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以及生物工程产业的兴起,生物技术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迅速渗透,“二十一世纪是生物世纪”的预言正在得到验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高一生物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
高中是学生全面接触知识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对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健全,他们需要很多的知识去充实他们。新课标要求我们老师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找到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意义
使学生变成课程的中心。在以前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课堂的中心,上课的时候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也不会去思考一些问题。如果老师上课不提问,学生就盲目地听,也不思考也不提问。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真正做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老师要多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变成课堂的中心,提高他们对生物的兴趣。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己去设计并且实施实验,强化了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在进行实验设计之前,学生就会按照以往学过的生物内容进行设计,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复习了以前的内容,就会对学过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提升了对生物的兴趣。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途径
老师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思想。老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把老师讲的东西学会。多去鼓励学生在课上提问,在上课的时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老师所讲的内容中去。高中生要改变自己的听讲 方法 。我国目前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都很死板,只是简单抄写老师的板书,然后就去把这些笔记死记硬背,不能独立地去理解,不符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要求。所以,学生自己要改变不正确的上课方法,在上课的时候更积极一些,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上课效率,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也会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注重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讨论,然后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不能只是靠老师给自己讲解问题的答案,这样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还是不会。因此,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利用学生主体作用的优势,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总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可以很好地提高我们高中生物教学水平,对学生的学习也非常有利,我们老师要大力落实这样的教学形式。
《 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 教育 的应用 》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带来的是物质生活的丰富,但相对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匮乏。为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新课改的突破,高中生物教育中必须要渗透人文教育,培养成绩优秀、品德高尚的全面型人才。本文就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这一问题进行多层面研究,旨在提高高中生物教师对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这一问题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高中生物;人文教育;渗透研究
1人文教育的含义及其与生物学科的关系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我国最初 传统 文化 中的人文教育有教养、化成、规范人类行为的作用。春秋时斯,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主张二”和“礼”,主张以仁爱之心调解社会人际关系。在现代,“人文”又有了一定的发展,简单说来,人文,就是重视人的文化。集中体现在:重视人,尊重人,关爱人,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也叫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和充实人文精神。一直以来人文教育的阵地都是语文、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生物属于自然科学,好像和人文教育关系不大,但是,古往今来,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哪个不是品德高尚,受人敬仰。自然科学取之于自然,但用之于人,如何利用体现了它和人文精神的融合。生物学科中所体现的对生命的尊重、对健康的教育、对环保的教育都和人文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高中生物教育中必须渗透人文教育。
2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近现代以来,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攀比心理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继而引发炫富、失衡、冷漠等道德滑坡现象。国民的整体素质下降还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甚至有人利用自然科学做出一些害人害己的事。这已经偏离了他们掌握科学的最初目的。人的个性、主体性的及自然性的弱化甚至丧失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科学技术在不适当的使用下,就变成了奴役人的工具。成人世界直接影响了孩子世界。高中学生心理发育还未完全成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处于懵懂状态,并未完全建立。因此,他们需要正能量的引导,需要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再有,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目前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理所应当的享受着家长的溺爱,他们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缺乏信仰、畏惧困难、缺乏责任感、诚信意识淡薄、人情淡薄、功利心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等。我国的传统教育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在自然学科中很少渗透人文教育。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指挥下,教师和学生都以应试为目的,很多生物教师认为人文教育应该是文科老师的事,所以,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程度不够。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这必须引起高中生物教师的高度重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3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目标
新课标对高中教育提出了要设计三维目标的要求。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是对高中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提出的要求。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目标强调知识技能目标,生物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新课标面对新形势提出了人文教育的目标。生物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的“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能力。这些要求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物课程目标对人文教育的重视。
4高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原则
4.1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学中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让学生产生失衡的心理。要不断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经常进行鼓励。对有缺点的学生要耐心细致的作心理工作,用爱心感化他们,让他们认为世界是充满阳光的,让他们身上充满正能量。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肯定学生取得的阶段性成绩,这样才能让他们的综合能力得以发展。教师要掌握因材施教的原则,不能对学生求全责备,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的和谐发展。
4.2科学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科学性讲究的是真理至上,人文性讲究的是情感取向。这两者并不矛盾,相反还能相互促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也要追求精神的真、善、美。高中生物教学中不但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生命的可贵、幸福的真正含义、人类的终极关怀,让他们明白精神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使他们懂得学会生物的真正意义。
5高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途径
5.1运用目标做好渗透。高中生物教师要明确新课标中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在教学中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根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明确要求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和价值教育。
5.2运用教材进行渗透。无论何种教育都应该以教材的内容为主要基础,通过教材的知识的讲解,向学生摆明利害关系,让学生判断正确与否,在教师逐渐正向的引导下,学生对人文教育逐渐了解。高中生物教材中主要的人文主义教育就是环境,这就要求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当地环境的了解,让学生通过实践明白环境的状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总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践行新课标的要求,是新课改强调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具体体现,是对学生的尊重,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要及时的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探索人文教育的方法,培养出对社会有利、自信、乐观、豁达的全面人才。
作者:杨小慧 单位:吴起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秦佳佳,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3.5.
[2]高颖,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11期.
[3]李贤,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学科教育,2015.1.
[4]贺宇.武燕花,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探究,新课程,2014.
[5]钱莉莉,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探索,河南师范大学,2012.4.
有关高一生物论文范文推荐:
1. 高一生物论文范文
2. 高中生生物研究论文范文
3. 高中生物小论文范文精选
4. 浅谈高中生物论文范文
5. 高中生物研究论文范文
6. 生物学论文范文
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探讨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探讨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近年来,我国社会多领域快速发展。在高中阶段教育中,原有的教育教学重心发生了转变。在高中阶段生物教学中,要注重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整合科学的教学措施,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从提问到启发引导,再到实验启发引导、对比引导,为教学成效的提升提供充足的动力。高中生物与初中生物教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学活动组织开展中涉及较多实验活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要求。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大多相对成熟,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的生物学习思维能力,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探究启发式教学法;高中生物教学;思维能力;
引言:
我国的教育制度不断改革发展,在高中阶段教育中,要求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对启发式教学法的规范运用,最大限度地满足课程教学要求。高中生物教学涉及较多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思维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整合多项理论知识进行思考探究。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实际学习发展现状的整合,合理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各类问题、强化动手操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群体的多项素质。在长期教育发展中,培育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突出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应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意义
在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要注重规范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现状,制定相应措施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思考,便于学生深入理解不同知识点,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高效化引导,让学生参与不同问题的分析过程,并锻炼综合问题的解答能力。在高中生物学习中,积极探索也是重要内容,高中生物教师要准确讲解多项生物学相关理论,重点培育学生的生物学习意识,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生物实验中涉及的各项知识点。通过应用此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便于学生强化多项问题的综合思考能力。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提高对教科书中多项生物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便于学生后续的分析研究。由教学现状可知,启发式教学法的影响较大,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习中的各项问题,之后寻求教师的帮助与专业指导,加深学习印象。现阶段,多数生物教材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并掌握生物探究方法。此类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1]。
2、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
由当前高中生物教学活动组织开展的现状可知,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合理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有助于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在充分学习生物知识后,积极思考遇到的诸多问题,之后寻求教师的帮助,分析并解决问题。在知识点教学中,要注重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展开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例如在“细胞中的糖类与脂质”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制作教学课件,结合与细胞中的糖类和能量相关的生活实例。再比如引入“生活中消失的北极熊”事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简单概述冰川融化的'重要原因,多角度地论证冰川融化对北极熊生活的影响:冰川融化之后,北极熊的栖息地不断缩减,从食物中获取的热量减少了,北极熊为了维持生命会消耗较多能量物质。基于此类话题指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引入话题之后,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渗透生物细胞中的糖类、脂质物质消耗方式以及各类物质对机体正常活动产生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北极熊消耗自身能量的原理。此类论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探究能力,提升教学质量[2]。在教学中要注重转变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避免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负面影响,否则不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学活动难以有序开展。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教学现状讲述相关内容,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运用引导式教学模式时,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教学实例与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保证课堂教学内容有效渗透到学生思维中,有助于讲解专业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3]。
2.2、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中阶段生物教学中,包括诸多实验教学课程,教师要注重规范开展实验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教学中,不能单方面基于教材内容展开教学,否则难以揭示其中的奥秘。要注重组织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实验操作,便于学生理解重要知识点。教师要注重选取启发式实验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参与生物实验。例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要准备相应的实验操作方案、实验原理、实验主要内容等,指出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各类细节问题。
在制定实验方案时,要关注多项问题,比如肉组织、糖类物质要选取什么样的试剂进行有效鉴定;在黄豆组织蛋白质的鉴定中,要选取什么样的试剂、对试剂用量有什么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思考,参照现有理论知识强化教学成效。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的各项问题,比如不知道如何补充试剂等。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重基于相应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给予适当提示。通过逐步添加试剂判定不同实验现象,指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答生物问题。指导学生对生物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巩固现有知识,实现启发式教学目标[4]。
2.3、规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思考探究
在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开展过程中,教师如果单方面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将导致学生很难学习更多专业知识。所以,要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规范设计各类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但是,教师在提问时要关注细节,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现状进行评价,设计更多极具启发价值的问题。问题的答案要突出开放性,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学会独立思考。例如在“人体免疫与稳态”教学中,学生对人体免疫、人体稳态缺乏了解。此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面对诸多疾病,和人体免疫联系紧密。基于抗原设计,判定抗体、免疫系统组成中的各项问题。指导学生认识免疫系统的不同防线,再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感冒是由哪道防线受到破坏导致的,深化学生的学习认知。在此环节确保学生能结合教学任务深入探究,对课堂教学内容、多重知识点建立多项学习认知[5]。
2.4、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发散学生思维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规范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多媒体传授专业知识。在生物教学中,诸多概念性知识难以深入分析,学生短期内难以全面理解。所以,当前教师要注重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在启发式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方式[6]。基于图片、视频对教材中的关键知识进行分析,提升教学成效。在较为抽象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组建过程中,要注重以图片、视频的方式对模型进行集中展示,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助于判定生物膜流动情况、模型基本镶嵌形状等。之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介绍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助于获取学习启发。在多媒体教学中,通过视觉、听觉等途径实现多项知识点的输送,保证学生从更多角度理解并接受多重生物知识,在恰当的时期向学生讲述相关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效[7]。
2.5、采用生活化语言,开展启发式教学
在新时期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学主体不再是教师,教师主要扮演教学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教师自身的教学成效对学生学习质量具有较大影响,也决定了生物课程能否被更多学生肯定。当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灵活运用授课方式,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讲解教学的重难点,指导学生积极探索生物世界,学到更多全新的生物知识。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便于学生理解生物教学内容。采用生活化语言,结合启发式教学法,便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价值[8]。
3、结语
近年来,在教育制度改革发展中,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启发式教学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保障启发式教学模式能有效融入教学活动中,确保学生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实现高中生物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作为主要教育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启发式教学法融入课堂教学,对学生教育方式的改进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倪苗.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南北桥,2020(21):72.
[2]刘艳.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读与写,2020,17(25)-217.
[3]陈均勇.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11(20):64.
[4]余忠耀.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那[J].中外交流,2019,26(31):285.
[5]陶晓英.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高考.2019(3):25.
[6]王艳.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那[J.明日,2018(9):140.
[7]钱荣欢.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作文:教研,2018(8):58.
[8]孙风云.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2019(10)-:153.
答案是:B。B项是错误的,田鼠的摄食量减去粪便量即为同化量。D项是正确的,田鼠的同化量是7乘以10的9次方,下一营养级最多得到它20%的能量,也就是1.40乘以10的9次方。
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探讨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探讨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近年来,我国社会多领域快速发展。在高中阶段教育中,原有的教育教学重心发生了转变。在高中阶段生物教学中,要注重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整合科学的教学措施,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从提问到启发引导,再到实验启发引导、对比引导,为教学成效的提升提供充足的动力。高中生物与初中生物教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学活动组织开展中涉及较多实验活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要求。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大多相对成熟,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的生物学习思维能力,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探究启发式教学法;高中生物教学;思维能力;
引言:
我国的教育制度不断改革发展,在高中阶段教育中,要求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对启发式教学法的规范运用,最大限度地满足课程教学要求。高中生物教学涉及较多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思维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整合多项理论知识进行思考探究。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实际学习发展现状的整合,合理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各类问题、强化动手操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群体的多项素质。在长期教育发展中,培育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突出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应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意义
在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要注重规范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现状,制定相应措施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思考,便于学生深入理解不同知识点,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高效化引导,让学生参与不同问题的分析过程,并锻炼综合问题的解答能力。在高中生物学习中,积极探索也是重要内容,高中生物教师要准确讲解多项生物学相关理论,重点培育学生的生物学习意识,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生物实验中涉及的各项知识点。通过应用此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便于学生强化多项问题的综合思考能力。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提高对教科书中多项生物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便于学生后续的分析研究。由教学现状可知,启发式教学法的影响较大,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习中的各项问题,之后寻求教师的帮助与专业指导,加深学习印象。现阶段,多数生物教材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并掌握生物探究方法。此类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1]。
2、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
由当前高中生物教学活动组织开展的现状可知,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合理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有助于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在充分学习生物知识后,积极思考遇到的诸多问题,之后寻求教师的帮助,分析并解决问题。在知识点教学中,要注重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展开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例如在“细胞中的糖类与脂质”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制作教学课件,结合与细胞中的糖类和能量相关的生活实例。再比如引入“生活中消失的北极熊”事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简单概述冰川融化的'重要原因,多角度地论证冰川融化对北极熊生活的影响:冰川融化之后,北极熊的栖息地不断缩减,从食物中获取的热量减少了,北极熊为了维持生命会消耗较多能量物质。基于此类话题指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引入话题之后,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渗透生物细胞中的糖类、脂质物质消耗方式以及各类物质对机体正常活动产生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北极熊消耗自身能量的原理。此类论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探究能力,提升教学质量[2]。在教学中要注重转变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避免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负面影响,否则不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学活动难以有序开展。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教学现状讲述相关内容,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运用引导式教学模式时,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教学实例与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保证课堂教学内容有效渗透到学生思维中,有助于讲解专业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3]。
2.2、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中阶段生物教学中,包括诸多实验教学课程,教师要注重规范开展实验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教学中,不能单方面基于教材内容展开教学,否则难以揭示其中的奥秘。要注重组织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实验操作,便于学生理解重要知识点。教师要注重选取启发式实验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参与生物实验。例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要准备相应的实验操作方案、实验原理、实验主要内容等,指出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各类细节问题。
在制定实验方案时,要关注多项问题,比如肉组织、糖类物质要选取什么样的试剂进行有效鉴定;在黄豆组织蛋白质的鉴定中,要选取什么样的试剂、对试剂用量有什么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思考,参照现有理论知识强化教学成效。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的各项问题,比如不知道如何补充试剂等。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重基于相应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给予适当提示。通过逐步添加试剂判定不同实验现象,指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答生物问题。指导学生对生物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巩固现有知识,实现启发式教学目标[4]。
2.3、规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思考探究
在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开展过程中,教师如果单方面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将导致学生很难学习更多专业知识。所以,要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规范设计各类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但是,教师在提问时要关注细节,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现状进行评价,设计更多极具启发价值的问题。问题的答案要突出开放性,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学会独立思考。例如在“人体免疫与稳态”教学中,学生对人体免疫、人体稳态缺乏了解。此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面对诸多疾病,和人体免疫联系紧密。基于抗原设计,判定抗体、免疫系统组成中的各项问题。指导学生认识免疫系统的不同防线,再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感冒是由哪道防线受到破坏导致的,深化学生的学习认知。在此环节确保学生能结合教学任务深入探究,对课堂教学内容、多重知识点建立多项学习认知[5]。
2.4、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发散学生思维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规范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多媒体传授专业知识。在生物教学中,诸多概念性知识难以深入分析,学生短期内难以全面理解。所以,当前教师要注重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在启发式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方式[6]。基于图片、视频对教材中的关键知识进行分析,提升教学成效。在较为抽象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组建过程中,要注重以图片、视频的方式对模型进行集中展示,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助于判定生物膜流动情况、模型基本镶嵌形状等。之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介绍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助于获取学习启发。在多媒体教学中,通过视觉、听觉等途径实现多项知识点的输送,保证学生从更多角度理解并接受多重生物知识,在恰当的时期向学生讲述相关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效[7]。
2.5、采用生活化语言,开展启发式教学
在新时期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学主体不再是教师,教师主要扮演教学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教师自身的教学成效对学生学习质量具有较大影响,也决定了生物课程能否被更多学生肯定。当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灵活运用授课方式,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讲解教学的重难点,指导学生积极探索生物世界,学到更多全新的生物知识。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便于学生理解生物教学内容。采用生活化语言,结合启发式教学法,便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价值[8]。
3、结语
近年来,在教育制度改革发展中,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启发式教学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保障启发式教学模式能有效融入教学活动中,确保学生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实现高中生物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作为主要教育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启发式教学法融入课堂教学,对学生教育方式的改进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倪苗.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南北桥,2020(21):72.
[2]刘艳.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读与写,2020,17(25)-217.
[3]陈均勇.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11(20):64.
[4]余忠耀.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那[J].中外交流,2019,26(31):285.
[5]陶晓英.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高考.2019(3):25.
[6]王艳.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那[J.明日,2018(9):140.
[7]钱荣欢.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作文:教研,2018(8):58.
[8]孙风云.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2019(10)-:153.
生物研究性学习论文 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明确地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普通高中的必修内容和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而“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间虽然是有限的,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会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此,我在高中生物课中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作了初步的探索。一、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搞好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有人以为研究性学习只能在“研究性学习课”上开展,或只是语文、数学、外语等大学科的专利。事实上,每一门学科中,甚至每一节课,均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能,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理应在研究性学习上做足文章。国家教育部有关人士也指出,设立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一种过渡,研究性学习应在每一节课中都有体现。当然我们在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可以进行一些较大的课题研究,而在平常课堂上可进行较小课题的研究,或大课题中一个小环节的研究,但必须是由这门具体学科或其中的具体内容引起的“研究课题”,其“研究量”可小到几分钟甚至几句话,但必须是经过学生分析、综合、总结的,或是独立完成,或是合作完成,或是运用课本知识分析社会现象,或是为生活现象寻找理论依据等等。其课题的产生可由教师根据案例或在特定背景下提出,更可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在此“研究”中仍是配角,对主角——学生进行组织、引导、启发。如我在复习“高等植物无性生殖的特点”时,提出为什么“能保持母本的性状”。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并让学生把“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过程进行比较,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就会比老师直接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也会使学生学得灵活、学得扎实。可见,先有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才会产生教学行为的改变,原来“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改变为“师生共同探索”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堂”改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堂”,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为其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二、课堂教学仍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我们要培养学生具备的两个最重要的能力,但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决不是靠每周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就能解决的,所以必须把它贯彻到每一节课中去。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生物学教学在此大有用武之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适时适度引入研究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指导学生正确观察,引导自主研究生物教学中涉及不少生物标本和模型,正确指导学生对其结构进行认真的观察,将激发起学生开展自主研究的兴趣。例如,学习“植物的个体发育”时,先指导学生对大豆和玉米的种子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复习和识别各个组成部分,教师提示学生要搞清楚各个结构的来源。再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的过程及特点。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表现出强烈的探求欲。 2、组织学生相互交流,促成合作研究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多人合作才能解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生物教学上,也注意到了指导学生合作研究活动的开展。如在讲授“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图形区别”。这是一个难点,我就组织学生在认真观察课本图形的基础上相互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协作探究,归纳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3、要求学生大胆实践,开展模拟研究实践活动是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变成现实,而且可以使学到的知识得以“升华”。所以我在讲授“植物的营养生殖”时,就指导学生开展用根、茎、叶繁殖的实践活动,并进行仔细观察生根成活的过程。利用已有知识综合研究,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三、专题研究性学习课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又一重要途径国家教育部的新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高中各年级必须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高中生物学的任课教师也必须参加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去。 1、确定课题我在指导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让他们明白“在干什么”。他们不是为了学会具体的某一知识,而是要学会获取某一知识的方法,不要只重视研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掌握研究过程中的每一步是如何展开的。学生在目的很明确的前提下,就会有探索的积极性,就会投入到研究过程中去。起步阶段在帮助学生确定课题和研究方案时要多参与,因为课题确定是关键,课题太大则无法实施,而课题太小研究价值又不高,另外,课题要尽可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要具备开展研究的条件。而到研究已比较成熟时,最好让学生独立提出课题,当然教师也可提出指导性意见。 2、专题研究的展开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对课题难度较大的组可适当多予以指导,或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或在他们遇到困难时重新审视研究方案或是方案中的某一步骤。教师所有的指导活动都要对学生有所启发,让学生明白为何“错了”,怎样才能由“错”到“对”,让学生不管是在“对”中还是在“错”中都能有所提高。如一个课题组在研究课题“高等植物的营养生殖”时分别提出了“扦插茎的长度对提高成活率有何影响”的问题。我将学生分成两组,由他们对问题提出设想,收集资料,利用菊花茎开展实验,最终在实践中找到正确的认识。 3、开展结题指导研究性学习虽然不一定要求学生得出什么结果,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他们或在知识方面、或在技能方面,或在思想道德方面会有一定的收获。所以及时帮助他们总结成果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要求学生能写出小论文的就尽量写出小论文,实在不能写论文的,就要求学生写出心得体会,使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以及思想品德上得到新的提高。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已逐步由原有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既与合作伙伴同心协力,又能独立地运用已有知识、能力去解决问题;既注重研究结果,更注重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了解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了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习与人沟通合作,培养社会责任感。新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我们教师只有在转变观念、认真学习的前提下才能切实指导好研究性学习,让我们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才能逐步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
你这是写教育教学类的论文还是只是说要写生物类的论文呀~这样~生物类的论文 你可以去看下(生物过程、计算生物学、微生物前沿)这样的期刊~教育教学的话~你可以去看下(教育进展、创新教育研究)这样的吧
生物研究性学习论文 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明确地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普通高中的必修内容和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而“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间虽然是有限的,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会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此,我在高中生物课中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作了初步的探索。一、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搞好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有人以为研究性学习只能在“研究性学习课”上开展,或只是语文、数学、外语等大学科的专利。事实上,每一门学科中,甚至每一节课,均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能,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理应在研究性学习上做足文章。国家教育部有关人士也指出,设立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一种过渡,研究性学习应在每一节课中都有体现。当然我们在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可以进行一些较大的课题研究,而在平常课堂上可进行较小课题的研究,或大课题中一个小环节的研究,但必须是由这门具体学科或其中的具体内容引起的“研究课题”,其“研究量”可小到几分钟甚至几句话,但必须是经过学生分析、综合、总结的,或是独立完成,或是合作完成,或是运用课本知识分析社会现象,或是为生活现象寻找理论依据等等。其课题的产生可由教师根据案例或在特定背景下提出,更可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在此“研究”中仍是配角,对主角——学生进行组织、引导、启发。如我在复习“高等植物无性生殖的特点”时,提出为什么“能保持母本的性状”。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并让学生把“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过程进行比较,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就会比老师直接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也会使学生学得灵活、学得扎实。可见,先有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才会产生教学行为的改变,原来“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改变为“师生共同探索”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堂”改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堂”,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为其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二、课堂教学仍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我们要培养学生具备的两个最重要的能力,但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决不是靠每周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就能解决的,所以必须把它贯彻到每一节课中去。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生物学教学在此大有用武之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适时适度引入研究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指导学生正确观察,引导自主研究生物教学中涉及不少生物标本和模型,正确指导学生对其结构进行认真的观察,将激发起学生开展自主研究的兴趣。例如,学习“植物的个体发育”时,先指导学生对大豆和玉米的种子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复习和识别各个组成部分,教师提示学生要搞清楚各个结构的来源。再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的过程及特点。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表现出强烈的探求欲。 2、组织学生相互交流,促成合作研究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多人合作才能解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生物教学上,也注意到了指导学生合作研究活动的开展。如在讲授“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图形区别”。这是一个难点,我就组织学生在认真观察课本图形的基础上相互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协作探究,归纳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3、要求学生大胆实践,开展模拟研究实践活动是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变成现实,而且可以使学到的知识得以“升华”。所以我在讲授“植物的营养生殖”时,就指导学生开展用根、茎、叶繁殖的实践活动,并进行仔细观察生根成活的过程。利用已有知识综合研究,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三、专题研究性学习课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又一重要途径国家教育部的新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高中各年级必须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高中生物学的任课教师也必须参加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去。 1、确定课题我在指导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让他们明白“在干什么”。他们不是为了学会具体的某一知识,而是要学会获取某一知识的方法,不要只重视研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掌握研究过程中的每一步是如何展开的。学生在目的很明确的前提下,就会有探索的积极性,就会投入到研究过程中去。起步阶段在帮助学生确定课题和研究方案时要多参与,因为课题确定是关键,课题太大则无法实施,而课题太小研究价值又不高,另外,课题要尽可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要具备开展研究的条件。而到研究已比较成熟时,最好让学生独立提出课题,当然教师也可提出指导性意见。 2、专题研究的展开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对课题难度较大的组可适当多予以指导,或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或在他们遇到困难时重新审视研究方案或是方案中的某一步骤。教师所有的指导活动都要对学生有所启发,让学生明白为何“错了”,怎样才能由“错”到“对”,让学生不管是在“对”中还是在“错”中都能有所提高。如一个课题组在研究课题“高等植物的营养生殖”时分别提出了“扦插茎的长度对提高成活率有何影响”的问题。我将学生分成两组,由他们对问题提出设想,收集资料,利用菊花茎开展实验,最终在实践中找到正确的认识。 3、开展结题指导研究性学习虽然不一定要求学生得出什么结果,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他们或在知识方面、或在技能方面,或在思想道德方面会有一定的收获。所以及时帮助他们总结成果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要求学生能写出小论文的就尽量写出小论文,实在不能写论文的,就要求学生写出心得体会,使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以及思想品德上得到新的提高。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已逐步由原有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既与合作伙伴同心协力,又能独立地运用已有知识、能力去解决问题;既注重研究结果,更注重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了解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了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习与人沟通合作,培养社会责任感。新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我们教师只有在转变观念、认真学习的前提下才能切实指导好研究性学习,让我们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才能逐步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以及生物工程产业的兴起,生物技术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迅速渗透,“二十一世纪是生物世纪”的预言正在得到验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高一生物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
高中是学生全面接触知识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对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健全,他们需要很多的知识去充实他们。新课标要求我们老师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找到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意义
使学生变成课程的中心。在以前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课堂的中心,上课的时候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也不会去思考一些问题。如果老师上课不提问,学生就盲目地听,也不思考也不提问。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真正做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老师要多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变成课堂的中心,提高他们对生物的兴趣。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己去设计并且实施实验,强化了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在进行实验设计之前,学生就会按照以往学过的生物内容进行设计,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复习了以前的内容,就会对学过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提升了对生物的兴趣。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途径
老师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思想。老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把老师讲的东西学会。多去鼓励学生在课上提问,在上课的时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老师所讲的内容中去。高中生要改变自己的听讲 方法 。我国目前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都很死板,只是简单抄写老师的板书,然后就去把这些笔记死记硬背,不能独立地去理解,不符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要求。所以,学生自己要改变不正确的上课方法,在上课的时候更积极一些,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上课效率,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也会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注重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讨论,然后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不能只是靠老师给自己讲解问题的答案,这样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还是不会。因此,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利用学生主体作用的优势,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总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可以很好地提高我们高中生物教学水平,对学生的学习也非常有利,我们老师要大力落实这样的教学形式。
《 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 教育 的应用 》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带来的是物质生活的丰富,但相对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匮乏。为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新课改的突破,高中生物教育中必须要渗透人文教育,培养成绩优秀、品德高尚的全面型人才。本文就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这一问题进行多层面研究,旨在提高高中生物教师对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这一问题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高中生物;人文教育;渗透研究
1人文教育的含义及其与生物学科的关系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我国最初 传统 文化 中的人文教育有教养、化成、规范人类行为的作用。春秋时斯,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主张二”和“礼”,主张以仁爱之心调解社会人际关系。在现代,“人文”又有了一定的发展,简单说来,人文,就是重视人的文化。集中体现在:重视人,尊重人,关爱人,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也叫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和充实人文精神。一直以来人文教育的阵地都是语文、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生物属于自然科学,好像和人文教育关系不大,但是,古往今来,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哪个不是品德高尚,受人敬仰。自然科学取之于自然,但用之于人,如何利用体现了它和人文精神的融合。生物学科中所体现的对生命的尊重、对健康的教育、对环保的教育都和人文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高中生物教育中必须渗透人文教育。
2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近现代以来,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攀比心理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继而引发炫富、失衡、冷漠等道德滑坡现象。国民的整体素质下降还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甚至有人利用自然科学做出一些害人害己的事。这已经偏离了他们掌握科学的最初目的。人的个性、主体性的及自然性的弱化甚至丧失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科学技术在不适当的使用下,就变成了奴役人的工具。成人世界直接影响了孩子世界。高中学生心理发育还未完全成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处于懵懂状态,并未完全建立。因此,他们需要正能量的引导,需要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再有,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目前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理所应当的享受着家长的溺爱,他们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缺乏信仰、畏惧困难、缺乏责任感、诚信意识淡薄、人情淡薄、功利心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等。我国的传统教育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在自然学科中很少渗透人文教育。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指挥下,教师和学生都以应试为目的,很多生物教师认为人文教育应该是文科老师的事,所以,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程度不够。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这必须引起高中生物教师的高度重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3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目标
新课标对高中教育提出了要设计三维目标的要求。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是对高中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提出的要求。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目标强调知识技能目标,生物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新课标面对新形势提出了人文教育的目标。生物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的“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能力。这些要求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物课程目标对人文教育的重视。
4高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原则
4.1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学中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让学生产生失衡的心理。要不断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经常进行鼓励。对有缺点的学生要耐心细致的作心理工作,用爱心感化他们,让他们认为世界是充满阳光的,让他们身上充满正能量。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肯定学生取得的阶段性成绩,这样才能让他们的综合能力得以发展。教师要掌握因材施教的原则,不能对学生求全责备,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的和谐发展。
4.2科学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科学性讲究的是真理至上,人文性讲究的是情感取向。这两者并不矛盾,相反还能相互促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也要追求精神的真、善、美。高中生物教学中不但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生命的可贵、幸福的真正含义、人类的终极关怀,让他们明白精神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使他们懂得学会生物的真正意义。
5高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途径
5.1运用目标做好渗透。高中生物教师要明确新课标中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在教学中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根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明确要求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和价值教育。
5.2运用教材进行渗透。无论何种教育都应该以教材的内容为主要基础,通过教材的知识的讲解,向学生摆明利害关系,让学生判断正确与否,在教师逐渐正向的引导下,学生对人文教育逐渐了解。高中生物教材中主要的人文主义教育就是环境,这就要求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当地环境的了解,让学生通过实践明白环境的状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总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践行新课标的要求,是新课改强调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具体体现,是对学生的尊重,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要及时的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探索人文教育的方法,培养出对社会有利、自信、乐观、豁达的全面人才。
作者:杨小慧 单位:吴起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秦佳佳,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3.5.
[2]高颖,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11期.
[3]李贤,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学科教育,2015.1.
[4]贺宇.武燕花,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探究,新课程,2014.
[5]钱莉莉,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探索,河南师范大学,2012.4.
有关高一生物论文范文推荐:
1. 高一生物论文范文
2. 高中生生物研究论文范文
3. 高中生物小论文范文精选
4. 浅谈高中生物论文范文
5. 高中生物研究论文范文
6. 生物学论文范文
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的对策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的对策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生物学科其实是一门与社会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学科,高中生物知识本身就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将教材中的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关注生物学相关知识,进而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生物学问题,是我们在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希望通过分析高中生物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充分了解、认识生活化教学,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可行性的生活化教学对策,在生物学教学中加以应用,以期提高生物教学质量,进而更好的实现生物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
引言: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在生物课程内容选材上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因此,在必修课程内容选材上筛选了很多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但有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成绩和提高升学率,让学生对生物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记忆背诵,忽略了生物知识的生活化特点,使得学生难以理解知识,背得快忘得也快,进而造成学生对生物学不感兴趣。因此,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让生物知识回归生活,同时也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现象、原理、规律,将他们与教材对应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然后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强调[2]。从生活生产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进而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所以在高中生物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热情,而且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探寻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生活化教学担任着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职责,通过打造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学习过程,打破了传统教师一言堂的现状。这样有趣的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状态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课堂教学效果,积极的学习状态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从而使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老三中心论”是传统课堂教学最为显着的特征。我们的课堂教学,老师照本宣科,是读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机械灌输;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思维定式,造成了教师满堂灌和学生被动学的现象。我们清楚地知道,生物学科其实是一门与社会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学科,高中生物知识本身就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传染病与防治、癌症、人类的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等诸多方面的生物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在课堂上开展生活化教学不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又能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进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大多数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思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然而在面临或处理实际问题时,大多数学生往往是束手无策甚至于只会墨守成规不懂得创新变通。新课程改革要求生物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还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能力,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和学习态度,精心筛选出适合高中生认知水平的内容。生活化教学顺应新课改的要求,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因此,通过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增加与生活相关的生物学知识,诸如药物过敏、环境破坏、食品安全、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中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当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懂得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去阐述、分析和解决,进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认识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想要开展生活化教学,首先需要对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学校应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派遣教师到“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进修与生活化教学相关的内容,让教师充分认识和了解生活化教学的概念,它在应用过程中有何价值,以及该如何应用。相信通过对教师的培训,可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使用生活化教学策略以后,可以更好的让学生进行高中生物的学习。
(二)打造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教师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必须要进行备课,也就是设计教学案例和教学内容。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的观念没有完全改变,在备课时关注教材、教学参考书居多,只考虑自己怎样传授教材内容,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满堂灌的形式易造成学生厌恶生物,课堂变得单调无趣[3]。教学内容生活化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生活化即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蕴含的生物知识,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但不留意的小常识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把生活中的一些生物现象、生物规律、生物原理以及与生物有关的事件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利用生物书本上的知识点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和阐述,使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更具体、更形象。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收集生活素材,例如,在讲到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带几个体温计到课堂上去,让每个学生测量自己的体温并记录下来,通过小组比较或全班同学比较,学生会很容易的发现每个人的体温都是有差异的,且正常体温值是一个范围而不是确定的数值,从而引出体温动态平衡的生物概念。再例如,在讲到细胞中的自由水与结合水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带一盆水和一条毛巾去课堂,通过教师直接讲解将毛巾湿透然后拧干,拧出来的水是自由水,附着在毛巾上再也拧不下来的水是结合水。结合水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它是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蛋白质、多糖)结合,失去流动性和溶解性,成为生物体的构成部分,如果教师直接照本宣科,不将课本上的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生搬硬套,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因此教学内容生活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讲解课本上的抽象知识,学生学起来既不吃力,又觉得有趣,且对这个知识记忆持久。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生物课堂教学情境“生活化”,就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来学习生物课程,把生活经验生物化,生物问题生活化,体现出“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符合新课程的理念[4]。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首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然后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生活中与生物相关的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创设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生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熟悉的生活场景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的实用性,感受到生物的价值及生物学习的内在魅力。例如,秋冬时节,我们会看到树叶逐渐变黄,然后随风一吹就飘落在地。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在学习了植物光合色素和植物激素后,就可以用生物知识来解释:秋冬天,气温变低,日照时间变短,叶绿素性质相较于叶黄素、胡萝卜素不稳定,因此叶绿素先被分解,而叶黄素、胡萝卜素保留下来,因此就呈现我们所见的黄色;而树叶凋零主要是因为脱落酸积累,促进叶子休眠。因此教材中蕴含着生活素材,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可以用生物知识来解释,因此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积极寻在生物知识与生活的切合点。又如,“泡菜制作”的教学,教师设计“吃泡菜中毒事件”的教学情境,这一惨痛的生活事件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进一步要探究泡菜制作过程中的附属产物,探究检验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从生活中的“吃泡菜中毒事件”导入课堂教学,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经验,生活化情境的导入,将生物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四)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但以往的课后作业大都以书面作业为主,且常常考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在课堂上已经被灌输生物知识,在课后作业中还要巩固知识点的习题训练,真是苦不堪言。课后作业生活化,特别是布置一些动手操作类、实践探究类的课后作业,既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在学习了“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这节内容之后,教师可在课后让每位同学在家中利用不同品种的葡萄和塑料瓶或矿泉水瓶制作葡萄酒,观察并记录现象,一周后,学生在课堂上介绍葡萄酒的制作过程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此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制作葡萄酒的酵母菌主要来源于哪里?其他杂菌会不会引起发酵液的污染,你认为该从哪些方面防止发酵液被污染?为什么有些同学制作的葡萄酒有醋味?以此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食物防腐问题[3]。又如,在学习了“人类遗传病”这节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课后调查作业: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的发病率,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的发病率。因此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体验到自己掌握的书本知识是非常有用的,是能够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的,进而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物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中生物开展生活化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具有促进作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说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S].2018.
[2]马淑娟高中生物新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文理导航,2018(23)-.72.
[3]王崇健.对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思考与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7):92.
这个嘛,谁也帮你了你,只有靠你自己啦。
高中生物课堂的深度教学策略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我整理的高中生物课堂的深度教学策略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新课程标准下,非常有必要对高中生物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内容上的难度,要提高教学思想高度,追寻教学思维广度,其最明显的特征表现在,学生思维训练上的深度、教学知识的深度、教学方法的深度等方面。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深度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需要努力践行,更是一种教学理念,需要贯彻落实。
关键词:
高中生物,深度教学,教学研究
一、深度教学的本质
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紧密相连,深度学习来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研究术语,最初指的就是机器学习领域中,对声音、图像等识别的一种方式,随着教育学的不断发展与深化,深度学习也被广泛运用在教学设计研究中,因此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从教育学发展中来看,深度教学就是教师借助于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知识与符号的学习,并进入知识内部的意义领域、逻辑形式之中,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丰富价值与内涵,并将知识体系相对完善的呈现在人们面前,深度教学追求的不是教学内容上的`难度与深度,不是说教学内容越深越好,而是针对传统知识学习的一种重新认识。深度学习是一种批判性、主动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其注重的是学习者理解性学习、批判性思维模式的建立,强调的是学生要积极注重构建知识学习框架,对知识进行迁移,从教育者角度出发,深度学习的本质就是深度教学。
二、如何开展深度教学
1.基础知识教学中的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
深度教学的开展,要将基础知识的学习贯穿其中,基础知识是书本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对于部分知识而言,可以被限定在预设的范围之内,所谓的预设,指的就是预先指定,并按照一定规则开展教学活动的内容,其可以被看作遵守的是“输入、产出”的运行程式。强调了教学环节中的线性、单向安排,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将这部分内容看作是武断性、强制性“布道”过程。是规范、秩序、控制的代表,而在这部分知识学习之后会看到,学生所获得也是相对固化符号性知识。如果教师在深度教学中,将更多的实验课程贯穿其中,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创新、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变化、看待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情境中,主体间的交互作用,利用内隐精神活动、思维活动、外显操作活动的方式,强调在知识获取的基础上,学生情感沟通、思想交流、分享意义等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则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知识认知水平、更正学习态度、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习题教学中的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课程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编写也具有一定优势,如何在习题中强调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注重深度教学模式的建立,引导学生利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进行学习,要树立对生物学科的认识,能利用生物进化论基本观点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自学习的能力,在提升生物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强调知识学习的重要意义。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传授、知识学习、深度教学、深度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注重在习题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生物课程学习中,习题解析是深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其能建立知识学习、知识传递二者间的横向关系,能简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同时,能建立教师与学生间的纵向关系,能明确教学内容,这对于深化深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3.疑难问题解答中的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
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学生会在学习中遇到各种类型的疑惑,即便是教师,也会在备课、教学中遇到问题,对于这些疑惑与问题,部分教师采取了尽量回避的态度,还有的教师采取了应付的态度,并没有深入细致的分析。但殊不知,这种疑惑却为深度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如果对待每一个疑难问题,都有刨根问底、追究到底的态度,那么就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样,这些问题也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研究、学习疑难问题,利用疑难问题进行课堂练习,这样不仅能及时、有效地巩固新知识内容的学习,更有助于对现有知识的认识。为此,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按照教材学习目标和要求,设计好习题重点,做到灵活高效,以保障深度学习的贯彻落实。
结语
高中生物教学改革,更加多元化,注重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提出了更新、更多、更好的要求。作为生物教师而言,非常有必要在新形势下,创新教育手段和方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基于这一动机,本文从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出发,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了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的重要性,并以此为背景,提出了切实有效能促进深度教学模式发展的建议策略,以弥补现有研究成果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汪忠.新编生物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生物化学对医学生而言是一门比较难的课程,实验教学对于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化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基础医学专业是我校为适应我国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而新开设的专业,目的是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扎实的基础医学科学和生命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有较强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潜力,将来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医院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临床医学实验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专门人才[1]。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本质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医学等生命科学领域至关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生物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生物化学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必修课,是将来独立进行科研和教学的有力保证[2]。如何建立适合基础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与优化,适应该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是生物化学专业教师亟须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目前,医学院校的传统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主要模式、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如下:
①理论课程方面: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教师主要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授课,教师讲,学生听,却不利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在教材使用方面,基础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使用同样的教材,无法满足基础医学专业培养的需要。另外英语授课的比例不高。多年来,在对生物化学的授课过程中,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课件和参考资料中除了专业名词做了英语注解外基本上都是中文,课堂上也是以中文授课为主,不利于提高学生查阅英文文献、英文论文的撰写以及英语学术交流的能力。
②实验课程方面:实验课内容不能满足培养学生整体科研思维的需要。部分实验内容陈旧过时,不少生化实验仍然采用已经被淘汰的技术 方法 ,与生物化学的理论发展完全脱节,与临床实践也毫无联系,因此这些实验需彻底摈弃更换。另外实验教学模式大都是课前实验技术人员做好准备,上课时教师照本宣科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照方抓药”式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完成实验 报告 。整个实验模式貌似紧凑完善,但学生思维参与度不高,很多时候都是应付差事似的操作,这样的教学突出实验技术的过程,而学生不能完全掌握知识的连贯性,无法熟练地运用这些技术解决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因此,如何改革实验课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是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我校基础医学专业开设了生物化学以及高级生物化学两门相关课程。我们结合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和调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好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为今后的实际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1全面优化调整教学内容
1.1理论教学要制定合适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
基础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在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课,高级生物化学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课。前者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的阐明,后者主要侧重于学科的前沿进展和技术。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基础理论-临床科研知识体系的构建。课程首先介绍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和现状,帮助建立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接着具体讲授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内容,完善基础知识结构体系,然后在临床案例和科研论文情境中讲解各种疾病或技术, 总结 和提炼具体案例中的研究思想和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物质的代谢与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调控,对于这部分内容,采用多媒体对基本内容进行详细、重点的讲解。部分内容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加深理解。②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这部分内容应结合具体科研文献进行讲解。③疾病的发病机制,该部分内容结合临床病例进行系统介绍,可以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案例分析[3]。强调关注疾病具体的分子机制。由于生物化学发展非常迅速,由此衍生出的交叉学科的知识更是日新月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最新成就、最新进展不断整合到教学内容中,使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进一步了解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2实验教学要关注学科发展前沿技术,更新整合
现有实验内容我们对现有的生物化学实验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梳理,去除陈旧过时的实验,下一步将尝试:
①在每个实验开始引入合适的案例,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实验意图,有效地和临床、科研联系起来。
②尽量保证实验内容的连贯性,比如前次RNA提取实验获得的RNA可以作为下次RT-PCR的模板。
③为了使实验内容与临床联系更加密切,对于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测定和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两个实验,均增设高剂量组,通过正常样本和异常样本之间的比对,加深学生的印象。
④在高级生物化学实验安排中,尝试将有内在联系的多个实验整合为综合性实验。如可将原有的质粒抽提基础上增加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鉴定,连接产物的转化和阳性克隆的筛选,整合为完整的分子克隆实验。通过综合性实验的开设,不仅可以增加实验内容的系统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同时也要注意提供合适的科研问题情境,使学生能真正理解每个实验的原理和应用。
⑤依托我校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开展创新性实验,尝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
2全面优化调整教学方式
2.1理论教学方式
基础医学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与自学能力,因此为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时应尽量避免传统的“授课式”教学模式,可采用以下多种 教学方法 融合的方式。
2.1.1PBL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每年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规模在40人左右,而现有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教学 经验 使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部分采用PBL教学模式。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可以不仅仅局限于疾病案例的提供,一些具体的科研实验也可以作为案例,使学生逐步建立科学的学习和 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获取知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2.1.2启发式教学采用“简述-自学-总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讲课的主动性。例如酶的竞争性抑制章节中,可让学生主动查找临床上以竞争性抑制为原理的药物,让学生加以比较,加深学生理解。
2.1.3互动式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例如在讲解了DNA的生物合成的基本内容后,把整个班级分组,让每组学生主动查阅与逆转录有关的文献和最新进展,制作成PPT,每个组派一名代表用20分钟时间去讲解逆转录章节的相关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口头表达能力。
2.1.4加强英语授课比例在科研工作中,无论是查阅文献、撰写科研论文还是学术会议交流,对 专业英语 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英语授课的比例,尝试全英文PPT,教师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双语教学,尤其是专业名词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尽快提高专业英语水平。
2.2实验教学方式
将PBL教学的理念引入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把每个实验设定在有意义的科研问题或临床案例等情境中,通过学生的彼此合作解决问题,进而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使学生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又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以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案例引出蛋白质含量测定实验等。采取PBL与传统教学模式并行的教学方式,融合“互动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思考,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解释实践中的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生物化学作为基础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21世纪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基础医学专业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我们需要对生物化学教学进行及时的优化和调整,以便把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培养成为从事医学 教育 和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为部分研究性人才进入更高层次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既是一门重要的生命科学基础学科,又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目前自然科学中进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然而受传统的考试体系的影响,大多数院校的考核方式依然拘泥于传统的期末一次性“终结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一次考试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些学生应对这种考试是靠临考前的死记硬背,即使能得到好成绩,也仅仅是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却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计划。传统的考试体系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考试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提高考试的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考试体系的改革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科研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入形成性考核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素质教育培养的要求,有助于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为满足以“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临床医学医学生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要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考核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构建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形式
1)阶段性考试。当每个章节学习结束时,利用每个章节结束的最后一节课时间,对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闭卷测试。测试结束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现场对学生答疑解惑,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教师审阅测试答卷后,将答卷反馈给学生,充分保障学生对成绩评定情况的知情权,并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抓紧补正。
2)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实验课不仅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很好地煅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多站式实验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由临床班授课主讲教师担任主考,设四个考点,每个考点设监考教师两名,负责考试过程及考场纪律;每个考点的考试项目满分为5分,总计20分:第一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第二站:721型分光光度计和离心机使用第三站:电泳仪使用电泳加样第四站:装柱,层析柱上样
3)理论教学期末考试。理论教学终结考试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旨在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考试的内容涉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各方面知识,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问答题以及案例分析题等。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成绩评价
1)形成性评价(教师评价)。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的。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对学习的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研究所作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控制学习过程,使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培养合作意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有效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吉林省精品课程的平台资源,建立生物化学师生交流QQ群、微信群,改变了只能在课堂上与教师见面、提问、交流的状况。利用多种平台,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反馈学生学习的评价,调整学生学习的状态,更加有利于接下来课程的讲授。
2)学生互评。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流和沟通协调能力,为今后的医患交流打好基础。利用理论或实验教学的空闲时间,就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话题进行分组讨论,组长负责记录讨论的内容、过程和结论。讨论结束后,组内成员相互评分,讨论记录和评分形成文字性材料交给授课教师。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分值设置学生的结课评价成绩由阶段性考试成绩(占20%)、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成绩(占20%)和理论教学期末考试(占60%)组成,形成性评价和学生互评不计入结课考核成绩。
2考核体系改革的效果与体会
形成性考核体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时间紧迫,紧张感加强, 学习态度 端正,兴趣增强,能有意识地主动学习,利用课外时间搜集各种资源对课堂上的知识及时消化,随时进行复习,灵活地将知识变成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对理论和实验技能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形成性考核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多项能力阶段性考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互评的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师生的沟通平台使学生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形成性考核体系同时也激发着学生对专业问题的质疑与思考,训练了科研思维及批判意识。形成性考核体系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形成性考核体系给教师带来更大的自由度,并且在考核体系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反复论证,不断地摸索、创新、查漏补缺,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形成性考核体系促进教师自身成长与以往的考核模式相比,阶段性考核体系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在增强责任心的前提下,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来满足配合学生学习的需要。
3讨论
形成性考核体系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考试模式,它不仅重视理论教学,更加重视实验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这种以“阶段性考试+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理论教学期末考试”的考核体系取代传统的“一张试卷的终结性考试”定成绩的考核制度,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技能的动手操作水平和团队协作沟通等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核体系的改革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深层次变革,是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勇于开拓创新,又要科学分析,达到真正的教学考的统一,适应以“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临床医学医学生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要求,推动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摘 要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其重要,不但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轻松、愉快,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生物化学;学习兴趣;培养
学习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如何使学生激起并保持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 学习方法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主要工作。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基础生命科学[1],是现代医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在校学生缺少医学基础知识,也无疾病的临床概念印象,且 抽象思维 较差,常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给师生互动带来一定难度,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笔者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1 讲好绪论,上好第一次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对新鲜事物都会感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重视绪论的讲授艺术,给学生留下第一个深刻印象,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绪论的内容是每个学生接触这一门课的开始,能否激发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就很关键。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绪论阐述了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研究内容及与医学的关系等,具体内容篇幅虽小但涵盖面比较广,可谓是学会生物化学的大纲。为提高学生兴趣,可结合现实生活,以提问、设问、讨论等方法讲述DNA克隆及我国合成胰岛素的过程,让学生既知道学习生物化学的重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生物化学产生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求知欲望,使精力和思维集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思维活动自觉主动地跟着教师走。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不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需要。
例如在讲糖异生这一节前,首先问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人不吃饭约可活六周?靠什么维持能量供给?有学生回答:糖异生。追问:什么是糖异生?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中,由此产生疑惑、好奇,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再对该节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教学的吸引力,使课堂教学沿着“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三维进行。
对学生来说,学习的主动性首先来源于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清楚。在讲解生物化学过程中,应适时地对学生提出一些比较疑难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探讨和钻研,并学会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自己得出结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所以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认真“备问”,把要讲授的内容组织成“问题链”,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将这些“问题链”滚动提出,请学生回答,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让学生去思考,当学生得出正确结论时,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思维方法、推断结果给予表扬和鼓励,不断强化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引入临床病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现在已成为生物学各学科之间、医学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共同语言,单一的理论学习往往很枯燥,而临床基础教学一旦脱离临床实践就显得枯燥无味。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该门课程时应结合临床实践,采取典型病例,
通过病案分析讨论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比如在讨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病例中,针对性地设计3个问题。病例:某女,5岁 儿童 ,因使用新鲜蚕豆后出现头痛、发热,继而出现血红蛋白尿、贫血、黄疸,急诊入院。1)试分析该儿童为什么食用新鲜蚕豆后会出现血红蛋白尿、贫血和黄疸?2)分析该患儿的发病机制。3)对具有这类遗传性疾病的家族应该如何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
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去思考分析上述问题,提高学生应用基础 医学知识 解决临床医疗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学生接触到实际问题,激发兴趣,争相发言,教师再进行最后的总结。这样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热情,使学生联系临床实践,扩大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且易记、易懂、易巩固。通过开展病例讨论,以求达到传授知识、培训临床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4 采用多种授课方式,丰富课堂内容,巩固学生
学习兴趣
要学生乐学,教师必须乐教。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师展示才学的地方。要想维持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技巧的掌握和应用非常重要。
首先,教师应有扎实的教学功底,熟悉各种教学方法,并能根据教学实际去不断推陈出新。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在围绕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适当给学生补充一些内容新颖,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到所学知识的有限和不足,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和巩固对专业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脂类代谢时,可同时讲授暴饮暴食,摄入过多高脂肪食物对患者及社会造成的危害,通过举一反三,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
其次,要强化教学目标,淡化学科意识,并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实践教学,去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有兴趣的东西,越容易在头脑中扎根。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良好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兴趣是分不开的。要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并巩固和保持下去,教师的课堂教学除了做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等基本要求外,还需要一些风趣、幽默、富于情趣的教学语言来点缀。
此外,还可通过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性研讨与专题性 辩论 等多种形式,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在条件允许时,还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来增加 社会实践 ,使课堂从有限的教室空间延伸到广阔的社会舞台,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职业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早日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常教常新。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的主体,其学习兴趣一旦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就会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创造乐教乐学、教学相长的气氛。
参考文献
[1]查锡良,周春燕,周爱儒,等.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猜你喜欢:
1. 生物化学学习心得和体会范文
2. 生化药学论文
3. 关于生命与健康结课论文
4. 大学生健康论文3000字
5. 生物化学趣味记忆法
6. 食品与健康论文3000字
生物研究性学习论文 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明确地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普通高中的必修内容和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而“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间虽然是有限的,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会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此,我在高中生物课中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作了初步的探索。一、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搞好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有人以为研究性学习只能在“研究性学习课”上开展,或只是语文、数学、外语等大学科的专利。事实上,每一门学科中,甚至每一节课,均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能,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理应在研究性学习上做足文章。国家教育部有关人士也指出,设立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一种过渡,研究性学习应在每一节课中都有体现。当然我们在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可以进行一些较大的课题研究,而在平常课堂上可进行较小课题的研究,或大课题中一个小环节的研究,但必须是由这门具体学科或其中的具体内容引起的“研究课题”,其“研究量”可小到几分钟甚至几句话,但必须是经过学生分析、综合、总结的,或是独立完成,或是合作完成,或是运用课本知识分析社会现象,或是为生活现象寻找理论依据等等。其课题的产生可由教师根据案例或在特定背景下提出,更可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在此“研究”中仍是配角,对主角——学生进行组织、引导、启发。如我在复习“高等植物无性生殖的特点”时,提出为什么“能保持母本的性状”。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并让学生把“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过程进行比较,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就会比老师直接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也会使学生学得灵活、学得扎实。可见,先有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才会产生教学行为的改变,原来“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改变为“师生共同探索”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堂”改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堂”,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为其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二、课堂教学仍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我们要培养学生具备的两个最重要的能力,但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决不是靠每周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就能解决的,所以必须把它贯彻到每一节课中去。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生物学教学在此大有用武之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适时适度引入研究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指导学生正确观察,引导自主研究生物教学中涉及不少生物标本和模型,正确指导学生对其结构进行认真的观察,将激发起学生开展自主研究的兴趣。例如,学习“植物的个体发育”时,先指导学生对大豆和玉米的种子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复习和识别各个组成部分,教师提示学生要搞清楚各个结构的来源。再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的过程及特点。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表现出强烈的探求欲。 2、组织学生相互交流,促成合作研究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多人合作才能解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生物教学上,也注意到了指导学生合作研究活动的开展。如在讲授“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图形区别”。这是一个难点,我就组织学生在认真观察课本图形的基础上相互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协作探究,归纳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3、要求学生大胆实践,开展模拟研究实践活动是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变成现实,而且可以使学到的知识得以“升华”。所以我在讲授“植物的营养生殖”时,就指导学生开展用根、茎、叶繁殖的实践活动,并进行仔细观察生根成活的过程。利用已有知识综合研究,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三、专题研究性学习课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又一重要途径国家教育部的新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高中各年级必须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高中生物学的任课教师也必须参加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去。 1、确定课题我在指导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让他们明白“在干什么”。他们不是为了学会具体的某一知识,而是要学会获取某一知识的方法,不要只重视研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掌握研究过程中的每一步是如何展开的。学生在目的很明确的前提下,就会有探索的积极性,就会投入到研究过程中去。起步阶段在帮助学生确定课题和研究方案时要多参与,因为课题确定是关键,课题太大则无法实施,而课题太小研究价值又不高,另外,课题要尽可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要具备开展研究的条件。而到研究已比较成熟时,最好让学生独立提出课题,当然教师也可提出指导性意见。 2、专题研究的展开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对课题难度较大的组可适当多予以指导,或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或在他们遇到困难时重新审视研究方案或是方案中的某一步骤。教师所有的指导活动都要对学生有所启发,让学生明白为何“错了”,怎样才能由“错”到“对”,让学生不管是在“对”中还是在“错”中都能有所提高。如一个课题组在研究课题“高等植物的营养生殖”时分别提出了“扦插茎的长度对提高成活率有何影响”的问题。我将学生分成两组,由他们对问题提出设想,收集资料,利用菊花茎开展实验,最终在实践中找到正确的认识。 3、开展结题指导研究性学习虽然不一定要求学生得出什么结果,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他们或在知识方面、或在技能方面,或在思想道德方面会有一定的收获。所以及时帮助他们总结成果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要求学生能写出小论文的就尽量写出小论文,实在不能写论文的,就要求学生写出心得体会,使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以及思想品德上得到新的提高。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已逐步由原有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既与合作伙伴同心协力,又能独立地运用已有知识、能力去解决问题;既注重研究结果,更注重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了解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了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习与人沟通合作,培养社会责任感。新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我们教师只有在转变观念、认真学习的前提下才能切实指导好研究性学习,让我们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才能逐步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
生物化学对医学生而言是一门比较难的课程,实验教学对于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化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基础医学专业是我校为适应我国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而新开设的专业,目的是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扎实的基础医学科学和生命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有较强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潜力,将来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医院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临床医学实验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专门人才[1]。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本质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医学等生命科学领域至关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生物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生物化学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必修课,是将来独立进行科研和教学的有力保证[2]。如何建立适合基础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与优化,适应该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是生物化学专业教师亟须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目前,医学院校的传统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主要模式、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如下:
①理论课程方面: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教师主要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授课,教师讲,学生听,却不利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在教材使用方面,基础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使用同样的教材,无法满足基础医学专业培养的需要。另外英语授课的比例不高。多年来,在对生物化学的授课过程中,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课件和参考资料中除了专业名词做了英语注解外基本上都是中文,课堂上也是以中文授课为主,不利于提高学生查阅英文文献、英文论文的撰写以及英语学术交流的能力。
②实验课程方面:实验课内容不能满足培养学生整体科研思维的需要。部分实验内容陈旧过时,不少生化实验仍然采用已经被淘汰的技术 方法 ,与生物化学的理论发展完全脱节,与临床实践也毫无联系,因此这些实验需彻底摈弃更换。另外实验教学模式大都是课前实验技术人员做好准备,上课时教师照本宣科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照方抓药”式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完成实验 报告 。整个实验模式貌似紧凑完善,但学生思维参与度不高,很多时候都是应付差事似的操作,这样的教学突出实验技术的过程,而学生不能完全掌握知识的连贯性,无法熟练地运用这些技术解决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因此,如何改革实验课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是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我校基础医学专业开设了生物化学以及高级生物化学两门相关课程。我们结合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和调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好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为今后的实际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1全面优化调整教学内容
1.1理论教学要制定合适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
基础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在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课,高级生物化学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课。前者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的阐明,后者主要侧重于学科的前沿进展和技术。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基础理论-临床科研知识体系的构建。课程首先介绍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和现状,帮助建立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接着具体讲授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内容,完善基础知识结构体系,然后在临床案例和科研论文情境中讲解各种疾病或技术, 总结 和提炼具体案例中的研究思想和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物质的代谢与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调控,对于这部分内容,采用多媒体对基本内容进行详细、重点的讲解。部分内容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加深理解。②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这部分内容应结合具体科研文献进行讲解。③疾病的发病机制,该部分内容结合临床病例进行系统介绍,可以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案例分析[3]。强调关注疾病具体的分子机制。由于生物化学发展非常迅速,由此衍生出的交叉学科的知识更是日新月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最新成就、最新进展不断整合到教学内容中,使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进一步了解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2实验教学要关注学科发展前沿技术,更新整合
现有实验内容我们对现有的生物化学实验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梳理,去除陈旧过时的实验,下一步将尝试:
①在每个实验开始引入合适的案例,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实验意图,有效地和临床、科研联系起来。
②尽量保证实验内容的连贯性,比如前次RNA提取实验获得的RNA可以作为下次RT-PCR的模板。
③为了使实验内容与临床联系更加密切,对于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测定和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两个实验,均增设高剂量组,通过正常样本和异常样本之间的比对,加深学生的印象。
④在高级生物化学实验安排中,尝试将有内在联系的多个实验整合为综合性实验。如可将原有的质粒抽提基础上增加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鉴定,连接产物的转化和阳性克隆的筛选,整合为完整的分子克隆实验。通过综合性实验的开设,不仅可以增加实验内容的系统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同时也要注意提供合适的科研问题情境,使学生能真正理解每个实验的原理和应用。
⑤依托我校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开展创新性实验,尝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
2全面优化调整教学方式
2.1理论教学方式
基础医学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与自学能力,因此为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时应尽量避免传统的“授课式”教学模式,可采用以下多种 教学方法 融合的方式。
2.1.1PBL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每年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规模在40人左右,而现有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教学 经验 使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部分采用PBL教学模式。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可以不仅仅局限于疾病案例的提供,一些具体的科研实验也可以作为案例,使学生逐步建立科学的学习和 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获取知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2.1.2启发式教学采用“简述-自学-总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讲课的主动性。例如酶的竞争性抑制章节中,可让学生主动查找临床上以竞争性抑制为原理的药物,让学生加以比较,加深学生理解。
2.1.3互动式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例如在讲解了DNA的生物合成的基本内容后,把整个班级分组,让每组学生主动查阅与逆转录有关的文献和最新进展,制作成PPT,每个组派一名代表用20分钟时间去讲解逆转录章节的相关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口头表达能力。
2.1.4加强英语授课比例在科研工作中,无论是查阅文献、撰写科研论文还是学术会议交流,对 专业英语 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英语授课的比例,尝试全英文PPT,教师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双语教学,尤其是专业名词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尽快提高专业英语水平。
2.2实验教学方式
将PBL教学的理念引入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把每个实验设定在有意义的科研问题或临床案例等情境中,通过学生的彼此合作解决问题,进而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使学生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又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以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案例引出蛋白质含量测定实验等。采取PBL与传统教学模式并行的教学方式,融合“互动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思考,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解释实践中的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生物化学作为基础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21世纪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基础医学专业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我们需要对生物化学教学进行及时的优化和调整,以便把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培养成为从事医学 教育 和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为部分研究性人才进入更高层次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既是一门重要的生命科学基础学科,又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目前自然科学中进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然而受传统的考试体系的影响,大多数院校的考核方式依然拘泥于传统的期末一次性“终结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一次考试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些学生应对这种考试是靠临考前的死记硬背,即使能得到好成绩,也仅仅是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却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计划。传统的考试体系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考试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提高考试的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考试体系的改革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科研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入形成性考核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素质教育培养的要求,有助于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为满足以“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临床医学医学生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要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考核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构建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形式
1)阶段性考试。当每个章节学习结束时,利用每个章节结束的最后一节课时间,对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闭卷测试。测试结束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现场对学生答疑解惑,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教师审阅测试答卷后,将答卷反馈给学生,充分保障学生对成绩评定情况的知情权,并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抓紧补正。
2)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实验课不仅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很好地煅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多站式实验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由临床班授课主讲教师担任主考,设四个考点,每个考点设监考教师两名,负责考试过程及考场纪律;每个考点的考试项目满分为5分,总计20分:第一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第二站:721型分光光度计和离心机使用第三站:电泳仪使用电泳加样第四站:装柱,层析柱上样
3)理论教学期末考试。理论教学终结考试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旨在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考试的内容涉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各方面知识,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问答题以及案例分析题等。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成绩评价
1)形成性评价(教师评价)。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的。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对学习的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研究所作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控制学习过程,使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培养合作意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有效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吉林省精品课程的平台资源,建立生物化学师生交流QQ群、微信群,改变了只能在课堂上与教师见面、提问、交流的状况。利用多种平台,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反馈学生学习的评价,调整学生学习的状态,更加有利于接下来课程的讲授。
2)学生互评。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流和沟通协调能力,为今后的医患交流打好基础。利用理论或实验教学的空闲时间,就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话题进行分组讨论,组长负责记录讨论的内容、过程和结论。讨论结束后,组内成员相互评分,讨论记录和评分形成文字性材料交给授课教师。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分值设置学生的结课评价成绩由阶段性考试成绩(占20%)、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成绩(占20%)和理论教学期末考试(占60%)组成,形成性评价和学生互评不计入结课考核成绩。
2考核体系改革的效果与体会
形成性考核体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时间紧迫,紧张感加强, 学习态度 端正,兴趣增强,能有意识地主动学习,利用课外时间搜集各种资源对课堂上的知识及时消化,随时进行复习,灵活地将知识变成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对理论和实验技能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形成性考核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多项能力阶段性考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互评的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师生的沟通平台使学生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形成性考核体系同时也激发着学生对专业问题的质疑与思考,训练了科研思维及批判意识。形成性考核体系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形成性考核体系给教师带来更大的自由度,并且在考核体系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反复论证,不断地摸索、创新、查漏补缺,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形成性考核体系促进教师自身成长与以往的考核模式相比,阶段性考核体系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在增强责任心的前提下,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来满足配合学生学习的需要。
3讨论
形成性考核体系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考试模式,它不仅重视理论教学,更加重视实验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这种以“阶段性考试+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理论教学期末考试”的考核体系取代传统的“一张试卷的终结性考试”定成绩的考核制度,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技能的动手操作水平和团队协作沟通等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核体系的改革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深层次变革,是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勇于开拓创新,又要科学分析,达到真正的教学考的统一,适应以“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临床医学医学生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要求,推动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摘 要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其重要,不但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轻松、愉快,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生物化学;学习兴趣;培养
学习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如何使学生激起并保持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 学习方法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主要工作。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基础生命科学[1],是现代医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在校学生缺少医学基础知识,也无疾病的临床概念印象,且 抽象思维 较差,常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给师生互动带来一定难度,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笔者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1 讲好绪论,上好第一次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对新鲜事物都会感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重视绪论的讲授艺术,给学生留下第一个深刻印象,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绪论的内容是每个学生接触这一门课的开始,能否激发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就很关键。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绪论阐述了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研究内容及与医学的关系等,具体内容篇幅虽小但涵盖面比较广,可谓是学会生物化学的大纲。为提高学生兴趣,可结合现实生活,以提问、设问、讨论等方法讲述DNA克隆及我国合成胰岛素的过程,让学生既知道学习生物化学的重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生物化学产生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求知欲望,使精力和思维集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思维活动自觉主动地跟着教师走。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不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需要。
例如在讲糖异生这一节前,首先问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人不吃饭约可活六周?靠什么维持能量供给?有学生回答:糖异生。追问:什么是糖异生?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中,由此产生疑惑、好奇,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再对该节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教学的吸引力,使课堂教学沿着“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三维进行。
对学生来说,学习的主动性首先来源于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清楚。在讲解生物化学过程中,应适时地对学生提出一些比较疑难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探讨和钻研,并学会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自己得出结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所以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认真“备问”,把要讲授的内容组织成“问题链”,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将这些“问题链”滚动提出,请学生回答,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让学生去思考,当学生得出正确结论时,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思维方法、推断结果给予表扬和鼓励,不断强化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引入临床病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现在已成为生物学各学科之间、医学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共同语言,单一的理论学习往往很枯燥,而临床基础教学一旦脱离临床实践就显得枯燥无味。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该门课程时应结合临床实践,采取典型病例,
通过病案分析讨论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比如在讨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病例中,针对性地设计3个问题。病例:某女,5岁 儿童 ,因使用新鲜蚕豆后出现头痛、发热,继而出现血红蛋白尿、贫血、黄疸,急诊入院。1)试分析该儿童为什么食用新鲜蚕豆后会出现血红蛋白尿、贫血和黄疸?2)分析该患儿的发病机制。3)对具有这类遗传性疾病的家族应该如何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
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去思考分析上述问题,提高学生应用基础 医学知识 解决临床医疗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学生接触到实际问题,激发兴趣,争相发言,教师再进行最后的总结。这样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热情,使学生联系临床实践,扩大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且易记、易懂、易巩固。通过开展病例讨论,以求达到传授知识、培训临床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4 采用多种授课方式,丰富课堂内容,巩固学生
学习兴趣
要学生乐学,教师必须乐教。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师展示才学的地方。要想维持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技巧的掌握和应用非常重要。
首先,教师应有扎实的教学功底,熟悉各种教学方法,并能根据教学实际去不断推陈出新。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在围绕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适当给学生补充一些内容新颖,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到所学知识的有限和不足,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和巩固对专业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脂类代谢时,可同时讲授暴饮暴食,摄入过多高脂肪食物对患者及社会造成的危害,通过举一反三,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
其次,要强化教学目标,淡化学科意识,并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实践教学,去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有兴趣的东西,越容易在头脑中扎根。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良好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兴趣是分不开的。要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并巩固和保持下去,教师的课堂教学除了做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等基本要求外,还需要一些风趣、幽默、富于情趣的教学语言来点缀。
此外,还可通过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性研讨与专题性 辩论 等多种形式,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在条件允许时,还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来增加 社会实践 ,使课堂从有限的教室空间延伸到广阔的社会舞台,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职业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早日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常教常新。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的主体,其学习兴趣一旦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就会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创造乐教乐学、教学相长的气氛。
参考文献
[1]查锡良,周春燕,周爱儒,等.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猜你喜欢:
1. 生物化学学习心得和体会范文
2. 生化药学论文
3. 关于生命与健康结课论文
4. 大学生健康论文3000字
5. 生物化学趣味记忆法
6. 食品与健康论文3000字
你应该去网上多找下这类的论文~好好学习看下的~像(计算生物学、微生物前沿)等等这类的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