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篇2 浅论新时期中西医结合 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促进和实现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远大目标,是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及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门学科,它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基础上,且在两者之间相互兼容、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后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也是我们缩短与医学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以自己的特色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所在。 目前国外对“结合医学”的研究和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美国NIH1992年用于整个替代医学的研究经费仅200万美元,而近年仅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用于中医药的科研经费已超过1亿美元。广东等省政府都已明确将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列入全省重点工作之一。这些都为我们积极谋求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面对这样一个大好的时机,中西医结合工作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一、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1.疾病预防。如在传染病的预防当中,中医学在这方面办法不多,而西医学“疫苗”方法就很有效而且简单方便。 2.疾病诊断。中医在诊断上是笼统的、抽象的、理论性的,而西医在诊断上是具体的、准确的、实在的。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医说是“中风”、“肝风内动”等所致,这的确不好理解,患者也不易接受。要明确诊断该病,就需要应用现代化设备,即西医检查手段,如CT、MRT或DSA。 3.疾病治疗。对某一种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思考,明确中医治疗疗效好还是西医治疗疗效好,然后应用疗效好的方法治疗,以尽量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负担。 4.疾病康复。许多疾病,西医只能采取加强营养、增强功能锻炼等措施,靠人体自身恢复,而中医可以采用针灸、理疗等康复措施,这时中、医康复治疗措施就是最好的。 二、理论互补发展 建国初期制定的“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及1954年以后中西团结合作的真正实现,是中西医结合迈出的第一步。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过程中,“西学中”人员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体。后来随着中医院校正规教育的发展,通过进一步学习西医而由中医成长为中西医结合人才者逐渐增多。这类人才与“西学中”相比,虽有西医学基础不够坚实的缺陷,但在“系统学习,全面掌握”中医学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确立现代科学方法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是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关键。现代科学方法当然包括现代医学方法。一般而言,生命科学不过是物理、化学、数学等非生命科学在生命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由于方法论的统一性,现代医学与不断发展的现代自然科学的高度亲和性,是传统医学所无法比拟的。 近两百年来,现代科学的进展带来西医的飞速发展。西医一直致力于从微观角度探讨生理、病理,从而带动新的疗法及药物的发明。在后基因组学时代,生物医学界认识到基因并不能决定一切,因此又有了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帮助人们了解从基因到蛋白再到组织和器官,直至人体这一复杂系统的运作方式。其治疗手段的发展可归结为以基因或某些分子为目标的靶向治疗、代表药物等。 因此,多数学者认为中医应当向西医学习,打开黑箱,探求脏腑经络阴阳的本质,各相当于西医的何种系统、器官、功能乃至分子,方药治疗不仅能表现为临床疗效,而且要从分子机理上进行实验验证,从而说明中医的某一理论是科学的,并且把这当作中西医结合的首要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西医界一直在做上述努力,并取得不少的成果,如肾本质的研究、阴阳的物质基础、经络的实质等。 三、用西医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 具体而言,就是用队列研究、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规范中医的“辨证”。例如冠心病全都归于数种乃至一种证型,并以固定的方药施治,再以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判断疗效。多数学者认为这种以病统证,及于方药的治疗及评价体系,有助于中医证的客观化及疗效的可重复性。 这种方法将中医辨“证”的特点纳入到了西医诊“病”的体系之中,简化了中医的思维,易于掌握,方便西医运用中成药,例如治疗心衰用参麦针,治疗发热用清开灵,等等,但同时也失去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环节是证。通过患者的表现,归纳出属于何证,便可制定相应的法、方、药,如药证相符,即可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即需进一步思考辨证、用药是否正确。成功治疗一例患者后,以后遇到类似的患者就会考虑以相同的理法方药略作调整加以应用,同一类证可以用同一类方,《伤寒论》即为代表,这就是中医疗效的可重复性。 中西医结合可以理解为把中医学理论和西医学理论相联系,各取其优势,做到优势互补,然后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实现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目的;为了推广中医药,证明中医药的疗效,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研究,即中药的西药化研究,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沈自尹.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与实践――中西医结合研究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与西医互补.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4(4):47. [2]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105. 猜你喜欢: 1.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2. 大学生医学论文范文 3. 本科医学毕业论文范本 4. 大学医学论文范文
摘 要 :21世纪将人类带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与此同时,我国医学界在世界领域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新环境下,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再也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地破茧而出,如慕课、微课、PBL、TBL等教学方法的出现为现代临床医学教学增添了
关键词 :临床医学论文
21世纪将人类带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与此同时,我国医学界在世界领域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新环境下,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再也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地破茧而出,如慕课、微课、PBL、TBL等教学方法的出现为现代临床医学教学增添了绚丽的色彩。然而,任何好的教学方法都有局限性,不可能包罗万象,都有相应的适用对象,只有正确使用,才能将各种方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本文拟就在现代临床教学中如何扬长避短,正确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探讨如下:
1我国临床教学方法的背景
传统医学的目的主要是生物模式,即把人当病人,当做有病生物体,医生的主要职责是救死扶伤,治疗各种疾病。笔者认为这不仅影响了医患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现代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中,正朝着“生物—心理—社会”人性化发展,为实现这一突破,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医学科学知识,还要融入人文知识,加强科学思维的训练,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得到最大的收获。
2现代临床教学方法与利弊分析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医历史源远流长,早期的华佗以及《本草纲木》被世人所认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教育在国人眼中变得尤为重要,医学教育正顺应时代的要求发生重大变革。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中,要求老师传授,学生听讲,这种“边授边听”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空间。当今,临床教学领域出现了多种教学方法,如PBL、TBL、慕课、微课等新的教学方法给我国临床医学教学方法注入新的活力,极大地拓展了学生新的视野与思维。
2.1PBL———问题式学习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正式把PBL教学模式引入医学界,那么到底什么是PBL呢?PBL是一套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它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在新的模式下,学生将成为主角,而老师是观众、群众演员、配角、导演甚至副导演的角色,那么,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何突出的地方呢?在PBL教学模式中,医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或者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相关医学问题进行探讨,在此期间,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对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并提出质疑,在这里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等级之分,每个人在课堂上都是主角,我想这时有人会质疑老师是干什么的呢?PBL有什么优缺点呢?笔者认为,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通过实际、复杂的任务,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真正是知识的发现者,而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万事有利必有弊,通过主动的探究性学习知识和发现知识,这是PBL教学的一大特色,但是做不好的话,它将成为其教学模式的一大缺陷,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探索知识,或者所参与的课程与所学的并无直接关系等都会极大地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更为严峻,教师不仅对所授知识非常了解,而且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做到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所授知识进行解答。据调查,PBL在医学临床教学以及其他的领域都有重大的贡献,通过现场临床知识学习,学生可以更直接的接触病人,极大地扩大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2.2TBL———团队为基础的教学
TBL(TeamBasedLearning)是由LarryKMichaelsen等其他学者共同研究的一种以团队为基础,提倡课前预习和预习测试,并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的现代教学模式。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最大特色就是以团队为基础,利用一定的资源在课前可以选择自主预习或者以某一小组进行预习,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对所学知识进行了解和探讨,在课上,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具体讲述或者以团队形式进行积极的讨论和研究来发现和自己所了解的是否一致。TBL使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通过课前预习和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来获取并运用知识的过程。TBL可以大幅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加强了以团队为整体的重要性。目前,TBL在中国的大多数地区已经实行并取得了很好效果,那么TBL有何优缺点呢?笔者认为,TBL可以高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团队以及师生的讨论可以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教师安排临床学生们可以进行现场学习,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比拟的。在TBL中,老师通过布置任务,让几个团队进行比赛,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加医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渴望性。对于缺点,据调查,我国临床医学界最开始并没有实行这种教学模式,是因为长期的被动式学习,导致学生思维定式和懒惰性,而且TBL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毅力,资料显示,一部分学生并不能完成每天的任务,这样就导致了这些学生有很大的挫折感和失败感。
2.3慕课、微课
最近,慕课、微课以及翻转课堂在全国临床医学界流行起来,为什么这种医学教学模式如此的流行呢?原来这些全新的医学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随时随地上课。2008年。加拿大的乔治、西门子等人首先提出了慕课概念,慕课是指专家把大量的学习资料上传到网上,学生们可以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把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或者某些不懂的问题可以在线查找。慕课有以下几方面优点:1)学生可以利用课间十分钟时间对不懂得知识进行互联网在线查看,例如在手机上就可以进行播放,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选择慢放,直到听懂为止。2)来源广泛,慕课采用互联网技术,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大量的宝贵资源,包括很多老师没有涉及的,在慕课上都可以查到。3)利用现代学生们的好奇心,临床医学学生们可以利用手机在线查看临床视频。慕课的缺点:1)由于慕课更加吸引人,所以可能导致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太过依赖慕课等。2)传统课堂精彩的讨论,慕课无法呈现出来。与此相比,微课的含义与慕课有些相同,笔者看来,微课更像广告,一节微课的时间仅仅5到8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教师将一节课所讲的重点内容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再次强调一遍,他的优点在于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使临床医学本就是很不好记忆的课程变得重点突出,利用慕课、微课可以一定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临床教学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3现代临床教学方法适用对象与教学效果
PBL、TBL以及慕课、微课等现代教学方法无疑是临床医学教学方式改革的结晶,根据这些方法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授课群体是教学者充分利用这些方法的前提。PBL适用于跨学科的学习,可以从一个问题出发进而整合各个学习领域。例如,在分析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时,不仅要求学生了解高血压发生的病理机制,还要求学生从环境、遗传、心理等各个方面全面进行分析。TBL适用于复杂问题型的学习,需要团队的配合,同时训练了各个方面的能力。例如,对于帕金森综合征的学习,该病是神经内科较为棘手的疾病,且病变较为复杂。因此,需要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在上课前找出该病发生机理、常见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治疗方法以及预防。对于慕课和微课,比较适用于那些小而零碎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PBL、TBL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追捧,据调查,我国现代临床教学模式中并没有完全独立的应用某种教学方法,而是大多将两种或者更多种方法进行整合。慕课、微课教学效果也比较显著,对学生成绩以及动手能力的掌握带来了最大的帮助。
4改进现代临床教学方法的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临床教学方法有利有弊,同时也有各自的教学适用对象。因此,如何让这些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老师,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其次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如各种多媒体及现代信息技术,最后还要考虑到医学作为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应该将各种医学教学方法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仅巩固了理论,也极大地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结语
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高速发展,临床教学方法正逐渐采用现代临床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渴望,TBL、PBL、慕课、微课等新的临床教学方法的出现,给医学教育带来诸多益处,通过实践,现代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取得的效果,令医学界备受赞扬。只有我们在教学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医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
内容好的都比较容易发表的。这方面的内容一定要真实可靠,不可虚造数据,跟患者的人身安全是息息相关的。
十大水榜sci杂志:十大水榜sci杂志
SCI论文是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SCI期刊所刊登的论文,我国科技界对SCI论文概念模糊,小部分研究者误认为SCI是一本期刊,此期刊由南京大学引用并成为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评价和奖惩的一类刊物。
SCI论文本身来说,我国科研工作者大多面临英语能力匮乏的缺陷,尤其对于年龄大和专业性强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内容不是问题,英语往往成为了制约的瓶颈。SCI论文对我国大部分科技工作者来说依然是神秘的,难于发表的,正基于此,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评价标准,这也是有失公正,破坏了中文期刊的发展,降低了中文在科技领域的“币值”。
医学类SCI杂志期刊里没有绝对好发,或者说容易发的期刊。很多人会说低分的为灌水期刊,而高分的难发一些。不懂科研的人才会认为做科研存在最小工作量的颠覆性技巧。相对而言,OPEN ACCESS类的SCI期刊要比正常的容易一些,但是也并不代表说你什么都不下工夫就可以发表。优助医学认为,SCI发表的难易,应该以工作量来计算,最小工作量的需求来源于医生做科研时既经费局促又精力不足的窘境,基础条件很差的索性都去发META和临床研究的文章了。常规套路是细胞加上动物模型的实验,SCI,5分与1分的区别在于对临床资料各种分层分析的结果,以及获得有意义的结论。这一类研究,核心数据是三表一图:1)基线表;2)单因素表;3)多因素表;4)ROC曲线或者生存曲线图。
下面是医学类SCI刊列表,分值越低的要求越低ADVANCES IN MEDICAL SCIENCES ISSN: 1896-1126 Index: SCIAIDS CARE-PSYCHOLOGICAL AND SOCIO-MEDICAL ASPECTS OF AIDS/HIV ISSN: 0954-0121 Index: SSCI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PART A ISSN: 1552-4825 Index: SCI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PART B-NEUROPSYCHIATRIC GENETICS ISSN: 1552-4841 Index: SCI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PART C-SEMINARS IN MEDICAL GENETICS ISSN: 1552-4868 Index: SCI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QUALITY ISSN: 1062-8606 Index: SCIAMERICAN JOURNAL OF THE MEDICAL SCIENCES ISSN: 0002-9629 Index: SCIANNAL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SSN: 0090-6964 Index: SCIANNUAL REVIEW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SSN: 1523-9829 Index: SCIARCHIVES OF MEDICAL RESEARCH ISSN: 0188-4409 Index: SCIARCHIVES OF MEDICAL SCIENCE ISSN: 1734-1922 Index: SCIBALK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ISSN: 1311-0160 Index: SCIBALKAN MEDICAL JOURNAL ISSN: 2146-3123 Index: SCIBIO-MEDIC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ISSN: 0959-2989 Index: SCIBIOCYBERNE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SSN: 0208-5216 Index: SCI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SSN: 0895-3988 Index: SCIBIOMEDICAL CHROMATOGRAPHY ISSN: 0269-3879 Index: SCIBIOMEDICAL ENGINEERING ONLINE ISSN: 1475-925X Index: SCIBIOMEDICAL ENGINEERING-APPLICATIONS BASIS COMMUNICATIONS ISSN: 1016-2372 Index: SCIBIOMEDICAL ENGINEERING-BIOMEDIZINISCHE TECHNIK ISSN: 0013-5585 Index: SCIBIOMEDICAL MATERIALS ISSN: 1748-6041 Index: SCIBIOMEDICAL MICRODEVICES ISSN: 1387-2176 Index: SCI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 ISSN: 2156-7085 Index: SCIBIOMEDICAL PAPERS-OLOMOUC ISSN: 1213-8118 Index: SCIBIOMEDICAL RESEARCH-INDIA ISSN: 0970-938X Index: SCIBIOMEDICAL RESEARCH-TOKYO ISSN: 0388-6107 Index: SCIBIOMEDIC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NTROL ISSN: 1746-8094 Index: SCIBMC MEDICAL EDUCATION ISSN: 1472-6920 Index: SCIBMC MEDICAL ETHICS ISSN: 1472-6939 Index: SCIBMC MEDICAL ETHICS ISSN: 1472-6939 Index: SSCIBMC MEDICAL GENETICS ISSN: 1471-2350 Index: SCIBMC MEDICAL GENOMICS ISSN: 1755-8794 Index: SCIBMC MEDICAL INFORMA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ISSN: 1472-6947 Index: SCIBMC MED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ISSN: 1471-2288 Index: SCIBOSNIAN JOURNA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ISSN: 1512-8601 Index: SCIBRATISLAVA MEDICAL JOURNAL-BRATISLAVSKE LEKARSKE LISTY ISSN: 0006-9248 Index: SCIBRAZILIAN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RESEARCH ISSN: 0100-879X Index: SCIBRITISH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ISSN: 0967-4845 Index: SCIBRITISH MEDICAL BULLETIN ISSN: 0007-1420 Index: SCIBRITISH MEDICAL JOURNAL ISSN: 1756-1833 Index: SCICANADIAN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 MEDICAL MICROBIOLOGY ISSN: 1712-9532 Index: SCI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ISSN: 0820-3946 Index: SCICHINESE MEDICAL JOURNAL ISSN: 0366-6999 Index: SCICOMPUTER METHODS IN BIOMECHAN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SSN: 1025-5842 Index: SCICOMPUTERIZED MEDICAL IMAGING AND GRAPHICS ISSN: 0895-6111 Index: SCICROATIAN MEDICAL JOURNAL ISSN: 0353-9504 Index: SCICURRENT MEDICAL IMAGING REVIEWS ISSN: 1573-4056 Index: SCI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AND OPINION ISSN: 0300-7995 Index: SCIDANISH MEDICAL JOURNAL ISSN: 2245-1919 Index: SCI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ISSN: 1769-7212 Index: SCI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ISSN: 0949-2321 Index: SCI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ISSN: 1128-3602 Index: SCIEXPERT REVIEW OF MEDICAL DEVICES ISSN: 1743-4440 Index: SCIFEMS IMMUNOLOGY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 ISSN: 0928-8244 Index: SCIHONG KONG MEDICAL JOURNAL ISSN: 1024-2708 Index: SCI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CIRCUITS AND SYSTEMS ISSN: 1932-4545 Index: SCI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SSN: 0018-9294 Index: SCI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ISSN: 0278-0062 Index: SCIINDIAN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ISSN: 0255-0857 Index: SCIINDI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ISSN: 0971-5916 Index: SCI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SSN: 2040-7939 Index: SC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 ISSN: 1386-5056 Index: SC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ISSN: 1438-4221 Index: SC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ROBOTICS AND 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 ISSN: 1478-5951 Index: SC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ISSN: 1449-1907 Index: SCIINTER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ISSN: 1341-2051 Index: SCIIRANIAN JOURNA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ISSN: 2008-3866 Index: SCIIRANIAN RED CRESCENT MEDICAL JOURNAL ISSN: 1561-4395 Index: SCIIRISH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 ISSN: 0021-1265 Index: SCIISRAEL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ISSN: 1565-1088 Index: SCIJAM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ISSN: 0098-7484 Index: SCIJAVM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 ISSN: 0003-1488 Index: SCIJOURNAL DE MYCOLOGIE MEDICALE ISSN: 1156-5233 Index: SCI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MEDICAL PHYSICS ISSN: 1526-9914 Index: SCI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 ISSN: 1532-0464 Index: SCI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A ISSN: 1549-3296 Index: SCI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B-APPLIED BIOMATERIALS ISSN: 1552-4973 Index: SCIJOURNAL OF BIOMEDICAL NANOTECHNOLOGY ISSN: 1550-7033 Index: SCI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 ISSN: 1083-3668 Index: SCI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ISSN: 1021-7770 Index: SCI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ANALYTICAL TECHNOLOGIES IN THE BIOMEDICAL AND LIFE SCIENCES ISSN: 1570-0232 Index: SCI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IN MEDICAL SETTINGS ISSN: 1068-9583 Index: SSCI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ISSN: 1672-0733 Index: SCI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ISSN: 0300-0605 Index: SCIJOURNAL OF KOREAN MEDICAL SCIENCE ISSN: 1011-8934 Index: SCI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ISSN: 1609-0985 Index: SCIJOURNAL OF MEDICAL BIOCHEMISTRY ISSN: 1452-8258 Index: SCIJOURNAL OF MEDICAL BIOGRAPHY ISSN: 0967-7720 Index: AHCIJOURNAL OF MEDICAL DEVICES-TRANSACTIONS OF THE ASME ISSN: 1932-6181 Index: SCIJOURNAL OF MEDICAL ENTOMOLOGY ISSN: 0022-2585 Index: SCI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ISSN: 0306-6800 Index: SCI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ISSN: 0306-6800 Index: SSCI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ISSN: 0022-2593 Index: SCI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AND RADIATION ONCOLOGY ISSN: 1754-9477 Index: SCI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ISSN: 1438-8871 Index: SCI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ISSN: 0022-2615 Index: SCIJOURNAL OF MEDICAL PRIMATOLOGY ISSN: 0047-2565 Index: SCIJOURNAL OF MEDICAL SCREENING ISSN: 0969-1413 Index: SCIJOURNAL OF MEDICAL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ISSN: 1065-1438 Index: SCIJOURNAL OF MEDICAL SYSTEMS ISSN: 0148-5598 Index: SCI
正确的统计学分析一定要建立在明确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的基础之上,那些事先没有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事后找来一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都是不可取的。 在医学论文的撰、编、审、读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研究的题目与课题设计、论文内容不符,包括文章的方法解决不了论文的目的、文章的结果说明不了论文的题目、文章的讨论偏离了论文的主题;还有是目的不明确、设计不合理。如题目过小,论文不够字数,而一些无关紧要的变量指标或结果被分析被讨论;又如题目过大,论文的全部内容不足以说明研究的目的,使论文的论点难以立足。 所以,合理明确的论文题目或目的以及研究设计方案是撰、编、审、读者应当关注的首要问题。此外,样本含量是否满足,抽样是否随机,偏倚是否控制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2、建好分析用的数据库建好数据库是正确统计分析的前提和基础,甚至决定了论文分析结果的成败。对于编、审、读者来讲,一般由于篇幅的限制,往往得不到数据库数据,而只有作者在数据库数据基础上经统计描述计算后给出的诸如各指标均数 x、标准差 s 或中位数 M、百分位数 Px 的“二手”数据,或将研究对象小或特征属性分组,清点各组观察单位出现的个数或频数的频数表数据等。 无论是否能够得到数据库数据,作者在统计分析过程中一定依据数据库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结果。如果对“二手”数据或频数表数据的结果等存在疑惑,编辑、审稿专家或读者有权要求作者提供数据库数据以检查其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确保研究数据的质量。假若在投稿须知中对数据库数据作出必要的要求,无疑对于保证刊物的发表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1. 调查法
这是最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最常见的形式就是调查问卷,相信每个同学就见过。调查法是是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方式来进行资料的收集,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来揭示本质。
2、实验法
一些自然科学类专业,例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等,必须要用确切的实验论证观点,这时候就要用到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具有主动变革性、控制性和因果性。实验法是在认为改变研究对象存在方式、变化等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使研究对象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一些方法和技术来消除一些可能影响科学结果的一些因素,从而重新认识研究对象;通过上述方法来确定研究对象之间的一些因果乱系。
3、文献研究法
此种研究方法多应用于理论研究类论文的写作。虽然硕士研究生很少选择这方面的论文写作,但多数硕士论文中都会有文献综述部分,肯定会应用到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广泛的应用于各个学科中,主要作用是可以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从而更好的完成研究课题;这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好的了解事物的全貌。
4、个案研究法
这种研究方法在MBA专业被广泛应用。个案研究法具有基本3个基本的类型:个人调查、团体调查和问题调查。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研究类型。根据自己认定的研究对象中的一个特定对象来进行调查和分析,弄清楚其 特点和主要的形成过程。是很实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的分享,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毕业论文相关内容,请关注本平台,小编将会做及时的整理并发布的。
硕士论文的答辩准备(一)思想准备答辩是学校对硕士论文成绩进行考核、验收的一种形式。研究生要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树立信心,通过论文答辩这一环节,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二)答辩内容准备在反复阅读、审查自己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写好供20分钟用的答辩报告。反复练习必不可少,尚需注意以下细节:事前亲临现场,熟悉现场布置,测试设备(如存放答辩幻灯的U盘/移动硬盘是否在答辩使用电脑上正常播放;PowerPoint版本兼容问题等);熟悉讲稿;练习如何表达,尤其着重于引言部分和结束部分。(三)物质准备主要准备参加答辩会所需携带的用品。如:硕士论文的底稿、说明提要、主要参考资料,画出必要的挂图、表格及公式,必要时准备相关内容幻灯以备答辩委员会提问。三、如何陈述硕士论文(一)良好的开场白开场白是整个论文答辩的正式开始,它可以吸引注意力、建立可信性、预告答辩的意图和主要内容。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应包括:引言、连接、启下三个作用。良好的开场白应做到:切合主题、符合答辩基调、运用适当的语言。应避免负面开头,如自我辩解等(如“我今天来的匆忙,没有好好准备……”),既不能体现对答辩委员会专家的尊重,也是个人自信不足的表现,答辩者在各位专家的第一印象中大打折扣。牢记谦虚谨慎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是谦虚并非不自信。同时也要避免自我表现,洋洋得意,寻求赞赏。过度的表现,会引起答辩委员会专家的反感。(二)报告的中心内容
报告的中心内容包括:论文内容、目的和意义;所采用的原始资料;硕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及科研实验的主要方法;成果、结论和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评价。在答辩报告中要围绕以上中心内容,层次分明。具体做到:突出选题的重要性和意义;介绍论文的主要观点与结构安排;强调论文的新意与贡献;说明做了哪些必要的工作。讲稿一般采用幻灯片的方式展示,做到主题明确,一目了然;精选文字,突出重点,简明扼要;适当美化视觉效果,加深印象。幻灯片制作具体注意事项见本章上节。答辩时应注意:掌握时间、扼要介绍、认真答辩。为此须做到以下几点:1. 不必紧张,要以必胜的信心,饱满的热情参加答辩;2. 仪容整洁,行动自然,姿态端正。答辩开始时要向专家问好,答辩结束时要向专家道谢,体现出良好的修养;3. 沉着冷静,语气上要用肯定的语言,是即是,非即非,不能模棱两可;4.内容上紧扣主题,表达上口齿清楚、流利,声音大小要适中,富于感染力,可使用适当的手势,以取得答辩的最佳效果;(三)答辩委员会专家可能提出的问题研究生报告结束后,答辩委员会专家将会提出问题,进行答辩,时间10~15分钟。一般包括: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论文所涉及的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考察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有关问题。评委可能提出的问题一般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答辩委员的研究方向及其擅长的领域;2. 可能来自课题的问题:是确实切合本研究涉及到的学术问题(包括选题意义、重要观点及概念、课题新意、课题细节、课题薄弱环节、建议可行性以及对自己所做工作的提问);3.来自论文的问题:论文书写的规范性,数据来源,对论文提到的重要参考文献以及有争议的某些观察标准等;4.来自幻灯的问题:某些图片或图表,要求进一步解释;5.不大容易估计到的问题:和课题完全不相干的问题。似乎相干,但是答辩者根本未做过,也不是课题涉及的问题。答辩者没有做的,但是评委想到了的东西,答辩者进一步打算怎么做。(四)如何回答答辩委员会专家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做到背熟讲稿,准备多媒体,调整心态,做提问准备,进行预答辩。在随后的汇报中突出重点、抓住兴趣、留下伏笔。忌讳讨论漫无边际,由于课题是自己知识的强项,讨论时毫无收敛,漫无边际,往往是内容复杂化,过多暴露疑点难点,给提问部分留下隐患。一个聪明的研究生应该“就事论事”,仅围绕自己的结果进行简单讨论,这样提问往往更为简单,回答更为顺畅。到了提问环节,专家提问不管妥当与否,都要耐心倾听,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问话。对专家提出的问题,当回答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时,不要流露出骄傲情绪。如果确实不知如何回答时,应直接向专家说明,不要答非所问。对没有把握的问题,不要强词夺理,实事求是表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搞清楚,今后一定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总之,答辩中应实事求是,不卑不亢,有礼有节,时刻表现出对专家的尊重和感谢。注意答辩不纯粹是学术答辩,非学术成分大约占一半,要显示出自己各方面的成熟,要证明自己有了学术研究的能力。
1、答辩材料提交。在论文答辩会举行日期确定后,答辩者须在该日期提前15天之前,将通过论文导师审核并签署意见的论文一式三份,连同论文提纲、草稿等相关材料提交至答辩委员会。 答辩委员会的主答辩老师会事先认真研读答辩者的论文,并根据论文内容准备好答辩时拟提出的问题,在确定日期进行论文答辩。
2、答辩者概述论文内容。 在答辩会上,答辩者有15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述论文的标题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详细地就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作出介绍,并谈论自己写作论文的体会。
3、答辩老师提问。根据答辩者的论文内容,主答辩老师会提出三个答题,答辩者须在规定时间内就问题作出相应回答。部分学校规定答辩者在回答问题前有15—20分钟的准备时间,而根据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的规定,答辩者须立即作答,无准备时间。 三个问题可以由主答辩老师一次性提出,也可以以对话的方式提出。答辩者听清楚问题后,按照相应顺序依次作答。作答过程中,答辩老师有权根据答辩者回答的内容随时进行适当地打断提问。
4、答辩委员会讨论答辩结果。答辩者对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全部作答后退场等候,答辩委员会根据论文的质量以及答辩情况,集体商讨论文是否通过,并拟定论文成绩与评语。
5、答辩结果宣布。在答辩结果确定之后,答辩者回到会场。主答辩老师根据论文内容与答辩情况作出总结,指出答辩者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并适当地作出必要的指导与补充,同时当场宣布论文是否通过。论文成绩一般情况下不当场宣布。中央党校函授学院规定,未能通过论文答辩者,由答辩委员会提出论文修改意见,进行论文修改,半年后可参加另一次论文答辩
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流程及注意要点
在论文答辩前,考生准备的充分与否是保证论文质量与效果的关键,也是答辩出彩的关键。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流程及注意要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一)全力消化自己所写的论文
研究生要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树立信心,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这一环节,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在反复阅读、审查自己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写好供15分钟左右用的答辩报告书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选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2、介绍论文的主要观点与结构安排(这部分只说明标题就行,不要论述内容,因老师已经看过你的论文)。
3、强调论文的新意与独创性。
4、说明做了哪些必要的工作。
(二)物质准备
准备参加答辩会所需携带的用品:
1、硕士论文的底稿。
2、答辩报告书。
3、主要参考资料,答辩时虽然不能依赖这些资料,但带上这些资料,当遇到一时记不起来时,稍微翻阅一下有关资料,就可以避免出现答不上来的尴尬和慌乱。4、记录用稿纸。以便把答辩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见解记录下来。通过记录,不仅可以减缓紧张心理,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吃透老师所提问的要害和实质是什么,同时还可以边记边思考,使思考的过程变得很自然。(以后要准备PPT以备辅助介绍)。
5、着衣冠整洁大方、庄重,穿着尽量正式些的为好,着衣能给答辩老师一个最直接的影响你对答辩的重视程度。
(三)调整好心态
要进行答辩,首先就要明确论文答辩想考察研究生什么。硕士教育重在训练科学的思维、如何将科学成果转化为学术文章甚至是创造社会效益。因此,通过论文答辩可以考察到如下:
1、论文的真实性。实事求是乃科学研究的基础,论文本身必须真实可靠,弄虚作假难逃答辩委员会专家们的火眼金睛。如果在这方面出现问题,论文势必不能通过专家评审。
2、考察相关知识与应用能力。
3、考察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答辩者的表达能力。
成功的演讲是自信和技巧的结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细致周到的答辩准备工作是成功的前提。使用一些答辩技巧也不可缺少,可以充分展示整理研究材料、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让别人知道自己都做了什么。要想这场战争获胜,就必须对答辩的目的、程序、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做到胸有成竹,不要紧张,要以必胜的信心,饱满的热情参加答辩。
二、硕士论文答辩程序
(一)研究生向答辩委员会报告自己硕士论文的简要情况(时间约15分钟)。
答辩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1、论文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2、硕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方法;
3、成果、结论和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评价,强调论文的新意与独创性。
(二)答辩委员会专家提出问题(时间10~15分钟)。
提问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
2、论文所涉及的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3、考察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有关问题。
答辩老师一般的提问类型:
1、对选题意义提问;
2、对重要观点及概念提问;
3、对论文新意提问;
4、对论文细节提问;
5、对论文数据来源提问;
6、对论文薄弱环节提问;
7、对建议可行性提问;
8、对自己所做工作的提问;
9、对超出论文范围的提问;
10、没有标准答案的提问;
11、对格式是否规范化的提问。
答辩提问时须知:
1、应用能力与知识宽度的准备;
2、作好常规性问题的准备;
3、细节问题不可忽视;
4、对自身能力的考查;
5、对论文可行性把握。
三、如何答辩
(一)掌握总体
以下五点是同学们答辩时必须做到:
1、脱稿汇报;
2、突出重点;
3、抓住兴趣;
4、掌握时间;
5、留下伏笔。
(二)开场白的准备
答辩开始时要向专家问好,开场白是整个论文答辩的正式开始,它可以吸引注意力、建立可信性、预告答辩的意图和主要内容。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切合主题、符合答辩基调、运用适当的语言。应避免负面开头,如自我辩解等(如我最近找工作压力太大,准备不充分我工作太忙,准备不太好),既不能体现对答辩委员会专家的尊重,也是个人自信不足的表现,答辩者在各位专家的第一印象中大打折扣。牢记谦虚谨慎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是谦虚并非不自信。同时也要避免自我表现,洋洋得意,寻求赞赏。过度的表现,会引起答辩委员会专家的反感,(如经过这么多年的思考,我认为我的这种制度设计已经达到最科学,最完美的)。
(三)报告论文
报告时应注意:掌握时间、扼要介绍、沉着冷静,语音优美,用普通话,抑扬顿挫,表情丰富,表达淋漓尽致,语气上要用肯定的语言,是即是,非即非,不能模棱两可。内容上紧扣主题,表达上口齿清楚、流利,声音要响亮,富于感染力,可使用适当的手势,以取得答辩的最佳效果。我参加的答辩会上大部分同学是用比较小的音量进行陈述,估计只有前两排的人才听得清楚。声音大有三个好处:一是增强胆量,减少怯场,二是更加引起老师的注意力,三是会使自己更富激情,从而感染老师。当然,语言的流畅性、信服力等,非一日之功,看临场发挥了。
(四)如何回答答辩委员会专家提出的问题
研究生报告结束后,答辩委员会专家将会每人提出二到四个问题,记录问题时注意进行确认是否理解正确,有些专家的声音比较低沉,你听不清时,一定要追问一下老师您的意思是?理解错问题就麻烦了,导致回答问题时非常被动。专家提问不管妥当与否,都要耐心倾听,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问话。对专家提出的问题,当回答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时,不要流露出骄傲情绪。如果确实不知如何回答时,应直接向专家说明,不要答非所问。对没有把握的问题,不要强词夺理,实事求是表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搞清楚,今后一定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总之,答辩中应实事求是,不卑不亢,有礼有节,时刻表现出对专家的尊重和感谢。注意答辩不纯粹是学术答辩,非学术成分大约占一半,要显示出自己各方面的成熟,要证明自己有了学术研究的能力。
有时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答辩人所作的回答不太满意,还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求了解论文作者是否切实搞清和掌握了这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答辩人如果有把握讲清,就可以申明理由进行答辩;如果不太有把握,可以审慎地试着回答,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即使讲得不很确切也不要紧,只要是同问题有所关联,老师会引导和启发你切入正题;如果确是自己没有搞清的问题,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讲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表示今后一定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因为,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这个问题有可能有过专门研究,再高明的也不可能蒙他。这里我们应该明白:学员在答辩会上,某个问题被问住是不奇怪的,因为答辩委员会成员一般是本学科的专家。他们提出来的某个问题答不上来是很自然的。当然,所有问题都答不上来,一问三不知就不正常了。
答辩中,有时主答辩老师会提出与你的论文中基本观点不同的观点,然后请你谈谈看法,此时就应全力为自己观点辩护,反驳与自己观点相对立的思想。主答辩老师在提问的问题中,有的是基础知识性的问题,有的是学术探讨性的问题,对于前一类问题,是要你作出正确、全面地回答,不具有商讨性。而后一类问题,是非正误并未定论,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可以互相切磋商讨。如果你所写的论文的基本观点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又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的,就不要因为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不同的见解,就随声附和,放弃自己的观点。否则,就等于是你自己否定了自己辛辛苦苦写成的论文。要知道,有的答辩老师提出的与你论文相左的观点,并不是他本人的观点,他提出来无非是想听听你对这种观点的评价和看法,或者是考考你的答辩能力或你对自己观点的坚定程度。退一步说,即使是提问老师自己的观点,你也应该抱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据理力争,与之展开辩论。不过,与答辩老师展开辩论要注意分寸,运用适当的辩术。一般说,应以维护自己的观点为主,反驳对方的论点要尽可能采用委婉的语言,请教的口气,用旁说、暗说、绕着说的办法,不露痕迹地把自己的观点输入对方,让他们明理而诚服或暗服。让提问老师虽接受你的意见,但自己的自尊并没受到伤害。
(五)结束语和致谢
报告结束前一定要进行致谢。论文答辩之后,作者应该认真听取答辩委员会的评判,进一步分析、思考答辩老师提出的意见,总结论文写作的经验教训。一方面,要搞清楚通过这次毕业论文写作,自己学习和掌握了哪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科研能力上得到了提高。还存在哪些不足,作为今后研究其他课题时的借鉴。另一方面,要认真思索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修改自己的论文,加深研究,精心修改自己的论文,求得纵深发展,取得更大的战果。使自己在知识上、能力上有所提高。
好运伴随你们,祝愿你们答辩顺利!
一、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意义
毕业论文考察的是学员在校学习阶段全部学业的综合成果,包括是否具有:与学历水平相适应的系统、完整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理论分析水平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文章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毕业论文答辩除了辅助考察以上内容外,重点考察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程度。其作用可概括为“检查”、“交流”和“发展”。具体为:1.检验论文写作的真实程度、下工夫程度。2.考察学员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3.测验学员思维的应变能力和深入分析能力。4.测评学员的记忆能力。5.考察与论文相关知识的广度。6.使学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7.使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学相长。8.指出论文的不足和今后的完善意见。9.提供答辩的标准和典范。10.启发学员进一步思考,发展毕业论文。
二、毕业论文答辩的范围内容
(一)自我简介部分
1.介绍论文写作的缘由、目的、意义。2.介绍论文写作的基本过程,包括:选题、收集材料、分析研究、确立观点、组织材料、安排结构、语言的使用、文章修改、参考书。3.介绍论文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中心观点、主要材料。4.介绍论文的特点、创新、发展。
(二)提问问答部分
1.论文本身的知识
(1)内容上的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名词解释、原理分析、原理运用、案例分析、难点和重点分析、论文的特色分析。例如:“请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解释什么是,技术创新,?”“什么是司法腐败?有什么特征?”“聘任制与传统任命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吸取聘任制的优点改造、并继续使用任命制行不行?”“这个问题前人早有研究,请谈谈你的不同见解”“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有那些?”等。对只列出“条条”缺乏分析的可以提问:“请分析各个条条之间的关系”;对只有理论分析而缺乏实践的可以提问:“请举一例进行分析”对提出各种措施方案的可以问:“请分析一下措施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写作上的知识:包括语言的准确性、概括性,论点的分析化(内化、具体化)、系统化,论证的严密性、结构层次的清晰性。例如,如果这样提问“在管理方略与形式多样化的创新方式中有哪些应遵循的原则?”学员可以做一般性的回答。现改为“请用三句话概括在管理方略与形式多样化的创新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样考察的是学员的语言概括能力。
2.论文的相关知识
包括与论文相关的理论、知识、案例、应涉及的问题。例如,《金融罪的特征》一文,该文容量太小,系统不完整,只论述了“特征”,按理还应论述“怎样防治”,才与毕业论文的容量相当。因而提出“你对防治金融罪有什么想法“,既考察了学员的知识系统,也使学员认识到原文的不足。再如,《试论依法行政》一文,针对“依法”这个论题提问,“请列举几个需要,依,的法律文书的名称”,以此考察对法律的熟悉程度。
3.论文存在的问题
包括漏洞、不足、错误。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师的素质
在答辩过程中导师是提问的主体,学员是答辩的主体。导师起着主导作用。导师自身的素质非常关键。导师应当具有:
(l)学者的智慧。导师对毕业论文选题专业应当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体系和深入的研究成果。应当具有很强的理解力和思辨性、对一个课题能够很快就抓住实质,明了其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能够缕出该论题应该论证的框架结构和知识系统,分析出论文质量的高低和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答辩指导。
(2)记者的敏捷。答辩过程是一个即时性的、面对面的交锋过程。有些文章和问题是当场看的或听的,时间很短,不容长时慢慢思考。导师应当具有记者的敏捷性,思维要快,善于迅速理解、记住、并很快形成判断,在适当的时候提出问题。还应当善于与学员沟通感情、进行交流。
(3)主持人的协调。现在的答辩,往往是许多学员同时进行,还有主答、副主答、记录员、甚至巡视员等,导师、特别是主答导师应当具有“节目主持人”的协调能力,应善于掌握现场的.气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答辩在轻松、愉快、有序的氛围中进行。
(4)教师的风范。教师是“园丁”“蜡烛”。导师应当是知识的象征、循循善诱的象征、与人为善的象征。
答辩不是难为学员,而是一次交流和再教学。答辩中一定要充分展示出教师的师德、才学和风范。
2.提问的原则
(l)以论文的内容为基础,兼顾相关的知识、内容。
(2)难易程度适中、大小适中。例如,论文《企业精神的培育必须和创新活动一道进行》如果提问“为什么企业精神的培育必须和创新活动一道进行”,这个问题就太大了。因为全文论述的就是这个问题。如果这样问一“企业精神与创新活动有那些一致性”就比较适中。
(3)明确、具体、容易理解。例如,问题“国有企业经营体制如何创新?”问题提得有些大,而且泛。改为“什么是创新?新的标准和模式是什么?怎样创新?”3个问题,就具体、明确多了,而且提得更有深度和专业性。学员也好理解。
(4)针对学员、突出个性。学员来自不同的岗位、职业,提问题应突出其特点、发挥其所长。
(5)适当启发、深入引导。对有些问题应当给予启发、引导,调动学员的思维能动性,并使学员按照导师的思路深入思考,提高答辩的针对性和集中性。
(6)考察性而非询问性、答辩性而非辩论性。对学员的提问是一种考察,在学员谈到一些导师自己不了解的问题时,可以适当的问一点,但是不要形成“询问”,而失去身份。在答辩中有时和学员意见不一至,可以适当交换意见,但不能成为“辩论”,而模糊了答辩的主角。
(7)避免与简介内容相重复。有些问题在简介中己经谈了,在提问时就不要在重复了。
(8)提关键性问题。例如,一篇文章提出“做人要正”。什么是“正”,文章的论述很模糊。对此提出问题:“何谓管理者做人要正?请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给予解释”,进一步从词法学角度进行启发,使问题走向深入。
3.提问的类型
可分为“事先提出”(答辩前完成)和“临场抓题”(答辩中随时提出);“复述型”(死题)和“引申型”(活题)两类四种问题。“事先题”在答辩前10分钟给学员,让学员有个短时准备;“临场题”随时提问,以考察学员的思维的敏捷程度。“引申题”的难度比“复述题”要大,可对学员进行更深入的考察。例如,论文《浅论现代企业制度》,提问:“为什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那些要求?应注意那些问题?”即为“复述型”问题。因为原文就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如果提问:“请问现代企业制度能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难题吗?”即为“引申型”的问题。因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一、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二、当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难点是什么?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能解决这些问题吗?显然,这是一个很活、很有份量的问题。
4.提问的方法
(l)一次性提问法。一次性提问法适于提出较大的问题,适于考察学员系统思考、全面表述问题的能力。
(2)追问式提问法。有些问题可采取追问的方法,步步把问题引向深入。“追问法”适于考察学员针对性定向思维、快捷思维、深入思维的能力。例如,《试论依法治军》一文,先问“请简述依法治军存在那几种认识上的偏差”,然后针对学员回答的“认为依法治军会削弱当党的领导的威信”,问:“会不会削弱”和“为什么不会?”
(3)启发式提问法。答辩不仅仅是“考察”,而且是一种“教学”。“启发式”提问是调动学员思维潜力,把答辩的“教学”功能开发出来的有效手段。例如,《对当前企业避税的调整与措施》一文,其标题存在着概念与语问题。首先问“企业避税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学员回答“当然是不合理的。”接着问“对不合理的东西用’调整,一词是否恰当?因为’调整,一词是中性词,多用于中性对象。如,对政策调整,。”学员一时不能理解。接着进一步问“一般对偷漏税行为用’防治,或,防范,,那么你的文章标题是否应当修改一下?”这种提问即为启发式提问。
(4)示范式提问法。有些学员回答问题不得法,有必要给以示范演示。例如,在向学员提出“为什么要选择,国有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这个选题”时,学员回答得不得法,话是讲了不少,但没有讲在点子上。于是导师做了示范式的引导,“当前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好做,国有困难企业的思想工作就更不好做。为此,我选择了这个很有实际意义的难题,以期尽策尽力。对下一个问题请按照这种思路回答。”对后面的回答提供了范例。
(5)补充式提问法。主要用于各位答辩导师提问之间的相互补充。
(6)归纳评价式“提问”。结束答辩时应对学员的答辩进行简单的归纳或评价。
四、学生的答辩技巧
1.认真写作、写好提纲、临阵磨枪
首先,应当认真、下工夫撰写论文,这是答辩好的前提。其次,在答辩前反复阅读论文,对论文的内容要了如指掌,记忆在心。再者,要准备一些与论文有关的材料,诸如应涉及的问题、今后的打算、最新的看法等。还要调整好精神状态,放松情绪,使答辩有一个良好思维状态。必要时搞一个答辩提纲,使答辩前的准备落到实处。
2.弄清题意、如实回答、扬长避短
事先应了解答辩的基本内容、题型和提问的方法。答辩中认真领会导师的题意,针对问题答其所问。不能理解或答不上来的问题,应向导师如实讲明或请导师换个问题。不要不懂装懂,胡乱对付。应发挥自己的特长。诸如理论特长、实践特长、专业特长。成人学员尤应如此。
3.掌握方法、突出语感、强化效果
答辩如同写文章,论述性文章的基本论证方法也是答辩的基本方法,应当熟练运用。同时,还应针对答辩时“口语性”,使用一些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l)理论分析法。运用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答辩,诸如演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对比比喻等方法。如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论证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2)实证论述法。用工作实践中具体事例来证实某些理论、原理、论断的科学有效性。事实可以是他人、他单位的间接事实,也可以是本人、本单位的直接事实。成人学员应以后者取胜。
(3)分析综合法。分析即把一个整体分解为若干个组成部分,或把一个基本问题展开为具体细节;综合即把若干部分综合为一个整体,或把一些具体问题抽象为一个基本原理。没有分析,不会深入、具体;没有综合不能找出联系,掌握本质,上升为理论。
分析还是一种直接论证的方法,诸如分析特点、分析本质、分析因果、分析意义、分析危害、分析主客观因素、分析条件、分析联系、分析规律等。答辩时应充分使用。
(4)对策论证法即结合实践经验拿出解决新问题的宏观策略或微观战术,发挥成人学员工作经验丰富的特长。但需要指出的是,既然是论文,就必须在“论”字上做文章,不仅要拿出对策方案说明怎样做,还要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论证其合理性与可行性。
(5)以纲带目法在展开论述一个问题之前,先把这个问题的主要纲目分条列项地述说一遍。然后再逐一展开。该方法对口头答辩有着特殊的效果。可增强条理性、强化记忆力、引导答辩定向展开、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统一。
(6)适当重复法答辩如同演讲。其口头语言说过即逝。为强化听觉效果,适当的重复有关内容,是答辩的有效技巧。结尾总结全文是一种特殊的重复,更有归纳全文、突出整主题、强化效果的作用。
五、答辩的组织工作
1.答辩人员的组合
有关领导应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答辩的重要性,作好组织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答辩小组人员的组合。答辩小组一般由主答、副主答、秘书等组成。应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职能结构。专业结构方面:应以毕业论文的学科专业为依据。由专业基础课(包括写作课的教师)、专业课、相关专业课的教师和实际工作者构成。其中实际工作者也非常必要,对于考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层次结构方面:应有教授、副教授、教师、助教等不同层次的人员为好。便于从不同层次角度考察学员。职能结构方面:主要是主答、副主答、秘书的分工应科学合理,是答辩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当前的毕业论文答辩中,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很突出,应着重解决。
2.答辩程序的制定
应当制定严密、有序、全方位的毕业论文答辩程序。把答辩的前的毕业论文的执笔写作和答辩后的总结列入答辩的程序之中。答辩的具体环节:诸如答辩前的指导、答辩组织的建立、人员的确定、答辩的出题、答辩的现场管理、答辩的提问、学员的解答、内容的记录、成绩的评定、答辩工作的总结等都应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对保证答辩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提高答辩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法学论文写作步骤与及方法
认真撰写法学毕业论文并顺利通过论文答辩,是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法学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各环节的初步、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对教学质量的全面检验。一起看看法学论文写作步骤与及方法吧。
一、选题
1、选题的种类:远景规划、中期规划、近期规划
远景规划主要是针对长期计划学术研究者而言(比如10年),中期规划主要是3-5年之前学术研究的规划,主要是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近期规划主要是课程论文或日常打算写的小篇幅论文的选题(比如,为适应学校要求发表论文)。这三者可有机统一起来。
2、选题的策略:
(1)目标:更少投入获能更多收益。
(2)方法:优选选择一些被学界忽视、但有社会有较大现实意义、可能经过研究而突显出其重要性的课题。
(3)优选确立中期规划,即近2-3年要研究的主题。过大过小的弊端:过小选题视野有限,影响日后学术研究范围的拓展;过大容易心有力而力不足。在中期规划课题之下进行学术论文的写作,便于承上启下,向外扩展为远景规划的课题,也可向内收缩为近期规划的课题。
3、如何确定有意义的选题:
(1)、阅读大量文献,了解近年学术研究动态及对其发展趋势作一评估。
(2)、估计选题在未来的重要性。
二、确定标题的原则:
1、有一定的新颖性。
2、与选题范围相适应。
3、注意副标题的运用。 其使用取决于论文本身有无必要。对于一些小文章或正标题足以概括说明本文主题范围的则不必。
结构宏大的论文更可能需要副标题作为限制论文涉及的范围、明确论文阐述的对象。
副标题一般是对正标题范围的进一步缩小。例外情况:兼论什么,其目标不是扩大研究范围,而是考虑到某项内容与主题有密切关系,须顺带给予论述,且这一部分在整个论文中居次要地位,若删去这一部分并不影响论文完整性。
4、保持适当的谦虚, 有的初学者的论文标题动辄以“XX法学研究方法的反思与重构”,显得过于狂妄,超出到实际学术能力。
三、文笔的要求与逻辑一致性
文章是写给正常人看的,应该符合正常人的思维方式。目前法学界有两位知名教授,一位教授的文字表述西化异常,过多的'定语加上过长的语式,其文难以卒读;另一位教授的表述文白夹杂,常故作“之乎者也”状,而又远达不到钱穆那种优美散文的层次(如,钱文《八十忆双亲》也是文白夹杂,但阅读宛若审美),其文令人不堪忍受!不可思议的是,上述教授的方式流风所致,追随者如云,真是莫名其妙!
1、文笔的要求:简洁明快,读来一气呵成,注重突显个人表述方式的个性。可以略有修饰,但不必强求。
2、逻辑一致性:不前后矛盾、没有逻辑断裂。
3、实现好的文笔与逻辑一致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同学之间互相修订对方的论文。
四、论文的基本结构
1、学术史回顾。通过学术史回顾,避免重复劳动、提出新意;学术史回顾一般置于文章开头,简要介绍某一主题研究的状态,也可以置于文章中间,视文章需要而定,法无定法是为至法。并简要目前研究存在什么问题,本文将从什么角度解决或论证什么问题。
2、一篇文章限一个论题。法学论文一般是为了论述一个问题,这与史学研究的特征,即描述一个事实有区别(比如考证性文章)。
3、论证的方式:不拘一格,层层递进。
4、结尾:“结论”适用于全文经论证得出一个明确结果这样的文章。结语,适用于侧重说明性的法学论文。
五、法学学术研究的精神与社会责任
1、学术研究的精神:创新,这是评估一篇论文好坏的主要标准。实现创新的前提:阅读大量文献及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提出言之有据、自圆其说的新观点。
2、社会责任。法学研究应秉承实现公平、正义的使命,不应成为某一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保持道德良心从事研究。
六、注释
注释的功能:增强论文的说服力,限制作者随意立论;便利读者据注释查找相关资料。
一、社会调查法 这是《调研报告》最大的特色所在,也是对法学传统理论研究方法的突破。《调研报告》一文主要采用的是访问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1、访问调查 访问调查的主要优点是灵活方便弹性大,可适用于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调研报告》一文采用无结构式访问调查中的重点访问与深度访问的方式,主要对30余位受访对象进行深度访谈,这些受访对象的资格一般为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水平、对沉默权有所了解的公检法司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但《调研报告》在采用访问调查方式的时候,在其对调查结果的评述中并未将被“深度访问”的对象的意见单列出来,更没有对在进行深度访问过程中所取得的超出原先设计的问题之外的新信息新收获在文章中予以阐述。因为不论调查者的思维有多缜密,在与受访者面对面的访问调查中总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收获,若能将这些收获也在文章中稍作提及,将会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也更具说服力。 2、问卷调查 由于访问调查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费用较高,所需人力和时间较多,从而对规模即“量”产生限制性影响,因此为获得较全面客观的结果,多采用将访问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调研报告》一文正是将这两种方式同时结合运用的范例。其在调研中共分发问卷423份,收回有效问卷400份,其中公安人员45份,检查人员69份,法官40份,律师27份,教学科研人员82份,普通居民137份。通过这种定量的研究方法,确保了调研方法的科学性。 《调研报告》一文通过对访问调查与问卷调查这两种方式的结合运用,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对调研结果所起的重要作用:①用具体详实的数据为“沉默权在中国”这一课题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证资料。如对“沉默权:中国老百姓的认知度有多大”这一问题,调查者就以具体数据进行说明:“绝大多数(平均占96.7%以上)的被访者对沉默权‘知道’或‘知道一点’,只有极少数被访者(平均只占3.3%)对沉默权一无所知,这说明我们对沉默权的的启蒙与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②为理论设计提供依据。《调研报告》一文在第四部分“中国沉默权的规则设计”部分对沉默权规则的微观设计与实施沉默权的配套措施均做了一定理论上的阐述。可以说,这部分理论的升华完全是基于前述对沉默权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如在对我国的沉默权规则应当在多大范围、多大程度上适用,其就以调研结果对之进行阐述:“调查统计揭示,今后我国在制定沉默权规则时,沉默权的使用范围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应予适当的限制(有71%的被访者持此观点);沉默权的适用阶段应主要适用于侦查阶段(此阶段在诉讼三阶段中的赞成比例最高),或者侦查、起诉、审判三个阶段都予适用(有43%的被访者这样认为)。” 由此可见,调查研究方法是最具客观性及科学性的法学研究方法,也只有这种方法才能更好地为实践服务。二、统计分析法 《调研报告》一文运用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对调查所获的庞杂的数字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理论推断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与支持,其运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单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调研报告》采用的是定类变量,其取值只为类别属性——职业,即其只将调查对象分为公安人员、检查人员、法官、律师、教学科研人员和普通居民这六类,对每一个具体变量并无大小、程度之分。同时,从其收回的问卷数量可以看出,普通居民是出现频次最高的变量值,为137份,即Mo=普通居民,其异众比率Υ=(N-fmo)/N=(400-137)/400=0.6575。这说明众数“普通居民”并不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即其余各个变量均占有一定比例,可反映出本次调查在对象的选取上是顾及各类调查对象的深度及广度,从而避免片面性,较具客观性。 2、推断性统计分析 推断性统计分析是根据样本资料对总体的特征进行推断。《调研报告》一文主要采用通过样本对总体的未知参数进行估计的参数估计中的总体成数的区间估计法。如在第二部分“沉默权:真的很美好吗”的“沉默权的价值评判”中,其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律师认为沉默权是一项好制度,若以收回的27份律师问卷调查为样本,同时假设该调查的置信水平为95%,则P=80%=0.8,F(t)=95%,t=1.96,n=27,则总体成数的置信区间是0.8±0.15,即65%—95%。由此可见赞成沉默是一项好制度的律师有65%到95%的比例。因此,用此方法可以对其他未被调查的律师的意见情况进行一个总体估计评判,从而未沉默权的理论分析提供更广阔的依据空间。三、逻辑思维方法 理论思维是社会科学研究过程的后期阶段,其特点是在对文献资料或实证资料整理简化和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综观《调研报告》一文,可以看到其在形式逻辑上主要采用了归纳的方法。《调研报告》采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其只是对某类对象的部分进行调查,据其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论出该类对象的全部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这就是不完全归纳法。在本篇调查报告中,这种方法的运用比比皆是。如在第二部分“沉默权:真的很美好吗”的“沉默权存在的理论基础”中,对“沉默权是否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必然要求”这一问题 ,在所有被访者中有41%认为不是,22%回答不知道,只有37%的人认为是,可见作出准确判断的被访者比例并不高,从而推出“我们的普法与政法人员的培训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的结论。可以说,归纳方法的运用,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在调研中这种方法的应用尤其重要,可以使调查结果具有真实性与可信性。四、组织移植的法律移植方法 组织移植原是生物学中的概念,将其引入法学领域,用以类比研究法律移植问题。法律移植是指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或机制和操作技术,纳入本国的法治体系中。其存在着与器官移植相类似的问题——“成功地为受体所接受”地问题。我国的许多法律存在着未经深思熟虑就把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法律简单移植过来,造成异体排斥使许多法律移植失败的情况。为了改善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有必要进行法律移植,而沉默权的引入就是法律移植方法的体现。我们知道,沉默权制度作为现代刑事证据制度的重要内容,其最早使源于罗马法,后来逐渐在世界各国刑事诉讼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国刑事诉讼法开始引入沉默权只是近几年的事。因而就产生了沉默权在中国的可适应性问题,即中国社会现有的土壤是否真正适合沉默权这一“舶来品”的生长。可见,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在不断完善自身的进程中,也意识到应引入国外已有的先进经验,即移植国外法律制度,同时也认识到不能盲目引进,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找出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缺陷以及导致这些缺陷的可遗传的“人文基因”(即社会环境),然后寻找和培育可以用来替代和改良“人文基因”的优良基因或方法。于是,在对沉默权进行正式规范之前对其进行一定的调研,发掘其在中国的可适性有多大及完善该制度的措施就显得相当必要且重要。但不管怎么说,采用法律移植的方法引入沉默权,是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一条相当便捷的途径,同时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五、实证分析法 实证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其实包含着逻辑实证分析和经验实证分析两个基本层面。通常所说的“实证分析”一般只是指后者,也就是“社会分析方法”。所谓“经验实证方法”是按照社会学本身的模式,将法律实施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并对这些现象作出社会学解释的方法。可以说,在几乎所有社会科学的实证分析方面,社会分析方法是最基础、最普遍的一种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是属于描述性方法的范畴。所谓描述性方法即对现实存在的法律规范和法律活动作经验性的表述和说明,即归于实然(is)的范畴。实证分析法属于一种基本的研究方法,与之相对应,在具体方法上主要注重社会调查。 在《调研报告》一文中,其在整体上采用的就是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设计“沉默权:中国老百姓的认知度有多大”、“沉默权:真的很美好吗”以及“沉默权在中国:是奢侈品吗”这三个大问题再辅以各个具体的小问题来完成这一次实证调研工作。用实证分析法来研究法学并不多见,常用的是价值分析法(下文将具体阐释),而实证分析法的作用就在于,以《调研报告》为例,通过具体亲身的调研工作能获取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可以真正对社会各界对沉默权的真实看法有个大致把握,而这些素材是法学研究者坐在书房里所无从知晓的。而且,也只有通过这种亲身的调研,才能知道引入沉默权制度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法学研究就应该是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若脱离实践,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在法学界最早对实证分析与价值分析进行划分的实证主义法学鼻祖边沁就极力主张法学研究应以实然法为主。实际上,法律的制定、实施和改革本身必然要作用于社会,也会构成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法学研究者如果仅仅将观察视野局限在法律规则本身,就会忽视大量的制约法律实现的社会因素。就刑事司法制度的实施而论,目前中国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刑讯逼供,这就使对沉默权作为一种权利的研究成为必要。可以说,刑讯逼供本身并不符合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甚至与刑事诉讼法直接相违背。但是,它为什么发生且相当普遍,这就不仅涉及到刑事诉讼立法本身不严密的问题,还涉及到社会问题,因此,要对这一问题作出解释分析,就必须采用诸如数据统计分析、访谈、社会调查等经验分析方法,以较为精确的方式观察某一法律现象的现状、成因和发展轨迹,发现制约法律制定和法律实施的具体社会因素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分析,法学者可以为人们提供有关某一问题动态的、立体的、定量的解释,使得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尽可能接近客观实际情况。这就如医学上诊断与治疗的关系一样。社会学的分析就好比医生对病情进行诊断,这一工作应尽可能精确,使得有关病症的病理、程度、成因得到准确的分析。至于治疗甚至手术活动,则属于建立在“知”之上的“行”的范围了。六、价值分析法 价值分析法是与实证分析法相对应的研究方法。法学者通常用它来论证某一原则、规则、制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或者批判某一制度或现象的非正义性。价值分析法属于规范性方法的范畴,所谓规范性方法是找出既有法律规范和法律实践中的不足,并开出解决问题的处方,即归于“应然”(ought)的范畴。对于实然与应然,我认为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无法跨越的鸿沟,它们是相互关联补充的,应然是以实然为基础,实然以应然为归宿。就《调研报告》而言,其前三部分显然采取的是实证分析法,而第四部分则是明显的价值分析法
民商法学毕业论文选题(一)民法总论 1、民事法律行为理论研究 2、意思表示研究 3、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研究 4、间接代理制度研究 5、两大法系代理制度比较研究 6、诉讼时效的效力研究 7、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研究 8、法人的本质研究 9、我国合伙制度的完善 10、我国合伙的法律地位研究(二)物权法 11、我国物权法体系研究 12、法人财产权性质研究 13、企业法人两权分离制度研究 14、国家所有权制度研究 15、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 16、占有制度研究 17、物权行为研究 18、我国民法上抵押合同性质和效力研究 19、无权处分行为研究 20、法定代表人越权原则研究 21、我国民法上确立取得时效制度研究 22、相邻关系研究(三)债法 23、我国买卖合同性质和效力研究 24、非典型合同研究 25、旅游合同研究 26、一物二卖效力研究 27、转租之效力研究(四)商法总论 28、商法的本质 29、商事登记制度研究 30、商法的价值 31、商业名称制度研究 32、商法的基本原则研究 33、论商法与交易安全保护 34、商法总论对分论的指导意义 (五)公司法 35、论公司资本制度 36、公司股东利益的保护 37、大股东对小股东的责任或义务 38、论股权 39、论独立董事制度 40、董事的注意义务与忠诚义务 41、公司有限责任研究 42、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研究 43、公司收购中对广大中小股东的保护 44、一人公司研究 45、破产重整制度研究(六)证券法 46、承销人的尽职调查责任 47、公开披露制度的意义及其研究 48、证券法民事责任制度 49、我国证券法民事责任现状研究 50、搅拌现象研究 51、我国证券法调整的证券关系(七)海商法 52、论海运保函的法律问题 53、论提单中的并入条款 54、略论船舶所有人的责任限制问题 55、论海运货物留置权 56、海上货物运输承运人的责任期限探析 57、论提单的物权性 58、论我国海上承运人责任制度 59、船舶优先权研究 (八)票据法 60、论票据权利的善意取得 61、论票据对价 62、票据的无因性研究 63、论票据法的近因原则 64、论票据代理制度 65、票据伪造制度研究 66、论票据追索权 67、论票据利益偿还请求权 68、论票据保证 69、论票据时效 70、论票据背书 (九)保险法 71、论保险法的最大诚信原则 72、论保险利益原则 73、论保险代位求偿权 (十)知识产权法 74、论知识产权与物权。 75、论入世以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变革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76、论全球化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影响 77、论知识产权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78、论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 79、论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关系 80、论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1、论知识产权诉讼中的禁令制度 82、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中的司法保护 83、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法理学分析 84、论知识产权融资担保的方式 85、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中的平行进口的研究 86、论知识产权侵权的归责原则 87、论知识产权中的间接侵权 88、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数额立法的思考 89、论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90、论著作权与邻接权 91、论计算机软件保护及法律适用 92、论网络著作权保护制度 93、论数字化作品的知识产权问题 94、网络链接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95、试论电视综艺节目的知识产权保护 96、论计算机软件保护的法律问题 97、超链接的知识产权问题 98、电子商务的知识产权问题 99、模仿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100、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101、中文域名与相关知识产权保护 102、论域名的知识产权属性与立法、执法框架 103、论中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保护机制 104、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105、论新闻侵权 106、论有关大众传播的法律问题 107、论原产地名称和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 108、论商标与商号 109、论驰名商标的保护 110、论外观设计专利保护与商标保护、著作权保护的区别 111、论商业外观的法律保护 112、论商业方法专利 113、论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114、地理标志知识产权性质分析及法律对策 115、大型体育竞赛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116、论有关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问题 保险法参考题目 117、试论投保人告知义务 118、试论人身保险中的保险利益及存在时间 119、论保险合同的生效时间 120、论我国《保险法》中代位权制度的完善 121、论保险合同的非要式性 122、论保险人的合同解除权您的法学专业论文具体是什么题目呢有什么要求呢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