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研究论文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 教育 的形式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数学作为小学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也得到不断的丰富与革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展开分析、归纳,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对策分析 探究课堂教学的状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对顺利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素质教育渗透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的。因此,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有效策略,目的在于推动教学进程。 1常见的课堂教学现状 1.1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只重视课堂知识的讲解以及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是通过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掌握学习的知识,但是,并没有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的 创新思维 也没有得到有效锻炼。这样教学显然是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的。 1.2课堂情境设计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情境教学可以说是新课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形式,通过情境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与参与积极性。但是,现阶段的教师在引入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造成为了情境而设计情景的教学局面。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很多教师盲目地开展活动,制造一些和数学知识不相关的情境,尽管这样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但是,并不能将教学情境和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导致了课堂资源的浪费,这样的教学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1.3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并不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放任学生自己。但是,很多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要组织了丰富的自主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学习就行了,实际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给学生制定出一定要求和必要的指导,自主学习活动也过于敷衍,目的性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有时候还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针对现状对症下药 2.1从简教学,不给学生造成学习难的压力: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把课本“吃透”。所谓“吃透”,既要熟悉相关的知识点,而且还能用学生普遍都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轻松接受。对于课下作业,要遵循着少而精的原则,不能一味地采用多做题的手段来使学生强化记忆。教师也要多联系学生家长,共同谈论学生的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家长配合好,不要让家长一味给学生报补习班增大学生压力。在 学习 方法 ,学习空间与学习理念上尽可能保持一致,传授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尽量少给他们增添心理上的学习负担。 2.2转变教学观念: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小学生不能单纯地对数学学习和教学活动进行模拟,更不能依赖教师讲解和习题模拟,在新课改理念背景的引导下,应提倡小学生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用数学思维观察周围的实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也将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教学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2.3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以培养创新型的素质人才为目标,教育系统、学校、教师都应该深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每一位教师首先都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主动使用正确的知识结构,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引导,注重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2.4丰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握住讲课的时间、节奏,严防教学中出现机械的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等现象的发生。要主动将新教学模式带进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课堂教学目标匹配出恰当的教学形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不会偏离原有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此外,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让学生都有激情主动探究知识,不至于因为乏味而上课不认真、开小差。 2.5实施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将学生联系在一起,每个小组在完成任务中,小组成员之间也要相互探讨,彼此分析。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都能得到锻炼,团队合作意识也会得到有效发展。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还能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成绩。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指导教学中,必须具备完备的数学学科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及时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结合现状,对症下药,为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作者:朱雪松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陈金晶,张国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农村山区小学拼音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革新2011年12期. [2]孙江波.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J].湖南教育(上)2016年01期. [3]李柳英.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4年26期.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二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中,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 教学方法 一直在创新。其中,对话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 逻辑思维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文章 就从对话视角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并提出几点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对话视角;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这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数学发展。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抽象性、难理解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与教师建立了一个互相平等的沟通平台,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材对话等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有自由的发言权、主动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跑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引发 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例如,教师在讲到“认识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时,讲课前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周’是什么意思吗?”这时学生可能回答“姓氏”“星期”“周围”“一圈儿”等,教师据此可为学生引出教学内容“周长”。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周长是什么意思,以了解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情况。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 总结 ,并引出周长的概念:“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出相关动画,如: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然后用红色的笔标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告知学生红色笔标出的长度,就是该长方形的周长。在讲解之后,为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物理表面的周长吗?”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种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联系生活,激活思维 教育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其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从数学教材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 经验 与课堂教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学生对教材之间的对话,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中,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已经不陌生了,如超市物品的价位表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发现并搜集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能会思考小数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预习课本,也可以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讲一讲小数为什么这样写?小数点前、后的数字分别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自习的过程中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如超市价位表、自己的成绩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如“2.50与2.5的哪个大哪个小”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时学生在之前的自习中会发现“小数末尾去掉或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由此,学生可以知道2.50与2.5是一样大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相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三、巧设疑问,启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启发,在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别、性格等将与班级学生相近水平的学生平均分在各组,且尽量保证各组学生男女比例相同、性格互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后教师可以给每组学生每人准备三根小木棍,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木棍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下。这时,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拼成,而有的学生发现不能拼成。这时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1猜想:两根小木棍的总和等于第三根才可以拼成;学生2猜想:随便两根小木棍的和大于第三根长度才可以拼成。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再次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这时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实验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四、设计对话,延伸知识在对话视角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设计对话主题进行知识的延伸,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小学生内心往往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渴望从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收获,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认可。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明确对话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以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通分(最小公倍数;通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对话主题:3/8-2/7=____,他们在学习通分知识之前,接触到的分数加减法都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在遇到这种分母不同的现象时,往往难以着手,不知道该如何计算。要想解决这一习题,小学生需要运用新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被激发,教师可顺利引出新知识——通分,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寻求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可以很快得出8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56,然后将3/8转化为21/56,2/7转化为16/56,很快得出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回顾旧知识,拓展新能力,主动参与对话,利用探究性的数学练习题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发小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并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使他们的学习思路得以拓展,知识得以延伸。总而言之,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加师生间的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然后通过探究问题,加强生生间的对话。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对话形式,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对话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作者:陈艳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城关小学 参考文献: [1]夏李平.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 [2]陈惠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三 【摘要】讲求教学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激趣;启智 小学生一般都是7—13岁之间的孩子,喜欢游戏、玩耍、娱乐,习惯于形象化、直观化的思维模式.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和方法把单调、抽象的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乐于接受,趣在其中,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一、问题设计的趣味化 孔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是从问题开始的,是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有趣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桥梁.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子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总想探个究竟,弄懂其中的奥妙所在.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有趣的提问能够勾住学生的魂,让学生如饥似渴地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我在上《比例尺》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自己的家乡距离首都北京有多远?学生纷纷推断和猜测,但都很不准确.这时我亮出了中国地图,并且说:那就让我们来量一量吧.学生听说在地图上可以量出从家乡到首都北京的距离,都表现得大为惊奇,兴趣盎然.这时我们顺利地进入新课讲解,就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视为金科玉律,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印入脑海. 二、情境设计的生活化 有用才是真理,有用才是真知.要想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就必须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用,能够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应用于实践.为此,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公理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之上.比如,我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六一 儿童 节即将来临,我们学校要开 田径运动 会.你们可知道:如何才能够精确地测量出我们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呢?学生相互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用米尺实测是最好的办法.接着我又说:操场跑道将分为内外6圈,怎样才能够又快又精确地测量出各圈跑道的精确长度呢?这下子大家都傻眼了,面 面相 觑,不知所云.他们其中有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4个边的直线距离容易丈量,而4个圆角处的跑道长度就很难快速丈量出来.这时我就告诉同学们说:我这里有一种最便捷、最快速的丈量和计算方法,大家愿不愿意学呢?这时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必然是最理想的.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长期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拼图法、实践操作法、游戏活动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其实,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效果的方式方法.数学教师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把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最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观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比如,在教学《2、3、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采用的是拼图法和实践操作法;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演示法.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的多少与教学能力是不相同的,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实践性的量的积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什么样的知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课前精心预设,而且要观察效果;不仅要进行广泛的实践交流,而且要进行深刻的教学 反思 ,以便总结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数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应该是张弛有度的,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够让学生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四、施教对象的分层化 由于每一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智力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优劣来.对于相同的问题和作业,优等生早已算出了答案,还有空闲时间,中等学生还在求解之中,而学困生却显得抓耳挠腮,无可奈何.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就要采取差别化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施教.在授课方面,在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领会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对于优等生,要以放为主,鼓励他们独立学习,多元求解,积极进行高难度的拓展练习.对于中等生,应该半扶半放,在教师点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性练习.对于学困生,要以扶为主,在师生讨论、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评价标准也要有区别,尤其是对学困生,要让他们感到有收获,有成就感,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参与度. 作者:王晓红 单位:临泽县城关小学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指导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这是课堂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众师普遍关注的难题,因为新课程改革也已经接近十年了,到现在也没有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较成功的范例。我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虽然主体是学生,但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新的课改理念已渐渐被广大课改教师所接受,所以每个教师都知道“小组合作学习”是体现课改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实施过程中形式化的东西较多,仔细分析其原因是教师的组织、指导及参与都存在问题。近几年,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证性操作,逐步探索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如下策略,望能给各位同行以启示。一.小组组建策略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故合作时的分组要考虑如下方面的内容进行组建小组合作学习:(一)根据学习的内容特征做出合适的人数分组策略。当学习计算内容时,计算结果的分析与验证、算理的表述等相关内容小组人数2人为宜;几何知识中的公式推导、图形的切分与拼组,计算法则的规律总结等知识学习,进行小组合作时4人为宜;统计知识学习时的数据收集、几何知识的分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6人为宜。(二)不同人数小组成员的质的分组策略。不论小组人数多少都应该保持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组建小组。具体地说,要根据性别、年龄、气质、爱好、家庭背景、学习内容、学习水平等因素,遵循能力互补的原则,使学生在合作时展开争议,相互影响带动。这样安排,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做到优势互补,从多个视角、多种层面扩大信息量,丰富思维,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小组成员的分工策略。小组活动时,一定要有明确的分工及分工后的目标要求。小组中要设组长一人,组长要负责组员的工作分配、协调指挥小组的活动。组长可民主选举,也可轮流担任。组员也分别有自己的工作及相应的责任目标。活动结束也有对小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评价的环节。这个环节不要用专门的时间,它是随着小组活动有机地进行。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弥补学生的不同差异,可定期或针对性地进行角色轮换,让每个成员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二.小组活动策略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数学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我们探索出以下内容相对应的活动策略:(一)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等数学知识的小组活动策略。对像人民币的认识、时分秒、利息、常见的数量关系、统计……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布置课前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自主探索。如收集它的用途、相关故事……。课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整理,大体可分四步进行:1、在小组中人人交流自己的所得:一人交流,其他人在听的基础上想“我”的所得与“他”的不同处在哪儿,轮到“我”说时,只说“不同处”。2、个人交流完后要整理出自己组的所得:先将不同处进行研究达成小组共识,再把共识累加成小组结论。3、小组内进行发言训练:小组选出一人为信息发布员,大家帮助进行发言训练,主要发布小组的结论及结论形成过程。④进行预演交流。(二)实践操作类型的数学知识的小组活动策略。对像厘米、米,克、千克的认识,空间与图形等要靠动手操作,要由感性到理性的路径来掌握的知识。其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1、进行合理分工,要做到人人有事做。操作时人人有责任。若测量,则在使用工具、读数、记录,等项目上进行合理分工;若小制作,则在提供材料、拼装、加工整理等方面进行合理分工。2、教师提出明确的探究意向,让学生对小组获得的数据进行感知,对获得的作品进行观察研究。3、组内交流值得自豪的发现或作品,准备全班交流。4、进行交流预演。(三)探究规律类型的数学知识的小组活动策略。对像计算法则、公式、定理、数量关系等需进行逻辑推理或使学生经历探索知识过程等知识的学习。其“小组合作学习”步骤为:1、教师设计合理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或设计解决方案。如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就可以设计:“给一种易拉罐进行侧面包装,其最少所用包装材料的大小”的教学情景。2、组内交流自己的设计方案,小组选出最佳方案。就是让小组每个成员畅谈自己的计划,通过比较选出组中优秀的方案。3、小组共同使用最佳方案解决问题。4、进行交流预演。三.小组活动时教师的组织与指导策略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数学课堂中的小组活动的成败,受如下三大因素决定:一是取决于教师对所学知识的把握;二是教师对自己学生的已有水平的了解;三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针对这三个因素我们认为教师的组织与指导策略可以分解到教师课前备课和教师的课中授课策略探索中,最终我们探索出如下相关的三个模式:(一)教师的备课策略——“三备”模式模式为:一备学知识的现实表现和数学体系 。具体是,知识的现实表现就是指所学知识隐含在哪些实际生活中,数学体系是指所学知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论文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2.创设情境,提高效率 4. 客观次序3.重视引导,合理组织 5、交流汇报,深入归纳

一对夫妻带着自己的孩子.路过一家玩具店.孩子想要某一个玩具.于是对妈妈提出要求.妈妈拒绝了.于是对爸爸说.妈妈不好.爸爸好.爸爸给我买玩具. 这就是逻辑最基本的公式列.逻辑是一种融合了矛盾的东西.所以不管是完美的逻辑.还是不完美的逻辑.在时间面前永远站不住脚. 逻辑成为一门科学,那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这恐怕怀疑的人很少。我们知道亚氏并没有把他的研究叫做“逻辑”,但他明确指出他的研究对象是“三段论”,而这是关于从一个真的前提“必然地”推出一些结论的科学。他的三段论有两种,一是蕴涵三段论,二是归纳三段论。前者我们不必说,后者实际上是一种完全归纳,因而也是演绎性的。因此,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逻辑”,就是关于“必然推理规则”,或“必然证明或论证规则”的科学。他尽管提到过简单枚举归纳,但并不是从“逻辑”意义上来说的,只是为了和“逻辑”进行对比而从论辩的意义上而言的。 从词源来说: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logos也是指语言中体现的“客观次序”,也是在“必然”意义上讲的。因此,“逻辑”的本义不仅仅是指“推理规则”,而且是指“必然推理规则”。逻辑学和其它学科分科的意义,实际上就在这里。如同当今中国许多人指责经济学没有研究“生产力”一样,硬要逻辑学去研究它的内容是否为真,本来就不合分科的原理。如果逻辑学什么都可以研究,就应该叫“知识学”。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指导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这是课堂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众师普遍关注的难题,因为新课程改革也已经接近十年了,到现在也没有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较成功的范例。我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虽然主体是学生,但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新的课改理念已渐渐被广大课改教师所接受,所以每个教师都知道“小组合作学习”是体现课改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实施过程中形式化的东西较多,仔细分析其原因是教师的组织、指导及参与都存在问题。近几年,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证性操作,逐步探索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如下策略,望能给各位同行以启示。一.小组组建策略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故合作时的分组要考虑如下方面的内容进行组建小组合作学习:(一)根据学习的内容特征做出合适的人数分组策略。当学习计算内容时,计算结果的分析与验证、算理的表述等相关内容小组人数2人为宜;几何知识中的公式推导、图形的切分与拼组,计算法则的规律总结等知识学习,进行小组合作时4人为宜;统计知识学习时的数据收集、几何知识的分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6人为宜。(二)不同人数小组成员的质的分组策略。不论小组人数多少都应该保持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组建小组。具体地说,要根据性别、年龄、气质、爱好、家庭背景、学习内容、学习水平等因素,遵循能力互补的原则,使学生在合作时展开争议,相互影响带动。这样安排,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做到优势互补,从多个视角、多种层面扩大信息量,丰富思维,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小组成员的分工策略。小组活动时,一定要有明确的分工及分工后的目标要求。小组中要设组长一人,组长要负责组员的工作分配、协调指挥小组的活动。组长可民主选举,也可轮流担任。组员也分别有自己的工作及相应的责任目标。活动结束也有对小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评价的环节。这个环节不要用专门的时间,它是随着小组活动有机地进行。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弥补学生的不同差异,可定期或针对性地进行角色轮换,让每个成员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二.小组活动策略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数学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我们探索出以下内容相对应的活动策略:(一)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等数学知识的小组活动策略。对像人民币的认识、时分秒、利息、常见的数量关系、统计……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布置课前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自主探索。如收集它的用途、相关故事……。课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整理,大体可分四步进行:1、在小组中人人交流自己的所得:一人交流,其他人在听的基础上想“我”的所得与“他”的不同处在哪儿,轮到“我”说时,只说“不同处”。2、个人交流完后要整理出自己组的所得:先将不同处进行研究达成小组共识,再把共识累加成小组结论。3、小组内进行发言训练:小组选出一人为信息发布员,大家帮助进行发言训练,主要发布小组的结论及结论形成过程。④进行预演交流。(二)实践操作类型的数学知识的小组活动策略。对像厘米、米,克、千克的认识,空间与图形等要靠动手操作,要由感性到理性的路径来掌握的知识。其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1、进行合理分工,要做到人人有事做。操作时人人有责任。若测量,则在使用工具、读数、记录,等项目上进行合理分工;若小制作,则在提供材料、拼装、加工整理等方面进行合理分工。2、教师提出明确的探究意向,让学生对小组获得的数据进行感知,对获得的作品进行观察研究。3、组内交流值得自豪的发现或作品,准备全班交流。4、进行交流预演。(三)探究规律类型的数学知识的小组活动策略。对像计算法则、公式、定理、数量关系等需进行逻辑推理或使学生经历探索知识过程等知识的学习。其“小组合作学习”步骤为:1、教师设计合理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或设计解决方案。如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就可以设计:“给一种易拉罐进行侧面包装,其最少所用包装材料的大小”的教学情景。2、组内交流自己的设计方案,小组选出最佳方案。就是让小组每个成员畅谈自己的计划,通过比较选出组中优秀的方案。3、小组共同使用最佳方案解决问题。4、进行交流预演。三.小组活动时教师的组织与指导策略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数学课堂中的小组活动的成败,受如下三大因素决定:一是取决于教师对所学知识的把握;二是教师对自己学生的已有水平的了解;三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针对这三个因素我们认为教师的组织与指导策略可以分解到教师课前备课和教师的课中授课策略探索中,最终我们探索出如下相关的三个模式:(一)教师的备课策略——“三备”模式模式为:一备学知识的现实表现和数学体系 。具体是,知识的现实表现就是指所学知识隐含在哪些实际生活中,数学体系是指所学知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策略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整理的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策略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数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大科目,它在基础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开篇先分析了小组合作法的教学目的,接着从方法论的角度,以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为案例来阐述教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法,以期可以给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带来思考与启迪。

关键词 :小组合作;小学数学;小学生

1、小组合作法的教学目的

1.1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承担的责任与需要完成的任务,比如有的学生着重于数据的计算,有的学生着重于图表的绘制,有的学生着重于学习成果的梳理与阐述等等,小组内每一名成员的学习表现都会影响到整个小组的学习质量,这无疑会督促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情智慧,充分释放自己的个人潜力来投身于学习之中。在这种浓郁积极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被更好地激发,从而提高整堂数学课的质量。

1.2培养集体的互助合作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其中一条原则是教师在进行成员分组时应当秉承“取长补短各有所长”,也即是小组内各个成员的能力优势是各不相同的,其目的是让学生们能够互相学习与合作。比如数据计算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心得分享给组内其他同学。比如空间思维能力较好的学习,也可以带动其他同学一起来尝试自己的思考方式等等。如此一来,即便在学习中遇到了不懂的数学难题,学生们也不容易轻易放弃,而是可以请教组内的同学,与组内同学一起来研究分析,解答疑惑。长此以往,学生的集体互助合作力就会得到增强,与之伴随的,整堂数学课的教学效率也会提高。

2、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法

2.1在情境模拟中合作

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沉浸感”,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时,还可以与情境教学法结合,让学生们在情境模拟中去展开合作。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为例,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时、分、秒这三种计量单位,要求学生掌握时间的表达与计算。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模拟一个“时间王国”的童话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时针、分针、秒针三兄弟由于被黑暗势力的入侵给打散了,他们三人在正义使者的帮助下很好地回忆起了自己的性质、特点、意义等,并在正义使者的带领下再次聚合到一起,重新成为了为童话王国的报时工具。在这种情境中,模拟时针、分针、秒针的学生需要将教材中关于这三种计时单位的性质都逐一梳理出来,模拟正义使者的学生需要向这三种计时单位告知彼此间的相互换算关系,以及三者是如何紧密合作来构成时间运转的体系,并最终按照时间计算的方式来正确地展示出各种时刻等。在这一堂课中,首先,童话情境无疑为知识内容增添了不少的童趣,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其次,情境中的情节开展是伴随着时、分、秒知识难度的由浅到深来进行的,这意味着学生们在推进情节的过程,就是逐渐掌握知识的过程。再次,情境中每个人物扮演者都必须要在完成自己的角色人物后,与其他同学合作才能最终顺利地实现“拯救时间王国”的故事结局设定,这无疑让小组合作变得更加合理与自然。

2.2在主题任务中合作

为了让学生们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与方向性,而不至于跑偏了主题内容,教师可以将小组合作法与主题任务法结合,让学生们在主题任务中去展开合作。比如在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为例,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认识到图表对数据统计处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为此,教师可以设计若干个主题。比如,班级内学生的身高情况、出生月份情况、体重情况、上一次单元考试/课堂测试的成绩情况、晚上休息的时间点、早上起床的时间点、从家里到学校需耗费的时长等等。以4-6名学生为一组,每一个小组随机抽取自己的研究主题并据此展开调查。比如,抽到身高情况的小组,就可以按照“数据的搜集→数据的整理→图表的绘制→图表的分析→结论的.得出”这个过程来进行,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要负责的任务单元,最后大家再聚集到一起来分析基于这一数据所绘制出来的扇形图可以看出什么规律,比如,大部分学生的身高是集中在哪一个区间,这个区间约占整个班级身高情况的百分之几等。比如,如果用其他统计图形来呈现这些数据,效果如何,扇形图又该满足于哪一些统计目的呢等等。可以发现,当学生带着明确任务去开展小组合作时,其目的性更强,合作的效果也更好。

2.3在开放学习中合作

为了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发挥的机会与更大的空间,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在开放学习中去展开合作。比如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自主学习这一内容,最终每组都要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对于这种只限定内容与方向,不限定形式与种类的开放学习方式,学生们的合作灵活度更大。比如,有的小组着重整理了特殊分数在进行加法和减法时的规律,并举出了若干个例子。比如,有的小组着重列举了考试中出现率最高的一些分数运算特征,并对比各种练习题来说明。比如,在成果汇报与分享时,有的小组推选出了一名代表来讲台上模仿老师来进行讲解。有的小组则生成了一份结合了文字、数据、图表的文档报告以在班级上进行传阅等等。可以看出,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模式下,每一名学生都拥有了“发声”的机会,各个小组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合力来完成,这对培养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3、结语

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掌握更大的学习主动权,而小组合作既可以让学生以集体单元的形式来自主学习,又避开了单独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惰性,而且还可以让教师实现单位时间内的最大教学产出,因此这一教学方法也倍受教师与学生们的欢迎。在未来的课堂中,教师应当将数学知识更好地融合并贯穿于小组合作模式下,让学生们能够在合作学习,互助成长中,既收获了友谊,又获得了成长。

参考文献:

[1]田多虎.小议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2017(05).

[2]冯伟雄.小组合作,体验成功-浅析小学数学的合作教学模式[J].新课程导学,2017(18).

[3]张艳惠.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探讨[J].新校园(中旬),2017(05).

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高中语文课堂合作探究的问题及策略论文论文

第1篇:探究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作用越来越大。高中语文课堂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得到了有效推广和应用,创新性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合作学习问题对策

一、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合作意识的缺乏

当前,我国高考制度过于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不考察,因此许多学生欠缺课堂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在高中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往往无法建立在对等的基础上,教师过于重视自身的主观价值,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素质和想法。在课堂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自己埋头苦干的学习和阅读,教师就任由自己发挥的讲课,根本无法思想对接和交流,产生很多不同意见,教师无法解决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2.合作方式单一,任务枯燥

有的语文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把握不是很到位,常见的就是小组讨论法。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有小组讨论法,还有共学式、小组游戏竞赛法、小组调查法等。有的教师认为小组讨论简单容易操作,不愿花时间去了解各个学生的兴趣以及研究合适的合作学习法。这样的小组讨论模式过于单一,无法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

另外,教师安排学生的家庭作业和学习任务,多数都是书面和肤浅的理论,根本无法与现实生活互相结合,让学生从学习基础课程中掌握真正的知识,作业和任务的内容不够深入,学生大多数快速完成,但是根本没有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考虑一些问题,无法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小组讨论也没有相应的课下准备,学生们并没有共同话题可以交谈。

3.教师调控不充分,评价机制不健全

当前,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开展只是做到了学习模式的转变,但是在学习质量和效率上并没有充分提高,教师的考虑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并不到位,无法全面发挥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自我对合作学习的掌握能力并不强,控制学习的阶段存在问题,课堂合作学习的后期,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评分并不公平,评价机制也存在问题。例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分组训练,小组成员合作学习过程中无法开展有效沟通和互动,教师对待互动无法把握一个适当的程度和标准,容易让学生由学习互动变为自由交流,许多学生随意聊天也对学习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期的评价机制打分过程和评价内容细分不到位,难以正确衡量学生真实水平。

二、解决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很多独生子女因为在家娇生惯养,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关键。传统的语文课堂极少提供给学生锻炼自我的舞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难以得到锻炼,使得很多学生学的都是哑巴语文。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是一个以合作为主导的社会,要想很好地立足于社会,必须具备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样的潜意识教育和引导需要语文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不断加以强化。

2.教师要精选内容,灵活组织合作学习

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设计要不断提高,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要确保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交流,要注重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不能只是追求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合作学习的内容要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主,让学生通过分组学习,自主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分组提问和研究,与老师互动解决疑问,而且这些疑问和解决思路要与其他分组的同学进行互动,让其他学生也了解这个分组学生群体的一种思维模式。教师要灵活组织合作学习小组的配对,不能固有化一个小组一直分组,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小组分配,将不同成绩、不同爱好的`学生打乱分在一个组里,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和配合,也要均衡男女比例,让学生互相团结,掌握合作学习的价值。

3.提升教师课堂调控能力,健全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教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人、指挥人、引导人,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将整体过程进行把握和控制。高中语文课堂学习是保障学生快速提高自我社会实践能力,改善自我素质的重要方式,帮助学生加强自身学习素质,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锻炼自我实践能力,在合作中寻找适当的机会提高自我的学习效率,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例如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可能产生意见分歧或者对某一问题普遍存在疑难,教师可以适时介入,及时发表建议。

当前,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评价体制必须要得到完善和健全,从学习小组的每一个人担任不同角色和做出贡献的角度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要有进一步的细分,例如从选择题和主观题上判断学生的自我贡献,避免个别学生因为悲观、自卑、害羞等因素,无法得到正确的评分而产生消极懈怠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全面和正确的评价学生,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合作学习分数,让学生可以得到正确的引导,在未来也能够快速提高自我的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

三、结束语

合作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新课程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需要认真分析影响课堂合作学习的因素,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探索、实践和反思,把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合作能力落到实处。

第2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课堂小组合作的教学价值极大,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比起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使学生挖掘潜能,提高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只有积极贯彻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才可以更好地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及人文性。

一、培养学生学习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经常采用“填鸭式”、“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并且只是一味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的语文知识,不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学生习惯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即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让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当教师突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语文教学时,学生反而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技巧为重,改变学生无从适应的状态。首先,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什么是小组合作教学,让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有初步的了解。其次,教师可以将小组合作教学的具体流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如何做、在什么时候应当做什么。高中语文小组合作教学的基本流程是:教师给出教学任务,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将针对学生合作得出的成果进行评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亲自带着学生走一遍小组合作教学的流程,让学生在实战中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学习技能,例如如何查找学习信息、如何更高效地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等。在传授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逐渐放下对教师的依赖进行学习,更能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营造出和谐、活跃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

二、抓住合作学习时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

所有的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小组合作教学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价值,教师应当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积极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首先,当面对开放式的问题时,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开放式的问题要求学生集思广益,小组合作相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可以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灵感。例如在讲材料作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思考:“针对这一材料作文,可以写出什么样的主旨?这篇材料又给出了什么样的深刻含义?”当面对较复杂的语文问题时,教师除了可以运用直观教学外,也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教师讲解文言文的时候,因为文言文涵盖的语文知识面太广,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小组成员分工,一些找古今异义词、一些找文章的主旨、一些找特殊句式等,像这样子分工学习,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使教学目标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实现。高中语文教学是没有固定方法的,教师应当明确把握教学时机的重要性。

三、丰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提高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学习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首先是竞赛式学习形式。学生在高中阶段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团体荣誉感,教师应当积极把握高中生的这一特点,合理地加以利用。竞赛式学习形式可以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而触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小组间的竞赛模式有很多种,例如知识竞赛、辩论赛、优生辅导、实验活动等。下面以知识竞赛为例,在进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分为五人一个小组,并将事前准备好的竞赛题发放给学生,让各小组成员按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师可以以古今异义词、文言文句子翻译、文章主旨等作为竞赛题的内容。竞赛的结果以小组成员所得分数之和作比较,教师应当适当给予赢的小组一定的奖励。在知识竞赛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强化竞争意识,更可以有效地让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基本功。

其次是游戏学习形式。例如在进行《拿来主义》的讲解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用游戏学习模式,教师先划分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人抽签,并让抽签的学生比划,签上写有各种东西方的传统节日和文化,然后让同一个小组内的另一个猜,在规定的时间内,猜出最多的一组获胜。对于这种游戏互动教学,学生通常都对其抱有极大的好感和兴趣,同时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更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最后是展示成果式。是由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完成,然后以口头或是书面的形式展示出来,最后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评价。这种方式比较适用于文言文这种较为复杂且需要学生合作的教学任务。在成果展示式教学中,学生大多会经其他小组的启发,获得新的灵感,进而打开学习思路。

总而言之,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积极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合理使用,不断解决小组合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行为,将小组合作教学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谈小组合作活动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论文

提要: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是把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念转化成优秀课堂教学的尝试。其研究价值是要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探讨新的评价方式,改变传统的课堂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作为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和发展功能,促进教师的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评价 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研究价值

构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教育评价具有导向性作用,不同的教学评价可反映出其教育观与教学理念。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是把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念转化成优秀课堂教学的尝试。其研究价值就在于要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探讨新的评价方式,改变传统的课堂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力求探索一套评价指示简明、方法易行、可操作性强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和改革评价的目的,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取向,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评价关注的核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吸收与掌握,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促进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功能。通过评价发现改革过程中的问题、总结经验和了解教师达到的不同水平,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专业发展,为改进英语教学及进行质量监控和导向提供可靠的反馈信息。

教师的发展与其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相连,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直接影响教师的素质和发展。因此,教师应通过学习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学观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重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调整教学行为来适应常规课堂教师的变化。教学观念的变化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内在变化;2.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3.从教授知识为主转向以指导、辅导学生为主;4.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的共同活动;5.从封闭的教学形式转向开放的组织形式。鉴于此,我们应把先进的教育评价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使教师具有对教材的分析解读能力,使课堂教学呈现人文光彩,体现执教者的风格和特色;具有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能力,关注学情,不断积累教学机智;具有教学后的反思总结能力,提升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具有课程的开发能力,并能根据课程需要,有机地整合与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逐步培养开发出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的能力。

二、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近年来,行动研究的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领域。美国心理学家勒温( K.Lewin )等认为,行动研究是实践者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得到指导、改正、评价他们的决定和行动的目的的过程。行动研究具有以下特点:①是系统的反思性探究活动;②是由教师直接针对自己教学的问题开展调查与研究;③是需要一系列的步骤来完成;④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同时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线的精讲(知识)多练(句型)式的学习,学生以接受式学习为主。而建构主义教育模式十分重视学习者的自主选择,它引导学生在遵循现实生活经验的总框中依据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择取教材中的有益营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较大的空间来进行学习方式和内容的'决策,从而能够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掘自己的个人经验,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不再是规则的死板记忆,不再是惯用法的简单套用,而是各种基于情景中执行任务的有效行动,使学生切实做到“形而知之”,为实现培养学生成为“学识+能力”、“个性+特长”型的优质人才提供可操作性途径。

因此,新的教学评价理论对教师的评价是要审视教师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达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关等学习目标为主要内容,对教师的评价应包括对教学对象、使用教学资源以及完善教学行为的综合性评价,教师还要适应对教师的评价的变化。秉承现代教育理念,本课题组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一)变“以教论学”为 “以学论教”

“以教论学”是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它通过教师的教来评价学生的学,这种评价的基点是以教师为中心,评价目标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强调学科的知识体系;评价主体是以教师为主,侧重于鉴定教师的教,忽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要;评价方法关注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表现,评价教师是否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以及驾驭教材的能力,忽视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这样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学论教”体现了现代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它把单一的知识技能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评价的基点是学生,强调教为学服务,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以学论教”用以下方式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把观察重点从教师的课堂表现转到学生的表现上;联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加以评价。

综上所述,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与现代课堂教学评价在评价观念、评价目标、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方法等方面均有不同。在目前进行英语课堂教学评价试验时应从上述各方面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束缚,应明确改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而评价,让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通过连续的评价与反思,找到改进教学的突破点。

(二)制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英语课堂教学评价表

1.本课题组研究试用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表所列的评价项目保留了传统的课堂评价项目的精华,新增了学生活动和教学风格等两项评价项目,体现了“以学论教”的指导思想。该评价表评价教学内容部分占30%,有别于其它评价部分的是:评课者需按听说课、 阅读课、写作课、复习课或活动课课型进行评价。本表侧重研究和揭示英语常见课型的结构与特征,强调教师应遵循外语学习的规律,掌握各种课型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新的《英语课堂教学评价表》及《使用说明》附后)

(三)使用新评课表评课的个案

新评价表的评价项目、权重、项目评价要求经本课题组反复讨论修改并多次在普通中学、中职英语课堂上使用,设计者用它评价过不同的英语课型,具有可行性和易操作性。以下是评课案例:

个案1:听说课

教学内容:中职教材第一册第8单元 Hobbies ,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① Warming up 利用图、文、声同步的CAI课件引入,迅速抓住学生的注

意力,激发学生的听说兴趣;

② Practice 设计适当的“信息沟”,指导学生在具体的、有意义的情景中体会和领悟所学内容的功能和结构;

③ Listening 让学生听懂有关业余爱好的教学录音,语言信息输入量充足;

④ Speaking 设计采访与报告的形式来练习谈论爱好;

⑤ Discussion 以brainstorm的形式引导学生讨论他们感兴趣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然后分小组讨论拓展性问题:How do you deal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your study and your hobbies?

⑥ Summing up 引导学生小结出好的嗜好与不良嗜好,通过对比教育学生懂得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s about hobbies. But anyway,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get and keep our good hobbies and get rid of the bad hobbies to keep us healthy and make our lives more and more colorful! 的含义,从而达到学科学习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教育的目的。

评价结果:A级,得分:86分。评语:执教老师能根据教学材料,设计恰当的引入方法激发学生听说兴趣,语言信息输入量充足。设计了适当的“信息沟”,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堂组织形式练习,促使学生能在充满竞争、体现个体努力和团体合作相结合的教学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教学风格新颖,教学效果好。

个案2:写作课

教学内容:中职教材商务英语写作第二册6单元 Questionnaires,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① Revision 通过提问复习有关调查问卷的定义;

② Presentation 观看录象,判断是什么类型的调查问卷,激发学习兴趣;

③ Listening 听录音,然后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讨论答案;

④ Discussion 学生第二次听录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如何进行采访,全班一起分析个人采访的写作结构;

⑤ Dictation 以游戏Passing the Buck形式,进行听写,小组评价听写的结果后,学习课本的调查问卷范例;

⑥ Activity 根据新的情景,设计调查问卷后,小组代表将成果向全班报告;

⑦ Homework 要求学生完成以下网址的作业:http:eclass.com.cn

评价结果:A级,得分:87分。评语: 能设计恰当的引入方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根据写作任务的要求,准确选择写作文体,剖析重点与要点。指导写作技巧,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写作任务。通过视、听、说、游戏、讨论、互相评价等多种活动与手段,使学生能在充满竞争、体现个体努力和团体合作相结合的教学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善于从教材中抽取有利于引发学生思维的切入点,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个案3:活动课

教学内容: Should Cars Be Limited in Guangzhou?

本课是辩论比赛,以学生已学课本内容相关的有关环境保护知识与词汇为基础,用表演型的口语技能练习的形式来进行,属于拓展性学习。

教学过程:

1. Leading in 教师先播放一段精彩的小汽车广告片引入后,邀请辩论赛主持人及辩论双方(各5人)上台就座,主持人由学生担任。

2. Debating 正、反双方代表均有机会有一次或多次发表意见的机会。他们的发言有理有据。教师根据辩论的情况适时给予启发和帮助。现场气氛活跃,台上的辨论有序热烈地进行,台下听众也积极参与。

3. Summing up 经过多个回合的辩论后,学生主持人邀请教师上台小结本次辩论活动情况。

评价结果:A级,得分:85分。评语:教师用自制的CAI播放的汽车广告引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的兴趣,以参与辩论的方式,使英语实践活动基于情景中执行任务的有效活动,所设计的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及创造性思维。该辩论赛由学生来主持,改变了老师全程控制课堂的做法。本节略有不足的是参与辩论发言的人数只占学生总人数的30%。

个案4: 阅读课

教学内容:NSEFC Unit Four Wildlife Protection( Disappearing and Return)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① Warming up 利用CIA课件,展示不同种类的恐龙及其化石的图片,导出主题,并让学生接触生词species。

② Reading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三个提干式问题。

③ Dot Dictation 以点听写的形式让学生捕抓文章细节。

④ Structure 通过分析段落大意和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学习。

⑤ Presentation 通过CIA课件展示麋鹿的图片和它的传奇故事,导出第二篇阅读文章及进行文化背景的介绍。

⑥ Reading 学生阅读The return of the Milu deer, 完成课本设计的练习。

⑦ Comparison 在Race, Reality, Return和 Reason方面对比两篇文章谈到的动物,让学生了解两种动物生存方面的异同。

⑧Discussion 通过讨论两种动物生存的结局(一种已经绝种,另一种通过人为的途径回归中国),从而得出只要人类爱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息息相关的结论。

⑨ Games 利用CIA课件设计十个问题,每个问题链接一个答案,要求学生在十个问题中找出一个或数个问题,从答案中猜测所谈的是哪种动物。训练学生从众多的信息中捕抓最有效消息的能力。

⑩ Homework 教师布置上网查询资料的任务及写短文“The disappearing of Dodo”。

评价结果:A级,88分。教师能根据阅读材料的主题,通过设计图文并茂的引入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阅读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两篇文章所谈论的动物的对比帮助学生对材料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在最后阶段教师运用游戏方式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的检索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利用材料不断输入文化背景知识和强调人类在爱护大自然、帮助自身可持续应做的努力,体现了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略有不足的是教师在上课的起始阶段推进较急促,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收取、整理信息。

以上是本课题小组使用所设计的评价表进行课堂评价的实录,在使用过程中大家觉得该评价表指示简明、方法易行、可操作性强,能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和改革评价的目的,但仍需在实践中不断研究与探索,使之更完善、更科学。

主要参考文献

[1] 龚亚夫、罗少茜,《英语教学评估—— 行为表现评估和学生学习档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2] 张明祥,“课堂教学中的非规范评价”《课程.教材.教法》, 2003年第8期

[3] 李群,“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之我见”《教育与实践》2003年第9期

[4] 陈永娟,“英语教学的课堂活动----四个小组活动个案点评”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广州市教学研究》编辑部,2004年第6期

[5] 谢凯灵,“行动研究在初中高中衔接教学的应用”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1期

[6] 郑爱华,“改革教师评价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广州市教学研究》编辑部,2005年第10期

[7] 陈海源,“改革评价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广州市教学研究》编辑部,2005年第10期

一年级小组合作研究论文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我们认为,必须从低年级抓起,为他们今后的合作学习、合作共事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在低年级教学中不断探索。为此,我们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的研究课题。下面仅就我校开展的这一课题研究实验,谈谈我们的做法及体会。一、学习相关理论,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科学规律 “掌握基本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不能马虎。概念来自实践又去指导实践,研究理论可以起到正名和解读本质的作用,起到规范和指导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再联系目前小组合作学习面临的种种问题,我们认为当前首要问题是教师们教育教学观念的认识问题。为此,我们组织教师们学习基础理论,明确了小组合作学习最本质、最核心概念,给小组合作学习界定为: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作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其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最终达到全组每一个同学都学好这一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及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能力。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性学习。二、在课堂教学中探索,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面对现实,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先从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理论学习抓起,在明确方向,求得共识的基础上,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及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采取“探索——交流提升——再探索”方式,边探索,边总结,边推广,随时拿出反映新课程理念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用研究课和问题研究的形式展开研究,滚动推广,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有效的可操作性的范例,促进了大家参与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工作的积极性。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培育学习小组,完善小组合作机制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研究、讨论、探讨,最终圆满地完成一项工作、一项任务,同时个人受益、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在数学课上,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够使学生相互促进、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稍有难度的学习任务。然而,引导不好,形式上的合作就会失去意义,误时、误事,徒劳无功。因此,培育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合作。就成了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小学低年级学生,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合作能力极其有限,在培育学习小组时,我们认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分阶段培育学习小组的原则 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合作能力几乎为零,此时合作小组人数最好为两人。一人说,另一人听;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价,然后换位进行。让学生逐步适应、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当两人合作经历了一段时间,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合作经验,再结合具体情况逐步向3人、4人等多人小组过渡,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才能逐步掌握合作的方法。2、“组间成员水平均衡”分组的原则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常出现这种现象: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有快有慢,速度快的小组完成任务后,就不能自己,开始“乱说”、“乱动”起来。究其原因,一是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二是小组之间成员的基础不同,水平不一。因此,在组建3人或3人以上的多人小组时,小组间成员的水平应相对均衡搭配,他们的研讨速度、探索水平才可能大体保持一致。这样组内异智保证了组内各个成员之间在各方面的差异互补,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而小组间成员水平相对均衡,即组间异智,又为全班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在同一起点和同一水平上公平、合理的竞争创造了条件。3、 给小组成员编号的原则 各小组成员中的学识水平、智力能力、性格品质各不相同,老师可以按不同的水平,给学生编号,基础强、能力高、成绩好的同学都编为1号,成绩中等的编为2号和3号,学习有困难、能力相对较差的编为4号(这些只有老师清楚,学生不须知道)。在进行小组汇报、发言之前,教师要有目的地向全班同学表明:请每一组的某号同学代表你们组发言,请大家齐心协力帮助他整理探究的内容,为他的发言做好准备。那些不善思考的学生在小集体力量的支持、帮助下,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树立起集体意识,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力量。4、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原则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就会出现只是几个好学生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指导小组成员分好工就显得十分重要。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他们头脑中没有任何学习的模式,这时两人小组比较合适。三、四个月后,再将班上同学分成3人或4人学习小组,并给每一个小组成员作以分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做出汇报。每次合作时,同学就能各尽其责,不用担心谁在里面无事可做,谁在里面“唯我独行” 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一个周或一个月 ),调换一次,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有所了解,都会做,并明白每一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二)培养习惯与技巧,促进合作学习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集体性的技艺,需要小组成员都掌握一定的能力和技巧,否则小组活动只能停留在形式上,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何掌握这样的技巧呢?我们的做法是从习惯抓起,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巧。1、从习惯抓起,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孔子云:“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有了良好的习惯,才能提高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合作学习来说也一样,只有有了良好的合作习惯,才能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合作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以下五个习惯:(1)收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 合作学习的课题一般都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平时的收集、积累和积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要教会学生用某种工具,并通过某种途径、某种形式,收集某种资料的技能,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如:我们让学生养成记数学日记的习惯。比如跟妈妈一起去商场时,要留心自己熟悉物品(书包、彩笔;衣服、鞋、帽等)的价格,观察和体验买、卖交易的经过;自己所看到物体的形状、大小;亲戚、朋友家所在的方位等等,都可以写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即能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能为小组学习做好积淀。(2)积极思考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思考之上,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学生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思考当中去,是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和习惯。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3)主动参与交流讨论的能力和习惯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交流的过程也是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角的敞亮、思路的宽阔。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方案或想法,也不迷信权威,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4)认真倾听的能力和习惯 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能力和习惯。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并加以思考,从而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合作学习,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培养自己收集他人发言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自己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5)善于肯定别人优点并敢于质疑的习惯 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2、从规则做起,规范学生合作学习行为 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来约束,教师要组织全体学生共同研制小组合作的规则,按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如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要①一个一个地说,说出自己的见解;②别人说过的,尽可能不重复;③轻轻地说,不影响别人,只要组内成员能听清楚;④注意听,听不懂的马上问;⑤整理小组研究成果,准备全班交流等等。3、从氛围入手,激励积极的心理暗示影响 除了在规则习惯上加以要求,我们还创设有效的氛围,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充分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让学生对合作学习形成自然。例如,我们在每个教室的讲桌前,用比较活泼的图文形式,写上“请发表你的见解!请大胆说出你的意见!”,在教室布置上营造氛围,暗示学生敢说会听。再如,我们在走廊墙壁上悬挂一些宣传画,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暗示作用。4、以评价为保障,建立小组合作竞争机制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评价机制运用得当,能够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产生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效果。在实验探索中,我们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引导学生把个人之间的竞争提升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即关注鼓励个人竞争,更关注小组合作情况。具体评价方法:①对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汇报水平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评价。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对孩子的评价等方式,使学生在评价中互补,在评价中提高。我们在班上设立了最佳收集员、最佳交流奖、最佳听众奖、最佳记录员、最佳创新奖、最佳合作奖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② 对学生研讨、交流的即时评价。即时评价作得及时准确,能够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进行《重叠问题》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在小组中探讨:“把两张长10厘米,宽1厘米的纸条贴接起来,再量一量,看它的长度是多少?你们发现了什么?” 各组同学贴的贴、量的量,很快就得出了结论,汇报员争着说:“我们小组经过研究发现:所有这样贴起来的纸条都有两小段重叠了,所以都比20厘米短。”老师评价说:“你们小组合作的真不错,不但发现了问题,还找出了原因。其他小组也是这样吗?”学生们高声说:“是!”老师鼓励说:“你们真了不起!大家还愿意继续合作,研究一下如果中间贴的部分是2厘米,这张纸条有多长吗?”话声未落,各小组又纷纷行动,研讨的热情更高涨了。③对各小组的表现互相评价。小组间的互评可以让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可以让他们看到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指出哪个小组解题思路最清晰、最易懂;哪一组最团结协作;哪一组最有创新;哪一组配合最默契;哪一组最守纪律等。自己小组与他们相比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对别人的成绩做到心服口服,对自己也是一个促进。 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三)深入钻研教材,精选合作学习内容 提供给小组学习的内容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合作能力,把那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才能更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安排合作学习的内容:1、“实践活动”内容 在课改实验教材中,教材编者精心设计出了许多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对学生的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责任分工,需要几人密切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这无疑是我们的首选内容。如:一年级教材中“调查物品价格”这一实践活动,小组成员可先分头到商店、集市等地去询问、调查、收集、记录,回来后共同整理数据,汇报调查的方法、过程及成果。这即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口语表达能力。2、操作性、探究性的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缺乏定性的特点及其认知规律,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出来的结论,就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动手实践来理解掌握新知。如:在教学“钟表的认识”一课时,我们让小组内两人合作,你拨我说,反复操作,在操作中学生们把四种时刻编成了四句顺口溜,即: × × × ×| × × × ×| × × | × - | 分 针 指 在 1 2,就 是 几 时 整; 分 针 快 到 1 2,就 是 快 几 时; 分 针 刚 过 1 2,就 是 几 时 刚过; 分 针 指 在 6 上,就 是 几 时 半。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索,发现了规律,并编成顺口溜,即帮助了记忆,又加深了理解,教学难点突破了,学生们进一步体会了合作学习的快乐。3、单凭个人力量难以考虑周全的内容 低年级学生的思考还停留在直观、具体、片面的层面,对某些问题或现象还不能全面、开阔地去思考、分折。教材中的某些学习内容单凭某个人的力量和智慧难以考虑周全,这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来解决,让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体验合作思维的丰富性。如:一年级下册“怎样租车”一题:“一班有38人,二班有39人,要租车去春游。已知1号车限坐42人,2号车限坐60人,3号车限坐19人。”经小组探索,学生提出了两种租车方案:第一种:两个班合租2号车和3号车;第二种:一班租2辆3号车,二班租一辆1号车。同学们在小组内其他同学的启发下,思路开阔了,思维也活跃了。 这一活动潜在价值还在于可使儿童有机会感受到:(1)存在多种成功解决问题的途径;(2)直观感悟到了不同的角度或想法,产生了不同的方法和结果;(3)自己的想法影响自己的选择倾向;(4)有时需要调整自己的策略。“学者虽无心,教者却有意。”这样长期的熏陶与训练,定会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4、学生感到困惑的内容 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时,就自然地渴望与伙伴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渴望下的情境,往往能使学生取得互求到得,启迪智慧的效果。如:在“观察物体”这节课中,老师提出“如果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形体时,最多能看到几个面?这一问题时,学生的答案有:1个、2个、3个、4个……他们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又不能用准确的理由说服别人。在学生思考不成熟的情况下,老师组织了小组合作,让同学们边观察、边记录,从某一个角度看到的面有:从正对着长方体的某一个面平视时可看到1个面;从正对着长方体的某一条棱平视时可以看到2个面;从对着长方体的某一个项点观看时可以看到3个面。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们悟出: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时,最多能看到三个面。在困惑之中求得小组的合作,学习豁然开朗,对探讨出来的知识记忆深刻。(四)教师及时参与,给予点拨与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是袖手旁观、无事可做,而应该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指导学生的探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高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及时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 如:在一次《图形的认识》的研讨课上,老师安排学生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联系很紧,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老师也来到他们中间,这时老师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教室里讲台上的粉笔盒时,都发生了争议,有的认为那个粉笔盒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是长方体的。老师走过去仔细观察了一下粉笔盒,原来呀,这个粉笔盒的正面是正方形的,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议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执教老师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采取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来辨别。又让学生观察他们带来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化装品包装盒、药品包装盒等特殊的长方体。当老师再次举起那个粉笔盒时,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这时我们都感到很欣慰,由于教师的参与,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发现了问题,并指导他们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这才是我们小组合作探究的最终目的。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点拨、指导,避免了“华而不实”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更有效。(五)指导学生总结反思,提高合作学习后劲 总结、归纳是人类赖以发现世界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它是数学大厦中的主干。小组活动后,教师要及时指导总结、引导反思,才能够提高学生合作的后劲,达到合作目的。教师要在小组讨论、探索之后,指导学生统一认识,得出结论。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在全班交流。这时,对中等生和学困生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在小组汇报前就用小组编号指定其名,指出他们是代表小组的名义来发言的,这样小组成员就会形成一股合力来帮助发言的同学。在教学第二册教材《数学广场》中的“重合问题”时,老师安排小组探索:“在一个三角形的地边上栽树,要求每个顶点上必须栽一棵,每条边上栽的树要同样多,都是4棵,一共可栽多少棵?”有的小组动手用学具摆,有的动笔在纸上画,有的在列式计算,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答案:“9棵”。接着老师又让他们探讨:“每边上要是栽5棵、6棵……10棵呢?”学生们探讨的热情十分高涨,答案又纷纷出来了。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说:“能不能从中发现什么?小组讨论后,由3号学生代表小组做总结发言,其他同学帮助他整理发言内容,看哪个组合作得最好。” 有了小组全体成员的支持和帮助,汇报人对小组的汇报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其他成员也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这位同学组织好最后的“陈词”。学生的总结令人吃惊,一位同学这样说:“我们小组在数棵数时,发现角上的那棵都多数了一次,所以求一共栽了多少棵时,把每边上的棵数相加后,一定要减去3。﹝即;5+5+5-3=12(棵)﹞”老师肯定了他们的发现,并及时给予了表扬。学生们体会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对小组合作更感兴趣了。 只要我们从低年级起就规范、科学地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才能得到扎实有效的培训和锻炼,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其与人合作、与不同人共事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策略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整理的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策略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数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大科目,它在基础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开篇先分析了小组合作法的教学目的,接着从方法论的角度,以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为案例来阐述教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法,以期可以给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带来思考与启迪。

关键词 :小组合作;小学数学;小学生

1、小组合作法的教学目的

1.1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承担的责任与需要完成的任务,比如有的学生着重于数据的计算,有的学生着重于图表的绘制,有的学生着重于学习成果的梳理与阐述等等,小组内每一名成员的学习表现都会影响到整个小组的学习质量,这无疑会督促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情智慧,充分释放自己的个人潜力来投身于学习之中。在这种浓郁积极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被更好地激发,从而提高整堂数学课的质量。

1.2培养集体的互助合作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其中一条原则是教师在进行成员分组时应当秉承“取长补短各有所长”,也即是小组内各个成员的能力优势是各不相同的,其目的是让学生们能够互相学习与合作。比如数据计算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心得分享给组内其他同学。比如空间思维能力较好的学习,也可以带动其他同学一起来尝试自己的思考方式等等。如此一来,即便在学习中遇到了不懂的数学难题,学生们也不容易轻易放弃,而是可以请教组内的同学,与组内同学一起来研究分析,解答疑惑。长此以往,学生的集体互助合作力就会得到增强,与之伴随的,整堂数学课的教学效率也会提高。

2、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法

2.1在情境模拟中合作

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沉浸感”,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时,还可以与情境教学法结合,让学生们在情境模拟中去展开合作。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为例,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时、分、秒这三种计量单位,要求学生掌握时间的表达与计算。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模拟一个“时间王国”的童话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时针、分针、秒针三兄弟由于被黑暗势力的入侵给打散了,他们三人在正义使者的帮助下很好地回忆起了自己的性质、特点、意义等,并在正义使者的带领下再次聚合到一起,重新成为了为童话王国的报时工具。在这种情境中,模拟时针、分针、秒针的学生需要将教材中关于这三种计时单位的性质都逐一梳理出来,模拟正义使者的学生需要向这三种计时单位告知彼此间的相互换算关系,以及三者是如何紧密合作来构成时间运转的体系,并最终按照时间计算的方式来正确地展示出各种时刻等。在这一堂课中,首先,童话情境无疑为知识内容增添了不少的童趣,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其次,情境中的情节开展是伴随着时、分、秒知识难度的由浅到深来进行的,这意味着学生们在推进情节的过程,就是逐渐掌握知识的过程。再次,情境中每个人物扮演者都必须要在完成自己的角色人物后,与其他同学合作才能最终顺利地实现“拯救时间王国”的故事结局设定,这无疑让小组合作变得更加合理与自然。

2.2在主题任务中合作

为了让学生们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与方向性,而不至于跑偏了主题内容,教师可以将小组合作法与主题任务法结合,让学生们在主题任务中去展开合作。比如在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为例,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认识到图表对数据统计处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为此,教师可以设计若干个主题。比如,班级内学生的身高情况、出生月份情况、体重情况、上一次单元考试/课堂测试的成绩情况、晚上休息的时间点、早上起床的时间点、从家里到学校需耗费的时长等等。以4-6名学生为一组,每一个小组随机抽取自己的研究主题并据此展开调查。比如,抽到身高情况的小组,就可以按照“数据的搜集→数据的整理→图表的绘制→图表的分析→结论的.得出”这个过程来进行,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要负责的任务单元,最后大家再聚集到一起来分析基于这一数据所绘制出来的扇形图可以看出什么规律,比如,大部分学生的身高是集中在哪一个区间,这个区间约占整个班级身高情况的百分之几等。比如,如果用其他统计图形来呈现这些数据,效果如何,扇形图又该满足于哪一些统计目的呢等等。可以发现,当学生带着明确任务去开展小组合作时,其目的性更强,合作的效果也更好。

2.3在开放学习中合作

为了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发挥的机会与更大的空间,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在开放学习中去展开合作。比如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自主学习这一内容,最终每组都要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对于这种只限定内容与方向,不限定形式与种类的开放学习方式,学生们的合作灵活度更大。比如,有的小组着重整理了特殊分数在进行加法和减法时的规律,并举出了若干个例子。比如,有的小组着重列举了考试中出现率最高的一些分数运算特征,并对比各种练习题来说明。比如,在成果汇报与分享时,有的小组推选出了一名代表来讲台上模仿老师来进行讲解。有的小组则生成了一份结合了文字、数据、图表的文档报告以在班级上进行传阅等等。可以看出,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模式下,每一名学生都拥有了“发声”的机会,各个小组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合力来完成,这对培养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3、结语

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掌握更大的学习主动权,而小组合作既可以让学生以集体单元的形式来自主学习,又避开了单独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惰性,而且还可以让教师实现单位时间内的最大教学产出,因此这一教学方法也倍受教师与学生们的欢迎。在未来的课堂中,教师应当将数学知识更好地融合并贯穿于小组合作模式下,让学生们能够在合作学习,互助成长中,既收获了友谊,又获得了成长。

参考文献:

[1]田多虎.小议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2017(05).

[2]冯伟雄.小组合作,体验成功-浅析小学数学的合作教学模式[J].新课程导学,2017(18).

[3]张艳惠.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探讨[J].新校园(中旬),2017(05).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论文

人民币中的数学问题有一天,我跟妈妈去逛商场。妈妈进了超市买东西,让我站在付钱的地方等她。我没什么事,就看着营业员阿姨收钱。看着看着,我忽然发现营业员阿姨收的钱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很奇怪:人民币为什么就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赶快跑去问妈妈,妈妈鼓励我说:“好好动脑筋想想算算,妈妈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为什么的。”我定下心,仔细地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知道了,因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随意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样可以组成30元、40元、60元……”妈妈听了直点头,又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能随意组合的话,那只要1元不就够了吗?干吗还要2元、5元呢?”我说:“光用1元要组成大一点的数就不方便了呀。”这下妈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夸奖我会观察,爱动脑筋,我听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欢吃的冰激凌还要舒服。在此,我也想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你多留心观察,多动脑思考,你就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不信你就试一试!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保护和改善环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与兴衰,也取决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 努力。不断培养和提高下一代的“绿色伦理”观念,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职责。近 几年,我校注重把环境教育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在“环境保护教育”方面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使保护环 境成了全校每个师生的共识。这里我想结合数学教学,谈谈对小学生渗透环境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环境教育因素 由于小学生无论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都处在逐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 渡,他们的认识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直观。所以新编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有80%以上的插图都蕴含着 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准确地把握插图中环境教育因素,能使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如:一年级小朋友从进学 校第一天第一堂数学课,就要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在“准备课”第2页上就看到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1座大 桥、2只蝴蝶、3幢楼房、4只彩球、5位小朋友、6朵白云、7棵松树、8个字(请您爱护花草树木)、9只小鸟、 10朵鲜花……在学生练习数数的同时教育学生要爱护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爱护公共设施,不随地 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等,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多姿多彩,生气勃勃。第一册第10页和第17页的“校园一角”插 图,让学生知道美好的校园环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营造,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校舍、操场、游泳池…… 是我们每个小朋友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熊猫、羚羊、松鼠、企鹅、白鹭、猴子等动物的插图,使学生知道动 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野生动物灭绝之时,就是我们人类灭亡之日,所以我们要爱护身边的 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同时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东北虎、亚洲象、中华鲟等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 它们濒临绝迹。 随着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知识的拓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也逐步 抽象、充实,从居住环境到校园环境,从自然环境到人工环境,从水、大气、土地到动、植物,从资源、人口 到地球、宇宙,教材中有50%以上的应用题都作了一定的反映。如: 1.每个窗台放2盆花,5个窗台一共放多少盆花?(第三册) 2.同学们采集标本,捕到9只蜻蜓,捕到蝴蝶的只数是蜻蜓的3倍,捕到蝴蝶多少只?(第四册) 3.一条蚕吐丝1500米,5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第五册) 4.大林有55张风景邮票,动物邮票比风景邮票少29张,两种邮票一共有多少张?(第六册) 5.沿海堤有一条防风林带,宽是48米,东港村境内的防风林带占地8640平方米,这段防风林带的长是多少 米?(第七册) 6.一个自然保护区天鹅的只数是丹顶鹤的3倍,已知天鹅和丹顶鹤共9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第 八册) 7.1996年江苏省海水产品量达79.5万吨,淡水产品大约是海水产品产量的2.09倍,1996年江苏省水产品产 量大约有多少万吨?(第九册) 8.园林工人铺草坪,第一组6人铺了37平方米,第二组7人铺了43平方米,哪个小组铺得多?(第十册) 7 9.织女星每秒运行14千米,是牛郎星运行速度的—,牛郎星每秒运 13行多少千米?(第十一册) 10.在比例尺是1:25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4.21厘米,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 是多少千米?(第十二册) 类似以上题目,虽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要求,但它们已内在显 示了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解答好这样的题目,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 二、要善于搜集环境教育的统计数据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信息量和信息传递的速度是按指数规律增长的,但教科书由于编写时间和容 量的限制,一些对儿童有影响的信息不可能都反映出来,因此,要在数学教学中自觉地、有目的地进行有效的 环境教育,善于搜取当代社会与数学紧密联系的新颖信息,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广泛阅读书报, 时时留心有关数据,以便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提供环境教育的数据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我们认为,必须从低年级抓起,为他们今后的合作学习、合作共事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在低年级教学中不断探索。为此,我们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的研究课题。下面仅就我校开展的这一课题研究实验,谈谈我们的做法及体会。一、学习相关理论,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科学规律 “掌握基本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不能马虎。概念来自实践又去指导实践,研究理论可以起到正名和解读本质的作用,起到规范和指导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再联系目前小组合作学习面临的种种问题,我们认为当前首要问题是教师们教育教学观念的认识问题。为此,我们组织教师们学习基础理论,明确了小组合作学习最本质、最核心概念,给小组合作学习界定为: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作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其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最终达到全组每一个同学都学好这一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及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能力。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性学习。二、在课堂教学中探索,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面对现实,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先从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理论学习抓起,在明确方向,求得共识的基础上,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及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采取“探索——交流提升——再探索”方式,边探索,边总结,边推广,随时拿出反映新课程理念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用研究课和问题研究的形式展开研究,滚动推广,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有效的可操作性的范例,促进了大家参与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工作的积极性。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培育学习小组,完善小组合作机制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研究、讨论、探讨,最终圆满地完成一项工作、一项任务,同时个人受益、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在数学课上,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够使学生相互促进、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稍有难度的学习任务。然而,引导不好,形式上的合作就会失去意义,误时、误事,徒劳无功。因此,培育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合作。就成了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小学低年级学生,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合作能力极其有限,在培育学习小组时,我们认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分阶段培育学习小组的原则 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合作能力几乎为零,此时合作小组人数最好为两人。一人说,另一人听;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价,然后换位进行。让学生逐步适应、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当两人合作经历了一段时间,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合作经验,再结合具体情况逐步向3人、4人等多人小组过渡,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才能逐步掌握合作的方法。2、“组间成员水平均衡”分组的原则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常出现这种现象: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有快有慢,速度快的小组完成任务后,就不能自己,开始“乱说”、“乱动”起来。究其原因,一是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二是小组之间成员的基础不同,水平不一。因此,在组建3人或3人以上的多人小组时,小组间成员的水平应相对均衡搭配,他们的研讨速度、探索水平才可能大体保持一致。这样组内异智保证了组内各个成员之间在各方面的差异互补,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而小组间成员水平相对均衡,即组间异智,又为全班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在同一起点和同一水平上公平、合理的竞争创造了条件。3、 给小组成员编号的原则 各小组成员中的学识水平、智力能力、性格品质各不相同,老师可以按不同的水平,给学生编号,基础强、能力高、成绩好的同学都编为1号,成绩中等的编为2号和3号,学习有困难、能力相对较差的编为4号(这些只有老师清楚,学生不须知道)。在进行小组汇报、发言之前,教师要有目的地向全班同学表明:请每一组的某号同学代表你们组发言,请大家齐心协力帮助他整理探究的内容,为他的发言做好准备。那些不善思考的学生在小集体力量的支持、帮助下,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树立起集体意识,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力量。4、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原则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就会出现只是几个好学生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指导小组成员分好工就显得十分重要。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他们头脑中没有任何学习的模式,这时两人小组比较合适。三、四个月后,再将班上同学分成3人或4人学习小组,并给每一个小组成员作以分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做出汇报。每次合作时,同学就能各尽其责,不用担心谁在里面无事可做,谁在里面“唯我独行” 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一个周或一个月 ),调换一次,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有所了解,都会做,并明白每一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二)培养习惯与技巧,促进合作学习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集体性的技艺,需要小组成员都掌握一定的能力和技巧,否则小组活动只能停留在形式上,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何掌握这样的技巧呢?我们的做法是从习惯抓起,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巧。1、从习惯抓起,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孔子云:“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有了良好的习惯,才能提高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合作学习来说也一样,只有有了良好的合作习惯,才能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合作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以下五个习惯:(1)收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 合作学习的课题一般都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平时的收集、积累和积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要教会学生用某种工具,并通过某种途径、某种形式,收集某种资料的技能,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如:我们让学生养成记数学日记的习惯。比如跟妈妈一起去商场时,要留心自己熟悉物品(书包、彩笔;衣服、鞋、帽等)的价格,观察和体验买、卖交易的经过;自己所看到物体的形状、大小;亲戚、朋友家所在的方位等等,都可以写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即能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能为小组学习做好积淀。(2)积极思考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思考之上,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学生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思考当中去,是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和习惯。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3)主动参与交流讨论的能力和习惯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交流的过程也是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角的敞亮、思路的宽阔。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方案或想法,也不迷信权威,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4)认真倾听的能力和习惯 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能力和习惯。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并加以思考,从而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合作学习,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培养自己收集他人发言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自己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5)善于肯定别人优点并敢于质疑的习惯 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2、从规则做起,规范学生合作学习行为 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来约束,教师要组织全体学生共同研制小组合作的规则,按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如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要①一个一个地说,说出自己的见解;②别人说过的,尽可能不重复;③轻轻地说,不影响别人,只要组内成员能听清楚;④注意听,听不懂的马上问;⑤整理小组研究成果,准备全班交流等等。3、从氛围入手,激励积极的心理暗示影响 除了在规则习惯上加以要求,我们还创设有效的氛围,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充分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让学生对合作学习形成自然。例如,我们在每个教室的讲桌前,用比较活泼的图文形式,写上“请发表你的见解!请大胆说出你的意见!”,在教室布置上营造氛围,暗示学生敢说会听。再如,我们在走廊墙壁上悬挂一些宣传画,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暗示作用。4、以评价为保障,建立小组合作竞争机制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评价机制运用得当,能够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产生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效果。在实验探索中,我们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引导学生把个人之间的竞争提升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即关注鼓励个人竞争,更关注小组合作情况。具体评价方法:①对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汇报水平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评价。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对孩子的评价等方式,使学生在评价中互补,在评价中提高。我们在班上设立了最佳收集员、最佳交流奖、最佳听众奖、最佳记录员、最佳创新奖、最佳合作奖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② 对学生研讨、交流的即时评价。即时评价作得及时准确,能够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进行《重叠问题》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在小组中探讨:“把两张长10厘米,宽1厘米的纸条贴接起来,再量一量,看它的长度是多少?你们发现了什么?” 各组同学贴的贴、量的量,很快就得出了结论,汇报员争着说:“我们小组经过研究发现:所有这样贴起来的纸条都有两小段重叠了,所以都比20厘米短。”老师评价说:“你们小组合作的真不错,不但发现了问题,还找出了原因。其他小组也是这样吗?”学生们高声说:“是!”老师鼓励说:“你们真了不起!大家还愿意继续合作,研究一下如果中间贴的部分是2厘米,这张纸条有多长吗?”话声未落,各小组又纷纷行动,研讨的热情更高涨了。③对各小组的表现互相评价。小组间的互评可以让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可以让他们看到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指出哪个小组解题思路最清晰、最易懂;哪一组最团结协作;哪一组最有创新;哪一组配合最默契;哪一组最守纪律等。自己小组与他们相比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对别人的成绩做到心服口服,对自己也是一个促进。 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三)深入钻研教材,精选合作学习内容 提供给小组学习的内容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合作能力,把那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才能更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安排合作学习的内容:1、“实践活动”内容 在课改实验教材中,教材编者精心设计出了许多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对学生的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责任分工,需要几人密切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这无疑是我们的首选内容。如:一年级教材中“调查物品价格”这一实践活动,小组成员可先分头到商店、集市等地去询问、调查、收集、记录,回来后共同整理数据,汇报调查的方法、过程及成果。这即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口语表达能力。2、操作性、探究性的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缺乏定性的特点及其认知规律,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出来的结论,就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动手实践来理解掌握新知。如:在教学“钟表的认识”一课时,我们让小组内两人合作,你拨我说,反复操作,在操作中学生们把四种时刻编成了四句顺口溜,即: × × × ×| × × × ×| × × | × - | 分 针 指 在 1 2,就 是 几 时 整; 分 针 快 到 1 2,就 是 快 几 时; 分 针 刚 过 1 2,就 是 几 时 刚过; 分 针 指 在 6 上,就 是 几 时 半。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索,发现了规律,并编成顺口溜,即帮助了记忆,又加深了理解,教学难点突破了,学生们进一步体会了合作学习的快乐。3、单凭个人力量难以考虑周全的内容 低年级学生的思考还停留在直观、具体、片面的层面,对某些问题或现象还不能全面、开阔地去思考、分折。教材中的某些学习内容单凭某个人的力量和智慧难以考虑周全,这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来解决,让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体验合作思维的丰富性。如:一年级下册“怎样租车”一题:“一班有38人,二班有39人,要租车去春游。已知1号车限坐42人,2号车限坐60人,3号车限坐19人。”经小组探索,学生提出了两种租车方案:第一种:两个班合租2号车和3号车;第二种:一班租2辆3号车,二班租一辆1号车。同学们在小组内其他同学的启发下,思路开阔了,思维也活跃了。 这一活动潜在价值还在于可使儿童有机会感受到:(1)存在多种成功解决问题的途径;(2)直观感悟到了不同的角度或想法,产生了不同的方法和结果;(3)自己的想法影响自己的选择倾向;(4)有时需要调整自己的策略。“学者虽无心,教者却有意。”这样长期的熏陶与训练,定会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4、学生感到困惑的内容 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时,就自然地渴望与伙伴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渴望下的情境,往往能使学生取得互求到得,启迪智慧的效果。如:在“观察物体”这节课中,老师提出“如果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形体时,最多能看到几个面?这一问题时,学生的答案有:1个、2个、3个、4个……他们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又不能用准确的理由说服别人。在学生思考不成熟的情况下,老师组织了小组合作,让同学们边观察、边记录,从某一个角度看到的面有:从正对着长方体的某一个面平视时可看到1个面;从正对着长方体的某一条棱平视时可以看到2个面;从对着长方体的某一个项点观看时可以看到3个面。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们悟出: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时,最多能看到三个面。在困惑之中求得小组的合作,学习豁然开朗,对探讨出来的知识记忆深刻。(四)教师及时参与,给予点拨与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是袖手旁观、无事可做,而应该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指导学生的探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高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及时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 如:在一次《图形的认识》的研讨课上,老师安排学生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联系很紧,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老师也来到他们中间,这时老师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教室里讲台上的粉笔盒时,都发生了争议,有的认为那个粉笔盒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是长方体的。老师走过去仔细观察了一下粉笔盒,原来呀,这个粉笔盒的正面是正方形的,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议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执教老师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采取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来辨别。又让学生观察他们带来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化装品包装盒、药品包装盒等特殊的长方体。当老师再次举起那个粉笔盒时,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这时我们都感到很欣慰,由于教师的参与,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发现了问题,并指导他们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这才是我们小组合作探究的最终目的。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点拨、指导,避免了“华而不实”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更有效。(五)指导学生总结反思,提高合作学习后劲 总结、归纳是人类赖以发现世界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它是数学大厦中的主干。小组活动后,教师要及时指导总结、引导反思,才能够提高学生合作的后劲,达到合作目的。教师要在小组讨论、探索之后,指导学生统一认识,得出结论。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在全班交流。这时,对中等生和学困生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在小组汇报前就用小组编号指定其名,指出他们是代表小组的名义来发言的,这样小组成员就会形成一股合力来帮助发言的同学。在教学第二册教材《数学广场》中的“重合问题”时,老师安排小组探索:“在一个三角形的地边上栽树,要求每个顶点上必须栽一棵,每条边上栽的树要同样多,都是4棵,一共可栽多少棵?”有的小组动手用学具摆,有的动笔在纸上画,有的在列式计算,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答案:“9棵”。接着老师又让他们探讨:“每边上要是栽5棵、6棵……10棵呢?”学生们探讨的热情十分高涨,答案又纷纷出来了。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说:“能不能从中发现什么?小组讨论后,由3号学生代表小组做总结发言,其他同学帮助他整理发言内容,看哪个组合作得最好。” 有了小组全体成员的支持和帮助,汇报人对小组的汇报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其他成员也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这位同学组织好最后的“陈词”。学生的总结令人吃惊,一位同学这样说:“我们小组在数棵数时,发现角上的那棵都多数了一次,所以求一共栽了多少棵时,把每边上的棵数相加后,一定要减去3。﹝即;5+5+5-3=12(棵)﹞”老师肯定了他们的发现,并及时给予了表扬。学生们体会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对小组合作更感兴趣了。 只要我们从低年级起就规范、科学地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才能得到扎实有效的培训和锻炼,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其与人合作、与不同人共事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我校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法及体会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适时有效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自悟、自得,从而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谈谈我校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法及体会。(一)一 选取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可操作性强。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这个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是其年龄段感兴趣,做得了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更好地积累经验,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习情感,为今后更有效地学习打好基础。本学期我们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了“问题银行”活动,提供探究性学习场所,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学生通过同学间的合作、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找课外书等途径,让学生从以往什么都是“老师说”的怪圈中跳出来,从小养成积极思考,敢于探索的良好品质。活动中,同学共提出不同问题100多条,一年四班黄悦同学一人提出八个问题,表现出了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二年级开展了“我家的数字”活动,同学们通过度一度,量一量,对书本上介绍的长度单位的认识由抽象到直观。并通过电脑合成、手抄报等形式展示了各自的才能三年级“寻找家中的周长”;四年级“生日派对方案”;五年级“我的设计”;六年级“走出课堂、走进银行”等,这些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反过来又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主动、生动、互动的效果,使课堂教学从“掌握型”走向“创新型”,为同学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开辟了广阔天地。二活动过程中,及时交流,互相启发,逐步完善。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过程。再小的活动都不可能一下子完成。要经历确定活动目标、内容——拟定活动计划——组织具体实施——交流反馈评价等程序。在活动过程中,既要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创造,又要及时反馈、及时指导,还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例如,在学完《圆的认识》后,为使学生能灵活、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进一步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名词,鼓励学生画一幅以圆为主流的平面图。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有简笔画、水彩画、想象画、漫画等,种类繁多,色彩鲜艳。但构思比较简单,主题欠鲜明,只是大大小小圆的组合,寓意欠深刻。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并不急于品头论足,而是适时组织同学在小组、全班范围交流创作的意念、创作过程及创作体会。从而感受别人思维的不同。互向启发,逐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最后,一批主题鲜明,构思新颖,时代感强的作品脱颖而出。这样,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失败、尝试了方法、体验了过程,这就是收获!更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知识、能力方面的提高与发展。三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而不仅仅是结果。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进行的合作学习活动。实践活动的开展,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了解、关注,并试着去分析解决自己所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看来可能是幼稚的,没有意义的,而有些问题是他们根本无法解决的。但我们更明白,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不是只为了让学生真正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更不是要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而是注重在关注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是怎样发现问题的,是怎样思考并试图解决问题的,在关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学生的身心、情感、思维、态度都有了哪些变化。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自己,关爱生活、发展自己,这才是开展实践活动的目标所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学习《统计表、统计图的整理和复习》时,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调查访问、翻阅书报、杂志、课外书获得信息,巧妙地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在这一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是脱离生活的各种练习,而是充分体现实践活动的再创造。情感体验伴随着活动的始终。因此,他们敏锐的新闻触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良好的审美观念等,展现了现代孩子超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另外,在每次活动中,我们都十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保护每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在评价中点燃思维的火花,拓展知识的视野,了解斑斓的世界,共享成功的喜悦。(二)一 师生互动,有助于教师观念更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受到冲击。综合实践活动毕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面向的不仅仅是学生,而是更广阔的生活世界,在纷杂的世界里,学生是学生,教师也是学生。而在某些方面,学生比老师更富有想象,创新能力更强。这就意味着老师要向学生学习,让师生关系真正走向平等。使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认真反思,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形势。六年级同学的《环市中路行车情况统计表》、《我国搜寻飞行员王伟派出舰船、飞机数量统计图》等,表现了现代孩子对社会的关注。他们已不再只是向老师学习加、减、乘、除运算的小不点,而是关注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作用的最大发挥,是为学生在自由空间的自由展现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广阔的空间。给学生信心,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能做好。老师自己要虚心,不先入为主,不存偏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尊重学生个性,尊重人与人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而不能强求一律,厚此薄彼,建立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二 学身边的数学,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参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手中的工具,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二年级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后,通过量一量家人的身高,家用电器的长、宽等,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三年级“寻找家中的周长”,五年级的“我的设计”等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社会价值,还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实践中使知识得到升 华。学生觉得,他们今天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真正实现了愿学、乐学、会学。三 综合利用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综合起来。能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一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二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是21世纪拔尖人才所必须的素质,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学科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内容及方式,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实践和探索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应在知识应用中强调灵活应用的意识;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感悟学习思想和方法。

  • 索引序列
  •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研究论文
  •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论文
  • 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 一年级小组合作研究论文
  •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