学校现有硕士点19个,其中一级学科2个;联合培养博士点10个,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学科覆盖工学、文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等7大学科门类;现有4个省级重点专业,46个本科专业,其中7个教育部确立的“国家管理专业”、14个湖南省确立的“热门专业”;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 三、办学特色 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第一位,并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是包装教育特色。基本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包装专业体系,设立了包装工程等4个包装类专业和包装设计等12个专业方向,编写了3套34本全国包装类通用教材,建立了11个包装类实验室,对包装学科体系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以包装特色学科为龙头,环境、材料、机械、自控、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大大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同时学校在全国包装教育中也起着龙头和核心作用,教育部全国高校包装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中国包装技术培训中心均设在学校,学校均为主任单位,学校还是我国第一个被国际包装学会(IAPRI)接纳的会员单位。在加强包装学科建设、完善包装教育体系的同时,学校注重包装科学研究,承担了大量的包装科研项目,取得了大批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为推动我国包装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二是实践教学特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推动全程化、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在校内建设了6个生产实习基地和开放型、创新型实验室;在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广东中山建立了由60余家企业组成的实践教学基地——中山包装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和课外创新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校获2002年度全国大学生CCTV英语比赛团体一等奖,获2003年全国机器人大赛亚军,获2004年韩国釜山举行的第九届国际机器人赛亚军,获200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二等奖。由于学校注重办学特色,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生源状况和学生就业历年来都在全省高校名列前茅。 三是贫困助学特色。为了支持并鼓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克服生活困难,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学校设立了湖南工业大学特困生助学基金会。目前有20多家企业加入了基金会,筹措资金达100万元。每年都有一批特困学生得到资助。 四、人才培养 学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822人。学校下设 16 个二级学院(系)(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包装与印刷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传播系、电气工程系、法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科技学院、社会科学部、体育部、土木工程系、外语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中山包装学院、财会学院),现有本科专业 46 个(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 ( 引导 ) 、测控技术与仪器、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 ( 引导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英语、新闻学、广告学、艺术设计、动画、艺术设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等,分布在工学、人文学科、管理学、理学、社会学科等 5 大学科门类和 17 个一级学科之中,其中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艺术设计、自动化 4 个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艺术设计、包装工程、印刷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自动化、广告学 7 个专业为国管专业。设有机械设计及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企业管理、材料学、设计艺术学等 19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机械设计与理论、材料学、设计艺术学被批准为湖南省“十五”重点建设学科。初步建成了以包装类专业为主体、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和优势学科群。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以教育创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了一批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施了“ 3+1 ”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与中山张家边企业集团、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等单位共同创建的“中山包装学院”,为包装类专业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开放式平台,是工科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模式。学校注重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得到优化,“现代包装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 14 项,其中一等奖 2 项。在全国和湖南省大学生各类竞赛活动中,我校学生表现出了良好的综合素质,获得了上百项荣誉。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 95% , 2003 年名列湖南省高校第一,其中包装设计、印刷工程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学校新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得到教育部、湖南省的充分肯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0 年 11 月教育部在三峡召开的 “全国大学生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会议”上我校作了大会典型发言; 2001 年 7 月,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率本省高校领导 120 人考察了中山包装学院并推广其经验; 2001 年 10 月湖南省教育厅在我校召开了全省高校教学工作现场会;全国先后有 30 余所高校的领导、专家来我校考察、交流;《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将我校誉为“中国包装教育的旗帜”、“中国包装人才的摇篮”、“中国包装科研的基地”。 五、科学研究学校实施了“科技创新工程”,科研投入与奖励力度逐年增大,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学校建立了“中国包装设计专业中心”、“湖南省包装经济研究基地”、“湖南省现代包装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基地”三个具有包装特色的科研基地和“包装工程设计研究院”、“现代水射流技术研究所”、“环境保护研究所”等 33 个研究院所。2001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4项,省部级项目46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6项、国家专利44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近五年出版学术专著、教材432部,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843篇,2003年以来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312篇;主持“包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其中“智能图像信息处理方法及其在工业系统中的应用”、“决策应用软件开发平台 Smart Decision ”、“交流传动系统及其高性能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成了7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分别是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绿色包装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高压水射流湍流应用技术及设备实验室、中国包装总公司重点实验室、包装新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六、对外合作学校实行开放式办学,重视和外界的联系,与中南大学等 10 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与德国斯图加特媒体大学、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和法国兰斯大学等 4 所海外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聘请美、德、日、澳等 10 多个国家的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并与德、美、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36 家包装、印刷企业开展厂校协作办学。 学校还长期与地方大中型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联合攻关,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目前,学校依托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新校区的优势,正在积极探索高校校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新模式。

我是长沙理工建筑工程专业的,是我们院第二强专业,最强的是桥梁。不过个人感觉不怎么样。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网

可以登录ei 中国网站查询最新的收录名录,2013年删除了好多期刊,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等好几个大学学报都给取消收录了,同时也新增了一些收录,比如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您说的这几种都在。数学类:1.数学学报 2.数学年刊.A辑 3.应用数学学报 4.计算数学 5.数学进展 6.数学研究与评论 7.系统科学与数学 8.数学物理学报 9.应用概率统计 10.工程数学学报 11.应用数学 12.数学杂志 13.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 14.模糊系统与数学 15.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16.数学季刊 17.工科数学(改名为:大学数学) 18.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19.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20.运筹学学报 21.数学教育学报自然科学综合类:1.科学通报 2.中国科学.A辑,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分成:中国科学.A辑,数学和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天文学) 3.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9.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10.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11.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12.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3.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14.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改名为:天津大学学报) 17.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8.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1.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2.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4.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6.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8.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9.自然科学进展 30.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31.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2.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33.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34.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5.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37.高技术通讯 3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39.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0.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41.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应用科学学报 43.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4.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46.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47.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9.北京化工大学学报(改名为: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0.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1.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52.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3.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54.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5.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6.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57.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8.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9.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0.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61.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2.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3.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64.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5.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6.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67.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68.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9.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70.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1.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2.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7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4.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5.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76.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7.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8.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9.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0.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1.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82.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83.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4.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85.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86.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7.甘肃工业大学学报(改名为: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88.桂林工学院学报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的以矿物、冶金、材料、化学化工、机电、信息、地质、采矿、土木等专业学科为主的科技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其前身是《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收录情况被《工程索引》(EI Compendex)、《化学文摘》《金属文摘》《铝工业文摘》《科学文摘》《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文摘杂志》等国外知名检索刊物列为来源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冶金文摘》《中国机械工程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地质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有色金属文摘》等国内文摘刊物收录。被列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等国内数数据库。获奖情况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等、全国高校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评比一等奖、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等,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刊名: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主办:中南大学周期:月刊出版地:湖南省长沙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672-7207CN:43-1426/N邮发代号:42-19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用刊名: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南工业大学学报创刊时间:1956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SA 科学文摘(英)(2009)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EI 工程索引(美)(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1 投稿要求:1.1 来稿内容新颖,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文字精炼,无保密内容。投稿时需交原稿2份,并提交采用Word软件生成的电子文档。来稿在4个月内未收到处理结果,可自行改投它刊。1.2 论文内容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作者简介、通讯作者、文摘、关键词、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及与中文相应的英文部分(包括文题、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文摘、关键词)。1.3 在论文首页地脚处标注作者简介、通讯作者及及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包括第一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民族、籍贯、学历、职称、研究方向;通讯作者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学历、职称、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论文若有基金项目资助,请在论文首页脚处标注基金项目名称及其编号。1.31 论文篇幅(含正文、图、表、参考文献和摘要):一般不超过10000字。1.32 文稿版式:参照样文执行。1.33 中文文题一般不超过20字。1.34 全部作者姓名按署名顺序排列,姓名之间以“,”分隔。1.35 作者工作单位应写正式全称,不用简称,后加省名、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1.4 中文摘要达300~350个字,内容包括方法、结果、结论,要具体、详细,不能空泛而谈;英文摘要有与中文摘要对等的信息量(不少于150个实词,符号和缩略语应加以说明)。还应包括论文题名、作者姓名、单位、城市名及关键词的英文。1.5 关键词应有3~8个。词与词之间用“;”分隔。英文关键词:其内容、数量和顺序,均与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符号和缩略语应予说明。1.6 中图分类号应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查找。1.7 英文文题除第一字母及专有名词应大写以外,一律小写,第一个词不用冠词。1.8 作者姓名:顺序排列与中文相同;姓名之间以“,”分隔。中国作者姓名应按汉语拼音写法:分姓、名两部分;姓在前,名在后,均不缩写;两者之间,以空格分开;姓的全部字母大写,名的第一字母大写,其余小写。1.9 作者单位的英文应写正式全称,不用缩写。城市名和邮政编码后加国名。1.10 量的符号与量单位的符号:应格严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3102—93量与单位》,正确使用量的符号与量单位的符号;正确使用字符的正体和斜体;量的符号(如: x,y,z)、一般函数等用斜体。矢量(向量)、矩阵、张量的符号用黑斜体。1.11 SI词和量单位应该用正体,量数值与量单位之间空1/4汉字的间隔。数字一律用正体表示。1.12 前言不写编号和标题。前言内容应对前人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具体的归纳和总结,不笼统、空泛。前言中不出现图、表。1.13 图、表格、引文、公式、定理等的序号均要按其在正文中被引用的顺序,全文统一用阿拉伯数字按顺序连续编码。例:图1、表2、文献[3]、式⑷、定理5等。1.14 插图应随文给出,先见文后见图。1.141插图要有图号和简明扼要的图题。分图要有分图号和简明扼要的分图题。图题要有自明性,不空泛。1.142 直角坐标的函数图只画坐标,不画其他边框;坐标刻度方向朝图内。坐标刻度应等间距,分度值宜为整数。1.143 照片或灰度图:应主题鲜明,反差适当,边界规正,注明方向。图片需指明放大或缩小的比例时,应当在图上以标尺表示,而不应使用“倍数”或“分数”。1.15 表格(指量表)应采用三线表。“三线”指表头顶线、表头底线、数据表底线。1.151 表格应随文给出,先见文后见表。表格要有表格序号和简明扼要的表题。表题要有自明性,不空泛。1.16 参考文献只列出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新的、重要的、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数量不应少于15条。采用顺序编码制。为便于国际检索,要求将非英文的参考文献译成英文(即中文文献还需附对应的英文文献)。1.161 中外作者的姓名一律“姓前名后”。其中:国外作者姓用全称,名字部分用缩写,缩写后不加缩写点。1.7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中南大学 邮编:410083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2 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2.1 连续出版物:[标引序号] 作者.文题[J].期刊名,年,卷(期):起始页码-终止页码.[1]刘文辉,张新明,李惠杰,等.固溶处理对7A55铝合金断裂韧性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8⑴:41-45.2.2 专 著:[标引序号] 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2] 邱冠周,姜 涛,蔡汝卓,等.冷固结球团直接还原[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2.3 译 著:[标引序号] 作者.书名[M].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3]康塔尼克.数据挖掘:概念、模型、方法和算法[M].闪四清,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4 论文集:[标引序号] 作者.论文名[C]//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终止页码.[4] MA Ting-xi,LU XUE-shu.Computer aided analysis of the penetration of mounted tillage implement[C]//ZHANG Wei,GUO Pei-yu,ZHANG Sen-wen.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rural development.Beijing: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1992:157-160.2.5 学位论文:[标引序号] 作者.论文名[D].所在城市:保存单位,年.[5]张邦胜.新型硫化剂制备硫代钼酸根的试验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冶金科学与工程系,2001.2.6 专 利:[标引序号] 作者.专利名:国别,专利号[P].发告日期或公开日期.[6]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法:中国,881056073[P].1989-07-26.2.7 技术标准:[标引序号] 技术标准号,技术标准名称[S].[7] GB 6432—86,饲料粗蛋白的测定方法[S].2.8 技术报告:[标引序号] 作者.报告名[R].所在城市:单位,年.[8]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貌岸然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2.9 报纸文章:[标引序号] 作者.文题[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9]王 静.管理教育更应重视本科生[N].科学时报,2002-06-13(B1).

第四编 自然科学(十一)N/Q,T/Y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表1、科学通报 2、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4、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11、中国科学.E 辑 12、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3、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4、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5、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自然科学进展 17、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18、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高技术通讯 21、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2、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6、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7、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9、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重庆大学学报) 31、天津大学学报 32、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3、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34、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35、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7、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8、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9、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40、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42、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3、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44、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46、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7、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49、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50、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1、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52、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53、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4、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5、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56、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7、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8、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9、应用科学学报 60、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61、中国科学.G 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62、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4、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5、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6、华东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 67、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68、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9、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0、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1、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2、桂林工学院学报 73、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4、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6、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7、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78、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79、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80、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改名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2、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3、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4、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8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8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7、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8、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9、自然杂志 90、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1、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92、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3、科技通报 94、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5、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6、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97、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98、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9、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0、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1、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2、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3、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104、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5、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6、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7、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8、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109、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110、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1、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112、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113、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114、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115、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6、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7、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118、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9、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120、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以上都是2008 年版中文核心期刊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投稿自然科学版

湖南工业大学校徽

湖南工业大学坐落于中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湖南省株洲市,是一所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学科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门类,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高校。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湖南工业大学校徽,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湖南工业大学

学校始建于1979年,时名株洲基础大学,后更名为株洲大学。1987年改名中国包装工程学院,成为中国包装总公司唯一直属的本科院校。2003年,该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由株洲工学院更名湖南工业大学,2009年获得外国留学生招收资格;2010年起学校在安徽等省份理科进入本科一批招生;2012年获"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招生权;2013年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同年入选湖南省高等学校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以包装教育为特色,是我国第一个被国际包装协会(IAPRI)接纳的会员单位,是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单位,也是全国高校中惟一的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单位和中国包装技术培训中心。该校由中国包装总公司和中国包装联合会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属于省部共建大学。

校徽

学校校徽主体部分为“莲蓬”造型。莲花是湖南省的省花,而做为孕育,呵护花籽的莲蓬,用来比喻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高校。莲蓬边缘围绕着莲子,象征学校育人成材,桃李满天下的美圆愿景;同样预示出湖南工业大学多学科性的办学方式。莲蓬中间是古体“包”字,外框是人里面象是一个孩子,象征学校象母亲一样爱护每一位学生,更显示出学校将延续一直以来以“包装设计”为特色的办学特点。五行之中,南朱雀代表红色。株洲位于中南并不位于正南。所以标志颜色取紫红色。

形象标识

校旗

学校校旗为红底长方形旗帜,中间印有黄色毛体校名,校名正上方配以黄色学校徽志。

文化精神

校训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

“厚德”,出自《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即广厚之德,犹如“大德”;大地具有广厚之德,气势厚实和顺,故能载生万物。与此相对应,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对于学校学生,“厚德”就是要在“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础上,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从“博学”到“笃行”,主要是用来勉励莘莘学子的。学子们要在具有广博的知识、较宽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涉猎相关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它的基础首先是有“不同”,有了“不同”,经过交流、沟通和协调,才可能达到内在的和谐统一。与此同时,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表现出广博的文化宽容与文化共享的情怀。从另一层面上来说,“和而不同”之意首先是讲和谐,讲团结,讲大局;其次,在“和”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思维,可以有独立的思考和思想,不人云亦云,墨守成规,只有这样才能有创新和创造,才能培养更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和大师。

校训“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实事求是地从学校发展历史实际出发,综合了学校各校区的办学传统、文化底蕴、办学特色和教育目标,立足了学校的新任务、新目标、新形象,能激励和劝勉教师和学子们,同时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体现了学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概括了学校的整体价值追求,反映了学校的独特气质和雍容高雅的名校风范。与此同时,校训大气、简练、通俗、易记。

校风

明德、精业、求实、创新

“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义,包含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意义,合乎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语出《礼·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见《礼·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意思是大学的根本宗旨,首先在于了解和彰显人性固有的内在道德光明,然后必须亲近人民并竭尽全力为之服务,最后则要通过个人修身与社会实践,使社会和人都臻于和谐圆满的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

“精业”,是“业精”转化而来。“业精”出自韩愈的《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可见,学习要在博的基础上求精,在精的基础上又不断的创新,使每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业精是博厚的继承和发展,在博的基础上求精、求新,体现一种求实创新精神。而“精业”是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一种发展的求索之境,是在业精基础之上有着更深远的哲学意义和指导意义。

“求实”,就是讲求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制宜,求真务实。它要求师生员工对工作、学习和生活要有认真、细致、严谨、扎实的态度和作风。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来对待工作;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学术;以诚心向学的态度来对待学业;以执着不懈的精神来追求真理。反对敷衍塞责、马虎应付的态度和轻率浮躁、疲塌懒散、急功近利的作风。不弄虚作假,不贪图虚名,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唯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扎实的功夫,在实中求业绩、求学问、求精进,以形成良好的校风和校园文化。

“创新”,意出《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为与时俱进,追求新高,与学校创建湖南省一流、中国知名大学的现代的办学理念一致,同时又与上面的“求实”形成一脉相传的意蕴。

校风“明德、精业、求实、创新”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思想、办学精神、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有利于推动学校统一办学精神的形成,促进办学特色氛围的形成,推动学校校园精神的形成。整体来看,校风精练、厚重,具有特色和个性。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7年11月,学校建有4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4个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包装总公司重点实验室、1个湖南省工业设计中心、1个中国包装总公司设计中心、3个湖南省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1个湖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湖南省产学研基地、3个湖南省高校“2011 协同创新中心”、1个院士工作站、2个湖南省科技创新团队;建有包装研究院、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拥有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工业大学基地、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湖南工业大学基地。

科研成果

截至2018年3月,学校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2407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971篇;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23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3项,专利191项。

学校牵头主持承担的“特殊室内环境净化关键技术与成套设备产业化开发”项目,获2010年省科技厅第三批重大科技专项。“冬冷夏热地区节能关键技术与示范”获得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的立项资助。学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组建的“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通过对全国近百个城市的调查,完成了中国低碳城市排名这一重大科研项目,从2011年开始每年对外联合发布《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绿皮书》。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据2016年12月湖南工业大学图书馆官网显示,图书馆馆藏282万册,其中,中外文纸质图书212万册,中外文期刊合订本8.3万册,电子图书62万册,常用中外文数据库65个,数字资源总量达30TB,自建特色资源库名人藏书室和包装文献阅览室。

学术期刊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工业大学主办的学术型期刊( 双月刊),于1987年创刊。主要栏目有冶金技术、计算机技术、土木工程、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等。被评为“2016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工业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6年,双月刊,获第二届湖湘优秀出版物称号,是湖南省双十佳期刊。特色栏目有城市低碳经济研究、湖南作家作品研究、宗教文化艺术研究、湘东历史文化研究,常设栏目有法学研究、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文学研究、历史学研究、语言文字学研究等,不定期地开设热点问题相关理理论研究。

《包装学报》

《包装学报》(《Packaging Journal》)是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工业大学主办的学术型期刊(季刊),于2009年10月创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设备及过程控制、运输包装、商品包装链循环、销售包装、绿色包装、文化与教育、发展论坛等。被评为“2016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湖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版学报官网

长沙理工大学2003年9月成立建筑系,2006年5月更名为长沙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院前身为长沙交通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于1995年创建,学制四年;1997年,学制改为五年。2000年成立建筑系,同年开始挂靠结构工程专业,招收建筑学硕士研究生;2001年,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学制四年(2003年划入设计艺术学院);2002年增设城市规划专业,学制四年。2001年,长沙交通学院管理系设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3年该专业划入建筑系。2003年9月成立长沙理工大学建筑系,下设建筑学、城市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三个专业。2004年开始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目前共有在读本科生804人,专职教师3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16人,教师平均年龄31岁左右,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到73%,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层次合理,综合素质过硬,作风严谨务实,能力强、年轻化的师资队伍。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有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建筑美术、城市规划5个教研室和建筑设计研究所、建筑技术研究所、城乡发展规划研究所3个研究所,以及学院实验中心。学院实验中心包括图形图像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画室、地理与资源环境综合实验室、城市规划与景观综合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实验教学用房面积达800平方米,拥有各类教学科研仪器134台,总值达122万元,设备管理规范,有健全的设备管理制度。近年来,我院科研工作有较大进步,科研项目立项达20多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6项,湖南省科技厅一般项目2项,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立项3项,其他纵、横向项目5项,2005年全院科研经费达到100万。全院公开发表科研和教研教改论文年均70余篇;出版专著3本。教研教改项目立项10项,其中校级重点教研教改项目2项,获校级教研教改项目一等奖1项,省级以上教研教改获奖项目3项,获校级教学优秀奖2项。2006年严钧副教授获第十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奖1项。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教学为主的方针,始终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放在第一位。本着为学生、为社会负责的态度,我们切实加大教学投入,努力加强教学教改力度,苦心孤诣地提高本科教育水平。在高校大规模扩招的教育环境下,我们的学生素质在激烈的竞争中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2003年开始,广州加拿大筑原设计事务所在我院设立了“筑原建筑设计奖学金”。近年来,我院学生在全国性学习竞赛中捷报频传、高歌猛进,2002~2005年在全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优秀作业评选活动中,我院连续4年有9项作业获奖;2006年获“U+L”全国城市规划专业大学生设计竞赛三等奖1项;2人获湖南省三好学生称号;2003~2005年先后有6人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三等奖;2人次获国家奖学金一、二等奖,以及其他各项学习竞赛等。这些奖励为我校赢得巨大荣誉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我院的知名度。另外,我们以活跃校园文化为宗旨,以拓展学生素质为目的,以多姿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发掘自我潜力、展示自我风采、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团学工作有声有色,第二课堂活动五彩斑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怀着对明天的美好憧憬,对未来的无限希望,我们将坚忍不拔、排除万难、负重前行,用无怨无悔的青春和汗水谱写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更加辉煌的篇章!专业介绍: 建筑学专业 学制五年。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建筑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土建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具有独立进行项目的策划、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设计意图表达和多设计工种间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才型、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在设计部门从事设计工作,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等,以及相关的管理、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是国家根据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和城乡建设与规划的实际情况及社会需要于1998年起新设置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学制四年,2001年长沙交通学院设立该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企事业单位、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及学校从事资源开发利用、城乡规划、区域规划、环境监控与保护、土地管理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科研及教学工作。城市规划专业 学制四年。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工程规划设计与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工程项目策划、规划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城市规划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主要在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城市规划、建筑等设计与管理,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并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 沈阳建筑大学曾隶属于国家建设部, 2000 年划归辽宁省管理,实行省部共建。建校历史可追溯到1948年成立的东北兵工专门学校。学校是以建筑土木学科为优势,集工、管、理、文、农、法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总占地面积 1832.7亩,建筑面积 63.68万平方米。位于沈阳浑南新区的主校区占地面积 1428.6亩,建筑面积 37.17万平方米。主校区规划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规划布局合理,建筑形式现代、质朴、简练,功能设施齐全。教学区为网格式、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庭院组合,有利于资源共享和学科交流。一座长达 756 米的亚洲第一长廊将教学区、图书馆、 实验区、办公区、生活区等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学校拥有开放式图书馆、国内首座建筑博物馆、多功能体育中心(包括:游泳馆、篮排球馆、乒乓球馆、体操馆、文娱馆)、方便快捷的校园网和有线电视网。 学校设有15 个学院,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7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407人、硕士及以上学位459人。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11人,硕士生导师350人。学校目前有各类在校生23000人,其中本科生15800人、研究生1500人。 学校为教育部批准的联合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单位,有1个联合培养博士点,6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30个硕士点,学校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在建筑与土木工程等 6个工程领域招收工程硕士生。本科教育包括六大学科门类的35个专业,建筑学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分别通过了国家级的专业评估,均为辽宁省省级示范专业。学校招生范围覆盖31个省区,其中在11个省区进入一批次录取,在辽宁省有13个专业进入一批次录取。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点单位之一。 学校2002-2006年的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5年在辽宁省高校名列前茅。 “十五”期间,学校获得科技总经费12623.5万元,累计科研立项 1000 余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近 400 项, 115 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并于2005年被美国工程索引(EI)确定为核心刊源。2004、2005两年学生申请专利176项,列辽宁省高校之首。学校有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与20多个国家的4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或科研、合作办学关系,是国家教育部选定的招收国内访问学者单位,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可以招收外国留学生学校。学校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十五”以来,学校承担教改立项国家级8项,省部级69项。“十五”期间编写并出版教材、著作144部,教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56项。 2005 年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医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位于长江之滨的武汉市。武汉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到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1958年,学校开始设置本科。1995年5月,经原国家教委,冶金工业部批准,由三所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9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80多万册。设有17个学院,设置44个本科专业。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有3个博士学位点、25个硕士学位点及10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1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并建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及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目前各类在校学生3万余人。 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湖北省属重点多科性大学,其前身是由原湖北轻工业学院和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于1984年合并组建的湖北工学院。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湖北工学院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学校是湖北省“七五”、“八五”、“九五”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十五”计划骨干建设高校,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武汉市绿化红旗单位。 湖北工业大学座落在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校本部位于武昌南湖,艺术设计学院位于武昌马房山,机电研究设计院位于武昌石牌岭。校园占地面积1600亩,校舍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8000万元。图书馆藏书资料106万册,中外文期刊2000余种。后勤服务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18人,其中教授104人,副教授319人,硕士生导师107人,受聘于重点院校的博士生导师7人,聘请校外兼职教授74人。有楚天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27人分别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湖北省“111”人才工程、湖北省高校新世纪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24人获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7人分别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湖北省优秀教师、湖北省劳动模范和湖北名师荣誉称号,3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花园式的校园里,一座座现代化建筑风格的教学大楼、科技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体育馆矗立其间,楼宇间绿草如茵,树影婆娑,环境幽静宜人,是育人、成才和科技创新的理想园地。 学校现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管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商贸学院、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体育部及机电研究设计院等16个院(部)级教学单位及科研机构。同时,学校还设有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中。英湖北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湖北省高等学校工程实训中心、湖北省产品质量检验基地、湖北省城市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学校设有37个本科专业, 1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10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时,拥有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和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参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全国5所重点大学若干学科的博士生培养工作。各类在校学生20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800余人。 学校重视开展科研和对外交流活动。近几年来共承担包括国家“火炬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级重点攻关计划等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836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发明奖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和社会科学奖104项。学校先后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派出并接受留学生。 湖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以包装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高等学校。1996 年通过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2003 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坐落在南方工业重镇湖南省株洲市,校园环境幽雅,交通十分便利。一、历史沿革 湖南工业大学的前身为株洲工学院。株洲工学院建校于1979年,经历了株洲大学、中国包装工程学院(筹)、株洲工学院的变迁,原隶属于中国包装总公司,2000年高校体制改革后,实行以湖南省和中国包装总公司、中国包装联合会共建的新体制,是我国目前唯一以包装为办学特色的高等院校,素有“中国包装教育的旗帜”、“中国包装人才的摇篮”、“中国包装科研的基地”之称。 2003年7月17日,省长办公会议决定以株洲工学院为基础,整合株洲的高等教育资源,筹建湖南工业大学,为湖南工业化、包装的现代化和株洲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服务。2004年8月18日,教育部批准筹建湖南工业大学。依靠省、市政府以及中国包装总公司的大力支持,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观,办学实力大幅提升。2005年11月17日,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派出9人专家组来校对湖南工大筹建情况进行评估,一致同意提交教育部会议表决; 12月29日,教育部组织50名专家在南京投票表决,会议全票通过株洲工学院更名为湖南工业大学;2006年2月14日,教育部正式发文,同意株洲工学院更名为湖南工业大学。二、基本情况 学校占地面积3700亩,分为东、西两校区;现有校舍面积74.2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9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94万册;拥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体育场馆。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822人(其中新校区7000人),教职工2100人,其中专任教师1450人,具备正高职称的158人,副高职称的621人,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479人,在读博、硕士402人,聘有4名院士、20余名教授为兼职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6 人;湖南省“ 121 人才工程”、“百人工程”及学科带头人 15 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和培养对象 21 人。另外,有硕士生导师 47 人,兼职博士生导师 8 人。 学校现有硕士点19个,其中一级学科2个;联合培养博士点10个,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学科覆盖工学、文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等7大学科门类;现有4个省级重点专业,46个本科专业,其中7个教育部确立的“国家管理专业”、14个湖南省确立的“热门专业”;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 三、办学特色 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第一位,并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是包装教育特色。基本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包装专业体系,设立了包装工程等4个包装类专业和包装设计等12个专业方向,编写了3套34本全国包装类通用教材,建立了11个包装类实验室,对包装学科体系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以包装特色学科为龙头,环境、材料、机械、自控、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大大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同时学校在全国包装教育中也起着龙头和核心作用,教育部全国高校包装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中国包装技术培训中心均设在学校,学校均为主任单位,学校还是我国第一个被国际包装学会(IAPRI)接纳的会员单位。在加强包装学科建设、完善包装教育体系的同时,学校注重包装科学研究,承担了大量的包装科研项目,取得了大批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为推动我国包装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二是实践教学特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推动全程化、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在校内建设了6个生产实习基地和开放型、创新型实验室;在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广东中山建立了由60余家企业组成的实践教学基地——中山包装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和课外创新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校获2002年度全国大学生CCTV英语比赛团体一等奖,获2003年全国机器人大赛亚军,获2004年韩国釜山举行的第九届国际机器人赛亚军,获200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二等奖。由于学校注重办学特色,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生源状况和学生就业历年来都在全省高校名列前茅。 三是贫困助学特色。为了支持并鼓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克服生活困难,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学校设立了湖南工业大学特困生助学基金会。目前有20多家企业加入了基金会,筹措资金达100万元。每年都有一批特困学生得到资助。 四、人才培养 学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822人。学校下设 16 个二级学院(系)(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包装与印刷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传播系、电气工程系、法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科技学院、社会科学部、体育部、土木工程系、外语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中山包装学院、财会学院),现有本科专业 46 个(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 ( 引导 ) 、测控技术与仪器、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 ( 引导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英语、新闻学、广告学、艺术设计、动画、艺术设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等,分布在工学、人文学科、管理学、理学、社会学科等 5 大学科门类和 17 个一级学科之中,其中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艺术设计、自动化 4 个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艺术设计、包装工程、印刷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自动化、广告学 7 个专业为国管专业。设有机械设计及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企业管理、材料学、设计艺术学等 19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机械设计与理论、材料学、设计艺术学被批准为湖南省“十五”重点建设学科。初步建成了以包装类专业为主体、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和优势学科群。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以教育创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了一批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施了“ 3+1 ”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与中山张家边企业集团、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等单位共同创建的“中山包装学院”,为包装类专业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开放式平台,是工科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模式。学校注重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得到优化,“现代包装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 14 项,其中一等奖 2 项。在全国和湖南省大学生各类竞赛活动中,我校学生表现出了良好的综合素质,获得了上百项荣誉。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 95% , 2003 年名列湖南省高校第一,其中包装设计、印刷工程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学校新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得到教育部、湖南省的充分肯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0 年 11 月教育部在三峡召开的 “全国大学生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会议”上我校作了大会典型发言; 2001 年 7 月,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率本省高校领导 120 人考察了中山包装学院并推广其经验; 2001 年 10 月湖南省教育厅在我校召开了全省高校教学工作现场会;全国先后有 30 余所高校的领导、专家来我校考察、交流;《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将我校誉为“中国包装教育的旗帜”、“中国包装人才的摇篮”、“中国包装科研的基地”。 五、科学研究学校实施了“科技创新工程”,科研投入与奖励力度逐年增大,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学校建立了“中国包装设计专业中心”、“湖南省包装经济研究基地”、“湖南省现代包装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基地”三个具有包装特色的科研基地和“包装工程设计研究院”、“现代水射流技术研究所”、“环境保护研究所”等 33 个研究院所。2001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4项,省部级项目46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6项、国家专利44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近五年出版学术专著、教材432部,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843篇,2003年以来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312篇;主持“包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其中“智能图像信息处理方法及其在工业系统中的应用”、“决策应用软件开发平台 Smart Decision ”、“交流传动系统及其高性能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成了7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分别是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绿色包装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高压水射流湍流应用技术及设备实验室、中国包装总公司重点实验室、包装新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六、对外合作学校实行开放式办学,重视和外界的联系,与中南大学等 10 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与德国斯图加特媒体大学、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和法国兰斯大学等 4 所海外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聘请美、德、日、澳等 10 多个国家的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并与德、美、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36 家包装、印刷企业开展厂校协作办学。 学校还长期与地方大中型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联合攻关,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目前,学校依托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新校区的优势,正在积极探索高校校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新模式。

当然算,但分量都不算大!

长沙理工大学2003年9月成立建筑系,2006年5月更名为长沙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院前身为长沙交通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于1995年创建,学制四年;1997年,学制改为五年。2000年成立建筑系,同年开始挂靠结构工程专业,招收建筑学硕士研究生;2001年,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学制四年(2003年划入设计艺术学院);2002年增设城市规划专业,学制四年。2001年,长沙交通学院管理系设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3年该专业划入建筑系。2003年9月成立长沙理工大学建筑系,下设建筑学、城市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三个专业。2004年开始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目前共有在读本科生804人,专职教师3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16人,教师平均年龄31岁左右,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到73%,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层次合理,综合素质过硬,作风严谨务实,能力强、年轻化的师资队伍。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有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建筑美术、城市规划5个教研室和建筑设计研究所、建筑技术研究所、城乡发展规划研究所3个研究所,以及学院实验中心。学院实验中心包括图形图像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画室、地理与资源环境综合实验室、城市规划与景观综合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实验教学用房面积达800平方米,拥有各类教学科研仪器134台,总值达122万元,设备管理规范,有健全的设备管理制度。近年来,我院科研工作有较大进步,科研项目立项达20多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6项,湖南省科技厅一般项目2项,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立项3项,其他纵、横向项目5项,2005年全院科研经费达到100万。全院公开发表科研和教研教改论文年均70余篇;出版专著3本。教研教改项目立项10项,其中校级重点教研教改项目2项,获校级教研教改项目一等奖1项,省级以上教研教改获奖项目3项,获校级教学优秀奖2项。2006年严钧副教授获第十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奖1项。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教学为主的方针,始终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放在第一位。本着为学生、为社会负责的态度,我们切实加大教学投入,努力加强教学教改力度,苦心孤诣地提高本科教育水平。在高校大规模扩招的教育环境下,我们的学生素质在激烈的竞争中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2003年开始,广州加拿大筑原设计事务所在我院设立了“筑原建筑设计奖学金”。近年来,我院学生在全国性学习竞赛中捷报频传、高歌猛进,2002~2005年在全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优秀作业评选活动中,我院连续4年有9项作业获奖;2006年获“U+L”全国城市规划专业大学生设计竞赛三等奖1项;2人获湖南省三好学生称号;2003~2005年先后有6人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三等奖;2人次获国家奖学金一、二等奖,以及其他各项学习竞赛等。这些奖励为我校赢得巨大荣誉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我院的知名度。另外,我们以活跃校园文化为宗旨,以拓展学生素质为目的,以多姿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发掘自我潜力、展示自我风采、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团学工作有声有色,第二课堂活动五彩斑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怀着对明天的美好憧憬,对未来的无限希望,我们将坚忍不拔、排除万难、负重前行,用无怨无悔的青春和汗水谱写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更加辉煌的篇章!专业介绍: 建筑学专业 学制五年。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建筑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土建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具有独立进行项目的策划、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设计意图表达和多设计工种间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才型、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在设计部门从事设计工作,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等,以及相关的管理、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是国家根据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和城乡建设与规划的实际情况及社会需要于1998年起新设置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学制四年,2001年长沙交通学院设立该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企事业单位、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及学校从事资源开发利用、城乡规划、区域规划、环境监控与保护、土地管理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科研及教学工作。城市规划专业 学制四年。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工程规划设计与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工程项目策划、规划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城市规划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主要在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城市规划、建筑等设计与管理,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并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 沈阳建筑大学曾隶属于国家建设部, 2000 年划归辽宁省管理,实行省部共建。建校历史可追溯到1948年成立的东北兵工专门学校。学校是以建筑土木学科为优势,集工、管、理、文、农、法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总占地面积 1832.7亩,建筑面积 63.68万平方米。位于沈阳浑南新区的主校区占地面积 1428.6亩,建筑面积 37.17万平方米。主校区规划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规划布局合理,建筑形式现代、质朴、简练,功能设施齐全。教学区为网格式、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庭院组合,有利于资源共享和学科交流。一座长达 756 米的亚洲第一长廊将教学区、图书馆、 实验区、办公区、生活区等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学校拥有开放式图书馆、国内首座建筑博物馆、多功能体育中心(包括:游泳馆、篮排球馆、乒乓球馆、体操馆、文娱馆)、方便快捷的校园网和有线电视网。 学校设有15 个学院,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7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407人、硕士及以上学位459人。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11人,硕士生导师350人。学校目前有各类在校生23000人,其中本科生15800人、研究生1500人。 学校为教育部批准的联合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单位,有1个联合培养博士点,6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30个硕士点,学校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在建筑与土木工程等 6个工程领域招收工程硕士生。本科教育包括六大学科门类的35个专业,建筑学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分别通过了国家级的专业评估,均为辽宁省省级示范专业。学校招生范围覆盖31个省区,其中在11个省区进入一批次录取,在辽宁省有13个专业进入一批次录取。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点单位之一。 学校2002-2006年的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5年在辽宁省高校名列前茅。 “十五”期间,学校获得科技总经费12623.5万元,累计科研立项 1000 余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近 400 项, 115 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并于2005年被美国工程索引(EI)确定为核心刊源。2004、2005两年学生申请专利176项,列辽宁省高校之首。学校有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与20多个国家的4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或科研、合作办学关系,是国家教育部选定的招收国内访问学者单位,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可以招收外国留学生学校。学校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十五”以来,学校承担教改立项国家级8项,省部级69项。“十五”期间编写并出版教材、著作144部,教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56项。 2005 年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医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位于长江之滨的武汉市。武汉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到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1958年,学校开始设置本科。1995年5月,经原国家教委,冶金工业部批准,由三所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9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80多万册。设有17个学院,设置44个本科专业。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有3个博士学位点、25个硕士学位点及10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1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并建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及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目前各类在校学生3万余人。 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湖北省属重点多科性大学,其前身是由原湖北轻工业学院和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于1984年合并组建的湖北工学院。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湖北工学院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学校是湖北省“七五”、“八五”、“九五”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十五”计划骨干建设高校,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武汉市绿化红旗单位。 湖北工业大学座落在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校本部位于武昌南湖,艺术设计学院位于武昌马房山,机电研究设计院位于武昌石牌岭。校园占地面积1600亩,校舍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8000万元。图书馆藏书资料106万册,中外文期刊2000余种。后勤服务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18人,其中教授104人,副教授319人,硕士生导师107人,受聘于重点院校的博士生导师7人,聘请校外兼职教授74人。有楚天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27人分别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湖北省“111”人才工程、湖北省高校新世纪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24人获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7人分别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湖北省优秀教师、湖北省劳动模范和湖北名师荣誉称号,3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花园式的校园里,一座座现代化建筑风格的教学大楼、科技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体育馆矗立其间,楼宇间绿草如茵,树影婆娑,环境幽静宜人,是育人、成才和科技创新的理想园地。 学校现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管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商贸学院、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体育部及机电研究设计院等16个院(部)级教学单位及科研机构。同时,学校还设有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中。英湖北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湖北省高等学校工程实训中心、湖北省产品质量检验基地、湖北省城市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学校设有37个本科专业, 1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10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时,拥有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和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参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全国5所重点大学若干学科的博士生培养工作。各类在校学生20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800余人。 学校重视开展科研和对外交流活动。近几年来共承担包括国家“火炬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级重点攻关计划等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836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发明奖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和社会科学奖104项。学校先后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派出并接受留学生。 湖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以包装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高等学校。1996 年通过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2003 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坐落在南方工业重镇湖南省株洲市,校园环境幽雅,交通十分便利。一、历史沿革 ??湖南工业大学的前身为株洲工学院。株洲工学院建校于1979年,经历了株洲大学、中国包装工程学院(筹)、株洲工学院的变迁,原隶属于中国包装总公司,2000年高校体制改革后,实行以湖南省和中国包装总公司、中国包装联合会共建的新体制,是我国目前唯一以包装为办学特色的高等院校,素有“中国包装教育的旗帜”、“中国包装人才的摇篮”、“中国包装科研的基地”之称。 ??2003年7月17日,省长办公会议决定以株洲工学院为基础,整合株洲的高等教育资源,筹建湖南工业大学,为湖南工业化、包装的现代化和株洲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服务。2004年8月18日,教育部批准筹建湖南工业大学。依靠省、市政府以及中国包装总公司的大力支持,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观,办学实力大幅提升。2005年11月17日,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派出9人专家组来校对湖南工大筹建情况进行评估,一致同意提交教育部会议表决; 12月29日,教育部组织50名专家在南京投票表决,会议全票通过株洲工学院更名为湖南工业大学;2006年2月14日,教育部正式发文,同意株洲工学院更名为湖南工业大学。二、基本情况 ??学校占地面积3700亩,分为东、西两校区;现有校舍面积74.2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9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94万册;拥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体育场馆。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822人(其中新校区7000人),教职工2100人,其中专任教师1450人,具备正高职称的158人,副高职称的621人,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479人,在读博、硕士402人,聘有4名院士、20余名教授为兼职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6 人;湖南省“ 121 人才工程”、“百人工程”及学科带头人 15 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和培养对象 21 人。另外,有硕士生导师 47 人,兼职博士生导师 8 人。 ??学校现有硕士点19个,其中一级学科2个;联合培养博士点10个,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学科覆盖工学、文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等7大学科门类;现有4个省级重点专业,46个本科专业,其中7个教育部确立的“国家管理专业”、14个湖南省确立的“热门专业”;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 三、办学特色 ??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第一位,并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是包装教育特色。基本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包装专业体系,设立了包装工程等4个包装类专业和包装设计等12个专业方向,编写了3套34本全国包装类通用教材,建立了11个包装类实验室,对包装学科体系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以包装特色学科为龙头,环境、材料、机械、自控、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大大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同时学校在全国包装教育中也起着龙头和核心作用,教育部全国高校包装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中国包装技术培训中心均设在学校,学校均为主任单位,学校还是我国第一个被国际包装学会(IAPRI)接纳的会员单位。在加强包装学科建设、完善包装教育体系的同时,学校注重包装科学研究,承担了大量的包装科研项目,取得了大批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为推动我国包装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二是实践教学特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推动全程化、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在校内建设了6个生产实习基地和开放型、创新型实验室;在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广东中山建立了由60余家企业组成的实践教学基地——中山包装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和课外创新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校获2002年度全国大学生CCTV英语比赛团体一等奖,获2003年全国机器人大赛亚军,获2004年韩国釜山举行的第九届国际机器人赛亚军,获200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二等奖。由于学校注重办学特色,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生源状况和学生就业历年来都在全省高校名列前茅。 ??三是贫困助学特色。为了支持并鼓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克服生活困难,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学校设立了湖南工业大学特困生助学基金会。目前有20多家企业加入了基金会,筹措资金达100万元。每年都有一批特困学生得到资助。 四、人才培养 ??学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822人。学校下设 16 个二级学院(系)(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包装与印刷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传播系、电气工程系、法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科技学院、社会科学部、体育部、土木工程系、外语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中山包装学院、财会学院),现有本科专业 46 个(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 ( 引导 ) 、测控技术与仪器、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 ( 引导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英语、新闻学、广告学、艺术设计、动画、艺术设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等,分布在工学、人文学科、管理学、理学、社会学科等 5 大学科门类和 17 个一级学科之中,其中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艺术设计、自动化 4 个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艺术设计、包装工程、印刷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自动化、广告学 7 个专业为国管专业。设有机械设计及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企业管理、材料学、设计艺术学等 19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机械设计与理论、材料学、设计艺术学被批准为湖南省“十五”重点建设学科。初步建成了以包装类专业为主体、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和优势学科群。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以教育创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了一批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施了“ 3+1 ”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与中山张家边企业集团、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等单位共同创建的“中山包装学院”,为包装类专业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开放式平台,是工科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模式。学校注重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得到优化,“现代包装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 14 项,其中一等奖 2 项。在全国和湖南省大学生各类竞赛活动中,我校学生表现出了良好的综合素质,获得了上百项荣誉。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 95% , 2003 年名列湖南省高校第一,其中包装设计、印刷工程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学校新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得到教育部、湖南省的充分肯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0 年 11 月教育部在三峡召开的 “全国大学生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会议”上我校作了大会典型发言; 2001 年 7 月,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率本省高校领导 120 人考察了中山包装学院并推广其经验; 2001 年 10 月湖南省教育厅在我校召开了全省高校教学工作现场会;全国先后有 30 余所高校的领导、专家来我校考察、交流;《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将我校誉为“中国包装教育的旗帜”、“中国包装人才的摇篮”、“中国包装科研的基地”。 五、科学研究??学校实施了“科技创新工程”,科研投入与奖励力度逐年增大,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学校建立了“中国包装设计专业中心”、“湖南省包装经济研究基地”、“湖南省现代包装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基地”三个具有包装特色的科研基地和“包装工程设计研究院”、“现代水射流技术研究所”、“环境保护研究所”等 33 个研究院所。2001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4项,省部级项目46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6项、国家专利44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近五年出版学术专著、教材432部,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843篇,2003年以来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312篇;主持“包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其中“智能图像信息处理方法及其在工业系统中的应用”、“决策应用软件开发平台 Smart Decision ”、“交流传动系统及其高性能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成了7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分别是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绿色包装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高压水射流湍流应用技术及设备实验室、中国包装总公司重点实验室、包装新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六、对外合作??学校实行开放式办学,重视和外界的联系,与中南大学等 10 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与德国斯图加特媒体大学、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和法国兰斯大学等 4 所海外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聘请美、德、日、澳等 10 多个国家的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并与德、美、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36 家包装、印刷企业开展厂校协作办学。 ??学校还长期与地方大中型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联合攻关,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目前,学校依托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新校区的优势,正在积极探索高校校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新模式。

985工程”学校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高等教育建设工程。目的是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985大学学报的含金量也是很高的,那么有哪些容易发表的985大学学报呢?这里为大家推荐的几本: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985大学学报可咨询网站在线客服。《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主要发表校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创刊于1955年7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55年,双月刊,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出版。《西北工业大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57年,由西北工业大学主办。本刊为综合性工业技术刊物。主要发表该校科研成果,包括航空航天、热能工程、电子工程论文。《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30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月刊)创刊于1956年,是由教育部主管、湖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985工程”学报期刊投稿一般难度较大,作者可亲自投稿,也可以联系咨询本平台在线客服提供相应的论文发表指导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全体育

虎扑

现在最火的是《加油中国》体育杂志   www.加油.中国

湖南理工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高等学府,在校生超过十万人。学院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平台,在各领域均有突出的成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毕业后可以在各行各业发展。 湖南理工学院联系方式地址:湖南省岳阳市学院路 联系方式收集于网络,如果错误,联系本站修改 湖南理工学院概况湖南理工学院座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岳阳,临长江、靠洞庭、倚名楼,是一所理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教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师范教育优势明显,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的多科性全日制本科高校。 学院现有本、专科专业46个,其中本科专业34个,专科专业12个;全日制在校学生15800人(含独立学院1500人)。学院教学设施先进,校园环境优美,东校区、西校区和新校区合理分布在景色秀丽的南湖风景区,校园面积2309亩,校舍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8亿元,图书资料120万册。现代化的大型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网络信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电视台、艺术演播厅、设施先进的学生公寓等都为大学生提供了健康成长的学习条件和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湖南理工学院是一所充满生机与活力、蓬勃发展的新型大学。目前,学院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加快改革发展步伐。至2010年学院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把学院建设成为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多科性大学,成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化高校;成为国家培养高层次、高质量人才和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和实际问题的重要基地;成为湖南省沿江开放城市的教育、科技和文化中心;使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进入全省先进行列,部分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形成优势和特色。 学院主办有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云梦学刊》和《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云梦学刊》突出“屈原研究”和“中国当代学者研究”特色,在全国乃至海外学术界都具有一定影响,被确立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并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3年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量的排名中,《云梦学刊》在社会科学与总论类(1352种)中排名11位,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类(1202种)中排名28位。 湖南理工学院部分专业:序号专业名称所属类别1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工学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学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学4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教育学5旅游管理管理学6信息工程工学7公共事业管理管理学8建筑学工学9环境设计艺术学10化学理学11物理学理学12网络与新媒体文学13工程管理管理学14汉语言文学文学15朝鲜语文学16生物工程工学17网络工程工学18软件工程工学19信息与计算科学理学20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学湖南理工学院周边环境湖南理工学院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岳阳市,临长江、靠洞庭、倚名楼,学院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岳阳市南湖风景旅游区。校园风光请登录湖南理工学院网站:查看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1]陶维屏,苏德辰.中国非金属矿产资源及其利用与开发.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2]刘研,李宪洲.高岭土的深加工与新材料.世界地质,2004,23(2):195~200.

[3]孔浩.高岭土改性和层柱材料的制备与表征.天津: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2.

[4]中国矿床编委会编著.中国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5]王怀宇,张仲利.世界高岭土市场研究.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8,(2):58~62.

[6]吴铁轮.我国高岭土市场现状及展望.非金属矿,2004,27(1):1~4.

[7]张术根,刘小胡,丁俊.湖南辰溪仙人湾埃洛石型高岭土的矿物学特征与成因简析.岩石矿物学杂志,2006,25(5):433~439.

[8]张术根,刘小胡,丁俊.湖南辰溪仙人湾埃洛石型高岭土矿床特征及成因分析.矿物岩石,2006,26(4):1~7.

[9]张术根,丁俊,刘小胡,等.湖南辰溪仙人湾高岭土矿物学特征与应用途径探索.矿物学报,2006,26(4):357~362.

[10]李凯琦,刘钦甫,许红亮.煤系高岭岩及深加工技术.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

[11] Frost R L.Hydroxyl deformation in kaolins.Clays and Clay Minerals,1998,46(3):280~289.

[12] BishD.L.ClaysClay Miner.1993,41:738.

[13]袁树来,等.中国煤系高岭岩(土)及加工利用.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

[14] Ma C,Eggleton R A.Surface layer types of kaolinite:A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study.Clays and Clay Minerals,1999,47:181~191.

[15] Frost R L,Kristof J,Schmidt J M,et al.Raman spectroscopy of potassium acetate-intercalated kaolinites at liquid nitrogen temperature.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2001,57:603~609.

[16] Van Duin A C T,Steve R L.Molecular dynamics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dsorp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on kaolinite surfaces.Organic Geochemistry,2001,32:143~150.

[17]刘摔摔,张培萍,吴永功.层状硅酸盐矿物填料在聚合物中的应用及发展.世界地质,2001,20(4):360~365.

[18]刘欣梅,潘正鸿,李国,阎子峰.用煤系高岭土制取白炭黑的研究.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2):121~124.

[19]王万军,张术根,孙振家,刘纯波.用伊利石高岭石质煤矸石试制橡胶填料.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5(5):769~773.

[20]张文良.非金属矿物高岭土在涂料中的应用.广东化工,2002,4:38~41.

[21]张怀彬,贾同文,等.沸石催化剂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精细石油化工,1993,(1):6~11.

[22] Rong T J,Xia J k.The catalytic cracking activity of the kaolin-group minerals.Materials Letters,2002,57:297~301.

[23]王雪静,张甲敏,杨胜凯,杨风霞.偏高岭土水热合成NaY分子筛的机理研究.无机化学学报,2008,24(2):235~240.

[24]蒋荣立,孔德顺,夏小波,陈文龙.偏高岭石-碱-硅酸钠水热反应体系13X分子筛的合成.硅酸盐学报,2008,36(6):832~836.

[25]孙书红,马建泰,庞新梅,等.高岭土微球合成ZSM-5沸石及其催化裂解性能.硅酸盐学报,2006,36(4):757~761.

[26]蒋笃孝,魏红梅.由高岭土合成环境友好的无磷洗涤剂用沸石添加剂.现代化工,1999,19(12):27~28.

[27]沈水发,陈耐生,陈柽生,等.利用高岭土制备聚合氯化铝净水剂.无机盐工业,1999,31(5):33~35.

[28]陈国斌,唐课文,黄凯明.用高岭土制备聚氯化铝铁-淀粉复合絮凝剂及性能研究.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9(2):52~58.

[29]吴宏海,刘佩红,张秋云,何广平.高岭石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及其溶液的pH条件.高校地质学报,2005,11(1):85~91.

[30]侯梅芳,崔杏雨,李瑞丰.沸石分子筛在气体吸附分离方面的应用研究.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3):135~139.

[31]刘燕.高岭土类粘土矿物材料对模拟核素Sr、Co、Cs的吸附性能研究.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7,(5):25~28.

[32]李恒德.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词典.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411~412.

[33] Bandyopadhyoy S,Mukerji J.Effect of nitrogen content on the sintering behavior and properties of Sialon prepared from kaolin.CeramInter,1993,19(3):133~139.

[34] Suvorov S A,Dolqushev N V,Zabolotskij A V.Highrate synthesis of dispersed sialon power.Ogneupory i Tekhnicheskaya Keramika,2002,4:2~5.

[35] Antsiferov V N,Gilev V G.Membrane-porous materials from sialon.Ogneupory i Tekhnicheskaya Keramika,2001,2:2~8.

[36] Panda P K,Mariqppan L,Kannan T S.Carbothermal reduction of kaolinite under nitrogen atmosphere.Ceram Inter,2000,26(5):455~461.

[37] Panneerselvam M,Rao K J.A microwave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sintering of β prime-Sialon.Mat R Bull,2003,38(4):663~674.

[38]张海军,李文超,钟香崇.天然原料合成o′-Sialon-ZrO2-SiC复合材料.稀有金属,2000,34(1):25~29.

[39]张海军,李文超,钟香崇.粘土还原氮化合成o′-Sialon基复合材料.耐火材料,2000,34(3):137~140.

[40]李亚伟,李楠,王斌耀,等.β-赛隆(Sialon)/刚玉复合耐火材料研究.无机材料学报,2000,15(4):612~618.

[41]钱扬保,王福明,徐利华,等.粘土碳热还原氮化二步法制备β-Sialon结合刚玉复相材料.耐火材料,2002,36(2):77~69.

[42] Davidovits J.Geopolymer and geopolymeric materials.J Then Angl,1989(35):429~441.

[43] Miao J Y,Dennis W H,Chang C C,et al.Uniform carbon spheres of high purity prepared on kaolin by CCVD.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2003,12:1368~1372.

[44]王银叶.天然矿高岭土制备莫来石复合纳米晶微观结构表征.硅酸盐学报,2000,28(2):68~71.

[45] Karch J,Birringer R,Gleiter H.Ceramics at low temperature.Nature,1987,33(6148):556~559.

[46]吕凤柱,张宝砚,王文斌,窦臻.PA1010/高岭土杂化材料的制备和探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18(2):187~191.

[47]古映莹,廖仁春,吴幼纯,等.高岭石-MBT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Pb2+的吸附性能.贵州化工,2001,26(3):23~25.

[48]魏月琳,吴季怀.高岭土-丙烯酰胺系超吸水性复合材料表征.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4):412~416.

[49]王新.聚合填充法制备 UHMWPE/Kaolin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北京: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

[50]朱秀林,顾梅,赵峰.高岭土-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性复合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4,(5):46~49.

[51]熊传溪,刘起虹,董丽杰,王雁冰.HDPE/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24(1):1~3.

[52]陈汉周,刘钦甫,侯丽华,赵庆章.高岭土/PE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非金属矿,2008,31(3):42~44.

[53]蔡会武,江照洋,王瑾璐,等.丙烯酸/淀粉/高岭土复合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化工新型材料,2008,36(4):47~49.

[54]刘钦甫,杨晓杰,张鹏飞.中国煤系高岭岩(土)资源成矿机理与开发利用.矿物学报,2002,22(4):359~364.

[55]陆军.煤矸石发电是扩大煤矸石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中国煤炭,2001,27(7):36~37.

[56]张术根,王万军,谭建农.湖南煤矸石资源环境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57]刘春荣,宋宏伟,董斌.煤矸石用于路基填筑的探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0(3):294~297.

[58]刘俊尧,裴春平,刘晓惠,张淑娟.煤矸石做道路基层材料的应用分析.云南交通科技,2000,16(3):23~26.

[59]施龙青,韩进,尹增德,陆鸿.煤矸石改良土壤的应用研究.中国煤炭,1998(5):37~39.

[60]王刚.利用煤矸石生产肥料.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1996,(6):10~11.

  • 索引序列
  •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网
  •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投稿自然科学版
  • 湖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版学报官网
  •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