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关于副词论文范文写作

关于副词论文范文写作

发布时间:

关于副词论文范文写作

说明:书籍资料一般在大学图书馆都可借到。期刊资料在大学图书馆的期刊部大部分能借到;在大学校园网内登陆期刊网,所以论文都能下载。1、书籍:A、现代汉语副词探索 张谊生著 学林出版社 2004-12-01 B、副词与限定描状功能(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丛书) 张亚军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年12月 C、评定副词就的歧义现象 田原 北京大学 2006-05-01 D、汉语知识讲话:副词 介词 连词 郭翼舟著 上海教育 1984-10-01 E、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丁声树等 商务印书馆 1961-12-01 F、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副词研究 周小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10-16 G、现代汉语副词分类实用词典 姜汇川、许皓光、刘延新等编 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9 2、期刊:A、汉语副词的篇章功能 屈承熹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1年 第02期 B、现代汉语副词独用刍议 陆俭明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2年 第02期 C、现代汉语的程度副词 韩容洙 汉语学习 2000年 第02期 D、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 张谊生 语言研究 2000年 第01期 E、汉语副词的数量主观评价 董为光 语言研究 2000年 第01期 F、论现代汉语语气副词 李梅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 第05期 G、现代汉语副词次类及其特征描写 杨荣祥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 第01期 H、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分类描写 李少华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 第04期 I、 现代汉语中副词用法的三性问题 李珠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0年 第04期 J、现代汉语副词的语用义初探 赖先刚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 第02期 K、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 郭新雨 天津师范大学 2003年 硕士论文 L、现代汉语自主副词研究 唐瑛 苏州大学 2001年 硕士论文 M、 汉语副词生源探微 陈宝勤 沈阳大学学报 1998年 第01期 N、现代汉语副词重叠现象考察 王继红 绥化师专学报 2001年 第01期 O、汉语副词的篇章功能 屈承熹 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1990年 P、现代汉语协同副词研究 葛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05年 硕士论文 Q、论现代汉语的范围副词 张谊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 第01期

整句话为“主谓宾”The window 为主语 is opened 谓语动词(其中的is为“助动词”) by 介词 , me 宾语. by加me 构成 介宾短语作"方式状语”

英汉翻译过程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重要的阶段,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词义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表达原文。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翻译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探析英汉翻译陷阱

【摘 要】英语陷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常是句子或词语的表层结构与其要表达的真实含义相反。为了避免落入英语陷阱,学习者对英语的某些词句、语义应克服表面化的理解,也不能简单照搬辞典上的释义,更不能望文生义;对中西文化差异也必须有深刻的了解。只要对英语陷阱多注意、多分析、多体会,便可避免误入一些似是而非的“陷阱”。

【关键词】英汉翻译;陷阱;表层结构;深层含义

英语陷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学习者来说的确是一个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在英汉翻译中,初学者往往从语法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做机械对比,有时还下意识地将词典释义不加斟酌,拿来就用。在审查译文表达是否准确时,又习惯于将自己的母语思维定势用作衡量正误的标准。这些做法实际上都很容易造成释义与原文真实含义的脱节,甚至南辕北辙,落入英语“陷阱”。

一、短语翻译中的陷阱

例子如下:

1、confidence man

误译:值得信赖的人

正译:

2、sleep late

误译:睡觉很晚

正译:起床很晚

3、black tea

误译:黑茶

正译:红茶

4、gas mask

误译:赌气面具

正译:防毒面具

5、mad-doctor

误译:发疯的医生

正译:精神病医师

6、lightning rod

误译:闪电针

正译:避雷针

7、trouble man

误译:制造麻烦的人

正译:故障检修员

8、be in control

误译:被控制

正译:掌控……,控制……

9、flu mask

误译:流感口罩

正译:卫生器具

10、fire engine

误译:点火机器

正译:救火车、消防车

11、fire wall

误译:着火的墙

正译:防火墙

对这些短语均须准确理解,否则便会落入陷阱之中。

二、习语翻译中的陷阱

在翻译英语习语时,初学者有时总想找一个汉语的习语或成语,使之与英语习语相对应。虽然这种对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做到,但却不一定在所有情况下都能成功。英语陷阱的特点就是其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常常貌合神离,甚至南辕北辙,若抛开语言文化差异而不顾,盲目追求“形似”,就难免会落入英语陷阱。如:

1、Gild(或Paint)the lily

该习语似乎与“锦上添花”意思相近,但实际上却相差甚远。在汉语中,“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而这个习语的意思是指对已经很完美的东西做不恰当甚至过分的修饰,结果是破坏了原来的美。这有点近似于汉语的“画蛇添足”。

2、Strange bedfellows

这个习语不等于“同床异梦”。“Strange bedfellows”指走到一起的不同类型的人,萍水相逢的人;或有些人性格、兴趣、习惯等都不相同,本来不会碰到一起,而现在却成了伙伴。“同床异梦”指的是虽然共同生活或共同从事某项活动,但各有各的打算,面和心不合。可见“strange bedfellows”和“同床异梦”所指很不一样。

3、Turn the table

这个习语很容易被误译为“把桌子掀翻”,而且好像还带有气愤至极的味道。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对的,“turn the table”在含义上并不带有这种激动的成分。譬如,一对夫妻吵架、闹离婚,经过调解之后,终于化干戈为玉帛。丈夫的一位美国朋友打来电话,询问情况,当知道是这么一种结果时,便说:“Oh,thank God!You turned the table.”这位男士听后很不理解:朋友是不是以为自己对妻子动粗了?其实,这个习语的意思和掀翻桌子一点关系也没有,也不带有什么负面的感情色彩,它的意思是“扭转了局面”。

4、The last straw

如:The service in this shop has been bad before,but this is the last straw.

误译:这家商店的服务一向不好,这可是救命稻草。

学习者对这句英文容易误译的原因就是在阅读时容易忽略中西方文化因素,望文生义。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很容易把“the last straw”和“最后一根稻草(救命稻草)”联系起来。可是在英语中,“the last straw”指的是“the last in a series of bad events,etc.that makes it impossible for somebody to accept a situation any longer(令人忍无可忍之事;终于使人不堪忍受的最后一件事或一个因素等)”。该习语源于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最后添加的一根稻草压断骆驼脊背。)可见,它的指称意义与汉语的“救命稻草”大相径庭。所以,“The service in this shop has been bad before,but this is the last straw.”应该译为:这家商店的服务一向不好,这一次更是叫人受不了。

三、句型翻译中的陷阱

释义与原义南辕北辙,这种现象在某些英语句型和特殊结构的翻译中也很常见。当然,之所以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没有掌握英语陷阱的规律。由于英语中一些固定结构的深层含义与表层含义相反,所以,若仅仅按照句子的表层结构进行翻译,那就很容易会落入英语陷阱之中。

1、For all 结构

如:For all I care,you can throw it away.

误译:你把它丢了,我很在乎。

正译:你把它丢了,我也不在乎。

2、It + be + adj.+ n.+ that 结构

著名翻译家钱歌川教授认为像这一类的句型应从反面理解,以适应英语语言的独特意境。

如:It is a good workman that never blunders.

误译:一个好的技工从来不会犯错。

正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

误译:聪明的爸爸会了解自己的孩子。

正译:聪明的爸爸也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

3、being + a.

如:They are being friendly.

误译:他们现在很友好。

正译:他们装出一副友好的样子。

“being friendly”之所以是“装出一副友好的样子(或姿态)”,是因为从深层结构看,“being”表示的意思是“目前”或“现在”,其含义短暂。它说明这是主语有意识的一个动作,因而在这类句子里面就隐含着一个意思:他们平时并不这么友善,现在是故意作秀。在这个句型里,“being”的含义相当于“故意地”。

4、形式否定,实为肯定

(1)….cannot…….too

如:You cannot be too careful when driving.

误译:你开车的时候不能太小心了。

正译:你开车的时候越小心越好。

此结构在形式上是否定的,但意义却是肯定的。表示一个人“无论怎么…..也不过分”,“越……越好”。

(2)……never……but……

如:I never go to that city but I want to eat the characteristic food there.

误译:我从来不去那个城市,但是我想吃那里的特色食品。

正译:我每次去那个城市都要吃那里的特色食品。

在“……never……but……”这个结构中,never和but是用来加强语气的,实表肯定的意思,可译为“每次……都/必……”。

(3)……nothing if not……

如:The book is nothing if not interesting.

误译:这本书没有什么意思。

正译:这本书相当有意思。

在这里,“nothing if not”是一个双重否定,实际上它是一个强调肯定意义的结构。“nothing if not”相当于“extremely”、“very”,意思是“极其……”,“非常……”。

5、形式肯定,实为否定

(1)……the last…… + 不定式短语/定语从句

如:This is the last thing I expect him to do.

误译:这是我希望他做的最后一件事。

正译:这是我最不希望他做的事。

在这个句型中,“last”应理解为“最不可能的”。

(2)……anything but……

如:This math text is anything but easy.

误译:这次数学考试很容易。

正译:这次数学考试一点也不容易。

“……anything but……”应理解为never,意思是“决不”。

6、貌似全部否定,实为部分否定

如:All of the students did not turn up.

误译:所有的学生都没有出席。

正译: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出席了。

Both of us are not teachers.

误译:我们俩都不是教师。

正译:我们俩并不都是教师。

英语中,当all,both,every,each等表示整体意义的代词与否定词not连用时,一般只表示部分否定,而不是全部否定。

7、否定转移

如:He was not ready to believe something just because Aristotle said so.

误译:他不会相信此事,因为亚里士多德这样说过。

正译:他并不会因为亚里士多德说过如何如何就轻信此事。

否定转移结构往往貌似一般否定结构,not的位置与一般否定结构中的not完全相同,但实际上却是一种部分否定,not由一部分转移到了另一部分。

英汉翻译中稍不留意就会出现意思南辕北辙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四、如何避免落入陷阱

从上面所举的这些例子不难看出,英语陷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学习者可谓一不留神就会落入陷阱。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首先,学习者对英语的词句、语义应努力克服机械理解,不能简单照搬辞典上的释义,更不能想当然。在翻译时,望文生义是最要不得的。

第二,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差异必须要有深刻的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折射不同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有时,英汉翻译之所以会掉入陷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者忽视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学习和掌握,这种忽视势必会使学习者误入歧途,掉入文化的“陷阱”。只有在文化中去探寻词语或某些特殊表达方式的真实内涵,才会有效地避免翻译中的“南辕北辙”;只有了解不同国度的文化差异,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才不会落入陷阱。正如王佐良先生所指出的:“在寻找与原文相对的‘对等词’的过程中,就要做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各个方面都相当。这当中,陷阱是不少的,如果我们望文生义就会出毛病……译者做的文化比较远比一般人细致、深入。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由此可见,学习者对中西文化的了解何其重要。

第三,对英语陷阱的规律要多注意、多分析、多体会。

英译汉有时可以做到形式结构上的对等,但并不是每个英文习语、短语都能在汉语中找到意义对等且形式结构也相当的习语或惯用法。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采用音译加注、意译、增译等其他技巧来表达某些英语特殊结构或词语的真正含义,这样才能避免误入一些似是而非的“盲区”或“陷阱”。

参考文献:

[1]孙海运.英语成语来龙去脉[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9.

[2]鲁迅.准风月谈[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A.S.Hornb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M].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

[4]董乐山.英译汉理论与实例[M].北京出版社,2005.

[5]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中国翻译,1984(01).

英汉翻译的词序差异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英汉翻译中经常出现但又不被重视的词序问题。通过以词序中的副词、形容词为研究对象来体现在英汉翻译中词序使用正确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促进英汉翻译技能的成熟与完整。

关键词:词序渊源;副词词序;形容词词序

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英译汉的过程中词序的一些变化,这种差异值得学习的人研究和琢磨。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应首先了解这种差异中的一种,即词序的变化对翻译者而言是有价值的。价值何在?通过以下的比较研究,让我们来认识这一点,并且让这一点服务于翻译。

一、练习

妇女要求同工同酬。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应付这种局面的人。译者的对应结构式:“Woman demands equal pay for equal work.”这句话没有问题。但对第二句话的词序就犯了愁,怎么写呢?“They finally found a man equal to the occasion.Finally they found an equal man to the occasion.”前一句的翻译正好是在说汉语原句的意思,这句是对的,而后一句会产生歧义。看的人会认为意思是:他们终于找了一个公平公正的人去应付这种局面。这些经常出现的问题体现了译者的基础薄弱。对词序的不甚了解而导致了问题的出现。这种问题在翻译中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负面的影响,好在初学者大多是在练习中而已。试想,对于一个翻译工作者来讲,掌握且精通词序是有意义的。

这便给我们提了个醒。要怎样才能掌握好副词在句中的词序呢?“diligently”,“characteristically”等置于动词之前时,仅修饰动词本身。而置于句末时,其修饰对象及句意均有变化。对比以下句子可以看出这种特点。The people in the U.S.always show their capacity on settling the diligently complex problems,for instance,the colleague state.Diligently,Lillian showed Parent Zhang all around Beijing City,who comes from Shanghai.

二、给出的例句

The kitty nearly touched the back of herself as she would be the greatest painter around Town Sony.翻译成:这可爱的猫咪一伸手就能摸到自己个儿的背,看起来像是索尼镇上最了不起的画家。这显示猫咪并不真的是画家,只是有一种能显示出猫咪妖娆的色彩,让人觉得她是灵活的、聪明可爱的。我们也能感受到,似我们在其他情绪中如“蕴酿”一般,没有体现一个什么过程,只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没多想就写出来了。

从以上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句中的副词“nearly”与“too”是相反的。置于不同的词之前,会产生不同的句意。而“too”只是强调所紧跟的词,无论该词是人称代词还是地点名词。如:I,too,brushed the yellow shoes.Too 此处强调主语I。而My grandpa and I brushed the yellow shoes,too.该处仔细读来是在强调“爷爷也刷了他的黄色的鞋子”这件事情。

因为副词在语法上的功能是做状语使用,所修饰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是某个形容词,使语言本身更富色彩。在词序的学习研究中,副词的研究很具代表性。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形容词在词序上的位置给句子带来的变化。例句:Young Chairman Mao,proper pione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which put him involved into the liberation of whole China)had gained the support from the bosom friends as in his student year.(作为身兼解放全中国伟大事业及带领中国共产党的合适的领袖,年轻的毛主席以自己学生时代的志同道合者们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石。)They failed to trust the matter to a responsible man.(他们未能将此事委托给一个负责任的人.)The man responsible was at last punished.(应负责任的当事人最终受到了处罚。)三个形容词proper,bosom,responsible在两组句子里不同的位置可以看出形容词作前置定语与后置定语所产生的在汉语上的效果。“合适的领袖、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负责任的人、应负责任的人”,这些理解把形容词带给语言的修饰功能已经带出来了。让语言本身拥有多变的外貌,统一的思想,即:实现语言所表达的色彩。

三、除了以动词、副词和形容词的例句来研究词序外,还涉及到的内容

这些包括连贯(Coherence)、强调(Emphasis)、悬念(Suspense),分别来了解一下。

In the inn the Kuomintang set for the so-called Hot Red liberators,Yuan Juemin kneed on the cold floor.It looked like that he would say no other words from now on.But a slim light put on his white and skinny face as a shower that made him feel so nice.He smiled then,no other words,just smile.The smile that also covered the roommates from the front corner to the back corner.The roommates also said no other words then.They knew clearly what waited before them.

如果翻译只达到“信”,这让人觉得这橡皮筋被拉扯得太过费劲,且那么不自然,让业内人士一看就觉得动力火候欠缺,不够专业。那要如何处理呢?我们不妨来剖析剖析这个句子。主人翁是袁觉民,一个被国民党当成赤色分子关在监狱里的革命人。当我们看到因为长久没见到阳光,而现在哪怕见到从窗户里挤进来的一丝阳光就满足得心甘情愿接受折磨也不透漏出卖同志的一个字。他跪在冰冷的地上时,我们按一般的思维会产生一个悬念:接下来他要哭还是难受还是怎样。待全句读完,这个悬念才待释。原来他不难受不伤心,而是很满足,很知道从这一刻起生命、人生对他来讲的意义是什么。一个大转折,让读者读完也产生一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豪情壮志。一瞬间那种所谓的民族豪情便油然而生。而且全句都是连贯且有强调的,强调袁觉民的表现。译句中体现出悬念再加上深具节奏,读来抑扬顿挫,语句丰润有泽,所以佳句便呈现出来了。

四、我们来检验检验词序在翻译上的作用与之服务的意义

The young sisters told their teacher all their troubles.The young sisters told all their troubles to their teacher.从前译者认为这两句话所说的是一个意思,译作同一个句子便可。便直接译为:这对姐妹把他们的烦恼全都告诉了他们的老师。这样看似是对的。但严格的放到词序这个问题上来分析,前一句的信息核心是all their troubles——告诉了老师什么?后一句的信息核心是to their teacher——告诉谁?因此,该译文只适合后一句,而前一句当译成:这对姐妹对老师讲了他们所有的烦恼。

仅以本文的陈述、论述和例证来让译文在对待英汉翻译上从大局出发,从小节着手,如词序问题,从而译出叫人拍手称好、张嘴叫绝的文字,从理论上更上一个研究的新台阶。从实践中印证英汉翻译的细节讲究,为英汉翻译积累更多更好的原始佐证材料,促使译文的发展和完整。

参考文献:

[1]郑立信,王菊泉.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北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从莱庭,徐鲁亚.西方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现代汉语虚词散论, 陆俭明, 语文出版社,1999年。 本书是作者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的论文集,共收论文19篇。除了《虚词研究浅论》一文外,都是研究具体虚词的。作者对所研究的虚词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和具体用法,联系具体语言实际进行了较透辟的剖析,论述全面,论据有力,见解独到,特别在虚词研究的方法上颇多创新,让人有另辟蹊径之感。本书对现代汉语虚词乃至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与教学来说,是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对于外国人学习、研究汉语语法,也有参考价值。现代汉语副词研究 张谊生著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0 副词与限定描状功能 张亚军著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副词研究 周小兵, 赵新等著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现代汉语副词探索 张谊生著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4

关于词素论文范文写作

1.首先要明确,论文关键词是论文中出现频率最高、同时也是最为核心的词汇,不能随意安排...2.其次要明确,论文关键词一般放在最后再写,也就是最后和写论文摘要时一起写,...3.再次要明确,论文关键词主要来自于题目。题目是论文的中心所在,一般都包含了最为核心...4.这里举几个例子,以人文社会学科论文为例。如:论“三个自信”与依法治国的逻辑关联

导语:论文是一个大学生毕业之前毕竟的考验,写出一篇好的论文不光是说明学生的学术是否过硬,更多的是说明学生的思维成熟程度以及缜密程度,同时也是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认真程度的考验。在写论文的时候,关键词的设定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虽然说不是重中之重,但同样不可忽略。本文接受经验任务,通过自身的经验给大家一个提示,希望有所帮助。

1、关键词的一般描述

国家标准对于学术论文中关键词的描述为: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从描述中可见,作为学术论文的关键词必须是单词或术语。这里,有必要对单词或术语加以解释。单词是指能包含一个词素(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的词或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术语则是指某个学科中的专业用语,但许多学术论文作者使用的关键词不仅是单词或术语,还用到许多词组或短语。如杂交/混合有限元法、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静态或空载特性实验、多传感器集成和数据融合、BSP程序性能预测工具等等。即使在一些专业性编辑学方面的期刊中,也可以看到诸如:“对策与建议、科技编辑结构方法、编排校合一”等形式的关键词。由此可见,关键词的合理使用,不仅编辑在编辑文章时没有太在意,即使编辑自己在写文章时,也没有在意关键词的合理使用。以上所举例子中的关键词,显然不符合国家标准对关键词的描述,在使用上是不恰当、不合理的。

2、关键词的作用及意义

学术论文中关键词的作用及意义主要有以下两点:

(1)关键词能鲜明而直观地表述文献论述或表达的主题,使读者在未看学术论文的文摘和正文之前便能一目了然地知道论文论述的主题,从而作出是否要花费时间阅读正文的判断。

(2)期刊论文一般都会被题录型或文摘型的二次文献(检索工具)所收录,或被收录到书目型文献数据库(如光盘版《中文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工具中的关键词索引和数据库文档中的按关键词编制的倒排文档就是根据学术论文提供的关键词编排的。关键词索引和倒排文档提供了快速检索文献的途径,使读者能很快查到符合要求的文献。因此,关键词具有重要的检索意义。

3、学术论文中使用关键词常出现的问题与分析

3.1写成词组或短语

关键词使用不当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将关键词写成词组或短语,如以上提到的那些词组、短语。这些问题的生产都源自作者为了使每一个关键词都尽可能准确地表达论文某一确切的含义,将关键词写全、写完整,进而写成一个词组或短语。对于这种问题,有关编辑教程已明确指出:“一定不要为了强调反映主题的全面性,把关键词写成一句句内容‘全面’的短语”。

3.2不能准确的反映主题内容

关键词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这些词的逻辑组合,揭示论文的主要内容。但许多论文在刊发时未能准确把握关键词应起的作用,结果列出的几个关键词的逻辑组合并不能有效地提示论文主题内容,也就谈不上有助于文献的标引了。如:“医学科技文稿几个常用‘省?的疏误分析”一文中,关键词仅为“发病率;发生率;死亡率;病死率”,显然,不看论文标题和全文,根本无法从这几个关键中察觉到这是一篇描述科技文稿写作的文章,而会认为是一篇医学方面的论文。对于该文关键词,笔者认为可以写成“医学:科技论文;统计;写作“较为合适。此外,以上例子所选四个关键词都未在论文标题中出现。这种情况下,如果关键词选词正确,则至少表明论文标题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它未能刻划出论文的主题内容?

3.3将一些泛意词选作关键词

要切实使关键词的逻辑组合能准确起到提示论文主题的内容的作用,就应使所选的关键词确实能准确提示该文主题内容,但还是能遇到诸如:研究、使用方法、分析、问题、服务、质量等形式的关键词。由于这些关键词几乎在大多数学术论文中都可使用,使其在提示某一论文主题内容的专指性方面的作用就大大降低,失去该关键词应起的基本作用。

3.4关键词的写作随意性太强

关键词是主题词的外延或延伸。在信息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通常要通过主题词来查阅有关文献。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为主要检索工具查阅文献时已无须再局限于主题词,可以通过输入数个关键词并采用一定的`检索策略,就可迅速准确、全面地获取所需文献。但即使是信息化水平较高,如果论文中关键词的写作太随意或使用不当,仍然会极大的影响论文检索的效率。例如:“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这个关键词就可以拆分为“西北太平洋”和“副热带高压”这两个关键词,检索时通过合理的逻辑组合(“逻辑和”),一样可以查阅到与该关键词查阅结果完全相同的文献。但反过来,如果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作为关键词查阅与此相关的文献,若有些文献全文并未出现该词,仅出现像“西北太平洋”和“副热带高压”这样的词汇,这些文献就会漏检,使查阅者失去一些有价值的文献。

4、关键词合理使用的几点建议

4.1关键词的逻辑组合应能表征论文主题内容

关键词的主要作用是应能鲜明而直观地表达该论文的主题内容,并有助于查阅、检索。从关键词的一般性描述中可知,每一个关键词都应能表征某个或某一方面的确切含义。要完整准确地提示、表征一篇论文中有一定内涵的主题,就应通过数个关键词的逻辑组合来达到。显然,以一个包含较多内容的词组或短语作为关键词是不符合关键词原意与使用要求的。此外,还常出现在关键词的写作中将研究对象的母体遗漏掉。如:在“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CR489基因序列分析”一文中,关键词只写出:“虹彩病毒;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CR489基因;序列分析;系统进化”,却将“鳜”这个研究母体漏掉了。显然,这种关键词无法有效地起到表征论文主题内容的目的。

4.2有助于读者清晰理解论文主题内容

关键词除了有助于检索外,还应能清晰地提示论文主题。例如:在“论中小学生期刊视角形象的设计原则”一文中,关键词为:“视角形象;设计原则;构成要素;主信息;辅信息”,根本无法提示读者这是一篇讨论中小学生期刊在版面设计、处理方面的文章。如改写成“中学生;小学生;学生期刊;视角形象;版面设计”会更合适些。因此,关键词的写作务必要通过对它们进行逻辑组合以分析是否已达到清晰地提示论文主题内容的作用,否则,就应考虑所选的关键词是否恰当。

4.3有助于读者检索

所选的关键词清晰地表征、提示了论文主题内容,还应考虑这些关键词是否有助于论文的检索。如采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这样的检索词进行文献检索,尽管这些检索词确实准确、清晰、完整地提示了要检索对象的主题,但由于这些检索词写作不符合关键词的一般写作要求与规范,就会出现如以上讨论那样,用这些词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就将遗漏掉许多与该论文密切相关的文献。一篇学术论文关键词选用得是否妥当,关系到该论文被检索的概率和该成果的利用率。因此,正确理解关键词的写作与使用,将直接影响到论文自身的有效价值。

1、关键词分类

关键词包括叙词和自由词。

1) 叙词——指收入《汉语主题词表》、《MeSH》等词表中可用于标引文献主题概念的即经过规范化的词或词组。

2) 自由词——反映该论文主题中新技术、新学科尚未被主题词表收录的新产生的名词术语或在叙词表中找不到的词。

2、关键词标引

为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GB/T 3179—92规定,现代科技期刊都应在学术论文的摘要后面给出3~8个关键词(或叙词)。关键词的标引应按GB/T 3860-1995《文献叙词标引 规则》的原则和方法,参照各种词表和工具书选取 ;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以及文章题名的人名、地名也可作为关键词标出(自由词)。

所谓标引,系指对文献和某些具有检索意义的特征如:研究对象,处理方法和实验设备等进行主题分析,并利用主题词表给出主题检索标识的过程。对文献进行主题分析,是为了从内容复杂的文献中通过分析找出构成文献主题的基本要素,以便准确地标引所需的叙词。标引是检索的前提,没有正确的标引,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检索。科技论文应按照叙词的标引方法标引关键词,并尽可能将自由词规范为叙词。

3、标引关键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1 专指性原则

一个词只能表达一个主题概念为专指性。只要在叙词表中找到相应的专指性叙词,就不允许用词表中的上位词(S项)或下位词(F项);若找不到与主题概念直接对应的 叙词,而上位词确实与主题概念相符,即可选用。例如:“飞机防火”在叙词表中可以找到相应的专指词“专机防火”,那么就必须优先选用。不得用其上位词“防火”标引,也不得用“飞机”与“防火”这两个主题词组配标引。

3.2 组配原则

叙词组配应是概念组配。概念组配包括2种类型:

交叉组配。系指2个或2个以上具有概念交叉关系的叙词所进行的组配,其结果表达一个专指概念。例如:“喷气式垂直起落飞机”,可用“喷气式飞机”和“垂直起落飞机”这2个泛指概念的词确切地表达叙词表中没有的专指概念;“ 肾结石”可用“肾疾病”和“结石 ”这2个叙词表示一个专指概念。

方面组配。系指一个表示事物的叙词和另一个表示事物某个属性或某个方面的叙词所进行的组配,其结果表达一个专指概念。例如:“信号模拟器稳定性”可用“信号模拟器”与 “稳定性”组配,即用事物及其性质来表达专指概念;“彩色显像管荧光屏涂履”,可用“ 彩色显像管”、“荧光屏(电子束管)”和“涂覆”3个词组配,即用事物及其状态、工艺过程3个方面的叙词表达一个专指概念。

在组配标引时,优先考虑交叉组配,然后考虑方面组配;参与组配的叙词必须是与文献主题概念关系最密切、最邻近的叙词,以避免越级组配;组配结果要求所表达的概念清楚、确切,只能表达一个单一的概念;如果无法用组配方法表达主题概念时,可选用最直接的上位词 或相关叙词标引。

语言学(linguistics)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语言学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语言学的发展与趋势

论文摘要: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决定了语言交际的重要性。研究语言学对于外语教学,特别是以英语为目的语的外语教学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立足于语言学的基础发展,着眼探讨其发展趋势,试图从其中把握其研究热点。

1 语言学的发展

语言学的前身应该可以被既定为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追溯更早则称之古代语文学阶段。现代语言学是从索绪尔开始的,索绪尔开创了结构主义新时期,这一时期索绪尔(F.De.Saussure)著有《普通语言学教程》(Th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结构主义中以美国结构主义影响最大,F.Boas, E.Sapir, L.Bloomfield 三者较为出名,他们创立了新结构主义学派——美国描述语言学,三者中以后者较为出名,所以美国语言学也叫“布龙非尔德主义”。

1.1 美国的结构主义

美国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四种:替换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分布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其主要内容如下:

(1)替换分析法(Substitutional Analysis),即用一个语言单位代换另一个语言单位是否得到新的事实。

(2)对比分析法(Contrastive Analysis)是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语言单位,找出他们相同或不同部分从而确定单位性质。

(3)分布分析法 (Distribution Analysis)为研究词位出现的位置,词类(实、虚)分布的位置。

(4)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一个句子首先可切分成两个部分,切到词素为止。

(5)序列分析法(String analysis)是把句子带有修饰或不带有修饰的基本单位、结构成分或基本单位、修饰成分。

(6)转换分析法(Transformational analysis) 为把任何的结构看成核心句(Kernel sentence)的转换,所谓核心句是基本句型(SVO, SV等)其他是核心的拓展或是从核心句转换而来的。

1.2 系统功能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 M.A.K. Halliday (韩礼德) 师从伦敦学派J.R.Firth(弗斯)。后来,我国的两名学者罗常培和王力,打破传统语言或结构主义的根本,把语法形式意义、语言用法等系统地有机地连结起来。

1.3 转换生成语法

20世纪50年代Chomsky 对美国结构语言提出挑战,创立了转换生成词法或形式语言学,提出研究重点人是如何从有限的语言单位创造出无限的语用句型。这一时期的发展共经历了五个阶段:经典理论时期、标准理论时期、扩充标准理论时期、修正式扩充标准理论时期、最简的解释理论时期。这个时期Chomsky提出了两个很重要的概念:深层和表层结构。这两个概念对“同形异义、异形同义”歧义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2 语言学的动态研究

语用学 (Pragmatics) 即语言使用学,其主要研究问题包括:指示语 (Deixis)包含人称指示、时间指示、话语指示、承接指示;前提 (Presuposition), 语用推论, 以语言结为根据,靠逻辑推论语言的前提条件;语用含义(Implicative)话语含义, 给语法事实提供重要功能解释。

2.1 语篇学

语篇学是在句法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叫篇章语法或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上世纪70年代开始,语言学由静态到动态的大转变,由结构研究到功能研究。篇章语法主要解决篇章结构研究;篇章语义主要解决篇章意义连贯,研究篇章的层次。篇章的语用研究,重点探讨会话结构、话轮(说话顺序)邻近配对(前者说话的反应),也解决影响会话因素(心理因素、文化),篇章理论研究,研究篇章的产生。

2.2 社会语言学

社会于语言关系的科学,它是一门交叉科学。从社会变化与发展来研究语言变化,又由语言变化来研究社会的规律。其分为微观社会语言学与宏观社会语言学。微观是研究具体的语言与社会关系,如语言与性别、语言与民族等,也研究语言的细节,如语言世界、语言等。宏观主要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对语言的选择,如国际文化交流中采用哪几种语言、在本国推广哪几种语言、语言的推广和文字改革等等。

3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3.1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

单以核心刊物《外国语》上发表有关系统功能语言学就有30多篇;《外语教育研究》上发表有10多篇;出版的重要著作有胡壮麟先生的《系统功能语法概念》于1989年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语篇的衔接语连贯》;程琪龙的《系统功能语法导论》。论文集有湖南教育出版社的《语言系统与功能》;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语篇·语境》;任绍鲁的《语言·系统·结构》等等。系统功能的基本概念的引进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胡壮麟为首,系统功能的语法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系统功能语法的语言观于方法论;对系统功能语篇研究理论进行实践和补充。

3.2 语用学的研究

近年来,《外国语》在语用学发表文章达30多篇;《外语教学与研究》有10多篇;出版的专著主要有:何自然的《语用学概论》;何兆熊的《新编语用学概要》。语用学在90年代最现风光,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最核心的科目,其研究有三个特点:

(1)在继续引导外国的方法的同时,通过对语言具体事实提出修正何补充。例如:何自然的《国外语言学的研究》。

(2)对语用学的内涵进行了新的开拓。比如何自然的《语用模糊》、《情态动词的语用分析》由卫国的《现在完成时的语用含义》。

(3)从翻番而论转入专题研究。把汉语与外语的研究联系起来。例如刘绍忠的《“清”字用法汉英对比》。

3.3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

《外国语》和《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共有10多篇;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特点主要表现在:(1)由宏观方法转入微观具体语言现象分析,例如:《委婉语社会语言研究》、《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2)从解释的社会学角度转向心理学语言运作的社会心理机制。例如:王德青的《社会心理语言学科性质语研究对象》和素定芳的《委婉语研究》。

3.4 话语分析研究

《外国语》中有将近20多篇;《外语教学与研究》有10多篇。从80年代中期开始系统介绍西方话语分析基本概念与理论。90年代转入英汉对比分析。从话语口语转入语篇研究。近几年来,话语分析有交叉和重叠趋势。

4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趋势

(1)研究对象看,由微观转入宏观,语言本身系统转向跨学科研究,出现交叉学科,如跨文化交际学、国情语言学;由结构研究转入功能和应用研究,由静态到动态,如描写构词句法规则到句法结构的不同功能;单个词的意义到单词在特定环境中的意义;由单一语言研究转向多语言的对比研究,如对比语言学,包括双语对比、多语对比,包括同族语对比、非同族语对比,即有语言自身的对比,也有语言与文化的对比,如跨文化交际学。

(2)研究方法看,由单层次和单角度,静态研究转入多层次、多角度、动态研究。

(3)研究目的看,目标不断从窄到广,从肤浅到深度;从描写转向解释 Chomsky 试图从大脑的遗传基因来解释语言的事实;从理论的探讨转向应用价值分析,如计算机的发展离不开语言学,语用学的分析应用到法庭审讯中等。

(4)发展趋势看,语言学研究有三个:①侧重宏观语言学,语言与心理、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的关系;②着眼认知语言,语言与大脑关系;③鼓励用科学技术研究,如《对学者个人差异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何自然.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浅议对比语言学

摘 要:对比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研究事物的最常用方法,其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对比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一支,发展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本文仅就对比语言学的定义、分类、历史发展、原则与程序做一简单概述。

关键词:对比;对比语言学;定义;分类;历史发展;原理与方法

一、对比语言学的定义及分类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许余龙1992/2008)。对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理解如下:首先,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它和其他分支密切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其次,对比语言学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对比描述,而普通语言学则是对某一种语言的普遍描述。再次,对比语言学是在共时理论的框架下发展的,也就是说其研究的对象,是语言的发展状态,而不是其演变。最后,对比语言学虽然研究描述语言之间的异同,但重点却在不同的方面。

对比语言学可划分为理论对比语言学和应用对比语言学两大类。理论对比语言学又由一般理论对比语言学和具体理论对比语言学构成。一般对比语言学是一般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旨在研究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具体对比语言学是具体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旨在运用对比语言学的原理和其他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具体的对比描述。应用对比语言写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其也可以划分为两类,即一般应用对比语言学,它旨在研究如何将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成果应用于语言外语教学活动中去。另一类是具体应用对比语言学,其任务是对两种语言进行具体的对比描述,以便为某一具体的应用活动服务。

二、对比语言学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自从人类产生了语言后,语言之间的比较与研究便蓬勃发展起来,对比语言学学科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有两个渊源,一是起源于欧洲,其二是起源于美国。欧洲的对比语言学学科始于19世纪末,发展于20世纪初,其理论框架为对比型理论性的共时语言分析,而后由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继承发展。美国的对比语言学发展于二战期间,对比语言学的英文名称contrastive linguistics一词,由语言学家Whorf于1941年在其著作《语言与逻辑》一书中首次提出。而与欧洲传统的对比语言学特点不同,美国对比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是应用性的。表现在运用语言对比的方法进行语言接触和双语现象研究等理论方面的探索,另外还运用对比语言学研究为外语教学服务。但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比分析的两个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受到极其严厉的批判,对比语言学也开始走下坡路,从此一蹶不振。而与此同时,对比语言学在欧洲却持续发展,大部分的语言学家则采用转换生成语法作为对比描述的语言学框架。在此后的30多年中,理论对比语言学在欧美越来越受到了关注,学科地位得到提高,学术界对对比语言学本身的一些理论、方法问题的探讨也逐渐深入。我国国内的对比研究学者有严复,此外还有马建忠、黎锦熙、赵元任、王力和吕叔湘等都对汉外对比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对比语言学的原则与研究程序

(一)对比语言学的一般原则:共时对比原则和同语体对比原则。

共时对比原则:对比研究是一种共时比较,当我们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状态进行对比描述时,不能拿不同时代的语言现象进行对比。

同语体对比原则: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具有不同的功能语体,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选择、使用、组织语言单位的规范和规则。书面语与书面语对比,口语与口语对比,即相同的语体进行对比。

(二)对比研究的程序:

1、确定对比范围。首先确定对比的范围,即描述的对比层面是什么。比如在音、词、句、篇章、语用等选择一个层面来进行比较。其次需要进一步确定其具体对比描述对象是什么,也就是对比的语言单位。例如,在语法层面上,可以选择词组或句子结构等单位作为对比的对象。最后就是对比的语言学内容。

2、文献搜集与研究。首先先要搜集某一对比范围内已有的对比研究,这样可以使我们避免重复做别人做过的工作。其次就要搜集出这个研究范围内对两种语言分别所作的分析研究。

3、确定理论框架。对比研究的理论框架是指以某一种语言分析研究的理论或模式为基础的对比描述方法。选择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确保语言描述的可比性。我们常用的对比描述方法有中心词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近年来,转换生成语法,格语法等也被许多研究学者所采用。而对比研究的理论框架的选择取决于对比研究的目的和范围。

4、搜集语言材料。语料可以分为实例语料和内省语料。而内省语料又可以分为自我内省语料和实验内省语料。选择语料我们需要考虑对比研究的性质和目的、理论框架、描述内容这些因素。

5、分析对比。对比分析是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某一确定的理论框架对搜集的语言材料作某一方面的分析和对比。

6、总结。分析对比后,我们要总结这一对比的成果是什么,讨论其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找出其局限性,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四、总结

对比语言学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目的殊途同归是为了解决教学或翻译问题而对比两种语言的异同。对比可以在语音、语法、词汇、语义、语用等层次进行,也可以从语言的文化、心理、民族角度进行对比研究。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对比语言学这一学科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和青睐。

参考文献:

1、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第2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10

2、王利众.对比语言学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

关于非谓语动词论文范文写作

一般的逻辑主语就是句子的主语 但是有特殊情况 比如说there 最好的办法就是看非谓语动词和句子主语是否能构成主谓或者动宾关系

非谓语动词是指在句子中不是谓语的动词,主要包括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即动词的非谓语形式.非谓语动词除了不能独立作谓语外,可以承担句子的任何成分.1.非谓语动词与谓语动词的相同点有:(1)如果是及物动词都可与宾语连用,例如:They built a garden.They suggested building a garden.(2)都可以被状语修饰:The suit fits him very well.The suit used to fit him very well.(3)都有主动与被动,“体”式(一般式;进行式;完成式)的变化.例如:He was punished by his parents.(谓语动词被动语态) He avoided being punished by his parents.(动名词的被动式) We have written the composition.(谓语动词的完成时) Having written the composition,we handed it in.(现在分词的完成式) (4)都可以有逻辑主语 They started the work at once.(谓语动词的逻辑主语) The boss ordered them to start the work.(动词不定式的逻辑主语) We are League members.(谓语动词的主语) We being League member,the work was well done.(现在分词的逻辑主语) 2、非谓语动词与谓语动词的不同点有:(1)非谓语动词可以有名词作用(如动词不定式和动名词),在句中做主语、宾语、表语.(2)非谓语动词可以有形容词作用(如动词不定式和分词),在句中做定语、表语或宾语补足语.(3)非谓语动词可以有副词作用(如动词不定式和分词),在句中作状语.(4)谓语动词在句中作谓语,受主语的人称和数的限制;非谓语动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谓语,它不受主语的人称和数的限制.(5)英语中不能单独做句子的谓语.详细到参考资料的网址看,其实很多语法都可在百科里找到.

关于写作素材论文范文写作

亲!很高兴能为你解答!一下是一些关于习惯 议论文的素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再别康桥》:现实与天堂的距离,理想与黑暗的反差,曾经的回忆是最美丽的温暖,于是,你轻轻的招手,悄悄的挥袖,感叹一声,竟成了文学史上经典的徐氏康桥.

2.《死水》: 如火的热情,表达的却是零度的冰冷,铜绿的翡翠,锈满的竟是伤心的冷艳,满眼的繁华理想,看到的是一汪绝望的死水,忍不住大痛哭一声:我的中国。

3.普希金《致大海》:用诗人的 *** 战斗,即使换来的是溪流般的磕磕碰碰,也绝不回头,目光指向大海的自由与光明,用生命刻在剑锋上的光芒,追求至高无上的爱情,即使命丧黄泉,也依然活在情深处。

4.舒婷的诗:五百年的繁华绿意,五百年的肃穆愁眉,用前世一万次擦身而过,换取今生的一次回眸。望夫崖的忧伤化作滔滔的江水。

5.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尘世的忧伤化作优美的诗句,个人的感伤上升到人类的关怀,愿每个人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却把自己拒绝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天堂之外。

6.朱自清《荷塘月色》: 外面的世界的光线很暗,于是,走进清华园看河塘,用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从文学的门廊走过。

7.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水泥森森挤兑了人们的心灵空间,李乐薇诗意的将精神家园建上空中,建在远离了车马之喧的眉黛之山。

8.史铁生《我与地坛》:不能承受生命之痛,残疾的躯体,在轮椅上思考,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应该健康的活着,恪守并遵循生命的轨迹。

9.马丁.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用爱搽亮种族的锈区域,用仁慈图绘种族的灰色彩,告诉人们,什么是自由.民主.平等与光明,用最嘹亮的歌喉唱响古老的黑人灵歌。

10.史怀哲《我的呼吁》: “非洲之父”,一个充满理想的法国男人,一生致力于非洲的医疗事业,挽救人的生命的同时,还不断地呼吁,请敬畏生命,谱写了一曲高昂的生命之歌。

格言:

1、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西赛罗

2、习惯是社会的巨大的飞轮和最可贵的维护者—— 威·詹姆斯

3、在日常事物的自理中,一盎司习惯抵得上一磅智慧-—— 托·布·里德

4、任何事物都不及习惯那么神通广大——奥维德

5、“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 培根

6、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自己。—— 奥斯特洛夫斯基

7、由智慧养成的习惯,能成为第二天性。——培根

8、“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威廉·詹姆士

9、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 亚里士多德

10、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决于天性,而是取决于人的习惯。—— 爱比克泰德

11、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查·艾霍尔

12、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全看我们重复做什么样的事。 ——亚里士多德

爷孙赏花”材料作文导写及范文 爷孙俩正在山上赏花.“爷爷,为什么那个花不香?”不知何时,小孙儿扯住爷爷的衣袖,不停地摇动,他的另一只小手指着一束红艳的杜鹃.爷爷愣了一下:“那个花?不,它是好看的,不用香.”“花都应该香的嘛!”小孙儿不服气,不满地噘起了小嘴.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一生行路终成器世界突然失去了繁杂,只剩下如筝弦之音的静,独立寒秋.昨夜西风凋碧树,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登楼处,独行一人,看大江东去之壮,观物是人非之伤,品肠断白苹之忧.凭外界千变万化,独行者,只注重自己脚下的路,要踏出自己独特的图案.那一束红艳的杜鹃,尽管没有扑鼻诱人的香气,却依然能够傲然挺立于山间.小孙子的话并没不会让它改变自己的信念,依旧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活出自我.古今有几人,能真正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任旁人流言带伤?曾记否,一曲葬花,残阳沥血,红楼中怎可容一女,不入俗制,叛离封建.无意挽留了落红的芬芳,借得梅花一缕魂,耿耿斜灯凄凉,有谁知?但弱女子不曾变了心志仍品着“西厢”的黄花满地痴念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曾记否,那半只诡异的耳朵,感了梵高,更感了世人.如向日葵般照耀着太阳的生命,那如白色夜空般流动着灼烧的惊艳.梵高的自成一派,在他生前有谁为他感动?但无论是生活的潦倒还是精神的困苦,都没有改变这个男人要走的路.男人最终选择了死亡.上帝这样描述着:他把脸仰向太阳,转动机枪,倒在了辣蓬蓬的卖田里——生生不息的土地上——回到了他母亲的子宫里.翅膀若是足够坚硬,鸟变开始飞翔;积水若是足够丰富,溪便开始流淌;生命若是足够力量,人便开始前行.行进,向着自己的目标.终生只饰演别人铺排好的角色,人云亦云,无亦乎会成为空壳一具.正如席慕容笔下的《戏子》:涂满了油彩的面容之下,我有的是一颗戏子的心,今生今世,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人世真是这样,可以是华丽深邃,亦可以是幽苦艰绝,不是你该走的路,怎么也挤不进去;勉强挤上独木桥,眼见得许多不如自己的人纷纷过河,登堂入室,自己却怎么也走不到头.没有自己路的人,一生都是过客,以近乎无知的方式,远离自己的成功.走自己的路,不理会别人的眼光,无意苦争春,凌寒独自开.立一处高山,观生命之变,弃一地伤口,忘孤独之泪.衣带渐宽终不悔,何不望向圣人之行路;看孔子游说各国,仁留千古,看嵇康打铁,广陵扬天;看郭沫若自比天狗,把黑暗的旧中国变成鲜亮的血流.王侯将相,或文人骚客,或凡夫俗子,向善而生,一代绝唱,只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终有一刻: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生行路终成器,到底也不枉铜(桐)花万里!(930字,满格子,56分)。

. 作文的素材可以是生活中的任意一事,不在乎俗或雅,关键是通过对事件的分析和挖掘,从平凡的故事里寻找出新的视角,从浅显的事例中去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从中获取对做人、做事有启迪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就拿做饭这样简单的事例来说,首先,米与水的比例就是有规律的;其次,火的大小及用火的时长亦是有规律的。当你认真观察做饭的全过程后,就会知道做事无论大小,找到规律并遵从规律行事你就会走向成功,反之就可能厄运难逃。

因此作文取材一般除了命题作文必须严格按照题意要求来写外,自主命题作文的素材可以说俯身即是,为什么呢?因为无论个人现象还是社会现象都是具有人类意识的行为所成,而这些现象都是人类意识的外部表现,以作文描述事物的外表现象,从中植入自己对此事件的分析和判断,实现揭示事物本质就是作文的根本目的。

作文的素材可以是生活中的任意一事,不在乎俗或雅,关键是通过对事件的分析和挖掘,从平凡的故事里寻找出新的视角,从浅显的事例中去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从中获取对做人、做事有启迪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就拿做饭这样简单的事例来说,首先,米与水的比例就是有规律的;其次,火的大小及用火的时长亦是有规律的。当你认真观察做饭的全过程后,就会知道做事无论大小,找到规律并遵从规律行事你就会走向成功,反之就可能厄运难逃。

因此作文取材一般除了命题作文必须严格按照题意要求来写外,自主命题作文的素材可以说俯身即是,为什么呢?因为无论个人现象还是社会现象都是具有人类意识的行为所成,而这些现象都是人类意识的外部表现,以作文描述事物的外表现象,从中植入自己对此事件的分析和判断,实现揭示事物本质就是作文的根本目的。

写作文写新的题目但是只要你的思维方法不变和你的写作手法不变其结果仍是新瓶装老酒,写新的题目但也是装的旧概念那有意义吗?老师说不能再写以前写过的,但比如刻苦学习、思想意识进步这些都是人们永远的话题,问一下你的老师作文不能再写这些那应当些什么?

下面给你推荐一篇杨朔的《荔枝蜜》,作者从一只小小的蜜蜂身上领悟出甜蜜的生活来自辛勤的劳动的哲理。好好阅读和体会一下。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和写作的。

1.要开辟心灵的后花园引证“庭有竹春常,山静无人水自流。”

英国诗人布莱克:“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佳句事实上,根本不在乎你是否这么说,而在乎你具体怎么做。

说简单,真的很简单:多读几本好书;多听几首名曲;多看几场精彩的演出;多游历几处风光旖旎的山川;多结交几位见识不凡的朋友;或是集邮,收藏小玩艺;或是练习琴、棋、书、画;或是热爱体育运动;总之,你要对世界始终怀有活泼泼鲜灵灵的兴趣,给精神开辟出第二空间事业为第一空间。第二空间越大,你的羽翼越丰盈,你便越能品尝到世俗之外的快乐。

说到底,没有精神寄托便是平庸,平庸便是俗,俗是一种心灵的炭疽热。这病,不必求人去治,自己便能找到疗救的办法。

不甘平庸的人必然会努力给自己的精神开辟第二空间,那将是他的后花园,在那里,他可以尽兴呼吐心灵中的浊气和俗气,重铸更亮泽更馨香的自我。四季更迭,不同季节有不同景象。

不同生命阶段,心灵季节不样。童年心纯洁无瑕,少年心充满幻想,青年心热情似火,年心博精深,老年心仁厚绵远。

心怡、心静、心安、心宽、心善、心诚、心、心纯,如自然环境条,不影响心灵构成素么?事例当年,东坡先生因为写讽刺诗得罪了当权派,被贬谪到穷荒之地的黄州今湖北黄冈,挂职为团练副使,其政治处境和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得自己种地才有几口饭吃。真可谓人不堪其忧,轼也不改其乐,茶余饭后,他编出许多小笑话,讲给家人和朋友听,讲的人姑妄言之,听的人姑妄信之,权当是一笑解千愁。

这则小笑话的译文是:“有两个穷光蛋在一起交谈各自的理想,一个说:‘我一向未获满足的只有吃饭和睡觉两件事,将来发财了,要吃饱了饭便睡觉,睡足了觉又吃饭。’另一个说:‘我的想法跟你不一样,要吃饱了再接着吃,哪有闲工夫再去睡觉呢’”这两个穷光蛋在一起憧憬美好的未来,直讲得唾沫飞溅,其最高理想却远在基准线之下,所以令人喷茶,喷饭。

文学创作离不开人的心灵的宁静和心态的平和,需要的是思想的明净与灵魂的澄澈。把种子播进土壤里,种子才会发芽,开花,结果。

文学创作是需要不断沉淀生活阅历的,是需要不断净化生活污浊的,是需要不断开辟心灵花园的,否则,只能是一种浮华玩世的奢谈。2.要学会舍弃引证孙子曰: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佛经云: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有取有舍的人多么幸福,寡情的守财奴才是不幸。

------鲁达基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佳句鸣蝉奋力地甩掉了外壳,因而获得了高空自由的歌唱;壁虎勇敢地挣断了尾巴,因而在危难中保全了它弱小的生命;算盘若填满自己的空位,变得座无虚席,将丧失自己的运算功能。

舍弃应该舍去的,你便是智者;舍弃不该舍去的,你就是愚夫。不是每一株苗都能长成参天大树,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生活要求我们必须学会舍弃。

算盘要想具有运算功能,必须舍弃多余的算珠。你向往山居的清静,就必须舍弃都市的繁华;你仰慕奋斗者的成功,就必须舍弃安逸闲散的生活;你希望走遍千山万水,就必须舍弃乡土乡音的温馨与柔美„„事例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没有顾及家具、财产、衣物,甚至没有顾及生命,却从熊熊大火中救出了几箱书。

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住了那些启迪心智、净化心灵的真正的财富。而有些人,终生抱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信条,追逐着金光闪闪的财宝。

为了庸俗的追求,他们舍弃了人格和道德,舍弃了人性中的真善美。错误的舍弃,使他们的一生龌龊卑鄙。

据说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原本是张、叶两家争执之地。张家主人乃当朝宰相,张老夫人致信给他。

他回信却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让出三尺。

叶家深感惭愧,也让出三尺,便成了“六尺巷”。那位宰相舍弃了自己面子上的威严,以宽仁礼让的胸襟,大度能容的气概,化干戈为玉帛,止争斗于未起。

赵武灵王废除旧制,提倡胡服骑射时,许多人反对阻挠,但他有决心有勇气,坚决果敢,最终创下名垂青史的千秋伟业。西蜀道上,马嵬坡前,唐明皇赐死杨玉环,以政治家的眼光看,用一个贵妃的死换得半壁江山的暂时安宁,也算是值得的。

可是,“宛转娥眉马前死”、“回看血泪相和流”,偏偏“君王掩面救不得”。此景此情,怎么不让人肝肠寸断,痛不欲生呢?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和熊掌都能得到,当然是最理想的,但这种可能往往是最小的。

一般情况下需要在鱼和熊掌中做出选择,即使仅得到鱼。也是一种成功;如果哪一个都不愿舍弃,盲目地追求鱼和熊掌“二者得兼”。

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那才是悲剧。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从事生物化学研究和教学。

在研究和教学中。他发现自己有创作科幻小说的天才.于是他对自己作出了冷静客观的分析:我不大可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学家,但我可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幻小说家。

阿西莫夫觳然告别了大学课堂和实验室,回到家里,专门从事写作。

高中作文资料包

很强大的哦~!

下面就是它的目录:

用于考场作文的时鲜素材

第一章:关注自然

环境 河流 山川 湖泊

树 庙宇 人与自然

第二章:关注社会

爱国 责任 诚信 道德

奉献 正义 适应 合作

第三章:关注自我

容貌 心灵 修养 美德

乡恋 信仰

第四章:关注人生

青春 理想 困境 知识

命运 价值 机遇

第五章:关注文化

建筑 节日文化 茶文化 京剧文化

酒文化 传统文化

第六章:关注家校亲情

学校教育 师生情谊 朋友之间 家庭家教

父爱母爱 乡土深情

第七章:关注读书成才

勤学 拜师 质疑 博学

自学 方法 持恒 逆境

拼搏 机遇

第八章:关注科学

探索 精神 真理 规律

方法 效应 发明 发现

第九章:关注荣辱

爱国 诚信 劳动 礼仪

尊老爱幼 廉洁奉公 助人为乐 服务人民

勤俭节约 团结合作

第十章:关注热点

国计民生 生活智慧 张扬个性

考场作文中运用素材

外国名人、作品、人物形象

贝多芬 居里夫人 罗丹 霍金

牛顿 凡高 桑地亚哥

中国作品、人物形象

中国作品 中国古代人物形象 现当代人物形象

中国名言、俗语、诗词、典故

名言 诗词 俗语典故

中国传说神话故事

素材展示1-3 素材展示4-6 素材展示7-9 素材展示10-13

中国名人故事

素材展示1-3 素材展示4-6 素材展示7-9 素材展示10-12

1、爱在点滴之间:可以写父母和你之间的一件很小的事情,比如你看电视的时候说了句:“那个MM的毛衣好漂亮啊~~”结果你的母亲就听在心里,过了一段时间,你回家发现床头放着一件崭新的毛衣,你看着眼熟,突然想起竟然是你曾经看过的电视剧中的样子,实际上,这是你的母亲学了好几天,亲手为你织的。

2、难忘春节……正面的:春节的喜乐、忙碌一年以后的轻松、和家人团聚一堂的愉快、春节的变化给你的新感受等等;负面的:可以讽刺些,比如压岁钱,给来给去,拜年——流于形式,放炮——险出事故,本想着好好休息结果各种事情导致比上班还累,放假回家、上班——车票难买等等。

3、勇气……介个实在是题材太多了……很多事情都需要勇气啊,连第一次上课举手回答问题也是需要勇气的。我记得我第一次给老师当助理,给下面和我一样的同学将“摇滚发展史”的时候,手抖、腿抖,连声音都有点抖,不过5分钟以后就好了,然后顺利讲完。还有第一次上舞台的时候,也是很怕。介个都是需要勇气的,你就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学习找一个小事情写就好了。可以写写自己的思想斗争——但别夸张,可以写写在你做决定的时候其他人的反映和表现,可以写写完成事件都自己的成就感、或者放弃后自己的后悔和感悟。题材很多。

4、生无所息,即是指只要生存于这个物质世界上、还具有生命力的物质或是有生命的物质都不会停止活动(运动)。个人感觉这个好像有句名言,呼吸着就有希望。应该去写拼搏、奋斗、向上吧,当然这是很正面的。负面的话,就写写歪解、批判吧,把古人的“生无所息”理解为活着就不能休息,然后和“享受生命”做个对比,应该不难写。

5、我喜爱的名言:基督山伯爵里有句话我很喜欢:“呼吸着就有希望。”虽然这句话很朴实,但是很经典,说出了最基本的道理,尤其是在一个人失去信心甚至绝望的时候,它很有激励作用。因为你还活着,你并没有失去你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武器——你的生命,只要生命还在,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也许你会比别人多花些时间去努力,但是只要坚持,就有希望。我一直把这句话当成座右铭,因为用最简单的语言说出了最深奥的道理,不要放弃,除非生命之火熄灭。

6、理想的困惑。每个人都有自己儿时的梦想,有的人想做科学家,有的人想当兵。你也一定有自己儿时的梦想,当现实在扼杀你的理想、你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会感到困惑哦呢?

7、在游戏中学习。反对不让孩子打游戏的声音,只要能够控制好时间,适当的游戏可以放松身心,活跃大脑。内个,我当时就是抱着英文字典,把《大航海时代3英文版》打穿的,那英文水平增长嗷嗷快。

8、暖冬。介个素材看起来很暖,但是,要写因为环境恶化,导致温室效应,所以今年的冬天格外暖和,降雨、降雪也少,所以大面积干旱。

9、穿过你的黑发我的手——海带炖猪脚……介个,你可以考虑下写写对一些常用语——成语、俗语、曲名等——的恶搞或者说歪解。

[作文素材:中考满分作文佳句大全] 二、高度概括、内涵丰富、意蕴隽永、耐人寻味的佳句,作文素材:中考满分作文佳句大全. 三、烘云托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佳句. 四、显要精炼的段落首括佳句,承上启下的段间过渡佳句. 五、整散结合、形式整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的佳句. 1.开篇明旨,篇末点题或开篇点题、篇末明旨的佳句. 开篇 蔚蓝的星球,不息旋转,壮阔的大海,白浪滔天;涓涓的小河,流过田野、乡村和城镇.这些都是生命活力的表现. (摘自河北省考生《生命在你手中》) 青春的风铃,吹开了心扉,青春的彩笛,吹动了梦想,青春的音符带动我奔向希望.青春,这个美好的季节,正是我们播种希望的时候,珍惜它,把握它,让它在我们手中放出夺目的光彩 (摘自河北省学生《把握青春》) 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 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摘自荆州市考生《把梦想带给花季》) 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是汪洋中的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中学生作文《作文素材:中考满分作文佳句大全》. (摘自荆州市考主《把爱心带给他人》) 不知是否曾经擦身而过,你轻轻地如天边的一丝薄云,即使可遇而不可求,也带走了我心灵的关注…… (摘自广东省考生《我关注生命中的点滴》)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如遭受挫折,被人误解,受到批评等等.当时感觉,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是以后蓦然回首,那只不过是人生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多彩岁月的一缕馨香. (摘自重庆市考生《馨香缕缕》) 人生需要掌声. 许多人时常慨叹:知青难求.何为知音,知音难道不是人生中的鼓掌声吗? (摘自安徽省考生《人生需要掌声》) 就像是风对于帆,就像是温度对于种子,就像是阳光雨露对于万物生长,赞美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摘自安徽省考生《渴望赞美》) 世上有一种不会凋谢的花朵,那是微笑.它不分四季,不论南北,只要有人群的地方都会开放.越是高洁的心灵,微笑之花越美. (摘自荆州市考生《把微笑带给生活》) 篇末 生命是正在燃烧的火焰,在灰烬里同样会放射出光芒,因为生命在你手中,你只要把握好. (摘自河北省考生《生命在你手中》)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希望.青春需要什么?青春需要好好把握.无悔的青春,完美的答卷,把握好它.待到春风吹过时,回想过去,自己的认真把握,干好了该干的每一件事,至少"这"也是对我们生命的一种交待.将青春握在手中,将希望铭记心头,带着希望与梦想,去追求,去奋斗,去创造青春之辉煌. (摘自河北学生《把握青春》) 在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 生活中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 生活中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摘自荆州市考生《把梦想带给花季》) 〔作文素材:中考满分作文佳句大全〕【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拼搏并不一定能够成功,可只有拼搏,我们才能获得幸福的承诺,看到梦想的希望。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拼搏的议论文写作素材,欢迎大家阅读!

一、道理论据:

1、什么是路?就是从设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

2、想要做人生竞技场上留下的人,只有不怕创伤去搏斗。——芥川龙之介

3、经过的道路是艰苦的,坎坷不平的。可是,无论如何,那是一条美好的道路。在那条路上,一步一个血迹,也是值得的。——罗曼罗兰

二、事实论据:

牛顿和实验室。牛顿致力于光学、力学和化学的研究,经过长期的努力,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当人们问他是怎么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他简单地回答说:“我一直在想、想、想……”牛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里渡过的,有时成月地呆在实验室里,不分昼夜地苦干。饿了,啃点面包,实在劳累了,就打个盹,直到在实验室里得出明确的结果,他才肯从实验室走出来,稍事休息。

三、优秀范文

疼痛是每个人成长必须走的一步

疼痛,是每个人成长必须走的一步,给成长一次疼痛的机会。你会发现,我们要走的路,会因迷茫而再现美美丽,因枯萎而再现希望。

之前,我实在是不看好他,不喜欢他,讨厌他。讨厌他太轻浮,讨厌他所带的那种放荡。

为替父还债,17岁出道,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拍第一部片子《古惑仔》系列电影时,他和300多人打打杀杀,因为太过入戏,他不小心踢到了废钢,脚受伤了,血顿时流了出来。导演立刻喊停,要送他去医院。他知道,这一去医院,势必要换人,那他的.“星路”也许从此就断了。于是,17岁的他对导演说:“找来300多人不容易,耽误一天就是好多钱,我能坚持。”

于是,他将酒精直接倒在伤口上,再将塑料袋包脚穿上鞋子继续拍摄。换了四个塑料袋,倒出四袋血,戏拍完时,他几乎晕倒。

送到医院,大夫说,再晚来一会儿,人就完了,而且,极有可能得破伤风。给他缝针之前,大夫让他签生死状。在大夫给他缝针时,他就那么看着,不喊、不叫、不哭,没有打麻药,就那样一针一针地缝着。一个17岁的少年,知道自己面对的会是怎样的人生。他说,哭是没有用的。

最后一针,他对大夫说:“我来缝!”

大夫看着他,他居然笑了,“没有尝试过的人生,我都想尝试一下。”这句话多么豪迈,在场的人震惊了。因为大夫说,如果熬不过去,他也只有四天的生命了,所以,他愿意尝试生命中不曾尝试的痛,他要给自己缝一针。后来,他一直努力,不停地得奖。在得到金像奖之后,他曾经自傲地对父亲说:“你演了一辈子戏,得过一个奖吗?”

父亲黯然。他一直自认为是骄傲的、成功的,所以,他那时难免轻狂了些。几年之后,他恋爱了、结婚了、生子了,他才知道,父亲把他这么麻烦的孩子养大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这一次,他又得了百花奖,当主持人问他想对家人或朋友说什么话时,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哭了。多少年来,他没有哭过。被臭鸡蛋轰下台时没有哭过,折断胳膊和腿时没有哭过,恋爱失败时没有哭……可是这次,他哭了。他说,如果再有机会得金像奖,他一定把那个奖杯送给父亲然后谢谢父亲这么多年的爱和宽容。

谢霆锋是从给自己缝针那一天开始,他知道,所有的明天全要靠自己拼,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看到彩虹。而他,也由一个少年成为香港杰出的艺人,历经十年,终成大器。

没有人会轻轻松松就成功,即使是名人的儿子。他付出的努力和艰辛都得到了回报。自己缝针的那一刻让他明白,疼痛,是每个人必须的一步。

关于于刚论文范文写作

何其芳:《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秀动人的作品,然而,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里打上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的,却还没有。 屈子行吟图[2]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屈原》创作于1942年1月。写屈原一生的悲剧故事,爱国力量与妥协投降派的斗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集中主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蒋介石则加紧反共,大搞分裂,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同时,在国统区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抗日进步人士。整个国统区成了令人窒息的铁罐头。 面对黑暗如漆的现实,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郭沫若便以历史剧为投枪,借古喻今,创作了历史剧《屈原》,有意识地“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并说:“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屈原是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是他的性格特点。他热爱祖国和人民,衷心地希望楚国能强盛起来,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然其主昏庸,竟至赍恨灭性(性命)。(见《载敬堂集》) 二千三百多年后的诗人陈志岁,对此无比感叹,其《屈原》诗曰:“浩气干霄汉,沉湘忠侫分。才堪佐明主,无计事昏君。”(摘自《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 历史剧《屈原》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的形象。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他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我们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民族的无穷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一、个人介绍:

本科湖北一个普通二本,英语专业,已过四六级及专四,我是从九月底开始准备的考研,因为之前家里一直有事,差不多90天上岸,能考到这个分数很满意,如果有学弟学妹备考可以参考一下我的经验。

二、择校

关于考研华农选择华农是我的一种情怀,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在考研这条路上,有时候选择会大于努力。这一论断来源于,社会终究会有许多不公平,而我们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一定要力求风险最小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在选择学校和学院时,一定要选择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而华农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初试、复试都非常公平,以你的答题情况和分数为准。只要你准备好、脑袋里有知识,老师就会看到你的闪光点来给你打分。而之所以选择农业管理作为考研专业,也与其考察科目有关。华农农业管理专硕,考试科目分别为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二、342农业知识综合、834经济学(宏观、微观)。虽然我本科是会计学,没有接触过农业经济相关理论,但是这都是可以通过考研学习补上来的。834经济学则包括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想必学经济管理、商科有关专业的同学在大学期间也学过相关科目,所以对于我来说入手不难。而非经济管理相关的同学对于经济学的学习,通过系统地听课、看书也可以入门、提升并达到开始标准。

2.关于报录比

华农816农业管理学近几年的初试分数线都是持平的(330分),相比其它211类学校来说还算是比较好考。每年大概率50%以上报考学生都能成功上岸。并且华农不歧视双非学校,所以只要认真准备考试,上岸都是非常轻松的。

考研变化由于刚开始招生,每年名额都报不满,复试分数线就是国家线,每年都招大量调剂。由于分数线较低,大量二本甚至专升本的学生报考,报考生源不是特别好。在2021年开始,华中农业大学开始提高分数线,只要满足学校要求的学生,剩下大量名额招调剂生源。2019年-2020年的数据对于今年报考这个专业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2021年招生44人,报录比为2.56;2022年招生人数43人,52人进复试,报录比未出。整体来说,华中农业大学的复试淘汰率相对于其他211学校而言没有那么高,并且对本科院校没有歧视,初试多考些分数,复试稳定发挥就能上岸。

三、关于初试复习经验

(1)思想政治理论

1、政治主要是选择题和主观大题两部分。我是从9月底10月初开始学习政治。今年我的选择题是42分,选择题主要是跟着腿姐陆寓丰的网课。一开始看一看基础阶,跟着交叉同时做腿姐的书《30天70分》以及肖秀荣的《1000题》。这两本书中:腿姐的题目稍微少一点点更精华和重点,是按照考试试卷选择题排版,每一章节知识点的题目均是33题,腿姐这本书可以多做几遍。

2、肖大大的1000题里面题目就比较广泛,没有过分区分重点,适合于刚开始复习时过一遍知识点。11月初,腿姐网课的技巧班和押题班应该快出来了。特别建议多看一看。

3、里面的技巧对于提高选择题正确率非常好用。到了11月底,肖八上市,重点做肖八选择题,学有余力的可以再做一遍腿姐的《30天70分》以及各大名师的模拟卷(模拟卷个人认为腿姐模拟卷很好)。

4、肖八选择题也可以多刷,每道题及其相关知识点都要懂。到了12月初,肖四出来了,继续重点做肖四选择题并着手背肖四大题。只需要背肖四上所有大题的答案就行,全都背了无后顾之忧,毕竟肖大大永远的神。跟着上述步骤,政治应该至少是70分左右。以上是政治的两大部分。

(2)英语

1、英语主要要攻破的是单词、阅读和作文这几个部分。单词是需要从一开始准备考研一直背到考前,因为只有单词懂才会做阅读。我单词书用了红宝书,红宝书很厚一本,我用的时候直接把大书扔一边,只用它附赠的小书,小书易携带且分章节涵盖大书中所有单词,比较实用。

2、对于阅读,只需要用真题就行。差不多暑假6、7月之时就可以开始做历年真题,主要做自己考的,比如我们考英语二就重点做英语二历年真题,英语一也可以做一做体会难度。

3、真题需要多刷以及总结,并摘抄其中不熟悉不了解的单词,跟着红宝书里的单词一起背。每周刷几套,多刷几遍可以一直做到考前。作文主要在最后一个月,11月底、12月初准备即可。强推周思成,市面上给的范围最小、范文最精华、作文最高级的老师。他的押题班一定要上,最后他押什么考什么,很省事。尤其是考北京地区的同学,作文写得好很重要。以上是英语的三大部分。

4、最后背单词,开始新题型,翻译,完型,在市面上选择一个适合的老师,看课,刷题,后期开始背作文,我是分主题背真题范文,推荐王江涛,将作文中一些通用的句子整理出来,背后边作文之前尝试自己套用前面的句子写。阅读不能断,继续二刷三刷,注意总结。

(3)342农业知识综合

1、这一门主要包括三门课:管理学(90分)、农业经济学(30分)、发展经济学(30分)。前几年都是三门课在卷子上有清晰的三个板块。从去年开始,三门课杂糅在一起考,更需要综合思维。

2、根据分值,最重要的是管理学。管理学需要背诵,从8、9月开始即可,主要需要用的是罗宾斯的《管理学》,除了教材,可以直接买圣才的罗宾斯管理学教辅进行划线背诵,这本书的知识点很全面,基本上可以覆盖所有考察内容。由于分值的重要性,这本书需要全部背诵一直到考前。根据历年真题的整理,其中管理学资料中最后几章最常考,需要全部熟练掌握,但前面部分章节每年也会抽几个知识点考察,比如今年就考到了部分较偏的区域,故需要将资料全部熟悉而非只背重点部分。(但重点部分必须重点背诵)管理学案例的部分则可以通过书里的案例内容进行分析学习。

对于农业经济学,人大农发院主要考察的是孔祥智老师的《农业经济学》。这本书里的知识点可以作为基本,了解整个农业发展相关的框架,需要对这本书的知识点进行相关了解、背诵。同时也要时常浏览三农相关公众号了解当年热点。到了最后一个月,要重点背诵当年一号文件全文,框架大标题小标题及其重点内容均要在脑海里有画面。这个工作是了解当年国家政策方向,对于出题方向也有一定的预见性。

对于发展经济学,人大对于这一门的出题方向比较飘渺不定。但还是主要用的张培刚老师的《发展经济学》,故我们需要将书上的经济发展模型及公式,人口转移模型重点掌握,要求掌握到会解释和画图。对于名词解释,需要把书上的各模型和专业名词找出来进行了解和复述。因为发展经济学主要与国家发展有关,所以近几年考察各国经济发展的模型和人口模型较多。今年的题目依旧是考察了经济发展模型。

以上均8、9月开始背诵即可。到了10月底和11月初左右可以开始做真题,前几年的真题重复率较高,可以明显看出重点。但近几年除了重点也会考到偏远知识点,所以注意资料背诵及查漏补缺。

(4)834经济学(宏观、微观)

1、需要看的书主要有: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入门初级2本,主要还是以高鸿业为主)、范里安微观经济学(中级微观,今年计算题有出到范里安难度)、曼昆宏观经济学(中级宏观)、平新乔《微观十八讲》(重点看风险与效用那一章,前几年这本书里的原题考的多,近两年不太考了,我之前统计过因为可以考的题都差不多考完了)。

刚入门的同学可以买一下高鸿业宏微观经济学这两本的教材,考试内容还是以高鸿业为主。辅导书建议买高鸿业课本配套教辅,有知识点框架有题目。教辅里面的知识点全部都要会,计算题也全都要做到不错题。后期背书可以拿着这本教辅背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范里安和曼昆这种中级难度的可以去了解了解,可以不用买教材,买范里安和曼昆配套教辅即可,因为平时学习以高维打低维,遇到今年的难度在考场上就不会慌,今年计算题有考到范里安难度。如果实在来不及看到中级难度,直接看暑期强化阶段网课即可。

入门初期4月到7月,跟着基础阶网课配合高鸿业教材、教辅打基础,基础阶可多看几遍一定要打牢基础。建议弄一个笔记本,把书里的所有图、公式以及相关知识点摘抄出来,随时看随时画图,在考试的时候能画的图就画上,考试有时会考察画图,同时公式也一定要记得滚瓜烂熟才会做计算题。

7、8月开始到9月的暑期阶段,看强化阶段网课。这部分是最重要的。强化阶段糅合了高鸿业、范里安、曼昆等。适用于绝大多数经济学名校,强化阶掌握好,834基本上是够用了。在资料里已找到强化阶课件,每年区别不大,可打印。所以强化阶也至少要看2遍以上最好看到考前。在看课同时,做题不能断,教辅上面的题要随时拿出来做。接下来是10月到12月,已经经历了基础阶和强化阶的洗礼,现在需要稳住,知识点在脑海里要有框架,做题不能断要保持手感。

从10月底11月开始可以背一背名词解释题和简答题一直到考前。近两年老师喜欢出微观经济学最后一章市场失灵那一块,去年初试复试都考到了,今年计算题、论述题都考到了,要重点关注。

四、复试准备经验

华农农发的复试主要考察英语和专业课。英语是以抽题提问的方式进行。今年抽到的每个题号都有两道题,一个生活相关一个专业相关。所以可以在准备复试前与研友或者好朋友提前练习英语口语对话。专业课考察包括讲述一个可以代表你学术能力的与经济管理相关的论文,然后接受老师的提问与答辩。所以一定要非常熟悉自己的选题和内容。同时也会继续抽一组专业课问题进行回答。就按照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即可。全程一定要态度良好,不卑不亢。

五、写在最后,关于心态

我觉得对于考研这件事,我们需要心理上忽视,但行动上重视。心理上忽视是指,不能过分紧张过于患得患失。比如有的同学喜欢关注他人的学习进程,然后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很多压力。我认为这是没必要的,关注自身最重要。人家学的快,一定都进脑子了吗,都会做题了吗?而行动上重视是指,作为你自己,你只需要保证按部就班,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学习,理解性记忆,打好基础和地基,然后在基础知识掌握好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提升,把将知识都装进脑子并伴以做题应用即可。

同时我认为有策略的学习很重要。这个策略指的是学习时间与精力的分配。对于我来说,Deadline驱动非常有用,所以我将备考分为了三个阶段:打基础、强化提升、最后冲刺。前两个阶段按部就班去做,最后冲刺的时候不懈怠、对得起自己就好。到了考场上,你会发现,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总之,在考研过程中,我一直觉得,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与问心无愧。保持好乐观的心态,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天就亮了。

于刚,男,中共党员,1977年12月生于辽宁省海城市。理学博士、讲师。经济数学教研室副主任。 2011年6月在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面板数据模型的参数估计问题研究”。导师:史宁中教授。)2003年6月在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7月至今在东北财经大学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工作。 辽宁省数量经济学会理事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高等教育分会理事

一 大地为证:我们的祖先远比我们更亲近诗。 这并不是指李白、杜甫的时代,而是还要早得多。至少,诸子百家在黄河流域奔忙的时候,就已经一路被诗歌所笼罩。 他们不管是坐牛车、马车,还是步行,心中经常会回荡起“诗三百篇”,也就是《 诗经 》中的那些句子。这不是出于他们对于诗歌的特殊爱好,而是出于当时整个上层社会的普遍风尚。而且,这个风尚已经延续了很久很久。 由此可知,我们远祖的精神起点很高。在极低的生产力还没有来得及一一推进的时候,就已经“以诗为经”了。这真是了不起,试想,当我们在各个领域已经狠狠地发展了几千年之后,不是越来越渴望哪一天能够由物质追求而走向诗意居息,重新企盼“以诗为经”的境界吗? 那么,“以诗为经”,既是我们的起点,又是我们的目标。《 诗经 》这两个字,实在可以提挈中华文明的首尾了。 当时流传的诗,应该比《 诗经 》所收的数量大得多。 司马迁在《 史记 》中说,是孔子把三千余篇古诗删成三百余篇的。这好像说得不大对,因为《 论语 》频频谈及诗三百篇,却从未提到删诗的事,孔子的学生和同时代人也没有提过,直到三百多年后才出现这样的记述,总觉得有点奇怪。而且,有资料表明,在孔子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 诗经 》的格局已成。成年后的孔子可能订正和编排过其中的音乐,使之更接近原貌。 但是,无论是谁选的,也无论是三千选三百,还是三万选三百,《 诗经 》的选择基数很大,则是毋庸置疑的。 我本人一直非常喜欢《 诗经 》。过去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时,不少学生常常因一个“经”字望而却步,我总是告诉他们,那里有一种采自乡野大地的人间情味,像是刚刚收割的麦垛的气味那么诱鼻,却谁也无法想象这股新鲜气味竟然来自于数千年前。 我喜欢它的雎鸠黄鸟、蒹葭白露,喜欢它的习习谷风、霏霏雨雪,喜欢它的静女其姝、伊人在水……而更喜欢的,则是它用最干净的汉语短句,表达出了最典雅的喜怒哀乐。 这些诗句中,蕴藏着民风、民情、民怨,包含着礼仪、道德、历史,几乎构成了一部内容丰富的社会教育课本。这部课本竟然那么美丽而悦耳,很自然地呼唤出了一种普遍而悠久的吟诵。吟于天南,吟于海北;诵于百年,诵于千年。于是,也熔铸进了民族的集体人格。 每次吟诵《 诗经 》,总会联想到一个梦境:在朦胧的夜色中,一群人马返回山寨要唱几句约定的秘曲,才得开门。《 诗经 》便是中华民族在夜色中回家的秘曲,一呼一应,就知道是自己人。 《 诗经 》是什么人创作的?应该是散落在黄河流域各阶层的庞大群体。这些作品,不管是各地进献的乐歌,还是朝廷采集的民谣,都会被一次次加工整理,因此也就成了一种集体创作,很少有留下名字的个体诗人。这也就是说,《 诗经 》所标志的,是一个缺少个体诗人的诗歌时代。 这是一种悠久的合唱,群体的美声。这是一种广泛的协调,辽阔的共鸣。这里呈现出一个个被刻画的形象,却很难找到刻画者的面影。 结束这个局面的,是一位来自长江流域的男人。 二 屈原,一出生就没有踩踏在《 诗经 》的土地上。 中华民族早期在地理环境上的进退和较量,说起来太冗长,我就简化为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吧。两条大河,无疑是中华农耕文明的两条主动脉,但在很长的历史中,黄河文明的文章要多得多。 无论是那个以黄帝、炎帝为主角并衍生出夏、商、周人始祖的华夏集团,还是那个出现了太皞、少皞、蚩尤、后羿、伯益、皋陶等人的东夷集团,基本上都活动在黄河流域。由此断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点不错。 长江流域活跃过以伏羲、女娲为代表的苗蛮集团,但在文明的程度和实力上,都无法与华夏集团相抗衡,最终确实也被战胜了。我们在史籍上见到的尧如何制服南蛮,舜如何更易南方风俗,禹如何完成最后的征战等等,都说明了黄河文明以强势统治长江文明的过程。 但是,黄河文明的这种强势统治,不足以消解长江文明。因为任何文明的底层,都与地理环境、气候生态、千古风习有关,伟大如尧舜禹也未必更易得了。幸好是这样,中华文明才没有在征服和被征服的战火中,走向单调。 自古沉浸在神秘奇谲的漫漫巫风中,长江文明不习惯过于明晰的政论和哲思。它的第一个代表人物不是霸主,不是名将,不是圣贤,而是诗人,是一种必然。 这位诗人不仅出生在长江边,而且出生在万里长江最险峻、最神奇、最玄秘、最具有概括力的三峡,更有一种象征意义。 我多次坐船过三峡,每次都要满心虔诚地寻找屈原的出生地。我知道,这是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经过无数次谈判后才找到的一个交集点。 如果说,《 诗经 》曾经把温煦的民间礼仪化作数百年和声,慰藉了黄河流域的人伦离乱和世情失落,那么,屈原的使命就完全不同了。他只是个人,没有和声。他一意孤行,拒绝慰藉。他心在九天,不在世情…… 他有太多太多的不一样,而每一个不一样又都与他身边的江流、脚下的土地有关。 请想一想长江三峡吧,那儿与黄河流域的差别实在太大了。那儿山险路窄,交通不便,很难构成庞大的集体行动和统一话语。那儿树茂藤密、物产丰裕,任何角落都能满足一个人的生存需要,因此也就有可能让他独晤山水,静对心灵。那儿云谲波诡,似仙似幻,很有可能引发神话般的奇思妙想。那里花开花落,物物有神,很难不让人顾影自怜、借景骋怀、感物伤情。那里江流湍急,惊涛拍岸,又容易启示人们在柔顺的外表下志在千里,百折不回。 相比之下,雄浑、苍茫的黄河流域就没有那么多奇丽,那么多掩荫,那么多自足,那么多个性。因此,从黄河到长江,《 诗经 》式的平原小合唱也就变成了屈原式的悬崖独吟曲。 如果说,《 诗经 》首次告诉我们,什么叫诗,那么,屈原则首次告诉我们,什么叫诗人。 于是,我们看到屈原走来了,戴着花冠,佩着长剑,穿着奇特的服装,挂着精致的玉佩,脸色高贵而憔悴,目光迷惘而悠远。这么一个模样出现在诸子百家风尘奔波的黄河流域是不可想象的,但是请注意,这恰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个体形象出现的伟大诗人。《 诗经 》把诗写在万家炊烟间,屈原把诗写在自己的身心上。 其实屈原在从政游历的时候也到过黄河流域,甚至还去了百家汇聚的稷下学宫(据我考证,可能是公元前三一一年),那当然不是这副打扮。他当时的身份,是楚国的官吏和文化学者,从目光到姿态都是理性化、群体化、政治化的。稷下学宫里见到过他的各家学人,也许会觉得这位远道而来的参访者风度翩翩,举手投足十分讲究,却不知道这是长江文明的最重要代表,而且迟早还要以他们无法预料的方式,把更大的范围也代表了,包括他们在内。 代表的资格无可争议,因为即使楚国可以争议,长江可以争议,政见可以争议,学派可以争议,而诗,无可争议。 三 我一直觉得,很多中国文学史家都从根子上把屈原的事情想岔了。 大家都在惋叹他的仕途不得志,可惜他在政坛上被排挤,抱怨楚国统治者对他的冷落。这些文学史家忘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如果他在朝廷一直得志,深受君主重用,没有受到排挤,世界上还会有一个值得每一部中国文学史都辟出专章专节来恭敬叙述的屈原吗? 中国文化人总喜欢以政治来框范文化,让文化成为政治的衍生。他们不知道:一个吟者因冠冕而喑哑了歌声,才是真正值得惋叹的;一个诗人因功名而丢失了诗情,才是真正让人可惜的;一个天才因政务而陷入于平庸,才是真正需要抱怨的。而如果连文学史也失去了文学坐标,那就需要把惋叹、可惜、抱怨加在一起了。 直到今天,很多文学史论著作还喜欢把屈原说成是“爱国诗人”。这也就是把一个政治概念放到了文学定位前面。“爱国”?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是为了捍卫滋生自己生命的土地、文化和政权形式,当然合情合理,但是这里所谓的“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我们不应该混淆概念。在后世看来,当时真正与“国家”贴得比较近的,反倒是秦国,因为正是它将统一中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形成梁启超所说的“中国之中国”。我们怎么可以把中国在统一过程中遇到的对峙性诉求,反而说成是“爱国”呢? 有人也许会辩解,这只是反映了楚国当时当地的观念。但是,把屈原说成是“爱国”的是现代人。现代人怎么可以不知道,作为诗人的屈原早已不是当时当地的了。把速朽性因素和永恒性因素搓捏成一团,把局部性因素和普遍性因素硬扯在一起,而且总是把速朽性、局部性的因素抬得更高,这就是很多文化研究者的误区。 寻常老百姓比他们好得多,每年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包粽子、划龙舟的时候,完全不分地域。不管是当时被楚国侵略过的地方,还是把楚国灭亡的地方,都在纪念。当年的“国界”,早就被诗句打通,根本不存在政治爱恨了。那粽子,那龙舟,是献给诗人的。中国民众再慷慨,也不会把两千多年的虔诚,送给另一种人。 老百姓比文化人更懂得:文化无界,文化无价。 文化,切莫自卑。 在诸多同类著作中,我独独推崇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那一部《 中国文学史 》对屈原的分析。书中指出,屈原有美好的政治主张,曾经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但由于贵族出身又少年得志,参加政治活动时表现出理想化、情感化和自信的特点,缺少周旋能力,难于与环境协调。这一切,在造成人生悲剧的同时也造就了优秀文学。 这就说对了。正是政治上的障碍,指引了文学的通道。落脚点应该是文学。 我的说法可能会更彻底一点:那些日子,中国终于走到了应该有个性文学的高点上了,因此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派出一个叫屈原的人去领受各种心理磨炼。让他切身体验一系列矛盾和分裂,例如:信任和被诬、高贵和失群、天国和大地、神游和无助、去国和思念、等待和无奈、自爱和自灭,等等,然后再以自己的生命把这些悖论冶炼为美,向世间呈示出一个最高坐标:什么是第一等级的诗,什么是第一等级的诗人。 简单说来,这是一种通向辉煌的必要程序。 抽去任何一级台阶,就无法抵达目标,不管那些台阶对攀援者造成了多大的劳累和痛苦。即便是小人诽谤、同僚侧目、世人疑惑,也不可缺少。 甚至,对他自沉汨罗江,也不必投以过多的政治化理解和市井式悲哀。郭沫若认为,屈原是看到秦国军队攻破楚国首都郢,才悲愤自杀的,是“殉国难”。我觉得这恐怕与实际情况有一点出入。屈原自沉是在郢都攻破之前好几年,时间不太对。还有一些人认为是楚国朝廷中那些奸臣贼子不想让屈原活着,把他逼死的。在宽泛的意义上这样说说也未尝不可,但一定要编织出一个谋杀故事,却没有具体证据。 我认为,他作出自沉的选择有更深刻的因素。当然有对现实的悲愤,但也有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皈服。在弥漫着巫风神话传统的山水间,投江是一种凄美的祭祀仪式。他投江后,民众把原来祭祀东君的日子转移到他的名下,前面说过的包粽子、划龙舟这样的活动,正是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说实话,我实在想不出屈原还有哪一种更好的方式作为生命的句号。世界上的其他文明,要到近代才有不少第一流的诗人哲学家作出这样的选择。海德格尔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生命的形成、处境、病衰都是无法控制的,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如何结束生命。 我在北欧旅行时,知道那里每年有不少孤居寒林别墅中的高雅人士选择自杀。我看着短暂的白天留给苍原的灿烂黄昏,一次次联想到屈原。可惜那儿太寂寞,百里难见人迹,无法奢望长江流域湖湘地区初夏时节那勃郁四野的米香和水声。 这种想法是不是超越了时代?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所谓诗人,就是那种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融为一体的那种人。当然,惠特曼所说的是少数真正的伟大诗人。 因此,屈原身上本来就包含着今天和明天。 四 只要说到屈原,总不能不亲近一下他的作品,连一次也不应该漏过。 这里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屈原的作品非常艰深,而年年祭祀屈原的民众却难以计数,我们能在这中间搭建几条栈道吗? 正是出于这个目的,二十世纪曾出现过不少版本的“今译”。几乎所有的今译都采用了诗体,但遗憾的是,楚辞和现代诗之间的“韵味系统”完全不同,很难产生两相满意的转换关系。往往是,今译的诗句过于整齐繁琐,把原诗的整体气韵丢失了。这就像陈列一尊最华美的青铜器,万不可用珠光宝气的现代华美去映照,而只应该给它提供一个最朴素的麻布平台。 我很想做一个小小的试验,把屈原的作品用现代散文来作一番表述。躲过大量的古文障碍,躲过逐段逐句的严格程序,只是画一个粗略的轮廓,算是给普通祭祀者递一根拐杖。 那么,就从《 离骚 》着手试试看吧。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出生在一个吉利的日子,父亲给我起了个好名。我既有天生的美质,又重视后天的修能,还喜欢把香草秋兰佩饰在身。 日月匆匆留不住,春去秋来不停步。我只见草木凋零,我只怕美人迟暮。何不趁着盛年远离污秽,何不改一改眼下的规矩?那就骑上骏马向前驰骋吧,我愿意率先开路。 我知道古代圣君总与众芳同在,我知道堂堂尧舜因为走了正道而一路畅达,狂乱的桀纣因为想走捷径而步履窘困。因此,我指九天为证,我平日忙忙碌碌地奔走先后,并不怕自身遭殃,只担心家国误入歧途。但是,我的好心不被理解,反而遭来了谗言和忿怒。 你不是早就约我在黄昏见面吗,为什么有了改变?我不是早就种下鲜花香草了吗,为什么也散出了异味?众人在比赛贪婪,心底都贮满嫉恨。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只怕直到老年,还来不及修名立身。 朝饮木兰的露水,夕餐秋菊的落英,只要相信内心的美好,又何妨饥饿憔悴?我总是长叹擦泪,哀伤着民生多艰。虽然从早到晚又被辱骂又被驱赶,我虽九死而未悔。 鹰雀不能合群,方圆不能重叠。我只恨没有看清道路,伫立良久决定返回。我让我的马在兰皋漫步,在椒丘休息,自己却换上了出发前的服装。我像过去一样以荷叶为衣,以芙蓉为裳,戴上高冠,佩上长剑,然后抬起头来观看四荒。我又有了缤纷的佩饰,我又闻到了阵阵芳香。 大姐反复地劝导我:“大禹的父亲过于刚直而死于羽山之野,你如此博学又有修养,为何也要坚持得如此孤傲?人人身边都长满了野草,你为何偏偏洁身自好?民众不可能听你的解说,有谁能体察你的情操?世人都在勾勾搭搭,你为何独独不听劝告?” 大姐啊,我只知道古代圣贤的教导,不可自纵,不可违常。我只知道皇天无私,以德为上。也许真该叹息我生不逢时,采一束蕙草来擦拭眼泪,但眼泪早已把我的衣衫打湿,我把衣衫铺在地上屈膝跪告:我已经知道该走的正道,那就是驾龙乘凤飞上九霄。 清晨从苍梧出发,傍晚就到了昆仑。我想在这神山上稍作停留,抬头一看已经暮色苍茫。太阳啊你慢点走,不要那么急迫地落向西边的崦嵫山。前面的路又长又远,我将上下而求索。 我在天池饮马,又从神木上折下枝条拂动着阳光,暂且在天国自在逍遥。我要让月神作为先驱,让风神跟在后面,然后再去动员神鸟。我令凤凰日夜飞腾,我令云霓一路侍从,整个队伍分分合合,上上下下一片热闹。 终于到了天门,我请天帝的守卫把天门打开,但是,他却倚在门边冷眼相瞧。太阳已经落山,我一边编结着幽兰一边长时间地站立着十分苦恼。你看世事多么混浊,连最美好的事情也被嫉妒毁掉。 第二天黎明我渡过了神河,登上高丘拴好马,举头四顾又流泪了:高丘上,我心中的神女没找到。 我急忙从春宫折下一束琼枝,趁鲜花还未凋落,拿着它去世间寻找。我解下佩带托人去找古帝伏羲的女儿洛神,但她吞吞吐吐又自命不凡,说晚上要到别处去居住,早晨又要到远处去洗发。仗着相貌如此骄傲,整日游逛不懂礼节,我转过头去另作寻找,又看到了孕育过商族的美女简狄。我让鸩鸟去说媒,但情况似乎并不好。斑鸠倒是灵巧嘴,但它实在太轻佻。终于找到凤凰去送聘礼,但晚了,那位叫高辛的帝王已比我先到。我心中还有夏朝君王身边那两位姓姚的姑娘,但一想媒人都太笨,事情还是不可靠…… 历代的佳人都虚无缥缈,贤明的君主又睡梦颠倒。我的情怀能向谁倾诉,我又怎么忍耐到生命的终了? 我占卜上天:“美美必合,谁不慕之?九州之大,难道只有这里才有佳人?” 卜辞回答:“赶紧远逝,别再狐疑。天下何处无芳草,何必总是怀故宇!” 是啊,这里的人们把艾草塞满了腰间,却硬说不能把幽兰佩戴在身上;这里的人们把粪土填满了香囊,却硬说申椒没有芳香。连草木的优劣也分不清,他们又怎么能把美玉欣赏? 年纪未老,依然春光,但我多么害怕杜鹃的鸣叫突然响起,宣告落花时节已到,百草失去芬芳。其实,一切原本无常,我刚刚赞美过的幽兰,也渐渐变成了艾草;我刚刚首肯过的申椒,也越来越变得荒唐。时俗已经变成潮流,谁能保持原有风尚?幽兰、申椒尚且如此,其他花草更是可以想象。唯有我的玉佩还依然高贵,我发现众人都在故意遮盖它的光辉,我担心小人终究要把它损伤。 我决定还是要面朝昆仑方向。选好良辰吉日,以琼枝玉屑作为干粮。仍然是凤凰展翅,云霓飞翔,千马奔驰,蛟龙架梁。渡过流沙、赤水,绕过不周山直指西海……忽然间我松下缰辔放慢了速度,神思邈邈地想起了奏九歌、跳韶舞的快乐时光。 我已经升腾在辉煌的九天,却还在从高处首寻望故乡。连我的仆人也露出悲容,连我的马匹也弯曲着身子不肯走向前方。 唉,罢了!既然国中无人知我,我又何必怀念故乡?既然无法推行美政,我且把先人彭咸作为榜样! 用如此浅显的散文来表述《 离骚 》,可能会引起楚辞专家的不悦。但是,我了解我的读者,他们即使有很好的古文修养,一旦被我引入现代口语对话系统,也就不太愿意在同一篇文章中更换成古代的步履了,哪怕是一小段。这也是散文和学术论文的重大区别。这样的浅显表述必然会失落很多东西,却有可能留存一股气,也就是诗化逻辑的总体走向。 五 至少也算通俗地亲近了一次吧。 从中可以知道,自屈原开始,中国文人的内心基调改变了,有了更多的个人话语。虽然其中也关及民生和君主,但全部话语的起点和结局却都是自己。凭自己的心,说自己的话,说给自己听。被别人听到,并非本愿,因此也不可能与别人有丝毫争辩。 这种自我,非常强大又非常脆弱。强大到天地皆是自己,任凭纵横驰骋;脆弱到风露也成敌人,害怕时序更替,甚至无法承受鸟鸣花落,香草老去。 这样的自我一站立,中国文化不再是以前的中国文化。 帝王权谋可以伤害他,却不能控制他;儒家道家可以滋养他,却不能拯救他。一个多愁善感的孤独生命发出的声音似乎无力改易国计民生,却让每一个听到的人都会低头思考自己的生命。 因此,他仍然孤独却又不再孤独,他因唤醒了人们长久被共同话语掩埋的心灵秘窟而产生了强大的震撼效应。他让很多中国人把人生的疆场搬移到内心,渐渐领悟那里才有真正的诗和文学,因此,他也就从文化的边缘走到了中心。 从屈原开始,中国文人的被嫉受诬,将成为一个横贯两千多年的主题。而且,所有的高贵和美好,也都将从这个主题中产生。 屈原为什么希望太阳不要过于急迫地西沉于崦嵫山?为什么担忧杜鹃啼鸣?为什么宣告要上下而求索?为什么发誓虽九死而未悔?因为一旦被嫉受诬,生命的时间和通道都被剥夺,他要竭尽最后一点力量争取。他的别离和不忍,也都与此有关。屈原的这个精神程序,已被此后的中国文化史千万次地重复,尽管往往重复得很不精彩。 从屈原开始,中国文学摆开了两重意象的近距离对垒。一边是嫉妒、谣诼、党人、群小、犬豕、贪婪、溷浊、流俗、粪壤、萧艾,另一边是美人、幽兰、秋菊、清白、中正、求索、飞腾、修能、昆仑、凤凰。这种对垒,有写实,更是象征,诗人就生存在两边中间,因此总是在磨难中追求,又在追求中磨难。诗人本来当然想置身在美人、幽兰一边,但另一边总是奋力地拉扯他,使他不得不终生处于挣扎之中。 屈原的挣扎启示后代读者,常人都有物质上的挣扎和生理上的挣扎,但诗人的挣扎不在那里。屈原的挣扎更告诉中国文学,何谓挣扎中的高贵,何谓高贵中的挣扎。 屈原的高贵由内至外无所不在,但它的起点却是承担了使命之后的痛苦。由痛苦直接酿造高贵似乎不可思议,屈原提供了最早的范本。 屈原不像诸子百家那样总是表现出大道在心,平静从容,不惊不诧。相反,他有那么多的惊诧,那么多的无奈,那么多的不忍,因此又伴随着那么多的眼泪和叹息。他对幽兰变成萧艾非常奇怪,他更不理解为什么美人总是难见,明君总是不醒。他更惊叹众人为何那么喜欢谣言,又那么冷落贤良……总之,他有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他曾写过著名的《 天问 》,其实心中埋藏着更多的《 世问 》和《 人问 》。他是一个询问者,而不是解答者,这也是他与诸子百家的重大区别。 而且,与诸子百家的主动流浪不同,屈原还开启了一种大文化人的被迫流浪。被迫中又不失有限的自由和无限的文采,于是也就掀开了中国的贬官文化史。 由此可见,屈原为诗作了某种定位,为文学作了某种定位,也为诗人和文人作了某种定位。 但是恕我直言,这位在中国几乎人人皆知的屈原,两千多年来依然寂寞。虽然有很多模仿者,却总是难得其神。有些文人在经历和精神上与他有局部相遇,却终究又失之交臂。至于他所开创的自我形态、分裂形态、挣扎形态、高贵形态和询问形态,在中国文学中更是大半失落。 这是一个大家都在回避的沉重课题,在这篇文章中也来不及详述。我只能借取屈原《 招魂 》中反复出现的一个短句,来暂时结束今天的话题—— 魂兮归来!

  • 索引序列
  • 关于副词论文范文写作
  • 关于词素论文范文写作
  • 关于非谓语动词论文范文写作
  • 关于写作素材论文范文写作
  • 关于于刚论文范文写作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