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新中国的机遇与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新中国的机遇与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新中国的机遇与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摘要:进入新的世纪,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思考和部署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必须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置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这是符合当代经济、科技发展规律的重大决策。目前,国内有许多人仍然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发展是弊大于利、挑战大于机遇。但中国数年的发展证明机遇与挑战同在,只要选择合适的模式,经济全球化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机遇和挑战 国内外环境 经济全球化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整体分析1.1 从国内来说发展的条件可以说愈加雄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济结构正在加快转型,市场需求的潜力非常大,目前的资金供给比较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有很大提高。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但是,国内也同样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比如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它需要大量的资源、能源,这些资源和能源不是单靠国内就能解决的,这方面的平均优势非常特殊。再如:要扩大内需,但是如何扩大内需?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不仅需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加人民收入,而且还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人民的后顾之忧。再如,现在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大学生、进城农民工和部分城市居民就业的困难还很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1.2 从国际来说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对霸权主义构成制约。经过全球化深入发展,使世界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科技创新,孕育着新的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在牵制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速度还比较缓慢,尤其是围绕着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另外,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某些国家的一些做法,有可能会不断的对我们形成一些冲击,如:美国的宽容量化政策,就有可能引发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对我们的国内经济产生影响,所有这些都需要高度警惕。2 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有利条件2.1 首先,从国内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强化了加快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明显改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利于我国拓展发展空间,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具体来讲,国内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1 雄厚的物质基础将为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工业的持续增长,使许多重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另外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不断提高的劳动力素质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据测算,我国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在2030年以前将持续上升,使我国未来发展有充足的劳动力保证。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教育得到明显加强,大学的招生人数和入学率不断上升,这为人力资本的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2.1.2 积极推进的结构调整将为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消费结构升级,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市场条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显著改善、不断升级,已从温饱型进入小康型,消费正经历从百元、千元级到万元级的转变,食品、衣着和其他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比重明显下降,住房、汽车、电脑、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消费支出比重迅速上升。另外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地区结构优化将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并为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奠定基础。近20多年来,我国各地区加快发挥比较优势,综合经济实力有较大增强。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特色经济,开始培育出有一定竞争力、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主导产业,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国家制定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政策措施,将有力地推进全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2.1.3 不断优化的体制环境将为发展增添新的活力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所有制结构的不断优化,使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更加活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集体经济在改革重组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国有经济通过采取新的有效实现形式,控制力进一步增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明显,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各类生产要素市场获得显著发展。通过大力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开始形成。 宏观调控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使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2 其次,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也为我国形成世界制造业基地提供了契机。具体来讲,国际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2.1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广阔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它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较之拉美、南亚、中东欧和俄罗斯等地区,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社会比较稳定等方面的优势,更可能得益于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浪潮,这是我国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因此,要适时、有选择地将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产业“接过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快产业转换与升级。2.2.2 新科技革命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巨大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经济的日益融合,推动了经济增长、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历史条件下,只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技术进步的力量将对我国经济的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3 我国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3.1 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加剧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决定了我国未来几十年将处于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阶段。因此,节约资源、增强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特别是重视对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矿产资源的储备和保护,成为我们今后要长期面对的战略性课题。3.2 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农村教育严重滞后、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等方面。3.3 经济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目前,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强化,对我国未来出口的增长形成较大障碍。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增大。从制造业来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制造业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些差距都将使我们的企业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3.4 国家经济安全存在隐患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内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出现较大缺口,更多地依靠国际市场加以弥补。此外,我国的许多关键设备都要依赖进口。由于我国工业中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业和产品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设备受制于人。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将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甚至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4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今后一个时期,对我国的发展来讲,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机遇只是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机遇期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必然走向繁荣昌盛。历史上因丧失机遇而。导致落后、走向衰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经济腾飞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就能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反之,机遇临而不觉,面对机遇而无为,就会延缓发展,造成落后。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统筹安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复兴之际,回首我们的民族走过的五千年漫漫岁月,展望中国更美好的未来,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优秀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它是推动我们民族发展和复兴的强大驱动力。 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过去五千年的岁月中生生不息,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其发展的进程中繁衍兴盛,融会众多民族,并且形成和维系了团结统一的趋势。这一大趋势穿越数千年时空历久而弥坚。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20世纪后期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压力与日俱增,民族的生存和命运又一次面临挑战之际,掀起改革开放大潮,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开辟民族复兴的新纪元。 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骨,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会。我认为当代的革命精神是一种开放包容的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包含自强精神、仁爱精神、勤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爱国精神、气节精神、斗争精神、改革精神和开放精神十个主要方面。进一步建设和弘扬革命精神,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需要。 革命精神是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会 革命精神融会古今,是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整合。如上所述,一部中华民族从远古至今的发展史证明了它的强大生命力。自强精神是一种具有强势张力的进取精神和斗争精神。中国古代哲人通过观测宇宙的变动不居,提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思想。自强,包含民族的自强和个人的自强两个层面。不畏艰难困苦,不屈服于任何压迫者,是中华民族的本色精神。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地与生存环境抗争,与内外邪恶势力抗争的历史。自强不息,不仅是指在常境和顺境中的奋斗,更是指在困境和逆境中的奋斗。历代俊彦豪杰追寻"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怀激情,力行"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坚忍精神。自古以来,身处逆境而奋发有为的范例不胜枚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司马迁受腐刑之辱,仍发愤作《史记》,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成大业。其精神皆垂范后世。 仁爱精神源远流长,是我们的人民亲和共处所依凭的准则。千百年来,经过世代哲人先贤的琢磨锤炼,激浊扬清,仁爱思想升华凝聚,成为中华民族构建伦理道德大厦的基准和标尺,并广为人民所认同。仁爱精神内涵十分丰富。易经中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重君子之德,即是强调一种"仁"的精神。《尚书》中说"有容,德乃大",也体现了仁爱宽容的精神。什么是"仁"?"仁"就是爱人,与人友好相亲。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诸问之,曰:"恭、宽、信、敏、惠"。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所提倡的仁爱精神则达到了极致。墨家主张"兼爱",推崇一种"天下之人皆相爱"的和谐境界,此即"强不执弱,众不却寡,富不欺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孟子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之端,是对仁爱精神更具深义的阐发。概而言之,仁爱精神涵盖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十个方面。这样的仁爱精神熏陶、哺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勤奋精神是我们的民族得以安身立命,创造财富和探索未知的巨大力量。勤奋,是我们民族历来推重的美德之一。我们民族的传统认为,勤奋包括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和勤于劳作。手不释卷,孜孜不倦,谓之勤学;霄衣旰食,励精图治,谓之勤政;胼手胝足,持业不辍,谓之勤劳。勤奋,包含勤勉与奋发有为两个相互依存的因素。有志于奋发有为方能勤勉,非勤勉不能有所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业精于勤,荒于嬉"。"书山有路勤为俓,学海无涯苦作舟"。这许多广为流传的古训俗谚,体现了我们民族所崇尚的勤奋精神。自古以来,以勤奋精神立学、立言、立德和立业者恒河沙数。悬梁刺股,苇编三绝,愚公移山,等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佳话传说。正是这样的勤奋精神,激励着我们的民族世世代代奋斗不息。 探索精神是中华文明发展昌盛的强力推进器。中国历代的哲人智士都把探索未知作为人生的重要目的。这一探索指向宇宙法则和价值标准两个方面,即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和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强调通过格物致知以追求真理和追寻价值。格物致知被认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因而,这样的探索被赋予崇高的意义。故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屈原不畏"路漫漫",而"上下求索",虽九死不悔。此外,这样的探索,不仅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包含了在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探索。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研究包罗宏富,邃密精深,流派纷呈,产生了灿若群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而且在自然科学方面也创造了许多杰出的成就,在世界上引领风骚数千年。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累累硕果,更是风采卓异,璀灿多姿,是世界文明中的瑰宝。 创新精神是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展的巨大动力。中华民族是富于智能和创造力的民族。中华文明的发展正是与五千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各方面与时俱进的推陈出新或发明创造相伴随。以科学技术为例,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世界著名的中国科技史权威李约瑟博士指导下所着《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中指出,当代世界的基本发明和创造,可能有半数以上来源于中国的古老文明。他列举了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除了"四大发明",在现代农业、现代航运、现代石油工业、现代气象观测、毒气、枪炮、降落伞、载人飞行、白兰地、威士忌、蒸汽机的核心设计,几乎都源于中国的发明。李约瑟博士认为,"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水平"。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举世公认。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封建制度的僵化和由此导致的国势衰弱,这样的创新精神受到束缚和压抑。新中国的建立为我们民族的创新精神的发展开辟了天地,但是长期存在的左倾指导思想的错误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这种发展的巨大潜力。改革开放带来了思想大解放和生产力大解放,是中国人民得以充份发挥智能和创造力的美好春天。二十二年来中国在思想理论、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各方面的创新发展如同熔岩喷发,不可遏止,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业绩,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创造力和创新力。 气节精神是天地间的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气者,乃正气、骨气;节者,为节义、节操。中国传统精神认为,人的生命包含着价值因素,是生命价值的载体。生命,只有承担了道义,才是可贵的。因此,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都以气节操守为立身之本。王夫之提出:"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就是这种精神的凝聚。孟子万世传颂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中华气节操守精神的经典标尺。文天祥以生命实践了自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树立了气节精神的丰碑。五千年来,历朝历代都涌现了许多具有这样高风亮节的仁人志士。他们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人民鞠躬尽瘁,或刚正不阿冒死请命,或毁家纾难精忠报国,或血战沙场马革裹尸,或临危不惧舍身取义。他们的浩然正气,彪炳史册,光照千秋。正是这样的国魂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征服千难万险,越过漫漫历史长河走到今天。

机遇和挑战并存,存在的地方

一、21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条件: (一)发展需求劲头足 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我国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 第三,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03年我国城镇化占40.53%,预计2010年达到47%,2020年达到55%。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是保持我国发展需求的势头一项长远的举措。 (二)发展基础较好 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资源,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资源,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5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完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初见成效。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 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 (三)初步具备发展的体制保障 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国内统一的开放的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逐步接轨;政府职能正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一是正确对待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种种表现,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有效处理;二是高度警惕来自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和渗透等活动,重拳出击违法犯罪的案件,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二、21世纪初期是中国各种矛盾的凸显期 (一)两个基本情况 1.我国是个经济大国,却不是经济强国。以2002年为例,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127个国家中排在第73名。美国等18个国家早已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即第一次经济现代化;现在美国等6个国家已经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社会的发展阶段,即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进程;其他12个国家也迈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中国目前还在推进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中后期。当今中国,农业社会、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0%,相当于1870年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比重水平。 2.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因素,我国东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很不平衡。1978―2003年东部经济上升,中部西部经济下降。这说明我国地区发展不协调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征,这个不协调不仅存在于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差距。 (二)七大主要问题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但现状依然是: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因此,要下定决心,找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1978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但这样的结构,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这种低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表现为,生活性服务长期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非主导地位。这表明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24%,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60―70%。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 4.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是缺水的大国,人均拥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个城市有400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我国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从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间,我国减少耕地达1亿亩。此外,石油人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储量的8.3%,天然气只有4.1%,铜是25.5%,铝是9.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5.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我国人口近13亿,农村人口占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35%,每县平均负债约400多万元,每村平均负债约20多万元,全国贫困县592个。近年来某些农村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返贫”现象。十六大后党中央鲜明地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了,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后五年到十年,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近十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突出问题的解决。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激烈变动,产生的社会问题仍是层出不穷。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 7.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作长期的努力,当前全党必须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第一,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尚未完成;要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大力加强。应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第二,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探索和解决好建立现代企业的途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的监管制度。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第三,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第四,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十一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既有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制约因素;机遇和挑战并存,从总体上看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发展。 有利条件主要是: (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谋求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当今时代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我们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相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有利于我们用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更好地利用外部资金、技术、资源和全球市场。 (3) 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我国发展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和严峻挑战。 首先,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对我国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其次,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在更加重视与我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同时,一些国家同我们在经贸领域的矛盾也在增加。特别是近一个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围绕人民币汇率、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能源资源等方面的外部压力加大,今后这些方面的贸易摩擦还会继续出现。 第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长期依赖进口。近些年来石油等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这些都对我国经济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四,“十一五”时期,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但是近年来油价持续攀升,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未来世界经济仍有可能发生较大波动,从而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问: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答: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中国对外贸易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从外部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步伐继续加快。从国内情况看,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对外贸易作为联系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必将不断取得新的发展。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依然面临着挑战。主要是:世界经济发展有较多不确定因素,石油价格攀升,地区冲突和恐怖活动不断,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增多,发达国家仍然限制高新技术输往中国。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增大,粗放型增长方式有待改变。

挑战机遇论文参考文献

当时收到了很多经济的底径干扰大飞到某一个特定区域的时候再做厂里的态势画面突然出现了红色的告警这句我们三十公里的地方有两架飞机正快速的向我们递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 .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示例: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分析 .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摘要:进入新的世纪,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思考和部署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必须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置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这是符合当代经济、科技发展规律的重大决策。目前,国内有许多人仍然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发展是弊大于利、挑战大于机遇。但中国数年的发展证明机遇与挑战同在,只要选择合适的模式,经济全球化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机遇和挑战 国内外环境 经济全球化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整体分析1.1 从国内来说发展的条件可以说愈加雄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济结构正在加快转型,市场需求的潜力非常大,目前的资金供给比较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有很大提高。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但是,国内也同样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比如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它需要大量的资源、能源,这些资源和能源不是单靠国内就能解决的,这方面的平均优势非常特殊。再如:要扩大内需,但是如何扩大内需?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不仅需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加人民收入,而且还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人民的后顾之忧。再如,现在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大学生、进城农民工和部分城市居民就业的困难还很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1.2 从国际来说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对霸权主义构成制约。经过全球化深入发展,使世界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科技创新,孕育着新的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在牵制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速度还比较缓慢,尤其是围绕着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另外,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某些国家的一些做法,有可能会不断的对我们形成一些冲击,如:美国的宽容量化政策,就有可能引发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对我们的国内经济产生影响,所有这些都需要高度警惕。2 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有利条件2.1 首先,从国内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强化了加快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明显改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利于我国拓展发展空间,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具体来讲,国内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1 雄厚的物质基础将为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工业的持续增长,使许多重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另外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不断提高的劳动力素质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据测算,我国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在2030年以前将持续上升,使我国未来发展有充足的劳动力保证。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教育得到明显加强,大学的招生人数和入学率不断上升,这为人力资本的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2.1.2 积极推进的结构调整将为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消费结构升级,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市场条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显著改善、不断升级,已从温饱型进入小康型,消费正经历从百元、千元级到万元级的转变,食品、衣着和其他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比重明显下降,住房、汽车、电脑、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消费支出比重迅速上升。另外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地区结构优化将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并为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奠定基础。近20多年来,我国各地区加快发挥比较优势,综合经济实力有较大增强。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特色经济,开始培育出有一定竞争力、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主导产业,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国家制定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政策措施,将有力地推进全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2.1.3 不断优化的体制环境将为发展增添新的活力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所有制结构的不断优化,使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更加活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集体经济在改革重组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国有经济通过采取新的有效实现形式,控制力进一步增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明显,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各类生产要素市场获得显著发展。通过大力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开始形成。 宏观调控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使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2 其次,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也为我国形成世界制造业基地提供了契机。具体来讲,国际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2.1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广阔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它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较之拉美、南亚、中东欧和俄罗斯等地区,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社会比较稳定等方面的优势,更可能得益于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浪潮,这是我国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因此,要适时、有选择地将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产业“接过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快产业转换与升级。2.2.2 新科技革命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巨大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经济的日益融合,推动了经济增长、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历史条件下,只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技术进步的力量将对我国经济的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3 我国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3.1 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加剧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决定了我国未来几十年将处于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阶段。因此,节约资源、增强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特别是重视对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矿产资源的储备和保护,成为我们今后要长期面对的战略性课题。3.2 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农村教育严重滞后、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等方面。3.3 经济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目前,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强化,对我国未来出口的增长形成较大障碍。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增大。从制造业来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制造业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些差距都将使我们的企业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3.4 国家经济安全存在隐患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内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出现较大缺口,更多地依靠国际市场加以弥补。此外,我国的许多关键设备都要依赖进口。由于我国工业中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业和产品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设备受制于人。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将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甚至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4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今后一个时期,对我国的发展来讲,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机遇只是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机遇期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必然走向繁荣昌盛。历史上因丧失机遇而。导致落后、走向衰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经济腾飞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就能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反之,机遇临而不觉,面对机遇而无为,就会延缓发展,造成落后。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统筹安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个是我自己写的,已经发表过了,给你做一下参考吧,你可以上再网查一下,多找点儿资料,自己攒一篇出来就行,挺好整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摘要:进入新的世纪,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思考和部署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必须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置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这是符合当代经济、科技发展规律的重大决策。目前,国内有许多人仍然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发展是弊大于利、挑战大于机遇。但中国数年的发展证明机遇与挑战同在,只要选择合适的模式,经济全球化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机遇和挑战 国内外环境 经济全球化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整体分析1.1 从国内来说发展的条件可以说愈加雄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济结构正在加快转型,市场需求的潜力非常大,目前的资金供给比较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有很大提高。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但是,国内也同样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比如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它需要大量的资源、能源,这些资源和能源不是单靠国内就能解决的,这方面的平均优势非常特殊。再如:要扩大内需,但是如何扩大内需?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不仅需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加人民收入,而且还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人民的后顾之忧。再如,现在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大学生、进城农民工和部分城市居民就业的困难还很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1.2 从国际来说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对霸权主义构成制约。经过全球化深入发展,使世界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科技创新,孕育着新的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在牵制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速度还比较缓慢,尤其是围绕着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另外,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某些国家的一些做法,有可能会不断的对我们形成一些冲击,如:美国的宽容量化政策,就有可能引发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对我们的国内经济产生影响,所有这些都需要高度警惕。2 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有利条件2.1 首先,从国内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强化了加快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明显改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利于我国拓展发展空间,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具体来讲,国内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1 雄厚的物质基础将为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工业的持续增长,使许多重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另外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不断提高的劳动力素质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据测算,我国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在2030年以前将持续上升,使我国未来发展有充足的劳动力保证。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教育得到明显加强,大学的招生人数和入学率不断上升,这为人力资本的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2.1.2 积极推进的结构调整将为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消费结构升级,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市场条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显著改善、不断升级,已从温饱型进入小康型,消费正经历从百元、千元级到万元级的转变,食品、衣着和其他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比重明显下降,住房、汽车、电脑、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消费支出比重迅速上升。另外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地区结构优化将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并为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奠定基础。近20多年来,我国各地区加快发挥比较优势,综合经济实力有较大增强。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特色经济,开始培育出有一定竞争力、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主导产业,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国家制定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政策措施,将有力地推进全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2.1.3 不断优化的体制环境将为发展增添新的活力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所有制结构的不断优化,使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更加活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集体经济在改革重组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国有经济通过采取新的有效实现形式,控制力进一步增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明显,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各类生产要素市场获得显著发展。通过大力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开始形成。 宏观调控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使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2 其次,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也为我国形成世界制造业基地提供了契机。具体来讲,国际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2.1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广阔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它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较之拉美、南亚、中东欧和俄罗斯等地区,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社会比较稳定等方面的优势,更可能得益于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浪潮,这是我国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因此,要适时、有选择地将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产业“接过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快产业转换与升级。2.2.2 新科技革命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巨大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经济的日益融合,推动了经济增长、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历史条件下,只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技术进步的力量将对我国经济的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3 我国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3.1 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加剧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决定了我国未来几十年将处于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阶段。因此,节约资源、增强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特别是重视对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矿产资源的储备和保护,成为我们今后要长期面对的战略性课题。3.2 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农村教育严重滞后、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等方面。3.3 经济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目前,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强化,对我国未来出口的增长形成较大障碍。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增大。从制造业来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制造业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些差距都将使我们的企业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3.4 国家经济安全存在隐患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内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出现较大缺口,更多地依靠国际市场加以弥补。此外,我国的许多关键设备都要依赖进口。由于我国工业中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业和产品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设备受制于人。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将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甚至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4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今后一个时期,对我国的发展来讲,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机遇只是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机遇期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必然走向繁荣昌盛。历史上因丧失机遇而。导致落后、走向衰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经济腾飞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就能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反之,机遇临而不觉,面对机遇而无为,就会延缓发展,造成落后。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统筹安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宏观经济管理》2004年第5期[2]李光 信息网络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4):38—40.[3]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1)[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26.[3][4]李光.我国加入WTO面临科技与管理的挑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28—30

食品检测机遇与挑战论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按成教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3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4年9月26日"或"2004-09-26".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中国互联网经过10年的持续发展。目前在普及应用上正步入崭新的多元化应用阶段。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宽带用户、网络国际出口带宽、上网方式和途径、网络应用服务更趋多样化。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广度、信用度、依赖度正在逐步提高。随着网络提供的功能和服务的进一步完善,网络应用化、生活化服务正逐步成熟。互联网的影响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中国互联网整体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但中国地区之间互联网发展水平、普及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呈现"东快、西慢,城快、村慢"的特点,因此,加大对于互联网应用和发展的研究力度,借鉴国外互联网应用的成功范例引入和普及互联网应用的先进经验是当务之急。 2.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从全国人口来看,互联网普及率还很低,仅有7.9%,与世界平均水平约14%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普及互联网,让更多人来使用互联网是任重道远的事情。 第二,网上信息资源还不够丰富,质量比较好的、能反映我国优秀文化的、对广大网民有真正用处的信息还不够多。根据国信办的调查,截至2004年底,我国共有6.5亿中文网页,比2003年底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仅占全世界网页数量(300多亿)的2%,比例很低。因此我们需要网上有更多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健康的、有质量的、有针对性的内容。 第三,目前,互联网产业虽然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网络应用水平和实效(即网民的用户体验)还比较初级。在技术驱动下产生的包括网络游戏、电子商务、无线宽带、VoIP、P2P等新的应用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 第四,新技术发展遭遇机遇和挑战。当前国外互联网新技术层出不穷,一直处于互联网发展的领先地位,而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需要更加努力,迎头赶上。 第五,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面临严峻挑战。网络文明要靠政府法制、行业自律、网民的自觉来维护,而最关键的应该是网民素质的提高。就像交通管理一样,有交通法规的限制,也有警察的监管,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司机素质的提高,否则交通事故还是无法避免的。同时,提供内容、服务的企业也应当承担其责任,实施行业自律。 3.论文提纲 我国互联网在若干领域的应用 1.互联网在政府中的应用 2.互联网在企业中的应用 3.互联网在消费群体中的应用 我国互联网应用前景 1.互联网将加速融入我们的生活 2.互联网经济逐渐产生效益 3.宽带网络建设打通互联网应用瓶颈 4.互联网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指导教师意见: (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 指导教师: (亲笔签名) 年 月 日 系部审查意见: 系部负责人: (亲笔签名) 年 月 日

你好,希望我们可以帮你。相关资料在知网,万维网能查到资料。论文不会写,最关键的是要把心态放正,一步步来,多看点范文,看看别人怎么写的,食品安全与检测方面论文是我们特长,我们的服务特色:支持支付宝交易,保证你的资金安全。3种服务方式,文章多重审核,保证文章质量。附送抄袭检测报告,让你用得放心。修改不限次数,再刁难的老师也能过。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定位与建设规划一、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定位食品工业一直是广东轻工业的主要组成和支柱产业。广东食品工业的高速发展已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全国食品工业的龙头。目前有行业二十多个、企业数2000多个、从业人员30 多万,并成为全国食品工业的龙头,而且大量出口创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内地食品工业的蓬勃兴起,广东的食品工业的发展已面临竞争更激烈的环境。广东食品工业要继续保持全国的龙头地位,迎接挑战,除必须比过去更快地采用各种新的生产技术外,在管理体制上还必需尽快与国际接轨,企业的立足点不能限于国内标准,必须抬高生存起点。尽快推广当今国际上在食品行业流行的各种管理体制和方法,保持良好的竞争力。例如HACCP管理体系的实施可以使产品达到国际安全要求,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安全保证能力。当前我国食品行业质量控制体系还不完善。在近五万多家食品企业中,只有1500多家企业的产品获得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质量安全(QS)标志。400多家企业获得HACCP认证,而通过ISO14000认证的食品企业则更少。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尽快推广采用这些新的管理体制对生产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情况是:除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技术、质量管理水平较高外,大量的中、小型企业还严重缺乏素质高、能力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实施型人才。要想使企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就必需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国家劳动部已将食品行业的多个工种列为技术监督行业必须持证上岗的工种。对食品行业职业素质等各方面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这就给我们进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国家《1996-2010总体规划》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我国的食品工业,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据我们调查,目前广东省食品行业做从业人员多但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却严重缺乏,且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远不能适应食品行业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食品行业高职人才是社会迫切需要,也是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癌症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而在诸多环境因素中膳食与营养占有重要的地位。总热量的与某些肿瘤的发病率呈正相关,脂肪与肿瘤的发生率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蛋白质可影响某些酶的活力从而在改变致癌物质中起重要作用,膳食纤维既可预防由某些化学致癌物诱发的癌变,又能调整体内激素或内源摄取性肿瘤抑制剂,许多微量元素对保护机体正常的内环境稳定是必需的。合理科学的膳食是预防癌症,降低其发病率的首要措施,如果人们营养得到改善,则可减少保健费支出的10%,还可减少由于饮食引起的疾病的10%,但是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些。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已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但儿童的身体素质却变差了,而孩子的营养状况主要是外界造成的,许多家长缺乏基本的营养学常识,存在严重消费误区。青少年一日三餐的比例失调,也严重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在富裕人群中由于人们认识的偏差,摄取的脂肪量已超出了安全范围,导致这一人群肥胖和慢性病的增长趋势明显。虽然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吃更加关心,以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怎样才能吃得好,吃得安全可靠,吃得营养科学有水平,很多人并不知道。因此,我们要注重营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民整体的营养意识。当前我国社会上营养师奇缺缺高口达十几万,社会上急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懂得食品营养卫生及合理搭配平衡膳食的高级营养师,为我们开办本专业提供了广阔和空间。

中国经济发展与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参考文献: 浅谈加入WTO给我国金融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年 第22卷 第04期 作者: 陈穗勇, 浅谈加入WTO给我国金融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陈穗勇, 期刊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SUN YATSEN UNIVERSITY FORUM 2002年 第04期 - 加入WTO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作者:李琳,鲍勇, 期刊-核心期刊 山东经济SHANDONG ECONOMY 2001年 第03期 - 面对WTO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 作者:张越, 期刊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NZHOU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2年 第04期 - 加入WTO-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Entering WTO-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confronting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作者:李冬梅, 期刊 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LIAONING TAXAION COLLEGE JOURNAL 2001年 第03期 - 加入WTO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 Confronted When China Enters Into WTO 作者:胡国杰, 期刊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NZHOU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3年 第02期- 加入WTO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作者:王萍, 期刊-核心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INDUSTRIAL TECHNOLOGY & ECONOMY 2002年 第02期- 加入WTO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挑战和对策 作者:曾明,郭有钦, 期刊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PINGXIANG COLLEGE 2002年 第02期- 加入WTO迫使国有商业银行上市 作者:卢琼,闻婷, 期刊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INNER MONGOLIA SCIENTECH AND ECONOMY 2004年 第13期- 商业银行应对"入世"挑战的对策思考 Reflections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ommercial Banks to WTO Entry 作者:王秀卿, 期刊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2年 第02期- WTO-中国金融——浅谈国有商业银行如何抓住机遇加速发展 作者:刘晓东, 期刊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2年 第04期- "入世热"中的"冷"思考--也谈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Thinking of heat in cloldness of WTO-Aslo talking about national commercial bank facing the chance and challenge 作者:胡云祥,殷凤云, 期刊-核心期刊 黑龙江社会科学HEILONGJIANG SOCIAL SCIENCES 2001年 第01期- 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条件及发展对策 作者:王玲玲, 期刊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DONG FINANCE INSTITUTE 2002年 第05期- 论加入WTO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挑战与对策 作者:程宗璋, 期刊-核心期刊 南京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 2001年 第11期 -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如何面对WTO的挑战 How Do State Commercial Banks Face the Challenge Brought about by WTO 作者:黄晖, 期刊 湖南商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NAN BUSINESS COLLEGE 2000年 第06期- 我国商业银行的开放对加入WTO的战略反应 The Strategic Response of the Open of our Country's Commercial Bank to Joining

当时收到了很多经济的底径干扰大飞到某一个特定区域的时候再做厂里的态势画面突然出现了红色的告警这句我们三十公里的地方有两架飞机正快速的向我们递

这个是我自己写的,已经发表过了,给你做一下参考吧,你可以上再网查一下,多找点儿资料,自己攒一篇出来就行,挺好整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摘要:进入新的世纪,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思考和部署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必须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置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这是符合当代经济、科技发展规律的重大决策。目前,国内有许多人仍然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发展是弊大于利、挑战大于机遇。但中国数年的发展证明机遇与挑战同在,只要选择合适的模式,经济全球化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机遇和挑战 国内外环境 经济全球化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整体分析1.1 从国内来说发展的条件可以说愈加雄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济结构正在加快转型,市场需求的潜力非常大,目前的资金供给比较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有很大提高。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但是,国内也同样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比如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它需要大量的资源、能源,这些资源和能源不是单靠国内就能解决的,这方面的平均优势非常特殊。再如:要扩大内需,但是如何扩大内需?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不仅需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加人民收入,而且还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人民的后顾之忧。再如,现在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大学生、进城农民工和部分城市居民就业的困难还很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1.2 从国际来说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对霸权主义构成制约。经过全球化深入发展,使世界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科技创新,孕育着新的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在牵制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速度还比较缓慢,尤其是围绕着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另外,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某些国家的一些做法,有可能会不断的对我们形成一些冲击,如:美国的宽容量化政策,就有可能引发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对我们的国内经济产生影响,所有这些都需要高度警惕。2 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有利条件2.1 首先,从国内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强化了加快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明显改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利于我国拓展发展空间,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具体来讲,国内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1 雄厚的物质基础将为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工业的持续增长,使许多重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另外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不断提高的劳动力素质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据测算,我国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在2030年以前将持续上升,使我国未来发展有充足的劳动力保证。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教育得到明显加强,大学的招生人数和入学率不断上升,这为人力资本的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2.1.2 积极推进的结构调整将为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消费结构升级,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市场条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显著改善、不断升级,已从温饱型进入小康型,消费正经历从百元、千元级到万元级的转变,食品、衣着和其他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比重明显下降,住房、汽车、电脑、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消费支出比重迅速上升。另外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地区结构优化将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并为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奠定基础。近20多年来,我国各地区加快发挥比较优势,综合经济实力有较大增强。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特色经济,开始培育出有一定竞争力、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主导产业,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国家制定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政策措施,将有力地推进全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2.1.3 不断优化的体制环境将为发展增添新的活力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所有制结构的不断优化,使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更加活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集体经济在改革重组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国有经济通过采取新的有效实现形式,控制力进一步增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明显,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各类生产要素市场获得显著发展。通过大力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开始形成。 宏观调控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使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2 其次,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也为我国形成世界制造业基地提供了契机。具体来讲,国际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2.1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广阔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它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较之拉美、南亚、中东欧和俄罗斯等地区,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社会比较稳定等方面的优势,更可能得益于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浪潮,这是我国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因此,要适时、有选择地将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产业“接过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快产业转换与升级。2.2.2 新科技革命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巨大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经济的日益融合,推动了经济增长、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历史条件下,只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技术进步的力量将对我国经济的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3 我国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3.1 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加剧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决定了我国未来几十年将处于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阶段。因此,节约资源、增强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特别是重视对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矿产资源的储备和保护,成为我们今后要长期面对的战略性课题。3.2 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农村教育严重滞后、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等方面。3.3 经济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目前,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强化,对我国未来出口的增长形成较大障碍。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增大。从制造业来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制造业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些差距都将使我们的企业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3.4 国家经济安全存在隐患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内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出现较大缺口,更多地依靠国际市场加以弥补。此外,我国的许多关键设备都要依赖进口。由于我国工业中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业和产品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设备受制于人。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将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甚至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4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今后一个时期,对我国的发展来讲,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机遇只是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机遇期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必然走向繁荣昌盛。历史上因丧失机遇而。导致落后、走向衰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经济腾飞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就能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反之,机遇临而不觉,面对机遇而无为,就会延缓发展,造成落后。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统筹安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宏观经济管理》2004年第5期[2]李光 信息网络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4):38—40.[3]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1)[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26.[3][4]李光.我国加入WTO面临科技与管理的挑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28—30

经济全球化机遇与挑战论文范文

这里有:举例:【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经济全球化不仅为我国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而且有利于加快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国内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但经济全球化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挑战。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下,必须:(1)树立在国际竞争中求发展的意识;(2)培养核心竞争力;(3)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4)转变政府职能;(5)为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规则而努力。【摘 要 题】经济全球化【关 键 词】经济全球化/机遇/挑战【正 文】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是,商品和服务贸易扩展到全球,实现更大范围的国际分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上述定义下,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主权国家开放国内市场,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作为“市场化”的延伸,经济全球化可以从交易范围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贸易和投资范围扩大到全球,在更广阔的空间配置资源;二是市场制度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和采用,这两个方面是经济全球化同一过程中并行的两种趋势。然而,经济全球化是“双刃剑”,它必然给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挑战。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1.经济全球化为我国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经济全球化使资本、技术、人才等重要资源可以更加自由地在国际上流动,使我们有机会利用国际上的资源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使我国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后发优势。有人认为,中国是开放和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2000年,中国的gdp是开放之初1978年的7.4倍。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加快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逐步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当中,使国内和国际市场接轨,使我国企业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些都有利于我国熟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际市场规则,建立市场经济机制。3.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国内企业的成长和发展。(1)经济全球化使国内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成本,获得更多利润,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品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国内企业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取经济利益。(3)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下,可以加速国内企业改革的步伐,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促进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增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4.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福利水平。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由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降低,可以避免人为因素对产品和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避免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流动的扭曲,商品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更加自由的流动,各国的消费者可以享受更加丰富的商品,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受益最大的就是消费者。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1.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的民族工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冲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族工业一直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在我国加入wto后,这种冲击对一些产业来讲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据有关方面分析,加入wto后,汽车、制药、农业、电信、航空、计算机、金融等七个方面受冲击较大。其中,汽车工业是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主要表现在:第一,面临缺乏规模经济的冲击。汽车工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只有规模上去了,价格才能降下来。而我国1998年全国汽车产量是163万辆,轿车是50.71万辆,只相当于外国一家汽车制造厂的产量,甚至只相当于外国汽车制造厂一条流水线的产量。第二,面临全球汽车生产能力过剩的冲击。目前全球汽车生产能力过剩2000万辆,通用、福特、大众、丰田等几大生产巨头纷纷加大开拓海外市场的力度,中国目前200人拥有一辆汽车,显然是一个潜在的汽车大市场,必然会受到外商的青睐并尽最大可能挤入中国市场,这无疑会对我国汽车工业产生严重的冲击和威胁。第三,面临关税逐步下降的冲击。目前我国汽车平均关税为80%~100%,尽管正式文件尚未面世,但关税降低20%是起码的,这意味着关税降低后的进口汽车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此外,汽车工业自主开发能力弱、劳动生产率低下、缺乏竞争优势等都使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巨大的压力。虽然中国的轿车工业可以作为幼稚产业进行保护,但保护的时间也只有五年左右,充其量十年。那些规模小、成本高、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将难以生存。汽车工业进入大规模资产重组将是大势所趋。2.经济全球化可能使我国产业结构低级化、边缘化。经济全球化虽使我国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得到较大发展,但无法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也无法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现代化。同时,过度发展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还会使自然资源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资源浪费严重。3.国际经济运行中“游戏规则”的适应问题。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它们适应以自己为主导制定的经济规则和经济秩序,没有制度和体制方面的限制,只有协调各利益集团方面的困难。而对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我国来说,由于市场机制还没有充分建立,对市场制度的支持能力较弱。在此时,适应不熟悉甚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规则显然是困难的。4.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起点和实力决定了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相对劣势。尽管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有这样那样的挑战,但由于其具有经济发达、技术经验、产业结构优化等优势,且处于“中心”,因而能有效地避免全球化的挑战。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不具备上述优势,且处于“外围”,因而处于相对劣势。5.我国企业竞争力薄弱。在全球化趋势不十分明显的时期,我国企业在规模、效益、研发能力等方面表现得不尽人意,此时,企业的竞争范围主要以本土为界,这就意味着本地企业由于长期的经营历史和对本地的深刻了解,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一些保护政策,使企业处于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将在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上与更为强大的对手竞争。而我国企业竞争力薄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恐怕并非易事。三、经济全球化下我国的发展策略1.树立在国际竞争中求发展的意识。闭关锁国,游离于全球化主流之外显然没有出路。从正面效果看,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增长财富和发展经济的机遇。综观中国近现代史,我们已经错过了太多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懂得珍惜机遇,利用机遇。从中国改革开放自身的实践来看,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动参与者。世界银行认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少数几个最大的赢家之一。截至2000年,中国的国际贸易规模在过去的22年里扩大了约22倍,世界排名从开放之初的第32位上升到第9位,年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80年代初的不到20亿美元,上升到现在的200亿美元左右,从1993年以来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外商投资东道国,如今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已达3500亿美元。2.培养核心竞争力。从企业的角度讲,只有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具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企业才能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因此,中国企业必须面对现实,树立信心;必须考虑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认识到创新的重要作用。创新是企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对中国企业来说,创新能力不足是影响中国企业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方面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政府也应在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1)政府应打破垄断,打破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为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培养企业竞争力;(2)政府应在wto允许的范围内,为企业提供适当的保护;(3)政府应在培养企业竞争力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持。3.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各国都在积极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力争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我国也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要进一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张和强化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有选择、有重点、有突破地发展智力密集或知识密集型产业。今后五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要突出这样几个方面:——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把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放在重要位置,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抓好关键环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有选择地加快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建设高速宽带信息网络、关键集成电路、新型运载火箭等重大高技术工程,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资源战略问题。——加快服务业发展。发展服务业是促进结构升级和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要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4.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治经济体制。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就要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转变政府职能,要求政府必须按照公开、透明、非歧视等原则改变管理方式。首先,要完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行政企分开。政府要健全市场体系,强化市场功能,不断完善各种市场规则,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其次,要实行依法治国,用法律规范政府对国家的管理,规范政府的行为,提高政府决策和行为的透明度。5.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致力于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规则。现行的国际经济规则大多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而建立起来的,因此它更能反映发达国家的意志和利益,对发展中国家带有歧视性。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增强,我们应该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规则而努力,使广大发展中国家能够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参考文献】[1] 秦晓,凌晓东.经济全球化:目标、途径和我们的选择[j].国际经济评价,2002,(1-2).[2] 陈涛涛.培养核心竞争力受益于全球化的关键[j].国际经济合作,2002,(2).[3] 蔡芝芳.经济全球化下的发展中国家[j].兰州学刊,2002,(1).【原文出处】黑龙江社会科学【原刊地名】哈尔滨【原刊期号】200302【原刊页号】48~50【文章日期】2003-01-10【作者简介】蒲明,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08蒲明(197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工程学院管理系教师,从事经济管理、国际贸易研究。中图分类号:f120. 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03)02-0048-03

08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从全球通胀升温不止到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世界经济出现二战以来首次负增长,贸易出现大幅度下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正日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不容忽视。正确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与力度,增强政策的弹性和灵活性,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形势2010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养精蓄锐、调整力量的转折点,在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和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世界经济复苏势头较为强劲,发达国家探底企稳,发展中和新兴国家稳步回升。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继续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发达经济体财政赤字攀高,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严峻、迪拜及希腊债务危机等也一再表明: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2011年,尽管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向好,但是各国经济刺激计划基本结束,世界经济、贸易和工业生产难以保持2010年的反弹性增长,增速可能明显放缓;就业、债务、通胀等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可能继续释放,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也可能进一步分化。世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私人需求乏力,美国继续受失业困扰,欧元区面临财政紧缩压力,日本则继续面临通缩压力,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对于我国而言,这些新变化、新格局都意味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其一,贸易保护主义威胁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随着金融危机缓解和世界经济复苏,国际社会在危机之初所展现的协作精神有所动摇,一些与全球化背道而驰的观点和做法日益凸显,有的国家口头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在行动上则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贸易保护主义在抬头。实际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经济体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完全脱离全球经济,单靠自身力量来求得发展,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世界经济还比较脆弱,就业机会还不多,失业率比较高,如果各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贸易格局将发生重大改变,世界经济复苏面临危机,我国对外贸易受到巨大挑战。其二,我国产业结构受到了来自美欧国家的高端挤压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低端挤出。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欧洲等国家是靠金融扩张来支持赤字消费的,他们出口高科技产品,然后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老百姓靠信贷消费。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大于国内需求,生产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只能依赖出口。但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去杠杆化,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由此减少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加大了我国出口压力。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洪都拉斯、越南、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产品也纷纷打入欧美市场,他们利用比我国更加低廉的资源和劳动成本,生产比我国成本更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其替代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势头,就像当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替代“亚洲四小龙”一样。其三,我国面临着经济下行和通胀压力上升并存的局面。今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依然比较平稳,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主力,但是在经济结构调整、货币政策由松趋紧、出口增速回落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同去年相比,经济增速呈现出小幅回落的趋势,GDP同比增速“前低后高”。而且从去年底开始,我国国内食品价格涨势接连启动,直至目前为止,推动物价上涨的诸多因素依然存在:货币持续超发;劳动力成本继续上升;输入型通胀压力和“热钱”流入不减。这将使得通货膨胀呈现出长期化趋势。据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透露,经过金融危机的调整,我国的货币存量已超过10万亿美元,居全球首位,货币存量与GDP的比重达到200%。他还表示,货币供应超量将导致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形成泡沫,一旦形成的泡沫突然间破裂,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其四,我国就业的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骤然爆发,异常尖锐。作为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又处在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交汇到一起,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再加上金融风暴的侵袭,企业岗位大量流失,大批农民工失去原有的工作,新增劳动力就业渠道堵塞,加剧了大学生及其他群体的就业困难。不仅如此,应对这样错综复杂的局面,常态下解决就业的措施明显不足,必须依靠宏观与微观、应急和长效、直接与间接等多种组合性政策措施和渠道来解决。三、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首先,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仍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短缺资源则可以通过国际交换而得到弥补。而且一国要发展经济不应只注重其经济总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追求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变革,参与全球化就使得我国可以直接利用较先进的科技成果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在较高的起点上发展经济,绕过传统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弯路,发挥“后发优势”,在建立现代经济结构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绿色产业在全球的兴起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契机。发展新兴绿色产业不仅有利于我国保护环境、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推动产业升级,而且由于其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为我国赶上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发展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供了良好契机。此外,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为我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需求创造了机会。最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然而,我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仍然不高,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力量此消彼长,主要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上升,而且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还将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这有利于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四、结语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依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准确判断未来走势,增强忧患意识,从变化着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积极因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变经济波动期为发展机遇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经济全球化的历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经济步入高速发展轨道,世界各国各地区在资源、资金、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互补性进一步增强,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于是世界经济日益发展成为一个整体。这种趋势我们称之为“经济全球化”。探寻经济全球化的源头,可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城市国家出现了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早期资本家、冒险家渴望得到欧洲之外的特产(如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将欧洲的商品销售到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以图发财致富;同时又要绕开控制了东西方商路的奥斯曼土耳其,所以以葡萄牙、西班牙为首开始了探索到达东方的新航路的历程。经过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探索,到达东方及环球航行的新航路开辟出来。新航路的开辟,彻底宣告世界各地隔绝状态的终结,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也是殖民国家对殖民地征服掠夺的过程。美洲大片的庄园被开辟出来,导致了“三角贸易”的兴起与繁荣;欧洲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往非洲,但交换的是近亿的黑奴;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等整船整船地运往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8世纪,英国逐步征服了印度,大肆掠夺印度的棉花等原材料,并把棉布等商品倾销到印度。由此可见,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繁荣与非洲、美洲、亚洲有着密切的联系,欧洲不再是独立地发展经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科学技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劲的动力。1765年,英国织布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了。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用于纺织部门,将人类推进到蒸汽时代。随后,交通运输等部门使用蒸汽动力,火车、汽船相继发明问世,生产效率获得飞速提高。此后,法国、美国等国也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销往国外,亚非拉地区成为其工业原料供应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但东方从属于西方。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汽车、电报、电话、飞机等相继问世,并投入使用,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促使垄断组织形成、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1869年埃及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并被英法控制,1914年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并被美国控制,这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航程,便利了列强攫取世界范围内的利益,把世界经济活动从时间、空间上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形成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经济,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快速。这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优势互补、互相依存,日益紧密地形成一个整体,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不断发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东西方两大集团剑拔弩张局面消失,世界呈现“一超多强”格局。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力量在不断增长,成为有效扼制美国霸权主义的重要力量;世界局势得到缓和,各国都制定了适合本国发展的政策,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便利条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竞争中取胜。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是国际金融的发展,同时金融机构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更加现代化,国际资金流通速度随之加快,国际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是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跨国公司为获得超额利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企业内部分工,形成国际生产和营销网络,使一国的生产与多国的生产紧密相联。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济活动,带动了贸易、资本、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国际化,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2002年,中国海尔集团已在美国、意大利、摩洛哥等地建立13家工厂,在海外有8个设计中心,4万多个营销网点,12家海外销售公司,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贸易摩擦、贸易冲突不断,因而需要建立完善的国际协调机制。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负责对世贸组织成员之间发生的分歧进行仲裁,以促进成员国开放市场和公平贸易,实现世界贸易的自由化。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掀开了中国经济发展新的一页,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体化趋势,出现了一体化的经济区域集团,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商品、劳动力、技术等的国际流动,有利于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促进各国及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将获得最大利益,这将压缩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从而拉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执行同样的“游戏规则”,承担基本相同的国际责任和义务,面临巨大的挑战和严重的压力,甚至有的国家付出惨重代价。再次,经济运行风险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普遍增大,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更密切,因而更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如2008年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导致世界经济严重下滑,大批银行倒闭、大批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要规避其对我国不利的一面,利用其对我国有利的一面,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抢抓机遇,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浅议当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摘 要:基本建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规律,需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去实现。关键词:工程管理;项目管理一、传统管理体制不适应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基本建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程建设采用建设单位(建设指挥部)、设计单位、施丁单位、物资供应单伦分工协作的体制,对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员献。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棋越来越大,上程内容越米越复杂,建设要求越来越高,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传统的以工程建设单位(建设指挥部)为主体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日益显示出其各主要环节设计、施工、物资供应之间互相分割与脱节,工程建设周期长,工作效率不高,投资效益低下等缺点。二、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呼唤专业管理组织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规律,需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去实现,也就是说,需要有专门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为之服务。这种组织应该有与项目管理相应的功能、机构、程序、方法和技术;有相应的资质、人才、经验,能够为业主提供最优秀的项目管理服务,能够为业主创造最大限度的效益。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的英文简称)推荐的项目管理模式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为代表的模式,这种模式业主在委托完成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招标选择承包商,但承包商不负责设计。另一种是以FIDIC《设计——建造与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为代表的模式,这种模式业主在完成雇主要求或项目定义的基础上,通过招标选择总承包商,这种模式承包商负责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全过程服务,这就是EPC总承包模式。FIDIC合同条件是在总结近百年来工程承包合同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次修改出版的范本。它反映了建设项目的共同规律;充分考虑和兼顾了业主、承包商、分承包商各方的责、权、利,力求不偏袒任何一方:它的有关条款以法律为依据,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进,按照国际工程承包的惯例进行编写,许多条款在工程承包界都有共同的理解,具有科学、公正、严谨、规范化和国际化的特点。三、有关当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一)大力推广采用FIDIC项目管理模式和FIDIC合同条件我国已在一些大型工程和国际承包工程中采用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采用还不够普遍,宣传面也不够广泛。1999年,FIDIC出版了一套新的合同条件范本.对老版本从结构上、定义上和适用范围上作了较大改进,这对我国工程项目承包业将起积极作用。我们应尽快组织制定以FIDIC合同条件为基础的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同范本,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改变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一些业主单位和部门主管领导观念陈旧.地方和部门条块分割,在项目管理上政企不分,行政干预盛行,保护主义严重的局面。尽快让工程项目管理从传统的自营式管理走向社会化、专业化的市场运作模式,实现同国际惯例接轨。(二)大力培育EPC全功能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目前我国设计力量和施工力量总体过剩,设计队伍和施工队伍都存在“僧多粥少”现象,而专门从事EPC全过程项目管理的力量却十分路弱,能为业主提供全过程项目管理服务和具有EPC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寥寥无几。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对全过程项目管理能为项目和业主创造可观效益这一点认识不足。实践证明,全过程项目管理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服务活动,是最能为业主创造价值和效益的一种服务。二是对项目管理要求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项目管理需要专业化这一点认识不足。国内有相当多的业主和主管领导认为项目管理很简单,谁都可以管理,因而不愿意委托专业化的工程承包公司实施工程项目管理。为迅速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在我国大力培育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我国大型设计院最有条件改建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我国大型设计院最有条件改建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因为设计在工程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设计院人才较集中,人才资源丰富。把一批骨干设计院转变为具有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是当前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三)加快落实投资项目法人制,组织业主培训1992年国家计委颁发了《关于建设项目实行业主责任制的暂行规定》,并随后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又指出:全面实行投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收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投资约束机制。这使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二点:一是业主责任问题。业主责任问题的根本还是“真业主”和“假业主”的问题没得到彻底解决。业主是项目的投资主体,而由于所有权和机制上的各种原因,业主真正关心的或者在决策时实际上考虑的,往往不是项目的最终效益,在立项阶段,他们往往考虑怎样使项目能被批准,什么时候能被批准;在决定项目管理模式时,他们必须考虑如何附和政府官员的意志;在决策是否推行EPC总承包时,他们更关心本邪门人员安排及利益等。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浪费和腐败,最终后果是损害项目的效益,造成大量的无效投资。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项目法人责任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二是业主素质问题。业主是项目的投资主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最大的决策权,能否正确决策取决于业主的素质。业主不一定必须是项目管理专家,但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的业主应该具备必要的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他们应该了解项目管理费用、进度、质量三大控制,他们应该懂得项目的费用不一定越低越好,费用低到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程度,工程就会出质量事故。进度也不一定越快越好,建设周期压缩到不合理程度,就会不得不增加费用或影响质量;质量也不一定越高越好,质量的标准应是适宜和合格,质量过剩是一种浪费。也就是说,应该用最终创造的效益来衡量和决定项目的合理费用、合理周期和合格的质量标准。当业土盲目拍板一个不合理的费用、不合理的周期或不合理的质量标准,实际上往往已适得其反,埋下了项目失败的祸根。业主的项目管理涉及到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设计和承包商的选择、项目的协调和控制、项目的合同管理和接收等诸多方面。业主既不要代替和过多于预专业化的工程公司的项目管理,又不放弃对项目的监督和控制,这要涉及到项目管理方面的许多知识。实践证明,业主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项目的成败,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以后,对业主(项目法人)进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四)组织开展项目管理技术研究开发,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项目设计、采购、施工是分离的。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咨询公司还为数不多。我国现有的工程咨询公司主要业务是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或评估;现有的设计院不负责采购和施工管理。现有的监理公司主要任务实际上是项目施工阶段的现场施工质量监督,因此,对于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科学,EPC全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过程以及项目管理技术作为一种科学的先进工具,还缺乏研究、总结和提高。发达国家的某些业主和承包商甚至认为中国的工程公司和承包商目前还不具备独立管理和控制大型工程项目的能力,主要是指我国项目管理技术水平还比较低。提高项目管理技术水平是我国工程建设界的当务之急。为了提高我国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应重视和提倡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

  • 索引序列
  • 新中国的机遇与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挑战机遇论文参考文献
  • 食品检测机遇与挑战论文
  • 中国经济发展与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经济全球化机遇与挑战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