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国家地理杂志人像作品典范

国家地理杂志人像作品典范

发布时间:

国家地理杂志人像作品典范

现代新闻摄影之父——布列松(1908-2004)“摄影,照我的想法,就是绘画的速写,凭直觉完成,不容修改”法国人,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虽说他不是这十位中对于世界摄影影响最大的,但毫不夸张地说,摄影界没有人不知道布列松的。他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的摄影美学观念,特指通过抓拍手段,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男孩》(1958)一个男孩的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地走回家,好像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彰显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其实他的相机对准的都是我们现实中可见的、熟悉的人和物,是他让我们发现,在这习以为常中有美和感动。最优秀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1913-1954)“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的不够”匈牙利人,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之一,在五次战争(西班牙内战、日本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第一次中东战争和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中都拍摄了大量非凡的作品,是马格南图片社的创办人,通过倡导保护原始底片的概念以及摄影师对底片的所有权而持续不断地维护他的业界同仁的权益,他的这种努力给现代新闻摄影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1954年5月25日,在越南采访第一次印支战争时,误入雷区踩中地雷被炸身亡。《战士之死》(1936年)瞬间抓拍一个中枪的西班牙战士中弹,用枪托着地正在倒下的瞬间,大仰角烘托了悲壮的气氛,是纪实摄影的经典之作。纪实摄影大师——斯蒂夫·麦凯瑞(1950-)“只有当你静心等待,人们才会忘记你手上的照相机,被摄者的灵魂才会在画面中浮现出”一位喜欢探险和周游世界的美国纪实摄影家,1950年出生在美国费城。近30年的摄影生涯中,史蒂芬·麦凯瑞以玛格南摄影师和《国家地理》杂志记者的身份周游列国,拍出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作品。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是表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著名肖像《阿富汗女孩》。其拍摄手法和取材视角,在当今的肖像摄影领域中,显然代表了一种具有主流意味的风格,尽管这种拍摄方式偶尔也会引发评论者的争议,但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水准和社会影响力,则是毋庸置疑的。《阿富汗女孩》(1984年)拍摄于巴基斯坦白夏瓦附近的难民营,她那双锐利的绿眼睛告诉了我们她悲惨的故事。斯蒂夫关注战争对人的影响,习惯用35mm小相机抓拍,其作品的重点不在于表现战争场面,而是将焦点对准人,用他的话说,“在纪实人像的拍摄中,我特别喜欢抓取那自然真实的瞬间,人物的脸上镌刻着他们人生的历程,甚至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在的灵魂。”广大影友倒是可以模仿一下。经典风光大师——安塞尔·亚当斯(1902-1984)“真正的摄影作品不需要言语去说明,而且它也无法用言语说明”美国人,国际公认的当今世界最优秀的摄影师之一,也许你对他的名字可能不太熟悉,但你一定看过他的作品,小至明信片大到声望显赫的博物馆,他提出的区域曝光理论,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摄影科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有人曾指出,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甚至是初学摄影者也能像经验丰富的老手一样,在按下快门之前就能预料到最终得到的照片是什么模样。虽然在他去世之前还没有出现Photoshop,但亚当斯已经预见了计算机可以为一幅照片做点什么,他也是“将计算机技术适当地运用于摄影中”的一贯倡导者。《内华达山脉》亚当斯的经典作品之一,按照他的理论,一张好的风光作品,里面应该包含11个不同灰度区域的层次,指的就是由黑到白的11个阶梯,拥有更多层次的作品会更加耐看。私房摄影鼻祖——南·戈尔丁(1953-)“我常想,如果我拍了足够多的照片,我就不会再失去任何人了。事实上,我的照片让我看到我失去了多”美国人,十位影响世界的摄影大师中唯一一位女性。她的摄影源于14岁时姐姐自杀带给她的巨大阴影,她采用“快照”、以“视觉日记”模式记录自己不能错过的东西。她说:“快照来自爱,用于记住人们、地点和共同度过的时光。快照是通过记录历史来创造历史。1986年出版为著名的摄影画册《性依赖歌谣》,超越一切所谓文化、政治、社会的各式差异,被《纽约时报》在2003年评论为过去20年中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画册。《性依存叙事曲》(1986年)看了她的作品之后极其震惊,以至于再看任何新闻纪实的、描写人物的、叙事性的照相,统统觉得做作。在此之前,拍摄同一题材的还有美国戴安·阿勃丝,也是一位女摄影师,她们的视角和男摄影师完全不一样,细腻、大胆,真实,开创了一种被称为“私人纪实摄影”的类型。肖像摄影大师——尤素福·卡什(1908-2002)“如果说什么是工作动力的话,那就是记录下人们最美好的神情,并保持其真实性”美籍加拿大人,一位享誉国际的肖像摄影家。其的肖像照片风格独特,自成一家,成为后来者必须学习的范本。他使用8×10的大相机、大页片和结像十分清晰的爱克塔镜头,小光圈拍摄。因此,这些照片层次丰富,影纹清晰,质感强烈,皮肤上的纹理、毛孔、胡须历历可数。在他的镜头下留下过英国文豪萧伯纳、海明威等,还包括12位美国总统。《丘吉尔》这幅作品被人们誉为是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经典,不仅“形似”,而且达到“神似”。作品通过光影造型,表现人物面部特征,特别注重手的作用,总是设法把人物的双手组织到画面中,进一步扩大和丰富肖像照片的表现力。在灯光的运用方面,主光和辅光的光比,有时大到1:3,甚至1:4,有时主光仅仅被用来勾勒出人物的轮廓,人物的面孔大部分虽然处在阴影中,但又有丰富细腻的层次。流连街头的大师——森山大道(1938-)“人生与年龄等条件无关,考验一直都很严苛,我们终此一生都得迎接最后的大限之日,无法回头,因此当下根本无需介意年龄,只要努力、任性地活着就好,生命的滋味就在于此。我早在许久之前就已破釜沉舟,每天为了应付生活上接踵而来的挑战而活。”当代日本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摄影大师。最大的摄影癖好在于喜欢使用傻瓜相机,从成名作《日本剧场照相本》到《新宿》到《巴黎》到《摄影啊再见》,大多的作品都是使用最一般的傻瓜相机快摄于街头巷尾,傻瓜机的魅力可见于森山大道的自白:“袖珍相机太棒了,它相当轻便、轻松、轻廉。即使你搞错了,它也不会拍出很令人心烦的照片”,难怪他还被人称为专出废片的摄影大师。在他看来,所谓艺术是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裂缝般的瞬间,让我透过缝隙一窥异界样貌。《野狗》森山大道喜欢以狗自比,“我以前每天就像一条狗在路上到处排泄似的在街头各处拍摄照片。”在他的镜头里,没有口号、奇观和煽情的调调,那些摇晃、粗粒子、不呈现事物完整面貌的照片,脏兮兮的,但又极具冲击力,全来自于他与街道擦身而过时的整个生理状态。新空间彩色摄影大师——斯蒂芬·肖尔(1947-)“作为摄影家,我所要拍摄的是表象,但事物的表象是各种深层力量的迹象。”6岁玩相机,14岁把3张照片卖给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7岁成为安迪·沃霍尔的专用摄影师,23岁成为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的首个在世艺术家,35岁做了哈德逊巴德学院摄影系主任……他不牛谁牛,《照片的本质》一书,绝对是有志于研究照片本质的专业摄影家、摄影爱好者以及任何对摄影媒介感兴趣者不可或缺的启蒙读物。《照片的本质》这个时代,尤其是彩色照片,喧哗,热闹,总想表达趣味、意义、思想、情感……很少能像斯蒂芬·肖尔这样拍出“空无一物”的彩照。物质层面、描述层面、心理层面、心理模型……《照片的本质》看似说的都是极其精炼的废话,但这正是照片的本质:世界无物存在;唯有沉默。时尚摄影之父——马丁·芒卡西(1896-1963)匈牙利人,知名度其实并不高,他对摄影历史的贡献在于他将自己早期在体育摄影中的动感表现方法运用到了后来的新闻摄影和时尚摄影中,达到了旁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同时,还将在摄影室中精心摆布的时尚带到了富有现实感的室外,在沙滩、在农场、在田野他拍摄了很多具有现实色彩富于动感的作品,是当代快照美学当仁不让的鼻祖,对时尚摄影的影响持续到1940年代。正是马丁·芒卡西拍摄的三个黑人小男孩奔向利比亚某湖边的照片,改变了当时还在画画的布列松的24岁人生,开始摄影创作。布勒松曾回忆说这是唯一一幅影响过他的照片,让他感到摄影可以通过瞬间达到永恒。色彩摄影大师——皮特·特纳(1934-)“坚持使用一种焦距的镜头,你会因此提高很多” 出生于纽约州奥尔巴尼。皮特·特纳对色彩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而他对色彩的喜爱更是达到了一种严重痴迷的程度。作为彩色摄影方面的先驱,在彩色摄影刚刚兴起时,他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他对色彩、几何形状的把握能力超过其他任何摄影师。在他的摄影作品中,冷暖色的鲜明对比是其创作的重要元素,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红色与蓝色的突兀冲撞,也可以看到紫色与橙色融合出的地平线。著名摄影评论家A.D.科曼曾经用一句话描述皮特·特纳:“他对事件有着剧作家的敏感,照片中强烈的色彩饱和度、独特的差异性无处不在。”《Times Square》当众多摄影大师只拍黑白的时候,Turner在色彩摄影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皮特·特纳无疑是“治愈系”色彩摄影大师

马里1997年 一家人在午后小睡,身上覆了一层从干枯湖床吹来的啥子 乔安娜.皮尼欧是国际知名的摄影记者,投身新闻摄影已经超过20年,这张西非的图阿雷格族家庭在沙中小睡的照片,刊登在《国家地理女性摄影师》一书的封面上。 赞比亚卢库卢1996年 赞比西河上游卢库卢村的卢瓦勒族男孩,以传统歌曲和鼓声迎接黎明的到来。这张照片的摄影师克里斯.约翰斯于2005年成为《国家地理》杂志总编辑。约翰斯在最初展开记者生涯的时候是摄影师,在曾经拍摄的20篇报道中,有八篇成为封面故事。 秘鲁1982年 一辆出租车在视线不佳的急转弯处理撞死了六头绵羊,让小牧童难过的哭了起来,对自给自足的农家来说,这是很大的打击。照片刊出后,各地读者慷慨解囊,共捐出约7000美元,不但弥补了他们的损失,也领摄影师阿拉德甚感欣慰:“我的照片给某个人的生命带来了真实的改变。 法国巴黎1989年 摄影师詹姆斯斯坦菲尔德以这张女孩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前跳起来、脚跟踢起的复杂构图,捕捉了法国两百年国庆的风采。 斯坦菲尔德以记录世界各地的不同角落、事件与文化使命,拍摄的主题从老鼠到教皇约翰保罗二世都有,历险足迹遍及全球120多个国家。 法国巴黎1989年 学生埃星克.热内斯特和朱莉.包德在庆祝学业结束的富纳河游船上互吻脸颊。戴维.艾伦.哈维在法国青少年的报道摄影时拍下了这张照片:“这张照片最能代表他们的文化,因为毕业典礼才刚结束,背景还看得到河水和埃菲尔铁塔。” 墨西哥恰帕斯州1996年 在恰帕斯州的圣克里斯托瓦尔德拉斯卡萨斯,一个墨西哥家庭从十字架的阴影下走过,前往天主教教堂做礼拜。 托马舍.托马舍夫斯基1953年出生于波兰华沙,摄影生涯之初主要为国内杂志拍摄照片,同时也与《团结工会周报》及地下媒体合作。 阿富汗1984年 斯蒂夫.麦凯瑞拍摄的这张震撼人心的影像在1985年6月登上杂志封面。少女海绿色的双眸充满惶恐,将战地的悲怆表露无遗。 我们能欣赏到这张照片要感谢当时《国家地理》杂志的总编辑比尔.加勒特:是他慧眼独具,把这张柯达克罗姆彩色照片从一堆被淘汰的照片中捡回来,使它成为杂志有史以来最出名的封面照片。 锡兰(斯里兰卡的旧称)1965年 吉尔伯特.M格罗夫纳还是一名年轻的摄影记者时,拍下了这张象夫为大象清理象牙的照片。 吉尔伯特.M格罗夫纳是国家地理学会与教育基金会的荣誉主席,至今仍继续任职于两者的理事会。他于1970年至1980年间担任《国家地理》杂志总编辑,并于1980年至1996年间担任国家地理学会总裁。 太平洋2012年 电影导演及国家地理学会探险家卡梅隆,从他最先进的潜水艇中现身。 加蓬2001年 环境保护主义者及生态学家麦克.费伊。蜷曲着身体坐在明凯被森林内一座山顶的花岗岩上。1999年9月20日,麦克.费伊深入共和国的丛林,跋涉455天、行径1930千米后才终于抵达加蓬的大西洋海岸,他艰辛的行程有了回报:加蓬总统奥马尔翻阅摄影师麦克的照片后,沿着费伊的探险路线建立了13座国家公园,加起来几乎占加蓬国土总面积的10%。 北大西洋1991年 探险家罗伯特.巴拉德在1985年发现了泰坦尼克号的最后安息处。在俄罗斯和平一号潜水艇的照明下,埃默里.克里斯托弗拍下了这张泰坦尼克号船首自海底深处浮现的影像。巴拉德后来在国家地理学会总部公布了这项发现。 巴基斯坦1996年 靠着一绳子悬吊在5730米的高空中,摄影师比尔.哈彻用相机拍下同行登山家在喀喇昆仑山脉川口塔峰攻顶的景象。“山边一直有岩石滑落,”他回忆道,“没多久你就会习惯了石头打在头盔上的声音。” 中国及尼泊尔洛子峰1963年 学会为纪念成立75周年,派出了珠穆朗玛峰美国探险队前往世界之巅。远征队成员在前往南坳营地途中,穿越险峻洛子峰。 学会赞助的探险队有19名登山家和32名夏尔巴向导,看起来就像一支准备包围大山的迷你军队。 美国新墨西哥州1960年 1960年8月16日,美国空军上尉乔.基廷杰从3.1万米高的平流层热气球吊舱一跃而下时,超过99%的地球大气层都在他脚下。这3万多米的垂直下降距离花了他13分45秒,他在打开降落伞后,于美国新墨西哥州沙漠中平缓着陆。 非洲刚过2008年 这只成年雄性大猩猩(称为“银背”)是一个低地大猩猩群体的大家长。为了慰劳自己的辛苦,他在沼泽里泡了好几个小时,有条不紊的拔掉植物的根,洗去上面的土,再津津有味的放进嘴巴里。 赤道几内亚比奥科岛2008年 非礼勿言? 乔尔.萨托因其拍摄的野生动物照片而著称,她以相机为武器,致力于保护自然地区以及仰赖这些地区支持的栖息地。为国家地理学会拍照已超过20年的萨托怀抱一项使命:他要记录所有收到威胁的物种和景象,希望让世人看到一个值得拯救的世界。 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2005年 一条长尾鲨被困在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中的刺网里,走到了生命的镜头。 管理不善,再加上过度捕捞,已使全球鱼群数量下降到危险低点。而伴随着这些惨淡的数据,经常是布莱恩.史凯瑞惊人的水下摄影作品。史凯瑞是《国家地理》杂志最亮眼的一位新兴水底摄影师,自1998年起成为杂志签约摄影师。 婆罗洲丹戎普丁保护区1980年 害怕脚下泡泡的红毛猩猩宝宝,紧紧攀在一岁的小婴儿宾提上。宾提是灵长类动物学家碧露蒂.高地卡斯的儿子。 肯尼亚1970年 任职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卡尔.埃克利,在阿西平原拍摄到这只正在休息的斑马的近距离特写,展现出惊人的细节。 以色列,耶路撒冷2008年 耶路撒冷旧城区的亚美尼亚天主教教堂里,老少二人携手合作,在复活节弥撒上生动的演出一曲管风琴二重奏。 艾德.卡什致力于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社会与政治议题。他曾说:“我投入的摄影主题,必须能激起我对人性与世界现状的热情,而我也深信静态影像具有改变人心的力量。”

国家地理杂志作品鉴赏

要求文章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把读者带入现场,设立编辑规范,做好每篇文章的大标题、小标题、引言、抽言等;要求把知识融于话题中,提出了“由头+知识”、“事件+知识”、“人物+知识”的模式和“记者+学者+诗人+哲学家”的文体。突出图片和地图独立语言的作用,图片与文字并重,版面达到1︰1。要求精心选取图片并大量选取大尺度的航拍片,写好每张图片说明,充分表达图片信息,保证有足够的文字量和空间。地图是杂志的地理特色,除常用的平面图和晕渲图外,大量采用三维地形图、卫星影像图和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以及手绘图等。2000年第8期首次在专辑中赠送大幅单张地图 区域综合性原则:以自然为核心的选题必须揭示其对人类的影响,而人文类选题的命脉则是梳理其兴衰传承的自然背景;差异演替性原则:所有自然的更替、人文的盛衰都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无论是“以今证古”还是“以古喻今”的地理思维,都需要展示大尺度的时空变化;原创首发原则:研究性的选题制度以及专家型的制作队伍,确保杂志内容的原创性;而互联网检查制度,又保证了发表内容的独家性。 一是要求杂志整体视觉设计风格的完整一致,保证杂志视觉形象的协调统一。二是强调信息传达的直接、有效。要求版面设计要有信息的切入点,要第一时间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自改版以来,逐步引入国际上行之有效的网格设计理念,遵循视觉规律,通过理性的设计将大量信息进行有效的规划和梳理,从而使编辑意图表现更加充分,读者阅读过程更加流畅。三是版面设计追求简约、灵性,有意味的设计形式,强调设计形式对内容的依附性,注重信息传达与阅读趣味之间的平衡,通过设计阅读的延展,拓展想象的空间,丰富阅读的体验。 2005年10月号选美中国特辑:“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厚达550页,专辑累积发行突破300万册,国家外文局将该期翻译成英、法、德、俄、日、韩、意、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由外文出版社出版,面向全世界发售。2006年10月号“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专辑410页,中文简体字发行突破100万册;英文版版权由境外公司取得,并以上下卷的形式在全球发行超过20万册;2007年10月号“塞北西域珍藏版”专辑366页;2008年10月号“东北专辑”386页;2009年10月“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400页。 “中国最美的地方”专刊2008年7月成为北京奥组委特选礼品 能否被公众认可和接受是决定传媒存亡兴衰的关键,而这又要以获得关注为前提。《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以来期平均发行量稳定在100万册以上。根据该刊总编李栓科先生提供的官方解释,这是因为他们始终践行了“内容为王”的原则,是内容自身的价值决定了销售。所谓重构常识也就是用新的观念来替代既有观念的常识地位。由于常识在公众知识的体系架构中具有这样的独特地位,使得对它的重构尝试必然会同时遇到双重境遇:在引来关注的同时也会遭来质疑。重构必然意味着要有所颠覆,而公开地试图对既有常识加以颠覆,本身就足以引来公众的关注。对于《中国国家地理》而言,以颠覆常识来吸引公众目光是它的常规战术。例如在它隆重举荐的“中国十大最美名山”中,不仅五岳有四座落选,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头并不是特别响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专号明确表示峨嵋青城并非是典型的蜀山,它们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当期销量明显上升。 “编辑部和经营部门是完全独立的,还是那句老话,内容为王。我们很少就一个内容去进行营销,而是内容自身的价值决定了我们的销售。”社长李栓科说。“景观大道”专辑带来的成功,印证了李栓科的话。而用编辑们的话来说,为了这个计划中的发行量,整个9月,他们就跟上了发条一样。说及“景观大道”的策划,李栓科介绍:“我们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国辽阔国土、壮丽山河的象征物,而寻找的结果是,发现大致沿着北纬30度线延伸的长达5000多公里的318国道是最佳选择。”而为了这个发现,杂志社不但派出了专门的考察队,还邀请了众多著名的作家、学者,分头探访。“对于一本杂志来讲,最重要的是编辑部,包括背后的专家支持。如果没有打不烂、揉不碎的编辑部,市场运营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伴随着内容的提升,是发行量和广告价格的增长。这一路走来,不能不提及杂志创刊55周年之际,持续一年之久的“中国最美的地方”的评选与报道。“其影响力远超我们的预想。”回顾那段经历,李栓科仍然很感慨。据介绍,杂志社首先组织了一个专家协会组、一个媒体组。专家协会组负责制定详尽的评选标准,跟媒体的合作则是希望在每一个省市都进行评选,“比如广东的一些媒体,组织当地的专家合作,并调动读者参与评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会员俱乐部组织了首次“青藏线龙脊行”会员户外科学考察活动,从此,参与会员户外科考的人数每年成倍递增。10月,《地理知识》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气魄和胆识来展示中华的博大。 6月,《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在台湾及大陆以外的其他地区发行,成为大陆地区惟一原创并由出版人购买版权发行他种文本的杂志。10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组建新的发行团队。 1月,《中国国家地理》日文版以《中国地理纪行》为刊名在日本上市发行,这是中国第一家在发达国家完整落地的媒体。1月,第一届发行年会召开,发行渠道由原来的40多家增长到70多家,发行市场数量比01年翻了两番。6月,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网正式开通,网站功能为每期杂志的内容介绍;地理论坛同时开放,简单的留言板功能。年底,《中国国家地理》首次广告客户答谢会在北京京城大厦举办。 6月,推出“典藏三峡”专辑,9月推出“四川专辑”,10月推出“青藏高原科考50年”不仅是CNG“认识中国”的高潮,也为以后10月特辑的推出奠定了基础。8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联合举办“回望阿尔金山20年”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开启CNG联合国内著名主流媒体共同关注原生态保护区的媒体联盟报道。杂志每月拥有固定会员人数达到1万。 1月,《中国国家地理》青少版《博物》创刊,她的宗旨是:博学成就梦想,知识改变人生。2月,《中国国家地理》发行量经bpa国际媒体公司认证7月,推出“大香格里拉”专辑,开始了CNG圈点中国的里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川藏线培训。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55周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青藏线培训。2-9月,联合全国31个省份的主流媒体开始“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3月,读者见面会南京站。4月,读者见面会西安站。5月,读者见面会广州站。6月,读者见面会上海站。7月,读者见面会北京站。10月,出版的纪念特刊“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选美中国”特辑创造了传媒界的奇迹,现已被翻译十种外文版本全球发行。10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55周年庆典在北京嘉里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及500多位嘉宾共飨盛典。 每月固定会员人数激增到2万6。《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南疆培训。3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杂志广东移动全线推出。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专辑,打造了一条属于国人的景观之路。此专辑也创造了高档杂志单期发行100万册的传媒界奇迹。10月10日,《中国国家地理》单期发行100万册庆典在北京华联印刷厂举行。启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校园基金”项目,支持高校环保社团的公益活动。11月,对公众免费开放的“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开讲。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北疆培训。1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作为中国移动惟一人文类手机报全国重点推出。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圈点大西北”专辑,用干旱半干旱区的地理概念带领国人重新认识西北。10月,圈点大西北图片展在北京东方新天地及上海正大广场巡回展出。 3月,与中华书局合作发行《中华遗产》杂志。5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电视在中国移动平台上线。6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内蒙徒步培训。6月,开启“触摸中国”之旅,对中国的八大极限进行全方位考察。推出《地震专辑》7月,港澳繁体字版创刊号上市。7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长李栓科先生作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参与奥运火炬传递活动。《选美中国》作为北京奥组委特选礼品。8月,中国国家地理网全新改版,域名正式变更。9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英文版创刊号上市。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东北专辑”特刊。12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盛大的庆典活动。12月,《中国国家地理》与《辽沈晚报》、《生活报》发起了征集最佳旅游线路的活动 1月 非著名山峰颁奖典礼在贵州举行,并得到了贵州日报社的大力支持,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王富玉出席了颁奖典礼。3月,中国国家地理与致远协创达成合作 共同推行“绿色工作”4个月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LAMER海蓝之谜共同主办了“珍爱海洋”摄影展。4月 举办第二届“飞羽瞬间”摄影大赛。6月 杂志社与Jeep共同完成“极致之旅”之“2010重返冰河时代”,对中国的冰川现状做了一次大规模的系统考察。7月 《中国国家地理》创刊60周年庆系列活动启动:收藏创刊号 寻找传读世家重温最有影响力的观点征集改变最大的地方首届“校园行知客”挑战赛10月 推出杂志社耗时1年制作的“海洋中国”专辑聚焦海洋。该期也是杂志总第600期。12月,中国国家地理IPAD全新客户端上线,用户可看到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博物杂志、行天下、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地理周报)等产品,《行天下》还增加了中国国家地理影视公司提供的视频延展内容。 1月9日 举办《中国国家地理》创刊60周年庆典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北京国贸大酒店隆重举行“中国国家地理六十周年庆典典礼”。与来自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学院及京城各大媒体的领导、院士专家、摄影师作者以及常年支持这本刊物的读者、广告商、发行商等近400位嘉宾共度60华诞。马艳丽和胡海泉出现在盛典现场。他们不仅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忠实粉丝,也是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保、提倡绿色出行的积极倡导者。此次他们接受邀请成为“中国国家地理荣誉会员”,将以更多的实际行动影响公众,共同珍爱我们的家园。2月,该刊刊发的关于千岛湖水下古城的报道引起各方关注。3月,社长李栓科获第一届优秀出版人物;杂志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3-4月,该刊推出上下两辑《盐专辑》,用精美的大图片展示了“盐是一种景观”和“盐与健康”的主题,其间恰逢日本地震海啸引发抢购盐的风潮,该专辑选题被网友赞誉为“未卜先知,想不火都不行。”6月,联手Jeep,完成“非凡故事路”的年度品牌活动。9月16日,举办最美山河水60年经典摄影作品展。12月荣获“全国新闻出版‘走出去’先进单位”称号。 4月,中国国家地理“百年追寻”图片展在伦敦举行5月,在香港举办“四川最美的地方”大型图片展11月,“中国国家地理号”首航南极 1月8日 举办“我们的2012”嘉年华6月6日“中国国家地理号”首航北极

内容很多,涉及到历史 地理 生物等等等等……我觉得有很大价值欣赏。这是国家地理百年纪念典藏全集的介绍和内容:一个不容错过的绝佳典藏品正式问世!它让您坐在家中就可以遨游世界、感受各地独特的风土民情,穿梭古今,走过历史,更带领您深入原始的野性世界。国家地理<百年纪念典藏>第一、二辑,精选全球纪录片领导品牌 – 国家地理一百部代表影片,主题内容包罗万象,让您一次珍藏。除了详实而深入的内容之外,专业的拍摄团队和世界级顶尖摄影师们,足迹行遍世界各个角落,甚至冒著生命危险,在刹那间捕捉令人瞠目结舌、惊叹不已的永恒画面,带给观众无比的影音视觉享受。包括寰宇采风、世界最后最美的地方、掠食王国、探险、历史怀旧、最喜欢的动物、生态巡礼、狂暴大地、珍稀动物、抢救生态、发现古文明、考古探险、军事战略等系列节目。◆片单明细:1.埃及:永恒之路、2.浴火重生、3.雨林、4.情同手足黑猩猩、5.重返喜马拉雅山、6.超视觉世界、7.北极冰原、8.黄石公园、9.巴拿马生态、10.大堡礁、11.澳洲袋鼠王国、12.神秘三角洲、13.埃及秘辛、14.饱受劫难的圣城、15.鬼斧神工巴里岛、16.西班牙之魂、17.伟大的印度铁路、18.飞越非洲、19.恐龙猎人、20.猫咪的秘密日记、21.好马一族、22.狂野的海豚、23.狗儿真奇妙、24.拯救大熊猫、25.时空大冒险、26.世纪探险家、27.茫茫深海铁达尼、28.南极冰原、29.神秘的地底世界、30.火车之恋、31.失落的马雅文明、32.世纪宝藏、33.非洲野生动物、34.澳洲动物探秘、35.虎域、36.鳄鱼王国、37.犀牛的哀歌、38.白狼、39.象族、40.美女与野兽-豹的故事、41.维苏威火山的阴影、42.国家地理百年纪念、43.俾斯麦战舰、44.超级摄影师、45.暗夜之王、46.非洲历险、47.眼镜蛇王、48.森蚺奇境、49.猫谜、50.沧海浮生记、51.猎鲨、52.爱尔兰骏马、53.捍卫花园、54.加拉帕哥髭蜥、55.窥探自然、56.深海搜奇、57.黑猩猩、58.小宇宙:致命一击、59.雨林顶探险家、60.丛林海战、61.伟大的吴哥窟、62.白宫、63.大雪崩、64.致命流沙、65.火山、66.愤怒的地球、67.杀人浪、68.气旋风暴、69.雪地之虎、70.安地斯山羊驼、71.美国频临绝种动物、72.喀拉哈里之狐、73.大海怪、74.加勒比海底世界、75.非洲古文明、76.中国大漠之宝、77.印度帝国、78.印加古城之迷、79.美索不达米亚文明、80.西藏禁地、81.珍珠港、82.自然的蜕变、83.与象共舞、84.孤鹰林白、85.生命之歌、86.深海探险队、87.中途岛战役、88.二次大战秘辛、89.巴拿马运河、90.兴登堡飞船、91.航向太空、92.超越颠峰、93.丝路、94.地中海沉船之迷、95.玛雅王国之秘、96.爱琴海古文明、97.冥界的呼唤、98.人类起源之迷、99.响尾蛇、100.鳄鱼的最后晚餐。

1、《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GeographicMagazine,或简称为《国家地理》)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官方杂志,在国家地理学会1888年成立后的9个月开始发行第一期。现在国家地理杂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一本杂志,其封面上的亮黄色边框及月桂纹图样已经成为其象征,同时这些标识也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注册商标。2、国家地理杂志每年发行12次(此杂志为月刊),每刊带有辅助地图。但偶尔有特版发行则不在此限。杂志的内容包括地理,科普文章,历史,文化,实事和照片。3、杂志现在的首席主编是著名的摄影记者克里斯·约翰斯(ChrisJohns),他曾经拍摄了大量关于非洲的照片。原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NelsonMandela)曾经为克里斯的书撰写了前言。约翰·格里芬(JohnQ.Griffin),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行政副总裁和国家地理杂志的主席主要负责本杂志英文版的所有事物。泰瑞·阿达姆森(TerryB.Adamson),另一名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专门负责法律事务和政府公关的行政副总裁主要负责杂志的国际版所有事务。国家地理杂志每个月以各种不同的语言出版9百万册,并拥有超过5千万的读者。

国家地理杂志摄影作品

您好,苏州国家地理展中的小女孩来源于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村落。这个村落名为“芒市”,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境内。这个村落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地区,居民主要以种植水果和经营旅游业为生。小女孩的名字叫做“芒果”,她是村落里的一个孤儿,由她的外祖父母抚养。在2015年,苏州国家地理展的策展人员在芒市村落进行采风时,发现了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并决定将她的形象作为展览的形象代言人。展览中的照片和视频展示了芒果和她的家人、村落以及这个地区的自然风光。通过展览,苏州国家地理展的策展人员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美丽而贫困的地区,以及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展览也呼吁人们关注并支持这个地区的发展,帮助当地居民脱贫致富,改善生活条件。

1. 小女孩的来源是苏州国家地理展的一张照片。2. 这张照片被拍摄于2015年,在苏州金鸡湖附近的一家餐厅,当时该女孩正在吃饭,被摄影师拍下照片,后来被苏州国家地理展选用。3. 这张照片在苏州国家地理展上展出后,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好评,成为苏州国家地理展的代表性作品之一。目前,这张照片已经成为苏州国家地理展的标志性作品之一,备受人们喜爱和追捧。

下载地址私信你了,点击右上消息可以看到

透过镜头——美国《国家地理》最伟大摄影作品集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保罗·马丁 《国家地理》读者4000万,相互差异之大难以想象;分布之广竟包括世界上每一国家。如此众多的读者语言不同,文化不同,世界观也不同,可谓一个地道的联合国。而尽管千差万别,我们的众多读者却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欣赏摄影,并乐此不疲。确实,无论曼哈顿人或莫斯科人,都能理解摄影图片中形象的意味深长的诉说。《国家地理》的老编辑约翰·奥利弗·拉·戈尔斯曾谓,图片凭借其交流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而在过去的113年中,很少有什么出版物曾像这本刊物那样,对摄影语言做出如此之大的贡献;它封面上的黄色框边是人人都熟悉的。 今天,国家地理学会档案馆收藏的摄影图片,或已发表,或未发表,总数达10500万幅,数量之大,令人瞠目结舌。这份馆藏涵盖了摄影媒介的全部历史,从罕见的玻璃质奥托克罗姆微粒彩屏干版,到胶卷底片和透明正片,再到先进的数码照片,无所不包。它们形象地记录了上一个世纪的世界—它在医学、科学和探险方面的成就……应该是你需要的吧

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哥们,是这张么?国家地理2010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全览

摄影Photography 一词是源于希腊语 φως phos(光线)和 γραφις 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 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的一句精辟的语言: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一般简称的摄影,即是用照相机,映像在底片,冲印底片成为单一相片,一张张作永久保存。但相片的影像是不动、无声,仅供人观赏其人物、意境,进而体会其涵义。今天世界上仍存留最早的一张照片可以追溯至1827年,出自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之手。

摄影之所以诞生,就是为了记录的目的。它诞生之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他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因此,从广义上说,摄影就是记录。

1848年5月5日,德国汉堡发生了一次大火,大火连烧了四天,比鸥乌和史特尔茨纳二人奔赴火场,拍下了有关废墟的许多照片,后来大多失散,仅存一幅。这次拍摄和这张照片是今天人们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照片。

摄影术的诞生是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运而生的,150多年来,它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速向高速、由手工向自动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但万变不离其宗,总也脱不开照相机和胶卷的传统模式,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在这张摄影大赛人物类获奖作品中,一个印度尼西亚农民驾着两头水牛在烂泥中狂飙,用大赛评委乔尔·萨尔托雷(Joel Sartore)的话说,这是一个“史诗般的场面”。据作者、香港摄影师陈国雄(Chan Kwok Hung)介绍,要想赢得这些一年一度的比赛,农民们通常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们相信赢得比赛会在即将到来的播种季节带来好运。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特约摄影师萨尔托雷说,“充满力量的动作,有趣的主题,软和的背景,这些因素的结合令这张照片脱颖而出。”2010年美国《国家地理》国际摄影大赛从2010年9月16日一直持续到11月30日,组委会从世界各地的摄影师手中收到了1.6万件摄影作品。

导语:借用不同的拍摄手法玩家仅仅是掌握了纪实摄影讲故事的手段,而更多的还需要我们在平时多去体验生活,多去观察我们的拍摄对象,这样你才能在拍摄的时候找到“讲故事”的切入点。那纪实摄影到底怎么拍呢?下面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吧!

·并非靠近而是贴近拍摄主题

在拍摄纪实照片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一张成功的纪实作品。相信每个人对于好片子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不过有一个传承的衡量标准那就是,一幅好的纪实片子应该首先给人足够的视觉冲击力,而之后要让人们逐渐发现这张片子背后的故事性,通过丰富的信息,让读者如果能够产生临场感那就是太完美的事儿了。

纪实摄影:让画面充满趣味性、故事性

其实说了这么多,无非是后来的同学将大师的话语又再次做了诠释。一幅好的纪实作品,应该该尽可能的从情感上靠近你的被拍对象,这样才更能让观看的人与照片里的内容产生感情的联系。

既然是这样,那自然我们在选择镜头和选择镜头语言上就要做到根据不同的表达手法来选择适当镜头来加以应用了。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在纪实摄影中,从广角到长焦,他们都具有怎样的镜头语言表达吧。

·根据意图需要选择合适的镜头

就像作家写小说一样,纪实报道摄影师实际上就是在用镜头为大家描绘着自己的所见所感。因此,镜头在这个时候就成了摄影师说话的工具。不同的镜头焦段,自然其表达的思想、意境也就全然不同了。

·广角语言:表现环境 诉说情感

通常,初学摄影的玩家都会认为广角,或者说20mm到35mm的镜头就是最好的人文纪实镜头,这虽然是大家公认的一个标准焦段。通过这一焦段的视角去看世界,我们会发现,这些镜头不仅具有很好的视觉张力表现,同时,更多的记录场景还让这些镜头成为最好的叙事工具。

广角:交代出拍摄的场景

·长焦语言:压缩场景 刻画细节

当然,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在里面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气势恢宏的历史大场景的描述,对于细小人物的刻画同样是引人入胜的点。而我们在拍摄纪实照片的时候,同样要遵循这一原则。

长焦:压缩场景刻画细节

综上所述,纪实摄影的原则就是用广角记录场景、描述现实,再用长焦刻画细节、为读者描绘出具体人物的情感波动。因此,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获得荷赛一等奖的新闻作品都充满了故事性的原因。

·广角纪实 让照片充满故事感

正如前文所说,广角镜头具有很好的视觉张力,同时更广的视觉角度也是对场景描述的最佳利器。既然知道了广角镜头的特性,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广角镜头。

广角纪实:交代环境 让画面充满故事感

14-24mm与16-35mm镜头

广角镜头是按照视角的划分,从24mm-40mm比标准50mm焦段略广的`镜头都可以称之为广角,随现代报道摄影风格的发展,现在14mm到24mm这些原本是超广角范畴的镜头,也开始运用到了纪实摄影当中了。当然熟悉广角镜头仅仅是我们开启广角纪实摄影大门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对广角镜头的叙述风格加以了解。

·打破构图常规 场景叙述放第一

这是一幅经典的广角纪实作品 交代了人物和城市的关系

这是一幅成功的新闻纪实作品

以上两张都是在表现场景,让大家知道这幅照片在何种背景下拍摄的成功案例。同时,人物的动作也各有特点,将人物在大环境中的位置刻画的淋漓尽致。通过研究两张作品的构图我们发现,摄影师都没有按照传统的三分构图方式拍摄,而都是采用了将人物压制在了画面的边缘,这是种打破旧有平衡的构图方式,但却是叙述场景的好方法。

·中置构图 突出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

国家地理旅行者杂志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将人像主题放置到画面的正中

通过上图,我们看到了两张成功的中置构图广角影像,中置构图在广角摄影中是比较常用的镜头语言。因为广角会将更多的场景信息收入镜头,因此很难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因此采取中置构图的手法是最佳突出主体的手法。

·长焦吊射 抓取大事件里的细节

聊完了广角,我们再来看看长焦镜头在纪实摄影中的应用。正如前文所将,长焦镜头由于其镜头的压缩特性,特别适合于去表现有矛盾冲突的场景,同时由于焦段够长,也是方便摄影师去迅速抓取大场景中的细节感动。

长焦适于表现有压缩感的场景

70-200mm焦段是大家最常见的长焦焦段 因此这一焦段的镜头产品也很多

说完了长焦镜头的特点,我们再来熟悉一下什么是长焦镜头。长焦镜头通常来说就是焦段要比50mm标准焦距更长的镜头,比如100mm拥有2倍于50mm的焦距,我们就可以称之为长焦,目前大家比较常见的长焦焦段有70-300mm/或者70-200mm焦段。

·长焦:压缩场景让画面充满冲突的趣味感

长焦镜头对于空间的压缩特性是这张照片的成功点

就像上面这张照片一样,太阳即将下山,诵经的教徒也即将结束自己的一天的斋戒行为,剪影和背景的太阳遥相呼应,让这张照片看上去非常的合乎情理。

·长焦:拉近被摄主体的距离 刻画细节

长焦镜头可以在不打扰被摄着的情况下拉近彼此的距离

在拍摄一些宗教仪式的时候,往往为了不打扰到参礼的信徒,所以笔者并不太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去使用广角进行拍摄,特别是在祭祀的会堂里,近距离拍摄往往也会被虔诚的信徒当作是亵渎的行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长焦吊射会是最为安全,也是对被拍的人最为尊重的行为。

·亦动亦静 让快门成为讲故事的工具

我们知道摄影艺术实际山就是一门光影与瞬间的艺术,只不过这个瞬间倒地有多长?我们既可以记录1/8000秒的极短一瞬,也可以一下记录下几个小时的光影流转。不管用什么样的快门速度,相机都会记录下光影流转的一瞬。而作为拍摄者的我们,则需要善加利用者“时间”这个概念。

·快门控制:亦动亦静 让画面充满动感

使用慢门拍摄

用高速快门凝固瞬间

动静结合 让照片更具矛盾冲突感

动静的结合 让照片充满动感

通过以上亦动亦静的照片对比,快门速度对于单张照片的影响已经非常清晰可见了。摄影师在拍摄第一张伊斯兰小孩儿的时候,采用了慢门拍摄,由于小孩儿在那一刻没有移动,所以才营造出了一种仿佛在人浪中的感觉。而后面一张小孩儿奔跑在阳光的中的瞬间,摄影师采用了至少1/80秒的高速快门,所以才将其凝固在了那道光线里。

·虚实结合 学会用景深来交代环境

通过对光圈的控制,我们可以做到对画面的景深进行控制的效果。通常来说,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当然光圈的大小并不是决定景深浅与深的关键,镜头的焦距与距离被拍物体的距离同样会影响景深。焦距越长景深也会越浅,同时距离越近也会产生浅景深的效果。既然了解了能够产生浅景深的这些条件,那么在拍摄纪实题材时,玩家只要稍加灵活应用光圈,就可以让光圈成为你叙事的最好伙伴了。

·长焦+浅景深 刻画细节的震撼力

911纪念仪式上手执国旗的场景

911纪念活动上 一个孩子吸引了摄影师的目光

以上两张照片,都是使用长焦镜头刻画新闻事件中细节表现的成功典范。因为这样的作品存在,让整个911纪念活动这个事件的本身充满了“悲伤”的色彩,这也符合整个911悼念活动的基调。

·全景深应用 让主体和环境融为一体

911纪念活动中 在刻满名字的祭奠墙上 一个悼念者走过

上面这张照片同样是911纪念活动组照里的一张,摄影师运用大广角表现了在狭小的纪念碑林里一位悼念者的北影,而结合小光圈的运用,近景的纪念碑与远处在建的新世贸大厦遥相呼应,给人一种重生的希望。

国家地理杂志和中国国家地理

一、创建时间不同

1、中国国家地理:1950年创刊于南京,原名《地理知识》,是关于地理的月刊,该刊的文章和图片经常被中央及地方媒体转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

2、国家地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于1888年10月,它由美国的一家非盈利科学教育组织“美国国家地理协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创办。

二、内容不同

1、中国国家地理: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有关地理的杂志。

2、国家地理:涉及到环境,森林砍伐,化学污染,全球变暖和濒危物种,一系列的主题远远超过了地理探索的好奇心。杂志发表的一些文章还重点涉及到历史和新产品,新技术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比如说一种金属,基因技术,食物和农产品或者是新的考古发现。

三、发行状况不同

1、中国国家地理:各种版本累计销售300万册。发行量及读者分析由世界权威BPA认证机构诚证国际传媒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和中国官方唯一认可的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提供第三方监测。

2、国家地理:杂志总体品牌多种版本的审计数据(包含印刷发行量和电子发行量)为3090万,总体包括主要版本如印刷版发行量、电子版本、应用程序、社交媒体、网站和NewsLetter,以及国际、全球和旅行者版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家地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国家地理

我个人还是觉得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比较好一些,中国国家地理里面好多东西对户外运动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如果你是一个户外爱好者不乏选择。不过里面的广告挺多的。

优点特点:1、《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于1950年创刊,1998年改版。2、《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杂志社隶属中国科学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家学者作为顾问,同时还有许多战斗在科考第一线的工作者与此杂志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jioayuwang

  • 索引序列
  • 国家地理杂志人像作品典范
  • 国家地理杂志作品鉴赏
  • 国家地理杂志摄影作品
  • 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 国家地理杂志和中国国家地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