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人与社会1500字论文

人与社会1500字论文

发布时间:

人与社会1500字论文

一、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人具有多种多样的属性,概括起来,人的属性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人类社会生活是由各行各业的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个人的活动对社会的发展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作用。一切正常的个人总要在社会生活中担负一定的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从事这样那样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而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记,社会的发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努力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社会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的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活动既是一个生命的自然过程,又是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的活动都面临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作出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实现社会和谐、创建美好未来,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美好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这些特征,要求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特别是应在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下功夫。 二、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中进行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居主导地位的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但少数人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前者是我国现阶段提倡和奉行的价值观,后者是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的价值观。如何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价值观,并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关系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与之相适应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行为选择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要求人们“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 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总要同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求同存异,才能形成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反之,如果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总是从一己之利出发,彼此排斥,互不相让,就不利于团结,就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更谈不上有所创造,有所贡献。怎样才能处理好这种关系呢?一要尊重人。要尊重别人,不要自以为是,自命清高,对别人的处境漠不关心。要同情人,体贴人,这是尊重人的思想基础和感情基础,没有这种思想和感情基础,就不可能在行动上对人有尊重的表现。尊重人包括尊重别人的人格,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感情、爱好、兴趣、个性、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等。人的能力有大小,贡献和分工也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大家都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二是对人要宽容。促进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多一份宽容。对人要宽容,就是要心胸宽阔,能容人容物。有宽容之心的人,往往能够正确对待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变冲突为和谐,化干戈为玉帛,使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当然,我们讲的宽容,不是无原则的退让和妥协,更不能以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代价,而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求同存异,和谐共处。三是要主动关心人。要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满腔热情地帮助那些工作和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下岗工人、农民等城乡贫困人群,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 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要把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统一起来。但是,有的人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甚至错误地主张“为个人主义正名”,用个人主义原则代替集体主义原则。现实生活中有那么一些人不讲廉耻,不讲道德,不是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而是把手中的权力当作捞取私利、聚敛钱财的手段,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这种做法的害处很大,人民群众深恶而痛绝之。所以,要坚持集体主义,就必须坚决反对个人主义。 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顾全大局是集体主义的重要表现,是指个人和集体的言行应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顾全大局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这是小团体主义或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实质上是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它的蔓延会涣散人心,导致社会不稳定,妨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克服小团体主义的根本办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在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内在地包含着对人和人生的科学理解,是关于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以及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理论,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人生观,是指导人生的科学理论和根本指南。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基本观点出发,正确地回答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个人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正确的实现。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保障。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是以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发展为基础的,而社会要满足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必须首先把这些财富创造出来。为此,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承担应有的责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作出更多的贡献。如果人人只想从社会获取东西,却不对社会做出贡献,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就失去了根本保证。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人生价值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统一,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贡献的尊重的统一,其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或回报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人生的价值主要是由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所决定的。所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必须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衡量人生价值虽然必须考虑到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但其主要衡量标准还是要看个人的行动,看个人到底为社会做了些什么。所以,个人要实现人生的崇高价值,首要的还是要积极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每个人只要对社会对人民作出了贡献,都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千千万万的个人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方面做出了贡献,才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文明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文明、思想道德等方面对社会的贡献,至于哪一方面的贡献大一些,突出一些,则是因人而异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时期,一些人见利忘义,金钱至上,陷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泥潭。许多人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像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就是坚持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优秀代表。从他们不平凡的事迹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们的精神力量,看到他们闪光的人生价值。他们的先进事迹、高尚情操,教育和激励无数群众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发努力、开拓进取,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传承着先进人物的人生价值,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采纳哦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的基本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生活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由个人组成,因此,个人与社会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总是息息相关,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人生的过程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基础上不断解决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关系。如何认识和对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判断人生观、人生价值选择是否科学的根本依据。生命的意义就是在这二者关系中显示的。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也是人生的基础矛盾。它是人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就没有人生。它贯穿人生发展过程的始终,是人生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具体表现在理想与现实、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自我修养和社会规范等矛盾中,人生就是面临这些矛盾并在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存在和发展的。可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的基本关系和基本矛盾。只有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进行正确的人生选择。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类结成社会而生活、生存和发展。一方面,个人和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更为根本,更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各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人生的基本关系和基本矛盾。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人和社会,一个是整体一个是部分个人和社会都属于历史的范畴。社会是人的集合,也是人们相互关系的集合,人的是活动创造了社会而社会又不断的影响的人。人活着所做的都是要去努力,适应这个社会,因为我们都是社会中的一部分。

历史与社会论文1500字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

人们越发的感觉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普遍偏弱使得人际关系成为 重中之重的一个课题.多年来,学生长期在高考指挥棒下,过分注重 追求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进入高校后,学 校也很少有专门的系统课程培训.所以导致很多大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如何与其他人相处,沟通,交流. 我认为,人际交往时获取友谊的重要途径。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

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新的群体的构成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

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

在工作中同样如此,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我们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搞关系”算不上一个褒义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走后门”、“暗箱操作”等不光彩行为,但有一类人,他们的职责就是“搞关系”,这个关系“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这就是员工关系经理。

员工关系经理是个不太常见的头衔,只有在正规的外企、国企集团、合资企业中才能觅到他的踪影。

他的工作职责包括两大范畴:一是处理员工和 公司的关系,即传统意义的劳资关系,另一方面是员工内部的关系协调。

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人际关系已经成为一个人在社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工作中可以从很多方面体现出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人际关系用文明的角度来说,是一个人在社会集体关系网的地位的体现,用庸俗的角度说,就是兄弟多,讲义气的一定是“大哥”。

当然,结合你的实际,我个人也有一句话送给你,希望能对你起到帮助。

如果你的所在单位是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的主线单位,那么亲属关系及世交关系,才会对你有直接性的帮助,如果是支线单位,那么你的主管领导将对你的前途起到直接作用,但前提是看你如何去做,你的综合能力如何。

如果你所在单位是普通地县市的主线单位,那么除上述关系外,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如果是支线单位,基本就是靠经济实力和自身能力,所谓自身能力不完全是工作能力,70%是为人处事,也就是你所说的人际关系。

总之,人际关系也要看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来用。

官场上有三句话说的好“再大的领导、再大的官,也要看小爷翻不翻(脸)”“小爷喜欢玩你的话,当你是个玻璃球,小爷不喜欢玩你,你就是个玻璃碴子!”“如今都讲究“双盈”和“实效”,主要看你需要不需要!”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

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

更多追问追答  追问

我想要的是八年级下的历史书上的历史加上八年级下的思想品德的论文

不需要太好的 一般般的就可以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探索,从严格意义上来看,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开始的。

这个阶段尽管党在经济建设上还没有多少实践经验,理论准备也不足,甚至对经济建设规律知之甚少,但是在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力求从实际出发,按经济规律办事。

1952年12月, *** 中央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纲要的指示中就指出:“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从事计划工作,使我们的计划正确地反映客观经济发展的法则。”1953年6月23日,李富春代表中财委作了进一步说明。

他说:“计划应该是充分地根据和体现党所规定的方针任务,使需要与可能结合、经济与技术结合,从发展整个人民的经济观点出发努力学习全面计算平衡,如此才能适合人民经济按比例均衡发展的规律。”这是党在开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前夕对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

而这个规律也只是局限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

陈云在回顾这段经济工作时说:“六十年代,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主要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这是党在这一阶段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主要特点。

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从主观上来看,第一,我们刚刚开始经济建设的实践,既没有经验,也没有理论准备,所以对经济建设规律知之不多。

加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我们自己观念上又有对商品经济的敌视,因此对价值规律进行排斥。

第二,苏联模式的影响。

1953年6月,李富春在谈“一五”计划编制的意见时曾讲过:“我们要依靠苏联,学习苏联”。

他的意见基本反映了当时全党的倾向。

而学习苏联主要是学习在苏联经济建设中起主要作用的有计划按比例的经济发展模式。

从客观上来看,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基础是极其薄弱的。

经过帝国主义的掠夺以及战争的破坏,物质极其匮乏,为了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并使各方面比例达到综合平衡,才能保证经济建设稳步发展。

论文怎么写?去知网找些相关来参考就可以的,如何找可以参考我qq空间里的方法,介绍了去网络上找论文的方法

、、孩纸、你是 玉环实验学校 的吧!! 、、

贞观之治,关键在于“作为之治”,即是有所作为,而且是积极作为。而更重要的是,这种作为的方向不是奉己,也不是一方阶级之利,而是天下百姓受益。这一点尤为值得中国的今天汲取,同时也必须让全球化的中国人好好总结和学习(以便中国能够积极参加到全球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建设大业中去)。贞观之初,国家犹在战乱之余,到处千疮百孔,人民流离失所,然而经过太宗与群臣和各地官员的精心治理后,不到几年,就出现了社会景况的迅速好转:流散者回归家乡,土地再度获得耕耘,农业连年丰收,当时的米粟每斗不过三四钱,出现了“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的盛世景象。社会治安、人民温饱、政府吏治、商贸发展等等,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象,就连行旅在外的商贾和奔考科学的学生们,往来各地间都可以不带粮食,可以取给于途,这样的景象,就是在今天的中国,也是鲜见的。盛世繁荣,人民幸福,在1380年前,中国就是啊。 对于自我检省和体察,太宗也有着惊人的客观角度,以致使许多良臣敢于直谏。他通过谏言而进行自我对照,时时修正检点,这种襟怀犹为可贵。如前所说的那个大夫魏征,有时直谏到当众冒犯篾君的程度,令太宗甚为恼怒,甚至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想杀了魏征(这一点可见封建制度的不宽容),然而终于还是被国家大义所止怒,魏征去世时,太宗不禁大哭。在对魏征的评价上,太宗结合自己与国家经略,这样说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太宗对待良臣的态度和客观体己的真诚。 对于历史尊重可以表现出一个国家的积极态度和深度思考力。这一点,以世界各国在各自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上而明确表明了出来。这种历史尊重并不是一味追忆和迷信,也不是对过去历史的全然忘却,而是从历史的汲取出其文明的精萃,予以继承和发扬光大。所以,尊重历史首先将得益于学习历史,而学习历史则将得益于方法,方法的取舍则得益于我们对于历史的态度。因为尊重,所以学习,这是一个好态度。唐太宗对于历史,就有一个很好的态度,他的“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是很好的范例。我们今天的许多人,忙于经济也忙于企业,而其本质并非是真正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更多情况下是失去了判断。失去历史的判断,其结果就是皮毛的货色了。一个社会如果只是仅存皮毛,其利必不长久。

社会热点论文1500字

我也在找哎找了老半天,找不到,所以,我想,找条时事,再抄书里的内容,最后,再一句话总结。

用马克思主义视角看待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全国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突出的经济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难点,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就业不足的困扰。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引起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展开和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特点问题和经济理论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对知识经济发展条件下就业理论的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如今,社会经济条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克思关于就业方面的理论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正确地把握马克思的有关经济理论,并结合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创新就业理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有所不同,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开始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而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几乎都是供过于求,大学生毕业后,几乎都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针对这一现状,我国现阶段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加速户籍改革以实现要素充分流动;二是大力发展教育以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本素质;三是强化市场就业保障以降低劳动力失业风险。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事物是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新事物的发展是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必然会战胜旧事物,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再现代化进程中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阶段;同时,要有创新精神。因此,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先,我们应该以联系的观点看分析为何会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一)联系是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时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从大学生教育方面来看,高校普遍扩大招生,扩招后优质办学资源被快速稀释。各校的办学定位被快速模糊,加上培养模式的僵化,学校责任心的下滑,致使人才培养的质量、结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过快的教育规模扩张速度影响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这也是大学生在社会上竞争力不足的原因之一。从大学生本身来说,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观念出现错误,一大部分认为,大学生的工作应该是比普通的工人的工资、待遇还要好才符合他们的学历,他们把自己的学历看成了是高人一等的门槛,不愿意去从事那些本身是劳力的工作。(二)联系是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社会的大背景来分析,这几年来雪灾、地震、全球金融的次贷危机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交织发生,这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着紧张、急剧的局面。现在我国是处于经济的转型期间,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市场竞争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加上,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更是冲击着整个市场的容纳能力。接着,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异;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的发展部充分,相当限制了就业的机会。以上的原因可以说是分别体现了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其次,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其实,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的话,会发现:这是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为自己在当今的竞争激烈的社会上创新的一条出路,我们可以长久观察发现,大学生做的这些工作并不只是单纯的一份生计,而是利用自己的知识,创新能力发展了一家一家的连锁,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用马克思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会发现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存在的原因以及发展的因素。由联系的观点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是由时代的客观性以及影响的普遍性造成的,再次在发展观点的指导下,大学生就业困难另辟蹊径更是具有对社会的发展的创新。因此解决问题的对策也应该从联系、发展的层次出发。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是在永恒发展的,大学生就业困难是我们的现实问题,但是,不会永远是社会问题。(帮下你地,哈哈,仲有一篇已经比左人拉,剩低里篇啦)

需要什么要求

一提就知道佛大噶喇。听日早上考马克思。师弟师妹,有需要CALL我喇。680192

社会公德1500字论文

很多人都懂得,我们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讲文明、讲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现代文明社会中,遵守公共秩序、讲究文明礼貌、救死扶伤、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保护环境等,都是社会对每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然而,现在社会上才能有许多人不愿遵守社会公德。远的不讲,就说说我们身边的一些同学吧,他们在学校里不听从老师教导,破坏公物,乱扔废物;回到家中更是成了“小皇帝”,稍不如意就 哭哭闹闹,不懂得怎样爱自己。试想,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又怎能谈得上“爱亲人、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当然更谈不上遵守社会公德了! 生活中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风雨中,一个稚气的男孩在追逐一张漂亮的糖果纸,行人不禁发笑。“孩子,别追了,让你妈妈给你买一个!”可男孩似乎不领大众的情,依然穷追不舍,风儿绑住他的脚,雨点儿打湿了他的衣裳,可他却继续前行,或许他的倔劲儿感动了天吧,男孩终于抓住了那张糖果纸,他舒心地笑了,可紧接下来的一个动作却令人惊诧万分——他小心翼翼地把糖果纸投进了垃圾筒。 听到、看到的人想必都会竖起大拇指说:“真不错!”可又有谁会问问自己,“连小男孩都能做到的事,我做到了吗?” 说起上个星期结束的运动会,每个人都神采飞扬,但大家是否注意到那操场上,草堆中,满目狼藉的水果皮和纸屑呢?这些随手扔垃圾的同学难道只是嘴巴上把自己捧成董存瑞,什么我是合格的小公民,我爱国守法,保证做到二十字基本要求,我愿为国牺牲。可行动上,是连随身拎个垃圾袋的如此小事也做不到的人吗? 何谓合格?不少人琢磨着,但就是搞不清楚。有人说:“书读得好就是合格。”Really?大家是否还记得清华高材生刘海洋,学习可很棒,可恨把咱国家的宝贝给伤害了,他要合格,这熊可进去了,再来个三月飘雪。说不准也有人说:“合格嘛,首先得相貌合格,像我,不能说风流倜傥,那回头率也是高出100%呀;其二,球技合理,嗯嗯,本人的三步上篮,也就比他师父差一点,按他这一说,我老爸其貌不扬,球技嘛也就十投二中,岂不成了不合格的公民,我全家都得跟他急。还有人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朋友有难,两肋插刀,再所不惜,才算合格。”这人,在武侠小说里算得上是个正派人物,佩服佩服。可在现实中,这种讲义气可不能过了头,也得“该出手时,才出手,干了别帮到劳教所去了,这合格可就谈不上了。 那怎样才算合格呢?这里就不大谈特谈刚颁发的二十字纲领、政治书上的长篇大论。说点实际的,比如遇见教师问个好,讲卫生,关心同学、亲人,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学校活动,总之,只要别人看到你都能竖起大拇指说:“Very good!”,你就算合格了。 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新世纪的主人。在新的世纪里,能否取得竞争的胜利,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得靠我们了。我认为社会公德不是小事,而是民族复兴的大事。因此,要营造一个讲公德、守法纪的良好环境,需要我们每个同学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涓涓细流,可以汇成江河”。只要大家行动起来,讲公德光荣,不讲公德可耻的社会风尚才能形成,。说到这,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很想从我做起,可是不知道该怎样做呀!其实,只要你处处留心,讲公德、守法纪并不难,正如一首歌谣所唱: 尊敬师长常问好,孝敬父母应做到; 上车乘船要让座,帮助病残扶幼小; 正直勇敢明是非,诚实守信人称道; 接待来宾有礼貌,观看影剧不喧闹; 爱护花木不攀折,环境整洁常清扫; 良好行为常做到,自律规范公德好。 同学们!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纪,在新的世纪里,让我们都来做一缕阳光,做一滴露珠,做一片绿叶,做一朵小花,为创造一个“讲公德、守法纪”优良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为祖国的繁荣和腾飞做出自己的贡献!

外貌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的美;华丽的外衣并不是真正的美,道德才是最纯朴的美。

美在于心灵。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就如一个人没有了灵魂,他心中只有仇恨,生活从此而改变;一个人如果拥有了道德,就拥有了一切,关爱、温暖、快乐……生活因此而更加完美;人生就如一颗宝石,如果用道德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光彩耀人。

在班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在其中测试那天,我们都被紧张的气氛淹没着,空气也凝固起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第二场考英语时,监考老师发现自己坐的凳子上不知谁吐了痰。是谁?这个同学失去了最纯朴的美——道德,他丢失了一切。也许他没在乎这件小事,随意的,可从这件小事中却反映出了大道德。他不单单毁坏了自己,也丢失了一颗无价珍珠——道德。

美在于心灵。道德在人生旅途中是至关重要的:人生就像是一只船,道德便是船桨,只要拥有道德的人,船就会有前进动力,一步步到达成功的彼岸,到达人生的最巅峰;如果一个人没有了道德,船也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慢慢地往后滑,越滑越快,最终回到原点,这个人的一生就没有任何意义、任何价值,彷徨一世,暗淡而平静,温饱而平庸;如果我们要想成功,就要有奋斗目标,就好好拿稳这块无价宝石,掌好这只船桨,不应该随意虚掷,稍不留神它就离你而去,但重新找到它却很难,就如大海捞针。

有这样一位60多岁的农场主,他种了600多公顷土地,尽管平时非常忙碌,但他坚持参加赞助青少年眼疾患者协会。除了每年捐款100美元外,还参加义务募捐活动,收入用来为青少年治疗眼玻“人们最大的快乐来自于对别人的帮助。”这位老人既快乐了自己,也快乐了别人,这也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更是一笔无法比拟的财富。拥有道德是快乐的,是美好的。

小行为,大道德。的确,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出这个人的品质、思想如何,他是怎样一个人。讲道德是一种美,最纯朴的美,它会给我们人生添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每一个人都想完美,道德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拥有道德眼前一片晴空;从生活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你会快乐一生,终身受用。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店录取员工,又许多大学生都来应聘,却意义淘汰了。当轮到一名没有大学生文化高、学历偏低的年轻人时,他看到地面上有许多废纸,便顺手拿起扔进垃圾桶里。然而,正是因为这看似平凡的举动是他被录取,其他大学生看不起这小事,把道德远远抛在了一边。从中我们看到了道德有时也会使你迈向成功的大门。看一个人并不是看他取得了什么,而是看他品质如何、道德如何,这样的人才会成功,如果再有文化与知识,没有道德的支撑也是没有用的。

永远记住:美在于心灵,道德才是最纯朴的美。

小康社会论文1500字

大学生建设小康社会论文可以先总写小康社会的总体情况,然后写分段落写大学生在建设小康社会中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具体例文如下: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人民的生活也不断得到改善。可以说,现在的中国正走在腾飞的小康之路上。小康,是指一种经济比较宽裕的生活状态。

小康作为一种社会影响,始终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古时,小康宣扬的是以“礼义仁让”精神为主导、有吃穿的社会形态。近代也有不少人借用这一思想,走上社会改良的道路,提出过许多美好的设想。

上世纪初,为了能将中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国家,孙中山先生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撰写了《建国方略》一书,明确指出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古代思想家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影响。小康是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形态。中国古代思想家把小康社会作为比较现实的目标。

两千多年来这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与进步的历史观念深入人心,并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因此,小康社会是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当今邓小平所使用的小康理论以及他使用“小康”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表述,唤起了中国人民对发展小康之路的广泛认同。二十多年来,中国人民朝着“奔向小康”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去不断努力奋斗。

中国这样一个有十亿人口的国家,进入小康社会是一件具有伟大意义的事。这将为国家的长久治安打下新的基础,是更加有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点。

在经济和社会得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看经济与社会基础指标与人均指标,还要看收入的分配状况。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如果存在着较大的贫富差距,就会出现数字庞大的贫困人口。这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我国目前农村贫困人口约为3000万;在城市中,2020年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口有多万人。其中包括1400万下岗及失业人口中的很大一部分。根据目前情况来看,对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必须加以控制,才能确保我国小康之路顺利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对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作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已经达到前人无法想象的地步。

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实现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度发展。可以这样说:科技是实现全面小康的第一生产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国立国立党的根本。要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弘扬先进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撞击中,始终坚持正确方向,保证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

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要加强综合智力的开发,并通过科技教育、艺术教育等手段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成为新一代高层次、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为把祖国建设成腾飞在小康大道上的科技强国而奋发努力。

仅供参考: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党确定的宏伟奋斗目标,也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几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不断解决前进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奋发努力,拼搏进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取得了可喜成就。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很有必要。现在我就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全面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应有以下三方面: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个主要奋斗目标,无不与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要求广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和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努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也必须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充分发展和广泛利用的基础之上。综合分析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我们发现,日趋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日益严重的知识产权垄断,不断增强的能源资源约束,对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 从国际形势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探索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中东一些储油丰富的国家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来获取财富,拉美一些国家主要依靠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来发展工业化,而美国、日本等二十几个主要发达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发展战略,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了突出的竞争优势,成为世所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在这些国家,研究和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都在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多在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大多保持在30%以下,拥有三方发明专利总量的份额在97%左右。为了强化市场竞争地位,突出竞争优势,他们非常注重推动企业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品牌和标准,使拥有名牌产品、先进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做大做强,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巩固跨国经营企业的垄断地位,维护知识产权背后的超额垄断利润,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壮大自身实力、遏制竞争对手的有力武器。在国际市场上,不仅事关国防安全的关键技术难以引进,而且涉及主导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尖端技术也难以引进。事实一再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建立自主创新的技术发展体系,推动产业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续26年保持年均9%以上的稳定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有些外国学者甚至用“北京共识”来概括总结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虽然很大,但人均收入水平低,资源十分贫乏,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金高投入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严重依赖资源高消耗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严重依赖引进技术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部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据测算,目前我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设备投资60%以上依靠进口,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39%左右。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拿出来向国外专利持有者支付专利费。研究表明,要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投资率必须达到52%的特高水平,远高于美、法、德等发达国家20%左右的水平。如果投资率保持在目前40%的高水平,要达到GDP翻两番的目标,科技进步贡献率就必须在目前水平的基础上再提高20个百分点,达到60%以上。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推动经济增长由资源驱动、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战略性转变,已经成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其中的道理也在于此。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应强调两点:一是坚定不移地把立足点从过多依赖国外技术逐步转移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上来,区分不同产业领域,采取不同创新方式,力求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外国技术垄断,从根本上摆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二是在继续抓好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的同时,把大幅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就是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企业要有决心和勇气超越前人,超越他人,依靠自主创新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在资源消耗少的情况下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增长。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已经出现了一批依靠自主创新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上海的振华港机公司,自主研发了20多项世界领先的技术和新产品,占据港口大型集装箱机械行业世界市场份额的50%以上。广东的格力电器公司,每年推出10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先后获得国内外专利600多项,其中国际专利40多项,年产空调1000多万台,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空调大王”。它们的成功充分说明,中国企业完全能够走出国门,依靠自己的技术实力,在世界市场上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二、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国家兴旺,贵在得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资源开发观念,由注重开发自然资源转向着重开发人力资源。历史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敬畏自然到了解自然、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又回归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曲折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智力资源却是无限的。无数事实证明,人才资源是永不枯竭的第一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也是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因为正确使用人才而使企业起死回生、焕发青春活力的案例比比皆是,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的雅科卡、IBM公司的郭士纳就是如此。世界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的一位高级主管曾经说过,“在知识经济的环境里,最起作用的是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美国苹果公司的老板也公开声称“我过去常常认为一位出色的人才能顶两名平庸的员工,但现在我认为能顶五十名。”可见,对人才资源进行的投资是一种战略投资,这种投资的回报率是很高的。 正由于人才资源是一种战略资源,围绕着科学技术知识、创新型科技人才展开的争夺,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寻找最优秀、最聪慧的人才已经演变成为一场旷日持久、异常激烈的全球争夺战。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争夺,核心就是对人类智力资源的争夺,是对作为人类智力资源载体的科技人才的争夺。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越是素质好、层次高、专业成就突出的专门人才,国际流动的频率越高,各国的争夺也就越激烈。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加大了在全世界搜寻、吸引、利用人才的力度,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才缺乏的境况更加突出。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平均每年有1.7万科技专业人才直接定居美国,16.8万科技人才通过H-1B临时签证前往工作,18.3万外国学生进入美国大学就读,4.3万交流学者前往美国进行研究访问,世界科技移民的40%以上最终进入美国。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人才争夺中处境极为不利,大量在本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科技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成为科技人力资源的净流失国。以中国为例,在1978-2003年间出国留学的70.02万人中,回归率不到30%,流失相当严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全球化的人才争夺,要求我们必须以国际化的眼光来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让具有潜力的创新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在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充分发挥作用。现在我们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部分科技人员缺乏像“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那样一种精神,固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观念,不能真正做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突破前人,有所前进。二是大量高水平研究人员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极其缺乏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高水平的工程师。根据我们的调查,中国的科技工作者67%集中在事业单位,17.3%在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还有将近16%在“三资”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工作。这样一种结构性缺陷,直接影响到创新人才的聚集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群众性的技术创新活动不够深入持久,曾经在中华大地上结出丰硕成果的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建议等活动在许多地方也已失去了昨日的风采,创新型人才培育和成长的群众基础亟待完善。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最重要战略资源的思想,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壮大基础,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 创新是多层次的,包括科研院所进行的原始性创新、企业进行的技术创新和广大工人农民开展的群众性创新活动。创新型人才也是多方面的,蕴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只有在全社会开展全方位的创新活动、多方面创新人才广泛参与、充分运用创新成果的国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国家。没有大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一句空话。当前,我们必须着重加强三个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创新型领军人才。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人才资源仅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7%左右,而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5.5%左右。即便是在高层次人才资源中,能够把握世界科学前沿、做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尖子人才也极为匮乏。二是加强党政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涌现出更多的象海尔张瑞敏、华为任正非、奇瑞尹同耀、吉利李书福那样一些敢于向世界领先企业叫板、把企业命运与国家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现代企业家,在世界市场上推出更多的中国品牌。三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培养一大批许振超、包起帆式的工人专家、乡土人才。有了这样一支规模可观、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有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举国上下为之振奋。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虽一字之差,却见证了一代代小康社会建设者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奋斗历程。作为青年一代,在享受先辈建设成果的同时,应毅然接过建设小康社会的接力棒,用优异的成绩向建设功勋们致敬!

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青年一代责无旁贷。年幼时,懵懂的我们对衣食无忧的小康社会无比憧憬,立志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今,在祖国的培养下,我们已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接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接力棒。我们必须要牢树使命意识,在国家发展事业前进的道路上铺砖加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确定位自我角色。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广大青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己都扮演着主人翁的角色,找准自己小康社会建设者、铺路者的角色定位,切不能成为心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心态的旁观者、过路者,更不能成为干尽“违法乱纪,阻碍发展”勾当的捣乱者、毁路者。只有人人发扬主人翁精神,在小康社会建设道路上披荆斩棘,才能聚合为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正能量。

扩展资料

撰写摘要注意事项

①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忌讳把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不要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也不要诠释论文内容。

②尽量采用文字叙述,不要将文中的数据罗列在摘要中;文字要简洁,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应删除无意义的或不必要的字眼;内容不宜展开论证说明,不要列举例证,不介绍研究过程;

③摘要的内容必须完整,不能把论文中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或观点)遗漏,应写成一篇可以独立使用的短文。

④摘要一般不分段,切忌以条列式书写法。陈述要客观,对研究过程、方法和成果等不宜作主观评价,也不宜与别人的研究作对比说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标准不断提高。20世纪末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党的十九大,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时间没有变,但现代化的标准提高了。首先是把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第一个阶段目标提前到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第二个阶段目标则从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升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从现代化国家提升为现代化强国,而且现代化的内容更加全面,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后又加上美丽这一要求。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是大势所趋,但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居于引领地位。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要聚焦于这一目标,进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新中国70年何等辉煌!综观世界,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高速增长奇迹。从1952年至201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从120亿元增至30516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970倍,年均增长11%;国内生产总值从679亿元增至90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174倍,年均增长8.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19元增至64644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70倍。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亿万人民用勤劳智慧的双手书写“中国故事”、创造“中国奇迹”,构筑起通向全面小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坚实路基,描绘了一个文明古国再创辉煌的壮美画卷。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中国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过去40年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国家。中国人民将在全面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普遍过上殷实宽裕的生活,这也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全面小康即将如期实现,百年梦想即将成为现实,这都是辛辛苦苦干出来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好日子等不来、要不来,唯有奋斗,别无他途。中国的发展,靠的是实干精神、担当精神和探索精神。奇迹是干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全面小康也是干出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人民一定能,中国一定行。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中国经济是一艘巨轮,体量越大,风浪越大,掌舵领航就越重要。越是形势复杂、挑战严峻,越要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定海神针作用。从淮海战役的小推车,到涌动神州的改革春潮,再到“最成功的脱贫故事”,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实现全面小康,尤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砥砺奋进,真抓实干、精益求精,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在发展中国家的起点上,通过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走出的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这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也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间正道。 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站上历史新起点,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索引序列
  • 人与社会1500字论文
  • 历史与社会论文1500字
  • 社会热点论文1500字
  • 社会公德1500字论文
  • 小康社会论文15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