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是新任老师学习高效教学课堂的一种方法,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1
从教多年,为了能给学生更好的课堂,将知识以更艺术的方式传播给他们,我阅读了许多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和名著。最近我拜读了《经典课堂》一书,此书收录了窦桂梅、郭初阳、贾志敏等名师的经典教学实录,让我的确受益匪浅。拜读名著的同时,我常常在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究竟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读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认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教师给孩子什么样的课堂,孩子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如何给孩子一个经典的课堂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情感的课堂
1.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充满“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教师应该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课堂中学习和成长。如教授《渔歌子》一课,教室通过激情的配乐朗读,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与作者张志和同喜同乐,达到情感的共鸣。
2、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有了它,才能在课堂中使学生充满情感,融情于课堂,融情于人生。在“情”中体验人生,学会成长。
(二)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对话,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在交流中塑造经典课堂。自读课文的教学,全部采用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
( 三)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我认为,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教师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展示自己,以课堂为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最“真”的情感,最“实”的体验,最“美”的心灵。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四)感悟的课堂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在教学中,我通过图片、录像资料等位学生展示美丽的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四、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1、自主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2、有趣的作业形式
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3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面向生活的教学内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国语文教学的内容多向社会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选文以“时文”为主,报纸、杂志及各种单行本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也被选入教材中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成为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经典的语文课堂回会给学生带来精彩的人生!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2
回首几年教六年级的历程,学生每一批都有每一批的不同,但是,细想来,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致力于学生终生、全面发展,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六年级的学生即将迈入中学的大门,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呢?
一、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从积极的情感出发,抓住作品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情感,深入学习。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之道,贵在启发潜能。教育心理学研究业已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要让学生在学习上 “主动”起来,就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对知识,我愿是大海;做教师,我愿是春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犹如一股新鲜的血液融化了僵硬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它使师生交往在更加融洽的氛围中互动,打开学生的心窗,走进学生的心扉,感悟学生的真情。
二、“把学生当正常人看”。
我们要及时地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长短处,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并适当地引导,努力让他们朝一个好的方向发展。在众多的学生当中,有着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的身心发展处于正常规律之外,即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智力超常或低常,他们也被称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而这样的学生更需要获得施教者和周围人的重视与爱护。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接触的特殊学生往往是那些表现不好、成绩又不理想的学生,他们也被称为是问题学生,而这样的学生,老师也往往是最感头疼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他可取之处,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每个学生都有向上的潜能”,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努力发掘学生这种潜能,多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好正确的引导。要知道垃圾尚且是被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更何况是学生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既是资源,就该好好开发利用。
我们班的王同学是一个胆儿小,有些口吃甚至近乎自闭的孩子。今天的语文课上,该轮到他回答问题了,只见他红涨着小脸,低着脑袋,结结巴巴的声音蚊子一般大小,他越是惊恐,学生们越是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王同学竟然紧张地哭了。看着他痛苦的样子,我懊悔地自责起来:真不应该让他回答,让他在众人面前出丑,刺伤他的自尊心,可是如果不让他参与,不是更挫伤他的积极性吗?在这尴尬之际,我倏地灵机一动,捕捉到了瞬间灵感:这名学生不就是不习惯在众人面前说话吗?我微笑地对大家说:“请大家趴在桌子上,只需用耳朵听就可以了。”学生们立即明白了我的意思,都假装若无其事趴在桌子上。王同学慢慢地把头抬起来,从他明亮的眼睛里我看到了轻松和自信。此时此刻,就象有一股暖流涌遍了我的全身。不知在什么时候,他早已不在害怕,他镇定自若的和大家的目光对视着,他获得了成功。王同学脸上带着灿烂的微笑。学生们使劲的为他鼓掌,我也拼命地鼓掌,为他闯过难关,赢得自信,更为我自己鼓掌,能在关键时刻如此地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难道不是吗?孩子的心就如同破土的嫩芽,老师对他的一点点保护就如同丝丝春雨让他有了争春的勇气。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这也成为我今后工作中努力的一个方向,不以成绩取人,善待每一个学生。
三、在实践中探求兴趣
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而不是天天强迫自己去学习,那样显然效率不高。假如老师在课堂上能有意识地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使得课堂充满趣味,我想大家应该会很主动地去学习,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在讲解课文或者试卷的时候我们不妨联系现实或者相关的资料绘声绘色的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
例如,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方式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相关内容整合起来,最大限度激发积极性。倡导写读后感,排练故事使学生自觉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提高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把看过的《超人》写成读后感,再和其它同学的读后感制成电子版;有的学生喜欢与同伴合作把大家收集到的名人故事、自己的成长故事以及读后感办成一份电子报,也有能力高的学生利用网络办自己的电子报。有的学生找几个伙伴一起分角色排练喜爱的成长故事。
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厕所里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组织学生为校园小报、广播站积极撰稿。在练笔、讨论、推敲中学生乐而不疲,尊师爱校、友爱同学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
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助能力,使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让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乐趣。
四、融会贯通,以一当十
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 例如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相机返顾或推荐《小珊迪》《小音乐家杨科》等课文,引导学生把几个人物作横向比较,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分析感悟能力,这是从文章的内容方面相串联的;还可以从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学习小组里交流安徒生这位“世界童话大王”的名作,花时少、收效高,关键是培养了学生广读博览的兴趣;还可以进行读写知识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新年的阳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尸体上,她的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火柴梗。新年的街头热闹依旧,可怜的小女孩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们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由此,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求,让这一久远的童话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小女孩被奶奶紧紧地搂在怀里,她俩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飞到那没有饥饿、寒冷、痛苦的饿地方去了。她们向着光明和幸福飞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泼的孩子们把她们吸引住了,她们来到了,来到了你们的中间。你会 ,你会 ,你会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
激发同学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要让同学们觉得毕业前的学校生活是紧张有序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们的习作里、日记中有生动的记录;在他们的影集里、校园网里有珍贵的镜头;还有的以诗与画的形式、书信的方式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是没有预设的、水到渠成的语文学习活动。
实践证明,在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里、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会喜获“双赢”,他们的情感会得到升华,语文学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现。
我,资质平平,不求做一名 “艺术家”,但求做一个让课堂神采飞扬的教书匠。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3
文章千古事。科举时代,又有一篇文章定终身的制度。的确,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过去的作文教学指导课,我们往往是给学生一个题目,在简单地讲解之后就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讲解完后,台下立刻显出一片“皱紧眉头,咬断笔头”的习作场面,之后的批改中总是会出现主题轻浅甜腻,思想触角只停留在生活的表象,情感的基调只有欢乐轻松而未探入复杂的深层,题材如出一辙,语言贫困乏味,假话空话一大堆,缺乏真情实感,生搬硬套,结构方法机械雷同,导致了学生作文与做人的背离,作文中所描述的生活形态与亲身经历的两者之间相去甚远,同时导致了学生的思维指向单一、空间狭小。
作文指导课,教师须讲究“导”的方法与形式,注重解决三个问题,即一、为什么写?二、写什么?三、怎么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写作不仅是拿起笔来写在纸上那一段时间内的事情,意思的发生,需要的提出,都在动笔之前。认定中心,审查材料,也在动笔之前。提起笔来写在纸上,不过完成这工作的一段步骤罢了。有些人认为写作的工作在提笔来的时候才开始,这显然是错误的。如果如此,写作就成为一种无需要,无目的,可做可不做的事了。”
一、为什么写?——明确写作目的,预防空洞、不知所云。
检验小学生作文的标准是:是否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文字通顺地记叙了事物。因此,作文指导课,教师必须设法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真实地再显生活底蕴,真诚地拥抱生活。教师的指导,不能只把思路局限于大场面、大事件,应该让学生跳出课堂小圈,放大生活外延,跳出教材小书,放大阅读范围,不但面对生活琐屑的表象,而且也透视其间深蕴的生活真谛和本质。换句话说,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指导就是为了使学生确立真实和真诚的情感态度,在明明白白地弄懂“为什么写”这个问题的前提之下来进行习作。学生作文应该是从一己心灵体验出发,逐步地达到不自觉地“泻泄”和“倾吐”的境界,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便逐渐萌动和强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时刻,受到教师的恰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就不可抑止地发生了通过文字倾泻心绪的写作冲动。
二、写什么?——真实的表达。
教师的作文指导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我们所一直强调的“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处处有生活”,就是为了让学生能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劳动等方面逐步积累经验、体验感情,在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之后能充分地运用习作素材。
学生习作素材的来源在于一、现实生活本身;二、现实生活在书本中的反映;三、现实生活在图画中的反映。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人与事,景与物,为我所用;二、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大力提倡“读写结合”。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从丰富的语文教材中挖掘读写训练的结合点,把作文片断训练经常地、持久地融入阅读教学过程之中,教会学生能运用教材中的写作因素来进行习作训练,这样做,既巩固了阅读教学效果,又促进了学生读写水平的提高。
教师的作文指导过程,解决了“写什么”,也就使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积累到表达”的训练过程。修订大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过去的语文教育,是以知识积累为取向,而目前的语文教育,是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因此,作文指导就是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指导,教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表达。
三、怎么写?——正确的表达方法和技巧。
“怎么写”就是如何表达,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语言描述见闻、感受,追求平白质朴,追求真实,反对虚假。即使学生的观点有些偏颇,也不要大惊小怪,认真加以引导,正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个职责。让孩子放开胆子写作文,是消除害怕作文情绪的关键,也是学好作文的良好开端。
“怎么写”这个指导环节,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对学生作文的基本语言要求,诸如贯穿语脉句序的通顺、吻合语境要求的得体、状物写形的准确、用词组句的简洁、整体风貌的朴素等,但是我们还应该提倡个性化行文,所谓个性化行文,体现在遣词、造句乃至文体的选择等各项硬指标与语调、文势和韵味等各项软指标,凡率性而为,凸显生命本色,无所粉饰,无所遮掩,一任才情,皆无不可。
“怎么写”涉及到写作方法的指导问题,教师在学生写作训练的内容、形式、方法上应该狠下一番功夫,努力激活学生写作兴趣,促使学生“爱写”。《修订大纲》中把中年级习作的重点放在“自由表达”上,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体现了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有利于中年级学生打消顾虑,放开手脚,放胆习作,做到“敢写”;高年级,则加以收束,要求学生能全面地达到习作要求,实现“会写”。
学生要真正具备写作的硬功夫,关键还在于通过练笔和练口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如果能坚持以写日记、随笔和口头作文等形式来作写作训练,并循序渐进、科学引导、辅之以艺术化的精神激励,不失为实用价值颇高而又不使学生负荷过重、束缚过多的有效方法。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多看网上课件就可以了,网络上很多的
您的小学语言文教学方面论文具体题目是什么?准备往哪个方向写呢?有什么要求呢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论文想写好,先要找好相关资料,列好大纲,确定好题目,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摘要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因此引发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也出现了众多的教学模式。本文不谈这些高大上的问题,仅从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谈谈关于观察、模仿和创新方面的收获。
关键词 :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
作文是小学语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学习拼音、识字、组词、造句、写话,归根结底是为了锻炼成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写”是最高级的形式之一,也是最难实现的目标之一。小学作文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所选的方法也不一样,常见的有读写结合法、分步习作法、分格训练法和情景作文法等。在应用的过程中,各教师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生成适合自己学生的细节操作技巧。这些技巧的使用至关重要,因为在实践中,笔者见过太多的教师学不能为己所用,就是因为没有经思考内化为自己的方法。为了将大师们的方法之灵魂学到手,笔者总是在接触一种相对成熟的方法之后,结合到实践中深入学习,边用边想边变通,力求契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便是选择了三点从教学中获得的体会,展开阐述,还望能得到大家指正。
一、生活观察重方法
观察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高级的知觉形式。在这里,“观”不仅是字面意义上的看,还包括了其他的听、嗅、触等多种感觉;而“察”则是分析、判断的意思,也就是说,观察不仅是感知,还有分析。但学生“感”到是否“知”了,“知”又“知”了什么,这是关于感知的质量问题。对于作文来说,观察的目的是表现或突出中心,但不同文章的中心是不一样的,学生也不可能为每一篇文章都定一个中心,所以还需进一步概括。根据小学作文在内容上的评分标准“思想健康”这一条,即可明确所有作文的中心都必须是正能量的。例如,写人可以从头写到脚,每一部分又可以朝各种方向写,但“思想健康”一句,就圈定了范围。发型、衣着、五官等,都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人的思想,但具体在一个人身上,肯定会有某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表现作用比较突出,观察的重点就应当落在这几点上。触类旁通,在平时观察时,教师也可让学生在搜集正能量材料的前提下,有意识并及时地记录他们观察人、事、物上所收获的细节。在引导学生观察的时候,也可以借用街拍现象告诉学生:抓拍的镜头里可能重要不重要的细节都有,但作者一定是突出了他所想表现的部分。仔细观察这样的照片,也能学习怎样观察。五年级上册“习作一”,是要学生写一位教师。笔者提前一周交代了这次作文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位教师进行观察,观察他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等,也可以同时揣测他的心理,而这些观察要有意识地指向一个积极的主题,然后做好观察记录。一周后的作文课上,我首先跟学生一起学习了例文,并复习了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然后请学生口头表述他们观察到的结果,再组织学生进行典型点评,引导学生选择、整合自己的观察结果,接着同桌间自由交流、互相评价,这才开始动笔。结果这次作文交上来后,我发现大家基本都能就某个教师的某些特点,很详细地做好介绍,重要的是具体生动的作文比往常要多很多,质量明显提高了。
二、模仿佳作惜代入
仿写是在抄写基础上进行的修改,它的重点就在“改”上,或调形式,或改内容。当学生对着作文咬笔头,半天下不了笔的时候,不妨让他们仿照例文写一篇作文。笔者在布置作文时,对层次不等的学生,允许他们写作文,也允许他们仿作文,后者要先抄原文,虽然量较多,但因为质的要求降低了,那些觉得写作文吃力的学生,还是愿意做的。这样的作文仿写,对于作文基础薄弱的学生有两点好处:一是能够立马下笔,仿写时有依据,心中比较有数;二是起点高,由于借助了佳作的力量,无论是内容的选择、立意的确定,还是表达的水平,都有一定的保障。对仿写前的抄写,一方面,我会推荐一些值得模仿的优秀作品给大家,让他们选择自己走心的一篇,学生也可以自己寻找后让教师把关;另一方面,笔者还教给他们一种代入的方法就是:慢慢抄,仿佛自己就是作者在写作一般,抄写的过程如果自己有了想法,可以暂时撇开原文,在另一个本子上记下来,不同延伸之处用1、2、3等数字标注。若是在主体段落开始就能够自主拓展开的,就直接成文,换一个开头,不再抄写仿写了;若是延伸处较多,又都没能形成整篇作文,则待抄写完之后,选择其中自己觉得比较好展开的点延展。这一抽象的心路历程,不能靠学生的自觉来完成,因为难免会有学生怀着完成任务式的心理去抄,所以笔者补充了一个规定:仿写不能长期使用,而且随着仿写次数的增加,教师要看到学生的仿文内容一次比一次离原文远,表达水平也要一次比一次高[1]。当然这些都会根据学生当时的具体情况,给出较详细的`标准,如使用的修辞必须有两处或两处以上,外貌描写要配合神态或动作描写等。这种以走近作家写作心理的方式学习写文章的方法,有人称之为“套作”,在有的地方考试中,会明文规定:不允许套作。高考改卷中也有相关规则,即在再创造部分套路较多,但能据此推断学生写作能力较强的情况下,评分可在及格至四十分之间。高考如此可以理解,但若小学期中、期末考也这样规定,笔者觉得还值得商榷。
三、创新为文量力行
作家的价值在于创新,但对于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学会作文,毕竟,以他们现在的阅历和见识,作文要创新出高度是极困难的,而没有高度的创新意义也不大,这大约就是儿童创作的画可自成一家,却没有儿童创新的文学一说的原因。所以,对于尚有部分学生害怕作文的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的求新之心可以理解,但付诸现实却需要量力而行。可以提倡创新,可是不能一味追求创新,不能给力不从心的学生施加过多的压力,以免造成他们对作文的厌恶之心,挫伤他们习作的积极性,影响他们的长期发展[2]。《语文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对于五、六年级这方面的最高要求也只是这样:“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可见,有个人独特感受进行创新作文,还是一件值得“珍视”的事。六年级下册的“习作二”,要求写的是在学生之间发生的,教师所不知道的事。小学生即便到了六年级,他们的生活阅历还是相当之少,生活范围也比较窄,所以写出来的事难免会有重复的,而大家又都在学习写作的路上,所以甚至表达方式都会相似或相同。但笔者却听到不少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会说自己学生写的都是老掉牙的事,感觉千篇一律,看得都腻了,所以越改评价越低。可是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事确实是真的发生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的,站在他们的角度,那就是新的,他们怎么知道教师以前的学生写过很多呢。所以,教师蹲下身子平视学生,要考虑得更多一点。
结语
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说过:教学模式的崇拜,来源于成功的焦虑,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用的模式能起多大作用,尚有待深入研究。其实笔者觉得,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教学的运用形式,跟学生运用的学习方式差不多,合不合用,该怎样使用,都需要借用者用心思考、不断改进,才能日益契合学生,才能皮肉一体,从而变得高效。
[参考文献]
[1]宋晓倩.让孩子在习作中灵动飞扬——浅谈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教学[J].新课程学习(下),2014(6):21.
[2]李庆华.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6):211.
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是新任老师学习高效教学课堂的一种方法,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1
从教多年,为了能给学生更好的课堂,将知识以更艺术的方式传播给他们,我阅读了许多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和名著。最近我拜读了《经典课堂》一书,此书收录了窦桂梅、郭初阳、贾志敏等名师的经典教学实录,让我的确受益匪浅。拜读名著的同时,我常常在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究竟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读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认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教师给孩子什么样的课堂,孩子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如何给孩子一个经典的课堂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情感的课堂
1.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充满“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教师应该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课堂中学习和成长。如教授《渔歌子》一课,教室通过激情的配乐朗读,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与作者张志和同喜同乐,达到情感的共鸣。
2、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有了它,才能在课堂中使学生充满情感,融情于课堂,融情于人生。在“情”中体验人生,学会成长。
(二)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对话,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在交流中塑造经典课堂。自读课文的教学,全部采用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
( 三)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我认为,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教师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展示自己,以课堂为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最“真”的情感,最“实”的体验,最“美”的心灵。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四)感悟的课堂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在教学中,我通过图片、录像资料等位学生展示美丽的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四、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1、自主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2、有趣的作业形式
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3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面向生活的教学内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国语文教学的内容多向社会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选文以“时文”为主,报纸、杂志及各种单行本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也被选入教材中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成为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经典的语文课堂回会给学生带来精彩的人生!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2
回首几年教六年级的历程,学生每一批都有每一批的不同,但是,细想来,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致力于学生终生、全面发展,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六年级的学生即将迈入中学的大门,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呢?
一、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从积极的情感出发,抓住作品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情感,深入学习。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之道,贵在启发潜能。教育心理学研究业已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要让学生在学习上 “主动”起来,就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对知识,我愿是大海;做教师,我愿是春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犹如一股新鲜的血液融化了僵硬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它使师生交往在更加融洽的氛围中互动,打开学生的心窗,走进学生的心扉,感悟学生的真情。
二、“把学生当正常人看”。
我们要及时地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长短处,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并适当地引导,努力让他们朝一个好的方向发展。在众多的学生当中,有着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的身心发展处于正常规律之外,即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智力超常或低常,他们也被称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而这样的学生更需要获得施教者和周围人的重视与爱护。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接触的特殊学生往往是那些表现不好、成绩又不理想的学生,他们也被称为是问题学生,而这样的学生,老师也往往是最感头疼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他可取之处,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每个学生都有向上的潜能”,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努力发掘学生这种潜能,多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好正确的引导。要知道垃圾尚且是被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更何况是学生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既是资源,就该好好开发利用。
我们班的王同学是一个胆儿小,有些口吃甚至近乎自闭的孩子。今天的语文课上,该轮到他回答问题了,只见他红涨着小脸,低着脑袋,结结巴巴的声音蚊子一般大小,他越是惊恐,学生们越是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王同学竟然紧张地哭了。看着他痛苦的样子,我懊悔地自责起来:真不应该让他回答,让他在众人面前出丑,刺伤他的自尊心,可是如果不让他参与,不是更挫伤他的积极性吗?在这尴尬之际,我倏地灵机一动,捕捉到了瞬间灵感:这名学生不就是不习惯在众人面前说话吗?我微笑地对大家说:“请大家趴在桌子上,只需用耳朵听就可以了。”学生们立即明白了我的意思,都假装若无其事趴在桌子上。王同学慢慢地把头抬起来,从他明亮的眼睛里我看到了轻松和自信。此时此刻,就象有一股暖流涌遍了我的全身。不知在什么时候,他早已不在害怕,他镇定自若的和大家的目光对视着,他获得了成功。王同学脸上带着灿烂的微笑。学生们使劲的为他鼓掌,我也拼命地鼓掌,为他闯过难关,赢得自信,更为我自己鼓掌,能在关键时刻如此地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难道不是吗?孩子的心就如同破土的嫩芽,老师对他的一点点保护就如同丝丝春雨让他有了争春的勇气。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这也成为我今后工作中努力的一个方向,不以成绩取人,善待每一个学生。
三、在实践中探求兴趣
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而不是天天强迫自己去学习,那样显然效率不高。假如老师在课堂上能有意识地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使得课堂充满趣味,我想大家应该会很主动地去学习,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在讲解课文或者试卷的时候我们不妨联系现实或者相关的资料绘声绘色的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
例如,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方式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相关内容整合起来,最大限度激发积极性。倡导写读后感,排练故事使学生自觉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提高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把看过的《超人》写成读后感,再和其它同学的读后感制成电子版;有的学生喜欢与同伴合作把大家收集到的名人故事、自己的成长故事以及读后感办成一份电子报,也有能力高的学生利用网络办自己的电子报。有的学生找几个伙伴一起分角色排练喜爱的成长故事。
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厕所里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组织学生为校园小报、广播站积极撰稿。在练笔、讨论、推敲中学生乐而不疲,尊师爱校、友爱同学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
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助能力,使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让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乐趣。
四、融会贯通,以一当十
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 例如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相机返顾或推荐《小珊迪》《小音乐家杨科》等课文,引导学生把几个人物作横向比较,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分析感悟能力,这是从文章的内容方面相串联的;还可以从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学习小组里交流安徒生这位“世界童话大王”的名作,花时少、收效高,关键是培养了学生广读博览的兴趣;还可以进行读写知识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新年的阳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尸体上,她的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火柴梗。新年的街头热闹依旧,可怜的小女孩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们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由此,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求,让这一久远的童话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小女孩被奶奶紧紧地搂在怀里,她俩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飞到那没有饥饿、寒冷、痛苦的饿地方去了。她们向着光明和幸福飞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泼的孩子们把她们吸引住了,她们来到了,来到了你们的中间。你会 ,你会 ,你会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
激发同学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要让同学们觉得毕业前的学校生活是紧张有序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们的习作里、日记中有生动的记录;在他们的影集里、校园网里有珍贵的镜头;还有的以诗与画的形式、书信的方式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是没有预设的、水到渠成的语文学习活动。
实践证明,在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里、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会喜获“双赢”,他们的情感会得到升华,语文学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现。
我,资质平平,不求做一名 “艺术家”,但求做一个让课堂神采飞扬的教书匠。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3
文章千古事。科举时代,又有一篇文章定终身的制度。的确,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过去的作文教学指导课,我们往往是给学生一个题目,在简单地讲解之后就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讲解完后,台下立刻显出一片“皱紧眉头,咬断笔头”的习作场面,之后的批改中总是会出现主题轻浅甜腻,思想触角只停留在生活的表象,情感的基调只有欢乐轻松而未探入复杂的深层,题材如出一辙,语言贫困乏味,假话空话一大堆,缺乏真情实感,生搬硬套,结构方法机械雷同,导致了学生作文与做人的背离,作文中所描述的生活形态与亲身经历的两者之间相去甚远,同时导致了学生的思维指向单一、空间狭小。
作文指导课,教师须讲究“导”的方法与形式,注重解决三个问题,即一、为什么写?二、写什么?三、怎么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写作不仅是拿起笔来写在纸上那一段时间内的事情,意思的发生,需要的提出,都在动笔之前。认定中心,审查材料,也在动笔之前。提起笔来写在纸上,不过完成这工作的一段步骤罢了。有些人认为写作的工作在提笔来的时候才开始,这显然是错误的。如果如此,写作就成为一种无需要,无目的,可做可不做的事了。”
一、为什么写?——明确写作目的,预防空洞、不知所云。
检验小学生作文的标准是:是否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文字通顺地记叙了事物。因此,作文指导课,教师必须设法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真实地再显生活底蕴,真诚地拥抱生活。教师的指导,不能只把思路局限于大场面、大事件,应该让学生跳出课堂小圈,放大生活外延,跳出教材小书,放大阅读范围,不但面对生活琐屑的表象,而且也透视其间深蕴的生活真谛和本质。换句话说,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指导就是为了使学生确立真实和真诚的情感态度,在明明白白地弄懂“为什么写”这个问题的前提之下来进行习作。学生作文应该是从一己心灵体验出发,逐步地达到不自觉地“泻泄”和“倾吐”的境界,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便逐渐萌动和强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时刻,受到教师的恰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就不可抑止地发生了通过文字倾泻心绪的写作冲动。
二、写什么?——真实的表达。
教师的作文指导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我们所一直强调的“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处处有生活”,就是为了让学生能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劳动等方面逐步积累经验、体验感情,在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之后能充分地运用习作素材。
学生习作素材的来源在于一、现实生活本身;二、现实生活在书本中的反映;三、现实生活在图画中的反映。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人与事,景与物,为我所用;二、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大力提倡“读写结合”。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从丰富的语文教材中挖掘读写训练的结合点,把作文片断训练经常地、持久地融入阅读教学过程之中,教会学生能运用教材中的写作因素来进行习作训练,这样做,既巩固了阅读教学效果,又促进了学生读写水平的提高。
教师的作文指导过程,解决了“写什么”,也就使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积累到表达”的训练过程。修订大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过去的语文教育,是以知识积累为取向,而目前的语文教育,是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因此,作文指导就是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指导,教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表达。
三、怎么写?——正确的表达方法和技巧。
“怎么写”就是如何表达,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语言描述见闻、感受,追求平白质朴,追求真实,反对虚假。即使学生的观点有些偏颇,也不要大惊小怪,认真加以引导,正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个职责。让孩子放开胆子写作文,是消除害怕作文情绪的关键,也是学好作文的良好开端。
“怎么写”这个指导环节,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对学生作文的基本语言要求,诸如贯穿语脉句序的通顺、吻合语境要求的得体、状物写形的准确、用词组句的简洁、整体风貌的朴素等,但是我们还应该提倡个性化行文,所谓个性化行文,体现在遣词、造句乃至文体的选择等各项硬指标与语调、文势和韵味等各项软指标,凡率性而为,凸显生命本色,无所粉饰,无所遮掩,一任才情,皆无不可。
“怎么写”涉及到写作方法的指导问题,教师在学生写作训练的内容、形式、方法上应该狠下一番功夫,努力激活学生写作兴趣,促使学生“爱写”。《修订大纲》中把中年级习作的重点放在“自由表达”上,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体现了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有利于中年级学生打消顾虑,放开手脚,放胆习作,做到“敢写”;高年级,则加以收束,要求学生能全面地达到习作要求,实现“会写”。
学生要真正具备写作的硬功夫,关键还在于通过练笔和练口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如果能坚持以写日记、随笔和口头作文等形式来作写作训练,并循序渐进、科学引导、辅之以艺术化的精神激励,不失为实用价值颇高而又不使学生负荷过重、束缚过多的有效方法。
可以写自己的教案 教学方法 学生反应 总之还是有很多东西可以写的 建议你还是自己写吧 一方面对学生负责 另一方面一般如果论文写得好 是很受领导赏识的 但是如果抄袭无非是些冠冕堂皇的话 没什么特别的吧 个人意见
多看网上课件就可以了,网络上很多的
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是新任老师学习高效教学课堂的一种方法,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1
从教多年,为了能给学生更好的课堂,将知识以更艺术的方式传播给他们,我阅读了许多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和名著。最近我拜读了《经典课堂》一书,此书收录了窦桂梅、郭初阳、贾志敏等名师的经典教学实录,让我的确受益匪浅。拜读名著的同时,我常常在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究竟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读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认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教师给孩子什么样的课堂,孩子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如何给孩子一个经典的课堂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情感的课堂
1.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充满“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教师应该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课堂中学习和成长。如教授《渔歌子》一课,教室通过激情的配乐朗读,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与作者张志和同喜同乐,达到情感的共鸣。
2、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有了它,才能在课堂中使学生充满情感,融情于课堂,融情于人生。在“情”中体验人生,学会成长。
(二)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对话,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在交流中塑造经典课堂。自读课文的教学,全部采用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
( 三)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我认为,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教师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展示自己,以课堂为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最“真”的情感,最“实”的体验,最“美”的心灵。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四)感悟的课堂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在教学中,我通过图片、录像资料等位学生展示美丽的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四、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1、自主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2、有趣的作业形式
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3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面向生活的教学内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国语文教学的内容多向社会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选文以“时文”为主,报纸、杂志及各种单行本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也被选入教材中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成为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经典的语文课堂回会给学生带来精彩的人生!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2
回首几年教六年级的历程,学生每一批都有每一批的不同,但是,细想来,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致力于学生终生、全面发展,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六年级的学生即将迈入中学的大门,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呢?
一、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从积极的情感出发,抓住作品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情感,深入学习。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之道,贵在启发潜能。教育心理学研究业已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要让学生在学习上 “主动”起来,就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对知识,我愿是大海;做教师,我愿是春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犹如一股新鲜的血液融化了僵硬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它使师生交往在更加融洽的氛围中互动,打开学生的心窗,走进学生的心扉,感悟学生的真情。
二、“把学生当正常人看”。
我们要及时地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长短处,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并适当地引导,努力让他们朝一个好的方向发展。在众多的学生当中,有着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的身心发展处于正常规律之外,即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智力超常或低常,他们也被称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而这样的学生更需要获得施教者和周围人的重视与爱护。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接触的特殊学生往往是那些表现不好、成绩又不理想的学生,他们也被称为是问题学生,而这样的学生,老师也往往是最感头疼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他可取之处,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每个学生都有向上的潜能”,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努力发掘学生这种潜能,多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好正确的引导。要知道垃圾尚且是被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更何况是学生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既是资源,就该好好开发利用。
我们班的王同学是一个胆儿小,有些口吃甚至近乎自闭的孩子。今天的语文课上,该轮到他回答问题了,只见他红涨着小脸,低着脑袋,结结巴巴的声音蚊子一般大小,他越是惊恐,学生们越是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王同学竟然紧张地哭了。看着他痛苦的样子,我懊悔地自责起来:真不应该让他回答,让他在众人面前出丑,刺伤他的自尊心,可是如果不让他参与,不是更挫伤他的积极性吗?在这尴尬之际,我倏地灵机一动,捕捉到了瞬间灵感:这名学生不就是不习惯在众人面前说话吗?我微笑地对大家说:“请大家趴在桌子上,只需用耳朵听就可以了。”学生们立即明白了我的意思,都假装若无其事趴在桌子上。王同学慢慢地把头抬起来,从他明亮的眼睛里我看到了轻松和自信。此时此刻,就象有一股暖流涌遍了我的全身。不知在什么时候,他早已不在害怕,他镇定自若的和大家的目光对视着,他获得了成功。王同学脸上带着灿烂的微笑。学生们使劲的为他鼓掌,我也拼命地鼓掌,为他闯过难关,赢得自信,更为我自己鼓掌,能在关键时刻如此地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难道不是吗?孩子的心就如同破土的嫩芽,老师对他的一点点保护就如同丝丝春雨让他有了争春的勇气。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这也成为我今后工作中努力的一个方向,不以成绩取人,善待每一个学生。
三、在实践中探求兴趣
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而不是天天强迫自己去学习,那样显然效率不高。假如老师在课堂上能有意识地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使得课堂充满趣味,我想大家应该会很主动地去学习,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在讲解课文或者试卷的时候我们不妨联系现实或者相关的资料绘声绘色的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
例如,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方式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相关内容整合起来,最大限度激发积极性。倡导写读后感,排练故事使学生自觉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提高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把看过的《超人》写成读后感,再和其它同学的读后感制成电子版;有的学生喜欢与同伴合作把大家收集到的名人故事、自己的成长故事以及读后感办成一份电子报,也有能力高的学生利用网络办自己的电子报。有的学生找几个伙伴一起分角色排练喜爱的成长故事。
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厕所里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组织学生为校园小报、广播站积极撰稿。在练笔、讨论、推敲中学生乐而不疲,尊师爱校、友爱同学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
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助能力,使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让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乐趣。
四、融会贯通,以一当十
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 例如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相机返顾或推荐《小珊迪》《小音乐家杨科》等课文,引导学生把几个人物作横向比较,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分析感悟能力,这是从文章的内容方面相串联的;还可以从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学习小组里交流安徒生这位“世界童话大王”的名作,花时少、收效高,关键是培养了学生广读博览的兴趣;还可以进行读写知识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新年的阳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尸体上,她的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火柴梗。新年的街头热闹依旧,可怜的小女孩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们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由此,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求,让这一久远的童话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小女孩被奶奶紧紧地搂在怀里,她俩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飞到那没有饥饿、寒冷、痛苦的饿地方去了。她们向着光明和幸福飞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泼的孩子们把她们吸引住了,她们来到了,来到了你们的中间。你会 ,你会 ,你会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
激发同学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要让同学们觉得毕业前的学校生活是紧张有序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们的习作里、日记中有生动的记录;在他们的影集里、校园网里有珍贵的镜头;还有的以诗与画的形式、书信的方式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是没有预设的、水到渠成的语文学习活动。
实践证明,在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里、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会喜获“双赢”,他们的情感会得到升华,语文学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现。
我,资质平平,不求做一名 “艺术家”,但求做一个让课堂神采飞扬的教书匠。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3
文章千古事。科举时代,又有一篇文章定终身的制度。的确,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过去的作文教学指导课,我们往往是给学生一个题目,在简单地讲解之后就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讲解完后,台下立刻显出一片“皱紧眉头,咬断笔头”的习作场面,之后的批改中总是会出现主题轻浅甜腻,思想触角只停留在生活的表象,情感的基调只有欢乐轻松而未探入复杂的深层,题材如出一辙,语言贫困乏味,假话空话一大堆,缺乏真情实感,生搬硬套,结构方法机械雷同,导致了学生作文与做人的背离,作文中所描述的生活形态与亲身经历的两者之间相去甚远,同时导致了学生的思维指向单一、空间狭小。
作文指导课,教师须讲究“导”的方法与形式,注重解决三个问题,即一、为什么写?二、写什么?三、怎么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写作不仅是拿起笔来写在纸上那一段时间内的事情,意思的发生,需要的提出,都在动笔之前。认定中心,审查材料,也在动笔之前。提起笔来写在纸上,不过完成这工作的一段步骤罢了。有些人认为写作的工作在提笔来的时候才开始,这显然是错误的。如果如此,写作就成为一种无需要,无目的,可做可不做的事了。”
一、为什么写?——明确写作目的,预防空洞、不知所云。
检验小学生作文的标准是:是否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文字通顺地记叙了事物。因此,作文指导课,教师必须设法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真实地再显生活底蕴,真诚地拥抱生活。教师的指导,不能只把思路局限于大场面、大事件,应该让学生跳出课堂小圈,放大生活外延,跳出教材小书,放大阅读范围,不但面对生活琐屑的表象,而且也透视其间深蕴的生活真谛和本质。换句话说,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指导就是为了使学生确立真实和真诚的情感态度,在明明白白地弄懂“为什么写”这个问题的前提之下来进行习作。学生作文应该是从一己心灵体验出发,逐步地达到不自觉地“泻泄”和“倾吐”的境界,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便逐渐萌动和强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时刻,受到教师的恰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就不可抑止地发生了通过文字倾泻心绪的写作冲动。
二、写什么?——真实的表达。
教师的作文指导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我们所一直强调的“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处处有生活”,就是为了让学生能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劳动等方面逐步积累经验、体验感情,在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之后能充分地运用习作素材。
学生习作素材的来源在于一、现实生活本身;二、现实生活在书本中的反映;三、现实生活在图画中的反映。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人与事,景与物,为我所用;二、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大力提倡“读写结合”。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从丰富的语文教材中挖掘读写训练的结合点,把作文片断训练经常地、持久地融入阅读教学过程之中,教会学生能运用教材中的写作因素来进行习作训练,这样做,既巩固了阅读教学效果,又促进了学生读写水平的提高。
教师的作文指导过程,解决了“写什么”,也就使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积累到表达”的训练过程。修订大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过去的语文教育,是以知识积累为取向,而目前的语文教育,是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因此,作文指导就是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指导,教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表达。
三、怎么写?——正确的表达方法和技巧。
“怎么写”就是如何表达,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语言描述见闻、感受,追求平白质朴,追求真实,反对虚假。即使学生的观点有些偏颇,也不要大惊小怪,认真加以引导,正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个职责。让孩子放开胆子写作文,是消除害怕作文情绪的关键,也是学好作文的良好开端。
“怎么写”这个指导环节,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对学生作文的基本语言要求,诸如贯穿语脉句序的通顺、吻合语境要求的得体、状物写形的准确、用词组句的简洁、整体风貌的朴素等,但是我们还应该提倡个性化行文,所谓个性化行文,体现在遣词、造句乃至文体的选择等各项硬指标与语调、文势和韵味等各项软指标,凡率性而为,凸显生命本色,无所粉饰,无所遮掩,一任才情,皆无不可。
“怎么写”涉及到写作方法的指导问题,教师在学生写作训练的内容、形式、方法上应该狠下一番功夫,努力激活学生写作兴趣,促使学生“爱写”。《修订大纲》中把中年级习作的重点放在“自由表达”上,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体现了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有利于中年级学生打消顾虑,放开手脚,放胆习作,做到“敢写”;高年级,则加以收束,要求学生能全面地达到习作要求,实现“会写”。
学生要真正具备写作的硬功夫,关键还在于通过练笔和练口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如果能坚持以写日记、随笔和口头作文等形式来作写作训练,并循序渐进、科学引导、辅之以艺术化的精神激励,不失为实用价值颇高而又不使学生负荷过重、束缚过多的有效方法。
近年来教育倡导素质教育,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小学阶段的基础型教育,而小学学习中,语文学科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篇1 浅析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 摘要:本文从语文教学教师的教学 艺术 入手,无论是领略教材还是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动手能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语文的教学艺术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好动,思维处于形象感知阶段,对学习目的缺乏认识。而且语文是一门 应用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然而,传统的应试 教育 将充满人性美,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这种状况与现今的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相违背。因而,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学生的积极性的调动,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是当之无愧的 实践者。 一、激发兴趣,享受语文 灵活多变的课堂 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因而,通过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能有效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表演激趣: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孩子的特点。从课堂实践看,学生的表现欲很强,他们喜欢表演,表演带给他们无穷的乐趣。例如《包公审驴》一课,我安排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课文为依据,加上自己的想象,让学生自编自演,收效甚佳。通过表演,学生不仅懂得了包公的铁面无私,为民作主。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把表演带入课堂,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使学生多动手、多动脑,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 2、游戏激趣:在低年纪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游戏,能使课堂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在游戏中学生要看、要听、要说、要做、要动脑、要创造。孩子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兴趣盎然。即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 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利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让语文课成为学生享受的乐园。 二、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学生厌学现象很普遍,究其原因,教师把学生当作了“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量的练习和作业使学生疲于应付。要想彻底改变此现状,必须先改变教师的观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他们的口,让他们能说……”的教育思想。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协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激发求知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三、让教材活起来。 1、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宰一切,把教材中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老师累的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现在的 教育 理念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以教会学生为主,而是以教学生自己去学会为主。因此教师应该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来,主动和学生一起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感知新知识,交流新问题。教师从中引导,给予肯定,从而达到师生互动,使教材在课堂上活起来。 2、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无论看到什么新鲜的事物或者学到了什么新知识,都想急切地告诉别人,以获得赞赏。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对教材的独到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自己对教材的真实感受。独特理解讲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探究,从而达到共知共识,使教材成为师生互动的活教材。这样才能使我们手中的教材在教学中活起来,更好地使教师、学生、教材、 实践融为一体。 四、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1、以情境感染法教学。情境感染即情感交流过程。教师应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可将 音乐 、 美术、语文等多种 艺术 结合在一起,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创造艺术情境,让学生通过多种艺术手段产生共鸣,从而创造立体教学情境。 2、实践竞争法教学。实践竞争即安排学生亲身实践, 组织学生激烈竞争,在对学生的读写训练中,放开学生手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开展辩论课、朗读课。既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激发了学生争先创优的竞争意识,增强了学习动机。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显而易见,如果说,一堂优秀的语文课是一剧本时,那么教师就是导演,学生则是演员,最后叫不叫座,靠教师与学生的协调配合。语文教学中处处渗透着教师的心血。因而教学艺术不仅使学生乐于接受、学到知识及能力,而且更加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字、词、句的学习,更是兴趣的培养,观念的更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篇2 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优化策略 【摘 要】小学阶段,语文课堂教学本身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有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优化策略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重要学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当前全国上下大张旗鼓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真正发挥语文教育的功能,是一具颇受关注的话题。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一、优化导入的艺术 凡是优质的课堂教学都具有非常考究的开端设计和独特性,课堂教学一开始便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这堂课的核心话题。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讲故事。边讲故事边学习,学生感觉就是在听故事,但却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导入艺术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又满足了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课堂教学从始至终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显著。此外,课堂导入艺术的方法还有很多,如问题导入,审题导入,妙语导入,练习导入等等,但不论哪一种导入方法,都要求简练,短小精悍,以尽快进入主题。 二、美读文章,感受意境 教师的情感如春风化雨,每时每刻都潜移默化地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田,感染着每个学生,引导着学生积极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范读是最为直接和亲切的,是火种、是催化剂。它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朗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教师的范读最容易感染学生,也最容易引发学生的朗读。因此,教师要借助美的声音、美的表情、美的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对课文丰富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鼓舞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感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 三、联系实际,亲身体验 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描述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举出类似实例,说出自己的体会并进一步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再进一步理解课文,对提高其生活认识、品德的构建定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如《养花》一文中,当学到“菊秧被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时”,让学生举出类似例子。有的说他喂了一条小狗,不知何因突然死了,自己一连哭了好几天。即使现在想起来,心里也怪难受的。通过这种移情体验,学生由自己的境地深化了对作者境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理解了养花之乐是一种高尚的情趣,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乐趣,而亲身的实践同样会触及到他门的心灵。如《小儿垂钓》一诗的末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时,学生对谁招手搞不清楚,即使在课堂上和学生说明白了,其教育意义也不会太大,如果让学生分别根据自己的理解实际表演一下,他们就会明白招手的是稚子而不是路人。这样,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诗歌内容,品德教育也寓于其中。 四、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教师要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必须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趣味性。那种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不能培养能力,自然也无艺术性可言。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最讲究分寸。还有,对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不仅要在备课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客观的预测,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这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艺术。 在作业设计方面,在于巩固、消化、运用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组织好学生的作业,对发展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在如何布置学生作业的问题上,比较普遍存在两个弊端,一是数量多,学生负担重;二是纯知识的机械性的作业多,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从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上设计好学生的作业,一般说来,作业设计不仅要体现灵活性,还要体现统合性。语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基本功训练,作业设计也要相应地体现综合性。单一性的训练,是不利于学生掌握语文教学这个工具艺术性的。 五、教学艺术必须具备创新性 当今的孩子们最缺乏的是什么?是生动的实践、丰富的体验、大胆的怀疑、无拘无束的展示,缺少解放和创新。教育,首先是人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有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中心主体地位,才能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潜能,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去创新,去体现自己最大的价值和作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从总体上说,在观念、模式、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仍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仍然是被老师牵着走的地位。我们的语文教学艺术尽管也呈现出千姿百态,但是仍缺少学生本人的自学、自悟、自得。因此,教师必须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要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自己在教学艺术方面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所以,创新性不仅仅赋予教学艺术以生命,它也是一切艺术的源泉。 小学语文学习内容不多,学生压力不大,但要想给学生留下语文学习轻松有趣的印象,却是不容易。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要让学生在学好语文的同时,对语文的学习还存在强烈的愿望。如此,小学语文的教学算是极为成功的了。 【参考文献】 [1]方义政.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转变教学观念[J].教学艺术,2012(7) [2]耿中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猜你喜欢: 1.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2. 小学语文教学毕业论文完整范文 3. 关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论文 4.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思考论文 5.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题目大全 6.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毕业生论文
多看网上课件就可以了,网络上很多的
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是新任老师学习高效教学课堂的一种方法,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1
从教多年,为了能给学生更好的课堂,将知识以更艺术的方式传播给他们,我阅读了许多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和名著。最近我拜读了《经典课堂》一书,此书收录了窦桂梅、郭初阳、贾志敏等名师的经典教学实录,让我的确受益匪浅。拜读名著的同时,我常常在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究竟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读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认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教师给孩子什么样的课堂,孩子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如何给孩子一个经典的课堂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情感的课堂
1.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充满“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教师应该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课堂中学习和成长。如教授《渔歌子》一课,教室通过激情的配乐朗读,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与作者张志和同喜同乐,达到情感的共鸣。
2、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有了它,才能在课堂中使学生充满情感,融情于课堂,融情于人生。在“情”中体验人生,学会成长。
(二)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对话,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在交流中塑造经典课堂。自读课文的教学,全部采用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
( 三)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我认为,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教师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展示自己,以课堂为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最“真”的情感,最“实”的体验,最“美”的心灵。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四)感悟的课堂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在教学中,我通过图片、录像资料等位学生展示美丽的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四、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1、自主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2、有趣的作业形式
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3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面向生活的教学内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国语文教学的内容多向社会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选文以“时文”为主,报纸、杂志及各种单行本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也被选入教材中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成为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经典的语文课堂回会给学生带来精彩的人生!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2
回首几年教六年级的历程,学生每一批都有每一批的不同,但是,细想来,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致力于学生终生、全面发展,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六年级的学生即将迈入中学的大门,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呢?
一、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从积极的情感出发,抓住作品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情感,深入学习。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之道,贵在启发潜能。教育心理学研究业已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要让学生在学习上 “主动”起来,就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对知识,我愿是大海;做教师,我愿是春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犹如一股新鲜的血液融化了僵硬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它使师生交往在更加融洽的氛围中互动,打开学生的心窗,走进学生的心扉,感悟学生的真情。
二、“把学生当正常人看”。
我们要及时地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长短处,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并适当地引导,努力让他们朝一个好的方向发展。在众多的学生当中,有着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的身心发展处于正常规律之外,即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智力超常或低常,他们也被称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而这样的学生更需要获得施教者和周围人的重视与爱护。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接触的特殊学生往往是那些表现不好、成绩又不理想的学生,他们也被称为是问题学生,而这样的学生,老师也往往是最感头疼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他可取之处,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每个学生都有向上的潜能”,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努力发掘学生这种潜能,多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好正确的引导。要知道垃圾尚且是被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更何况是学生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既是资源,就该好好开发利用。
我们班的王同学是一个胆儿小,有些口吃甚至近乎自闭的孩子。今天的语文课上,该轮到他回答问题了,只见他红涨着小脸,低着脑袋,结结巴巴的声音蚊子一般大小,他越是惊恐,学生们越是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王同学竟然紧张地哭了。看着他痛苦的样子,我懊悔地自责起来:真不应该让他回答,让他在众人面前出丑,刺伤他的自尊心,可是如果不让他参与,不是更挫伤他的积极性吗?在这尴尬之际,我倏地灵机一动,捕捉到了瞬间灵感:这名学生不就是不习惯在众人面前说话吗?我微笑地对大家说:“请大家趴在桌子上,只需用耳朵听就可以了。”学生们立即明白了我的意思,都假装若无其事趴在桌子上。王同学慢慢地把头抬起来,从他明亮的眼睛里我看到了轻松和自信。此时此刻,就象有一股暖流涌遍了我的全身。不知在什么时候,他早已不在害怕,他镇定自若的和大家的目光对视着,他获得了成功。王同学脸上带着灿烂的微笑。学生们使劲的为他鼓掌,我也拼命地鼓掌,为他闯过难关,赢得自信,更为我自己鼓掌,能在关键时刻如此地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难道不是吗?孩子的心就如同破土的嫩芽,老师对他的一点点保护就如同丝丝春雨让他有了争春的勇气。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这也成为我今后工作中努力的一个方向,不以成绩取人,善待每一个学生。
三、在实践中探求兴趣
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而不是天天强迫自己去学习,那样显然效率不高。假如老师在课堂上能有意识地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使得课堂充满趣味,我想大家应该会很主动地去学习,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在讲解课文或者试卷的时候我们不妨联系现实或者相关的资料绘声绘色的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
例如,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方式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相关内容整合起来,最大限度激发积极性。倡导写读后感,排练故事使学生自觉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提高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把看过的《超人》写成读后感,再和其它同学的读后感制成电子版;有的学生喜欢与同伴合作把大家收集到的名人故事、自己的成长故事以及读后感办成一份电子报,也有能力高的学生利用网络办自己的电子报。有的学生找几个伙伴一起分角色排练喜爱的成长故事。
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厕所里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组织学生为校园小报、广播站积极撰稿。在练笔、讨论、推敲中学生乐而不疲,尊师爱校、友爱同学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
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助能力,使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让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乐趣。
四、融会贯通,以一当十
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 例如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相机返顾或推荐《小珊迪》《小音乐家杨科》等课文,引导学生把几个人物作横向比较,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分析感悟能力,这是从文章的内容方面相串联的;还可以从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学习小组里交流安徒生这位“世界童话大王”的名作,花时少、收效高,关键是培养了学生广读博览的兴趣;还可以进行读写知识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新年的阳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尸体上,她的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火柴梗。新年的街头热闹依旧,可怜的小女孩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们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由此,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求,让这一久远的童话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小女孩被奶奶紧紧地搂在怀里,她俩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飞到那没有饥饿、寒冷、痛苦的饿地方去了。她们向着光明和幸福飞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泼的孩子们把她们吸引住了,她们来到了,来到了你们的中间。你会 ,你会 ,你会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
激发同学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要让同学们觉得毕业前的学校生活是紧张有序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们的习作里、日记中有生动的记录;在他们的影集里、校园网里有珍贵的镜头;还有的以诗与画的形式、书信的方式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是没有预设的、水到渠成的语文学习活动。
实践证明,在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里、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会喜获“双赢”,他们的情感会得到升华,语文学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现。
我,资质平平,不求做一名 “艺术家”,但求做一个让课堂神采飞扬的教书匠。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3
文章千古事。科举时代,又有一篇文章定终身的制度。的确,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过去的作文教学指导课,我们往往是给学生一个题目,在简单地讲解之后就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讲解完后,台下立刻显出一片“皱紧眉头,咬断笔头”的习作场面,之后的批改中总是会出现主题轻浅甜腻,思想触角只停留在生活的表象,情感的基调只有欢乐轻松而未探入复杂的深层,题材如出一辙,语言贫困乏味,假话空话一大堆,缺乏真情实感,生搬硬套,结构方法机械雷同,导致了学生作文与做人的背离,作文中所描述的生活形态与亲身经历的两者之间相去甚远,同时导致了学生的思维指向单一、空间狭小。
作文指导课,教师须讲究“导”的方法与形式,注重解决三个问题,即一、为什么写?二、写什么?三、怎么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写作不仅是拿起笔来写在纸上那一段时间内的事情,意思的发生,需要的提出,都在动笔之前。认定中心,审查材料,也在动笔之前。提起笔来写在纸上,不过完成这工作的一段步骤罢了。有些人认为写作的工作在提笔来的时候才开始,这显然是错误的。如果如此,写作就成为一种无需要,无目的,可做可不做的事了。”
一、为什么写?——明确写作目的,预防空洞、不知所云。
检验小学生作文的标准是:是否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文字通顺地记叙了事物。因此,作文指导课,教师必须设法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真实地再显生活底蕴,真诚地拥抱生活。教师的指导,不能只把思路局限于大场面、大事件,应该让学生跳出课堂小圈,放大生活外延,跳出教材小书,放大阅读范围,不但面对生活琐屑的表象,而且也透视其间深蕴的生活真谛和本质。换句话说,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指导就是为了使学生确立真实和真诚的情感态度,在明明白白地弄懂“为什么写”这个问题的前提之下来进行习作。学生作文应该是从一己心灵体验出发,逐步地达到不自觉地“泻泄”和“倾吐”的境界,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便逐渐萌动和强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时刻,受到教师的恰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就不可抑止地发生了通过文字倾泻心绪的写作冲动。
二、写什么?——真实的表达。
教师的作文指导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我们所一直强调的“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处处有生活”,就是为了让学生能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劳动等方面逐步积累经验、体验感情,在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之后能充分地运用习作素材。
学生习作素材的来源在于一、现实生活本身;二、现实生活在书本中的反映;三、现实生活在图画中的反映。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人与事,景与物,为我所用;二、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大力提倡“读写结合”。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从丰富的语文教材中挖掘读写训练的结合点,把作文片断训练经常地、持久地融入阅读教学过程之中,教会学生能运用教材中的写作因素来进行习作训练,这样做,既巩固了阅读教学效果,又促进了学生读写水平的提高。
教师的作文指导过程,解决了“写什么”,也就使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积累到表达”的训练过程。修订大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过去的语文教育,是以知识积累为取向,而目前的语文教育,是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因此,作文指导就是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指导,教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表达。
三、怎么写?——正确的表达方法和技巧。
“怎么写”就是如何表达,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语言描述见闻、感受,追求平白质朴,追求真实,反对虚假。即使学生的观点有些偏颇,也不要大惊小怪,认真加以引导,正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个职责。让孩子放开胆子写作文,是消除害怕作文情绪的关键,也是学好作文的良好开端。
“怎么写”这个指导环节,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对学生作文的基本语言要求,诸如贯穿语脉句序的通顺、吻合语境要求的得体、状物写形的准确、用词组句的简洁、整体风貌的朴素等,但是我们还应该提倡个性化行文,所谓个性化行文,体现在遣词、造句乃至文体的选择等各项硬指标与语调、文势和韵味等各项软指标,凡率性而为,凸显生命本色,无所粉饰,无所遮掩,一任才情,皆无不可。
“怎么写”涉及到写作方法的指导问题,教师在学生写作训练的内容、形式、方法上应该狠下一番功夫,努力激活学生写作兴趣,促使学生“爱写”。《修订大纲》中把中年级习作的重点放在“自由表达”上,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体现了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有利于中年级学生打消顾虑,放开手脚,放胆习作,做到“敢写”;高年级,则加以收束,要求学生能全面地达到习作要求,实现“会写”。
学生要真正具备写作的硬功夫,关键还在于通过练笔和练口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如果能坚持以写日记、随笔和口头作文等形式来作写作训练,并循序渐进、科学引导、辅之以艺术化的精神激励,不失为实用价值颇高而又不使学生负荷过重、束缚过多的有效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极大影响着小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风格等也都会从教学语言的具体运用上体现出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题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想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发挥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在分析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对如何实践教学应用提出几点建议,旨在增强小学生的想象力,拓宽小学生视野,真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儿童文学;语文教学;教学实践;地位;作用
我们应该在了解儿童文学的基础上,分析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儿童文学的特点,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需求。教师也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策略,在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基础上讲解课堂知识,帮助学生树立争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儿童化,教学的同时应该结合童话故事、寓言故事进行教学。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小学课本的大部分内容,各种童话故事蕴含这儿童成长所需要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教师应该在合理的的情况下设计教学方式,在孩子们需要的时候把儿童文学中知识传达给孩子,使学生理解、消化讲述的内容。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较为生硬的教学方式,不要进行填鸭式教学,要改为学生较为能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快乐学习。让学生在快乐中领悟知识,从知识中找到快乐。教师可以采取图文结合或者制作些多媒体课件,让课文以为生动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心思想。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活跃学生的课堂思维,充分和学生互动,指引学生了解课文、理解中心。教学本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不能用局部代替全局,也不能用部分概括整体。寓教于乐的方式,才是儿童教学的真谛。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儿童文学可以以更为贴切的方式来让儿童了解这个社会,只有从小让孩子接触社会,积攒社会经验,儿童们才能有立足于社会的资本。初步的社会知识儿童立足社会的必要条件,儿童文学中蕴含着大量的社会初步认知,方方面面的生活知识,可以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许多文学大家都是从儿童时期接触文学从而慢慢培养出的兴趣,为以后带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文学基础。高尔基先生在回忆儿时的学习时光时曾讲过:“每一本书就像我生命成长的一个小小阶梯”,是这一个个阶梯成就了这个伟大的文学家。儿童文学与一般教科书不同,它是以一种艺术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用艺术之美感染儿童幼小的心灵,使孩子印象深刻,让孩子在生理上的认知得以提升,更使孩子的认知能力得以提高。潜移默化的让孩子们得到教育。让孩子们以更为成熟的方式思考问题,更为广阔的视角认知世界。他们是未来的花朵,他们有权利改变这个世界。
三、如何把儿童文学运用在语文教学中
1.掌握多种教学方法
儿童是目前最受重视的教育阶段之一,儿童的教学方式与其他时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差异。这是由儿童这个特殊时期和儿童文学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是在成长中逐渐提升的,所以传授的方式也不同。儿童诗歌、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一系列的,充满童真童趣,各种夸张的手法、各种幻想反映着现实生活,通俗易懂。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快速掌握教学中的关键,了解不同儿童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来改变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用最能理解的方式获得知识。儿童文学作品分两大类:诗歌类和散文类。不同的文学类型自然教学方式不同,诗歌类的作品往往需要通过朗诵来表达,朗诵可以使作品更具活力,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所表达的感情,所以,教师必须要掌握这项基本功。故事类的作品则需要绘声绘色的讲述,教师同样要掌握这项基本功,只有教师把感情倾注到语言中,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知识。
2.注重儿童文学鉴赏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有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那就是儿童文学鉴赏,这是由阅读引发的一项活动,它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自己的想象使故事角色更加丰满,通过了解发掘故事更深刻的意义,对艺术形象进行更立体的描述。之所以说这是一项审美活动,是因为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读者对理想生活、美好人生、高尚青草的向往。小学语文老师应尽可能的提高儿童文学的鉴赏能力,了解中外儿童作品的发展史和目前种完儿童作品的发展规律,多阅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这样才能做好学生文学的领路人、精神的导师。
3.从儿童角度出发
要进行儿童文学的创作,就要站在一个儿童的角度看问题,用儿童的心去体会,这样才能创作出儿童理解、能接受的作品。作为儿童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指导学生,还要在做人上给孩子指导,了解儿童,所以进行儿童创作便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能更好的运用了解的知识,更能熟悉懂得儿童文学的技巧。用一颗孩子的心去看待孩子,不仅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还为小学语文教育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
总之,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在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同时要考虑各项能力的培养,加强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课本中的应用,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让孩子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1]谭英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
[2]周晓云.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快乐学习报,2014,(10).
[3]韦宏.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边疆经济文化,2006,(08).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德育教育就成为了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就目前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产生出共鸣,同时也存在着没有重视小学德育教育的现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可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精神层次,实现教学目标。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德育教育;研究分析
对于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现出了我国的传统美德。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这样才能发挥出德育教育的魅力。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与教学目标发生了偏离的现象,这样也就没有及时对小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得小学生的德育素质不高,也就影响了小学生的未来发展。
1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材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提高学习效果。
1.1层次比较分明。
对于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在编写上层次比较分明,其中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也大多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等情况来进行编排的。所以将德育知识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如年级较低的学生在学习《刘胡兰》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学习她在敌人面前那种不惧敌人的坚韧性格。如中年级学生在学习《黄继光》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习他的憎恨敌人的思想。如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他舍己为人,甘愿献出年轻生命的品质。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德育意识,提高精神品质[1]。
1.2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如文章的讲解与阅读等。其中将德育渗透到阅读中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教育的要点,如在进行文章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进行朗读文章,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道德,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除外在写作教学中也可以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观念[2]。
2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措施
2.1全面解析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文字对德育教育进行解析是最为基础的内容之一,而这也成为了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不能过于注重德育教育,忽视语文教学任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章中的生字与生词等向学生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在掌握这些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其中的思想,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内心中产生出正确的认识,最终也就实现了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
2.2在语文教材中渗透德育教育。
对于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其中蕴含着许多的德育教育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却并不明显,因此就需要语文教师要详细分析好教材,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这样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字词等进行赏析,掌握好字词在文章中的意义,明确句式的变化形式等,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国文化的魅力。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找准教材中的内容,先对文章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促使其成为德育教育的材料。如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上,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来辅助教育,尤其是一些描述我国历史背景与文化的材料。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明确我国的幅员辽阔,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我国的人文地理,如学生在学习《西湖》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描写西湖美景的段落来让学生朗读,或是利用多媒体来讲西湖的图片展示在学生的目面前,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来差生对西湖的向往,同时也会让学生明确西湖是我国的名胜古迹之一,这样也就会产生出一定的自豪感,在无形中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3]。
2.3利用情感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为学生介绍一下文章的背景,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创建出相关的教学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在这种情境中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增强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学生也就更容易接受德育内容了。此外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好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让学生具备高尚的品格。如学生在学习滴水穿石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明确只有坚持不断,注重从点滴细节开始积累,才能逐渐完善自己,促使自己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上[4]。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分析好语文教材,将德育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宋贵.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02):57-59.
[2]王光辉.教育应触及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思考与尝试[J].基础教育参考,2012,(09):737-738.
[3]周波.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10,(04):36-37.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是新任老师学习高效教学课堂的一种方法,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1
从教多年,为了能给学生更好的课堂,将知识以更艺术的方式传播给他们,我阅读了许多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和名著。最近我拜读了《经典课堂》一书,此书收录了窦桂梅、郭初阳、贾志敏等名师的经典教学实录,让我的确受益匪浅。拜读名著的同时,我常常在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究竟给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读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认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教师给孩子什么样的课堂,孩子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如何给孩子一个经典的课堂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情感的课堂
1.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充满“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教师应该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课堂中学习和成长。如教授《渔歌子》一课,教室通过激情的配乐朗读,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与作者张志和同喜同乐,达到情感的共鸣。
2、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有了它,才能在课堂中使学生充满情感,融情于课堂,融情于人生。在“情”中体验人生,学会成长。
(二)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对话,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在交流中塑造经典课堂。自读课文的教学,全部采用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
( 三)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我认为,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教师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展示自己,以课堂为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最“真”的情感,最“实”的体验,最“美”的心灵。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四)感悟的课堂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在教学中,我通过图片、录像资料等位学生展示美丽的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四、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1、自主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2、有趣的作业形式
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3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面向生活的教学内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国语文教学的内容多向社会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选文以“时文”为主,报纸、杂志及各种单行本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也被选入教材中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成为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经典的语文课堂回会给学生带来精彩的人生!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2
回首几年教六年级的历程,学生每一批都有每一批的不同,但是,细想来,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致力于学生终生、全面发展,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六年级的学生即将迈入中学的大门,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呢?
一、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从积极的情感出发,抓住作品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情感,深入学习。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之道,贵在启发潜能。教育心理学研究业已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要让学生在学习上 “主动”起来,就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对知识,我愿是大海;做教师,我愿是春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犹如一股新鲜的血液融化了僵硬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它使师生交往在更加融洽的氛围中互动,打开学生的心窗,走进学生的心扉,感悟学生的真情。
二、“把学生当正常人看”。
我们要及时地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长短处,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并适当地引导,努力让他们朝一个好的方向发展。在众多的学生当中,有着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的身心发展处于正常规律之外,即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智力超常或低常,他们也被称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而这样的学生更需要获得施教者和周围人的重视与爱护。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接触的特殊学生往往是那些表现不好、成绩又不理想的学生,他们也被称为是问题学生,而这样的学生,老师也往往是最感头疼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他可取之处,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每个学生都有向上的潜能”,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努力发掘学生这种潜能,多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好正确的引导。要知道垃圾尚且是被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更何况是学生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既是资源,就该好好开发利用。
我们班的王同学是一个胆儿小,有些口吃甚至近乎自闭的孩子。今天的语文课上,该轮到他回答问题了,只见他红涨着小脸,低着脑袋,结结巴巴的声音蚊子一般大小,他越是惊恐,学生们越是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王同学竟然紧张地哭了。看着他痛苦的样子,我懊悔地自责起来:真不应该让他回答,让他在众人面前出丑,刺伤他的自尊心,可是如果不让他参与,不是更挫伤他的积极性吗?在这尴尬之际,我倏地灵机一动,捕捉到了瞬间灵感:这名学生不就是不习惯在众人面前说话吗?我微笑地对大家说:“请大家趴在桌子上,只需用耳朵听就可以了。”学生们立即明白了我的意思,都假装若无其事趴在桌子上。王同学慢慢地把头抬起来,从他明亮的眼睛里我看到了轻松和自信。此时此刻,就象有一股暖流涌遍了我的全身。不知在什么时候,他早已不在害怕,他镇定自若的和大家的目光对视着,他获得了成功。王同学脸上带着灿烂的微笑。学生们使劲的为他鼓掌,我也拼命地鼓掌,为他闯过难关,赢得自信,更为我自己鼓掌,能在关键时刻如此地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难道不是吗?孩子的心就如同破土的嫩芽,老师对他的一点点保护就如同丝丝春雨让他有了争春的勇气。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这也成为我今后工作中努力的一个方向,不以成绩取人,善待每一个学生。
三、在实践中探求兴趣
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而不是天天强迫自己去学习,那样显然效率不高。假如老师在课堂上能有意识地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使得课堂充满趣味,我想大家应该会很主动地去学习,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在讲解课文或者试卷的时候我们不妨联系现实或者相关的资料绘声绘色的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
例如,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方式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相关内容整合起来,最大限度激发积极性。倡导写读后感,排练故事使学生自觉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提高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把看过的《超人》写成读后感,再和其它同学的读后感制成电子版;有的学生喜欢与同伴合作把大家收集到的名人故事、自己的成长故事以及读后感办成一份电子报,也有能力高的学生利用网络办自己的电子报。有的学生找几个伙伴一起分角色排练喜爱的成长故事。
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厕所里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组织学生为校园小报、广播站积极撰稿。在练笔、讨论、推敲中学生乐而不疲,尊师爱校、友爱同学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
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助能力,使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让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乐趣。
四、融会贯通,以一当十
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 例如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相机返顾或推荐《小珊迪》《小音乐家杨科》等课文,引导学生把几个人物作横向比较,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分析感悟能力,这是从文章的内容方面相串联的;还可以从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学习小组里交流安徒生这位“世界童话大王”的名作,花时少、收效高,关键是培养了学生广读博览的兴趣;还可以进行读写知识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新年的阳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尸体上,她的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火柴梗。新年的街头热闹依旧,可怜的小女孩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们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由此,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求,让这一久远的童话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小女孩被奶奶紧紧地搂在怀里,她俩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飞到那没有饥饿、寒冷、痛苦的饿地方去了。她们向着光明和幸福飞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泼的孩子们把她们吸引住了,她们来到了,来到了你们的中间。你会 ,你会 ,你会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
激发同学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要让同学们觉得毕业前的学校生活是紧张有序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们的习作里、日记中有生动的记录;在他们的影集里、校园网里有珍贵的镜头;还有的以诗与画的形式、书信的方式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是没有预设的、水到渠成的语文学习活动。
实践证明,在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里、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会喜获“双赢”,他们的情感会得到升华,语文学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现。
我,资质平平,不求做一名 “艺术家”,但求做一个让课堂神采飞扬的教书匠。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3
文章千古事。科举时代,又有一篇文章定终身的制度。的确,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过去的作文教学指导课,我们往往是给学生一个题目,在简单地讲解之后就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讲解完后,台下立刻显出一片“皱紧眉头,咬断笔头”的习作场面,之后的批改中总是会出现主题轻浅甜腻,思想触角只停留在生活的表象,情感的基调只有欢乐轻松而未探入复杂的深层,题材如出一辙,语言贫困乏味,假话空话一大堆,缺乏真情实感,生搬硬套,结构方法机械雷同,导致了学生作文与做人的背离,作文中所描述的生活形态与亲身经历的两者之间相去甚远,同时导致了学生的思维指向单一、空间狭小。
作文指导课,教师须讲究“导”的方法与形式,注重解决三个问题,即一、为什么写?二、写什么?三、怎么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写作不仅是拿起笔来写在纸上那一段时间内的事情,意思的发生,需要的提出,都在动笔之前。认定中心,审查材料,也在动笔之前。提起笔来写在纸上,不过完成这工作的一段步骤罢了。有些人认为写作的工作在提笔来的时候才开始,这显然是错误的。如果如此,写作就成为一种无需要,无目的,可做可不做的事了。”
一、为什么写?——明确写作目的,预防空洞、不知所云。
检验小学生作文的标准是:是否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文字通顺地记叙了事物。因此,作文指导课,教师必须设法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真实地再显生活底蕴,真诚地拥抱生活。教师的指导,不能只把思路局限于大场面、大事件,应该让学生跳出课堂小圈,放大生活外延,跳出教材小书,放大阅读范围,不但面对生活琐屑的表象,而且也透视其间深蕴的生活真谛和本质。换句话说,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指导就是为了使学生确立真实和真诚的情感态度,在明明白白地弄懂“为什么写”这个问题的前提之下来进行习作。学生作文应该是从一己心灵体验出发,逐步地达到不自觉地“泻泄”和“倾吐”的境界,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便逐渐萌动和强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时刻,受到教师的恰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就不可抑止地发生了通过文字倾泻心绪的写作冲动。
二、写什么?——真实的表达。
教师的作文指导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我们所一直强调的“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处处有生活”,就是为了让学生能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劳动等方面逐步积累经验、体验感情,在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之后能充分地运用习作素材。
学生习作素材的来源在于一、现实生活本身;二、现实生活在书本中的反映;三、现实生活在图画中的反映。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人与事,景与物,为我所用;二、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大力提倡“读写结合”。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从丰富的语文教材中挖掘读写训练的结合点,把作文片断训练经常地、持久地融入阅读教学过程之中,教会学生能运用教材中的写作因素来进行习作训练,这样做,既巩固了阅读教学效果,又促进了学生读写水平的提高。
教师的作文指导过程,解决了“写什么”,也就使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积累到表达”的训练过程。修订大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过去的语文教育,是以知识积累为取向,而目前的语文教育,是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因此,作文指导就是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指导,教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表达。
三、怎么写?——正确的表达方法和技巧。
“怎么写”就是如何表达,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语言描述见闻、感受,追求平白质朴,追求真实,反对虚假。即使学生的观点有些偏颇,也不要大惊小怪,认真加以引导,正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个职责。让孩子放开胆子写作文,是消除害怕作文情绪的关键,也是学好作文的良好开端。
“怎么写”这个指导环节,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对学生作文的基本语言要求,诸如贯穿语脉句序的通顺、吻合语境要求的得体、状物写形的准确、用词组句的简洁、整体风貌的朴素等,但是我们还应该提倡个性化行文,所谓个性化行文,体现在遣词、造句乃至文体的选择等各项硬指标与语调、文势和韵味等各项软指标,凡率性而为,凸显生命本色,无所粉饰,无所遮掩,一任才情,皆无不可。
“怎么写”涉及到写作方法的指导问题,教师在学生写作训练的内容、形式、方法上应该狠下一番功夫,努力激活学生写作兴趣,促使学生“爱写”。《修订大纲》中把中年级习作的重点放在“自由表达”上,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体现了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有利于中年级学生打消顾虑,放开手脚,放胆习作,做到“敢写”;高年级,则加以收束,要求学生能全面地达到习作要求,实现“会写”。
学生要真正具备写作的硬功夫,关键还在于通过练笔和练口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如果能坚持以写日记、随笔和口头作文等形式来作写作训练,并循序渐进、科学引导、辅之以艺术化的精神激励,不失为实用价值颇高而又不使学生负荷过重、束缚过多的有效方法。
《我的理想》(作者:某六年级小学生,男,父母在菜市场贩鸡) 我的理想是做一坨鸡屎,一坨又大又臭的鸡屎。 我首先要去臭死我的同学XXX,因为他欠了我的五毛钱一直不还,上课还拿我的本子乱划。 我还要臭死我的班主任,她每次找我谈话都是收钱,收这么多的钱,我要臭死她。 我还要臭死数学老师,这个学期我每次考试都不及格,其实我能及格的,但是他不让我抄。 我还要臭死校长,为什么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他可以在台上讲话,我们要在下面淋雨。 最后我要臭死自己,我臭死这么多人,警察一定拉我去坐牢,我不要坐牢,我把自己也臭死。 那个不是滴~~ 这个: 《我的理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我也不例外。 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了我的第一个理想。当一名女警察。那时的理想现在想来既可笑又幼稚。当时的我其实是喜欢上了女警察们漂亮的警服,和她们站在马路中央指挥交通时的飒爽英姿。可是不久,我的理想就发生了改变,因为我逐渐了解了当一名女警察的辛苦与困难。 于是,当一名画家成为了我的第二个理想。从小我就对绘画很敏感,很喜欢画画,经常自己画出一些“大作”,然后拿给爸爸妈妈看。爸爸妈妈得知了我喜欢画画,马上就给我报了美术班。可能是因为小孩子贪玩儿的天性。上了美术班后的我变得不怎么喜欢画画了。甚至上美术课时逃跑去和同学玩儿。就这样,我的第二个理想便又化为泡影。 直到我有了第三个理想时,我已经上了小学4年级。那时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从小到大我接触过好多好多老师,有年龄大的、资历老的;也有年轻的、经验少的。但不管他们是什么样的老师,教哪一门学科,我都非常喜欢他们。将来也想像他们一样站在高高的讲台上给我的学生们授课。 如今我已经是一个六年级的学生了。快要步入中学的殿堂。如今的我,已不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对一些事已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现在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或许你会说,这并不算是什么理想。但是在这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我不敢肯定我的理想会不会再改变。但是我敢肯定的是,我始终不变的,就是要做一个对社会、对全人类有贡献的人。 现在有不少学生经常高谈阔论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但往往没有做好身边一些应该做好的小事。甚至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都没有做到。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不能有着“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想法。要脚踏实地地为自己的理想奠定基础。最终才能实现它! 可能你的理想多如繁星,可能你的理想永世不变,但是不管我长大要做什么职业,做什么工作,对自己的要求唯有一条永远不会改变,那就是,要从小事做起,总自身做起。做一个对社会和全人类有贡献的人! 如果不要那个~可以看下一个 我的理想 理想,是春天的第一朵鲜花;理想,是夏天的第一束灼阳;理想,是秋天的第一颗果实;理想,是冬天的第一片雪花;理想,是沙漠里的绿洲;理想,是吹响生命的号角...... 山溪的理想是大海,囚鸟的理想是蓝天,树木的理想是大地。物尚且如此,何况人乎?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大业者,哪一个没有远大的理想!是啊!一个人没有了理想,那么他的生活就像在大漠中失掉了罗盘,迷失了方向.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理想,那么就像鸟儿失掉了翅膀,永远不能飞翔.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理想就像太阳失掉了光辉,永不能射出耀眼的光芒!我懂了,只有被理想充实的人们才会充满对生活的爱,才会找到果实累累的金秋,扬起生活的风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做出贡献.然而我的理想又在哪里呢?我曾伸出双手向苍天问过,也曾冥思苦想过.直到今天我才恍惚有了答案——我要做一位发明家。 一次,我家里的小电扇坏了,大人们都没有去管它。一天晚上,我用工具把小电扇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个零件松了。于是我利用书上说的撑杆原理,用一块小海绵垫底,用一根小木棍把它顶着。就这样,电扇就被我修好了。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她还把我夸了一顿呢!通过这件事,我联想到了爱迪生这位大发明家,觉得我也应该像爱迪生那样不怕困难、不怕吃苦、顽强拼搏、在失败中寻找经验。于是,我确定了我的人生目标——做一位像爱迪生那样的发明家。 现在,我已经为实现我的理想而读了大量的书籍。比如:《十万个为什么》系列丛书《世界上下五千年》《海底两万里》《追踪UFO之迷》以及《中国未解之迷》和《世界未解之迷》等很多书。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要做到三个字:创、信、坚。“创”就是创造,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少年,不能墨守陈规,要勇于创新。所谓“信”,就是指信心,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心,那么他将一事无成。“坚”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坚持不懈,坚持就是胜利;另一种就是坚强,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搞发明创造,总会有失败,我们要承受得起打击。 理想,如梦一般五彩;理想,似彩蝶一样翩翩;理想,像希望的种子,播洒在我们的心田。只要我们付出努力,理想的花苞就会绽放! (我人好善良~为虾米没分!!) (加、加、加哦)
你可以将你最满意的一篇教学反思作为材料,再借助课程标准上的相关要求作为依据去组织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