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马蒂尔德论文开题报告

马蒂尔德论文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

马蒂尔德论文开题报告

么是幸福呢?古往今来,无数人执着地追求着各自心目中的幸福,嫦娥怀抱着幸福的梦想,吞下了长生不老丹,飞上九天,成了月中仙子.可独守着寒冷的广寒宫,她是否会感到做神仙的幸福呢.而渴望进入上流社会的马蒂尔德,在戴上项链做着幸福的梦的同时,却没有想到这幸福是那样地短暂,她为她的幸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嗜财如命的葛朗台,拥有如山的金币大概就是他最大的幸福吧.但当他年老力衰地坐在轮椅上盯着他的密室,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念念不忘他的金子时,这样的幸福是多么的可悲.许多时候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幸福看不到,而感觉别人的幸福很耀眼.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对自己不适合,更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正是自己

曼斯菲尔德论文开题报告

作者简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是英国最有天赋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短篇小说大师”称号的一位女性作家。其创作代表着英语短篇小说在20世纪取得的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代表作有《园会》《已故中校的女儿》《海湾》《时髦婚姻》《一杯茶》等。《一杯茶》主人公是一位叫做罗斯玛丽(Rosemary)的贵妇,作者在为主人公命名时也煞费苦心,我们来把主人公的名字拆解,是由两个单词组成:Rose(玫瑰)和Mary(玛丽),可以看出是一个花团锦簇的名字,非常符合主人公贵妇光鲜亮丽的身份,同时Mary谐音marry(结婚),Rose marry似乎是主人公通过名字想传达给读者的最重要的信息点:她嫁了一个好夫婿,家里特别富有,有一个浪漫的婚姻。 是怎样浪漫的婚姻呢?根据罗斯玛丽自己的描述:“她有一个蜜甜的孩子,男的。不,不是彼得——叫迈克尔。她的丈夫简直是爱透了她。他们家有钱,真的有钱,不是就只够舒服的一类,那听着就寒伧,闷劲儿的,像是提起谁家的祖老太爷祖老太太。”她的儿子可不是彼得这种街上一抓一大把的普通孩子,(彼得在英文中相当于中文的张三李四),她的孩子叫“迈克尔”(Michael),迈克尔这个名字在英文中给人一种高大英俊的感觉,并且“Michael”也是基督教中的大天使,她的儿子是超凡脱俗。她的丈夫特别爱她,她的名字也照应了这一点。而且,她家里特别富有,她要买什么东西可以直接到巴黎去买,就像你我到市中心去采购一样简单。通过她带有夸张的描述,我们也就可以看出这位贵妇的虚荣心。作者在小说的开头用全知视角对罗斯玛丽本人进行了客观的描述。罗斯玛丽的外貌并不美,也不能说好看,除非把她分开来看就比较好看,可是一个好好的人为什么要分开来看呢?这是对罗斯玛丽的反讽。“她年纪是轻的,十分时新,穿衣服讲究极了。”她穿得如同她的名字一样花团锦簇。罗斯玛丽读过许多新书,经常在家里办沙龙,出席的都是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这样罗斯玛丽的附庸风雅也就立现纸上。在写这些参加沙龙的人时,作者插入了“怪东西”,“怕得死人的”两个形容词,罗斯玛丽家里举办的沙龙的质量,我们便可知了。购物自然是贵妇必不可少的消遣。罗斯玛丽一般买花是在黎锦街的那家上等花铺买。罗斯玛丽走进铺子,口里说:“我要那些那些。那个给我四把;那一瓶子的玫瑰全要;哦,那瓶子也让我带了去吧。不,不要丁香。我恨丁香。那花不是样儿。”“给我那一球矮个儿的黄水仙。那红的白的也拿着。”听见她讨厌丁香,店里瘦小的女伙计立刻把丁香移开到视线之外,罗斯玛丽指指点点,简直像这个花铺里唯一的女王。罗斯玛丽对花的选择和评判中,也隐藏着她某些性格与心理。罗斯玛丽要了一瓶玫瑰,甚至把瓶子都带走,暗示了她对于浪漫的爱情的期待,或者至少把自己的房间装饰得看起来充满浪漫气息。她讨厌丁香,因为丁香没有形状,她这样的贵妇怎么会喜欢没有形状的花。罗斯玛丽要了黄水仙,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水仙花的原型是一位英俊的男子,他爱上了自己水中的倒影,因为无法接近和拥抱水中的倒影,于是变成了水仙花,水仙花有着浓厚的自恋的意味,暗示了罗斯玛丽的自恋心理,自我感觉良好。罗斯玛丽买了许多花,瘦小的女伙计抱着沉重的花,一颠一颠地跟在她身后,罗斯玛丽并没有任何反应,没有提供任何帮助,也体现了她对于底层人民并没有同情,这也埋下了伏笔,罗斯玛丽后文中对于女乞丐的帮助也是一时心血来潮,虚伪的。一个冬天的下午,罗斯玛丽去古董铺购物,她特别喜欢寇崇街上的那家古董店,“它那儿先就清静,不提别的,你去往往可以独占。”罗斯玛丽可以在这家古董店享受VIP待遇。店里的掌柜好像特别喜欢为她服务,罗斯玛丽一进门,掌柜就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之后就满嘴恭维,可见罗斯玛丽是这家店的贵宾,她用她雄厚的家财在这家店里购买了许多古董。她还有一句嘀咕:“可还是的,这铺子有意思……”隐藏着她对于这家店更深层或者说扭曲的喜好。掌柜开始了他的奉承,“你明白,太太,”“我宝贵我的东西。我宁可留着不卖的,与其卖给不识货的主顾,他们没有那细心,最难得的……”掌柜的声音是恭敬的,如同在下面托着罗斯玛丽,他说这些话也就恭维了罗斯玛丽对于古董的品味。掌柜总是为罗斯玛丽留着最珍贵的古董,这次是一个小盒子,他把蓝丝绒摊开,把盒子放在上面,在描写这一系列动作时,作者把焦点聚焦在掌柜的手上,“他那没血色的指尖”,小心翼翼恭维罗斯玛丽的掌柜形象一下子就在读者心里清晰起来,如果是粗壮的手指,那么就差不多是一位很有主见的人,作者无需费笔墨描写掌柜的全貌,只通过这一细节,便可以以小见大。罗斯玛丽脱下手套来摸这个盒子,罗斯玛丽带着手套表现了她精致的贵妇生活,同时也是她自己给自己与周围世界划的一道优越感的隔离,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或者人都值得她的触摸。“一只精致的小法那盒儿,那釉光真不错,看得就像是在奶酪里焙成的。”这个盒子的材质是非常优质的。“那盖上雕着一个小人儿站在一株开花的树底下,还有一个更小的小人儿还伸着她那一双手搂着他哪。她的帽子,就够小绣球花的花瓣儿大,挂在一个树枝上,还有绿的飘带。半天里还有一朵粉红的云彩在他们的头顶浮着,像一个探消息的天使。”画面里基本是暖色,主角是一对浪漫亲昵的情侣,还有守护天使,说明他们的爱会被天使守护,他们会一直爱下去。感受到这种安定和温暖的感觉,罗斯玛丽就对这个盒子爱不释手,她打开它又关上,如此重复。罗斯玛丽其实打内心里特别需要这种温暖和安定的感觉。罗斯玛丽不自觉地注意到自己的手,衬着蓝丝绒,显得特别好看,这也就照应了前文对于她自恋的暗示。掌柜用铅笔指着这个盖子上的雕花,说“太太,你要是许我点给你看,那小人儿的胸衣上还刻着花呢。”这句话中包含着非常隐晦的性暗示,是对罗斯玛丽身体的赞美。掌柜对罗斯玛丽一次次的恭维,罗斯玛丽一次次买账,于是掌柜对于罗斯玛丽产生了一种畸形的欣赏。罗斯玛丽在享受购物的满足感的同时,也享受着掌柜对于她的畸形的欣赏,这也就是前文罗斯玛丽喜欢这家店的不可言说的原因。从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罗斯玛丽缺乏关爱。罗斯玛丽由于没有带够钱,并没有拥有那个盒子。她站在门外的台阶上,看着这冬天的下午,眼前的景色便是她的现状。外面的天是灰的,空气里有种苦涩的味道,这是她没有得到那个盒子的失落的投射,也是她脱离刚才温暖的画面和购物的满足感后,所面对的真实生活。“对街屋子里的灯光也是这阴瑟瑟的。”房间一般能展现人最深层的内心,这一点曹雪芹在塑造秦可卿这个形象的时候也用过,着力描写秦可卿的闺房。屋子里的灯光阴瑟,也就表现了罗斯玛丽在家里并不能感受到温暖。“街上人匆匆地来往,全躲在他们可恨的伞子底下。”表现了罗斯玛丽与人的隔离,感受到的人的冷漠,这样她前面丈夫特别爱她的场面话不攻自破。她突然感到了一阵空虚,她急需把那个盒子抓在手里,感受那个盒子给她带来的温暖。她购物,办沙龙,只是暂时填满她的内心,她内心里的空虚一直伴随着她,伺机而动,占领她的内心。她想回去吃茶点,感受热茶给她带来的温暖。这时她遇上了来向她乞讨一杯茶钱的被冻得瑟瑟发抖的女乞丐。 罗斯玛丽发现女乞丐并没有一分钱,她惊叹:“多么与众不同!”这说明她并不能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只是觉得她现在的经历像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里情节,这对于她来说是这种奇遇,她心理已经计划好如何向她同伴炫耀她的奇遇。罗斯玛丽决定带女乞丐回家,她要让女乞丐感受到温暖,让女乞丐感受到女人都是姐妹,神话里的仙母是存在的,她现在想扮演一下仙母。罗斯玛丽把女乞丐带回了家,“罗斯玛丽用她那殷勤的姿态,半保护地,简直抱着她似的,把那女子拉进了屋子去。”罗斯玛丽简直像婴儿一样呵护着女乞丐。可是在罗斯玛丽帮女乞丐脱衣服时,她直接把女乞丐的衣服丢在地上,她其实在内心瞧不起女乞丐,“女人都是姐妹”不过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女乞丐不过是罗斯玛丽一下午的消遣罢了。罗斯玛丽把女乞丐引向她的卧房,她们慢慢走着,罗斯玛丽根本没有在意女乞丐最重要的需求——饥饿,直到女乞丐有气无力地喊道她要饿晕了,她才给女乞丐食物,她其实不在意女乞丐的需求只是沉浸在她帮助别人的自我感动中。门把手转动了,罗斯玛丽的丈夫菲利普回来了。菲利普看到地上的脏衣服,家里突然多了一个人,他背着火站着,说:“这下半天天时太坏了。”表达着他的不满,带着些许威慑,体现他在这个的权威地位。罗斯玛丽也只能应和着:“可不是,下流的天气。”菲利普叫罗斯玛丽去书房,质问她事情的经过。罗斯玛丽完完整整地说了。菲利普突然说他觉得女乞丐长得好看,也很可爱,并且问罗斯玛丽女乞丐是否和他们共进晚餐。“好看!”“可爱!”听到这些词,罗斯玛丽心像皮球一样跳着,一个捡来的人怎么会抢了她的风头,最多只是陪衬她的美丽。她马上拿钱打发女乞丐走。“拿出了五张镑票看了看,放回了两张,把那三张挤在手掌心里。”罗斯玛丽觉得女乞丐给她带来的消遣根本不值得五镑票,这也就体现了她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怜悯。罗斯玛丽告诉菲利普女乞丐走了,她坐到菲利普的腿上,脸上还化了妆,她摸着菲利普的脸问他喜不喜欢她,菲利普要亲她的时候,她说她今天看中了一个古董盒子,想要买下来,菲利普很快答应了她,这其实是一种交易,他们两现在在身体上特别亲密,可是却与古董盒子上的雕花形成鲜明的对比。罗斯玛丽把菲利普的脸埋在自己的胸里,问他自己好看不好看,她想用自己的身体换取菲利普的一句“好看。”可是作者在开头已经交代了,罗斯玛丽并不好看。罗斯玛丽整个的生活都是依附在菲利普上,她所有的一切都掌握在菲利普手中,心情也随着菲利普对她的反应而变化。从最后这个交易中,我们知道菲利普并不爱罗斯玛丽,罗斯玛丽对于他来说只是满足一下自己对于女性的渴求。所以围绕着菲利普转的罗斯玛丽特别空虚,她不断地购物,办沙龙填满自己,甚至把女乞丐带回家以新鲜感来消磨一下午的时间。曼斯菲尔德处处用心,字字珠玑,把罗斯玛丽这个传统男权社会下空虚的贵妇形象描写得特别丰满与立体。

简.奥斯汀笔下的女主人公多善于观察,无论是《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纳特还是《曼斯菲尔德庄园》里的芬妮.普莱斯(Fanny Price)。两部作品的出版时间仅相差一年,但前者的名气显然要高出后者许多。奥斯丁的作品多围绕着中产阶级女性的爱情和婚姻选择展开。关于《曼斯菲尔德庄园》里女主人公的名字,国内译本多将其翻译为“范妮”,在音译的基础上,我将其译为“芬妮”。芬,“草初生其香分布也”,又指“芬芳也”。“芬”在字典里有盛德和美名的意思,如《晋书·桓彝传》里:“扬芬千载之上。”芬妮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美德,这也是她被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 芬妮十岁时,在莫里斯姨母的提议下,离开父母和兄弟姐妹来到了贝尔特朗姨母所在的曼斯菲尔德庄园。较之芬妮嫁给海军中尉的母亲,贝尔特朗姨母是三姐妹里家境最为优越的。莫里斯姨母的丈夫则是教区牧师,丈夫死后便一直住在贝尔特朗家,担任着管家的角色,她对芬妮并不好,一直提醒芬妮不要忘记自己低人一等的身份。 贝尔特朗姨母是一个柔弱沉默,缺乏安全感的妇人,姨夫汤姆斯爵士虽然一开始便意识到芬妮“需要鼓励”,但他是个严肃,甚至严厉的人。贝尔特朗姨母家的几个孩子里,唯独二表哥埃德蒙是芬妮真正的朋友。他给予离家的她安慰和帮助,带她骑马和玩耍,随着年龄的增长,芬妮发现自己对埃德蒙的感情已渐渐超出了表兄妹之情,但埃德蒙更多把她当作可爱的,值得信赖的小表妹。 除了埃德蒙外,贝尔特朗姨母家还有长子汤姆,一个沉迷于寻欢作乐的人,两个美丽却高傲的女儿玛利亚和朱莉亚。长子继承制下,身为次子的埃德蒙需要另谋出路,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郊区牧师。同样没有继承权的女儿们则需要依靠婚姻来谋求一个好的出路。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平静因为隔壁克莱劳德一家的到来而打破。玛利亚和朱莉亚都喜欢亨利.克莱劳德,这个初见平常(plain),却有魅力的绅士。玛利亚已经订婚,未婚夫是一个有钱却愚蠢的人,遇见亨利后,玛利亚的情感天平逐渐倾斜,连父亲都看得出她的内心波动,甚至与她谈心,承诺尊重她的选择。但逢场作戏的亨利更多将玛利亚作为一种生活的调剂,而非对她动心。意识到这一点后,玛利亚依旧与她不爱的未婚夫结了婚,到伦敦过上了富裕的,丰富多彩的“社交皇后”的生活。曾与姐姐在亨利一事上吃醋的妹妹朱莉亚也随姐姐、姐夫来到伦敦。 玛利亚姐妹的离开,使得一向默默无闻的芬妮作为唯一未婚的小姐获得了亨利的关注。初见芬妮,他曾把她误作女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她亦出落得十分美丽。亨利以为芬妮像她的两个表姐一样,很容易拜倒在他脚下,但面对他的攻势,芬妮却丝毫不为其所动。亨利开始讨好芬妮,青睐其身上体现的良好美德,并发自内心地爱上了她。为获得芬妮的好感,他甚至依靠自己的关系帮助芬妮最喜爱的哥哥詹姆斯圆了海军中尉的理想。对待亨利所做的一切,芬妮更多是感激而非感情。她的心一直在埃德蒙身上,此外,亨利先前与两位表姐的暧昧和逢场作戏,也使得芬妮对其品行产生质疑。 芬妮的拒绝引得了姨夫的不满,在他看来没有一分钱陪嫁的芬妮拒绝了——即便对自己的女儿来说都是极好的婚姻,甚至连埃德蒙都认为芬妮错失良机。但芬妮听从了内心和理智的判断,事实证明,她的拒绝是正确的。被芬妮拒绝后,本性难移的亨利与玛利亚私奔,给整个家族带了极大的羞辱。这个节骨眼上,汤姆又患上重病险些死亡……一连串的事情,让贝尔特朗姨夫和姨母对芬妮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信任她,依赖她,把她当成了家人。亨利和玛利亚的私奔以分手而告终,身败名裂的玛利亚被父亲安置在别处,由最喜欢她的莫里斯姨妈作陪。 芬妮与埃德蒙的感情更像《理智与情感》中的埃莉诺和爱德华,这种相似性不仅在于埃德蒙与爱德华都是家中次子,都选择做牧师,在与女主人公结合之前都曾有一个喜爱却不适合自己的女性。较之伊丽莎白,芬妮与埃莉诺的婚姻更多取决于男主人公的幡然醒悟而非自己的主动性,她们守候在原地,等待男主人公发现她们的善良和美好。 埃德蒙在初见玛丽.克莱劳德时便深深地迷恋上她,并表示“玛丽是自己唯一想娶的女人。”尽管在芬妮看来玛丽世故,更适合伦敦的时尚生活而非一个牧师的妻子。但沉迷于爱情中的埃德蒙充盈着对玛丽的美好想象,并天真地以为玛丽有一天会改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芬妮都是忍住内心的悲伤,默默听着埃德蒙的倾诉,倾诉着他对另外一个女人的爱而不得。对于只想成为牧师的埃德蒙,玛丽的态度是十分冷淡的,而当埃德蒙的哥哥病重之际,玛丽以为埃德蒙有重新当继承人的希望,便赶来向他示好。面对哥哥亨利与玛利亚的私奔,玛丽不以为意,完全置家族荣耀尊严于不顾……她世俗冷漠的言辞使埃德蒙认清了她的真面目,也最终使他放弃了这段不切实际的爱情。 值得注意的是,玛丽虽然世俗世故,对埃德蒙却也不乏真心。与埃德蒙分手后,她一度决定“不再爱上一个次子,而在贪图她美貌和两万英镑财产的风流倜傥的国会议员或闲散成性的法定继承人中”寻找合适的丈夫。但“她久久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他们没有一个人能满足她在曼斯菲尔德养就的高雅情趣,没有人的品格和教养符合她在曼斯菲尔德形成的对家庭幸福的憧憬,也无法让她彻底忘掉埃德蒙”。 而对埃德蒙而言,“玛丽给他留下的感情空缺,自会有合适的人来填补”,“不同类型的姑娘甚至还要好得多”。这时,芬妮凭着“她的微笑、她的表现,使他觉得越来越亲切,越来越重要”,甚至“她对他那热烈的、亲密无间的情意足以构成婚爱的基础”。就在“只花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埃德蒙便不再眷恋玛丽,而是急切地想和芬妮结婚,这也是芬妮所希望的”。较之对玛丽的一见钟情,埃德蒙对芬妮的爱更多建立在亲情和相濡以沫的基础上,更像一种情感慰藉,是一种权衡:“他一直很关心她,这建立在她天真无邪、孤苦无靠的基础。随着她出落得越发可爱,他的关心也随之增加……从她十岁起,他就爱她,指导她,保护她,她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启迪,她的安适建立在他的关爱之上。他对她特别关心,她觉得在曼斯菲尔德,他比任何人都更重要,比任何人都更亲……他必须放弃(玛丽)那闪闪发光的黑色眼睛,来喜欢(芬妮)这柔和的淡色眼睛。由于总是和她在一起,总是和她一起谈心,加上由于最近的失意心态出现了有利的转机,没过多久,这双柔和的浅色眼睛便在他心中赢得了突出的地位。” 曾有读者将《曼斯菲尔德庄园》比作18世纪英国的《红楼梦》,比如芬妮与黛玉同样寄人篱下,同样爱自己的二表哥。当然这种比较是过于停留在表面的,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结局,不同的创作主旨……远不能同日而语。《红楼梦》是清代贵族世家的生活画卷,有曹雪芹对昔日贵族生活,对家族,对青春的追忆和留恋,有自我忏悔和反思,有对命运和生活的探索。简.奥斯丁的作品则突出对女性生存困境,婚姻和自我价值的反思。单纯从男女主人公的相爱而言,共同之处便是男女主人公精神旨趣和价值观的相同。黛玉理解宝玉的不喜仕途经济,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芬妮则理解埃德蒙想成为一名牧师的理想,是埃德蒙身边那个可以让他感觉到安心和支持的人。宝玉和黛玉是木石前盟,是灵魂知己,却未能获得世俗的幸福,对宝玉而言,他与宝钗“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而对埃德蒙而言,举案齐眉是他理想中的夫妻状态。 芬妮是一个理想的妻子,是埃德蒙作为“皮格马利翁”的“作品”:“埃德蒙无须怀疑她的人品,无须担心情趣对立,无须操心如何克服不同的性情来获得幸福。她的思想、气质、见解和习惯,他看得一目了然,现在不会受到蒙蔽,将来也无需他费心改进。即使在他神魂颠倒地热迷恋着玛丽的时候,他也承认芬妮在心智上更胜一筹。芬妮虽然羞怯,多虑,易起疑心,但是她的柔弱性格有时也会抱着坚定不移的成功希望……”同时芬妮也是埃德蒙父母眼中理想的儿媳妇:温顺,孝顺,善良,体贴。 埃德蒙与芬妮的故事结束于世俗的烟火气中:“有这么多真实的好品质,有这么多真实的爱,既不缺钱花,也不缺朋友,看起来这对表兄妹婚后过得十分幸福……他们生来同样喜欢家庭生活,同样陶醉于田园乐趣,他们的家是一个充盈着恩爱和欢乐的家。婚后几年,当他们觉得需要增加收入,觉得离父母家太远时,格兰特博士去世了,埃德蒙便顺理成章地继承了曼斯菲尔德的牧师职位。”他们的故事在爱情小说里并不动人,而更像是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婚姻,平淡安静,有将就,有妥协,也有细水长流的陪伴……

王尔德喜剧论文开题报告

风俗喜剧基本内容西方喜剧的一种。17世纪后兴盛于欧洲各国戏剧舞台。描绘并讽刺上流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道德准则,谴责贪婪、虚伪、纵欲、诽谤、陷害等社会罪恶。在幽默的语言和滑稽的情节中,探讨爱情、婚姻、教育及其他社会问题,包含着严肃的道德目的。代表剧作家有法国的莫里哀、英国的哥尔斯密和谢立丹、西班牙的维加等。英国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以其深厚文学功力闻名于世,其四部风俗喜剧近百年来在戏剧舞台上一直经久不衰。王尔德以其幽默滑稽的语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更是引人深思。本论文将从预设理论的角度分析王尔德的四部风俗喜剧,揭示其幽默语言的运行机制。本论文具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王尔德生平和他的四部风俗喜剧、国内外研究动态、预设理论概述以及本论文实施的可行性和重要性。第二章主要从预设的触发语出发,从词汇、句法、音系三个层面分析了幽默的产生。第三章从幽默乖讹和四种预设机制入手,四种预设机制包括保存预设、撤销预设、矛盾预设和虚假预设,分析喜剧中幽默话语的运行过程。读者在理解喜剧幽默语言的过程中与自己预期的结果产生了差距;从而引发乖讹。通过乖讹的消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幽默话语的运行。第四章研究了幽默语言所带来的效果,王尔德通过幽默的语言塑造了人物形象,表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主题思想,揭露了维多利亚时代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阐述了他对维多利亚时代与众不同的见解。第五章为结论。王尔德的风俗喜剧,使得沉寂的英国戏剧舞台重新恢复了生气,在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王尔德通过其幽默的语言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生活上的空虚,精神上的困境。同时,王尔德也借助其幽默的语言阐述了其美学理念,他依托这种美学理念,冲破了维多利亚时代沉闷的道德风气。

人物评价:王尔德富有过人的自信和天赋,虽然他的晚年极为潦倒,但他的艺术成就仍使他成为世界经典的艺术家。他的童话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王尔德也因此被誉为“童话王子”。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19世纪与萧伯纳齐名的英国才子,他一生中就写过九篇童话,但每一篇都是精华,他的童话作品可以与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相媲美。人物影响:他被誉为“才子和戏剧家”。最体现王尔德才华的,不是童话,也不是短篇小说,而是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等长篇小说,以及《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莎乐美》等戏剧作品,其戏剧作品堪称一时之绝唱。建立起以享乐主义为基础的唯美主义思想,并成为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道林·格雷的画像》的序言和论文集《意图》中系统阐述“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认为作品的价值在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而与社会伦理道德无关。后接连发表风俗喜剧《理想的丈夫》(1898)等,演出后颇受欢迎。1895年《认真的重要》被认为是他的代表剧作。唯美主义哲学尖锐批判了当时的物质社会和庸人主义。倡导人应该在生活中发现美、鉴别美、享受美,充分地展现个性。王尔德作为唯美主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无论是他的主张还是他的个性或者作品都是充满魅力的。王尔德醉心于艺术形式美的追寻,其断言只有风格才能使艺术不朽。王尔德不仅在服饰、装饰、语言的表达以及行为举止等人生的各方面创造了绚烂多彩的审美形式,并成功折射到他的作品中去。王尔德对唯美主义的探求,拓展了美的领域和艺术表现的范围,提高了艺术表现的能力,为艺术发展提供了若干可资后人借鉴和研究的新经验,新因素,这也未尝不是艺术上的一种有益的探索和进步。

马蒂斯研究论文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美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论文题目

论线条在油画语言中的表现力—马蒂斯作品中线的表现与研究

二、研究意义

线是视觉艺术的初始形式,是人们观察和描绘自然的一种基本方式。绘画艺术中的线条起到了描摹物象的外围轮廓,为之勾勒骨架的重要作用。线条在东西方绘画历程中演变出了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绘画的表现语言由此变得生动和充实,不同的画家以风格各异的线条丰富着绘画的语言。研究线条为深入研究画家的创作个性,艺术样式的演变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道路。

20世纪初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具有突出的意义,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实在的团体,但马蒂斯在这一个解放色彩、探索形式创新的时代却独具代表性,他的素描和绘画都不是简单描摹自然,而是以线条来抽象地展现精神世界。他以他的线条创造了一种新的空间感知方式,对油画技法的创新影响深远。

今天,研究法国现代派画家亨利?马蒂斯的人是越来越多,要出新意并非易事。就个案研究,限于篇幅、个人能力及资料限制,笔者只能抓住马蒂斯绘画作品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线条语言来分析研究,并把他“自由的精神家园”作为突破点。如今,在我们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就如何使线条形式与情感精神同在;如何提高线条语言的表现力;如何体现时代精神。马蒂斯的绘画艺术作品都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对课题《解读马蒂斯绘画作品中的形式语言》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在二十一世纪里,更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创作的多元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可见,中国油画艺术应从本民族自身特点出发,在不忘“本”的前提下,以“拿来”的精神和勇气有选择地吸取国外文化艺术精髓,是大有益处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马蒂斯和野兽派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美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一个“形式革命”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强调形式,把形式提高到独立的地位。这些重视形式的流派通常被称作“形式主义流派”。这里所谓的“形式主义”,并非不要内容,不同的仅仅是侧重点,犹如十九世纪中期文艺中的自然主义并非完全排斥艺术概括一样。形式主义的侧重点在于形式,忽视题材、情节、所述故事等属于内容范畴的因素在绘画中的作用。形式主义流派理解的“内容”是由形式传达出来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感情和情绪,是体现在形式要素中的细致、微妙的感觉。因此,这些作品往往一时不被大众所理解,因为大众的审美趣味和能力,远远比不上在形式上有特别研究的艺术家来得细腻和敏锐。但是,也正是这种思潮和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不断地拓展着人欣赏能力的“接受度”,不断地提高和革新着人们的审美趣味。

马蒂斯和野兽派画家们的创作成果,实际上是印象派之后法国艺术探索的一个总结,标志着法国以至欧洲艺术中以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指导的派别让位于以强调作者主体的观念和意识的主体论为指导的新思潮。当然,在此以后法国和欧洲艺术的发展并非完全按马蒂斯开辟的方向前进。除了马蒂斯这一类随意、自由的写意风格外,还出现了一种理性的、严格的几何形画风。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推进,使艺术愈来愈抽象化。在这个转折中,唯心主义的哲学和美学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柏格森和克罗齐的美学观念,曾经直接影响了马蒂斯和野兽派。

柏格森在1900年发表的《笑》的文章中说:“有人热爱色彩和形,同时由于他为色彩而爱色彩,为形而爱形,也由于他爱色彩和形而不是为他自己才看到色彩和形,所以他通过事物的色彩和形所看到的乃是事物的内在生命。他然后逐渐使事物的内在生命进入我们原来是混乱的视觉之中。至少在片刻之间,他把我们从横隔在我们的眼睛与现实之间的关于色彩和形式的偏见中解除出来。这样,他就实现了艺术的最高目的,那就是把自然显示给我们。”柏格森同时指出,另外一些人并不注意于物象的色彩与形,而反求之于他们自身,“喜欢到自己的内心中去探索。在那些把某一情感形之于外的万千萌芽的行动底下,在那表达个人精神状态并给这种精神状态以外的平凡的社会性的言语背后,他们探索的是那个纯粹朴素的情感,是那个纯粹朴素的精神、状态”。

从气质上说,马蒂斯即用色彩和形去把握事物的“内在生命”,又是漠视形和色而去追求那内心纯粹朴素的精神状态的艺术家。或者更确切地说,他善于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他提倡的“均衡性、纯粹性以及清澈性”是最高的目的和境界,当形和色的表现妨碍这个目的和影响这一境界时,他可以舍弃形和色,如他在以勾线为主的素描与版画中所做的那样。马蒂斯主张艺术的“均衡性、纯粹性以及清澈性”,和柏格森的要求相吻合。这位哲学家认为,绘画、雕刻、诗歌和音乐“应该除去那些实际也是功利性的象征符号,除去那些为社会约定俗成的一般概念,总之是除去掩盖现实的一切东西,使我们面对现实本身”。(这里的所谓“面对现实”,是指现实的原始、内在的生命。)克罗齐在1901年写的《美学》中认为,形象认识是独立的,不需理智、概念和逻辑的帮助。他说:“形象观感就是对真实存在事物的感觉和对可能存在事物的想象二者无区别的混合。”

在克罗齐看来,纯粹的形象包含着从真实中得到的感觉和虚幻两个方面,而且这两者彼此难解难分。这种形象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克罗齐强调儿童心理,强调非理性的“原始的心理状态”。这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回避。这和马蒂斯回避社会的矛盾和动乱,排斥“麻烦和令人沮丧的题材”,是同出于一个思想体系。这也就是沃林格在其美学著作中所阐述的那种“抽离”的倾向,是文艺家们对社会的一种消极反映。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面临重重危机,给知识分子的心灵投下了阴影,重物质、重机械,轻视精神、压抑人性,使人们对社会丧失崇高的信念。文艺家们不能从现实中获得鼓舞和刺激去歌颂和赞美人生,便把精力用在探索形式如何表达感觉上。唯美的、象征的、抽象的艺术便应运而生。这些含有消极思想倾向的艺术现象又包含着积极的方面:使艺术家更深入地探讨艺术特点和规律,摆脱社会和心理的种种压力,自由地抒发感情,把握和发挥创作个性。这些艺术以其精美的形式“拨动我们胸中早就在等待弹拨的心弦”(柏格森语)。王尔德在《意向》一书中曾经说:“审美是一种比理性更高深、且更富于灵性的世界。唯有从美的鉴赏中,才能到达如色彩感觉之类的精微的境域,它在个性发展上所具的意义,远比?正邪之念?更重大。”这一论述对于我们理解马蒂斯艺术的特色也是有帮助的。不过,在含有唯美倾向的艺术家中,马蒂斯的艺术是健康和明朗的,它不颓废和神秘莫测,它精妙而不晦涩。因此,我们在指出马蒂斯艺术所具有那个时代的一般特征的同时,要充分肯定这位大师在世界艺术上的不朽地位。我们不必去责怪这位艺术家没有去表现重大题材,因为艺术创造中最重要的不是题材,而是艺术家的热情和真诚,以及在这种热情和真诚中所体现出来的崇高和纯洁的人类感情。恰恰在这一点上,马蒂斯的艺术是经得起检验的,我们不应要求也不可能要求所有艺术品都产生同样的社会作用和效果。各门艺术有各门艺术的特性,每个艺术家有相异于他人的气质和风度。马蒂斯在重视人类的自然生活和本能生活,重视个人的创造价值方面所做的努力,对二十世纪西方艺术是有力的推动,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借鉴作用。

四、研究方法及内容

研究方法:(1)观察法;(2)文献法;(3)经验总结法。

研究内容:马蒂斯认为观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要求得到一种效果。现代艺术中线条是至关重要的。线条可以突出、可以表意、也可以控制与整合整个画面。马蒂斯强调的是表达事物本质的线条—“如果我要画一个女人体,我首先就要赋予她优雅妩媚的情韵,不过我明白必须给她更多的东西。我将通过追求本质的线条来浓缩它的意义。一瞥之下,妩媚会显得不怎么突出了,可它最终会从有着更宽广意义的、更富于人性的新形象中显露出来。由于妩媚将不是绘画的惟一特点,它会不那么显眼了,但是,由于它的生命包含在形象的总构想中,它将如往昔一样存在下去。”54妩媚是女人体的一个瞬间特征,而这个瞬间包含在更本质的生命中,“通过追求本质的线条”来保存它,最后妩媚就包含在了作品整体形象之中获得了它的永恒性。所以,要让线条这个绘画语言元素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五、论文写作计划:

xx年12月~10年01月搜集资料和消化资料。

xx年01月~10年04月完成论文初稿。

xx年04月~10年05月论文修改定稿。

六、论文写作提纲

(一)线条产生及其情感表达

(二)油画发展历程中的线条

1、线条的定义

2、线条的音阶

3、线条的节奏

4、情感的传达

(三)马蒂斯“本质的线条”

1、曲线

2、直线和曲线

3、线的抽象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七、主要参考文献:

1、呼喜江著,论线语言在油画造型中的作用,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4期。

2、高彦飞著,绘画线条的审美意蕴,艺术理论,2008年12期。

3、董晓丽著,颜色与线条的游戏家—亨利·马蒂斯的绘画世界,中国艺术,2004年4月。

4、滑侨新著,论马蒂斯艺术作品的表现技法,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6期。

5、孙霞著,论西画中的“线”,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04年5月。

6、李冬冬、杨林著,论马蒂斯绘画作品中的革命性,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4期。

7、邓太平著,浅谈马蒂斯的绘画艺术,美术大观,2008年9月。

8、闵燕著,试论马蒂斯油画艺术创作经验,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9年12月。

9、巴美芳、巴鹏飞著,线条—视觉形式的基本语言,安徽文学,2009年2期。

10、雅克·德比奇、让·弗兰索瓦·法弗尔、特利奇?格鲁纳瓦尔德、安东尼奥·菲利浦·皮芒代尔著:《西方艺术史》徐庆平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

11、[英]赫伯特?里德著:《现代绘画简史》,刘萍君泽,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

12、[法]安格尔著:《安格尔论艺术》,朱伯雄译,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德]康德著:《判断力批判》,邓晓芒泽,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法]波德莱尔著:《我看德拉克洛瓦》,毛燕燕、谢强泽,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

15、[英]弗雷德·奥顿、查尔斯·哈里森编:《现代主义,评论,现实主义》,崔诚、米永亮、姚炳昌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鼎典理念: 让孩子拥有发现美和独立思考的品质。2018.09.23‍今日赏析微课堂分享~马蒂斯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法国著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野兽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有《豪华、宁静、欢乐》《生活的欢乐》《开着的窗户》《戴帽的妇人》等。  他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著名。21岁时的一场意外,令马蒂斯的绘画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偶然的机缘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好像被召唤着,从此以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我。”               《自画像 》马蒂斯   为了研究人体,马蒂斯借助于雕刻。他一生创作了大约70件雕塑作品,以粘土来塑造人物,有助于他更好地将坚实的形体压缩在二维的平面上,从而取得整体效应。他说:“这样做是为了构成,为使我的感觉条理化,发现适合于我的风格。当我在雕塑中发现它时,它在绘画上便帮助了我。”   马蒂斯的作品中体现了野兽派的美学观念:即大胆的色彩、简练的造型、和谐一致的构图以及强烈的装饰性,形成了他独特的画风——那就是世人熟悉的画面简洁、清晰,省略了多余的细节,以单纯的线条和色彩构成画面艺术形象。                  《手稿》马蒂斯            《阿尔及利亚人》马蒂斯           《罗马尼亚人的上衣》马蒂斯   1908年,马蒂斯发表了他的《画家札记》,生动地论述了自己的艺术观,对现代绘画影响极大。  他说:“奴隶式地再现自然,对于我是不可能的事。我被迫来解释自然,并使它服从我的画面的精神。如果一切我需要的色调关系被找到了,就必须从其中产生出生动活泼的色彩的合奏,一支和谐的乐曲。颜色的选择不是基于科学(像在新印象派那里)。我没有先入之见地运用颜色,色彩完全本能地向我涌来。”“我所梦想的艺术,充满着平衡、纯洁、静穆,没有令人不安、引人注目的题材。一种艺术,对每个精神劳动者,像对艺术家一样,是一种平息的手段,一种精神慰藉的手段,熨平他的心灵。对于他,意味着从日常辛劳和工作中求得宁静。” 马蒂斯部分作品欣赏:

美术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范文一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课题的目的

1、现实的景色不同于绘画表现,绘画是对表现的再创造,它承载了作者对景色认识与对作者内心感受的表现意图。将现实中斑驳的光影、繁杂的色彩、以及杂乱的空间层次进行梳理,将绘画回归到简约、直接的画面形式语言中,明确并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度。

2、将客观现实转化为绘画作品过程中,明确画面表现意图,探求现实世界和画面平面化语言需求之间的关系,更直接的明确体现画面视觉语言的本质。

课题的意义

1、将绘画者从现实世界中解放出来,使绘画者面对现实世界进行表现时能够变得从容、清晰,意图更加明确。

2、通过对平面化油画语言的研究,明确平面化油画语言在画面形式意味中的组织技巧和审美彰显,为更好的提高绘画水平和作品质量提供理论的支持和方法的指导。将有助于绘画实践中更自由的进行表现,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二、文献综述 (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课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约2000字):

“平面化”在如今的绘画领域,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所谓的平面化,指的就是在绘画的作品中不追求三维真实空间为目的,更好地运用色彩、形状、线条等形式因素,使绘画更臻于作为平面艺术的本质。英国美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现代绘画简史》中对艺术史的发展有过经典的概括:“整个艺术史就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历史,是关于人类观看世界所采用的各种不同方式的历史”。康定斯基认为,画家作为创造者应该追求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表现,不应把模仿自然现象当做自己的目的,画家应当用绘画自身的形式语言,创造出能够展现意图的画面;美国视觉艺术批评家苏珊·格朗在《艺术的问题》中指出:“艺术品是种在某些方面与符号相类似的表现形式,这个表现形式就是艺术符号。”这些论述讲明了绘画形式与现实的关系,现实只是画面创作的依托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更有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提出:“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清晰地表述出绘画的表现不同于现实的写照,而是创造一种平行于现实世界的平行体。” 与土地和乡村的亲近,仿佛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无论是在再现现实世界风景画还是个性平面化语言的画面再造的形成都一开始便于土地和乡村息息相关。在土地和乡村同呼吸共命运的绘画取向中,无不充满着生命的气息,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油画进入二十世纪已不再满足于再现现实世界,逐步进入到对人的本性和个性语言的画面再创造的研究和探索中。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艺术语言形式丰富多样,平面化的艺术语言形式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分量。说起平面画,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图绘在岩洞深处墙壁上的“洞穴壁画”就初露端倪。平面化的形式语言在印象派时期已经有明确的倾向,在塞尚、高更、和梵高的部分作品中已经能够看到作者在逐步的减弱所现物体的明暗、体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画面的形式布局和结构当中,塞尚以画面的独立表现为目标,从而实现了平面化。他对空间进行再构成,使二维画面可咀自由处理,而不再一味的拘泥于再现。应该说是从塞尚的画法之后,绘画史上开始出现了平面化的画面自立。梵高的作品,在东方绘画的影响下只保留了一些微弱的颜色变化。毕加索在其作品《梦》中突出运用了平面化的形式手法,将画面用舒缓的线条分割,填充色块,形成了具有立体主义语言特点和装饰性效果的油画。马蒂斯是法国二十世纪最为著名的表现性画家之一,他笔下的物体完全是他在作品当中把人物和物体做出了极大地简化处理,有些作品中甚至只保留了物象的大致轮廓;其作品利用色彩的对比关系和画面形的分割,将画面进行了平面化的组织、表现,达到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在抽象主义的绘画当中,多数作者更加彻底的放弃了现实世界,更为自由的在画面上进行着形与色的自由组合,用更为直接的个性语言传达着对世界的认识,代表性的画家有米罗、克里、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等。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作品在抽象表现主义绘画里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康定斯基的热抽象绘画,画面热情,色彩跳动,充满运动感;蒙德里安的作品相比之下则显得安静、理性,简单的色块对比和线条分割,展现着画家对世界和画面平面化语言构成的理性思考。由国内绘画的发展和演变来看,传统的中国画主要是由平面化的形式语言构成,但由于文化背景和认识的不同,其视觉构成不同于西方油画的平面化形式语言。由于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出现了不少油画家,但运用平面化形式语言进行表现创作且能够融汇中西美学思想的为数不多。主要的代表性画家有:四五十年代的林风眠由于受到了西方现代绘画思想特别是马蒂斯等画家的影响,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具有东方韵味的平面化表现形式的油画,成就了很高的艺术造诣。在他的影响下,现代画家吴冠中也形成了运用平面化形式语言结合中国文化和审美特点的绘画形式。另外,现代还有画家如:王克举、谭平等在不断地探索能够融汇中西审美的平面化表现形式,并取得一定得成就。 在探索的过程中,作为中国的画家面临着西方审美思想和东方审美思想的碰撞,西方的绘画材料和中国传统审美根基的不协调等问题。虽然西方油画当中也存在大量的平面化形式语言的绘画形式,但毕竟审美的根基不同,不能完全适合画面意图的表现。 绘画源于对现实世界的观看,观看中将审美意识、意图与现实世界融汇,形成最终的画面。平面化表现语言应注重展示视觉理解世界的方式,在最初的观看中将本民族的审美融汇到画面的平面化形式语言当中。绘画发展越来越注重个性化语言的形成和主体意识的张扬,对平面化形式语言的研究符合本民族审美需求,符合绘画中主体意识增强的发展趋势,亦将促进绘画个性化语言展现。

提出问题:

通过对平面化油画语言的研究,笔者发现在国内外对其的研究不计其数。但真正将画面回归到简约、直接的画面形式语言和真正探究现实世界与画面化语言需求之间关系,还需要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索。如何真正将画面回归到简约、直接的画面形式语言?真正探究现实世界与画面平面化语言需求之间关系?

研究切入点:

在国内外对平面化油画语言研究的基础上,在《乡村》创作中将画面回归到简约、直接的画面形式语言中,更直接的体现画面视觉语言本质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英.克莱夫·贝尔.薛华译.艺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 房建平另一种艺术上的真实——浅析油画的平面化特征,2011(5)

[3] 赫伯特·里德.现代绘画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4] 莫里斯·梅洛-庞蒂. 眼与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 让-吕克·夏吕姆.解读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6]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7] 张元、赵扬.艺术材料的遐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 王凡.浅谈当代油画创作中平面化倾向[D].四川美术学院

[9] 易苗苗.中西方现当代油画平面性风格比较[j].美术大观,2009(4)

[10] 靳凤华绘画的抽象性--从中西方绘画比较谈抽象[期刊论文] (2004(4)

[11] 何政广.世界名家画集——克里姆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12] 张弘昕.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预期目标:

课题研究的内容

1、现实世界与画面平面化形式语言表现的需求存在巨大的差异,如何将现实世界转换成画面意图的需要,成为油画创作的重点。在转换过程中,如何体现绘画的意图和如何有意图的观看成为平面化形式语言形成的关键。

2、如何在创作中把握形式语言:创造能够彰显个性特征的平面化形式语言,并能在油画创作中熟练地运用,能够很好的展现创作意图,使创作意图与平面化形式语言完美结合是创作的最终目的。

3、利用平面化油画语言创作油画作品《乡村》。把现实中斑驳的光影、繁杂的色彩杂乱的空间进行梳理,在画面中充分体现出来,将画面回归到简约、直接的画面语言形式中去。

课题研究的方法:

1、读画法:搜集各种相关平面化形式语言表现的作品进行研读,包括不同画种、不同材料和不同国度的绘画。对比、比较大师平面化表现语言的差异,领会画面中表现技法与表现意图和内容的关系。

2、临 摹 法:选择自己喜欢,适合自己的名画进行临 摹 ,研究名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材料运用、表现方法、意图与画面的结合等,提升对平面化表现形式语言技法的把握能力。

3、实验法:对材料和表现技法结合个性化的表现意图进行反复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修正问题,不断寻求更好更适合的表现方法。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对油画创作中平面化油画语言的研究和应用,初步形成适合画面意图和自我个性化语言的表现形式,形成一篇优秀的论文,并且能够应用平面性油画语言创造出一幅完整的有意味形式的油画作品《乡村》。

四、所需仪器设备、材料情况:

1、各种纸、笔等;2、油画颜料;3、油画内框、油画布;4、媒介剂、乳胶等。五、课题分阶段的进度计划 序号 起止日期工作内容 阶段成果 1 2012年10月22日-2013年1月12日查阅收集论文资料,完成 读书笔记 确定论文选题 2 2013年1月13日-2013年3月14日分析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完成报告开题3 2013年3月15日-2013年4月20日论文开题答辩,确定设计(创作)草图完成论文框架和创作草图4 2013年4月21日-2013年5月10日撰写论文初稿,绘制设计(创作)初稿 完成论文初稿和创作初稿5 2013年5月11日-2013年5月20日修改完善论文初稿,绘制设计(创作)正稿完成论文二稿修改创作正稿6 2013年5月21日-2013年6月10日修改完善论文二稿,绘制设计(创作)正稿完成论文三稿和创作正稿7 2013年6月11日-2013年6月15日修改论文三稿和设计(创作)正稿,参加评审答辩资格审查8 2013年6月16日-2013年6月25日 毕业论文答辩,毕业汇报展览 成绩评定推优

指导 教师 意见 (详细填写指导教师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范文二

题目:试论水彩画创作的表现形式

(一)选题的根据:

1)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理论意义:

水彩画是用水调和透明颜料作画的一种绘画方法,简称水彩,由于色彩透明,一层颜色覆盖另一层可以产生特殊的`效果,但调和颜色过多或覆盖过多会使色彩肮脏,水干燥的快,所以水彩画不适宜制作大幅作品,适合制作风景等清新明快的小幅画作。颜色携带方便,也可作为速写,搜集素材用。绘画艺术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特征简单说来,就是——“写意性”。不同的表现形式能够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感。

实际意义:

对水彩画家来说,作品中表现的物象与反映生活,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方法。在水彩画作品中,写意性也可以直接作用于观赏者的心理感官,强化着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和作品的意图,以产生深刻的寓意,来丰富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同时,写意性的运用也进一步触动了人们的潜意识,并感染观赏者对作品的欣赏情绪。掌握水彩画中的写意性的规律和技巧,能够准确、鲜明、生动自然地描绘对象及其色调的特征的惟一途径就是时刻和大自然保持着联系,并且从自然中获取充足的养分,去更进一步追求更高的境界。艺术家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直接塑造出可感的艺术形象,以此来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的审美认识和创作体验,以此来表达他的情感内容。通过表现形式的运用,艺术家能够灵活、自由、含蓄地表现复杂的现实生活,抒写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体验。

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研究动态:

国外研究动态: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就可以追溯到150万年以前,西班牙旧石器时代的阿尔太米拉石窟壁画中的野牛、古埃及盛行于Memphie时期用芦笔画在草纸和墙壁上的画以及我国西南地区诸省的崖画,都可以说是原始社会早期的水彩画。水彩画是标志人类文化与文明的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 。但水彩画真正发展成为独立画种,则主要是通过英国水彩画家们的努力来完成的。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水彩画取得辉煌成就,使水彩画作为一门独立画种真正登上艺术殿堂,在世界艺术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人们把英国作为水彩画的发源地。但几经沿革,由钢笔淡彩发展成多彩风格,直至逐步突破古老画法,大胆追求自然光色,从而创造出英国水彩画最辉煌的时代。技法日趋成熟, 水彩画特性更为明显,名家辈出,享誉世界, 19世纪中期,达到了可与油画相媲美的水平,终于登上绘画艺术的巅峰。然而现代水彩画在美国发展蓬勃,美国已成为 20世纪以来新崛起的“水彩画王国”。流派纷呈,画家众多,如大卫.理勒 .米勒得 (David Lyle Millard)、安德鲁.怀斯 (Amdrew Wyeth)、法兰克.韦伯 (Frank Webb A.W.S)、查理斯.雷德 (Charles Reid)等。美国最大、最有权威的水彩画组织——“美国水彩画会”建于1866年(前身为纽约水彩画会),每年举行一次画会年展,推动着水彩画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现在,水彩画不仅在西方,也在东方蓬勃发展,水彩画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画种。

在国内研究动态: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水彩画蓬勃发展。 1949年,“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在北京成立,组织创作活动。1954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全国水彩画、速写展览”。1956年举办的“全国第一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展出水彩画一百多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画家们深入生活,用水彩画来反映新中国的新面貌,写实风格得以确立,奠定了中国水彩画重写实的传统模式。李剑晨的《晨 曦 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古元的《延河饮马》、萧淑芳的《丁香花》都是当时影响广泛的佳作。

20 世纪50年代,苏联格拉西莫夫、茹可夫、克里马中等画家的水彩画相继传入中国,他们“讲究造型严谨和色彩真实 ” 的写实传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水彩画艺术的发展。

自己的见解:

目前存在的许多问题比较复杂,很难归纳。从近几年举行的几次大型美展来看,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水彩画作品中缺少画家内心活动的具体表现。现在画画的人大多都是靠临 摹 照片,缺少对事物的感触,缺乏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产生的独特的感觉。水彩画进一步发展,绘画形式的多元化与单纯的技法进一步影响着水彩画的意境。还有一些高科技手段开始被运用到水彩画创作中,甚至使用微喷技术,在专业的美展上这应该是受谴责的。

(二)研究内容

本文从理论出发,联系实际,对水彩画中的写意性进步作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对提出了各种技艺对水彩画创作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一、题材选择是水彩画创作的“质”

二、作画技巧是水彩画创作中的“法”

(一)干画法和湿画法影响着画中的空间变化

(二)水分是水彩画中不可或缺的媒介

1、时间问题

2、空气的干湿度

3、画纸的吸水程度

(三)“留空”为水彩画中的“点睛之笔”

三、构图方式是水彩画创作中的“形”

四、艺术内容是水彩画创作中的“情”

(一) 静物水彩画

(二)风景水彩画

(三)人物水彩画

五、总结

(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对近现代画家的调查,了解水彩虚实技法的发展进步过程。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大量的书籍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水彩技法及在当代中国艺术教育中的发展过程和状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3)定性分析法:对于本研究课题,我们除了要掌握一些资料之外,更多的要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对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了解中国当代水彩技法的虚与实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

可行性分析:

1、资料来源充足:现代网络设备,各种的期刊,报纸杂志都能为我们提供信息。相应的理论研究比较多,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性支撑;

2、导师的精心指导: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修改论文,查找相关资料,使论文研究更彻底;

3、准备及研究时间充足:我校开展论文写作的时间充足,从2010年7月份开始选题,到2011年5月中旬定稿,将近半年的时间可以供我们写作和研究。

(四)进度安排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1、2010年7月10日——8月10日 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2010年9月1日——9月12日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并按学校相关要求完成开题报告,准备开题答辩。

3、2010年7月13日——12月30日 完成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4、2011年1月1日——3月10日 认真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修改论文。完成论文2稿。

5、2010年3月11日——5月10日 完成第三、四稿,毕业论文中期考核

6、2010年5月11日——5月20日 定稿,装订,成册,准备答辩。

(二)主要措施:

1、查阅有关文献,去期刊网或报纸、杂志等媒体了解相关资料;

2、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事实分析并解决问题;

3、与指导老师及同学共同探讨有关本题的相关内容。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2] 蒋跃.水彩画艺术[J].美术杂志社,2000,(5).

[3] 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孙宜生.意象素描[M].武昌: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6.

[5]童丽莉.水彩画的当代视野彩绘当代—中国水彩画高峰论坛纪要[N],浙江美术在线-世纪美术

[6]关维兴.我和水彩,光明日报[J]1998,10,(25).

[7]于然.绘画色彩基础[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88.

[8]中国水彩画(第六期)[J].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9]文金扬.绘画色彩学[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

[10]王伯敏.中国画构图[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作品《舞蹈》为例: 马蒂斯不仅把东方的技法(毛笔画)发展到他的创作中来,还利用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来丰富自己的绘画语言。《舞蹈》创作于1909-1910年,马蒂斯在创作时,把模特儿带到地中海岸边,他认为这件作品跟地中海给他的喜悦情绪紧密相连,画中背景的蓝色,寓意着仲夏八月南方蔚蓝的天空,一大片绿色让人想起翠的绿地,人物的朱砂色则象征着地中海人健康的棕色身体。在这幅狂野奔放的画面上,舞蹈者似乎被某种粗犷而原始的强大节奏所控制,他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扭动着身躯,四肢疯狂的舞动着。 马蒂斯用强烈鲜明的颜色对比,凸显红色,每个人所坐的位置和彼此之间的对应,具有视觉上的连续感与跳动感,因而产生音符流动的效果。用典型的简单构图、强烈色彩对比与流动感,达到色彩与音乐之间的关联性的。 “直觉就像树枝,必须经过修剪才能长得更茂盛。”

马蒂斯几何画论文

用色大胆,不管别人是怎样议论的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他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著名。生于法国南部勒卡多小镇。父亲是个商人,母亲曾做过陶瓷厂的画工。少年时代的他在维尔曼杜瓦度过,中学毕业后他遵照父亲旨意赴巴黎攻读法律,完成学业后,他回到家乡附近的圣-康丹,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上了办事员。21岁那年,他患盲肠炎住进医院,为打发无聊时间,母亲送给他一盒颜料、一套画笔和一本绘画自学手册作为礼物。在画画当中,马蒂斯平生第一次感觉到“自由、安宁和闲静”。马蒂斯的绘画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偶然的机缘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好像被召唤着,从此以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我。”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奥古斯塔夫·莫罗,可以说是莫罗塑造了马蒂斯。莫罗曾对马蒂斯说过“在艺术上,你的方法越简单,你的感觉越明显。”正是这句话引导了马蒂斯绘画风格,使他能够用简捷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塑造出他所构想的一切,对他终生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1905年的秋季沙龙里马蒂斯率领野兽派——走上声名大噪之途,在那次沙龙中他展出了《开着的窗户》 和一幅马蒂斯夫人的肖像,题为《戴帽子的妇人》。《开着的窗户》也许是第一个主题达到充分发展的例子,马蒂斯的余生,一直偏爱着这种主题。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他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著名。生于法国南部勒卡多小镇。父亲是个商人,母亲曾做过陶瓷厂的画工。少年时代的他在维尔曼杜瓦度过,中学毕业后他遵照父亲旨意赴巴黎攻读法律,完成学业后,他回到家乡附近的圣-康丹,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上了办事员。21岁那年,他患盲肠炎住进医院,为打发无聊时间,母亲送给他一盒颜料、一套画笔和一本绘画自学手册作为礼物。在画画当中,马蒂斯平生第一次感觉到“自由、安宁和闲静”。马蒂斯的绘画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偶然的机缘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好像被召唤着,从此以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我。”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奥古斯塔夫·莫罗,可以说是莫罗塑造了马蒂斯。莫罗曾对马蒂斯说过“在艺术上,你的方法越简单,你的感觉越明显。”正是这句话引导了马蒂斯绘画风格,使他能够用简捷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塑造出他所构想的一切,对他终生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1905年的秋季沙龙里马蒂斯率领野兽派——走上声名大噪之途,在那次沙龙中他展出了《开着的窗户》 和一幅马蒂斯夫人的肖像,题为《戴帽子的妇人》。《开着的窗户》也许是第一个主题达到充分发展的例子,马蒂斯的余生,一直偏爱着这种主题。 马蒂斯的绘画作品 由于“戴帽子的妇人”在形式上进行了舍弃,所以引起了强烈的轰动。颜料不分青红皂白地铺在画面上,不仅仅是背景和帽子,还有这位妇人的脸部、她的容貌,都是用大胆的绿色和红色的笔触,把轮廓勾勒出来的。 马蒂斯的绘画作品《兰色的人体》马蒂斯的绘画作品 1907-1910年间,马蒂斯继续在他偏爱的人间天堂、黄金时代之类的享乐主义主题中探索线条、色彩与空间的关系。其中最著名的是绘于1909年的《舞蹈》,这个题材曾在《生活的欢乐》一画的远景中出现过。 马蒂斯的绘画作品马蒂斯的绘画作品著名的《红色中的和谐》(1911)马蒂斯的绘画作品《带绿色条纹的马蒂斯夫人像》充分反映了马蒂斯野兽主义画风的特点。虽然此画的色彩极其浓重和强烈,但整个画面却显得十分沉静。这里的色彩完全是主观感受的产物,而绝非客观的如实模仿。据说,马蒂斯夫人曾身着黑衣摆好姿势地让他写生,可他所画出的,却是色彩鲜艳到极点的红衣人物肖像。在这幅画中,马蒂斯在人物面部的正中央画了一道绿色粗线;这条线成了全画的核心。不仅整个脸部的造型结构紧紧依附着这道绿线,而且,画中诸多要素都是靠这道线而得到统一和平衡。假如没有这道线,整个画面似将松散不整;正是靠着这条绿线,那黑色的双眼和双眉才不至于显得过分强烈,而那黑色的头发和绿色的衣领才得以衔接起来,脸才得以被妥善地“放在”了头发与衣服之间。这道绿线,还将头像与绿色的背景联系起来,使头部不会因为其一道道的红色和橙色块面,与绿色背景拉开距离,而破坏画面的平面感。为了强化这种平面感,画家有意地把画面左侧的背景画成橙色,从而将其拉到画面的前面,使我们觉得在背景与头像之间并没有距离。画中红绿两色的强烈对比,产生耀眼的闪烁效果,使画面充满了纯绘画性的魅力。画一个沉静的头像,会生出这样丰富的视觉效果,而这种效果竟是靠着精心地经营不同的色面而取得,这不得不让人惊叹马蒂斯驾驭色彩与笔触的超凡本领。马蒂斯的绘画作品 《钢琴课》(1916-1917)创造于1916年,这段时期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残酷的日子,也是他最具特色、最成功的立体主义作品。马蒂斯在不改变视点的前提下,将大块的鲜明色彩作抽象的安排。达到既富于装饰性,又具有空间深度的效果。这个时期之后,他还是远离了立体主义,回到他快乐明朗的色彩中。 我们会发现这幅画很富结构性:窗外的花园以简单的绿色几何图形作代表, 除了钢琴前景的红色,其它颜色都偏冷暗,弹钢琴的孩子右脸投下几何图形的光线阴影,跟在他前方的节拍器几何图形相对应。整幅图只有窗户栏杆和钢琴架上的花饰,是轻松的线条。因此图中充满惆怅不安,反应忧郁心情与战争阴影。 马蒂斯的绘画作品《有小提琴的室内景》创作于1917-1918 ,这是马蒂斯从战争的冷峻时期、过渡到珣丽多彩时期的作品,画中还是有音乐:琴盒打开的小提琴,是画中主题。这幅画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了一大片的黑色,马蒂斯说,黑色是一种本身就 具有最强表现力的颜色,在黑色的对比之下,衬出窗外蔚蓝的海的颜色、与白昼亮丽之感,也衬出琴盒盖的蓝色,琴盒中的棕红色提琴则与桌子互映,于是视觉焦点在这种跳动下,最后集中到小提琴身上。马蒂斯的绘画作品马蒂斯的绘画作品《音乐》马蒂斯的绘画作品《红色的画室》马蒂斯的绘画作品马蒂斯的绘画作品 马蒂斯晚年制作了一批平面装饰性的艺术,这种技法成为其暮年的主要创作手段--纸片根据其要求先涂好色,然后剪下来,用以拼组画面,创造了“大装饰艺术”的概念。

他的作品中体现了野兽派的美学观念:即大胆的色彩、简练的造型、和谐一致的构图以及强烈的装饰性,形成了他独特的画风——那就是世人熟悉的画面简洁、清晰,省略了多余的细节,以单纯的线条和色彩构成画面艺术形象。

  • 索引序列
  • 马蒂尔德论文开题报告
  • 曼斯菲尔德论文开题报告
  • 王尔德喜剧论文开题报告
  • 马蒂斯研究论文
  • 马蒂斯几何画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