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湖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版学报官网

湖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版学报官网

发布时间: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网

可以登录ei 中国网站查询最新的收录名录,2013年删除了好多期刊,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等好几个大学学报都给取消收录了,同时也新增了一些收录,比如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您说的这几种都在。数学类:1.数学学报 2.数学年刊.A辑 3.应用数学学报 4.计算数学 5.数学进展 6.数学研究与评论 7.系统科学与数学 8.数学物理学报 9.应用概率统计 10.工程数学学报 11.应用数学 12.数学杂志 13.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 14.模糊系统与数学 15.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16.数学季刊 17.工科数学(改名为:大学数学) 18.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19.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20.运筹学学报 21.数学教育学报自然科学综合类:1.科学通报 2.中国科学.A辑,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分成:中国科学.A辑,数学和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天文学) 3.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9.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10.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11.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12.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3.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14.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改名为:天津大学学报) 17.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8.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1.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2.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4.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6.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8.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9.自然科学进展 30.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31.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2.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33.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34.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5.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37.高技术通讯 3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39.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0.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41.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应用科学学报 43.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4.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46.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47.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9.北京化工大学学报(改名为: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0.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1.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52.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3.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54.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5.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6.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57.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8.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9.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0.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61.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2.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3.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64.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5.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6.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67.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68.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9.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70.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1.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2.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73.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4.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5.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76.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7.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8.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9.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0.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1.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82.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83.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4.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85.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86.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7.甘肃工业大学学报(改名为: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88.桂林工学院学报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的以矿物、冶金、材料、化学化工、机电、信息、地质、采矿、土木等专业学科为主的科技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其前身是《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收录情况被《工程索引》(EI Compendex)、《化学文摘》《金属文摘》《铝工业文摘》《科学文摘》《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文摘杂志》等国外知名检索刊物列为来源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冶金文摘》《中国机械工程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地质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有色金属文摘》等国内文摘刊物收录。被列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等国内数数据库。获奖情况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等、全国高校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评比一等奖、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等,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刊名: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主办:中南大学周期:月刊出版地:湖南省长沙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672-7207CN:43-1426/N邮发代号:42-19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用刊名: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南工业大学学报创刊时间:1956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SA 科学文摘(英)(2009)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EI 工程索引(美)(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1 投稿要求:1.1 来稿内容新颖,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文字精炼,无保密内容。投稿时需交原稿2份,并提交采用Word软件生成的电子文档。来稿在4个月内未收到处理结果,可自行改投它刊。1.2 论文内容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作者简介、通讯作者、文摘、关键词、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及与中文相应的英文部分(包括文题、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文摘、关键词)。1.3 在论文首页地脚处标注作者简介、通讯作者及及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包括第一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民族、籍贯、学历、职称、研究方向;通讯作者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学历、职称、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论文若有基金项目资助,请在论文首页脚处标注基金项目名称及其编号。1.31 论文篇幅(含正文、图、表、参考文献和摘要):一般不超过10000字。1.32 文稿版式:参照样文执行。1.33 中文文题一般不超过20字。1.34 全部作者姓名按署名顺序排列,姓名之间以“,”分隔。1.35 作者工作单位应写正式全称,不用简称,后加省名、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1.4 中文摘要达300~350个字,内容包括方法、结果、结论,要具体、详细,不能空泛而谈;英文摘要有与中文摘要对等的信息量(不少于150个实词,符号和缩略语应加以说明)。还应包括论文题名、作者姓名、单位、城市名及关键词的英文。1.5 关键词应有3~8个。词与词之间用“;”分隔。英文关键词:其内容、数量和顺序,均与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符号和缩略语应予说明。1.6 中图分类号应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查找。1.7 英文文题除第一字母及专有名词应大写以外,一律小写,第一个词不用冠词。1.8 作者姓名:顺序排列与中文相同;姓名之间以“,”分隔。中国作者姓名应按汉语拼音写法:分姓、名两部分;姓在前,名在后,均不缩写;两者之间,以空格分开;姓的全部字母大写,名的第一字母大写,其余小写。1.9 作者单位的英文应写正式全称,不用缩写。城市名和邮政编码后加国名。1.10 量的符号与量单位的符号:应格严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3102—93量与单位》,正确使用量的符号与量单位的符号;正确使用字符的正体和斜体;量的符号(如: x,y,z)、一般函数等用斜体。矢量(向量)、矩阵、张量的符号用黑斜体。1.11 SI词和量单位应该用正体,量数值与量单位之间空1/4汉字的间隔。数字一律用正体表示。1.12 前言不写编号和标题。前言内容应对前人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具体的归纳和总结,不笼统、空泛。前言中不出现图、表。1.13 图、表格、引文、公式、定理等的序号均要按其在正文中被引用的顺序,全文统一用阿拉伯数字按顺序连续编码。例:图1、表2、文献[3]、式⑷、定理5等。1.14 插图应随文给出,先见文后见图。1.141插图要有图号和简明扼要的图题。分图要有分图号和简明扼要的分图题。图题要有自明性,不空泛。1.142 直角坐标的函数图只画坐标,不画其他边框;坐标刻度方向朝图内。坐标刻度应等间距,分度值宜为整数。1.143 照片或灰度图:应主题鲜明,反差适当,边界规正,注明方向。图片需指明放大或缩小的比例时,应当在图上以标尺表示,而不应使用“倍数”或“分数”。1.15 表格(指量表)应采用三线表。“三线”指表头顶线、表头底线、数据表底线。1.151 表格应随文给出,先见文后见表。表格要有表格序号和简明扼要的表题。表题要有自明性,不空泛。1.16 参考文献只列出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新的、重要的、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数量不应少于15条。采用顺序编码制。为便于国际检索,要求将非英文的参考文献译成英文(即中文文献还需附对应的英文文献)。1.161 中外作者的姓名一律“姓前名后”。其中:国外作者姓用全称,名字部分用缩写,缩写后不加缩写点。1.7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中南大学 邮编:410083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2 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2.1 连续出版物:[标引序号] 作者.文题[J].期刊名,年,卷(期):起始页码-终止页码.[1]刘文辉,张新明,李惠杰,等.固溶处理对7A55铝合金断裂韧性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8⑴:41-45.2.2 专 著:[标引序号] 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2] 邱冠周,姜 涛,蔡汝卓,等.冷固结球团直接还原[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2.3 译 著:[标引序号] 作者.书名[M].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3]康塔尼克.数据挖掘:概念、模型、方法和算法[M].闪四清,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4 论文集:[标引序号] 作者.论文名[C]//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终止页码.[4] MA Ting-xi,LU XUE-shu.Computer aided analysis of the penetration of mounted tillage implement[C]//ZHANG Wei,GUO Pei-yu,ZHANG Sen-wen.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rural development.Beijing: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1992:157-160.2.5 学位论文:[标引序号] 作者.论文名[D].所在城市:保存单位,年.[5]张邦胜.新型硫化剂制备硫代钼酸根的试验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冶金科学与工程系,2001.2.6 专 利:[标引序号] 作者.专利名:国别,专利号[P].发告日期或公开日期.[6]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法:中国,881056073[P].1989-07-26.2.7 技术标准:[标引序号] 技术标准号,技术标准名称[S].[7] GB 6432—86,饲料粗蛋白的测定方法[S].2.8 技术报告:[标引序号] 作者.报告名[R].所在城市:单位,年.[8]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貌岸然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2.9 报纸文章:[标引序号] 作者.文题[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9]王 静.管理教育更应重视本科生[N].科学时报,2002-06-13(B1).

第四编 自然科学(十一)N/Q,T/Y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表1、科学通报 2、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4、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11、中国科学.E 辑 12、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3、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4、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5、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自然科学进展 17、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18、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高技术通讯 21、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2、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6、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7、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9、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重庆大学学报) 31、天津大学学报 32、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3、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34、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35、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7、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8、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9、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40、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42、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3、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44、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46、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7、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49、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50、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1、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52、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53、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4、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5、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56、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7、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8、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9、应用科学学报 60、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61、中国科学.G 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62、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4、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5、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6、华东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 67、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68、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9、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0、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1、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2、桂林工学院学报 73、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4、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6、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7、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78、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79、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80、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改名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2、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3、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4、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8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8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7、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8、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9、自然杂志 90、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1、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92、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3、科技通报 94、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5、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6、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97、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98、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9、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0、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1、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2、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3、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104、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5、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6、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7、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8、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109、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110、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1、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112、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113、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114、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115、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6、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7、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118、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9、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120、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以上都是2008 年版中文核心期刊

湖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版学报官网

长沙理工大学2003年9月成立建筑系,2006年5月更名为长沙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院前身为长沙交通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于1995年创建,学制四年;1997年,学制改为五年。2000年成立建筑系,同年开始挂靠结构工程专业,招收建筑学硕士研究生;2001年,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学制四年(2003年划入设计艺术学院);2002年增设城市规划专业,学制四年。2001年,长沙交通学院管理系设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3年该专业划入建筑系。2003年9月成立长沙理工大学建筑系,下设建筑学、城市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三个专业。2004年开始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目前共有在读本科生804人,专职教师3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16人,教师平均年龄31岁左右,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到73%,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层次合理,综合素质过硬,作风严谨务实,能力强、年轻化的师资队伍。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有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建筑美术、城市规划5个教研室和建筑设计研究所、建筑技术研究所、城乡发展规划研究所3个研究所,以及学院实验中心。学院实验中心包括图形图像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画室、地理与资源环境综合实验室、城市规划与景观综合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实验教学用房面积达800平方米,拥有各类教学科研仪器134台,总值达122万元,设备管理规范,有健全的设备管理制度。近年来,我院科研工作有较大进步,科研项目立项达20多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6项,湖南省科技厅一般项目2项,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立项3项,其他纵、横向项目5项,2005年全院科研经费达到100万。全院公开发表科研和教研教改论文年均70余篇;出版专著3本。教研教改项目立项10项,其中校级重点教研教改项目2项,获校级教研教改项目一等奖1项,省级以上教研教改获奖项目3项,获校级教学优秀奖2项。2006年严钧副教授获第十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奖1项。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教学为主的方针,始终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放在第一位。本着为学生、为社会负责的态度,我们切实加大教学投入,努力加强教学教改力度,苦心孤诣地提高本科教育水平。在高校大规模扩招的教育环境下,我们的学生素质在激烈的竞争中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2003年开始,广州加拿大筑原设计事务所在我院设立了“筑原建筑设计奖学金”。近年来,我院学生在全国性学习竞赛中捷报频传、高歌猛进,2002~2005年在全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优秀作业评选活动中,我院连续4年有9项作业获奖;2006年获“U+L”全国城市规划专业大学生设计竞赛三等奖1项;2人获湖南省三好学生称号;2003~2005年先后有6人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三等奖;2人次获国家奖学金一、二等奖,以及其他各项学习竞赛等。这些奖励为我校赢得巨大荣誉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我院的知名度。另外,我们以活跃校园文化为宗旨,以拓展学生素质为目的,以多姿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发掘自我潜力、展示自我风采、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团学工作有声有色,第二课堂活动五彩斑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怀着对明天的美好憧憬,对未来的无限希望,我们将坚忍不拔、排除万难、负重前行,用无怨无悔的青春和汗水谱写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更加辉煌的篇章!专业介绍: 建筑学专业 学制五年。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建筑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土建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具有独立进行项目的策划、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设计意图表达和多设计工种间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才型、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在设计部门从事设计工作,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等,以及相关的管理、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是国家根据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和城乡建设与规划的实际情况及社会需要于1998年起新设置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学制四年,2001年长沙交通学院设立该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企事业单位、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及学校从事资源开发利用、城乡规划、区域规划、环境监控与保护、土地管理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科研及教学工作。城市规划专业 学制四年。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工程规划设计与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工程项目策划、规划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城市规划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主要在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城市规划、建筑等设计与管理,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并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 沈阳建筑大学曾隶属于国家建设部, 2000 年划归辽宁省管理,实行省部共建。建校历史可追溯到1948年成立的东北兵工专门学校。学校是以建筑土木学科为优势,集工、管、理、文、农、法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总占地面积 1832.7亩,建筑面积 63.68万平方米。位于沈阳浑南新区的主校区占地面积 1428.6亩,建筑面积 37.17万平方米。主校区规划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规划布局合理,建筑形式现代、质朴、简练,功能设施齐全。教学区为网格式、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庭院组合,有利于资源共享和学科交流。一座长达 756 米的亚洲第一长廊将教学区、图书馆、 实验区、办公区、生活区等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学校拥有开放式图书馆、国内首座建筑博物馆、多功能体育中心(包括:游泳馆、篮排球馆、乒乓球馆、体操馆、文娱馆)、方便快捷的校园网和有线电视网。 学校设有15 个学院,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7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407人、硕士及以上学位459人。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11人,硕士生导师350人。学校目前有各类在校生23000人,其中本科生15800人、研究生1500人。 学校为教育部批准的联合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单位,有1个联合培养博士点,6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30个硕士点,学校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在建筑与土木工程等 6个工程领域招收工程硕士生。本科教育包括六大学科门类的35个专业,建筑学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分别通过了国家级的专业评估,均为辽宁省省级示范专业。学校招生范围覆盖31个省区,其中在11个省区进入一批次录取,在辽宁省有13个专业进入一批次录取。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点单位之一。 学校2002-2006年的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5年在辽宁省高校名列前茅。 “十五”期间,学校获得科技总经费12623.5万元,累计科研立项 1000 余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近 400 项, 115 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并于2005年被美国工程索引(EI)确定为核心刊源。2004、2005两年学生申请专利176项,列辽宁省高校之首。学校有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与20多个国家的4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或科研、合作办学关系,是国家教育部选定的招收国内访问学者单位,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可以招收外国留学生学校。学校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十五”以来,学校承担教改立项国家级8项,省部级69项。“十五”期间编写并出版教材、著作144部,教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56项。 2005 年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医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位于长江之滨的武汉市。武汉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到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1958年,学校开始设置本科。1995年5月,经原国家教委,冶金工业部批准,由三所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9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80多万册。设有17个学院,设置44个本科专业。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有3个博士学位点、25个硕士学位点及10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1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并建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及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目前各类在校学生3万余人。 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湖北省属重点多科性大学,其前身是由原湖北轻工业学院和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于1984年合并组建的湖北工学院。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湖北工学院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学校是湖北省“七五”、“八五”、“九五”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十五”计划骨干建设高校,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武汉市绿化红旗单位。 湖北工业大学座落在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校本部位于武昌南湖,艺术设计学院位于武昌马房山,机电研究设计院位于武昌石牌岭。校园占地面积1600亩,校舍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8000万元。图书馆藏书资料106万册,中外文期刊2000余种。后勤服务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18人,其中教授104人,副教授319人,硕士生导师107人,受聘于重点院校的博士生导师7人,聘请校外兼职教授74人。有楚天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27人分别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湖北省“111”人才工程、湖北省高校新世纪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24人获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7人分别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湖北省优秀教师、湖北省劳动模范和湖北名师荣誉称号,3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花园式的校园里,一座座现代化建筑风格的教学大楼、科技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体育馆矗立其间,楼宇间绿草如茵,树影婆娑,环境幽静宜人,是育人、成才和科技创新的理想园地。 学校现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管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商贸学院、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体育部及机电研究设计院等16个院(部)级教学单位及科研机构。同时,学校还设有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中。英湖北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湖北省高等学校工程实训中心、湖北省产品质量检验基地、湖北省城市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学校设有37个本科专业, 1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10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时,拥有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和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参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全国5所重点大学若干学科的博士生培养工作。各类在校学生20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800余人。 学校重视开展科研和对外交流活动。近几年来共承担包括国家“火炬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级重点攻关计划等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836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发明奖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和社会科学奖104项。学校先后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派出并接受留学生。 湖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以包装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高等学校。1996 年通过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2003 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坐落在南方工业重镇湖南省株洲市,校园环境幽雅,交通十分便利。一、历史沿革 湖南工业大学的前身为株洲工学院。株洲工学院建校于1979年,经历了株洲大学、中国包装工程学院(筹)、株洲工学院的变迁,原隶属于中国包装总公司,2000年高校体制改革后,实行以湖南省和中国包装总公司、中国包装联合会共建的新体制,是我国目前唯一以包装为办学特色的高等院校,素有“中国包装教育的旗帜”、“中国包装人才的摇篮”、“中国包装科研的基地”之称。 2003年7月17日,省长办公会议决定以株洲工学院为基础,整合株洲的高等教育资源,筹建湖南工业大学,为湖南工业化、包装的现代化和株洲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服务。2004年8月18日,教育部批准筹建湖南工业大学。依靠省、市政府以及中国包装总公司的大力支持,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观,办学实力大幅提升。2005年11月17日,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派出9人专家组来校对湖南工大筹建情况进行评估,一致同意提交教育部会议表决; 12月29日,教育部组织50名专家在南京投票表决,会议全票通过株洲工学院更名为湖南工业大学;2006年2月14日,教育部正式发文,同意株洲工学院更名为湖南工业大学。二、基本情况 学校占地面积3700亩,分为东、西两校区;现有校舍面积74.2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9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94万册;拥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体育场馆。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822人(其中新校区7000人),教职工2100人,其中专任教师1450人,具备正高职称的158人,副高职称的621人,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479人,在读博、硕士402人,聘有4名院士、20余名教授为兼职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6 人;湖南省“ 121 人才工程”、“百人工程”及学科带头人 15 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和培养对象 21 人。另外,有硕士生导师 47 人,兼职博士生导师 8 人。 学校现有硕士点19个,其中一级学科2个;联合培养博士点10个,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学科覆盖工学、文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等7大学科门类;现有4个省级重点专业,46个本科专业,其中7个教育部确立的“国家管理专业”、14个湖南省确立的“热门专业”;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 三、办学特色 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第一位,并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是包装教育特色。基本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包装专业体系,设立了包装工程等4个包装类专业和包装设计等12个专业方向,编写了3套34本全国包装类通用教材,建立了11个包装类实验室,对包装学科体系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以包装特色学科为龙头,环境、材料、机械、自控、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大大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同时学校在全国包装教育中也起着龙头和核心作用,教育部全国高校包装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中国包装技术培训中心均设在学校,学校均为主任单位,学校还是我国第一个被国际包装学会(IAPRI)接纳的会员单位。在加强包装学科建设、完善包装教育体系的同时,学校注重包装科学研究,承担了大量的包装科研项目,取得了大批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为推动我国包装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二是实践教学特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推动全程化、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在校内建设了6个生产实习基地和开放型、创新型实验室;在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广东中山建立了由60余家企业组成的实践教学基地——中山包装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和课外创新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校获2002年度全国大学生CCTV英语比赛团体一等奖,获2003年全国机器人大赛亚军,获2004年韩国釜山举行的第九届国际机器人赛亚军,获200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二等奖。由于学校注重办学特色,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生源状况和学生就业历年来都在全省高校名列前茅。 三是贫困助学特色。为了支持并鼓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克服生活困难,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学校设立了湖南工业大学特困生助学基金会。目前有20多家企业加入了基金会,筹措资金达100万元。每年都有一批特困学生得到资助。 四、人才培养 学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822人。学校下设 16 个二级学院(系)(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包装与印刷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传播系、电气工程系、法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科技学院、社会科学部、体育部、土木工程系、外语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中山包装学院、财会学院),现有本科专业 46 个(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 ( 引导 ) 、测控技术与仪器、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 ( 引导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英语、新闻学、广告学、艺术设计、动画、艺术设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等,分布在工学、人文学科、管理学、理学、社会学科等 5 大学科门类和 17 个一级学科之中,其中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艺术设计、自动化 4 个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艺术设计、包装工程、印刷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自动化、广告学 7 个专业为国管专业。设有机械设计及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企业管理、材料学、设计艺术学等 19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机械设计与理论、材料学、设计艺术学被批准为湖南省“十五”重点建设学科。初步建成了以包装类专业为主体、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和优势学科群。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以教育创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了一批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施了“ 3+1 ”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与中山张家边企业集团、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等单位共同创建的“中山包装学院”,为包装类专业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开放式平台,是工科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模式。学校注重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得到优化,“现代包装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 14 项,其中一等奖 2 项。在全国和湖南省大学生各类竞赛活动中,我校学生表现出了良好的综合素质,获得了上百项荣誉。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 95% , 2003 年名列湖南省高校第一,其中包装设计、印刷工程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学校新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得到教育部、湖南省的充分肯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0 年 11 月教育部在三峡召开的 “全国大学生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会议”上我校作了大会典型发言; 2001 年 7 月,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率本省高校领导 120 人考察了中山包装学院并推广其经验; 2001 年 10 月湖南省教育厅在我校召开了全省高校教学工作现场会;全国先后有 30 余所高校的领导、专家来我校考察、交流;《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将我校誉为“中国包装教育的旗帜”、“中国包装人才的摇篮”、“中国包装科研的基地”。 五、科学研究学校实施了“科技创新工程”,科研投入与奖励力度逐年增大,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学校建立了“中国包装设计专业中心”、“湖南省包装经济研究基地”、“湖南省现代包装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基地”三个具有包装特色的科研基地和“包装工程设计研究院”、“现代水射流技术研究所”、“环境保护研究所”等 33 个研究院所。2001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4项,省部级项目46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6项、国家专利44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近五年出版学术专著、教材432部,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843篇,2003年以来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312篇;主持“包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其中“智能图像信息处理方法及其在工业系统中的应用”、“决策应用软件开发平台 Smart Decision ”、“交流传动系统及其高性能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成了7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分别是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绿色包装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高压水射流湍流应用技术及设备实验室、中国包装总公司重点实验室、包装新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六、对外合作学校实行开放式办学,重视和外界的联系,与中南大学等 10 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与德国斯图加特媒体大学、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和法国兰斯大学等 4 所海外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聘请美、德、日、澳等 10 多个国家的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并与德、美、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36 家包装、印刷企业开展厂校协作办学。 学校还长期与地方大中型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联合攻关,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目前,学校依托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新校区的优势,正在积极探索高校校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新模式。

当然算,但分量都不算大!

长沙理工大学2003年9月成立建筑系,2006年5月更名为长沙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院前身为长沙交通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于1995年创建,学制四年;1997年,学制改为五年。2000年成立建筑系,同年开始挂靠结构工程专业,招收建筑学硕士研究生;2001年,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学制四年(2003年划入设计艺术学院);2002年增设城市规划专业,学制四年。2001年,长沙交通学院管理系设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3年该专业划入建筑系。2003年9月成立长沙理工大学建筑系,下设建筑学、城市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三个专业。2004年开始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目前共有在读本科生804人,专职教师3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16人,教师平均年龄31岁左右,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到73%,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层次合理,综合素质过硬,作风严谨务实,能力强、年轻化的师资队伍。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有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建筑美术、城市规划5个教研室和建筑设计研究所、建筑技术研究所、城乡发展规划研究所3个研究所,以及学院实验中心。学院实验中心包括图形图像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画室、地理与资源环境综合实验室、城市规划与景观综合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实验教学用房面积达800平方米,拥有各类教学科研仪器134台,总值达122万元,设备管理规范,有健全的设备管理制度。近年来,我院科研工作有较大进步,科研项目立项达20多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6项,湖南省科技厅一般项目2项,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立项3项,其他纵、横向项目5项,2005年全院科研经费达到100万。全院公开发表科研和教研教改论文年均70余篇;出版专著3本。教研教改项目立项10项,其中校级重点教研教改项目2项,获校级教研教改项目一等奖1项,省级以上教研教改获奖项目3项,获校级教学优秀奖2项。2006年严钧副教授获第十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奖1项。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教学为主的方针,始终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放在第一位。本着为学生、为社会负责的态度,我们切实加大教学投入,努力加强教学教改力度,苦心孤诣地提高本科教育水平。在高校大规模扩招的教育环境下,我们的学生素质在激烈的竞争中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2003年开始,广州加拿大筑原设计事务所在我院设立了“筑原建筑设计奖学金”。近年来,我院学生在全国性学习竞赛中捷报频传、高歌猛进,2002~2005年在全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优秀作业评选活动中,我院连续4年有9项作业获奖;2006年获“U+L”全国城市规划专业大学生设计竞赛三等奖1项;2人获湖南省三好学生称号;2003~2005年先后有6人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三等奖;2人次获国家奖学金一、二等奖,以及其他各项学习竞赛等。这些奖励为我校赢得巨大荣誉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我院的知名度。另外,我们以活跃校园文化为宗旨,以拓展学生素质为目的,以多姿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发掘自我潜力、展示自我风采、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团学工作有声有色,第二课堂活动五彩斑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怀着对明天的美好憧憬,对未来的无限希望,我们将坚忍不拔、排除万难、负重前行,用无怨无悔的青春和汗水谱写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更加辉煌的篇章!专业介绍: 建筑学专业 学制五年。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建筑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土建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具有独立进行项目的策划、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设计意图表达和多设计工种间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才型、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在设计部门从事设计工作,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等,以及相关的管理、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是国家根据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和城乡建设与规划的实际情况及社会需要于1998年起新设置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学制四年,2001年长沙交通学院设立该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企事业单位、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及学校从事资源开发利用、城乡规划、区域规划、环境监控与保护、土地管理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科研及教学工作。城市规划专业 学制四年。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工程规划设计与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工程项目策划、规划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城市规划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主要在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城市规划、建筑等设计与管理,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并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 沈阳建筑大学曾隶属于国家建设部, 2000 年划归辽宁省管理,实行省部共建。建校历史可追溯到1948年成立的东北兵工专门学校。学校是以建筑土木学科为优势,集工、管、理、文、农、法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总占地面积 1832.7亩,建筑面积 63.68万平方米。位于沈阳浑南新区的主校区占地面积 1428.6亩,建筑面积 37.17万平方米。主校区规划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规划布局合理,建筑形式现代、质朴、简练,功能设施齐全。教学区为网格式、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庭院组合,有利于资源共享和学科交流。一座长达 756 米的亚洲第一长廊将教学区、图书馆、 实验区、办公区、生活区等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学校拥有开放式图书馆、国内首座建筑博物馆、多功能体育中心(包括:游泳馆、篮排球馆、乒乓球馆、体操馆、文娱馆)、方便快捷的校园网和有线电视网。 学校设有15 个学院,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7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407人、硕士及以上学位459人。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11人,硕士生导师350人。学校目前有各类在校生23000人,其中本科生15800人、研究生1500人。 学校为教育部批准的联合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单位,有1个联合培养博士点,6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30个硕士点,学校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在建筑与土木工程等 6个工程领域招收工程硕士生。本科教育包括六大学科门类的35个专业,建筑学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分别通过了国家级的专业评估,均为辽宁省省级示范专业。学校招生范围覆盖31个省区,其中在11个省区进入一批次录取,在辽宁省有13个专业进入一批次录取。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点单位之一。 学校2002-2006年的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5年在辽宁省高校名列前茅。 “十五”期间,学校获得科技总经费12623.5万元,累计科研立项 1000 余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近 400 项, 115 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并于2005年被美国工程索引(EI)确定为核心刊源。2004、2005两年学生申请专利176项,列辽宁省高校之首。学校有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与20多个国家的4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或科研、合作办学关系,是国家教育部选定的招收国内访问学者单位,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可以招收外国留学生学校。学校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十五”以来,学校承担教改立项国家级8项,省部级69项。“十五”期间编写并出版教材、著作144部,教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56项。 2005 年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医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位于长江之滨的武汉市。武汉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到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1958年,学校开始设置本科。1995年5月,经原国家教委,冶金工业部批准,由三所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9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80多万册。设有17个学院,设置44个本科专业。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有3个博士学位点、25个硕士学位点及10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1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并建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及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目前各类在校学生3万余人。 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湖北省属重点多科性大学,其前身是由原湖北轻工业学院和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于1984年合并组建的湖北工学院。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湖北工学院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学校是湖北省“七五”、“八五”、“九五”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十五”计划骨干建设高校,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武汉市绿化红旗单位。 湖北工业大学座落在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校本部位于武昌南湖,艺术设计学院位于武昌马房山,机电研究设计院位于武昌石牌岭。校园占地面积1600亩,校舍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8000万元。图书馆藏书资料106万册,中外文期刊2000余种。后勤服务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18人,其中教授104人,副教授319人,硕士生导师107人,受聘于重点院校的博士生导师7人,聘请校外兼职教授74人。有楚天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27人分别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湖北省“111”人才工程、湖北省高校新世纪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24人获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7人分别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湖北省优秀教师、湖北省劳动模范和湖北名师荣誉称号,3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花园式的校园里,一座座现代化建筑风格的教学大楼、科技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体育馆矗立其间,楼宇间绿草如茵,树影婆娑,环境幽静宜人,是育人、成才和科技创新的理想园地。 学校现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管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商贸学院、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体育部及机电研究设计院等16个院(部)级教学单位及科研机构。同时,学校还设有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中。英湖北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湖北省高等学校工程实训中心、湖北省产品质量检验基地、湖北省城市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学校设有37个本科专业, 1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10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时,拥有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和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参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全国5所重点大学若干学科的博士生培养工作。各类在校学生20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800余人。 学校重视开展科研和对外交流活动。近几年来共承担包括国家“火炬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级重点攻关计划等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836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发明奖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和社会科学奖104项。学校先后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派出并接受留学生。 湖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以包装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高等学校。1996 年通过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2003 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坐落在南方工业重镇湖南省株洲市,校园环境幽雅,交通十分便利。一、历史沿革 ??湖南工业大学的前身为株洲工学院。株洲工学院建校于1979年,经历了株洲大学、中国包装工程学院(筹)、株洲工学院的变迁,原隶属于中国包装总公司,2000年高校体制改革后,实行以湖南省和中国包装总公司、中国包装联合会共建的新体制,是我国目前唯一以包装为办学特色的高等院校,素有“中国包装教育的旗帜”、“中国包装人才的摇篮”、“中国包装科研的基地”之称。 ??2003年7月17日,省长办公会议决定以株洲工学院为基础,整合株洲的高等教育资源,筹建湖南工业大学,为湖南工业化、包装的现代化和株洲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服务。2004年8月18日,教育部批准筹建湖南工业大学。依靠省、市政府以及中国包装总公司的大力支持,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观,办学实力大幅提升。2005年11月17日,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派出9人专家组来校对湖南工大筹建情况进行评估,一致同意提交教育部会议表决; 12月29日,教育部组织50名专家在南京投票表决,会议全票通过株洲工学院更名为湖南工业大学;2006年2月14日,教育部正式发文,同意株洲工学院更名为湖南工业大学。二、基本情况 ??学校占地面积3700亩,分为东、西两校区;现有校舍面积74.2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9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94万册;拥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体育场馆。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822人(其中新校区7000人),教职工2100人,其中专任教师1450人,具备正高职称的158人,副高职称的621人,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479人,在读博、硕士402人,聘有4名院士、20余名教授为兼职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6 人;湖南省“ 121 人才工程”、“百人工程”及学科带头人 15 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和培养对象 21 人。另外,有硕士生导师 47 人,兼职博士生导师 8 人。 ??学校现有硕士点19个,其中一级学科2个;联合培养博士点10个,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学科覆盖工学、文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等7大学科门类;现有4个省级重点专业,46个本科专业,其中7个教育部确立的“国家管理专业”、14个湖南省确立的“热门专业”;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 三、办学特色 ??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第一位,并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是包装教育特色。基本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包装专业体系,设立了包装工程等4个包装类专业和包装设计等12个专业方向,编写了3套34本全国包装类通用教材,建立了11个包装类实验室,对包装学科体系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以包装特色学科为龙头,环境、材料、机械、自控、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大大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同时学校在全国包装教育中也起着龙头和核心作用,教育部全国高校包装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中国包装技术培训中心均设在学校,学校均为主任单位,学校还是我国第一个被国际包装学会(IAPRI)接纳的会员单位。在加强包装学科建设、完善包装教育体系的同时,学校注重包装科学研究,承担了大量的包装科研项目,取得了大批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为推动我国包装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二是实践教学特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推动全程化、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在校内建设了6个生产实习基地和开放型、创新型实验室;在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广东中山建立了由60余家企业组成的实践教学基地——中山包装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和课外创新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校获2002年度全国大学生CCTV英语比赛团体一等奖,获2003年全国机器人大赛亚军,获2004年韩国釜山举行的第九届国际机器人赛亚军,获200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二等奖。由于学校注重办学特色,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生源状况和学生就业历年来都在全省高校名列前茅。 ??三是贫困助学特色。为了支持并鼓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克服生活困难,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学校设立了湖南工业大学特困生助学基金会。目前有20多家企业加入了基金会,筹措资金达100万元。每年都有一批特困学生得到资助。 四、人才培养 ??学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822人。学校下设 16 个二级学院(系)(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包装与印刷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传播系、电气工程系、法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科技学院、社会科学部、体育部、土木工程系、外语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中山包装学院、财会学院),现有本科专业 46 个(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 ( 引导 ) 、测控技术与仪器、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 ( 引导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英语、新闻学、广告学、艺术设计、动画、艺术设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等,分布在工学、人文学科、管理学、理学、社会学科等 5 大学科门类和 17 个一级学科之中,其中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艺术设计、自动化 4 个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艺术设计、包装工程、印刷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自动化、广告学 7 个专业为国管专业。设有机械设计及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企业管理、材料学、设计艺术学等 19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机械设计与理论、材料学、设计艺术学被批准为湖南省“十五”重点建设学科。初步建成了以包装类专业为主体、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和优势学科群。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以教育创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了一批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施了“ 3+1 ”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与中山张家边企业集团、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等单位共同创建的“中山包装学院”,为包装类专业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开放式平台,是工科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模式。学校注重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得到优化,“现代包装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 14 项,其中一等奖 2 项。在全国和湖南省大学生各类竞赛活动中,我校学生表现出了良好的综合素质,获得了上百项荣誉。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 95% , 2003 年名列湖南省高校第一,其中包装设计、印刷工程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学校新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得到教育部、湖南省的充分肯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0 年 11 月教育部在三峡召开的 “全国大学生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会议”上我校作了大会典型发言; 2001 年 7 月,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率本省高校领导 120 人考察了中山包装学院并推广其经验; 2001 年 10 月湖南省教育厅在我校召开了全省高校教学工作现场会;全国先后有 30 余所高校的领导、专家来我校考察、交流;《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将我校誉为“中国包装教育的旗帜”、“中国包装人才的摇篮”、“中国包装科研的基地”。 五、科学研究??学校实施了“科技创新工程”,科研投入与奖励力度逐年增大,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学校建立了“中国包装设计专业中心”、“湖南省包装经济研究基地”、“湖南省现代包装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基地”三个具有包装特色的科研基地和“包装工程设计研究院”、“现代水射流技术研究所”、“环境保护研究所”等 33 个研究院所。2001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4项,省部级项目46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6项、国家专利44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近五年出版学术专著、教材432部,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843篇,2003年以来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312篇;主持“包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其中“智能图像信息处理方法及其在工业系统中的应用”、“决策应用软件开发平台 Smart Decision ”、“交流传动系统及其高性能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成了7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分别是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绿色包装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高压水射流湍流应用技术及设备实验室、中国包装总公司重点实验室、包装新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六、对外合作??学校实行开放式办学,重视和外界的联系,与中南大学等 10 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与德国斯图加特媒体大学、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和法国兰斯大学等 4 所海外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聘请美、德、日、澳等 10 多个国家的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并与德、美、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36 家包装、印刷企业开展厂校协作办学。 ??学校还长期与地方大中型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联合攻关,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目前,学校依托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新校区的优势,正在积极探索高校校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新模式。

985工程”学校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高等教育建设工程。目的是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985大学学报的含金量也是很高的,那么有哪些容易发表的985大学学报呢?这里为大家推荐的几本: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985大学学报可咨询网站在线客服。《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主要发表校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创刊于1955年7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55年,双月刊,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出版。《西北工业大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57年,由西北工业大学主办。本刊为综合性工业技术刊物。主要发表该校科研成果,包括航空航天、热能工程、电子工程论文。《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30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月刊)创刊于1956年,是由教育部主管、湖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985工程”学报期刊投稿一般难度较大,作者可亲自投稿,也可以联系咨询本平台在线客服提供相应的论文发表指导。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成功经理人,突破管理这两本是适合企业管理者看的

半导体光电 半导体学报 爆炸与冲击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兵工学报 材料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艺 材料热处理学报 材料研究学报 长安大学学报船舶力学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弹道学报 地球科学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电波科学学报 电工技术学报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电子器件 电子学报 电子与信息学报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动力工程 粉末冶金技术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钢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高电压技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技术通讯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高压电器 高压物理学报 工程力学 工程热物理学报 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固体火箭技术 光电工程 光电子.激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学技术 光学精密工程光学学报 光子学报 硅酸盐学报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过程工程学报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含能材料 焊接学报 航空材料学报 航空动力学报 航空学报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合成树脂及塑料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核动力工程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核技术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华北工学院学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化工学报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化学工程 环境科学 机器人 机械工程学报 机械强度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计量学报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计算机工程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计算机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计算力学学报 计算物理 建筑材料学报 建筑结构学报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金属热处理 金属学报 空气动力学学报 控制理论与应用 控制与决策 离子交换与吸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林产化学与工业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煤炭学报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摩擦学学报 内燃机工程 内燃机学报 耐火材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 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强激光与粒子束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燃料化学学报 燃烧科学与技术 热能动力工程 人工晶体学报 软件学报 润滑与密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声学学报 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石油化工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学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数据采集与处理 水科学进展 水力发电学报 水利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塑性工程学报 太阳能学报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天津大学学报 铁道学报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推进技术 微细加工技术 无机材料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物理学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西安石油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系统仿真学报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现代化工 新型 炭材料 压电与声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岩土工程学报 岩土力学 冶金分析 仪器仪表学报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应用力学学报 宇航学报 原子能科学技术 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振动测试与诊断 振动工程学报 振动与冲击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公路学报 中国航空太空学会 学刊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机械工程 中国激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中国铁道科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中国造纸 中国造纸学报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铸造 铸造技术 自动化学报

长沙理工大学2003年9月成立建筑系,2006年5月更名为长沙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院前身为长沙交通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于1995年创建,学制四年;1997年,学制改为五年。2000年成立建筑系,同年开始挂靠结构工程专业,招收建筑学硕士研究生;2001年,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学制四年(2003年划入设计艺术学院);2002年增设城市规划专业,学制四年。2001年,长沙交通学院管理系设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3年该专业划入建筑系。2003年9月成立长沙理工大学建筑系,下设建筑学、城市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三个专业。2004年开始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目前共有在读本科生804人,专职教师3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16人,教师平均年龄31岁左右,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到73%,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层次合理,综合素质过硬,作风严谨务实,能力强、年轻化的师资队伍。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有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建筑美术、城市规划5个教研室和建筑设计研究所、建筑技术研究所、城乡发展规划研究所3个研究所,以及学院实验中心。学院实验中心包括图形图像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画室、地理与资源环境综合实验室、城市规划与景观综合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实验教学用房面积达800平方米,拥有各类教学科研仪器134台,总值达122万元,设备管理规范,有健全的设备管理制度。近年来,我院科研工作有较大进步,科研项目立项达20多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6项,湖南省科技厅一般项目2项,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立项3项,其他纵、横向项目5项,2005年全院科研经费达到100万。全院公开发表科研和教研教改论文年均70余篇;出版专著3本。教研教改项目立项10项,其中校级重点教研教改项目2项,获校级教研教改项目一等奖1项,省级以上教研教改获奖项目3项,获校级教学优秀奖2项。2006年严钧副教授获第十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奖1项。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教学为主的方针,始终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放在第一位。本着为学生、为社会负责的态度,我们切实加大教学投入,努力加强教学教改力度,苦心孤诣地提高本科教育水平。在高校大规模扩招的教育环境下,我们的学生素质在激烈的竞争中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2003年开始,广州加拿大筑原设计事务所在我院设立了“筑原建筑设计奖学金”。近年来,我院学生在全国性学习竞赛中捷报频传、高歌猛进,2002~2005年在全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优秀作业评选活动中,我院连续4年有9项作业获奖;2006年获“U+L”全国城市规划专业大学生设计竞赛三等奖1项;2人获湖南省三好学生称号;2003~2005年先后有6人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三等奖;2人次获国家奖学金一、二等奖,以及其他各项学习竞赛等。这些奖励为我校赢得巨大荣誉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我院的知名度。另外,我们以活跃校园文化为宗旨,以拓展学生素质为目的,以多姿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发掘自我潜力、展示自我风采、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团学工作有声有色,第二课堂活动五彩斑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怀着对明天的美好憧憬,对未来的无限希望,我们将坚忍不拔、排除万难、负重前行,用无怨无悔的青春和汗水谱写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更加辉煌的篇章!专业介绍: 建筑学专业 学制五年。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建筑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土建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具有独立进行项目的策划、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设计意图表达和多设计工种间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才型、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在设计部门从事设计工作,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等,以及相关的管理、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是国家根据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和城乡建设与规划的实际情况及社会需要于1998年起新设置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学制四年,2001年长沙交通学院设立该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企事业单位、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及学校从事资源开发利用、城乡规划、区域规划、环境监控与保护、土地管理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科研及教学工作。城市规划专业 学制四年。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工程规划设计与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工程项目策划、规划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城市规划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主要在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城市规划、建筑等设计与管理,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并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 沈阳建筑大学曾隶属于国家建设部, 2000 年划归辽宁省管理,实行省部共建。建校历史可追溯到1948年成立的东北兵工专门学校。学校是以建筑土木学科为优势,集工、管、理、文、农、法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总占地面积 1832.7亩,建筑面积 63.68万平方米。位于沈阳浑南新区的主校区占地面积 1428.6亩,建筑面积 37.17万平方米。主校区规划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规划布局合理,建筑形式现代、质朴、简练,功能设施齐全。教学区为网格式、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庭院组合,有利于资源共享和学科交流。一座长达 756 米的亚洲第一长廊将教学区、图书馆、 实验区、办公区、生活区等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学校拥有开放式图书馆、国内首座建筑博物馆、多功能体育中心(包括:游泳馆、篮排球馆、乒乓球馆、体操馆、文娱馆)、方便快捷的校园网和有线电视网。 学校设有15 个学院,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7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407人、硕士及以上学位459人。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11人,硕士生导师350人。学校目前有各类在校生23000人,其中本科生15800人、研究生1500人。 学校为教育部批准的联合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单位,有1个联合培养博士点,6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30个硕士点,学校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在建筑与土木工程等 6个工程领域招收工程硕士生。本科教育包括六大学科门类的35个专业,建筑学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分别通过了国家级的专业评估,均为辽宁省省级示范专业。学校招生范围覆盖31个省区,其中在11个省区进入一批次录取,在辽宁省有13个专业进入一批次录取。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点单位之一。 学校2002-2006年的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5年在辽宁省高校名列前茅。 “十五”期间,学校获得科技总经费12623.5万元,累计科研立项 1000 余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近 400 项, 115 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并于2005年被美国工程索引(EI)确定为核心刊源。2004、2005两年学生申请专利176项,列辽宁省高校之首。学校有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与20多个国家的4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或科研、合作办学关系,是国家教育部选定的招收国内访问学者单位,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可以招收外国留学生学校。学校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十五”以来,学校承担教改立项国家级8项,省部级69项。“十五”期间编写并出版教材、著作144部,教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56项。 2005 年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医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位于长江之滨的武汉市。武汉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到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1958年,学校开始设置本科。1995年5月,经原国家教委,冶金工业部批准,由三所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9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80多万册。设有17个学院,设置44个本科专业。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有3个博士学位点、25个硕士学位点及10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1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并建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及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目前各类在校学生3万余人。 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湖北省属重点多科性大学,其前身是由原湖北轻工业学院和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于1984年合并组建的湖北工学院。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湖北工学院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学校是湖北省“七五”、“八五”、“九五”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十五”计划骨干建设高校,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武汉市绿化红旗单位。 湖北工业大学座落在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校本部位于武昌南湖,艺术设计学院位于武昌马房山,机电研究设计院位于武昌石牌岭。校园占地面积1600亩,校舍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8000万元。图书馆藏书资料106万册,中外文期刊2000余种。后勤服务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18人,其中教授104人,副教授319人,硕士生导师107人,受聘于重点院校的博士生导师7人,聘请校外兼职教授74人。有楚天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27人分别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湖北省“111”人才工程、湖北省高校新世纪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24人获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7人分别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湖北省优秀教师、湖北省劳动模范和湖北名师荣誉称号,3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花园式的校园里,一座座现代化建筑风格的教学大楼、科技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体育馆矗立其间,楼宇间绿草如茵,树影婆娑,环境幽静宜人,是育人、成才和科技创新的理想园地。 学校现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管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商贸学院、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体育部及机电研究设计院等16个院(部)级教学单位及科研机构。同时,学校还设有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中。英湖北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湖北省高等学校工程实训中心、湖北省产品质量检验基地、湖北省城市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学校设有37个本科专业, 1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10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时,拥有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和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参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全国5所重点大学若干学科的博士生培养工作。各类在校学生20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800余人。 学校重视开展科研和对外交流活动。近几年来共承担包括国家“火炬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级重点攻关计划等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836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发明奖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和社会科学奖104项。学校先后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派出并接受留学生。 湖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以包装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高等学校。1996 年通过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2003 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坐落在南方工业重镇湖南省株洲市,校园环境幽雅,交通十分便利。一、历史沿革 湖南工业大学的前身为株洲工学院。株洲工学院建校于1979年,经历了株洲大学、中国包装工程学院(筹)、株洲工学院的变迁,原隶属于中国包装总公司,2000年高校体制改革后,实行以湖南省和中国包装总公司、中国包装联合会共建的新体制,是我国目前唯一以包装为办学特色的高等院校,素有“中国包装教育的旗帜”、“中国包装人才的摇篮”、“中国包装科研的基地”之称。 2003年7月17日,省长办公会议决定以株洲工学院为基础,整合株洲的高等教育资源,筹建湖南工业大学,为湖南工业化、包装的现代化和株洲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服务。2004年8月18日,教育部批准筹建湖南工业大学。依靠省、市政府以及中国包装总公司的大力支持,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观,办学实力大幅提升。2005年11月17日,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派出9人专家组来校对湖南工大筹建情况进行评估,一致同意提交教育部会议表决; 12月29日,教育部组织50名专家在南京投票表决,会议全票通过株洲工学院更名为湖南工业大学;2006年2月14日,教育部正式发文,同意株洲工学院更名为湖南工业大学。二、基本情况 学校占地面积3700亩,分为东、西两校区;现有校舍面积74.2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9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94万册;拥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体育场馆。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822人(其中新校区7000人),教职工2100人,其中专任教师1450人,具备正高职称的158人,副高职称的621人,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479人,在读博、硕士402人,聘有4名院士、20余名教授为兼职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6 人;湖南省“ 121 人才工程”、“百人工程”及学科带头人 15 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和培养对象 21 人。另外,有硕士生导师 47 人,兼职博士生导师 8 人。 学校现有硕士点19个,其中一级学科2个;联合培养博士点10个,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学科覆盖工学、文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等7大学科门类;现有4个省级重点专业,46个本科专业,其中7个教育部确立的“国家管理专业”、14个湖南省确立的“热门专业”;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 三、办学特色 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第一位,并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是包装教育特色。基本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包装专业体系,设立了包装工程等4个包装类专业和包装设计等12个专业方向,编写了3套34本全国包装类通用教材,建立了11个包装类实验室,对包装学科体系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以包装特色学科为龙头,环境、材料、机械、自控、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大大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同时学校在全国包装教育中也起着龙头和核心作用,教育部全国高校包装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中国包装技术培训中心均设在学校,学校均为主任单位,学校还是我国第一个被国际包装学会(IAPRI)接纳的会员单位。在加强包装学科建设、完善包装教育体系的同时,学校注重包装科学研究,承担了大量的包装科研项目,取得了大批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为推动我国包装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二是实践教学特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推动全程化、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在校内建设了6个生产实习基地和开放型、创新型实验室;在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广东中山建立了由60余家企业组成的实践教学基地——中山包装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和课外创新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校获2002年度全国大学生CCTV英语比赛团体一等奖,获2003年全国机器人大赛亚军,获2004年韩国釜山举行的第九届国际机器人赛亚军,获200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二等奖。由于学校注重办学特色,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生源状况和学生就业历年来都在全省高校名列前茅。 三是贫困助学特色。为了支持并鼓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克服生活困难,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学校设立了湖南工业大学特困生助学基金会。目前有20多家企业加入了基金会,筹措资金达100万元。每年都有一批特困学生得到资助。 四、人才培养 学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822人。学校下设 16 个二级学院(系)(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包装与印刷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传播系、电气工程系、法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科技学院、社会科学部、体育部、土木工程系、外语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中山包装学院、财会学院),现有本科专业 46 个(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 ( 引导 ) 、测控技术与仪器、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 ( 引导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英语、新闻学、广告学、艺术设计、动画、艺术设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等,分布在工学、人文学科、管理学、理学、社会学科等 5 大学科门类和 17 个一级学科之中,其中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艺术设计、自动化 4 个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艺术设计、包装工程、印刷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自动化、广告学 7 个专业为国管专业。设有机械设计及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企业管理、材料学、设计艺术学等 19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机械设计与理论、材料学、设计艺术学被批准为湖南省“十五”重点建设学科。初步建成了以包装类专业为主体、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和优势学科群。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以教育创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了一批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施了“ 3+1 ”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与中山张家边企业集团、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等单位共同创建的“中山包装学院”,为包装类专业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开放式平台,是工科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模式。学校注重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得到优化,“现代包装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 14 项,其中一等奖 2 项。在全国和湖南省大学生各类竞赛活动中,我校学生表现出了良好的综合素质,获得了上百项荣誉。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 95% , 2003 年名列湖南省高校第一,其中包装设计、印刷工程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学校新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得到教育部、湖南省的充分肯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0 年 11 月教育部在三峡召开的 “全国大学生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会议”上我校作了大会典型发言; 2001 年 7 月,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率本省高校领导 120 人考察了中山包装学院并推广其经验; 2001 年 10 月湖南省教育厅在我校召开了全省高校教学工作现场会;全国先后有 30 余所高校的领导、专家来我校考察、交流;《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将我校誉为“中国包装教育的旗帜”、“中国包装人才的摇篮”、“中国包装科研的基地”。 五、科学研究学校实施了“科技创新工程”,科研投入与奖励力度逐年增大,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学校建立了“中国包装设计专业中心”、“湖南省包装经济研究基地”、“湖南省现代包装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基地”三个具有包装特色的科研基地和“包装工程设计研究院”、“现代水射流技术研究所”、“环境保护研究所”等 33 个研究院所。2001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4项,省部级项目46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6项、国家专利44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近五年出版学术专著、教材432部,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843篇,2003年以来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312篇;主持“包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其中“智能图像信息处理方法及其在工业系统中的应用”、“决策应用软件开发平台 Smart Decision ”、“交流传动系统及其高性能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成了7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分别是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绿色包装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高压水射流湍流应用技术及设备实验室、中国包装总公司重点实验室、包装新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六、对外合作学校实行开放式办学,重视和外界的联系,与中南大学等 10 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与德国斯图加特媒体大学、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和法国兰斯大学等 4 所海外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聘请美、德、日、澳等 10 多个国家的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并与德、美、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36 家包装、印刷企业开展厂校协作办学。 学校还长期与地方大中型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联合攻关,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目前,学校依托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新校区的优势,正在积极探索高校校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新模式。

我是长沙理工建筑工程专业的,是我们院第二强专业,最强的是桥梁。不过个人感觉不怎么样。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网

根据教育局规定,已经没有明确一本、二本的概念。河南工业大学(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粮食局共建高校、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入选2011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学校始建于1956年,先后隶属国家粮食部、商业部和国内贸易部;1959年开展本科教育,1981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教育,2013年开始博士研究生教育,2017年获批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2018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划归河南省管理,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粮食局于2010年签约共建河南工业大学。截至2022年6月,学校有莲花街校区、嵩山路校区、中原路校区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93.8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6.2万平方米,藏书396.5万余册;设有22个学院, 开设72个本科专业,拥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24个省一级重点学科,有专任教师1970人,有全日制在校生39000余人,其中研究生3680人,外国留学生近200人;另有继续教育学生近2万人。

师资力量截至2022年6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970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952人,博士学位教师1011人;硕士生导师765人,博士生导师95人。学校汇聚了发达国家院士、双聘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原学者、“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特聘教授、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原教学名师、河南省教学名师等学术带头人309名;拥有省级及以上高层次教学、研究团队26个。特聘院士:DennisSalahub、崔俊芝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陈复生、屈凌波国家级教学团队:工程力学教学团队(带头人:原方)省级教学团队:电子商务教学团队(带头人:雷兵)、粮油工程与科学教学团队(带头人:陆启玉)、谷物科学经济学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赵予新)、力学教学团队(带头人:原方)、机械设计及理论教学团队(带头人:阮竞兰)、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张浩军)院系专业截至2022年6月,学校设有22个学院,开设72个本科专业

截至2022年6月,学校拥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4个省一级重点学科;入选河南省首批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1项,获批河南省特色骨干建设学科3个、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1个;学校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  。该校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在2012年学科评估中排名14名(参评高校共51所)。教学建设质量工程截至2022年6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计划专业3个、省级名牌和特色专业16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专业16个;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精品课程:材料力学省级精品课程:电子商务、运筹学、基础会计学、粮油储藏学、储藏物昆虫学、油脂制取与加工工艺学、西方经济学、土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成型及应用、食品微生物学、生物工程设备、分析化学、无机化学、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网络与传播、电工与电子技术、高级英语

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财务会计1、食品科学与技术概论、现代饲料科技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粮油食品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土木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粮食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商务省级特色专业:粮食工程、生物技术、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机械设计制造以及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动物科学、应用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粮食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河南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土木工程、粮食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产品设计、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化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粮食工程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济学、法学、英语、广告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学、自动化、食品质量与安全、工程管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建筑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会计学、物联网工程、视觉传达设计、生物技术、应用物理学、广播电视学、动物科学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电子商务、建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建筑实验教学中心、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粮油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河南中鹤纯净粉业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办学成果2013年,我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0项;2014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0项;2015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0项;2016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6项;2017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3项;2018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3项。截至2022年6月,近五年,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732项、省部级奖励1425项;国家“挑战杯”竞赛连续多年领跑河南;“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夺得河南历史首金;“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录取人数多年保持全国第一,连续多年获评“全国优秀项目办”“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单位”。 连续两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先后荣获“全国就业50强高校”“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合作交流政产学研根据学校网站2022年6月信息,学校是“全国粮食行业(郑州)教育培训基地”“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与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河南省科学院、郑州机械研究所、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等开展校研合作;与郑州市、周口市、鹤壁市人民政府和省商务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等开展校地合作;与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粮集团、上海良友集团、双汇集团、三全集团、思念集团、许继集团、贵州达众磨料磨具有限公司等开展校企合作;作为股东高校之一发起组建了河南省大学科技园,与社会共建了“河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河南省民营经济研究院”、“河南产业发展研究院”等。国际合作校园风光根据学校网站2022年6月信息,学校有6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分别是与英国雷丁大学举办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专业,与英国班戈大学举办的“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中国台湾中原大学举办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谷物科技协会等国际组织,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与美国小麦协会、加拿大小麦局、法国小麦协会、澳大利亚国际农业发展中心等进行合作交流;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美国中阿肯色大学、堪萨斯州立大学、韩国仁荷大学、马来西亚管理与科学大学建立校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国际粮油食品科学与技术发展论坛”、“计算化学国际研讨会”、“城市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等国际学术会议;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援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承办单位,已培训来自108个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近3000人。科研机构截至2022年6月,学校有44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与智库,32个地厅级科技平台,校级学术研究机构77个。学术资源馆藏资源截至2022年6月,河南工业大学图书馆有馆藏图书396.5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86万册,电子书110.5万册,有包括SCI、EI、Springer、CNKI在内的中外文数据库44个,其中中文数据库33个,外文数据库11个,自建粮油食品和超硬材料与磨料磨具专题特色数据库2个。学术期刊《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该刊创刊于1980年,创刊刊名为《郑州粮食学院学报》,2000年更名为《郑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更名为《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为双月刊。《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该刊于2005年1月创刊,为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固定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学技术期刊数据库固定收录期刊,中国台湾CEPS数据资料库固定收录期刊。《粮油科技(英文)》期刊是中国第一本具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食品工业类英文期刊,于2018年1月正式出版。《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Computational Life Sciences》(交叉科学:计算生命科学),是SCI期刊。该刊编辑部设在学校,隶属于学校学报编辑部。

应该是嵩山路吧!我在哪见过的!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原郑州工程学院学报)创刊于1980年,它的前身是《粮油科技》,创刊于1973年,其刊物特色为粮油食品学术研究和讨论。

河南工业大学是一本大学,河南工业大学(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粮食局共建高校、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学校入选2011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学校规模:

学校有莲花街校区、嵩山路校区、中原路校区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93.8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6.2万平方米,藏书270.4万余册,设有22个学院,开设74个本科专业,拥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河南工业大学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官网

谭樊马克很好呀,他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师资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主要论文1.谭樊马克,《“靓”字音义辨正》,《文献语言学(第十四辑)》,2022年5月1日2.谭樊马克,《关于复合量词的一点思考》,《散文百家(理论)》,2022年第2期3.谭樊马克,《普通话借用粤语词的几种形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期4.谭樊马克、张京华,《陈垣与〈日知录〉》,《读书》,2021年第2期5.谭樊马克,《从文字看商代图腾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4月30日6.谭樊马克,《石门降水R/S分析》,《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2期主要著作1.蔡英杰、谭樊马克、王玲娟、程少峰、张请、曾金燕、马宗亚,《〈说文解字〉的阐释体系及其说解得失分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年8月科研项目1.参与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字谐声大系”(17ZDA297),在研2.参与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说文解字的阐释体系与说解得失研究”(11YJA740002),结项联系方式通讯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广州大学行政东楼前座613室

蔡续,男,汉族,1973年9月生,中国致公党党员,硕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等教育管理、公共管理,主要讲授政策分析、大学生人文素质(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礼仪)等课程。 1997年7月毕业于桂林电子工业学院电子机械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大学四年制本科,毕业后留校,先后在学校总务基建处、后勤处、学生工作处等部门从事公共管理、项目规划、学生教育管理等工作。2001年参加桂林电子工业学院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职研究生班进行学位课程学习,2006年参加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班学习并获得工程硕士学位。2006年获得工程师职务资格,2011年获得社科研究系列高校副研究员职务资格。先后参与编写两部教材(著作),发表学术论文25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6篇(全部为独著),CSSCI检索来源期刊3篇。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主持地厅级及横向科研课题7项,参与地厅级科研课题10项,先后多次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西人力资源管理学会、致公党桂林市委员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奖励。著作:1、《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校史(1960-2000)》(2000年,电子工业出版社);2、《大学生安全防范知识教程》(2011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学术论文:1、《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广西农产品出口策略》(独著,《农业考古》(双核心期刊)2010年第6期,2008年被评为广西人力资源管理学会优秀研究论文三等奖);2、《货币政策与汇率关联的实证研究》(独著,《特区经济》(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10年第11期);3、《国有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对策的研究》(独著,《中国经贸导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10年第16期);4、《保护证券投资者的权益》(独著,《经营与管理》(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08年 第6期);5、《高校伙食成本管理分析与对策》(独著,《财政监督》(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11年第4期);6、《西部大开发中加强政府资金投入的思考》(独著,《商场现代化》(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08年 第13期);7、《西部地区公共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独著,《江汉论坛》(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SCI检索源刊),2007年第6期(增刊));8、《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初探》(独著,《生产力研究》(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07年增刊);9、《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独著,《教育信息化》(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11期);10、《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探析》(合著,排名3,《教育与职业》(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09年 第5期);11、《共青团服务于高校就业创业一体化教育新职能的探讨》(合著,排名2,《教育与职业》(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11年第30期);12、《高校学生公寓消防安全管理的探讨》(独著,《高校后勤研究》2009年 第3期);13、《创建节约型高校伙食的理论探析》(合著,排名1,《高校后勤研究》2006年第2期,2006年被评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4、《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货款遭拒付原因探析》(合著,排名3,《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5期);15、《人性假设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合著,排名3,《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16、《高校后勤管理理论研究的状况及问题》(独著,《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17、《高校后勤水电管理与维修制度改革的实践》(独著,《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2期);18、《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合著,排名1,《中国电子教育》2009年3期,2010年被评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优秀党建论文);19、《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合著,排名2,《西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二十八卷);20、《论高校后勤管理与德育的内在一致性》(合著,排名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21、《我国银证合作问题初探》(合著,排名2,《广西财政》2002年第5期);22、《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动因及防范对策》(合著,排名2,《桂林航天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23、《SMT产品制造网格组织与运行模式的研究》(合著,排名1,《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0年第10期);24、《SMT产品制造网格运行机制的研究》(合著,排名2,《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1期);25、《制造网格的服务等级协商描述研究》(合著,排名3,《广西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研究课题:1、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理论与实务 (主持,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课题);2、桂林亿天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员工培训体系的构建(主持,2010年,横向课题);3、桂林翔宇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治理模式的应用研究(主持,2009年,横向);4、桂林市五星酒业商行广告营销方案的策划(主持,2009年,横向课题);5、桂林软件行业服务外包项目市场营销对策的研究(主持,2009年,横向课题);6、广西高校教师人才多样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参与,2006年,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7、广西城乡和谐发展研究(主要参与,2010年,广西哲学社科规划课题);8、高校国防生党建机制建设的研究(主要参与,2006年,广西教育厅课题);9、多校区高校学生党建机制建设研究(主要参与,2004年,广西教育厅课题):10、团体辅导技术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参与,2010年,广西教育厅课题);11、中小企业协同制造网格技术的研究(主要参与,2009年,广西青年科学基金课题);12、广西高校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能力提升的研究(主持,2010年,横向课题);13、学生社区环境下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主持,2010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立项课题);14、驻桂高校电能源合同管理研究(主持,2011年,横向课题);15、广西信息产业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主要参与,2012年,广西信息产业发展研究基地重点研究课题)16、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主要参与,2006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立项课题);17、大学生党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主要参与,2007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立项课题);18、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主要参与,2008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立项课题);19、学生公寓管理与学风建设相关性的研究(主要参与,2010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立项课题);20、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学习状况的研究(主要参与,2010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立项课题);

简介:湖南文理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199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常德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常德师范学院,2003年2月更名为湖南文理学院 。 学院升本以来,抓住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为指南,全国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方针,加快建设步伐,学院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结构和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学院现占地面积1557亩,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2.43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15.8万册,电子图书13.44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559万元。全日制在校学生13495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2213人,生源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外省生源占35%;2004年,我院还获准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学院现有教职工1379人,其中专任教师722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60人、副教授213人;硕士、博士301人;有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曾宪梓优秀教师奖获得者12人,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2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及培养对象41人,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湖南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共15人。学院现有23个系(部、院),32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农、史、法、经、管、教9大门类。 学院注重教育教学改革。2000年至2004年共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课题、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湖南省教育厅重点教改课题等,共20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2项。美术系教师结合教学创作的7件作品获得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奖励。生物科学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被列为湖南省重点专业,生物基础课实验室被列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建设对象,“文艺鉴赏学”已经通过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2004年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高校。2005年学院被教育部、科技部确认为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 学院重视科研工作。2000年至2004年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7项,其中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星火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5项;教师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851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61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或全文复印56篇,被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109篇;出版著作108部,编写教材48部;获得专利9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0项;39项成果通过鉴定,其中17项居国内领先以上水平。《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被列为全国优秀百佳期刊。2004年7月,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与中国青年报社联合研发的《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报告》中,我院在全国619所本科院校中总排序为第243名;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评价报告》中,我院在全国570所本科院校中总排序为第237名。 1958年以来,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四万多名高级专门人才,他们大多成为湖南省特别是常德市各行业的中坚和骨干。据统计,常德市中学高级教师中我院毕业生有189人,占37%;特级教师中我院毕业生有62人,占55%;全国优秀教师中有14人是我院毕业生,占56%;现任中学校长中我院毕业生265人,占82%;市级以上基础教育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中我院毕业的789人,占70%;现任处级党政干部中我院毕业的327人,占21.8%。另外,现任湖南省委常委中有2人是我院毕业生,湖南省14名市州委书记中有3人是我院毕业生。学院升本后头三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其中03届、04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分别达到94.73%、95.72%,05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9.45%。三届毕业生中共有312人考取研究生。 学院2003年被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高校工委授予“湖南省文明高校”;2004年被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文明单位”,被中宣部、国家教育部、团中央评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学院团委2002年还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在2005年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院师生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学院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学院正按照既定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努力争创全国同类院校一流,为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更大贡献。成立时间:1958-09-17

不是,,我们学校还是挺好的大学看的是你上进不上进,,不是看学校学校好不好也不是别人说的,,都是自己的收获。。2012级新生群243578894

  • 索引序列
  •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网
  • 湖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版学报官网
  •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网
  •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