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路:从道德经的主题思想入手写。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老子认为,上德主张无所事事,一切顺应自然,带有明显的“无为”特征,可理解为因循自然的行为规范。这种因循自然的德重生命,轻名利,持守清静,戒除贪欲,息心止行,悟道四达, 自然无为,同时以百姓之心为心,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最后归于道。下德由上仁、上义及上礼组成,需要人实际去实行与推广,带有明显的“有为”特征,注重人为的行为规范。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老子眼里,孔子推行的仁义礼智信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没有达致真正无为超脱的上德境界,所以贬之为下德。上德的无为境界与法本身需要国家制定、国家干预以及公之于世的特性相违背,所以法律不过是下德的范畴而已。
但是下德之中,法律与仁、义、礼又有所不同,老子并没有把法纳入到下德的探讨范围之内,似乎可以得出,老子认为,仁义礼是高于法律的,而法律不过是一种治国之器物。
老子之德与孔子之德有区别,同时也不同于“礼”,但是世俗之法与礼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程度来讲,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之间是合为一体的。孔子之德在老子看来是属于“下德”范畴,是属于人为规范的领域,而老子认为,上德表现为无为,即不去考虑德与不德的问题, 反而是最大的德。
天行有常道法自然 长春市十一高中二年三十三班 张墨君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草本有灵,水石有韵,正是因为顺随了自然的规律,顺随了自己的天性,才有了令人顾盼的美丽。尘俗滚滚,何不静下心来,让灵魂回归本来的样子,去捕捉风中千年前的余响、先贤的吟唱:天行有常,道法自然。 不知是谁在曲解了人定胜天的含义后大声疾呼,人们就开始在歧途上愈行愈远。曾经安守本分的原意,却成了为所欲为和自以为是的幌子。人们总是急切地表达友善,全然忘记“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的教诲,忘记己之所欲有时亦要勿施于人。不顺随自然的法则,热爱往往会在一念间变成荼毒。毫无顾忌地喂养野生动物,却令它们丢掉了自然赋予它们赖以生存的野性与本能。过度开采、激素、化工,也招致资源枯竭,地质灾害,先天畸形。失去了对自然最基本的敬畏的人们在违反规律中乐此不疲地自戕。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将道法自然的箴言当成耳旁风,非要走到山穷水尽才追悔莫及地长太息以掩涕兮。 虎啸于野方有生命的雄姿,人守其性后有人生之精彩。青春与梦想是个性的张扬,而非流水线的工厂。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迤逦至今,当残疾的制度让教育者无奈地高呼所谓的标准,当灌输性的教育让学生成了坐享其成的惰者。一个失去了创造的能力,失去了多角度的视野,失去了鲜活的个性和探索的 *** 的民族就等于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本能,长此以往必然危及社稷。罗素曾说:“须知参差多型,乃是幸福本源。”庄子能守其性,持杆不顾、千古逍遥;陶潜能守其性,把酒东篱、桃花梦乡。能收获精彩的人,是不依附世俗,不忘本性之人,也正是这些人,撑起了历史上别样的天空。 自然有天道,社会亦有人道。顺应天性不是为所欲为,天行有常,如果只局限于人性便只能固步自封,止于浅表。真正的大道是天性与理性的完美融合,是站在历史与自然的制高点上俯瞰自己与天下的壮阔。人道的规律是顺随社会的规则,是法律、是道德、是信仰。人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坚守本心,立足于历史与社会的规律,不倒行逆施,顺应时代的发展乃是不败的真理。以史为鉴,历史的教训让我们有更雄伟广阔的姿态,也让我们怀着更加敬畏自然与天道的心,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天行有常,道法自然。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哲学家诺瓦利斯说过: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而生命最至高的哲学就在那万古不息的天道与自然的原点。
天行有常道法自然 长春市十一高中二年三十三班 张墨君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草本有灵,水石有韵,正是因为顺随了自然的规律,顺随了自己的天性,才有了令人顾盼的美丽。尘俗滚滚,何不静下心来,让灵魂回归本来的样子,去捕捉风中千年前的余响、先贤的吟唱:天行有常,道法自然。 不知是谁在曲解了人定胜天的含义后大声疾呼,人们就开始在歧途上愈行愈远。曾经安守本分的原意,却成了为所欲为和自以为是的幌子。人们总是急切地表达友善,全然忘记“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的教诲,忘记己之所欲有时亦要勿施于人。不顺随自然的法则,热爱往往会在一念间变成荼毒。毫无顾忌地喂养野生动物,却令它们丢掉了自然赋予它们赖以生存的野性与本能。过度开采、激素、化工,也招致资源枯竭,地质灾害,先天畸形。失去了对自然最基本的敬畏的人们在违反规律中乐此不疲地自戕。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将道法自然的箴言当成耳旁风,非要走到山穷水尽才追悔莫及地长太息以掩涕兮。
2015年高考(课程)语文考试刚刚结束,新东方线上高考语文权威名师国家玮第一时间通过本站带大家直击全国二卷作文题目的解析。 2015年全国2卷高考语文材料作文的题目大概是这样的:有人扛着瓦缸沿街叫卖,不小心手没有抓紧,瓦缸往后掉落,只听得“啪”的一声,摔成碎片。但卖缸人头也不回往前走,路人跑过来问他,为何摔破了缸,为何不看它一眼,他说,再看多少眼缸也不会恢复,不看也罢。那么读了这个材料你有什么样的联想和感受呢? 国老师先说说自己的联想和感受:历年来全国卷是最稳定的调整,这个题目大家一定不会陌生。我再说一个,之前大家非常了解的几年前考过的全国卷,“夏天,我到田地中帮妈妈插秧,开始我觉得道路很泥泞,带了很多东西,很多裤子去插秧,我走不动。妈妈告诉我,孩子,把外套脱了,把鞋换成轻便的鞋,你再走一走,这样我发现,这样走就轻便了,两脚生风”。 全国二卷题型重演:适当放弃 这是两三年前全国二卷考到的,大家发现,类似的情况又来了。全国二卷不断地以各种各样的故事告诉你,我们要适当的放弃,该走的就让他走,我们要减轻心灵中沉重的负担。这个题目我给大家讲过,那怎么样写这样的题目呢?首先材料告诉我们,很多东西当我们挽救不了的时候,我们应当把它解除安装掉,让我们的生命减负。最差的学生写这类文章,文章的题目很可能就叫做“给生命减负”。当时国老师给大家怎么讲的?这种的型别的题目,不管怎么出材料,说白了就是不让这些东西压迫我们,我们人生承受的重量是有限的,我们需要适时给自己的心灵清扫一下,不要总回头看过去做不到的事,不要总回头看过往的东西,就跟刚才在稻田里插秧一样,把衣服一件一件的脱掉,减去不必要的重担。 如何用最简单的角度写出议论文? 我曾说过一个叫米兰昆德拉的德国著名小说家,他曾经写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们就仿造他,给那个文章起一个名字叫“弃之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量”。当时专门给大家写过这样一个题目,像这样的题目如果把它写成议论文的话,国老师今天还是严格按照自己的角度来讲,一个最简单的角度,你想有差不多的分数,而不是让每个同学都得满分,60分,让每个同学都得满分,都得59分,都得58分,满分60分,我是希望同学得到52分,53分。这个时候从判卷老师的心理来看,每年我们在判卷的时候就知道,老师很辛苦,他希望一眼看到你想说什么,有让老师刮目相看的严密设计。在我们听讲座的时候,有些高三的孩子,但是更多的是高二的孩子,他们可能以后不从事专业的文学训练,他们可能要学化学、物理,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把话说清楚,把话说的条分离析,要比把话说的文绉绉,把话说的全都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例子,要重要的多。 比方说这篇文章我们就写人要把生命中该忘掉东西忘掉,人要为自己心灵扫除,这很重要。假设就从这个角度去写,确定好自己的论点之后,还是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叫为什么,永远给我两到三个答案。人要忘掉过去不能挽救的东西,人为什么要不断的前行,不要回头去看,人为什么要弃之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量,如果给我两个角度去解释,真真切切向我解释什么叫为什么,你就非常棒。 在持续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知道,这样的变化还仅仅是开始,或许是更多需要灵活应用的新题型,套用老旧模板已经不再是临场的“万金油”,必须引起未来几届考生的严肃重视。新东方线上名师提醒各位迅速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思路,抛弃所谓“答题公式”“必备素材”“作文模板”,真正站在日常应用的角度学语文、站在培养能力的角度学语文,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的变化,不论改革的号角如何吹响,均可立于不败之地。
全国Ⅱ海龟和老鹰有个好心人在海边发现一只小海龟从沙穴里往出爬,这时过来一只老鹰要抓小海龟,游客把小海龟护送到大海,把老鹰赶走。这时一群海龟从沙穴里爬出来,爬向海里,原来这只小海龟是个侦查兵。等好心人走后,马上来了一群老鹰。根据此发表议论,自拟题材。
2017年全国二卷高考作文题目为从所给出的6个古诗句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全国二卷作文材料给出的六个名句言浅理明,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具有很好的亲和力,考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而在审题立意、文体选择等方面又具有很大的开放度,便于考生发挥。
在我的记忆力,有许多第一次,他们就像繁星点缀在我成长的天空上,现在就让我摘下最明亮的一颗让你欣赏吧。 那天,爸爸出差了,妈妈很晚才下班,那天我放假在家,一座空洞洞的房子(这里的空洞洞用的不恰当)对于我这个胆小鬼来说,敢待几秒种已经是一个对我胆量的很大考验了。 天渐渐黑了下来,我开启电脑,却怕著萤幕上突然出现一个骷髅,开启音乐和它一起唱着,可是我发现,自己的心跳一直跳个不停(第一个跳纯属充字用)握著滑鼠的手心已经出了冷汗,唱着歌的喉咙发出的声音跑了调。 “会不会有鬼啊,救命,呜呜!”我心里这么想着,把我所在的屋子的灯开启后,望着别的屋子黑的像随时有白色的影子飘过,我闭着眼睛,伸手去探那个屋子的灯的开关,亮了。我松了口气。
我只是一个高一的学生 作文题目是路径吧 其实也谈不上跑题不跑题 重要的是有新意 要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1、2016年陕西等省高考使用全国二卷,全国二卷高考作文题目为: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今年的作文题旨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阅读价值观,属于限定性材料,一改以往作文审题宽泛、文题八股的弊端,重视对学生认知思考、情感体验的调动,强调学生讲真话、谈真情。这是今年作文题的创新点。 材料中提供的三个角度,要求任选其一,审题难度缩小,每个角度学生都有话可说。课内有限阅读角度引导学生关注教材,纠正长期存在的语文教学教考分离的认识误区;课外大量阅读角度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深厚积累,超越课内知识的限制;社会实践角度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这部大书,贴近自然、走进社会,以一己之身感受体验,强调知与行。 2、培养语文素养三个途径都很重要,认识各有侧重,将三者结合,谈三者关系符合高考作文对辩证思考的要求,但命题中要求三选一,可能是命题者出于对考试时间、考场作文篇幅限制的考虑。
你说的是这篇吗? In my life, I prefer fairy tales to other tories. I think they are very fun and sometimes make me happy. One of the moving fairy tales is a great story named "The Little Mermaid”. It was so sad that I almost cried along with it as I read . I like the feminine because of her kind and love. And when she died, she changed into a bubble.To love her prince she choose suffering.How great she is ! Although this story had a sad ending, this little girl who has true love moved everyone . She live inmy heart forever!
会扣起码5分,你是否完篇呢
《道德经》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构成和开展起来的比拟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聪慧的结晶。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着过去时期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的祖先,带着本人民族的颜色。等到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或者抱残守缺,固化为明日黄花。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足轻重的位置,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和儒、释两家一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关于我国社会的影响持久而深远。道家文化在产生和长期的开展、成熟的过程中,浸透到了认识形态的许多范畴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以及民族心理、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深入的影响,发挥过严重的作用。如今,道家文化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退出历史舞台,它已牢牢地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它充沛表现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用不多的字数,论述了道家对事物的产生、开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根本思想。文章大局部言语有些晦涩难懂,在此摘录文中一些名句及其大意,首先来共同感受一下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翻开《道德经》劈头就是这一句。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说:道是可遵照的笼统的运动规律,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笼统运动规律。依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称号,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这种相貌不是原封不动的。而道的转义是道路,也能够引申为人生道路。人的终身都在属于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谓“道”,就是一条人人都能够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这个道理。但我们大多都是走在能够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进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劳。同样,“名”也不用专指称谓,他能够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价值。当我们自以为完成了许多人生价值时,老子却说你所完成的价值是真的完成了吗?这就是所谓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并不是要否认我们所做的一切活动,而是要让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这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们留意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说:天地本无仁慈可言,仅仅是将万物视为一个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会;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无仁慈可言,仅仅将如何管理百姓视为第一要务,对人民的痛痒也漠不关心。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看似冷漠,其实是最好的态度。大自然经过漫长的进化,万物之间曾经构成了一种均衡,假如妄加干预,就会毁坏这种均衡,结果不堪想象。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加干预。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一样的应该自然无为,在老子看来,一个理想的国度应该是这样的:执政者只为人民提供一个平安,公平的自在生息的环境,至于人民有怎样的想法,人民如何停止本人的活动,则完整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在开展。人人都能够有本人的思想,只需不进犯别人的利益,人人都能够做任何本人想做的事。这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充沛表现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家徒四壁,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这句话是说:当一旦得到的东西曾经很丰厚了,就不要得寸进尺,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位置多了,他人就会眼红,究竟是不能“长保”的。人一旦发富发贵,常常会自豪自大,这样反给本人栽下祸根。人一旦有所胜利,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规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说:最高的善行好像流水的境地。流水只一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这与众人积极向上、追求开展的肉体相背逆,自然遭人们的厌恶。水的位置与无为的“道”相仿。人要找一个优秀的环境寓居,要擅长去研讨一些渊深的学术,与人交往要擅长讲求仁道,当政要擅长管理,做事要能充沛发挥你的才能,办大事要擅长选择好的机遇。但不要与人相争,才不会有错。群众追求小利小惠,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则着眼于久远,不计较眼前的得失。他们素日里注重信誉,注重团结,又擅长把握最优机遇来开展事业。所以一味的“争”是不适宜的,“争”也是需求谐和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缺乏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句话是说:对深邃的理论研讨有几种态度:最高的境地是,不要以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只不过是一种笼统的理论而已;其次是对它顶礼膜拜;再其次是畏惧它;第四类是不置信他,以至凌辱它。还有的是置信这一说法,但根据又缺乏,有的人则是完整不信那一套。有的人以为这里面蕴含着深奥的、极有价值的理论。总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一个人事业上有所成就时,连普通百姓都以为这是我自但是然的斗争结果,与这深邃的道理毫无关系。“道”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它有时似乎在显现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宏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又或展现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活力。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入的体察,这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察看和一种激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道家文化是一种追求个人绝对自在的文化。道家文化孜孜以求道,所追求的是一种不担负社会任何义务,主张摆脱各种肉体桎梏,以自我肉体为满足的绝对自在。因而,道家之道是一种无为之道、一种反朴归真之道。道家文化是一种以天道来纵容人道的学说,其人道主义带有超理想主义的特征,所推崇的价值观侧重于反朴归真。道家文化的人道深入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审美层面。
文,论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肯定还有更多的想法
写作思路:从道德经的主题思想入手写。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老子认为,上德主张无所事事,一切顺应自然,带有明显的“无为”特征,可理解为因循自然的行为规范。这种因循自然的德重生命,轻名利,持守清静,戒除贪欲,息心止行,悟道四达, 自然无为,同时以百姓之心为心,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最后归于道。下德由上仁、上义及上礼组成,需要人实际去实行与推广,带有明显的“有为”特征,注重人为的行为规范。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老子眼里,孔子推行的仁义礼智信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没有达致真正无为超脱的上德境界,所以贬之为下德。上德的无为境界与法本身需要国家制定、国家干预以及公之于世的特性相违背,所以法律不过是下德的范畴而已。
但是下德之中,法律与仁、义、礼又有所不同,老子并没有把法纳入到下德的探讨范围之内,似乎可以得出,老子认为,仁义礼是高于法律的,而法律不过是一种治国之器物。
老子之德与孔子之德有区别,同时也不同于“礼”,但是世俗之法与礼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程度来讲,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之间是合为一体的。孔子之德在老子看来是属于“下德”范畴,是属于人为规范的领域,而老子认为,上德表现为无为,即不去考虑德与不德的问题, 反而是最大的德。
老子道法自然的心理保健观初探
论文摘要: 文章结合保健,对老子《经》的精髓“道法自然”进行现代阐释,探索符合当代国人的道法自然的心理保健观。文章主要探索了道法自然心理保健观的原则,方法及研究意义。道法自然的心理保健观的基本原则是“无为”、“不争”、“守弱”,由此延伸出道法自然心理保健观的基本方法“致虚守静”,“抱一”。道法自然心理保健观的研究意义在于它不仅适合中国人内道外儒的性格,还能使个体有效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 ? 论文关键词: 老子;道法自然;心理保健 1 引言? 在当代社会,随着竞争日趋激烈,生活日益纷繁复杂,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与日俱增,心理冲突日趋激烈,心理健康也就成为不容忽视的课题。《道德经》自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道法自然”——“无为”、“不争”、“守弱”等对自身心理问题或负面情结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可谓世界上最早注重心理保健的作品。《道德经》微言大义,字字矶珠,它所提倡的道法自然的生活理念即使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文章试图从心理保健的角度对“道法自然”进行现代诠释,以求得适合当代国人的心理保健观。? 2 道法自然的涵义?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全部思想的精髓所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并非现代人所说的物质意义上的“大自然”,而是就其自然性而言,强调事物的本性。道是宇宙万物(包括天地人)运行的基本法则,它的本性就是自然。? 就道本身而言,它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就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而言,这种关系是自然而然的,所谓“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厚,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就天地而言,天地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所谓“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就人而言,人的生存也是自然而然的,所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第二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在《道德经》看来,人对世间万物只能“辅”而不能主观地“为”,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中,人要按自然的原则行事而不能有所违背。? 老子相信人的本性是自然纯朴无邪的。外物或世俗陈规都会扭曲人的自然本性,使人失去本真状态,导致人产生严重的焦虑与不安,并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可以说,当代人大部分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都是这种贪欲与巧智对人的异化所造成的。比如焦虑症,它是由紧张,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成的情绪状态;再如忧郁症,它是一种欲望受挫的失落反应,等等。仁义礼法等外在规范不仅会泯灭人的质朴本性,更会造成市侩行为和道德虚伪现象,“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因此老子主张 “复归于朴”。作为一种心理保健观,“道法自然”是指要顺应其淳朴自然本性待人接物,为人处事,使得主客观世界保持一致,各种心理活动具有内在统一性,人格结构具有稳定性。总之,“道法自然”不仅能保持个体身心和谐,与外部世界有机统一,更能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基于对人性的高度信赖以及对西方心界将人当成“物”来研究等弊病的深刻反思,人本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吸收了“道法自然”的原则创立了一种当前应用极为广泛且富有成效的“以人为中心”的心理疗法。卡尔•罗杰斯认为人的基本本性是建设性的和值得信赖的,每个活着的机体都有成长、发展、实现其全部潜能的倾向,并总是积极地朝向一种更复杂、更完善的发展方向前进。不同于西方其他心理学家那样为来访者设定目标,制定程序并引导他们朝目标方向发展,他采用“真诚、共情、积极关注”方法创造一种促进当事人成长改变的可界定氛围,引导当事人不断内省体验其质朴本性并逐渐尝试在人格和行为上做出积极改变,使治疗获得突破性的进展。换言之,引导当事人回归本性的自我探索可以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卡尔•罗杰斯对“道法自然”原则的精湛运用,无疑证明了“道法自然”的玄妙精深。? 3 道法自然的基本原则? “道法自然”具体落实到心理保健的实际活动中,就是要“无为”、“不争”、“守弱”。 3.1 无为? 在《道德经》中,“无为”一词共出现了十二次,如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第四十八章“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等等。这些“无为”都可以从顺应自然的立场来说,其基本意义可以理解成不妄为:顺其本性,不依个人意愿妄为。不妄为则回归事物质朴本性,符合事物发展规律,这样个体就能避免无谓的心理纷争,保持心理健康;妄为则违背事物的本性,往往个体越是想有所作为,就越会被某事物所牵制,不能自已以致在心理活动上失去自控能力而处于失衡状态,最终导致心理疾病,故“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 刍 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 刍 狗”(《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万物众生平等,都尊道贵德,惟道是从,“道者万物之奥”(《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所以圣人按每件事物的本性规律来办事,而不是凭个人意愿强行作为。正因为“不为”即“不违”,符合大道规律,故能节节顺通,以致“无为而无不为”。而当下的人们过于执着于“有”强调“有为”,从而生起贪婪之心,作出妄为之举,这是有违自然之道的,也是极为有害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倘若人们顺应自然,对一切不抱过多的期望,不做非分之想,不苛求,以清净无为的态度处事,以自然无为的方式行事,把恬淡无味当作津津有味,“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道德经•第六十三章》),那就能够保持良好愉悦的心境而不自寻烦恼,就能够做出符合年龄特征的理智的心理行为,就能够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对外界的各种变化。? 3.2 不争? 根据道法自然的原则,老子既主张“无为”,也主张“不争”。在《经》里,“不争”一词共有八处,如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六十六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缮而善谋”,第八十一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等等,这些“不争”与“无为”一样,都可以站在顺应自然的立场来说,其基本意义可以理解为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亦步亦趋,不依个人意愿强行作为,即可做则做,不可做则不做;不可这么做,那就那么做。不强为则天地万物都尊道贵德,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运行,个体行为就能符合其年龄特征,故一切自然和谐无忧;强为则导致天地万物秩序发生混乱,引发个体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如果个体的心理矛盾得不到有效缓解,就会最终导致心理疾病。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与老子“不争”是一致的。无论在什么情景下,都应当顺应自然,怡然自得,在不同的境遇下实现不同的人生价值。? “不争”还可以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不与人争名夺利,恪守中道,顺应自然。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人际交往已经成为每个人所必须的生活内容和人生选择。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孤独和寂寞,身心健康就会受到损害。“不争”就是教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以宽容不苛、兼收并蓄的态度全面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发挥各自的优势,顺应自然,不强行作为,以便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3.3 守弱? “无为”的价值手段如果能够一以贯之“不争”,那么就同样能够引动本初的能量,这种能量经过自然的积累逐步强大,故而“天下莫能与之争”。在《道德经》中,“无为”、“不争”而又可归为“守弱”,其意义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的定位。“柔弱”一词共有三处:第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第七十六章“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道德经》所谓的“柔弱处上”是动态意义上的,“柔弱”、“守弱”其实是战胜刚强的策略。老子认识到,事物的运动趋势是“物极必反”,盛极则衰,“物壮则老”,这是“反者道之动”的必然结局。刚强与柔弱正是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内在的刚强导致外在的柔弱,而内在的刚强实则事物柔弱质朴的本性。以小草为例,微风虽可摇其身,但纵飓风也难拔其根,这是刚强与柔弱的完美结合,柔弱胜刚强的完美体现。顺应本性,则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守弱”是在顺应自然本性的基础上,对外部世界的有效适应。在人与我的地位关系上,恪守不争,就能 “后其身而身先”,受到人的推崇和爱戴;在物与我的关系上,恪守无为,就能“外其身而身存”,以退为进有所作为。“守弱”是保持良好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前提,是心理保健的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外柔内刚,以柔克刚,才能“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4 道法自然的心理保健方法? 4.1 致虚守静?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万事万物千变万化,周而复始,最终都回到它们的出发点。它们的出发点即虚寂死亡,死亡就会重新获得生命。万物一起生长起来,只要做到虚静寡欲,坚持清静无为,就可以观察万物循环往复的情况。字面意义上,这是得道的方法,而后人更多的把它当成练功养生,修身养性的诀窍。那由此可以引申,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上,“虚静”是保持心理健康的诀窍。排除外界的一切思虑杂念,反观内照,就能通情达理,不为外物所累,就能消解困扰自我的心理问题。? “虚”、“静”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是紧密联系的,与“满”、“动”是相对立的。当内心充满贪欲并为其蠢蠢欲动,有所作为时,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也伴随而来,心理疾病也由此产生了。因为当内心被欲望填满摇动时,就越易执迷纠缠某物,越易受它们摆布,从而导致在心理活动上失去自我控制能力而处于失衡状态。《道德经•第十二章》明确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爽;驰骋 畋 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提倡“为腹不为目”,否则“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第十六章》)。? 只有清心寡欲,停止对名利的追求,才能随化自然。但人总有七情六欲,故老子又提出“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道德经•第五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人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因适当节制欲望,除去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保养身体蓄养精神,这样才能使身心健康,“载营魄抱一”(《道德经•第十章》),更能“几于道”,明白宇宙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物壮则老”的普遍规律。老子在第六十七章“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明确指出“俭”即“啬”,是人得以长久的三宝之一,只有清净节俭,有所约制,才能够扩展功业,有所作为。? 老子守持“虚静”,主张“少私寡欲”,施行“去甚,去奢,去泰”外,还提倡人们要“知足”。“知足”一词在《道德经》中共出现三次,其意义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一种积极的心态。如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即满足,是人们幸福的基点,如果不调整这个基点,那么人们的物质欲望永远都不会满足。这个基点只存在于精神世界中,而非物质生活中。因为无论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多么的优越,人们也只能在欲望的煎熬中度过一生。基于这种“知足”的积极心态,老子还提倡“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生活态度。? 总而言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当面对熙熙攘攘的外界时,要涤除外界干扰,恪守清静无为不争守弱,持守虚静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适应任何环境并有足够的幸福感。? 4.2 抱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是人们所向往的,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的美好境界更是人们渴求的。如果说,虚静是一种无为不争的生活方式,那么“抱一”就是独特的保健门法。“虚静”的目的在于排除外界的一切思虑干扰,保持内心的清宁;而“抱一”的目的就是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有所作为,有所追求。? “抱一”一词在《经》中共出现了两次,如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其意义均可理解为:清净人心,直至“全然”“无我”的虚空境界,即与道一致。第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阐述了如何入道,达到全然的境界,实现身心和谐。“塞其兑,闭其门”是指收视反听,摆脱外界干扰,集中注意力;“挫其锐,解其分”意指排除内心的私心杂念,弱化自我意识的控制;“和气光,同其尘”指忘却自我,进入无私无虑的虚静状态,达到主体与客观世界的冥合;而“玄同”,也就是入“众妙之门”,却入此门,不断地排除执着之心;所谓“玄之又玄”,就是要把一切修炼的意志也排除掉。这就是所谓的“抱一”,即与道一致,与自然协同。依照道来生活就是指生活在一种开放的状态下,不与自然抗争;依照自然来生活就是与万物融合为一,而不需要努力。努力就意味着试着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些什么。依道,顺自然,就是“抱一”,不依个人意愿强行作为,而是清静无为,顺性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在物我两忘的情形下,顺性而为,专心致力于某事。? 一般而言,注意力分散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造成的其他后果,如记忆力下降等等也越严重。注意力品质的好坏是衡量意识水平高低的客观指标,意识水平是郭念峰于1986年在《心概论》中提出的评估心理健康水平标准之一。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较高的意识水平,能让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并处于和谐状态,抱一守神能让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面对纷纷扰扰的世界,充满诱惑的外界,人们通过“致虚极,守静笃”可以进入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而又有所修为的逍遥境界,从而淡化自我,消解汲汲于私利私情而产生的诸多烦恼,从而保持身心健康,实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 5 道法自然对当代国人心理保健的意义 ? 5.1 道法自然符合国人内道外儒的性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五千年的重重洗礼而传承至今,并积淀成中国人独有的民族性格——内道外儒。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主张自强不息、积极有为、锐意进取、博施济众的入世人生态度,以天下为己任,以功业为目标;另一方面又提倡顺应自然、无为不争、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出世人生态度,追求个人精神自由,向往山林田园。他们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思想调节,入世而不庸俗,出世而不离群索居。即使在沦入困境时,他们仍然不否弃对人生的热烈追求。这种内道外儒的民族性格随着中国的持久底蕴,表现出极大的穿透力,不仅影响了历代封建士人的人生选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为古代平民阶层所接受,促使他们以一种出世的精神境界去实践入世的理想抱负。? 道法自然的心理保健观即从内道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塑造理想人格,如何保持个体身心与外界现实的和谐统一。它还告诉人们在努力超越现实,而又陷入对超越的无奈时,要产生一种未雨绸缪的心理调试功能,以便能及时地调试或改变生命的支点,要把随同是非得失而有的计较之心预先从心理上加以消解,以便更好地在现实中达到一种理想的生存境界。? 较于建立在西方民族性格基础上的心理健康思想,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上的心理保健观则更能为中国人所接受并产生显著有效的成果。以人本主义为例。它虽借鉴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但是基于西方注重个体独立性的文化背景,它在心理健康中也就注重个体自我心理调试,潜能开发及自我实现。而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外儒内道,它在注重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同时,又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所以,人本主义较西方其他心理学思想更为中国人所接受,但也不完全为中国人所接受。相较之下,基于本土文化的道法自然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与可行性。? 5.2 道法自然利于个体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迅速发展,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原有社会支持网络的削弱,以及各种思潮涌现导致价值观多元化,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导致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使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儿童的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老年期精神障碍等。根据预测,进入21世纪后中国各类心理疾病问题将更加突出。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心理疾病仍将排名第一。所以,积极和减少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是中国当前心理健康工作首要问题。探索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合民族性格的道法自然心理保健观显得更尤为重要。? 道法自然的心理保健观提倡人们回归其原本的质朴本性,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不妄为强为,善于守弱,主张以宽容不苛、兼收并蓄的思想全面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如果个体能够道法自然,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地面对各种艰难困苦,就能在变动不居的人生道路上左右逢源,洒脱自在,始终不迷失自我,从而保证心理健康;如果不能以道法自然的态度应对这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难免会随波逐流直至无所适从,最终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道法自然的心理保健观让人们在担负社会责任,追求内在向上的同时,又能够保持一种宠辱不惊、超然豁达的心态,始终不失精神依托,这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有极大的益处。? 6 结语? 通过对道法自然心理保健观的大胆探索,发现只有以道法自然的生活态度应对客观现实,才能在社会中保持独立的自我,不人云亦云随波追流,才能以从容的姿态应对复杂的周遭变化,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在现实中更好的生存。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好的科学论文开头能让人耳目一新,使论文更有阅读的意义。如果你想写好的论文开头,就请看下面的两篇论文,这样能启发你的思路。下面是由我整理的科学论文范文,谢谢你的阅读。
中国古代科学的科学力量
摘要: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知识组成的基础是古代哲学,糅合了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最鲜明的一点是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在几千年的城市发展历史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与规划、建筑和环境密切相关,通常是为了选址而对地形、地貌、气候、景观、生态等各环境要素进行综合评价的原则,提出建筑规划和设计的一些指导性意见。本文将从中国风水的理论基础出发,深入剖析中国风水理论在当今城市规划研究中起到的作用,总结其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
关键字:风水;城市规划;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风水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风水理论是集地理学、星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和人体生命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的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它与营造学、造园学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风水是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和建筑(住宅、宫殿、陵墓等)及其环境的选址、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的一种特殊“术数”,虽其中有不少的迷信色彩,但也充满了探索、解释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及人与环境之关系的内容,且特别注重实践。《风水探源》认为: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是一种能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满足的地形条件。
《周易・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中国文化传统讲究“天地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相辅相成、协调统一,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要遵从自然的规律。在营建选址和空间营造过程中,要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这与风水学的主张是一致的。
抛开风水的占卜成分不谈,在城市与山川环境因素的关系上,风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符合《管子》城市规划思想的。可以说,《管子》“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立政篇》)的营国及城市选址思想,为风水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管子》的整个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及其在临淄城的成功实践,是我国最早期的城市整体规划的理论。
在道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在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室内布局陈设设计等多方面都体现了“崇尚自然,归法自然”的思想。在建筑景观组织设计、建筑外部造型设计和建筑主体设计中,也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观念。风水学的自然美主张观照山川,巧加改造,从而获得自然美和建筑美的和谐统一。
二、风水的阴阳哲学思想在古代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水可以聚气,山可以增势,空气流动就成为风,加上阳光作用可以影响大地气侯和生物生长,皆是组成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城市规划的直接对象。古代风水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即与城市规划结下了难解的姻缘。
1.风水的阴阳哲学思想
在我国古代,风水被称为阴阳,阴阳又叫两仪,是风水术的一个中心理论,特别讲究阴阳二气的冲和,世界上的所有生物物都是阴阳交媾的产物,孤阴不长,孤阳不生。风水书被称为阴阳书,风水师被称为阴阳家。中国古代哲学就讲了,世界万物始于阴阳,是生两仪,分出的阴阳二气不断地一分为二――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阳气轻清上升而为天,阴气重浊下降而为地,阴阳交媾,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化生出大千世界。风水的阴阳哲学是一套哲学逻辑的方法。
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老子》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许慎《说文解字》:“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三柳轩杂记》有对阴阳家“为磁石引针定南北,每有子午丙壬之理”的介绍。在《逸周书・大聚解》中有:“别其阴阳之利,相土地之宜,水土之便营邑制。”说明“相其阴阳”和“别阴阳之利”简单的阴阳哲学思想在我国古代早期就产生了。何溥《灵城精义》中:“阴用阳朝,阳用阴应,合之固眷属一家;山远收山,水远收水,分之亦互为生旺”。表现了风水理论阴阳对待的阴阳辩证思想。中国的阴阳学说认为,凡存在的事物都分阴阳,都具有阴阳对待、变化和统一的关系,这是中国哲学中最早出现又最为根本的学说。
2.风水的阴阳哲学思想与古代城市的相宅、择地
《黄帝宅经》:“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是以阳不独王,以阴为得;阴不独王,以阳为得,凡之阳宅则有阳气抱阴,阴者则有阴气抱阳,阴阳往来,即合天道自然,吉昌之象也”。中国古人在不断地聚居实践中,总是在寻找最好的自然环境,用以满足所需求的食物、安全与舒适的居住和便捷的建筑营造。《阳宅十书》中说:“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若大形不善,总内形得法,终不全吉,故论宅外形第一”。风水理论强调,选择宅居的外部环境,关键是要看宅居能否处在“阴阳之枢纽”的良好自然生态系统中。这样的阴阳枢纽,也就是风水格局的理想摸式,称为“穴”。《黄帝宅经》:“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博物明贤者未能悟斯道也”。并指出:“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故不可独信命也”。在城市选址方面,古代风水理论认为城池应“负阴抱阳,坐落其中”,并强调了“天有九星,地有九宫”的格构模式。《尚书・洛诰》记载:周公在主持洛邑的营建时“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亦惟洛食”。武王克商返回镐京后,决定营建洛邑成周,《逸周书・度邑篇》记载了洛邑周围的山水形势:“自洛延于伊,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伊洛,毋远天室”。
3.风水的阴阳哲学思想与“山水环抱”的城市格局
自然生态系统中包含着气象、地质、地形、水、土壤、动物、植被等基本组成因素。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是风水的目标,风水视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阴阳和谐为首要。所以,山川之中包孕着城市,城市之中又有流水园苑的穿插。
左思在《蜀都赋》中这样描绘成都城的修建:“天以日月为纲,地以四海为纪。九土星分,万国错峙。崤函有帝皇之托,河洛为王者之理……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中于中古。廓灵关以为门,包玉垒而为宇。带两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水陆所凑,兼六合而交汇焉,丰蔚所盛,茂八区而庵蔼焉。”灵关、玉垒、峨眉三山环抱,郸江、检江两江护城环绕,构成了成都城外围的山水格局。
古人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大宇宙(大周天),而人是一个小宇宙(小周天);大、小宇宙之间的建筑被视为中宇宙,是大小周天的过渡。天为阳,地为阴,建筑和院子是天地贯通一气的媒介。院子、天井因而成为天地、阴阳的相交之处。东汉仲长统《乐志论》:“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是山水环抱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风水在将环境秩序化的过程中,普遍而有效地采用确认自己“居于世界中心”的方式通过要素围合加强对环境中心化的秩序,所以风水空间最显著的特征是:以主体为核心的围合性空间。
三、结语
虽然以上所述阐明了风水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中的显著作用,但并不是要求现代的人们全盘接受风水的思想,对于有一部分人认为风水学能解决自然界的所有不可知问题,或以仍有尚未发现的自然界组成物质为理由,来解释古代风水学如何高明、奥妙,这是不科学的。对于中国传统风水理论而言,它毕竟产生在科学不发达的环境下。
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并有节制的改造和利用自然方面,远不能达到如当代建筑学所具备的先进技术手段,但在基本追求上却是一致的。而在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交流中,风水思想更注重人与自然在精神方面的两情相洽,所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工作中,城市规划人员需要正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风水思想,从中寻觅人类曾一度丧失,而又必须的“天、地、人”和谐的追求,用风水理论中科学的观念去正确处理城市规划和景观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其亨著:《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1日。
[2] 余健著:《堪舆考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科学论文范文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 读后感 优秀 范文 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一
《老子》,又称《道德经》,作为中华 传统 文化 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从东方走到了西方,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读《老子》,只觉意蕴深远,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虽只五千余字,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初读前,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消极避世”的印象上,直至认真品读后,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境界,收益匪浅。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确,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正是深受其影响,以这样的从容姿态、包容性品格、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怀,共同推进社会文明的互补互融,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在生活或工作中,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别人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知足常乐,有积极行动力的人能更加长久。确实,一直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却忽略了对自我的反省与审视。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充分了解自我,才能取长补短,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则。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无所作为,而是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不好大喜功,那样便会有更大的作为,联系当前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一定程度上正是吸收借鉴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弘扬民族精神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进步,人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对于理想的选择也是各有异同。在日复一日的繁忙工作之中,我们是否有过思考:我们人生的价值在哪里,我们的“幸福感”又到底有多高。通过读《老子》,领略老子的自然之道,感悟先贤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学习其通达自然的人生观,我想我们便能够在喧嚣的尘世中不至于迷失自己,更加明白所谓的顺境逆境都是心境,得意失意都是心意。也正如老子所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生态智慧,也是发展智慧,更是指引着我们在新的时代迈上新的台阶,更好地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二
对于那些有大智慧的中国古代先贤,我一向非常敬佩。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的时候会感觉身处现代化科技都市的我们,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还远远不如生存条件极其落后的古人。
一个人只有内心充实,精神才愉快,生活才和谐。怎样才能充实呢?人的志向就是一个杯子,他用追求到的东西,比如知识、智慧、品德、成就等东西来填充这个杯子。少了不行,但是也不宜太满,好比倒茶,有个六七分就好。如果太满,一个人会因为拥有了太多失去了追求,生活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太浅了也不好,杯子很大,里面的东西寥寥无几,那么你的生活和精神都会很贫乏,这叫做眼高手低。
有智慧的人,总是看到别人的长处,反省自己的不足,养成一种谦虚的心态。人们觉得自己了不起,是因为眼睛只放在自己的身上,看不到别人的高明之处。登泰山之高虽是“小天下”,但是如果之后又登上珠穆朗玛峰,那泰山的高度与之相比又是小巫见大巫了。
即使真的比别人强,也不必时时显摆你的过人之处,气势太盛容易显得咄咄逼人,这样并不利于与他人和谐相处。锋芒毕露并不是坏事,但是与人交往的时候,懂得“藏拙”,多展露一点你和别人的相同之处,别人会从心底认同你、接纳你,从而更容易和别人融洽相处。在别人面前显示太多的不同,就会让人觉得格格不入,认为你跟他不是同一路人,并且疏远你,这对你的人际关系不利。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具备创造价值的能力,才会成为别人信服和倚重的人。但是,用语言证明自己的价值,不如付诸行动。一公斤事实胜于一吨自我表白,只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我们有无价值,价值有多大,别人一目了然,又何须说得太多?真正有本事的人不会整天无聊的强调自己做到了什么,他们会默默的拿出自己的创造。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静心,才不会因为名利得失、进退去留而困扰;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每个人都应该遵循“道”的规律行事。人类有无穷无尽的欲望,人生在世人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我们可以恰当的满足自己的欲望,但不能肆意妄为,你喜欢钱,可以去争取可以去追求,但是不能盲目穷尽一切不合理手段肆意妄为。现在的现象那么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对于物质的狂热追求。还有许多大学生,为了无关紧要的虚荣心,不惜背上高额贷款也要购买奢侈品,这些都是病态的行为。在这个物欲日益膨胀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守住自己的本心,戒骄戒躁,这样才能保有清净,留住内心的那份安宁。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三
很多人认为,我这种年纪不适合读这本书,其实不然,道德经的阅读对象可以是任何年龄段。而根据自己的阅历与人生经历,会有不同的感悟。因其有一种深邃的、独特的哲学视角,于是,我被深深吸引……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 方法 ,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就象一棵枯萎的秧苗,渴望汲榷道德经》中的精华。毕竟,人性的虚荣与欲望充斥其中。而我们没有足够的定力去静心、净心。少私寡欲。所以,我们要学"道".
如果我问你什么是"道",你可能会讲出一大堆东西,别人听得云里雾里,甚至连你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在讲什么。似乎没有人能给道一个标准的解释。老子在第一章开头就做了诠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道要是能说出来,就不是普通的道了。我们难以理解道,所以追求的人不多,而成道者更少。基于此,我们所熟知的成道者大抵是那些看破红尘,顿入空门的高僧道佬。如果只是这样的话,这本书的意义就太浅了。当在我紧蹙双眉而对"道"一头雾水时。第八章的"上善若水"提醒了我,老子认为"道"就好比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虚怀若谷,包容天地,以无欲普济生灵,借虚怀渡尽群生。道,就像水一样,无声无息无为而养万物,水就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它所承载的道,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道"呢?
"道",似乎很难解释,我们经常用"道",却不知其意。在科学中,我们不知道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寿命,于是给了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因为有时间。而这本书中仅用一"道"字就深刻的诠释了人的一生,虽简却精。同样,在已知科学中我们知道质子中还有夸克,而夸克中还会有东西,甚至还有!我们不得而知,于是又以道喻之。对于人们难以解释的事物或事情,这本书中都给出了简洁却确切的答案--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什么意思?"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所以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那么道就是宇宙的本原及它的规律。
道养育了万物,以地球为例,道让万物各厮各职,演化出一套稳定的生态系统,死而又生,生而又死。不使其中任何一员太兴或太衰。植物腐后可成为天然养料,为下一片长在这里的植物以充足的养分,食草动物凭借这些植物填饱肚子,鸟类和食肉动物又以这些东西充饥,这些动物死后,又为新的植物创造养料!万事万物都从它的根本出发,那么一切事物也就简单而明朗了。"道"之大,可大到宇宙形成,"道"之小,可小到电子运转。星球的公转自转,周期一定,循环往复,从不间断,是规律!电子的有序排部,是规律!可能这样会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被接受。但是,这只是我的一种解读,而我对道的理解也只能说是浅显的。道就像数学中sinα的函数图象一样,函数两边永远没有尽头,且周而复始,而我们只能不停的探索……去寻找道的真谛。
有人也许会认为我们人类是个例外,因为我们有高超的智慧,发达的科技。既然人类有这么发达的科技,为什么"生物圈二号"的实验还是失败呢?原因很简单,人类永远不可能超越自然,超越道!如果我们一再违背道的规律,反其道而行,那么我们必将受到道的惩罚。难道你没有看到人类一意孤行的后果吗?频繁的地震现象以前从未有过,气候异常也愈演愈烈……人类还以自己比其他动物略大的头脑与"道"比高,却不知"道"的智慧是你难以琢磨的,它渗透在每一件事物中,而这些事物又被道所包含,诚可以说是"众妙之门".
至此,我们应该懂得按照道的规律行事。人类有无穷无尽的欲望,但是我们只能适当地释放欲望,不能恣意妄为。其实也就是道家所谓的"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也就是不违背道的规则而胡乱作为。有些人被欲望冲昏头脑,胡作非为。例如重庆的文强,本是一位维护人民利益的好官,但却经不起金钱的诱惑,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名声扫地,在狱中度完此生。而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有时为了虚荣互相攀比,穿名牌衣服,戴贵重的珠宝。其实,他们都不懂:真正美的东西是不需要任何装饰的。更明确来说,他们不懂"道".贪欲过度只会让你堕入苦海,商纣王后宫佳丽无数,还要征集民间美女,吃肉喝酒便罢,非要设酒池肉林,以供消遣,百姓难以忍受,遂有武王伐纣,商王朝也被推翻,于是后人称纣王为无道昏君。虚荣心也常常害人不浅,《项链》中的女主角因为虚荣,白白耗费了十几年青春。道让万物繁衍生息,而无欲无私,顺其自然无为之道,利万物而不求回报。我们这个被金钱与欲望所充斥的社会中,缺少的就是少私寡欲的优良品质,火热的欲望让我们难以静心、净心。道无穷无尽的智慧告诉我们要"至虚极,守静笃",方能活得自在。
不要让欲望与虚荣控制自己,要理性的对待外在的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不要背离道的规律。只有这样,我们就可以"无所不为",什么都可以做,只要遵循道的规律和规则。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自去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同之"道".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四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每每读到这里,我的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复杂的情感。庆幸?惋惜?我不得而知。
千里之行
小学的第一堂课,老师问道:“你长大了想当什么?”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爷爷也问我:“今天是你上学的第一天,你想好以后要做什么了吗?”
白衣天使、杏坛园丁、辛勤科者……一个个自豪的身影在我脑海中转换,让我时常改变想法。而要实现这种.种想法,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又显得过于遥远。我想不出答案。
每个孩子大概都会在童年梦想着自己长大后成为这样那样的“家”,然而,当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又有多少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愿望呢?
少之又少。
见我沉默了一路,爷爷慈祥地笑了。“你看那要旅行千里的人,哪一个不是从脚下第一步的跨出开始?人的一生,不就像这千里之行,看似漫长,总也要从迈出第一步开始。无论你想要长大后做什么,都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从现在开始,打好基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懵懂地点点头。爷爷的话,语重心长。
持执盈满
常忆儿时夏夜,天气炎热,又被蚊虫叮咬,睡不着觉时,便缠着正在书桌前看书的爸爸,要他给我讲个 童话 故事 才肯入睡。
那天,爸爸放下那本薄薄的却被看了许久的《老子》,起身到我的床前开始讲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阿拉伯的一个山洞里埋着一大堆被封印起来的宝藏。有一个人听说了这件事,便决定要找到宝藏,并将所有宝藏据为己有。他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藏宝的山洞。在山洞里,这个人找到了一个宝瓶。宝瓶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打开瓶盖,里面就会冒出金沙。请在取到足量金沙后把盖子盖上。’”
“寻宝人欣喜若狂,打开了瓶盖,果然是宝物。一开盖,金沙就像礼花炮一样飞射出来,黄金闪亮,就像是在做梦一样。”
“‘我要发大财啦!’这个人手忙脚乱,用袋子装,用帽子接,用衣服兜,用双手捧,甚至鞋袜里也盛满了金子。宝瓶里的金沙像涌泉喷涌而出,越喷越多。渐渐地这人没东西装了,金沙从他手上溢出……溢出……溢出,但他还是一动不动地,跪在地上捧着手接。他太过高兴,过于疯狂,过于痴迷,只顾着欣赏金沙狂涌的美景,想象着独占所有财物的情景,而忘了瓶上的告诫:‘请在取到所有金沙后把盖子盖上。’最后,他被埋葬在厚厚的金子堆里。”
“孩子,你要知道,当你拥有了不能再多的东西时,不如适时的停止拥有。如果仍然不知满足,放纵自己的欲望,无休无止地追求那些对于你来说过多的东西,那么你最终会受到私欲的毒害。”
我伴着父亲的轻语朦胧入梦,夏夜的风轻轻抚过那本还未合拢的书扉,月光淡淡,映在“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句话上,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未曾适可而止的悲剧故事。
宠辱得失
中学时代,我的成绩十分优异,曾是班上公认的“学霸”之一。考试名列前茅,老师对我青睐有加,同学们也十分乐意与我交朋友。渐渐地,我有了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到后来便发展成骄矜之情。一次月考,分数不尽人意,我担心会失去人前人后的颜面,立志下次的期中考试一定要翻身。在中期考试中,我却更加慌乱,不但没有翻身,反而退步。中期家长会开完,看见妈妈走出教室,我赶紧躲得远远的,以免被瞧见又招来一顿训斥。家长们都散尽,同学们陆续回教室,我才坐到座位上。
我的座位,一张纸,分外熟悉的笔迹。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我盯着这张纸,反省良久。
古人诗云:“世事如庭前花,花开也有花落,又如天边云,云舒也有云卷。”若是面对得失,斤斤计较,瞻前顾后,犹豫不决,那么再拿手的事恐怕也做不好,若是有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心境,心态平静,淡泊自然,有些事反倒水到渠成。不患不得,亦不患得而复失,这是一种自然、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我·《道德经》·家
年年岁岁,我在父亲的慈爱,母亲的温柔下长大,家中那本承载者厚厚情意的薄薄典籍,早已发黄褪色,但当我再次翻开它,一行行文字便立即化为家中长辈从前的谆谆教诲,幕幕鲜活,恍如昨日,从未褪色。书页翻动,纤尘轻舞,书香扑面,我在这充满书香的家中长大,伴着书香,向天际远航。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五
感悟《道德经》已有些时间了,自己的感悟,一段时间过后总有所不同,在这个过程里,有看到不同人的感悟,当然也有与不同的人进行讨论交流,讲实在,这是一段充实的时光,很有感触,每一个人对于《道德经》的感悟都是不一样的,正如西方有位哲学家说过的一样:“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总是不断变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完全相同,事实上“变化”才是事物的共同特点,所以我们也应这样理解:每一个人对于《道德经》的感悟是不会完全相同。
明白这样后,如果看到一些人总是号称天下第一或者什么的,那你亦要认可:林子这么大,什么样的鸟没有呢?当然你也不要认为自己的才是对的,这样的情况就象佛家的一个故事讲的那样:几个瞎子去摸大象,有人说大象象一条木柱,有人说大象象一把扇子,还有人说大象象一把尖锥。
对一头大象的形容,几个瞎子的看法都不同,这样的情况就象是我们对《道德经》的感悟一样,现在想来,我自己也是这样的瞎子,所以这么多年对于《道德经》的研究与感悟,没有什么可以自我称耀的,除了一 点,那就是我,自己战胜了自己的某些观念与做法,一直以来,还是有所进步的。
《道德经》是一部蕴藏人类智慧的经典著作,虽然只有五千余字,却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研读。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道德经》读后感800字7篇,欢迎借鉴参考。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范文1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经典名句,它们都出自《道德经》。这些智慧能量满满的文字,渗透在中华文化中传递千年,历久弥新,哪怕随手翻出来一两句琢磨一下,都能有所收获,这就是《道德经》的魅力所在。
无为,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历史上也曾有很多解读认为无为的思想过于消极,是不思进取。其实,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目的,而是一种常人很难企及的状态,是“为”到极致才能达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种“为”与“无为”之间的转化就像阴阳两极的关系,是辩证的客关规律。
大家都知道,金茂上海环沪事业部有着非常好的跑步文化,偶尔设置一些小激励,每周完成3次5KM以上跑步打卡任务,可以获取精美小礼物。从“为”的角度来看,单次5KM对于不常锻炼的人来说是需要一点毅力来完成的,如果要追求速度,那更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对于跑半马甚至全马的大神级人物来说,完成单次5KM不在话下,就像普通人走路一样,不用刻意,轻松完成,那么这种状态就有点接近“无为”了。
又比如,我们地产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涉猎面很广的行业,由于工作中交集繁多复杂,所以对流程的规范性要求也很高。大家都走过流程,很多流程第一次走,不是因为种.种不合规范而被打回,就是由于线下沟通不到位而导致走不下去,有些稍微复杂的流程要反复“折腾”,刻意而“为”,才能通过审批。读后感·随着工作熟练度的增加,我们走流程前已经懂得做好线下沟通,流程规范也早就心中有数。这时,走流程这项工作不再需要刻意而“为”就可以顺利完成,这种工作状态也可以说是离“无为”近了一点。
结合上面的小案例我们更容易理解,老子倡导的“无为”,是“为”到极致才能到达的一种境界,俗语中的“熟能生巧”、哲学三大辩证法规律中的“量变引起质变”理论也都具有类似的概念,这些概念强调的不是结果,而是具备这种能力的状态。
所以,《道德经》带给我们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消极不作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种客关规律,对人的作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关于道德问题前人有很多思考,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道德问题的一点感悟。
道德与本性
关于道德与本性,先秦时代就有三种不同的论断: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论。探究这三种观点的不同主要是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三种观点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处。
我以为论本性无分善恶,同情、怜悯、嫉妒、残暴等等都包含于人性之中,只是有些本性更容易导向善的方面而有些却很难。所以,道德的形成要有一个导向善的助力,这个助力就是教育。
道德与教育
原始氏族社会是否存在着道德的意识?这个问题是复杂的,氏族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而原始社会是以群居为生存形态。氏族社会的首领是德律的一种权威,原始人无鉴别的能力,有一种群体从众的心理,这正是道德的一种强制性。而这种强制性的接受会使人在道德权威的阴影下形成一种固守旧俗的状态。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程度越高对道德的重视程度越高,对道德的认识更清楚,向上的善念也会越多,从而产生与时俱进的新道德。
道德的内在精神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对于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风俗、习惯或是外在因素作为判断道德的标准是不确切的。虽然道德的外在充满不确定因素,但道德内在的原理与精神是确定的,即道德要适应时代环境,道德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
情绪是推动个人道德发展的动力。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克己实则是对自我情绪的一种节制,但这种节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压抑与消灭情绪,而是要把坏情绪转化为好的情绪。
情绪也分为个人情绪与社会情绪,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情绪可能会受到社会情绪的影响,如果完全放弃个人情绪而遵从社会情绪,那么社会就不会发展。正如杜威说的:“文明进化的历史是特立独行之英雄的历史。”
过度的私心和欲望是道德发展的阻力。
每个人都有私心和欲望,过度的自私和欲求会破坏道德的发展,但适当的私心与欲望是道德发展的动力。比如你现在帮助一个人,表面上是出于你对她的同情,其实潜意识里你是有私心的,如果当自己陷入困境的时候,希望受自己帮助的人也会给予同样帮助,这是一种互助的私心。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范文2
韩恒恒;在这微信、QQ连接你我的时代,每个人的朋友圈可能都会出现网名叫做“上善若水”的好友,亦或是个性签名写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的同事,这样的盛况足以说明老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之大。两千多年前诸子百家各自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安民方针,时至今日,这些思想仍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核心点是利终生、福万民而又淡名利、轻权势。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违反规律,就是“无为”。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胆大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实事求是地寻求切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老子还强调,把握了规律则可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仅停留于空谈。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是打开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举例来说,马钢通过不懈努力攻克了汽车板个性化需求多、汽车板更新周期短、汽车板表面要求极高,生产难度大、汽车生产的流水线自动化,对钢板质量稳定性要求极高、汽车生产流程长,技术难点多,读书笔记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难点,现作为国内主流汽车板供应商,已逐步打开市场,拥有更多的用户群,赢得更好的口碑。而在在公司产线、冷轧产品升级过程中,我们建立较为完备的设备体系,以推进设备精益管理为重点,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强化专业培训,实现设备由修向控、由修向管的转化,确保设备稳定运行、精益运行,为硅钢、家电板、汽车外板等高端产品质量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昼无为、寝难寐!工作中如若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是空虚而痛苦的。我们遵循规律、实事求是、攻坚克难、创新创效。有职就有责,有责就要担当。“无为”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方法,“无不为”是鞭策我们努力实现目标。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范文3
“无,名天地之始”
生命从何而来?父精母卵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就像是我们身上的任何一个细胞一样,即使它们有其特殊性,两相结合,也只能形成一个有特殊性的东西。比如泥与火结合,形成了陶,形态质地变了,本质还是没变,依旧是无生命体。那从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到一个婴儿,生命从何而来?
生命又是什么?如果生命是健康肉体的组合,那如果有健康的各个器官,由科学家将之天衣无缝地组合起来,这样的“人”会有生命吗?如果有,那我们讨论“精神”,“灵魂”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那肉体枯灭后,灵魂也会消亡吗?若灵魂永存,那它们会去哪里?
“名可名,非常名”
语言和名相不可执着,我认为有其一定的科学性。圣人之言论,于其时代,于其生活背景可行。但不论是自然还是社会,或者每一个个体,都在变。譬如孔子重视“礼”,是因为周末年人心不古,道德有悖,而《红楼梦》中,在一个“家教甚严”的大家族要遵死礼,就是对年轻人自由思想的扼杀,鲁迅反传统文化,是外国的坚船利炮胁迫中国人不得不直面战争,直面生存困境,在活下去都如此艰难的战争时代,要普通百姓都知礼谈乐是天方夜谭。而在现世,经济科技网络发展,人有了钱想要更有钱,无止尽地追逐美,物质,权力,这于自然规律是相悖的。
世间凡种.种,都盛极必衰,人的物欲若不加以节制,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妨害思想或精神。所以现代说要复兴国学,因为国学里有一种中庸之道,对自然有一种敬畏之心。譬如严冬熬过必会开春,自然延续了千万年的法则,人也应该遵守。所以“知道”后,人应该采取一种平和的生活方式,在平和的一天又一天中去探求宇宙生命的真谛。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就如我第一个问题,世上还有许多的问题不可答者,现实中似乎没有线索,因此要从“无”中寻。而“无”玄之又玄,因此我们要从“有”中细察端倪。事物的发也有道,那其生亦有道,正所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道而一”,因此“无”也可观也。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范文4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可以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吗?
教育,是要遵循规律的,就像道德经里所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事万物,都各有其根本,安静平和地遵循它,等待它,顺应它。放在教育上,我想,是不急不躁,是尽力而为,顺其自然。
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教育也是个缓慢的过程,就像老子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在书中,有许多地方都是从自然现象引到社会道理。在论述君主要居于百姓之下就是因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逐渐丢失了这种敏感。我们缺少了从细微处看道理的能力。这是一种洞察力,也是一种理解力,更是一种阐释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锻炼。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范文5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一种生活的哲学。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是在现实中会发现身边的人如何如何不如自己,真的好似无任何优点,无法包容一个自己有所厌恶或是不屑的人。又如何三人行就有自己的老师呢?老子的这句话却给了我启示。虽然取自的这一章主要是表达事物辩证统一的论点,却能成为生活的一种哲学。人们知道美的事物之美,是大家清楚什么是不美的事物,是不好的事物;知道真善之为真善,是知道那些不真善的事情。
当我遇见一个满是缺点的人时,就把他当作老师,当作一个反面教材,让自己知道自己不能这么就行。我想这种哲学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道与名是永恒的,不可用言语来表达出来的,但它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我们平常如果为了做好事而去做某一件好事,为了得到好评而去做某一件好事,那不是善言善行,真正的一个好人,行不言之教,对每一个人都会是同一心境,如春风淋浴,会善待周围所有,你说不出他哪里好,但他总是那么亲切的对你好,大家都说她好,这才是真正的善人,好人。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范文6
我们给人生天然的设置了一个首先模式。例如,你认为不可能返老还童,永葆青春,却无视那些真正做到的,70岁像28岁的人。头脑里总有一个你认为无法企及的高度,这就是你人生发展的界限。
例如,你认为不可能像别人那样获得自由财富,却无视他们曾经跟你一样普通到被人忽视;例如,你认为拥有的亲密关系,最后只会随时淹没在锅碗瓢盆的世俗里,却无视身边那些随时随地紧握的手和充满了他们爱意的眼神。
我们过着一个个受限的人生,却不知道当你转就像念了一句“芝麻开门”,这受限的模式会立即去除,从此人生无限宽广。你只要做到这样:时刻微笑提醒内在的自己:“你原本就是可以做到的,只是你忘记了这就是你本然的状态”。
这不是一句自我鼓励,或者是心灵鸡汤的话,而是来源于最近看《道德经》的感悟,《道德经》要告诉世人的真相。
《道德经》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告诉了我们我们来到这个地球上的原因:
《道德经》曰:“天下万物无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生三,三生万物”。指的就是“一念产生大千世界”。既然这个世界就是那一个意识念头的产物,和我们平时随时头脑当中闪过的念头一样:“我可以创造一个这样的世界,然后让另一个我在里面体验我所体验不到的东西。”比如:我没进过监狱,我要创造一个那样的场景就像拍电视剧一样,让里面的演员替我体蹲监狱是什么滋味,会经历哪些感受。”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范文7
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悲壮的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同伴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狼。他发现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终他获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那是一种怎样近乎残忍的恶劣条件啊!寒冷、饥饿、伤病、恶兽,所有的不幸挫折接踵而至,在这种环境下,主人公不为别的,只为生存,只为能够在这生死考验中坚强地活下来。所以,能活下来,就是生命最大的馈赠。
那是一种怎样近乎神性的人性本色啊!他为同伴所弃,他极度虚弱,疲倦和孤独,外界物质上存在的困境是那么的巨大,一切看起来他必死无疑,但是他没有选择放弃,他"极其小心地让自己镇静下去,刚强地打起精神",他"凭着一种奇怪的心灵作用,另外找到一丝毅力,更坚强地划着"。他,一次次挣扎,意识渐渐模糊,但心中的毅力没有不见,那种奇怪的心灵作用应该就是一定要活下去的念头吧!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主人公的人性光芒依然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生命是什么?确实没有经历过生死抉择的人是难于深切体会的,但是杰克.伦敦用粗犷豪放的笔触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生命的张力和坚韧,人性在生与死的那一刹那绽放全部的光彩!
热爱生命!简单的四个字却凝聚着全部生命的感悟,就像小说开头说的:"这就是生命中唯一的财富/活过并经历痛苦/能做到这一点也就不错/即使输掉了最后的赌注。"
生命重在热爱的过程,因为结果都已注定,我们无法把握死神来临的时刻,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热爱当下的美好。
想想自己也真是惭愧,我们都不断的向生命的终点走去,一路上却喋喋不休地抱怨东抱怨西,就在抱怨的同时,我们错过了多少良辰美景啊。
热爱生命吧,只为生命中的无限绮丽风光,就算苦痛也是另一种美。
〖在此录我耿阁自己的三篇小文章面世敬世〗哲学鼎端:LV.2 1 分钟前【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是什么?的问题之终极答案耿阁(鸣天士君)著题记:《诗论题记》无有大道至极简,道德共存最理边。唯道是从德互贯,道德经谛玩尽显。道可道非常道嵌,惹得灵类愁破天。今日耿阁履聃意,咿呀学语奉人间。【用诗再解题记诗】:“(第一首):“老子先生不简单,只语遍润万慧山。道可道来非常道,所有仙凡顶礼玩。耿阁九死问阳聃!为何一慧如是演?能否让人通晓去?李耳答曰已讲完。”(第二首):”诗赋文篇千万言,桂月忘却十五盘。昼夜不知春冬味,半打字数闹瞎眼。神亦纠兮鬼也缠,魂曾伤兮魄矣残。辞情总为心影转,撹得梦幻欠蝶安。”(第三首):“为报临世碧草颜,又观祖先奉献甘,帝恩赐游哲殿慧,岂能不度肺腑肝!泪洒华夏人文巅,思化春雨荷露参。大仁无缘恩天冠,唤赢道理本性染。”正文:【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是什么?耿阁(鸣天士君)著涉及问题:【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的答案是什么?终极答案:“即“——【道可道非常道】的终极意义的真正真实的真谛定义按其老子先生的本然的本意所言所示的终极意义的之其答案就是:“作为道理虽是可以说的然我这部《道德经》中所要说的道并不是一般的普通的道理而是说的是一种特殊到极致又特别到极至的那种至高无上的道理。”(此处一字半字都不能赘言多说 )特注说明:需要破天荒式的特别说明和特殊标明的是:“这个终极定义的前提只是“道可道非常道”这六个字的终极定义的之其结论的认知。”涉及到“道”的道理的成千上万的其它所有的问题则属於另外的另题的内涵和外延的逻辑范畴。”在这个特注说明里需要再补充一句话:即:以老子先生的本意所认为的口吻来说应该是这样表述的“老子先生认为我这部《道德经》所要讲的道理是关于【有和无】并【无和有】这两个字的最彻底最至简最深奥又最完整最完真最完美最完善最系统的一种至臻至奂至广至极的无所不包无所不及无所不奂无所不尽其所物所事所情所理的那种无所不尽其所极致的那种道理的。”固辞:“无和有”并之“有和无”的问题是老子先生《道德经》从头至尾要告诉人类的人们的一个最是最后也是最是最终的整个《道德经》始终中的一种大道大德同时至简的简直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的‘有无’这两个字的境界层次的了进而竟然还有一种更高层级的境界状态那就是:因为有是无生的且又是‘有生於无’‘有无相生’的所以当其涉及到“道”的终极的真谛定义时也就唯能只剩下那么一个字的那个“无”字了的之其:“无之无极之宇宙”或之“无之宇宙之无极”的了”!!!!。耿阁:草於2018.10.03.晚上8.55分结束。本文原创。本文题记诗文的用时时间是:2018年10月3日下午1点10分至2018年10月3日下午1点55分。“本文所成是在很多篇理论论文的基础上的一点小小的体会所形成的结果。”附文:【在数百篇论道的文章中随摘一篇而略示之】《完整版》赋诗评论《“道”的四种失量属性之一“大”》之文的哲理性 人民网已发耿阁(鸣天士君)著老 子 先 生 最 自 谦 ,总 然 不 敢 天 下 先 。实 质 道 谛 名 解 断 ,弥 漫 道 德 经 里 篇 。人 类 悟 道 理 无 边 ,各 抒 己 见 岂 不 偏 。吾 未 知 其 名 何 显 ?字 之 曰 道 定 论 言 。强 字 为 名 之 曰 大 ,接 下 筮 远 反 相 连 。劝 君 第 一 章 中 看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嵌 。此 话 到 底 何 意 捡 ,无 是 道 名 真 面 脸 。道 名 谛 无 已 确 定 ,有 无 本 然 理 道 间 。无 乃 道 名 始 终 冠 ,绝 非 解 始 天 地 先 。人 家 老 子 本 心 意 ,天 地 有 无 道 母 兼 。道 姓 无 极 宇 宙 鉴 ,此 乃 唯 一 正 理 典 。其 悖 亿 万 论 道 撰 ,既 便 次 理 绿 叶 添 !复 归 无 极 大 远 反 ,宇 宙 规 律 理 尽 填 。别 说 老 聃 道 名 暗,分 明 诸 仙 悟 太 浅 。八 首 小 诗 十 分 掂 ,三 恭 智 仁 万 善 年 。老 子 道 德 规 律 映 ,妩 媚 永 恒 照 阳 天 。题记特注:关于“失量”一词之示略:“失量”是自然科学术语,“是一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数学术语称之为“向量”。倘或用作於哲学术语的话其之则可称之为“质量能”(或之“物质质量能”或之“物质场能量”或之“质场效能量”)。在本诗文中需要再重复解释的问题是:“第一章”中的“无名天地之始”和“第廿五章”中的“先天地生”这两句话的老子本意说的是:★ 无名天地之始也!-----“无”作为“道”的名字并不是自有天地开始就有就存在的而且也是不存在天地开始不开始的问题的进而又是其其“道”作为“无”就是根本不存在什么天地开始不开始的问题的且也是更没有天地开始不开始这一说的。” “道” 作为“无之宇宙之无极”或之作为“无之无极之宇宙”她生养渗透代替并齐蕴含孕育同存共寓於一切事物之中不仅统御凌驾於所有的事物发展变化的始终中的全过程之中的全部的始终中的整个过程之中而且所有的一切的事物都寓於其中而被寓其中之其无一所遗无一所漏也!固辞:“无之无极”是作为“道”的本质本性本名本姓本心本命本意本能的之“道同无极道化无极”之“道即无极道合无极”之“道与无极是并然共有着‘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功能本能的理寓规律的“之”又之是”道和无极之间是“整体无间无间整体”的通然统一的本来之面目的而再又之其是那些被曰之为“大”“筮““远”“反”“逝”“玄牝”“谷神”等等的这些所需要表述的思想理论道理理念和观念观点都只不过是“道”的别名次名或之是其“道”的所属的属性而已。” ★ 先天地生(这个“生”字是有是存在的意思是无极宇宙客观存在的意思)“老子先生自己的思想理论的本意说的是:---- “作为“无极的道”不管你天地是否形成不形成开物不开物”她都是永恒地自然而然地与客观存在同时存在的。”(在这里一字都不能多说)。特意说明:尊敬的人民网的编辑编审的审核管理员先生们您们辛苦了!我耿阁非常感谢感恩您们审核通过并发表面世了我耿阁所撰写的几篇不成体统的小文章。由于我耿阁太粗心太疏忽大意了,以至于在:“赋诗评论《“道”的四种失量属性之一的“大”》之文的哲理性”这篇文章中竟然能把“少了一句话”的未改稿给发布了。当看到发表文时我耿阁确然是彻底的傻眼了,明是选定好了的确点击错了。虽有唯恐发错唯恐发错的意识然最终还是发错了,真是痛心不已呀!因为您们太忙了!我耿阁非常不愿意给您们找麻烦。于是决定错就错了吧!不再重发了。然当每每看到这篇文章时我又心动心灰意冷了。这是因为文中“少了的那句话”在文中非常重要也非常精要,倘或没有“少了的这句话”那则可就是使文章的文理哲理的内涵逊色的多了,说的重一点的话来说那可就是:“这篇文章就可能几乎要成为了废篇了。因此我还是决定再发一次来弥补这个缺憾。敬望您们费心过目予以权衡成全为盼了。” 耿阁:著於2018.03.21.夜10.11分中国合肥《道德经》的定义是什么?又名《能试说:“《道德经》的定义”的问题之点滴吗?》耿阁(鸣天士君)著题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也!道简而天下之真得也!德简而天下之善得也!天地人道德之美得也!【百家号:历史人闻先生:“您说了人类所有人之中的其中的一个人(您自己)的观点或之想法】特注:本文是在历史人闻百家号08-19 01:18:“国学:《道德经》的精髓是什么”一文下的留言评论 ——耿阁《能试说:“《道德经》的定义”的问题之点滴吗?》耿阁(鸣天士君)著关于“《道德经》的定义”问题的浅识略示:“——老子的《道德经》堪然是:“道德科学”“人文科学”“文明科学”;定然是:“宇宙规律学”“天地人道学”“易道共根学”;概然是:“自然社会学”“终始生命学”哲理唯质学;常然是:“天道学”“地道学”“人道学”“人性学”等之“万教万道”“万规万律”的“百学之父或之百律之母”的万学之学或之万学的智慧学问之科学;”老子先生的 “道法自然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德”之思想理论这个仅用约八百汉字所组构成的五千字文的《道德经》就绝然般地将其整个宇宙间的自然规律之天然法则之客观真理及之万事万物万理万情的道理都演绎待尽而且是完全可以统然宣之为无所不包而无所不极且又无所不奂的;故言其思想理论可曰谓之为:“她凌驾於物事理情之上并施寓於物事理情之中”;噫吁其之几近乎美奂善然完整臻罕化玄易幻统御百端理妙无限之极致也!;他的宇宙观是整个人类美善的心灵灵魂并整个人类人文的文明灯塔;伟大的哲圣老子以天言志以地寄情以人恩善以道命德以德普世的道德观的大智慧使之其天下的所事所物所情所理无不言之而极尽也。!”《道德经》的定义——简言之就是:“《宇宙学》《人类学》《万经学》《万道学》《宇宙人类道德学》《宇宙人类平衡学》《宇宙人类真理学》《宇宙人类文明学》”。“”唯其此之这个《八学之学》的定义才能彻底地标明《道德经》的真正的本来面目或之本然面貌”。注:本文这一句话是择录於:人民网发布过的《《妩媚永恒的春天·统御世界的美奂》之“简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中国大易经》”并“彻悟世界文明中最伟大的《中国道德经》》这一篇约有两万字的文章中的一句话。”郑重声明:“我耿阁所发表发布的几近成万的诗首文篇都是在《人民网》《中国诗歌网》《东方旅游文化网》等几近乎数十家的著名网媒已经显示过的。”无论任何人任何机构不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引用;倘或引用既不得随意改动也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窃为己有;必须保持字词(或段落)样式原有的本然面貌。”
我来做个答复。关于《道德的定义》的问题之略谈 耿阁:著 sa56 03月11日 17:02关于《道德的定义》的问题之略谈 耿阁(鸣天士君)著《道的定义》是:“可昭示一切的规律(道理)就是道。” 道大无形囊天纳地其无所不包也!”《德的定义》是:“能载现所有的行为(物象)则为德。” 德广统驭物事情理其皆寓其中也!”《道德定义》是:“能够昭示承载着无极宇宙自然间一切事物固有存在总和的天然法则或之客观规律的道理就是道德。” (之其於人类而言就是:“道德指的是人类所需要遵循着的行为意识趋向的法则和行为行动准则的规律就是道德。” 道德是一种无比正义的公道公德的宇宙观。” “道德她是整个人类灵魂的坐标并整个世界文明的灯塔。”)“别解则缺理,另释则欠情。” 另附我耿阁在“人民网”发表过的一篇小文章现录於下:《道德经》中的“道”和“德”之间的关系之浅识 耿阁:著 sa56 03月06日 14:54耿阁(鸣天士君)著耿阁认为:“若能较为全方位系统的彻悟老子的思想理论的话其结论大慨(这里只能用“大概”一词)就是这样的,即:“说到永恒的这个“道”它常常是以与同时无间的德无间结合的方式表现为“有大行大为”的这个大德的道德之功能的同时而既所本然又所必然的所能达到的无所不能为无所不可为的那种地步或之境界的。” 这一句话的意思说的是:“道”和“德”之间的关系的问题。”“道”和“德”之间是一体的。“道”和“德”之间是不可分割的。“道”和“德”之间是整体无间的。无道是无德的。有道是有德的。无德是无道的。有德是有道的。“道”和“德”之间是“无间整体”“整体无间”之一体的。“道体德用”是极其悖论而又风马牛不相及的。““无为而无不为”说的是“道”本身的大行大为之“道”的本身所固有的本身的本质本能的大行大为是被德所表现所承载着的而又体现成为无所不能为无所不可为的。”说到底就是说:“人家老子先生所说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指的就是“道”的本身所固有的大行大为是被德这个大行大为所表现所体现所承载着的之道德的无所不能为无所不可为的这个规律道理的”并之“人家老子先生说的是“道”和“德”之道德的本身所固有的那种无限大无限真无限美无限善的无极质场的物质质量能所形成的事物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始终中的规律道理的及其道和德的作用和意义的。”(并不是说的什么无所作为的那种意境状态的)。” 为了说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的道理的真谛之所在,我耿阁在《《妩媚永恒的春天★统御世界的美奂》之“简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中国大易经》“并“彻悟世界文明中最伟大的《中国道德经》”》的这篇文章中用了约有两万字的说辞进行了表述论证和诠释。”复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思想流派之一,“无为”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篇1 摘要: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关键词:道家;无为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老子认为做学问要天天的增加知识,而体道则要天天削减私欲,损之又损,就达到无为、无为便可以无不为,如果不妄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是老子五千言讲的主要问题。天地万物是由道创生的,而道则要依法于最高的准则“自然”,人要依法地、天、道,便必须也依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为而无不为”,便是“自然”的体现。 在个人修炼上老子提倡自然“无为”。“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老子认为“无为”便是无私,不争先,置身度外,因为无私,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无为”便是事成后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因为不居功,其功劳不会失去。“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无为”就要功成身退,这是天道。“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八章),无为就是不争,不争便能取胜而又没有祸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四十六章),“无为”就是知足,知止,这样便长满足,可以长久。“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四十九章),“无为”就是没有自己的私心,以百姓心为心。 在治国安邦方面,老子用“无为”思想来诠释他的政治哲学。“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七十五章),老子说统治者为了满足私欲而做出祸害百姓,违反天道的行为,所以使百姓饥饿,国家难治。“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二十九章),是说统治者采取“有为”的原则去治理天下,所以只会失败。“无为”便是指去除私欲,顺着民心,顺着天道去处事的原则。“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成也,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老子》三十二章),治理天下的人,要是能遵守天道的无为,则万物将自宾从,自化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无为”便是好静,无事,无欲,人民便会顺化,纯正,富足,纯扑。“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四十八章),“无为”便是无事,不制造逆民心,违天理的事端,无事才可以取天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无为”就是顺从、辅助自然的发展,而不敢干预。 老子把“道”区分为“天之道”和“人之道”,其中含有自然法则和人类法则相比较的意味。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所以,老子主张“人之道”应当效法“天之道”,复归于“不争”“不言”,“无私”“无为”的自然本性。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同样认为道有“天道”与“人道”之别,他明确地指出:“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这里,“无为”同样是指天然的意思,而“有为”则是指人为的意思。庄子经常用寓言和比喻来说明天然和人为。在他看来,牛马生就了四只脚,这就叫做天然;而用绳索套住马头,拴住牛鼻子,这就叫做人为。所以他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就是说,不要以人为去毁天然,不要以造作去灭性命,不要以有限之得去殉无穷之名。如此谨慎地持守下去而不要有所闪失,这就叫做回归本真。《庄子·应帝王》中有一则寓言:相传南海的大帝叫阚,北海的大帝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阚和忽常常在浑沌之地相聚,浑沌非常友善地接待他们,阚与忽为了报答浑沌的恩德,见它没有七窍,便为他凿七窍。于是,他们每天凿出一窍,过了七天,七窍凿成了,而浑沌也死去了。寓言通过阚和忽出自好心而做了坏事,来强调天道自然无为,反对把人的意志强加给天地万物。 在庄子看来,人与天地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本性,然而世人往往违背其本性,偏要人为造作,卖弄机巧聪明,迷恋繁文缛节,追求浮躁虚华,不仅使物的真性丧失了,而且也使人自身所固有的自然的本性丧失殆尽。在此方面,《庄子·马蹄》一文阐述得最为详明。《马蹄》一文开门见山,从马的自然本性说起。马蹄可以踏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吃草饮水,跷足而跃,这就是马的真性。等到后来出了个伯乐,他扬言:“我善于治理马。”于是给马烧烙印记,梳剪鬃毛,修刻蹄子,络套马头,然后用绳索把它们拴在一起,用栅栏把它们编在一起,这样一来,马就死了十之二三。再加上饿它、渴它,急速地驱使它,没完没了地调治它,前面有轭头、嚼子和缰绳的牵制,后面有皮鞭的威逼,这样整治下来,马就死了超过半数。伯乐治马,陶匠治土,木匠治木,他们所治之物不同,但他们利用智慧技艺进行人为造作的结果却相同,使得所治之物都丧失了自身的自然本性。在庄子看来,圣人、伯乐及工匠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智慧和才能,而恰恰是这些智慧和才能造成了人和物自然本性的丧失。所以,庄子认为,工匠们的罪过就在于他们用机巧的手艺破坏了物的纯朴本性,把物变成了器皿;伯乐的罪过就在于他用纯熟的治马术泯灭了马的真性。而圣人的罪过就在于他毁弃了人的自然本性。从中我们可以体悟到道家一贯主张“绝圣弃智”的良苦用心。 《庄子·养生主》中的寓言“庖丁解牛”里为梁惠王宰牛的厨师,他手起刀落,一招一式,就像和着音乐节拍跳舞一样,而且游刃有余,干净利索。梁惠王连连称赞,不解其技艺为何如此高超。厨师讲了一大通道理,究其解牛秘诀只是八个字:“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也就是遵循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的实质在于:反对违背人的本性和违背自然法则的肆意妄为。其宗旨在于,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我们可以看到,道家主张无为,始终是在努力消除现实生活中的两种对立:一是现实社会中违背人性的纲常法度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二是凭借有限的知识妄自尊大的人与自在无为的大自然的对立。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是说不要以心智去违背自然之道,不要以人为的造作去帮助自然,乃至毁灭自然。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凭借那么一点点非常有限的片面的知识,仰仗着自己几乎无法控制的现代科学技术,便自以为是世界的主宰。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发展,满足日益膨胀的功名利禄的需要,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狂妄自大地扬言要征服自然,于是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甚至直接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这都是违背自然之道、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必然结果,它与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恰恰相悖。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4年版. 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篇2:《浅谈老子“无为”思想》 【摘要】“时势出思想”,“无为”作为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特殊的历史境遇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共同缔造而成的。“无为”本身看似不具可行性,但当将其提升到“无不为”的境界时,“无为”却时时处处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老子;无为;无不为 “无为”成就了老子,撑起了道家。“为无为,则无不治”、“明白四达,能无为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一、“时势出思想” “无为”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时势造英雄”,时势也可以缔造出伟大的思想。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一时期“井田制”的公田制度已渐趋瓦解,随之出现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田,打破了原先的经济秩序。这是老子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 春秋末期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商业,土地就成为生产生活的唯一保障,那么“私田”的分配意味着什么?即:为了争夺土地无休止地发动频繁的战争,这可以作为“无为”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这是奴隶主的时代,阶级本质使统治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鱼肉百姓,以满足自身的奢侈生活,而使民不聊生,此为“无为”思想产生的政治环境。 此外个人生活经历对其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老子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受到的压榨最为严重。“不反抗,不奢求,逆来顺受”的劣根性得到了最直接的流露,生活境遇促成了其思想;另一方面老子丰富的知识储备、非凡的生活阅历也催生了其思想。 二、“无为”思想的可行性探究 “无为”:“无”否定副词,不、没有;“为”动词,做、干,两个字合并后的解释就是客观上的静止、不动、任其自由发展的意思。这是我们的理解,但是老子的“无为”是怎样的,是否具有可行性呢? 从社会学角度看是不可行的。“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在生活中的很多需要是可以通过交换来实现的,这才是社会效率的体现。我们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苛求自给自足的境界。如此我们就会很自然的与其他的人、事、物打交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交往,即“为”。所以“无为”作为一种理想,并不具备可行性。 从人类学角度看,这同样是没有什么立论依据的。“存在就是合理”,人类的存在也就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从他的诞生开始就在社会中担任一定的角色,承担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责任,即“为”。从这个角度我们也不难理解它的不可行性。 既然“无为”是不可行的,那么老子的“无为”又该怎样去界定呢?我们通过通读原文可以找到很好的例证,老子的“无为”恰恰表达的是“无不为”、“有为”的意蕴。 “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但其与“无不为”有辩证关系。一方面,“无为”为“无不为”提供了良好的心态基础。“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保持一种“无欲”、“无求”、“不争”的平和心理状态,“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真正做到不与之而不强取之,只有保持这样一种心态,才能在主观上获得逍遥自在的生活,同时也在客观上达到了“无不治”的主观诉求,正可谓一石二鸟,一箭双雕也;另一方面,老子在把“无不为”设定为一个终极目标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需要把“无为”作为前提和限定性条件。 “无为”理解为“无不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他们分别为“无为”思想产生的初衷,产生的过程,产生的效果。 从“无为”思想产生过程来看,仍摆脱不了“有为”的束缚。在《老子》的第二章中就首先提出了“无为”。“无为”即“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是老子对“无为”的初步解释。“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唯,只有、只要;弗,否定副词,不的意思;居,占有、把持;是,代词,这,“有为”的代词;以,因此;不,否定副词;去,离开。整句话可以理解为:只有不占有、不把持、不居功,这种“为”才会永远存在。以“无为”开头,却以“有为”作结:常无为而无不为。 从“无为”思想产生效果来看,老子的这一思想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效用,反倒是在以后的朝代里发挥了积极地作用。汉高祖深知百姓对流离失所生活的恐惧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于是浩瀚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无为”思想的第一次真正践行。此后的汉武帝、汉景帝以及后来的唐朝、清朝的各个皇帝都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三、“无为”思想的现代阐释和应用 留意一下我们的国家不难看出“无为”思想对国之大计的敦促作用,尤其是在惠民政策和 教育 方面。 在惠民政策方面,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90年代的国企改革,打开了企业自由发展的锁链。税费改革,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就业政策的实施,也意在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对此很多人会认为这种干预有悖于“无为”的不干涉,不参与,不占有,不把持的精神。这是对“无为”的曲解,真正的“无为”并不否定干预,而是强调这种干预要顺应民意,保证民生。“于有为中似无为”才是“为”的最高境界。 教育同样是这样的道理,教育是针对人进行的,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要尊重被教育者的心理诉求,而不是一味用固定的模式去加工所谓人才。正如一部名为《雾都孤儿》的小说中讲述的那样,孩童的成长是要“顺其自然”,这也契合了老子的“无为”。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个性的培养,小到具体的家庭,大到国家的 政策法规 ,都无不在为孩子的教育谋划着更为人性化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未来之路,都是在顺其“自然”天性而为之。这是老子思想在教育界的印证。 生活处处皆老子,生活时时皆老子。生活就是要以“无为”的心理境界行“无不为”之事,“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 【参考文献】 [1] 史向前.老子“无为”精神新探.安徽大学学报[J].1997(1) [2]陈代湘.老子“无为”思想另解.湘潭大学学报[J] 1996(1) 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篇3:《试谈道家“无为”思想》 【摘 要】“无为”思想是整个道家学术体系当中最为重要的范畴之一。从它出发,道家构建了其自身对于人生观、社会形态等多个方面的理论构建,对于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无为;道家;《老子》 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思想流派之一,道家思想在中国 传统 文化 的整体构建和后世影响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围绕着“道”、“自然”、“无为”等这些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对于自身理论体系的不断阐释解读,使得道家思想对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和社会进程都发挥着重大影响。而在道家所包含的众多思想观点当中,“无为”又是其整个理论体系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范畴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于“无为”自身含义的解析及其所倡导的人生观、社会形态和当代影响等方面的论述,对道家的“无为”思想做出一次简要解读。 一、“无为”的具体含义 作为道家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无为”的概念在相关的道家原著当中被多次提及,其中《老子》当中共有12处提到“无为”,如在第三章当中所出现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可以看到,这是一句对于“无为”的方式和功用的阐述,如果能够合理恰当地遵循“无为”的具体法则,就会达到天下无不治的理想状态,既然在道家的思想体系当中“无为”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它又具备哪些具体含义呢? 从字面来看,“无为”是对于“为”的否定,而它所传递出来的表面意思似乎旨在要求人们不要有所作为,无所事事,但事实并非如如此。“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告诉人们在行事的过程当中要更多的遵循自然法则和事情的发展规律,尊重事物的本性,不要将个人的意志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从而导致违背初始意愿的情况发生。 因此可以看出,“无为”思想实际上主要包括遵循自然法则和尊重行事规范两个方面,即崇尚天道与人道。对于崇尚天道,在《老子》当中就已经有“道法自然”,“天地生万物,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等叙述,重在要求人们尊重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状态。而在崇尚人道方面,道家也提出了“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违也”的论述,即人类之间的相互活动也应该遵循行事规范,如同天道般自然无为。只有顺应了这种原则,将纷繁复杂的社会制度予以简化,才可以保持民风淳朴以到达维护社会平衡的目的。 二、“无为”所倡导的人生观 探讨“无为”所倡导的人生观,实际上就是研究这一思想对于社会中的个人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老子》第二十五章当中有这样的表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人道应当和天道相互统一,既然天道是自然无为的,那么人道也应该遵循事物的原有规律和发展趋势,避免人为的干扰和阻挠,从而达成人道的“无为”。这一观点无疑对人们的处世态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为“无为”应该顺应自然,所以更多的喻示人应该随遇而安。 “无为”倡导的人生观同样表现在“贵柔守弱”当中。在一般人的 思维方式 里,刚强和柔弱碰撞之时往往是前者战胜后者,而道家的思想则恰恰相反。《老子》第七十八章当中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总结 起来就是“柔弱胜刚强”。在老子看来,柔弱就是与天最相匹配的原则,也是人们在行事当中可以所处的最为有利的位置。柔弱不光体现在身体和精力之上,更多的可以运用到思维与行事当中。正是因为有了柔弱所蕴含的无穷生命力,所以才使得人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当中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摆脱思维僵化、头脑束缚的困境,从而达到更加稳定的局面。 三、“无为”所倡导的社会形态 “无为”对于社会形态所造成的影响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老子所提倡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王国。而对于这一社会形态的相关内容在《老子》第八十章当中有这样的描述:“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可以看出,老子对于自己这种“小国寡民”的理想王国有着详尽的描述,在这种社会形态当中,人民安居乐业,民风简洁淳朴,社会的发展也顺应自然无为的理想。但是对于这一模式的设想,历来却伴随着不少争议。 不可否认,道家这种“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形态纵然有着自己的独特价值诉求,但结合实际,却是一种封闭且不符合实际的乌托邦式的王国。建立这种理想社会的基础是当时低下的生产力,贫乏的物质条件和简陋的生活方式,物质条件的极度匮乏必然导致资源的流动和分配不均,从而产生掠夺、等级分化等一系列社会现象,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这一社会形态有着天生的缺陷。但这并不代表着“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形态对于我们社会的形成演变没有指导意义。在价值指导层面,它仍然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目标,引领者人们的价值取向,从这个层面来说,这种社会形态的产生依然对于我们曾经的社会形态的构建产生过重要影响。 四、“无为”思想对于当代所产生的影响 “无为”思想虽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典籍当中供人们学习,但时至今日,它的影响力以及所蕴藏的内涵对于我们当下社会依然会产生很多积极的意义。 在人类历史尤其是近两百年的发展当中,伴随着工业革命、电器革命、信息革命等一系列影响人类生存状态并且影响深远的事件的完成,我们的文明程度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相同的周期。今天,我们被巨大的物质文明所包围,在生活变得快捷高效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世界当中,我们的物质文明变得前所未有的高度发达。但在这种疯狂发展的背后,很大程度上却是以违背自然规律行事作为代价。随着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关系逐步被打破,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界所带来的惩罚和潜在危险也与日俱增。 如何解决这种背离事物客观发展规律所带来的矛盾。正如道家的“无为”思想所强调的那样,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争”、“无为”,像水那样安于低下的地位,反而能够达到《老子》当中“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而如果“贵柔守弱”、“谦下不争”的思想能够深深根植于每一个人的思想当中,那么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目前这种尖锐的矛盾就能得到有效的缓解,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目的。因此,“无为”对于当前的社会发展有着积极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馥洁.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范曾.老庄心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1. 道教名言名句 2. 道家励志句子语录精选 3. 道教名言名句格言大全 4.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汇报 5. 道家经典语录翻译大全
《道德经》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构成和开展起来的比拟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聪慧的结晶。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着过去时期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的祖先,带着本人民族的颜色。等到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或者抱残守缺,固化为明日黄花。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足轻重的位置,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和儒、释两家一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关于我国社会的影响持久而深远。道家文化在产生和长期的开展、成熟的过程中,浸透到了认识形态的许多范畴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以及民族心理、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深入的影响,发挥过严重的作用。如今,道家文化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退出历史舞台,它已牢牢地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它充沛表现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用不多的字数,论述了道家对事物的产生、开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根本思想。文章大局部言语有些晦涩难懂,在此摘录文中一些名句及其大意,首先来共同感受一下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翻开《道德经》劈头就是这一句。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说:道是可遵照的笼统的运动规律,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笼统运动规律。依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称号,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这种相貌不是原封不动的。而道的转义是道路,也能够引申为人生道路。人的终身都在属于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谓“道”,就是一条人人都能够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这个道理。但我们大多都是走在能够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进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劳。同样,“名”也不用专指称谓,他能够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价值。当我们自以为完成了许多人生价值时,老子却说你所完成的价值是真的完成了吗?这就是所谓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并不是要否认我们所做的一切活动,而是要让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这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们留意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说:天地本无仁慈可言,仅仅是将万物视为一个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会;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无仁慈可言,仅仅将如何管理百姓视为第一要务,对人民的痛痒也漠不关心。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看似冷漠,其实是最好的态度。大自然经过漫长的进化,万物之间曾经构成了一种均衡,假如妄加干预,就会毁坏这种均衡,结果不堪想象。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加干预。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一样的应该自然无为,在老子看来,一个理想的国度应该是这样的:执政者只为人民提供一个平安,公平的自在生息的环境,至于人民有怎样的想法,人民如何停止本人的活动,则完整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在开展。人人都能够有本人的思想,只需不进犯别人的利益,人人都能够做任何本人想做的事。这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充沛表现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家徒四壁,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这句话是说:当一旦得到的东西曾经很丰厚了,就不要得寸进尺,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位置多了,他人就会眼红,究竟是不能“长保”的。人一旦发富发贵,常常会自豪自大,这样反给本人栽下祸根。人一旦有所胜利,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规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说:最高的善行好像流水的境地。流水只一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这与众人积极向上、追求开展的肉体相背逆,自然遭人们的厌恶。水的位置与无为的“道”相仿。人要找一个优秀的环境寓居,要擅长去研讨一些渊深的学术,与人交往要擅长讲求仁道,当政要擅长管理,做事要能充沛发挥你的才能,办大事要擅长选择好的机遇。但不要与人相争,才不会有错。群众追求小利小惠,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则着眼于久远,不计较眼前的得失。他们素日里注重信誉,注重团结,又擅长把握最优机遇来开展事业。所以一味的“争”是不适宜的,“争”也是需求谐和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缺乏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句话是说:对深邃的理论研讨有几种态度:最高的境地是,不要以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只不过是一种笼统的理论而已;其次是对它顶礼膜拜;再其次是畏惧它;第四类是不置信他,以至凌辱它。还有的是置信这一说法,但根据又缺乏,有的人则是完整不信那一套。有的人以为这里面蕴含着深奥的、极有价值的理论。总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一个人事业上有所成就时,连普通百姓都以为这是我自但是然的斗争结果,与这深邃的道理毫无关系。“道”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它有时似乎在显现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宏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又或展现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活力。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入的体察,这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察看和一种激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道家文化是一种追求个人绝对自在的文化。道家文化孜孜以求道,所追求的是一种不担负社会任何义务,主张摆脱各种肉体桎梏,以自我肉体为满足的绝对自在。因而,道家之道是一种无为之道、一种反朴归真之道。道家文化是一种以天道来纵容人道的学说,其人道主义带有超理想主义的特征,所推崇的价值观侧重于反朴归真。道家文化的人道深入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审美层面。
写作思路:从道德经的主题思想入手写。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老子认为,上德主张无所事事,一切顺应自然,带有明显的“无为”特征,可理解为因循自然的行为规范。这种因循自然的德重生命,轻名利,持守清静,戒除贪欲,息心止行,悟道四达, 自然无为,同时以百姓之心为心,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最后归于道。下德由上仁、上义及上礼组成,需要人实际去实行与推广,带有明显的“有为”特征,注重人为的行为规范。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老子眼里,孔子推行的仁义礼智信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没有达致真正无为超脱的上德境界,所以贬之为下德。上德的无为境界与法本身需要国家制定、国家干预以及公之于世的特性相违背,所以法律不过是下德的范畴而已。
但是下德之中,法律与仁、义、礼又有所不同,老子并没有把法纳入到下德的探讨范围之内,似乎可以得出,老子认为,仁义礼是高于法律的,而法律不过是一种治国之器物。
老子之德与孔子之德有区别,同时也不同于“礼”,但是世俗之法与礼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程度来讲,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之间是合为一体的。孔子之德在老子看来是属于“下德”范畴,是属于人为规范的领域,而老子认为,上德表现为无为,即不去考虑德与不德的问题, 反而是最大的德。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方式向集约型方式转变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一项重要历史任务,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经济学术论文文献,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经济学术论文文献篇一 信用类经济资本管理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在经济资本管理框架下,本文以某商业银行二级分行为对象,运用案例分析的 方法 对如何实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进行实证分析,特别是对银行的重点业务―信贷进行贷款组合经济资本收益率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经济资本管理的建议,力求将该方法真正应用于实践,切实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关键词:经济资本管理 信用风险 应用 信用类经济资本管理存在问题与实证分析 本文以某商业银行二级分行为例进行分析: (一)经济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经济资本占用居高不下,大量吞噬银行经营绩效。通过笔者实地调查,该行贷款非违约类经济资本占用57724万元,同期贷款额度76.6亿元;表外类经济资本占用1792万元,同期表外资产14.62亿元;违约资产占用1265万元,同期违约资产0.57亿元。前5个月银行平均经济资本占用57064万元,比年初的50197万元增加6867万元,增幅13.5%,而同期银行贷款仅增加3.35亿元,增幅4.6%。上半年,因经济资本占用增加带来银行经济增加值净减少755万元,绩效工资减少113万元。 2.信用等级评定不连续,导致经济资本占用大量增加。该行评级覆盖率平均为83%,有近13亿元资产处于未评级状态,未评级客户原为AA级的系统默认为BBB级,无效经济资本占用提高61%,全年多增加经济资本7000万元,减少经济增加值770万元,影响绩效工资116万元。 3.客户结构不合理,抵押类贷款占比低,付出较大经济资本。该行客户结构中,电力、纺织、机构客户贷款占比较大,这类客户在评级系统中违约概率较高,其经济资本占用要高于平均资本占用约15%。抵押类贷款占比低,风险暴露金额大,造成债项违约损失率高,经济资本占用相应增加。同时,风险资产占比高、经济资本占用少的贴现、表外业务资产等占比低。 4.在信贷营销时考虑经济资本占用的意识淡薄。经济资本在贷款定价方面的应用没有引起客户经理等相关人员重视,贷款营销考虑产品定价基本原理的少,价格谈判具有盲目性,对剔除各项贷款成本之后的毛利润率不敏感。部分贷款收益甚至不能有效覆盖贷款风险成本、资本成本。造成资本与风险不能够匹配。经营意识不能紧密结合进而有效提高资产质量、客户结构调整、基础管理及风险管理水平提升等,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以资本为基础的风险防范体系。 (二)经济资本占用分析 1.信贷产品的经济资本占用分析。由表1统计数据分析,可以初步得出与银行信贷资产业务相关的主要结论:第一,在贷款定价时必须充分考虑信贷产品的资本占用成本,产品设计及营销尽量向客户提供低成本率信贷产品。第二,要改变固定资产贷款、外国政府转贷款发放就有收益的思路,因为以上两品种贷款大部分执行基础利率,如果扣除资金成本、信用风险溢价、税费,再减去远高于平均成本的资本占用率,最后的毛利率所剩无几,有的贷款甚至亏本。第三,个人类贷款住房类与非住房类差别较大,最高达22个基点。第四,表外业务并非没有成本,只是占用较低。以承兑汇票为例可以看出,其成本接近该项业务所产生的手续费收入的一半。第五,客户经理必须熟悉产品经济资本占用成本率及其他成本费用率,以在客户谈判的过程中指导贷款定价,力戒盲目定价行为。 2.信用等级对经济资本占用影响分析。本文以保证类流动资金贷款为例,说明某借款客户信用等级与经济资本占用关系。如表2所示,不同的客户等级,占用的资源和创造的效益也不相同。如某个AA级客户,目前经济资本占用为804万元;如果该客户是AAA级信用等级,其所占用的经济资本就减少到512万元,是AA级的65%,相应地经济增加值将会增加32.1万元;反之,如果客户信用等级为A级,则其所占用的经济资本就增加到1033万元,是AA级的1.28倍,相应地经济增加值将会减少25.2万元。 3.担保方式对经济资本影响分析。借款客户采用担保方式不同决定了客户的风险暴露程度,进而需要不同的经济资本来抵补非预期损失。从表3来看,质押方式为收费类帐户,其经济资本占用与抵押类基本相同,比完全保证类贷款节约经济资本13.4万元。可见,信贷资金投向不同的客户和产品,经济资本的占用是不同的,带来的效益也不相同。因此,要充分发挥信贷审批在执行和传导全行统一风险偏好的关键作用,统一区域内行业、产品的审批标准,实施“有保有压”的经营策略,引导贷款投向优质行业、优质客户和重点区域,加大对基础设施领域项目和个人贷款业务的营销拓展力度,适时退出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和问题客户的信贷工作,积极主动地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经济资本管理模式下贷款组合经济资本收益率分析 经济增加值(EVA)计算模型为: EVA=人民币贷款余额×[(贷款利率-内部资金利率-信用风险溢价-费用率-贷款利率×营业税及附加税率)×(1-应缴所得税率)-资本成本率],其中资本成本率=经济资本占用率×经济资本回报率。 在公式中,要注意到:第一,贷款利率是变动的,对客户的谈判溢价能力越高,EVA越大。但它不是决定性因素,仅是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子。第二,内部资金利率由总行提供, 1年期贷款转移价格为4.71%。贴现贷款转移价格4.07%。第三,信用风险溢价即贷款减值准备率,由总行提供,借款客户分类级次不同,信用风险溢价率也不同,正常类公司贷款减值准备比率为0.99%,关注贷款比率 5.55%。由于减值准备是特殊性资产,随着贷款的回收,准备金会随之回拨,只要贷款被正常回收,那么它等同于过渡性成本。但是,它仍然会直接影响当期利润。第四,费用率取决于客户开发和维护及银行内部管理效率,银行平均约0.6%。第五,根据本文前部分分析可知,资本成本率是可变的,它决定于客户评级、担保方式、信贷品种、债项违约以及基础数据准确率等。 下面举例说明,考虑经济资本变动因素的贷款定价原理: (一)AAA级和AA级客户贷款的效益测算 在担保方式为保证的情况下,对于AAA级客户,执行基准利率,如果不考虑信用风险溢价及费用率,则贷款毛利润大都在0.95%左右;执行下浮10%的利率底限,贷款毛利润也在0.4%左右;对于AA级客户,如果执行基准利率,贷款毛利润大多也可保持在1%以上。总体看,AA级及以上客户各期限档次贷款毛利润贡献均较为可观。在担保方式为抵押的情况下,执行基准利率,如果不考虑信用风险溢价及费用率,则贷款毛利润大都在1%左右;执行下浮10%的利率底限,贷款毛利润也在0.5%左右。 (二)A级客户贷款的效益测算 在担保方式为保证的情况下,对于A级客户,执行基准利率,如果不考虑信用风险溢价及费用率,则贷款毛利润大都在0.72%左右;执行下浮10%的利率底限,贷款毛利润在0.19%左右,基本保本;执行上浮10%的利率底限,贷款毛利润在1.25%左右。如果考虑信用风险溢价及费用率,那么即使执行10%的上浮利率,贷款毛利率也仅为0.1%左右。所以,对于此类客户利率上浮应不得低于20%,否则高风险贷款不会带来相应回报。在担保方式为抵押的情况下,对于A级客户,执行基准利率,如果不考虑信用风险溢价及费用率,则贷款毛利润大都在0.82%左右;执行下浮10%的利率底限,贷款毛利润在0.29%左右;执行上浮10%的利率底限,贷款毛利润在1.35%左右。如果考虑信用风险溢价及费用率,那么即使执行10%的上浮利率,贷款毛利率仅为0.3%左右。所以,对于此类客户利率上浮应不得低于15%,否则高风险贷款不会带来相应经济回报。 通过比较发现,在同一担保方式下,因其经济资本占用不同,AA级及以上客户收益率比A级客户要高0.2%左右。所以,对于A级客户在不考虑其风险成本的情况下,应给予更高的贷款利率溢价,用来抵补经济资本所带来的成本损失。 优化信用类经济资本管理的建议 (一)树立经济资本节约意识并用先进理念指导信贷营销管理工作 在营销和管理过程中应努力调整风险资产的结构,压缩高风险资产所占比例,节约经济资本。要熟悉和掌握不同信贷产品资本成本率,便于在营销和风险管理过程中,根据客户的信贷需求,合理向客户推荐成本率低的信贷产品。要积极营销中间业务,改善收益的多 渠道 方式。经济资本预先定量后,尽量在低风险市场和低风险产品(主要是中间业务产品)中良好地运作,使银行以较低成本创高收益。 (二)科学选择行业与客户以降低经济资本占用水平 严格遵照总行文件规定,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应时刻遵循总行的风险偏好,及时掌握国家各部委和总行公布的行业宏观调控政策,及时避免限制行业的准入,并根据政策的调整及时对存量客户压缩退出。但好的行业里也存在不好的客户,而限制行业里也有优良客户,关键是从中选择符合该行信贷条件的优良客户进行营销,要充分利用收集到的各种正确信息,熟练运用内部评级系统(IRBS),及时通过系统程序操作,分析和判断初始评级(R1)和系统评级(R2)、风险限额、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等重要指标。在当前信贷规模严格控制、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市行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基层行营销优质客户,把营销重点放在利率或综合收益率上浮幅度较大的信用等级为AA级(含)以上的客户,以及能获取高额综合收益率的A级(含)以下客户,提高带来丰厚回报的优良信贷客户占比。 (三)制订不同信贷产品组合方案并提高综合定价能力 客户营销与拓展固然重要,而营销成果核算更为重要,产品和客户营销的重点应该是能够给银行带来高额利润回报的,而非高信用低收益客户或产品。在积极营销好行业的客户时,应在全面了解客户信贷需求的情况下,综合考虑为客户制订信贷产品需求组合优化方案,在充分考虑资金成本、风险成本的情况下,按照不同产品风险,本着风险与收益平衡或收益大于风险的基本要求,采取灵活定价模式。 (四)夯实信贷管理基础并提高客户评级覆盖率 业务部门要高度重视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加强与审批部门沟通联系,及时做好评级到期客户的评级,避免因客户信用等级不连续造成经济资本占用的无谓增加;经办人员对于在评级、计量中出现的问题,应尽早处理,重大问题及时上报,做到夯实基础,提升银行经济资本计量水平;加强基础数据管理,保障基础数据质量,确保风险计量结果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解冉.经济资本配置在商业银行的实践应用[J].经济视角(下),2008(4) 2.佘运九,严力群.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价值创造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8(10) 3.刘建德.经济资本―风险和价值管理的核心[J].国际金融研究,2004(8) 4.王伟, 邓学衷.经济资本: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工具[J].华东经济管理,2007(4) 经济学术论文文献篇二 “自然”与人类经济形态的变迁 摘要:从自然中心主义(自然经济)、人类中心主义(工业经济)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经济),人类对“自然”内涵的不同解读进而到采用不同的经济手段对待自然,反映了人类不同的经济活动乃至生存状态的变迁。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胸怀去体悟自然的神秘、奥妙和无限性,尝试“道法自然”,理应成为现代人类解决自己经济发展困境的优先价值取向和现实行为选择。 关键词:“自然” 人类经济形态 非人类中心主义 目前,学界关于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以及精神(人与其自身)三个角度展开的。本文拟从人类经济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基本上已经进入现代(工业经济社会)并且在某些地方后现代(生态经济社会)已初露端倪的时空背景中,以不同生存状态下人们对“自然”内涵不同解读进而到采用不同的经济手段对待自然为轴线,进一步去挖掘老子“道法自然”生存智慧中的积极因素在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经济(生态)和精种两大危机(尤其是前者)中的现代价值。 一 老子天道自然、人道无为的“道法自然”思想无疑是整个中国传统哲学之精髓“天人合一”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足道家生态经济伦理思想的逻辑起点和思维基础,同时也是道家处理经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在中国思想史上,老子可能是第一个对“自然”概念进行哲学思考的人。在“道法自然”中,“自然”不但是天、地、人的终极价值和最高存在状态,而且也是“道”的根本特性。如果从“自然”即“让自身的自己而然”的意义上理解,“自然”就是一种不同于“人为”而又高于“人为”的天然状态。这一点和约翰?密尔在《自然》一文中的观点相似。密尔认为,“自然”一词的一种含义是“未受到人类干预按其本来应是样子所足的事物”,这就足天然的、自生的、自在的、符合本性的自然。按照三国魏王弼说法,自然是宇宙万物在没有人为干扰时的本来面貌,是一种无须用语言也无法用语言言说的存在状态或天然本性。“自然”既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内(“地”、“天”“法自然”),又存在于并展现在人的行为、欲望和感觉之中(“人”“法自然”)。从无生命的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到有思想、有意识的人的七情六欲、生老病死,只要是“未受到人类干预按其本来应是样子所是”,莫不如此。 也许正是有了这种“自然中心主义”的思维基因,人类历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都是在一种自己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度过的。不管人类是否都意识到了道家的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特别是“有所不为”之最高境界的“道法自然”思想,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毫无例外,为了生存,他们就“有所为”,积极地去认识改造自然。毕竟,人类能力的现实发展是历史的,是在内外尺度的博弈中逐步提高的。人类此时在处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时,更多地也许是无奈地体现出一种“有所不为”,一种顺其“自然”, 一种道法“自然”。也正因为如此,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整体上说是和谐的。当然,以“自然中心主义”为思想基础的“自然经济”中的“自然”,还只是一个朴素而原始的概念。 二 从 文化 渊源上讲,发韧于欧洲的现代工业经济生产模式,是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为基础、以对人类知识理性和主体性的强调为核心的,它用理性化的社会建制(包括市场经济体制甚至民主法制等)协调着具有不同才能世俗化的人们为发展工商业而效力,其间所表现出的“世俗趣味的高涨、工具理性的蔓延和个性表现的放纵”至今仍方兴未艾。当初这种多少带有点西方中心主义(更多地是人类中心主义)特色的文化之火一日在欧洲燃烧,便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席卷世界各地,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而世界 其它 地方(尤其是那些具有深厚自然经济传统的民族)的人们(已经习惯田园牧歌式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苦苦挣扎的阵痛后,如今却也正兴奋地品尝着现代工商业所带求的甜果,乃至于他们对祖上留下的本来弥足珍贵的遗产也似乎有点满不在乎。 与东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交相感应“天人合一”价值观不同,在西方经济、文化传统中,尽管在占希腊时期曾经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有机体过,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天人相分以及人对自然的主导的。不管是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论还是____的神学目的论等,都是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上,把自然仅仅作为一种为人而存在的工具。尤其是到了近现代,人与自然的对立空前激化,而人的主体性却被大大张扬。笛卡儿首先确立了人是作为一种精神性主体而存在的,康德又提出“人为自然界立法”,黑格尔则把自然界视为人绝对精神的外化,而尼采更是表明,人是可以取代上帝的全知全能和至善至美的。从此,作为主体的人成为科学知识、政治价值和道德法则的最终依据,从此,作为人类生活方式基础的工业经济的成长与壮大也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 然而,正是基于这种主客二分并带有宰制性色彩的现代理念,以物质主义、经济主义和消费丰义为特征的现代工商业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生态危机,今天却逐渐成了曾经欣喜若狂的现代人眼前挥之不去的乌云,尤其是在那些渴求加快经济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譬如中国);而信奉“上帝死了”的现代人募然发现自己,怎么也走不出失去终极关怀后虚无主义精种危机的阴霾。尤其是前者,即生态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人类不得不去严重关注和认真解决的问题。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已经开始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对自己本来所引以为豪的工业发展模式,开始进行全面而深刻的 反思 ,并试图找出产生这一问题的真正根源。 在美国,历史学家林?怀特最先探讨了生态危机产生的历史根源,他认为,西方社会片面地去发展工商业经济而破坏自然的态度起源于____。社会学家芒克雷弗则认为,基督____义只是对人类去采用何种方式发展经济的一种误导,即是基督____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因为按照人类中心主义的逻辑,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无休止地掠夺地球资源,发展工业,因为自然没有内在价值。而形成于20世纪中叶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生态伦理学,则主张把伦理道德关怀对象的范围从人类共同体扩展到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去尊重每个生命生存的权利。循着这种思路,人类所能发展的也只能是生态经济了。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追求仁智会通的东方智慧被纳入西方学者新的诠释系统。他们逐渐认识到,如果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古朴、神秘而又深刻的东方智慧不仅有“过去时”(自然经济)的美感和魅力,而且有“现在时”(工业经济)乃至“将来时”(生态经济)的启示意义。爱因斯坦、普利高津等人都以浓厚的求知欲研习东方的《易经》、《老子》和佛经,希冀从中发现治疗现代社会工业病的精神启示。作为中国“愿住民”、与儒释共同构成中华文化智慧之源的道家道教,在奠定其理论基础的《老子》一书中所阐释的“道法自然”的生态经济思想尤为西方学者所肯定和重视。 总之,从西方到东方,从现代到后现代,从自然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从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到生态经济,人类对“自然”内涵的不同解读进而到采用不同的经济手段对待自然,反映了人类不同的经济生活乃至生存状态的变迁。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胸怀去体悟自然的神秘、奥妙和无限性,尝试“道法自然”,走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之路,理应成为现代人类解决自己经济发展困境的优先价值取向和现实行为选择。看了“经济学术论文文献”的人还看: 1. 经济学术论文 2. 会计学术论文文献 3. 会计学术论文文献综述 4. 计算机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5. 大学关于经济方面的论文
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与制作 系别:电子工程系 专业:应用电子技术 届:07届 姓名:李贤春 摘 要 本系统以ICL8038集成块为核心器件,制作一种函数信号发生器,制作成本较低。适合学生学习电子技术测量使用。ICL8038是一种具有多种波形输出的精密振荡集成电路,只需要个别的外部元件就能产生从0.001Hz~30KHz的低失真正弦波、三角波、矩形波等脉冲信号。输出波形的频率和占空比还可以由电流或电阻控制。另外由于该芯片具有调制信号输入端,所以可以用来对低频信号进行频率调制。 关键词 ICL8038,波形,原理图,常用接法 一、概述 在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自动控制、遥测控制、测量仪器、仪表和计算机等技术领域,经常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信号波形发生器。随着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用集成电路可很方便地构成各种信号波形发生器。用集成电路实现的信号波形发生器与其它信号波形发生器相比,其波形质量、幅度和频率稳定性等性能指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方案论证与比较 2.1·系统功能分析 本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信号的控制问题,其中包括信号频率、信号种类以及信号强度的控制。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综合考虑了以下三种实现方案: 2.2·方案论证 方案一∶采用传统的直接频率合成器。这种方法能实现快速频率变换,具有低相位噪声以及所有方法中最高的工作频率。但由于采用大量的倍频、分频、混频和滤波环节,导致直接频率合成器的结构复杂、体积庞大、成本高,而且容易产生过多的杂散分量,难以达到较高的频谱纯度。 方案二∶采用锁相环式频率合成器。利用锁相环,将压控振荡器(VCO)的输出频率锁定在所需要频率上。这种频率合成器具有很好的窄带跟踪特性,可以很好地选择所需要频率信号,抑制杂散分量,并且避免了量的滤波器,有利于集成化和小型化。但由于锁相环本身是一个惰性环节,锁定时间较长,故频率转换时间较长。而且,由模拟方法合成的正弦波的参数,如幅度、频率 相信都很难控制。 方案三:采用8038单片压控函数发生器,8038可同时产生正弦波、方波和三角波。改变8038的调制电压,可以实现数控调节,其振荡范围为0.001Hz~300KHz。 三、系统工作原理与分析 3.1、ICL8038的应用 ICL8038是精密波形产生与压控振荡器,其基本特性为:可同时产生和输出正弦波、三角波、锯齿波、方波与脉冲波等波形;改变外接电阻、电容值可改变,输出信号的频率范围可为0.001Hz~300KHz;正弦信号输出失真度为1%;三角波输出的线性度小于0.1%;占空比变化范围为2%~98%;外接电压可以调制或控制输出信号的频率和占空比(不对称度);频率的温度稳定度(典型值)为120*10-6(ICL8038ACJD)~250*10-6(ICL8038CCPD);对于电源,单电源(V+):+10~+30V,双电源(+V)(V-):±5V~±15V。图1-2是管脚排列图,图1-2是功能框图。8038采用DIP-14PIN封装,管脚功能如表1-1所示。 3.2、ICL8038内部框图介绍 函数发生器ICL8038的电路结构如图虚线框内所示(图1-1),共有五个组成部分。两个电流源的电流分别为IS1和IS2,且IS1=I,IS2=2I;两个电压比较器Ⅰ和Ⅱ的阈值电压分别为 和 ,它们的输入电压等于电容两端的电压uC,输出电压分别控制RS触发器的S端和 端;RS触发器的状态输出端Q和 用来控制开关S,实现对电容C的充、放电;充点电流Is1、Is2的大小由外接电阻决定。当Is1=Is2时,输出三角波,否则为矩尺波。两个缓冲放大器用于隔离波形发生电路和负载,使三角波和矩形波输出端的输出电阻足够低,以增强带负载能力;三角波变正弦波电路用于获得正弦波电压。 3.3、内部框图工作原理 ★当给函数发生器ICL8038合闸通电时,电容C的电压为0V,根据电压比较器的电压传输特性,电压比较器Ⅰ和Ⅱ的输出电压均为低电平;因而RS触发器的 ,输出Q=0, ; ★使开关S断开,电流源IS1对电容充电,充电电流为 IS1=I 因充电电流是恒流,所以,电容上电压uC随时间的增长而线性上升。 ★当上升为VCC/3时,电压比较器Ⅱ输出为高电平,此时RS触发器的 ,S=0时,Q和 保持原状态不变。 ★一直到上升到2VCC/3时,使电压比较器Ⅰ的输出电压跃变为高电平,此时RS触发器的 时,Q=1时, ,导致开关S闭合,电容C开始放电,放电电流为IS2-IS1=I因放电电流是恒流,所以,电容上电压uC随时间的增长而线性下降。 起初,uC的下降虽然使RS触发的S端从高电平跃变为低电平,但 ,其输出不变。 ★一直到uC下降到VCC/3时,使电压比较器Ⅱ的输出电压跃变为低电平,此时 ,Q=0, ,使得开关S断开,电容C又开始充电,重复上述过程,周而复始,电路产生了自激振荡。 由于充电电流与放电电流数值相等,因而电容上电压为三角波,Q和 为方波,经缓冲放大器输出。三角波电压通过三角波变正弦波电路输出正弦波电压。 结论:改变电容充放电电流,可以输出占空比可调的矩形波和锯齿波。但是,当输出不是方波时,输出也得不到正弦波了。 3.4、方案电路工作原理(见图1-7) 当外接电容C可由两个恒流源充电和放电,电压比较器Ⅰ、Ⅱ的阀值分别为总电源电压(指+Vcc、-VEE)的2/3和1/3。恒流源I2和I1的大小可通过外接电阻调节,但必须I2>I1。当触发器的输出为低电平时,恒流源I2断开,恒流源I1给C充电,它的两端电压UC随时间线性上升,当达到电源电压的确2/3时,电压比较器I的输出电压发生跳变,使触发器输出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恒流源I2接通,由于I2>I1(设 I2=2I1),I2将加到C上进行反充电,相当于C由一个净电流I放电,C两端的电压UC又转为直线下降。当它下降到电源电压的1/3时,电压比较器Ⅱ输出电压便发生跳变,使触发器输出为方波,经反相缓冲器由引脚9输出方波信号。C上的电压UC,上升与下降时间相等(呈三角形),经电压跟随器从引脚3输出三角波信号。将三角波变为正弦波是经过一个非线性网络(正弦波变换器)而得以实现,在这个非线性网络中,当三角波的两端变为平滑的正弦波,从2脚输出。 其中K1为输出频段选择波段开关,K2为输出信号选择开关,电位器W1为输出频率细调电位器,电位器W2调节方波占空比,电位器W3、W4调节正弦波的非线性失真。 图1-1 3.5、两个电压比较器的电压传输特性如图1-4所示。 图1-4 3.6、常用接法 如图(1-2)所示为ICL8038的引脚图,其中引脚8为频率调节(简称为调频)电压输入端,电路的振荡频率与调频电压成正比。引脚7输出调频偏置电压,数值是引脚7与电源+VCC之差,它可作为引脚8的输入电压。 如图(1-5)所示为ICL8038最常见的两种基本接法,矩形波输出端为集电极开路形式,需外接电阻RL至+VCC。在图(a)所示电路中,RA和RB可分别独立调整。在图(b)所示电路中,通过改变电位器RW滑动的位置来调整RA和RB的数值。 图1-5 当RA=RB时,各输出端的波形如下图(a)所示,矩形波的占空比为50%,因而为方波。当RA≠RB时,矩形波不再是方波,引脚2输出也就不再是正弦波了,图(b)所示为矩形波占空比是15%时各输出端的波形图。根据ICL8038内部电路和外接电阻可以推导出占空比的表达式为 故RA<2RB。 为了进一步减小正弦波的失真度,可采用如图(1-6)所示电路,电阻20K与电位器RW2用来确定8脚的直流电压V8,通常取V8≥2/3Vcc。V8越高,Ia、Ib越小,输出频率越低,反之亦然。RW2可调节的频率范围为20HZ20~KHZ。V8还可以由7脚提供固定电位,此时输出频率f0仅有Ra、Rb及10脚电容决定,Vcc采用双对电源供电时,输出波形的直流电平为零,采用单对电源供电时,输出波形的直流电平为Vcc/2。两个100kΩ的电位器和两个10kΩ电阻所组成的电路,调整它们可使正弦波失真度减小到0.5%。在RA和RB不变的情况下,调整RW2可使电路振荡频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达到100:1。在引脚8与引脚6之间直接加输入电压调节振荡频率,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可达1000:1。 3.7、实际线路分析 可在输出增加一块LF35双运放,作为波形放大与阻抗变换,根据所选择的电路元器件值,本电路的输出频率范围约10HZ~20KHZ;幅度调节范围:正弦波为0~12V,三角波为0~20V,方波为0~24V。若要得到更高的频率,还可改变三档电容的值。 图1-6 表 1-1 ISL8038管脚功能 管 脚 符 号 功 能 1,12 SINADJ1,SINADJ2 正弦波波形调整端。通常SINADJ1开路或接直流电压, SINADJ2接电阻REXT到V-,用以改善正弦波波形和减小失真。 2 SINOUT 正弦波输出 3 TRIOUT 三角波输出 4,5 DFADJ1,DFADJ2 输出信号重复频率和占空比(或波形不对称度)调节端。通常DFADJ1端接电阻RA到V+,DFADJ2端接RB到V+,改变阻值可调节频率和占空比。 6 V+ 正电源 7 FMBIAS 调频工作的直流偏置电压 8 FMIN 调频电压输入端 9 SQOUT 方波输出 10 C 外接电容到V-端,用以调节输出信号的频率与占空比 11 V- 负电源端或地 13,14 NC 空脚 四、制作印刷电路板 首先,按图制作印刷电路板,注意不能有断线和短接,然后,对照原理图和印刷电路板的元件而进行元件的焊接。可根据自己的习惯并遵循合理的原则,将面板上的元器件安排好,尽量使连接线长度减少,变压器远离输出端。再通电源进行调试,调整分立元件振荡电路放大元件的工作点,使之处于放大状态,并满足振幅起振条件。仔细检查反馈条件,使之满足正反馈条件,从而满足相位起振条件。 制作完成后,应对整机进行调试。先测量电源支流电压,确保无误后,插上集成快,装好连接线。可以用示波器观察波形发出的相应变化,幅度的大小和频率可以通过示波器读出 。 五、系统测试及误差分析 5.1、测试仪器 双踪示波器 YB4325(20MHz)、万用表。 5.2、测试数据 基本波形的频率测量结果 频率/KHz 正弦波 预置 0.01 0.02 2 20 50 100 实测 0.0095 0.0196 2.0003 20.0038 50.00096 100.193 方波 预置 0.01 0.02 2 20 50 实测 0.095 0.0197 1.0002 2.0004 20.0038 三角波 预置 0.01 0.02 1 2 20 100 实测 0.0095 0.0196 1.0002 2.0004 20.0038 100.0191 5.3、误差分析及改善措施 正弦波失真。调节R100K电位器RW4,可以将正弦波的失真减小到1%,若要求获得接近0.5%失真度的正弦波时,在6脚和11脚之间接两个100K电位器就可以了。 输出方波不对称,改变RW3阻值来调节频率与占空比,可获得占空比为50%的方波,电位器RW3与外接电容C一起决定了输出波形的频率,调节RW3可使波形对称。 没有振荡。是10脚与11脚短接了,断开就可以了 产生波形失真,有可能是电容管脚太长引起信号干扰,把管脚剪短就可以解决此问题。也有可能是因为2030功率太大发热导致波形失真,加装上散热片就可以了。 5.4、调试结果分析 输出正弦波不失真频率。由于后级运放上升速率的限制,高频正弦波(f>70KHz)产生失真。输出可实现0.2V步进,峰-峰值扩展至0~26V。 图1-2 图 1−7 六、结论 通过本篇论文的设计,使我们对ICL8038的工作原理有了本质的理解,掌握了ICL8038的引脚功能、工作波形等内部构造及其工作原理。利用ICL8038制作出来的函数发生器具有线路简单,调试方便,功能完备。可输出正弦波、方波、三角波,输出波形稳定清晰,信号质量好,精度高。系统输出频率范围较宽且经济实用。 七、参考文献 【1】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第三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2】杨帮文《新型集成器件家用电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8 【3】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作品选编。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4】李炎清《毕业论文写作与范例》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0 【5】潭博学、苗江静《集成电路原理及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9 【6】陈梓城《家用电子电路设计与调试》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老舍文化人格论 -------------------------------------------------------------------------------- 作者:郭锡健 来源: 发布时间:2007年01月16日 一 引言 人格(personality),是一个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常论不息的话题。科恩说:"拉丁语的personaiitas——'人格'一词产生于中世纪早期,是'persona'一词的派生词。 托马斯·阿奎那已经用这个词表示人身存在的条件或方式。"[1]而在托马斯之前700多年,波伊悉阿斯(约480—524年)已有这样的定义:人格是真实的有理性的个人的本性[2]33-34。在现代西方学术界,人格研究更是经久不衰, 从叔本华、尼采、柏格森、萨特的人格哲学,到弗洛伊德、荣格、马斯洛、本尼迪格特的人格心理学,可以说,人格研究始终备受关注。以人格的内涵研究来说,本世纪30年代有人归纳出人格的定义50多个,到80年代就达到100多个, 以致美国学者赫根汉在遍查了人格的种种界说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认为只存在一种正确的人格理论将是错误的。"[3]如同我们今天研究文化或现代化,尽管对其内涵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并不妨碍我们对其探幽求胜。我们完全可以从纷繁复杂的人格研究中窥见研究之必要和成果。 在中国,"人格"一词虽然出现较晚,但却不能据此说中国没有深远的人格研究。这是因为中文"人格"一词虽是近代从日文中引进的,但在古代中国却有很多词在意义上同"人格"相近或相关,如"品格""品节""人品"等。唐代李中《庭苇》诗中有"品格清于竹,诗家景最幽"的句子,宋代黄庭坚在《濂溪诗序》中称赞"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并不缺乏人格意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起,人格呼唤成了众多有识见的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1916年9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写道:"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人格之谓也。"李大钊在《介绍哲人尼采》一文中对尼采"高唱人格之权威"给予热烈赞扬。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一文中说:"自治的社会、共和国的国家,要个人有选择之权,还要个人对自己的所行所为都负责任。若不如此,决不能造出独立的人格。"老舍,这位惯于对人的灵魂进行鞭辟入里透视的现代文学大师,也特别关注于人格的塑造。他自身,以独特的人格力量打动人;而他的作品,又常常遣笔于人格的多维展示。可以说,走向老舍,首先走向的就是他构建的人格天地;接受老舍,首先接受的就是他留给我们的人格理想。 注重自我人格的塑造,是老舍一生孜孜以求的。1937年,他在《大时代与写家》一文中写道:"伟大文艺中必有一颗伟大的心,必有一个伟大的人格。""有了人格作根,我们的笔才会生花。"这是老舍对伟大文艺的向往,更是他对作家伟大人格的真切呼唤。正是基于对自我人格塑造的自觉意识,老舍的人格才显得特别丰满厚实,光彩动人:既随和友善,又刚正耿直;既一丝不苟,又豁达磊落,既严谨稳实,又幽默诙谐;既有"温良恭俭让"的柔韵,又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豪壮。 在老舍的作品中,也深深寄寓着老舍对人格的探寻和追求。打开他的作品,震颤我们心灵的,往往是一幕幕人格悲剧的上演,如《骆驼祥子》中祥子正直、要强、纯朴人格的被扭曲,《离婚》中掩藏在张大哥热心、精明、谦卑之后人格的庸常、灰暗和苟且。在《猫城记》中,老舍不时地将笔锋指向"猫国"人格的解剖:揭露"猫国"教育失败时,作者借小蝎的口说:"这新教育崩溃的原因何在?……我只觉得是因为没有人格。"(十八)在挖掘"猫国"政治、经济崩溃的根源时,作者又借大鹰的口说:"打算恢复猫国的尊荣,应以人格为主;可是,人格一旦失去,想再恢复,比使死人复活的希望一样的微小。"(二十三)据笔者统计,仅在《猫城记》中,"我"(地球先生)和"猫国人"直接议及人格的就达20多处。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辞典》在"人格"词条下特举老舍《四世同堂》中一段话作为用词例证,这段话是:"他以为教育不仅是教给学生一点课本上的知识,而也需要师生间的感情的与人格的接触。"(二十五)由此也可见,老舍的人格追求实在是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值得提及的是,人格研究可以在众多的学科领域里展开,无论是从哲学的、心理的角度,还是从政治的、伦理的角度,都可以领略人格天地的独特景观。叔本华说:"人是什么,他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质是什么,用一个字来说,就是人格。"[4]这里,叔本华将人生的本质意义同人格联系起来,这是从人本主义哲学的角度探讨人格。马斯洛则不同,他认为:"完整的人格不仅包括该人的智慧能力的积极表现,而且包括他的情感和类本能的能力的积极表现。"[5]这里, 马斯洛把人们的情感和类本能作为考察人格的重要方面,显然,这就将人格与心理学密切联系起来。如果考察中国历史上"人品""品性""品节"等概念的人格意义,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始终与道德信念融为一体。《宋书·孝武帝纪》中说:"庶简约之风,有孚于品性。"曾国藩《钞朱子小学书后》有言:"盖先生之治人,尤重品节。"这里的"品性""品节"显然看重于道德价值。也有从政治意义上考察人格的,如陈独秀疾呼"自主自由人格",又说:"我们相信尊重女子的人格和权利,已经是现在社会生活的进步的实际需要。"[6]245"人格为权利之主,无人格则权利无所寄。"[6]34很明显, 陈独秀这里所说的人格已不是个人修身养性的问题,而是强调人从不合理的社会政治制度中解放出来,以获得尊严和平等的权利。但随着东西方各种学说的冲撞、演进,随着古今文化成果的融通、聚汇,随着众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兴起,人格研究有综合发展的趋势,其突出表现就是文化意义上的人格研究(即文化人格研究)占据了很大优势。马尔库塞说"人格是文化理想的承担者"[7],这就可以看出,一定人格总是一定文化的折射,人格建设实际是文化理想的构造。本世纪30年代,在美国曾诞生了"文化与人格学派",R·本尼迪克特和M·米德等人以人格与文化变迁为主题,探求个人人格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的"文化模式",尽管该派的理论有许多缺陷,但它将人格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研究,其方向却是值得肯定的。在中国,以道德度量人品的传统使人格评价自然地打上文化烙印。近代以降,抨击奴性人格,呼唤人的尊严,寻求人文精神,企盼人的现代化,这一系列的铸造"人魂"工程把完美人格推到文化反思的前台。老舍长成的年代,正是东西文化剧烈碰撞、古今文化风云际会的年代;而他自身,一方面是在北平浓重的古文化传统中泡大的,另一方面又在英伦等国直接感受了异域文化的滋味。这就促使他能以一种比较开放、公正的眼光审视文化、剖析文化;当他追求一定的人格理想时,也就能自觉地从文化意义上选择人格范式、把握人格真义。正因为如此,研究老舍的文化人格也就显得十分必要。 那么,文化人格的要义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文化人格是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和在内心体验过程中流露的主导倾向,着重包含个体构建生活的信念、价值判断的标准、为人处世的态度、冶情养性的习惯等,它是个体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接受文化熏陶、并对文化作出反应的结果,也是人的性格、气质、智力、能力有机统一的表现。有学者说:"文化问题其实是人的问题,中国现代文化人的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现代人格建设。"[8]由此可见, 人格建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寻找精神寄托,它是人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崇高精神活动,也是中国在奔向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人的现代化必然面对的艰难而辉煌的工程。老舍以他对社会的全部热忱、对生活的全部真情,以他的生命为本色,汇聚起他人格的风采,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人格的塑造,乃至对整个民族精神的高扬,将持久地显示出独特魅力。二 老舍文化人格的形成 马克思说:"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质,而是人的社会特质。"[9]因此,个体人格的形成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社会化"的结果。老舍的人格直接发端于他生活的具体环境,其中突出包含他的家庭、主要是他的母亲给他以"生命的教育",与他血脉相通的满族文化在时代潮流冲击下带给他沉痛的思虑,古都北平固有的文化氛围、特别是普通劳动人民具有的勤劳、善良、朴实、坚韧等传统美德给他以心灵的洗礼,从而确定了他健康人格的基调,使他能在以后复杂的人生道路上不断为自我人格的完善增辉添彩。 (一)在"感受生命的教育"中自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接受一定文化的熏陶,往往是从家庭开始的;最初在家庭中养成的某些习惯、兴趣、态度、情感等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老舍人格中的许多迷人之处,如既温和又刚正、既多情又豪爽的处世态度,既乐观又沉郁、既严谨又旷达的心向结构,既含蓄又直率、既幽默又庄重的情感表达方式,都可以从他青少年时期所受家庭影响中找到"本原"。 首先,母亲那种中国劳动女性特有的优秀品格对老舍人格带来巨大的感化。老舍自幼家境贫寒,父亲在他出生后的第二年就在抗击八国联军的战火中阵亡,此后全家就靠母亲为人缝补浆洗、做佣工苦度生活。然而母亲滋养老舍的绝不仅是物质上的粗茶淡饭,还有宝贵的精神食粮。据老舍在《我的母亲》、《宗月大师》、《抬头见喜》等文章中记载:母亲是那么勤劳,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要洗一两大绿瓦盆衣服,晚间还要抱着一盏油灯缝补衣服;母亲是那么诚笃,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母亲是那么热情待人,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母亲是那么宽厚,她最会吃亏,吵嘴打架的事永远没有她;母亲又是那么坚强,八国联军打进城的时候,皇上跑了,丈夫死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母亲还有爱花、爱清洁的好习惯,她的手会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件发着光,院中的石榴和夹竹桃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母亲的这些优秀品格,是无声的教诲,点点滴滴滋润着老舍的心田,正如老舍自己所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10]纵观老舍一生,他那种绵中藏针、内圆外方、善待亲朋、急公好义的性格,都潜藏着他母亲的个性。 其次,父亲的战死在老舍幼嫩的心田里埋上了爱憎的种子,同时也对他的人格形成产生深沉影响。老舍的父亲舒永寿是清朝一名保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惶逃往西安,但许多兵士却是和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老舍的父亲就是在一场抗击侵略者的恶战中因火药着火被严重烧伤而死亡的。对于这一家庭灾难及灾难的原因,老舍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所了解。他说:"自从我开始记事,直到老母病逝,我听过多少多少次她的关于八国联军罪行的含泪追述。……她可是深恨,因而也就牢牢记住洋兵的罪行——他们找上门来行凶打抢。母亲的述说,深深印在我的心中,难以磨灭。在我的童年时期,我几乎不需要听什么吞吃孩子的恶魔等等故事。母亲口中的洋兵是比童话中巨口獠牙的恶魔更为凶暴的。"[11]家仇连接着国恨。从父亲的死中,老舍渐渐领悟了有国才有家。从此,他心中埋上了对侵略者仇恨的火种,同时也升腾起炽热的爱国情怀。这爱和恨的交织,培育起他敢于抗争、宁折不弯的人格因素,在以后的漫长人生道路中,他这一人格因素越发鲜明:他初涉人生就誓为"民主政治"和"国民的共同福利"而负起"两个十字架";他身在英伦却全心关注着北伐军前进的步伐;国难当头时,他毅然告别妻子儿女奔赴抗日中心;直到在阴霾蔽天的年月,他昭示着"士可杀而不可辱"的风骨、以屈原沉江般的从容悲壮为自己的生命划上句号。都凸显着他直面人生、不避邪恶、守正不移、崇尚气节的人格之美。 再次,童年的苦难磨练了老舍的意志,也养育起他质朴勤勉、不慕虚华的人格取向。老舍曾不止一次地回忆他童年的苦难。在《吐了一口气》一文中,他说:父亲死后,母亲"日夜操作,得些微薄的报酬,使儿女们免于死亡。在精神状态上,我是个抑郁寡欢的孩子,因为我刚一懂得点事便知道了愁吃愁喝。"据《宗月大师》记载,老舍因家贫,自小就体质虚弱,加上交不起学费,直到九岁尚未入学,只是后来偶然地受到宗月大师的帮助,才有了上学的机会。又据《我的母亲》一文记载,老舍小学毕业后报考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老舍"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但入学要交十元保证金,老舍说这对他们全家来说"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才"把这巨款筹到"。"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语)。贫穷,带给老舍许多痛苦,但也砥砺了老舍敢于和命运抗争、甘于吃苦耐劳的坚韧精神,培养起他富有同情心、勤奋耕耘的人生态度。抗战时期,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就突出体现了他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没有经费,他四处筹集;没有办公地点,他因陋就简地租借;没有车,他就拖着病弱的身子徒步奔波;没有安静的创作环境,他就见缝插针创作。就是凭着一股韧劲,一腔热忱,他使"文协"在抗战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自己也创作出大量作品——七个剧本,两部长篇小说,一首长诗,另外还有大量散文、杂文、鼓词、快板等。就自己的创作,他曾说:"我们的命与笔就是我们的资本,这资本的利息只是贫困,苦难,疾病;可是它是投资于正义,而那些不利的利息也就完成了我们的气节。"[12]他曾把"写家"同木匠相比,也曾把自己比成"文牛",认为"干文艺并不比作木匠高贵,可是比作木匠还更艰苦。""一位写家既已成为写家,就该不管怎么苦,工作怎样繁重,还要继续努力,以期成为好的写家,更好的写家,最好的写家。"[13]226-228他告诫青年朋友们:"假使你没有变成一头牛的把握,请不要干我这一行事吧"[14]。于此,我们也可见老舍精神世界里的那份执着,那份"哀生活之多艰"而又"九死不悔"的坚韧。 (二)在体悟满族文化中自省 满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伴随着历史的演进,满族文化同汉族文化已日益融为一体。但不管怎么说,满族文化毕竟有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有它独特的风格和内容。老舍出身于满族,又和很多旗人有过接触,还在作品中写了许多旗人,如此,满族文化就不能不对老舍的人格养成产生影响。 满族曾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民族,它的远祖肃慎商、周时就居于"不咸山(长白山)北","东滨大海"。以后,与它有渊源关系的挹娄、勿吉、女真在历经沧桑中不断繁衍,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至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满族的强盛之势已不可阻挡;到了康熙年间,"满汉合流"更是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但随着清政府走向腐败和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广大旗人也与整个民族一起遭受劫难,被抛入痛苦不堪的深渊。这种历史的落差必然在旗人的精神中留下印记,对昨日辉煌的追忆和对现实的回天无力也必然会带来异乎寻常的文化氛围。老舍小说中描写旗人所用的自嘲和冷讽就是这种氛围的注解和宣泄,如用第一人称写的《正红旗下》中有这样的话:"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生命就这么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汪死水里。"以"我"大姐的公公和丈夫来说,"他们在蛐蛐、鸽哨、干炸丸子……等等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他们的一生像作着个细巧的,明白而又有点胡涂的梦。"[15]这是老舍对末世王朝统治下的病态社会的形象刻画,也展示了老舍对旗人文化的深刻洞察能力。 老舍对旗人文化的洞察力源于他对旗人文化的切身感受。他身处社会底层的旗人家庭:父亲属正红旗,是个月领三两银子的穷马甲;母亲也是旗人,属正黄旗,是位靠缝补浆洗苦撑家庭生活重担的勤劳女性。老舍童年生活的小羊圈胡同位于北京西北角;而"在清朝,北京的最西北角属于正红旗。"[16]旗人有吹拉弹唱、自娱自乐的习惯,老舍喜欢清唱、说相声,创作出不少曲艺作品,可以说也是这种习惯的传继吧。老舍夫人说:"也许是由于老舍出身在满族家庭里的缘故,他从小对曲艺就很爱好。老舍小的时候,满族人中还有很多人会吹拉弹唱,不少家庭中有三弦、八角鼓这类简单的乐器。友人相聚的时候,高兴了就自弹自唱起来,青年人也往往以能唱若干段大鼓或单弦而自傲。当时的茶馆里,曲艺节目是必不可少的,大都常年邀请艺人表演曲艺节目。"[17]而老舍对茶馆是熟悉的,他少年时住的小胡同口上,就有一家茶馆,放学后到茶馆去听说书是他的一大喜好;他后来创作《茶馆》,就跟他亲身体验过"茶馆生活"有关。这样说来,老舍的童年可以说是在一个特有的旗人文化区中度过的,尽管当时的"旗人汉化"和"满汉杂居"已成定势,纯粹意义的旗人文化区在北京已很难见到。 对旗人文化的深切感受使老舍的人格时常折射出哀惋、痛惜的色彩。这种哀惋、痛惜绝不是对一个王朝失去昔日的兴盛表现出懊恼和伤悲--紫禁城内的一切毕竟离老舍太远--而是对广大的中小层旗人表现出同情和忧愤,正如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茶馆》里有两个旗人--常四爷和松二爷。他们原先仗着旗人的特殊地位,穿戴讲究,谈吐非凡,好不风光。但他们毫无劳动技能,"大清"王朝崩溃后,他们几乎找不到自己还有什么谋生能力。人本来是以能劳动而彰著自己之所以为人的,一旦失掉劳动这一本质特征,人就回到兽类中去了。这是人的衰落,更是一定文化的颓败。老舍在作品中写了许多精神颓废的旗人,如在《正红旗中》,大姐的公公是个佐领(清朝一旗之下统领部分兵力的军官)却不会带兵打仗,"无论冬夏,他总提着四个鸟笼子","似乎已经忘了自己是个武官,而把毕生的精力都花费在如何使小罐小铲、咳嗽与发笑都含有高度的艺术性,从而随时沉醉在小刺激与小趣味里。"大姐夫则是个"不会骑马的骁骑校","英雄气概地玩鹞子和胡伯喇,威风凛凛地去捕几只麻雀"。老舍的创作以敏锐的文化穿透力著称,对愚弱、麻木的"国民性"曾给予无情揭露,说"国家的灭亡是民族愚钝的结果。"[18]这种认识, 应当说首先来源于老舍对旗人世界的"看透";也可以说,老舍是从一部分旗人变成行尸走肉中认识到"有毒"的文化会造出怎样的恶果。当然,老舍也写了一部分有能耐、有志气的旗人,如福海二哥,"他是熟透了的旗人,既没忘记二百多年来的骑马射箭的锻炼,又吸收了汉族、蒙族和回族的文化。论学习,他文武双全,论文化,他是'满汉全席'。"[19]这里,老舍把文化的交融、互动当作一种理想来追求,展现了宽阔的胸怀,作出了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价值判断。 总之,老舍与满族文化保持着一种割不断的血缘、地缘、情缘关系,这种关系吸引他对满族文化的兴衰荣枯作出思考,同时也对他自我的人格塑造起着隐性的感染作用。他那种不敢屈辱、自激自励的精神,他那种冷峻的幽默、带泪的微笑,他在温和多情中保持独立不倚的处世态度,都是他在特定境遇中作出的清醒选择。这种境遇与旗人生活的沉浮、甘苦连通在一起,这种选择与他的人格熔铸于一炉。 (三)在扬弃中华文化中自强 古都北京,在承载中国文化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说它古老,可以说它连通着华夏文明的源头——当几十万年前周口店的"北京人"敲打出粗糙的石器,它就昭示着文化奇迹;说它恢宏,可以说它吐纳着长城内外的烟云、黄河上下的风雨——无论是传统中黄帝征战于涿鹿,还是春秋战国时燕定国都,无论是辽设陪都,还是金建中都,无论是元世祖忽必烈以席卷天下之势挥鞭南下建大都,还是明、清两代隆京城而使之成为万民瞩目的中心,北京都以厚重的文化而著称于世。到了老舍成长的年月,清王朝虽已到了残灯末庙之际,但历经悠悠岁月沉积于宏门大宅或寒舍陋巷的文化却是不会隐退的。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耳濡目染,其精神世界也必然受到古都文化的熏染。这是毫不足怪的,人生活于文化中间,就必然接受文化的洗礼。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老舍与其他同时代作家相比,受到的文化熏陶似乎更为复杂,市民文化、民俗文化、书本文化、野史文化、北平文化、旗人文化……等等,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纵横交错,兼容并包,都给老舍以熏染。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既有正向作用,又有负向作用。对负向作用,老舍在他的作品中曾以犀利的笔锋予以揭露,其思考之深邃,剖析之透彻,可以说与鲁迅是相通的。但尽管如此,并不妨碍老舍对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的认同和倡扬。与同时代的一般知识分子相比,老舍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少情绪上的偏激,他痛切地揭露"老"文化身上的痈蛆,但他也真诚地肯定:"对过去,我们没法否认自己有很高的文化……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敢轻视中国文化的。"[20]抗战中,面对着强敌的肆虐,老舍从血与火中看到有骨气中国人的自尊和从容,于是,他挥笔歌颂道:"这是纪律,这是团结,这是勇敢——这是五千年的文化教养,在火与血中表现出它的无所侮的力量与气度!"[21]他为"五千年的文化教养"而自豪,并把它当作强敌不可征服的伟力,这是老舍对抗战力量的赞美,也是对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钦佩。正因为如此,老舍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并为他的人格养成提供精神动力就显得十分自然了。 老舍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是多方面的。除了从小从家庭中、从社会低层的人们身上,特别是从母亲身上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劳动人民特有的热爱劳动、真诚朴实、心地善良等传统美德以外,特别值得提及的是老舍自幼就受到民间文学、尤其是北方市民文学的影响。由于北京很久以来就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市民文学也就显得特别发达,其突出表现就是市井的繁荣带来了街头说唱文学的兴盛。老舍生活在普通市民中间,这就使得他有大量机会接触市民文学。在《悼念罗常培先生》一文中,老舍记载道:"下午放学后,我们每每一同到小茶馆去听评讲《小五义》或《施公案》。"在《制作通俗文艺的苦痛》一文中,他还写到,"二十年前我听过没落的王府供奉("供奉"原为皇帝左右供职者的称呼,如清代称南书房行走官员为内廷供奉--笔者注)到街头来卖艺"。老舍在文章中还常常信手拈来地品谈民间文艺作品, 如在1938年他为了鼓励作家多运用民间文艺的样式鼓舞人们投身抗战,写了《关于大鼓书词》《谈通俗文艺》《制作通俗文艺的苦痛》等文章,文中他就论及《单刀赴会》《长坂坡》《宁武关》《取荥阳》《草船借箭》《三侠五义》《济公传》《铡美案》《彭公案》《秋胡戏妻》《儿女英雄传》等许多在民间广泛流传的通俗文艺作品。这从一个角度说明,老舍对民间文艺是相当熟悉的,而这与他从小就经常接触民间文艺是分不开的。 民间文艺通常积淀着浓厚的传统价值观念,对社会心理的形成往往起着强烈的教化作用。老舍自己在谈到利用通俗文艺"旧套子"把民心引到抗战上来时就说过:"你利用旧套子来装故事,也得利用旧思想把民心引到抗战上来。从事实上看,……真敢拼命的还不是士兵与民众?假若他们素日没有那些见义勇为,侠胸义胆等旧道德思想在心中,恐怕就不会这么舍身成仁了。"[22]356-357可见,"旧的"民间文艺对塑造"新的"心灵是有着持久而深沉的影响力的。是啊,人类文化的传继不常常就是在不见山、不显水中达到峰回路转、后浪逐前浪的境界吗?在老舍身上,传统与现代是得以完美统一的;在"传统"部分中,我们是时常洞见民间文化凝结的那份人格理想的。如老舍惯于急公好义,很具"侠"的风骨,这与老舍自小就大量接触民间文艺中"武侠"一类作品有关,上文所列老舍自己举出的作品多写侠客义士就可旁证一二。 当然,说老舍多受民间文化影响并不意味着老舍缺乏"高雅"文化的熏陶。事实上,诗经、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都曾深深地迷住老舍。他自己说过:"在我幼年的时候,……我不能不说我比一般的小学生多念背几篇古文,因为在学堂--那时候确是叫作学堂--下课后,我还到私塾去读《古文观止》。《诗经》我也读过"。"我的中学是师范学校……多少偏重教育与国文。……别人演题或记单字的时节,我总是读古文。我也读诗,而且学着作诗,甚至于作赋。我记了不少的典故。"[23]老舍在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时,校长方还(唯一)在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他古文、旧诗造诣精深,对老舍影响很大。方后来离任北京师范时和去世前,都曾挥毫赠言给老舍,对老舍的学业评价甚高;老舍自己则说:"我十六七岁练习古文旧诗受益于他老先生者最大。"[24]老舍在北京师范就读时的另一位老师--国文教员宗子威是词学权威,他也使老舍在古典文学方面获益匪浅。及至走上教坛,出于工作需要,老舍的国学功底更为加厚。他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时,曾为学生开设过关于唐代爱情小说的讲座。关于讲座的内容,他在给学校秘书克莱格小姐的信中曾有所谈论:"(1)唐代短篇小说的发展--作为我的讲座的序论;(2)唐代爱情小说的分类和思潮(有关伦理或宗教等方面的小说);(3)语言以及研究唐代爱情小说的必备书籍;(4)对元、明戏剧形成的影响。"[25] 在
用回归做吧,spss非常容易,但要检验,书里有很多介绍,但为什么非要变成y=axsinbx*e^x*???既然知道函数是什么样了,还拟合什么啊
五四青年奖章是用来表彰五四精神的继承者们一种手段,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五四青年奖章个人先进 事迹 材料2022【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更多关于五四 青年节 的相关内容推荐↓↓↓
2022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入围名单公示
2022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观后感(通用10篇)
2022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观后感心得5篇
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心得感悟6篇
五四奖章颁奖仪式观后感2022十篇
青年奖章个人先进事迹【1】
_,男,1981年10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现任_ 财经 大学新闻学院教师,新闻系主任。
该同志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结合我校经济新闻特色发展目标,积极调整自身教学科研方向,投身经济新闻教学改革,主持3项财经新闻教学改革的校级课题,发表有关财经新闻方面论文12篇,出版财经新闻教材一部,获_年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科研成绩突出,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三类以上刊物论文25篇,北大核心23篇,出版专著一部,10余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其他刊物转摘,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省 教育 厅项目、省 文化 厅项目、_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等课题;科研成果具有一定社会反响,曾获第二届_文学评论奖三等奖、第三届_广播电影电视研究奖三等奖、第九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理论奖)二等奖等;文学创作成绩突出,在全国百余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曾被二十余家文学报刊重点推介,有四十余篇文学作品被评论和赏析,连续13年入选年度文学权威选本。
_年12月,获_财经大学“年度先进工作者”称号;_年12月,入选_省教育厅“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_年3月,入选_市青年文化人才培养对象;_年12月,获_财经大学“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青年奖章个人先进事迹【2】
张_,男,_省南漳县人,_年12月出生,现任平高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兼任高压开关研究所所长、高压开关设备_省工程实验室负责人。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高压、超高压、特高压开关产品的研发工作。_同志在新产品研发中坚持自主创新,努力掌握核心技术,截止目前已申请发明专利23项,发表专业论文4篇,并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地市级科技进步奖16项。同时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先后被评为国家电网公司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平顶山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平顶山市一线技术英杰,平顶山市青年岗位能手。
勇挑重担、研制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GIS
百万伏自主化GIS项目是_同志主持设计的电压等级最高、技术最先进、难度最大的交流开关设备。在项目研制过程中,带领团队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奉献精神,通过大量严谨的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掌握了大容量、高电压等级灭弧室开断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以上关键技术的应用为百万伏断路器的成功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该产品是国内自主研制的首台双断口断路器,技术参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该产品已经在特高压工程中标12台,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有力的支撑了中国特高压电网建设。
坚持技术创新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创造世界领先
_同志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与生产相结合,及时将国内外最新科技理论和成果应用于研发设计中。在对高压断路器的电弧开断性能和特高压开关设备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自能式断路器电弧开断性能仿真分析的理论体系;_年结合新一代智能化技术,完成了高度集成的智能隔离断路器研制。
以上多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新产品,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空白,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开关设备研发、制造、核心工艺、试验检测等领域的多项重大技术创新。
开拓创新,直流开关技术引领
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国网公司提出特高压直流远距离输电战略,_同志主持研发的直流转换开关是其中重要的设备。
产品研发过程中,_同志钻研直流开断技术,掌握气流场仿真技术、自激振荡过零开断技术。分析了电弧电压、谐振回路参数与直流开断能力的关系;研究避雷器参数配置,不断深化技术研究,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率先完成国内±110kV直流转换开关,打破国外公司垄断局面。
厚植深耕,国际市场业绩丰硕
立足于公司国际化统筹发展战略,_同志带领团队成功研制420/800kV GIS产品,先后中标印度斯如瓦兰、坎伯尔,波兰多沃及凯尔兹科沃变电站等工程60余间隔。创造产值超10亿元,为公司拓展国际业务,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深挖管理、研发团队成果丰硕
_同志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不断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推广项目负责人机制,提高研发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根据每个研发人员的特长,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做到人尽其才,最大程度的开发每位员工的工作潜力,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
近几年来,_同志和研发团队先后完成了包括国家"863"、"_省重大科技专项"在内的8项国家、省、国家电网公司重点科技项目。10余项新产品通过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多项产品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_同志为平高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技术骨干,为平高集团新产品研发的不断突破奠定了基础。
青年奖章个人先进事迹【3】
勤勉学习求上进,快速成能手
在_同志刚进入公司参加工作的时候,正值_电厂一期工程基建及安装调试期,对他来说这正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一个学习的好机会。在公司的安排下他积极跟进现场学习,每天都在现场拿着图纸在核对设备系统,回到办公室还要查阅资料及 说明书 ,虚心跟师傅、同事们请教。为了能更快掌握发电机组投产后的生产技术,在发电机组安装后的调试阶段,他主动向领导提出要求跟随调试单位及DCS厂家的现场调试工程师参加调试工作。调试阶段工期计划安排得十分紧凑,经常要白天黑夜轮班进行,但是他从来不怕苦,经常在现场没日没夜地忙得不亦乐乎。现场调试基本上就是他那时期的全部生活。勤奋的学习加上细心的观察和琢磨,使他很快就超越了同期的其他同事,当上了班组技术员。
满腔热情投身心,奉献在基层
立足岗位重实效,管理再提升
除机组日常维护及机组检修任务外,_同志还分管着部门的培训管理工作。设备维护部年轻员工比例较大,在部门成立之初,人员的总体技术、技能水平相对较低,设备消缺、检修 经验 不足。_同志在培训管理上,采取了定期技术授课、技术问答、技术考试、新老员工培训计划详细区分等方式。开展了工作票填写比赛、节能知识竞赛、“奋进杯”劳动技能竞赛、模拟检修技能竞赛、标准化作业示范点评比等一些列培训活动,激发了员工学习培训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及安全技能,他在班组安全学习活动中大力推进讲安全小 故事 “吓一跳,冒冷汗”、“手指口述”、工作票查错点评等学习活动,大大提高了安全学习活动的效果。通过不断加强培训,打造了一支优秀的检修团队,设备维护部先后获得运营公司先进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_公司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_同志用自己的努力行动担负起公司赋予他的责任,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个人,先后荣获集团公司 安全生产 先进个人、广西自治区知识型职工优秀个人、广西自治区“最美青工”、_发电公司“青年成才典范”等荣誉称号。但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因为他深知荣誉已成为过往、成绩只代表过去,追求无止境,未来还有更长的路等着他继续努力奋进。
青年奖章个人先进事迹【4】
_,男,_年2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现担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与粮食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该同志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政治思想觉悟高,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教学科研一线工作,工作热情饱满,积极开展并完成教学、科研等日常事务,修订了_级本科生培养方案,完成了实习基地建设。他教学特色明显,承担了食品专业课程教学,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他科研成绩突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省自然科学基金、_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校级教学改革等项目,获_市科技进步二等奖,_市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他理论成果丰硕,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被Food Res. Int.和食品科学杂志聘为审稿专家。他实践经验丰富,由省委组织部选派至基层锻炼,促进高校和地方产学研合作,在科技人才工作方面业绩显著。
_年获_财经大学“青年学者”计划,_年获得_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_年被评为_财经大学“青年岗位能手”,受聘为_高淳区科技联络员、_双兔食品有限公司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扬州早晚小菜有限公司技术顾问、被高邮市组织部选入“秦邮人才”计划。
青年奖章个人先进事迹【5】
_,男,1978年1月18日生,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现为_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该同志近年来在本职岗位上努力钻研,在教学科研方面做出了比较突出的成绩。 科研方面,已在_等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多篇论文被_部分或全文转载。已独立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参与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三项。对学院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设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作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多次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校为研究生、本科生作学术讲座。作为主要联系人和中国政治学会、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及哲学研究所保持良好的学术关联。协助学院承办全国性政治学学术会议。并协助学院领导搭建学科建设平台。
教学方面,自进校以来,所承担课程评分都为优秀,并在_等课程理论体系和 教学 方法 上提出创新思路及实践路径,主导两课教育应当“意识形态”与“文化形态”相融合,哲学教育应当向“生活世界回归”,并将科研和教学相结合,已多次主持校级教学改革和党建项目,两次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教学改革方法的推广与交流方面,_年5月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高校思政理论课大检查中,该同志向检查组的专家学者重点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的教学改革情况,其中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实效性”与“时效性”观点及方法受检查组组长岑红教授好评,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改革非常值得在全省高校思政课程中予以推广实践,并将之列入此次向教育厅汇报检查工作的重点内容。_年9月1日-13日,参加_省委党校第31期高校骨干教师培训期间,与_省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汇报交流我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的方法及相关情况,获得各校教师一致好评,并听取各校老师的良好建议。
在教学科研之余,从_年起担任_财经大学校 辩论 队指导老师及 辩论赛 评委,促使_辩论赛从“表演性”向“思想性”提升,“思辨性”与“人文性”相融合,以辩论赛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将辩论从课堂外带到课堂内,这些思路和举措获省内知名辩论赛评委及专家好评。并协助校团委积极推进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建设,担任指导老师和答辩评委,做出了一些实际的工作。
五四青年奖章个人先进事迹材料2022【5篇】相关 文章 :
★ 五四青年节先进事迹材料2022【10篇】
★ 2022五四优秀团员评优主要事迹范文10篇
★ 五四先进青年集体事迹材料2022(通用5篇)
★ 最新五四优秀十佳青年事迹材料
★ 2022五四青年节表彰颁奖词精选45篇
★ 2022五一劳模先进事迹500字【10篇】
★ 2022弘扬五四青年精神的优秀作文800字精选5篇
★ 2022年五四青年节作文素材5篇
★ 2022五四青年节思想汇报范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