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美国霸权保卫战论文文献

美国霸权保卫战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美国霸权保卫战论文文献

冷战时期美苏经济关系的演进回望远去的冷战,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冷战合规律性地演绎着否定之否定之路:从冷战到缓和,又从缓和到新冷战,如今又走向缓和,呈现出波浪式发展的基本态势. 现于外的军事、政治、意识形态的尖锐冲突与藏于内的经济关系发展的脉络大致相同又时有背离。军政冷战和经济冷战之间互为因果、互为目的手段。虽然冷战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军事力量的对抗,但 财富和实力始终是相关的 ”从长远的、深层意义上看.冷战演绎的主导者和胜利者不是军政力量而是经济力量。本文拟以经济冷战为线索讨论冷战时期美苏经济关系演进的历史,并揭示其内在的必然性.一、从冷战到缓和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大致从战后到60年代末.美苏经济关系的基本态势是从由热转冷,再到由冷转热.但前一转变是明显深刻的,而后一转变是浅显微弱的,故又称为 有限缓和 。1945年。二战最后一缕硝烟尚未散去,美苏战时盟友关系即已开始解体,军事、政治、经济等各种关系由热转冷.急剧降温并直至冰点,在两大阵营、两个军事集团对立的同时,两个平行的市场体系也迅速建立并展开对峙,形成了冷战棵刻的经济内涵。战争结束时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军政强国和经济强国,但大有大的难处,美国在经济上最为担忧的是军事订单消失 军队复员会造成大规模失业并导致经济重新衰退,危及制度安全;担忧苏联会利用欧洲经济混乱进行经济渗透。于是,对苏经济遏制战略应运而生,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马歇尔计划和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如同一把双刃剑,锋芒直指苏联。1947年出台的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翻版,正如杜鲁门形容的那样,是一个核桃两半边 。 其主要内容是扶植西欧经济使其强大到足以抵抗苏联的攻势,并在推动西欧联合(其直接结果是欧共体)的基础上使之成为遏制苏联的集团力量。因而 从东西方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 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发端于杜鲁门政府时期,其主要内容表现为全面禁止战略物资、紧缺商品和与战略物资有关的技术资料直接或间接地输^苏东各国。从1948年3月美国决定对苏东禁运战略物资,到1949年《出口管制法》出台和 对共产党集团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 (简称 巴统 )建立,对苏经济遏制战略基本形成.其现实目标是 使苏联的势力范围限于它目前的地区. 苏联虽然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损失,但仍然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军政强国。面对战后初期严竣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和咄咄逼人的美国全球攻势,苏联迅速做出强烈的反应。在冷战思维的偏激指导下,斯大林提出了。两个平行市场 对峙的理论,并在国际经济问题上全面推行与西方对立的政策,坚决反对美国对苏联及其势力范围的任何经济蚕食企图。1945年2月苏联最终拒绝批准 布雷顿森林协定 ,又进一步使经济对抗从理论变成现实.为抵抗马歌尔计划的影响,苏联通过实施莫洛托夫计划,强化与东欧国家经济联系并限制其与西方经济往来,到1949年又正式发展成为苏东经济集团(经互会).这样,作为美苏两个计划直接经济后果,欧洲“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世界体系 和彼此隔绝并相互对峙的两大经济集团。美苏原有的交流渠道彻底中断.50年代中后期起,冷战首次出现了转折,美苏关系由冷转热,呈不断缓和的趋势,即使是古巴导弹危机这样的突发性尖锐对抗,也不能使之发生实质性逆转.缓和的经济背景是苏美力量对比开始了由劣势到均势的逐渐转变。美国经济在50~60年代总体上仍呈增长态势,但却 正在迅速失去其1945年曾在世界财富、生产和贸易中所占有的相对比重. 1.m 60年代起美国经济的某些重要领域出现明显的危机征兆。面对苏联军政实力膨胀的压力,美国被迫采取战略收缩,实行缓和。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就已经认识到 缓和东西方经济关系是美国国家利益所在 ,并在实际政策方面做了一些调整,如将经济打击重心转向中国,缓和对苏东的贸易管制等。5O年代中期又通过拟定东西方交流方案,形成韧始的演变政策以逐步取代激变政策。60年代,美国进一步考虑以经济让步来换取苏联政治让步.肯尼迪时期实施的 和平战略 ,也将贸易作为推进缓和的一个重要手段.但这种经济缓和仍然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如1962年《出口管制法》修正案就将出口限制扩大为:凡属对 军事或经济潜力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物资, 一律禁止向共产党国家出口. 由于战后恢复性生产、高投A所形成的初始冲力以及宇航和核船等几个与军事潜力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部门的超常发展,苏联经济出现了跳跃式发展,其国民收入,1950年为美国的30‰ 到1960年为美国的58%,差距开始缩小。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提出 三和路线 ,用两个平行市场之间的和平竞赛取代了斯大林时期的隔绝对峙,他认为: 现在我们的国家在增长速度方面和产品的绝对增长量方面都超过了美国,我们以比美国快三辖的速度前进,我们每年的产量比它多.因此,赶上美国现在容易多了. 两大市场体系 长期共存、和平竞赛成为赫鲁晓夫及其以后较长时期内苏联对外经济关系的主导思想。既然可以平行共存,对外(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经济关系可有可无,对内(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经济关系必须加强控翻. 因此苏联的缓和攻势主要表现在政治姿态上,经济关系的缓和是极其低调的.在6O年代后半期,苏联开始出现主动寻求对美经济缓和的迹象.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济关系的转变更具相对滞后性.在整个60年代,美苏经济关系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以1969年为例,双方贸易颧仅为1.6亿美元,为苏联与西方其它国家贸易额之最低(同期苏联与英国 西德、法国,意大利的贸易额分别为7.O6亿、7.4l亿、4.7亿.5.3l亿).且贸易主要限于农产品,1963年美国向苏联出口的50万吨小麦就堪称这一时期贸易之大宗了.从缓和到新冷战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大致从6o年代末到70年代末.美苏经济关系的基本态势是承接上一时期的缓和,继续由冷转热.再由热转冷.但后一转折在形式和内容上仍然是不明显的,与军事、政治态势的剧烈变动相比,呈现出不一致性和滞后性,当新狰战的阴影再次笼罩世界时,东西经济的交流依然在冰封的河面下捅动. .1969年美国越战的失败,标志着美苏战略力量对比均衡态势的基本完成,同时也将经济缓和推进到具有一定实质性内容的时期.其背景是美苏经济实力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越战失败加快了美国经济衰退的步伐,经济霸权也开始动摇, 战争费用大幅度猛增对美国经济产生很坏的影响, lJI 并把自杜鲁门最初在1941年宣布了遏制主义以来逐渐形成的对冷战外交政策的一致支持打得粉碎。 尼克松时期提出 国际新经济政策 ,以退为进,推行以发展美苏经济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缓和方针,对苏实行 诱导式经济外交 .在此方针指导下,1969年《出口管制法》,以高新技术转让限制取代全面战略物资出口限制,放松了一般技术和商品的出口,并利用 巴统 的 例外 条款扩大禁运物资和限运物资出口。但是,经济缓和的目的是十分明6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1拒确的,美国官方公然宣称: 我们的战略是要利用贸易让步作为政治工具,以便在苏联冒险时制约他们,在他们采取合作态度时鼓励他们, ⋯⋯ 使共产党国家的国内发展和对外政策沿着我们期望的目标前进。 尼克橙也形象的说: 在我们的商品上不但要印上经济价码,而且要印上政治价码. 啪实际上,美国就曾在北越、限制战略核武器、苏联国内政策等同题上以发展经济关系为筹码,迫使苏联让步。由此可见,美国的经济缓和并非遏制的终结,而是遏制的新形式和继续.70年代是苏联军政实力最为强大的年代,苏美经济实力差距大为缩短,l965年苏联国民收人相当于美国的57%,1978年上升为67% 左右.钢铁、石油等近2O种工业产品产量甚至超过美国。勃列日涅夫过高估计了苏联的经济状况,他认为: 最近25年里,苏联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的发展,达到了其成果可成为决定世界政治因素的高峰。 但苏联经济存在严重的弊端,与同期美国趋于表面的危机相比,苏联的经济危机是隐性的,但也是更深刻的。勃列日涅夫秉承苏共二十大的外交路线,军事上表现强硬,经济上有求于美国。苏共二十四大提出 六点和平纲领 ,宣布要把缓和放在外交政策的首位,着重改善同美国的关系。由于美苏在经济利益上互有所需,双方经济美系有较大进展,1972年美苏贸易协定签署后,贸易额呈上升趋势,从1972年的6.88亿美元到1979年44.77亿美元,成为缓和的一大标志。这一时期举行的几次最高首脑会晤,签订的几十个协定、协议,也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经济内容,涉及经济、科技,贸易、能源、医药、环境、公共卫生等众多方面.如仅在1972年7月就签订了关于美国向苏联提供贷款、用于苏联向美国购买价值7.5亿美元粮食的协定,此举 使两国贸易额陡增近一倍 ;关于苏联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总额为3O亿美元的科技合作协定:关于双方在能源、电子计算机、农业等六个研究领域合作的协定等等。在l972年lO月签订的一项为期3年的全面贸易协定中,美国甚至允诺要国会批准给予苏联最惠国待遇,并约定在对方首都互设贸易办事处。双方经济关系获得战后以来的最大发展。但是,经济缓和并投有带来军政缓和。7O年代中后期,苏联利用美国战略收缩之际,不断扩大在中东、非洲、中美的渗透,乃至出兵阿富汗,全球攻势达到顶峰。美国以经济援助为诱饵牵制苏联内外政策的战略方针宣告失败。经济利益上的对立迅速盖过了微弱的一致·陛,缓和得以建立的基础开始崩溃,经济对抗重又发展起来。1977年卡特上台,以 全球秩序政治 取代了尼克橙主义,虽然美苏经济关系仍然沿着前期缓和的轨道惯性向前,但已逐渐由热转冷。1979年以前,美国曾多次以苏联的武器控制问题、持不同政见者问题、苏联武装干涉安哥拉问题以及人权阿题等为由,用搁置贸易谈判、限制出口等经济手段制裁苏联。7O年代又是苏联盛极丽衰的年代。1978年苏联军费开支已达到世界首位,高出美国20%,军事上的疯狂增长与经济上的停滞后退使其成为“泥足巨人 ,更加迫切地希望发展与美国的经济关系。勃列日涅夫打出 缓和物质化 的旗号,提出以军事缓和与经济合作来补充政治缓和,将发展美苏经济关系作为政治合作的前提。提出 应该最迅速地和最充分地使两国经济合作的潜力变为现实 。虽然这一时期美国对苏制裁已经升级,但1977年10月到l978年9月,苏联仍从美国进口了1 480万吨谷物,l979年粮食贸易颧更是达23亿美元之多.大大超过了l975年协定规定的每年600 800万吨的数额。而同年美国也从苏联进口了价值5.48亿美元的黄金和2.54亿美元的其它商品。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美苏战略力量对比再次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美国已越来越倾向于运用制裁方式来处理美苏经济关系了.随着阿富汗事件的爆发,美国对苏联实施大规模经济制裁,新冷战掀起了高潮。二、从新冷战到新缓和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大致从70年代末到l991年苏联解体.美苏经济关系的基本态势呈现出与冷战前期相似的形式,即从由热转冷,到由冷转热。但是,国际经济大环境和美苏国内经济状况第4期 牛笑风:拎战时期美苏经济关系的演进 87的重大变化,构成美苏经济关系新的背景,无论高压遏制还是诱压结合都不能阻止经济交往的潮流,发展经济关系已成为解决其它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关键。1979年起美苏经济关系大幅降温,此后直到80年代上半期,一直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其根本原因在于美苏力量对比的实质性变化,美国重新取得优势,再次发动对苏联的全面攻势.经济攻势范围之广 经济武器 力量之强前所未有。新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虽然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经济实力相对衰落,但国内经济发展总体向好趋势已经形成。由于对苏经济缓和的结果和初衰大相径庭,于是美国再次调整对苏经济战略。1980年1月, 卡特主义 出台,成为新经济遏制战略的信号,接着,里根政府又推出耗资上万亿美元的 星球大战计划 .它是美国全球称霸政治与强大的综合国力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双重意义,它在把军备竞赛引入太空的同时.也将对苏经济关系推向低谷。从长远的角度看,它在经济上对苏联的战略反制作用更大. 与战后初期的经济遏钼战略相比,这一时期美国对苏经济遏制达到新的高峰,改变了7O年代以来的 诱导式经济外交 的缓和方针,实行 高压式经济外交 ,将经济打击目标重新对准苏联:把技术转让限制作为基本国策,建立起 类巴统管制 、 第三国合作体系 ,扩大限制范围;对苏实行 无例外政策 ,采取多种钼裁手段加剧其国内经济困难。苏联8O年代经济衰退加速,经济日趋困难。按美国中央情报局等西方机构估计.1981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1%.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从1970年的1 5.9% 降到1980年的l】.6%.n D1l ”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与美国差距持续扩大,8O年代中期在民用生产的新技术利用方面落后美国近2O年.综合国力不及美国一半。在现实的力量对比面前,苏联对美转入战略守势.经济上更是采取低姿态,希望借助美国援助来摆脱经济困境.但这只是一厢情愿.1979年底以后美国对苏联实施大规模经济制裁,包括单方面停止履行已经批准的一批 例外 出口协定:除1975年协定规定外,不再支付苏联另外定购的1 700万吨粮食;停止尖端技术和战略物品许可证出口.冻结价值1.55亿美元的对苏高级技术项目的出口申请;严格限钼苏联在美国水域的捕鱼权等等.双方经济关系骤然降温,贸易额由1979年的44.77亿美元锐减至1980年的19.63亿美元.此后,美国又不断扩大钼裁范围,如推迟双方长期谷物协定谈判;对苏实行石油、天然气禁运;要求一切在国外的美国子公司包括使用美国专利生产的外国公司对苏实行石油 天然气 备禁运⋯⋯直至下令抵钼莫斯科奥运会。强硬到极点。冷战时代的最后一次转折出现在80年代中期.1985年11月里根和戈尔巴乔夫首次会晤,标志新一轮缓和的开始.新缓和是美苏两国综合国力长期争斗的结果,也是当代和平和发展两大潮流推动的结果.80年代以来,国际角逐的主战场已从军事领域转移到经济顿域,处理国与国之鸸关系的方式和手段不再是以军事、政治、意识形态的对抗为主,而是以发展经济、文化等交流合作为主.美国在这个时期再次拥有优势。在信息革命的大力推动下,美国经济逐渐积累起实质性变化的基础,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但困难与问题也很多,尤其是此前的经济遏制战略未见大的成效,反而使财政、贸易赤字和债务不断增加,国际经济地位严重削弱. 但它的问题远不如其对手苏联严重,是相对衰落中占据‘第一 的问题. _】【5 里根政府全面总结了以往对苏经济战略,认为僵硬对抗、高压遏制和盲目发展对苏经济关系以换取其克钼退让都是不可取的。于是一种貌似折衷的。诱压结合 的经济外交方针取而代之. 诱压结合 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发展经济关系为诱饵,同时附加政治、军事、文化、意识形态等各种条件,迫使苏联全面退却,最终使其政治、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全面倒向西方.1989年5月,布什政府推出 超越遏制战略 ,对战后四十余年的对苏政策作了显著调整,公开提出美国现在的目标远不仅仅是限制苏联的扩张.而是使 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 . 由此可见, 超越遏制战略 并不是超越了经济遏制,而是实际遏制、彻底遏制、最终遏制,直至实现和平演变. 因此无论是里根第二任期还是布什时期,美国的援苏计划多为 口惠而实不至 ,并常附带诸如削减军备.建立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推进政治的西方民主化、改变对持不同政见者的88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1燕政策以及民族政策等等条件,几乎包括苏联对内对外政策的所有方面.对此美国国务卿贝克直盲不讳: 直到有迹象表明苏联已经进行了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改革之后,华盛顿才会不再阻止对苏联的经济援助 .而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经济衰退到崩溃的边缘.国民收人持续负增长,1990年达到3%.而同期通货膨胀率却高达86%。据西方材料,1990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已降到只及美国的1,3~l,4。” ”” 严峻的形势迫使苏联将主要注意力转向国内经济,并前所未有地把希望寄托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上.作为新的外交战略的理论依据.戈尔巴乔夫提出对外关系 新思维 ,完成了苏联外交史上第三次重大改变,结束了赫鲁晓夫以来的 争霹外交 ,开始进人一个新的同时也是最后一个时期。 新思维 外交战略的首要任务是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垒面收缩、放弃对抗换取美国的经济援助.新缓和时期。美苏经济关系有了实质性进展。在1989年老布什和戈尔巴乔夫会晤中破天荒地讨论了苏联的经济困难,美国表示愿意提供经济援助,并同意给予苏联最惠国待遇.支持苏以观察员身份参加关贸总协定.并调整了对苏贸易政策:延长经济、工业和技术合作协定;举行副部长级贸易会谈;重组美苏商业委员会:提供各种贷款和紧急援助等等.双方从缓和对话进而建立起某种台作和 伙伴关系 。贸易颧也有较大回升。到1989年底增至55亿美元.然而,伴随经济关系的不断缓和。一边是美国的垒方位步步紧逼,一边是苏联的节节退让。美援并未挽救苏联经济的崩溃,反而戒了一剂鸦片,在苏联的制度演变和国家解体过程中起了致命的作用。1991年底,'苏联解体了,冷战结束了,经济冷战也随之结束了.由于一个对手的突然退出.冷战的结束比它的开始更为突兀。然而正如汤因比所言: 敌对状态的结束远不是故事的终结 .它留给人们的思索和启迪是远比过程更为重要的东西。

《亚洲安全的维护者》

摘 要:随着政治经济全球化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开始活跃在世界大舞台,它们连接着经济,沟通着政治,更将社会生活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国际组织快速扩张,它们不仅数量上数以万计,而且覆盖广泛,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环境、安全、贫穷、人口、妇女儿童等等众多人类生存和发展相关的领域,已成为左右世界局势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了解国际组织的发展与现状,就是了解国际社会的发展与现状。

关键词: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亚洲安全

中图分类号:D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040-02

一、上海合作组织的概况

上海合作组织是亚洲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之一,自成立以来,已经由一个空壳发展成为亚洲安全与合作的新力量。上合组织是迄今唯一在我国境内成立、以我国城市命名、并且总部设在我国境内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上合组织成立于2001年6月15日,地点在我国的上海。作为亚洲安全与经济合作最重要的新形式之一,它的前身是由中国发起的上海五国合作机制。上合组织的成员国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其覆盖的领土总面积约占欧亚大陆的五分之一,并且拥有数个已经探明储量的大型油田[1],互信的建立和多种形式合作的加强是中国在创造和维持周边环境的和平稳定,集中力量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同时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良好外部条件上的努力[2]。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旨在加强相互信任和睦邻,友好合作,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会员国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建立。在“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的承诺;坚持认为,所有成员国都是平等的,协商解决一切问题;奉行不结盟和开放性原则和不针对第三方;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上海精神”。2007年8月,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二、上海合作组织与亚洲安全

1.亚洲安全问题

亚洲现在存在许多安全问题和争端,朝鲜核问题一直在升温,巴以冲突也没停歇,现在日本和菲律宾针对中国领海的争夺也引起国际社会和双方民众的强烈反响,日本与韩国,中国,俄罗斯都存在争端问题。并且亚洲许多小国主权都不能完全自己做主,受到大国强权的控制,安全问题一度令人担忧。

安全困境困扰着整个亚洲。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在亚洲保持安全性将不可避免地要发挥关键作用。美国霸权作为唯一合乎逻辑的行为已经比较清楚,非常自信地挑战着中国,无论是真实的或假想的。另一方面,中国更是精心维护和美国“和平”的关系。在上海合作组织,俄罗斯倾向于强调安全方面,中国重视贸易,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不可以去碰美国安全的神经。在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是主要的经济和贸易关系。与此同时,中国没有显示出任何国家意志和计划,与美国霸权的竞争。现有的机制主要是经济和贸易关系。虽然有一些次区域的安全机制,但这些机制没有任何权力去处理亚洲安全问题。

共同利益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推动其发展。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这是毫无疑问的,否则上海合作组织可能不是现在这样发挥作用。国际组织在上海的利益是不同的,因为它的需求是各不相同的,它的发展的看法和主张是不完全一样,这是很自然和正常的现象,是每一个地区和国际组织的问题。问题是,不同的利益和立场需要协调。还应该看到,协调利益是不是把事情做好一劳永逸,而是一个普通的过程,因为利益的差异,往往伴随着合作开发。

如上所述,这些国家继续保持安全而经济关系的追求,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安全和经济上,这些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对这些国家而言,最有效的方法是创建一个可以容纳美国,中国和亚洲,包括他们自己的集体安全机制。

2.上合组织在维护亚洲安全方面的作用

上海合作组织在新形势下的亚洲安全合作,在亚洲保持安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相对较弱的政治利益,不仅起到保护作用,也在经济方面发挥巨大的潜力,为成员国寻求共同的福利,并促使大家一起走向好的方向。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在成员国首先需要克服和带给对方神经疼痛,以及在打击三股势力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合作,消除安全威胁,减少了其他安全威胁以拓展空间的经济与安全合作。这种合作以确保该地区的稳定,挖掘自身潜力,帮助这些国家在政治和地缘经济方面。上合组织的结构、合作形式与深度的扩展,该组织在中亚乃至亚洲重要性的加强[3],以及其成员国、观察员国利益的日益上升,都使得该组织的国际地位和目标随着各成员国地缘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而得以巩固和扩大。

上海合作组织拥有巨大的经济潜能,这一点是其成员国和观察员国都深信不疑的。双边贸易、规范化的网络贸易以及其他安排的可能性,能够被相应的合作者代替,如在投资、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交流、公共投资以及来自地方或私人的用于国家政策支持的公共项目的资金等领域的合作[4]。这造成了大量的西方国家的关注,并鼓励他们在这些领域的合作。在这个覆盖东南亚,南亚,甚至整个欧洲,包括共同市场,作为主要的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出口竞争对手,成员国之间的协调将有助于提高经营效率和成本效益,这将加强在经济和能源布局整个组织的稳定性。因此,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一个代理的能量将加强。

只有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变得强大,才能抵御西方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侵袭,亚洲小国能行使自己主权,用一个声音说话,维护自己应得利益。我们希望上海合作组织能发挥更多层次的作用,不仅在政治经济,也在环境,安全等国际问题上起到应有的效果,这样,一个别样进步的亚洲就会出现在世界舞台。

三、上海合作组织在亚洲的前景和未来

国际社会的虽整体呈现安详平和的气氛,但内部存在着巨大危机,也是凶险万分,上海合作组织,究竟能走多远,这个问题值得各成员国乃至全世界思考。

上海合作组织是由最初没有实质的空壳,在亚洲发展到一个新的安全合作形式。然而,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内部,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经济合作与开发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潜力已成为发展的当务之急。此外,与中国的关系,俄罗斯与美国和世界其他大的国家或地区的关键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5]。

上海合作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虽然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新的,年轻的国际组织,有很多地方很不成熟,不完善,但有活力,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组织[6]。对上海合作组织的看法,要数多边主义概念在亚洲和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发展的新模式,并注意上合组织的发展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的前景。这些问题不是哪个会员国,即使是最大的国家,就可以独立解决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承担共同安全的义务,并开展打击恐怖主义更有效的联合行动,同安全威胁做斗争仍是贯穿这一过程始终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总之,国际组织在亚洲安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合作组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希望未来能有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形成,并且可以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所有的一切都有保障,可以顺畅发展的时候,亚洲的安全困境问题的解决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马振岗.稳步向前的上海合作组织[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2]普京.上海合作组织将促进中亚的和平与稳定[C]//普京文集文章和讲话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胡锦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努力开创上海合作组织事业新局面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莫斯科会议上的讲话[Z].2003.

[4]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A]上海合作组织文献选编[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5]米赫耶夫.俄中美的中亚政策及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问题[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美国霸权主义解析摘要: 冷战结束以后,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而以美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势头强劲,美国霸权主义极度膨胀,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强国是无发置身于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体系之外的,是无法回避美国霸权主义的。美国霸权主义产生的思想文化根源在于浓厚的基督教文化;美国独立后,通过各种手段大规模扩张走上了霸权之路;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变得更加肆无忌惮,通过建立制度霸权,利用“新干涉主义”理论,全球化来推行起霸权主义,呈现出一些新特点;美国霸权主义的实质是为了争夺制定国际规则的主导权和利用霸权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关键词:美国霸权主义 思想文化根源 美国霸权主义实质 冷战结束以后,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而以美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势头强劲,美国霸权主义极度膨胀,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强国是无发置身于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体系之外的,是无法回避美国霸权主义的。因此,研究美国的霸权主义,特别是运用马列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它,就构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任务。 一、美国霸权主义的思想文化根源 “我们本应是座山巅之城,让全世界人民的眼睛都望着我们。”这句话代表了美国霸权主义的文化源头。它的意思是说,最早来新大陆的欧洲移民,就是为了逃避当时欧洲社会黑暗的封建统治,试图建立一个让他人敬仰,仿效的自由、民主的国家。美国尽管没有像其他一些西方国家那样明定基督教为国教,但基督文化一直是美国精神的核心,是其文化“主流的主流”。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美所倡导的宗教信仰自由,实际上是鼓励提倡人们信仰基督教,而不是信仰基督教之外的各种另类宗教。说它是一个宗教观念最深的国家一点都不算过分。 在周末,一多半美国人都会去教堂。相比之下,欧洲国家、加拿大只有10%——20%的人去教堂。并且按照美国法律的规定,公立学校的小学生每天早晨到校后都要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体背诵“I pledge allegiance to the 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and to the Republic for which it stands,,one nation under God,indivisible,with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也就是说大多数美国人从小就是在基督教文化的熏陶中长大的,美国在这点上实际上与穆斯林社会更加相近。我们知道,基督教文明,它有一个让信仰其他宗教的人无法接受的观点就是,他们自认为是上帝派来的“教导所有民族的宗教”,给自己赋予了使所有人都改变其信仰的使命。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美国人认为美国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世界上可怜的人们送去上帝的福音。认为美的行为带有“人类救世主“般的宗教使命感,要在全世界传播其所界定的民主自由。所以美国人常常以“上帝的选民”自居,认为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是最优越的,有向世界宣传这种思想、价值观念和推广这种制度的责任,即“领导世界”的责任。 二、美国霸权之路: 美国原是英国的殖民地,1776年美利坚民族开始反抗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独立战争,经过几年浴血奋战,于1783年取得独立。美国从英国殖民主义者统治下独立出来后,为满足资产阶级扩大市场和奴隶主扩大种植园的要求,在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后不久,美国政府就违背自己信誓旦旦制订的“天赋人权”宣言,迫不及待地、迅速地走上了大规模扩张领土的道路。美国扩张领土的手段多种多样,有在威逼之下的“购买”,有在颠覆之后的吞并,也有公开的战争掠夺。凡是对美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美国的边界是随着领土的扩张而不断变化的。在世界各国历史上,美国领土扩张之迅速是首屈一指的。1803年,美国从拿破仑手里以每英亩不足2分钱的代价取得 了比它原来十三州全部领土还要大一倍多的路易斯安那领地;1810年到1819年,美国从西班牙手里夺得佛罗里达及其邻近的一大片领土;1834年到1845年,美国采取先支持得克萨斯脱离墨西哥而独立,然后加以吞并的手段从墨西哥手中拿走了得克萨斯;1846年到1848年,美国通过美墨战争将属于墨西哥的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和加利福尼亚的大片领土攫为已有;1853年,美国又从墨西哥夺取了位于今天亚利桑那南部和新墨西哥州西南部的一大块领土。这样,美国先后鲸吞了原属于墨西哥的2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使得墨西哥的领土只剩下197万平方公里;1867年,美国用720万美元从沙俄手中购得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合计151.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98年,美国通过对西班牙的战争,从西班牙手中夺得了波多黎各、菲律宾、关岛、夏威夷;并迫使古巴成为其保护国。美国独立时领土包括13个洲,面积95万平方公里,为当今936万平方公里国土的1/10。 美国在完成了北美领土扩张之后,继之打起“门罗主义”、“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门户开放”等旗号,把触角伸到拉丁美洲和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在亚洲主要参与欧洲霸权主义者对中国的分割,如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从庚子赔款中攫取3290万两白银,在中国攫取了许多特权。据有关资料,美国在一个多世纪里,在西半球国家进行赤裸裸的干涉,推翻原有政府,建立亲美政权,把奴役性条件强加给西半球国家人民。美国曾用武力进攻墨西哥14次,古巴13次,巴拿马11次,尼加拉瓜10次,多米尼加9次,哥伦比亚和洪都拉斯各7次,海地5次,波多黎各3次,危地马拉2次,格林拉达3次。 二战以后,美国假借“维和”、“人权”等名义,不断地超越国界发动战争。1950年7月7日,美国打着联合国旗号,纠集15个国家组成由美国指挥的“联合国军”,大举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向鸭绿江边。美国高级将领麦克阿瑟、李奇微、克拉克先后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在朝鲜战争中,所谓的“联合国军”共投入兵力110万,其中美军占54万。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之后,绝大多数国家的军队撤离了朝鲜半岛,唯独美国军队至今仍驻扎的韩国。1961年,美国发动了侵略越南的战争,历时14余年。在面积约为15 9万平方公里的越南北方,平均每平方公里扔下炸弹16 2吨,造成上千万人的伤亡。其中,发生在1968年3月16日的美莱村大屠杀,更是令世人震惊。一个名为威廉·凯利的小排长,竟然命令自己的部下,将美莱村567名平民,驱赶到一条沟旁,用机枪扫射进行屠杀,居民中多是妇女、儿童、老人,有的幼儿只有2岁。1975年5月12日,载有现代化装备的美国船只“马亚克斯”号侵入柬埔寨威岛东4公里处的领海,被柬埔寨炮舰截获。正当外交调停进行时,5月14日,福特总统全然不顾柬埔寨的国家主权,下令派遣美国军舰、飞机进攻通岛,300名海军陆战队员在通岛强行登陆,同时,美国飞机还轰炸了柬埔寨的空军基地和油库,击沉了三艘柬埔寨炮艇。1983年10月19日,格林纳达原亲美政权在政变中被推翻,反对派接管了政权,成立了军事委员会。美国视新政权为心腹之患。10月25日,美国以“保护侨民”为借口,悍然出动10余艘军舰和海军陆战队2000人,一举占领了该国,武力推翻了执政格林纳达的军事委员会,并于1984年秋重新扶植亲美领导人上台。为此,美洲国家组织、不结盟国家协调局等国际舆论强烈谴责美国这种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行动。1983年11月2日,联合国通过决议要求美国撤军,12月12日,美军才撤出该国。1989年12月20日凌晨,美国以捉拿国际毒贩诺列加、维护巴拿马民主进程为借口,发动了代号为“正义事业行动”的军事行动。美国以第18空降师为主力的3万联合作战军队,分兵5路强行入侵巴拿马。美军占领了首都巴拿马城和科隆等一些重要地区,捣毁了巴拿马国防军总部。将巴拿马总统兼国防军司令诺列加抓回美国受审,监禁至今。1990年以来,美国又先后向外出兵40多次,仅强力军事干涉就达10次之多。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主权国家南联盟实行二战以来最野蛮的狂轰滥炸,使美国以武力称霸世界的“炮舰政策”再次暴露无遗。为了使自己的罪行得到开脱,美国打出了“人权高于主权”的“新干涉主义”的旗号妖言惑众。在人权问题上大做文章:一国由地理疆界所构成的主权是不完整的主权,如果在此疆界内,人权受到侵犯,美国就有权力以包括武力在内的各种方式加以干涉。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 三、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 冷战后美国霸权的膨胀强化了美国领导世界的意愿,驱使美国无所顾忌地实现美国统治下的和平,它使得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有了新的发展,并具有新的特点。 首先,冷战后的美国霸权主义是一种更加肆无忌惮的霸权主义。冷战时期,美国霸权主义主要目标是阻止苏联扩张、削弱苏联实力;主要实施范围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周边地带和地缘政治上重要的“中间地带”;主要手段是军事上的对抗与遏制。冷战后,克林顿政府于1994年7月发表的《国家参与和扩展安全战略》中正式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明确提出了美国谋求领导世界,要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市场经济制度、美国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自由民主力量的战略目标。美国的“参与和扩展”战略表明,美国的全球战略不再是被动地遏制某一敌对国家的扩张,而是积极地向全世界扩展美国的势力和影响;美国的目标不再是与苏联争霸世界,而是独霸世界;美国全球战略的实施也不再有特定范围和限度,而是实施的空间范围更广,手段更多,目标更大。表现之一是对外军事干预有所加强。在“参与和扩展”战略下,美国在冷战结束以来对外干预出兵达50余次,年对外用兵频率较冷战时期高出一倍以上。美国将所有国家分为四类,对所谓的“无赖国家”进行经济封锁制裁、政治颠覆与施加压力、军事打击的政策。1998年末美英未经联合国授权出动空军对伊拉克进行70小时空袭,并公开支持伊国内反对派推翻萨达姆政权;1999年3月以人道主义干预为名,绕过联合国,对主权国家南联盟实施78天空袭,并轰炸中国驻南使馆。表现之二是无视国际关系基本原则,以世界领导自居,实行单边主义,在国际事务中一家说了算。克林顿政府公布赫尔姆斯—伯顿法和达马托法,企图以国内立法约束别国行为;布什政府上台伊始就宣布将摒弃《京都议定书》,并表示要单方面放弃1972年美苏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美国为了确保中东的战略利益,千方百计阻止法国、欧盟以及俄罗斯介入中东和平进程。表现之三是对联合国采取能用则用,不能用就抛在一旁的做法,无视这一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国际组织的作用。 其次,“新干涉主义”为其霸权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冷战时期打着“反苏”、“反共”的招牌不同,冷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打出“新干涉主义”旗号。“新干涉主义”是指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出现的一种以人道主义和捍卫西方共同价值观为借口,用政治施压、军事打击和经济制裁等手段干涉别国内政,以推行霸权主义为目的的思潮和行为模式。它强调时代发展变化了,传统国家主权的属性也变化了,因而互不干涉内政的理论已过时了,进而提出“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内战非内政”这些蛊惑人心的口号,摆出一种悲天悯人、替天行道的姿态来对主权�国家的内政大加干涉。新干涉主义最大的特点是为其干涉行径寻找理由,企图为干涉行为披上合法外衣,使它更有迷惑性。美国近几年来一直在极力推行新干涉主义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人权高于主权”、“为了人道主义原则可以对他国进行军事干涉”,这是打着人道主义幌子的霸权主义的军事干涉政策,企图使军事手段干涉别国内政“合理化”和“合法化”。美国推行新干涉主义的表现,一类是为“利益”,目的就是要获得某种现实的好处,例如获得军事优势、石油资源或顺从美国摆布、服从美国的领导等;一类是为了“价值”,目的是要实现某种道德原则,例如推行人权标准和民主制度等。美国推行新干涉主义不可能只讲“利益”不讲“价值”,或者只讲“价值”不讲“利益”,因为师出有名必须要有道义上的理由。所以美国每一次干涉行为,尽管人们知道它有明确的利益考虑,但美国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每次都反复宣传是为“价值”而战,是捍卫人道主义原则。实际上,美国在采取干涉主义行动时,没有一次不是从本国利益出发的,它从来都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人权、实行人道主义的幌子,以制止南联盟塞族对科索沃阿族进行种族清洗为由,对主权国家南联盟实行空中打击,成为“新干涉主义”最露骨的一次表演。在“反对种族清洗”等冠冕堂皇的借口背后,是美国欲消除北约继续东扩的障碍,将西方势力扩展到整个巴尔干半岛,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的真实目的。科索沃战争深刻暴露了“新干涉主义”背后隐藏着的一种最危险的霸权主义:即完全无视国际法基本准则,无视联合国的存在,无视别国主权和别国人民的生命财产,以西方的价值判定为标准,以人权推 行霸权的霸权主义。与赤裸裸的侵略行为相比,这种霸权主义罩着一层“人权”、“人道主义”、“民主”、“自由”的光环,更具有欺性。事实上,美国并非在所有问题上都进行干涉,“新干涉主义”在实施人权干预和其他干涉时往往执行双重标准,干涉与否完全取决于美国的战略利益。1995年卢旺达、布隆迪部族间冲突,几十万人死亡,美国未采取任何行动;1998年非洲大湖地区出现的动荡也未引起美国兴趣,皆因与美国的战略利益无直接关系。由于“新干涉主义”在执行所谓人道主义干预时往往按照自己的价值判定,任意选定干涉目标,滥用军事手段,抛开或绕过联合国单独进行干涉,这种霸权主义更值得警惕。 第三,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体现为一种制度性霸权。冷战后,从国际制度着手建立制度霸权成为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重要内容。制度霸权是指构建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通过西方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体现出来的一种霸权形态。(刘杰:《论国际秩序重构进程中的制度霸权》,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3)。)制度霸权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利用国际规范、国际制度和机制来制约他国,维护自己的霸权利益;二是在这一霸权背后,往往不仅代表一个国家的利益,而且是整个国际资本的利益,主要发达国家的利益。制度霸权形态的存在与发展,根源于国际资本的扩张、发达国家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日益加深,以及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逐渐趋同,同时也是美国维持霸权后时代在国际社会的领导地位的一种现实的选择。冷战后,“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国际力量对比态势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制度霸权的取向成为资本主义共同的选择。美国充分利用了这一机遇,加强美国与西方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主导地位,力图通过建立多数国家接受的国际规范,将美国的价值观念与西方民主法治原则扩展到国际事务中,使国际制度更多地体现美国特色,使美国的霸权政策合法化。在美国《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美国)应支持国际机构和组织,从中得到他国对美国的支持,帮助美国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也撰文指出,“为了保护我们的利益,我们必须采取行动,订立协议,建立制度并提供一个有助于使全世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实行民主、开放市场、确保法治和致力于和平这些基本原则周围的典范”。近年来,美国加强与西方国家协调,凸现西方七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巩固与西欧、日本的军事政治盟友关系;利用对现有国际机制与规范进行重新调整与建构的机会,加大了从经济上政治上干预影响国际组织的力度,继续主导IMF、世界银行和WTO这些国际经济组织,使其在世界经济领域发挥主导作用;注重掌握和控制国际经济秩序新规则的制定,以便建立有利于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制度安排;试图主导联合国改革,提出对联合国职能重新定位,对其机构重新塑造,将联合国一些经济发展与技术合作机构的职能转移到自己控制的三大经济机构中,使联合国的职能只限定在和平、人道主义援助、人权和环保等领域。(王杰:《美国的跨世纪全球战略与联合国》,载《国际观察》,2000(1)。) 第四、利用全球化推行霸权战略。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世界统一大市场形成的过程。美国利用这个过程促进西方民主政治在全球的推广,而全球化又为美国推行西化、分化政策提供了方便条件。美国可以通过经济活动向世界各地进行渗透,传播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扩大其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而全球化又使美国进一步发展经济,扩大它已取得的优势地位,并且利用经济的实力,加速科技发展,以保持其领先地位。 四、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的实质 争夺制定国际规则的主导权。 美国的霸权主义努力实现霸权的转型,即由旧的战略型霸权转向新的体系型霸权,是通过在经济全球化和构建国际新秩序的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来实现的。它们一方面利用资本、技术、信息和市场优势,增强实力;另一方面,利用原来的军事、政治优势,加速实现战略资源的转型。所以,美国的霸权主义不总是表现为蛮横不讲道理的态度,或者简单的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行为,而是在国际关系中的野蛮行为逐渐趋于减少,赤裸裸的“炮舰政策”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数量可能下降。霸权主义更多地表现在国际规则和国际制度制定及解释上的垄断。国际规则不公正,自然造成迫使弱小国家最终不得不接受强国制定的规则或提出的 条件,或者以“利他式”的承诺在一定时期内负担小国、弱国无法承受的债务或防务。因此,他们努力把持每一次新的国际秩序的规划和重构,其他国家几乎没有发言权,国际秩序的维持也取决于少数几个国家,这就是当前国际关系中的事实。所以,今天美国的霸权,表现为一种精致的控制权,一种对国际事务的垄断权、排它权,充满美国霸气的霸权。 利用霸权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向外发展。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的本质,它是决定国家行为的最基本的因素。一个国家在国家利益方面是否搞霸权主义,就主要看它奉行的是什么利益原则,是主权利益还是强权利益原则。主权利益是指建立在主权基础上,以主权为依据的主权范围之内的国家利益;强权利益是指通过权力或武力干涉别国内政,不断地蚕食和侵略他国利益,达到维护和扩大本国的国家利益。因此,凡是奉行强权利益原则的,就是国家利益中的霸权主义。而美国长期以来在其国家利益方面所奉行的正是这种强权利益原则,使其国家利益有着浓厚的霸权主义色彩。美国霸权主义的实质是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是完全建立在否定其他国家利益基础上的,是一种赤裸裸的霸权主义强权利益。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告诉我们,国家利益从来就是一个国家对内外政策的根本依据,是一个国家对内外行动的指南。你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国家利益,就决定你采取什么样的国家对内外政策,就有着什么样的国家对内外行动。可见,美国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与打造一个单极化世界和推行的霸权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

要求是什么?论文咨询我头像

美国霸权体系研究论文

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政治、军事、科技、经济、法制等方面在世界上最先进发达,加上他们称王称霸的劣根性。 影响:美国自己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维护和平,其实适得其反,美国是造成世界不和平的根源。 美国自独立后至现在的伊拉克战争,共发动过70多次对外战争和侵略,共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武装冲突近200次。除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外,美国基本上都是胜利者,而每次胜利都给他们带来了大小不同的回报,由此而形成了美国人的一种战争经济观:战争是国家最好的一种战略性投资。 美国自认自己本质上是一个良性霸权,不会象历史上那些邪恶霸权那样滥用自己的力量,且能为国际社会提供彼此受益的公共秩序。因而美国积极在全球有利益回报的地区充当和平维护者和世界警察,并认为维护和平的最好办法是动用军事力量。其样板如:轰炸南联盟、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等。今后美国将继续以“人权高于主权”、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相关技术的扩散、打击恐怖主义等为由,强化对外军事干预。 为胜利冲晕了头脑的美国,如今想打击谁就打击谁。世界力量对比因而显得严重失衡,缺乏对美国超强力量的有效制约。

霸权稳定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后来吉尔平、基欧汉、莫德尔斯基等学者又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补充和扩展。在这些人当中,吉尔平可算作霸权稳定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几部著作从经济、政治、历史都不同角度阐释了这一理论。霸权稳定论属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一支。然而,它又有自己独特的理论视角和中心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现实主义关注的是均势问题,而新现实主义关注的是国家的安全以及国际体系的结构问题。而霸权稳定论,顾名思义,主要研究的是霸权的兴衰以及霸权的统治问题。这一借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权力概念,又吸收了新现实主义的结构主义特色,还对制度主义关系的国际机制以及国际合作问题有所涉及,称得上是一定程度上的综合理论。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头号强国,而霸权稳定论的主要提出这也都来自美国,所以,这一理论又有着鲜明的美国色彩。认真研读霸权稳定论的代表著作,人们就不难发现,不管它的鼓吹者者是否承认,事实上它的种种理论观点不是在为美国所采取的霸权政策辩护和赞美,就是为维护美国的霸权在出谋划策。从这个意义上说,霸权稳定论其实并不是一种纯正的国际关系理论,它更像是为了维护霸权统治而提出的一种政策建议或政策指导。然而,无论如何,美国在当今国际体系中的独特地位是客观存在的。要想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国的对外政策,了解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与美国霸权之间的联系,霸权稳定论这道大门是非得进去不可的。一、霸权稳定论的经济阐释霸权稳定论提出,开放并且稳定的国际经济的政治条件至少有三个。首先,一个或几个国家必须进行经济和政治领导;领袖国的任务是提供稳定的国际货币,促进自由贸易,确立管理国际商务的公平规则。其次,稳定的国际经济必须建立在主要经济大国的合作基础上。第三,世界各国人民必须相信自由贸易和其他形式的国际商务对他们有利。而这三个条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条。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一个占主宰地位的自由强国,国际经济合作极难实现或维持。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经常会有一些强大的诱因,驱使一个行为体进行欺诈和损害其他行为体,因此,很需要一个政治领导来发挥管理和执行政策的作用。根据霸权稳定论,开放性的市场经济创造出一种集体商品(或称公共商品)。在国际关系领域,也存在着这种集体商品,比如最惠国原则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制度--对一个国家减免关税的待遇必须扩大适用于所有国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稳定的国际货币也是一种集体商品。此外,对国际安全的提供与保障,也可以算作一种集体产品。霸权国有责任保证提供稳定的货币和开放贸易制度下的种种商品。因为自由经济体系不可能自行生存延续,而必须在长时期内通过占支配地位国家的活动加以维持。此外,霸权国家的经济可以发挥几个对于世界经济的运转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为了限制冲突,确保平等,或者创造和谐一致的环境,霸权国可以利用自己的影响建立国际机制。这种机制规定了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从而防止欺诈和损人利己,执行自由经济的各种规章原则,并鼓励别国分担维持世界经济体系所需要的费用。其次,霸权国还必须在某种程度上管理汇率结构,并对各国国内货币政策进行一定程度的协调。此外,霸权国通过率先对外开放本国市场,可以推动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它的对外投资则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通过技术转让和知识扩散,它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技术和专门知识。总之,霸权国通过控制金融资本、特殊技术和自然资源,以及本身强大的军事实力掌握了领导其国家经济的手段。霸权稳定论的核心词是"自由",即:国际经济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规则基础上的,例如开放和非歧视原则。霸权稳定论并不认为没有霸权国国际经济就不能存在和运转。显然,国际经济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存在的。该理论强调的是,除非霸权国存在,自由主义的国际经济秩序就不可能繁荣和充分发展。但是只有霸权存在,还不足以确保国际自由经济的发展。霸权国本身也必须恪守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霸权国的社会目标和国内权力分配必须有利于国际自由秩序。霸权国和其他国家的国内经济结构,是决定各国对国际自由经济态度的关键因素。在霸权国不遵守自由主义市场规则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帝国制度,对弱小的国家施加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限制。而且,主要经济强国必须在支持自由制度的社会目标上完全一致。其他强国也必须对市场关系的发展感兴趣,霸权国只能鼓励而不能强迫其他强国遵守开放性世界经济的规则。因此,自由市场体系的出现和发展必须要有三个前提条件:霸权国的存在、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共同利益。

二战后于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关贸总协定》的签订,成立货币基金组织。共同构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将美元与黄金挂钩,金本位制开始崩溃。因为是二战之后,作为主战场的欧洲经济一落千丈,东亚的中国更是经历百余年的战火,经济面临崩溃的局面。相对于亚欧,远在北美的美国是唯一没有被战火波及本土的国家,又因为二战期间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将财政权力收归中央政府调控。所以美国的资本积累极其丰厚,所以在战后,美国是世界上黄金储备最丰富的国家,银根也最稳定。美元也最有实力成为通用货币。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持续的财政和贸易逆差将掏空美国黄金储备的压力下,放弃了美元同黄金挂钩,此后,美元成为一种无任何国家财政和货币纪律约束的不兑现纸币。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将由黄金支撑的可靠货币美元确立为国际贸易融资的基准货币,其他各国货币都以极少发生变化的固定汇率盯住美元。固定汇率体制的目标是维持贸易国家的诚信,防止其陷入长期的贸易逆差。人们并没有料想到它会支配贸易国家的生活标准,因为后者是由汇率之外的许多其他因素衡量的。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国际经济学界传统智慧构思下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没有考虑到世界贸易融资所需求的跨国资金流动。从1971年开始,美元就从一种由黄金支撑的货币转变为一种只有美国可以任意发行的全球性储备货币工具。同时,美国继续承受着经常项目赤字和财政赤字。这就是美元霸权的开始。美元霸权本质上是一种地缘政治现象,即作为一种不兑现纸币的美元担当着国际金融体系结构的首要储备货币的角色。具体而言,自1971年以来,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一直不是以黄金为基础,而只是建立在迫使所有关键商品都以美元标价的美国地缘政治实力之上。当然,发展到现在,经济多极化趋势愈发明显,美元的地位受到冲击,主要方面一是本国银根不稳定,有大量的国债掌握在中国等大国手里。二是欧元的冲击,“用一个声音说话”的欧盟是全球各发达国家组成的政经联盟,拥有非常庞大的经济实力。是对美元冲击的主要力量。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或者按美国某些人的思路——美国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大国。而中国在“苏东剧变”、苏联解体后成为了继续实行社会主义体制的少数国家中最大且最有实力的国家。不仅如此,通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近三十年时间里把国家机器的首要任务一直定位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很快从“十年浩劫”的低谷中跃起并一路快速发展。其经济的迅速恢复和经济实力的持续扩充,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同时,中国的政治和外交、文化等诸元的定位也逐步向国际规则靠拢,渐渐融入国际社会。这样的一个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长,国际地位不糨提升,在世界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多的作用,其影响力日益重要、不可忽视。从冷战后短期内国际社会及政治体系变化中可以看出:中国崛起,中国的水落石出而越发凸显,伴随着俄罗斯在这一时期所扮演的“末日帝国”的角色和美欧之间结构性分歧冲突的长期隐性化,中美之间的关系好似回到两国接触的初始阶段。即一个新兴国家与一个传统大国的对话,不过两者所处地位发生了180度的回转。新兴的美国变成了崛起中的中国,而清帝国这一“全球性大国”或者称之为“全球性帝国”。历史永远不会重演,但历史经常会在不同的时空或相同的空间“重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重现的历史”往往在其中有更多的演绎使其复杂化,增加了其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造就众多的平等未来。不能否认,中美关系所处环境及两国现状确实比较类似于十八世纪末叶至十九世纪初叶,但这应视为表面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国际体系系统的更加紧密,以及全球政治外交的连带性趋势更加明显,表相掩盖下的内部冲突较之历史已十分凸显。内部矛盾的显现、明显给,使人们可以以更清醒的头脑去影响和左右历史规律,给各国政治家们创造了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所以,展望中美关系,很可能以新兴国家对传统霸主这一历史规律为主线和准绳,在各政府政要、国家元首结合信息诸元而作出的决策影响下,呈现波浪式前进。当然,由于美国在“帝国论”中所表现的这一唯一的“全球性帝国”中各种非传统现象,也不排除这一“美国帝国时期”的长期存在。如若这一假设成立的话,中美两国关系和两国发展空间的豪华甚至两国未来都将破天荒的走出历史规律的范围,摆脱其束缚,另辟溪径走上美国长期主导世界的第二条道路,中国作为崛起的 “新兴强国”的形势与地位可能在这一体系下被扼杀,这当然是中国不愿意看到和走上的道路。我们也许可以将其理解为倡导多极化世界就中国而言的内在动因吧。综上所述,中美关系大致有两个发展方向。这两个发展方向都是建立在历史规律和两国互动的基础之上的。但当今国际社会全球化形势日益加强,即使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也要在矛盾中维持并利用现行的国际体系与秩序。全球任何角落所发生的事件或任何一个国家所作出的决策都会不同程度的对其他国家和民族(引入民族概念是由于欧洲各国的建国理念之一,即“民族国家”,虽然当今世界以主权国家为主体,但不能排除民族的概念化对国家政治、外交乃至世界的影响与作用)产生影响并直接关系致到它们在本地区的利益。所以,再以传统关系准则或观念,仅建立在两国关系基础之上去分析展望两国关系的发展未免有些狭隘。分析中美关系的走向必须从以下这几个方面:美国全球霸权的维系;美国对现有国际秩序的维护与破坏;俄罗斯;欧洲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中国自身的经济影响力与务实外交;伊拉克战事对全球和中美关系的影响;台湾问题的长期化。1. 全球霸权的维系分析所谓美国全球霸权的维系,实际上就是看美国这一唯一的全球性国家在现行国际秩序下的主导力的维持时间的长短。同时,我们还不能排除另一种情况,即美国对全球其他地区的隐性渗透和间接影响力。这两者如若巧妙结合,美国的霸权极有可能长期维系,判断其维持时间在一至二世纪亦不为过。回顾历史,真正对全球而言具备影响力的帝国有四个:即罗马帝国、中华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和大英帝国。(注:对全球的影响力并不表示这四个帝国是“全球性国家”)其中,罗马帝国与中华帝国体系中的汉帝国几乎是同时存在的,两者通过夹在其中的统治波斯的帕提亚帝国和统治今阿富汗及印度西北部的贵霜帝国模糊的知晓对方的存在。这两大帝国都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点:帝国力量建立在由仆从国附庸国、保护地和殖民地加上一般被看作是野蛮人的帝国以外的人组成的等级制度的基础之上;经济是单一的自给自足经济;通过一个政治和经济组织的复杂体系来发挥力量;文化优越感强;体系独立自足、孤立、不受任何外部有组织的对手的挑战。中华帝国自身还有一些特点:集中的政治权威和保证统一的官僚体系。大英帝国破天荒第一次通过海上力量取得了对全球的主宰地位。伦敦成了世界主要的金融和贸易中心。英国人以贸易开路,随后国旗跟上。但作为世界霸主人口相对太少,而且并未控制欧洲,只是使欧洲的力量达到均势。(注:欧洲在世界历史中很长时间是作为欧亚大陆地缘政治中心的地位)所以与前两面个区域性帝国相比,也不是一个全球性帝国。在其之前较早一些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几乎确立了在欧洲的真正霸权。假如拿破仑成功了,很可能会取得第一个主导全球的大国地位。可是拿破仑惜败于七次反法同盟。与以上形成对照的是,今天美国全球力量的范围和无所不在的状况是独一无二的。假如不拘于概念化的定义,可以发现除自给自足的经济架构和孤立的体系以外,美国拥有以上四大帝国的所有特征,并“控制”了欧洲。除此之外,美国还具有前者不具备的诸多优势。美国经济活力在所有其他国家的经济中鹤立鸡群,为美国在全球起到首要作用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战后,美国一家经济就超过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50%!冷战结束时,美国在全球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特别是制造业生产中的份额,已经固定在大约30%的水平上,除战后例外的年份外,这个比例是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的平均数。以经济为后盾,美国保持甚至扩大了在利用最新科学突破为军事目的的服务方面的领先地位,从而建立了一支唯一在理论上能够有效地在全球都发挥影响的部队。在经济上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住处技术领域,美国也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竞争优势。美国对未来经济中的尖端部门的掌握,意味着美国在技术上的统治地位不可能很快更新更新丧失,在生产率方面保持对主要对手的优势。

蓝天保卫战论文题目

6月24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

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意见明确,编制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进一步明显降低PM2.5浓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明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

水污染防治方面,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加快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和水生态系统整治,保障饮用水安全,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减少污染严重水体和不达标水体。

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具体措施集中在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领域。

意见确定了到2020年三大保卫战具体指标:全国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以上;全国地表水一至三类水体比例达到70%以上,劣五类水体比例控制在5%以内;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0%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比2015年减少15%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减少10%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来源: 新华网

蓝天保卫战 我是行动者世界环境保护日为每年的6月5日。生态环境部2019年六五环境日主题是:“蓝天保卫战 我是行动者”,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环境问题迫在眉睫,如今我们的地球存在那么多的危机: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肆虐,土地沙漠化,绿色表面积锐减,水源稀缺,海洋污染……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来创造美好的环境呢?一、低碳出行,亲近自然出行时选择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闲暇时间放下手机,走出户外,多去亲近亲近自然。二、珍惜资源,减少浪费平时生活中注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减少一次性物品的消费。提高废弃品的利用率。三、以身作则,带动周边关注环保,以身作则,从自我做起,带动周边的人一起来保护环境。四、无烟环境,从我做起为了更好地提高空气质量,消除和减少烟草烟雾的危害,我们倡导大家一起努力打造无烟环境。环境文明建设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环境保护的践行者、推动者。美丽家园需要大家共同建设、共同保护,我是行动者!从身边小事做起,让环境保护深入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织就了这世界上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每当我立在大地上,抬头仰望蓝天时,我总觉得,这一切是大自然最美好的恩赐。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渐提高;但可惜的是,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不知从何时起,天空开始喜欢蒙着一层灰色的面纱,再不见曾经的纯净空灵;那种蓝宝石般的天儿,越来越少见了。因为我们人类的强势,因为我们人类的贪婪,只顾追求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的便利,全然不顾大自然的警告,看不到环境的急剧恶化。当然,环境的污染对我们的生活也必然产生极多负面影响:温室效应,水污染,空气污染等。也许由于环境污染的加剧,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人们才开始敬畏自然,开始重视环境的保护。觉悟的人们注意到,昔日随处可见的鸟语花香、草长莺飞,已经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野。如今,从小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孩子们,根本不懂得什么叫新鲜的空气,什么叫天空一碧如洗;他们的生活确实鲜活、缺少色彩。他们的生活环境就像那灰蒙蒙的天空一样沉闷、无趣......这便是经济过快发展的后遗症。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可是,我们能够真正做到吗?!有时候,我就想不明白,古人和我们究竟谁生活得更幸福?古人生活固然有诸多不便,但山林间那种新鲜的空气,却可以毫无顾忌地呼吸,舒适惬意的自然环境,却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像我们现在,除了要安空调,还要安装净水器,甚至还要安装空气净化器;否则,生活质量就没有保障。我们需要真正纯天然的散发着花草芳香的空气,而不是那种电器净化的纯粹的气体。因此,党和国家近年来特别重视环境保护,明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方针,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撒草种花,致力建造花园式城市,努力改善民众的生活环境。国家和地方政府注重新旧动能转换建设,腾笼换鸟,减污减排,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还天空一片蔚蓝,让我们都能在天地间自由畅快的呼吸,自由自在地生活。若不然,不久的将来,地球上便没有了我们适合的容身之处,我们吃饭、喝水、呼吸都成问题的话,还谈什么发展?还有什么发展可言?!空气,是我们人类唯一不收费的共享资源!所以,我们需要绿水青山,我们更需要白云蓝天!保护环境,保卫蓝天,刻不容缓!!愿有一日,天空依然如蓝宝石般美丽湛蓝;愿有一天,世界能够洁净如初。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大家一起行动,绿色出行,绿色生活,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保卫蓝天,有你,有我,有他;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蓝天下。

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弘扬森林和湿地 文化 、传承生态文明,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亲近自然良好风尚。下面就是我整理的讲好森林 故事 守护绿水青山征文一等奖5篇,希望大家喜欢。

讲好森林故事守护绿水青山征文一等奖1

我所居住的社区里,有一条小河,名叫”周家河”。河两旁绿树红花,在这里钓鱼的、散心的、游戏的都乐融融的。

我念幼儿园时,河两岸是菜市场,再往外延伸,就是居民房。那时,周家河边上的居民们,都会把自家的垃圾扔进河边的垃圾桶。垃圾多了,时常有人路过时撞到垃圾桶,垃圾就全倒到河里去了。日久天长,水面上便浮满了垃圾,臭气熏天。来往买菜、卖菜的,都塞住鼻子喊臭。

拆迁时,新房还 没造好,我们一家住在文澜小区,就没去那儿看过。搬进新房后,再去周家河边看,环境好了不少:河水干干净净,小鱼都回来了。但四周都是工地,河两岸还 是灰蒙蒙的。

台风“菲特”来的那年春天,以周家河为中心的小花园竣工了。“菲特”过后,花园成了水塘,淤泥被大雨冲得到处都是,游步道上也长满了苔藓。小花园变得面目全非,几乎是无人问津。就几个和那时的我差不多大的几个小朋友,脱一去鞋袜,在里头玩水、摸螺蛳。

次年,花园又改建了。春夏秋冬,四季花开。散步的游人又回来了,钓鱼的老人又出现了,这里一派生机。不过,小花园还 没现在的美。

一五年夏,花园才算真的完工了。河上又开始建另一座小桥。同年年末,连通京杭大运河与周家河的曾被我唤作“垃圾河”的河道两岸也开始了美化。

今年,托了G20的福,小花园的扩大工程提前收工了。现在的那里,春天百花齐放,蜂飞蝶舞;夏天郁郁葱葱,河中还 有少许荷花绽放;秋天树叶枯黄,到处都是缤纷色彩;冬天腊梅凌寒独自开,冰天雪地中一抹红……越来越多的人在小花园中嬉戏、散步、钓鱼……

这时,我才明白了一则公益 广告 中,也是《筑梦路上》这本书中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含义。

讲好森林故事守护绿水青山征文一等奖2

时光静静挥洒,蓦然回首,已不再是最初的绿水青山。

我的脑海里常常有这样的画面。

一个小女孩高兴地在山间玩耍,“小心点,别摔了!”“快来快来,这有一朵小花……”母亲宠溺的叮嘱声和小女孩无忧无虑的嬉笑声交织着,在这熟悉的山间回荡,这里的一山一水,就是她从小生活的地方,更是她父母儿时的游乐园。

春天,小山一片嫩绿,山腰出现两三片白点、红点或粉点,溪水冲破寒冷的束缚朝山下奔去,仔细听,燕子回来了,在林间叽叽喳喳地叫着,许是讨论它们在途中的乐事……

夏天,树木茂盛,小路两边长满了绿绿的小草,开满了各种颜色的小花,溪水里多了许多玩伴……

秋天,走在黄叶镶铺的小路上,闻着瓜果飘香,看着大雁南飞,挥手与其告别。

冬天,山上山下一片雪白,走进山间,细看,你会发现有一串串小动物的脚印,那脚印许是野兔的。在这白花花的世界里,几个小伙伴堆个 小雪 人,打雪仗倒是一件趣事。

而现在,原本美丽的小山却变成了一座秃山,一个个树桩犹如一座座坟墓,触目惊心,原来的景象如泡影已不复存在了,没有了燕子归来,没有了小溪潺潺,没有了瓜果飘香,没有了野兔伴随,风儿吹过,更显凄凉。

许是因为如此,心中对这座小山有了感情,有了依恋,才会一次次想起儿时的画面,许是小山对我倾诉它的无奈与不舍,许是小山留给我的回忆,向我挥手告别。

春夏秋冬,四季如常,但却没有了记忆中的绿水青山。

讲好森林故事守护绿水青山征文一等奖3

俗话都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或许,我们有了金山银山,但是我们却失去了绿水青山,这同样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当城市街头高大的树木被霓虹彩灯代替时,当那绿油油的草地被高楼大厦代替时,当那清澈见底的溪流被私人泳池代替时,绿水青山这笔宝贵的财富就已失去!

现在地球已经被彻底污染,如果,我们不醒悟,不去努力保护环境,那么我们就会彻底失去这一片绿水青山!彻底失去绿水青山也就等于我们彻底失去了地球,这个我们生存已久的家园!

现在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或许很多人都会认为就算地球毁灭,我们也可以去其他的星球,这种想法简直就是异想天开,是的,科技的确在发展,但是科技发展的速度永远赶不上人类毁灭地球的速度!而我们集现在全世界的科技发展的能力,环绕地球一圈用火箭最大的能力展开搜索,没有发现一个适合我们人类居住的星球,也就是说如果地球真的毁灭,那么我们人类也会毁灭!所以请大家行动起来:

1、节约用水,或许大家在家里都会这样做,因为要交水费,但是公共场合水龙头的水,却总是未关紧,虽然公共场合的水费并不需要我们交,但是我们任然要节约用水!

2、绿色出行,我们要少用私人轿车,多用公交车或者自行车,方便时还可以走路,这样不但环保而且有利于身体健康!

虽然这只有俩点,但是我相信如果大家都很好的做到了这俩点,那么我们这个生存已久的家园一定会重现往日的灿烂辉煌!

讲好森林故事守护绿水青山征文一等奖4

温度渐低的秋日,难得享受了几天日光浴,而后迎来的却是寒潮与铺天盖地的雾霾。

眼前的雾霾,遮住了几公里开外的雄伟的高层建筑,遮住了金黄叶片在风中翩翩起舞的美好景色,遮住了人们对于探索湛蓝天空的好奇心。常常关注天气的我,过往只关心今天是否暖和,会不会下雨,再决定衣物的多少,雨具的携带。而如今,我一天不知道会看几次关于空气污染的界面,也纠结今日出门是戴普通的一次性口罩还是防雾霾口罩。

身在秋日的我不免想念夏日的晴空万里:一朵朵白云明晰可见,以肉眼能观察到的速度在万米之上的蓝天,某个固定的方向悠闲地散步,阳光穿不过那些纯洁无暇的白,在地面上留下片片阴影,到达地面了的阳光穿过绿叶的缝隙,在地面映出点点光斑。尽管相比之下,夏日有那么的美好,但它也受到臭氧的影响,加重了温室效应,使如今的地球环境一日不如一日。

而寒冷的秋日和冬日呢?它们因温室效应相对温暖,但各种工厂以及汽车等的废气排放,让空气变得糟糕。人们耳熟能详的PM2。5和PM10正在被我们或多或少地吸入人们,若长时间接触这些可吸入微颗,有感染呼吸道疾病的风险。

曾经有数不胜数的乡下的青壮年前仆后继想要到城市发展,虽然城市的科技、交通、经济等都在进步,可这样的空气环境,如他们的愿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国已打响蓝天保卫战,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做不了那些伟大贡献,但我愿从自身做起,低碳环保,为清澈蓝天做出一份贡献!为蓝天而努力!

讲好森林故事守护绿水青山征文一等奖5

地球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家园,它为我们带来了美丽的风景与美好的生活。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当美丽的大自然被蒙上了一层又厚又丑的面纱,当地球妈妈生了病时,人类将怎么办?“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虽然,现在我国的生态污染没有那么严重,但还是有人乱砍乱伐、猎杀动物,这些人只想过自己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大自然的环境。看看从前蓝色的天空像绸缎一样,碧绿的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块翡翠。小动物们在森林里活蹦乱跳十分快活,空气也十分清新,植物的芳香在空气中弥漫,多么美丽的`景色啊!可是现在呢?人们心中没有了从前的环保意识,取而代之的是财富、是金钱。原来蔚蓝的天空好像穿上了一件灰色的衬衫,湖面漂浮着许多垃圾,许多工业废水也都被排放进河流中。小动物们呢?大多都被人们猎杀或做成菜招待客人,只有幸存的一部分动物默默叹息。森林中没有了鸟儿的歌唱声,取而代之的是电锯砍倒大树的声音,这些人眼中哪里还有绿水青山,他们的眼里只有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其实就是生态环境,我们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避免一些灾难的发生。曾经我看过一篇课文:它讲了一个村庄里的村民,由于砍伐过度在洪水爆发时被洪水淹没了,虽然我不知道故事是真是假,但我知道,如果人类继续破坏和污染环境,这必定是我们人类最后的下场。

人类赶快醒悟吧!不要再被金钱迷惑、不要再污染环境。现在的空气这么浑浊、河流这样污浊、动物这样稀少,难道还不足以表达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吗?让我们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道理。

讲好森林故事守护绿水青山征文一等奖相关 文章 :

★ 2022年讲好森林故事守护绿水青山获奖征文10篇

★ 讲好森林故事守护绿水青山优秀作文10篇

★ 讲好森林故事守护绿水青山征文(最新10篇)

★ 关于保护绿水青山决胜全面小康征文优秀作文5篇

★ 2021年森林防火征文一等奖5篇

★ 讲好森林故事守护绿水青山作文400字

★ 保护绿水青山决胜全面小康满分作文五篇

★ 保护绿水青山决胜全面小康主题征文五篇

★ 防范森林草原火灾守护绿色生态家园主题征文最新

★ 绿水青山节能增效优秀征文【精选5篇】

美国南北战争论文文献

南北战争:林肯发布的《宅地法》《解放黑奴宣言》,调动了美国人的积极性独立战争:当然是富兰克林和杰斐逊的《独立宣言》人生而平等、人具有不可剥夺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以及政府必须经人民的同意而组成,应为人民幸福和保障人民权利而存在,人民有权起来革命以推翻不履行职责的政府。 历史书上的

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American Civil War),是美国历史上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参战双方为美利坚合众国(简称联邦)和美利坚联盟国(简称邦联)。这场战争的起因为美国南部十一州以亚伯拉罕·林肯于1861年就任总统为由而陆续退出联邦,另成立以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的政府,并驱逐驻扎南方的联邦军,而林肯下令攻打“叛乱”州。此战不但改变当日美国的政经情势,导致奴隶制度在美国南方被最终废除,也对日后美国的民间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时,一本震撼世界的巨著——《汤姆叔叔的小屋》出版了。刚出版即被迫加版再印,阅者边读边拭泪,旁听者边听也鼻酸。这本书的出版让北方的人民知道奴隶们的辛酸血泪,加速了“废奴令”的颁布。 南北战争爆发前,美国宪法为将来政府提供了和平辩论的基础,并且能够平衡这个新的国家关系中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在数年间,自由州和奴隶州的数目在妥协中逐渐令参议院得以平衡。1845年最后一个奴隶州得克萨斯得到承认,五个自由州在1846年到1859年间得以认可,原先是奴隶州的堪萨斯在先前被拒绝,随后在1861年以自由州加入。随后在北方兴起大规模民主的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浪潮,旧的两党格局解除,日益激烈和敌对的思想意识形态导致以往为了避免危机而订立的君子协定(例如密苏里妥协与1850妥协)越来越不可能。同时南方各州使用奴隶让北方各州成为新移民优先选择的目的地,以致北部在国会和总统选举优势按照人口规模日益强大。 1850年代党争在本质和强度急剧转変。美国共和党在1854年成立,这个新生的政党与林肯都反对自由贸 亚伯拉罕·林肯易,以便保护美国北方新兴的工业,与今日共和党的立场完全相反(哈佛商业评论,2009年4月号)。为了赢得北方大多数对奴隶解放持反对态度选民的支持,共和党最初对奴隶制态度含糊。共和党赢得很多前辉格党员及担心美国参议院、布坎南政府及最高法院受南方不成比例的影响的北方前民主党员。 同时,棉花的丰厚利润加深了南方对种植及奴隶的依赖。少部分奴隶的主人,特别是棉花种植者,主导南方的政治和社会。 共和党林肯的当选引发南方的脱离。林肯是反对奴隶制度的温和派。他承诺尽其所能反对奴隶制度在新领土的扩张(即阻止任何新奴隶州加入联邦);但也说联邦政府无力废除已实行州份的奴隶制度,所以他会执行逃奴法。对部分共和党员废除奴隶制度态度和南方在政府中势力的削弱的忧虑,终于促使南卡莱罗纳州宣布脱离联邦,最终导致其他南方诸州的脱离。林肯甚至在1858年以“分裂之家演说”鼓励废奴主义者通过对奴隶主的经济补偿并组织前奴隶迁离蓄奴州,逐渐和平终止蓄奴制度。 由于林肯的总统胜选,奴隶州失去了在参议院的权力平衡,并将会面对在总统府和国会在数十年控制后的持续弱势。南方人也感到不能阻止类似莫里尔关税法的保护主义关税。 在1798年肯塔基及维基尼亚决议案及1832年拒行联邦法危机(Nullification Crisis)之前经已辩论,面对关税的威胁,南方以此为由单方面行使州权脱离联邦。yingxiang这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美国战略东移论文参考文献

美国从来没有离开过亚太,只不过在小布什期间投入不够多,这两年希拉里一直强调美国要重返亚太,美国战略重心已经东移了,上周美国第一次正式参加东盟系列峰会,这也正反映了美国一种虚弱的心态。目前,美国对中国的心态可以归结为两句话“无可奈何要合作,情不自禁想遏制”。奥巴马政府想要实现贸易翻一番,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而全球能助其实现目标的主要市场在亚洲,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等国。所以,从经济上讲,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所以无可奈何要合作。另一方面,美国尚未抛弃做老大的思想,想要实现美国统治下的世界和平,情不自禁想遏制。奥巴马称他是第一个“太平洋总统”,要实现这个封号,对中国就非得遏制。美国强调重返亚太,第一是要造成一个态势,即在亚太地区,美国不能走,亚太地区需要美国的保护伞和领导;第二个目的,防止传统亚洲盟国日本和韩国的离心倾向,造成中国、印度威胁论,加强对新兴市场的控制;第三,中国和东盟贸易自由化发展势头很猛,中国已经成为东盟、日本、韩国等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超过美国,美国担心被边缘化,所以在中国周边投棋布子。事实上,美国战略重心东移,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中国,还有蒙古、日本和韩国。日本自从鸠山由纪夫内阁以来,已经提出要在东方和西方文化间发挥桥梁作用,和美国应该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应该看到美国战略东移最近一系列举动非常明显,从在APEC上力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到在澳大利亚驻军,再到奥巴马正式参加东亚系列峰会,大谈南中国海安全问题。南中国海有安全问题吗?显然并不存在所谓的安全问题,这是一个伪命题。东亚峰会是东盟衍生出来的高级领导人论坛,应该是东盟主导,东盟10+3是主渠道,而美国不断宣传,企图改变其性质,主导议题。但美国的目的似乎也并未达到,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称,东盟不赞成在东亚峰会上讨论具体的政治、安全问题。如苏西洛言,如今的世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对人类影响重大,比如中东、北非、阿拉伯的社会和政治迅速变革,全世界金融危机以及欧元的岌岌可危都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是一种挑战,需要我们联合应对。事实上,美国最资深的外交官乔治·凯兰95岁时曾跟克林顿政府说过,这个世界绝不会形成一个单一的领导中心。时代变迁,现在已经不是冷战时代,而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所以,对美国的表演,中国淡然处之。现在只要关心局势的人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美国还是以冷战思维和霸权思维指导他们的行为,中国则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合作共赢的思想来指导行为。面对美国强势宣传其在亚太的地位,中国同时强调中日韩三国合作的美好前景,强调中国和东盟合作对地区、对整个国际社会的贡献,可以说是以柔克刚。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应该引起国家对其足够重视,尽而大力发展我国军事现在化建设,只能把自己的军队发展壮大了,才能使美国这些流氓好战国家有所顾忌!

美国重返亚太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重返亚太,只是一个伪命题,事实上美国从来没有离开过。只不过在小布什期间投入不够多,这两年希拉里一直强调美国要重返亚太,而今美国战略重心已经东移。美国为何垂涎于亚太地区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国务卿希拉里分别访问澳大利亚、菲律宾、泰国。近期美国一直高调宣扬“美国的太平洋世纪”,要重返亚太,其背后的真实战略意图究竟是什么?希拉里出访前称,随着亚太地区逐渐成为21世纪全球战略与经济重心,“这里也将成为美国外交战略的重心,美国外交在未来十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亚太地区增大投入。”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美国遭遇了令人头疼的一连串挑战:全球金融危机、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恐怖主义威胁、全球核不扩散体系遭遇的直接挑战、以及仍在演变之中的中东及北非局势。美国目前面临的是经济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对抗情绪升温,而欧盟自己都帮不了自己,美国只有在依旧繁荣的亚太地区寻求克服危机的道路。然而美国又宣称做太平洋领导者,其矛头实际所指是中国,而且美国也不隐晦这样的战略意图或安排。随着中国崛起以及与东盟国家关系越来越好,美国感觉中国越来越可能对其霸权构成威胁。因此,美国战略东移的目标实际上牵制、遏制中国,平衡中国的发展。又如乔治敦大学教授查尔斯•库普钱说,奥巴马在2012年的连任机会取决于他的经济业绩,“当你寻找光线,也就是增长的来源时,主要答案之一是对亚洲的出口。这是本届总统需要重点关注的事情,特别是在选举期间。”美国重返亚太打造“太平洋世纪”——借助APEC、TPP、完善地区多边机制打造“太平洋世纪”2011年11月1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召开之际表示,美国是一个“太平洋大国”,将“坚守在这里”,他承诺说在将来数年内巩固美国在亚洲的地位美国高度重视APEC峰会,并全力参与2011东亚峰会,力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达成框架协定,试图在亚太树立一个高质量、具有约束力的地区经济合作样本。所以,奥巴马亚太行的重头戏就是在于出席东亚峰会,此访标志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从经济、军事、民主与人权的视角看,奥巴马亚太行有三大看点:一是大力推进经济外交,以TPP领导地区经济合作,并为美国商品出口及投资寻找机会。二是加强军事存在。美澳达成驻军协定,美军从2012年起在澳大利亚北部部署250名海军陆战队员,未来驻澳美军总兵力将达到2500人。据称,与驻日、驻韩美军基地相比,驻澳基地距离南海更近,有利于美国作出反应。此外,今年下半年以来,美越、美日澳、美韩、美菲、美澳等联合军演陆续上演,美国试图通过联合军演达到显示其军事存在的目的。三是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宣布12月初访问缅甸,意在推动缅甸改革进程。缅甸大选以来,美国与缅甸接触增多,设立了对缅事务特使。最近,缅甸政府释放了部分政治犯,进一步拉近了与美国的距离,美国政府认为缅甸“改革之风已经吹起”。11月17日,奥巴马与缅甸反对派领导人昂山素季通话后,宣布了希拉里出访的消息。——美国雁形安全模式从 2010 年开始,美国在中国周边 构造了“雁型安全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美国是雁首。第二梯队是 美日、美韩同盟,尤其是美日同盟被置于首要位置,是美国接触亚太 地区的“基石”,美日韩三边存在形成军事同盟的趋势。第三梯队是 美国与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等盟国的关系。第四梯队是美国与印 尼、越南和印度的关系,这一梯队的显著特点是以地区为平台,呈现 出网络化发展趋势,这也是美国塑造亚太地区秩序最广阔的依托。美国“重返”对中国的影响——对中国周边产生的影响中国在周边海域不仅有岛礁主权争端、 海洋油主权争端、海 洋油油气与渔业资源争夺以及海域划界争议,公海局势更加恶化,且局部恐有冲 突激化的危险。在南海问题上遭到挑衅,不断在南海制造事端TPP协议在经济、贸易、军事、政治上表现了美国对华全面包围,使美国成为亚太经贸机制的中心,改写亚太经贸版图,并且在美国加入东亚峰会之后,削弱了中国在东亚的影响力,从而扩大了美国的控制力。从地缘角度看,美国正在加速从东亚到中亚的战略链条连接力度,从韩国、日本、关岛、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巴基斯坦、阿富汗到乌兹贝克斯坦的海外驻军基地,一旦完成,环形包围圈将构建完毕。——雁形安全模式对我国周边安全造成如下 影响: 首先,进一步强化与盟国的安全合作。在美泰、美菲、美澳 双边层次上,美国也进一步深化了同盟关系。其次,“雁型安全模式”中不同梯队间加强安全合作,共同应对 地区安全挑战和中国崛起。随着南海争端的白热化,美国不仅增强在 太平洋的军事实力,还主导和支持“雁型安全模式”不同梯队成员间 的安全合作。在美国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中,既包括南海争端的 主要相关方菲律宾和越南,又包括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它们分 别处于梯队的不同层次, 除了直接与美国保持紧密程度不等的大安全 合作外,彼此之间还存在密切而频繁的互动,它们的共同目的则是制 衡中国。中国如何应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运“时”帷幄美国大选年可能引发地区外交格局新变化,这对于中国来说是巨大的风险与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机遇;阿基诺三世上台后,积极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着实给中国减压;缅甸新政府上台后一系列新举措使中缅关系发生微妙变化;马英九连任表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台湾多数选民认同马英九的两岸政策,乐享两岸“和平红利”;朝鲜领导人更替以及韩国大选,可能给朝鲜半岛局势缓和带来新变化;——海洋战略面对当前的海洋安全形势,中国正致力于加强海上防御力量,打造一 支满足中国海防需要的海军。 这包括建造新型潜艇、购买俄罗斯基洛级潜艇,研发类似用于攻击舰艇等等应对错综复杂局势的武器,加强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 稳步推荐共同体建设,推进与域外国家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丰富东盟与日韩为主渠道的东亚合作的内容和完善的合作体系。——外交战略 以政经合一的方式管控周边局势。增强中美战略互信与合作,带动亚洲经济互惠互利,塑造稳定的周边环境。 建立均衡的地区秩序,既扩展中国的利益,又容纳美国的利益,同时又使周边国家收益;采取合作性参与战略,来维持地区稳定;建立以多个次区域为依托点的周边外交战略;从而建立多层次的安全等级秩序。——应对美国“太平洋世纪” 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对于中国来讲,目标就是要紧紧盯住对方 这头狼,对方的破绽,就是我们取胜的机会。虽然对方现在向我们亮出了金融危机的"破绽",但这不是决定性的。 北美的市场确实十分萧条,但这并不等于已经伤到对方的筋骨--躺在地方流血的恶狼咱又不 是第一次见到,中国早就有农夫与蛇的典故。打下钓鱼岛,只是一个战术问题,解决日本的未来,是战役问题,重定中美势力范围,才是战略问题。 而且只有战役问题解决好了,才能解决好战略问题。对与少见于媒体之上的琉球地位问题也渐趋多了起来,至少中国官方已不禁止讨论这样的问题, 琉球地位未定对日本的打击远高于钓鱼岛的讨论。 同时,琉球问题的解决,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如果说中国与日本的 冲突如何收场,那为日本量身定做一份合适的未来,则是上上之选择。 琉球地位未定的强化,必然会避免中国在钓鱼岛战后"守"的困境。而这一战略的实施, 中国则必然重温大明水师对琉球海域的主导权。 同时, 琉球问题的解决,也必使头狼门户洞开,其关岛基地直接面临中国兵锋之下。

第一,不要看成不得了,第二,也不要看成“无所谓”。美国基于它自己的国家利益,基于自己现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也基于整个世界的安全形势做出的应对——美国现在经过金融危机以后,财政情况非常困难,10年以内要缩减将近5000亿美元的军费,在这个情况之下,它必然要收缩力量突出重点。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它认为现在阿富汗、伊拉克形势比原来要缓和,可以抽身。这样的话在减少很多战舰飞机数量的情况之下,它的60%弄到亚太地区,我觉得整体实力跟原来差不多,因为它要缩减嘛。看到是总体上是增加了10%,原来50%对50%,但是如果考虑它缩减的情况,那还是它讲的战略平衡,还是平衡的,战略上平衡的;我们党历来对待形势,包括对待战争,我们有些话,我觉得是反映了我们的指导规律的。比如对待战争:第一“反对”,第二“不怕”——战略上要藐视它,战术上要重视它。还有一句话叫“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任海泉也对其做出回应,我们过去、现在、将来,我们永远不称霸,我们永远不侵略别国,但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当我们国家根本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也会有反击的手段,让你感到非常恐惧。

  • 索引序列
  • 美国霸权保卫战论文文献
  • 美国霸权体系研究论文
  • 蓝天保卫战论文题目
  • 美国南北战争论文文献
  • 美国战略东移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