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中特论文题目关系

中特论文题目关系

发布时间:

中特论文题目关系

就是评价一下你所收集到的资料,到现在为止,都有谁对这个问题做了研究,研究的成果如何,不足在哪里。这样你下部分就好写你要完善这些不足,也就是你论文的价值。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参考文献,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也为评审者审查提供查找线索。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论文提纲,是指论文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是论文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构思谋篇是指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以便论文作者可以根据论文提纲安排材料素材、对课题论文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1]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论文提纲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写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信息或词汇,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论文提纲(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二)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块毛料寸寸宝贵,舍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三)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初学撰写论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系,有的只限于反复阐述论点,而缺乏切实有力的论据;有的材料一大堆,论点不明确;有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论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这样的论文是没有说服力的。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四)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序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组成。序论、结论这两部分在提纲中部应比较简略。本论则是全文的重点,是应集中笔墨写深写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纲上也要列得较为详细。本论部分至少要有两层标准,层层深入,层层推理,以便体现总论点和分论点的有机结合,把论点讲深讲透。

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 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

关于中特体系的论文题目

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1)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2)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据必定得出错误的论点。3)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二)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三)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全面地论证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今天,我们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把握住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分析中特体系在当今的特征,才可以勇立潮头,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真理具有绝对性,它是意识对物质的正确反映,因此,真理只有一个,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发展的正确理论体系,在继承社会主义的优秀理论的同时,也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以及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出了适当的改革和调整,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但真理又具有相对性,具有条件性和历史性,它的具体内容会因时间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中特理论体系是一门活的体系,当今社会,通货膨胀严重,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依然存在,我们必须加强改革,积极解决社会中的矛盾,如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加快经济转型步伐,调整分配政策等,才能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快社会发展。据此,人们认识真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和上升性,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不惧困难,不断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上追求和发展中特体系。 你要的就是这种话吧...累死我了...

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吧,找同学顺便粘贴一篇就行了

因果关系的特点的论文题目

确定题目时应注意用词恰当,使用正确的专业术语,并尽可能流畅易懂,避免使用空泛和华丽的词藻,避免错别字、俚语和已淘汰的术语。下面是我带来的有关刑法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有关刑法毕业论文题目(一) 1. 论想象竟合犯——兼与法条竟合犯相区别 2. 再论牵连犯 3. 我国刑法溯及力若干问题研究 4. 完善我国刑法空间效力立法的思考 5. 浅析刑法条文中涉及的暴力犯罪 6. 刑法上的不作为研究 7. 不作为犯罪的行为性 8. "重大"道德义务应当成为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 9. “见死不救”行为定性的法律分析 10. 刑法因果关系研究——兼评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 11. 论不作为犯罪中的先行行为 12. 先行行为可以为犯罪行为 13. 法益状态说——作为犯与不作为犯的区别标准新探 14. 论作为犯罪客体的法益及其理论问题 15. 针对网络犯罪之认定探讨——兼评刑罚相应立法的完善 16. 网络中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及其刑法保护 17. 计算机犯罪之犯罪客体再研讨 18. 论我国网络犯罪的界定:兼论我国网络犯罪的立法现状 19. 论计算机网络犯罪 有关刑法毕业论文题目(二) 1. 关于刑法修正案的思考 2. 侵占不法原因受托之物的行为定性 3. 支付11万,劝退竞标者 五人围标串标获刑 4. 累犯从严量刑适用实证研究 5. 解构与续造:民事合同欺诈与合同罪的区分研究 6. 也玩大数据 你遭遇信息了吗 7. 从一起案例看职务侵占罪的构成 8. 简议虐童行为的刑法规制 9. 刑法中从业禁止的具体适用 10. 刑法报应主义之正当性研究 11. 共同犯罪与构成身份新论 12. 论胁从犯不是法定的独立共犯人 13. 吸收犯之生存空间论 14. 试论网络共同犯罪 15. 关于网络空间中刑事管辖权的思考 16. 论“黑哨”的立法定性 17. 我国刑法中无限防卫权的再思考 18. 我国刑法未设立无限防卫:对新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的定性 19. 论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 20.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兽药违法行为判定条件及处罚规定 21. “埋”不住的罪行上海食品犯罪走向“链式作业” 有关刑法毕业论文题目(三) 1. 中立的帮助行为 2. 窃取网络虚拟财产行为定性探究 3. 关注海南首例污染环境罪 4. 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政治影响、政治空间与防范 5. 破坏性不当注册行为及其刑法应对--以互联网信息商务平台的经营模式为例 6. 合肥求职女连喝四场酒身亡 老板被批捕 7. 无力支付只要逃匿便可成罪 8. 广州设立食品相关犯罪侦查支队 9. 被索财未获不正当利益的定性 10. 网销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犯罪的形态认定 11. 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窃电的行为定性 12. 私分国有资产并侵吞其收益的行为定性 13. 合同与合同纠纷刑民界分的规范性思考 猜你喜欢: 1. 刑法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2. 刑法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目录 3.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刑法 4. 刑法热门毕业论文 5. 刑法本科毕业论文

育教学论文写作过程与特点

引言:撰写教育论文,既是教师教科研能力的一种具体的展示,又是不断提升教科研能力以下是我为大家提供的育教学论文写作的一般过程和要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育教学论文写作既是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之一,又是总结、发布和交流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还是促进教师学习与研究的有效抓手。本文从满足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研究需要出发,简述教育教学论文写作的一般过程和要点。

一、拟定论文题目

1. 论文题目的作用

题者,“额头”;目者,“眼睛”也。题目对于论文来说,就好比人的眼睛[1]。一双深邃而迷人的眼睛,可以投射出内心思想和智慧的光芒。论文题目的主要作用有:①激发阅读兴趣。身处快节奏的信息时代,“快餐式”学习较为普遍,人们的阅读往往首先是“标题式浏览”,然后才会细细品味感兴趣题目下的论文内容。新颖、独特且富有诗意和哲理的题目很能吸引读者眼球,激发阅读兴趣,定会明显提升论文的传播效果。但过于诗意化的题目下,应附副标题,点明研究的主题,因为论文毕竟不是一首诗。②揭示主题思想。读者通过论文题目就会明白作者的核心思想,这样的论文题目就会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③圈定研究范围。还有的论文题目直接反映研究对象、内容和方向,从而为读者提供直接而明晰的主题信息。④明确研究问题。有的论文题目直接抛出所研究的课题、问题,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启发读者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2. 论文题目的要求

首先是贴切。题目要切合论文的内容,表达论文的中心思想或核心问题,防止给人“文不对题”的印象。贴切具体表现在文题对应、大小匹配这两个主要方面,前者要求文意适合,后者要求大小适当。

其次是精炼。此处的“精炼”有两层次意思:作为形容词,是指题目要简练、扼要;作为动词,则指确定题目时去杂取精的过程。当然这两个方面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正因为经过去杂取精的过程,才会使论文题目达到简洁明快的效果。

再者是新颖。题目新颖鲜明,可以体现在形式的创新、构思的巧妙、表述的奇特上。就其外在形式而言,题目要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就其内在内容而言,论文题目能起到开拓思路、引发联想的作用,将读者带入一个独特的视角,领略新的“风景”,颇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境。新颖的论文题目不仅能引人注目、引人入胜,还有避免雷同、便于检索等作用。

3.论文题目的形式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题目的形式真可谓多种多样,有约定俗成的,有传统的循规蹈矩式,如《论××××××》、《关于××××××的研究》;也有新颖别致的,如数字式、流行语、诗句等。所以要给论文题目形式给出一个逻辑关系非常清晰的划分,确实非常困难。论文题目的一般形式有:①课题式。此类论文题目就是课题立项名称,还有一部分论文题目是参照课题名称的句式拟定的。此类论文题目具有相对固定的程式,题目中一般含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等要素,常以《××××××的研究》格式出现。②设问式。此类论文题目本身就是一个疑问句式,当然这个疑问句式就是该论文探讨的核心问题。论文题目和正文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问题解答,即题目提出问题,正文就是问题的答案。疑问句式的题目比较醒目,还能激发读者的自身思考。利用设问式题目提出读者所关心但又不甚了解的问题,容易造成悬念,产生吸引力。③续论式。以先前发表过的论文题目为话题,进行后续性思考和讨论,阐述补充性观点或者不同观点甚或相反观点,这样写就的论文题目常以《也谈××××××》、《再谈××××××》、《与×××商榷》等格式拟定。此类论文题目能引起读者对同一话题的持续关注,并能引发读者参与互动,将同一主题的探讨不断引向深入,活跃学术气氛,颇受编辑和读者的青睐。④悖论式。此类论文题目是将非常普遍的俗语或名言进行加工改造,形成一种看似荒谬或者相互矛盾但却隐含着十分新颖或者深刻的意义,用这种方式拟定的题目叫做悖论式。这种论文题目非常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和深究的兴致,起到生疑激趣的作用,从而产生顿生疑窦到释怀酣畅的阅读经历。⑤引文式。这是借用俗语、名言或他人诗句直接拟作自己论文题目的形式,这种论文题目形式的特点在于富有亲切感,凭借广为流传语句的影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跳跃式的思维和联想。⑥话题式。《由××××××想起》、《“从××××××谈起》、《论××××××》、《关于××××××的思考》等是话题式论文题目的常见格式,这种形式的论文大多从题目中的某一事件、某种现象、某个事物等开始谈起,但又不受限于该话题,该话题在论文中相当于一个引子,然后进行引申性的触类旁通的分析议论。此类题目的特点在于醒目,由小见大,平凡中窥见不凡之处。⑦关键词式。有一类论文的题目是根据论文主要内容而提炼产生的几个关键词组成的,这几个关键词之间或通过圆点或通过顿号或通过空格隔开,也有通过“和”、“与”等连词将几个关键词连接起来。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以3个关键词语为最常见,这些关键词一般代表着论文论述的几个主要方面,这些方面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性,有的具有因果关系,有的具有递进关系,有的则呈平行关系,还有的是上下位概念关系或者是极易混淆的概念组。此类论文题目的特点是简单匀称、整齐简练、美观雅致,主题明了,中心突出。⑧双标题式。有一部分论文的题目由主标题和副标题组成,主副标题一般分行排版,副标题文字前为“——”号。

二、标引关键词

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是表达论文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关键词一定是实词,用以概括论文所涉及的一个至多个领域。标引关键词的基本原则:①专指性原则,一个词只能表达一个主题概念。②组配原则,叙词组配应是概念组配。概念组配包括交叉组配和方面组配这两种类型。交叉组配是指2个或2个以上具有概念交叉关系的叙词所进行的组配,以用来表达一个专指概念。例如,“肾结石”可用“肾疾病”和“结石”这两个叙词表示一个专指概念。方面组配是指一个表示事物的叙词和另一个表示事物某个属性或某个方面的叙词所进行的组配,以用来表达一个专指概念。在组配标引时,应优先考虑交叉组配,然后考虑方面组配。组配所用的叙词必须是与文献主题概念关系最密切、最邻近的叙词,以避免越级组配;组配形成的关键词所表达的概念必须清楚、确切,只能表达一个单一的概念。标引关键词时要避免出现下列问题:把无检索意义的冠词、连词、助词、动词、副词、形容词和名词等选作关键词,如“技术”、“观察”、“实验”;个别作者甚至把长长一串字作为关键词;为了强调主题的全面性,将关键词写成一句内容完整的短语;关键词过于宽泛,没有准确反映论文主题;没有参照《汉语主题词表》等标引关键词,尤其是自由词过多。

三、编制论文提纲

编制论文提纲不仅是为自己撰写论文制定一个具体的写作计划,而且是为论文设计一个具体的组织结构,因此编制论文提纲是撰写论文时谋篇布局的核心工作。

1.编制论文提纲的作用

论文提纲是指作者经过精心构思后用来引导论文写作的逻辑图表,通常以文本呈现,由序号和相应简练语句组成。编制论文提纲是论文写作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好比建筑一幢大楼、铸造一种复杂的机器零件,首先需要构思、设计和绘制图纸。论文写作是一项科学严谨的精细工作,需要做大量细致的筹划和准备,全局谋划,框架建构,重点确立,层次设立,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编制论文提纲得以完成。因此,概括起来讲,编制论文提纲意义和作用至少有:明晰论文总体结构,指导有效组织资料,分清写作重点难点,梳理论文逻辑脉络,腾留局部修改空间。

2.论文提纲的常见类型

论文提纲根据本身的详略可以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的特点在于文字较少、高度概括,一般只是简单地列出论文各个部分的大小标题,至于各个部分如何展开没有明确。详细提纲则需要把论文的篇章结构、起承转合、主要观点、主要素材等要素都要加以细致地考虑,不仅要列出论文标题、各部分各层次的大小标题,还要详细列出各大小标题下各段落的主要观点、主要论据和论述角度等。

从论文框架结构上具体分析,论文提纲还可以细分为并列式提纲、递进式提纲、分合式提纲等类型。①并列式提纲。并列式提纲设计的论文结构中各层次的关系式平行并列的关系,没有主次关系,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隶属关系,往往是围绕论文主题而论述同等的几个要素。②递进式提纲。递进式提纲设计的论文结构反映了围绕论文主题而展开的步步为营、丝丝入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论文文脉,论文的各部分从前到后存在着步步深入的递进关系,一层还比一层深刻,一步还比一步深远。③分合式提纲。由于论文主题的复杂性,大多数论文的提纲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式或者递进式,而是出现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等结构形式,有时论文总论点在各个层次的分论点中得以体现和阐述,有时在各个层次分论点的基础之上进行概括,有时一部分呈现并列关系的几个方面内容而另一部分则又呈现递进关系,如此等等。

3.编制论文提纲的要求

第一要总揽全局。写作者在拟定论文提纲时首先要放眼全局,谋篇布局的关键在于整篇论文的整体布局,如主要论点是什么,分论点又有哪些,各个部分按照怎样的逻辑关系排列,每一个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和地位怎样。经过这样的全文布局,至少能使论文的整个框架结构清晰严密、顺畅而有条理。

第二要围绕中心。一篇论文讨论的主题不宜太多,因为主题太多时,全文布局构思困难,在有限篇幅内难以分析透彻,还容易给人留下无中心的印象。当中心论点确立后,就可以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合理呈现和使用相关材料。材料取舍的最高原则就是围绕中心、服务中心。材料的呈现序列也需精心构思,如重要材料的排列、次要材料的渗透、备用材料的弥补,这些材料层次清楚的有机排列。

第三要合乎逻辑。论文的逻辑顺序主要包括6种:从因到果、从主到次、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等。因此,在草拟论文提纲时,我们可以此为依据梳理论文脉络、组织论文材料。

第四要详略得当。论文的篇章结构一般由导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组成。导论和结论部分在提纲中应比较简略,不宜作为详细的论述部分。论文的本论部分是论文的主体,是全文的重点,应该成为作者最需要花费心思、集中笔墨而力透纸背的部分,因此在拟定提纲时要仔细考量、编制详细。本论部分的构思要遵循两项基本原则:因果关系的必然性,论点和论据之间要存在内在的紧密的因果关系;推理分析的深刻性,论述要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把问题讲深讲透,论述切忌浮光掠影、隔靴搔痒。同时,论文篇幅也需要作一个大致的安排,若要在专业期刊中发表,更需对论文篇幅作一个计划和限制。

4.编制论文提纲的方法

编制论文提纲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采用标题式的写法,即把论文各级标题按照先后顺序书写出来。另一种是采用注释式的写法,即把论文各级标题按序写好后,再在各级标题后加入旁注,用来注释各部分的构思,如采用哪些素材,从哪些角度进行论述等。

编制论文提纲步骤一般包括:①斟酌论文标题。标题可细分为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等几种。除了论文主标题外,有时为了进一步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或对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还可以加上副标题。②设计段落安排。从整篇论文结构上讲,写作者需要对导论、正论和结论三个部分进行更加具体的设计和构思。导论中怎样介绍研究的背景和现状、意义和价值,怎样导入正文;结论中的主要观点有哪些,怎样罗列有序;正论是论文的主体,还需要围绕各部分的分标题,列出各自的分观点和相应的论据,注明引用的主要材料和论述的主要角度。同时,还要对主要段落进行大致的设计,包括观点、素材、字数等。③推敲修改提纲。论文提纲初步拟定后,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推敲和修改。首先是对标题的推敲,看标题是否恰当、精炼和生动,删除可有可无的字词,替换表达不准确、不生动的词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标题更富有生机和韵味。其次是梳理整篇论文的文脉,看前后文是否合乎逻辑顺序,各层次之间是否存在上下位的概念关系,看各段落之间衔接过渡是否紧密自然,必要时需要调整段落顺序甚至部分层次关系。第三,需要对各部分的论据素材、论述角度进行核查,看论据素材和论述观点之间是否真正具有因果关系,看论述角度是否合适,有没有更好的角度或者增加一些角度加以论述。

四、书写论文正文

论文的正文是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主体,因为论文体裁的不同,其内容和结构会有所不同。从论文内容上分析,事实根据、他人论述和自我论述一般是正文内容的重点。从结构组成上分析,正文一般包括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1.书写引论

论文正文的开头一般是引论,引论又称之为“前言”、“引言”、 “导言”等,引论中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方法和意义、历史和现状、进展和趋势等方面的内容。书写引论时要遵循下列基本原则: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提出问题,不要过于过渡和铺垫;措词精当,言简意赅,简明扼要,内容选择不要过于细致、琐碎,篇幅不要太长;不要与内容摘要相似,也不应成为内容摘要的注释。引论部分在论文中可以明确标注分标题,如“问题的提出”、“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引言”等,也可不加注分标题。对于篇幅较短小的论文,有时正文开头的第一个段落起到引论的作用,在形式上没有明显标记。

2.书写本论

本论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在正论中,写作者不仅要提出自己的论点,还要枚举详实的理论和实践论据,并通过自己充分而缜密的论述后,证明或批驳引论中所提出的观点,以达到证实或证伪的写作目的。论文的本论充分体现着研究成果的丰富度和创造性,因此写作本论部分时应内容详尽而充实,论据充分而可靠,论证严密而深刻。为此,一般本论要划分为若干部分,各部分之间具有明确的逻辑关系,而且各部分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本论部分由几个逻辑段落组成,每个逻辑段落又包含几个自然段落。一般情况下,每个逻辑段落前都会加注分标题,读者通过浏览逻辑段落的分标题可以领会逻辑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掌握论文的整体结构。

不同体裁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逻辑段落的划分会有明显差异。下面就以规范性要求较高的科学调查类论文、科学实验类论文为例,简要说明本论部分逻辑段落的划分和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一逻辑段落:材料与原理。首先应介绍研究所需的材料和准备工作,如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和材料,包括材料用具的型号、规格、技术参数、数量和来源地等具体信息。在实验原理介绍中,一般应说明材料用具相关的特性,如药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实验过程的科学原理。在介绍实验材料用具时,应使用专业术语,不能使用俗称和商品名称。

第二逻辑段落:方法与步骤。本部分主要介绍研究本身的主要实施过程,如实验的先后操作步骤和具体方法,以及实施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事项等;调查研究的取样对象、方式,以及研究方法和量规使用步骤等。在书写“方法与步骤”时,应该介绍主要的实验过程和方法,特别是那些容易导致实验失败的细节,不要变成“流水账”。一些复杂的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可配发实物照片或示意图。

第三逻辑段落:结果与分析。“结果和分析”是论文的关键部分,因为论文的所有结论由此得出,所有议论由此引发,所有推理由此导出。本部分要把研究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所采集到的实验数据等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和整理,然后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和推理,展开合乎逻辑的论证。在书写“结果与分析”时要注意下列事项:不要简单呈现和罗列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原始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而要对所有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和扬弃,并且科学地、准确地表达必要的实验结果;为了使呈现的实验结果更具有条理性和直观性,为了避免过多的文字描述而导致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尽可能采用图表形式予以表达,再加以文字的简单描述;要重视实验误差和例外情况的分析与讨论,以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在分析讨论时,要设法解释实验结果与实验原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实验误差的分析要有科学依据,对例外性的讨论要尽可能延展,对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向要进行明确。总之,“结果与分析”是论文的“心脏”,是体现论文创新和活力的源泉,因此是论文的关键部分,当然也是论文写作最困难的地方。

3.书写结论

论文的结论部分应反映通过研究工作和理论分析后得到的学术见解,应是论文对相关研究工作所作出的阶段性、终结性的推理判断,尤其是对论文当初观点和假设的总结性回应。结论不是某一段落中问题或某一层次中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观点和研究的简单重复。结论应当体现写作者深层次的认识和问题现阶段的最终解决,是以整篇论文的全部材料为依据,经过分析、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思维过程而得到的学术方面的总见解。因此,结论应该准确、明确、精练而完整,在遣词造句上简明扼要,语句严谨而明了。结论部分的内容一般应包括:研究的主要成果,得出的主要观点,对他人研究的重要修正和发展,研究还需解决的问题和可能方向等。

五、标注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根系,是学术论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标注参考文献不仅是对别人研究成果的一种尊重,也反映了自身研究工作的起点。现在参考文献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一是参考文献能反映相关学术研究的基础和现状,直接而全面地反映前人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二是参考文献就是写作者所从事的相关研究工作的起点和依据,也是论文立论的重点论据和基础;三是在研究成果学习和借鉴过程中便于他人查寻原始出处、追根溯源,以便直接进行再考证和再证明。

参考文献的要素是指读者由此可进行准确回溯的必须部分,也是所有学术出版物的参考文献中必须出现的部分。综观国际和国内主流学术刊物,参考文献的样式因期刊不同而呈现多种多样,如国际知名刊物《nature》是以参考文献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的,也有一些学术刊物是按参考文献作者和年份的顺序进行排列,《Science》等少数刊物还把参考文献和注释结合在一起,进行标注。不管参考文献的样式如何变化,都包含了一些基本要素,简单总结如下:刊物论文——作者,年份,刊物名,卷号,论文起始页码;论文集中的论文——作者,年份,论文集主编名,论文集名,出版社,出版地;专著——作者,年份,专著名,出版社,出版地;学位论文——作者,年份,论文题目,学位取得学术单位名;专利——作者,年份,专利号,专利取得国;网络论文——作者,网络地址,发表时间等。由于不同刊物对标注参考文献有不同要求,因此在公开发表论文时要仔细阅读相应刊物的具体要求。

标注参考文献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夹注、脚注和尾注三种。

拓展:教育学论文常见题目

论发展教育产业的必然性及其政策引导

关于教育管理质量观的研究

我国教育投资的问题与对策

教育技术观念的变迁和发展——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基础的探讨

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成本费用核算及效益评价研究

我国义务教育投资现状与对策分析

论教育寻租

试论教育与个人就业关系的不确定性

教育正负功能观的社会学分析

实践哲学:教育迷惘中的选择

非制式评量

教育生态环境中的文化生境

教学新技术——自适应干扰抑制研究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和个人收益率的研究(博士)

高等教育的资本运营研究(博士)

高等教育产业的特殊性研究(博士)

局外生存:相遇在学校场域(博士)

教学电子信息资源管理研究

教育伦理评价论

关于教育研究中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问题的探讨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育改革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教学设计研究

协作学习环境下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

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西方“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试论何思源教育思想和实践

克里夫·贝克价值教育理论述评

论叶圣陶教育理论的科学观和人文观

有关中特理论的论文题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践特色;二是民族特色;三是时代特色。这三个方面的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吸收实践经验、融入民族传统、反映时代要求的必然表现。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表现出独特的魅力,体现出特有的生机。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融入民族传统,反映时代要求,不仅解答了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且还体现出了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这些鲜明的特色,饱含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也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践,它源于科学社会主义,但主要是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由实践来检验,并在实践中获得理论上的突破,实现制度上的创新。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立足于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要求。离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偏离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价值要求;离开了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但不是简单地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改造的设想来进行实践的,而是根据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改造社会、发展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既体现着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遵循,也更多地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离开了具体的实践,就不可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也不可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和价值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体现在把现代化的实现、民族的复兴同社会主义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体化的事业。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这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不渝的追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为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明确目标;在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在中国也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体现出越来越多的优越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人民已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富裕,国家在日益繁荣富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体现在把社会发展的过程性与奋斗目标的阶段性统一在一起,使奋斗目标贴近现实,贴近人民群众的愿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必然包含着发展的阶段性和奋斗目标的连续性。在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性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把初级阶段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在这个判断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阶段性奋斗目标,这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样的目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贴近了社会发展的现实,更深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更直接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也就更能凝聚起民族的力量,更能增强人民群众的信念,更能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体现在把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使事业的发展与人民利益的实现结合在一起。利益关系人心,人心决定成败。社会主义事业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尤其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人民群众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深厚的力量来自于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能够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越来越充分地顺应着人民的愿望,满足着人民的需要,维护着人民的利益,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得到了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体现在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总结和提升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人民群众实践经验中获取智慧,这是我们党所坚持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历史经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碰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书本上是找不到答案的,只能到群众的实践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很多成功做法都是群众首先创造出来的,无论是农村的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专业合作社,还是城镇的个体、民营等经济组织形式,都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形成的重要基础。及时发现和掌握群众实践中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把群众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上升为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并充满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特征上是民族的,它在实现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与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相贯通,表现出民族的气派和风格。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都愿意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和风格反映自己的情感和追求。可以说,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总是渗透着不同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体现着民族的特色。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也留下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追求团结统一、和谐相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这是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奋进崛起的精神源泉。这些文化精神,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着思想底蕴和精神营养。我们已经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断吸纳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不断体现着对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内容,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地被吸收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不仅反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也反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体现在把爱国主义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使其成为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们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维护民族独立、关心社稷民生、为国献身的精神品格,是中国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主要表现,已经深深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实现了有机的统一。爱国主义强化着人们对强国富民的追求,并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支撑。献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献身于促进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事业,献身于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事业,都是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仅同爱国主义联系在一起,也是同艰苦创业精神联系在一起的。艰苦创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世人传颂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都是艰苦创业精神的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这种精神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艰苦创业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开拓出新的事业,创造出美好的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体现在把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与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使其成为社会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重和谐,讲信修睦,主张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天人合一、协和万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长期受到人们的崇尚。这些思想精华,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特征,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这些思想精华,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可供吸纳和利用的厚重思想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的精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继承和弘扬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并使这些思想精华与现代文明相承接,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都包含着对这些思想精华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体现在语言表述上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使其能够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益于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它的表现形式必然要带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民族风格。例如,我们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来概括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用建设“小康社会”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表述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思想;用“三个代表”来体现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这两大工程的一体化;用“社会和谐”来引导社会建设和社会进步,等等,都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所表现出的民族特色。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时代的产物,它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同时,也顺应着时代的潮流,体现着时代主题的要求,提升着时代精神,从而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上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在动荡中发生了重大变化,争取和平,谋求合作,促进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对外思和,对内图变,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内外战略和政策的中心内容。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扩大,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改革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时代主题的变化,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在影响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各种社会制度、各种发展道路的比较优势,已经更多地取决于发展的成效,取决于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的是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但不是一条孤立的道路。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时代主题和世界形势的变化密切相连的,也表现出了对时代主题和世界潮流的积极回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体现在始终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也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壮大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显著的时代特色。通过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促进着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通过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人类文明的进步联系在一起,为借鉴和学习一切国家的先进经验、文明成果创造了条件,也为人们的观念更新和思想飞跃提供了一种横向比较和外部动力。正是因为有了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了与时代同进步、与世界共繁荣的动力和生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体现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和平中发展自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追求发展的社会主义,也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同时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当今世界提供的一个重要理念。千百年来,人类盼望和平,追求进步,而又总是遭受战争带来的灾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崛起和强盛,往往是通过武力扩张、暴力掠夺来实现的,这种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损害他国利益的做法,严重危害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阻碍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近代以来,中国曾经长期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压迫和欺凌,饱尝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造成的苦难,更深知和平的宝贵、发展的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应天下大势,既实现着自己的发展,也承担着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中国发展起来了,决不会把这种痛苦再加之于人,也决不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去侵略压迫别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代表着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大,体现着维护和平力量的壮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体现在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与世界各种文明、各种社会制度和各种发展模式,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世界是由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组成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价值观念、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相互之间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明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长处,没有绝对的高低优劣之分,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文明、多种社会制度、多种发展模式的共生共存,是世界多样化的生动体现,也是世界充满活力的重要原因。人类社会的进步,正是通过不同的文明共同促进的;各个国家的社会理想,也是可以通过不同的发展道路来实现的。尊重和维护世界的多样性,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道路才能和谐相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在承认世界多样性现实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提倡各种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包容而不歧视,交流而不排斥,协商而不对抗,共处而不冲突,尤其是要放弃同化别人的企图,在彼此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笨蛋,连这个都想不出来

中日关系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中国钓鱼岛风云 美国破坏性的重返亚太和亚太在平衡,事实证明是扰乱亚太和分裂亚太美日安保条约粗暴地干涉了中国领土主权,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亚太地区的和平和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和破坏,如何破局???谁赢谁输,谁胜谁败?是一个未知数1局外人,美国,破坏干扰分裂阻碍亚太的和平发展,只为保持美国相对优势,是美国利益最大化的表现吗?恐怕美国将得不偿失,是美国从此衰败的转折点2相关争议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交锋中要付出对等代价,同时部分国家要付出更大风险和被美国侵蚀控制的代价美日都有退让的牌可打,但是不到最后不会用。中国没有退路,但中国还有好牌,只是不愿出。如果最后摊牌,可能都败俱伤,对世界都不利如果大战,世界灾难,建立新秩序。如果小战,中日美三方付出不等的代价,中国获得钓鱼岛。如果不战光耗着,需要复杂长久的评估,一般是日本代价最大,美国得利较多。如果谈判解决,多方都获益有句话说得好,最大的对手是自己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关于钓鱼岛问题的题目,供大家参考:1.从国际法论中日钓鱼岛争端及其解决前景2.国际海洋法争端解决机制对钓鱼岛争端的影响3.美国对中日钓鱼岛争端的介入浅析4.从国际法解决领土争端的现有模式论钓鱼岛问题的解决5.中外海争问题中的舆论策略研究--中日"钓鱼岛争端"中媒体对爱国主义的舆论引导研究6.中日钓鱼岛争端之解决的国际法问题研究7.钓鱼岛争端对中日经济的影响8.钓鱼岛问题的"战后处理论"话语建构9.日中领土争端的起源:从历史档案看钓鱼岛问题10.论新形势下钓鱼岛争端的解决策略11.钓鱼岛争端中的中日经贸关系12.浅谈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合作的可能性13.战后初期的琉球与钓鱼岛问题14.关于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美国因素"的历史考察15.钓鱼岛问题的现状与中日关系

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与问题中日经贸合作是中日两国利益的最大交汇点,是密切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经贸关系向着互惠互利的方向发展,总体上保持了良好态势.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努力实现中日经贸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是符合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加强中日经贸合作,是两国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必须保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推进同各国发展经济等方面的友好合作。日本是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拥有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是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第三大外资来源地和我国引进技术的主要来源地,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居于重要的地位。中国巨大的市场和活跃的商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又是日本经济发展所特别借重的。近年来日本对我国出口大幅上升,中国已成为日本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双边贸易总额继2002年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后,2004年达到了1600多亿美元。中日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拉动了两国经济的增长,促进了在科技、教育、旅游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合作。但是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日本在历史等一系列问题上的错误言行,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因此,社会上有人提出“抵制日货”,这在感情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这样做是完全不妥的。在国际经济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下,盲目抵制日货,就会损害双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既不利于双方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也不利于我们很好地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最终会损害我国的整体利益,影响我国的发展大局。我们应当立足于维护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促进中日两国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加强中日经贸合作,有利于促进中日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互惠互利的经贸合作是发展两国政治关系的重要基础,而稳定健康的政治关系又是推进两国经贸合作的重要条件。在新的形势下,中日经贸合作优势互补的特点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加突出;中日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利益交汇点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加强中日经贸合作,对于发展长期稳定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今天比过去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令人遗憾的是,日本在历史、台湾等问题上的一些做法违背了自己的承诺,背离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使当前中日关系陷入困难局面。如果这种不和谐的政治关系持续下去,必然有伤于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日本应当以严肃慎重的态度处理好影响中日关系顺利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将自己的承诺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为促进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营造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氛围。加强中日经贸合作,符合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时代潮流。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在经济领域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日益加深。中日经贸合作已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达到了彼此利益交融密不可分的程度。21世纪的亚太地区又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地区,随着亚太各国经济快速发展,建立经济共同体的呼声日益高涨。中日两国作为世界和亚洲的两个重要国家,应当深刻认识加强两国经贸合作的重大意义,努力协调和解决相互间的矛盾和问题,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实现,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风物长宜放眼量”。中日经贸关系的良好局面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和精心维护。中日两国都应该登高望远,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维护中日友好、维护亚洲的稳定和发展大局出发,采取切实措施,尽快扭转目前中日关系面临的困难局面,积极推进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与交流,努力促进中日两国关系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关于中日关系的现状:【2008年】1月5日至6日,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1月27日至28日,新一届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双方委员围绕落实福田首相访华成果、确保胡锦涛主席访日成功这一主题广泛深入交换了意见。2月19日,全国人大与日本参议院定期交流机制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吴邦国委员长会见来华出席会议的日参议院代表团,就中日关系等交换意见。2月20 日至24日,国务委员唐家璇应邀访问日本。期间,分别会见福田康夫首相、外相高村正彦、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参议院议长江田五月、前首相安倍晋三以及各政党党首等,出席日本各界人士招待会。结束东京日程后,国务委员唐家璇赴大阪和奈良参观访问。2月26日至3月1日,日本自卫队联合参谋长斋藤隆访华。3月15日,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中方开幕式在北京举行,胡锦涛主席出席开幕系列活动,与两国青少年进行了交流。3月31日,中日第八次防务部门安全磋商举行。4月15日至16日,日本执政两党干事长伊吹文明和北侧一雄访华,胡锦涛主席会见。4月17日至20日,杨洁篪外长访日,为胡主席访日做最后阶段的政治准备。5月6日至10日,胡锦涛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被称为“暖春之旅”。访问取得丰硕成果。双方发表《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这是中日第四个政治文件。双方还发表了《中日两国政府关于加强交流与合作的联合新闻公报》,确定了当前落实联合声明的70项具体举措。双方就增进政治互信,促进人文交流,深化互利合作,共同致力于振兴亚洲及应对全球性挑战达成广泛共识。5月8日,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日方开幕式在东京举行,胡锦涛主席、福田首相出席。二、 经贸关系(一)中日贸易日本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截至2003年,日本连续11年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04年被欧盟、美国超过,退居第三。2007年中日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势头,进出口总额为236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其中我对日出口1020.7亿美元,同比增长11.4%;我自日进口1339.5亿美元,同比增长15.8%。中方逆差318.8亿美元。(二) 日本对华投资日本是我第二大外资来源地。2007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项目数为1914个,同比下降20.6%,实际到位金额35.9亿美元,同比下降20.8%。截至2007年底,日本对华投资累计项目数为39628个,实际到位金额617.2亿美元。(三) 日本对华资金合作1、日元贷款日本对华日元贷款始于1979年,双方商定2008年前结束对华日元贷款。2007年12月,两国外长签署日本对华最后一批日元贷款换文,至此,日本政府累计向中国政府承诺提供日元贷款约33164.86亿日元(约合33 0亿美元)。截至2007年9月,我实际利用日元贷款约25207.33亿日元,用于255个项目的建设。日本对华日元贷款占我国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的50%左右。2、无偿援助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接受日本无偿援助累计1398.25亿日元,用于141个项目的建设,涉及环保、教育、扶贫、医疗等领域。2008年5月双方签署2008年援助协议,日方将于本年度内向中方提供5.77亿日元援助。3、“黑字还流”贷款1988年和1994年日本进出口银行两次向中方提供“黑字还流”贷款,共计1400亿日元。三、文化交流与合作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两国一直保持民间文化交流。主要形式有文艺演出、艺术和文物展览、学术和人员往来等。其中,1972年上海舞剧院访日演出等一系列重要文化交流活动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做出了积极贡献。1979年12月,两国签署《中日文化交流协定》,确定了发展两国文化、教育、学术、体育等方面交流的目标。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日文化交流与合作全面发展,呈现出官民并举和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局面,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活动之频繁、内容之丰富,在与中国有文化交流的国家当中处于领先地位。中日文化交流呈现以下特点: 一、共同文化渊源深厚,文物、书法、诗歌、水墨画、戏剧(京剧、歌舞伎)等传统东方文化的交流独树一帜。 二、民间交流占据主体。据统计,目前民间文化交流约占文化交流总量的95%以上。近年来,双方在商业展演、音乐影视、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目前,日本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贸易伙伴之一。近年来,中日两国举办了众多大型文化交流活动。1999年我在日本举办“99东瀛行”活动,日方在华举办“日中文化友好年”活动;200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际,中日两国共同举办了“中日文化年”活动。2007年为“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全年共举办300多场活动,取得良好社会效果。2008年为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2008年5月,双方签署中日关于互设文化中心的协定。四、科技交流与合作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双方于1980年签署《中日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建立起政府间科技合作关系。此后,两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多形式、多渠道、官民并举的局面。特别是在应用技术合作方面成绩显著,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在中日政府间的科技合作主要包括:根据《中日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开展的合作,在政府科技合作协定框架下两国政府部门的对口合作(包括部门间签署的合作协议等),通过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渠道的技术合作以及《中日核能合作协定》等。此外,双方许多部门、地方、研究院所、大学都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对促进两国科研人员的交流、开展合作研究等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近年来,伴随中国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双方节能环保领域技术合作发展迅速。2007年底福田康夫首相访华时双方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科学技术合作的联合声明》。五、军事交流与合作中日两国于1974年互设武官处,70年代末开始军事交流,关系发展良好。1989年后两国军事交流一度中断。1995年日本防卫厅参联会主席西元彻也访华,中日军方高层交往得以恢复。1998年实现国防部长互访。2000年实现两军总参谋长互访。2007年8月,国防部长曹刚川访日。11月,中国军舰在二战后首次访日。1997年至2008年,中日防务部门举行了8次安全磋商。中日双方还在防卫医学、院校和学术研究等领域开展交流。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日时,双方同意加强防务交流,日防卫大臣将于年内访华。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现在中日关系总的来说还是冷的 , 虽然近来两国高层交流不断,,但是在一些敏感问题上还是有很大分歧的 ,组最典型的 钓鱼岛 问题 ,另外还有台海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等等。 在以后的发展中,中日还会有更多的问题,,日本是岛国,资源全部依赖进口,与实施运输 就是大问题,而日本运输船都是从台湾海峡通过 ,日本怕中国统一台湾以后会切断他们的海路,素以他们会百般阻挠, 所以预计 2020年中日还将一战。。。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历史上中日之间从未同时强盛,所以两国谁强盛,另一个就是附庸或者被侵略,被压迫。现在两国同时强盛,必然出现对立与分歧,可能要互相僵持数十年以上。未来我想大家都会明白和则两利,战则皆亡的道理两国的关系可能像英国和法国,总的来说都属于同一个东亚联盟之中,然后在内部会在理性的规则中争夺联盟主导权,这一联盟应包括东亚,东南亚以及太平洋一些国家,这一联盟的首领之争中,统一后的朝鲜,印尼,越南以及澳大利亚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力。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一、要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以史为镜,可知兴衰”。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以史为鉴”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就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以史为鉴”的“史”,即中日关系的历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将是两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上一提到“以史为鉴”,就会自然想到这一段历史,并把这一段历史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略高度。这样理解中日关系史并不算错,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确。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说明和表达。中日关系,从历史的角度讲,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只看见“五十年对立”而无视“两千年友好”,或只看见“两千年友好”而无视“五十年对立”都是不全面的,都会得出错误,甚至有害的结论。“两千年友好”使中日长期和平,并共同发展。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慢慢地形成了具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就是到了近代,两国也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充分说明了两国在社会自身发展周期和韵律上的“近似性”。“两千年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邦交环境,长期享受彼此文化营养,长期享受社会文明成果。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仍然有孙中山、鲁迅、郭沫若、周恩来等人为了革命及两国友谊的需要,来往于中日之间。“两千年友好”的历史证明,“和则两利”,和处才能共生,和谐就会共赢。“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其迅速强大的国力支持下,忘记了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扩张野心膨胀,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耻辱。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未愈的伤口上,日本军国主义又犯下滔天罪行。两场战争在半个世纪中发生,使两国人民祖祖辈辈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瞬间破坏殆尽,使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突然断裂,使两国人民失去了和平稳定,饱受着战争的煎熬和战争创伤的折磨。两场战争使中国社会倒退、国家分裂,使日本的繁荣瞬间变成废墟,国家主权受到限制。“五十年对立”的历史证明,“斗则两伤”,对立必然同输,战争一定同败。如果说“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的中日关系历史,仅仅证明了“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文明智慧显然是不全面的。“两千年友好”的关键是什么,“五十年对立”的关键是什么,今人必须认真总结。“两千年友好”的关键在中国。在“两千年友好”历史中,中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并没有利用领先地位向日本扩张,更没有发动战争,而是信守睦邻友好的民族传统,结果于己于人都有利。“五十年对立”的关键在日本,在“五十年对立”历史前后,日本发展快于和强于中国,日本在发展领先后有恃无恐,野心膨胀,向外扩张,结果于己于人都有害。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领先地位,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大国地位,正确的做法是:领先而不称霸,强盛而不扩张;领先不忘睦邻,强盛更要友邦。二、要善于从大局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中日关系正处于关键的敏感时期,处理不当,就会对大局造成不利影响。从大局出发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最为重要。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要把国家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作为判断国际事务和国家关系的根本标准。何为大局?国家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大局。和平和发展就是我们的国家利益,就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中日关系中的共同利益。顾全大局,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成员的神圣使命。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当今世界的大局。在饱受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蹂躏和中期的冷战恐吓后的21世纪,人类最需要的就是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在此大背景下,中日关系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局。中日关系既是重要的双边关系,又是重要的国际关系,既影响着双方,又影响着世界,必须慎重处理。进入21世纪后,中日两国都进入重要的历史时期。日本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济上已经成为世界强国,由于二战原因,日本的政治军事国际地位受到限制,现在正积极推动从经济强国向政治经济强国的转变;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正在实现从传统的政治大国向经济政治大国的转变。中日两个国家都处于向更高的国际地位、更重要的国际角色转变过程中,两国的经济总和对世界经济影响很大。中日两国都处于亚洲,又是近邻,又有历史遗留问题,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如果对两国摩擦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势必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成为世界和平发展大局中的消极因素。中日两国应从世界和平发展大局出发,正确对待和处理两国在向重要的国际角色、国际地位转变过程中产生的摩擦。为了使中日关系处理中具有大局意识,至少有两点需要重点加以解决:一是正确认识世界大国应当承担和履行的国际责任。中日都是世界性大国,主观和客观上都在向综合性世界强国迈进,但在成为世界强国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个心理准备就是对世界和平发展大局有深刻认识,对历史问题有深刻反思,愿意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对日本来讲,首先就是对历史上给世界和平发展造成的破坏进行真正反省,对其侵略行径对亚洲各国造成的伤害进行忏悔和道歉,并用其和平发展道路及对世界,特别是对周边国家的睦邻富邻实践,取得相关国家和人民的信任,真正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世界和平发展的推动者和建设者。对中国来讲,首先要以世界和中日大局为重,正确认识和处理中日关系中的摩擦,不以暂时的关系紧张而牺牲未来,不以局部的不和谐影响两国的全面关系。多作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努力,不作激化矛盾扩大紧张的举动,是中日两国必须履行的国际义务,也是大国形象的基本要求。二是中日两个世界大国在各自向世界强国转变过程中,必须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中日同属亚洲,又都处于东北亚,在各自向世界强国转变中不可能没有竞争关系,不可能不产生摩擦,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处理这种竞争关系及摩擦。从世界格局演变的历史看,区域发展和区域一体化,既有以美国为单一核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也有以法德为双核心的欧洲国家联盟,还有多核心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中日两国在亚洲,特别是在东北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的亚洲一体化,特别是东北亚一体化过程中,中日应当成为双发动机,共同推动包括东北亚在内的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在21世纪的大局及国家利益很清楚,那就是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保持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和平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和平的周边环境,是当前中国的重要国家利益,这是因为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是保持国内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没有和平的环境,什么都谈不上。中日关系是周边环境和周边关系的重要因素。保持国内稳定是当代中国的根本利益,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又是人民和谐生活的保证,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周边关系摩擦会影响国内稳定,国内人们情绪不稳更会威胁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是当今中国的核心利益。“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于世界后列。日本是一个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于世界前列,发展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远远比对日本更重要。发展问题解决不好,中国就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国,日本与美国、欧盟一起成为中国的前三大贸易国,经济利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中日关系直接关系到维护和平国际环境、保持国内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国家大局和国家利益。在此大局面前,人人必须清醒,处处必须理性,一切爱国情感和行为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大局和国家利益。有利于大局和国家利益的感情和行为,就是爱国,否则就会走向爱国的反面。三、要善于从未来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其中“以史为鉴”是前提,是基础,“面向未来”是目的,是根本。中日作为亚洲乃至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应该对亚洲的未来和世界的未来作出贡献。必须以未来目标和未来要求引导过程行为、制约过程行为。对于中国来讲,从未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就显得极端重要。未来的世界应当是和平发展的世界,未来的国际秩序应当是公正合理的新秩序。中国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应当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作出努力、作出贡献。用理性和和平方式解决国际关系和国家争端,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实践。亚洲,特别是东亚的持续发展,必将在未来国际秩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理应从亚洲开始,东北亚新秩序的建立定将首当其冲。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在处理东北亚国家关系和新秩序建立中接受着考验。不以现在代表未来,不以当前牺牲长远,不以情感代替理智,不以对抗牺牲合作,就是我们应当具备的正确态度。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年学生,应当理解、支持国家和政府在建立国际新秩序、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方面所作的任何努力,决不能因为一时冲动作出的过激行为使我国建立国际新秩序和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努力遭受挫折,甚至成为他国误解和攻击的理由。一体化是亚洲,也是东北亚未来的基本走向,东亚各国在这个问题上存有共识,并且在作着各种努力和实践。中国是其中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亚洲一体化,东北亚一体化符合中国、符合地区各国的根本利益。中国和日本是亚洲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是东北亚的核心国家,两国关系直接关系到亚洲未来一体化,东北亚未来一体化的建设。中国和日本都是“10+3”的成员,都是未来这一地区自由贸易区主体国家,都是自由贸易区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中日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这一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一体化的进程。从亚洲未来和东北亚的未来着眼,中国和日本应当彻底解决历史问题,放下包袱,共同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在一体化进程中发展,在一体化进程中强大。区域一体化对中国更为重要,它既可以保证中国和平的周边环境,又可以改变世界不合理的经济政治格局;既可以促进中国的发展,又有利于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树立,更有利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基于此,我国应当妥善看待和处理当前的中日关系,善于用大智慧看待问题,善于用大勇气处理问题。大智大勇的核心就是以地区和平稳定、地区一体化的未来大势巧妙解决中日摩擦和化解各种消极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都是未来中国的核心利益。这些未来核心利益的实现,都依赖于从现在起“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任何松懈、怠慢或者被其他因素干扰,都将严重影响或阻碍未来中国核心利益的实现。邓小平曾明确指出,除非发生了大规模的外来入侵,否则我们都应当牢牢抓住发展生产力不放。现在,实现未来中国的核心利益,恰遇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邓小平讲,我们曾经丧失过大的机遇,现在再也不能失去机遇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出现了有利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没有抓住,日本则抓住了,当我们“噩梦”醒来的时候,我国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而日本则在战争废墟之上,发展成了世界经济强国。21世纪初,世界又出现了有利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中国来讲,真是千载难逢,只能抓住,不能放弃,也不能受干扰。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未来民族核心利益的关键时期,任何局部的暂时的不和谐因素都要关注和重视,决不能使不和谐因素影响到未来中国核心的实现。“小不忍则乱大谋”。中日关系虽然复杂,虽然责任在于日方,但处理不好,对中国影响更大。我们要善于从未来中国的核心利益出发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从暂时看,问题很大、麻烦很多,但从未来中国核心利益看,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中日关系必须妥善处理,从战略高度,即从历史、大局和未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当是理性选择和最佳方式。

年轻人不要老是想着打打杀杀的。

  • 索引序列
  • 中特论文题目关系
  • 关于中特体系的论文题目
  • 因果关系的特点的论文题目
  • 有关中特理论的论文题目
  • 中日关系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