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黄河是论文题目

黄河是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黄河是论文题目

帮你列个框架,你按照这个写下去就行。把文章的基本观点写在提纲中,落实到书面上,不仅有利于观点的进—步梳理和明确,而且能够有效地防止“写跑题”,观点句不是论文提纲的必备项目,但内容比较复杂的论文一般应当写出观点句。

黄河为害的根本症结是泥沙问题。异常的泥沙含量和淤积、冲蚀,不仅给防洪带来极大的困难,大大加重了洪水灾害后果,长期的河道淤积又构成了下游改道的可能性。同时也给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许多问题。目前黄河泥沙的处理主要的还是依靠河水(主要是洪水)携沙入海,这显然是以浪费大量可贵的水资源为代价的。已付诸实施的工程和技术措施,包括水库拦沙、放淤改土、淤筑堤背和挖沙疏浚等,只能是延缓泥沙的河道淤积。泥沙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或控制,长治久安也就无从谈起。 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治理,是一项恢宏而艰巨的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工程,因其直接减少泥沙入黄而成为治黄体系中的治本部分,受到治黄的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的工程、生物和农业等措施是相辅相成的,但工程措施有着更直接现实的、基础性的意义。遍布黄土高原的大小水库和坝系等,不仅直接拦蓄泥沙、改变微观地貌,而且直接改善微观生态环境,保证生物和农业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在强烈的重力侵蚀状态下,非工程措施显得更为苍白无力;粗沙多沙来源区因人口和环境因素,水土保持治理更有赖于工程措施。可见无论是从国土整治生态建设出发,还是从水土保持减少入黄泥沙来看,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都应是第一位的。这并不否认生物等措施的最终根本性的作用和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经济效益对水土保持的反作用会越来越显著。特别是我国进入WTO后农业的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应进行专题。尽管水土保持工作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入黄泥沙也有明显的减少,然而水土保持巨大的经济和投入,特别是缓慢的时效性、复杂的历史社会、人文背景因素,不能不令人感受到黄河问题的复杂与深沉。黄河不可能变清,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开始于地质时期,黄河演变的背后是自然的演变过程;黄河不需要变清,通过水土保持配合水沙调节实现有效的控制,对黄河而言也许就是治本的唯一途径。 黄河水少沙多的观点,开始是从输沙减淤的角度分析得出的。进而又提出了外流域调水输沙和调水调沙的设想,目的是控制处理泥沙,消除或延缓泥沙在下游河道的淤积。长远考虑,通过南水北调增加黄河水量,更加有利于调水调沙提高黄河干流输沙能力。目前从外流域调水,显然没有利用黄河自身调节解决输沙问题更为现实和经济。调水调沙应当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广义上讲,人为径流变化形成的河道良性水沙运动过程都属于调水调沙的范畴。即将实施的调水调沙应当是狭义的概念,即为调沙而调水,是对水沙运动直接能动的反映。这一是要以牺牲相当量的宝贵的黄河水资源为代价;二是对下游河道整治工程有很大的依赖性。综合分析,调水调沙要做到四个同时:一是调水调沙要同时兼顾到下游及河口生态和社会用水等,为调沙而调水不应是一个孤立的实践过程。二是调水调沙要与河道整治工程规划和调整同时进行。调水调沙河床与水沙演变规律应在一定的河道整治工程作用范围内呈现,否则,调沙只能是简单的输沙尝试过程。三是调水调沙要与下游特别是河口地区的主动疏浚导流同时进行。下游的疏浚特别是河口的疏浚,对调水调沙实践有可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四是远期南水北调参与黄河下游调水调沙实践的方式和有关技术问题,要同时提前进行研究。调水调沙不是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唯一的手段。我们需要的应是:宏观上目的性很强、微观上多目标的、综合有效的调水调沙措施,亦即科学化、系统化的调水调沙实践。

1.天上来的黄河2.华夏的文明源泉3.炎黄源泉-------黄河4.探询中华的起足--黄河5.中国龙---黄河

有关于黄河大合唱的论文题目

<<黄河大合唱>>用雄壮,用呐喊,用号召震撼了我,歌颂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有着伟大的人民. 这是高昂, 这是沉厚,这是凄婉, 这是悲壮。

听《黄河大合唱》的心情,是气势磅礴,是阵阵荡耳,是心境复杂的。

很多人知道《黄河大合唱》。

它如黄河奔流,波涛汹涌,九曲连环;如雪山崩颓,烟飘云散,一了百了。

它用自己的整个生命与 *** 谱写了这曲感人肺腑的乐章,诗一般的语言,与激昂的旋律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那种和谐与坚定,就像是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是乐观无畏,是坚强伟大,是不可战胜的!

《黄河大合唱》以高昂的节奏歌唱了黄河的博大雄姿,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以热情激昂的歌词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它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黄河大合唱》深深感染着我。

要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我们的革命先辈忧国忧民,前赴后继,不惜流血牺牲,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

今天,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国崛起,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青少年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黄河大合唱》是成功的,因为它表达了人民的心声,他唤醒了人民的灵魂,激起了人民的斗志!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常常这样认为:过去的老歌都不好听了,都那么土,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流行歌曲才是主流。

但我想《黄河大合唱》是始终不会落伍的。

因为它所表现的那种精神是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应该有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的青年人更应该具备。

所以,朋友,倘若你现在正在每天浪费时间、碌碌无为,倘若你已忘记如何做一个龙的传人的话,那么就去听听《黄河大合唱》吧!相信从中你会重新找回龙的尊严。

我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要牢记祖国惨痛的抗战历史,不忘国耻,热爱祖国,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从我做起,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报效祖国, 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黄河大合唱》,清浊之音,千古绝唱!

可以从一个作文网找

《黄河大合唱》听后感中心摘要:听《黄河大合唱》,它所表现的那种精神是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应该有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的青年人更应该具备。听《黄河大合唱》,用它来荡涤灵魂、摧醒良知,为民族而奋斗!关键字:黄河大合唱 民族 精神 奋斗《黄河大合唱》,真堪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音乐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永远感谢冼星海,他是我们民族的戏骄傲。黄河大合唱是我们民族的音乐丰碑,毛主席为冼星海所作的评价恰如其份,作为民族英雄,毛主席最能理解黄河大合唱的真正意义和内涵。听黄河大合唱,我的心灵受到洗礼,心灵感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样的作品真是太好听了。现在的衮衮诸公,尸位素餐者有之,醉生梦死者有之,你们何时奉献人民,有否感到愧对先贤?难道我们民族真永远逃脱不了在苦难中奋起重生,在安逸中堕落沉沦的轮回宿命吗?同胞兄弟们,真到了必须常常用黄河大合唱来荡涤灵魂、摧醒良知,为民族而奋斗。听《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那个时代的人们啊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

以黄河为主题的论文

摘要:黄河的十分复杂,蕴含着广泛而深刻的。黄河应该是一个性的课题。本文试图针对黄河相互关联的几个方面的一些问题,由社会层面向技术层面进行审视和思考,着眼于研究视角而不是解决问题。思考的基点是:黄河需要长治久安。长治久安首先是国家意志应得到充分的体现。长治久安是一个过程,只有长治才有可能久安;黄河的稳定有赖于我们采取积极能动的对策与措施,充分体现社会的进步、的和生产力水平;治理黄河要与时俱进。以往治黄主要体现的是人与的斗争,现实黄河问题的解决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更多地表现出人类战胜自己的能力。 关键词:黄河 问题 治理 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作者既未从事过治黄专业技术方面的研究,也未从事工程技术实践工作。本文仅为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黄河的问题由来已久,可以说是与中华民族的相终始的。早在大禹治水的,以抵御黄河水害为标志,先民们就已经树立了强烈而持久的水患意识,治理黄河成为古代人民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缩影。九曲黄河百折不回,是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精神的象征;数千年治理黄河的历史,又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奋斗、智慧和能力的真实写照。古代形成的治河思想和大量典籍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黄河的水患、变迁和水资源的利用等问题,萦怀于历代统治者,甚或决定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治理黄河一向是国家意志的有力体现,黄河的长治久安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不懈的追求与期盼。 黄河这个“中国之忧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一方面人民治黄的伟大成就,使洪水为害得到相当程度的控制和缓和;黄河正在用其有限的径流量,以极大的限度支撑着中国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资源用水防线。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黄河总的自然形态和基本演变的不可主导性,洪水问题并未得到根本上的解决。特别是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结构的日益稳定,水灾害的内涵、特点和意义亦有新的变化。而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水资源保障供给矛盾的涌现,又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都潜在并产生着深远的社会和政治影响。今日黄河之忧患,表现的是它可贵的贡献之后对人类的自然索取和迫切期望。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关系问题,决不只是某一领域的问题,蕴含着更为广泛和深层次的课题。 黄河需要长治久安,因为黄河的稳定是区域稳定的前提。翻开中国地图,很容易发现黄河的位置。审视一下黄河灾害和水资源危机可能影响到的区域,大概正是中国的东南部与西北部的交汇地区,即中国经济文化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间的过渡区,这种地理位置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黄河在这一区域的兴利,将转化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灾害和水资源危机,又将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产生一种“屏障”效应,这对实现国家西部开发的发展战略是极为不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规划中,到21世纪中期,要实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目标。江河治理开发程度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黄河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我们采取积极能动的对策与措施,体现出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 一、关于黄河防洪问题 防御黄河洪水无论过去或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是黄河问题中第一位的问题。黄河洪水灾害主要是在下游。70余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几乎全部集中于黄河的中上游,而下游是一条上宽下窄、绵延八百公里的“悬河”,这种河流形态恐怕是中国乃至世界大江大河中仅有的。洪水在短时间内大流量、强冲力、长距离由平原地区“悬河”入海,十余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数千万人口面临可能的灭顶之灾,其防洪难度及任务的艰巨性是不言而喻的。携带大量泥沙的黄河洪水,泛滥造成的毁灭性破坏也是其他河流洪水不可比拟的。1938年花园口扒决形成的黄泛区,至今仍是中国贫困的地区之一。对黄河洪水灾害的评估,要用历史的、发展的和系统的思维方式加以认识,如对人文环境、社会进步、政权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影响的研究等。单纯以经济的、区域的观点进行和判断是很不够的。 黄河下游防洪存在的问题较多,最现实的问题首先是要对中常洪水进行再认识。所谓中常洪水,是一个从预见期上界定的概念,表现为流量特征上区别于大洪水和中小洪水。中常洪水对黄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输沙入海、冲蚀河道和稳定河槽;二是下游补源,满足环境和生态用水需求。从历史上来看,黄河下游每一个大的河道演变周期,都是一个河道逐渐淤高、河口抬高延伸的过程,也是纵向比降趋缓而横向比降增大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孕育了非常洪水发生河道变迁、中常洪水三年二决泛滥的结果。现行河道维持100多年后,长时期安澜的今天,1996年8月中常洪水情况下出现的下游异常高水位和行洪过程,提醒人们应当对中常洪水进行重新认识。中常不常现象的出现,意味着仅仅以预见期和流量界定、区别和认识黄河可能发生的洪水是不客观的,相对而言水位有了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游荡性河道内洪水小流量、高水位漫滩可能无序性演进,河道工程功能大大减弱,进而出现河势急剧变化危及堤防安全。因此,对黄河洪水尤其是中常洪水不能只进行一般意义的水文分析。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建立起高效、精确的监控体系,对河道形态时空变化、洪水演进等实施即时监测和控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其次是通过对中常洪水的再认识,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对黄河下游构成威胁的已经主要不是大洪水而是高水位。因此,对非常洪水和中常洪水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小浪底水库防洪效益与运用方式等相关问题,也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再认识。特别是中常洪水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我们对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防御非常洪水以往的概念和意义,显然需要有新的理解和评价。 三是分滞洪的问题。分滞洪区的出现,体现了人类在与洪水抗争中的能动性和策略性,并已为防洪实践所证明是成功的。人类与洪水的斗争也是人与自然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黄河分滞洪区(包括滩区)日益稳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愈来愈让人不得不思考这一能动的策略性防洪措施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防御千年一遇洪水仍将运用分滞洪区。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牺牲某一区域长远的、整体和根本的利益,与长治久安的概念是越来越不相称的,发展地看不应是首选的策略。因而积极谋求新的策略和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二、关于黄河下游改道 河道稳定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前提,也是实施治黄策略的先决条件。伴随着洪水泛滥下游发生改道的可能性,是谋求长治久安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比较乐观和一致的看法是现行河道还可以维持几十年时间,如果考虑到中游水库的拦淤调控运用,尤其是进行的调水调沙实践,现行河道稳定百年似乎是可能的。人民治黄半个多世纪以来进步、稳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特别是战胜1958年和1982年实测大洪水的成功实践和较完备的工程体系,以及可依赖的国家相当长时期的稳定发展,使人们有理由相信下游河道可以维持百年稳定的观点是成立的。考虑到黄河下游河道“悬河”善徙、上宽下窄以及比降和输沙能力不平衡等河道变迁因素,短时期内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加之滩区人类活动等因素,现行河道维持百年稳定无疑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工程。而脆弱的百年稳定与长治久安也未必是同一层次的问题。 对黄河下游改道问题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有一点应当是共识:即黄河下游改道指的是下游河道某一基点开始,长时间较为稳定的流路变迁,并对相关区域的地理社会环境产生显著。由此我们想到河口三角洲的流路问题,它是针对黄河入海问题而提出的。黄河与其他入海河流不同,多沙特性决定了河道在三角洲地区因淤积抬高周期性地变化频繁。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和河道长度在增加,河道变化的起点也极可能上延。河口抬高是河道变迁的主要诱因之一,河口地区的河道演变是整个下游河道变化的反射,并对下游河道整体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时期或地看,黄河河口地区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这与目前本地区的环境、资源性和社会发展形成的矛盾,决定了黄河河口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流路概念所能容纳了的。对河口的治理,不能只从河口流路这一专业层面去认识。若把河口流路问题上升为下游改道层次加以认识,由此得出黄河下游潜在着较大改道可能性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对黄河下游改道可能性的,令我们至少应增强治黄的紧迫感,并表现出更大的能动性。 三、关于黄河泥沙问题 黄河为害的根本症结是泥沙问题。异常的泥沙含量和淤积、冲蚀,不仅给防洪带来极大的困难,大大加重了洪水灾害后果,长期的河道淤积又构成了下游改道的可能性。同时也给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许多问题。目前黄河泥沙的处理主要的还是依靠河水(主要是洪水)携沙入海,这显然是以浪费大量可贵的水资源为代价的。已付诸实施的工程和技术措施,包括水库拦沙、放淤改土、淤筑堤背和挖沙疏浚等,只能是延缓泥沙的河道淤积。泥沙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或控制,长治久安也就无从谈起。 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治理,是一项恢宏而艰巨的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工程,因其直接减少泥沙入黄而成为治黄体系中的治本部分,受到治黄的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的工程、生物和农业等措施是相辅相成的,但工程措施有着更直接现实的、基础性的意义。遍布黄土高原的大小水库和坝系等,不仅直接拦蓄泥沙、改变微观地貌,而且直接改善微观生态环境,保证生物和农业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在强烈的重力侵蚀状态下,非工程措施显得更为苍白无力;粗沙多沙来源区因人口和环境因素,水土保持治理更有赖于工程措施。可见无论是从国土整治生态建设出发,还是从水土保持减少入黄泥沙来看,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都应是第一位的。这并不否认生物等措施的最终根本性的作用和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经济效益对水土保持的反作用会越来越显著。特别是我国进入WTO后农业的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应进行专题。尽管水土保持工作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入黄泥沙也有明显的减少,然而水土保持巨大的经济和投入,特别是缓慢的时效性、复杂的历史社会、人文背景因素,不能不令人感受到黄河问题的复杂与深沉。黄河不可能变清,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开始于地质时期,黄河演变的背后是自然的演变过程;黄河不需要变清,通过水土保持配合水沙调节实现有效的控制,对黄河而言也许就是治本的唯一途径。 黄河水少沙多的观点,开始是从输沙减淤的角度分析得出的。进而又提出了外流域调水输沙和调水调沙的设想,目的是控制处理泥沙,消除或延缓泥沙在下游河道的淤积。长远考虑,通过南水北调增加黄河水量,更加有利于调水调沙提高黄河干流输沙能力。目前从外流域调水,显然没有利用黄河自身调节解决输沙问题更为现实和经济。调水调沙应当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广义上讲,人为径流变化形成的河道良性水沙运动过程都属于调水调沙的范畴。即将实施的调水调沙应当是狭义的概念,即为调沙而调水,是对水沙运动直接能动的反映。这一是要以牺牲相当量的宝贵的黄河水资源为代价;二是对下游河道整治工程有很大的依赖性。综合分析,调水调沙要做到四个同时:一是调水调沙要同时兼顾到下游及河口生态和社会用水等,为调沙而调水不应是一个孤立的实践过程。二是调水调沙要与河道整治工程规划和调整同时进行。调水调沙河床与水沙演变规律应在一定的河道整治工程作用范围内呈现,否则,调沙只能是简单的输沙尝试过程。三是调水调沙要与下游特别是河口地区的主动疏浚导流同时进行。下游的疏浚特别是河口的疏浚,对调水调沙实践有可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四是远期南水北调参与黄河下游调水调沙实践的方式和有关技术问题,要同时提前进行研究。调水调沙不是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唯一的手段。我们需要的应是:宏观上目的性很强、微观上多目标的、综合有效的调水调沙措施,亦即科学化、系统化的调水调沙实践。 四、关于黄河与南水北调的关系问题 前边已经谈到,最早设想从外流域调水解决黄河水少沙多问题,首先考虑的就是从长江上游调水入黄河,即相当于现在的西线南水北调。目前的南水北调已经成为国家调整南北方水资源不平衡,解决北方地区缺水状况的一个长期战略性规划。试想,如果黄河的年径流总量能够增加一倍(相当于长江的十分之一),即由现在的500多亿立方米增加到1000亿立方米以上,那么南水北调规划也许就要变成一个历史名词了。从这一点上来看,现在南水北调的前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黄河水资源的供应不足,也意味着南水到达黄河也就完成了北调,事实上西线南水北调正是这样一个概念。 承认黄河与南水北调以上的关系,就不能把黄河与南水北调的关系,仅仅局限于一些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加以理解。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直接入黄,而东、中线工程也不是“穿黄”而是“会黄”。首先是南水北调与黄河的互相调节和补位。目前承担黄河下游调洪任务的天然的东平湖,以及与东平湖有联系的其他湖泊和运河水系等,本身就是东线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干流及其水利枢纽体系,更是在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而中游干支流已建和将建的水利枢纽工程,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调节能力和调水效率,也应起到巨大的支持和保证作用。其次是黄河下游大规模的调水、供水和灌排系统的潜力,应当承担北调水资源再分配和利用的任务。同时,外流域调水也形成了黄河下游调水调沙实践的有利态势。可见规划中的南水北调工程无论是西线、中线和东线,都与黄河有着直接的甚至是依赖的关系,也可以讲黄河是南水北调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从水资源层面上来看,黄河与南水北调应当是叠加和补位的关系;从黄河的治理层面上来看,南水北调开辟了解决黄河问题的新途径。 五、关于黄河水资源利用问题 水资源短缺和洪水并存,亦即水量时空分布不平衡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特点之一。历史地看,黄河流域的水旱灾害无论是数量、频率还是灾害程度,都是等量齐观的,一些旱灾的影响和损失还远大于洪灾。只是由于洪水灾害的直接性和为害的直观性,人们往往不把洪灾与旱灾相提并论。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黄河下游断流问题,只是这一特点新的呈现形式。黄河断流意味着泥沙输送海洋的停止,无疑将加大河道的淤积;更为现实的是下游地下水补源中断、湿地减退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而资源性供水还在其次。考虑到黄淮海地区对黄河水资源长期的依赖性,仅仅维持一种不断流的状态(实践证明是可以实现的),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与黄河的地位不相称的。之所以黄河断流在各方面产生了不亚于一次罕见洪水的影响,原因也正在于此。黄河水资源的调配利用与解决黄河断流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解决断流的工作目标应是维持生态用水最低径流量;只有在大于生态用水最小径流状态下才能谈水资源的利用问题。黄河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手段与措施。黄河的治理开发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对水资源匮乏带来的问题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解决水资源问题要与黄河治理的其他方面同时考虑。 从地质年代上看黄河曾经是一个内陆河流,流域本身应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环境系统。今天的黄河是历史黄河的发展,维持生态环境系统本身就是黄河稳定的重要标志。黄河造就了华北平原,也造就了华北平原的生态环境,今天黄河河口及下游湿地生态就是这一生态环境的自然表现。而宁蒙河套地区之所以能够与沙漠抗争维持至今日,与黄河的存在和不懈的滋润有着直接的关系。这让人不能不思考宁蒙地区持续了2000余年的引黄灌溉方式,是否有着更为重要的环境生态意义。目前黄河水资源的调配利用过程中,对黄河生态系统的考虑至少是不够的。而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又必须以可靠的水资源保护为前提。从目前黄河水资源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看,未来水质污染极有可能超过水资源浪费,成为与洪水并存的两大水资源损失之一。如果说防御洪水主要是人与自然的抗争,那么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主要是体现人类战胜自身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可能更难于前者。 现在实施的黄河水资源调配,主要是借助于中上游水利枢纽工程对水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调节,同时对干流引水进行节制。黄河上最大的水资源损失是丰水入海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即保证下游与河口生态用水前提下,资源性用水以外的入海径流资源。目前只是从排沙和泄洪出发,并未把这部分水资源视为可利用的丰水资源。随着黄淮海地区水资源危机的日益严重和科技的进步,应从经济、技术和实践上积极寻求黄河下游这部分水资源的利用途径,作为上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配合和补充,进一步提高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联想到黄河历史上经常性的夺海、淮入海,在调水调沙的同时,可否分流、分沙、利用黄河下游的丰水,有必要进行一些可行性的研究。事实上目前黄河下游两岸已建和拟建的大量平原水库,正起着分流、分沙、利用黄河丰水的作用。如果把黄淮海地区持续的水资源需求和地下水补源等因素,与引黄济卫、引黄济津、南水北调等工程和措施相联系,可设想在黄河下游沟通黄淮海水系,并与中、东线南水北调工程体系相结合,实现对黄河下游丰水的分流、分沙与利用。此设想如能实现,长期地看南水北调黄淮海用水截流可能会大大减少;黄、淮、海水系径流丰枯可能会得到一种有效地平衡;黄河下游调水调沙与分水分沙等措施并行,必要时亦可为分沙而分水。使水沙得到长时期稳定有效的调节,进而形成稳定的河道。黄河的泥沙,因上拦(水土保持、水库拦蓄)和下排(调水调沙、分水分沙等)而得到有效控制;黄河丰水资源又较为充分地在黄、淮、海地区加以利用。使黄河形成内陆河向海洋部分输沙和生态供水、非常洪水排泄入海的局面,这既是愿望,也有希望。 黄河的现实问题决定了长治久安有着新的内涵。防御洪水和解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危机,是黄河长治久安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长治久安的标志。长治久安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只有做到长治才有可能得到久安。防御洪水、稳定和改良下游河道,以及水资源保护利用和流域生态建设的过程,既是长治久安的过程,也是长治久安的途径。调水调沙实践和“数字黄河”等工程的建设,将体现现代治黄的最新水平。目前调水调沙还只是即将进入实验阶段,由实验到真正意义的实践阶段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小浪底工程的建成总体上给我们提供了探索时间,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实践成果、经验的积累,将标志着在黄河的长治久安上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主要资料: 1、《黄河水利史述要》 水利电力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作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 2、《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上海出版社1984年月12月第一版 作者:水利电力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治黄研究组 3、《当代治黄论坛》 科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 作者:黄河水利委员会《当代治黄论坛》编辑组 4、《黄河河防典》 黄河水利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版 作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主编:岳崇诚) 5、《黄河三百问》 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 主编:朱兰琴

可以从一个作文网找

弘扬黄河文化的必要性分析论文

黄河文化具有巨大的亲和力、强烈的感召力、持久的向心力,把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黄河事业的发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弘扬黄河文化的必要性分析论文,和大家一起分享。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社会思想文化交流交融较量形势下的新态势,是各个行业领域的思想引导者,发展和弘扬黄河文化,离不开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的指导和引领。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作为众多文化中的一种,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社会思想文化交流交融较量形势下的新态势,是各个行业领域的思想引导者。因此,发展和弘扬黄河文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和引领。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黄河文化精神内涵的一致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涵盖着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精神领域上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

1.1适应发展需要的精神产物

从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的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就迫切需要一种主流观念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应势产生的思想领域领航者,它正是适应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而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团结”是凝聚力、战斗力,是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务实”是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开拓”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知难而进,锐意进取,把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实处“;拼搏”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奉献” 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体现了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黄河文化精神也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发展的需要。二者有着相同的时代精神,对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意识形态的正确指导,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积极的正能量的引导作用。

1.2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求

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发展和弘扬优秀的黄河文化,是全面深化治黄改革的思想保障,全面深化治黄改革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部分,黄河文化的深层底蕴是我国文化事业的强大支撑,是统筹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部分。

1.3提升民族和人民精神的支柱

无论是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还是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都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领域的引领。

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弘扬黄河文化的必要性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赋予了黄河丰富的文化内涵,黄河文化精神承载了黄河的记忆,记录了人类利用黄河、改造黄河、与大自然斗争的宏伟经历,传承了我国劳动人民治理黄河的事迹和成就。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黄河文化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黄河文化的精神基础

在宏观上,将黄河文化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黄河精神所提倡的勤劳勇敢、勇于风险、奋勇向前、开拓创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准确的精神实质。在微观上,黄河人都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黄河精神,思想上时刻指导自己,行为上时刻规范自己,才能真正做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黄河文化精神。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弘扬黄河文化的社会意义

从物质形态的黄河文化看,根据治黄发展的要求,依照“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目标,开展了一系列黄河水利工程建设,这些工程在为社会提供水资源、水电以及防洪安全保障的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风光各异的黄河风景区,黄河文化在水利建设中赋予了新的内容。从精神形态的黄河文化看,丰富的水利实践推进了治河思路的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治河思路和民生水利的理念不断丰富完善,推动了传统水利行现代水利转变的进程。自古至今,有关“母亲河”的传闻、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传世画作《清明上河图》等,以及大禹的“疏导”治水方法、贾让的治河“三策”、潘季训的“筑堤束水,以水攻沙”、“三条黄河”“、维持黄河健康新理念”等治河理念。这些都是黄河文化的人文思想构思与大自然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俗、习惯的形成发生着重要的作用。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弘扬黄河文化体现出的作用

一是,体现黄河文化的凝聚和引导作用,黄河文化具有巨大的亲和力、强烈的感召力、持久的向心力,把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黄河事业的发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将事业心和责任心相联系,形成干部职工的精神支柱,营造个人目标和整体目标相融合、思想理念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工作氛围,激励和引导干部职工自觉地为实现终极目标而奋斗。二是,体现了黄河文化的规范和支撑作用,黄河文化也是一个逐步规范的过程,对黄河职工行为无形当中有着一种约束力,引导和约束干部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行为。通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来提高自觉遵章守纪的群体意识、自律意识,增强职工自己的自我规范意识,规范自我行为,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思想和工作作风,不断为治黄事业做出新的贡献。三是,体现黄河文化的协调作用。黄河文化在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中,起到了良好的协调作用。“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认为人是自然繁育恩养的万物之一,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见证了民族悠久的历史,虽然饱受风霜,历经磨难,但仍绵延不绝。这就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作用所在。作为黄河人,我们要不辱使命,发挥好黄河文化的协调作用,坚持人和自然和谐,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妥善化解各种矛盾,促进职工的身心健康,增强职工之间的相互交流、理解和信任,团结一致,集思广益,不断探索,使治黄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3、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黄河文化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全国各行各业、全体公民的核心价值体系,黄河职工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黄河文化研究的全过程,把大力弘扬“团结、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为黄河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思想活力和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推动黄河文化健康和谐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3.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

在确立治黄发展目标、谋划发展规划、出台重大改革措施、开展各项治黄实践中,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在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行政许可等治黄工作中,要符合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

3.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弘扬黄河文化精神中

把弘扬“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抓手,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在防汛抗旱、工程建设与管理、水资源管理等各个岗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诠释黄河文化精神。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在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观念中,在”治河为民、人水和谐 “的治黄实践探索中,不断审视人生目标、明晰发展愿景和锻造意志品格,做弘扬黄河精神的带头人、践行者。

3.3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黄河文化建设上

大力推进黄河文化发展和繁荣,充分挖掘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认真汲取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优秀黄河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不断深化黄河文化研究、建设、管理和保护,多角度加强黄河文化研究,夯实黄河文化理论基础,加快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的黄河文化体系。充分发挥黄河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在黄河文化创作、服务和活动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黄河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新时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弘扬和建设黄河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只有不间断对黄河文化的探索,才能使黄河文化的建设蓝图更加宏伟,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更快地促进各项治黄事业的良好发展。

黄河论文格式

摘要:黄河的十分复杂,蕴含着广泛而深刻的。黄河应该是一个性的课题。本文试图针对黄河相互关联的几个方面的一些问题,由社会层面向技术层面进行审视和思考,着眼于研究视角而不是解决问题。思考的基点是:黄河需要长治久安。长治久安首先是国家意志应得到充分的体现。长治久安是一个过程,只有长治才有可能久安;黄河的稳定有赖于我们采取积极能动的对策与措施,充分体现社会的进步、的和生产力水平;治理黄河要与时俱进。以往治黄主要体现的是人与的斗争,现实黄河问题的解决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更多地表现出人类战胜自己的能力。 关键词:黄河 问题 治理 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作者既未从事过治黄专业技术方面的研究,也未从事工程技术实践工作。本文仅为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黄河的问题由来已久,可以说是与中华民族的相终始的。早在大禹治水的,以抵御黄河水害为标志,先民们就已经树立了强烈而持久的水患意识,治理黄河成为古代人民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缩影。九曲黄河百折不回,是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精神的象征;数千年治理黄河的历史,又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奋斗、智慧和能力的真实写照。古代形成的治河思想和大量典籍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黄河的水患、变迁和水资源的利用等问题,萦怀于历代统治者,甚或决定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治理黄河一向是国家意志的有力体现,黄河的长治久安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不懈的追求与期盼。 黄河这个“中国之忧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一方面人民治黄的伟大成就,使洪水为害得到相当程度的控制和缓和;黄河正在用其有限的径流量,以极大的限度支撑着中国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资源用水防线。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黄河总的自然形态和基本演变的不可主导性,洪水问题并未得到根本上的解决。特别是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结构的日益稳定,水灾害的内涵、特点和意义亦有新的变化。而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水资源保障供给矛盾的涌现,又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都潜在并产生着深远的社会和政治影响。今日黄河之忧患,表现的是它可贵的贡献之后对人类的自然索取和迫切期望。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关系问题,决不只是某一领域的问题,蕴含着更为广泛和深层次的课题。 黄河需要长治久安,因为黄河的稳定是区域稳定的前提。翻开中国地图,很容易发现黄河的位置。审视一下黄河灾害和水资源危机可能影响到的区域,大概正是中国的东南部与西北部的交汇地区,即中国经济文化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间的过渡区,这种地理位置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黄河在这一区域的兴利,将转化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灾害和水资源危机,又将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产生一种“屏障”效应,这对实现国家西部开发的发展战略是极为不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规划中,到21世纪中期,要实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目标。江河治理开发程度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黄河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我们采取积极能动的对策与措施,体现出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 一、关于黄河防洪问题 防御黄河洪水无论过去或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是黄河问题中第一位的问题。黄河洪水灾害主要是在下游。70余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几乎全部集中于黄河的中上游,而下游是一条上宽下窄、绵延八百公里的“悬河”,这种河流形态恐怕是中国乃至世界大江大河中仅有的。洪水在短时间内大流量、强冲力、长距离由平原地区“悬河”入海,十余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数千万人口面临可能的灭顶之灾,其防洪难度及任务的艰巨性是不言而喻的。携带大量泥沙的黄河洪水,泛滥造成的毁灭性破坏也是其他河流洪水不可比拟的。1938年花园口扒决形成的黄泛区,至今仍是中国贫困的地区之一。对黄河洪水灾害的评估,要用历史的、发展的和系统的思维方式加以认识,如对人文环境、社会进步、政权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影响的研究等。单纯以经济的、区域的观点进行和判断是很不够的。 黄河下游防洪存在的问题较多,最现实的问题首先是要对中常洪水进行再认识。所谓中常洪水,是一个从预见期上界定的概念,表现为流量特征上区别于大洪水和中小洪水。中常洪水对黄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输沙入海、冲蚀河道和稳定河槽;二是下游补源,满足环境和生态用水需求。从历史上来看,黄河下游每一个大的河道演变周期,都是一个河道逐渐淤高、河口抬高延伸的过程,也是纵向比降趋缓而横向比降增大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孕育了非常洪水发生河道变迁、中常洪水三年二决泛滥的结果。现行河道维持100多年后,长时期安澜的今天,1996年8月中常洪水情况下出现的下游异常高水位和行洪过程,提醒人们应当对中常洪水进行重新认识。中常不常现象的出现,意味着仅仅以预见期和流量界定、区别和认识黄河可能发生的洪水是不客观的,相对而言水位有了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游荡性河道内洪水小流量、高水位漫滩可能无序性演进,河道工程功能大大减弱,进而出现河势急剧变化危及堤防安全。因此,对黄河洪水尤其是中常洪水不能只进行一般意义的水文分析。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建立起高效、精确的监控体系,对河道形态时空变化、洪水演进等实施即时监测和控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其次是通过对中常洪水的再认识,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对黄河下游构成威胁的已经主要不是大洪水而是高水位。因此,对非常洪水和中常洪水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小浪底水库防洪效益与运用方式等相关问题,也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再认识。特别是中常洪水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我们对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防御非常洪水以往的概念和意义,显然需要有新的理解和评价。 三是分滞洪的问题。分滞洪区的出现,体现了人类在与洪水抗争中的能动性和策略性,并已为防洪实践所证明是成功的。人类与洪水的斗争也是人与自然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黄河分滞洪区(包括滩区)日益稳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愈来愈让人不得不思考这一能动的策略性防洪措施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防御千年一遇洪水仍将运用分滞洪区。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牺牲某一区域长远的、整体和根本的利益,与长治久安的概念是越来越不相称的,发展地看不应是首选的策略。因而积极谋求新的策略和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二、关于黄河下游改道 河道稳定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前提,也是实施治黄策略的先决条件。伴随着洪水泛滥下游发生改道的可能性,是谋求长治久安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比较乐观和一致的看法是现行河道还可以维持几十年时间,如果考虑到中游水库的拦淤调控运用,尤其是进行的调水调沙实践,现行河道稳定百年似乎是可能的。人民治黄半个多世纪以来进步、稳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特别是战胜1958年和1982年实测大洪水的成功实践和较完备的工程体系,以及可依赖的国家相当长时期的稳定发展,使人们有理由相信下游河道可以维持百年稳定的观点是成立的。考虑到黄河下游河道“悬河”善徙、上宽下窄以及比降和输沙能力不平衡等河道变迁因素,短时期内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加之滩区人类活动等因素,现行河道维持百年稳定无疑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工程。而脆弱的百年稳定与长治久安也未必是同一层次的问题。 对黄河下游改道问题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有一点应当是共识:即黄河下游改道指的是下游河道某一基点开始,长时间较为稳定的流路变迁,并对相关区域的地理社会环境产生显著。由此我们想到河口三角洲的流路问题,它是针对黄河入海问题而提出的。黄河与其他入海河流不同,多沙特性决定了河道在三角洲地区因淤积抬高周期性地变化频繁。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和河道长度在增加,河道变化的起点也极可能上延。河口抬高是河道变迁的主要诱因之一,河口地区的河道演变是整个下游河道变化的反射,并对下游河道整体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时期或地看,黄河河口地区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这与目前本地区的环境、资源性和社会发展形成的矛盾,决定了黄河河口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流路概念所能容纳了的。对河口的治理,不能只从河口流路这一专业层面去认识。若把河口流路问题上升为下游改道层次加以认识,由此得出黄河下游潜在着较大改道可能性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对黄河下游改道可能性的,令我们至少应增强治黄的紧迫感,并表现出更大的能动性。 三、关于黄河泥沙问题 黄河为害的根本症结是泥沙问题。异常的泥沙含量和淤积、冲蚀,不仅给防洪带来极大的困难,大大加重了洪水灾害后果,长期的河道淤积又构成了下游改道的可能性。同时也给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许多问题。目前黄河泥沙的处理主要的还是依靠河水(主要是洪水)携沙入海,这显然是以浪费大量可贵的水资源为代价的。已付诸实施的工程和技术措施,包括水库拦沙、放淤改土、淤筑堤背和挖沙疏浚等,只能是延缓泥沙的河道淤积。泥沙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或控制,长治久安也就无从谈起。 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治理,是一项恢宏而艰巨的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工程,因其直接减少泥沙入黄而成为治黄体系中的治本部分,受到治黄的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的工程、生物和农业等措施是相辅相成的,但工程措施有着更直接现实的、基础性的意义。遍布黄土高原的大小水库和坝系等,不仅直接拦蓄泥沙、改变微观地貌,而且直接改善微观生态环境,保证生物和农业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在强烈的重力侵蚀状态下,非工程措施显得更为苍白无力;粗沙多沙来源区因人口和环境因素,水土保持治理更有赖于工程措施。可见无论是从国土整治生态建设出发,还是从水土保持减少入黄泥沙来看,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都应是第一位的。这并不否认生物等措施的最终根本性的作用和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经济效益对水土保持的反作用会越来越显著。特别是我国进入WTO后农业的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应进行专题。尽管水土保持工作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入黄泥沙也有明显的减少,然而水土保持巨大的经济和投入,特别是缓慢的时效性、复杂的历史社会、人文背景因素,不能不令人感受到黄河问题的复杂与深沉。黄河不可能变清,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开始于地质时期,黄河演变的背后是自然的演变过程;黄河不需要变清,通过水土保持配合水沙调节实现有效的控制,对黄河而言也许就是治本的唯一途径。 黄河水少沙多的观点,开始是从输沙减淤的角度分析得出的。进而又提出了外流域调水输沙和调水调沙的设想,目的是控制处理泥沙,消除或延缓泥沙在下游河道的淤积。长远考虑,通过南水北调增加黄河水量,更加有利于调水调沙提高黄河干流输沙能力。目前从外流域调水,显然没有利用黄河自身调节解决输沙问题更为现实和经济。调水调沙应当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广义上讲,人为径流变化形成的河道良性水沙运动过程都属于调水调沙的范畴。即将实施的调水调沙应当是狭义的概念,即为调沙而调水,是对水沙运动直接能动的反映。这一是要以牺牲相当量的宝贵的黄河水资源为代价;二是对下游河道整治工程有很大的依赖性。综合分析,调水调沙要做到四个同时:一是调水调沙要同时兼顾到下游及河口生态和社会用水等,为调沙而调水不应是一个孤立的实践过程。二是调水调沙要与河道整治工程规划和调整同时进行。调水调沙河床与水沙演变规律应在一定的河道整治工程作用范围内呈现,否则,调沙只能是简单的输沙尝试过程。三是调水调沙要与下游特别是河口地区的主动疏浚导流同时进行。下游的疏浚特别是河口的疏浚,对调水调沙实践有可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四是远期南水北调参与黄河下游调水调沙实践的方式和有关技术问题,要同时提前进行研究。调水调沙不是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唯一的手段。我们需要的应是:宏观上目的性很强、微观上多目标的、综合有效的调水调沙措施,亦即科学化、系统化的调水调沙实践。 四、关于黄河与南水北调的关系问题 前边已经谈到,最早设想从外流域调水解决黄河水少沙多问题,首先考虑的就是从长江上游调水入黄河,即相当于现在的西线南水北调。目前的南水北调已经成为国家调整南北方水资源不平衡,解决北方地区缺水状况的一个长期战略性规划。试想,如果黄河的年径流总量能够增加一倍(相当于长江的十分之一),即由现在的500多亿立方米增加到1000亿立方米以上,那么南水北调规划也许就要变成一个历史名词了。从这一点上来看,现在南水北调的前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黄河水资源的供应不足,也意味着南水到达黄河也就完成了北调,事实上西线南水北调正是这样一个概念。 承认黄河与南水北调以上的关系,就不能把黄河与南水北调的关系,仅仅局限于一些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加以理解。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直接入黄,而东、中线工程也不是“穿黄”而是“会黄”。首先是南水北调与黄河的互相调节和补位。目前承担黄河下游调洪任务的天然的东平湖,以及与东平湖有联系的其他湖泊和运河水系等,本身就是东线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干流及其水利枢纽体系,更是在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而中游干支流已建和将建的水利枢纽工程,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调节能力和调水效率,也应起到巨大的支持和保证作用。其次是黄河下游大规模的调水、供水和灌排系统的潜力,应当承担北调水资源再分配和利用的任务。同时,外流域调水也形成了黄河下游调水调沙实践的有利态势。可见规划中的南水北调工程无论是西线、中线和东线,都与黄河有着直接的甚至是依赖的关系,也可以讲黄河是南水北调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从水资源层面上来看,黄河与南水北调应当是叠加和补位的关系;从黄河的治理层面上来看,南水北调开辟了解决黄河问题的新途径。 五、关于黄河水资源利用问题 水资源短缺和洪水并存,亦即水量时空分布不平衡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特点之一。历史地看,黄河流域的水旱灾害无论是数量、频率还是灾害程度,都是等量齐观的,一些旱灾的影响和损失还远大于洪灾。只是由于洪水灾害的直接性和为害的直观性,人们往往不把洪灾与旱灾相提并论。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黄河下游断流问题,只是这一特点新的呈现形式。黄河断流意味着泥沙输送海洋的停止,无疑将加大河道的淤积;更为现实的是下游地下水补源中断、湿地减退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而资源性供水还在其次。考虑到黄淮海地区对黄河水资源长期的依赖性,仅仅维持一种不断流的状态(实践证明是可以实现的),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与黄河的地位不相称的。之所以黄河断流在各方面产生了不亚于一次罕见洪水的影响,原因也正在于此。黄河水资源的调配利用与解决黄河断流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解决断流的工作目标应是维持生态用水最低径流量;只有在大于生态用水最小径流状态下才能谈水资源的利用问题。黄河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手段与措施。黄河的治理开发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对水资源匮乏带来的问题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解决水资源问题要与黄河治理的其他方面同时考虑。 从地质年代上看黄河曾经是一个内陆河流,流域本身应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环境系统。今天的黄河是历史黄河的发展,维持生态环境系统本身就是黄河稳定的重要标志。黄河造就了华北平原,也造就了华北平原的生态环境,今天黄河河口及下游湿地生态就是这一生态环境的自然表现。而宁蒙河套地区之所以能够与沙漠抗争维持至今日,与黄河的存在和不懈的滋润有着直接的关系。这让人不能不思考宁蒙地区持续了2000余年的引黄灌溉方式,是否有着更为重要的环境生态意义。目前黄河水资源的调配利用过程中,对黄河生态系统的考虑至少是不够的。而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又必须以可靠的水资源保护为前提。从目前黄河水资源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看,未来水质污染极有可能超过水资源浪费,成为与洪水并存的两大水资源损失之一。如果说防御洪水主要是人与自然的抗争,那么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主要是体现人类战胜自身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可能更难于前者。 现在实施的黄河水资源调配,主要是借助于中上游水利枢纽工程对水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调节,同时对干流引水进行节制。黄河上最大的水资源损失是丰水入海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即保证下游与河口生态用水前提下,资源性用水以外的入海径流资源。目前只是从排沙和泄洪出发,并未把这部分水资源视为可利用的丰水资源。随着黄淮海地区水资源危机的日益严重和科技的进步,应从经济、技术和实践上积极寻求黄河下游这部分水资源的利用途径,作为上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配合和补充,进一步提高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联想到黄河历史上经常性的夺海、淮入海,在调水调沙的同时,可否分流、分沙、利用黄河下游的丰水,有必要进行一些可行性的研究。事实上目前黄河下游两岸已建和拟建的大量平原水库,正起着分流、分沙、利用黄河丰水的作用。如果把黄淮海地区持续的水资源需求和地下水补源等因素,与引黄济卫、引黄济津、南水北调等工程和措施相联系,可设想在黄河下游沟通黄淮海水系,并与中、东线南水北调工程体系相结合,实现对黄河下游丰水的分流、分沙与利用。此设想如能实现,长期地看南水北调黄淮海用水截流可能会大大减少;黄、淮、海水系径流丰枯可能会得到一种有效地平衡;黄河下游调水调沙与分水分沙等措施并行,必要时亦可为分沙而分水。使水沙得到长时期稳定有效的调节,进而形成稳定的河道。黄河的泥沙,因上拦(水土保持、水库拦蓄)和下排(调水调沙、分水分沙等)而得到有效控制;黄河丰水资源又较为充分地在黄、淮、海地区加以利用。使黄河形成内陆河向海洋部分输沙和生态供水、非常洪水排泄入海的局面,这既是愿望,也有希望。 黄河的现实问题决定了长治久安有着新的内涵。防御洪水和解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危机,是黄河长治久安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长治久安的标志。长治久安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只有做到长治才有可能得到久安。防御洪水、稳定和改良下游河道,以及水资源保护利用和流域生态建设的过程,既是长治久安的过程,也是长治久安的途径。调水调沙实践和“数字黄河”等工程的建设,将体现现代治黄的最新水平。目前调水调沙还只是即将进入实验阶段,由实验到真正意义的实践阶段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小浪底工程的建成总体上给我们提供了探索时间,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实践成果、经验的积累,将标志着在黄河的长治久安上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主要资料: 1、《黄河水利史述要》 水利电力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作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 2、《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上海出版社1984年月12月第一版 作者:水利电力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治黄研究组 3、《当代治黄论坛》 科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 作者:黄河水利委员会《当代治黄论坛》编辑组 4、《黄河河防典》 黄河水利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版 作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主编:岳崇诚) 5、《黄河三百问》 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 主编:朱兰琴

母亲河——黄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她河养育了多少豪情万丈的赤子,到她的源头去一览清流奔涌,一泻千里,曾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快事 ,她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滚滚黄水,九曲回荡,一路奔涌,在晋陕峡谷骤然收束,水面由浩瀚的400米,转眼间缩为50米,落差30米的夹岸深沟,疾流直下,涛走云飞。势如巨湖,倒悬倾注,一泻千里。 对于黄河,我们的不会陌生(包括我)。然而,我们只是浅知识的了解。但是,当我有幸听了老师的《黄河史》,我对黄河有了一种不能分割的情意和一股油然的敬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首先,纵观历史,国人对黄河(凌汛)的认识最早是从冰情和黄河的水文特性开始的。《吕氏春秋?冬纪》中记载:“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冻;„„仲冬之月,„„冰益壮,地始拆;„„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泽腹坚。” 而成书于战国时代的《逸周书?时训解》中,则记述了黄河流域的水文季节变化。如大暑时,“大雨时行”,秋分时,“水始固”,立冬时,“水始冰”,大寒时,“水泽腹坚”等。以上记载说明,早在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百姓就对黄河的冰情和水文特性就已有所认识。河流是缔造文明的血脉。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母亲河,传承着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中华民族在古老的黄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壮丽辉煌的剧目。古往今来, 作诗写到黄河的举不胜举。有李白的“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赠裴十四》);有 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登鹳雀楼》);有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而关于黄河的俗语也很多。有“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黄河清,圣人出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等。总之,黄河已经孕育了一座文化长城。她有她自己的历史。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草莱,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早在旧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就有了人类的活动。 祖先经过艰苦的劳动,既发展了人类的体质形态,又创造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他 们不但发明了火,能够制造粗糙的石器、骨器,而且经过不断的实践,学会了钻磨技术,能够从事狩猎、捕鱼了。我国传说中的燧人氏、有巢氏,可能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人口急剧增加 ,生产和文化都有了飞跃发展。 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黄河流域已处于氏族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代。生产工具进一步改进了,父权取代了母权,私有制开始出现。 在距今约四千年前,原始公社瓦解,夏禹的儿子打破过去的 大了生产规模和社会分工,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科学文化的创造,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从近几年来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和河北唐山大城山的发掘看,至迟在夏代晚期就已经有了青铜器,夏代早期很可能是红铜时代了。冶铜业的出现,使社会发生了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开来,标志着古代文化的繁荣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大约在三千五百年以前,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王朝在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两岸建立了。它是一个高度发展的种族奴隶制国家,千百万奴隶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更大发展,文化艺术和自然科学都取得了较高成就。 西周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开始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新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冶铁成了一项重要的新兴手工业,各诸侯国相继使用了铁制生产工具,把农业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随着生产的发展,封建制的新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的旧生产关系,城市经济繁荣起来。秦国的咸阳,魏国的大梁,赵国的邯郸,齐国的临淄,都成了当时远近驰名的城市,临淄甚至达到了二十多万人的巨大规模。思想文化生活这时也空前活跃起来,反映各阶级、各阶层利益的各家学派,相互展开激烈的论战。他们竞相办私学、著书立说,形成了古代学术思想史上所谓 从秦汉大统一帝国的建立到北宋皇朝,黄河流域仍然是我国历代的都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生活在大河上下的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卓越才能,创造了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根据史书记载,在汉代,人们已经发明了造纸法,制成了用来测量天象和测验地震方向的 同时,城市建筑的规模更为壮观:几代帝都的长安,西汉时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南通巴蜀西达西域的枢纽,城市范围比西方同时期著名的罗马城大三倍以上。唐时长安城东西十八里,南北十五里,人口一百九十六万,街衢市坊井然有序,其规模之宏伟,尤为中外所称道。北宋时的东京(今开封),城周五十多里,汴河、蔡河、广济河、金水河,穿城而过,是中古时期十分繁华的都会。今天,从宋代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东京建筑雄伟、景色绮丽、舟船云集、车马竞驰的风貌。 在从秦汉到北宋的一千多年中,黄河两岸的劳动人民,除从事生产劳动外,还筑长城,开运河,修渠道,营造宫殿、寺院、陵墓,进行了巨大的工程建设。一直到现在,黄河流域的地上地下还保存着许多古代建筑和艺术宝库。宁夏的秦渠、汉渠、唐徕渠,西安唐代的大雁塔,河南登封的北魏嵩岳寺塔,开封的宋代铁塔,洛阳的东汉白马寺,山西的唐代南禅寺和佛光寺大殿,陕西的秦始皇陵和汉唐陵墓,河南龙门石窟的石佛和甘肃麦积山的泥塑像等等,都充分显示了古代匠师高超的技术水平,杰出的艺术成就。 自宋元以后,直至近现代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由于人口的压力自然条件等因素,经济重心南移,但黄河流域仍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现代的黄河流域的发展很快。据1990年资料统计,黄河流域人口978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6%。耕地面积1.79亿亩,占全国的12.5%。 历史上黄河流域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立了一批能源工业、基础工业基地和新兴城市,为进一步发展流域经济奠定了基础。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目前,原煤产量占全 国产量的一半数以上,石油产量约占全国的l/4,已成为区内最大的工业部门。铅、锌、铝、铜、铂、钨、金等有色金属冶炼工业,以及稀土工业有较大优势。全国八个规模巨大的炼铝厂,黄河流域就占个。 这就是黄河文化的历史传承。 但是黄河流域还存在问题,不利于黄河流域的文化发展。具体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①下游防洪任务仍很艰巨。在三门峡水库控制上游洪水的条件下,花园口仍有发生40000m3/s以上洪峰流量的可能,远超过现有堤防抗御22000m3/s的能力,而且堤防还必须随河道淤积而不断加高。②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与经济基础薄弱。防治水土流失,开发当地煤炭和有色金属等资源,振兴当地城乡经济,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③水资源不足。黄河水量中有相当一部分要用于输沙入海,可供工农业引用的数量有限。现在黄河调节能力较低,有些河段水质又受到污染,供需矛盾已很尖锐。今后随着工农业用水增多,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状况,势必更加突出。流域内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需要合理部署,加快开发进程。部分河段还要考虑恢复和发展航运。 我国采取了许多措施。主要措施有:下游防洪;合理开发水利资源;水土保持和支流治理开发。多途径解决黄河下游淤积问题:除继续加速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外,主要包括:①利用小浪底、龙门、碛口等干流大水库拦蓄与调节水沙的作用,使下游在几十年内,不淤积抬高;②利用小浪底、龙门水库控制水沙和抬高水位的作用,将库内泥沙有计划地送到水库下游宽阔滩地上放淤;③在干支流灌区推广引洪放淤和浑水灌溉等。 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正是她无私的奉献,才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 总之,我心目中的黄河是美丽的、无私的、神奇的„„我希望黄河能够走出世界,让全世界的人都认识它,让它成为我们祖国的象征;我希望更多人学习黄河的伟大品质,并发扬光大;我更希望人类能改善黄河一带的生态环境,让黄河能够保持波涛滚滚的模样,继续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 (由于我很喜欢历史,所以我就写黄河流域的文化来写黄河史。) 我还想提一些小建议。 第一,在上课时,老师最好多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教我们知识的同时,多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第二,在大多上课时气氛不够浓。比如,有的老师上课时,有的同学竟然不来或者在睡觉。当然,这是双方面的问题。所以,我建议老师上课时幽默些比较好。这样能吸引同学们的兴趣。 第三,上课时,老师应该多提问比较好。我发现上课关老师一个人在讲,而我们只在听。我觉得这样很不好。上课应该是多人的天堂,而不是一个人的地狱。正所谓“多乐乐不与孰乐乐”。老师在上课时应该多提问,这样一来同学们不敢开小差,二来同学们不敢缺课等,一举多得。这是我所认为的。 总之,我很喜欢上《黄河史》,我学会了许多------

黄河文学投稿

上海文艺》投稿(卷首语):《青年诗人》投稿邮:《湿地》诗刊投稿邮箱:《新诗鉴赏》投稿邮箱: 《中国诗歌》投稿邮箱:《天涯诗刊》投稿邮箱:《诗刊》投稿邮箱:《当代》散文、诗歌、小说投稿邮箱:《大河》诗刊投稿邮箱:《大地诗刊》投稿邮箱:《花城》诗歌投稿邮箱:《青年作家》散文、诗歌、小说投稿邮箱:《星星》诗刊投稿邮箱:《中外文艺》散文、诗歌、小说投稿邮箱:《安徽文学》月刊《都市》文学 《九月诗刊》黄昏主编 《芒种》文学月刊 《诗歌月刊》下半月刊 《中国诗歌》杂志 “网络诗歌专号 《中国文学》月刊 《南方作家》 《宝安日报》 《北方文学》 《布谷文学》 《长江诗词》 《长江诗歌》赵乾东 《长江文艺》 《楚天都市报》副刊 《旅馆诗刊》 《南方文学》《南方作家》诗歌专投邮箱 《青年作家》 《人民文学》诗歌组 《山东文学》 《诗潮》 《诗歌月刊》 《台湾诗学》 《天津诗人》 《无界诗歌》 《襄樊日报》文学副刊 《新都市文学》 《新文学》 《延河文学》 《燕都文艺》 《扬子江诗刊》 《中国作家》 《重庆文学》 《作家》 《甘肃文艺》邮箱: 《山西文学》《厦门文学》《安徽文学》(投稿《安徽文学》)《作家报》《陕北杂志》《天涯》杂志社《文苑》宋黛《山花》《钟山》《百花园》杂志 秦俑: 《天池》杂志邮箱: 《佛山文艺》杂志廖琪: 《芙蓉》综合双月刊主办:湖南文艺出版社投稿邮箱:《扬子江诗刊》诗歌双月刊主办:江苏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延安文学》综合双月刊主办:陕西省延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电子邮箱:《西藏文学》综合双月刊主办:西藏文联投稿邮箱:《辽河》综合双月刊主办:辽宁省营口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红豆》综合月刊主办:广西南宁市文联投稿邮箱:《山花》综合半月刊主办:贵州省文联投稿邮箱:《安徽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安徽省文联投稿邮箱:《散文海外版》散文双月刊主办:百花文艺出版社投稿邮箱:《厦门文学》综合月刊主办:福建省厦门文学院投稿邮箱:《青年文学》综合半月刊主办: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投稿邮箱:《山西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山西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上海文学》综合月刊主办:上海市作家协会投稿邮箱:《四川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四川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诗潮》诗歌月刊主办:辽宁省沈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诗林》(深圳)诗歌双月刊主办:哈尔滨文艺杂志社投稿邮箱:《诗林》诗歌双月刊主办:哈尔滨文艺杂志社投稿邮箱:《天涯》综合双月刊主办:海南省作家协会海南省农垦总公司投稿邮箱:《作家》综合月刊主办:吉林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啄木鸟》综合月刊主办:群众出版社投稿邮箱:《诗刊》诗歌半月刊主办: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投稿邮箱:《长江文艺》综合月刊主办:湖北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北京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广州文艺》综合月刊主办:广东省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黄河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宁夏银川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 《青年作家》 综合月刊主办:四川省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北方文学》[诗歌] 《诗林》[诗歌] 《星星诗歌》 《诗刊》《青年文学》 或《广西文学》[诗歌主持冯艳冰]《岁月》[诗歌]《作品》[诗歌] 《红岩》 [诗歌]《诗潮》[刘川]《诗选刊》[郁葱]《人民文学》[诗歌]《中学语文学习》 或《时代作家》《作家林》《创作》杂志《广西文学·青春放歌》 《人民文学·汉诗》 《青青世界》《诗歌大典》《诗歌月刊》《特区文学》《新诗界》《情诗季刊》《国际日报》散文、诗歌、小说投稿邮箱:更多请见上海文艺网:最后,不想当作家的作者不是好作者……

诗歌投稿网站有很多下面介绍几个出名的诗歌投稿网站:各类诗歌杂志《诗刊》、《星星》、《绿风》、《诗选刊》等等都可以投稿,看你的水平,全国性的诗歌杂志,发表还是有难度的。你可以找一下你们当地一些杂志去投递一下,认识一些编辑会很有用。比较容易的是,你去“中国诗歌网”网站注册发布内容,写得好的会被推荐,“每日好诗”入选的话会有丰厚的稿酬。你也可以去查找诗歌杂志的同名微信平台投稿,现在发布作品的途径很多,你甚至可以自己做微信平台发作品。真正写得好的还是相对容易被发现的,如果没投中,说明可能还是差点意思,继续努力。给别人投稿前,了解一下别人的杂志特点、要求,这是基本的尊重,不要一通乱投。下面贴一些别人整理的诗歌类杂志名单,有些邮箱可能已经失效,请自行验证。《上海文艺》投稿(卷首语):《青年诗人》投稿邮:《湿地》诗刊投稿邮箱:《新诗鉴赏》投稿邮箱: 《中国诗歌》投稿邮箱:《天涯诗刊》投稿邮箱:《诗刊》投稿邮箱:《当代》散文、诗歌、小说投稿邮箱:《大河》诗刊投稿邮箱:《大地诗刊》投稿邮箱:《花城》诗歌投稿邮箱:《青年作家》散文、诗歌、小说投稿邮箱:《星星》诗刊投稿邮箱:《中外文艺》散文、诗歌、小说投稿邮箱: 《安徽文学》月刊《都市》文学 《九月诗刊》黄昏主编 《芒种》文学月刊 《诗歌月刊》下半月刊 《中国诗歌》杂志 “网络诗歌专号 《中国文学》月刊 《南方作家》 《宝安日报》 《北方文学》 《布谷文学》 《长江诗词》 《长江诗歌》赵乾东 《长江文艺》 《楚天都市报》副刊 《旅馆诗刊》 《南方文学》《南方作家》诗歌专投邮箱 《青年作家》 《人民文学》诗歌组 《山东文学》 《诗潮》 《诗歌月刊》 《台湾诗学》 《天津诗人》 《无界诗歌》 《襄樊日报》文学副刊 《新都市文学》 《新文学》 《延河文学》 《燕都文艺》 《扬子江诗刊》 《中国作家》 《重庆文学》 《作家》 《甘肃文艺》邮箱: 《山西文学》《厦门文学》《安徽文学》《作家报》《天涯》杂志社《文苑》宋黛《山花》《钟山》《百花园》杂志 秦俑: 《天池》杂志邮箱: 《佛山文艺》杂志廖琪: 《芙蓉》综合双月刊主办:湖南文艺出版社投稿邮箱:《扬子江诗刊》诗歌双月刊主办:江苏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延安文学》综合双月刊主办:陕西省延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电子邮箱:《西藏文学》综合双月刊主办:西藏文联投稿邮箱:《辽河》综合双月刊主办:辽宁省营口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红豆》综合月刊主办:广西南宁市文联投稿邮箱:《山花》综合半月刊主办:贵州省文联投稿邮箱:《安徽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安徽省文联投稿邮箱:《散文海外版》散文双月刊主办:百花文艺出版社投稿邮箱:《厦门文学》综合月刊主办:福建省厦门文学院投稿邮箱:《青年文学》综合半月刊主办: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投稿邮箱:《山西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山西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上海文学》综合月刊主办:上海市作家协会投稿邮箱:《四川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四川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诗潮》诗歌月刊主办:辽宁省沈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诗林》(深圳)诗歌双月刊主办:哈尔滨文艺杂志社投稿邮箱:《诗林》诗歌双月刊主办:哈尔滨文艺杂志社投稿邮箱:《天涯》综合双月刊主办:海南省作家协会海南省农垦总公司投稿邮箱:《作家》综合月刊主办:吉林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啄木鸟》综合月刊主办:群众出版社投稿邮箱: 《诗刊》诗歌半月刊主办: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投稿邮箱:《长江文艺》综合月刊主办:湖北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北京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广州文艺》综合月刊主办:广东省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黄河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宁夏银川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 《青年作家》 综合月刊主办:四川省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北方文学》[诗歌] 《诗林》[诗歌] 《星星诗歌》 《诗刊》《青年文学》 或《广西文学》[诗歌主持冯艳冰]《岁月》[诗歌]《作品》[诗歌] 《红岩》 [诗歌]《诗潮》[刘川]《诗选刊》[郁葱]《人民文学》[诗歌]《中学语文学习》 或《时代作家》《作家林》《创作》杂志《广西文学·青春放歌》 《人民文学·汉诗》 《青青世界》《诗歌大典》《诗歌月刊》《特区文学》《新诗界》《情诗季刊》《国际日报》散文、诗歌、小说投稿邮箱:

诗歌投稿网站中华诗词论坛 诗歌报论坛 唐诗宋词论坛 诗中国论坛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 中国诗词文学论坛 大家诗歌论坛 诗生活论坛 中国诗人论坛 天下诗歌论坛 泉州诗词学会论坛 徐州诗联网论坛 诗三百论坛 紫月诗刊论坛 国内重点诗歌期刊的投稿地址邮编 期刊投稿地址及收件人===================================================230001 安徽省合肥市大钟楼邮政局518信箱《诗歌月刊》社 牧野先生收210024 江苏省南京市颐和路2号《扬子江诗刊》编辑部 子川先生收210024 江苏省南京市颐和路2号《扬子江诗刊》编辑部 梦亦非先生收210024 江苏省南京市颐和路2号《扬子江诗刊》编辑部 赵翼如女士收210024 江苏省南京市颐和路2号《扬子江诗刊》编辑部 言木先生收210024 江苏省南京市颐和路2号《扬子江诗刊》编辑部 琦培先生收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经七路34号《莽原》编辑部 杨雪芹编辑收450003 河南郑州市经七路34号《莾原》杂志社 张晓雪 编辑收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文德路170号4楼《广州文艺 》杂志社 任丽璋老师收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文德路170号4楼《广州文艺 》杂志社 诗歌编辑收100025 北京25支局037信箱《新青年诗库》编辑部 贺琴收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交通巷12号《青年作家》杂志社 诗歌编辑收200040 上海市巨鹿路675号《上海文学》杂志社 诗歌编辑收518008 深圳市红岭中路不拾遗038号五楼《特区文学》杂志社 诗歌编辑收734500 甘肃省民乐县委组织部 王登学 435002 湖北省黄石市《东楚晚报》专副刊部 向天笑 556000 贵州省凯里市北京西路8号 徐小溪(伤痕)530022 广西南宁市望园路9号阳光之旅杂志社 伍迁 530006 广西南宁市大学路广西民族学院6坡14栋132号 苏雁(大雁)收252000 山东省聊城市天同证券公司聊城营业部 夏鲲鹏(夏昶)431700 湖北省天门市天古路闸北巷13号 宋尾收 311800 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 边建松收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皂君东里29号楼307室 段蕊(屹立的脆弱)收300450 天津远洋劳务合作公司经理办 杨家明(不休)收 063300 河北省丰南市河北理工学院基础分部19# 张华(山上石)收213017 江苏常州市北环路32号红星集团《红星人》报 胡正勇收 650106 昆明市丰宁邮政投递站46—06号信箱 余新进(余地)收475002 河南开封市新宋路9号贵都花园1#楼7#诗界网吧 李拜天收519075 广东省珠海市新香洲健民路147号 陈剑文(见闻)收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柴旦木路青海省交通学校办公室 韩永玲收529100 广东省新会市会城同德三路25号417信箱 邓志娜(霄无)收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益丰路55弄25号302室 鸣钟(mcone)收324006 浙江省杭州市 工业大学浙西分校52#信箱 叶锋敏(山叶)收325102 浙江永嘉瓯北镇罗滨小区B组团6幢601室 卓铁锋(易涵)收430079 武汉市雄楚大街省邮校718号 李以亮收110001 沈阳市和平区同泽北大街9号都市青年报 黄书包收550000 贵州省贵阳市宝山北路372号贵州都市报经济部 田峰(西楚)收311100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梅堰小区1-4-608# 胡蔚中收250200 山东省章丘市委宣传部 赵兴林(云亮)收150046 黑龙江省哈尔滨锅炉厂劳务中心 陈光玲(转)马永波收100022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15号北京金地公司 赖大安(老谷)收741000 甘肃省天水市《天水报》社 王若冰先生收735000 甘肃省酒泉市西大街《阳关》编辑部 林染先生收735000 甘肃省酒泉市西大街《阳关》编辑部 孙江先生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558号《飞天》编辑部 何来先生收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558号《飞天》编辑部 李老乡先生收850000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区文联作家协会 马丽华女士收850000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拉萨晚报》副刊部 诗歌编辑收830000 新疆乌鲁木齐市青年路20号乌鲁木齐晚报副刊部 李瑜先生收830000 新疆乌鲁木齐市 区文联作家协会转章德益先生收830000 新疆乌鲁木齐市 区文联作家协会转周涛先生收150001 黑龙江哈尔滨市南岗区跃景街20号《北方文学》编辑部诗歌编辑收161005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鹤城体育场南2门《青年文学家》诗歌编辑收150010 哈尔滨市田地街91号《诗林》编辑部 主编收150010 哈尔滨市田地街91号《诗林》编辑部 西北区选稿编辑收158100 黑龙江鸡西市北山路9号《雪花》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110041 沈阳市大东区小北关街31号《鸭绿江》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116012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6号《海燕》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110003 沈阳市和平区北三经街66号《芒种》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110003 沈阳市和平区北三经街66号《诗潮》编辑部 主编收110003 沈阳市和平区北三经街66号《诗潮》编辑部 西北区选稿编辑收130021 长春市人民大街167号《作家》编辑部 曲有源先生收130021 长春市人民大街167号《作家》编辑部 宗仁发主编收130021 长春市建设广场83-2号《参花》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130061 长春市同志街5号《春风》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130021 长春市清华路4-1号《青春诗歌》编辑部 主编收130021 长春市清华路4-1号《青春诗歌》编辑部 西北区选稿编辑收100031 北京前门西大街97号《北京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100705 北京朝内大街166号《当代》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100011 北京北三环中路6号《十月》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300020 天津张自忠路189号《散文》主编收 071000 河北省保定市秀水胡同50号《青少年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050061 石家庄和平路新闻里8号《名家》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050000 河北省石家庄市石岗大街市庄路66号《长城》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054001 河北省邢台市顺德路136号《散文百家》编辑部 主编收010020 呼和浩特市锡林北路内蒙古文化大楼《草原(汉)》社 诗歌编辑收010020 呼和浩特中山西路43号《五月风(汉)》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017004 内蒙古东胜市鄂尔多斯东路9号《鄂尔多斯(汉)》社 诗歌编辑收024000 内蒙古赤峰市铁南街文联大楼《百柳(汉)》社 诗歌编辑收030001 太原市南华门东4条《山西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030000 太原迎泽大街378号省文联《火花》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510030 广州市文德路75号《作品》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510075 广州市水荫路11号《花城》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570203 海口市海府路69号5楼《天涯》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530023 南宁市建政路28号《广西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541001 广西桂林市榕城路41号《南方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410006 长沙市银盆南路67号《芙蓉》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413001 湖南益阳市体育场东侧《散文诗》编辑部 冯明德先生收430077 武汉市武昌东湖路417号《长江文艺》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443002 湖北省宜昌市清波路17号《江河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443000 湖北宜昌市云集路市委大院《三峡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230001 合肥市宿州路55号《清明》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475000 河南开封省府前街72号《东京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710061 西安市翠华南路105号《延河》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716000 陕西省延安市七里铺《延安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750004 银川市文化东街23号《朔方》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750004 银川市民生巷23号《黄河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832000 新疆石河子市艾青诗歌馆《绿风诗刊(汉)》社 主编先生收832000 新疆石河子市艾青诗歌馆《绿风诗刊(汉)》社 西北区选稿编辑收830002 新疆乌鲁木齐市光明路15号《绿洲(汉)》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830000 新疆乌鲁木齐市友好南路22号《中国西部文学(汉)》诗歌编辑收835000 新疆伊宁市解放路86号《伊犁河(汉)》诗歌编辑收200040 上海市巨鹿路675号《收获》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200040 上海市巨鹿路675号《上海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210024 南京市颐和路2号《钟山》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210018 南京市沙塘园7号3楼《青春》杂志社 诗歌编辑收210024 南京市颐和路2号《雨花》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213002 江苏常州市横兴弄102号《翠苑》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223001 江苏淮阴市健康西路140号《崛起》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250100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南路10号《山东文学》诗歌编辑收266003 山东青岛市信号山路25号《青岛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250100 山东省济南市洪楼南路10号 《时代文学》诗歌编辑收350002 福州市西洪路凤凰池省文联《福建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350001 福州市东水路76号14层《海峡》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361003 福建厦门市公园南路2号《厦门文学》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350002 福州市西洪路凤凰池《散文天地》编辑部 主编收330002 南昌市新魏路17号《百花洲》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复330046 南昌市八一大道371号《星火》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330006 南昌市二七北路395号《鹃花》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400015 重庆市中山三路重庆村30号《红岩》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511340 广州市增城新塘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 薛广明(子洋)100078 北京丰台区分钟寺庄子公司庄子网 韩浩月063018 唐山市新华东道70号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人事部 张玉成(东篱)530028 广西南宁市竹溪路126号 广西市场报社权益保护部 于小尘100025 北京市 北京电视台文艺部《书海导航》节目组 黄殿琴女士收------ 台湾 台北市邮政14-57号信箱《秋水》诗刊社 涂静怡主编收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 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 曹剑先生收510030 广州市文德北路170号文化大楼三楼省文联理论室 周西篱女士收610012 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星星》诗刊社 梁平先生收610012 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星星》诗刊社 张新泉先生收610012 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星星》诗刊社转 流沙河先生收610012 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星星》诗刊社 李自国先生收610012 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星星》诗刊社 杨牧先生收610012 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星星》诗刊社 杨青先生收610012 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星星》诗刊社 萧融先生收610012 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星星》诗刊社 晓静女士收610012 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星星》诗刊社 家发先生收610012 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星星》诗刊社 干海兵先生收122000 辽宁省藩阳市文化路三段四号市文联 萨仁图娅主席收51061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北路369-371号省社科院哲文所 朱子庆先生收510601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中289号《南方周未》报 马莉女士收510110 广东省广州市文明路过11号《华夏诗报》社 野曼先生收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市委院内《西宁晚报》副刊部 赵秋玲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市委院内《西宁晚报》社 林锡纯老师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西宁电视台总编室 尢颖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昆仑路省水利厅办公室 孙爱霞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北大街省审计厅办公室 拜玉莲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小桥大街西宁供电局 马元彪810000 青海省共和县公安局 孟旬女士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西门口省建设银行工会 左建国 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西门口省建设银行工会 徐春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七一路西端《青海日报》社 王文沪老师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七一路西端《青海日报》社 肖治业老师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七一路西端《青海日报》文艺部 韩元魁 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七一路西端《青海日报》文艺部 马 钧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青海湖》编辑部 马学功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青海湖》编辑部转 章灿老师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青海湖》编辑部 崔长英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青海省财政厅编辑部 蒋兆钟老师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青海青年报》社 主编收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青海青年报》社副刊部 诗歌编辑 收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西关大街青海人民出版社文教室 班果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西关大街青海人民出版社文教室 谷风老师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省综合楼省作家协会 晓梅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省综合楼省作家协会转 白渔老师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省综合楼省作家协会转 王立道老师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省综合楼省作家协会转 朱奇老师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省综合楼省作家协会转 董家平老师810000 青海省海北州德令哈市《瀚海潮》编辑部 主编 收810000 青海省海北州德令哈市《瀚海潮》编辑部 诗歌编辑收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八一路青海民族学院中文系办公室 吕霞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青海师大中文系教师办公室 肖黛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西关大街市综合楼内市文联 刘会彬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七一路青海省人大常委会 格桑多杰老师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省综合缕内省文联理论室 葛建中400000 重庆市《重庆晚报》副刊部转 邢秀玲老师264200 山东省威海市《威海晚报》副刊部 燎原先生253013 山东省德州市三八中路九号312信箱《鲁风诗刊》社 大鹏鸟528300 广东省顺德大良丹桂路26号《家电与消费》杂志社 黄虹燕 收435002 湖北省黄石市《东楚晚报》专副刊部 向天笑 收750004 宁夏银川市《银川晚报》社 平原100000 北京市《光明日报》社副刊部 韩小惠 女士收 674200 云南省永胜县委宣传部 陈洪金收 231400 安徽省桐城市委大院桐城报社 陈俊收 511400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日报>>副刊部 蓝马 收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小西天文慧园13号楼1501室 沈浩波 收 571000 海南省海口市作家协会(《椰城》编辑部) 林贤治主席收100009 北京市东城区北兵马司17号《中华诗词》杂志社 张超收 233000 安徽蚌埠市朝阳路1271号金厦苑3-2-202 刘钦贤先生收510062 广州市龙口西路太阳广场宝阳阁6A 李芳(芳原)510601 广州市广州大道中289号南方日报文艺部 陈美华收 102444 北京市房山区葫芦垡诗歌创作中心《女诗人》编辑部 陈霞转雨竹 450006 河南郑州市桐柏南路《作家新一代》编辑部 剑客收 615300 四川普格农机厂发星工作室《独立》编辑部 发星收 510600 广东省广州市东山寺右新马路133号深华大厦1006室 瓦兰收 550022 贵阳市野鸭塘茶园村教师宿舍 哑默 先生收 510620 广州市体育东邮局048信箱《中国新诗年鉴》编辑部 杨克收 350003 福州市鼓屏路116号《丑石》诗报 谢宜兴收 200002 上海浙江中路379号《城市诗人》编辑部 铁舞收 233600 安徽省涡阳县人民法院 张小山收(《诗歌参考》) 400020 重庆江北区观音桥邮局031信箱国际汉诗诗坛编辑部 张智 363000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文化馆《第三说》编辑部 安琪女士收 100025 北京朝阳区八里庄南里5号大楼407室 孙文涛 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下半月刊 林莾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下半月刊 蓝野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下半月刊 李志强先生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下半月刊 谢建平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下半月刊 艾龙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下半月刊 谯达摩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编辑部 高洪波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编辑部 叶延滨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编辑部 李小雨女士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编辑部转 丁国成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社转 朱先树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社转 刘章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社转 杨子敏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社转 周良沛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社转 柯岩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社转 绿原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社转 雷抒雁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诗刊》社转 李瑛先生收100708 北京东西12条21号中青社《青年文学》杂志社 柳宗宣先生收 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人民文学》杂志社 陈永春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人民文学》杂志社 商震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人民文学》杂志社 何安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人民文学》杂志社 吴仁先生收100026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人民文学》杂志社 韩作荣老师收510360 广州市海珠区芳村大道西218号203室 郑玲收 050021 河北石家庄市槐北路192号《诗选刊》杂志社 郁葱先生收050021 河北石家庄市槐北路192号《诗选刊》杂志社 张庆岭先生收050021 河北石家庄市槐北路192号《诗选刊》杂志社 刘松林先生收050021 河北石家庄市槐北路192号《诗选刊》杂志社 缪克先生收050021 河北石家庄市槐北路192号《诗选刊》杂志社 苏醒先生收050021 河北石家庄市槐北路192号《诗选刊》杂志社 宋峻梁先生收130021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头24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张洪波先生收 050021 河北石家庄市槐北路192号《诗选刊》杂志社 赵丽华女士收 230001 安徽省合肥市大钟楼邮政局518信箱《诗歌月刊》社 王明韵先生收230001 安徽省合肥市大钟楼邮政局518信箱《诗歌月刊》社 朱国琼先生收210024 江苏省南京市颐和路2号《扬子江诗刊》编辑部 梦亦非先生收210024 江苏省南京市颐和路2号《扬子江诗刊》编辑部 赵翼如女士收210024 江苏省南京市颐和路2号《扬子江诗刊》编辑部收

  • 索引序列
  • 黄河是论文题目
  • 有关于黄河大合唱的论文题目
  • 以黄河为主题的论文
  • 黄河论文格式
  • 黄河文学投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