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关于加班问题的论文

关于加班问题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加班问题的论文

毕业论文是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总标题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轻易激起读者的注重。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③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重,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心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④用判定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据调查,日本近年来每年平均发生3 万多起自杀事件,其中许多与经济压力以及加班加点的企业文化有关。而且,据估计,由于加班过度,日本每年至少发生 1 万起令人震惊的“过劳死”死亡事故。何谓“过劳死”?国际上对“过劳死”的普遍定义为: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存在精疲力尽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继而丧命。说来说去,还是因为过度加班,劳累而死,在此,笔者想从加班文化的背景以及形成原因来谈一下日本的加班文化。一、日本加班文化的背景加班对于日本人来说,可以说是家常便饭。首先,看看日本的国情“,从战后的混乱期、复兴期,经过高速经济增长期、两次石油危乱,到泡沫经济的膨胀与破灭,在这漫长的几十年当中,日本的企业数和从业人员数的变化也受到经济形式的影响。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的 1991~1996 年日本的企业数在战后以来初次减少,在 1996~2001 年继续减少。从业人员数在 1996 年以前一直保持增加,在 1996 年~2001 年初次减少。日本企业数和从业人员数供不应求,虽然 1996 年后从业人员数有减少的趋势,但市场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另外,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少子化和老龄化现象也造成了职位不足和升职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拼命工作,努力加班也就无可厚非了。其次,日本的加班文化也是由其经济状况所决定的。日本处于经济低增长时代,无论怎样工作收入增加都很有限的。最后,日本的加班文化还取决于日本人的劳动意识。“日本人非常勤劳”———这一评价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已得到国际上的公认。有人认为,对于日本人来说,工作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利益上的丰收,而是从工作中找出自我价值。根据评论家山本七平的说法,“日本人的勤劳,其实就是佛教中所说的为了成佛而修行,经济利益被赋予了宗教动机,结果成了没有私欲的劳动,通过劳动所得到的利润就可得到大家的认同。在现代的企业活动中,这种勤劳的精神仍然存在,也是对日本人努力工作原因的一种解释。因此,日本人的劳动意识与经济报酬和劳动时间和应成对等价值的欧美劳动意识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据说这种差异一方面创造出基于契约社会的企业经营;另一方面则产生了独特的所谓日本式经营。”当然,日本人的这种劳动意识与中国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劳动意识是有所不同的。二、日本加班文化的形成原因日本加班文化的形成原因,由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种因素组成。1.首先看它的客观原因,笔者觉得客观原因应该分为三点:(1)日本人强烈的集团意识,这也是比较根本的原因。集团意识可以说是日本人最具特点的国民性。在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中,内外有别又是其重要的心理特征。在集团内部、对熟人,日本人讲究的是“和”,讲究的是礼仪周全,替他人着想,他们对集团内部的成员表现得谦和、彬彬有礼,但是对于集团外部的人和事,或者在没有熟人的场合,其行为却变得大胆无礼和无所顾忌。因此,日本人讲求的是归属感,他们喜欢归属于某个社会集团,喜欢与这个社会集团的成员在一起。他们总觉得孤军奋战是不会取得多么显著的成绩,用一个比喻来形容的话,日本人就像蜜蜂,就单单一个个体而言或许未必优秀,但是,一旦他们结成一个小群体、小集团后,协调默契的配合却能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力量。这样就不难想象,为何日本人偏好加班了,因为加班既满足了他们的集团欲望也能够给他们的企业带来利益。(2)加班成了一种不自觉的惯性,也就是笔者所说的“加班文化”。有些人加班根本说不出原因,可能仅仅是惯性使然,就好像每天都要吃饭一样,已经变成了必修课。许多人在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时候就被老板训练出加班的习惯,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什么原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至于到后来不加班就很不习惯。对于这些人,他们习惯于把下班时间延迟一小时甚至更多。(3)社会原因。日本的男人按时下班回家,会被老婆或者街坊邻居看不起的。邻居们会认为这个男人没有本事,老婆则会担心自己的老公在公司不被老板重视,这是整个大社会营造的环境。有的时候即使真的没什么事提前下班了,男人们还是不会回家,而是去街边的酒馆里小酌两杯,晃到个九、十点才回家。2.日本人经常加班且喜好加班的主观因素(1)本身的性格决定的。日本人谨小慎微,做事认真,同一件事情,中国人做可能是只需要一个小时,但日本人就可能需要一天的时间,至于工作质量,或许会好很多吧。(2)工作效率低。很多人加班是因为工作倦怠导致了工作时间延长,或者是由于对工作的热情度不高,做事拖泥带水,使得工作时间延长。笔者觉得日本的加班族中大部分都是由于这个原因才加班的。第一天加班身体倦怠,第二天还没有恢复过来又投入到加班中去,天天如此,工作当然越拖越多,时间当然越拖越长,身体当然越拖越垮,成了一个恶性循环。(3)自我加压。像在东京、大阪这样的大都市,职场竞争就更加激烈,面对竞争,面对机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出类拔萃,鹤立鸡群,有出人头地的一天。由于这种自我实现的强烈欲求,相当一部分人群都处于超负荷的状态。(4)赚取加班费或讨好上司。可分为三种情况:①在一些加班费比较高的企业,这种情况就比较多,有钱赚谁不愿意呢?特别是新进职员,仗着自己年轻力壮,不把加班太当事儿。②这种情况是企业加班的成本很小,不需要做什么实在的内容,只要坐在那里装装样子即可。③上司没走,自己也不敢走,怕给上司留下不好的印象,只好陪着。有些日本职员还会故意在上司面前晃来晃去,以便让上司看到自己是在加班的。(5)告密。这一点在一些日剧里也是经常上演的。日本人在表面上好像很和气,对任何人都很友善,其实在私底下很爱搬弄是非。有的日本职员很喜欢向上司打小报告,汇报别人的一些举动,从而抬高自己,但在上班时间,由于同事们都在,不方便这样做,所以只好在下班之后,以加班为借口向上司告密。最近,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之类的企业组织正在呼吁公司制定比较灵活的时间表,以减少加班。他们指出,日本需要结束其加班加点的企业文化,企业高管和政府需要采取更多行动,将日本的工薪族“拖离”办公桌。参考文献:1.赵丽君.日本纵横[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962.论文发表网, http://www.qikan120.com3.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8.102

关于加班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据调查,日本近年来每年平均发生3 万多起自杀事件,其中许多与经济压力以及加班加点的企业文化有关。而且,据估计,由于加班过度,日本每年至少发生 1 万起令人震惊的“过劳死”死亡事故。何谓“过劳死”?国际上对“过劳死”的普遍定义为: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存在精疲力尽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继而丧命。说来说去,还是因为过度加班,劳累而死,在此,笔者想从加班文化的背景以及形成原因来谈一下日本的加班文化。一、日本加班文化的背景加班对于日本人来说,可以说是家常便饭。首先,看看日本的国情“,从战后的混乱期、复兴期,经过高速经济增长期、两次石油危乱,到泡沫经济的膨胀与破灭,在这漫长的几十年当中,日本的企业数和从业人员数的变化也受到经济形式的影响。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的 1991~1996 年日本的企业数在战后以来初次减少,在 1996~2001 年继续减少。从业人员数在 1996 年以前一直保持增加,在 1996 年~2001 年初次减少。日本企业数和从业人员数供不应求,虽然 1996 年后从业人员数有减少的趋势,但市场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另外,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少子化和老龄化现象也造成了职位不足和升职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拼命工作,努力加班也就无可厚非了。其次,日本的加班文化也是由其经济状况所决定的。日本处于经济低增长时代,无论怎样工作收入增加都很有限的。最后,日本的加班文化还取决于日本人的劳动意识。“日本人非常勤劳”———这一评价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已得到国际上的公认。有人认为,对于日本人来说,工作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利益上的丰收,而是从工作中找出自我价值。根据评论家山本七平的说法,“日本人的勤劳,其实就是佛教中所说的为了成佛而修行,经济利益被赋予了宗教动机,结果成了没有私欲的劳动,通过劳动所得到的利润就可得到大家的认同。在现代的企业活动中,这种勤劳的精神仍然存在,也是对日本人努力工作原因的一种解释。因此,日本人的劳动意识与经济报酬和劳动时间和应成对等价值的欧美劳动意识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据说这种差异一方面创造出基于契约社会的企业经营;另一方面则产生了独特的所谓日本式经营。”当然,日本人的这种劳动意识与中国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劳动意识是有所不同的。二、日本加班文化的形成原因日本加班文化的形成原因,由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种因素组成。1.首先看它的客观原因,笔者觉得客观原因应该分为三点:(1)日本人强烈的集团意识,这也是比较根本的原因。集团意识可以说是日本人最具特点的国民性。在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中,内外有别又是其重要的心理特征。在集团内部、对熟人,日本人讲究的是“和”,讲究的是礼仪周全,替他人着想,他们对集团内部的成员表现得谦和、彬彬有礼,但是对于集团外部的人和事,或者在没有熟人的场合,其行为却变得大胆无礼和无所顾忌。因此,日本人讲求的是归属感,他们喜欢归属于某个社会集团,喜欢与这个社会集团的成员在一起。他们总觉得孤军奋战是不会取得多么显著的成绩,用一个比喻来形容的话,日本人就像蜜蜂,就单单一个个体而言或许未必优秀,但是,一旦他们结成一个小群体、小集团后,协调默契的配合却能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力量。这样就不难想象,为何日本人偏好加班了,因为加班既满足了他们的集团欲望也能够给他们的企业带来利益。(2)加班成了一种不自觉的惯性,也就是笔者所说的“加班文化”。有些人加班根本说不出原因,可能仅仅是惯性使然,就好像每天都要吃饭一样,已经变成了必修课。许多人在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时候就被老板训练出加班的习惯,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什么原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至于到后来不加班就很不习惯。对于这些人,他们习惯于把下班时间延迟一小时甚至更多。(3)社会原因。日本的男人按时下班回家,会被老婆或者街坊邻居看不起的。邻居们会认为这个男人没有本事,老婆则会担心自己的老公在公司不被老板重视,这是整个大社会营造的环境。有的时候即使真的没什么事提前下班了,男人们还是不会回家,而是去街边的酒馆里小酌两杯,晃到个九、十点才回家。2.日本人经常加班且喜好加班的主观因素(1)本身的性格决定的。日本人谨小慎微,做事认真,同一件事情,中国人做可能是只需要一个小时,但日本人就可能需要一天的时间,至于工作质量,或许会好很多吧。(2)工作效率低。很多人加班是因为工作倦怠导致了工作时间延长,或者是由于对工作的热情度不高,做事拖泥带水,使得工作时间延长。笔者觉得日本的加班族中大部分都是由于这个原因才加班的。第一天加班身体倦怠,第二天还没有恢复过来又投入到加班中去,天天如此,工作当然越拖越多,时间当然越拖越长,身体当然越拖越垮,成了一个恶性循环。(3)自我加压。像在东京、大阪这样的大都市,职场竞争就更加激烈,面对竞争,面对机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出类拔萃,鹤立鸡群,有出人头地的一天。由于这种自我实现的强烈欲求,相当一部分人群都处于超负荷的状态。(4)赚取加班费或讨好上司。可分为三种情况:①在一些加班费比较高的企业,这种情况就比较多,有钱赚谁不愿意呢?特别是新进职员,仗着自己年轻力壮,不把加班太当事儿。②这种情况是企业加班的成本很小,不需要做什么实在的内容,只要坐在那里装装样子即可。③上司没走,自己也不敢走,怕给上司留下不好的印象,只好陪着。有些日本职员还会故意在上司面前晃来晃去,以便让上司看到自己是在加班的。(5)告密。这一点在一些日剧里也是经常上演的。日本人在表面上好像很和气,对任何人都很友善,其实在私底下很爱搬弄是非。有的日本职员很喜欢向上司打小报告,汇报别人的一些举动,从而抬高自己,但在上班时间,由于同事们都在,不方便这样做,所以只好在下班之后,以加班为借口向上司告密。最近,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之类的企业组织正在呼吁公司制定比较灵活的时间表,以减少加班。他们指出,日本需要结束其加班加点的企业文化,企业高管和政府需要采取更多行动,将日本的工薪族“拖离”办公桌。你可以看看这篇文章,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这个题目的,可以帮上你

毕业论文是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总标题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轻易激起读者的注重。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③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重,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心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④用判定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关于加班论文的研究目的怎么写

选题意义和目的作为毕业论文重要的组成部分,好又多论文网认为:是阐述你所研究的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或者说讨论价值的,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请导师来评判我们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写意义的时候根据你的选题来决定形式。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和致谢。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题目(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署名(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引言(三)论文——引言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材料方法(四)论文——材料和方法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实验结果(五)论文——实验结果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论文的目的、意义也就是要写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求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所需要研究解决的内容,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的,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一般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一,研究的相关背景,我们是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从而决定研究这个课题的;二,通过学校的教育实际,指出我们为什么会选择研究这个课题,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之后会产生什么价值。

具体写作的时候,我们要抓住一点,由于论文本身的创新性和科学性,我们研究的问题一定是前人没有解决的、或是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并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是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的。我们可以将前人已经得出的结论作为论据,但必须有针对性,不是随便一个结论都可以作为论据使用的。

其次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书面语,论文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文体,不需要太多华丽的修饰,我们要尽可能的使用简洁、高度概括的语言去清晰的阐述事实,得出结论。并且涉及的方面要广泛客观。

关于大班提问研究论文

常规 教育 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一:《幼儿园常规教育初探》 【摘要】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孩子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的重要手段,所以常规教育 方法 很重要。 【关键词】常规教育幼儿园教育 目前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关注的中心,虽然我们不能说父母及 其它 长辈不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但过分的关注和宠爱使他们与长辈的交往中往往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协作;另一方面,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成人一样过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对幼儿而言,幼儿园的生活无疑是这一年龄阶段 儿童 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的纪律和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情景中,如果每个幼儿都不知道哪些行为必须控制或不对某些行为进行自我控制的话,那么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无序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幼儿园教学如果缺乏常规制度或者这一常规建立得不够完善显然是不行的。上正是由于上述背景之下,我们的常规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也就产生了一些误区: 1.强调有序性而忽视了自主性 在教育实践中,经常通过检查评比来检测班级常规,这就迫使教师在常规教育时,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时间就必须做什么事情”等来要求幼儿,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有时为了有一个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要遵守成人制订的规则,即使有些教师偶尔会组织一些让幼儿参与的讨论,其实质仍然是教师控制着讨论的主动权,讨论最终以符合教师意愿的结论而收场。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幼儿园新纲要颁布后,指导教师在常规教育观念上进行了转变,更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尊重幼儿自主性的特点。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和原有的 学习 经验 不同,同样的教育在每个孩子身上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有序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2.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将“维持即时纪律”作为常规教育的唯一目标 例:托班美术活动。今天是A老师面向全园教师上公开课。事先,她精心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美术教学活动――“青蛙跳水”,让托班幼儿学习用手指点画的绘画技能。为了保证公开课时有良好的课堂秋序,A老师在上课前专门对小朋友强调“今天,许多客人老师要到我们班来听课,小朋友们上课的时候要很乖,坐在位置上不能动,也不可以跑来跑去,如果大家表现好,老师下课后给每个小朋友脸上贴一个粘纸宝宝!”。然而,让A老师意料不到的是,当她刚在黑板上出示画有荷花和青蛙的图片,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时,小朋友们都兴奋地离开座位跑到黑板前面,学着青蛙跳起来。这个突然出现的混乱场面让A老师难以收拾。尽管A老师想了许多办法让小朋友回到座位上去,但效果甚微,公开课也就只能草草收场。我们暂且不讨论教师用利诱让幼儿暂时守纪的做法是否合适,但仅就结果而言,为什么A老师同样的做法却收不到同样的效果呢?这里,除了A老师作为新教师缺乏组织课堂纪律的经验外,最主要的就在于把常规当作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而不是在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使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体差异”。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其自控能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面临新奇刺激时容易兴奋而难以抑制,因此当幼儿第一次看到青蛙的图片时就难免会兴奋,这时老师先前所提出的要求都被抛到脑后了;如果对大班的幼儿来说,其生活经验和自我控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为了事后得到老师的奖励或肯定而放弃直接的冲动,自觉地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A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不动的常规要求,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幼儿的表现也就很难符合她的预期。 基于常规教育中的相关误区,我们有必要对这项常规性的工作进行新的思考和调整,从而使我们的常规教育更趋合理、有效。 2.1常规的建立由教师规定转变为教师引领下的幼儿自我管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我尝试将常规内容由老师安排制定,幼儿被动接受转变为重视幼儿体验习得,主动构建自我管理。体现在三个方面: 2.1.1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要求,变空泛的教育为适时适度的引导。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有这样的阐述:“儿童是按他自身的大纲来学习的,他们所经历的阶段的顺序性,是由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攫取什么来决定的。”这首先表现在他们学习或游戏什么是由兴趣和需要决定的,他们对什么感到有兴趣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由成人来选择的。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要依照幼儿自身大纲来进行。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心理需要,制定可行、有效的教育 措施 ,长时间的积极引导与耐心指导。 2.1.2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变被动接受常规为规则的主动建构。蒙台梭利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形象地解释为: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说明孩子是在体验中学习的。因此,必须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修改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要给幼儿提供真正能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机会,这样既给幼儿从错误和成功的结果中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学会自觉规范行为和承担起行为后果的责任,教师的任务不是替代儿童做出“明智的”选择,而是帮助幼儿作出自己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比如在中大班,玩具摆放的常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交给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再如例:游戏时有些小朋友为了能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而争抢,导致游戏前的秩序混乱。我与小朋友一起商量,对规则做了新的调整:事先规定每次进入游戏区选择的顺序,让每一组小朋友都有轮到优先选择游戏区的机会。 在上述案例中,我是通过常规教育,引导幼儿运用合理的社会规则来解决日常游戏活动中遇到的冲突。在规则的调节下,幼儿逐渐学会放弃原先的冲动,不再通过争抢来达到目的,而是自觉地轮流、等待,从而使游戏活动的秩序由最初的混乱逐渐变得有序。在这一常规教育中,我并没有强迫幼儿接受某一个规则,而是通过具体事件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体验有规则和无规则对游戏活动的影响,从而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游戏常规。 2.1.3抓住冲突情境加以引导,变外在的常规要求为幼儿的内在需要。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如果能敏感地抓住冲突情境并加以合理引导,就能为幼儿提供大量运用规则解决交往冲突的机会,从而使幼儿学会用规则来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 3.常规的功能由限制幼儿活动转变成以幼儿发展为目的 例: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陆续进了午睡教室。老师因为正在招呼活动室里的孩子,还没有进午睡室,那些先进去的小朋友们就开始大声地嬉笑打闹起来,有的拿毯子当披风装扮奥特曼、有的把脱下来的衣服抛来扔去、也有的小朋友故意以怪声怪腔引逗别人……老师闻声进来后大声地训斥道“哪个小朋友还想闹?等会儿其他小朋友起床了我让他再补睡,而且我也不会带他到外面玩游戏去的!”很快,所有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那么这种依靠教师权威和惩罚威胁的常规教育是否起到效果呢?从短期看,这种常规教育的效果的确非常明显,老师训斥后,没有一个小朋友敢胡闹了。那么,其长期的效果又是如何呢?这种暂时的秩序和即时的纪律都不是真实的。由于幼儿不理解教师制定午睡前保持安静的规则,是为了让每小朋友都能不受干扰地入睡,他们就不会认识到在午睡室里大声吵闹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当,因此也就不会有遵守这些午睡纪律的内在动力。他之所以做到不做声和守纪律,只是因为害怕老师和惩罚,或者是为了得到奖励,而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其行为自身给集体和他人带来的后果。而当遵守纪律的动力不是来自幼儿自身时,一旦没有人监督,幼儿就特别会违反纪律。蒙台梭利指出采用种种强迫的手段培养的外表纪律,完全是虚假的,而且是不能持久的。真正的纪律是积极的、活动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这就是说,常规教育不仅要落实维持教育秩序的短期目标,更要追求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我们对幼儿常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成为更听话的人,而是希望他们能成为具有一定是非判断能力和能够根据社会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懂事”的孩子。许卓娅教授指出,“纪律”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本身也不是目的,而通过纪律、管理等手段来促进学生“自律品性”的发展才是课堂纪律和管理所要达到的“真实性的教育目的”!用这一观点去 反思 我们在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有助于确立正确的常规教育目标。 4.常规的内容由一刀切转变为随年龄逐步深化 很多老师认为小班和托班是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刚入园时抓常规的最佳时机,到了中班和大班后幼儿自主性萌发后就难管教了。于是,对这些刚入园的幼儿,教师通常会化很多的精力刻意地进行常规训练,当然,这样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小年龄的幼儿确实抑制性能力相对较弱,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也比较差,大年龄的幼儿抑制性能力强,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水平也高,能接受相对严格的常规教育。正是基于孩子之间存在的这些客观因素,我认为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我们更需要改变以往过多的统一管理模式,不断调整不同年龄幼儿的常规教育重点,如对于低年龄的小班和托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应立足于帮助幼儿完成家庭和幼儿园生活的过渡;对于中班的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也应从适应幼儿园生活转变为让幼儿学会与其他幼儿和谐共处;对于大班的幼儿,面临着从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的过渡,常规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养幼儿认知活动的自控能力上,帮助幼儿理解和内化规则。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应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处理好牵手和放手的关系。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应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二:《浅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摘 要:电影《看上去很美》以幼儿园新生方枪枪的“坎坷”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从这部影片中分析出幼儿园常规教育中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教育策略单一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幼儿案例;常规管理;幼儿天性 一、案例――方枪枪的 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四岁男孩方枪枪被父亲送到幼儿园之后所遭遇的一切事情。整个电影的镜头都是在幼儿起床、吃饭、上课、盥洗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来回穿梭。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镜头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片段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师夸张的处理方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发展很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认,片段中的某些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就反映出当今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 从字面上看,幼儿园常规教育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幼儿园常规”和“教育”。因此,研究者认为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常规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一)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 现阶段,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三个方面。 与《看上去很美》中的常规不同,当今幼儿园的常规中已经没有像“每天早上必须大便”这样明显不合理的内容,但是细则还需考究。举例来说,“吃饭时保持安静”“迅速安静入睡”“上课时坐姿端正,两脚并拢、眼睛看老师、手放膝盖上”等。因此,幼儿园常规的合理性还有待考究,不必要的常规也还存在。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且策略单一 1.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异化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熟悉一定的规则,发展幼儿自理和自律的能力。然而,在幼儿园实践中常规教育的目的出现了异化,诸多教师倾向于把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管理儿童。 2.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策略单一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倾向于采用简单高效的方法,这类方法比较单一,通常就是说教、奖励和惩罚。 (1)说教 说教是指教师通过直接给予指令或劝说的形式让幼儿遵守常规。教师在工作中看到幼儿的违规行为时,一般都会立即提醒他们,让他们改正。遇到有的幼儿无反应时,教师会进行劝说。 (2)奖励 奖励是对个体行为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奖励又可以被称为正强化,它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刺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部分。幼儿也同样有这些需要。教师可能给幼儿提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充足,但是其他的需要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便自己抓住一切机会来获得这些需要。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早上大便的时候,方枪枪一直蹲到最后一个,直到老师来喊他,老师说今天没有就算了,他小声地问老师:“那今天会扣我的小红花吗?”在老师回答不会之后,他高兴地提起裤子跑走了。 幼儿园老师在常规教育中经常使用奖励这一手段。奖励在幼儿园有多种形式,如评小红花、小贴画、教师拥抱、抚摸、给予特权、小小的物质奖励等。 (3)惩罚 惩罚与奖励相对,心理学中对它的定义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包括呈现厌恶刺激和消除愉快刺激。它能改变幼儿的行为的依据主要在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惩罚可以引起儿童的焦虑或恐惧,教师在幼儿出现违禁行为之后对其施以惩罚,使幼儿的违禁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在一起形成条件反射,幼儿为避免产生焦虑或恐惧反应,不得不终止违禁行为。对于一些违规的行为,教师一般会通过剥夺幼儿游戏权利和语言威胁来对幼儿进行惩罚。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建议 (一)遵从幼儿的天性,合理制定适宜的常规内容 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改变幼儿仅是常规的被执行者、运用者的现象,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中,只有幼儿的内心得到满足,才能真正遵守常规。 (二)幼儿教师常规教育要有计划性 幼儿常规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强化才能保持的。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幼儿时就要有一个计划。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教师应该从提醒→说理→惩罚→重复动作→惩罚→剥夺游戏慢慢过渡,逐步加深教师教育行为的程度。教师切不可出现为了获得眼前的效果,就直接用惩罚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维持长远的效果。 (三)常规教育中要考虑幼儿的个性,不要过分强调共性 班级的常规是针对幼儿园整个班集体的要求,这就要求班级的幼儿要完全整齐划一。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就像电影中李老师命令所有幼儿起床后一起拉大便一样,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也很常见。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尽管每个幼儿所面对的常规是相同的,但是在规则的遵守上每个幼儿所需要的指导却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喻琴.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策略谈[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03). [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大版出版社,2000. [3]张艳娟.对幼儿园常知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谈小班幼儿的校园常规教育》 摘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首先要注重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其次,要进行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常规教育 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校园常规虽然所处的地域不广,但是它所涉及的点也还是比较多的。小班幼儿刚入幼儿园,对幼儿园的常规一点都不懂,更别谈是遵守了,因此,我们要想让孩子学知识、学做人,首先就要先让幼儿学会遵守幼儿园的常规。常规教育的开展形式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教育的点与面,那我们就能在很多教育环节中开展常规教育,亦能够利用多方面的素材来培养幼儿的校园常规。笔者通过多年的日常教育与经验的积累,在小班的校园常规教育中有了自己的点滴感想,现诉诸笔端,与大家共勉、进步。 一、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 形象的儿童 人物画 面以及可爱的动物形象画面是幼儿最喜欢的图片,这样的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内容更能让幼儿感兴趣,能激发幼儿多次观看,而在幼儿看的同时亦能够慢慢照着画面中的要求来做。因此,我们就选择了一些类似的常规习惯图片,例如:正确搬椅子的方法、排队倒水、来园时跟老师相互问早等图片,分别布置在我们班级的一些墙面上。在老师布置之后,幼儿就经常会聚在一起看看、讲讲,有的说自己是跟照片上一样搬椅子的,有的说自己今天也跟老师说早安了……在潜移默化中,幼儿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常规要求,同时也能慢慢照着常规要求来做。又如我们引导孩子养成有序入厕的习惯,但由于班级中孩子人数较多,进出厕所门口时常会有拥挤情况,因此,我们在厕所的门口贴上进出的剪头标记,并且注意进出标记都是靠右侧地面贴,这样幼儿就学会了看标记、沿着标记进出,慢慢也就养成习惯,同时在这个习惯的养成中也懂得了走路要靠右侧走。 二、日常生活的指导,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常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常规指导是很有必要,并且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洗手的问题,刚开学时幼儿洗手尚不会弄湿衣服,但是穿了长袖衣服后,就发现常有幼儿弄湿衣袖,因此,我们就教幼儿卷袖子。幼儿的早点是在早操之后的,因此,我们就利用从操场走到活动室这一路段上的时间,提醒并指导幼儿卷起衣袖,为洗手提前作准备。虽然从操场走到活动室的时间不长,但老师天天提醒幼儿,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帮助,因此幼儿学得很快,并且在之后也养成了习惯,洗手时把衣服弄湿的情况也就不会再有了。又如学习穿脱衣服的问题。我们除了在生活活动中教会幼儿穿脱衣服的方法之外,还经常在午睡前后,让幼儿进行脱衣服、穿衣服的比赛。老师先向幼儿提出比赛的要求:把脱下的衣服按平时的要求叠好放整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相互帮助,看哪些小朋友能够先睡下。虽然说这是一次比赛,但我们能够看到幼儿之间的相互帮助,如你帮我拉袖子、我帮你拉裤管。在比赛中,老师还给先按要求睡下的半数以上的幼儿贴了小红花,这也激励了平时速度比较慢的一些孩子,第二天再进行比赛时,就有好几个以前速度慢的幼儿也贴到了。 三、故事人物的渲染,是激发幼儿有效模仿的良药 幼儿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中的情节幼儿最易理解,教育最能让幼儿接受。“巧虎”是许多幼儿都熟悉的一个动画人物,他身上的一些特点正是我们小班幼儿常表现出的情况,因此,我运用“巧虎”的系列故事对幼儿进行相应的规则教育,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许多习惯的养成。例如刚开学时,由于幼儿刚进入幼儿园这一集体生活,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地离开自己的家人,离开平时一直帮着自己做事的人,因此好多小朋友还是不习惯自己动手,习惯于让老师阿姨帮着做。我就让幼儿观看巧虎视频《自己能做好》,让他们看到故事中刚上幼儿园的巧虎是如何做的,使幼儿懂得自己的事要自己做。然后,我再举例表扬一些平时能自己收玩具、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的幼儿。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能开始自己动手了,慢慢地学着自己的事自己做。又如在午饭之前,我让幼儿看巧虎的视频故事《我不偏食》,然后根据故事中的内容进行提问与教育,使幼儿懂得“多吃水果身体好,多吃蔬菜营养好,多吃鱼肉身体壮,多吃米饭长得高”。然后在幼儿吃饭的时候再加以提醒。之前有很多幼儿都有偏食的情况,通过故事中的巧虎的经历,使幼儿能真正理解水果、蔬菜、鱼肉、米饭的用处,懂得了不能偏食,而且这是在饭前进行的教育,因此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 四、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在校园常规教育的一致性方面,包括班级中老师与老师的一致性教育,也包括老师跟保育员对孩子的一致性教育。因此在期初,我们班级的保教人员就应该先一起简单商量一下,对班级中的一些常规要求有一个相同的认识。在第一次向幼儿提出一些规定之后,班级中的全体师生就必需坚持执行下去,而不能随意去违反或者是去除。并且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校园常规中,我们还可以借用家长的力量,例如,我们要求幼儿饭后养成漱口的卫生习惯,就要请家长一起配合,让孩子在家也能坚持做到。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为了让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而我们把各种游戏化的形式渗入到常规教育中,这能使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游戏性体验,使常规活动更加游戏化。 总之,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它对于维持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形式推动细节管理的常态化,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及良好的 文明礼仪 行为,使幼儿养成学会等待、室内不奔跑、出入门口右行和慢行,活动时会保护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习惯,把开展“平安校园”活动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1. 浅谈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 2.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 3.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4.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 5. 幼儿园对养成教育科研论文

狭义的幼儿教育特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班幼儿教育论文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如何对大班幼儿进行孝道教育

摘 要: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中国儒家文化的基石,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百善孝为先,针对当前部分孩子不懂得父母工作的艰辛,缺少孝心的状况,作者从平时的教育教学出发,有意识地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孝道教育,对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非同寻常的作用。

关键词: 大班幼儿 孝道教育 主题活动 弟子规

一、理解“孝道”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父母把自己的孩子从小拉扯大,期间的辛劳可真谓大也。我们必须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孝敬父母。我们专门为孩子设立了“孝敬日”,要求孩子将自己的生日定为孝敬日,在这一天最要感谢的是自己的妈妈,要用行动表示对妈妈的爱,以此表达浓浓的母子之情。教育孩子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报恩。让孩子从小养成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爱护父母的好习惯。我们有意识地给孩子讲一些有关二十四孝的故事,在满足孩子听故事愿望的同时感受爱的教育。让孩子知道对父母应该有孝心,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同时也要对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另外,我们还利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典型事例,身边的真人真事给予孩子榜样教育。给孩子讲述一些孝敬教育的实例或典故,同孩子一道进行分析,使他们懂得孝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去表现。让他们理解什么是孝道,孝道就是要为父母尽义务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二、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孝道教育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我们进行幼儿孝道教育的一个主要阵地。在音乐活动中让孩子唱一唱有关孝敬方面的歌曲,使孩子们在歌声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如:歌曲《人间有爱》、《小乌鸦爱妈妈》、《我的好妈妈》、《常回家看看》、《烛光里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母亲颂》;手语表演《感恩的心》、《生命之河》等。在语言教学中通过儿歌、诗歌、三字经、故事等形式,丰富有关孝敬方面的人物事迹。如:三字经里的《黄香温席》,《孔融让梨》;故事《我想要爱》《猜猜我有多爱你》《小兔真孝顺》《我妈妈》;诗歌《游子吟》、《妈妈的雨季》、《妈妈,我的守护神》;在美术活动中让孩子画一画有关孝道方面的图画,如:《我帮妈妈做家务》、《送给爸妈的礼物》《小鬼当家》《学做小主人》。

三、在主题活动和传统节日中渗透孝道教育

充分利用各个传统节日和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幼儿懂得感知、体验“孝道”教育。本学期我班开展的系列孝道主题活动有:九月的《我爱我的老师》活动,孩子们感受了老师工作的辛苦,并通过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老师们的尊敬和感谢。十月的《我爱我的祖国》的绘画比赛,激发了幼儿的爱国之情。《我和爷爷奶奶做朋友》活动,本次活动不仅是培养孩子从小关心尊敬老人,更是使孩子们走进社会的途径之一。十一月的《感恩你我,真情成长》的活动,幼儿时期的感恩对象应该从幼儿身边的人着手,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幼儿会学会感恩、实施感恩。我们让孩子欣赏感恩影片。如:《暖春》、《妈妈再爱我一次》、《宝莲灯》,并用心形制作感恩卡,上面写上爱爸爸妈妈的话语。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十二月的《大手牵小手》活动,主要是让孩子们懂得自己长大了,应该学会关心和照顾弟弟妹妹,它能有效地弥补独生子女缺乏与不同年龄儿童交往机会的不足,帮助他们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以此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的情感。一月的《做个孝顺的孩子》活动,让幼儿从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学会感谢家人、感谢朋友、感谢身边的每一位人。如:在主题活动“我们的家园”中,我们要求孩子在家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好吃的东西和父母分享,给爸妈捶背、倒水、梳头、拿鞋、唱首歌,等等。教育孩子回家要多做孝事,并把自己的孝事讲给老师和周围的小朋友听,让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慢慢加深对“孝”字的理解,懂得要从小热爱父母及家庭,进而提升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四、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孝道教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一直以来我们都很注重孩子的礼仪教育,教育他们看见老师和小朋友要深深一鞠躬,并说“老师早”、“小朋友早”。刚开始孩子有点放不开,需要我们在旁边不断督促提醒。我们意识到要让孩子鞠躬,我们自己首先必须作出表率。刚开始我也有些不能够接受,让我和孩子鞠躬,不是说不愿意,而是觉得很别扭。早上小朋友来,我们首先向孩子鞠躬问早,下午放学,我们也主动向小朋友鞠躬说再见。我们教育孩子,别人向你鞠躬,要及时给别人还礼。孩子的进步是巨大的,当我们和孩子们慢慢坚持去做了,我发现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却让我和孩子的距离拉近了。甚至,当我们和同事阿姨之间互相问好时,我们感觉心中彼此更尊重对方了。越来越多的孩子甚至回到家也会给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鞠躬,表达自己的孝心。不要小看这一鞠躬,当一个人从小懂礼貌,能做出鞠躬这个动作时,他的修养也在慢慢提高。虽然现在有些孩子还不能真正明白鞠躬的含义,只是机械模仿,但我坚信,一直坚持这样做了,习惯成自然,对孩子一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是幼儿每日必读的书”,暑假我们参加了为期三天的以“幸福人生”为主题的传统文化培训,利用暑期在家观看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的光碟,并结合实际写下自己的感悟。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我们更加意识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不断修炼自身的德行,用良好的言行影响、感染孩子,做到言传身教。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我们教育孩子要遵守纪律,不讲话影响别人。如厕时要排队、学会等待,洗手开小水,不浪费水。进餐前我们都要组织孩子念感恩词:“感谢国家培养护佑,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农夫辛勤耕作,感谢打众信任支持。”以此教育孩子学会感恩,爱惜粮食。在进行游戏活动时教育孩子要遵守游戏规则,轻拿轻放,注意安全,不争抢。午睡时教育孩子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角色游戏时,开展“自助餐厅”“玩具大家玩”“给爷爷奶奶让座”“帮娃娃穿衣”等活动,幼儿从中感受到了与他人共享的快乐,在体验角色扮演的愉悦情感的同时,学到了助人、关心他人的言行,有助于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该肩负起历史履于我们的光荣使命――做好孝道教育工作。使孩子从小就懂得感受爱并实践爱,有爱心和孝心,这些不仅能使孩子受益,而且能使整个世界充满和谐爱的阳光。

参考文献:

[1]黄晓静,柴立青等.爱的教育.北京出版社,2007.1.

[2]陈琦,刘儒德.学前儿童语言教育,2006.5.

[3]陈晨明.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9.11.

[4]郭晓月.中国幼教网.浅谈幼儿故事教学,2008.5.

浅谈幼儿园大班感恩教育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的最基本的品德。《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德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初步的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初步形成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然而,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却普遍没有感恩的心态,他们脆弱,敏感,任性。本文旨在探讨在幼儿园大班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实施感恩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感恩教育;幼儿教育;感恩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第一,认知层面,就是要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第二,情感层面,就是要在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幸福和愉快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产生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第三,实践层面,就是要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

二、感恩的缘起

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孩子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都是在父母亲的百般呵护和悉心照料下,无忧无虑的成长。可对父母及爷爷奶奶的态度却是颐指气使。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一些家长对孩子样样给予呵护迁就,他们接受了太多的爱,渐渐地,连他们自己也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他们习惯了索取,不奉献,缺乏自理能力,没有责任感,习惯了“说一不二”,即使父母再苦再累也必须满足他们自己的要求,而他们却从不懂得去为父母亲做些什么,分担些什么。家庭中又缺乏小伙伴,所以导致幼儿合群性弱,加上有的家长怕孩子吃亏、受欺、学坏等,常常给予幼儿不正确的引导,这就强化了幼儿的自我中心心理,使幼儿以为世界是为“我”而存在的。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拥有一切,别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面对这并不是“个别现象”的现实,我们这些为师者不得不开始思考:今天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条件日新月异,我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却越来越不懂事?越来越横行霸道?

我想原因很多,但有两个字却不得不提:感恩。现在许多孩子没有一颗感恩的心,面对他人的帮助,甚至连一声“谢谢”也不会说,这不能不说是社会文明的一种悲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提醒孩子,引导孩子,继而唤起孩子们的善良本性与感恩之心。

三、感恩活动在大班地开展

幼儿园是幼儿活动的另一片天地,是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场所。因此我们大班段在园内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感恩活动,让孩子们自己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从而在自己的心中培植出一种感恩的情感,无论对待父母或老师,朋友或对手,快乐或悲伤,都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那么,他们就会明白,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哭他也哭,你笑他也笑。当你心存感恩,生活也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感恩从心开始,让爱温暖彼此。让孩子们学会感谢,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一)感恩活动前

在感恩活动实施前,我们老师一起寻找了很多有关感恩的知识、相关故事以及歌曲等等,并在一日活动的晨谈或课间活动中不断地渗透给孩子们,然后请孩子们谈谈他们听了故事和歌曲之后的体会,说说他们的想法和看法,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感恩的认识,并积极地学习感恩。

(二)实施感恩活动的内容及过程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渲染气氛

在第一周周一的晨会上,我们大班孩子进行了《感恩》演讲,同时也是对全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进行活动的宣传,正式拉开了感恩系列活动的序幕。当天下午,我们老师还为孩子们提供了一张半成品的“感恩宣传单”,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制作,并在宣传单上画上对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或家人朋友的爱,并把这张“感恩宣传单”送给自己的家人。这也是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向家人朋友宣传感恩,介绍感恩。之后,我们还请孩子们给早上来园的其他段的家长们也发放“感恩宣传单”,让更多的人知道感恩,让更多的人学习感恩。

第二阶段:我是礼仪小标兵

感恩月的每天早上,大班孩子们的使命便是担任“晨间礼仪小标兵”,走进幼儿园,映入眼帘的便是身披“礼仪小标兵”绶带的小朋友,他们威武地站在幼儿园的大门口,以微笑迎接每一位进园的小朋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及老师,向他们问早问好,在老师的教育和小朋友的榜样作用下,幼儿园形成了浓浓的礼仪问好氛围,“时时处处讲感恩”就从进入幼儿园的那一刻开始了。小朋友还把当“晨间礼仪小标兵”作为一项非常光荣的任务,很多孩子都争着做呢!感恩就在这小小的活动中得到深入,让孩子们通过切身参与,进一步的了解感恩。

第三阶段:端茶送水表感恩

这是感恩活动中较为关键的环节,是让孩子通过实际行动来体会家人辛苦的重要环节。活动前,我们给孩子布置了一个任务:每天为家里做至少一件家务,如: 扫地,叠被子,洗碗,洗衣服、整理房间等等,接着为期一周的端茶送水活动就此开始了。

下午离园前,接待处里摆放了许多我们老师为孩子们准备的茶水和纸杯,并组织部分孩子轮流到幼儿园大厅给来往的家长端茶递水,并向他们说声:“请您喝水,您辛苦了!”当场,孩子们积极参与,认真、有礼貌地对待每一位来园的家长;而家长的回应也十分热烈,纷纷地表扬了孩子们,家长的表扬让孩子们的心理得到了鼓舞和肯定,相信接下来的活动孩子会做得更好。由此也希望孩子们通过为他人做事、端茶递水的具体行动体验感恩的美好。

第四阶段:学手语,制作花朵送感恩人

在此次大班段感恩系列活动中,我们的孩子心灵手巧,发挥我们的特长,学习手语,制作花卉、送花朵给我们感谢的人,表达感恩之情。

第三周,老师带领着孩子们学习一些花卉的名称,以及各种花卉所代表的花语,引出用花卉来感恩我们身边的人。接着老师便开始示范制作花卉的手法,并说明注意事项。最后请每个孩子用感恩的心亲手制作一朵花,感恩之花将更加美丽。

同时,我们老师还在晨间或课间时间里不断地给孩子播放《感恩的心》这首歌。这首歌会一直不断地回响在我们的幼儿园里,慢慢地,每个孩子都会唱了,并能跟随着老师一边唱一边做手语,用心去感受每一段旋律,每一句歌词。我们甚至要求孩子们把这首歌也教会给他们的父母家人,教会给他们身边更多的人,让我们一起用一颗感恩的心来歌唱来生活,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充满了爱与希望。

在下午离园的时候,孩子们手拿花朵,站成心形,一遍又一遍地用手语做着《感恩的心》,以表达对父母和爱护人的感谢!等父母来的时候,将亲手制作的花送给他们,并向他们说上一句感谢的话!很多家长在接到花并听到孩子感谢话时都特别高兴,并反应着最近孩子都特别懂事和贴心,经常帮助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家人都感到很欣慰。这也是我们乐意所看到、听到的。

第五阶段:百米画卷表爱心

这是感恩活动中最高潮的部分。在这百米画布上,大班段的孩子们认真地绘制着,为感恩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幅主题为“放飞爱心”的百米画卷是我们大班段200多名孩子与老师用了三天的时间辛苦完成的。蓝天,白云,小草小花还有各种形状的房子以及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的爱心呈现在画卷中,孩子们奇思妙想的画面构思,鲜艳活泼的色彩搭配,彰显了他们质朴天真,童稚可爱的天性。他们还发挥无限地创意,用上各种不同材质的材料来打扮我们的百米画卷,让“爱心”在我们心中久留。

(三)活动小结

为期一个月的感恩活动圆满完成。孩子们的热情与主动积极参加是我们始料未及的。那悬挂在墙上随风飘动的百米画卷,那一次次流淌在幼儿园的《感恩的心》,还有那端茶递水、送花的感人场面还历历在目,仿佛让我们的心灵又一次接受了洗礼。最后,我们也以一次主题晨会为这次活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晨会上,孩子们又一次聆听了感人至深的故事。而大班段师生共同表演手语《感恩的心》更是把活动推向了高潮。许多在场的老师和小朋友不由地热泪盈眶。这次活动还受到了园领导以及各位老师、家长的一致好评。

四、感恩活动效果

感恩活动这一个多月来,得到了许多老师和家长的支持与帮助。并为师生之间、伙伴之间、家人之间建立了更多的情感交流,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校园与家庭氛围,深受家长和小朋友的欢迎。活动开展以来,许多家长的反应更是热烈,有表扬的,也有纷纷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意见与建议的。更多的家长则表示孩子进步了,懂事了,知道为别人着想了,似乎也长大了不少。这些都是我们乐意所听到的,家长对活动的热烈反应也就说明了我们的感恩活动是受欢迎受关注的。

在此,我们不说这项活动的成功与否,我们只希望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孩子与家长都能感受到感恩的可贵,生活的美好,都能够向身边的人真诚的微笑。如果能在孩子们的心中慢慢培植出一种感恩的思想,那么就可以让孩子学习沉淀许多浮躁与不安,消融许多不满。感恩惜福,四个简简单单的字却可以为我们带去阳光与爱。

五、实施“感恩”教育还应注意

(一)教师应以身作则,关爱幼儿,培养幼儿感恩意识

教师是孩子的第二父母,是孩子眼中无所不知的圣人。教师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时刻关心幼儿。对于幼儿表现出的关爱行为,应该不吝惜地说声“谢谢”……幼儿天性爱模仿,当我们对幼儿时时关爱,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时,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说不定哪天他们也会有类似的行为。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幼儿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值得感谢的人,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

(二)“感恩”应创设活动情境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些节日,比如三八妇女节、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传统的节日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可以利用教师、同伴、父辈的生日,指导幼儿亲自为自己的教师、同伴做一些生日卡片,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特殊的爱心作业。比如:为教师和同伴做一件好事,给父母、老人捶捶背等。通过这些具体而形象的活动,让幼儿学会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无私和热心的帮助,学会感恩与回报。

另外,教师还应创设一些活动情境,指导幼儿用心理换位的方式积极参与感恩活动,体会父母呵护他们,养育他们的艰辛。比如,开展“我做小鸡的爸爸妈妈”的活动,要求幼儿亲自喂养刚出壳的小鸡,让幼儿通过活动感受到他们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和父母的无私奉献和关怀分不开的,从而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以友善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关心周围的世界。

六、感恩的延续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的最基本的品德。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名著《教育漫话》中所写道的:“我们幼小时所受的影响,哪怕极小极小,小到无法觉察出来,但对日后都有极大深远的作用。”因此,感恩教育应从小抓起,从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幼儿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总之,感恩教育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教育工程,它不是孤立的,它需要家庭、幼儿园等教育机构、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达到幼儿健康发展、人格完善。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方法

[2]姜颖,感恩书[M].宁波出版社,2007年

[3]麦少美,孙树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超时加班问题实证研究论文

我国劳动法实施存五大问题,超时加班现象普遍贯彻实施《劳动法》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建筑、轻工、服装、餐饮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小型非公有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且不规范从检查情况看,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20%,个体经济组织的签订率更低。一些用人单位为逃避法定义务,不愿与劳动者签订长期合同。大部分劳动合同期限在1年以内,劳动合同短期化倾向明显。有的用人单位滥用劳动合同试用期,试用期过后就不续用,以此盘剥劳动者,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许多劳动合同虽然有劳动报酬的条款,但没有写明具体数额,有的仅规定劳动者的义务和用人单位的权利,有的甚至规定“生老病死都与企业无关”、“发生事故企业不负任何责任”等违法条款。有些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不与劳动者协商,甚至让劳动者在空白合同上签字。报告建议: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签订劳动合同为基础的劳动用工登记制度。明确用人单位是签订劳动合同的责任主体,不签订劳动合同就是违法行为。最低工资未得到全面执行 拖欠工资现象仍时有发生一些企业劳动者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据2005年4月的抽样调查显示,12.7%的职工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一些企业随意调高劳动定额、降低计件单价,工人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定额任务,变相违反最低工资规定。个别地方最低工资标准偏低,不能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有些地方克扣和拖欠劳动者工资的问题仍然严重。去年全国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查处的各类案件中,克扣和拖欠工资的占41%。另据检查组问卷调查,在近一年中,有7.8%的员工被拖欠过工资,工资平均被拖欠3.2个月,人均被拖欠金额2184元;问题严重的省有16.1%的职工被拖欠过工资。报告显示,一些国有困难企业拖欠职工工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建筑企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餐饮服务企业拖欠职工工资问题还很突出,有的企业前清后欠,有的企业主甚至把欠薪当作谋利手段,拖欠后恶意逃匿。报告建议: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拒不执行最低工资规定的用人单位。同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督促企业在效益增长的同时提高劳动者工资。有关部门要总结近年来清理拖欠工资的经验,加强部门协调,在2007年年底前基本解决工资历史拖欠问题。同时,要研究制定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问题的有效制度。要监控用人单位工资发放情况,及时发现和查处拖欠工资的违法行为,依法加大对欠薪单位的惩处力度,针对有些行业的用工特点,建立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超时加班现象普遍 劳动条件极为恶劣报告指出,相当一部分企业违反劳动法规定,要求劳动者超时加班,并且不付加班工资,特别是一些生产季节性强、突击任务多的企业,劳动者每日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劳动者很少有正常休息日。一些企业设备陈旧、作业环境差,劳动者直接受粉尘、噪音、高温甚至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工伤事故经常发生,职业病危害严重。一些企业不执行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的法律规定,不少女职工在孕、产、哺乳期被企业解雇或者不发工资。要加强对劳动定额标准的管理,指导有关行业协会制定本行业的劳动定额标准,督促企业合理确定劳动定额和计件工资标准,严肃查处迫使劳动者超时加班、违反最低工资标准、不依法支付加班工资等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大量非公有制个体企业劳动者未参保执法检查组发现,社会保险覆盖面窄、统筹层次低,欠缴保险费现象严重。目前各项社会保险的参保人群主要是国有、集体单位职工,大量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没有参保,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也难以按现行制度参保。多数地方的社会保险基金实行地市级甚至县级统筹,难以有效发挥互济功能,也造成目前养老保险关系难以异地转移,进城务工人员参保积极性不高。一些用人单位欠缴社会保险费,或采取瞒报工资总额和职工人数的方式少缴社会保险费。报告建议: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抓紧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参保问题。要在统一社保制度的前提下,针对他们的特点,确定其参加社会保险的缴费水平和相应的保障待遇,提高他们的参保积极性。同时,要强化企业参保义务,着力解决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参保率低的问题,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资金的统筹层次,逐步研究解决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加大各项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力度,打击不缴或欠缴社会保险费的违法行为。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不足 劳动争议处理效率低报告指出,各地普遍反映,目前实行的“一调一裁两审”制度,如果走完全部程序的期限,需要一年以上。劳动争议不能得到及时解决,直接影响了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有的还引发了一些群体纠纷、集体上访事件。报告建议:要建立和完善日常监察制度,定期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进行检查。各地要对限制劳动保障监察的做法进行一次清理,对拒不执行劳动保障监察决定的用人单位,工商部门一律不得通过年检。要加大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力度,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探索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调解工作的新途径和新形式。增进各部门、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会、妇联等社会团体要在完善职工维权机制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上述问题的存在,主要是有些地方和部门对贯彻实施《劳动法》认识不到位,不能正确认识维护劳动者权益与发展经济的关系,甚至把牺牲劳动者权益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还有一些地方对劳动保障执法设置障碍,规定不得到“重点保护企业”执法,劳动保障行政处罚必须经过“优化办”、“软环境办”批准等。有的执法司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对劳动者比较冷漠,没有正确履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职责。报告建议,要加快制订《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处理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修改完善《劳动法》。研究在《刑法》等相关法律中,增加对欠薪逃匿等严重违法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使《劳动法》真正成为我国广大劳动者的保护法。案例分析 --- 怎样制定合法合理的加班制度?案件回放:夏先生是某厂劳动合同制工人,合同期3年。2001年8月签订劳动合同时双方约定:该厂实行计件工资制,每完成一个标准件发给10元工资,月标准为60件。2004年3月,工厂承揽了一批来料加工业务,为了能够按时交货,厂方在征得工会同意后要求夏先生等人加班加点工作,多劳多得。夏先生等人同意了厂方的加班要求并在2004年3月至6月间完成了正常定额1.5倍以上的工作量,但厂方却一直按正常计件标准支付夏先生的工资。夏先生认为,在正常工作期间以外加班超额完成定额,厂方应支付加班费。厂方却认为实行计件工资制,多劳多得,不存在加班工资一说,并且认为《劳动法》规定的加班工资支付规定不适用于计件工资,拒绝了夏先生提出的加班工资要求。夏先生不服厂方的决定,申诉到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要求厂方支付加班完成定额工作以外的加班工资。 后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定:厂方补发夏先生的加班工资并赔偿延迟支付工资的赔偿金。点评:这是一起完成法定时间定额任务后,员工额外加班完成超额任务,公司不支付加班费的劳资纠纷。本案的焦点在于对加班的认定。本案中,厂方存在认知误区,认为加班工资支付不适用于计件工资制,而拒付加班费。事实上,计件工资制也是以在法定时间前提下工作为基础的,即,在法定时间内完成标准额度的工作。根据法律的规定,法定时间外的劳动都属于加班。这里所谓的多劳多得本应该是在法定时间内多劳多得。但是在本案中却演变成超过法定时间完成超额任务的加班行为。原劳动部1994年发布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13条第二款中有这样的规定:“实行计件工资的劳动者,在完成计件定额任务后,由用人单位安排延长工作时间的,应根据规定,分别按照不低于本人法定工作时间计件单价的150%、200%、300%支付其工资。”所以,本案中厂方拒付加班工资显然是不对的。 因此,用人单位在制定加班制度时,应该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避免出现违反规定,否则该制度将会因为违法而无效。 我们觉得,用人单位制定加班制度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用人单位可以在公司制度中规定,公司原则上不支持员工加班,希望员工在法定时间里完成自己的工作。个别员工确实无法在法定时间内完成,又确有加班需要的,应提出书面申请,经部门主管审核批准并报工会同意,送人力资源部门备案后方可加班。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公司批准给员工加班的时间应当在法定的限度内,切不可因为是员工自愿,就肆无忌惮地加班。 二,加班制度中可以规定,用人单位需要统一安排员工加班的,应该与工会协商,获得工会的支持,再与员工协商,取得员工的同意。对不愿加班的员工,除法定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强制加班。 三,员工加班,用人单位必须按照法定要求支付加班费。 规范合法的加班制度,既可避免不必要的劳资纠纷,也可确实保障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案例分析:计件工资制度与加班工资高某是某公司的员工,从事的具体工作是产物加工,公司对产物加工出产线的员工实施计件工资,公司对产物加工出产线的员工实施计件工资轨制,按照工作量计发工资待遇,高某的工资待遇也是以按每月产物加工量计较领取。合同履行时代,公司因产物订单不平均,出产使命时紧时松,既有工作量放置不足的情形,也有要求员工在正常工作时刻以外加班的情形。对此,高某虽然从命公司的工作放置,但要求公司在放置延迟工作时刻时支出加班工资。公司暗示出产使命有紧紧有松,况且公司实施的是计件工资轨制,工资收入多劳多得,不成能再另行支出加班工资。高某对公司的说法暗示异议,在多次要求公司支出加班工资都得不到对劲的回覆后,高某就向公司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公司按八小时正常工作后的超时工作记实支出其延迟工作时刻的加班工资。公司对高某的要求予以拒绝,双方发生争执。双方理由:高某认为:自己在履行合同时代经常超时工作,按照劳动法的有关划定,超时工作应计发加班费,但公司从未支出过自己加班费。现因上述原因解除劳动合同,公司理当结算支出工作时代的加班工资。公司认为:高某的工作岗位实施的是计件工资轨制,并非实施计时工资轨制,是以高某要求计较加班时刻无依据;高某的工资待遇已按每月现实工作量计发,高某现又要求支出加班工资没有依据。评析:本案的争议焦点是:高某按计件工资轨制领取工资后是否还可以要求公司支出延时工作的加班工资。《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划定:“国家实施劳动者每日工作不跨越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刻不跨越四十四小时的工时轨制”,1995年出台的《关于职工工作时刻的划定》,将劳动者工作时刻批改为“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按照以上划定,我国现行的尺度工时轨制为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按尺度工作轨制计发工资待遇的,是计时工资轨制。实施计时工资轨制的用人单元,在尺度工时以外放置劳动者工作的,理当支出加班工资。企业实施计件工资轨制的,那么劳动者延迟工作时刻的工资该若何计较?《劳动法》第三十七条划定:“对实施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元理当按照本法第三十六条的工时轨制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酬报尺度”。按照该条划定,企业实施计件工资轨制的,劳动者劳动定额和工资报承诺当按照尺度工时轨制合理确定,即计件工资是以尺度工资轨制为计较基本。按照1994年劳动部印发《工资支出暂行划定》第十三条第三款,实施计件工资的劳动者,在完成根基定额使命后,由用人单元放置延迟工作时刻的,按照不低于其本人法定工作时刻计价单价的150%支出其工资。按照以上划定,实施计件工资轨制的单元,由企业放置劳动者在尺度工时以外延迟工作时刻的(非劳动者自愿延迟),跨越尺度工时轨制的延迟工作时刻,理当按照上述“延迟工作时刻按照不低于本人工资尺度的150%支出工资”的划定,调整计件工资单价,在计件工资的核算中浮现出延时工作的加班工资。本案中,公司尽管对产物加工岗位的劳动者实施计件工资轨制,可是按照有关划定,由公司放置高某延迟工作时刻的,高某可以要求公司在计件工资基本上支出其延迟工时工作时的工资增添额,公司理当按照尺度工时轨制的延迟工时工资支出划定调整计件工资尺度,并支出高某延迟工时代间的工资差额。

劳动法加班一般只是大公司和国家单位,能有效实施。个人企业就不好说了,要跟距情况,比如51劳动节,太忙的化,一般不会通知放假,而是你想来上班也可以,不来也行。这样不犯法。

1、切入点:日本普遍加班引起“过劳死”这种社会问题后,主管部门“厚生省”通宵加班,研究解决方案。2、日本灭亡、日本沉没、日本崩坏,这类的话题在日本社会比较多的,一直存在,也算某种程度上的危机意识。从加班看出个人、公司、社会的这种危机意识。

  • 索引序列
  • 关于加班问题的论文
  • 关于加班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关于加班论文的研究目的怎么写
  • 关于大班提问研究论文
  • 超时加班问题实证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