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管理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暂行规定

管理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暂行规定

发布时间:

管理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暂行规定

管理工程方面的题目有很多您可以去百度文库参考毕业设计(论文)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特制订本办法。一、毕业设计(论文)目的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利用文献和知识表达等综合技能。二、毕业设计(论文)安排1.根据各专业的性质和特点,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安排一般在规定学制的最后一个学期集中进行,时间不得少于8周;2.各系应在规定学制的最后一学年的上学期确定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选题和指导教师;3.毕业设计(论文)大致可划分为:文献资料准备及开题报告,实验、设计、开发或调查研究,设计(论文)撰写、成果总结与答辩等环节。

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毕业实习、设计、论文时间安排及要求一、毕业实习(1-6周)时间:2007年3月5日—4月15日 (一)实习内容:了解如何制订各工种工程的施工方案或施工技术措施;学会编制单位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预算;参加代理 单位,施工单位的招标和投标文件编制,观摩开标过程;参加其他有关的技术与管理工作;此外,学生还应学习有关建 筑材料,建筑机械,建筑结构构造,工程竣工验收等方面的知识.如实习单位需要,还可完成其指定工作.(二)实习要求: (1)、学生找到实习单位或施工工地后,及时电话与班主任联系,告之详细地址及联系方式。 (2)、学生在毕业实习单位应服从该单位的安排和管理,遵守毕业实习单位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切实注意实习安全,防止一切事故发生; (3)、学生在毕业实习单位应严格保守机密,对查阅的凭证、报表、图纸等经济技术资料应妥善保管,不得遗失及外漏; (4)、学生应按照毕业实习的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如实记好实习周记(每篇不少于500字),完成字数不少于2000字的毕业实习报告撰写任务。 (5)、实习周记和实习报告的内容要求 实习周记 实习周记是检查学生实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务必每周如实工整地做好记录,返校后交指导老师检查并作为考核实习成绩的依据之一。实习周记主要内容包括:①每周的工作内容和完成情况、观察学习的结果以及收集的资料、图表数据等;②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得到的经验教训;③记录参加的各种工作例会、交底会议、总结会议等内容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是学生整个实习期间的工作总结和全面汇报,是实习成绩考核的主要依据。它反映了学生实习的内容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实习报告也能反映学生归纳、整理、分析和阐述问题的能力。实习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参与建设的工程概况和背景资料;②实习内容及其要求完成的情况;③实习的收获和体会;④实习期间完成的成果,如专题调查报告,施工组织设计、造价编制、作业计划等资料。 (6)、实习单位的考核鉴定 主要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出勤情况,实习表现,态度以及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鉴定,并加盖公章。二、毕业设计、论文(7-13周)时间:2007年4月16日-5月29日(一)毕业设计:(一)毕业设计: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毕业实习结束后所有学生必须返校进行毕业设计。如在实习期间找到接收单位,确实不能返校完成毕业设计,需持《江西省高、中等院校毕业生聘用就业劳动合同书》,回校办理提前就业手续,同时边工作边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并于2007年5月29日带着设计成果返校参加毕业答辩。 (二)毕业论文: 不能回校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且持《江西省高、中等院校毕业生聘用就业劳动合同书》,回校办理了提前就业手续,但接受单位是非建筑行业,无法完成毕业设计的,则必须完成一篇字数不少于5000字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主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结合已落实工作单位所从事的工作内容;2。实际工作中对人才的要求,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怎样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3.学校对本专业开设的课是否合理,需增删的课程及内容;三、毕业答辩时间:2007年5月30日-6月1日,共3天。内容:主要根据毕业论文、设计及在校所学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施工组织、预算等主干课程内容进行答辩;全体学生必须返校参加毕业答辩。来校参加毕业答辩时,将按统一装订格式和具体要求装订成册的以下资料装入自购档案袋内,提前二天交建设学院教务科,否则不予安排答辩。 (1)有实习单位鉴定并盖有实习单位公章的《建设学院学生毕业实习鉴定表》; (2)实习周记一本; (3)字数不少于2000字的毕业实习报告一份(按统一格式书写并装订成册); (4)在实习期间参与并搜集的施工组织设计、造价编制、作业计划等资料; (5)毕业设计成果(图纸或预算书)或毕业论文(按统一格式书写并装订成册)。四、毕业实习、论文设计、答辩指导教师安排:毕业实习指导老师:谢芳蓬;论文指导老师:罗琳;设计指导老师:罗鸿纬、谢芳蓬;毕业答辩老师:王景萍、寇方洲、罗琳、王小广、谢芳蓬、陈小燕、罗鸿纬。五、成绩评定: 毕业实习成绩评定:1.是否及时报告实习单位(10分);2.有无实习单位鉴定并盖有实习单位公章的《建设学院学生毕业实习鉴定表》(10分);3.实习周记(30分);字数不少于2000字的毕业实习报告一份(50分)。 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成绩评定:1、是否完整填写《建设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10分);2、毕业设计成果(图纸或预算书)或毕业论文(50分);3、毕业答辩成绩评定(40分)。实习成绩或设计(论文)及答辩成绩不及格者,不予毕业。 建设学院 二〇〇六年十月二十五日

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暂行规定

研究生论文格式(通用5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研究生论文格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硕士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确已在本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2、学位论文一般应用中文撰写(外国语学院各专业除外),硕士学位论文文科一般在30000字左右,理工科一般在15000字左右。

二、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下述几部分:

1.封面

硕士毕业论文的封面由论文题目、指导教师、学科门类、专业名称/研究方向、日期、封面颜色等部分组成,其中:

(1)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字数不应超过26个汉字,可以分两行排列,及中英文对照。

(2)指导教师

填写论文作者的指导教师。没有经过学校相关规定批准的合作指导教师,是不允许在论文上署名的,且署名的合作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2人。

(3)学科门类:论文编写者的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例如工学、文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管理学等。

(4)专业名称/研究方向:必须与论文作者的专业目录表和培养方案书一致。

(5)日期: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

(6)封面颜色:论文的封面颜色可由各个专业自行拟定,每个专业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

2.独创声明及授权说明

独创性声明及授权说明页附于论文的摘要之前,需要由研究生和指导教师本人签字后方可有效。

3.摘要

硕士论文的摘要由中外摘要和英文摘要两部分组成。其中中外摘要一般为500-1000字。内容包括本论文的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得出的结论。摘要应本着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创新点,语言精炼,言简意赅。摘要应当具自我解释性,在不阅读论文全文的前提下,读者就能够获取论文所阐述的主要论点及提供的信息。

英文摘要与中外摘要对应,它是是以英文形式对文章的概述,需要注意的是,英文摘要不是对中文摘要的简单翻译,英文摘要页置于中文摘要页之后。

在论文摘要后,另起一行用于标明本论文的关键词(3-5个)。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便于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关键词间用逗号分隔,最后1个词后不打标点符号。以显著的字符排在同种语言摘要的下方,尽量以《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作为依据。

4.目录

目录一般列至二级标题,即列出到三级目录。目录的内容必须与正文标题及各个章节的标题一致。目录页由论文的章、节、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需要另起1页排在摘要页之后,章、节、小节分别以1、1.1、1.1.1、1.1.2、2、2.1等数字依次标出,一二级目录用小四宋体,三级目录用5号宋体,数字及英文字符采用times new roman格式。

5.插图及表格

论文中如果涉及到较多的图、表,可以给出一个清单,附于目录页之后。图表的清单应有序号、图表名称和页码。

6.正文

论文正文的字数一般至少3万,它是文章的主体,分为标题、文字叙述、图表、公式和数据等部分,文章组织形式可结合学科实际的要求和研究课题的特点而定。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者论文的整体参考与引用。

8.附录

在论文的编写过程中,对于不适宜放入正文中的部分,但确实与本论文研究有关的过程或资料均应该放在附录中,以免影响到论文主体的结构或者论点。

9.致谢

致谢部分主要用于答谢对课题研究、毕业论文完成等方面有较重要帮助的人员。

基本格式

1.标题

(1)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三级,具体的格式要求为:

1级标题:中文黑体,三号(21px),段前、段后间距均为1行;英文为times new roman.2级标题:中文黑体,四号(19px),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英文为times new roman.3级标题:中文黑体,小四号或(16px),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英文为times new roman。

段前、段后的间距可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节,以便于控制正文合适的换页位置。

(2)标题的表述可以用“章、节”、“一、(一)”、“1、1.1”等形式。其格式如下:“第一章 □□□□□(一级标题,居中,单列一行)”“第一节 □□□□□(二级标题,空两格左对齐,单列一行)”“一、 □□□□□(三级标题,同二级标题)”对于其他样式的格式,要求不变。

对于其他级次的标题或者需要突出的重点部分,可用五号黑体字体进行标示,也可单列一行,或者放在段首。

2.正文字体

(1)硕士论文的正文中,如无特殊要求中文一律采用简体,特殊情况可用繁体,字号为五号宋体,行间距为18磅;

(2)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黑体;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

(3)英文、罗马字符一般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按规定应采用斜体的采用斜体;

(4)阿拉伯文、日文等其他文字使用该文字的惯用字体。

3.图表、公式

(1)硕士论文中的表格均采用标准表格形式。表中的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表序、标题居中置于表的上方。表的备注置于表的下方。表格一般放在同一页内显示,一般不要分页显示。

(2)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正文中的表述一致。图序、标题、图例说明居中置于图的下方。图形不能跨页显示。照片不得直接粘贴,须扫描后以图片形式插入。

(3)论文中的公式为居中对齐,编号用小括号括起,右对齐,其间不需要加线条。

(4)文中的图、表、公式、附注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按章节连续编号,例如:图1-1,表2-2,公式(3-10)等。

4.注释

注释一律采用页下注(脚注)的形式。注释的序号形式为①,②,③……类型的标识,每页需要重新排序,不得与上页累计。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页一律放在正文后面,可不编序号,但不得放在各章之后。参考文献编号项目及次序与引文注释的格式基本相同,但不不要标注页码。

中文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按照引用著作、论文、电子文献的作者姓氏的汉语拼音升序排列,外文按作者姓氏的英文字母升序排列。外文著作、论文用原文罗列,无需翻译。

6.页眉、页脚文字

页眉、页脚均采用小五号宋体,页眉左侧为论文题名,右侧为一级标题名称;页眉下横线为上粗下细文武线(3磅);如果论文采用单面印刷,则页码排在页脚居中位置 。

7.页码

页码的起始编码页为第一章,按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第一章之前的页码用罗马数字单独编排。所有的页码均置于右下脚。

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篇幅不少于18000字。—般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封面:应包括毕业论文题目、专业名称、研究方向、本人姓名、学号、导师姓名、论文提交日期等内容。论文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恰当、简明、引人注目,并力求简短,—般不宜超过30字。研究方向必须按专业培养方案规范填写。

(二) 目录:是论文的提纲,应列出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并须注明相应的页码。

(三) 论文摘要:篇幅为500字以上。应力求语言精炼,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见解。为了便于文献检索,应在摘要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论文的关键词 (三——五个)。

(四)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其中文献综述内容不少于3000字。

(五)注释:以脚注形式标注或尾注形式。用于说明与论文内容关系不大但作者意欲表述的问题,或者用于注明引文出处(格式同参考文献)。

(六)参考文献:文献是期刊时,其格式为:编号,作者(外文姓列名前),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期数;文献是著作或教材时,其格式为:编号,作者(外文姓列名前),著作或教材名,出版社名(外文可缩写),出版年份,页码。

(七)附录:包括放入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所需的辅助性教学工具或表格;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主要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说明。

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学位(毕业)论文不仅在内容上有创造性和创新性,而且在形式上也应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为进一步提高学位(毕业)论文质量,提高论文的水准,使我校研究生的学术观点、学术研究得到科学、准确地反映,参考我国高校学位(毕业)论文和学报论文编排规范,特制定如下规定。

学位申请者应严格按照本规范撰写。凡不符合本规范的论文,研究生学院将退回作者修改后再做形式审查。

一、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一)学位(毕业)论文的组成部分与排列顺序

学位(毕业)论文,一般由封面、扉页、独创性声明及版权授权书、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插图和附表清单)、(主要符号表)、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附录)、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作者简历、致谢等部分组成,其中带括号部分根据论文类型不同可选。学位(毕业)论文按以上顺序书写编排。

1.封面:

1.1中文学位(毕业)论文题目;

1.2学位申请人;

1.3指导教师;

1.4学科专业(专业学位除外):专业名称、专业领域名称严格按照专业目录和培养方案填写;

1.5学位类别:按照专业所属门类填写: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专业学位类别;

1.6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1.7答辩日期;

2、扉页:

2.1分类号:按《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要求填写;

2.2密级:涉密论文,由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国家规定的密级范围和法定程序审查确定密级,并注明相应保密年限;不需保密的论文不用填写;

2.3单位代码:10086;

2.4学号;

2.5中英文学位(毕业)论文题目;

2.6其余项目同封面(2)~(7);

3、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需研究生和指导教师亲笔签名)。

4、中文摘要:论文摘要内容字数不少于800字,关键词4~6个。

5、英文摘要:包括论文题目、作者、专业、指导教师、摘要内容、关键词。摘要内容和关键词与中文摘要一致。

6、目录:目录最多列至三级标题,以阿拉伯数字分级标出。

7、插图和附表清单:论文中如果图、表较多,可以另起一页分别列出清单列于目录之后。图表的清单应有序号、图表名称和页码。

8、符号、标志、缩略词、计量单位、名词、术语等注释说明,可以集中列于图表的清单之后。

9、引言

10、正文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3、附录

14、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以河北农业大学名义发表的文章):

署名为第一作者的已发表论文复印件,包括刊物封面、目录、版权页和论文全文及被索引的相关证明。

15、作者简历:内容一般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籍贯、最后学历(学位)、毕业院校、工作经历;在学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获奖情况等。学术论文应正式发表,或有正式录用函。罗列作者著作及学术论文应与参考文献所列格式相同。

16、致谢:致谢对象限于对课题研究、学位(毕业)论文完成等方面有较重要帮助的人员。

(二)学位(毕业)论文排版要求

1、论文开本及版芯

论文开本大小:210mm×297mm(A4纸),左侧装订,装订后的尺寸为205×287。版芯要求(指A4纸):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边距:

30mm,下边距:25mm,页眉边距:23mm,页脚边距:18mm。

2、 论文用中文撰写(可附相应英文副本)。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一般5~10万字,硕士学位(毕业)论文一般3万字以上,用计算机打印,字迹要清楚,标点符号要正确,错别字率不得超过1‰。

3、封面和扉页:按研究生学院要求进行制作。

4、 目录:建议使用自动生成目录,格式为:“目 录”黑体三号,字符间距为一个字符,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目录中中文字体为宋体、页码为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自定。

5、 中文摘要:“摘要”字体为黑体小四号,水平居中;内容另起一行,字体为宋体小四号;“关键词”另起一行,字体为黑体小四号,词条为宋体小四号,词条之间用分号隔开。

6、 英文摘要:字体均为Times New Roman;论文题目字号为加粗12pt,水平居中;作者、专业、指导教师字号为10.5pt;“Abstract”字号为加粗12pt,水平居中;内容字号为12pt;“Key words:”字号为加粗12pt,词条字号为12pt,词条之间用分号隔开。

7、标题:论文一般分三级标题

一级标题:黑体,三号,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居中

二级标题:宋体,四号,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空小四号字大小),左对齐

三级标题:黑体,小四号,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左对齐

上述段前、段后间距可适当调节,以便于控制正文合适的换页位臵。 8、 正文字体:正文采用小四号或五号宋体,行间距为18磅,为字体调整字间距11磅;

9、 页眉、页脚:均采用五号宋体,从“引言”开始添加页眉。“引言”、“正文”、“结论”部分奇数页页眉居中为论文题名,偶数页页眉居中为“河北农业大学博(或硕)士学位(毕业)论文”;页眉下横线为单直线,粗度1.5磅;论文页码从“引言”开始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奇数页码居右下侧,偶数页码居左下侧。

10、 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黑体;图例说明和表格中文字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图序及图名臵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臵于表的上方,若图或表中有附注,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如注a,注b,附注写在图或表的下方。文中公式的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线条,文中的图、表、公式等与正文之间要有一行的间距。表格一律用三线表,所有表格、图的标题、中文文字均要求有对应英文标注。

11、文中所列图形应有所选择,照片不得直接粘贴,须经扫描后以图片(.JEPG)形式插入。

12、文中英文、罗马字符一般采用Times New Roman正体,按规定应采用斜体的采用斜体。

二、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撰写规范

题名

1.1 题名是以简明、具体、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亦有助于选定关键词。

1.2 必要时可加副题名,如题名语义未尽,需作补充、引申和说明者或是系列文章,需用副题区别其特定内容的,均可加副题。副题应另起一行。

1.3 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相吻合。

1.4 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写词、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摘要

2.1 摘要是对文章内容准确概括而不加诠释评论的简短陈述,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论文摘要应尽量反映文章的主要信息,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内容简明扼要,语言精炼,注意不要与结论雷同。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保持内容一致。

2.2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采用第三人称。一般不分段表达,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和非公知公认的符号和术语,也不宜引用文章中的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

2.3 摘要中若采用非标准的术语、缩写词和符号等,均应在第一次出现时以标注形式予以说明。

关键词

3.1 标示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便于作索引,便于检索,而从论文选取出来,能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

3.2 凡学位(毕业)论文均应具备中文和英文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分别排在中英文摘要下方。

3.3 关键词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MeSH词表》、《中医药主题词表》等词表中选用规范词;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也应作为关键词标出。

3.4 两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引言

4.1 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场白,应以简短的篇幅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依据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作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本研究与前人工作的关系、目前研究的特点、存在问题及作者工作的意义,引出。

论文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下就是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研究生CPA行业论文格式。

一、论文结构

中文封面

英文封面

原创性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正文:第一章,第二章.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二、格式要求

页面要求:每一节从奇数页开始

页眉要求:每一节的首页没有页眉;

每一节的单双页页眉不同即:每一节的双数页码的页页眉相同,为中国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而单数页的页眉为第..章章标题

页码要求:摘要之前没有页码,摘要至正文之前页码为罗马数字。i , ii或I,II,..

正文页码为1,2,3,4

致谢及之后的所有页码和正文不同,重新从1开始,格式不限

页边距要求:无特别要求

正文、标题、标题1、标题2.的格式要求

图、表的自动编号要求

三、Word2007操作步骤

第一步:论文格式

毕业论文格式调整方法[转]

(1)所有的操作都在开始标签下的此栏。

(2)右键想要设置的样式修改字体、段落等。具体设置可以参考格式正确的文章的设置值。

(3)在需要设置的地方点相应的样式即可。

第二步:给图表编号

毕业论文格式调整方法[转]

(1) 所有操作在引用标签的题注栏。

(2) 光标置于需要插入图编号的地方,点击引用插入题注新建标签设置标签名图点击编号设置编号格式

(3) 在需要插入图编号的地方点击插入题注并选择刚刚设置的标签确定。

插入表编号的方式相同,新建一个标签表即可。

1.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2.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盾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

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

4.醒目

①省略主语枣第一人称代词不达意后,没有使用介词结构,使辅助成分误为主语;

②需要使用介词时又没有使用;

③不需要使用介词结构时使用。属主事的错误的占11%;属于并列关系使用不当错误的占9%;属于用词不当、句子混乱错误的各占9%,其它类型的错误,如标题冗长、文题不符、重复、歧意等亦时有发生。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厖。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以同等学力进行招生的院校,在进行研究生课程班招生的时候,允许大专人员就读,但此类人员是不能申请硕士学位的,也就是说,他们在完成所有课程考试后就可以毕业了,但只能得到结业证书。符合申硕条件的学员,除了通过课程考试及五月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外,还要撰写论文,而且论文必须在通过申硕考试的一年内完成,在提交论文后的半年内完成论文答辩,才能获准毕业,得到硕士学位。否则此次申请无效,学员必须重新参加所有考试。在职研究生一月联考实行的是先考试后入学的模式,对于学员来说,正式被录取后,就要开始进行课程学习了。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考试合格,只有这样才能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在提交论文并通过答辩后,即可允许毕业,获得相应的证书。

想必以五月同等学力方式报考在职研究生的朋友早已清楚,要想最终拿取在职研究生硕士学位证书,在修完院校规定的课程及格后还需要通过两关--五月通过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考试和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教育网教育网编辑在这里要给大家说的是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我们对毕业论文的分类做到熟悉了解。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毕业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从论文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上分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后三种论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选择的论文形式,这里不作介绍。文科大学生一般写的是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具体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二、按议论性质按议论的性质不同我们可以把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毕业论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毕业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毕业论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毕业论文。驳论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三、按研究问题的大小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凡届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称为宏观论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是微观论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如本书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浅析领导者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与艺术》一文,从正面论述了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的意义、方法和原则,它表明了作者对突出工作重点方法的肯定和理解。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吗?》一文,是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的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和分析,以论辩的形式阐发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观点。另外,针对几种不同意见或社会普遍流行的错误看法,以正面理由加以辩驳的论文,也属于论辩型论文。3.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4.综合型论文。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如《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一文既介绍了研究民族关系史的现状,又提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篇综合型的论文。以上是在职研究生教育网教育网给众位有志于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参加在职研究生考试来获取与自己技能水平和学识想对应的学位、学历证书的朋友共同分享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对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有更深一步的认识。考研政策不清晰?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农业工程学报增刊管理规定

1 从农业生态经济观点看我国农村人口问题 《社会学通讯》1983年第3期2 粮食生产专业户和多种经营专业户要并行发展 《农业经济问题》1983年第4期3 农业生态经济与农村人口战略 《人口研究》1983年第6期4 农业规模经济初探 《经济研究》1984年第8期5 控制人口与生态平衡 《农村辩证法》1984年第1期6 社会主义农产品价值决定和价格形成 《农业经济论丛》1985年第6期7 农村工业化必须与农业集约化同步发展 《农业经济问题》1985年第8期8 对我国粮食问题的重新思考 《农村经济丛刊》1986年第4期9 一条通向共同富裕的捷径――兼论“温州模式”的分配方式 《经济研究》1986年第8期10 变革中的温州农业 《农村信息报》1986年8月2日11 对温州模式的重新思考 《浙江经济》1986年第8期12 对我国粮食问题的重新认识 《农业经济问题》1986年第10期13 浙江创汇农业问题及对策 《浙江经济》1986年第13期14 对农村合作制的重新认识 《浙江农业经济》1987年第1期15 发展创汇农业的几点对策 《福建论坛》1987年第2期16 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浙江经济》1987年第2期17 八年农村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浙江经济》1987年第10期18 推进农村合作制的对策思路 《合作经济研究》1988年第1期19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浙江经济》1988年第4期20 浙江省沿海地区发展创汇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合作经济研究》1988年第4期21 我省外向型农业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浙江经济》1988年第4期22 推进农村合作制的对策思路 《浙江经济研究》1988年第5期23 建设高产高效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 《探索杂志》1988年第6期24 浅论现阶段我国食品供给与农业投入的双重短缺 《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第8期25 浙江省建立农业发展基金的调查与思考 《求是》1988年第12期26 温州农村改革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乡镇经济研究》1989年第1期27 农村民营商品经济新体制的成长――对10年农村改革的系统思考 《合作经济研究》1989年第2期28 如何认识农村形势 《学习与思考》1989年第2期29 对乡镇企业――小城镇道路的历史评判 《农业经济问题》1989年第3期30 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 《经济研究》1989年第3期31 振兴农业的一条新路子――我省民营农业企业崛起的调查与思考 《学习与思考》1989年第5期32 老区经济开发的主攻方向 《浙江经济研究》1989年第8期33 浙江省民营农业企业崛起的原因与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经济》1989年第7期34 稳定、完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 《学习与思考》1990年第2期35 海洋渔业经营体制调查与思考 《浙江经济》1990年第5期36 我省科技兴农战略目标选择探讨 《浙江经济》1990年第6期37 依靠科技进步建设高产出农业――兼论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 《中国农村经济》1990年第7期38 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农产品流通体制途径和对策 《农村经济文稿》1991年第5期39 浙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的对策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1年第12期40 浙江农业工程发展现状和规划设想 《农业工程学报》1991年第6期4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民股份合作企业初探 《中国农村经济》1991年第9期42 农民跨国大行动 《农村经济导刊》1993年第1期43 “户口大拍卖”狂潮之迷 《农村经济导刊》1993年第2期44 “下海”交响曲 《农村经济导刊》1993年第3期45 农业,你又怎么啦?(上篇) 《农村经济导刊》1993年第5期46 农村经济学科的新任务新课题 《浙江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47 农业实现产量、品种、质量、效益同上新台阶的探讨 《中国农村经济》1993年第6期48 私营经济隐形现象透视 《农村经济导刊》1993年第8期49 农民胜利大迁移 《农村经济导刊》1993年第11期50 积极推行股份合作制培育农村经济新机制 《理论学习》1993年第11期51 欲说粮价好困惑 《农村经济导刊》1994年第3期52 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兼论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战略转变 《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53 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前景预测和战略选择 《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3期54 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农业的移位 《农村经济导刊》1994年第5期55 今日谁当领头雁――对当今乡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思考 《农村经济导刊》1994年第7期56 以温饱向小康社会的跃迁 《农村经济导刊》1994年增刊57 突破农村第三产业瓶颈制制约的对策 《农村经济导刊》1995年第1期58 稳粮:热点重点难点 《农村经济导刊》1995年第2期59 突破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瓶颈”的研究 《农业经济问题》1995年第3期60 股份合作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浙江学刊》1995年第5期61 农村集体经济再创辉煌的必由之路――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综合改革的思考 《农村经济导刊》1995年第6期62 农业,你又怎么啦?(上篇) 《农村经济导刊》1995年第5期63 农业,你又怎么啦?(下篇) 《农村经济导刊》1995年第7期64 再创农村集体经济新辉煌的战略举措 《农民日报》1995年9月13日65 日本农业考察报告 《农村经济导刊》1995年第12期66 民间借贷利弊谈 《学习与思考》1996年第3期67 建立发达农业的必由之路――兼论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战略 《农村经济导刊》1996年第4期68 探索跨世纪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农村经济导刊》1996年第5期69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与慈溪农业发展战略 《农村经济导刊》1996年第10期70 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研究 《浙江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71 建立发达农业的必由之路 《农村经济导刊》1997年第3期72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浙江经济报》1997年4月7日73 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名牌战略 《农村经济导刊》1997年第5期74 造就跨世纪的人才 《中国农村》1997年第5期75 农产品也要创名牌 《浙江日报》1997年6月17日76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农村经济导刊》1997年第6期77 农产品名牌战略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1998年第3期78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若干问题 《浙江经济》1998年第8期79 从乡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跨越 《浙江经济》1998年第10期80 积极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子 《浙江经济》1998年11月81 农业跨世纪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 《农业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8年第12期82 沿海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农村改革与发展》1999年4月83 以改革促发展的成功探索——浙江乡镇企业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求是》1999年第5期84 率先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农村工作通讯》1999年第10期85 城市化在要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步推进 《浙江日报》1999年10月26日86 “新农村运动”应扩充内涵,择优启动 《中国农村》2000年第2期87 西部大开发接轨东部大市场——对新世纪中国东西部合作开发的战略思考 《求是》2000年第5期88 选准对策 未雨绸缪 《改革日报》2000年第5期89 以“三个代表”为指针,努力实现农村现代化 《上海农村经济》2000年第10期90 关于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 《浙江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91 用“三个代表”思想解决“三农”问题 《中国城郊经济》2001年第5期9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合作制 《论苑集萃》杭州大学出版社93 弘扬浙江精神,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94 对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践的理论思考 中国农业出版社《迈向21世纪的中国农业》95 浙江从乡土经济向市场经济历史跨越 河北科技出版社《中国农村改革20年》96 浙江农村城市化道路研究报告 河北人民出版社《失衡的中国》97 建立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农产品流通体制的现实途径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中国九十年代农村问题》98 从浙江看农业现代化 中国农业出版社《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99 浙江农村向市场经济跨越 浙江人民出版社《历史的转折伟大的实践》100 以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为基础推进全省现代化 浙江人民出版社《纪念新中国五十周年文集》

Wenwu Zhao*, Bojie Fu, Yang Qiu. An Upscaling Method for Cover-Management Facto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Qiang Feng, Wenwu Zhao*, Yang Qiu, Mingyue Zhao,Lina Zhong.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Moisture and the Scale Variability of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 Case Study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WaterHailiang Xu, Wenwu Zhao*, Yinhui Zhang, Mingyue Zhao, Xiaoyan Liu. Price Differential Characteristics among Major World Grain Products from 1961 to 2009.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房学宁,赵文武*.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钟莉娜,赵文武*. 2013年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国际会议述评. 生态学报刘源鑫,赵文武*. 未来地球⁃全球可持续性研究计划. 生态学报杨德伟,赵文武,吕一河. 景观生态学研究:传统领域的坚守与新兴领域的探索. 生态学报徐海燕,赵文武*,赵明月,丁喜莲,王强. 陕西省安塞县生态退耕后农村经济转型及路径选择. 水土保持通报钟莉娜,赵文武*. 基于NDVI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特征与空间自相关关系分析.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胡莹洁,赵文武,徐海亮. 国际土地争夺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世界地理研究. 2013,4安艺明,赵文武*,姜广辉,霍荟阁,靳婷 . 基于MapGIS地价系统的城镇土地定级研究——以德州市城区商服用地定级为例. 中国农学通报 W. W. Zhao, B. J. Fu*, L. D. Chen. A comparison of the soil loss evaluation index and the C-factor of RUSLE: a case study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Yiming An, Wenwu Zhao*, Yinhui Zhang. Accuracy assessments of the GLOBCOVER2008 land cover dataset using statistical inventories and FLUXNET site data at global scale. Acta Ecologica Sinica.赵文武. 世界主要国家耕地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生态学报陈利顶,赵文武,王计平. 土地利用、水土流失及其尺度效应. 见陈利顶,吕昌河等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的尺度效应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安艺明,赵文武*.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粮食安全研究. 生态学报徐海亮,赵文武*,安艺明. 1961-2009年国际粮食价格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世界地理研究解纯营,赵文武*,徐海亮,安艺明. 世界食物消费变化和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世界农业赵明月,赵文武*,安艺明,靳婷. 青海湖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赵明月,赵文武*,靳婷,安艺明,徐海亮. 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中国农学通报靳婷,赵文武*,赵明月,徐海燕.黄土丘陵区缓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产流效应.中国水土保持科学,靳婷,赵文武*,赵明月,徐海燕.坡面尺度土地利用空间配置的产沙效应—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中国农学通报赵文武. 研究型教学模式设计——以土地资源管理课程为例. 教育技术期刊 Bojie Fu, Dong Niu, Yihe Lu, Guohua Liu, Wenwu Zhao. Land degrad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China. Francisco A. Com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 Global Challenge; Cambridge UniversityYinhui Zhang, Yi Luo, Wenwu Zhao*. Land use dynamics and landscape change pattern in Hetao irrigation district, Inner Mongolia, China.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igital Earth.赵文武. 土地利用研究的国际比较. 地球环境学报赵文武,朱婧. 我国景观格局演变尺度效应研究进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徐海燕,赵文武*,解纯营,靳婷. 组件式GIS技术构建的多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模块. 水土保持研究 Zhao Wenwu, Xu Haiyan, Jiang Guanghui, Zhang Yinhui. Land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in China. PIAGENG2009. Remote Sensing and Geoscience for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of SPIEZhao Wenwu, Xu Haiyan, Zhang Yinhui, Xie Chunying. Analysis on the rural house reconstruction agreement in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rural areas. PIAGENG2009. Remote Sensing and Geoscience for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of SPIE VolZhao Wenwu,Zhang Yinhui. Effects of land use pattern change on soil loss at catchment scale: a case study in Loess Plateau of China based on GIS and SEDEM. 2009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ISE 2009Zhao Wenwu,Zhang Yinhui. GIS-based application of erosion management tool at Loess Plateau of China. 2009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ISE 2009程琳琳,赵文武*,张银辉,徐海燕.集水区尺度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对土壤流失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徐海燕,赵文武*,朱恒峰,朱婧.黄土丘陵沟壑区坡耕地与草地不同配置方式的侵蚀产沙特征.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赵文武,徐海燕.灾区农村恢复重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与微区位前沿学术研讨会赵文武,刘敏,徐霖,李红梅.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见刘川生主编.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第2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正峰,杨红,赵文武.全国城镇土地等别调整更新研究.中国土地科学徐海燕,聂宜民,赵文武,陈永智.寿光市土壤养分特性及空间变异性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 X.-Y. Li, W.-W. Zhao , Y.-X. Song, W. Wang, X.-Y. Zhang. Rainfall harvesting on slopes using contour furrows with plastic-covered transverse ridges for growing Caragana korshinskii in the semiarid region of China.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8,95:529-544.De Wang, Bojie Fu, Wenwu Zhao,Huifeng Hu, Yafeng Wang . Multi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o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 Catena. 2008, 72:29–36 .Liding CHEN, Bojie FU, Wenwu ZHAO. Source-sink landscape theory and its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Front. Biol赵文武,徐海燕,解纯营.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尺度降雨侵蚀力估算.农业工程学报朱恒峰,赵文武*,康慕谊, 郭雯雯.水土保持地区人类活动对汛期径流影响的估算.水科学进展赵文武,傅伯杰,郭旭东.多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的技术与方法.地理科学进展赵文武,徐海燕,朱 婧.对灾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几点建议.见:汶川地震社会管理政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赵文武,刘学敏,李晓兵,宫阿都.对高校兼职辅导员工作的几点认识与想法.见刘川生,郑萼主编.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出版社东野光亮,赵文武.中国土壤地质学研究进展与展望.土壤学报朱恒峰,赵文武*,康慕谊, 郭雯雯.延河流域输沙时变过程的显著干扰点分析.人民黄河朱恒峰,赵文武*,康慕谊, 郭雯雯.延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与驱动因子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徐海燕,赵文武*,刘国彬,朱恒峰,朱婧,解纯营.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水土保持通报徐海燕,赵文武,朱婧.灾后重建中土地利用政策合理运用的思考.农村经济.朱婧,赵文武*,徐海燕.黄土丘陵沟壑区径流、输沙相关性的尺度效应分析.水土保持研究李洁,赵文武,荆瑛,徐培玮.“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济南市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吴建寨,李波,张新时,赵文武,姜广辉.天山北坡生态经济的脆弱性.应用生态学报 赵文武,朱婧,郭雯雯.基于降雨量和降雨时间的月降雨侵蚀力简易算法.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赵文武,郭雯雯,朱婧,徐海燕.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耕地动态平衡.农业经济王德,傅伯杰,赵文武.陈利顶.土壤侵蚀模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干旱区地理朱恒峰,康慕谊,赵文武.郭雯雯.水利水保措施对延河流域侵蚀、泥沙输移和沉积的影响.水土保持研究.王德,傅伯杰,陈利顶,赵文武,汪亚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粒径分形分析——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生态学报徐广才,康慕谊,赵从举,赵文武,秦艳红.阜康市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徐广才, 康慕谊, 赵从举, 冯文利,赵文武.英国强制征购土地的补偿制度及其借鉴.中国土地科学 Fu Bojie, Zhao Wenwu, Chen Liding, Lü Yihe, Wang De. A multiscale soil loss evaluation index.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Bo-Jie Fu, Qiu-Ju Zhang, Li-Ding Chen, Wen-Wu Zhao, Hubert Gulinck, Guo-Bin Liu, Qin-Ke Yang, Yong-Guan Zhu. Temporal change in land us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lope degree and soil type in a small catchment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Catena.傅伯杰,赵文武,陈利顶,吕一河,王德.多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科学通报傅伯杰,赵文武,陈利顶.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地理学报赵文武,傅伯杰,吕一河,陈利顶.多尺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地理科学进展赵文武,傅伯杰,陈利顶,吕一河.SEDEM及其应用初步.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 北京:气象出版社.赵文武,吕一河,郭雯雯,徐广才.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NDVI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水土保持研究.朱婧,赵文武*.资源节约型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6年12月. B. J. FU, W. W. ZHAO, L. D. CHEN, Q. J. ZHANG, Y. H. LU¨ , H. GULINCK AND J. POESEN. Assessment of soil erosion at large watershed scale using RUSLE and GIS: a case study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5, 16: 73-85Bo-Jie Fu, Wen-Wu Zhao, Li-Ding Chen, Zhan-Feng Liu, Yi-He Lü. Eco-hydrological effects of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Wang Linlin, Dongye Guangliang, Zhao Wenwu , Wang Mingmei, Li Chuanrong. Hazard assessment of debris flows based on GIS: A case study in Xiajiang county of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 In Li Shengcai, Wang Yajun, Huang Ping (eds).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Science Press.2005. Zhao Wenwu, Fu Bojie, Meng Qinghua, Zhang Qiuju, Zhang Yinhui, 2004. Effects of land-use pattern change on rainfall-runoff and runoff-sediment relations: a case study in Zichang watershed of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 ScienceB. J. FU, Q. H. MENG, Y. QIU, W. W. ZHAO, Q. J. ZHANG AND D. A. DAVIDSON. Effects of land use on soil erosion and nitrogen loss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Qiu-Ju Zhang, Bo-Jie Fu, Li-Ding Chen, Wen-wu Zhao, et a.Dynamic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 semiarid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赵文武,傅伯杰,陈利顶,吕一河,刘永琴.黄土丘陵沟壑区集水区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生态学报张秋菊,傅伯杰,陈利顶,赵文武.黄土丘陵沟壑区县域耕地粮食生产力和粮食自给能力变化差异.资源科学张秋菊,傅伯杰,陈利顶,赵文武.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环境建设.北京:商务印书馆 赵文武,傅伯杰,陈利顶.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第四纪研究赵文武,傅伯杰,陈利顶.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分析.水土保持学报张秋菊,傅伯杰,陈利顶,赵文武.黄土丘陵沟壑区县域耕地变化驱动要素研究.水土保持学报.傅伯杰,陈利顶,王军,孟庆华,赵文武.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第四纪研究 Meng Qinghua, Fu Bojie, Qiu yang and Zhao wenwu.Land Use Effects on Soil Erosion and Phosphorus Loss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Proceedings of 12th ISCO Conference,Process of Erosion and Its Environment Effect (Volume Ⅱ).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赵文武,傅伯杰,陈利顶.尺度推绎研究中的几点基本问题.地球科学进展东野光亮,赵文武,张银辉,刘洪义.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结构模型研究.农业工程学报.东野光亮,赵文武,张银辉.基于MAPGIS的土壤制图研究.土壤通报张银辉,赵庚星,赵文武.县级耕地遥感动态监测方法研究.测绘通报 赵文武,东野光亮,张银辉.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分析.农业经济.2001,2:13-15.赵文武,东野光亮,张银辉,贾炳浩.3S集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1, 赵文武,东野光亮,张银辉,胡业翠.MAP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研究.国土资源科技管理赵文武,东野光亮,许武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框架.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赵文武,东野光亮,张银辉.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设计初步.土壤与土地资源-中国土壤地质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地质出版社,北京东野光亮,赵文武.山东省增产100亿公斤粮食的土地对策.山东省农业科学.2000.增刊.*通讯作者

聘请正常,将刊登在省级或以上,如四川农业科技,西南农业科学刊物。 中国农业核心期刊: 集成农业核心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南京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江苏省农业科学 河北农业大学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福建农林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农业科学 河南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上海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学 沉阳农业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浙江农业大学 农业科学 福建农业科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 农业科学 四川农业大学 中国农学通报 新疆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 生物技术通报 河南农业科学 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农学与作物类 作物 中国水稻科学 小麦 茶学 棉 杂交水稻 玉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大豆科学 中国棉花 作物杂志 中国大米 中国烟草科学 种子 热带作物学报 园艺 园艺 果树学报 中国蔬菜 中国食用菌 北方园艺 食用菌 中国果树 中国南方果树 食用菌 植物保护类 植物病理学 植物保护学报 中国生物防治 植物保护 农药 植物检疫 生态环境,农业资源 土壤科学 水土保持 土壤科学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农业环境科学 土壤 水土保持通报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学报 中国土壤与肥料(土壤与肥料) 研究土壤和水的保护 农业环境与发展 生态环境; 中国农业气象 农业工程与农业机械 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机械 中国的灌溉和排水 节水灌溉 中国沼气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食品科学与技术 [中国粮油协会 粮油食品科技 中国食物与营养 林业类 林业 北京林业大学 林业 世界林业研究。 福建林学院学报 南京林业大学 化学和森林产品行业 西北林学院学报 东北林业大学 浙江林学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林业资源管理。 竹子研究汇刊 林产工业 木材工业 林业科技。 林产化工通讯 畜牧兽医 草业科学 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预防兽医杂志 蚕业科学 中国兽医科技杂志 中国饲料 中国的草原 中国兽医杂志 饲料工业 饲料研??究 草原 中国畜牧杂志 中国畜牧兽医 畜牧业 中国家禽 中国动物营养学报 草原 动物医学进展 畜牧兽医 草原与草坪 猪 中国传统兽医 中国草食动物 水产品类 水产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淡水渔业 水产科技信息 水产科学 上海水产大学 水产养殖 水库渔业 大连水产学院 海洋水产研究 农业经济综合指导类 农业经济问题。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农村调查 农业现代化研究。 中国土地科学 世界农业 研究 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 自然资源学报

毕业论文管理流程的规定

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 毕业论文(设计)是各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考核。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相应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和要求。结合教务处相关管理规定及我系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一、目的和要求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目的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获取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方法和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撰写论文(设计)过程中,深化有关理论知识,扩大知识面,获得阅读文献、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工程训练以及使用工具书和写作等方面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得到提高: 1、调查研究、方案论证、分析比较、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 2、设计、计算、绘图、实验、外语翻译、计算机应用与标准化正确选择的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撰写论文能力。 4、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按照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 2、毕业论文(设计)要具有学术性,要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内某一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并表述其研究成果。 3、毕业论文(设计)要具有创见性,要求作者对学术或工程的某一个问题有新的发现、新的构想或新的发展与完善。 4、毕业论文(设计)要具有科学性,要求作者的论述系统完整,不能零碎和片面,做到首尾一贯而不能前后矛盾,要实事求是而不能主观臆造。 5、毕业论文(设计)应做到观点正确、论据充分、推理严密、计算准确;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语言简练;有必要的相关资料、图表等。 6、毕业论文(设计)必须参阅一定量的外文资料,并在论文(设计)中反映出来。 二、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与管理 (一)系内职责 系内负责本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全过程的管理,成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担任组长,副主任担任副组长,成员由教师代表组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 1、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和主要措施; 2、确定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审定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组织学生选题; 3、定期检查本系毕业论文(设计)进度和质量; 4、成立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组织本系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工作,组织专家对有争议的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进行复评; 5、评选、推荐本系各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和优秀指导教师; 6、负责本系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管理、档案管理; 7、对本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自评、总结。 (二)指导教师职责 1、指导教师的资格 (1)指导教师应由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一般具有硕士学位或讲师(含实验师、工程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 (2)在校外做毕业论文(设计)时,可由教研室聘请相当于讲师以上的'科研、技术人员担任指导,由本专业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负责,掌握论文的进度、要求,协调有关工作。 (3)指导教师由教研室确定并经系主任审批后,在系内备案。为确保指导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指导,每个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10人。 2、指导教师职责 (1)指导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2)帮助学生做好选题工作。学生选定题目后,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论文题目的意义和要求,帮助学生了解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必读的参考资料,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实验等。 (3)指导学生拟定论文(设计)写作计划和写作提纲,审阅论文(设计)初稿,指导学生完成论文(设计)工作。 (4)对毕业论文(设计)提出修改意见、写出评语,参加答辩和进行论文(设计)成绩评定。 (5)检查学生论文(设计)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定期向系(或教研室)汇报指导论文(设计)进展情况。 (6)毕业论文(设计)期间,指导教师应安排充足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每周不得少于1小时。指导教师一般不应离校出差,因公必须出差经批准后,应事先布置好学生任务,并委托其他教师代为指导。 (7)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把好关,坚决杜绝学生剽窃、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 (三)对学生要求 1、学生应努力学习、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独立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不得弄虚作假和抄袭、拷贝他人的成果或请他人代替完成任务,不得虚构编造实验数据和社会调查资料。否则毕业论文(设计)成绩按不及格论处。 2、学生要尊重指导教师,虚心向指导教师学习,应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工作进度,自觉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和检查。 3、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期间,一般不准请假。因事必须请假的,应在不影响完成任务的前提下,首先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由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再按学生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审批。学生缺勤(包括病、事假)超过毕业论文(设计)时间1/4的,取消答辩资格,不予评定成绩。 4、学生调研或实验时,爱护仪器设备,保持设计室(实验室)的干净整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有关部门规定,严禁在工作场所戏嬉、打闹、打扑克、下棋等。 三、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程序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程序: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组织学生选题--确定选题并填写开题报告--撰写论文,进行设计--毕业论文(设计)评阅和答辩资格审查--答辩--评定成绩--教学质量检查--毕业论文(设计)的装订、评优、存档。 (一)制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应认真做好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动员工作。 (二)选题 1、选题要求 (1)选题时间:2014年1月25日前选题,1月31日前提交论文开题报告。 (2)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体现综合训练的基本要求。题目难度要适当,份量要合理,工作量要足够。题目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原则上实习做什么,论文写什么;不要离开实际工作,追求理论提高。 (3)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原则上一人一题。若是难度高、工作量大的团队项目,确需两人或多人合作共同承担,应使学生研究的题目、方向有所区别,做到分工明确、有所侧重,确保每个学生有独立完成的任务。 (4)若课题是来自校外有关单位或需借助校外实验条件的,应本着就地就近的原则安排。学生在校外做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系要指派专人负责联系工作,经常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 2、选题程序 由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确定指导教师,各系分配好指导教师和学生名单,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和学科要求,提出备选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经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集体讨论审批后向学生公布,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自拟题目,在取得指导教师的同意后报系审批。 (三)填写开题报告书 学生选定题目后,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在学生理解题目内涵与意义、了解论文撰写规范及素材要求、明确论文实施方案与步骤后,由学生填写《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指导教师负责审阅。 (四)撰写论文(进行设计) 1、学生填写开题报告后,进入撰写论文(进行设计)阶段。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进行毕业设计期间,应严肃认真,遵守纪律,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按时完成论文(设计)任务,并按统一规定的格式和要求撰写论文(参见: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 2、毕业论文(设计)字数一般要求在8000字左右。 3、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严格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进行指导时,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做到教书育人。 4、2014年3月15日前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2014年4月30日前完成毕业论文终稿。2014年4月30日提交毕业论文终稿(doc版和pdf版文件命名为:学号_姓名_论文题目)进行查重。 (六)答辩(2014年5月中旬) 1、答辩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严肃认真组织进行。所有学生必须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2、由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答辩资格进行审查。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取消其答辩资格,毕业论文(设计)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1)未能及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规定的要求者; (2)毕业论文(设计)期间擅自离校、缺勤达到1/4以上者; (3)毕业论文查重不通过者; (4)查明有抄袭或找人代做行为者。 3、我系毕业答辩具体程序如下: (1)成立答辩委员会,确定论文答辩方式,统一答辩要求,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的组织工作、成绩评定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结。答辩委员会由本系教师组成,答辩委员会主任由分管教学工作的系主任担任。 (2)答辩委员会可下设若干答辩小组,负责具体答辩工作。答辩小组由本专业(教研室)的教师或相关的教师3~5人组成,设组长1人,秘书1人。 (3)答辩进程:答辩委员会(或小组)秘书宣布答辩人姓名及题目--学生陈述不超过10分钟--答辩小组提问--学生回答--答辩小组评分。每位学生答辩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 (4)答辩过程中,要认真做好答辩记录,并撰写答辩小组评语。评语要符合学生论文及答辩过程的实际情况,体现不同学生论文的个性化特点。 (5)为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质量,加强同学对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的重视程度,答辩工作应做到“三严格”:严格审查答辩资格、严格把握答辩程序、严格控制答辩成绩。 (七)评定成绩 1、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应根据写作过程、论文(设计)质量与答辩情况三方面综合考核。 2、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采用五级记分制,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评分必须客观、公正、准确。优秀论文(设计)的比例一般不超过15%且成绩被评定为优秀的毕业论文必须进行答辩。 (八)毕业论文(设计)装订、归档、总结工作 1、印刷 为便于开展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与检查工作,我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一律使用A4幅面纸张打印,一本毕业论文(设计)顺序如下: (1)封面(按学院统一格式印制) (2)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3)中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 (4)英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 (5)目录 (6)正文 (7)附件 (8)参考文献 (9)致谢 2、毕业论文(设计)存档,毕业论文(设计)的存档按照一人一袋的标准进行,一个学生一个档案袋,档案袋里要有:中期检查表、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毕业论文(设计)评语评分表以及理工科进行毕业设计的其他数据或材料。 3、总结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结束以后,系内要认真进行工作总结,检查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中执行学院规定和要求的情况、取得的成绩和特色、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 四、本规定解释权在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二〇一三年四月二十七日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规范管理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是最终检验学生综合掌握专业学科知识、理论应用与实际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社会实践和通过调查科研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各系应切实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严格把关,现提出以下规定,请各系参照执行: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 在毕业实习前一学期末,由各系教研室(组)结合培养学生技能,有针对性地拟出若干毕业论文课题或由学生根据就业意向自拟课题,并为各位学生确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必须是相同或相近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具有讲师职称或硕士学位以上的。每位指导学生人数不超过6人。指导教师应深入所指导学生的实习单位,指导学生学会在社会、生产、科研第一线调研、收集、分析与选题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散实习的学生必须在实习单位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老师指导,并报相应学历、职称材料、单位联系电话到系备查。教务处随时抽查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情况。对指导教师把关不严、明显失察、发生学生完全用抄袭、下载论文(设计)参加或通过答辩者,经教务处查证属实,将比照教学事故对指导教师进行院纪处理。 二、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 1、必须认真选题,选题必须突出实用性和创新性,必须要有选题依据、目的、意义、论文(设计)的主体架构、主要观点或结论、可能的创新之处等内容的文字说明; 2、必须要有论文(设计)的资料收集和前期的准备情况、论文(设计)撰写过程时间安排的文字说明; 3、论文(设计)撰写必须至少要经过提纲、初稿、二稿、三稿、定稿几个阶段,每一阶段应有指导教师签署指导建议。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后,前面各项均应作为原始资料存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袋中; 4、毕业论文字数一般不得少于8000字,毕业设计字数有指导教师掌握。完整的毕业论文(设计)应由封面、目录、中英文标题、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选题说明、正文、参考文献(不少于10本、篇)、致谢内容等组成; 5、毕业论文(设计)必须一式四份,按统一格式(见附件)装订成册,答辩完后,连同指导教师指导记录、答辩记录和答辩小组评议结论放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袋,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各系必须存档保管。 三、毕业论文答辩 1、在系主任的领导下,各教研室(组)分别组成若干答辩小组(设组长一人、答辩教师2—4人、答辩记录1人),对所有本科毕业生组织答辩; 2、论文(设计)指导教师不得参加所指导的学生论文答辩; 3、毕业论文(设计)定稿至少应于答辩前一周送交答辩教师审阅。 四、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的评定 1、指导教师应给出论文(设计)的评语及百分制成绩,答辩结束后,经答辩小组讨论,有组长执笔签署答辩评语及百分制成绩,然后分别按0.4、0.6的权数计算学生毕业论文成绩,90及以上为优,80—89为良,70—79为中,60-69为及格,60以下为不及格; 2、凡不按以上要求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者,或毕业论文(设计)袋中内容不全者,一律为毕业论文(设计)不合格;凡经查实属抄袭、网上下载论文蒙混过关者,除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判为不及格外,还视其为考试作弊,给予相应的学籍处分。 五、毕业论文(设计)封面、毕业论文(设计)内容格式要求、指导记录及评语及成绩表的格式附表: 附表1 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封面式样 分类号   UDC          单位代码 密  级  公 开          学    号 四川文理学院 学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小2号宋体、一般不超过20字) 论文作者: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提交论文日期:          年    月    日 论文答辩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授予单位: 中 国 ? 达 州 20   年  月 论文参考格式: 附表2:目录(理工类) ------------------------------------------------------------——----------------- 目    录 摘要 …… X Abstract …… X 1.引言 …… X 2. XXX  ……X 2.1 XXX …… …… X 2.2 XXX ……X 2.2.1 ……X 2.2.2 ……X 3.XXX  ……X 参考文献:……X 致谢:……X 附表(可有可无)  ……X 论文参考格式: 附表3:目录(文法经管类) ------------------------------------------------------------——------------------ 目    录 摘要…… X Abstract…… X 引言…… X 一、XXX …… ……X (一)XXX…… …… X 1、XXX ……X (1) ……X 二、XXX …… ……X 参考文献: ……X 致谢: ……X 附表(可有可无) ……X 附表4  学位论文式样要求: 题目[中文为小二号加黑居中]   Title[英文为Times New Roman 16加黑居中] 副标题[中文为四号黑体居中、英文为Times New Roman 14加黑居中] [间隔一行] XXX专业XX班XXX[姓名]   指导教师 XXX [四号楷体居中] [间隔一行] 摘要[空二格起打,小四号黑体。Abstract为Times New Roman 12加黑]:摘要内容[五号楷体。英文为Times New Roman 12]. 关键词[空二格起打,小四号黑体。Key word为Times New Roman 12加黑]:关键词3-6个[五号楷体,词与词空一格,分号隔开。英文为Times New Roman 12] 正文另起一页 正文[内容五号宋体,英文为Times New Roman 12]],文中图表只附最必要的`,图与表内的文字、图题、表题要简练准确,文稿中的表格采用三线表。正文序号编排应规范,文经管法参考如下,第一层:一、二、…(小四号宋体加粗);第二层:(一)(二)…;第三层:1、2、…;第四层:(1)(2)…,所有标题均空二格打起;理工类参考如下:第一层:1、2…(顶格,小四号宋体加粗);第二层:2.1、2.2…;第三层:2.1.1、2.2.1…,第二、三层空二格打起。     正文完。 [间隔一行] 注释: [内容五号宋体,空二格起打] [间隔一行] 参考文献: [内容五号宋体,空二格起打] 参考文献的格式:所有参考文献和注释一律采用文末注,凡是用文中注或页脚注的论文,请作者自行修改。且参考文献只列出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主要条目,并要依次用上角标标注在正文内容出现处并注明页码,参考文献不能少于6条,不宜引用内部资料。同时,为保证文章的新颖性及相关性,请尽可能参引近两年刊载的相关文献。同等情况下,引用本刊刊发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我们将优先采用。 各种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文献类型标识:普通图书——M;论文集——C;论文集析出文献——A;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其它未定义文献——Z. 对于数据库、计算机程序及电子公告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 其中,[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书;[DB/MT]——磁带数据库;[M/CD]——光盘图书;[CP/DK]——磁盘软件;[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 其书写格式如下: 例一、[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期):起止页码。 如:[1]陈  东。基于分灾模式的结构防灾减灾设计概念初探[J].自然灾害研究,1996(4):15-17. 例二、[序号]主要责任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如:[2]牛光庭,李  杰。建筑材料[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3:25. 例三、[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D].出版社: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如:[3]陶建人。动接触减振法及其应用[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1998:88—90. 例四、[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如:[4]王杏林。建筑砌块联接件[P].中国专利:CNI036800,1997-09-27. 例五、[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 如:[5]GB50023-95,建筑抗震鉴定标准[S]. 例六、[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N].报刊名称,日期(版次)。 如:[6]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态[N].科技日报,1997-02-13(5)。 例七、[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如:[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在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 例八、[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如:[8]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1998-08-16/1998-10-04. 附表5: 四川文理学院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记录(     级) 学生姓名  系  专业、班 论文(设计)题目 选 题 说 明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大 纲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初 稿 修 改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二 稿 修改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三 稿 修改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定 稿 评语 成绩: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附表6: 四川文理学院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设计)评语及成绩 系(院):                              专业教研室(组): 学生姓名  论文(设计)题目 指导教师  所学专业  职   称 答辩组成员 答辩组长  所学专业  职   称 答辩教师  所学专业  职   称 答辩教师  所学专业  职   称 答辩教师  所学专业  职   称 答辩教师  所学专业  职   称 答辩教师  所学专业  职   称 答辩教师  所学专业  职   称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答辩小组导评语 成绩:                                  答辩组长:          年   月   日 系、院意见 综合成绩:                            系 主 任:           年   月   日 附表7: 四川文理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设计)题目: 系别: 年级: 专业(班):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四川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 系(院) 专  业 年  级 开题日期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1、选题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选题研究内容: 4、本选题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5、调研计划及主要参考文献 6、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7、开题审查小组审查意见: 教研室主任或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开题审查小组组成名单 组成 姓名 职称 所在单位 签字 组长(非指导教师) 成 员 说明:1、开题报告应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撰写,交指导教师审阅,并接受学校和系检查。 2、开题报告要该格式装订成册装入学生毕业论文档案袋中。

专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也显得日益重要论文。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建筑工程管理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1)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建筑企业只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不断的进行理论和技术创新才可以使建筑企业不断的发展。一个企业如果在创新模式上落后于他人,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边跑,直到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淘汰出局,所以,建筑企业只有不停的创新管理模式,改善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管理 方法 ,才能使建筑企业在社会上站稳脚根,提高建筑企业工程管理的质量。

2)创新是企业发展的要求。创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突破性的创新思维是建筑企业提高自身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管理必须要不断地创新发展才可以使建筑业平稳健康的发展下去,并为建筑公司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使建筑工程项目顺利的开展,由此可见,想要建立现代建筑企业制度,就必须创新。

3)创新是管理科学的要求。创新是管理科学的要求,所谓管理科学是在满足现实的需要下发展起来的,管理科学能够为企业工程管理提供较为科学的方法,从而使企业工程管理从理论转变成行为,这对建筑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具体标准

1)要适应市场需求。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适应市场需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虽然说建筑工程项目是建筑施工单位与业主之间的合同及其所规定的范围,但是最终却是由市场来决定的,从市场中获取项目,在市场中操作项目,在市场的竞争中提升能力,进而进入到新的竞争中,因此市场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需要适应市场需求。

2)要符合生产力发展需求。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劳动工具日益先进,设备配置新,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工具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因而对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所以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当从生产力发展的三个要素出发,对劳动工具、劳动者进行协调,采用更加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创新方式。

3)要利于创建企业品牌地位。在项目施工管理创新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到品牌效应和 企业 文化 实质,要有利于企业品牌地位的创造,在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并对 企业管理 层进行及时更新,保证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充实。

3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

1)管理模式创新的方向。管理模式是项目管理的精髓,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现阶段,大多数的建筑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仍然是传统的、老旧的模式,已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管理问题的产生。因此,要对我国建筑业进行内在剖析,建立健全符合建筑行业生产经营特性的体系结构,使其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能够符合现代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2)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原则。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必须要符合弹性生产力原则和刚性产业结构的原则。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要做到充分放权,适当的将权利下放给项目部,形成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组织机构,充分体现项目管理的灵活机动性,同时要降低行政成本,实现符合贴进市场的要求。

3)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理念。施工企业作为项目 承包合同 的履约主体,同时也是项目管理成败的最终承担者。要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首先加快思想观念的更新,管理者的思想转变才能真正带动和推动整个项目管理的观念创新,从而为项目的管理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创新发展的环境。施工企业要加强项目的管理,就必须明确并处理好质量目标、成本目标和工期目标三者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确定目标时要进行各方面的比较,通过对目标的影响分析,选择最优化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项目有效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近年,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建筑数量越来越多,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建筑形式也不断创新,建筑行业的发展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建筑行业施工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质量问题,建筑工程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影响人们的居住舒适性和安全性,因此需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质量控制。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质量控制是指建筑施工项目中,管理者凭借具体的手段、方法对建筑项目进行监测与管理,以确保建筑项目顺利实施和建筑质量。

一、影响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因素

(一)材料

建筑施工材料指构成工程实体的各类建筑材料,以及 其它 的半成品和构配件等。建筑施工材料是工程建筑的物质基础,决定着工程建筑的最终质量,建筑施工材料的选用合理、保管方法得当、性能达标、产品合格对建筑工程的最终成果影响重大。因此,施工材料在进入建筑现场前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质量不过关的施工材料不予以进入现场,进场的施工材料需按照材料的种类和材质进行分类堆放,以减轻发放时的工作量。

(二)人

建筑施工中人员是建筑质量实现的重要因素,建筑施工中的人员因素包括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监测人员等。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组织和安排施工,若管理人员的工作未到位,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质量。施工人员工作于建筑施工的第一线,是整个建筑工程的直接参与者,若出现问题,那么建筑工程质量必然出现问题。监测人员若监测不合理,那么将导致工程质量无法满足相关人员的要求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选拔优秀的人员,正确地用人员,以及做好人员的管理。

(三)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指对建筑项目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项目技术环境、项目作业环境、项目管理环境和项目周边环境等。项目技术环境包括气象、水文、地质等,项目作业环境包括防护 措施 、施工作业面的规模等。项目管理环境包括管理关系的选用和合同结构的确立等,项目周边环境包括项目四周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等。环境条件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有着一定影响,有利的环境条件促进建筑施工的顺利开展,不力的环境条件则会阻碍建筑施工的顺利开展,并影响其质量的控制。

(四)施工工艺与方法

建筑施工工艺与方法是指实际施工中选用的施工措施,包括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在具体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合理的施工措施、先进的施工工艺、正确的施工操作是保证工程质量的三大必备因素,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倡导新方法、新工艺在在施工项目中的应用,创新和完善施工工艺与方法,增强施工工艺的技术能力,确保建筑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二、加强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建议

(一)控制施工时的质量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质量控制点管理,对部分重点工程或薄弱环节建立相关的控制措施和检查制度。(2)质量管理手段,对质量进行随时监控,确保每个工序的质量。(3)调整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实际施工与方案有出入时,灵活进行施工方案调整。(4)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在发挥传统技术和工艺的基础上应不断吸收新技术、新工艺的优点,并将其与传统工艺技术相结合,进行创新后应用到施工的实际中,提高工程质量。

(二)控制竣工阶段质量

建筑工程的竣工阶段意味着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结束,同时也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也能影响工程质量。因此,在简述竣工阶段应由该建筑项目的各参建方共同对项目质量进行客观、精确的等级评定,此外,为确保该建筑项目的顺利竣工和通过验收,应让相关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进行监督,让其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工期和质量标准有计划地进行建筑施工活动,确保建筑工程的按时保质完成。

(三)加强质量管理监督

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控制,应加强质量管理监督,建立质量管理监督体系。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的职能目标、业务职能的责任分配、施工标准、施工流程、施工设计文件、施工的内外沟通协调等。建立健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监督体系,才能使施工过程有据可依和有法可查,才能明确管理权利,使管理权利层层分配,是建筑工程的每一项质量管理都能够不缺位、不错位,才能够保证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和提高其施工效率。

三、结束语

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建筑工程管理的完善和发展亦是如此。总而言之,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控制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但是该项工作的开展又有着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筑企业只有对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控制要素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和了解后,才能更好地制定相应对策来控制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效率,进而实现该建筑工程对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对整个社会的社会效益。

对于建筑工程 企业管理 而言,工程项目管理的好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工程项目的质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工程管理专业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1建筑工程管理对策?

1.1建设事业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机制都发生过了巨大的变化,各行各业都要有适合自己的事业管理。对建筑业市场而言,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引进先进的事业管理理念,为建筑业市场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社会瞬息万变,建筑业市场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随时做出相应的改变。事业管理人员必须针对目前的建筑市场进行分析,确定自身企业具备的优点和缺点,明确在建筑市场的竞争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首先保证建筑企业符合当今市场需求,并根据市场走势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改变,为建筑企业制定风险规避政策,保证自身建筑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1.2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必须贯穿整个过程,包括前期的建筑设计到后期的管理维护。在建筑设计之初需要根据实际需求确定设计方向,设计人员应该以实际需求为标准,结合客户提供的意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工作,确保建筑工程结构稳定性。设计通过后就是施工阶段,在原材料选购时,釆购人员在采购前必须与工程人员进行协商,选取价格合适质量过关的建材,并由专业人员对预定采购的建材进行鉴定。专业人员对釆购的建筑材料进行技术鉴定,判断其质量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做到在采购前后双重检查,避免劣质材料流入工地并投入使用。施工前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 教育 培训,培养他们的质量意识,施工人员是控制质量的第一要素,在工作时必须摆正心态,自觉做到对工作负责,合理的完成自己的任务。

1.3建立科学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

科学的管理体系有利于建筑企业的良好运转。建筑企业必须具备完善的 人力资源管理 部门、 财务管理 部门、高层管理部门、采购部门、业务部门、施工部门、市场分析部门等。对各个部门进行明确分工,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将工作内容具体化,避免出现一些食物无人问津的现象。通过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是建筑企业处于动态平衡中,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突破,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1.4加强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

施工前必须做好所有员工的 安全教育 培训,让他们了解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自觉做到保护自己和他人,为自己的工作负责。尤其是对于高空作业的施工人员来说,必须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只有保证具备足够的安全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技能后才能让其进行作业。对于安全防护衣帽的佩戴必须标准,教会员工检验施工过程中各种安全防护工具的质量,确保每次施工前都进行一次检验,减少安全隐患。为保证施工的安全进行,让施工人员在施工中有标准依据,施工单位在施工前成立专业安全管理团队,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共同商讨制定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并在施工过程中妥善落实。安全管理制度需要设计施工过程的方方面面,对可能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进行说明,并详细说明规避 措施 。施工现场必须使用一些功率较大的机器,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其功率对线路承载能力的影响。施工现场合理摆放线路,避免施工人员不小心触碰到。?施工人员在施工完毕后需要关闭所有电源,保证人走电停。

2结语

建筑行业看似不会被时代淘汰,然而随着世界多元化发展,我国建筑业市场不断受到来自世界各国的冲击,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促进建筑业市场的不断发展,必须对自身企业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总结 改善对策,为建筑业市场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对策

(一)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当前的工程建设市场中的项目管理,由于没有制定规范的法律法规,施工企业制定的相关管理政策也不完善,所以导致工程建设市场秩序混乱。所以要对工程建筑市场进行全面的市场管理建设,将相关的制度、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的调整和完善。另外为了让项目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能够在实际的操作中落到实处,相关的政府部门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整个过程都要充分利用法律制度将前期策划勘察、工程施工等所有阶段都进行严格监察,如有假公济私的现象出现,应该依法处治;

(二)提高工程项目管理者的素质,是对整个工程项目质量的保障。

在我国由于工程项目管理学科的起步较晚,所以对项目管理者的培养也有所欠缺。对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可以通过加强开展国内外项目管理学科的交流活动,以及对相关的管理技术进行研讨,对外国的先进管理措施进行学习研究,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技术水平。另外可以对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技术培训,并且在一些工程管理院校设立学科点,对工程管理人才进行资格认定;

(三)将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向国际管理惯例接壤,

这是我国在加入WTO之后,为了使我国的项目管理能在国际市场竞争取得一席之味,必须要落到实处的管理任务,只有在工程管理项目方面在国际市场上开拓一条道路,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国际市场。因为在国际中的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对承包商在工程的投入、开工以及竣工方面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承包商方面的资质认证,对建筑师、安装师等相关技术管理人员都有严格的资格认证管理要求,保证有规范的技术施工 方法 进行工程建设施工;

(四)在建设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对工程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要进行精细的管理

使之能够形成一条系统完整的管理链,并且要对各个环节的施工技术和操作工艺进行严格的督查施工,对相关的施工工艺进行优化,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进行克服解决。这一管理措施就是要实施精细化管理,从施工管理到产品管理都进行环环相扣的精细化工程质量管理,这是对项目工程管理的最大化的质量保证;

(五)在项目工程管理中,实施先进的网络化经营管理,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下,工程项目管理的必经之路。

实施网络化经营管理一般来讲包括施工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以及虚拟企业经营,还有跨 文化 竞争等。合作竞争主要是为了在竞争激励的现代化经济市场环境中,能够在取得更多利益的基础上,施工企业之间达到互惠互利的双赢效果;其中的虚拟经营就是运用自身的资源,在竞争市场中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这样的管理技术是对建设企业进行虚拟,然后控制自身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不让企业出现受控于人的局面,这是一种在知识信息经济时代的经营管理潮流;而跨文化竞争则偏向于一种全球化的战略管理技术,这是建立在对文化差异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本国优良文化技术的把握的同时,汲取他国的优良文化技术,以达到自身在整个国际竞争市场中的适应能力的提高。

二、总结

综上所述,项目工程管理质量的提高,就是为了是工程施工行业得到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使工程施工企业能够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取得一席之地,最重要的就是对施工建设企业中的项目管理者进行管理技术、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的改善,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来对项目工程进行管理,让管理模式与国际管理方式相接轨,拓宽自身的管理道路,才能有更大的管理技术的提升空间。

【摘 要】工程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而质量是工程管理的核心,只有加强对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监督,才能保证用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证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保证水电行业的可持久发展。

【关键词】工程管理 质量管理 质量监督

水电工程其质量好坏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且对整个工程施工项目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近年来,随着水电产行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投身于水电业,致力于发展水电产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如何能够利于不败之地,是每个水电业都面临的问题。水电工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而质量是工程的核心,只有加强对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监督,才能让用户放心的使用,更是水电业长久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一)多方利益维护的重要举措。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管理,不仅可以确保工程的使用寿命和经济价值,关系到企业的声望和信用,更关系到广大住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甚至可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是维护多方利益的重要保证。

(二)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关键要素。因为工程质量形成于施工项目,每个施工项目质量的总和代表公司整体质量水平。因此,只有抓好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提高公司的整体质量水平,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保证工程整理质量的必要保证。水电工程项目是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也很多,例如工程的设计,施工材料,施工设备,地形,地质,水文以及施工技术和施工的方法,技术管理和管理制度等都对建设项目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对工程项目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采取合理措施是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的必要保证。

二、设计阶段的管理――质量管理的基础

对整个工程质量而言,工程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是基础,只有将这个基础打好了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它关系到符合质量和建设项目决策的标准水平。通过科学的工程设计和工程,使这些质量具体标准目标得以反映。设计项目将会对合理使用的设备和先进的工程技术,产品规格,型号,价格,质量等方面,同时也对建筑结构的更深远的影响是合理的,稳定的,在建水电,规模的许多方面投资等方面具有相关的关联水平。因此,在项目设计时,首先,设计应侧重于技术,技术能力,工艺水平的分析是项目的实际可行性分析。没有经济合理,配套设备的能力,坚持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和经济原则。其次,在项目设计阶段是工程质量标准的形成阶段,项目设计科学合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最终的建设项目,因此,要避免设计缺陷质量的“本质” 缺陷。最后,该单元的设计旨在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和技术标准,以认真负责的道德标准,严格的分析,设计,确保设计的高质量和高品质。

三、实施阶段的管理――质量管理的关键

工程实施阶段是整个工程的关键,对此阶段进行质量管理则是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的命脉,因此一定要抓好实施阶段各个环节和施工人员等方面的质量控制。工程实施阶段的的管理按施工阶段工程实体形成过程中物质形态的转化可以划分为对投入的物质、资源质量的管理;施工及安装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即在使投入的物质资源转化为工程产品的过程中,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各因素、各环节及中间产品的质量进行控制;对完成的工程产出品质量的控制与验收。

(一)树立质量控制意识。在工程项目中质量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把关作用,所以一定要树立全员质量控制和管理的意识,完善质量控制机制。第一,要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和问责质量,使责任分工明确。在施工过程中,各部门的各种细节的各个方面以及分项工程都应进行实时监控,所有施工过程全过程都要纳入到监督管理范围之内。第二,在整个过程中的管理中,要根据产品的特点和施工队伍的质量缺陷及项目自身的情况来确定质量目标和研究内容,结合质量目标和研究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撰写质量保证计划和改善的措施,明确落实实施的内容,方法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质量检查的实施,对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最后,要总结的 经验 教训,并记录下来,为之后的施工的质量标准和质量体系的的制定奠定基上,继续研究各种工程问题,完善质量保证措施,并做好总结,分析原因,而这些问题在质量管理的未来露出作为预控制目标。

(二)对投入的物质、资源质量的管理。对投入的物资和资源进行质量管理,即要保证所购买的建筑材料首先一定要是正规厂家生产的,而且规格一定要和设计要求和规范相符合;其次,材料的质量、规格和实施的标准等必须保存完整,在其有效期内要对其进行抽样检查,抽样 报告 符合要求才可使用。

(三)施工及安装生产过程质量管理。施工和安装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主要是要做到交接过程要有检查,质量预控要有措施,建设项目要有技术措施和方案,图纸会审要有记录,准备的材料要进行测试,对隐蔽的工程要有验收,测量仪器的校准要进行复检,设计变更要有手续,钢筋代换要有制度,质量处理要有审查,成品保护要有措施,质量控制要有否决权,文档文件要存档。

四、竣工之后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的补充

很多人认为工程完成后,就不需要在进行质量管理了。而实际上工程竣工后的质量管理则非常的重要,它是工程管理中必不可少的补充环节。在这个阶段,施工单位可以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工程质量规范对工程实施中国容易发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检查,如若发现问题可以及时的做出反馈予以修正,完成后验收工作,从而保证了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

五、结束语

总之,对工程项目实施质量管理,不仅能够提升水电工程的整体质量,保护用户和施工单位的切身利益,也是保证水电行业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的重要举措。因此在整个工程管理中要加强对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较好的处理好方面的的关系,例如施工技术和施工材料,人员组织等,并采取有效合理的质量控制监管机制,从而保证工程的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美艳.刍议工程管理中的质量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1)

[2]时俞梅.论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质量管理[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8)

[3]沈越.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质量管理[J] .安徽建筑, 2012,(4)

1. 建筑工程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2. 建筑工程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3. 有关工程管理论文范文

4. 建筑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5. 施工管理类毕业论文

  • 索引序列
  • 管理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暂行规定
  • 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暂行规定
  • 农业工程学报增刊管理规定
  • 毕业论文管理流程的规定
  • 专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