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小檗碱论文的研究目标

小檗碱论文的研究目标

发布时间:

小檗碱论文的研究目标

中国国科学家与临床医师联手,从分子水平揭开了小檗碱(黄连素)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奥秘。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世界权威杂志《自然医学》(《NatureMedicine》)上,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和评价,这是发掘祖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天然药物研究正逐步获得领先世界的成就。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蒋建东博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多年攻关,从基因序列、细胞、动物实验以及临床治疗等多个层面和角度,对小檗碱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药理作用、药效和分子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发现,小檗碱是在基因转录后水平上,通过作用于3'UTR区域稳定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mRNA(信使核糖核酸)来降低血脂的,与目前使用的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作用机理完全不同。这在理论上为寻找新型降血脂药物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临床研究表明,口服小檗碱(三个月每日1克)可以使高血脂病人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下降20%~35%,这一结果进一步被高血脂金色仓鼠模型动物实验所证实。课题组骨干、南京市第一医院魏静医师和来自美国加州帕拉尔托荣军医院的华裔科学家刘敬文博士均表示,小檗碱可能成为他汀类药物的替代药,并有望用于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心血管疾病。

黄连提取小檗碱毕业论文

论文1. Jun Yi, Xiaoli Ye, Dezhen Wang, Kai He, Yong Yang, Xujing Liu, Xuegang Li. Safety evaluation of main alkaloids from Rhizoma Coptidis.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3.145:303-310。2. Jinfeng Wu, Xiaoli Ye, Xuelong Cui, Xuegang Li, Lifeng Zheng and Zhu Chen. Reducing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cigarette smoke on oral peroxidase activity by addition of berberine in cigarette filter. Toxicology and Industrial Health. 2013. 29(4):317.3. Kai He, Xiaoli Ye∗, Xuegang Li∗∗, Hongying Chen, Lujiang Yuan, Yafei Deng, Xin Chen, Xiaoduo Li。Separation of two constituents from purple sweet potato by combination of silica gel column and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2012,881-882:49~54.4. Cytotoxicity and antihyperglycemic effect of minor constituents from Rhizoma Coptis in HepG2 cells.Hong-Ying Chen, Xiao-Li Ye, Xue-Long Cui, Kai He, Ya-Nan Jin, Zhu Chen, Xue-Gang Li. Fitoterapia。 2012, Vol 83, Iss 1, pp 67-73.5. Yafei Denga, Kai He, Xiaoli Ye, Xin Chen, Jing Huang, Xuegang Li, Lujiang Yuan*, Yalan Jin,Qing Jin, Panpan Li. Saponin rich fractions from Polygonatum odoratum (Mill.) Druce with more potential hypoglycemic effects.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141 (2012) 228– 233。6. Chen Zhu, Ye Xiaoli, Yi jun, Chen Xin, Li Xuegang. Synthesis of 9-O-glycosyl-berberine derivatives and bioavailability evaluation. Med Chem Res, 2012.V21(8):1641~1646.7. Baoshun Zhang,Tingting Chen,Zhu Chen,Mingxue Wang,Dengyu Zheng,Jinfeng Wua,Xiaofei Jiang, Xuegang Li。Synthesis and anti-hyperglycemic activity of hesperidin derivatives。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2012,22:7194-7197。8. Kai He, Xuegang Li, Xiaoli Ye, Lujiang Yuan, Xiaoduo Li, Xin Chen, Yafei Deng. A mitochondria-based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ntioxidant activities using 2’,7’‐dichlorofluorescin diacetate oxidation.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48 (2012) 454–461.9 Xiaoli Ye,Kai He,Xiaokang Zhu,Baoshun Zhang ,Xin Chen,Jun Yi,Xuegang Li. Synthesis and antihyperlipidemic efficiency of berberine-based 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reductase inhibitor。Med Chem Res, (2012) 21:1353–1362.10. Jinfeng Tian, Xiaoli Ye, Xuegang Li 。Preparative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harpagoside and angroside C from the root of 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ey by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J. Sep. Sci. 2012, 35, 2659–2664。11. Teng-Wen Ma, Xiao-Li Ye, Xue-Gang Li, Bao-Shun Zhang, Xiao-Fei Jiang and Zu Chen. Synthesis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8-Alkylpalmatine Derivatives.Letters in Drug Design & Discovery, 2011, 8,464~468.12. Yang yong, Ye xiao-li, Zhang Bao-shun, Li Xue-gang. Effect of 8-alkyberberine homologues on erythrocyte membrane. Indian Journal of experimemtal biology. 2011. 49(5):319~323.132. Xiaoli Ye, Xin Chen, Kai He, Jun Yi, Xuegang Li, Ping Li and Xiaohong Wang. Study of antihyperlipidemic effect on rabbits of 8-alkylberberine derivatives. Journal of Medicinal Plants Research. 2011, 5(8), 1390-1394.14. Baoshun Zhang, Xiaoli Ye, Zhu Chen, Xiaofei Jiang, Lujiang Yuan, Jun Yi, Xuegang Li. Synthesis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7-alkoxyhesperetin derivatives. Med Chem Res, (2011) 20:1200–120515. Xiao-fei Jiang, xiao-li Ye, Baoshun Zhang and Xue-gang Li. Synthesis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8-Alkyl Coptisine Derivatives. As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2011, 23(9): 3849~385216. Kai He,Xuegang Li,Xin Chen,Xiaoli Ye,Jing Huang,Yanan Jin,Panpan Li,Yafei Deng,Qing Jin,Qing Shi,Hejing Shu 。Evaluation on Antidiabetic Potential of Selec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n STZ-induced Diabetic Rats。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137:1135~1142。2011.17. Xiao-li Ye,Wen-wen Huang,Zhu chen,Xue-gang Li,Ping Li,Ping Lan,Liang Wang,Ying Gao,Zhong-qi Zhao,Xin Chen。Synergetic Effect and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 of 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 Inhibitors from 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J. Agric. Food Chem. 2010. 58 (5):3132–3138.18. H.-P. Wei, X.-L. Ye, Z. Chen, Y.-J. Zhong, P.-M. Li, S.-C. Pu, X.-G. Li. Synthesis and pharmacokinetic evaluation of novel N-acyl-cordycepinderivatives with a normal alkyl chain. 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009, 44:665~669。19. Li-Jun Wang, Xiao-Li Ye, Zhu Chen, Xue-Gang Li, Qing-Lei Sun, Bao-Shun Zhang, Xiao-Gang Cao, Gang Yu, Xiao-Hua Niu. Synthesis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3-octyloxy -8-alkyljatrorrhizine derivatives.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 2009, 11(4):365~370。20. G.-J. He a, X.-L. Ye, X. Moua, Z. Chen, X.-G. Li a。 Synthesis and antinociceptive activity of capsinoid derivatives。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009。44:3345~3349。21. Zhu Chen, Xue-Gang Li, Yong-Sheng Xie and Xiao-Li Ye. 9-O-Butyl-berberrubine bromide. 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 2009, E65,o1370。22. Xiaoli Yea, Li Xua, Xuegang Li b,∗, Zhu Chenb, Baoshun Zhangb, Lujiang Yuanb, Xing Chenb, Huajin Zhanga, Wen Changa, Shengliang Suna。 Antibacterial mechanism of houttuyfonate homologues against Bacillus subtilis。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350 (2009):130–135。23. WANG Li-Jun,YE Xiao-Li,LI Xue-Gang*,YU Gang, Cao Xiao-Gang,liang yan-tin,zhang hua-san。Synthesis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3-alkoxy-jatrorrhizine Derivatives。Planta Medica, 2008, 74:290~292。24. Ye Xiaoli, Li Xuegang, Lujiang Yuan, Linhu Ge, Shaobo Zhou. Interaction between houttuyfonate homologues with the cell membrane of Gram-positive and Gram-negative Bacteria.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 2007,301:412~418.25. Yuan Luijiang,Ye Xiaoli, Li Xuegang. Effect of octadecanoyl acetal sodium sulfite series with different numbers of double bond on their immunologic and surface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 2007, 9(1):49~58.26. Yang Yong, Ye Xiaoli, Li Xuegang, Zhen Jing, Zhang Baoshun, Yuan Lujiang. Studies on Synthesis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8-alkyl Berberine Derivatives with Long Aliphatic Chain. Planta Medica, 2007, 73:602~604.27. Ye Xiaoli, Li Xuegang . Interaction between houttuyfonate homologues and erythrocyte plasma membrane of rabbit in vitro.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 2006,279:218~224.28. Ye Xiaoli, Li Xuegang,Yuan lui jiang, he hong mei.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tibacterial and immunologic activities of Houttuyfonate homologues and their surface activities.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 2006, 8(4):327~33429. Ye Xiaoli, Li Xuegang. Effect of the Surface Activity on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Octadecanoyl Acetal Sodium Sulfite Series.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 2005, 268:85~89。30. Wang B.J., Zhang Z.G, Li X.G, Wang Y.J., He C.Y., Zhang J.S., Chen S,Y., “Cloning and analysis of a disease resistance gene homolog from soybean”,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3,45(7):864~870.31. Ye Xiaoli, Li Xuegang, Shu Changbing, Chen Shihong, Wang Qiang. (2000) The effects of surfactants on the activity of invertase and SOD of soybean leaf in vitro and in vivo. Colloid and Surface, 175:249~255.32. Ye Xiaoli, Li Xuegang, Chen Shihong, Wang Qiang. (2000) Effects of SFE on the activity of invertase of soybean leaf in vitro and vivo. Acta phytophysiologia Sinica, 26(5):446~452.33. Li Xue-gang,Zhang Guang-xian, Zhang Min-xiao, Wu Guang-quan. (1996) The surface activity and solubilization of anionic-cationic surfactant. Colloid and Surface, 111:161~166.34. Li xue-gang,liu Fa-min. (1995) Phase separation of the aqueous solution and the surface activity of oxyethylenated cationic anionic surfactants. Colloid and Surface, 96:113。35. Zhao Guo-xi,Li Xue-gang, (1991) Solubilization of n-octanol and n-octane by mixed aqueous solution of cationic-anionic surfactants. J.Colloid & Interf. Sci, 144:185.36. 陈红英,李学刚,叶小利,晋亚楠,黄 静,吴金凤。黄连中胆碱的分离及其对小檗碱在HepG2细胞中糖代谢作用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2):26~31。37. 丁阳平; 叶小利; 周洁; 罗赛; 练梦菲; 李学刚. 小檗碱衍生物合成及生理活性研究进展。有机化学,2012.32:667~685。38. 金 清,白晓华,邓亚飞,李学刚,袁吕江。木香降血糖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研究。中草药,2012,43(7):1371.39. 李琼,叶小利,曾红,陈新,李学刚。天花粉凝集素的提取工艺及降糖活性研究。中草药,2012,35(3):475。40.贺凯,李学刚, 陈红英, 叶小利, 邓亚飞, 陈新, 孙胜亮. 薄层色谱-荧光法联用测定黄连生物碱分配系数. 分析化学,2011,39(4):572~575.41. 张保顺,叶小利,陈竹,姚波,谭平,李学刚。有特色已完成的甲基橙皮素-7-烷基醚同系物的合成及其抗炎作用。药学学报,2011, 46 (7):811~817.42. 蒋小飞,李学刚,汤琳,叶小利。8-烷基黄连碱同系物的合成及体外降糖作用。中草药。2011,42(4):640~643。43. 杨红军,孙凤青,李朝荣,王豪举,冯昌荣,李学刚,张建明。利用中药防治长毛兔热应急。中国兽医杂志。2011,47(5):75。44. 王亮,叶小利,李学刚,陈竹,陈晓丹,高英,赵中启,黄文文,陈新,易骏。黄连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转化及分布.中国中药杂志,2010, 35(15):2017~2020.45. 黄文文,叶小利,李学刚,蓝萍,王亮,高英,朱家颖,李平,冯平.山楂中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成分及其协同效应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10, 35(18):2428~2431.46. 朱小康;叶小利;袁吕江;朱家颖;丁阳平;李学刚. 微波辐射下6-烷氧基大黄酸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 有机化学,2010,30(9):1335~134147. 丁阳平,叶小利,朱家颖,朱小康,李学刚。8-烷基—13-溴代盐酸小檗碱合成及对人体肝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中草药,2010,41(11):1765~1770。48. 李萍,王小红,冯平,李学刚,何臣。平抑舒治疗 2 型糖尿病阴虚热盛型 30 例临床观察。新中医,2010,42(9):31~33。49. 于刚, 曹晓钢, 叶小利, 李学刚, 陈竹, 袁吕江, 王立军. HPLC测定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的活性. 分析化学,2009,V37(1):87~90。50. 许理,李学刚,陈竹,张飞,叶小利.HPLC测定鱼腥草素对鸭肝脂肪酸合成酶活性影响.分析化学,2009, 37(5):729~732。51. 李亚梅,叶小利,李雪梅,褚浩锋,胡莎莎,刘国印,朱炎,李学刚. 助剂对小鼠吸收黄连总生物碱的影响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2009, 34(3):344~348.52.韦会平,叶小利,张华英,李学刚,钟英俊。用蛹虫草固体发酵法高效生产虫草素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9):2159~2162。53. 李逐波, 叶小利, 袁吕江, 李学刚,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动物组织中鱼腥草素同系物含量。分析化学,2007,35(2):297~300。54. 杨 勇, 叶小利, 郑 静, 张保顺, 李学刚.8-烷基盐酸小檗碱的合成及活性研究. 有机化学, 2007,27(11):1438~1440。55. 张兰辉,李学刚. (1993) 盐酸胍、脲对溶液中疏水链疏水能的影响. 化学学报, 51(8):869~873.56 李学刚, 邹承鲁. (1993) 盐酸己烷基双胍对肌酸激酶的活力及构橡的影响. 生物物理学报, 9(1):1~5. 专利技术1、“综合利用胱氨酸母液废水生产单一氨基酸及消除污染的方法”。专利号:ZL01132740.5。2、 黄连花或/和叶茶。发明人:李学刚、袁吕江、叶小利。中国技术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05 1 0020601.X。3、 黄连农药增效剂。发明人:李学刚;吴光权;叶小利;何红梅。中国技术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05 1 00206005。4、 8-辛基小檗碱盐酸盐、合成方法及应用。发明人:叶小利;李学刚。中国技术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610095288.0。5、长链烷基小檗碱盐衍生物、合成方法及应用。发明人:叶小利;李学刚。中国技术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710078505.X。6、4-烷氧基-香豆素脂肪酸酯、合成方法及应用。发明人: 叶小利;李学刚;袁吕江。中国技术发明专利,专利号:200810070223X。7、8-烷基加兰他敏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发明人: 叶小利;李学刚。中国技术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910103606.7。8、黄连碱的提取方法。发明人:李学刚;叶小利;袁吕江。中国技术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9101916207。9、一种黄连总生物碱提取工艺技术。发明人:叶小利;李学刚;袁吕江。中国技术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810069671.8。10、一种预防和治疗兔子热应急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发明人:李学刚;冯昌荣。中国技术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910103145.3。11、一种预防和治疗猪冬痢疾的中草药复方制剂。发明人:李学刚;冯昌荣。中国技术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910103144.9。12、降血压药物3-烷氧基—芒果苷、合成及应用。发明人:叶小利,李学刚。中国技术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910104184.5。13、一种以黄连须根为原料联产黄连生物碱提取方法。发明人:李学刚;叶小利。中国技术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810233362.X。14、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复方制剂。发明人:谢正杰。中国技术发明专利,专利号:200910103527.6。15、一种从黄连种提取阿魏酸和绿原酸等酸性成分的方法。发明人:李学刚;叶小利。中国技术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010514629.X。16、一种治疗湿热困脾型糖尿病的黄连复方制剂。发明人: 李学刚;叶小利。中国技术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010547697.6。17、N-烷酰基虫草素在制备治疗肿瘤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发明人:叶小利;李学刚。中国技术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910104006.2。18、一种具有降糖作用的黄连生物碱与阿魏酸复合物。发明人:李学刚;叶小利。中国技术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010514620.9。19、一种多功能复方黄连中草药牙膏。发明人:李琼、叶小利、李学刚、袁吕江。中国技术发明专利,专利号:201110085036.0。20、一种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中药复方制剂。发明人:李学刚、易骏、叶小利。中国技术发明专利,专利号:201110258401.3。21、3-烷氧基-6-羧基大黄酸或其可药用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发明人:李学刚;朱小康。中国技术发明专利,专利号:200910104466.5。22、提高壳斗科植物叶提取物抗菌活性的方法。发明人:袁吕江,李学刚,金清,邓亚飞。中国技术发明专利,专利号:201110031074.8。23、用于治疗糖尿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剂。发明人:李学刚、叶小利。中国技术发明专利,申请号:201110444253.4。24、葛根黄酮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发明人:李学刚、袁吕江、叶小利。中国技术发明专利,专利号:201110458717.7。25、具有减肥美容作用的玉葛粉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人:李学刚、叶小利。中国技术发明专利,专利号:201210035015.2。26、9-O-糖苷-小檗碱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发明人:袁吕江,叶小利,李学刚。中国技术发明专利,专利号:201010589543.3。

利用盐析降低小檗碱在水中的溶解度,但是nacl不宜过多,否则会是盐酸小檗碱悬浮而难以下沉(就跟盐海能浮人一个道理),对过滤造成困难

碱性磷酸酶研究论文题目

怎样写生物小论文1、 在中小学课外科技活动,对生物学科的某一专题是某一现象进行探索研究,把研究过程中枢观察纪录的资料,加工整理,综合分析,去会有共,并指出自己的观点。把上述的工作用文字系统全面的表达出来,这就是生物科学小论文。 2、 学生论文的特点 课题应具体,题目不应过大。因为基础知识薄弱,研究深度浅。生物科技小论文是学生进行生物科技活动的总结,这对扩大学生知识领域、培养能力、发展创造力,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完成生物小论文课题的方法 小论文课题确定后,怎样去完成研究课题呢?下面分别作些介绍。 (一) 考察法 即调查某一区域内的某些生物种类组成、数目和分布的规性等。如某的去昆虫种类及数目变化;环境宝物种的各种动物吹气候变化的调变,等等。这种研究犯法化钱少,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和设备一般的中小学都可进行。但指导教师事前应适当扑导,让学生与县长掌握一定的动物分类知识,并且事先订好固定的考察计划。 (二) 观察法:就是对某种动植物的个体进行仔细的观察,以了解掌握其生活习性和生长发育的规定性。佩观察的对象必须要有一定的数目,因为只对一个个体进行观察,其必然性的因素太大,回引响研究的结论。观察的同时,应随时注意收集实物资料,使证据更完全,效果更好。 (三) 实验法 在人物改变某个环境因素条件下(如营养、温度、光照等),观察在某一特定环境下,环境对生物产生的引响,找出其中的规定性的研究方法。注意点:1:要有对照组 2:研究的对象要有一定的数目。 例:"营养对青蛙蝌蚪发育的影响"。 实验时,分天然水和坦然谁加少是农家肥,两族作对照。试验过程中,除了营养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如蝌蚪的来源、大小、水温、光照等都要尽权,一免其他因素影响了实验。 以上三种方法在实验研究中常有的,以那一中为止,以课题内容、性质而定。但不要用那种方法,都要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特别是在变化过程,要做好计数和测量,记录下来,然后用统计学得出正确的结论

细胞生物学的兴起从1893年O.赫特维希出版专著《细胞与组织》起到20世纪50年代,细胞学逐步从形态的描述和实验转向结构和功能的探讨。1931年E.鲁斯卡和M.克诺尔创建了第一台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到1945年分辨率已达到 20埃。50、60年代随着电子显微镜的改进与相应技术的建立,以及受分子生物学的影响,对细胞的观察研究进入了新的层次,人们力求从亚细胞结构水平甚至分子水平结构上阐明细胞的整体功能。这就使细胞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分支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细胞概念的发展 1925年美国细胞学家E.B.威尔逊出版的《发育和遗传中的细胞》(第 3版)是19世纪中后期以来,有关细胞学研究的总结。他所提出的光学显微镜下的细胞模式图,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以及主要的细胞器和内含物等,一直沿用到1950年。50年代起,随着电镜的广泛应用,发现膜是细胞的基本结构。60年代还发现细胞质内的微管和微丝,以及由微管按一定规律集聚成的鞭毛、纤毛、基体和中心体等。因此,到70年代开始提出细胞主要是由膜系统结构组成的复杂的动态体系,它既有膜相结构(如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器、核膜、线粒体、溶酶体、过氧化酶体等),又有非膜相结构(如核糖体、中心体、微管、微丝、细胞质基质、核仁、染色质、核基质等)。对于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则概括为:细胞是遗传信息和代谢信息的储存和传递的系统;细胞是从小分子合成复杂大分子,特别是核酸和蛋白质的系统;细胞又是一个内部有能量流动,并保持整体动态平衡的开放系统。二.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1917年美国化学家、物理学家I.朗缪尔发表单分子薄膜的开创性实验结果,为现代的细胞膜结构概念奠定了基础。1935年英国生物学家J.F.丹尼利和 H.戴维森提出“丹尼利-戴维森模型”。他们认为细胞表面膜有一个类脂构成的核心,脂分子的极性端朝外,每边覆盖一层单分子的蛋白。50年代以来通过瑞典生物学家F.S.舍斯特兰德、美国物理学家J.D.罗伯逊等各自用电子显微镜所作的研究,于1959年指出多数膜是由暗-明-暗,即蛋白-磷脂-蛋白三层组成的“三合板”式结构。这种膜的模型有相当普遍性,故称单位膜。单位膜膜型未能反映膜的动态结构和膜功能的多样性与专一性。到70年代,又有人先后提出“流体镶嵌膜”模型,“晶格镶嵌膜”模型,反映了膜的流动性,但仍无定论。后来知道,把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来的细胞外周膜的功能十分复杂。60年代以来的大量研究工作表明外周膜具有物质转运、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细胞和分子识别等重要功能。三. 染色体的结构1924年确认植物细胞核同动物细胞核相同,也含有DNA。到30~40年代已分析出染色质内含有DNA、RNA,酸性蛋白和碱性组蛋白。50年代对各主要成分进行了定量测定,并明确了DNA和组蛋白结合成的核蛋白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60年代又根据所含赖氨酸、精氨酸的多少,将组蛋白划分为H1、H2a、H2b、H3、H4五种。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阐明,推动了染色体结构的研究。1957年美国的泰勒提出的边链模型,属于“蛋白质骨架”模型。同年英国的威尔金斯则提出以DNA为核心的模型。这两类模型在60~70年代均各有发展。1974年由A.L.奥林斯、D.E.奥林斯、科恩伯格和奥特脱等提出并经过多方证明的核小体模型,又完全替代了以DNA为核心的超盘绕模型。反映了对染色体结构的新认识。四. 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1934年美国解剖学家R.R.本斯利和 N.L.霍尔成功地分离了豚鼠肝脏的线粒体, 开创了用生化方法直接研究细胞器的广阔前景。1948年已确定线粒体是细胞呼吸的场所,又是细胞能量转换的中心。50年代,罗马尼亚裔的美国细胞生物学家G.E.帕拉德(1952)和F.S.舍斯特兰德(1954)分别发表线粒体结构的报告,虽略有差异,但主要方面比较一致。1956年G.E.帕拉德提出线粒体由外膜、内膜、脊、外室、内室和基质等组成,不久就得到了普遍的承认。1962年用负染色法发现线粒体的内膜粒子。以后通过拆离重组实验,证明内膜粒子即ATP酶复合体。1973年查明ATP酶复合体头部、柄部和基部的各亚单位和分子量,其分子量总和与整体测定的分子量接近。线粒体最重要的功能是进行与 ATP合成有关的氧化磷酸化作用。关于氧化磷酸化的机理研究,1953年德国生化学家E.C.斯莱特提出化学偶联假说;1961年英国生化学家P.米切尔提出化学渗透偶联假说;1964年先由P.D.博耶后又由 D.E.格林提出构型偶联假说。3种假说都认为偶联涉及一种最初的受能状态,如高能的中间产物,H□离子梯度及构型的变化等,并由它们推动 ATP的合成。三者都各有依据,但也有未能证实的方面。

19世纪后期显微技术的改进,生物固定技术(如:Fleming 1882,1884;Canoy 1886)和染色技术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人们对细胞显微结构的认识,各种细胞器相继被发现,20世纪30年代电子显微镜技术的问世,是细胞形态的研究达到了空前的高潮。20世纪50年代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推动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1.1831 英国人Robert Brown 发现植物细胞核。2.1832 比利时人C. J. Dumortier 观察了藻类的细胞分裂,并认为细胞来源于原来存在的细胞。3.1835 德国人H. von Molh 仔细观察了植物的细胞分裂,认为是植物的根和芽尖极易观察到的现象。4.1835 法国人F. Dujardin 观察动物活细胞时发现“肉样质”(Sarcode)。5.1839 捷克人J. E. Pukinye 用protoplasm这一术语描述细胞物质,“Protoplast”为神学用语,指人类始祖亚当。6.1841 波兰人R. Remak发现鸡胚血细胞的直接分裂(无丝分裂)。7.1846 德国人H. von Mohl研究了植物原生质,发表了“identifies protoplasm as the substance of cells”。8.1848 德国人W. Hofmeister 描绘了鸭跖草Tradescantia的花粉母细胞,明确的体现出染色体,但他没有认识到之一重要性,40年后德国人H. von Waldeyer因这一结构可被碱性染料着色而定名为Chromosome。9.1861 德国人M. Shultze 认为动物细胞内的肉样质和植物体内的原生质具有同样的意义,他给细胞的定义是:“the cell is an accumulation of living substance or protoplasm definitely delimited in space and possessing a cell membrane and nucleus。”10.1864 德国人Max Schultze 观察了植物的胞间连丝。11.1865 德国人J. von Suchs 发现叶绿体。12.1866 奥地利人G. Mendel 发表了对豌豆的杂交试验结果,提出遗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13.1868 英国人T. H. Huxley 在爱丁堡作题为“生命的物质基础”(the physical basis of life)的演讲报告时首次把原生质的概念介绍给了英国公众。14.1869 瑞士人F. Miescher 从脓细胞中分离出核酸。15.1876 德国人O.Hertwig发现海胆的受精现象,其论文题目为“observe the fertilization of a sea urchin egg”。16.1879 德国人W. Flemming观察了蝾螈细胞的有丝分裂,于1882年提出了mitosis 这一术语。后来德国人E. Strasburger(1876-80)在植物细胞中发现有丝分裂,认为有丝分裂的实质是核内丝状物(染色体)的形成及其向两个子细胞的平均分配,动植物的受精实质上是父本和母本配子核的融合,并于1984提出了Prophase和Metaphase的概念。17.1882 德国人E. Strasburger 提出细胞质(cytoplasm)和核质(nucleoplasm)的概念。18.1883 比利时人E. van Beneden 证明马蛔虫Ascaris megalocephala配子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并且在受精过程中卵子和精子贡献给合子的染色体数目相等。19.1883 比利时人E. van Beneden和德国人T. Boveri发现中心体。20.1884 德国人O.Hertwig和E. Strasburger提出细胞核控制遗传的论断。21.1886 德国人A. Weismann 提出种质论。22.1890 德国人Richard Altmann 描述了线粒体的染色方法,他推测线粒体就像细胞的内共生物,并认为线粒体与能量代谢有关。他还于1889年提出了核酸的概念。23.1892 德国人T. Boveri和O. Hertwig研究了减数分裂的本质,并描述了染色体联会现象。24.1898 意大利人C. Golgi 用银染法观察高尔基体。25.1900孟德尔在34年前发表的遗传法则被重新发现。26.1905 美国人Clarence McClung shows that female mammals have 2 X chromosomes and that males have an X and a Y27.1908 美国人T. H. Morgan以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为材料开始著名的遗传学实验,1910年提出遗传的染色体理论,1919年发表“遗传的本质”(Physical Basis of Heredity)。1926年发表“基因学说”(The Theory of the Gene)28.1910 德国人A. Kossel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他首先分离出腺嘌呤、胸腺嘧啶和组氨酸。29. 1935 美国人W. M. Stanley 首次得到烟草花叶病毒的结晶体。30.1940 德国人G. A. Kausche和H. Ruska 发表了世界第一张叶绿体的电镜照片。31.1941 美国人G. W. Beadle和E. L. Tatum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概念。32.1944 美国人O. Avery,C. Macleod 和M. McCarthy等人通过微生物转化试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33.1945 美国的K. R. Porter、A. Claude 和E. F. Fullam发现小鼠成纤维细胞中的内质网。34.1949 加拿大人M. Bar发现巴氏小体。35.1951 美国人James Bonner发现线粒体与细胞呼吸有关。36.1953 美国人J. D. Watson 和英国人F. H. C. Crick提出DNA双螺旋模型。37.1955 比利时人C. de Duve发现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38.1955 美国人Vincent Du Vigneaud因人工合成多肽而获诺贝尔奖。39.1956年,蒋有兴(美籍华人)利用徐道觉发明的低渗处理技术证实了人的2n为46条,而不是48条。40.1957 J. D. Robertson[2]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41.1961 英国人P. Mitchell 提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偶联的化学渗透学说,获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42.1961-64 美国人M. W. Nirenberg破译DNA遗传密码。43.1968 瑞士人Werner Arber从细菌中发现DNA限制性内切酶。44.1970 美国人D. Baltimore、R. Dulbecco 和H. Temin由于发现在RNA肿瘤病毒中存在以RNA为模板,逆转录生成DNA的逆转录酶而获1975共享诺贝尔生理医学奖。45.1971 美国人Daniel Nathans 和Hamilton Smith发展了核酸酶切技术。46.1973 美国人S. Cohen和H. Boyer将外源基因拼接在质粒中,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从而揭开基因工程的序幕。47.1975 英国人F. Sanger设计出DNA测序的双脱氧法。于198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此外Sanger还由于1953年测定了牛胰岛素的一级结构而获得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48.1982 美国人S. B. Prusiner发现蛋白质因子Prion,更新了医学感染的概念,于1997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49.1983 美国人K. B. Mullis发明PCR仪,1987年发表了“Specific synthesis of DNA in vitro via a polymerase-catalyzed chain reaction”,于199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50.1984 德国人G. J. F. Kohler、阿根廷人C. Milstein[3]和丹麦科学家N. K. Jerne由于发展了单克隆抗体技术,完善了极微量蛋白质的检测技术而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51.1989 美国人S. Altman和T. R. Cech由于发现某些RNA具有酶的功能(称为核酶)而共享诺贝尔化学奖。Bishop和Varmus由于发现正常细胞同样带有原癌基因而分享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52.1997多利羊在卢斯林研究所诞生,成为世纪末的重大新闻。多利是Ian Wilmut领导的研究小组克隆的(图1-3)。53.1998 美国人T. Wakayama和R. Yanagimachi成功地用冻干精子繁殖出小鼠。54.2000 世界首例克隆猪在苏格兰诞生,是由Alan Coleman领导的研究小组克隆的。55.2001 美国人Leland Hartwell、英国人Paul Nurse、Timothy Hunt因对细胞周期调控机理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56.2002 英国人Sydney Brenner、美国人H. Robert Horvitz和英国人John E. Sulston,因在器官发育的遗传调控和细胞程序性死亡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7.2003 美国科学家Peter Agre和Roderick MacKinnon,分别因对细胞膜水通道,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目标

论文的目的是阐明你想要通过研究来解决什么问题或解答什么疑问。目的通常包括研究的主要问题、目标和研究计划。

论文的意义是说明研究的重要性,它将如何改变已有的知识或实践,或者如何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基础。

在写目的和意义时,可以遵循以下几点提示:

希望能帮助到您~

基本研究内容一般包括:1、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2、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目标特色:1、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2、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扩展资料毕业论文的作用:1、推动教育科研活专动自身不断完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讲,教育科研活动均属创造性活动。为了保证教育科研活动越发卓有成效,论文是十分有必要的。2、交流认识:教育科研过程,属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这种经过精心设计、精心探索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不仅对直接参加者来说是十分宝贵的。

我们在写论文或者是看别人的论文时,总容易被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等名词搞混淆; 最近查了一些资料,对以下名词做了相应解释,总结如下: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目的与意义 03 研究目标 04 研究内容 05 研究对象 06 国内外研究现状 07 研究方法 正文共:2131 字 1 图 预计阅读时间:6 分钟 01 研究背景 ① 研究主题的大环境介绍 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你要做这个主题的研究?? 是行业发展至此,需要考虑这个问题;还是以前存在,一直未得到解决的问题。 ② 研究主题的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 研究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因此,现实背景是现实的需求,理论背景是现有理论的缺陷或者漏洞。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 有些论文的研究背景仅是堆砌现有的研究进展,而不明确提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如此写作虽然与研究主题相关,但是与后文的衔接缺乏因果关联。 0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做这项研究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对成果的预期。 研究意义:做这项研究之后,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价值和推动作用。 “目的”的对象更加具体一些,实实在在的做了哪些事情,解决了哪些问题。“意义”可以适当抽象一些,包含自己对研究成果的预期,成果会对该行业(或者领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推动什么的前进。 03 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是指具体的要达到的“目的”,如通过研究构建某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方法,获得某某规律,揭示某某机理等等。 目标是过程,目的是结果。 研究目标是对“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研究内容”是通过做许多事情达到研究目标。 04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是为了达到“研究目标”所做的具体操作步骤。 在研究目标的基础上,细化达到这个目标具体要做的事情。要事无巨细的列出来,明确每一步的内容该怎么开展下去。该节内容要注意与“可行性与创新性”相关。 研究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的关系 05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我们“研究内容”的主体,一般是较为具体事物或理论; 针对该主体使用各类方式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研究的结论。 06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们通过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得到: 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 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 别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从而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 别人已做过,你要重新做实验来验证。 该节注意事项: 不要把研究现状写成事物本身发展现状。 例如,写股指期货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而不是写股指期货本身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 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同类材料。 如果没有与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可以选择一些与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07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有很多种,均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方法,整理部分如下: ① 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 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在人们认识大量个别元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后来他又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 ② 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 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必经步骤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③ 因果分析法 就是分析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认识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引起结果的辩证思维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到真正的内因与结果,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 要注意结果与原因的逆关系,一方面包括“用原因来证明结果”,同时也包括“用结果来推论原因”。不同的事物,一般都一身二任,既是原因,又是结果,而且一个结果往往有不同层次的几个原因。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对所分析的问题必须寻根究底。 ④ 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又称类推或类比法。它是对事物或者问题进行区分,以认识其差别、特点和本质的一种辩证逻辑方法。在资料不多,还不足以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时,比较分析法更具有价值。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⑤ 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 就是通过确定事物的质的关系和数量关系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方法。任何事物或任何问题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事物的质量。表现为一定的量,又表现为一定的质。 因此,在研究中,只有弄清质的方面,又弄清量的方面,才能找出其中规律性的问题。在研究中,定性分析就是据事论理,划清事物质的界限。定量分析就是对问题的规模、范围、数目等数量关系的情况及变化,进行精确的统计,计算、分析、对比,就是弄清事物发展中量的变化关系。 ⑥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⑦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铜碱性化学腐蚀研究论文目录

化学如同物理一样皆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化学与科技论文范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化学与科技论文范文篇一 实用化学应用教学 摘要:化学教育目标的确定,决定于化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化学教育里的价值研究,成了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必备基础.近年来,在试题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有化学知识应用的命题,越来越接近化学教学价值取向.化学教育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命科学等的密切关系,会应用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化学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两面性;实用性;化学教学 一、 化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 近些年来,化学物质好象成了有毒、有害的代名词,一提到某化学药品,总跟污染,健康的杀手扯到一起,但这不是化学物质的本质特点.任何化学物质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带给我们不利的地方,另一方面,他承担了一定的功能.王佛松院士等主编的“展望21世纪的化学”一书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任何物质和能量以至于生物,对于人类来说都具有两面性.在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夸大化学药品的有害性,却忽略其有用性的一面,造成了一种不好的形象,它需要我们去纠正这种片面的看法.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给全国人民带来很大的心理创伤,但三聚氰胺无罪,它与甲醛缩合聚合可制得三聚氰胺树脂,可用于塑料及涂料工业,也可作纺织物防摺、防缩处理剂.其改性树脂可做色泽鲜艳、耐久、硬度好的金属涂料.其还可用于坚固、耐热装饰薄板,防潮纸及灰色皮革鞣皮剂,合成防火层板的粘接剂,防水剂的固定剂或硬化剂,可用作阻燃剂等.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很多东西都跟化学有关,处理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同样是污染,最后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一点化学常识的人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我们每天都在跟化学知识打交道.没有化学知识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我们衣食住行都不可能得到发展.没有它,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无法保证.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二、实用化学知识教育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控制者, 同时也是教学信息的发送者和评判者,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合理组织、设计教学过程的各要素.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自已必须先认识到化学教学理念,我们教学生学习化学,是让学生去感受的化学知识的用途,了解化学知识在解决我们很多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不能仅侧重于化学知识的学术性,要让所有学生能从一些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东西去学习知识,或者学完知识能去解决一些能触摸到的问题.不要让很实用知识,变成纯理论化的知识,反而让学生无法去应用.在不同的教学思想下,学生的地位、活动及培养方法和评价方法是不同的.掌握学科的知识是一件可喜的事,但让学生学会各种有用的东西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当学生能尝试从生活应用中学习化学知识,或者能把刚学会的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时候,我们还会怕学生学不好化学吗?学生就会对化学产生新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素材选择很重要,只要我们认真关注生活中知识的应用,教学就会信息丰富、科学、先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不是教条,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应用性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去研究生活,在生活的应用中得到更大的发展,对学生的进入社会后的发展是有利的. 三、实用化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一方面学生容易对新颖的、能引起好奇的事物产生兴趣,进而诱发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意愿.同时,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也会引导学生进入自我学习的状态.(1)合理使用教材中的资源,在“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课题教学中,我们教材先谈腐蚀再研究原理,根据原理实施防护.从发现问题到研究化学知识,再谈化学知识应用,合情合理,但书本知识金属腐蚀仅从物质角度来加以研究,我们认真关注一下这节内容的课后题,就会发现当铁吸氧腐蚀的一个实用案例,利用吸氧腐蚀所释放的能量生产的取暖设备,这是教学中一个很好的素材,也有利于学生能正确认识化学知识的两面性.(2)适当拓展教学资源.如,在高中化学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该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且内容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当今家喻户晓的话题, 学生很易于发挥,是把学生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有机结合、培养的较好内容.在学习醇类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家中的食用酒拿出来作为引题,再结合医用酒精,还能联系到工业酒精(甲醇).从用途到危害,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研究之中.在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灭火器中进入问题的思考,学生就能接受到灭火器的相关常识教育.当我们在生活中面临重金属中毒的时候,为什么一碗豆浆能解决问题呢,如果没有豆浆,能不能找出替代品呢?当我们进入蛋白质的学习之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3)合理引入课外资源.门捷列夫是怎么发现这个规律的,它对我们处理日常繁杂的事务有什么样的帮助呢,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学生会发现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是相通的,积累了人生的智慧.学习不能仅仅为了考试,学习后能应用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2.在教学交流过程中,我们其实就是让学生体验化学的应用并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不仅要让学生去应用已经知道的东西,还要让学生从更多的方面去了解、理解并能尝试着找到新的使用方法.首先,学生要去认识物质使用并不是单方面的,当我们让学生认识CO2的温室效应的同时,在解析原理的同时,我们是否可以想象一下小范围的温室——大棚种植,如何应有是我们在学习过程要深刻去加以体会的.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去认识一下它在多方面的应用,比如,我们都要碰到的灭火器,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会完善学生心目中的CO2的形象.当我们认识到CO煤气中毒的同时,解析原理的同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它在生理病理的调节作用.当我们为有O2存在而庆幸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去认识到氧中毒.其次,化学最初的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经验的总结,这些知识的发展最终还是要就用于实践.当我们学习到中和水解的时候,让学生去认识肥料的搭配.当我们了解了化学反应速速率之后,我们就应当让学生清楚如何确实有效的保存家中的食物. 3.一堂课完成以后,我们不希望看到学生作业只有习题.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得到巩固、发展.只有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它恐怕只是其中一种比较无奈的选择.当我们学完醇类之后,假酒就是学生学有所用的一个舞台,如何去检测酒中甲醇的含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我们学会醛类之后,室内装潢的气体污染会成学生关注的一个方面.当我们学完电化学之后,小小的电池会吸引很多学生的眼球.当我们面临着更多生存危机的时候,我们应当相信化学能解决这些问题的. 参考文献: [1]王佛松,等.展望21世纪的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浙江省临海市大田中学 (317000)] 化学与科技论文范文篇二 浅谈“绿色”化学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环境污染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突出社会问题,作为与环境问题有密切联系的中学化学,应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之职责。在中学阶段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教育,是培养具有绿色意识和环保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绿色化学化学教育绿色化学教育 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了当代世界共同面临的两难选择,成了对21世纪人类最严峻的挑战,人类不得不面临新的环境问题。为了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必须依靠近年在国际上引起极大关注的化学领域——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y)。 一、“绿色化学”的提出和内涵 “绿色化学”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美国环保局的官方文件中,以突出化学对环境的友好。1995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副总统戈尔专设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以推动社会各界进行化学污染预防和工业生态学研究,鼓励支持重大的创造性的科学技术突破,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杜绝化学污染源。由于上述原因,使得“绿色化学”这个名称广为传播。 “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物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利用率为100%(原子经济性)。原子的利用率越高,意味着生产过程中废物的排放量越少,对环境的影响也越小。 把绿色化学融合于中学课程教材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之中,便绿色化学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学化学教育的崭新课题。 二、“绿色化学”在中学化学中的渗透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应该抓住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多角度的进行环保教育。 1.抓住教材的环保内容渗透环保教育 化学教师应该结合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章节向学生介绍环保的相关知识。如结合硫、氮的氧化物,介绍空气污染,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结合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的教学,在课堂上介绍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和相关的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结合炼钢炼铁的工业流程,介绍工业污染及废气、废渣的处理;结合重金属元素的教学,介绍重金属对水的污染并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结合磷肥的相关知识,介绍湖泊水质的富营养化;结合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内容介绍白色污染及其危害和解决方法等等。课堂是教师的第一阵地,作为化学教师,我们要抓住这一阵地,紧密联系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理解环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逐步培养起环保意识。 2.在实验教学中推进环保教育 作为化学教师,我们要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来。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如在密闭系统或通风橱中操作有毒气体,对反应后的尾气进行吸收,不让其扩散到空气中,反应后的废液、废渣不随意倒入水池,而是分类回收等等,使学生养成环保的好习惯。其次,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从环保角度设计、改进、挑选实验方案,选取实验药品。使学生尽可能采用一些无毒无害、低污染、低能耗的实验方案和选择一些无污染、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药品。从小培养学生在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上的环保意识。 3.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强化环保教育 近年来,环境保护试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都有出现。这些题有的落点仍在化学的基础知识上,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和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推动中学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我觉得,中考中环保试题应向着综合型发展,难度有所提高,范围更加广泛,促进我们更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多了解环保常识,多把书本中的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我们化学教师要在平时就注重把身边实际与知识相结合,在日常考试练习中给学生营造一个重视环境保护的外部环境。 4.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开展环保教育 根据现行《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仅靠在课堂上的培养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把环保活动作为化学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作为化学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来认真有效的实施。 ① 专题讲座。结合国内外重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和重大的环保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如结合6月5 日世界环境日向学生介绍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结合9月16 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向学生介绍臭氧层的相关知识及其被破坏的原因和氟里昂的应用及其替代技术;结合我国提倡消除白色垃圾活动谈谈白色垃圾的起源及其危害。 ② 组织学生参观活动。我们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附近典型的污染工厂(如焦化厂、水泥厂和镀锌厂)和受污染河流等处参观,与厂里工人和技术人员及河流周围的居民交谈,明确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环保的紧迫性。③ 组织学生进行小课题调查研究 a.组织学生对雨水、江水和工厂废水、民用废水的pH值测定后进行比较;b.了解空气质量是怎样评估的,API值与空气质量级别的对应关系,调查繁忙公路上二氧化碳及空气污染气体的含量;,c.调查目前各品牌冰箱中氟里昂的使用情况,与以前情况对比如何;d.对比小白鼠在不同空气质量、不同酸度的饮用水的条件下的生长情况;e.从环保角度改进课本上一些实验,并进行讨论研究。通过这样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活动在环保第一线,把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用到实处,亲身参与环保活动,真真切切体会到环保任务的艰巨性,有利于学生把被动的培养环保意识转为自发的主动的培养自身的环保意识。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一场绿色变革浪潮正席卷全球,二十一世纪将成为绿色世纪。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绿色化教育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绿色化教育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学化学必须体现绿色化学教育,要让绿色化学的思想和内容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之中,真正做到绿色无所不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够充满生机,绿意盎然。 参考文献: (1) 《十万个为什么—环境化学分册》 (2)《化学教育》1998.5 郑长龙、李得才、 (3)《科技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王秀红看了"化学与科技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大学化学科技论文范文 2. 初中化学科技论文范文 3. 大学化学小论文范文 4. 关于化学论文范文 5. 化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关于浅谈金属腐蚀与防护方式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浅谈金属腐蚀与防护方式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本文简单阐述了金属腐蚀的类别与影响因素,对于腐蚀的防护方式与必要性展开了具体的探究,并同时指明了部分经常使用的化学涂料,对于它们的原理与功能展开了简单的阐释。此外还论证了金属腐蚀的防护方式并非单一的,它是具有多样性的。最终对防护领域进行了忠告,尽可能的降低由于金属腐蚀的因素而引发的恶劣后果。

关键词: 金属腐蚀;因素;防护方式

化学工业、石油化工、原子能等领域中,因为材料腐蚀导致的跑、冒、滴、漏,不但会让社会承受重大的损失,还会导致大量的有害物质甚至是放射性物质外泄对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伤害,继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一些物质在短时间内不会消失,会长时间内对环境以及人身造成威胁;同时因为金属腐蚀所引发的灾难性事故会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例如氢脆和应力腐蚀断裂等类型的失效事故,一般会导致爆炸、火灾等重大的事故,使人们的生命财产承受巨大的损失。

1、金属腐蚀的类别

金属的腐蚀的发生主要是在环境的影响下所导致的破坏和变质。根据腐蚀过程来划分,主要包含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根据金属腐蚀破坏的状态与腐蚀区的布局,重点包含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此外根据腐蚀的条件来划分。重点包含高温腐蚀与常温腐蚀;干腐蚀与湿腐蚀等。

2、影响金属腐蚀的因素

①空气相对湿度与金属腐蚀的临界相对湿度。空气内的氧气总是比较充足的,腐蚀反应的速率重点是基于水分的产生,假如到达或者超越特定的相对湿度,锈蚀就会以较快的速度出现和恶化,通常而言,钢铁的临界相对湿度大概是75%。

②空气中污染性物质的影响。通常能够见到的为SO2,CO2,Cl-,灰尘等,多数皆为酸性气体。

③温度。环境温度和变化规律影响金属表面水份凝聚及电化学腐蚀反应速率。

④酸碱盐。重点体现在影响水膜电解质浓度与H+浓度,进而加快腐蚀的速度。

3、防护方式

金属腐蚀的防护方式具有多样性,重点对象为金属本质,将被保护金属和腐蚀介质进行隔离,或者对金属的表面进行操作,改变腐蚀条件和电化学保护等。

3.1改善金属本质

按照差异性的用途采取差异性的材料构成耐蚀合金,或者于金属内加入合金元素,提升它的耐腐蚀性,能够预防或者降低金属腐蚀的速度。比方,于钢内融入镍制成不锈钢能够强化防腐蚀等级。

3.2构成保护层

于金属表面设置各类保护层,将被保护的对象和腐蚀性介质进行隔离,此为预防金属腐蚀的最佳方式。

3.2.1金属的磷化处理

在钢铁制品去油、除锈操作之后,添加一定组成的磷酸盐溶液中浸泡,就能够在金属表面产生一层不溶于水的磷酸盐薄膜,此类过程即为磷化操作。磷化膜表现为暗灰色到黑灰色,厚度通常是5至20μm之间,于空气内具备较强的耐腐蚀能力。

3.2.2金属的氧化处理

把钢铁制品融入至NaOH的混合溶液内,加热,在它的'表面就能够产生一层厚是0.5~1.5μm的蓝色氧化膜(主要组分是Fe3O4),来实现钢铁防腐蚀的目标,这个过程就叫做发蓝处理。此类氧化膜具备较强的弹性与润滑度,不会对零件的精度产生任何负面的作用。因此精密仪器与光学元件等通常选择这种操作。

3.2.3非金属涂层

通过非金属比如油漆、喷漆、沥青等涂抹于金属表层产生保护层,叫做非金属涂层,亦能够实现防腐蚀的目标。比如船身、车厢、水桶等通常选择油漆,车辆的表面经常喷漆等。

3.2.4金属保护层

其为将一类耐腐蚀能力较大的金属或者合金镀于保护对象的表层上所产生的保护镀层。此镀层的产生,不仅可以通过电镀、化学镀实现,还能够通过热浸镀、渗镀、真空镀等方式实现。

3.3改善腐蚀条件

改善条件对于降低与避免腐蚀具有必要性。比如,能够选择在腐蚀介质内融入可以减小腐蚀速度的物质,也就是缓冲剂,来降低与避免腐蚀的发生。缓冲剂属于一类化学物质,将其适量的融入至腐蚀介质内,即能够大幅度降低金属腐蚀的速度。因为缓冲剂的用量较小,便捷和廉价,因此这也是一类十分重要的防腐蚀方式。

3.4电化学保护法

此类方式为以电化学原理为基础的,于金属设备上进行操作,让其变成腐蚀电池中的阴极,进而成为预防或者减缓金属腐蚀的方式。

3.4.1阴极保护

此外通过外加电源来保护金属。将保护的对象接于负极,变成阴极防止腐蚀的产生。同时选择部分铁块接于正极,让其变成阳极,使其腐蚀,也就是说牺牲阳极。此类方式重点应用于化工厂的部分酸性溶液贮槽或者管道,地下水管、输油管等。

4、结语

不管是在社会中的哪个领域,金属腐蚀工作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环境、经济、安全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石油化工设施比方新建油库、管道、大型石化生产设备等,应当采取防腐措施。但防腐蚀的方式具备多样性,其形成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对于这个领域中的所有人员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值得所有人员做出相应的努力。

铜在电化学中都是失电子的,在碱性溶液中失去两个电子的铜成为铜离子,然后与碱性溶液中HO根形成氢氧化铜,之后分解成氧化铜在酸性溶液中就是铜离子

  • 索引序列
  • 小檗碱论文的研究目标
  • 黄连提取小檗碱毕业论文
  • 碱性磷酸酶研究论文题目
  •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目标
  • 铜碱性化学腐蚀研究论文目录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