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科学通报与遥感学报

科学通报与遥感学报

发布时间:

科学通报与遥感学报

性质不一样,遥感学报四国内中文期刊中遥感类最好的期刊,测绘通报则是测绘方面较强,侧重点不一样,如果你是高遥感的,建议遥感学报,这个在遥感方面认可度很高的。

刚帮你查 了一下,除了测绘工程跟遥感信息 其他的都是普通的期刊

1946年9月18日,金亚秋出生于上海,籍贯江西婺源。

1970年,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毕业。

1978年,作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公派出国研究生,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

1982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EECS)科学硕士(MS)。

1983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师(EE)学位。

1985年2月,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Ph.D)学位。先后任职于美国AER研究公司、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英国约克大学、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香港城市大学、日本东北大学 。

2001年,成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画(973计画)"复杂自然环境时空定量信息获取与融合处理的理论与套用"首席科学家 。

2004年,当选为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

2008年,出任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学报》(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TGRS)副主编,负责微波遥感方面工作。

2009年底,被任命为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地球科学与遥感学分会(IEEE GRSS)Fellow评选委员会主席。

2010年7月26日,获IEEE GRSS Education Award,是唯一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

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12年,当选开发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2015年7月,在义大利米兰召开的电器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分会(GRSS)年会上,金亚获得IEEE GRSS杰出成就奖,是该奖设立50年来首位获奖的非欧美科学家 。

金亚秋提出了自然地表全极化电磁散射的理论建模、数值与成像模拟、特征参数反演与目标重构,形成了"空间微波遥感全极化电磁散射与定量信息"的系统理论;发展了"自然介质矢量辐射传输理论"、及其在地球环境星载微波遥感、探月与深空探测等领域的套用;发展了"复杂背景环境与特征目标复合电磁散射"的理论建模、数值模拟的计算电磁新方法 。

截至2013年11月,金亚秋在中国国内外已发表650多篇学术论文、14本中英文专著与文集,引用达2000多次 。

金亚秋秉持认真负责的理念,亲力亲为,每一篇论文都经过精心雕琢,甚至十数次修改,从来没有挂名的文章。金亚秋特别强调自主创新,他们主要科学成果的研究软体都拥有自主创新智慧财产权 。

2013年6月5日,金亚秋应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处长、强化培养部主任陈鹤鸣教授的邀请,参加在仙林行政楼报告厅举行的"鼎峰讲坛"第九讲,为强化培养部师生带来了题为《对地对空目标与环境遥感信息的研究》的专场学术报告 。

2015年11月5日,金亚秋为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的师生们们做了名为《高解析度全极化多模式SAR电磁散射成像及其精细信息智慧型获取理论与方法》的学术报告 。

2018年9月25日,金亚秋在湖南大学南校区工商管理学院报告厅做了名为《四十年征途一回眸》的报告 。

金亚秋是中国在电磁波物理与空间微波遥感研究领域的著名科学家。长期从事电磁波散射辐射传输与传播、空间微波遥感与对地观测信息技术等研究,推动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套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民晚报》评)

金亚秋在自然介质极化电磁散射与辐射传输及其空间微波遥感套用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 。(《中国科学报》评)

排名应该这样:测绘学报、测绘通报、遥感学报。除了你说的学报,应该还有如下核心期刊:1.测绘学报(EI)A+(顶级)2.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EI)A3.测绘通报4.地图5.遥感学报A6.地壳形变与地震(改名为: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A7.测绘科学A8.测绘学院学报9.地球信息科学 10.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1.测绘科学技术学报12.测绘科技通讯

遥感学报百科

科研成就科研综述李小文院士致力于地物光学遥感和热红外遥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他创建了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李小文创建了植被二向性反射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奠定了地物二向性反射研究李小文中几何光学学派的基础。在对地定量遥感方面,力倡病态反演理论。在赫姆霍兹互易原理在地表遥感中适用性(尺度效应)研究方面,给出赫姆霍兹互易原理用于非均一像元二向性反射的约束条件。李小文在普朗克定律在地表遥感中尺度效应研究方面,建立了适用于非同温地表热辐射方向性的概念模型,首创了普朗克定律用于非同温黑体平面的尺度修正式及一般的非同温三维结构非黑体表面热辐射在像元尺度上

不是211。但目前是全国唯一一所非财经类、省部部共建大学,即教育部、国家气象局、江苏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大学。接近211。

一、贵州师范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 贵州师范大学 是一本大学,该校是教育部、贵州省共建的一所省属重点大学,入选国家111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二、贵州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是什么 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科学、生物科学、旅游管理 贵州省重点建设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数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文艺学、中国近现代史、植物学、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数学、人文地理学、心理学、音乐与舞蹈学 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旅游管理、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理学、计算数学、生物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生态学、中国史 三、贵州师范大学简介 贵州师范大学 的前身——“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创建于1941年,是当时全国八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建校之初,以王克仁、齐泮林、曾景、萧文灿、王佩芬、朱厚锟、尹炎武、李独清、李锐夫、杨宪益、姚奠中、夏元瑮、谢六逸、谭戒甫、向义、熊铭青、郝新吾、汤炳正、赵咸云、梁祖荫等为代表的一批知名学者来校任教。他们艰苦办学,传薪继火,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50年10月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54年10月教育部委托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贵阳师范学院,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学院;1985年更名为“ 贵州师范大学 ”,199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04年原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并入;2006年被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与 厦门大学 结成对口支援关系;2013年7月正式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15年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等学校;2016年与兰州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双方深度合作与协同创新的新局面;2017年成为贵州目前唯一一所进入教育部/国家外专局“111计划”的高校。 学校地处有着“中国避暑之都”美誉的林城——贵州省省会贵阳市,现有三个校区,分别座落在云岩区、白云区(求是学院)和花溪区,占地面积2800余亩。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6万人(含求是学院学生10755人、研究生3200余人)。设有24个学院、1所继续教育学院、1所独立学院(求是学院)。 学校学科综合实力位居贵州省高校前列。现有1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3个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32个二级学科)、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107个二级学科)、6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领域)授权点,79个本科专业,具备应届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推免权。有7个全国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一流大学”建设项目4类共11项:一流专业项目5个(含培育项目1个)、一流课程项目2个、一流平台项目2个、一流师资项目2个, 2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4个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项目、10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7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1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3个省级重点学科、19个省级高校示范性本科专业(特色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布局。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结构不断改善。现有在职教职工2618人,其中师资1802人,师资中有教授310人、副教授647人,有545人具有博士学位、965人具有硕士学位。学校师资队伍中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人选1人、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1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4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2人,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7人、贵州省核心专家3人、省管专家27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黔灵学者”6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8人、省青年创新人才奖3人、省青年科技奖12人、省高层次创新人才18人(千层次人才13人、百层次人才5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26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7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5人、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人才奖6人。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师资队伍中有“候鸟型”特聘教授23人(其中院士3人、“*”2人、国家*领军人才2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较为丰富,是全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2017年1月,学校荣获“国家级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称号。2017年6月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和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2017年12月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现有1个国家级大学校外实践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教师研修基地(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1个国家级教育综合实验实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1个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2个省级重点学科人才培养基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国国际化人才外语考试(BFT)贵州省考试培训中心、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基地、贵州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贵州省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培训中心、贵州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贵州省教师教育现代化教学实习基地、全国外语水平考试贵州考试中心、信息技术及应用培训基地、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培训中心、贵州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贵州省教育厅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贵州省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贵州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贵州省廉政文化理论研究基地、省级优秀校园文化育人基地、贵州省高考评卷基地、贵州省美术设计类专业考试基地、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术科考试基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基地、“中国·贵阳大数据旅游研究(实训)基地”、贵州省志愿服务项目孵化中心、贵州省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贵州生态文化国际交流中心等挂靠在学校。 学校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教育部111引智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6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遥感中心贵州分部、12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天文研究与教育中心,1个贵州省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全省高校唯一),2个院士工作站。学校分析测试中心是贵州省司法厅首批批准的“物证司法鉴定所”、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的“贵州省化学试剂质量监督检验站”。出版有《 贵州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师范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和《 贵州师范大学 报》等报纸刊物,其中,《 贵州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贵州省一级期刊,《 贵州师范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以来,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36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含课题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5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81项,全校科研经费近5.2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109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4项;国际级文艺奖2项;获批专利316项,出版学术著作339部。学术论文被SCIE、SSCI、SCI、EI、ISTP、ISSHP、CSSCI、CSCD收录4600余篇。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高、功能强,无线网络覆盖大部分公共区域及图书馆阅览区域,基于公共数据平台的数字化校园服务全校。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文献262万余册,年订阅纸质中外文报刊2300余种,有中、外文电子图书157万余种册,提供使用中外文数据库72个,自建本省特色数据库21个,数字资源总量达96.35个TB,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分中心”、“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贵州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贵州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服务单位,建设有“贵州省地方文献信息研究中心”、“中学示范图书馆模型”、“学前教育专题室”、“幼儿园示范图书馆”等,免费开放服务。 学校注重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先后与美国、英国、葡萄牙、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等多个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分别与美国、葡萄牙、俄罗斯、韩国、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瑞士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开展有师生交流项目。开放办学力度进一步加大,是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任务院校之一,与英国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合作举办有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HND),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合作开设有本科国际通识教育课程(IGEC),学校设有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可组织实施相关汉语水平考试。 学校历经七十七年风雨,代代贵师学人以振兴国家、民族为己任,修身治学,殚精竭虑,形成了特有的学人品质和学校品格,熔铸了“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大学精神,凝练了“慎思笃行、博学致新”的校训,培养培训了26万余名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成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师范大学,为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

李小文院士给《偏振遥感物理》2014年11月6号李小文院士一出院的第一件事就为本著作写序。也成他留给科学界的为永恒之序。

遥感学报通讯作者

徐斌研究员主要承担草原植被生态遥感监测、草原沙化和退化遥感监测 、草地资源规划评价和草原沙化治理等多方面的任务。主持项目和课题等3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级课题、863计划、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农业部等课题。课题任务主要集中在草原生产力、草畜平衡、草原长势、返青、草原沙漠化、草原水热旱情等遥感监测等方面。获省部级科技奖5项,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等奖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6项,申报国家专利2项,主编和参编著作7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中国科学》、《生态学报》、《地理研究》、《中国草地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至今培养了博士后2人,博士生6人和硕士生5人。此外,从1999年起每年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生态学专题讲座”。 ①“中国草原植被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获2009年度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②“基于MODIS的中国草原植被遥感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获200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一完成人;③“冬牧70黑麦种养殖与农业结构调整技术示范”,获2003年农业部丰收计划奖三等奖,第3完成人;④“省级资源环境信息服务示范研究与应用”,获200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2完成人。⑤“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获200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第8完成人。⑥“省级资源环境信息服务示范研究与应用”,获200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2完成人。 [1] 徐斌(主编). 草原保护建设与饲料生产加工.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徐斌,杨修等编著. 西藏自治区林芝县天然林资源与保护.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3] 徐斌(副主编). 中国重点生态建设地带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4] 徐斌,杨秀春,金云翔等,2011,第四章,青藏高寒牧区草原资源遥感监测与评价(59-89);第五章,青藏高寒牧区冬虫夏草资源评价研究(90-118)(约10万字);范小建主编,2011,扶贫开发与青藏高原减灾避灾产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1]B Xu, X C Yang, W G Tao, Z Qin, H Q Liu, J M Miao, YY Bi, 2008, MODIS-based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Grass Productio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9(17-18): 5313-5327. [SCI][2] Qin Zhihao, Xu B, Xin X., Zhou Q., Zhang H., Liu J., 2004, Integration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ology to evaluate grassland ecosystem health in North china.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VI: 4034-4037, September 20-24, 2004, Anchorage, Alaska, USA.[EI][3] Qin Zhihao, XuBin, Liu J., Zhang W., Zhang H., 2004, Monitoring land use dynamics for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ssessment in the rim zone of North China using MODIS and Land TM data.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VI: 4021-4024, September 20-24, 2004, Anchorage, Alaska, USA. [EI][4] Qin Zhihao, Xu B., Zhang W., Li W., Zhang H., 2004, Comparison of split window algorithms for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retrieval from NOAA-AVHRR data.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VI:3740-3743, September 20-24, 2004, Anchorage, Alaska, USA. [EI][5] Yuxia Zhu; Zhihao Qin; Bin Xu; Maofang Gao; Huan Pei, 2007, An approach for desertification monitoring in Hulun Buir grassland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Proceedings Paper), Proceedings Vol. 6752, Geoinformatics 2007: Remotely Sensed Data and Information, Weimin Ju; Shuhe Zhao, Editors, 675223. Date: 26 July 2007, DOI: 10.1117/12.760762. [EI][6] Lu Liping, Qin Zhihao, XU Bin, Tao Weiguo, Jianglipeng, 2007,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grass growing in grassland ecosystems of China, Geoinformatics 2007, Remotely Sensed Data and Information, May 25-27, Nanjing, China. Proceedings of SPIE, 0277-786X, v.6752 675225-1-9. [EI][7] Ruijie Wang, Zhihao Qin, Bin Xu, Xiaoyong Zhang, Maofang Gao, 2007, Using 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 to estimate net primary production of rangeland ecosystem in Inner Mongolia of China, Geoinformatics 2007,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May 25-27, Nanjing, China. Proceedings of SPIE, 0277-786X, v.6753 67532S-1-8. [EI][8] Kebiao Mao, Zhihao Qin, Manchun Li, Lixin Zhang, Bin Xu, Lingmei Jiang, 2006, An Algorithm for Surface Soil Moisture Retrieval Using the Microwave Polarization Difference Index,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06). [EI][9] Kebiao Mao, Zhihao Qin, Bin Xu, Manchun Li, Jianming Wang Shengli Wu, 2005. The Influence Analysis of Water Content for the Accuracy of Practical Split-window Algorithm,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05), 5: 3266 - 3268. [EI][10] Zhihao Qin, Yuxia Zhu, Wenjuan Li, Bin Xu, 2008, Mapping vegetation cover of grassland ecosystem for desertification monitoring in Hulun Buir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Proceedings of SPIE, (7104): 71040C-1~71040C-12. 16-18 September 2008, Cardiff Wales, United Kingdom. [EI][11] Maofang Gao, Sanchao Liu, Zhihao Qin, Jianjun Qiu, Bin Xu, Wenjuan Li, Xiuchun Yang, Jingjing Li, 2008, Integration of remote sensing with GIS for grassland snow cover monitoring and snow disaster evaluating in Tibet. Remote Sensing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GIS Applications, and Geology VIII, Ulrich Michel; Daniel L. Civco; Manfred Ehlers; Hermann J. Kaufmann, Editors, 13 October 2008, DOI: 10.1117/12.800047. [EI][12] Lei Gao, Zhihao Qin, Bin Xu, Liping Lu, Huan Pei, 2007, Mapping drought status of winter wheat from MODIS data in North China Plain. Proceedings of SPIE, (6752): 675229-1~675229-10. 25-27 May 2007, Nanjing, China. [EI][13]Bin Xu, Zhongxin Chen, Zhihao Qin, Jia Liu, Guixia Yang, et al.. 2005, Application of GIS technology to build climatic scene in 2036 and 2056 in China. IEEE 2005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Jul., 2005, Soul, South Korea,5110-5113. [EI][14]Bin Xu, Zhihao Qin, Jia Liu, Zhongchao Shi,Xiuchun Yang, Guixia Yang, 2005,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Grassland in Key region of North China. IEEE 2005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Jul., 2005. Soul, South Korea,3266-3269. [EI][15] Xu Bin, Yang Xiuchun, Tao Weiguo, Qin Zhihao, et al., 2006, MODIS-based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upon the Grass Production in China. Second Recent Advances in Quantitative Rremote Sensing. ISBN: 84-370-6533-X. Printed in Spain by Guada Impresores.698-703. [EI][16]Xu Bin, Tao Weiguo, Yang Xiuchun, Qin Zhihao, et al., 2006, Vegetation Growth Monitoring in the Grassland of China Using MODIS Remote Sensing Data. Second Recent Advances in Quantitative Rremote Sensing. ISBN: 84-370-6533-X. Printed in Spain by Guada Impresores.704-707. [EI][17]B Xu, Z. Chen, et al., 2002, Hydrothermal Background Data Layer and Planting System of China,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for th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115-120. [EI][18] B Xu, Z Chen et al., 2002,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ssland in Restoration and Climat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for th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20-26. [EI][19]Xu Bin, Yang Xiuchun, Tao Weiguo, Qin Zhihao, et al.. 2007,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upon the grass production in .China.Available online . Acta Ecologica Sinica, 27(2): 405−413.[20] 金云翔,徐斌,杨秀春,李金亚,王道龙,马海龙,2011,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产草量动态遥感估算.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12(41):1185-1195.(通讯作者) [21] 徐斌,杨秀春,2009,东北草原区产草量和载畜平衡的遥感估算. 地理研究,28(2):402-408.[22] 金云翔,徐斌,杨秀春,覃志豪,高懋芳,吕海燕,朱立博,2010,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冬虫夏草资源分布空间分析方法. 生态学报,30(6):1532-1538.(通讯作者)[23] 李亚云,杨秀春,朱晓华,徐斌, 2009,遥感技术在中国土地荒漠化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28(1):55-62.[24] 李金亚,杨秀春,徐斌,曹云刚,覃志豪,金云翔,赵莉娜, 2011, 基于MODIS与AMSR-E数据的中国6大牧区草原积雪遥感监测研究. 地理科学,9(31):1097-1101.[25] 李金亚,徐斌,杨秀春,金云翔,李亚云,张济,赵莉娜,李润林, 2011,锡林郭勒盟草原沙化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正蓝旗为例. 地理研究,9(30):1669-1682. (通讯作者)[26] 杨秀春,曹云刚,徐斌,朱晓华, 2008, 中国北方草原积雪遥感监测:2007.10-2008.3期间. 地理研究,27(5):1109-1117.[27] 杨秀春,朱晓华,徐斌,李亚云, 2008,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研究及其进展. 灾害学,23(2):117-122.[28] 朱玉霞,覃志豪,徐斌, 2007,基于MODIS数据的草原荒漠化年季动态变化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中国草地学报,29(4):2-7.[29] 白可喻,徐斌,邱建军, 2007,基于GIS的中国苜蓿资源分布和生产力分析. 中国草地学报,29(4):15-20.[30] 陶伟国,徐斌,杨秀春, 2007,草原产草量遥感估算方法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 草业学报,16(2):1-8. (通讯作者)[31] 杨秀春,徐斌,朱晓华,陶伟国,刘天科, 2007,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原产草量遥感监测模型. 地理研究,26(2):213-221.[32] 陶伟国,徐斌,缪建明,杨秀春,覃志豪,2006,草地遥感估产中不同尺度信息源关联方法对比及评价. 中国草地学报,28(4):68-74. (通讯作者)[33] 覃志豪,高懋芳,秦晓敏,李文娟,徐斌,2005,农业旱灾监测中的地表温度遥感反演方法—以MODIS数据为例. 自然灾害学报,14(4):64-71[34] 覃志豪, 李文娟, 徐斌, 陈仲新, 刘佳, 2004, 陆地卫星TM6波段范围内地表比辐射率的估计. 国土资源遥感, 9: 28-36.[35] 毛克彪, 覃志豪, 徐斌, 2005, 被动微波土壤水分反演模型研究.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8(5):12-14.[36] 姜立鹏, 覃志豪, 谢雯, 徐斌, 2006, 基于MODIS数据的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模型探讨.中国草地学报, 28(6): 72-76.[37] 毛克彪, 施建成, 覃志豪, 宫鹏, 徐斌, 蒋玲梅, 2006, 一个针对ASTER数据同时反演地表温度和比辐射率的四通道算法.遥感学报, 10(4): 593-599.[38] 毛克彪, 施建成, 李召良, 覃志豪, 李满春, 徐斌, 2006, 一个针对被动微波AMSR-E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的物理统计算法.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36(12): 1170-1176.[39]徐斌, 陶伟国, 杨秀春, 覃志豪, 刘海启, 缪建明, 2006, 中国草原植被长势MODIS遥感监测. 草地学报, 14(3):242-247.[40]徐斌,杨秀春,侯向阳,陶伟国,覃志豪, 2007, 草原植被遥感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科技导报, 25(9): 5-8.[41] 陶伟国,徐斌,刘丽军,杨秀春,覃志豪, 2007, 不同利用状况下草原遥感估产模型. 生态学杂志, 26(3): 332-337. (通讯作者)[42] 徐斌,辛晓平,陶伟国,覃志豪, 2005, 草地超载状况该如何应对. 中国牧业通讯,(21):48-50.[43]徐斌,侯向阳,王道龙, 2004,沙尘暴的危害及农业防治措施. 生态科学,23(1):60-63.[44] 曹云刚,杨秀春,徐斌,朱晓华,2007,MODIS在青藏高原大范围积雪制图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科技导报,25(21):51-54.[45] 杨秀春,徐斌,2007,土壤风蚀农业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策略研究. 科技导报,25(19):65-69.[46] Qin Zhihao, Xu B., Liu J., Zhang W., 2004, Applications of GIS and RS for land use dynamics monitoring in the Rim Zone of North China. Geoinformatics. Proc. 12th Int. on Geoinformatics-Geospatial Information Research: Bridging the Pacific and Atlantic University of Gavle ,Sweden, 7-9 June 2004.[47]B Xu, X Xin, Z Qin, H Liu, Z Chen, G Yang, W Wu, Q Zhou, and X Wu, 2004, Development of spatial GIS database for monitoring on dynamic state of grassland productivity and animal loading balance in north China. Geoinformatics 2004–Proc. 12th Int. Conf. on Geoinformatics: Geospatial Information Research: Bridging the Pacific and Atlantic, University of Gävle, Sweden, 7-9 June 2004, Gävle University Press, vol. 2, 585-592.[48] Z Qin, B Xu, W Li, W Zhang and J Liu, 2004, Integration of ground sampling with satellite imaging through GIS database to monitor rangeland productivity for grazing in north China. Geoinformatics 2004–Proc. 12th Int. Conf. on Geoinformatics: Geospatial Information Research: Bridging the Pacific and Atlantic, University of Gävle, Sweden, 7-9 June 2004, Gävle University Press, vol. 2, 715-722.[49]徐斌,杨秀春,陶伟国,覃志豪,刘海启,缪建明.中国草原产草量遥感监测.生态学报,2007,27(2):405-413.[50] 袁平,徐斌,张力建.县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生态足迹动态研究——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为例,中国农业科学,2007,40(4):7730-781[51] 姜立鹏, 覃志豪, 谢雯, 王瑞杰, 徐斌, 卢琦, 2007,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遥感估算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2(2): 161-170.[52]徐斌, 陶伟国, 杨秀春, 覃志豪, 高懋芳, 2007, 我国退牧还草工程重点县草原植被长势遥感监测.草业学报, 16(5):13-21.[53] 高懋芳,覃志豪,徐斌, 2007, 用MODIS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的基本参数估计方法. 干旱区研究, 24(1): 113-119.[54]徐斌,杨秀春,白可喻,陈仲新,覃志豪,邱建军, 2007, 中国苜蓿综合气候区划研究. 草地学报, 15(4): 316-334.[55]徐斌,刘佳,陈仲新,等, 2004, 中国草原分布与气候关系及西部草原建设问题.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0-22.[56] 郭守平,杨秀春,徐斌, 2006,中子水分仪在流动沙丘上的标定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4(4):72-75.[57] 杨秀春,严平,刘连友,徐斌, 2005,农牧交错带不同农田耕作模式土壤风蚀的风洞实验研究土壤学报,42(5):737-743.[58]徐斌,杨秀春,等, 2005, 内蒙古沙漠化地区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路明,赵明主编. 见:土地沙漠化治理与保护性耕作, 44-48[59] 杨秀春,徐斌, 2005, 农牧交错带不同耕作模式对农田近地面风况影响的试验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路明,赵明主编. 见:土地沙漠化治理与保护性耕作, 105-109[60] 杨秀春,徐斌,严平,刘连友,色布力玛, 2005,农牧交错带不同农田耕作模式土壤水分特征对比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19(2):125-129.[61] 王道龙,毕于运,徐斌,周旭英,张小川, 2003, 西北地区利用冬闲田种植冬牧70黑麦的建议.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4(5):1-4.[62] 徐斌,辛晓平,大黑俊哉, 2002, 植物群落和物种多样性动态过程及物种丧失机制放牧试验. 生态科学,2002,21(1):1-5.[63]徐斌,杨秀春,金云翔,等, 2012, 中国草原牧区和半牧区草畜平衡状况. 地理研究(已接受).[64]徐斌等,植物群落和物种多样性动态过程及物种丧失机制放牧试验,生态科学,2002,21(1):1-5.[65] 黄治平,徐斌.2008,规模化猪场区域农田土壤重金属积累及影响评价分析.土壤通报. 39(3): 641-646.[66] 黄治平,徐斌.2008. 规模化猪场废水污灌农田的土壤Zn和Cu空间变异分析,生态环境,2008,27(1):0126-0132[67] 黄志平,徐斌,张克强,杨秀春. 连续四年施用规模化猪场猪粪温室土壤重金属积累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2007.11,239-244(通讯作者)[EI][68] 黄治平,徐斌,涂德浴, 张克强.2008, 规模化猪场废水灌溉农田土壤Pb,Cd,和As空间变异及影响因子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24 (2):77-83.[EI][69]徐斌等,湖北利川市的草地资源特征及评价利用,农业资源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唐华俊主编,中国展望出版社,2003[70]徐斌等,中国北方草地的超载状况和对策,《中国西部发展论坛》第五届论文集,2004[71] 白可喻,徐斌,政府决策和管理体制在草地健康发展中的作用,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2004论文集,2004[72]徐斌,覃志豪,白可玉,2004, 草地的生态功能和保护建设。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317-322,2004年9月,北京[73] 徐斌,辛晓平,刘海启,刘佳,陈仲新,杨佳霞,吴文斌,周清波,吴晓天,覃志豪,2004, 中国北方草地生产力和载畜平衡动态监测。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469-472,2004年9月,北京[74] 覃志豪,徐斌等,我国北方草原产草量遥感测算模型,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2004论文集,2004年9月,北京 [1] 徐斌、赵哈林、徐浩、刘寅虓 ,沙地草场放牧试验植物群落的TWINSPAN数量分析,植物生态学报,2000, 24(2) 252-256.[2] 徐斌、赵永平.科尔沁沙地典型区景观要素动态过程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21(1), 40-44.[3] 辛晓平、徐斌、王秀山、杨正宇、高琼,碱化草地群落演潜空间格局动态分析,生态学报,2001,21(6)878-882.[4] 辛晓平,徐斌,单保庆,李建东,杨允菲.恢复演替中草地斑块动态及尺度转换分析。生态学报.2000. 20(4):587-593.[5] 徐斌等,2000,“三北”风沙区生态建设与综合治理,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年第2期.[6] 辛晓平,李向林、徐斌,放牧和刈割条件下草山草坡群落空间格异质性分析等,应用生态学报,2002,13(4):449-453.[7] 陈佑启,Peter.H.Verburg,徐斌.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的空间建模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00,19(2):116-127.[8] 周清波,徐斌,王秀山.未来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与全球变化.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21(1): 29-32.[9] 徐斌、辛晓平、唐华俊、周清波、陈佑启,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地理分布的影响及对策,地理科学进展,1999, 18(4):316-321.[10] 徐斌,21世纪中国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999,新世纪周刊(约稿).[11] 赵永平、徐斌等,基于沙漠化的图形库方法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8,Vol.12 No.1 ,14-20[12] 陈仲新、徐斌等,2001,中国气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格局,农业资源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划所论文集)[13] 赵永平、徐斌等,基于专题图形库系统的科尔沁沙地动态研究,地理科学,1998年第1期,14—20。[14] 徐斌,科尔沁沙地土壤风蚀过程及其防治措施,1997,中国沙漠,Vol.17 Supp. 1,7-14。[15] 徐斌、刘新民等,风沙流击打作物幼苗和土壤风蚀的野外研究,1997,中国沙漠,Vol. 17 Suup. 1,78-84。[16]徐斌,数量生态方法的评述和TWINSPAN分析技术,中国沙漠,1997,Vol. 17,Supp.1,64-69。[17] 赵永平、徐斌,专题图形库研究方法,干旱区地理,1997年第3期,36—42。[18] 徐斌、赵松龄,不同放牧梯度下天然沙质草场群落分异特征及沙漠化发生机理试验研究,1994,兰州大学学报,30(4),137-142。[19] 徐斌,科尔沁沙丘植物群落TWINSPAN数量分析,1995,中国沙漠,Vol.15 No. 3 233-236。[20] 徐斌等,科尔沁沙丘植物群落围封条件下的动态过程研究,1995,西北植物学报,15(8).89-97。[21] 徐斌,沙地培肥改土技术规程,1995,中国沙漠,Vol.15 Spec.3, 42-51。[22] 徐斌、刘新民,风沙危害监测技术规程,1995,中国沙漠,Vol.15 Spec.3, 42-51。[23] 徐斌等,科尔沁沙质草甸草场不同牧压条件下植物群落分异数量分析,1995,西北植物学报,15(5),134-139。[24] Bin Xu, Xinmin Lu, Soil Erosion and its Control in the Farming-pastoral transitional Belt in Horqin Sandy Land. Inner Mongolia, Chines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earch, 1995,Vol. 8 No. 4.[25] 徐斌,刘新民,赵学勇,内蒙古奈曼旗中部农田土壤风蚀及防治,水土保持学报,1993,Vol. 7 No.2 75-80。[26] Xu Bin, M. Nemoto et al,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es and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Method in Northen Naiman Banner. Inner Mongolia, China, Proceeding of Japan-Chinn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Desertification, 1993:500-508 .[27] 徐斌,刘新民,尧勒甸子试区土壤性状及其改良利用,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论文集,刘新民,赵哈林主编,1993年,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65-72。[28] 徐斌,黄学文,杨泰运等,沙土上沙打旺产量和土壤动态变化研究,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论文集,刘新民,赵哈林主编,1993,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82-288[29] 刘新民,赵哈林,徐斌,科尔沁草原生态系统破坏与恢复机制,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论文集,刘新民,赵哈林主编,1993,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2-26。[30] 杨泰运,徐斌,奈曼旗沙漠化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浅析及其调整利用研究,中国沙漠,1989,Vol. 9 No. 2 32-37。[31] 徐斌,沙漠化土地围封后土壤性质变化的初步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8,No. 4 65-70。[32] 徐斌,杜明武,沙漠化土地围封后植被和土壤的变化,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No. 6, 45-48。[33] 张继贤,徐斌,科尔沁草原南部不同类型沙丘水分研究,中国沙漠,1985,Vol. 5 No. 3. 33-39。[34] 徐斌参加统稿、组织校对、讨论修改等工作,《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35] 徐斌参加合著,科尔沁风沙环境与植被,科学出版社,1996,页码分别为18-31,50-56,230-241(徐斌承担约4.5万字)。[36] 徐斌参加编写,《山东省滨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1999,中国农业出版社,69-93,承担第五章,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1) Comparison of eight models for reconstructing multi-satellite sensor time-series NDVI data set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China,Remote Sensing,2014,通讯作者 (2) Classifying cropped area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in China using multi-temporal NDVI data,Journal of Applied Remote Sensing,2014,通讯作者 (3) Validation of the MODIS NDVI Products in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Using in Situ Measurement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IEEE GRSL,2014,通讯作者 (4) 基于遥感和Penman-Monteith模型的内陆河流域不同生态系统蒸散发估算,生态学报,2014,第2作者 (5) 冻融过程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14,第2作者 (6)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imultaneous estimation methodsand temperature decencies on parameter inversion of photosynthesis models,Photosynthetica,2014,第2作者 (7) 时间序列遥感数据重建方法比较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14,第2作者 (8) Crop Leaf Area Index Observations with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and Its Potential for Validating Remote Sensing Products,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2014,第5作者 (9) Long-term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trans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ety Systems Science,2013,第3作者 (10) Heihe Watershed Allied Telemetry Experimental Research (HiWATER): Scientific Objectives and Experimental Design,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2013,第5作者 (11) Validation of MODIS GPP product at ten flux sites in norther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13,第2作者 (12) 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e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ologies in bibliometrics,Earth Science Informatics,2013,通讯作者 (13) Seasonal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over an Alpine Meadow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China: Modelling the Interactions of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Phenology, and the Soil Freeze-Thaw Process,Ecological Research,2013,第2作者 (14) 遥感GPP模型在高寒草甸的应用比较,遥感学报,2012,第2作者 (15) A revised surface resistance parameterisation for estimating latent heat flux from remotely sensed dat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Geoinformation,2012,第4作者 (16) Vegetation Primary Production Estimation at Maize and Alpine Meadow over the Heihe River Bas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Geoinformation,2012,第2作者 (17) AVHRR、VEGETATION和MODIS时间系列遥感数据产品现状与应用研究进展,Development Status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the time series remote sensing data products Based on AVHRR, VEGETATION and MODIS,遥感技术与应用,2012,第1作者 (18)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ic factors and NDVI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11,第2作者 (19) Validation of MODIS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products using ground measurement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China ,Proceedings of SPIE,2011,第2作者 (20) Scaling from instantaneous remote-sensing-based latent heat flux to daytime integrated value with the help of SiB2, Proceedings of SPIE,2011,第2作者 (21) GPP estimation over Heihe River Basin, China,Proceedings of SPIE,2011,第2作者 (22) MODIS地表温度产品的验证研究—以黑河流域为例,遥感技术与应用,2011,第2作者 (23) A LUT-based approach to estimate surface solar irradiance by combining MODIS and MTSAT data,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2011,第2作者 (24) Research trend analysis of study area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based on the spatial information mining from scientific literatures,Proceedings of SPIE,2011,第2作者 (25) 黑河流域NDVI周期性分析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遥感技术与应用,2011,第2作者 (26) Veroustraete Frank. Comparison and conversion of AVHRR GIMMS and SPOT VEGETATION NDVI data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10,第2作者 (27)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自动气象站数据质量控制与产品生成,遥感技术与应用,2010,第2作者 (28) 时序NDVI数据集重建综合方法研究,遥感技术与应用,2010,第2作者 (29) Groundwater response to leakage of surface water through a thick vadose zone in the middle reaches area of Heihe River Basin, in China,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010,第2作者 (30)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WATER 试验地面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价,遥感技术与应用,2010,第1作者 (31) 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森林水文和中游干旱区水文试验,地球科学进展,2009,第1作者 (32) 张掖市水利工程现状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第1作者 (33) The change of land cover and land use and its impact factors in upriver key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9,第3作者 (34) Wetland resource investigation of the north suburban of the Zhangye City Based on the Airborne CCD images,Proceedings of SPIE,2009,第1作者 (35) 动态全球植被模型的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第2作者 (36) Watershed Allied Telemetry Experimental Research,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2009,第4作者 (37) Assimilation of soil moisture in LPJ-DGVM, Proceedings of SPIE,2009,第2作者 (38) Spatial information mining and visualization from Qinghai Tibet Plateaus literature based on GIS,Proceedings of SPIE,2009,第2作者 (39) 基于遥感的湖泊水域动态变化监测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第2作者 (40) 遥感技术在毒草识别中的研究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第2作者 (41) 基于数码照片的狼毒盖度估算,地球科学进展,2009,第2作者 (42) 基于LPJ模型的制种玉米碳水通量模拟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9,第2作者 (43) 基于不同郁闭度的青海云杉冠层截留特征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9,第2作者 (44) 1973-2006年新疆若羌湖泊群遥感动态监测研究,冰川冻土,2008,第1作者 (45) Study on the oasis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by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GIS: a case study of Jinta oasis,Environmental Geology,2008,第3作者 (46) 基于GIMMS AVHRR NDVI数据的中国寒旱区植被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遥感学报,2008,第2作者 (47) 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科学目标与试验方案,地球科学进展,2008,第2作者 (48) Change in area of the Ebinur Lake during the 1998 – 2005 perio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7,第1作者 (49) A distance variable to simulate the urban population,Proceedings of SPIE,2007,第2作者 (50)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the greening trend in northwest China during 1982-2003,Proceedings of SPIE,2007,第1作者 (51) 基于遥感与GIS的甘肃省公路工程困难指数计算,中国公路学报,2007,第1作者 (52) Validating the MODIS LAI Product by Scaling up LAI Measurements at a VALERI Alpine Meadow Site, China,Proceedings of SPIE ,2007,第1作者 (53) 基于SPOT VEGETATION数据的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变化分析,中国沙漠,2006,第2作者 (54) 1982-2003年中国西北地区植被动态变化格局分析,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第2作者 (55) GIS在甘肃省公路自然区划研究中的应用,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第1作者 (56) 基于遥感的植被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关系研究进展,遥感学报,2006,第1作者 (57)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vegetation cover in the Chinese Heihe River Basin and its relation to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6,第1作者 (58) Reconstructing Pathfinder AVHRR Land NDVI time-series data for the Northwest of China,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2006,第1作者 (59) 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nd-measured LAI and vegetation indices in an alpine meadow, north-west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5,第4作者 (60) A classification of forest and grassland in the Gansu Province of China using integrated SPOT VEGETATION, topographical and meteorological data,Proceedings of SPIE,2004,第1作者 (61) 基于遥感和GIS的干旱区绿洲景观破碎化分析-以金塔绿洲为例,中国沙漠,2004,第2作者 (62) 基于遥感与GIS的黄土丘陵生态监测系统研究-以定西地区四县为例,中国沙漠,2003,第1作者 (63) 基于RS与GIS方法的干旱区绿洲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金塔绿洲为例,中国沙漠,2003,第1作者 (64) Ecological evaluation and planning of loess hilly semi-arid region – A case study on Dingxi Prefecture, China,Proceedings of SPIE,2003,第2作者 (65) Quantifying Landscape Pattern and Human impacts on Oases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Proceedings of SPIE,2003,第2作者 (66) n Approach to Extract Oasis’s Corridor Information in Arid Region from LandSat ETM Images- A Case of Gaotai Oasis, China,IGARSS03,2003,第1作者 (67) 过去21a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动态监测与模拟研究,冰川冻土 ,2003,第1作者 (68) Quantifying land use and land use change of loess hilly semi-arid region – A case of Dingxi County, China,Proceedings of SPIE,2003,第1作者 (69) Monitoring of Land Cover Changes in Northwest China During the Past Decade using AVHRR data,Proceedings of SPIE ,2003,第1作者 (70) 干旱区农业绿洲景观格局研究,农村生态环境,2003,第2作者 (71) Study on the oasis corridor landscape in the and regions based on RS and GIS methods - application of Jinta Oasis, Chin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3,第1作者 (72) 定西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分析,水土保持通报,2002,第2作者 (73) VR-GIS技术在数字流域飞行模拟中的应用,遥感技术与应用,2002,第2作者 (74) 青藏铁路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冰川冻土,2002,第1作者 (75) 全国冰川编目数据库元数据标准及应用研究,地理学报,2002,第1作者 (76) 利用NOAA_CHAIN监测近10a来中国西北土地覆盖的变化,冰川冻土,2002,第1作者 (77) 黑河流域TM/ETM+影像数字镶嵌图的制作与应用研究,冰川冻土,2002,第1作者 (78)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SRM融雪径流模型在Alps山区流域的应用,冰川冻土,2001,第2作者 (79) 中国冰冻圈网络数据库设计,冰川冻土,2000,第1作者

国际遥感学报

GIS期刊目录国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SC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SCI)Geoinformatica(SCI)Photogrammetry engineering &Remote sensing(PE&RS)(SCI)Journal of ISPRS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SCI)Computers&Geosciences(SCI)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ystems (SCI)IEEE Transaction on 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SCI)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EI)Journal of Geodesy (SCI)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more use by slrssGIS顶级国际期刊《Geoinformatica》GIS遥感国际期刊《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城市GIS国际期刊《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美国测绘学会地图学国际期刊《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英国测绘学会地图学国际期刊《The Cartographic Journal, UK》加拿大地图学国际期刊《Cartographica, Canada》澳大利亚地图学国际期刊《Cartography,Australia》(《Journal of Spatial Science》)地理信息技术国际期刊《Computers & Geosciences》空间认知唯一国际期刊《Spatial Cognition and Computation》GIS顶级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国内:地球信息科学 , Geo-information Science,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地理空间信息 , Geospatial Information,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 Geomatics &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 Journal of Image and Graphics,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计算机工程 , Computer Engineering,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计算机工程与应用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方阵 CJFD收录刊遥感学报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方阵 CJFD收录刊遥感信息 ,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测绘学报 , Acta Geodaetica Et Cartographic Sinica,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测绘通报 , Bulleti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测绘科学 , 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现代测绘 , Modern Surveying and Mapping,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地理科学进展 , Progress In Geography,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方阵 CJFD收录地理学报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方阵 CJFD收录刊地理科学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自然科学进展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方阵 CJFD收录刊水科学进展 ,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土壤学报 , Acta Pedologica Sinica,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方阵 CJFD收录刊山地学报 , Journal of Mountain Research,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加拿大地球技术杂志

有必要。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遥感学报属于国家核心期刊,专业认可度很高,同时也很难发。遥感学报由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主办,是中科双效期刊。

遥感学报 当然是国家核心期刊!一直都 核心期刊。比较难发

《遥感学报》的前身是1986年创刊的《环境遥感》,她诞生于中国遥感事业的初创时期,是随着中国遥感事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第一本遥感刊物。创刊以来,《遥感学报》结合中国遥感事业不同时期的重点和需要,刊登了大量国内最新科研成果和国家重点支持的研究项目的成果论文,对中国遥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目前中国遥感和地理信息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作为中国遥感领域唯一一本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期刊,《遥感学报》致力于报道遥感领域及其相关学科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报告和阶段性研究简报以及高水平的述评。着重反映本领域的新概念、新成果、新进展。内容涉及遥感基础理论,遥感技术发展及遥感在农业、林业、水文、地矿、海洋、测绘等资源环境领域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遥感与GIS及空间定位系统(GPS)的结合及其应用等方面。《遥感学报》已被中国以下数据库收录为来源期刊或核心期刊:国际:l 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l 俄罗斯文摘杂志(AJ)l 波兰哥白尼索引(IC)l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l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l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l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l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l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l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l Chinese Science Abstracts(A辑)l 中国电子科学文摘l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l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l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通俗点说就是既是国家核心期刊也是sci检索期刊资料来源:

遥感学报湖泊遥感前沿论坛

2015年12月5日《遥感学报》收到EI Compendex评估办公室的正式通知,经过评估中心的严格评审,《遥感学报》自2016年起被EI Compendex数据库收录,成为迄今国内唯一一本被EI Compendex数据库收录的遥感类期刊,专业认可度很高!

中文核心:遥感学报科技核心:遥感技术与应用,遥感信息,国土资源遥感

要求中文核心还是科技核心?

有必要。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遥感学报属于国家核心期刊,专业认可度很高,同时也很难发。遥感学报由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主办,是中科双效期刊。

  • 索引序列
  • 科学通报与遥感学报
  • 遥感学报百科
  • 遥感学报通讯作者
  • 国际遥感学报
  • 遥感学报湖泊遥感前沿论坛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