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已婚妇女心理研究论文

已婚妇女心理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已婚妇女心理研究论文

已婚女人出轨后的心理状态

已婚女人出轨后的心理状态,在感情中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对婚姻保持忠诚,如果一个女人对你动了心之后的表现是不同的,这生活中总是影响到她的心情。以下分享已婚女人出轨后的心理状态。

已婚出轨后的女人心理

已婚女人出轨的心理有四种,分别是“情人型”心理、“一夜/情型”心理、“性友谊型” 心理、“饥饿型” 心理。首先来了解一下“情人型”心理。这种女人普通都看重的是男女之间的感情,大多是由于自身感情丰厚、细腻,或许夫妻之间没感情或感情呈现了裂痕。她们盼望感情的呵护,盼望心灵的慰籍。

这品种型的偷人,关于性要求并不是太激烈,只是感情交流或升华的一个环节。但这种偷人由于搀和的感情太深,彼此在物质上、肉体上交织的太多,往往很投入、也很累。虽然在某段工夫内彼此的身心失掉宏大满足,但最终的后果大多会遭到损伤。

“一夜/情型”心理

这品种型的女人,往往是以前在感情或肉体上出过轨,或许在感情上遭到过安慰,或肉体上失掉过极大高兴。关于感情曾经不太看重,她们追求的只是一种报复性的安慰,或许热情、肉体享用。这种偷人,普通不会有感情、物质、金钱纠葛,只求一时的欢娱。

说直白点,彼此都有一种“玩”和“被玩”、“占有”或“被占有”的畸形心态。这种偷人行为,很潇洒,也很轻松,除非被“捉奸在床”,否则她们不会有任何担忧。

“性友谊型”心理

这品种型的女人,比较而言,岁数都不小了。普通都有波动的生活、幸福的家庭甚至调和的夫妻关系。由于夫妻工夫长了,年老时分的热情逐步变为了亲情。由于任务、事业、家庭等缘由,彼此之间在思想、言语、甚至“性趣”上交流、沟通的少了。

随着工夫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她们往往喜欢找一团体说说知心话,而好多“知心话”在夫妻之间甚至情人之间都不能说、也方便说,于是她们就会想找一位相似夫妻或情人关系,但彼此又不会形成任何影响的“知己”来倾吐。

这种知己关系,只要有了心灵的撞击或肉体的接触后,才可以树立起来。这品种型的偷人,普通也不搀和物质或太多的感情,是一种冤家关系,但却又高于普通冤家单纯的友谊的关系,互相独立、互不干预,各自有本人的生活空间。这种女人,都十分在乎本人的声誉、担忧家庭遭到冲击、惧怕夫妻感情遭到影响。所以,在选择“性友谊”时,十分慎重。

“饥饿型”心理

这品种型的女人,普通岁数也不小。大多在35岁至45岁之间。老公到了这个岁数区间后,往往“力所能及”了。关于夫妻生活,大多只是应付。最多只限于活期“交纳公粮”。但是女人到了这个年龄区间,往往却是“凶神恶煞”、“锐不可当”。

由于老公常常有意有意“规避”,想方设法逃避“交纳公粮”,而老婆碍于面子,往往不好意思自动要求。一朝一夕,老婆们就有一种“吃不饱”的觉得。于是,为理解决“温饱”成绩,好多老婆就会把眼睛投向“围城”外的男人们,一旦无机会,就去“城外”找“粮食”吃。

已婚女人喜欢一个人的态度

1、心甘情愿为你付出

判断一个已婚女人是否爱你,首先你要看一下她对你的感情是否认真,而且她对你的实际行动是否真实,因为一个人说的再多好听的话,也不及她的一个实际行动。如果已婚的女人爱你的话,他可能就会为你付出了许多,而且这种付出是不求回报的。

也许当她付出之后,你的一个真心的笑容就会让他感到非常开心,而且她对于这一种付出,她是心甘情愿的,并没有什么不满,也许你不能回会给她更多的感情,但是已婚女人已经表现得非常满足了。

2、经常出现在面前

判断一个已婚女人是否爱你,还要看一下它是否经常出现在你的面前,这种出现在你的面前是如果他发生了什么事情,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你,而且已婚女人不是为了向你寻求帮助,她只是站在另一个角度而想要你安慰自己,或者是陪伴自己。

你拒绝她之后,她可能表现得非常伤心,但是因为她爱你的心情,她可以原谅你的这一些表现,而且她还会在你不开心的时候到达你的面前,哪怕她的心里面其实对你有一些不满,但是考虑到你的处境,或者是其他的事情认为你才是比较重要的,所以已婚女人愿意陪着你。

3、明确表达感情

判断一个已婚女人是否爱你,还要看一下她有没有明确的向你表达她的感情。在生活中,也许已婚女人可能会喜欢上一个人,但是她也有可能同时喜欢另一个人,但是爱情之中的爱就不一样了。

爱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一种专一,如果一个已婚女人爱你的话,她会向你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感情,你也可以在生活中,在与她相处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已婚女人对你的浓浓的情意。

4、为你离婚

判断一个已婚女人是否爱你,还要看一下他是否愿意为你离婚,通常已婚的`女人,她会移情别恋。对于她的丈夫来说,她已经造成了精神出轨了,但是为什么已婚女人不在乎呢?

除非是已经与她的丈夫不再相爱了。另一方面是有可能她对于她的丈夫已经死心了,他们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已婚女人愿意为了你离婚的话,她是爱你的。

女人出轨后心理表现一:内心负罪感加重

女人出轨后,有的会感觉特对不起老公,对不起双方父母,对不起家庭,在日常行为方面表现的更为善待家人。比如一反常态对丈夫温柔体贴,对父母更加孝敬,对孩子更为关爱,似乎一夜之间变得更加懂事了。如果丈夫心知肚明,而且能够坚持不说破,或者假装不知道,那么他就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享受到最为柔情的关爱,说不定,此时此刻,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

女人出轨后心理表现二:特别注意自己的外表

一部分出轨的女人,会突然变得热爱打扮,爱化妆,爱长时间在镜子面前观察自己。不知什么原因女人总是脸色潮红,手心发潮,个别情况下,还会一个人长时间发呆。如果你以为她是因为想你们的未来才这样,那就要好好掂量掂量你们现在的感情了。

女人出轨后心理表现三:突然变得特别敏感

出轨的女人因为害怕事情被曝光,会本能的对一些闲言碎语莫名其妙的敏感起来,比如婚外情,出轨之类的话题;甚至有些疑神疑鬼,老是担心别人发现什么,说自己的坏话。如果丈夫能够及时发现妻子的出轨,并将问题点破,那么,一个本来温柔贤淑的女人,可能一下子又变得歇斯底里起来,结果很可能对丈夫的感情一泻千里,直线下降,甚至危及家庭安定。

女人出轨后心理表现四:幸福感大幅度提升

出轨的女人中常有因为婚姻的不幸,已经是痛苦不堪,忧心如焚的人,一旦冲破篱笆,解放自己,就会有一种从未有过的释放感,顿感痛苦减轻。所以你会发现她在某个时间后,出现前所未有的亢奋或平静异常。当然这种释放包括了报复心理,反抗心理,既有心理上的,又有肉体上的。

女人出轨后心理表现五:家庭观念变得更加淡薄

出轨女人慢慢地更加远离家庭,甚至会产生一种无所谓的观念,有的女人开始对丈夫、孩子、老人的感情逐步减弱,甚至讨厌、厌烦、反感。

对产前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心理状态以及分娩方式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对初产妇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产妇心理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产妇心理护理论文 范文 一:产妇产后心理护理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 总结 产妇产后心理护理的研究进展。 方法 :通过临床 经验 及查阅有关期刊、杂志报道进行综述。结果:积极的心理护理可以帮助影响产妇的心理活动,帮助产妇获得最佳的身心状态。结论:妇产科工作人员要学习相关护理知识,研究孕妇的心理需要,掌握产后心理护理技能,提高产后心理护理的效果。

【关键词】产后;心理护理;研究进展

心理护理,指在护理过程中,医务工作者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心理护理在现代产科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护理全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护患间的 人际交往 ,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帮助患者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1]。为了做好孕妇产后的心理护理,掌握、提高与产妇的交流技巧,做好她们的心理疏导,促进产妇产后的身体心理恢复,妇产科工作人员要学习相关护理知识,研究孕妇的心理需要,掌握产后心理护理技能,提高产后心理护理的效果。本文通过总结相关参考文献,对产妇产后的心理护理综述如下。

1 产妇产后的心理特点

1.1 不稳定情绪 因为产妇产后身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与情绪活动有关的儿茶酚胺分泌减少,体内的内分泌调节处在不平衡状态,所以其情绪很不稳定,有50%~70%的妇女在产后3天发生抑郁症,表现为精神沮丧、焦虑不安、失眠、食欲不振、易激动、注意力和 记忆力 减退等[2]。

1.2 分娩结束带来精神上的解脱和体力上的疲乏,而忘却了不良的主诉 产妇经过10月怀胎的辛苦和分娩时痛苦折磨之后,亲眼看到自己期待已久的婴儿,做妈妈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产时巨大的体力消耗,使产妇倍感辛劳,由于这两种感觉占据了主导地位,掩盖了一些不良现象,使产妇不能及时诉说,导致产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如某产妇,以中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入院,经用药控制,病情稳定,预期顺利分娩一男婴。由于疾病本身的特点,加之产妇产后过度的兴奋,病情呈发展趋势,曾一度感到头痛、头晕,但因过度疲劳的掩盖而失去诉说的机会,使病情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治,从而引起产后子痫的发生。

1.3 受传统习俗影响而产生的忌口心理 这种心理在农村产妇中尤为显著,由于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和产妇营养卫生知识的缺乏,她们在饮食上往往沿袭传统的做法,忌这忌那,认为除了小米稀饭加鸡蛋以外,其他的食物都要忌口,都有回乳的可能,殊不知,正是由于这种不良的传统饮食习惯认识,造成了一些产妇食欲不振、微量元素缺乏、缺铁性贫血、乳量不足[3]。

1.4 受传统“月子”习惯影响而产生的依赖性心理 产妇由于分娩时巨大的体力消耗,产后非常的疲劳,体质比较虚弱,强调产妇的充分休息固然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完全不活动。许多的产妇仍按照我国的传统的习惯,产后静养,不活动,

吃饱了就睡,整天的躺在床上,这必然就养成了依赖与懒惰的心理[4],特别是现在的产妇,她们成了家里的“有功之臣”,“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任何事情都依赖他人去干,更有甚者在产后最初几天不坐起来吃饭,而让家人一口一口的喂饭。由于长期平卧姿势,使松弛的子宫韧带得不到恢复,从而造成子宫后位,以至产后腰痛等。

1.5 婴儿性别不理想的失望心理 由于受家庭环境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的农民产妇对生育男性婴儿比较满意,生育女性婴儿则怏怏不乐,思想压力较大,怕丈夫公婆嫌弃。

1.6 在母乳喂养方面常残存不正确的心理认识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妇的娇气情绪,对初次哺乳时的疼痛产生惧怕的心理,以致不敢哺乳;个别城市产妇为了保持体形美,误认为哺乳会影响体型而不哺乳;孕妇对初乳的价值认识不足,认为初乳又黄又稠不干净,吸出后弃之;对纠正乳头凹陷缺乏耐心,这样,使大多数婴儿得不到初乳[5]。

2 心理护理

经历妊娠及分娩的激动与紧张,产妇精神极度放松,对哺育婴儿的担心。产后不良情绪是产妇在产褥期发生的常见的情绪,它不仅影响产妇的健康,危害产妇及婴儿而且影响到婚姻家庭和社会。护理人员应给予产妇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和护理,这对促进产妇健康和婴儿健康都有重要的意义。

2.1 改变不适应的认识和行为 分娩原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而不少产妇对此却抱着恐惧和危险的意识,以致产生焦虑。对此应采用方法可靠,应用广泛的认知行为疗法,利用电视、资料、讲课等多种形式,向产妇及家属反复讲授妊娠分娩经过和相关知识,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科学育儿方法,及早了解可能出现情况的对应 措施 [6]。

2.2 放松训练技巧的应用 产妇尤其是初产妇对自身能否顺利分娩持怀疑态度,信心不足,在剧裂宫缩阵痛下,往往变得烦躁不安,甚至失去理智。在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强烈的生理疼痛下,仅靠简单的语言是不够的,应选派有分娩经历和经验的助产士陪伴分娩全过程[7]。

2.3 帮助产妇增强适应性应付能力 与产妇建立良好的关系,给予有效的情感支持,取得她们的信任和配合。当术后伤口疼痛时,提供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 与人交流、听音乐,按摩相关穴位并予以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导,必要时遵医嘱用

镇痛药物。正确指导产妇产后的休息或锻炼 产妇产后强调充分的休息,但并不意味着不活动,适当的活动或者锻炼,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法,也是非常必要的。一般顺产妇于产后6~8h就可以坐起吃饭喝水,24h后就可以下床适当活动,如在室内走动,到厕所大小便等,还可以在床上做一些简单的、活动量小的康复 体操 或做一些轻微的家务劳动,但难产、高龄危产和剖宫产的产妇应适当的推迟下床活动的时间[,8]。

2.4 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 讲解生男生女的原并纠正重男轻女的错误思想,消除产妇的自卑和失望感。举出实例说明不良的情绪可以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如2例同是剖宫产产妇,手术后身体情况差不多,但其中1例因生女孩遭到家人的冷落,使其情绪低落,抑郁寡欢,导致抵抗力下降,刀口感染,乳汁分泌不足;而另1例则刀口预期拆线,愈合良好,身体很快恢复。

2.5 针对产妇的忌口心理,要宣传产后营养的重要性 产妇一方面自己需要营养以补充怀孕和分娩期的消耗;另一方面,还要担负哺育的责任,要做到营养合理,同时对她们的饮食进行科学的指导:在产褥期,进食原则应该多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碳水化合物,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的鱼虾肉、蔬菜及水果等。如果饮食过于单调,难以满足产妇的营养需要,也会影响母婴的健康[9]。

2.6 大力宣传母乳喂养尤其是早哺乳的优点 首先介绍初乳的成分,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可保护婴儿娇嫩的消化道、呼吸道黏膜,抵抗病毒的侵袭,预防肺炎、腹泻等疾病,还要讲明早哺乳可刺激母体的泌乳功能,乳汁是越吸越多;如果产后不及时哺乳,一部分产妇将永远不会泌乳,一部分产妇即使有乳房发胀、泌乳,如没有婴儿的吸充刺激,泌乳也会渐渐的减少。建立母乳喂养信心在分娩后的最初一两天,因分娩的疲劳尚未恢复,乳汁减少。因此有些产妇会出现烦躁,紧张,焦虑的心情,怀疑自己没有足够的乳汁去喂乳婴儿,从而添加母乳代用品。这时责任护士应有高度责任心和爱心,多给产妇鼓励和服务。讲解早期母乳喂养的一些常遇的问题。必要时用手挤出些乳汁[10],告诉她们少量的初乳完全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只要坚持早期频繁吸吮,促进乳汁的分泌,母乳喂养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杜绝使用奶瓶,橡皮奶头作安慰物。成功的母乳喂养可以建立母乳感情因数产妇都是初为人母,往往担心不会照顾孩子。因此,我们取消以往的婴儿室,建立母婴同室,让产妇与与婴儿24小时在一起,便于随时随地都可以把婴儿抱起进行母乳喂养,真正做到按需哺乳。责任护士手把手地教会产妇喂奶的姿势和体位,示教手法挤奶,保持泌乳。并让产妇及家属在医院中学会如何照料新生儿,从而提高提高母乳喂养率,并为出院后的持续母乳喂养创造条件。

2.7 调节产妇心境和情绪,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舒适环境针对产妇产后心理脆弱易受暗示和依赖的特点,护士态度和蔼热情,关怀细致,注意保护性医疗制度,决不因言语和行为不慎,增加产妇心理负担,避免医院不良刺激,向产妇介绍同室病友及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提供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的读物,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拥有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食欲[11]。

2.8 产后抑郁症的心理护理 由于抑郁症多发生于产后,因此,除做好对产妇的治疗及日常护理外,要继续观察产妇的心理活动。根据产妇年龄、职业、 文化 程度、经济状况、生育经历、性格脾气、家庭关系等方面的不同,有针对性的采取心理护理措施,及时发现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先兆,因婴儿性别不如意,加上家人歧视,产妇出现心情抑郁、失望,不愿哺乳婴儿等反常心理和行为。婴儿有生理缺陷或意外情况产妇则长吁短叹,暗自落泪,不语,不思饮食.表现为自卑、痛苦不能自拔。医护人员要关心体贴产妇详细了解症结所在,诱导产妇疏泄情感,按照接受、支持、保护心理护理三要素,给产妇提供心理支持和生活护理,消除各种刺激因素。通过医护人员和家庭的良好的护理,产妇就会慢慢调节好自身的心理状态,确保母子平安[12-13]。

2.9 初产妇产后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充分了解产妇家庭背景,重点了解产妇心理改变,由于初产妇缺乏育儿经验和相关护理知识,不能尽快适应角色改变,易造成心理应激产生焦虑、抑郁。护理人员根据上述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对有不良心理状况的产妇给予心理辅导,减少或避免精神刺激;对存在焦虑、抑郁高危因素的孕产妇,运用放松疗法,提高其心理素质;对重男轻女观念较严重的家庭,积极宣传男女平等的意义,使健康 教育 深入家庭和社会。同时,充分发挥家庭支持作用,促使家人尤其是丈夫关心安抚产妇,消除焦虑、抑郁情绪。护理人员要耐心倾听初产妇提出的各种疑问,用通俗语言及时给予讲解,加强沟通,以减少其紧张、恐惧情绪。此外,还可以通过音乐疗法提高产妇的快乐情绪[14]。

3 实施产后护理应注意的事项

3.1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重要保证 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做孕妇产后心理护理时,要首先保持好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性的动作与产妇接触,以期实现心理护理的成功进行。

3.2 医护人员应注意的问题 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善于运用多种沟通技巧,耐心倾听产妇的诉说,设身处地地理解产妇的情感。交谈中要自然、放松,要与产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还要注意尊重病人人格。做心理护理时应让病人对交谈有思想准备,不感到突然和勉强,以消除其焦虑、抑郁、愤怒情绪等[15]。 4 小结

产妇产后的心理问题受到很多问题的影响,护理人员应通过相关方法和技巧对产妇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和行之有效的疏导和治疗,帮助产妇尽快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

心理护理在现代产科中已成为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产后产妇的情绪对饮食,乳汁分泌有极大的影响,实施产后心理护理能帮助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产妇保持身心舒畅,顺利完成角色转换,确保母婴身体健康及家庭的幸福。护理人员应加强产后产妇心理特点的学习,多掌握相关知识和技巧,通过对产妇产后各方面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促进产后产妇心理的健康发展 。

5 致谢

电大的学习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结束,论文完成之际,我向宿州电大的谢老师和论文指导老师左老师表示真诚的感谢,左老师知识渊博,精益求精,在论文选题,研究和撰写的过程中不断地指导和修改,为我提供了很多专业的指导,给予我极大的帮助,我提出的问题都耐心给予解答,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感谢我的班主任谢老师,对我在校期间的学习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和精力,使我增强了专业知识,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感谢帮助我,关心我的同学朋友,他们对我的鞭策,鼓励和理解是我克服困难,,不断进步的动力,感谢我的家人,给予我无私的支持和帮助,谢谢你们!

参考文献: [1] 李茹慧. 产后心理护理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 ____, 2010,19(1): 186.

[2] 张林, 花莲英, 王文娟, 等. 无痛分娩初产妇抑郁的心理护理及效果观察[J]. 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2): 883.

[3] 张瑞红. 初产妇104例产后心理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2): 115.

[4] 朱海燕. 对产妇常见心理问题的护理干预[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1): 242.

[5] 张翠琼, 何桂花, 王冬梅. 解释性心理护理对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J]. 现代临床护理, 2009, 8(6): 59-60.

[6] 杨素勉, 桑文淑, 李荣霞. 对剖宫产产妇泌乳及产后恢复的心理护理[J]. 河北医学, 2006, 12(1): 1070.

[7] 徐润芳, 李麦玲, 金惠霞. 心理因素致产后出血的抢救及护理[J]. 洛阳医专学报, 2002, 20(2): 159.

[8] 李福娟, 禹梅菊. 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分析及心理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03, 9(1): 61-62.

[9] 徐丽亚. 产后抑郁对孕产期妇女影响的临床研究[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 34(2): 197.

[10] 沙珍萍. 认知疗法在产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7): 36.

[11] 侯立军. 运动对心理障碍的调节作用[J]. 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1): 111.

[12] 焦桂秀. 产科心理护理对孕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24): 44-45.

[13] 李艳梅. 妇产科护理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护理[J]. 中国医药科学, 2011, 01(15): 136.

[14] 陶富芬. 心理护理在产科应用的临床效果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27): 4087.

[15] 曾孝莲. 浅议妇产科手术的心理护理[J]. 中外健康文摘, 2011, 08(28): 333-334.

产妇心理护理论文范文二:产妇的心理护理

摘要:分娩是一个生理过程。产妇临产前中后生理和心理会发生很大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直接影响产程进展,造成分娩障碍及产后出血增多等不良后果。因此,我们产科工作人员应针对产妇在各个阶段的不良情绪,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减轻其心理压力,使其以最佳的心态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顺利完成分娩。产后促进母婴之间的感情

关键词:产妇 产前 产后 心理护理

一 引言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 护理工作已从以前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随着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心理护理已被广大护理人员认可和接受,并且应用到了各个方面。近几年来,对产妇的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母婴安全是关键。因为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处于分娩时的初产妇心情特别复杂,不良情绪可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可致交感神经兴奋,使子宫收缩抑制和子宫血管收缩,最终出现产程延长,使分娩不能正常进行,可导致滞产、难产、手术产等,为避免或减少这些情况发生,应重视产妇的心理护理,使产妇以最佳的心态结束分娩。心理护理的运用在产妇分娩过程中,能提高孕妇和胎儿安全系数,降低剖宫产术,取得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对待产妇一般护理的同时,心理护理已成为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产前的心理护理

1 产前心理护理的概念

所谓孕妇产前心理是指孕妇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意志、性格及情感等等。孕妇产前心理状态是复杂的, 既有将做母亲的喜悦, 又有面对生产的焦虑、忧愁情绪, 这种复杂和矛盾的心情必然会从心理和情感上表露出来。孕妇产前心理一般可归纳为四种:

(1)理智型: 一般文化程度较高, 情绪上比较稳定。

(2)恐惧型: 孕妇本人对医学、生育、生理等科学知识缺乏, 情绪不稳定, 多疑, 恐惧与担心。

(3)愚昧型: 文化素质低, 对生儿生女特别关心, 有的怕这怕那, 顾虑重重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4)中间型: 这种孕妇所占人数最多。

2 护理对策

俗话说:“瓜熟蒂落”,胎儿在宫内生长发育成熟后要离开母体,降临人间,这时产妇的心情往往是兴奋、焦虑、紧张及担心能否顺利分娩等异常的心理,首先医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自信的外表、亲切和蔼的形象,能与产妇进行有效沟通。待产妇如亲人就像亲姐妹、亲闺女一般。无时无刻都能让产妇感受到医务人员对她的关心、温暖和爱,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其次主动了解产妇思想上及家庭情况,正确运用语言艺术,做好思想上的沟通,取得产妇和家属的信任。医务人员的音调,用词,表情都会引起产妇的不同反应,因此,医务人员的语言,行为,心理状态及服务质量对促进孕妇在待产,分娩时的心里状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心理护理对能否顺利分娩起着巨大作用。针对不同的心理反应,做出不同的护理对策。孕妇焦虑恐惧心理来源于多方面。如:怕孩子有畸形,怕产痛,怕难产等等, 她们情绪非常紧张。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耐心向她们解释。加强她们的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 消除对分娩的恐惧和紧张心理, 注意饮食和休息, 并对其进行无痛分娩教育, 使她们有了对分娩的信心和决心, 对分娩过程有一定的安全感。孕妇面临人生关头的决择, 心理状态是复杂的, 顾虑也是多种多样的,总之情绪非常紧张,心理变化复杂。因此, 要把心理护理放在首位, 正确对待孕妇, 并将心比心地去理解她、关心她、安慰她、帮助她, 使产妇的生理心理都处于最佳状态。在心理护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努力钻研业务技术, 不断提高护理水平, 并及时对孕妇介绍产前护理知识, 尽快使她们消除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情绪。通过护理人员的一言一行, 取得孕妇及家属的配合, 解除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 取得最佳护理效果。心理护理要因人而异进行心理引导, 只有这样才能使护理人员逐渐进入孕妇心理, 并成为重要角色。心理因素既是致病的原因, 也是治病的条件, 并可提供防病的依据。努力做好孕妇产前的心理护理, 以帮助产妇顺利度过分娩期。

三 具体产程的心理护理

1 第一产程心理护理

第一产程是心理护理的关键时期。针对第一产程时间长,宫缩痛,容易使产妇疲劳,如果产程观察不仔细,产妇不合作,处理不当,容易对产妇安全产生不利。因此应设护士陪产,并根据产妇文化程度、职业、性格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如知识分子性格内涵,易受暗示,护理过程中以宣教为主,同时把每次检查的结果及时反馈给产妇,以调动其积极性,对自制力强的产妇,多给予鼓励,同时劝其反映自己的不适,自制力差的产妇,多给予安慰,积极合作时给予表扬,采用愉快诱导教育法,对产妇少批评,不指责,更不能训斥和表示厌烦,必要时给一些止痛剂,对神经类型较兴奋的产妇,每次宫缩来临,产妇惊慌失措,护士应耐心解释。每次宫缩时用手平放在产妇腹部,了解宫缩强度、频率,宫缩过后,听胎心音,把每次宫缩及胎儿的情况告知产妇。告知产妇,第一产程要养精蓄锐,喊叫呻吟会过早消耗体力,对分娩不利。宫缩进入活跃期后,宫缩会越强,收缩期长,间歇期越来越短,大多数产妇难以承受宫缩痛,会大声喊叫、呻吟,加上胎头下降压迫直肠产生排便感,部分初产妇随着产程进展,伴随羊膜囊破裂,羊水流出等系列情况出现时,往往会恐慌不安,这时护士应告诉产妇宫缩,胎儿下降,羊水破裂是正常现象,并及时指导产妇放松,不过早使用腹压,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变化,监测产妇血压、脉搏情况,监测宫缩及胎心音变化,认真描绘产程图,及时指导产妇排空膀胱。破膜后立即听取胎心音,注意是否脐带脱垂等异常情况。如果出现胎膜早破应指导产妇抬高臀部,预防脐带脱垂。宫缩间歇期,适时为产妇补充水份电解质及能量,防止产妇虚脱及电解质平衡失调,让产妇顺利度过第一产程。

2 第二产程心理护理

当初产妇宫口开至(10cm),经产妇宫口开大(3~4cm),宫缩良好时,告知产妇进入第二产程,在第二产程中,助产人员要更加和颜悦色,忙而不乱.熟练果断,同时不断给予精神上的安慰与解释.给产妇安全的感觉.再加上行之有效的助产操作.鼓励并指导产妇在宫缩时屏气,以增加腹压.促进胎儿下降及娩出。官缩间歇时,全身肌肉放松,安静休息,等待下次宫缩时再作屏气。每次宫缩时都要鼓励产妇,给产妇信心,使产妇对我们更加信赖,以取得密切配合.保证胎儿顺利娩出温馨待产可以加深护士与产妇之间的感情,增强产妇对医务人员的依赖感,实施护士陪产,可加强对临产妇心理状态的观察,及时针对性进行心理疏通、护理,从而及时解除各种生理、心理不良因素的影响,让产妇积极配合医务人员,以最佳的身心状态完成分娩过程。

3 第三产程心理护理

随着胎儿的娩出, 产妇感到身心放松, 这时产妇最关注的是新生儿的健康与否, 及新生儿的性别, 尤其是农村的产妇, 重男轻女的旧传统思想已根深缔固, 当产妇得知结果与愿相违时, 表现出悲伤和失望, 不能与助产士很好配合工作, 完成最后的分娩。新生儿性别与产妇所愿相违时, 可暂不把情况告知, 而待胎盘娩出, 子宫收缩良好后再将实情告知, 热情开导, 使其消除传统思想的影响, 树立正确的生育观, 避免发现产后大出血的危验。

总之,在产科临床分娩过程中,做好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她关系到母婴健康.家庭的幸福。也是科学和艺术的高度结合。

四 产后的心理护理

产后耐心指导母乳喂养的正确方法, 使产妇与婴儿早接触, 促进母婴感情, 鼓励产妇尽早补充营养以恢复分娩过程中消耗的体力促进乳汁分泌, 做到“两全齐美”加强健康宣教, 使新妈妈遇到问题应对自如, 预防伤口感染。

参考文献

[1] 满力 姜世昌。心理护理发展现状及展望[J]。护理学杂志. 2003,18(1).

[2]高琴,产妇分娩前的心理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学.2007,13(3-4).

[3]王莲, 赵淑艳, 段连玲. 浅谈临产前后产妇心理护理[J]. 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2(5).

而在如今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不断发生着变化,女性消费者逐渐成为了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更为重要的是都市女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女性消费者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女性消费市场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广阔市场。据调查统计,我国女性消费者有4.8亿之多,占全国人口的48.7%,其中当代都市白领女性是众多商家商讨的“黄金群体”。女性消费者数量之多,在购买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了解现今女性的消费心理对于企业的经营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女性;消费心理;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壮大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对家庭财务收支有了明显的独立权,并且女性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庞大,是大部分购买行为的决策者。经研究表明,中国社会购买力70%以上掌握在女性手中,在庞大的消费市场中80%的购买决策通常由女性做出。在我国,从人口上来讲,20~50岁的城市女性消费群体就高达2.5亿人之多。由于在家庭中担任女儿妻子母亲主妇等多重角色,使他们不仅为自己购买所需商品,同时还要为大多数的 儿童 、老人等购买商品,成为家庭用品的主要购买者。因此说女性购买群体是庞大的。不同阶层女性在消费中的需求明显不同,因而认真研究女性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行为,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女性消费群体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在现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各样的环境刺激,女性消费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女性在消费市场中的消费活动常常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 如因店家打着“特价商品”的旗号而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 在服装和美容方面投入和自己收入不相匹配的金钱, 购物时喜欢货比三家, 选择相对最优惠的产品等等。发掘这些潜在的影响因素, 对提高销售量和产品质量,降低自身的产品价格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女性消费心理特点分析

研究女性的消费心理, 对于企业增加生产和销售,如何改进产品,研发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留住老顾客,开发新顾客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虽然当代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及社会环境各不相同, 但却统一表现出以下显著的心理特征:

(一)消费行为的主动性

很多女性自认为打理家务是理所应当的,她们经常会不自主的关注市场动态,如遇到某些家庭用品市场短缺,便会到多个商店购买,以买到为目的。在逛超市的时候女性会不知不觉的买很多用品,也许当时不需要,但是因为打折或者其他因素而预先购买。对于一些生活必需品会有计划的提早囤货,一般不会出现断档的现象,表现出很强烈的消费主动性。

(二)消费的实用性心理

如今社会各个工作阶层都能看见女性工作的身影,但是由于女性担任着家庭和职业的双重角色,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作和生活的担子越来越重。因此,对购买方式和产品的实用性上更加关注,例如,现在很多职业女性会选择网上购物等省时省事的方式,通常喜欢购买速食产品或者冷冻产品等。

(三)消费的品牌忠诚度高

当今女性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工作已区别于传统女性依附于丈夫的消费理念,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购买高档产品。同时购买名牌产品对女性个人形象的树立和公关关系的巩固都有很明显的推进作用,并据调查众多女性认为名牌产品更具有质量的保证。女性比男性在购买商品方面比较“长情”,一旦选择了某一品牌,将会一如既往的追寻,而且在她们心理觉得只有这个产品适合她,所以女性在选择商品的时候还是更愿意使用老牌子。

(四)消费的攀比从众心理

如今大部分女性都是高职及以上学历的女性,在各自岗位上都有不错的表现,在消费商品时女性朋友间会不自觉的比较谁的服装比较得体,或者谁使用的产品品牌比较响亮,在她们看来就会很自然的联想到谁的经济实力比较强,家庭地位比较好,当然就会获得更多的尊重和羡慕的眼光,在心理上自觉高人一等。并且同一阶层的女性中,只要有什么人率先购买某一产品具有一定的效果,其他人就会跟风似的购买。

(五)消费的心理侧重点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对于不同阶层的女性来说,消费的目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总的分为未婚女性和已婚女性来做调查。未婚女性尤其是年轻姑娘更愿意为自己消费,把自己装扮的时髦靓丽,而且大部分调查研究显示未婚女性的收入很大一部分作为个人支出。已婚女性则明显不同于未婚女性,她们因为有过多家庭的责任感,而更多的消费是在家庭,丈夫,孩子,老人身上,逛街时会不自觉的为他们购买商品而忽略了自己。

三、针对女性消费心理而做出的策略调整

根据女性消费的市场重要性和女性消费的众多心理特征而做出了如下几点销售策略建议:

(一)商家调查女性购买的主体商品比例来制定推销方案

商家的推销产品的时候要打出醒目的 广告 术语,在术语上要特别注重产品的功能、质量、价格优势的介绍。女性看见商家打着“跳楼价”或者“节假日三折”等营销策略,很容易形成购买行为,促进销售。针对女性购买商品的主体部分,商家可以分需求分批次进货,从而为商家带来最大化的利润空间。

(二)女性商品设计要注重实用性功能

现如今女性不仅要兼顾工作还要照顾家庭,所以绝大多数女性在购买商品时候更注重这些商品是否经济实用,如一些家庭生活用品大部分都是女性在使用。这些商品在设计上要注意细节部分,方便女性使用。

(三)制定针对不同阶层女性及不同年龄女性而做出不同现场推销方案

现在的女性无论是什么阶层的女性都希望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得到顾客是上帝的优待,但是不同阶层女性的消费能力大不相同,销售员在推销商品的时候要仔细区分不同女性的消费需求,从而推销适合她们的商品,进而使她们得到被尊重的感觉。不同年龄的女性在购买商品时候的审美等方面各有不同,销售员在推销的时候尤其注意产品的色彩、款式及效果方面,针对她们年龄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策略,进而达到交易的成功。

(四)商家要注重女性顾客的长期效应并作出相应的创新

女性顾客远比男性顾客争取来的快,例如在某一方面让她们有了感受之后,她们就会利用她们特有的表达力,传播力来为商家做免费宣传,然而这些宣传既有效又省时。女性一旦认为此类产品优秀就会一直关注并且希望得到新的产品效果,商家适时的作出产品更新换代,不仅可以保持住原有的女性客源,还可以通过她们获取更多的女性消费者,从而为商家扩大经营范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结论

随着女性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女性在消费时候应更具有理性,也就是要加强理性化的消费心理。很多女性已经不满足于化妆品或者家用品等小物件上的支配权,她们更热衷于买房或是买车等高品质消费品上占据主导权。但是男性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女性占据一定的优势,所以将来的女性消费应该在不丢失传统观念的基础上,还要逐步加强个性化消费的主观判断。

【参考文献】

[1]耿黎辉.消费心理学[M].西安:西南 财经 大学出版社,2004.

[2]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2008(2).

[3]陈真.女性消费心理研究[J].今日南国( 理论创新版),2008(8).

【摘要】随着女性经济收入和社会身份地位的提高"决定了其具有较为强大的自主消费能力、影响力和巨大潜力,女性消费者追求时尚、注重形象的消费行为特质,正加速消费市场的拓

展,推动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女性消费者已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目标群体"。企业营销应充分了解女性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特点,创造性地制定切合实际的营销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关键词】消费心理 经济收入

一、女性消费的主要心理特征

(1)爱美与追求时尚心理。莎士比亚曾说过:“上帝创造女人一张脸,女人又给自己一张脸。”爱美是女性的天性, 这种心理反应在消费活动中, 所有女性都希望通过消费活动既能保持自己的自然美, 又能增加修饰美。她们在购买专用商品时,往往比较强调美的效果, 女性消费者对商品外观形态非常注重,在挑选商品时,她们会非常注重商品的外包装、色彩和艺术美, 重视商品对人的美化作用, 对环境的装饰作用和对人的精神的陶冶作用。而追求时尚心理与爱美心理是互相融通和相互关联的两种相似的心理。女性往往以时尚为美, 所以也可以说时追求时尚理是爱美心理的一种具体表现。她们倾向于时新和先行, 乐于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在这类消费群体中,中青年女性较为普遍,尤其是青年女性,比如在校大学生是其中显著的群体。这是一种以追求商品的流行趋势、新颖、奇特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心理,其核心是“时髦”与“奇特”。在女性现代消费意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有特色的商品,特别是一些有特色的穿着类商品和日用商品,常常由于某种原因,在一个地区的一段时间内甚为风行,成为众多女性消费者踊跃购买或积极使用(或穿戴)与追求的对象,一时间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消费趋向。

(2)关心消费的健康和安全的心理。在消费中居于突出地位的现代女性更加关心消费以及消费品对自己、家人的健康、安全问题的关心在不断增加。女性的采购消费行为往往占家庭消费的主导地位,在大多数家庭中,整个家庭的日常消费用品多数是由家庭中的女性负责采购,因此,现代社会中,女性们更是会非常重视所选商品的安全性能,及其健康指数。例如,在食物方面,她们喜欢购买绿色产品,自然食品,低脂肪、低胆固醇、多营养食品等;在家居用品方面,她们会更重视其绿色环保健康指数,如甲醛含量是否超标,产品有无任何化学毒副作用等。

(3)自尊、虚荣、求名、攀比炫耀心理。人人都有自尊,并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女性消费者更是如此,这种心理在中青年女性中尤为突出,她们在生活上喜欢和人攀比, 总希望比自己的同事、亲友过得更舒适, 显得更富有。她们拥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在日常的消费活动中,往往以购买的内容和购买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和别人。女性的自尊自重心理表现在购物时,希望得到销售人员的尊重和认同,即使事实不是这样,在购物过程中她们仍会有一种被认可的满足感。当代女性,尤其是家庭收入较高的中青年女性,喜欢在生活中与人攀比,通常喜欢与处于同一收入水平、境况相类似的人做横向比较,她们想要拥有别人别人所没有的。通过追求高档次、高质量、高价格的名牌产品, 来显示自己经济上的富有、地位上的优越、情趣上的高雅,从而得到别人的羡慕和尊重。

(4)方便、实惠心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的就业率越来越高,又由于女性担任着家庭和事业双重角色,既要工作、学习,又要从事家务劳动,因此,她们希望能够减轻生活压力,缩短家务劳动时间。所以在购买产品时,对购买过程和使用产品的方便性、实惠性要求日益突出,每一种新的、能减轻其家务劳动的方便消费品(包括食品和生活用品,他们都乐于接受。在商品的实惠性方面,一些中老年女性一般掌管家务,最知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来之不易,她们崇尚节俭,精打细算,讲求实用,鄙弃奢华,这类女性消费群体,她们要求所购买的商品能发挥大的实用性效益,尤其是购买基本生活资料时,对商品实用性要求较高。

二、女性消费的行为特征

(1)女性容易受打折、促销、广告等市场氛围的影响。女性消费者在个性心理的表现上具有较强烈的情感性特征,即感情丰富、细腻,心境变化剧烈,富于联想和幻想。温馨的广告提示也会触动女性消费者敏感的神经,产生某种情感而产生不是那么理性的消费行为。她们易于在情感的支配和影响下即时产生对某种产品的喜爱进而产生购买欲望,形成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例如,食品的诱人气味、广告渲染的温馨气氛、服饰的款式和色彩等,都会对女性的消费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每每商场或超市的柜台前被挤的水泄不通,多半是打折、特价销售。我们常会看到一个本打算去购买洗洁净的女性会抱回一大堆衣服。

(2)女性容易产生情绪化消费行为。大部分女性会很热衷于逛街,并且很多时候一逛街就会不由自主地买回一大堆实际用不上的东西。这主要是由于女性感情丰富, 联想能力很强, 在购物时, 常常把自己放进去联想, 想象自己使用某种商品之后所获得的愉悦情景。此外, 她们还会对家庭成员产生联想, 在给丈夫、子女、父母购买商品时, 联想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此外, 一个富有浪漫情调的商品, 一句吸引女性眼球的广告词, 一段优美的旋律, 一股特别芬芳的香味, 都能成为一种女性购买行为产生的吸引力。另外,大部分女性消费者在心情低落时,总会把购物当作一种宣泄不良情绪的出口,通过大量的采购来释放自己,并且大多数的女性对一时的冲动所付出的代价并不会感到后悔。

(3)女性消费行为容易受购物环境、氛围和导购引导的影响。如果商场和超市的购物环境优雅、舒适,会比较容易深受广大女性的喜爱, 尤其是在“妇女节”、“ 母亲节 ”等节假日购物氛围的营造中,当商家推出一系列以关爱女性为主题的节日促销,赋予产品以感情,更容易赢得女性信赖,从而产生购物行为。另外,导购热情体贴的服务态度,也很容易打动女性消费者的心,从而产生因对享受服务及人的好感而购物的行为。

浅谈女性消费者心理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消费心理的论文

2. 有关女性消费市场论文

3. 关于消费心理学的论文

4. 产品设计中消费群体的心理研究论文

5. 超市消费心理学论文

6.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探究论文

客家妇女研究论文

1、《明清两代宦官专权与封建专制的关系》,《汕头大学学报》1985年2期,北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分册 1986年2期全文转载,《全国高等院校文科学报文摘》1985年2期登载。获汕头大学1986年科研二等奖,汕头市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社会1986 年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从临清的兴盛看明代漕运的经济影响》,《松辽学刊》1986年增刊。3、《历代宦官名称及其演变考述》,《汕头大学学报》1986年2期。4、《历代宦官来源考述》,《汕头大学学报》1986年4期。5、《试论宦官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中国社科院)《未定稿》1986年11期。6、《从临清的衰落看清代漕运经济影响的终结》,《汕头大学学报》1987年2期。7、《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看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汕头大学学报》1987年4期。8、《试论北魏宦官制度》,《汕头大学学报》1988年1、2合期。9、《略论北宋宦官》,《汕头大学学报》1988年4期。北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辽元明清》分册1989年3期全文转载。10、《宦官生理及心理特点再探》,《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5期,《全国高等院校文科学报文摘》1989年2期登载。北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分册1988年12期全文转载。11、《司马迁是不是宦官》,(吉林)《史学集刊》1989年1期。12、《建国以来宦官制度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9期。13、《张居正与宦官关系述评》,《汕头大学学报》1990年2期,获汕头大学1992年科研二等奖。14、《近四十年来港台地区宦官史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1990年12期,本人为第二作者。北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一)(先秦至隋唐)1991年2期。15、《三杨与宦官制度》,《汕头大学学报》1992年2期。北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分册1992年9期全文转载。获汕头大学1994年科研论文奖三等奖。16、《略论明朝初期军事制度之转变》,《汕头大学学报》1992年4期。17、《也谈崇祯朝宦官》,(上海)《学术月刊》1993年3期。18、《翁万达与安南莫登庸之“招抚”》,载于1992年《翁万达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潮汕文化研究论集二集》),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19、《无法超越的困惑━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论宦官制度》,载于第五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20、《明代宦官监军制度述略》,《汕头大学学报》1994年3期。21、《明代思想家与宦官关系》,(上海)《学术月刊》1994年10期。22、《明代政治家与宦官关系论略》,《广东社会科学》1995年2期。23、《叶向高与宦官关系论略》,《汕头大学学报》1995年2期。北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元明清史》分册1995年10期全文转载。2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当代思潮》,汕头大学学报1996年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研究》分册1996年9期全文转载。25、《东南亚潮人的文化特点》,汕头大学学报1997年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分册1998年3期全文转载。26、《明清以来韩江流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几点意见》,《潮学》创刊号,1993年12月。27、《浅论榕江流域社会经济史研究》,《潮学》2期。28、《榕江流域社会经济史资料及研究目录索引》,潮汕历史文化中心揭阳市研究会1994年出版。29、《十六世纪历史变化中的潮汕海上“盗商”》,1994年《海上丝绸之路与潮汕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30、《东南亚海外潮人在汕头的投资及其反映》,第一届马来西亚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英文),1997年6月出版。31、 《叶向高与东林党》,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1期。32、《东南亚海外潮人移民形态的演变轨迹》,《广东史志》1998年3期。33、《严嵩与宦官关系论略》,《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3期34、《明嘉靖朝的安南之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3期35、《中国古代农业对西方的贡献》,《农业考古》1998年3期。36、《海外潮人与暹罗曼谷王朝初期的制糖业》,《汕头》1998年1期。37、《泰国曼谷王朝海外潮人制糖业的兴衰》,《汕头大学学报》1998年5期38、《李时岳与汕头大学的历史学科建设》,《纪念李时岳先生纪念文集》,辽宁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39、论文《中国当代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理论与现代化》1998年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分册1999年2期全文转载。40、论文《社会思潮变化中的汕头文化建设》,《社科大观》1998年3、4期41、论文《中国制糖业在日本的传播》,《学术研究》1998年12期。42、《海外潮人与马来西亚麻坡的德教会》,《汕头》1999年1期。43、《明清海禁政策对闽广地区的影响》,《人文杂志》1999年3期44、《18世纪清朝与缅甸及暹罗吞武里王朝的关系》,《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3期。45、《中国瓷器在东南亚的传播》,《东南亚纵横》1999年1期46、《叶向高‘东林党魁’考辨》,台湾《明史研究专刊》第12期。47、 《东南亚海外潮人与德教的关系》,《当代宗教研究》1999年2期48、《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朝鲜的传播》,《东北亚研究》1999年2期。49、《发挥历史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教育发展研究》(原《上海高教研究》)1999年6期50、《明清潮汕地区的海外移民》,《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5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朝鲜的传播》,《海交史研究》1999年1期52、《中国古代炼丹术在西域的传播和演变》,《化学教学》1999年10期53、《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在欧洲的传播》,《历史教学》1999年11期54、《蓝鼎元视野下的清初潮汕社会》,《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4期55、《潮汕地区的制糖业》,《中国农史》1999年4期,页74-80。56、《郑信与暹罗吞武里王朝的灭亡》,《潮学研究》7期57、《双性同体的历史衍变及文化含蕴》,《文艺争鸣》1999年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分册》1999年12期全文转载。58、《妇女在中国传统性别观念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妇女研究论丛》1999年2期59、《潮州学与客家学刍议》,《广东史志》1999年1期60、《潮汕地区海外移民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年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地理》分册2000年8期全文转载。61、《90年代中国宦官研究综述》,《史学月刊》2000年3期62、《妇女解放运动与“双性同体”观念的衍变》,《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2期63、《海外潮人在汕头的投资》,1998年晋江《中国侨乡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文卷,页306-316,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64、《潮汕地区的海外移民与地方社会研究述评》,《海交史研究》2000年2期65、《潮汕海外移民研究管窥》,《广州大学学报》2001年1期。66、《戚继光平定海盗吴平论析》,《戚继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67、《理想完美人格的追求--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双性同体”》,《广州大学学报》2001年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分册2001年12期全文转载。68、《国家、区域社会的外延变异—潮汕地区海外移民研究》,1999年湖南石门《第八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69、《“双性同体”在文学中应用综述》,《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分册2002年1期全文转载。70、《历史教学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2期。71、《历史信息化研究》,《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6期。第二作者72、《明代潮州海盗论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2期。73、《开设全校选修课的几点体会》,《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9期74、《“明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与岭南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综述》,《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5期,页149-151。第二作者。75、《“明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与岭南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综述》,《清史研究》2003年1期,第二作者。76、《明清潮州海商研究》,《地位、权力、角色:明清时代中国商人与社会的分区域研究》论文集,东北师范大学明清史研究所2001年2月出版。《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1期。77、《戚继光视野下的明代潮州社会》,《广州大学学报》2004年3期。12000字。78、《论明代潮州海盗》,《李询先生纪念文集》页351-364,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79、《增设历史与社会新专业的实践与探索》,广州大学学报2004年增刊。80、《中国火药和火器在亚洲的传播和演进》,《历史教学》2005年9期。核心期刊81、《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师德观》,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5年12月出版。82、《郑和下西洋与岭南关系论略》,广州大学学报2006年1期。

客家妇女参战早有先例。相传南宋某皇帝被敌军追逐时,为梅县一群上山砍柴的客家妇女所救,当下南宋皇帝题赠:“男执干戈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并对此地女人死后一律封“孺人”。而“孺人”本是五品知府以上的夫人的称谓。党的十六大郑重地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任务。客家妇女是客家精神的集中体现者,已为世人所公认。而客家精神又是民族精神的典范。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它博大精深,笔者用柔、韧、刚三个字来表述:客家妇女在人伦关系的处理上,表现出充分的柔性,在吃苦耐劳方面,表现出充分的韧性,在大是大非面前,表现出充分的刚性。先说柔性。有3个至今还存留在客家地区的风俗例子。1、夹菜的风俗。同样去赴宴,男客不夹菜,而女客夹菜。所谓夹菜就是在宴席上属于女客的那一份好菜好肉,女客用碗盛起来,在席上只吃一些汤水类。席散后,女客将酒席上夹下的好鱼好肉带回家给公公婆婆或小孩分享。不过,这种风俗在物质生活大大提高的今天,已经弱化。2、女客不上席的风俗。逢年过节,家有庆宴时,女人不上席,或在灶前厨下吃,或等男丁吃完后再吃,或设下席或偏席。这是女人对男人的恭敬与谦让。这种风俗至今还有极大的普遍性。女性在男性面前总是谦让,表现出礼仪上的甘居人后。3、长嫂为母。客家地区称长兄为父,父亡后,长兄承担起父亲的责任,而长嫂也相应地承担母亲的责任,对小叔子和小姑子的抚养嫁娶确实负起母亲的责任。总之,客家妇女是贤妻,是良母,温柔敦厚,堪称楷模。再说韧性。客家妇女担当着操持整个家庭事务的重担,培育出惊世骇俗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这里的苦,不是一朝一夕的苦,是长年累月,乃至终生操劳。上山砍柴,下地犁耙,上屋盖瓦,厨前做饭,灯下缝衣……一双天脚闯天下。客家地区一向有崇尚读书的习俗和风气,千百年来,客家母亲含辛茹苦,鼓励儿女们读书上进,为中华民族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材。身教重于言教。客家妇女的现身说教更是深刻感人,客家人的家庭教育大都以妇女为中心,客家男子大都外出谋生,持家教子的重担几乎都落到妇女身上,“家头教尾”(养育子女)、“田头地尾”(耕田种地)、“灶头锅尾”(家务劳动)、“针头线尾”(缝补衣裳)等四项妇功的养成和履行,年复一年,有的甚至一辈子,真不知要付出多少艰辛和劳苦。在客家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不但儒者达士具有这种品质,就是布衣百姓也重礼仪,讲守信,热情尚礼,谦和大度。客家母亲在对后一代的教育要求中,主要是先辈优良人格的再现,它绝不仅仅是对先辈业绩的简单回忆和眷恋,而且具有超越时间的永恒性和跨地域的同根性,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充满生命力和说服力的。况且,身教重于言传,客家母亲们身上那种勤劳耐苦精神对后辈的熏陶亦可谓举世罕有,那正是客家人优良人格品德的真实展示。其教育效果无疑可以入脑入心,激励后辈,是子孙们一辈子的精神财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元帅勤劳、俭朴的优点也为世人所公认,那正是他母亲钟太夫人言传身教的必然结果。母亲真切的人格力量,使朱德产生了积极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有助于后辈对前辈的教育永远认同,铭心刻骨,进而透过内省转化为自身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出现一种良性循环。因此,客家妇女们的“言传与身教”的教育特色,无疑是客家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力量源泉之一。最后说刚性。前文说到客家妇女柔的一面,那是指客家妇女对待亲人、对待同胞表现出的一种精神特性。但是在异族入侵,家国不宁之时,客家妇女则表现出大义凛然的刚烈气概。客家妇女参战早有先例。相传南宋某皇帝被敌军追逐时,为梅县一群上山砍柴的客家妇女所救,当下南宋皇帝题赠:“男执干戈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并对此地女人死后一律封“孺人”。而“孺人”本是五品知府以上的夫人的称谓。当年的中央苏区所在地就是客家地区。客家地区扩红的宣传主力,就是苏区妇女,比如当年苏区扩红宣传的兴国山歌大王谢水莲就是个典型之一,用山歌动员客家子弟上前线,出现了母送子参战,妻送郎当红军的感人场景。客家妇女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舍小家保大家,支援革命,支援前线,做军鞋,抬担架,“一首山歌三个师”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奇迹!因为当年中央苏区是建立在纯客家地区的,组成中央红军有生力量的多是客家子弟,中央红军主力的四分之三牺牲、失散或冻饿死亡在长征途中,他们绝大部分是来自江西、福建的客家子弟,在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富有革命传统的客家人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而客家女人表现的刚烈精神也永垂青史。作者: 心安即家 封 2006-9-7 01:05 回复此发言 删除--------------------------------------------------------------------------------2 回复:柔·韧·刚——谈客家妇女的精神特征客家先祖的艰苦奋斗历史当值得我们当代学习作者: ┣▇▇═—书童 封 2007-3-4 15:59 回复此发言 删除--------------------------------------------------------------------------------17 回复:有些客家人很封建客家女性的精神特质客家人的精神个性,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并崛起于历史舞台,越来越引起世人的瞩目。客家女性坚韧自强、历难弥刚的精神特质,亦备受认可和尊崇。较早的国外学者爱德尔在《客家人种志略》和《客家历史纲要》中说“客家人是刚柔相济,既刚毅又仁爱的民族,而客家妇女,更是中国最优秀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客家民系是牛乳上的乳酪,这光辉,至少有70%是应该属于客家妇女的。”客家女性在客家民系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汉族妇女的精神特质。一、大脚矫健走出广阔天地。客家妇女不缠脚,这是区别于传统汉族妇女的显著特征。客家妇女所以不缠脚,与客家民系辗转迁徙有密切关系,且客家人居住山丘为多,无舟车之便,只能以步当车。因此客家人不论男女均腿粗脚健,有一双大脚板。美国传教士艮贝尔在其《客家源流与迁徙》中说“妇女不缠足,通常体健而轩昂,惟其如此,故能过其户外生活。”长期艰苦动荡、披荆斩棘的迁徙生活,锤炼了客家妇女与男性一样刚毅勇敢的个性特质。二、自食其力获得尊长地位。罗香林在《客家研究导论》中说:客家“妇女的能力与地位——最艰苦耐劳,最自食其力,对社会和国家最有贡献。”南方山区生存资源匮乏,迫使男人外出经商甚至漂洋过海。而留在家乡的妇女遂成为一家之长,独立挑起了生活重担。据《光绪嘉应州志礼俗卷》中载:“州俗土脊民贫,山多田少。男子谋生,各抱四方之志,而家事多任之妇人。故乡村妇女:耕田、采樵、织麻、缝纫、中馈之事,无不为之。”正是客家妇女吃苦耐劳、自食其力的坚韧性格,确立了她们在家庭中的尊长地位。广东客家学者房学嘉在多篇著述中得出结论——长辈客家妇女在家庭经济生活中拥有权威的地位。由于客家妇女为家庭和家族作出了重大贡献,使之获得了女性祖先崇拜在宗族墓园的单独墓地。三、深明大义敢担战争风云。历史上的客家妇女在社会活动中同样有出色表现。相传南宋末赵 帝被元军追逐,为梅县一群上山砍柴的客家妇女所救,南宋末赵 帝因此赐封客家女性死后为“孺人”。“孺人”本是五品知府以上官员夫人死后的称谓,普通客家女性故后称为“孺人”,可见其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宋景炎二年(1277)元兵南侵,文天祥率勤王师起兵抗元,客家男女“男执干戈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清代太平天国运动,大量客家妇女投身太平军女兵营,勇猛抗清,被曾国藩率领的湘军称为“大脚蛮婆”。中央苏区时期,客家妇女更是扩红宣传的主力军,她们唱着山歌把丈夫、兄弟、儿孙送上前线,挑着担子帮助红军募盐筹粮,独持家务支持丈夫安心杀敌。客家女性坚韧不拔、刚毅自强的精神,在苏区革命斗争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文红 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讲师)作者: ┣▇▇═—书童 封 2007-3-4 16:00 回复此发言 删除--------------------------------------------------------------------------------18 回复:有些客家人很封建客家妇女以贤惠、勤俭著称于世。转自 客家妇女以贤惠、勤俭著称于世。头戴凉帽,身穿大襟衫,背着小孩,手扶犁耙,赤足先进在田野,是传统的客家妇女形象。客家妇女戴凉帽的习俗始于宋末。当时,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为了生存,妇女亦和男人一样耕作劳动。但妇女走出深闺,抛头露面有失体统,于是头戴竹笠,并罩上一块开有两个小孔的黑布遮面。后来,在实际使用中感到这样不方便,便把布剪短,并缝在帽沿的四周,成为既实用又好看的凉帽。再后来,索性连布帘都除掉,只戴竹笠。也正因为是劳作的需要,客家妇女历来是不缠足的,她们的大襟衫也是将原来的长袍而改短。客家地区凡是上了年纪梳盘头髻的妇女,在脑后盘结的发髻上,至今仍然保留着插上一支银簪的习俗。银簪一般都是由白银制成,长约10厘米,中间较窄,两头较大,末端尖利,雕有花纹,精巧玲珑,其形状类似现在的“耳挖子”。以往,客家人尤其是客家妇女、经常遭受流寇、土匪或邪恶势力)包括流氓、地痞、无赖汉等)的欺凌,为了防身自卫,便开始随身携带一些短小锋利的铁器,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开始演变成为客家妇女插在脑后盘头髻上的银簪。银簪还有其它作用:一,凡遇头痛脑热等疾病,客家先辈会用熟鸡蛋白与银簪用布包在一起,趁热在患者身上来回擦拭,据说疗效甚佳。二,娄客家姑娘要出嫁时,做娘的总要送一支银髻用布包在一起,并再三叮嘱女儿,在房事时如遇新郎出现“暴脱症”,可取银簪向男方尾椎骨处重刺一针,便可转危为安。三,如被毒蛇咬伤,用银簪刺蛇伤处,撞出毒血,可防止蛇毒入心。客家人在岭南立稳脚跟后因所处环境山多田少,男人不得不纷纷外出谋生或读书求仕,而家里从“家头教尾”(养儿育女)、“灶头锅尾”(操持家务)、到“针头线尾”(缝补衣服)、“田头地尾”(耕种土地),事无分大小、活无分轻重,都由妇女一肩挑。她们日末出而作,日入而末息,一生都在默默地无私奉献、甚至百年归寿后,墓碑上连个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客家妇女能够独立生活,因而有一定的独立人格,但她们同客家男人一样,也难于摆脱时代的局限。表现在她们的婚姻问题上,一方面她们的许多姐妹可以通过对唱山歌,表达爱情,与自己中意的男子缔结良缘;另一方面许多地方残留着指腹为婚、童养媳、换婚及买卖婚姻的陋习,使客家妇女成为直接的受害者,因而,有“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一说。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狐狸满山走”这一从一而终的清规,又使得她们对这种不幸婚姻的抱怨,客家地区就有了“哭嫁”的习俗。出嫁那天,新娘在上轿前痛哭流涕,用哀怨凄郴的山歌,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惭愧自己无以为报,表白对新夫家的种种担忧,可怜自己不是男儿身。那带哭的歌声,几乎字字是血,石头听了都会流泪,要不是三姑六婆的劝导恐怕送嫁的队伍很难成行。而今,社会进步了客家妇女的婚姻与命运,都有有了时代的亮色。对客家妇女的最高“奖赏”,恐怕莫过于他们生孩子“坐月”时能喝上娘酒了。这种娘酒是用糯米酿造的,在产妇生下小孩的一个月内“坐月”时,配以猪肉、鸡、蛋等煎煮,有美容、驱风、散瘀、活血、强身、催乳之功效。同时,主家还要煮姜酒送给亲戚及邻居以示报喜。如果,姜切成片的确良,表示生了女孩,如果姜切成丝的,则表示生了男孩。客家妇女有强健的体魄,客家娘酒是功不可没。美国传教士罗伯史密斯,曾在客家地区居住多年,他在《中国的客家》中认为:“客家妇女,真是我们所见到的任何一族的妇女中最值赞叹的事”。英国人爱德尔也在他的《客家人种志略》一书中评价:“客家妇女,是中国最优美的劳动妇女的典型”。一部客家人的历史因客家妇女而添色增辉。

客家的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等发展,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族群——客家人。下面是了解客家文化的书籍:

《客家研究导论》

作者:罗香林

该书是客家研究拓荒者和奠基人罗香林代表著作,全书对客家发源、社会组织、生活习俗、文化模式、语言系统以及客家的族群分布、在历史中的地位等论题进行了探讨。该书是客家研究的经典著作,标志着我国的客家问题研究已进入繁荣发展阶段。

《客家人》

作者:陈运栋

该书是台湾第一部有系统介绍客家话的著作,是客家研究者必读的经典之作。

《客家源流探奥》

作者:房学嘉

该书分客地古代文明与客家源流、客家宗族文化与客家源流、客家妇女与客家源流3大部分。明确指出:“客家人并不是中原移民,它们既不完全是蛮,也不完全是汉,而是由古越族残存者之后裔与秦统一中国以来来自中国北部及中部的中原流人,互相混化而成的人们共同体。”

《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

作者:王东

该书别出心裁地把赣闽粤边作为基本的研究单位,从赣闽粤边的山形水势、水陆交通体系、区域开发进程、地方行政建置、历史时期的人口迁移和人口发展过程、区域贸易网络的形成等各个角度,来动态地、立体地分析时空因素与作为主体的人的历史性活动之间的`种种内在关系。经过作者这种层层剥笋式的分析,客家这个地域性的语言与文化群体,就不再是一群行色匆匆的北方来客,而是赣闽粤边地域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与族群性:客家人、棚民及其邻居》

作者:梁肇庭

该书分析客家的起源并梳理客家研究的学术史,对以往的客家研究进行了批判性的学术反思。作者运用西方人类学族群理论和施坚雅教授的区域系统发展周期理论,结合中国内地移民的历史,对客家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史重新诠释,其讨论的主题包括客家移民、族群性和民族主义,重点考察了明清时期岭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客家移民史、19世纪客家精神特质的形成过程,以及进入20世纪后客家的族群性和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

《客家文化与妇女生活》

作者:谢重光

该书是综合研究客家妇女这一特殊群体生活状况与人文性格特征的一部专著。书中对客家妇女研究的学术史作了简要回顾,讨论了客家基本住区上古以迄唐宋的自然环境和“蛮夷”分布状况,重点论述了在程朱理学妇女观的影响下,客家妇女生活的演变情况。勾勒了西方宗教在赣闽粤客家地区传播的概况,概述了传统宗教信仰和婚姻习俗在近现代客家妇女生活中的遗留。

《客家风华》

作者:胡希张等

该书涵盖了客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客家源流、客家民性、客家民系的历史作用、客家妇女、客家经济、客家宗教等。

《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

作者:刘佐泉

该书对客家起源、形成、发展及其在历史上的贡献作了系统的研究,同时对客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也给予详尽的介绍。

《客家人》

作者:肖平 / 肖又尺

该书是一本专门介绍客家人历史文化的专著。作者本身即为客家人。书中厘清了客家人在人们心目中的种种疑团,不无骄傲地介绍了客家人的吃苦耐劳、发愤图强的种种美德,根据一些史实再现了这个民系所承载的苦难,歌颂了他们忍辱负重、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他们这个民系为祖国和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客家文化史-上下卷》

作者:谭元亨

该书以客家数次迁徙的文化发展史为主线展开阐述,内容包括客家前史——世界民族大迁徙的东方部分,客家古史——切点上争得的独立发展,客家血史——从自在到自为的崛起,客家的跨文化传播。并对客家迁徙路线及客属地的人文历史地理、客家家族的历史渊源及其教育文化传统、客家海外迁徙史、客家方言史、客家思想史、客家艺术史等均有论述,有不少新的创见与精辟的阐释。

唐朝妇女与婚姻的论文文献综述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结束了自三国到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以来的乱世,建立了隋朝,拉开了隋唐王朝的历史序幕。从隋朝以来,女子的择偶观开始慢慢转变,逐渐拥有现代化的色彩。

到了唐朝更是如此,唐代女子的择偶观渐渐不再是单一的重视门阀和钱财,才学也开始纳入她们的考虑范畴。但是,为什么只有隋唐时期开始产生这种现象?这是偶然吗?仅仅因为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或者风气开放?那为什么隋唐王朝的风气如此开放?

一、大唐的社会背景

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采用了九品中正制,但是这种制度使得朝廷官职很容易被贵族阶级掌控,所以,到了中后期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世家大族,高品阶的官位基本被他们所垄断。

因而,到了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为了消除世家大族对其统治的阻碍和威胁,又为了满足朝廷对于人才的需求,选择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开设分科;而到隋炀帝杨广又设置进士科、明经科,正式拉开了科举制的历史序幕。

正是如此,社会上的风气从原来的"以族取人""以名取人"开始慢慢转变为"以文取人"。

虽然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但是在隋朝统治时期也不过只有13位进士出身,对于隋朝本身的发展并没有取到特别大的作用。

到了唐朝,科举制度才是真正地发展起来了,并且深深地影响着唐代社会的根基和风气。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进士的录取人数就已经高达两百多位;到了武则天时期录取人数更是提高了好几倍。

而且,武则天主张扩大录取名额和录取地域范围,大力推举科举制度,甚至开创了殿试的先河。

所以,由于统治者对于科举制度的重视和大力推动,给了更多的寒门子弟走入官场的机会,也让世家大族想要把控官位的难度加大,产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富不过三代"等等社会现象。

这一制度的兴起,导致整个社会风气自由、流动性大、学术氛围浓厚,渐渐地影响着唐代女子的择偶观从单一的"门第""钱财"到多样化的"才学""相貌""自我意愿"等方向变化。而且,女子对于婚姻的看法也开始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转变为"才子佳人"模式。

隋唐两个朝代可以说是血脉相依,隋朝皇族的血脉中含有一半以上的少数民族血统,而唐朝也不例外。

唐释彦在《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中记载,法琳大师对唐太宗曾说:"弃北伐而人陇西,陛下即其事也",就是说您本来是北伐胡人的后代,为什么要认陇西汉族为祖先。而明朝学者杨慎讲得更为明显彻底,他说:"唐......乃夷族,非中国人"。

而且,李唐家族是跟随拓跋魏起家的,之后又投靠鲜卑化的匈奴人宇文北国,甚至被赐姓为"大野氏",世代与少数人通婚,所以他们的血脉中融入了许多匈奴人、鲜卑人的血脉。

不仅如此,唐代很多官员和文人都是鲜卑血统。比如,长孙无忌、元稹、宇文士及等22位宰相,以及刘禹锡等诗人。

所以,大唐王朝的文化融入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

少数民族的社会风气都比较开放,甚至于并不是一个男权主义社会。唐代"以胖为美",其实也是鲜卑人的传统,喜欢壮实的女人,只有这样的女人才能适应草原环境。而且在鲜卑族还有"贵母贱父"的习俗,妇女在家庭中享有极大的发言权。

因此,北魏灵太后自称为朕,群臣称之为陛下;隋朝时期,独孤皇后和隋文帝并称"二圣";而到了唐朝,则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位乃至唯一一位公开称帝的女皇武则天。

所以,唐朝时期的女子地位和以往大不相同,也因此造就了唐代女子独特的择偶观。

三、唐代女子择偶观现状

虽然说一个朝代不可能很快的根除长时间留下来的旧习,但是却能深深的影响年轻一代的观念。

在唐代笔记小说中记载了这样一些故事。唐太宗时期,丹阳公主非常不满自己的丈夫薛乃彻是莽夫出身,因此两人时常争吵,夫妻之间的感情十分不合;唐太宗不得不"置酒诏对",佯装自己胜不过薛乃彻,这下丹阳公主才得以舒心,两人重归于好。

无独有偶。步非烟也十分不喜武公业的粗俗鄙陋不通诗文,而与赵象以诗传情。

当然,唐代女子自身的才学也丝毫不逊色。李虔州妻子虽然容貌清秀,但是却德才兼备,夫妻二人婚姻生活相敬如宾。而刘媛、南楚材妻、鲍君徽、杜羔之妻赵氏等皆才情卓然。

种种现象表明,丈夫和妻子的才学水平是否匹配已经开始影响夫妻间的婚姻幸福。

这些现象也是文化教育由贵族阶级普及全社会以及少数民族女子地位崇高导致的结果,也算是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产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虽然说唐代社会风气在历史上算是十分开放的,但是门第观念仍然是根深蒂固。即使当时寒门子弟有机会进入统治阶级,但是门第仍然是唐代女子说媒的重要考虑因素。

在《玄怪录》中的一个故事就凸显了唐代人民心中门第的重要性。高门韦恕的女儿到了婚配的年纪,菜农张老让媒人去说媒,媒人便说:"我怎么能仅仅因为一杯酒就去辱没高门韦氏呢?"。而韦氏听说此事也大怒,认为他是在轻视侮辱自己,觉得自己贫穷;他宁愿把女儿下嫁给普通士族子弟,也不愿嫁与菜农张氏一家。

而普通家庭的唐代女子或者是家道中落的女子,她们也会选择嫁与有权势的名门,即便是妾也愿意。

所以,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门第观念就深入人心。即便是相对开放的唐朝,也是生活在门第观念这个大牢笼里面。这是由于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决定的,是一种地域民族文化的特性,无法改变;而且就算是如今的社会,仍然会有一部分人抱有这种观念。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钱的力量有时候可以颠覆门第之差。

在前面我们提到了菜农张老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后续却是韦氏为了为难张老,提出了巨额的彩礼钱,想让张老知难而退。他却没想到张老真的拿出来巨额的钱财,韦老最终也只得将女儿嫁到了他家。

所以,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钱在唐代女子的婚姻里面的作用很关键。

在《霍小玉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句话:"卢亦甲族也,嫁女于他门, 聘财必以百万为约,不满此数,义在不行"。百万在古代就是千缗,仅是李益与卢氏结婚的聘礼就达到了如此大的数额。可想而知,唐代女子对于男方财力的考量。

虽然提到了这么多现实观念的束缚,但是唐代女子的婚姻较之其他朝代却是自由不少,而且是可以自主择婿的。

唐朝宗室李林甫,官至宰相。他有六个女儿,为了让六个女儿都能找到两情相悦的丈夫,就在街道两旁设置了帘帐,"每有贵族子弟入谒",都让自己的女儿在帘中自己选择。

所以,在唐代开明的社会环境之下,文化教育和活动日渐普及至民众,唐代女子开始有权利自主的考量择偶标准。

四、唐代择偶观形成之原因

社会的开明与我们前面提到李唐皇族的血统原因息息相关。一个民族的领袖对于一个民族的影响不言而喻,李唐皇族主张民族平等,提倡多元文化融合,而且对于婚姻方面也没有其他王朝束缚那么多,显得更为自由奔放。

比如,我们都知道唐高宗娶了唐太宗的才人武则天,这也就是相当于儿子娶了"母亲"。这在汉族人乃至如今的我们看来简直是"骇人听闻",但是这在鲜卑族人看来则恰恰是遵循了他们"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

因此,对于胡血浓厚的李唐家族完全就不当一回事。而这也是其他汉化严重的王朝无法完成和做到的。

而且皇族女子也时常离婚、再嫁也间接影响了各阶级的家族以及女子对于婚姻的观念与看法,让他们不再拘泥于往常的定性标准。

想必也正是这种文化的融合使得唐朝不仅是经济繁荣,而且文学也是我国历史的一个高峰;也正是如此,唐代女子才会以得到一个"才子佳人"的婚姻为目标,形成与往常大不一样的择偶观。

由此看来,唐代女子特有的婚姻自由和择偶观明显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当时社会大背景下促成的,是一种必然现象。

唐代女子的择偶观与往常不同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开始看重男方的才学。

在当时那个大环境下,其实也不难理解其出现的原因。隋唐时期结束了自三国以来的混战和割据时代,统治者深知世家大族对其统治的威胁。因此,隋朝的隋文帝和隋炀帝开设了一套新的选官制度;而到了唐代,也正式将科举制度发扬光大。

所以,唐代统治者一边是要打压世家大族,一边是全力推动科举制度的发展,使得世家大族难以在朝廷中大面积掌控官职,而是让一些有才学的人步入官场为自己所用。就这样,唐代生活在世家大族中的女子也会渐渐将眼光从日渐式微的士族转到未来有无限可能的才子身上。

与此同时,女子教育也被唐代人民渐渐重视,女子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对科举制度的推崇,因而对于才学和功名都好感度极大。就此看来,才学不仅仅是他们物质上面的选择,还是他们精神方面上的选择。

五、结语

唐代女子择偶观特性是其他朝代所不具备的,这是属于唐代特有的文化产物。而这样的择偶观也是只有在唐朝这样胡风浓厚、经贸往来络绎不绝、民族交融的盛唐土壤才能孕育出的,是唐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

而唐女子的择偶观从一个方面透露出,唐代女子不再唯父母之命是从,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思考,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另一个方面也能看出唐代女子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为古代女权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综合来说,唐代女子择偶观展现了她们的思维所具有的古往之未有的批判性和独立性,是女性心灵自由与解放的外在表现。

一夫一妻多妾制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即使皇帝也只是有一个老婆,但那个时候的内容只要有条件,可以娶很多个老婆,但那叫妾,不能称妻。妾下面还有通房丫头。只有办了手续的通房丫头才能称妾。如《红楼梦》里的赵姨娘。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人类社会的三大生产中,婚姻是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唯一方式,是社会伦理关系的实体。由于人类自身生产使人类的生命得到延续,从而形成各种人际关系以及社会文化心理和礼俗。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从事于生产资料和生活日用品的生产,其中一些产品则成为文化的物化成果;而人类精神生产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又作为精神文化反作用于物质生产和人类的自身生产。正是由于婚姻在上述三大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被称为“婚姻大事”。中国封建伦理道德把婚姻当做人际关系的开端。《易·系辞》:“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自然界由阴、阳二气交感所产生,人类是由男女交接而产生。纳西族东巴经象形文字中有关于人类自然产生的观念,与《易·系辞》的说法相近。在天地之间产生气,气变成蛙,蛙变为人类(男人由天上生,女人由地上生,天地产生人类)。这是对产生人类的原始看法。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认为:“昏(婚)礼者,礼之本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政”(1)。它把婚姻家庭视为组成社会肌体的胚胎。我国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夫为妻纲,妇女的一切只能服从和依赖于丈夫,即使丈夫死了也不准改嫁,从一而终。而男子却可以三妻四妾,皇帝有三宫六院,一般的达官贵人亦都妻妾成群。一个男人能娶多少女人没有受到法律的限制,而这些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只有被称为正室的女人才具有妻子的资格,其余只能处於从属地位。翻开《红楼梦》看看,王夫人和赵姨娘的家庭地位是多么不同,就是她们的儿子在家中的地位也是天壤之别。但在众多妻妾中正室只能是一人,否则,为什么贾宝玉不能同时娶林黛玉和薛宝钗为妻呢?所以我国古代实行的实际上是一种“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正因为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千百年来上演了多少人间悲剧?它是强加在我国古代妇女身上的沉重枷锁。古代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一、纳采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二、问名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三、纳吉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 四、纳征亦称纳成、纳币。六礼中第四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礼记·昏义》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男方是在纳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纳征礼的,行纳征礼不用雁,是六礼唯一不用雁的礼仪,可见古人义礼之分明。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定制,民间多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五、请期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六礼中第五礼。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请期仪式历代相同,即男家派使进去女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复命。六、亲迎又称迎亲。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 天之妹,女定阙祥,亲迎于渭。”亲迎礼始于周代,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亲迎礼形式多样。至清代,新郎亲迎,披红戴花,或乘马,或坐轿到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岳家为加双花披红作交文,御轮三周,先归。新娘由其兄长等用锦衾裹抱至轿内。轿起,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新郎在家迎侯。聘娶六礼中,雁是最重要的礼品。后汉班固在《白虎通·嫁娶》对用雁作为礼品作了解释:“《礼》曰:女子十五许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以雁为贽。纳征用玄熏,故不用雁也。贽用雁者,取其随时而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又昏礼贽不用死雉,故用雁也。”古人以雁为礼,一取雁是候鸟,每年秋分时节南去,春分时节北返,来往有时,从不失信。喻男女婚前互守信约,婚后夫妻坚贞不渝。二取雁是随阳之鸟,喻妇人出嫁从夫;三取雁行有序,飞时成行,止时成列,迁徙中老壮雁率前引导,幼弱雁尾随跟紧,井然不紊,喻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由于雁是飞禽,很难捕捉,后人以鹅代雁,谓之“雁鹅”。 经过此“六礼”,婚姻正式成立。如此复杂漫长的过程,都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中牵引,而真正结婚的男女双方都未直接参与,只有在结婚完成之后才见对方模样。如此玄妙的结合,是谓千里姻缘一线牵,男女之间的姻缘,要经过媒人的物色,经过生辰八字批合吉凶,就仿佛两个今生素不相识的人,不知经过几世的修缘,今生在出生之时,就以定下姻缘,共度一生。离婚制度我国古代社会实行许可离婚、专权离婚、限制离婚的制度。反映在离婚方式上,以“出妻”为主,以“义绝”、“和离”和一定条件下的“呈诉离婚”为补充。第一,出妻制度。出妻,即男子强制休妻,是我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离婚方式。我国古代的“礼”和“法”为男子休妻规定了七种理由,这就是所谓“七出”。《大戴礼记·本命》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不顺父母,是指儿媳不孝顺公婆,得不到公婆的欢心,尽管妇女没有过错,只要公婆不喜欢儿媳,即可成为出妻的理由。无子,即妻子不生儿子,封建时代的法律规定“四十九以下无子,不合出之”。淫,即指妻子与人通奸。妒忌,在古代社会,官宦豪绅除娶一个正妻外,还可以纳妾。如果女子从思想、行为上不准丈夫纳妾,男子可以此为理由将她休掉。恶疾,指妻子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据考证,这里的恶疾,主要指的是麻风病。多言,指妻子多言多语,离间了夫家的亲属关系。窃盗,指妻子擅自动用家庭财产。在古代社会,妻子对家庭财产没有处理权,私自动用家财就被认为是盗窃。为维护封建道德,古代婚姻制度又规定了三种丈夫不得休妻的法定事由,客观上取得了保护女性权利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三不去”,即使妻子有“七出”的理由,丈夫也不得将其休弃。其内容,按照《大戴礼》所记载为:“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无所依附的,不能休;和丈夫一起为公婆服过三年丧的,不能休;结婚时夫家贫贱,曾与夫同甘共苦,后来富贵了,不能休。第二,和离制度。和离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允许夫妻通过协议自愿离异的法律制度。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妇女受着传统的“三从四德”和贞操观念的严重束缚,很难真正实现其离婚的愿望。所谓和离,大多是一种协议休妻或“放妻”,往往成为男方为掩盖“出妻”原因,以避免“家丑外扬”而采取的一种变通形式。第三,义绝制度。义绝制度不是独立的离婚制度,而是一种刑事案件附带的民事法律后果。如果夫妻之间,夫妻一方与他方的一定亲属间,或者双方的一定亲属间发生了法律所指明的相互侵害如殴斗、相杀等犯罪事件,在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同时,夫妻关系必须解除。 义绝具有强制性,合当义绝而不绝者要受到处罚。第四,呈诉离婚制度。所谓呈诉离婚,即发生特定事由时由官司处断的离婚。依封建法律规定,如果“妻背夫在逃”、“夫逃亡三年”、“夫逼妻为娼”、“翁欺奸男妇”等,男女双方都可以呈诉要求解除婚姻关系。

一、唐朝婚姻制度的概述(一)唐朝婚姻制度概况唐朝的婚姻制度主要包括婚姻的缔结、婚姻的解除和婚姻的限制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婚姻的缔结方面,《唐律》规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和传统的“六礼”程序是成立婚姻的必要条件,并规定了“报婚书”、“有私约”等成立婚姻的具体条件。在婚姻的解除方面,唐朝解除婚姻关系有两种方式:强制离婚与协议离婚。前者分为“断离”与“出妻”,协议离婚即“和离”。根据《唐律》规定,官府断离的情形主要有两种,一是“嫁娶违律”或“违律为婚”,二是出现“义绝”的情况,这些由官府强制解除其婚姻关系。在婚姻的限制方面,主要包括缔结婚姻的限制和解除婚姻的限制两方面的内容。《唐律》禁止结婚的情形主要是“嫁娶违律”和“违律为婚”,《唐律》关于解除婚姻的限制任然是传统的“三不去”。另外唐律允许寡妇自愿再婚和纳妾。(二)唐朝婚姻制度的特点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盛唐时期社会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法律健全,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唐朝的一派繁荣景象使唐朝的婚姻制度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即包容性和开放性。第一,唐朝婚姻制度的包容性经历了南北朝以来的民族大融合和民族同化,各民族在风俗习惯上相互承认和接受,民族之间彼此通婚的现象也相对增多,唐政府的最高统治者李氏家族出身关陇军事贵族,流淌着鲜卑族的血液,是胡汉通婚的融合体,虽受儒家伦理纲常的熏陶,但在实际生活中受礼法的限制却不像后朝那样严密。其统治集团的重臣长孙无忌、宇文融等都是汉化很深的鲜卑族人,阿史那杜尔、李光弼等高级将领也都是其他少数民族,唐初的统治者具有远大的政治韬略,对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持开明、包容的政策,民族之间的包容性呈现出一派新的景象,民族间的通婚增多,婚姻习俗相互影响,对礼教形成一定的冲击,使人们的思想观念趋于开放。第二,唐朝婚姻制度的开放性在唐朝,由于受民族大融合的影响,关于婚姻的礼教相对松弛,人们的婚恋思想相对开放,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贞操观念相对淡薄。唐朝离婚较为常见、再嫁不为失节,正如有学者所言,唐人“似乎不懂得如何去掩饰和压抑自己的欲望和追求,相反,他们要让这种欲望正常的表现出来。”在唐朝,和离,寡妇改嫁,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择偶,纳妾为法律所明文允许,使唐朝的婚姻制度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开放性特点。二、唐朝缔结婚姻的制度(一)实质要件唐朝缔结婚姻的实质要件包括“一夫一妻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同姓不婚”等。第一, 缔结婚姻关系要遵循“一夫一妻制”。所谓一夫一妻制,也称“个体婚制”或“单偶婚制”,是由一男一女结成稳定配偶关系的婚姻形式,它是在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世一直沿用。在封建时代的上层社会,一夫一妻制更多的表现为一夫一妻多妾制,唐朝的婚姻制度也不例外。唐令规定贵族官僚除正妻外,侧室也各分等级:凡亲王可有孺人2人(相当于正五品官阶)、媵10人(相当于正六品官阶);郡王以及一品官可有媵10人(相当于从六品官阶);以下递减,至五品官可有媵3人(相当于从八品官阶),六品官以下至庶人的侧室就只能称之为妾,没有官阶身份。《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有妻者不得重娶妻,违者徒一年”、“不得乱妻妾位,违者处徒刑”。第二,缔结婚姻关系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唐律》确认父母及尊长的主婚权。在中国传统婚姻制度中“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须媒妁”,“男女无媒不交”。秦朝以后这些礼制规范被以法律形式确认父母意志是子女成立婚姻的必要条件。唐朝规定:“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为定婚,而卑幼自娶妻,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从尊长,违者杖一百。”又规定“诸嫁娶违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独坐主婚”。在唐朝,父母还可以强迫守寡的女儿改嫁。《唐律》也维护“媒妁之言”在缔结婚姻关系中的地位。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可见,媒妁就是成就男女婚姻关系的媒介,《豳风·伐柯》说:“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唐律已正式将媒人规定为婚姻成立的法定要件,《唐律疏议》卷13“为婚妄冒”条疏议云:“为婚之法,必有行媒。”《唐律疏议·名例律》篇中也有“嫁娶有媒”的规定,可见媒人是成立婚姻关系不可缺少的条件。《唐律·户婚律》中“嫁娶违律条”规定:“诸嫁娶违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独坐主婚,……媒人各减首罪二等。”由此可见,媒人在成立婚姻关系中处于重要地位,需要承担仅次于主婚人的法律责任。第三,缔结婚姻关系须遵循“同姓不婚”的原则。中国自古同姓不为婚,这一原则同样为唐律所秉承,《唐律疏议》规定:“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同宗共姓,皆不得为婚。”但对于同宗异姓,因“祖宗迁易,年代浸远,疏源析本,罕能推详”,而“不在禁例”。另外,原本同姓,被皇家赐予他姓,众所共知者,属在禁之例;对音同字异之姓,如“杨”与“阳”之类,都不得为婚。唐朝禁止同姓为婚,是为防止辈份混乱,维护礼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二)形式要件唐朝缔结婚姻关系的形式要件主要有:“报婚书”、“有私约”和“六礼”程序等。所谓“婚书”是指双方尊长以书面形式提出和答应订立婚姻关系。《唐律疏议》卷13“许嫁女辄悔”条:“许嫁女已报婚书者,谓男家致书礼请,女氏答书许讫”,“辄悔者,杖六十”,并且“婚仍如约”。男家自悔无罪,仅不能追回聘财,可见婚书对男女双方的约束是不平等的。所谓“私约”是男女双方尊长缔结婚姻关系的口头协议,包括对对方生理或其他方面一些缺陷的认可,《唐律疏议》对私约作了解释:“约,谓先知夫身老、幼、疾、残、养、庶之类。老幼,谓本约相校倍年者;残疾,谓状当三疾肢体不完;养,谓非己所生;庶,谓非嫡子及庶、孽之类。以其色目非一,故云‘之类’。皆谓宿相谙委,两情具惬,私有契约,或报婚书,如此之流,不得辄悔,悔者杖六十,婚仍如约。”唐朝缔结婚姻关系仍然遵循传统的“六礼”程序。《唐律疏议》说:“妻者,传家事,承祭祀,既具六礼,娶则二仪”,“虽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属合法婚姻,说明六礼仍是唐朝结婚的必经程序。所谓“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的第一个程序是“纳采”,传统的纳采是指男家委托媒妁以雁为礼物,向女家求婚,《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第二个程序是“问名”,指男家请媒妁求取女方姓名、生辰等情况,向宗庙卜问婚配吉凶。第三个程序是“纳吉”,即男家将卜问所得吉兆通知女家,《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人授。”唐朝的纳吉主要是将“报婚书”送达女家,女家答书许讫。第四个程序是“纳征”,即男家向女家送交聘财,正式订婚,《仪礼·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唐高宗时曾规定不同官品缴纳不同数量的聘财,庶人则以礼而行。第五个程序是“请期”,即请定婚期,择取吉日成婚,《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最后一个程序是“亲迎”,即成婚之日,男方亲自前往女家迎娶。《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天之妹,女有阙祥,亲迎于渭。”经过“六礼”程序,男女双方缔结的婚姻得以正式成立。(三)缔结婚姻的限制《唐律》禁止结婚的情形主要有两类,一是“嫁娶违律”,二是“违律为婚”。另外又有不得先奸后娶等规定。第一,嫁娶违律。唐律规定的嫁娶违律的情形主要包括居父母丧嫁娶,居夫丧嫁娶,祖父母、父母犯死罪被囚禁而嫁娶等三种。根据“礼”的规范,在为父母服丧期间嫁娶是“不孝”,为丈夫服丧期间自行改嫁是“不义”。《唐律疏议·户婚律》卷13“居父母夫丧嫁娶”条:“诸居父母夫丧而嫁娶者,徒三年;妾减三等。各离之。知而共为婚姻者,各减五等;不知者,不坐。”《唐律疏议·户婚律》卷13“父母被囚禁嫁娶”条:“诸祖父母、父母被囚禁而嫁娶者,死罪,徒一年半;流罪,减一等;徒罪,杖一百。祖父母、父母命者,勿论。”《唐律疏议·户婚律》卷13“居父母丧主婚”条:“诸居父母丧,与应嫁娶人主婚者,杖一百。若与不应嫁娶人主婚,得罪重于杖一百。”很明显,唐律关于嫁娶违律的规定,体现了礼法的结合,是忠孝思想在婚姻制度上的体现。第二,违律为婚。唐律规定的违律为婚的情形主要包括同姓为婚、五服以内亲属为婚、良贱为婚、与逃亡妇女为婚、监临官与监临女为婚,妄冒为婚以及恐吓、强娶为婚等。《唐律疏议》规定五服以内亲属不得为婚,“缌麻以上,以奸论。若外姻有服属而尊卑共为婚姻者,及娶同母异父妹妹,若妻前夫之女者,亦各以奸论。其父母之姑、舅、两姨妹及姨,若堂姨、母之姑、堂姑,己之堂姨及再从姨、堂外甥女、女婿姊妹,并不得为婚姻,违者各杖一百,并离之。诸当为袒免亲之妻,而嫁娶者,各杖一百;缌麻及舅甥妻,徒一年;小功以上,以奸论。”唐律禁止五服以内亲属为婚,目的是为防止道德沦丧,维护礼制。为维护等级制度,唐律禁止良贱为婚。《唐律疏议》卷14《户婚下》说:“诸杂户不得与良为婚,违者杖一百;官户娶良人女者亦如之,良人娶杂户女者亦如之,良人娶官户女者加两等。”唐朝实行“当色为婚”制度,即要求门当户对,《唐律疏议》卷14“杂户官户与良人为婚”条曰:“其工、乐、杂户、官户,依令‘当色为婚’,若异色相娶者,律无罪名,并当‘违令’。既乖本色,亦合正之。”《唐律疏议》卷14“娶逃亡女”条规定:“诸娶逃亡妇女为妻妾,知情者与同罪,至死者减一等。离之。即无夫,会恩赦免罪者,不离。”《唐律疏议》卷14“监临娶所监临女”条规定:“诸监临之官,娶所监临女为妾者,杖一百;若为亲属娶者,亦如之。其在官非监临者,减一等,女家不坐。即枉法娶人妻妾及女者,以奸论加二等;为亲属者,亦同。行求者,各减二等。各离之。”妄冒为婚指故意隐瞒真实情况如身份、年龄等而为的婚姻,为唐律所禁止。《唐律疏议》卷13“为婚妄冒”条规定:“诸为婚而女家妄冒者,徒一年;男家妄冒,加一等。未成者,依本约;已成者,离之”。恐吓、强娶为婚亦为唐律所禁止,《唐律疏议·户婚律》卷14“违律为婚”条规定:“诸违律为婚,虽有媒娉,而恐吓娶者,加本罪一等;强娶者,又加一等。被强者,止依未成法。即应为婚,虽已纳聘,期要未至而强娶,及期要至而女家故违者,各杖一百。”长孙无忌对“强娶者”解释曰:“谓以威若力而强娶之。”此外,唐令规定不得先奸后娶,“假令,先不由主婚,和合通奸,后由父母等立主婚已讫后,先奸通事发者,纵生子孙犹离之耳。常赦所不免,悉赦除者,不离。唐令犹离者非。”这一规定出于维护礼制的目的,对家庭和社会稳定具有一定作用。三、唐朝解除婚姻的制度(一)强制离婚唐朝的强制离婚分为“断离”与“出妻”两种方式。所谓“断离”是指官府强制解除婚姻关系的行为。《唐律》规定,在两种情况下,由官府断离,第一种情况是“嫁娶违律”或“违律为婚”,第二种情况是出现“义绝”的情形。有关“嫁娶违律”和“违律为婚”的情形上文已有详述,这里不作重复。所谓“义绝”是指夫妻双方对一定范围内的亲属有杀伤、殴打、骂詈、通奸等情形,以及妻子谋害丈夫的情形。《唐律疏议·户婚》解释曰:“夫妻义合,义绝则离”,并以此作为这项规定的根据。《唐律疏议·户婚》规定了“义绝”的具体情形:“(夫)殴妻之祖父母、父母及杀妻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或“妻殴詈夫之祖父母、父母,杀伤夫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及与夫之缌麻以上亲,若妻通奸及欲害夫者。”或“夫妻祖父母、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自相杀者”。出现“义绝”的情形,由官府强制解除婚姻关系,并给予双方一定处罚,《唐律疏议·户婚》“义绝离之”条规定:“诸犯义绝者离之,违者,徒一年。”所谓“出妻”是指男方单方面休弃妻子的行为。唐朝仍然沿用传统的“七出”作为丈夫强制离婚理由,《大戴礼记·本命篇》中有“妇有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妻子犯“七出”之条,男方即可提出休妻,无需官府判决,只要作成文书,由父母和证人署名,即可解除婚姻关系。唐律则规定凡妻子犯无子、淫佚、不事姑舅、口舌、盗窃、嫉妒、恶疾之一者,由丈夫强制离异。(二)协议离婚协议离婚又称“和离”、“两愿离”,指男女双方自愿解除夫妻关系的行为。《唐律·户婚》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可见,唐朝法律是允许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但需要双方达成协议书,作为解除婚姻关系的凭证,敦煌文书中就有载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的和离协议书。在我国古代,唐律首创了“和离”制度,这是唐朝政治开明在法律上的一个体现,这对减轻妇女因婚姻关系造成的痛苦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三)解除婚姻的限制唐律对解除婚姻的限制主要也是传统的“三不去”。《大戴礼记·本命篇》中说:“妇有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有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唐律疏议·户婚律》认为“三不去者”,谓“一经持姑舅之丧,二娶时贱后贵,三有所受无所归。”“诸妻无七出及义绝之状而出之者,徒一年半;虽有七出,有三不去出之者,杖一百,追还合。若犯恶疾及奸者,不用此律。”可见如果妻子未犯“七出”或虽犯“七出”但有“三不去”情形之一的,不得随意休妻,否则要受到处罚,但如果妻子犯“恶疾”及“奸”则“虽有三不去,亦在出限”。“三不去”是对男子随意解除婚姻关系的一种限制,对于稳定婚姻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体现了儒家仁义精神和礼制对法律的影响。四、对唐朝婚姻制度的几点思考(一)体现了礼法结合的法律文化礼法关系是唐律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唐律“一准乎礼,而得古今之平”,礼法结合的法律文化在唐朝婚姻制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在唐律中,婚姻的缔结、解除、惩治违律为婚和罪名的设立等都渗透了礼的因素。例如,在婚姻缔结过程中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遵循“六礼”程序、;婚姻解除中的“七出”、“三不去”;违律为婚中“同宗共姓,皆不得为婚”,“诸父母及夫丧而嫁娶者,徒三年;妾减三等,各离之。知而共为婚姻者,各减五等;不知者,不坐。若居期丧而嫁娶者,醉杖一百,卑幼减二等,妾不坐。”“诸有妻者,更娶妻者,徒一年,妾减一等”又规定:“诸以妻为妾,以婢为妻者,徒二年。以婢为妾者,各正还之。”以上这些规定或者直接移用礼教规范,或者体现礼的精神,体现了唐朝礼法结合的法律文化。(二)体现了妇女法律地位的提升在唐朝妇女的地位有所提升,这在整个封建时代是罕见的。唐朝妇女受束缚较少,“一女不事二夫”等贞节观念较为淡薄,也无“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而且出现“男到女家成婚”和“夫从妻居”的现象。在婚姻制度上,唐律除规定“三不去”外,和离、改嫁、再婚均为法律所明文允许。以再婚为例,唐朝允许寡妇再嫁,贞观元年二月四日诏令:“孀居服纪已除,并需申以婚媾,令其好合……其鳏夫年六十、女年五十以上,及妇虽尚少,而有男女,及守志贞洁,并任其情,无老抑以嫁娶……鳏寡数量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唐律疏议》规定“诸夫丧服除而欲守志者,非女之祖父母、父母而强嫁之者,徒一年;期亲嫁者,减二等,各离之。女追还前家,娶者不坐”。唐朝以诏令的形式允许并鼓励寡妇再嫁,并把寡妇数量的减少作为地方官吏政绩考核标准的一个方面,其目的是促进人口的增长,发展经济,但实际上对正统妇女贞节观念也是一种冲击,有利于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体现了妇女地位的提升。(三)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互化融合唐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唐朝的最高统治者李氏家族出生于关陇贵族,是胡汉融合的产物,既受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影响,又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因此在对待民族文化的问题上较为开明,各民族之间的习俗相互影响,反映在婚姻关系上,表现为民族间互通婚姻的现象增多,婚姻习俗相互影响,互相承认和接受,这些又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与融合;在此背景下,儒家的伦理纲常受到一定的冲击,礼教相对松弛,世风开放,贞操观念淡薄,这些都是民族文化互化融合的表现。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唐朝的婚姻制度由于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中不乏一些良法美制,有利于稳固封建家庭秩序。科学总结我国唐朝的婚姻制度,借鉴其合理之处,吸收其经验教训,以期对健全我国当代婚姻制度能有所启示。在建设我国当代婚姻制度的过程中,唐朝婚姻制度的包容性与开放性特点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它启示我们不仅要借鉴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合理成分,还要借鉴国外有关婚姻制度方面的先进立法经验,针对我国多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要注重婚姻制度的灵活性,允许一些变通性的规定;唐朝婚姻制度强调保护妇女权益和尊老爱幼、家庭和睦、亲情和谐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对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的和谐婚姻制度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即使皇帝也只是有一个老婆,但那个时候的内容只要有条件,可以娶很多个老婆,但那叫妾,不能称妻。妾下面还有通房丫头。只有办了手续的通房丫头才能称妾。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人类社会的三大生产中,婚姻是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唯一方式,是社会伦理关系的实体。由于人类自身生产使人类的生命得到延续,从而形成各种人际关系以及社会文化心理和礼俗。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从事于生产资料和生活日用品的生产,其中一些产品则成为文化的物化成果;而人类精神生产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又作为精神文化反作用于物质生产和人类的自身生产。正是由于婚姻在上述三大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被称为“婚姻大事”。中国封建伦理道德把婚姻当做人际关系的开端。《易·系辞》:“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自然界由阴、阳二气交感所产生,人类是由男女交接而产生。纳西族东巴经象形文字中有关于人类自然产生的观念,与《易·系辞》的说法相近。在天地之间产生气,气变成蛙,蛙变为人类(男人由天上生,女人由地上生,天地产生人类)。这是对产生人类的原始看法。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认为:“昏(婚)礼者,礼之本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政”(1)。它把婚姻家庭视为组成社会肌体的胚胎。我国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夫为妻纲,妇女的一切只能服从和依赖于丈夫,即使丈夫死了也不准改嫁,从一而终。而男子却可以三妻四妾,皇帝有三宫六院,一般的达官贵人亦都妻妾成群。一个男人能娶多少女人没有受到法律的限制,而这些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只有被称为正室的女人才具有妻子的资格,其余只能处於从属地位。翻开《红楼梦》看看,王夫人和赵姨娘的家庭地位是多么不同,就是她们的儿子在家中的地位也是天壤之别。但在众多妻妾中正室只能是一人,否则,为什么贾宝玉不能同时娶林黛玉和薛宝钗为妻呢?所以我国古代实行的实际上是一种“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正因为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千百年来上演了多少人间悲剧?它是强加在我国古代妇女身上的沉重枷锁。中国婚姻关系的本质精髓所在,即为“伦理”。它刚开始是作为一种社会风气习俗以及道德观念而存在,直至唐朝才以法律的形式完整而全面的确认了这种封建伦常关系,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封建婚姻家庭制度,即《唐律•户婚律》。《唐律•户婚律》是关于户籍、土地、赋税以及婚姻家庭制度等方面的法律。其中的婚姻家庭制度包括了婚姻关系的缔结、保持以及解除。在此本文仅从婚姻家庭制度中婚姻关系的解除方面来看唐朝伦理道德思想渗入社会生活乃至婚姻关系的状况。《唐律•户婚律》对离婚有二种规定。第一,强制离婚,它包括官府强制离婚和丈夫强制离婚。官府强制离婚是指夫妻凡发现有“违律为婚”、“嫁娶违律”、“义绝”者,实施强制离婚。丈夫强制离婚是指妻子犯了“七出”之条,丈夫提出的强制离婚,即所谓的“出妻”“休妻”;第二,协议离婚,是指夫妻双方自愿离异,即所谓“和离”。

唐代妇女服饰研究论文

浅析中国历代服饰与文化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 万年。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本文章将从中国历代服饰的介绍,探讨服饰文化体现的本色品味的经典风情和人类智慧的相通、相容性以及阶级观念在服装上的体现。原始社会服饰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在纺织品出现之后,贯头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服式,在相当长时期、极广阔的地域和较多的民族中普遍应用,基本上替代了旧石器时代部件衣着,成为人类服装的粗型。新石器时代除有笼统式服装外,还从一些陶塑遗物发现有冠、靴、头饰、佩饰。商周服饰由商代到西周,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 ,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春秋战国服饰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 。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彩的社会生活相关。秦汉服饰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西汉建元三年、元狩四年,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和南北朝时期 ,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本是两汉武士之制,传之又传,不仅用于男官员,并流传民间且男女通用。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着“上俭下丰”。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流行一时。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魏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 ” 。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隋唐服饰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 ,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唐代妇女的发饰多种多样,各有专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宋辽夏金元服饰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 ,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宋代灵鹫球纹锦袍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设“南官”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旧制。辽代以丝绸官服上山水鸟兽刺绣纹样区分官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金代则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元代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规定。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便于马上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戴笠子帽。元代每年举行10余次大朝会,届时万千官员穿同一颜色、式样并加饰纳石矢金锦珠宝的高级礼服,称作质孙服,糜费为历朝少有。这种服式到明代却被用作差役服装。明清服饰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 ,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 ,遂以朱为正色 ,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 、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 ,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现代服饰 (1912年以来)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男装,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女装,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用袄裙套装。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 。50~70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

楼主要拿这个去糊弄教授吗?这个还是自己写比较好,唐装,可具体写女子服装很特色,体现唐朝的开放风气。只要抓住一点写就可以了。小论文嘛,不要太广,太泛。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街上流行红裙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许是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杨贵妃最喜欢着黄裙,那是地位的象征。 “慢来罗裙半露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的晴雨表。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服饰大变革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服饰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东西方向流动。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下面借助古籍诗画,分而述之。[编辑本段]一、襦裙服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惯束罗衫半露胸”等诗、画即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当时思想开放的程度。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如唐诗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两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等。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李白有“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万楚五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其流行范围之广,从《燕京五月歌》中可见,“石榴花开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上衣下裙的“唐装”,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修长。[编辑本段]二、女着男装 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礼记 内则》曾规定,“男女不通衣服。”尽管事实上不可能这么绝对,但是女子着男装,常会被认为是不守妇道。唐以前虽然在汉魏时也有男女服式差异较小的现象,但那不属于女着男装,只有在气氛非常宽松的唐代,女着男装才有可能蔚然成风,即使这样,还应将一部分起因归于游牧民族的影响。当时影响中原的外来服饰,绝大多数都是马上民族的服饰。那些粗犷的身架、英武的装束,以及矫健的马匹,对唐女着装意识产生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同时创造出一种适合女着男装的气氛。《旧唐书 舆服志》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已明确记录下女着男装的情景。《新唐书 五行志》记,“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 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虽说这太平公主此举有些恃宠撒娇,但也说明了唐初已经出现女着男装的倾向。女着男装的风气尤在大唐开元、天宝年间盛行。《中华古今注》记,“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新唐书 李石传》记,“吾闻禁中有金鸟锦袍二,昔玄宗幸温泉与杨贵妃衣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女子仿制男装,穿着男装相当普遍。[编辑本段]三、胡服 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绸之路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所谓胡人,是汉族人对北方民族的一种贬称,我们这里讲史,权且保留当时的称呼。随胡人而来的文化,特别是胡服---这种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内的民族装束,令唐代妇女耳目一新。于是,一阵狂风般胡服热席卷中原诸城,其中尤以长安及洛阳等地为盛,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元稹诗:“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地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唐玄宗酷爱胡舞胡乐,杨贵妃、安禄山均为胡舞能手,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种。另有浑脱舞,枯枝舞,胡旋舞等对汉族音乐、舞蹈、服饰等艺术门类都有较大影响。所记当时“臣妾人人学团转”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也是可以想象到的。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记,“天宝初,贵游士庶好衣胡帽,妇人则簪步摇,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关于女子着胡服的形象或见于石刻线画等古迹。较典型者,即为上戴浑脱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裤,足登高腰靴。《舆服志》云,“中宗后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当为此种装束。[编辑本段]四、冠服制度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街上流行红裙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许是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杨贵妃最喜欢着黄裙,那是地位的象征。 “慢束罗裙半露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的晴雨表。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服饰大变革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服饰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东西方向流动。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儒学,则把恪守祖先成法作为忠孝之本,强调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特别是作为大礼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弃先王遗制,故称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宫廷日常服装称为常服,常服具有时代的特征。唐高祖李渊(公元618年至 636年)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装的律令,计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妇之服六。内容基本因袭隋朝旧制,天子的14种服装为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恰。皇太子的六种服装有衮冕、远游冠、公服、乌纱帽、弁服、平巾帻。群臣的22种服装有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进贤冠、远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侧注冠)、委貌冠(与皮弁同制)、却非冠、平巾帻、黑介帻、介帻、平巾绿帻、具服(朝服)、从省服(公服)、婚服;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命妇的六种服装有翟衣、钿钗礼衣、礼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钗礼衣。以上各类服装的配套方式和服用者对象及服用场合,《唐书·车服志》都有详细说明。凡是从祭的祭服和参加重大政事活动的朝服(又称具服)、制度与隋朝基本相同,而形式上比隋朝更富丽华美。一般场合所穿的公服(又称从省服)和平时燕居的生活服装常服(又称燕服),则吸收了南北朝以来在华夏地区已经流行的胡服、特别是西北鲜卑民族服装以及中亚地区国家服装的某些成分,使之与华夏传统服装相结合,创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装新形式。其中像缺胯袍、〓裆、半臂、〓衣、大口裤等都是例子。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开衩式的长袍,又称四〓(音撰,衣缘也)衫,它可以和幞头、革带、长靿靴配套,成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装形式。唐代官服发展了古代深衣制的传统形式,于领座、袖口、衣裾边缘加贴边,衣服前后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后襟下缘各用一整幅布横接成横襕,腰部用革带紧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宽袖式两种,窄紧直袖的称为〓衣,《释名》说它“言袖夹直,形如沟也。”这种款式便于活动。宽袖大裾的款式则可表现潇洒华贵的风度,称圆领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厮役都可以穿。幞头、圆领、革带、长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传到明代。 唐代冠服制度在武德令推行之后,也在不断修改完善,它上承周汉传统,从服装配套、服装质料、纹饰色彩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列,对后世冠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以前,黄色上下可以通服,例如隋朝士卒服黄。唐代认为赤黄近似日头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故赤黄(赭黄)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唐高宗李治(公元650年至683年)初时,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黄(如色光偏冷的柠檬黄等),至唐高宗中期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恐黄色与赭黄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黄。从此黄色就一直成为帝皇的象征。 唐高祖曾规定大臣们的常服,亲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玉带钩。五品以上用朱色小科(小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草金钩。六品用黄色(柠檬黄)双钏(几何纹)绫制作,腰带用犀钩。七品用绿色龟甲、双巨、十花(均为几何纹)绫制作,带为银銙(环扣)九品用青色丝布杂绫制作,腰带用瑜石带钩。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年至649年)时期,四方平定,国家昌盛,他提出偃武修文,提倡文治,赐大臣们进德冠,对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细的规定。据《新唐书·车服志》所记,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带,十三銙(装于带上的悬挂鞢〓带的带具,兼装饰作用)。四品袍深绯,金带十一銙。五品袍浅绯,金带十銙。六品袍深绿,银带九銙。七品袍浅绿,银带九銙。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瑜石带八銙。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黄色,铜铁带七銙(总章元年又禁止流外官及庶人服黄,已见上述)。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因怕八品袍服深青乱紫(古代用蓝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红色光,故怕与紫色相混),改成碧绿。自春秋时期齐桓公(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穿紫袍始,才确定了以紫为上品的服装色彩格局,至宋元一直未变。到明朝才被大红色所取代。《新唐书· 车服志》记载文官官服花式,有鸾衔长绶、鹤衔灵芝、鹊衔瑞草、雁衔威仪、俊鹘衔花、地黄交枝等名目。 唐代政府规定的服装色彩制度,在实际生活中其实是无法彻底执行的。唐高宗咸亨五年(即上元元年、公元674年)五月,因在外官人百姓于袍衫之内,穿朱、紫、青、绿等色短衫袄,或在乡间公开穿这些颜色的袍衫,故又颁布过禁令。 唐代武官的服制花色,规定武三品以上、左右武威卫饰对虎,左右豹韬卫饰豹,左右鹰扬卫饰鹰,左右玉钤卫饰对鹘,左右金吾卫饰对豸。又诸王饰盘龙及鹿,宰相饰凤池,尚书饰对雁。后又规定千牛卫饰瑞牛,左右卫饰瑞马,骁卫饰虎,武卫饰鹰,威卫饰豹,领军卫饰白泽,金吾卫饰辟邪,监门卫饰狮子。唐太和六年又许三品以上服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对孔雀绫袄。这类纹饰均以刺绣,按唐代服装款式,一般应绣于胸背或肩袖部位。 唐代在战场上驰骋的都是人披马甲不具装的轻骑,步兵甲占步兵人数60%,《唐六典》记唐甲有13种,即明光甲、光西甲、细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 锁子甲即曹植表中所说的环锁铠,《晋书·吕光传》记载前秦吕光在进攻龟兹城时见西域诸军甲如连锁,射不可入,隋唐时西域康国向中原朝廷进贡过此种铠甲。唐代将此种铠甲分成大中小三种型号,按体型高矮分给战士使用。《唐六典》武库令中记载着弓、刀、甲的种类,盾则改名彭排,计6种,即藤排、团排、漆排、木排、联木排、皮排。据注明,藤、团、漆、木都是古制。[编辑本段]五、唐代大袖衫 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唐高宗以后,以紫色为三品官的服色;浅绯色为五品官服色,深绿色为六品官服色,浅绿色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为八品官服色,浅青色为九品官服色,黄色为宫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彩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编辑本段]六、小结 唐代服饰之所以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础。隋王朝统治年代随短,但丝织业有长足的发展。文献中记隋炀帝“盛冠服以饰其奸”,他不仅使臣下嫔妃着华丽衣冠,甚至连出游运河时大船纤绳均传为丝绸所制,两岸树木以绿丝饰其柳,以彩丝绸扎其花,足以见丝绸产量之惊人。至唐代,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超过前代,从而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之与各国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文化采取广收博采的态度,使之与本国服装融会贯通,因而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冠服。唐代服饰,特别是女子装束,不光为当时人们所崇尚,甚至于今日人们观赏唐代服饰,亦觉兴奋异常。这里没有矫揉造作之态,也没有扭捏矜持之姿。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的服饰。其色彩也非浓艳不取,各种鲜丽的颜色争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银杂之,愈显炫人眼目。其装饰图案,无不鸟兽成双,花团锦簇,祥光四射,生趣盎然,真可谓一派大唐盛景。

彝族妇女纹身研究论文

文身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延续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在现在的 文身现实生活中文身给人印象多半是不可思议的,很直接就想到是黑道人物的专利品,其实这种观念并不适合现代,近几年来社会日渐开放民众大量接受欧美、日本等国的文化资讯,已不再把文身当作禁忌,在文身人员中有些是夫妻、情侣,表作爱意将对方的相貌留在身上,亦有些是看见不乾净种。第一种是毛利人流传下来的,用鲨鱼牙齿及动物骨刺捆上木棒蘸上墨水,用小锤敲击入肤。第二种是用数根针绑在一起捆在木棒上,手工点刺入肤。第三种是用电机带动针刺入皮肤,此种方法是当今文身师常用的方法。现代人对文身的理解又是包罗万象,极具个性化的。这种有稍微痛楚的永久性图案将伴随着人的一生。这种身体语言的纪念性,激励性,解脱性,每个人的理解又不尽相同。我也是百度的中国古代开始就有关于刺青的记载,先秦时代以来黥刑就是在犯人脸上刺字.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就曾出现文身、镂身、扎青、点青、雕青等文字,其他还有用刺青来作警示的例子如岳母刺字的故事.但慢慢刺青已演变成个人装饰的一种,例如在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至少就有三个身满刺青的重要角色:花和尚鲁智深、九纹龙史进与浪子燕青(燕青)。 部份的刑罚让人对刺青产生负面的印象,但在许多文化中,刺青是一种社会阶级与地位的象征。包括台湾泰雅族和赛夏族之内,世界各地的原住民都有在面部刺青的传统,古埃及更利用刺青来画分社会地位,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流行在唇部文上红色,类似现代的文唇、文眉等永久性彩妆的美容方式。 福建以蛇图腾纹身的习俗 上古三代时,福建境内至少居住着7支互不相属的土著部族,古文献称之为“七 文身闽”。春秋末,楚灭越国,部分越人遁入福建,史称这个时期的福建土著为“闽越”,他们喜欢傍水而居,习于水斗,善于用舟,最重要的习俗是以蛇为图腾、断发纹身,盛行原始巫术。《说文解字》在解释“闽”字时说:“闽,东南越,蛇种。”所谓“蛇种”,意谓闽越人以蛇为先祖,反映他们对蛇的图腾崇拜。在相当长时期内,这种崇拜一直存在于闽越族的后裔中。如闽侯疍民,直至清末仍“自称蛇种”,并不讳言。他们在宫庙中画塑蛇的形象,定时祭祀。在船舶上放一条蛇,名叫“木龙”,祈求蛇保佑行船平安,若见蛇离船而去,则以为不祥之兆。清代,福州一带疍民妇女,发髻上多插着昂首状蛇形银簪,其寓意亦为不忘始祖。 与原始宗教信仰相辅相成的巫术在闽越人中也相当盛行。闽越人流行断发纹身的习俗,《汉书·严助传》说:“(闽)越,方外之地,劗发纹身之民也。”这实际是原始巫术的“模仿术”,剪去头发、在身上纹上蛇的图案,用以吓走水怪。如《说苑·奉使》所称:越人“劗发纹身,灿烂成章,以象龙子者,将避水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闽越族的后裔一直保留着断发纹身的习俗。越巫在秦汉时名扬天下,汉武帝也深信不疑。他下令在皇宫中建越祝祠,设越巫,用越人的“鸡卜”,祈求长寿。编辑本段文化差异在西方社会中,那些喜欢纹些新奇图案的往往就会纹几个不一定连贯的中文字,例如NBA球员坎比(Marcus Camby)即在自己的右手上臂刺上“勉族”二字。 在香港则反而会纹印度文字,东方人也选择英文字当作刺青图案。 在日本的爱好刺青者,有时是出自对刺青名师的崇拜,希望能在身上留下刺青师傅的作品,有些日本人喜好浮世绘等有民族代表性的刺青。编辑本段国内习俗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各民族中,主要是傣族、布朗族的男子有文身的习俗。他们在腿、胸、背、臂等处,用针刺各种纹饰,涂以蓝靛或胆汁等成青色而终生不褪,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据近代《车里》一书的归纳,文身的图案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动物类,有象、虎、豹、龙马、鹿、猴等;第二类的图案有云纹、方形、圆形、花卉等;三是文字类,有傣文佛咒和成句佛经;四是其他类,有曲线、直线、几何图形等。 文身作为一种习俗,它有一个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在唐以前,汉文古籍就说越人“敬巫鬼”、“畏鬼神”。包括傣族在内的各族人的文身是源于越人的“断发文身”,其最早的原因正如《淮南子》一书所说的,这里“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们就被发文身,以象鳞虫”,即“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伤也”,这就是一种朴素的仿生,以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心态。傣族传说中的一位男青年得到龙女的帮助,在身上刺了很多鳞状的花纹,入水时,水向两边分开,水怪也不伤害,这就把文身作为一种避邪的巫术。傣族中的另一个传说是一位男青年因有文身吓坏了魔鬼而杀死了他,正是这种避邪防害的异曲同工。 在唐宋以后的一些古籍中,把文身的蛮夷分为“绣脚蛮”、“绣面蛮”和“雕题蛮”数种。明时《百夷传》云:“不黥足者,则众皆嗤之,曰妇人也,非百夷种类也”。说明其时已进入父系社会,文身既示男女之别,又别民族之异。在文身图案中的傣文、佛碣是佛教传入和有了文字以后的发展。傣族传说是佛祖为了使小和尚专心听经、以修正果而画上的花纹。这也许是为了展示男人在佛寺接受了教育,已由“生人”变成了有知识的“熟人”吧!至于一些学者和文身者所说的,文身是为了赢得女人的爱情,也许不无道理。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文身,追根溯源应是他们信鬼神的先民对某些活动如上山打猎、下河捕鱼,对有害动物或想象中的“怪物”的恐惧。后来,尚巫咒的先民认为龙虽恶、虎虽毒,他们也不会伤其幼儿,身上有了鱼鳞状和猛兽图案以及后来的佛碣,既可把自己当成“龙儿”、“虎子”又可求得神、佛的庇佑。文身就是古代人们为适应特殊环境,以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心态和所采取的谋略。编辑本段社会现象在一些群体当中,刺青是一种勇气的表现,刺青能得与同侪的认同,在黑社会帮派中,有时刺青普遍来说,也是入会考验之一,因此给人刺青是与黑道中人挂钩的印象;在现代香港帮派成员中通常都在左臂上文一条青龙,右臂上文一只白老虎,因而有“左青龙,右白虎”这句话来代表黑社会份子。 随着社会风气的开放,与身体展现的文化兴起,大家逐渐能接受身体的表现型式,爱好刺青者会组成联谊社团,定期举行展览会,将刺青图案社会艺术品,有名的刺青师傅也被视为艺术家,社会学 或人类学者也会以流行的角度来研究这种带有暴力色彩的流行文化。不少艺人会选择刺青来强调自己的个人风格,例如王菲与谢霆锋就曾经弄了一对“情侣装”的文身;贝克汉姆将爱妻维多利亚(Victoria)的名字用四个印度文字文在了左手前臂文上。编辑本段名人文身贝克汉姆纹身: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酒店,阿根廷纹身师马里亚诺·卡斯蒂廖内在为一名男子纹身。一个消息人士说:“小贝对于这种纹身喜欢得发狂,他想尽快在自己肚子上也纹一个。他不停地要求好好看看罗比身上的纹身图案,他觉得燕子纹身很酷,罗比还说,远古时代海员都在身上纹上燕子纹身,这是一种吉祥的标志,预示他们可以顺利地找到回家的路,这更让小贝觉得非纹不可。小贝还说,辣妹一定也会喜欢的,他要给辣妹一个惊喜。” 也许对于小贝而言,用燕子纹身向辣妹表达忠贞的爱情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这一年来,都是辣妹坚定地站在他的身后他才度过了绯闻的难关,辣妹还为他生了三个儿子。 贝克汉姆夫妻二人十指紧扣的出席伦敦某个派对时,被记者摄得在贝克汉姆左手前臂处,有一个形态古怪的纹身图案,据他解释,这是一句印度文,字面上没有意思,不过拼音却大有文章:原来这四个印度文字的拼音分别是vi、cto、ri、a,合起来正是爱妻的名字,明白了吗? 这次负责为贝克汉姆“操刀”的,依然是他的御用纹身师LouisMolloy,据悉贝克汉姆背脊的天使图案及Brooklyn字样,均是出自他的手笔,正所谓工多艺熟,他夫妻俩自然有信心啦!但据专家称,贝哥手臂上长达六英寸的刺青——印度文“维多利亚”拼错了,变成了“Vihctoria”!英国的印度文协会和一印度文杂志的编辑Padmesh Gupta表示:“那个为贝克汉姆纹身的人肯定不是印度文专家。印度文的‘Victoria(维多利亚)’中没有‘h’。”编辑本段文身风格习俗 文身代表一个人的个性和信仰、文身产生于世界各地原始部落民族的纹饰肤体的习俗。在18世纪前文身都被称为刺青(在文身机出现前及18世纪前,文身都是通过针刺到皮肤上,所以纹身又称刺青),即经针或文身机在身体某部位留下不褪色的图案。花纹有鸟兽花卉或图腾、经文、八卦等。反映其审美意识及宗教观念。在中国,高山、德昂、黎、独龙、傣、布朗、基诺等族皆有文身习俗。 部落风格 部落文化对于文身业有巨大的影响,你能看到摩托车族的T恤衫上印有部落文化的图案。他们是用鲨鱼牙齿及动物骨刺捆上木棒蘸上墨水,用小棒敲击入皮肤,图案多为黑色,由线条的粗细组成。我们现在的图腾都是此演变而来的。 摩托车族的风格 20世纪60年代,美国摩托车族是这个国家和文身联系最密切的一个群体,甚至超出了水兵。摩托车族的文身风格及内容与传统的文身截然不同,几乎都是黑色的,单针纹刺,线条细腻,通常与奇卡诺和囚犯文身有联系。摩托车族的文身与传统工人阶级的文身图案也不一样,其主题与爱国、军队无关,明显表现反社会。 日本传统风格 日本的文身最早多纹刺在脸部,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前,神话中的英雄和武士常在身上纹鲤鱼、龙和老虎等图案,这些图案经常周围经常是有规则的的波浪(也就是板雾)、条纹和花(包括:樱花、菊花和牡丹花),并且多为浮士绘风格。编辑本段注意事项文身器械设备卫生必须符合卫生条件。文身必须使用一次性手套和刺针,如若使用文身机,应为不锈钢材料制成的最为适宜。(有人认为文身可视为一次小手术) 文身使用的色素应使用经酒精浸泡后的液体植物色素,而植物色素提取自天然植物,渗入皮肤人体不易受感染。应更多避免使用染料或墨水。 文身时,应用肾上腺素等清洗或止血。结束后,擦洗文身应用温开水,要保持文身约一周的干燥,不然则会引起感染,致使皮肤溃烂。 同时在中国大陆等国家、地区,有文身的人是不能够参军或去参加公务员考试等。因此要参军或做公务员的文身者必须事先去除文身。 具有某些体质的人并不适合刺青,在刺青之前,必须知道自己是否容易产生蟹足肿,容易产生蟹足肿的人,其伤口在愈合时会有凸起的组织增生,反而会破坏刺青图案的美感与整体性,要知道自己是否为蟹足肿的体质,可观察卡介苗接种的位置。另外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的患者,其伤口较一般人不易愈合,也不适合刺青。 由于刺青的过程,可能会伤及真皮造成血液感染,因此传染艾滋病、乙型肝炎等疾病也是刺青的风险。 去除刺青可找皮肤科的医师协助,主要的方式是用激光去除,依面积大小、皮肤深浅程度有不同的收费标准,但不同的颜料去除的效果不一,有时会有黑色素沉淀的后遗症。 以前的人要文身,会需要用针沾上墨,一针一针把图案刺上去,所以会叫刺青。现在通常都会用文身枪,安全快捷得多了。以前的刺青师傅不只要绘画绘得好,也要用道具用得好,现在只要绘画绘得好而又不会手震就行了。

有的,彝族妇女会在手臂上刺纹身

其实纹身只是个人行为,何必上纲上线

《宁蒗彝族自治县概况》中介绍了彝族纹身:女子在手背上有刺“梅花针”的习惯,彝语称为“马扎”,意为“扎梅花”。后背十字架纹身图案。彝族阿细人的祭火节为了纪念彝族传说中钻木取火的“火神”木邓,每年的祭火节狂欢活动都会吸引上万名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纹身并纹面的彝族男子聚在一起弹起三弦琴载歌载舞,举行摔跤、歌舞等竞赛,最后大家在“火神”周围狂舞纵欢,希望“火神”会保佑来年获得好收成。作为一种传统节日的装扮,彝族男子的纹身和纹面都是临时画上去的,纹身的颜色有红、黄、黑三种,这样的纹身色彩或许是为了配合祭火这个节日的氛围,而纹面确实在彝族等少数民族中存在过,这种纹面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纹身,而这种纹面大多纹在了少数民族女子的的脸上,其目的是为防止附近的敌人将本族的少女虏去,因此被纹面的女子虽然丑陋,但是却可以保住自身安全。 资料来源于百度搜索

  • 索引序列
  • 已婚妇女心理研究论文
  • 客家妇女研究论文
  • 唐朝妇女与婚姻的论文文献综述
  • 唐代妇女服饰研究论文
  • 彝族妇女纹身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