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国内外孤独症相关研究论文

国内外孤独症相关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国内外孤独症相关研究论文

孤独症儿童刻板行为及矫正案例报告需要多少字?

首先你得有个案例 然后 把提纲定下来

注册域名费用有几元的,有几十元,看你注册域名后辍,时代互联在域名注册这块一般比同行都便宜。时代互联作为国内首批经ICANN(国际互联网域名体系最高管理机构)和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߅认证的注册商,同时获得了VeriSign国际互联网顶级域名管理机构认证,是国内首家通过香港互联网注册管理有限公司认证(HKIRC)的HK域名注册商。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一种状态。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治疗应尽早进行,对于他们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反馈和强化,使他们逐渐表现正确的行为,融入群体中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践探索》

[摘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本文对自闭症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自闭症 教育训练 实践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自闭症又叫阿斯伯格综合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种种状态。重度自团症儿童完全生活在自已的世界里,对外界视若无睹,听若未闻,难以与人沟通,群处、社交能力极差,情绪起伏不定,有些孩子还有自伤或伤人的行为。大部分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障问题,但约30%的孩子智力正常,其中10%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被称作“白痴学者”。

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 Kenner)教授首先提出并确定了“自闭症”的概念。“自闭症”和“孤独症”同为英文Autism(源于希腊语“Auter”――自我)一词的译名。在精神病学中,该词意为“退缩与自我专注”;在描述“自闭症”突出特征时,该词意义“自我兴趣”。“自闭症”为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与地区的使用词。“孤独症”为中国大陆地区医学界、特教界的使用词。“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的疾病。1978年美国国立自闭症儿童及成人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对自闭症提出定义为:“起病于30月前的行为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有:(1)发育秩序和速度紊乱;(2)对任何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3)言语、语言、认知和非语言的沟通障碍;(4)与人、事和物建立起合适关系的能力障碍。”这些定义为至今广泛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和它的临床修订版(ICD-9-Cm)以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诊断标准建立奠定了基础。

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自闭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统计,患病率大约为10~15人/万。从性别上看男孩明显多于女孩,国外文献报道男女约为26~57∶1。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40万左右的自闭症患儿童。

二、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1.交往障碍

患儿自婴幼儿时期起就表现极度孤独,并且有拒绝与人进行交往的倾向,不会用目光注视、表情、姿势和手势与人交往,甚至与父母也缺乏情感交流。不会体察亲人的喜怒哀乐和痛苦,自己有痛苦、不适,也不会寻求别人的安抚和支持,有进他们对亲人的呼唤甚至也不产生反应,以致引起父母怀疑他们有听力问题。轻症者看起来并不强烈拒绝交往,但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缺乏社交――情绪的相互应答,不懂得如何建立友谊关系。

2.交流障碍

患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均有明显缺陷,沉默不语或很少使用语言。大约一半患者终生不语而倾向用手势或其它形式表达。有的即使会认、读、掌握大量的词汇,但常常不会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而时常表现为不顾周围的情景或别人在说什么,自顾自地讲话,或不管别人的感受,重复地询问或重复地对人讲一样的话,问一样的问题,或模仿重复别人的话,语调平淡,缺乏节奏,与人交谈缺少应对、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不会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患儿常表现代词的运用困难,谈话中常不使用代词或使用混乱,故常常不知所云

3.兴趣和活动的局限

重复与刻板的特征倾向于采用僵化刻板,墨守陈规的方式应付五花余门的日常活动。患儿喜欢保持周围环境和活动固定不变,如长时间地玩某种物品、玩具、吃某种食品、出门走同样的路线,听同样的音乐或同一本书,如要改变则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拒绝。大多活动增多,常出现特殊的、重复的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蹦跳、旋转。

4.智力发育障碍

约3/4的患儿有智力发育落后,但它在一般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可能存在某方面较强的能力,通常以机械记忆能力强为多见。主要表现有,脑电图:自发脑电图异常率达10%~83%,大多表现为广泛异常,慢波增多,少数可见棘波或棘慢波,可能与患儿合并癫痫有关;脑影像学:头部CT可能异常所见,但常不一致,意见尚不肯定。头部核磁共振检查部分病例可见第4脑室扩大,大部分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

自闭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与前两者等同对待,而是首先要看到他们是需要成长、需要爱、需要帮助的儿童。从全纳教育观出发,自闭症与正常儿童在发展需要上, 是相同的。正常儿童的身心特性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同样体现,只是方式和程度有别。基于此点,确定教学原则首先要兼顾共性,一般性的教学原则,比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依然适用,并充实了新的意义。现仅就自闭症教育训练中一些有特性的原则做一简述。

1.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使两方面协调一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功能与注意力、语言、认识等多方面发展有关,对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多种心理能力。自闭症儿童身体发育看似与正常无异,但实际上多伴有或轻或重的感知运动发育问题,如左右手不协调、手眼不协调、腕力差、触觉过敏、听觉超灵敏、肌力松懈、跳跃力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所以在训练中就要安排足量的运动训练、感知训练,以及语言训练、交往训练、认识训练等,交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协调起来。比如训练儿童左右手交替拍球,不单是为了发展他们大运动、精细运动及其协调性。

2.正向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着眼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去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并开发潜能,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有序地使缺陷得到补偿,而不是着重于各种怪异行为的去除却忽略了正常行为的建立。

在开始进行矫正训练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失败的例子,有的老师偏重于矫正儿童的某一刻板行为,而几个月下来发现自闭症儿童虽然不咬衣角了,却咬上了铅笔或手指,老师的精力投入很大,但收效甚微。相反,有的老师以正向发展为主,在教儿童各种新技能的同时来替代、清除不良行为。

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儿童爱用手指玩吐沫,很不卫生,我就采取教儿童漱口刷牙、嚼口香糖等同样能产生泡沫感、磨擦感的正常行为来逐渐取代玩吐沫的行为,以新行为抵消不良的旧行为,结果很快儿童就掌握了刷牙技能,并且不再玩吐沫了。这个做法首先从满足儿童需要――口腔需触觉刺激并有泡沫感出发,按照正常发展顺序来选择一项可替代的活动,再通过培养新行为抵消旧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行为矫正的重要性,有些对儿童身心伤害较大的,如自伤行为等,应及时采用矫正策略认识疗法加以改变。正向发展与专门矫正是不矛盾的,两者相互协调、促进。单一地矫正某个怪异行为而忽略对正当行为的培养是片面的,矫正只有在培养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而矫正效果直接影响着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必须摆对发展与矫正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

3.及时反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对儿童的不同行为表现随时随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反馈并及时强化肯定行为,以增加其出现频率,防止不当行为因忽视或经错误肯定而增加。

自闭症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有对有错,但往往自己不知是否符合规则,而一些不当行为的养成常常是由于在儿童刚开始做时被忽视,等儿童常出现此行为才被老师重视,再想改掉为时已晚。比如弱智学生入学后反而怪动作增多了,学会了同班不少学生的不好的行为。这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视觉记忆很强,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如果此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就等于是默许这种行为,很快这个儿童就习得了某个不良行为。

通过训练,我看到随时反馈、及时强化在自闭症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刚换一个新环境时要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及时制止一些不应有的动作或言语模仿。

4.优化反应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训练前先把内容加工提纯,开始只让他接受最优化的刺激,得到简单而正确的反应后再变换刺激,增加复杂性。有人形象地把提纯比喻成吃葡萄时挖籽去皮而只给儿童吃果肉。

由于外界事物十分复杂多变,它所带来的信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巨大而繁多的,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并且这些儿童又难以辨别何为正确的要接受的信息,所以就更要提练。有时教自闭症儿童说话,但外界十分嘈杂,或不时有人与训练者插话,这种环境极不利于自闭症儿童掌握正确用语。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样,每一行为各个动作都要简练有序,中间不允许多余动作或拖延时间,否则诸如东张西望玩手或其他用具、敲击等多余动作就会“乘虚而入”。

5.个别指导先行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优先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使训练双方能相互配合,在这个基础上使自闭儿童逐步融入小组或其他集体中。

自闭儿在新环境中很难适应集体氛围,有显著的沟通、社交和行为问题,若开始时未与训练者合作好,以后很难接受有效训练,在不适应的场合中也不能寻找别人帮助。因此个别训练、小团体协助是其走向大集体的一个过程环节,在训练中要优先考虑。当儿童能接受一定指令并对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再进入小团体就容易了。

四、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方法

1.游戏法

游戏可让自闭症儿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可增进其语言的主动性,也能从中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孩子的游戏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他们在游戏中发展友谊,学习社会策略和增进社会能力。Lord(1984)以及Wing和Attwood(1987)研究指出自闭症对于社会沟通线索理解及表达存在困难,他们常常处于孤立状态或是徘徊在同伴团体中的边缘,可能会避免或抗拒别人社交性的邀请,被动的接受,很少或完全没有主动的社交,或者以其特有的方式接近同伴。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团体性游戏来提高自闭症儿童此项功能。我们经常会在游戏及小组课上设计一些互动的游戏项目,譬如“二人毛巾运球”让小朋友从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并与合作伙伴“分享”胜利的成果(如分吃一种食品)。同时,亦根据小朋友的能力设计一些戏剧性的游戏,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在训练老师问过“老狼老狼几点了”之后,会让小朋友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说小朋友会回答“三点了”,诸如此类还有音乐游戏“泼水歌”及“上学歌”等等,都可在游戏中增进儿童语言的主动性。

2.同步行动法

根据身体机能协同发展原则,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训练双方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达到和谐、易沟通而同时进行某项技能训练或训练者做与自闭儿一样的活动,使自闭儿注意训练者的一言一行并自愿与训练者一起从事其他活动的一种方法。例如训练中自闭儿只顾一人玩球,不理睬训练者,这时训练者应主动寻找接近的机会,最好也是拿球来玩,并玩得比自闭儿要好,有时可把球滚、扔到自闭儿身边,看他是否注意球,若注意,说明可以进行接触,这时两人可一起玩一会儿球,然后再转入下一个训练项目,但要求步调一致。这种以球或其他自闭儿当前持有物为中介(或作训练诱导物)的方法在训练中十分常用,关键是选择好恰当时机。同时注意两者行动同步,不能片面强调让自闭儿服从训练者或一味顺从自闭儿童。

3.情境法

根据丰富环境原则,创设一定情境以提供适当的刺激,引起儿童注意并充分感知情境,然后进行角色练习,使其逐步学会目标情境下的内容。例如我们对酷爱音乐的自闭儿进行训练时,先给他提供一个熟悉的音乐情境,可放一段录音或唱个歌曲开头引起他注意,让他在此情境中演习某项技能,并给予一定的角色任务。完成后进行奖励,个别难执行的命令还可采取唱说结合的方式表达,以后逐渐取消音乐情境来让他完成角色任务或进行迁程训练,最终在无音乐情境中也能完成。

4.角色替代法

根据正向发展原则,在交往训练中,借助一定的中介人物(一般为儿童喜欢的物品,有时或是人)通过角色替代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例如儿童比较喜欢小熊或恐龙等,教师可以木偶或玩偶或面具操纵的方式,通过让被训练者扮演小熊来进行交流,或者让自闭儿拿小熊玩偶,训练者对玩偶发布指令,实际是让自闭儿来执行。这种方法是利用儿童只对物品或某个人感兴趣,通过角色转换来实现对其他物或人都感兴趣,以便按指令行事。如果自闭儿只对玩偶等感兴趣而不执行下一步指令,玩偶要立即消失,只有把握好出现与消失的分寸才能发挥角色替代的作用。

5.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失常乃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无法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及肌肉关节动觉等五种基本感觉的刺激加以统合并适切反应。感觉统合训练法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以上几种感觉刺激的输入,并适当的控制,让自闭症儿童依靠内在驱策力引导自己的活动,自动形成顺应性的反应,藉此促成这些感觉的组合和统一。

由于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就感知而言,有的听觉灵敏,有的视觉敏锐,有的触觉过敏,有的嗅觉敏感……运动功能等都千差万别,因此在训练中就要因人而异选择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视听动训练法、触觉脱敏法、听觉统合训练、精神统合、感觉统合训练法,以及矫枉过正、过度练习法、行为矫正中的消退法、强化法等等。只要教育工作者端正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去对待这一需特殊帮助的“普通”群体,依据儿童的情况使用和创造合适的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走向社会的日子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全日本特殊教育研究联盟编,杨鸿儒译.自闭教育入门.台北:台湾大展出版公司,1999.

[2]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孤独症儿童康复动态.1998,(2).

[3]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肖非.特殊教育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

国外孤独症研究现状论文

孤独症儿童相关问题的思考的论文

【关键词】:孤独症概述形成表现

一、孤独症概述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性行为综合症,以社会交往、言语、形式化或强迫性的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很高比例的精神健康问题,是最令人困惑的儿童期精神障碍之一。社会性功能缺陷是自闭症患者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他们很难建立起与他人的关系,很难参与共同活动,会出现头口和非口头的交流障碍,甚至有些人一生都没有发展语言。孤独症在表现性上有很多不同,即使都是孤独症儿童,他们的障碍也各有不同,甚至有很大差异。

二、孤独症的形成原因

孤独症的成因到现在仍没有一个具体定性的说法,它被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的脑机能障碍,与遗传因素和外部因素有关,而与抚养人的教育及生存环境没有直接关系。虽然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孤独症的病因机制在神经组织或器官上,但目前却仍未有定论,既没有发现其特有的生理指标,也没有针对自闭症的专门测试,诊断标准非常宽泛,导致孤独症儿童数量激增,已不再是一种罕见的儿童疾病。

三、孤独症的表现

1、社会性互动障碍

在感知他人情绪状态,表达自己情绪以及形成依恋关系方面存在困难。缺乏与亲人对视、交往、沟通的愿望和技巧,难以建立起感情依恋。拒绝与同龄孩子交往,很难参加集体活动,喜欢封闭自己。

2、语言交流障碍

语言发展迟缓、缄默。几乎所有孤独症儿童都难以使用语言,他们不会主动说话,即使说话也给人自言自语的感觉。听不懂别人的指令,也不能正确理解别人的语言,通常用肢体语言让他人完成要求。例如孤独症的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他不会用语言来征得同意,而是用带有攻击性的动作去抢。

3、智力异常

孤独症儿童有70—80%是智障,极少数是天才,在数学计算、机械记忆或音乐等方面有突出能力,但在其他方面仍处于智障水平。

4、强迫性和刻板行为

有日常规范和重复行为方面的强迫性需要,如果家里的日常用品改变或移动时,他们往往会大发脾气,直到把东西放回原位才罢休。

5、感觉异常

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有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也有一些积极品质:如可爱、富有同情心、有思想和创造力等。

四、孤独症研究的视角

1、心理社会学视角

从认知活动、认知结构的角度解释孤独症,认为自闭症儿童由于心理能力的发展障碍,无法推测他人的心理活动,体会不到交流的气氛,很难与人进行互动,进而发展成为人际关系疏远或人际交往障碍,同时也影响其他心里特质的发展。

虽然心理能力缺陷理论对孤独症社会交往的解释已被广泛接受,但仍存在着局限性,难以说明心理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也难以解释研究中的特殊现象。

2、精神生物学机制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解释自闭症更多得益于当前脑科学的发展。这一类理论试图解释:由于特定大脑结构受损而导致了孤独症儿童难以对社会性刺激做出适当反应。

3、生态学模式

此理论认为:孤独症并不是存在于个体内部的静态症状,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环境之与间的互动出现了障碍。所以,孤独症患者经常错误地解释他人的情绪信号,虽然他们可以识别一些简单情绪,但并不足以使他们与他人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

综上,虽然这些领域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孤独症有很大的推进。但这三种思路都有片面性,都只看到孤独症的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应将这三种思路结合起来,更深入、更全面的进行研究。

五、从社会工作角度看孤独症的治疗

由于研究者没有完全明确地提出导致孤独症的根本原因,因而彻底治疗暂无法现实,只能尽量使症状得到缓解与改善,减轻患儿的社会适应困难,根本的治疗还有待科学的发展与该领域的深入研究。

目前的治疗方案:

1、心理治疗法被认为是是最普遍的治疗方法。

2、在教育界,许多学者研究皆显示,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时间之长短和其日后之发展有很大的相关,而结构化教学之效果远优于放任式教学法。

3、行为治疗法,旨在加强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从最基础的技能开始训练,逐步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要忽略自闭症儿童出现的问题行为,把表扬和赞赏融入训练中。此外,还应增加他们与正常同伴之间直接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模仿和直接分享正常儿童的感受和体验,增强与同伴间相互交往能力。

社会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1、对孤独症儿童的父母进行特殊培训,让他们改变养育方式,多接近、关心患儿,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保持对他们的较高期望值。

2、社会工作者应督促机构不断完善其治疗理念,对机构老师进行相关培训,并提倡一个老师针对一个孤独症儿童的专门治疗,促进老师与学生间平等的互动。

3、孤独症儿童需要的不仅是家人、老师的帮助,而且是整个社会的支持。社会工作者应积极行动起来,增强社会对孤独症的了解和关注,消除社会对其的误解及歧视,缓解孤独症家长的心理疾病和精神危机,尽可能整合一切资源,和孤独症家庭一起争取一些国家福利政策和社会援助。

最后,用《蜗牛不放弃》一句话来表达我们的心声:“籍着我们彼此之间永不枯竭的爱,我们或许终能得到救赎。

孤独症(auti *** ),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DSM-IV-TR》将PDD分为5种:孤独性障碍、Retts综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碍、Asperger综合征和未特定的PDD。其中,孤独性障碍与Asperger综合征较为常见。孤独症的患病率报导不一,一般认为约为儿童人口的2~5/万人,男女比例约为3~4:1,男孩比女孩多3-4倍。

第一部分 了解孤独症1、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是一种脑发育性障碍,以 社会 交往障碍、沟通交流障碍和重复局限的兴趣行为为主要特征。 孤独症起病于三岁之前,三岁以后表现明显,绝大多数儿童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支持。 2、孤独症和自闭症是一回事吗? 是的。孤独症的专业名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 S D),孤独症和自闭症是英文Autism的两种译名。 "孤独症"主要被中国内地的医学以及特殊教育界所使用;"自闭症"则主要被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有使用汉语的国家所使用。 3、孤独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吗? 孤独症不是一种心理疾病,但大部分孤独症儿童会有心理问题,如认知、情绪和行为问题;孤独症也不是性格孤僻。4、孤独症属于哪类残疾? 2006年起,我国将孤独症归类为精神残疾。 5、国际和国内首次诊断孤独症是什么时候? 194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著名儿童精神科医生 Leo K a n n er 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孤独症的论文。 里面列举了 11 个孩子的病例,并首次提出了孤独症的概念。 1982年,南京脑科医院儿童精神病学家陶国泰教授首次报告了4例孤独症患儿,此后引起国内关注。 6、孤独症的患病率是多少?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的全球平均患病率为62/10000(0.62%),相当于每160个儿童中有一位孤独症儿童。 从各国报告的情况来看,孤独症的实际患病率可能还要高于这个数据。7、孤独症的发病有性别差异吗? 孤独症的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患病率显著高于女孩,一般男/女患病率之比为4-6/1。 8、为什么会产生孤独症? 孤独症至今病因未明。流行病学研究已经筛查出很多可能导致孤独症的危险因素,但是没有一种是导致孤独症发生的直接因素。 比较公认的原因是基因变异与不良环境的交互作用,特别是新生突变(de novo mutation)可能是孤独症发病的主因,但具体致病因素和机制不明。 研究显示,一些因素如高龄父母、孕期感染、孕早期不良用药或接触化学物质等有可能增加患孤独症的风险。 9、孤独症是由于父母不称职造成的吗? 不是。几十年前,在人们对孤独症还不了解的时期,有些人认为,大人抚养孩子的方法不当会导致孩子患有孤独症,尤其是孩子的母亲。 有一种说法叫做"冰箱妈妈理论",意思是母亲冷淡的养育方法会使孩子患有孤独症。 这种说法已经被科学和事实推翻,研究证实孤独症是一种脑发育性障碍,与父母教养方式无关。10、只有儿童才会得孤独症吗? 不是。研究发现,孤独症是在儿童出生前产生的,在出生后几个月至3岁前逐步出现孤独症症状,有的起初表现与普通儿童无异,但功能逐渐倒退产生孤独症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可能会持续终生。虽然科学与及时的康复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不断进步、走向独立,但并不表示孤独症会止于儿童时期。 11、为什么不能在孩子出生时诊断出患有孤独症? 主要有以下原因:(1)在儿童1岁以前,可以展现的行为范围有限,对其行为类型和发育状况进行决定性的诊断依据不足,也没有有效的仪器测查。 (2)孤独症儿童中,有很大一部分智力也有问题,许多家长因为对智力障碍的担心而将孤独症忽略了。 (3)孤独症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语言发展的问题,而语言发展问题不到3岁是不能完全判明的。 (4)一部分孤独症儿童开始时的发育呈现与正常孩子相同的状况,直到2-3岁时孤独症症状才显现出来。 (5)一部分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知识,一开始是忽视,后来是不相信,想观望一段时间,结果使诊断时机推迟。 (6)目前许多医院医生对孤独症诊断知识欠缺,缺乏足够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轻微的小年龄的孤独症症状确认困难,因而把孤独症看成是暂时性疾患的情况很多。12、如果第一胎是孤独症,第二胎有没有可能还是孤独症? 如果没有明确的基因检查,生第二胎确实会有一定的风险。但每个家庭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一般来说,90%以上有孤独症孩子的家庭,也能生下正常 健康 的孩子;如果第二胎生女孩,患病的危险性更低;从世界各国的案例来看,连续两胎生孤独症孩子的例子很少。 13、孤独症症状一般出现在什么时期? 根据卫生计生委于2010年7月23日颁布的《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儿童孤独症起病于3岁前。 其中2/3的患儿出生后逐渐出现孤独症的症状,约1/3的患儿经历了1-2年正常发育后出现了倒退,并开始出现孤独症症状。14、孤独症会误诊吗? 因为孤独症的诊断是基于行为症状学指标,所以误诊难以避免。如果医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误诊一般不会出现。 最可能出现的误诊会出现在某些情况非常轻的孩子身上,他们的症状有可能被医生忽略了。 另外,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来说,如果经过系统的训练他们的情况会有明显的改善。 也就是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的人或者家长会觉得孩子被误诊了,其实是由于孩子的整个状态恢复得较为理想。15、孤独症主要有哪些表现? (1)社交发展方面 ◆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 ◆与人接触时缺乏目光接触,很少或不能主动交往。 (2)沟通方面 ◆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鹦鹉学舌语言。不断重复他人说过的话或听到的广告词等。 (3)行为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 ◆兴趣狭隘,会非常专注于某些物品,或者是对特定物品特别感兴趣; ◆刻板、重复或仪式性行为; ◆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自我刺激行为等。16、每个孤独症儿童的表现都一样的吗? 孤独症儿童的表现每个人都不同。智力方面,从智商不足40到高于120的天才智商。 语言方面,从毫无语言到机械仿说、雄辩甚至诡辩;社交兴趣方面,从对人毫无兴趣到对人感兴趣到烦死人家。 兴趣行为方面,从瓶子盖到天文,从砖头瓦块到地图、交通路线,从广告到 历史 传记,从不识数到常人不能企及的推算万年历、开平方以及数字演算,从不识字到过目不忘的识记天才。 除了孤独症孩子特有的交流和社交的特异性表现外,每个孩子的表现都不相同。 17、孤独症儿童不会说话吗? 孤独症儿童"会"说话,但普遍缺乏语言沟通能力。 现有数据表明,大约25%的孤独症儿童没有口语语言或仅有有限的口语语言表达能力。 经过康复训练后,随着 社会 交往功能的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能力也可以逐渐发展。18、孤独症儿童智力有问题吗?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2009年的调查,大约46%的孤独症儿童拥有平均值或者平均值以上的智商。 虽然目前尚无灵敏可靠的测试孤独症儿童智商的工具,以上提供的智商指数也仅代表一个估测。 不过这个结果可以说明部分孤独症儿童拥有与普通人群一样或更高的智商。也有研究报道60%的孤独症儿童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落后。 19、孤独症患者会有攻击行为吗? 孤独症患者一般不会有意攻击别人,只是由于其沟通和表达障碍,有时会用异于常人的方式与人"沟通",或人们不理解其需求和意愿的时候,会出现行为和情绪问题。孤独症患者全无"害人"之心,不会算计人,缺乏反抗行为,被认为是最真实的人。 20、孤独症儿童都特别聪明吗? 孤独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大部分没有特殊能力表现,只有小部分表现出"孤岛智慧",在绘画、乐器、音乐、色彩、计算、机械记忆、方位辨别等方面有特别突出的表现,如果加以合理引导与培养转化,这些能力对其职业开发会有积极意义。21、孤独症儿童感觉方面有问题吗? 研究显示,56-90%的孤独症儿童存在感觉统合失调,所以大部分会有感觉方面的问题。 如,听知觉敏感:喜爱某些声音,对另一些声音特别恐惧;触觉异常:不喜欢拥抱或触摸;痛觉异常:多不怕痛;视觉异常:对特别图像的喜好或厌恶、喜欢斜视、倒视;本体觉异常:喜欢坐车、怕坐电梯、喜旋转。 22、孤独症儿童运动方面有问题吗? 部分孤独症儿童在运动功能方面也存在着过敏或低敏的表现,比如不喜欢粗糙的地面,容易晕车、晕船,不喜欢被推,行动时总要抓住某些东西来保持平衡。 还有些喜欢前后摆动身体,喜欢转圈,不喜欢静坐、喜欢保持活动状态等。 23、孤独症会合并其他疾病吗? 超过70%的孤独症患者会有不同类别和程度的其他病症(共病)。 常见的是精神障碍、感知觉异常、胃肠道问题、注意力障碍、智力障碍、癫痫、免疫失衡、焦虑抑郁等。 这些病症对孤独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效果以及预后等都会造成不良影响。24、孤独症有药可治吗? 由于孤独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所以目前尚缺乏针对孤独症核心症状的药物。 主要依靠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手段,药物治疗为辅助性的对症治疗措施,如抗精神病类、抗抑郁类和治疗多动类的药物对治疗相关症状会有帮助。 25、在公共场合应当怎样帮助孤独症儿童? 作为陌生人,看到孤独症儿童时,根据情况可以作出不同的反应。如果他们主动和你打招呼,我们可以点头微笑做出回应。 如果他们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我们可以忽视,不要给家长乱出主意,有时候忽视也是一种包容和接受。26、"世界孤独症日"是怎么回事? 世界孤独症日全称为"世界孤独症关注日"(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孤独症关注日"。 旨在提高人们对孤独症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孤独症患者的关注。 每年4月2日,联合国会发布孤独症日宣传主题,联合国秘书长会发表讲话,世界各地也会进行各种宣传倡导活动。北京星希望儿童孤独症治疗康复专业机构

我们这有孤独症儿童刻板行为及矫正案例报告,需要么.

中国孤独症研究论文数据

2022年我国自闭症儿童所占比例是百分之零点六二。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每六十二个儿童中有一位孤独症儿童。按照比例来的话就是六十二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零点六二。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由于病因未明、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致残率高、发病率有不断增高的趋势,孤独症正在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

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明确将自闭症列为精神残疾,调查结果显示,自闭症是儿童精神疾病中最主要的一种。调查数据显示,自闭症发病率已居我国各类精神残疾之首,平均每500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是自闭症患者。至2002年,自闭症及相关ASD的患病率至少上升为0.6%,其中1/4为自闭症。近年来,自闭症儿童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0.2%到2009年已达0.9%。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2009年的保守估计,自闭症患者约为500万,算上自闭症谱系障碍人群,我国自闭症患者约有近1000万。

你好,根据国际统计概率,自闭症的发病总数约占总人数的万分之八到万分之十五之间,且近年来有逐渐增长的趋势,自闭症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难题了。

先来说说你的第一个问题吧,就是中国有多少自闭症患者。

早在前几年的联合国估计的3500万人数为基数进行计算的话,以全球及中国总人口数字比例,来推算中国的自闭症人口,计算出中国自闭症总人口约为700万人。

这只是十几年前的数据,按照现在的发病率的提高,中国的自闭症患病人数将突破一千多万,这将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至于你说到的第二个问题,根据北京残疾人联合会在18个县区所做的自闭症发生率的调查结果,中国0至14岁年龄组自闭症人口数字由38.34 万至 165.51万不等。这组自闭症总人口数字,在所有残疾类别的0-14岁组的总人数387万的 9.09% 至 42.77%,这实在是一个惊人数字。近几年,最新的数据还在统计调查中。

所以,如果孩子存在有语言障碍、目光呆滞、行为刻板等一系列自闭症症状的家庭,一定要带孩子做系统的诊断和检查,一般情况下,家长配合机构和老师,给孩子尽早做干预,一般自闭症的黄金干预年龄是2-6岁,这一期间,孩子的可塑性最强,干预效果也会最好。

在《中国残疾儿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中的数据显示自闭症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是千分之一左右,但是国际社会的相关领域呀牛数据显示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已经逐渐上升至百分之一,甚至更高(摘自樊越波、揭晓阳、邹小兵,2008年论文)。

中国到底有多少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人?目前全国范围内针对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人数普查并没有做过。

抽样调查只在某些省市零星进行过。如2001年中国残联联合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进行的六省一市残疾儿童抽样调查,估算精神残疾儿童约10.4万人,据专家称几乎都是自闭症儿童。2004年北京市残联与卫生局部门等进行的3万名6岁以下儿童的抽样调查,自闭症现患率为千分之1.53《2004年北京市0-6岁儿童残疾抽样调查报告)。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确诊精神残疾儿童为14.5万人,占0-17岁残疾儿童总数的2.9%,其中自闭症儿童4.1万人,但是考虑到残疾儿童中智力残疾儿童174.9万人与多重残疾儿童143.5万人中也会存在由于自闭症共患病现象,以及基层诊疗手段匮乏等问题,造成自闭症误诊或漏诊现象,估计自闭症儿童人数应为数不少(《《中国残疾儿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中国大陆有自闭症患儿60-180万,学者认为自闭症患者在150-780万人之间。目前中国残联中国精协孤独症专委会主任的说法是大陆地区有自闭症患者大约150万。

2020年,由美国智库统计的《2020世界人口评论——国家自闭症发生率》中提到各个国家的自闭症发生率。

2020国家自闭症发生率

从各个国家的调查中可以发现,越是城市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当然不排除其它因素)自闭症发生率越高。比如在香港,每10,000名儿童中有372名儿童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换句话说,香港每27名儿童中就有1名被诊断出患有这种发育障碍。

追踪世界各地的自闭症患病率很难。因为许多国家没有跟踪或报告其自闭症发生率,也没有用于评估自闭症的具体统一标准。即使有,许多国家也没有资源进行评估。 、

中国目前有多少自闭症服务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全国自闭症者服务机构调查》,中国大概有400多家服务机构。其中为3-6岁自闭症儿童的服务机构占总数的接近50%,为7-12岁儿童服务的大约13%,为12-18岁青少年服务的大约17%,其余大约18%是为18岁以上的成人服务的。

中医对孤独症康复的相关论文研究

孤独症又名儿童期孤独症、婴儿孤独症或早年孤独样障碍,在国外又常称为自闭症。在西方的资料中,在kanner(1943 年)之前虽无孤独症这一病名,但早在18 世纪欧洲等地就有些零星的类似孤独症的个案描述,1943 年Kanner 首先报道11 例表现为与环境接触不良、刻板行为、拒绝任何改变以不与人沟通困难还伴有代词错用或乱语等异常的患儿,他命名为“情感接触的孤独混乱”。此后,“孤独症”这一病名一直保留至今。

孤独症病儿90% 以上存在睡眠障碍,如频繁夜醒,入睡困难,醒后哭闹,昼夜节律紊乱,总睡眠时间显著减少等。语言交流障碍是孤独症中表现最显著的,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①非语言交流障碍;病儿常以哭、尖叫或拉大人的手表示他们的需要。②语言发育迟缓或不发育;病儿语言发育较同龄孩子晚,也有部分病儿2 ~ 3岁以前语言正常,以后逐渐减少或消失。③语言内容形式异常;病儿表现为不会主动与人交谈或反复纠缠同一问题,重复及模仿语言较多,人称代词错用等。

中医治疗──“三位一体”治疗法,其核心是以“五迟”为中心理论,从患儿的睡眠、语言为切入点,运用中医中药,使患儿尽快恢复,从根本上治疗孤独症。所谓“三位一体”治疗法是通过针灸(穴位封闭)、推拿、口服中药组成统一整体,根据患儿的共同特点,又根据不同个体有针对性地治疗,以标本同治。

(1)针灸和穴位封闭疗法

祖国历代医学文献对于经络与头的关系早有明确记载,如《灵枢·邪气藏脏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经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空窍就包括颅脑和脑髓,在《针灸大成》也有记载,“首为诸阳之气,百脉之窍

浅析孤独症的表现及治疗摘要: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星星宝宝”,他们身体的各项技能都是正常的,但是他们却囿于自己的世界中。本论文关注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和治疗,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以期助力孤独症儿童的成长。关键词:孤独症;表现;治疗;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星星宝宝”,他们听力正常,但是却无法听到其他人的呼声;他们的视力正常,但是却无法和其他人对视;在孤独症儿童的世界中,他们只拥有自己。因此关注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及治疗对于其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一、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属于一种广泛性的发育上的障碍,这是一种社会交往以及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刻板行为为主要特点。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孤独症儿童主要存在如下的表现:(一)不看或少看很多孤独症儿童存在着与其他人接触上的异常现象,不少儿童对其他人眼部的注视程度明显减少,甚至很多孤独症儿童对他人的注视“视而不见”,他们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很多家长反应,一部分孤独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好像其他人的事和他们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他们只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对其他的事情都是不感兴趣的。(二)不应或少应孤独症儿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反应不灵的现象,对其他人的呼唤不回应是一般孤独症儿童的常规表现之一。共同注意是指个体借助手指指向、眼神等与他人共同关注二者之外的某一物体或者事件。当家长发现孩子对自己的呼声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较少的时候,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三)不指或少指孤独症儿童和其他人存在情感上的交流障碍。他们在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时候,也没有恰当的肢体语言,无法对自己的需求进行正确的表达。他们在表达肯定的时候,不会点头,在表示需要的时候,也无法用手指出,无法用手比划出自己的意愿出来。很多孤独症儿童将父母当成是自己生活正常进行的工具人,有吃饭需求的时候才会拉大人的手,因为存在情感障碍,因此无法搭理父母。(四)不语或少语很多孤独症儿童在语言上会出现延迟的现象,其表现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说话迟缓、咬字不清楚、说话过于快或者过于慢,无法完整的说出一句话等等,很多孤独症的儿童在说话的时候往往都是说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五)不当或少当孤独症患儿从12月龄起会出现对于物品的不恰当使用,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言语不当表现为鹦鹉学舌现象明显、背诵广告词或重复他人的问题;难以交谈,如被动回答、答非所问、重复提问、话题单 一、滔滔不绝地以自我为中心的语言;自言自语地说听不懂的语言。行为的不当如看见陌生人不害怕,也不认生,没有距离感,甚至喜欢去碰一下、摸一下、推一下别人。一些孤独症的孩子还伴有感觉异常,比如听觉异常,总是喜欢通过敲敲打打的方式表达开心,另外一些孤独症儿童会出现视觉异常的现象或者味觉异常、嗅觉异常等等现象,这导致其看起来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二、孤独症儿童干预路径分析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要集综合评估及干预指导为一身,提出了诸多提高社会性和沟通能力的新观点,涵盖了对孤独症的看法以及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才能让孤独症儿童的成长更为丰满充实。(一)制定具体的干预方案,科学干预面对孤独症儿童,我们要报以科学的态度,不能存在任何歧视的现象。孤独症儿童的成长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为了促进其像其他孩子一样成长,我们要制定具体的干预方案,争取做到科学干预,有效治疗。制定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交互动的方案,促使孤独症儿童通过模仿、独自游戏、团队能力及社会性沟通的干预活动提升其社会性。而通过使用目标活动表,我们还能为谱系孩子制订个性化的社会性和沟通能力课程表,既可以在家进行,也可以在学校进行。(二)巧妙使用音乐活动,正确干预在孤独症儿童的成长中,其正确的社交能力方面有着较大的问题,他们不能针对性的进行交流和情感沟通,在与人交往中存在较大的障碍。在可以利用具有针对性的治疗进行转化,可以通过有组织的音乐活动进行。例如唱歌,节奏和与运动的结合,可以为他们提供环境刺激,以学习社交行为。对一个班级的孤独症儿童进行音乐疗法可以最大程度上的保障其性格的养成,增强孤独症儿童的合作,分享,服从秩序,纠正礼貌行为等方面的经验。在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很多旋律都是非常的简单的,歌词也是朗朗上口的,孤独症儿童非常容易在简单的旋律中记住歌词中的内容,形成最起码的行为习惯。例如,《找朋友》简单的歌谣使孩子们学习结交朋友的礼貌,正确的礼貌行为以及服从音乐秩序活动所带来的愉悦感,这是对孩子参与度的有力增强作用和合作,通常可以引起孩子们的注意。最大程度上的减少孤独症儿童的错误的行为,例如不遵守秩序,攻击性语言和随意的活动等等,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参加音乐是一种快乐的活动,在治疗中,治疗师可以熟练地将各种快乐的音乐活动,例如乐器演奏,唱歌,听音乐,音乐创作和在音乐伴奏下的移动,转变成一种刺激刺激,以增强正确的社交行为,让学生敞开心扉,交到朋友,养成优良的性格。(三)提高沟通,增强其交流技巧孤独症儿童成长中的最大阻碍就是沟通能力不够,交流技巧更是欠缺,通过有效干预治疗的方式,让孤独症儿童走进社交世界之中。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孤独症儿童在玩耍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美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的同时增强沟通技巧。干预治疗对孤独症儿童来说,作用突出,意义巨大。音乐因为舒缓人心情的特性对于轻度和中度儿童基本语言能力的提升价值突出,对重度和非常重度的儿童非语言交流方法的养成也是很有必要的。认识孤独症的干预大有裨益,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有效的社会性治疗和沟通能力提升是其恢复的最好方式。家长是孩子重要的沟通对象,也是孩子通向社会的重要介质,一方面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另一方面要教孩子学会沟通。具体策略有:学会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其需求和功能,同时要了解孩子最感兴趣的事物,并正确运用;学习行为干预策略,不强迫孩子沟通;学习某些专业的沟通技能。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与互动,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通过不断的和孤独症儿童进行沟通的方式提升对孩子的认识。只有真正的尊重和爱护孩子,孩子才会更加信任家长,喜欢与家长交流。孤独症的幼儿教师应该主动与父母沟通,以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针对孩子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情况的预设,采取正确的解决措施。另外幼儿教师应该就幼儿在幼儿园出现的情况和家长如实进行沟通,这是有利于孤独症儿童成长的。(四)带孤独症儿童走出去,强化社会性孤独症儿童的有效干预方式之一就是促使其走出去,不能让孩子跟外面的世界分离。很多家长在面对生病的孩子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孩子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害怕其他的人歧视孩子,担心孩子心里更加脆弱,因此将孩子禁锢在家里,想要真正的治疗孤独症儿童,不要把自己和孩子封闭起来,要让更多的人去知道和了解孤独症。要学会去应付让自己束手无策的事情,挺起胸膛,带着家人和孩子走入社会。成年人在面对这样的孩子的时候,要端正心态,不能过分在意其他人的想法,只有自己接受孩子的不同,才能带动身边的人正确的面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成年人要多带孩子走出去,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例如一些亲子活动,绘本活动、积木搭建活动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交更多的朋友,强化其社会性。(六)成人正确控制脾气,耐心对待孤独症儿童在面对孤独症儿童治疗问题的时候,成年人要控制住自己的脾气,孤独症儿童存在着天生的特殊性。很多成年人在跟孤独症儿童沟通的时候,过于急躁,想要真正的实现孤独症儿童治疗。首先是要学会如何控制住自己糟糕的脾气,给孩子的行为找到恰当的表达途径,要懂得在公众场合如何使孩子从发脾气快速变得安静。其次是保持自己的心境开朗,懂得幽默,并且坚持锻炼身体,只有当家长的心态和身体情况良好的时候,才能够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最后是保持长久“作战”的心态。想要更好的陪伴孤独症儿童,成年人就要做好长久战的准备。(七)强化基础能力教育,提升其生活技能孤独症儿童的科学干预中,包括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基础能力教育。为了让孤独症儿童更好的适应社会,就要不短提升其基础能力知识教育。孩子对于视觉方面的观察和手眼协调能力;语言的理解、表达和沟通能力;游戏技巧、社交技巧、小组活动的配合程度以及生活常规的执行能力。成年人要教育孤独症儿童学习能力孩子认字、写字和数学能力。当然,这一项的干预方法一般针对实际发育年龄在四岁或以上的孩子。自理能力从孩子一开始接受训练就要贯穿在整个训练计划里,包括穿衣、进食、梳洗和如厕等。成年人需要采用正确的方式教会孤独症儿童正确的上厕所,穿衣吃饭等等,提升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七)积极开展运动,提升康复可能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认为是以生命为游戏的,幼儿喜欢玩这是天性;他们可以安静地玩游戏,例玩拼图、积木、捏橡皮 也可以玩情景游戏益智游戏等等,游戏不单是游戏,对于幼儿而言,游戏是一种学习可以强身健体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收获快乐。想要实现孤独症儿童的科学干预就要做好运动技能方面的提升,在康复训练中确保孩子的粗大运动,例如带领孤独症儿童开展跑、跳、扔球等等方面的锻炼;另外,可以在家中带领孤独症儿童开展一系列的精细运动(,例如串珠、搭积木、扣扣子等等,通过这样的精细运动,促使孤独症孩子的手脚都得到充分的练习。(八)加强自然实践,让教学更具落地性为了促进孤独症儿童更好的成长,应该推进孤独症儿童走向自然。因此要广泛利用游戏的方式,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我们要从自然中发现教育的机会,让教育走进自然,让孤独症儿童从学习中获得愉悦感和审美力。当下孤独症儿童的生存环境相对闭塞,大自然对其体格与感官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在大自然中,孤独症儿童是处处充满好奇的,而要想使其天性得到应有的发挥,其前提是要促使其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引导孤独症儿童与家长一起参与种植物的活动,同时锻炼其肌肉动作,并使孤独症儿童自己感受其中的快乐。其次,在自然中激发孤独症儿童的想象力、理解力、观察力。大自然可使其自由、轻松,借助自然的力量让孤独症儿童有意愿去观察事物,对事物产生好奇,丰富想象力等。让每一个孤独症儿童到大自然中去,与自然亲密接触,了解自然界中的关系,萌发无尽遐想。只有让孩子们亲身去体验,并在大人的帮助下理解并发挥想象的教育才能做到启发性。有这样一个事例:有一次,爸爸同儿子走在浓密繁茂的山间小路上,路旁的草丛中不时会露出不知名的野花。这个时候爸爸主动引导孩子说:“你看看这小花有多少花瓣呢?”听到爸爸这样说,孩子的兴致一下子就来了,他马上蹲下身子开始观察这朵野花,爸爸也主动蹲下来跟孩子一起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询问爸爸花朵里面的构成,爸爸也都一一做了回答,这样孩子们的科学知识不仅提高了,审美趣味也得到了锻造。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这样的,引导孩子们走进科学,观察自然,这对于其干预治疗也是具备积极作用和价值的。科学设计游戏活动,强化幼儿参与(九)引导孤独症儿童关注生活,提升兴趣为了有效提升孤独症儿童的治疗效果,可以通过自然艺术游戏的方法提升教育质量,要着重关注游戏活动的科学化发展。自然艺术游戏活动应该是环环紧扣的,环节的相关性让孤独症儿童灵活地参与其中,感受游戏过程,提升参与意识,引导孤独症儿童乐于参与游戏,主动参与游戏,要不断的实现游戏过程创新化发展,通过教师参与、家长参与等等新奇的方式让孤独症儿童眼前一亮,提升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然后是强化游戏和自然的联系,让游戏走进自然。生活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土壤,自然是幼儿成长的必然沃土。通过生活化的游戏,孤独症儿童可以更好的认识生活,更好的理解生活。在游戏和自然的结合过程中,孤独症儿童的直接经验提升了,这是其自主学习的开始。例如,游戏中可以加入自然或社会的元素,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可以强化游戏和自然的联系,以扩展儿童的知识,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教师还应考虑游戏教学的问题,注重游戏和生活的结合,使所有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不断提高自己在游戏中的水平。教师应该为孩子们创造科学化的游戏环境,让孤独症儿童在自己熟悉的场所中开展游戏活动,让他们安心的玩耍,自然的成长,促进其全面发展。结束语: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治疗是一场长久战,家长和教师都要树立正确的认识,正确面对孤独症儿童成长,并且制定相应的干预方针,通过多样的方式和手段促进其更好的融入社会,提升其社会性,促使其更好的走向社会,助力其成长。参考文献:[1] 李昕王欣安占周蔡二娟康健楠. 基于脑功能网络分析的孤独症儿童辅助干预效果研究[J]. 自动化学报, 2021, 047(011):2654-2663.[2] 赵楠, 潘威. 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中家长介入的优势,困境及应对策略[J]. 中国特殊教育, 2020(10):6.[3] 王碧涵胡冲葛耘. 基于回合操作教学法对自闭症儿童干预效果的个案研究[J]. 毕节学院学报, 2021, 039(005):138-145.[4] 陆翠薇, 李德阳, 夏禧凤,等.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传统康复治疗对孤独症儿童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 福建医药杂志, 2021, 43(2):4.[5] 陈宇. 啦啦操运动对低龄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效果分析[J]. 体育风尚, 2021(9):26-27.[6] 刘戴煜, 王佳丽, 孟艳芳. 基于美术治疗和行为治疗的新型自闭症儿童干预治疗课程研究[J]. 2020.[7] 刘杰, 董萍, 王怡,等. 孤独症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相关干预[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0.[8] 连福鑫, 王雁. 融合环境下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交往同伴介入干预研究元分析[J]. 2021(2017-3):79-91.[9] 汤新晶. 心理行为干预在自闭症儿童中的应用经验分析[J]. 2021.[10] 王晨.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干预模式的研究进展[J]. 健康必读 2021年5期, 295页, 2021.

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儿童孤独症课题组负责人吴忠义中医师应用中医三位一体康复疗法,治疗孤独症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治疗方法曾获国家发明专利,2000年4月被世界卫生组织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特邀参加了由国际专家参加的讲习班,并做孤独症示范治疗,受到了专家的好评和充份肯定,现正与美国国家孤独症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 关于孤独症的诊断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和正常同龄儿童不一样,但愿自己的孩子不是患有孤独症,所以就到各类儿科医院门诊以求确诊。 一是对照量表看分数够不够,二是将自己的孩子对照孤独症患儿四个典型症状是否都存在。十年前孤独症在我国还鲜为人知,迄今在相当一级的医院,因医生的经验不足和诊断水平所限,对相当一部分孤独症患儿仍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最多可疑为孤独症,等发展到症状明显、年龄4-5岁治疗为时已晚。瑞特诊断儿童孤独症四条核心标准: 一:起病于30个月前。 二:社会交往障碍。(和同龄儿童玩不到一起) 三:语言发育迟缓或偏离。 四:坚持原样不变。 一九六八年瑞特提出四个主要特征为所有的孤独症儿童所共有。 一:缺乏社交兴趣与反应。 二:语言障碍。(从缺乏语言到特殊的语言形式) 三:奇特的动作行为,从刻板局限的游戏形式至更为复杂的仪式和强迫性行为。 四:30个月前早期发病。 下面首先让我来介绍一下世界卫生组织、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陶国泰教授。陶老1916年生于无锡,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医学院,1948-1949年留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精神医学研究所,主修儿童精神医学。1949年回国,从事我国儿童精神病学和心理卫生临床科研工作。1964年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经他诊治的病儿达数万名,培训的专职与兼职儿童精神医学医师几乎遍及全国。50年来他承担的全国计生委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科研项目有十多个,其中“中国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对比流行病学研究”“多国家儿童多动症评定对比研究”“中国南京地区独生子女行为发展和10年追踪研究”等受到了国内外的重视。他发表论文80多篇, 其中发表于美国的“中国的儿童多动症”“中国的儿童孤独症”“中国的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等在国际上影响较大。1960年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精神病学教科书”,以后还陆续主编了《儿童多动症的研究》和《优生优育中心理卫生》,参与编写的专业书达10余本。 他在国内先后被聘为中华精神科杂志、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中国儿童保健杂志的专业组顾问,还曾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参加过10多次学术会议,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称为“中国儿童精神之父”。 我们来看一看陶老在他的经典著作《儿童少年精神医学》一书中207页第十七章孤独症和其他广泛发育障碍211页上数7-8行是这样论述的:一般医院门诊所见的病儿多属于中度和重度。那些轻度或正常智力水平的病儿也许被认为只是脾气古怪而不作为病态前往医院就诊。也就是说能前往医院就诊的既使四大特征不完全与您的病儿对上号或量表评定分数不够,仍可诊断为中、重度孤独症病儿。 在儿童中,中度、重度患儿占万分之4-5全国估算约30-50万,轻、中、重度孤独症患儿在儿童中发病率是万分之13-21,剔出中、重度万分之4-5,轻度孤独症患儿仍占儿童中万分之9-16,全国估算约有100多万。这部分正如陶老所说的甚至没有典型孤独症患儿的四大特征,更谈不上达到量表分数线以上,而只是脾气有点古怪。患儿发病率在全世界不论何种肤色、何种民族,以至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均无明显差异。 关于患儿合并症211页上数21行合并癫痫发作可出现在儿童早期或少年期,后者多见。国内外多数专家认为癫痫发病率在30%左右。关于预后211页下数9-10行:总之孤独症呈慢性病程,多数病儿(占61-74%)的结局不良、需长期照管。关于对患儿的养育,有相当一部分患儿父母认为孩子得了这种病“寒惨”,有点见不得人,自己不愿代养,推给老人了之或心存侥幸心理,认为长大了自然就会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甚至经医生确诊后仍然不愿接受现实,或悲观失望认为自己的命运不好,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关于孤独症治疗的探讨 任何疾病都需要治疗,孤独症也不例外,中外医学界并非不主张治疗,而是没有找到一种好的治疗方法,所以目前仍然停留在训练是最好的方法之一的认识上,试想: (1) 孤独症患儿多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让他做什么根本不能服从指令,训练又能起多大作用?当然对能服从指令训练还是能有一定帮助,但那是外界因素,治疗是内因起变化,从根本上康复。 (2) 多数患儿存在睡眠障碍,中午从不睡觉,晚间入睡难,家长看一夜电视不睡觉,他也能陪你一夜不入睡,有动静就醒,总翻身或超常睡眠(属嗜睡型)这些均属睡眠障碍。西医用药物治疗,把氟哌啶醇之类的精神科药物做为首选药物。然而药物的毒副作用给正在迅速发育的患儿肝、肾、心、脑会造成不可逆的巨大伤害,这是患儿不能接受的,也正是家长不敢用、医生不愿用的主要原因。关于孤独症的发病原因:对孤独症的病因学说法颇多,据我科多年经验,病儿发病有其一定的先天因素,这样的病儿在婴幼儿时期并非因饮食营养缺乏,而是因长期睡眠障碍而导致了脑的发育障碍。病儿恢复比较好的,无不与睡眠明显改善有关,睡眠不能有良好恢复的病儿病情呈恶化趋势。所以不用镇静剂恢复病儿的良好睡眠对病儿的康复至关重要。 (3) 最明显的语言障碍如重复语言,人称代词你、我、他混淆。有的2-3岁前有些语言,但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不倾向使用语言。为什么儿童孤独症的四大特征为孤独症患儿所特有,其他儿童疾病所没有的,这就揭示了儿童孤独症的特殊性。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为什么正常的儿童能随父母及周围的人群学习语言和生活技能 ,为什么孤独症病儿确不能。在十余年的时间通过对众多孤独症患儿的治疗经验看出,不用镇静剂解除患儿的睡眠障碍是我科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主旋律。通过针灸复语穴,能逐渐解除语言障碍。推拿华佗夹脊后能增加血液中的内腓肽,能减轻痛苦,可增强大脑右半球的功能,增强大脑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已被北京医科大学胡佩诚教授所证实,还能解除患儿胆小恐惧感。补脑药物封闭可使脑发育障碍从根本上得到恢复,从而使患儿获得了学习语言和生活技能的能力。 其他的行为问题(如自伤、伤人)社交问题、大小便不能自理将逐渐由减轻到消失,这是我科多年来对众多患儿治疗经验的总结,欢迎电话咨询本科,也可提供治疗成功病例家长的电话咨询。 为了挖掘博大精深的祖国中医学宝库,造福广大孤独症患儿,愿与中外热心于孤独症患儿康复事业的有识之士广泛交流与合作。

孤独症儿童相关问题的思考的论文

【关键词】:孤独症概述形成表现

一、孤独症概述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性行为综合症,以社会交往、言语、形式化或强迫性的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很高比例的精神健康问题,是最令人困惑的儿童期精神障碍之一。社会性功能缺陷是自闭症患者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他们很难建立起与他人的关系,很难参与共同活动,会出现头口和非口头的交流障碍,甚至有些人一生都没有发展语言。孤独症在表现性上有很多不同,即使都是孤独症儿童,他们的障碍也各有不同,甚至有很大差异。

二、孤独症的形成原因

孤独症的成因到现在仍没有一个具体定性的说法,它被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的脑机能障碍,与遗传因素和外部因素有关,而与抚养人的教育及生存环境没有直接关系。虽然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孤独症的病因机制在神经组织或器官上,但目前却仍未有定论,既没有发现其特有的生理指标,也没有针对自闭症的专门测试,诊断标准非常宽泛,导致孤独症儿童数量激增,已不再是一种罕见的儿童疾病。

三、孤独症的表现

1、社会性互动障碍

在感知他人情绪状态,表达自己情绪以及形成依恋关系方面存在困难。缺乏与亲人对视、交往、沟通的愿望和技巧,难以建立起感情依恋。拒绝与同龄孩子交往,很难参加集体活动,喜欢封闭自己。

2、语言交流障碍

语言发展迟缓、缄默。几乎所有孤独症儿童都难以使用语言,他们不会主动说话,即使说话也给人自言自语的感觉。听不懂别人的指令,也不能正确理解别人的语言,通常用肢体语言让他人完成要求。例如孤独症的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他不会用语言来征得同意,而是用带有攻击性的动作去抢。

3、智力异常

孤独症儿童有70—80%是智障,极少数是天才,在数学计算、机械记忆或音乐等方面有突出能力,但在其他方面仍处于智障水平。

4、强迫性和刻板行为

有日常规范和重复行为方面的强迫性需要,如果家里的日常用品改变或移动时,他们往往会大发脾气,直到把东西放回原位才罢休。

5、感觉异常

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有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也有一些积极品质:如可爱、富有同情心、有思想和创造力等。

四、孤独症研究的视角

1、心理社会学视角

从认知活动、认知结构的角度解释孤独症,认为自闭症儿童由于心理能力的发展障碍,无法推测他人的心理活动,体会不到交流的气氛,很难与人进行互动,进而发展成为人际关系疏远或人际交往障碍,同时也影响其他心里特质的发展。

虽然心理能力缺陷理论对孤独症社会交往的解释已被广泛接受,但仍存在着局限性,难以说明心理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也难以解释研究中的特殊现象。

2、精神生物学机制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解释自闭症更多得益于当前脑科学的发展。这一类理论试图解释:由于特定大脑结构受损而导致了孤独症儿童难以对社会性刺激做出适当反应。

3、生态学模式

此理论认为:孤独症并不是存在于个体内部的静态症状,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环境之与间的互动出现了障碍。所以,孤独症患者经常错误地解释他人的情绪信号,虽然他们可以识别一些简单情绪,但并不足以使他们与他人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

综上,虽然这些领域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孤独症有很大的推进。但这三种思路都有片面性,都只看到孤独症的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应将这三种思路结合起来,更深入、更全面的进行研究。

五、从社会工作角度看孤独症的治疗

由于研究者没有完全明确地提出导致孤独症的根本原因,因而彻底治疗暂无法现实,只能尽量使症状得到缓解与改善,减轻患儿的社会适应困难,根本的治疗还有待科学的发展与该领域的深入研究。

目前的治疗方案:

1、心理治疗法被认为是是最普遍的治疗方法。

2、在教育界,许多学者研究皆显示,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时间之长短和其日后之发展有很大的相关,而结构化教学之效果远优于放任式教学法。

3、行为治疗法,旨在加强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从最基础的技能开始训练,逐步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要忽略自闭症儿童出现的问题行为,把表扬和赞赏融入训练中。此外,还应增加他们与正常同伴之间直接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模仿和直接分享正常儿童的感受和体验,增强与同伴间相互交往能力。

社会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1、对孤独症儿童的父母进行特殊培训,让他们改变养育方式,多接近、关心患儿,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保持对他们的较高期望值。

2、社会工作者应督促机构不断完善其治疗理念,对机构老师进行相关培训,并提倡一个老师针对一个孤独症儿童的专门治疗,促进老师与学生间平等的互动。

3、孤独症儿童需要的不仅是家人、老师的帮助,而且是整个社会的支持。社会工作者应积极行动起来,增强社会对孤独症的了解和关注,消除社会对其的误解及歧视,缓解孤独症家长的心理疾病和精神危机,尽可能整合一切资源,和孤独症家庭一起争取一些国家福利政策和社会援助。

最后,用《蜗牛不放弃》一句话来表达我们的心声:“籍着我们彼此之间永不枯竭的爱,我们或许终能得到救赎。

孤独症论文文献

你论文选题定好了吗?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开题报告格式要求准备好了没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希望能够帮到你?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要想知道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就得知道什么是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道就是当论文题目确定之后,学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院系批准的写作方案。它主要说明研究这个课题的目的和意义;该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论文重点研究的内容,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研究采用的方法和步骤;写作进度安排以及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资料等。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在论文正式开始写作之前,先写出开题报告,再经过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审阅修改后,才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选题报告的要求撰写毕业论文。在写开题报告之前,要做好一些前期工作。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首先,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自己能够了解自己所选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研究的主要观点以及存在的不足等,这就需要去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写出文献综述。其次,要掌握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就很难深入研究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要认真地复习总结;以前没有学过的知识,也要通过补课的方式,把它理解掌握。这样在写开题报告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开题报告才能更科学、更完善。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便于按项目填写,避免遗漏。其内容主要包括论文题目、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文献综述和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进展计划及阅读文献目录等。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院、系审查后生效;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3.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3年4月26日”或“2003-04-26”。内容: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课题的研究内容5、已查阅参考文献:ily:Arial;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4px; mso-font-kerning:1px; " >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论文质量,就必须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价。论文开题报告会由3~5位相关学科的专家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议,与 企业合作的重大科研项目可以聘请1~2位相应企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参加,不同学科的论文开题报告的侧重点不同。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规定学生必须进行 论文开题报告,并规定了统一的格式,设计了专门的论文开题报告评审表,论文开题报告会上研究生应对课题进行详细汇报,并对专家提问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论文开题报告的成绩考核以合格、不合格记。评审小组成员最后签名并给出学生是否合格的评审意见,并以百分制打出具体的分数。论文开题报告成绩不合格者,不 得进入课题研究。为了提高论文质量,研究生必须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论文开题报告,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从各个方面提高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通过理论思维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良好的开端为优秀的学位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一种状态。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治疗应尽早进行,对于他们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反馈和强化,使他们逐渐表现正确的行为,融入群体中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践探索》

[摘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本文对自闭症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自闭症 教育训练 实践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自闭症又叫阿斯伯格综合症,也称孤独症,是指自我封闭、不理会外界事物的种种状态。重度自团症儿童完全生活在自已的世界里,对外界视若无睹,听若未闻,难以与人沟通,群处、社交能力极差,情绪起伏不定,有些孩子还有自伤或伤人的行为。大部分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障问题,但约30%的孩子智力正常,其中10%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被称作“白痴学者”。

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利奥.凯纳(Leo Kenner)教授首先提出并确定了“自闭症”的概念。“自闭症”和“孤独症”同为英文Autism(源于希腊语“Auter”――自我)一词的译名。在精神病学中,该词意为“退缩与自我专注”;在描述“自闭症”突出特征时,该词意义“自我兴趣”。“自闭症”为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与地区的使用词。“孤独症”为中国大陆地区医学界、特教界的使用词。“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的疾病。1978年美国国立自闭症儿童及成人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对自闭症提出定义为:“起病于30月前的行为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有:(1)发育秩序和速度紊乱;(2)对任何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3)言语、语言、认知和非语言的沟通障碍;(4)与人、事和物建立起合适关系的能力障碍。”这些定义为至今广泛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和它的临床修订版(ICD-9-Cm)以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3)诊断标准建立奠定了基础。

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自闭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据统计,患病率大约为10~15人/万。从性别上看男孩明显多于女孩,国外文献报道男女约为26~57∶1。目前,估计在我国约有40万左右的自闭症患儿童。

二、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1.交往障碍

患儿自婴幼儿时期起就表现极度孤独,并且有拒绝与人进行交往的倾向,不会用目光注视、表情、姿势和手势与人交往,甚至与父母也缺乏情感交流。不会体察亲人的喜怒哀乐和痛苦,自己有痛苦、不适,也不会寻求别人的安抚和支持,有进他们对亲人的呼唤甚至也不产生反应,以致引起父母怀疑他们有听力问题。轻症者看起来并不强烈拒绝交往,但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缺乏社交――情绪的相互应答,不懂得如何建立友谊关系。

2.交流障碍

患儿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均有明显缺陷,沉默不语或很少使用语言。大约一半患者终生不语而倾向用手势或其它形式表达。有的即使会认、读、掌握大量的词汇,但常常不会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而时常表现为不顾周围的情景或别人在说什么,自顾自地讲话,或不管别人的感受,重复地询问或重复地对人讲一样的话,问一样的问题,或模仿重复别人的话,语调平淡,缺乏节奏,与人交谈缺少应对、言语表达缺乏灵活性,不会用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来适应交谈的气氛。患儿常表现代词的运用困难,谈话中常不使用代词或使用混乱,故常常不知所云

3.兴趣和活动的局限

重复与刻板的特征倾向于采用僵化刻板,墨守陈规的方式应付五花余门的日常活动。患儿喜欢保持周围环境和活动固定不变,如长时间地玩某种物品、玩具、吃某种食品、出门走同样的路线,听同样的音乐或同一本书,如要改变则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拒绝。大多活动增多,常出现特殊的、重复的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蹦跳、旋转。

4.智力发育障碍

约3/4的患儿有智力发育落后,但它在一般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可能存在某方面较强的能力,通常以机械记忆能力强为多见。主要表现有,脑电图:自发脑电图异常率达10%~83%,大多表现为广泛异常,慢波增多,少数可见棘波或棘慢波,可能与患儿合并癫痫有关;脑影像学:头部CT可能异常所见,但常不一致,意见尚不肯定。头部核磁共振检查部分病例可见第4脑室扩大,大部分有小脑蚓部小叶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

自闭症属于一种全面发育障碍,既不同于精神障碍,也不同于智力障碍,但又与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具有攻击行为、刻板行为,还有3/4的自闭症儿童智商测试结果是弱智等。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与前两者等同对待,而是首先要看到他们是需要成长、需要爱、需要帮助的儿童。从全纳教育观出发,自闭症与正常儿童在发展需要上, 是相同的。正常儿童的身心特性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同样体现,只是方式和程度有别。基于此点,确定教学原则首先要兼顾共性,一般性的教学原则,比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依然适用,并充实了新的意义。现仅就自闭症教育训练中一些有特性的原则做一简述。

1.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使两方面协调一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功能与注意力、语言、认识等多方面发展有关,对儿童进行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多种心理能力。自闭症儿童身体发育看似与正常无异,但实际上多伴有或轻或重的感知运动发育问题,如左右手不协调、手眼不协调、腕力差、触觉过敏、听觉超灵敏、肌力松懈、跳跃力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所以在训练中就要安排足量的运动训练、感知训练,以及语言训练、交往训练、认识训练等,交使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协调起来。比如训练儿童左右手交替拍球,不单是为了发展他们大运动、精细运动及其协调性。

2.正向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着眼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去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并开发潜能,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有序地使缺陷得到补偿,而不是着重于各种怪异行为的去除却忽略了正常行为的建立。

在开始进行矫正训练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失败的例子,有的老师偏重于矫正儿童的某一刻板行为,而几个月下来发现自闭症儿童虽然不咬衣角了,却咬上了铅笔或手指,老师的精力投入很大,但收效甚微。相反,有的老师以正向发展为主,在教儿童各种新技能的同时来替代、清除不良行为。

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儿童爱用手指玩吐沫,很不卫生,我就采取教儿童漱口刷牙、嚼口香糖等同样能产生泡沫感、磨擦感的正常行为来逐渐取代玩吐沫的行为,以新行为抵消不良的旧行为,结果很快儿童就掌握了刷牙技能,并且不再玩吐沫了。这个做法首先从满足儿童需要――口腔需触觉刺激并有泡沫感出发,按照正常发展顺序来选择一项可替代的活动,再通过培养新行为抵消旧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训练目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行为矫正的重要性,有些对儿童身心伤害较大的,如自伤行为等,应及时采用矫正策略认识疗法加以改变。正向发展与专门矫正是不矛盾的,两者相互协调、促进。单一地矫正某个怪异行为而忽略对正当行为的培养是片面的,矫正只有在培养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而矫正效果直接影响着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育训练中,必须摆对发展与矫正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

3.及时反馈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中对儿童的不同行为表现随时随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反馈并及时强化肯定行为,以增加其出现频率,防止不当行为因忽视或经错误肯定而增加。

自闭症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有对有错,但往往自己不知是否符合规则,而一些不当行为的养成常常是由于在儿童刚开始做时被忽视,等儿童常出现此行为才被老师重视,再想改掉为时已晚。比如弱智学生入学后反而怪动作增多了,学会了同班不少学生的不好的行为。这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视觉记忆很强,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如果此时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就等于是默许这种行为,很快这个儿童就习得了某个不良行为。

通过训练,我看到随时反馈、及时强化在自闭症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刚换一个新环境时要格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及时制止一些不应有的动作或言语模仿。

4.优化反应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训练前先把内容加工提纯,开始只让他接受最优化的刺激,得到简单而正确的反应后再变换刺激,增加复杂性。有人形象地把提纯比喻成吃葡萄时挖籽去皮而只给儿童吃果肉。

由于外界事物十分复杂多变,它所带来的信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巨大而繁多的,有时是难以承受的,并且这些儿童又难以辨别何为正确的要接受的信息,所以就更要提练。有时教自闭症儿童说话,但外界十分嘈杂,或不时有人与训练者插话,这种环境极不利于自闭症儿童掌握正确用语。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样,每一行为各个动作都要简练有序,中间不允许多余动作或拖延时间,否则诸如东张西望玩手或其他用具、敲击等多余动作就会“乘虚而入”。

5.个别指导先行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训练过程中优先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使训练双方能相互配合,在这个基础上使自闭儿童逐步融入小组或其他集体中。

自闭儿在新环境中很难适应集体氛围,有显著的沟通、社交和行为问题,若开始时未与训练者合作好,以后很难接受有效训练,在不适应的场合中也不能寻找别人帮助。因此个别训练、小团体协助是其走向大集体的一个过程环节,在训练中要优先考虑。当儿童能接受一定指令并对环境有所了解之后再进入小团体就容易了。

四、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方法

1.游戏法

游戏可让自闭症儿童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可增进其语言的主动性,也能从中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孩子的游戏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他们在游戏中发展友谊,学习社会策略和增进社会能力。Lord(1984)以及Wing和Attwood(1987)研究指出自闭症对于社会沟通线索理解及表达存在困难,他们常常处于孤立状态或是徘徊在同伴团体中的边缘,可能会避免或抗拒别人社交性的邀请,被动的接受,很少或完全没有主动的社交,或者以其特有的方式接近同伴。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团体性游戏来提高自闭症儿童此项功能。我们经常会在游戏及小组课上设计一些互动的游戏项目,譬如“二人毛巾运球”让小朋友从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并与合作伙伴“分享”胜利的成果(如分吃一种食品)。同时,亦根据小朋友的能力设计一些戏剧性的游戏,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在训练老师问过“老狼老狼几点了”之后,会让小朋友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说小朋友会回答“三点了”,诸如此类还有音乐游戏“泼水歌”及“上学歌”等等,都可在游戏中增进儿童语言的主动性。

2.同步行动法

根据身体机能协同发展原则,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个性。训练双方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达到和谐、易沟通而同时进行某项技能训练或训练者做与自闭儿一样的活动,使自闭儿注意训练者的一言一行并自愿与训练者一起从事其他活动的一种方法。例如训练中自闭儿只顾一人玩球,不理睬训练者,这时训练者应主动寻找接近的机会,最好也是拿球来玩,并玩得比自闭儿要好,有时可把球滚、扔到自闭儿身边,看他是否注意球,若注意,说明可以进行接触,这时两人可一起玩一会儿球,然后再转入下一个训练项目,但要求步调一致。这种以球或其他自闭儿当前持有物为中介(或作训练诱导物)的方法在训练中十分常用,关键是选择好恰当时机。同时注意两者行动同步,不能片面强调让自闭儿服从训练者或一味顺从自闭儿童。

3.情境法

根据丰富环境原则,创设一定情境以提供适当的刺激,引起儿童注意并充分感知情境,然后进行角色练习,使其逐步学会目标情境下的内容。例如我们对酷爱音乐的自闭儿进行训练时,先给他提供一个熟悉的音乐情境,可放一段录音或唱个歌曲开头引起他注意,让他在此情境中演习某项技能,并给予一定的角色任务。完成后进行奖励,个别难执行的命令还可采取唱说结合的方式表达,以后逐渐取消音乐情境来让他完成角色任务或进行迁程训练,最终在无音乐情境中也能完成。

4.角色替代法

根据正向发展原则,在交往训练中,借助一定的中介人物(一般为儿童喜欢的物品,有时或是人)通过角色替代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例如儿童比较喜欢小熊或恐龙等,教师可以木偶或玩偶或面具操纵的方式,通过让被训练者扮演小熊来进行交流,或者让自闭儿拿小熊玩偶,训练者对玩偶发布指令,实际是让自闭儿来执行。这种方法是利用儿童只对物品或某个人感兴趣,通过角色转换来实现对其他物或人都感兴趣,以便按指令行事。如果自闭儿只对玩偶等感兴趣而不执行下一步指令,玩偶要立即消失,只有把握好出现与消失的分寸才能发挥角色替代的作用。

5.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失常乃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无法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及肌肉关节动觉等五种基本感觉的刺激加以统合并适切反应。感觉统合训练法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以上几种感觉刺激的输入,并适当的控制,让自闭症儿童依靠内在驱策力引导自己的活动,自动形成顺应性的反应,藉此促成这些感觉的组合和统一。

由于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就感知而言,有的听觉灵敏,有的视觉敏锐,有的触觉过敏,有的嗅觉敏感……运动功能等都千差万别,因此在训练中就要因人而异选择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视听动训练法、触觉脱敏法、听觉统合训练、精神统合、感觉统合训练法,以及矫枉过正、过度练习法、行为矫正中的消退法、强化法等等。只要教育工作者端正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去对待这一需特殊帮助的“普通”群体,依据儿童的情况使用和创造合适的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自闭症儿童走向社会的日子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全日本特殊教育研究联盟编,杨鸿儒译.自闭教育入门.台北:台湾大展出版公司,1999.

[2]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主办:孤独症儿童康复动态.1998,(2).

[3]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肖非.特殊教育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自闭症儿童教育论文

浅析孤独症的表现及治疗摘要: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星星宝宝”,他们身体的各项技能都是正常的,但是他们却囿于自己的世界中。本论文关注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和治疗,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以期助力孤独症儿童的成长。关键词:孤独症;表现;治疗;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星星宝宝”,他们听力正常,但是却无法听到其他人的呼声;他们的视力正常,但是却无法和其他人对视;在孤独症儿童的世界中,他们只拥有自己。因此关注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及治疗对于其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一、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属于一种广泛性的发育上的障碍,这是一种社会交往以及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刻板行为为主要特点。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孤独症儿童主要存在如下的表现:(一)不看或少看很多孤独症儿童存在着与其他人接触上的异常现象,不少儿童对其他人眼部的注视程度明显减少,甚至很多孤独症儿童对他人的注视“视而不见”,他们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很多家长反应,一部分孤独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好像其他人的事和他们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他们只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对其他的事情都是不感兴趣的。(二)不应或少应孤独症儿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反应不灵的现象,对其他人的呼唤不回应是一般孤独症儿童的常规表现之一。共同注意是指个体借助手指指向、眼神等与他人共同关注二者之外的某一物体或者事件。当家长发现孩子对自己的呼声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较少的时候,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三)不指或少指孤独症儿童和其他人存在情感上的交流障碍。他们在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时候,也没有恰当的肢体语言,无法对自己的需求进行正确的表达。他们在表达肯定的时候,不会点头,在表示需要的时候,也无法用手指出,无法用手比划出自己的意愿出来。很多孤独症儿童将父母当成是自己生活正常进行的工具人,有吃饭需求的时候才会拉大人的手,因为存在情感障碍,因此无法搭理父母。(四)不语或少语很多孤独症儿童在语言上会出现延迟的现象,其表现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说话迟缓、咬字不清楚、说话过于快或者过于慢,无法完整的说出一句话等等,很多孤独症的儿童在说话的时候往往都是说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五)不当或少当孤独症患儿从12月龄起会出现对于物品的不恰当使用,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言语不当表现为鹦鹉学舌现象明显、背诵广告词或重复他人的问题;难以交谈,如被动回答、答非所问、重复提问、话题单 一、滔滔不绝地以自我为中心的语言;自言自语地说听不懂的语言。行为的不当如看见陌生人不害怕,也不认生,没有距离感,甚至喜欢去碰一下、摸一下、推一下别人。一些孤独症的孩子还伴有感觉异常,比如听觉异常,总是喜欢通过敲敲打打的方式表达开心,另外一些孤独症儿童会出现视觉异常的现象或者味觉异常、嗅觉异常等等现象,这导致其看起来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二、孤独症儿童干预路径分析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要集综合评估及干预指导为一身,提出了诸多提高社会性和沟通能力的新观点,涵盖了对孤独症的看法以及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才能让孤独症儿童的成长更为丰满充实。(一)制定具体的干预方案,科学干预面对孤独症儿童,我们要报以科学的态度,不能存在任何歧视的现象。孤独症儿童的成长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为了促进其像其他孩子一样成长,我们要制定具体的干预方案,争取做到科学干预,有效治疗。制定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交互动的方案,促使孤独症儿童通过模仿、独自游戏、团队能力及社会性沟通的干预活动提升其社会性。而通过使用目标活动表,我们还能为谱系孩子制订个性化的社会性和沟通能力课程表,既可以在家进行,也可以在学校进行。(二)巧妙使用音乐活动,正确干预在孤独症儿童的成长中,其正确的社交能力方面有着较大的问题,他们不能针对性的进行交流和情感沟通,在与人交往中存在较大的障碍。在可以利用具有针对性的治疗进行转化,可以通过有组织的音乐活动进行。例如唱歌,节奏和与运动的结合,可以为他们提供环境刺激,以学习社交行为。对一个班级的孤独症儿童进行音乐疗法可以最大程度上的保障其性格的养成,增强孤独症儿童的合作,分享,服从秩序,纠正礼貌行为等方面的经验。在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很多旋律都是非常的简单的,歌词也是朗朗上口的,孤独症儿童非常容易在简单的旋律中记住歌词中的内容,形成最起码的行为习惯。例如,《找朋友》简单的歌谣使孩子们学习结交朋友的礼貌,正确的礼貌行为以及服从音乐秩序活动所带来的愉悦感,这是对孩子参与度的有力增强作用和合作,通常可以引起孩子们的注意。最大程度上的减少孤独症儿童的错误的行为,例如不遵守秩序,攻击性语言和随意的活动等等,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参加音乐是一种快乐的活动,在治疗中,治疗师可以熟练地将各种快乐的音乐活动,例如乐器演奏,唱歌,听音乐,音乐创作和在音乐伴奏下的移动,转变成一种刺激刺激,以增强正确的社交行为,让学生敞开心扉,交到朋友,养成优良的性格。(三)提高沟通,增强其交流技巧孤独症儿童成长中的最大阻碍就是沟通能力不够,交流技巧更是欠缺,通过有效干预治疗的方式,让孤独症儿童走进社交世界之中。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孤独症儿童在玩耍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美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的同时增强沟通技巧。干预治疗对孤独症儿童来说,作用突出,意义巨大。音乐因为舒缓人心情的特性对于轻度和中度儿童基本语言能力的提升价值突出,对重度和非常重度的儿童非语言交流方法的养成也是很有必要的。认识孤独症的干预大有裨益,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有效的社会性治疗和沟通能力提升是其恢复的最好方式。家长是孩子重要的沟通对象,也是孩子通向社会的重要介质,一方面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另一方面要教孩子学会沟通。具体策略有:学会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其需求和功能,同时要了解孩子最感兴趣的事物,并正确运用;学习行为干预策略,不强迫孩子沟通;学习某些专业的沟通技能。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与互动,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通过不断的和孤独症儿童进行沟通的方式提升对孩子的认识。只有真正的尊重和爱护孩子,孩子才会更加信任家长,喜欢与家长交流。孤独症的幼儿教师应该主动与父母沟通,以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针对孩子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情况的预设,采取正确的解决措施。另外幼儿教师应该就幼儿在幼儿园出现的情况和家长如实进行沟通,这是有利于孤独症儿童成长的。(四)带孤独症儿童走出去,强化社会性孤独症儿童的有效干预方式之一就是促使其走出去,不能让孩子跟外面的世界分离。很多家长在面对生病的孩子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孩子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害怕其他的人歧视孩子,担心孩子心里更加脆弱,因此将孩子禁锢在家里,想要真正的治疗孤独症儿童,不要把自己和孩子封闭起来,要让更多的人去知道和了解孤独症。要学会去应付让自己束手无策的事情,挺起胸膛,带着家人和孩子走入社会。成年人在面对这样的孩子的时候,要端正心态,不能过分在意其他人的想法,只有自己接受孩子的不同,才能带动身边的人正确的面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成年人要多带孩子走出去,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例如一些亲子活动,绘本活动、积木搭建活动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交更多的朋友,强化其社会性。(六)成人正确控制脾气,耐心对待孤独症儿童在面对孤独症儿童治疗问题的时候,成年人要控制住自己的脾气,孤独症儿童存在着天生的特殊性。很多成年人在跟孤独症儿童沟通的时候,过于急躁,想要真正的实现孤独症儿童治疗。首先是要学会如何控制住自己糟糕的脾气,给孩子的行为找到恰当的表达途径,要懂得在公众场合如何使孩子从发脾气快速变得安静。其次是保持自己的心境开朗,懂得幽默,并且坚持锻炼身体,只有当家长的心态和身体情况良好的时候,才能够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最后是保持长久“作战”的心态。想要更好的陪伴孤独症儿童,成年人就要做好长久战的准备。(七)强化基础能力教育,提升其生活技能孤独症儿童的科学干预中,包括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基础能力教育。为了让孤独症儿童更好的适应社会,就要不短提升其基础能力知识教育。孩子对于视觉方面的观察和手眼协调能力;语言的理解、表达和沟通能力;游戏技巧、社交技巧、小组活动的配合程度以及生活常规的执行能力。成年人要教育孤独症儿童学习能力孩子认字、写字和数学能力。当然,这一项的干预方法一般针对实际发育年龄在四岁或以上的孩子。自理能力从孩子一开始接受训练就要贯穿在整个训练计划里,包括穿衣、进食、梳洗和如厕等。成年人需要采用正确的方式教会孤独症儿童正确的上厕所,穿衣吃饭等等,提升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七)积极开展运动,提升康复可能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认为是以生命为游戏的,幼儿喜欢玩这是天性;他们可以安静地玩游戏,例玩拼图、积木、捏橡皮 也可以玩情景游戏益智游戏等等,游戏不单是游戏,对于幼儿而言,游戏是一种学习可以强身健体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收获快乐。想要实现孤独症儿童的科学干预就要做好运动技能方面的提升,在康复训练中确保孩子的粗大运动,例如带领孤独症儿童开展跑、跳、扔球等等方面的锻炼;另外,可以在家中带领孤独症儿童开展一系列的精细运动(,例如串珠、搭积木、扣扣子等等,通过这样的精细运动,促使孤独症孩子的手脚都得到充分的练习。(八)加强自然实践,让教学更具落地性为了促进孤独症儿童更好的成长,应该推进孤独症儿童走向自然。因此要广泛利用游戏的方式,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我们要从自然中发现教育的机会,让教育走进自然,让孤独症儿童从学习中获得愉悦感和审美力。当下孤独症儿童的生存环境相对闭塞,大自然对其体格与感官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在大自然中,孤独症儿童是处处充满好奇的,而要想使其天性得到应有的发挥,其前提是要促使其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引导孤独症儿童与家长一起参与种植物的活动,同时锻炼其肌肉动作,并使孤独症儿童自己感受其中的快乐。其次,在自然中激发孤独症儿童的想象力、理解力、观察力。大自然可使其自由、轻松,借助自然的力量让孤独症儿童有意愿去观察事物,对事物产生好奇,丰富想象力等。让每一个孤独症儿童到大自然中去,与自然亲密接触,了解自然界中的关系,萌发无尽遐想。只有让孩子们亲身去体验,并在大人的帮助下理解并发挥想象的教育才能做到启发性。有这样一个事例:有一次,爸爸同儿子走在浓密繁茂的山间小路上,路旁的草丛中不时会露出不知名的野花。这个时候爸爸主动引导孩子说:“你看看这小花有多少花瓣呢?”听到爸爸这样说,孩子的兴致一下子就来了,他马上蹲下身子开始观察这朵野花,爸爸也主动蹲下来跟孩子一起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询问爸爸花朵里面的构成,爸爸也都一一做了回答,这样孩子们的科学知识不仅提高了,审美趣味也得到了锻造。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这样的,引导孩子们走进科学,观察自然,这对于其干预治疗也是具备积极作用和价值的。科学设计游戏活动,强化幼儿参与(九)引导孤独症儿童关注生活,提升兴趣为了有效提升孤独症儿童的治疗效果,可以通过自然艺术游戏的方法提升教育质量,要着重关注游戏活动的科学化发展。自然艺术游戏活动应该是环环紧扣的,环节的相关性让孤独症儿童灵活地参与其中,感受游戏过程,提升参与意识,引导孤独症儿童乐于参与游戏,主动参与游戏,要不断的实现游戏过程创新化发展,通过教师参与、家长参与等等新奇的方式让孤独症儿童眼前一亮,提升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然后是强化游戏和自然的联系,让游戏走进自然。生活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土壤,自然是幼儿成长的必然沃土。通过生活化的游戏,孤独症儿童可以更好的认识生活,更好的理解生活。在游戏和自然的结合过程中,孤独症儿童的直接经验提升了,这是其自主学习的开始。例如,游戏中可以加入自然或社会的元素,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可以强化游戏和自然的联系,以扩展儿童的知识,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教师还应考虑游戏教学的问题,注重游戏和生活的结合,使所有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不断提高自己在游戏中的水平。教师应该为孩子们创造科学化的游戏环境,让孤独症儿童在自己熟悉的场所中开展游戏活动,让他们安心的玩耍,自然的成长,促进其全面发展。结束语: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治疗是一场长久战,家长和教师都要树立正确的认识,正确面对孤独症儿童成长,并且制定相应的干预方针,通过多样的方式和手段促进其更好的融入社会,提升其社会性,促使其更好的走向社会,助力其成长。参考文献:[1] 李昕王欣安占周蔡二娟康健楠. 基于脑功能网络分析的孤独症儿童辅助干预效果研究[J]. 自动化学报, 2021, 047(011):2654-2663.[2] 赵楠, 潘威. 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中家长介入的优势,困境及应对策略[J]. 中国特殊教育, 2020(10):6.[3] 王碧涵胡冲葛耘. 基于回合操作教学法对自闭症儿童干预效果的个案研究[J]. 毕节学院学报, 2021, 039(005):138-145.[4] 陆翠薇, 李德阳, 夏禧凤,等.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传统康复治疗对孤独症儿童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 福建医药杂志, 2021, 43(2):4.[5] 陈宇. 啦啦操运动对低龄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效果分析[J]. 体育风尚, 2021(9):26-27.[6] 刘戴煜, 王佳丽, 孟艳芳. 基于美术治疗和行为治疗的新型自闭症儿童干预治疗课程研究[J]. 2020.[7] 刘杰, 董萍, 王怡,等. 孤独症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相关干预[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0.[8] 连福鑫, 王雁. 融合环境下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交往同伴介入干预研究元分析[J]. 2021(2017-3):79-91.[9] 汤新晶. 心理行为干预在自闭症儿童中的应用经验分析[J]. 2021.[10] 王晨.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干预模式的研究进展[J]. 健康必读 2021年5期, 295页, 2021.

我们这有孤独症儿童刻板行为及矫正案例报告,需要么.

  • 索引序列
  • 国内外孤独症相关研究论文
  • 国外孤独症研究现状论文
  • 中国孤独症研究论文数据
  • 中医对孤独症康复的相关论文研究
  • 孤独症论文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