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时需要,我可以帮你哦,绝对原创
徽州古建筑的特色摘要: 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层层昂起的马头墙,绵亘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穿行其间,思绪随着青石板巷步移景异,遥远的历史记忆渐渐复苏。 关键词: 古建筑作为极具个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徽州的老房子是在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的徽州人,他们服贾四方,或成巨富荣归故里,将域外更高层次的文化引入境内,穷极土木,广侈华丽以明得志,构筑起一幢幢精巧别致的民居建筑。故此,早在晚明时期,“入歙、休之境而遥望高墙白屋”就成为徽州村落的独特景观。与“五岳朝天”并称的“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徽州老房子多是以天井采光、通风及与外界沟通。外墙很少开窗,因此老房子总给人一种幽暗凄迷的感觉。我真正领略徽派建筑是在西递村。这是一个被现代社会遗忘的旧梦。现代的阳光还没有照耀在它青灰的屋瓦上,在都市的喧哗这之外,它抱残守缺,在皖南的清澈中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朴素的民间生活。西递村在黟县,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徽派建筑群。从远处望去,西递村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徽派建筑的形成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徽派建筑的特色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进行,山水环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徽派建筑工艺特征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徽州古建“三绝”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欲。一般都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种式样,造型雅致。根据功用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两类。旌表坊必须经朝廷颁旨才能兴建,只有官绩显赫、孝行义举突出的人以及贞女烈妇,才有资格享受。题名坊一般建在府邸、书院、祠堂、墓门道前,作为庄重、权威的标志。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徽州宅居基本格局的形成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一颗印”。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用。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四合式大多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说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组合而成,可分为大四合与小四合。大四合式前厅与后厅相向,中间是大天井。前厅是三间式,但地坪较高,为正厅堂;后厅亦为三间式,但进深可略浅,地坪面较前厅低。前后二厅以厢房相连,活动隔扇,楼梯间有设于厢房的,也有设在前厅背后的。内部木板分隔,外墙均为砖墙出山马头墙。天井则根据地形可大可小,也有的在前厅背后再设厢房、小天井。这种大四合式住宅前后均有楼层。小四合式前厅三间与大四合式同,后厅则为平房,也更小,进深浅,一般中间明堂不能构成后厅,而作为通道,两个房间供居住,天井也较小,楼梯均在前厅背后。大厅式住宅的大厅,主要是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常起居场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体部分。大厅多为明厅,三间敞开,两根圆柱显示着大厅的气派。也有用活动隔扇封闭的,以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二廊,面对天井。大厅式住宅可从正中入口设屏门,平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也有在侧面开边门出入,天井下方则设客房。还有由正门出入,门两侧设二厢房者。穿堂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均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相连,为由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背向,入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穿堂部分有一明堂,两个小房间,可供客人居住,也可家中人居住。这种穿堂式建筑比正式三间式小,有天井采光。徽州人有聚族而居的习俗。有的大户人家宅屋成片相连,一百多个天井,但也只是上面几种基本格局的拼接组合而已。徽州是复杂的——它亦动亦静、亦俗亦雅。行商坐贾囊中银两的碰击声,交织着乡儒学究的吟哦;精工细作的木雕窗棂,映衬出自然的山水如画。徽州留给后人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实为一巨大宝藏。它有太多的智慧、启示、经验、鉴戒,值得我们去发掘、提炼、思考、总结。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3000就写不了了~~~1500左右给你参考一下!关于徽州我也去旅游过~~对那里的历史文化也有了解~总结如下:徽州历史档案具有民间性、具体性、真实性、典型性、系统性等五大特点。5hJ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1.民间性:徽州历史档案的最显著特点,即是其民间性。从来源上看。徽州历史档案是在民间发现的,是从徽州平民家庭中流散出来的。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比如现存的徽州赋役、官府等方面的文书、档案,都是徽州民间家庭的一些抄本占大多数。不是抄本的,也是当时历史时期保存于宗族、家庭或基层乡村组织的那一部分文书、档案。以黄册为例,按其来源,在徽州,黄册就有保存在州县的正册和保存在里甲的底册或草册。徽州州县官府都设有专门保存黄册等簿籍的架阁库,正常情况下是应该能够保存下来的。但我们目前发现流传下来的徽州黄册大多是家庭抄本和里甲草册、底册。除黄册外,徽州告示、谕令、诉讼抄本、各种誊录簿等,几乎全是各个家庭和宗族保存下来的。至于文契、账簿、租约等更是徽州民间生活的各种伴生物,都是由徽州民间平民百姓保存下来的。5hJ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从徽州历史档案的内容看,它也是以反映民间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为主,记载的绝大多数是与平民百姓休戚相关的事情。如中国社会利·学院历史研究所收藏的徽州历史档案中,官府文书只占5.1%,其余的均为与地主、农民、商人有密切联系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材料。反映的领域以农村经济和社会关系为主。特别是经济文书,总数加起来占84.7%。因此,有学者一提到徽州历史档案,就认为那只是研究徽州社会经济的新材料。这种认识虽然有些偏颇,但徽州历史档案中反映农村经济材料占绝大多数却是事实。这在我国历史档案中是十分罕见和难得的。徽州历史档案同以往发现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突破了以王室部衙类政治史材料为主的局限,表现出厂鲜明的民间性和经济特色,十分具体和实用。5hJ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2.具体性:形成于平民社会的徽州历史档案,没有泛泛描述,有的只是具体的、微观的记录。例如,它对徽州大大小小家族的世系递嬗、家族教育、科举状况、土地积累、管理经营、宗祠创建、族产管理和运营、与官府和当地其他家族及农民的关系、商业活动和资产的积累等情况的记载,对徽州平民百姓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各种会社、风俗习惯等日常生活的记录,详细到每家每户,有的具体到每一个人。再如,宗族各式账簿,每天的开支、每月的开支到每年的开支,都有流水账和总账相互对应。宗族祭祀登记,更是细到每个支派和各个家庭支丁。土地管理,有的家庭收藏有每一块土地完整的文书、档案,有土地登记和赋税管理的,有税役征派的,有出租收佃和交租谷的,等等。徽州历史档案如同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农村社会历史百科全书,对农村社会的各个历史领域都有所涉及。5hJ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徽州历史档案中,有许多内容如果在官方文书、档案或文献史籍中是不可能记载的。如歙县档案馆保存有一本《古松山舍风雪寒暑墨集》,记载了歙县崔氏平民道光十四年(1834)至咸丰四年(1854)每天生产生活基本情况,除自己每天的开支和活动外,还有一些民间重大活动记载,有民间教馆、冥寿、续弦、出阁、报讣、药帖、宴席等重大事务记录。通过这册文书,我们可以研究既是地主又是商人的崔氏日常生产生活轨迹,又可以弄清民间一些重大社会活动的真实情况。再如黄山市档案馆收藏有一册《复教馆记簿》,记录了光绪二十五年(1899)至民国六年(1917)一位师塾先生的详细收支账目,内有每年学生人数、组成、束修支付、教馆活动等情况,是研究民间师垫生活的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这些有关千民生活的具体记载,正好填补了官方文书、档案和正史官书之空白,成为我们具体研究中国农村平民百姓和社会发展实态的宝贵历史材料。5hJ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3.真实性: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使契约文书真正合法有效,其中多载有公证事项,从而在徽州历史档案中留下了许多标识其真实性的地方。如契约文书中除了受契约条件约束的双方当事人外,还有中间人的见证鉴定,而这中间人大多则是由当地很有名望的长辈耆宿、族长房长等担任。税票、契尾、推单等有里甲组织中的公正、公副、弓手、算手、书手、画手、册里等共同立约或签押。乡约合同上则有全村成年男子的署名画鉴押。商业票据中更有许多票号或商人的钤印作为防伪标志。至于诉讼案卷、布告、租簿、实征册等,都有明显的可以鉴定其真实性的地方。5hJ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徽州历史档案的真实性,决定了它是一种记载历史实态的原始文书,其记载历史的真实性超过丁任何一种史料,因此,研究它,可以印证某些史籍记载的不实或不准确。比如,在封建社会中,族长是家族的首脑。从史籍上我们了解到族长由族中生活富裕者担任,在家族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然而,在徽州历史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出明初族长的经济状况亦有与史籍记载并不相同的情况。如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初期的契约中,休宁县一位叫朱胜右的,在洪武三十年(1397)订立的卖田赤契中,是作为“主盟族长”具名的。然而从建文元年(1399)订立的另一件卖田赤契中可以知道,朱胜右租佃有他人土地,是一户佃户。在地主将这块土地的一部分出卖与他人后,朱胜右又成为另一家人的佃户。这说明了明初徽州的族长并不一定由族中的富户担任,一般的自耕农即可,甚至具备佃人(并非佃仆)的身份也不影响他的威望和地位。5hJ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4.典型性:徽州是中国封建王朝统治政策贯彻十分彻底和最为典型的地方。传统中国农村经济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在徽州的历史积淀很深,因此,徽州历史档案所反映的内容在中国农村历史社会中也最为典型。比如,徽州遗存的赋役文书、档案,如亲供册、黄册、编审册、实征底册、易知由单、串票、滚单、完纳钱粮执照等,构成完整而典型的明清赋税制度,是中国明清赋役文书档案中的典型代表。徽商档案,更是中国封建商业集团传统经营和发展的典型反映。如歙县芳坑江氏茶商档案,形成于嘉庆至清末这段时期,其时正是徽州茶商由兴盛走向衰败的时期,也正是中同传统商业由兴盛走向衰败的时期,它所反映的商业资本形式、经营方式、利润分配和消费以及其衰落的原因等,是中国这—时期传统商业的典型缩影和反映。徽州历史档案的这种典型性十分明显,以至于有些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农村社会七个世纪的历史缩影-,是研究传统中国文化不可忽缺的典型档案材料。5hJ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5.系统性:徽州历史档案的系统性表现在全面性、连续性上。其全面性表现在横纵两方面。横向上,徽州历史档案对农村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有涉及,其种类之多,所涉范围之广,其他史料难以企及。具体来说,它重点涉及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土地制度、政治制度、商业经营、文化、宗族、教育、风俗、人口、社会关系等方面,系统性很强。纵向上,具有连续性。所谓连续性,是指现存的徽州历史档案在历史年代上的长期性和连续不断。现已收藏的徽州历史档案,若论抄件,最早的是黄山市档案馆收藏的五代十同时期的南唐保大:年(945)渝祭文书,若论原件,最早年代的足黟县档案馆收藏的南宋嘉泰元年(1201)家祭龙简,最晚年代是民国三十八年(1949),时间连续跨度达千年,这在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地方历史文书档案中是绝无仅有的。5hJ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如果把徽州历史档案分类别、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在各种门类上,徽州历史档案都保持着长期的连续性。徽州土地买卖契约,最早年代的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南宋嘉定八年(1215)《祁门县吴拱卖山地契》抄白,最晚的是民国三十八年。其中有些土地的档案,从开垦到管理、买卖到过户、税契到赋粮,每一笔都注册清楚,历经十几个王朝而无一疏漏。诉讼档案,据我们所知较早的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明代宣德八年(1433)民事诉讼案件形成的状纸,最晚的有延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的诉讼文书。有关赋役档案较早的有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祁门县谢智甫析税文书,最晚的亦有民国三十八年(1949)的文书。徽州宗族档案,最早的是黄山市档案馆收藏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保大三年(945)谕祭文书,最晚的是民国三十八年的。年代就像一条线索,把徽州历史档案紧紧相连,真实地记录了徽州长达千年的历史发展轨迹。
徽菜文化变迁研究文化论文
摘 要:徽菜作为中国传统八大菜系之一深得人们的喜爱。同时徽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其产生至今,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和人们需求的变化而发生了诸多变化,本文正是从徽菜原料选用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变迁、徽菜的烹制特色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变迁和徽菜的消费群体由以前的特殊群体向现代社会的大众变迁三个方面来阐述徽菜文化的变迁。
关键词:徽菜;徽菜文化;文化变迁
Abstract: Anhui cuisine, as one of the eight traditional Chinese cuisine, is deeply loved by the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Anhui cuisine, as one cultural phenomenon,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hanging times and the changes of people’s need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laborate the cultural changes of Anhui cuisine from three aspects: the diverse materials instead of single material; the modern cooking characteristics 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cook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ss consumption instead of previous special group consumption.
Key words: Anhui cuisine the culture of Anhui cuisine the cultural changes
俗语有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的百姓基于其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使其饭桌上的菜肴各具其地域之“味”,并对其精益求精,再加之其它的因素,从而有了我们今天的中国传统八大菜系。
作为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也是这样产生的。徽菜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徽州,原为徽州地区的山野小菜,随着徽商的兴起和繁荣,徽菜由徽商带出山野传遍全国,在与其它菜系交流发展后名扬天下,成为菜之一系,流传至今。由此徽菜既成为底蕴深厚的徽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徽菜也成为一种文化即徽菜文化。
目前学术界多从餐饮、旅游的角度对徽菜进行研究,如《从餐饮业发展的趋势谈徽菜的振兴》(李德明 孙克奎 《中国食品》2008年第15期)、《徽菜发展的几点思考》(金声琅 《中国食品》2008年第16期)。而几乎没有人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对徽菜文化进行研究,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尝试对其进行阐述。
文化变迁历来为文化人类学、文化学等众多学科所关注,一般认为,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和结构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新文化的增加和旧文化的改变,亦即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或文化自身的创造。本文将从徽菜的原料选用、徽菜的“三重”特色和徽菜的消费群体三个方面来研究徽菜的文化变迁。
一、徽菜原料选用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迁
1.早期徽菜原料单一,多为徽州地区特产
徽菜源于徽州,即现在黄山一带,原为这一地区人们的日常菜肴,所以关于原料的选取多是就地取材。如笋,徽州六县皆产笋,自然笋成为早期徽菜的原料之一。《安徽通志》云:“笋出微州六邑,以问政山者味最佳,箦红肉白.坠地能碎。”另外还有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盛产石鸡、香菇、石耳等山珍野味;长江、淮河、巢湖是中国淡水鱼的重要产区,其中长江鲥鱼、淮河肥王鱼、巢湖银鱼和大闸蟹等都是久负盛名的席上珍品;还有砀山酥梨、萧县葡萄、涡阳苔干、太和椿芽、安庆豆酱等产品都是早期徽菜的主要原料,这些原料有较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
2.明清时期徽菜原料较为丰富,为各地的特产
随着徽商的兴起与繁荣,徽菜走除了徽州,走向了全国,徽菜的厨师们带着徽菜的特殊工艺跟着徽商成为其家厨或者自己开饭馆、挑担子把徽菜带到了全国,这时徽菜的原料选择更加广泛。如徽式烧鱼,不仅烧徽州地区的鱼,而是走到哪就烧哪里的鱼,对所到地别的特产也是如此,出现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有名徽菜,如广东烤乳猪、福建佛跳墙、常熟叫花鸡等。这样既大大丰富了徽菜的原料,也满足了不同地域人们的饮食需求。
由于受储藏条件和保鲜技术的限制,许多季节性的原料还是有明显的限制,如产自夏季的原料在冬季就没有办
法得到,非产笋季节就吃不到笋子。
而有些徽菜的出现正是由于这种储藏和保鲜技术的不足,如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名菜“臭鳜鱼”,鳜鱼产于长江而非徽州,捕捞后取到青阳、太平运到徽州需十天半月之久,虽采取粗盐包裹等保鲜方法,但到达徽州后已经发臭,经过徽菜师傅们的精心烹制,鳜鱼是似臭实香,嫩而鲜美,所以即使在运输和保鲜技术较好的情况下,人们仍把新鲜的鳜鱼采用浅腌久储的方法使其变臭,做成“臭鳜鱼”。
3.现代徽菜非野生型原料极大的丰富,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现代社会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储藏保鲜技术的进步,徽菜原料的季节和地域的限制不复存在,这对徽菜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如目前全国各地都能把砀山的梨用作徽菜的原料,烹制成“梨都风韵”,同时人们在非产梨季节甚至冬季都能吃到这道新式徽菜。
但是现代徽菜所选取的大多为非野生原料,多为人工培植的,如常入徽菜的鳖、蛙和各种山珍菌类等多为人工养殖或培育。这是情况的出现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徽菜原料消费量的大增和野生原料产量相对较少造成的。目前,徽菜馆遍布全国各地,消费者人数众多,而产于山间野地的徽菜野生原料很是有限,再加上人们保护野生资源和环境的观念的增强,人们自然而然的转向非野生的徽菜原料。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徽菜的'原料发生了很大的变迁。
二、徽菜的烹调特色也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变迁
我们知道徽菜的烹调特色为“三重”即重油、重色、重火功。重油原于徽州地区人们的饮食结构中对油腻的需求有关,相传徽州地区人们引用的山水中碱性较大,需用油腻的食物来调和,所以重油这一传统徽菜的特色有益于当时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还由于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人体内缺乏荤腥,需要重油。但是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长期营养过剩,出现了肥胖和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三高等文明病,这样就使人们追求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重油的徽菜必须随之调整,才能适应现代人们消费的需求,如在烹制徽菜时既保持其原有的特色也满足现代人健康合理的饮食方式。
重色是徽菜的独特调味之处,是以料定色,而非所有徽菜都为黑色。徽菜的重色与其重油有密切的关系,重油的徽菜如不加以着色,就会使人在视觉上对油腻的徽菜产生厌恶之感,难以入口,所以重色更多的是注重徽菜的视觉美感,增加人们的食欲。但同时徽徽菜的重色也非一成不变,现代社会人们追求标新立异,同样的菜肴重以不同的色将能增加人们的消费欲望,同时由于重油的变化,重色的需求之然也就降低了。
重火功即讲究炖,这样能保持菜的原汁原味,故有“吃徽菜要等”一说。徽菜重火的特点与徽州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是式密不可分的。首先从自然环境看,徽州地区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可见其山地较多,且徽州地区多为高山密林,盛产木材,这为徽菜的重火所需的很多燃料提供了来源。其次从人们的生活方式看,人们可以自由支配很多时间,这为徽菜的炖所需的较多时间提供了保障。在徽商兴起之前,徽州地区的山区环境使这里的居民除农忙外难以有很多外出的活动,一是山路难行,二是在这种封闭的环境下人们就形成了缓慢的生活节奏。而徽商兴起与繁荣之后,徽商们留在徽州地区的家人享受商人们的赚回来的钱,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去追求徽菜的“味”,而随徽商到各地的徽菜厨师们则是专门从事徽菜制作,分工更细,可支配的时间更多了。同时徽商们出于社交活动的需要,也是大力支持厨师们花大量的时间去炖制菜肴。
可是到了现代社会,随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增加,人们没有也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在徽菜的炖上,但是要保证徽菜重火即原汁原味这一特色,人们就找出了许多替代品,如高压锅等现代厨房用具。
可见徽菜的烹调特色也有了明显的变迁。
三、徽菜的消费群体由以前的特殊群体向现代社会的大众变迁
徽菜在产生之处,就是徽州地区的人们的家常小菜,只为徽州地区的人们享用,其消费群体很小,也没有什么市场而言。即使徽菜由徽商带出徽州推向全国,也仅仅为徽商所交往的圈内人士所享用,普通百姓是难饱口福的。就连同时期出现的很多的徽菜馆这种小群体消费的局面改观不大,这是因为受人们当时经济水平所限。
而到了现代社会,徽菜的消费群体变成了社会大众,这是因为一是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消费的能力。而是随着现代烹饪工艺和各种技术的发展以及餐饮业竞争的激烈,徽菜的消费价格也在人们能够接受的范围之类了。
由此可见,徽菜在原料的选用、烹制工艺和消费群体等方面都因要适应时代、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所以徽菜文化的变迁是徽菜起源于南宋,繁荣于明清至民国和改革开放后喜忧参半局面得以长久存必然因素,同时徽菜文化要想在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取得更好的发展,其文化的变迁还需进行的更好和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④①
参考文献:
[1]李德明 孙克奎.从餐饮业的发展趋势谈徽菜的振兴[J]. 中国食品,2008.15
[2]金声琅. 徽菜发展的几点思考[J]. 中国食品,2008年第16期
[3]高寿仙.徽州文化[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4](美)尤金·N·安德森 著 马婴 刘东 译.中国食物[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徽州,古称新安,自秦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溯源追本,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徽州府、太平县、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除婺源今属江西省外,其余今皆属安徽省)行政版属相对稳定。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四县(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县)和黄山风景区,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147万。徽州地区是历史上中国经济文化重地,安徽省名中的“徽”字就是由徽州而来。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流派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它与敦煌学、藏学有同样影响。徽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密度极大,品位极高,除拥有两处世界遗产外,还有一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三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世界地质公园,二处国家地质公园,三处国家森林公园和10处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国家级历史保护街区。 雄踞域中的国之瑰宝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黄山具备“山上有奇景,山下有奇观”的全方位立体之美。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是徽州物质文明的历史遗存,矗立的牌坊代表着徽州人的精神家园,更多的古村落、古建筑体现了徽州远古的繁华和富荣,牯牛降的原始自然传递出徽州大地的久远、淳朴和原生态的珍藏,横亘黄山南北的新安江、太平湖,更增添了黄山水之灵秀。主要名人: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婺源人。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胡雪岩(1823—1885),著名徽商,人称“红顶商人”。名光墉,字雪岩,绩溪人。胡锦涛(194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绩溪人。胡适(1891—1962),著名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绩溪上庄村人。戴震(1724—1777),清代考据学家,思想家。字东原,休宁隆阜人。方腊(?-1121年),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又名方十三,歙县人,一说睦州青溪人。程大位(1533—1606),明代数学家。字汝思,号宾渠,休宁率口人。汪机(1463—1539),新安医学奠基人。字省之,别号石山居士,祁门城内朴墅人。吴承仕(1884—1939),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字检斋,歙县人。弘仁(渐江)(1610—1664),新安画派创始人。俗姓江氏,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出家后取法名弘仁,号渐江学人、渐江僧。歙县人。汪士慎(?-1759),扬州八怪之一。字近人,号巢林,又号溪东外史,休宁人(一说浙江人,或歙县人),流寓扬州。与金农相友善。笔墨习染,逐臻妙境。相关链接徽墨歙砚徽州古道关隘【徽安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安庆府城。从歙县沿徽浮古道至祁门县城,由祁门县城北上,经臂岭、大但、大洪岭至雷湖;转向西北,经琅田、古楼墩至金汉培,入石埭县境;再经横渡、七里、矾滩,沿鸿陵溪北行,过唐家渡,经塔坑、九里冲入贵池县境;经十字路、牌楼、吴田、黄溢至安庆。全程210公里。这条古道,以祁门县境内大洪岭段最为难行。明万历年间,祁门县有儒妇郑氏,曾捐银修辟。其后之年久失修,洪水冲刷,山崩道塞,石瞪剥蚀,几至断绝交通。清道光年间,地方人士捐款整修,凿山平路,改善弯道,加铺石板,路况遂有改观。整段岭路上七里下八里,岭头有石碑二块,一刻修路经过及捐款、开支情况;一刻养护道路规定。现屯溪至安庆已通公路,古道荒废。【徽昌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古城至浙江昌化县。出歙县南门,东北行,经渔梁、鲍家庄、呈村降、大阜、霞坑、苏村、粑樟里、三阳、星岭关至浙江昌化县,通杭州。歙城至星岭关62公里。三阳之东,从竹铺至星岭关为高山地带,岭峻路险。其余路段,依山傍河,为走廊地带。星岭关路段相传为1131年岳飞提兵讨杨么过此而建,元代曾整修。这条古道1932年改建为公路。【徽池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安庆府城。沿徽州至安庆古道,行至石添唐家渡分路,转向正北,经沟汀、鹪鹩入贵池县境;至虎子渡,沿秋浦河,指北偏西,顺流直下,经高但、殷家汇转。向东北行至贵池城。全程200公里。【徽浮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江西浮梁县。从歙县城西行,经棠樾、唐模至潜口,转向西南,经塘贝,跨丰乐水,过塘坞,至休宁徽光,经万安至休宁县城;出休宁县西门西行,经夹溪桥、川湖街、蓝渡、岩脚至界首,过界首至至黟县渔亭;由渔亭西行,经楠木岭至祁门县的横路头、再西行,经金字牌、洪村至祁门县城;由祁门县城再西行,经新岭、小路口、石坑、大北埠、罗村铺至闪里;由闪里南下直趋浮梁县城,全程200公里。潜口至塘坞10公里,路宽之至3尺,石板路面;徽光至休宁县城10公里,路宽7尺,其路中为石板路面,宽1.5尺;休宁县城至渔亭28公里,蓝渡桥南沿横江至岩脚段古道尚存,路宽7.5尺,路中石板路面宽1.2尺;渔亭至祁门县城27公里;祁门县城至浮梁县城125公里。徽浮古道横贯徽州西部,是古代驿道。现在这条路的大部分路段为慈张公路所利用。【徽泾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泾县。出歙县城向东北行;经吴山铺、牌头、新管、上新入绩溪县境;经临溪、雄路至绩溪县城;从绩溪县城向西北行,经高村、翠岭、镇头、浩寨至分界山(绩溪、旌德县界);过分界山,经七里铺至旌德县城;由旌德县城再向西北行,经新桥、柳山铺、高口铺、三溪铺至浙溪入泾县境;再北上,经榔桥至泾县城。全程94公里。歙绩段30公里,道路平坦,路宽6至9尺,修建慈张公路时被利用。绩溪县城至旌德县城段古代设有驿铺,自唐至清,为官员往来宣州、徽州的官道之一。其间,翠岭段陡峻难行。宋代在翠岭设立关寨,名"翠岭关",1555年在关头重建城蝶,为军事要塞。清康熙年间,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反清,攻绩溪,翠岭一带是两军争夺的战场。宋王安石为江东提刑时,由江西经徽州赴宁国府,经过此道,有"夜过翠岭月明中"诗句。清人施润章亦有《过晕岭》诗:"崇冈郁峻脂,鸟道绕山腹。仰探白日短,俯瞰阴霞伏。鱼贯渡行人,马瘦艰踝囹。春晴多好风,吹我岩壑绿。农耕岭上云,妇饭溪中犊。羁心旷登陈,瘠土见风俗。华阳灵迹闪,杖策寻石屋。 50年代,镇头以北,沿古道走向建成绩溪至旌德公路,翬岭古道已少行人。【徽开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浙江省开化县。出歙县城西门,过太平桥西南行,沿丰乐水直上,绕过圣僧庵,经七里头、冷水铺、梅村至岩寺;自岩寺向南行,经于村至莫墩,转向西南行,进入屯溪;由屯溪再甫行,经阳湖、临溪、汉口至珍源(古为休宁、开化县界),再前行,越马金岭,直趋浙江开化县城)歙县至屯溪段路宽3至4.5尺,现绝大部分为兴建芜屯公路所利用。屯溪至开化段为石板路面,现在大部分路段为屯开公路所利用。【徽宁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宁国县。沿徽径古道至绩溪县城,由绩溪县城向东北行14公里至丛山关,出关入宁国县境再向东北行,经金沙、三十八号桥至宁国县城。此道古代设有驿铺,是官员往来徽州的官道之一。明程敏政由京城返乡,经此道过丛山关,曾赋诗:"江南江北路迢迢,马上朱颜觉渐调。今日故乡初入眼,丛山关下巧溪桥。"此道现为慈张公路所利用。【徽青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青阳县。出歙县北门,西北行,过万年桥,经富惕至许村;由许村北上,经五猖庙、茅舍、茶但至窘岭关;过菩岭,入太平县境,至上岭脚,经谭家桥、感样里、迄溪、马兰地、三口至仙源;西行至甘棠,转向西北,经秧溪河至广阳,广阳北上直通青阳县城。此路多为石板道,石面光滑,路宽3至6尺。【徽婺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婺源县。自歙县至屯溪,从屯溪起,向西南行,经黎阳、高枧、瑶溪、新村、霞阜、龙湾至五城;转向南,经山斗、于金担、官铺街、黄土岭、下但,出休宁县界,前行通婺源县。瑶溪至五城段古道仍存,石板路面。其余路段多为公路利用。古时,此道为婺源和徽州的联系孔道,婺源茶叶由人力通过此道挑运至休宁龙湾,然后由水路或陆路运屯溪;由屯溪运去食盐、布匹、粮食和其它日用品。休宁西南部的茶叶及其它土产,也大部分由此道运至屯溪交流。 "【徽饶古道】 徽饶古道始建于唐代,均用长约4尺青石板条铺砌而成的,由长江以北通往徽州、饶州等地的客商必经之道,故被称“古徽道”,“徽饶道”即属旧时的“国道”。 徽饶古道穿越是徽道的其中一段,全程15公里左右,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尚未完全开发,沿途断崖峭壁林立,崇山峻林,自然风光秀丽,适合初级户外爱好者的穿越体验。【江南第一关】关隘名。又名逍遥岩。位于绩溪县伏岭乡东部。海拔424米。乃徽州至杭州古道要隘。危岩陡绝,南北夹峙,上多怪石,下临深渊。1257年绩溪县人胡旦,随山势开凿瞪道,以便行旅。元大德和明成化年间曾重修。从关脚至隘口瞪道约1400余阶,部分绝壁嵌入2米长花岗岩石条,筑成瞪道。关门由四根巨大石条横架在天然石住上构成。东西两媚分别镌有"徽杭锁钥"和"江南第一关"字样。关东施茶亭旁岩石上,刻有记古道小史碑文。关名为明胡宗宪所取。徽州塔桥【下尖塔】塔名。位于徽州区潜口村南。建于1544年。塔七层八角,底层直径约10米,层层缩小,外观如锥,俗称"潜口锥"。塔空心仅两层,第一层:四面砌须弥座,墙上绘有佛像,第二层壁间嵌砖雕楣匾,内镌"翼峰"二大字,旁署"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岁,竹溪翁汪道植谨立"。其余五层为实心。现塔檐及顶部已毁,为徽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岩寺塔】塔名。位于徽州区岩寺镇北,西临丰乐河;又名水口塔。始建于1544年,清康熙、道光年间曾作修葺。七层八面,高约66米,底径约8米,逐层略内收。塔楷底层外伸1.5米,向上逐层加码,至第七层檐出3米,使上层檐水直滴至地,为古塔奇构。塔内有砖阶自复壁中盘旋而上,每层皆有佛龛、金匾。清末塔檐被焚,1914年塔顶又被雷击倒坍,现仅存珠墩以下砖砌塔身。塔东有凤山台,与塔同时建造。传说初建时,以塔为笔,以台作砚,以塔西余公桥(已毁)当墨,预示岩寺镇文运昌盛。现为戳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林水口【徽州园林】区域园林名称。作为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要求而兴建的徽州园林,有文献可稽者,从北宋开始。宋政和年间绩溪许润构乐山书院,建有天月亭、南楼等小筑,常登览其上。婆源朱氏园有池,有亭,朱韦斋写有"方塘荫瓦影,净见鲸鲤行"的诗句。宋至元代,徽州私家园林营筑较多,其中著名的有:宋绩溪乐山书院,婆源朱氏园,歙县醉园、先月楼,休宁竹洲吴氏园亭、首村朱氏园亭、东野山房、璜原吴氏园亭、龙源赵氏园亭,黔县培筠园;元代休宁有林泉风月亭、醉经堂、月潭朱氏园亭、秋江钓月楼等。除黔县培筠园尚存部分水石遗构,其余已不存,只能从有关文献中了解当初的面貌。明清时期,徽商将大量的金钱投入园林建设,使徽州园林达到极盛。徽州区西溪南村老屋阁右侧的私家花园,面积仅400多平方米,营构极精,花园内遍植花木。左侧为一方池塘,称"渔翁塘",养荷放鱼,供人观赏垂钓。池畔建绿绕亭,老屋阁住宅拱立池、园之中,意境清新恬适。岩寺镇有八大名园:娑罗园、菜园、檀山苑、西墅、会心园、茂林修竹、香雪窝、方氏园。村落水口原为风水而建,通过人们的经营,楼、台、亭、阁、塔、桥隐现于古树绿荫丛中,成为普通村民休憩娱乐的场所,是中国最早的公园形式。歙县郑村经郑氏族属的经营规划,全村景致呈现园林化意境,族人郑九夏曾作《十二景图》,每图题诗一首,是人工造园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较早范例。徽州园林崇尚自然,就形造景,寓情于景(参见[竹洲吴氏园亭])。尤其"新安大好山水",处处是景,借景入园,全无人工雕饰的痕迹,为徽州园林的最大特色。【果园】庭园名。位于徽州区西溪南村。始建于明,盛于清。当年园内有亭台楼阁,假山湖池,曲桥石堤,名花修竹。四周花墙围筑,园内景致迷人,花香鸟语,四季如春。此园相传为江南才子祝枝山所设计,今大部分毁于兵灾,仅存假山、仙人洞、湖池及部分围墙遗址。【潜口水口】水口名。位于徽州区潜口村。紫霞峰为黄山山脉南侧起点,有"黄山第一峰"之称,此峰位于潜口村南侧,山下溪水婉蜒而过,石板大道直通村中心,水口即设于此。紫霞峰高不到50米,呈环抱状。山顶古树茂密,以甜丘树和枫树为主。石板道两旁遍植紫荆花。山拗处原建有观音大殿,观音塑像后有泉水流出,甘甜清凉。寺院除大殿外,二厢有附房供僧人住宿。院内地面全用石板铺筑。顺溪水,过小桥,迎面筑有灵官殿。石级迂回而上,有览胜亭。每逢节日或休闲时节,村人常到此游览或祈祷。
3000就写不了了~~~1500左右给你参考一下!关于徽州我也去旅游过~~对那里的历史文化也有了解~总结如下:徽州历史档案具有民间性、具体性、真实性、典型性、系统性等五大特点。5hJ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1.民间性:徽州历史档案的最显著特点,即是其民间性。从来源上看。徽州历史档案是在民间发现的,是从徽州平民家庭中流散出来的。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比如现存的徽州赋役、官府等方面的文书、档案,都是徽州民间家庭的一些抄本占大多数。不是抄本的,也是当时历史时期保存于宗族、家庭或基层乡村组织的那一部分文书、档案。以黄册为例,按其来源,在徽州,黄册就有保存在州县的正册和保存在里甲的底册或草册。徽州州县官府都设有专门保存黄册等簿籍的架阁库,正常情况下是应该能够保存下来的。但我们目前发现流传下来的徽州黄册大多是家庭抄本和里甲草册、底册。除黄册外,徽州告示、谕令、诉讼抄本、各种誊录簿等,几乎全是各个家庭和宗族保存下来的。至于文契、账簿、租约等更是徽州民间生活的各种伴生物,都是由徽州民间平民百姓保存下来的。5hJ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从徽州历史档案的内容看,它也是以反映民间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为主,记载的绝大多数是与平民百姓休戚相关的事情。如中国社会利·学院历史研究所收藏的徽州历史档案中,官府文书只占5.1%,其余的均为与地主、农民、商人有密切联系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材料。反映的领域以农村经济和社会关系为主。特别是经济文书,总数加起来占84.7%。因此,有学者一提到徽州历史档案,就认为那只是研究徽州社会经济的新材料。这种认识虽然有些偏颇,但徽州历史档案中反映农村经济材料占绝大多数却是事实。这在我国历史档案中是十分罕见和难得的。徽州历史档案同以往发现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突破了以王室部衙类政治史材料为主的局限,表现出厂鲜明的民间性和经济特色,十分具体和实用。5hJ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2.具体性:形成于平民社会的徽州历史档案,没有泛泛描述,有的只是具体的、微观的记录。例如,它对徽州大大小小家族的世系递嬗、家族教育、科举状况、土地积累、管理经营、宗祠创建、族产管理和运营、与官府和当地其他家族及农民的关系、商业活动和资产的积累等情况的记载,对徽州平民百姓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各种会社、风俗习惯等日常生活的记录,详细到每家每户,有的具体到每一个人。再如,宗族各式账簿,每天的开支、每月的开支到每年的开支,都有流水账和总账相互对应。宗族祭祀登记,更是细到每个支派和各个家庭支丁。土地管理,有的家庭收藏有每一块土地完整的文书、档案,有土地登记和赋税管理的,有税役征派的,有出租收佃和交租谷的,等等。徽州历史档案如同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农村社会历史百科全书,对农村社会的各个历史领域都有所涉及。5hJ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徽州历史档案中,有许多内容如果在官方文书、档案或文献史籍中是不可能记载的。如歙县档案馆保存有一本《古松山舍风雪寒暑墨集》,记载了歙县崔氏平民道光十四年(1834)至咸丰四年(1854)每天生产生活基本情况,除自己每天的开支和活动外,还有一些民间重大活动记载,有民间教馆、冥寿、续弦、出阁、报讣、药帖、宴席等重大事务记录。通过这册文书,我们可以研究既是地主又是商人的崔氏日常生产生活轨迹,又可以弄清民间一些重大社会活动的真实情况。再如黄山市档案馆收藏有一册《复教馆记簿》,记录了光绪二十五年(1899)至民国六年(1917)一位师塾先生的详细收支账目,内有每年学生人数、组成、束修支付、教馆活动等情况,是研究民间师垫生活的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这些有关千民生活的具体记载,正好填补了官方文书、档案和正史官书之空白,成为我们具体研究中国农村平民百姓和社会发展实态的宝贵历史材料。5hJ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3.真实性: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使契约文书真正合法有效,其中多载有公证事项,从而在徽州历史档案中留下了许多标识其真实性的地方。如契约文书中除了受契约条件约束的双方当事人外,还有中间人的见证鉴定,而这中间人大多则是由当地很有名望的长辈耆宿、族长房长等担任。税票、契尾、推单等有里甲组织中的公正、公副、弓手、算手、书手、画手、册里等共同立约或签押。乡约合同上则有全村成年男子的署名画鉴押。商业票据中更有许多票号或商人的钤印作为防伪标志。至于诉讼案卷、布告、租簿、实征册等,都有明显的可以鉴定其真实性的地方。5hJ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徽州历史档案的真实性,决定了它是一种记载历史实态的原始文书,其记载历史的真实性超过丁任何一种史料,因此,研究它,可以印证某些史籍记载的不实或不准确。比如,在封建社会中,族长是家族的首脑。从史籍上我们了解到族长由族中生活富裕者担任,在家族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然而,在徽州历史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出明初族长的经济状况亦有与史籍记载并不相同的情况。如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初期的契约中,休宁县一位叫朱胜右的,在洪武三十年(1397)订立的卖田赤契中,是作为“主盟族长”具名的。然而从建文元年(1399)订立的另一件卖田赤契中可以知道,朱胜右租佃有他人土地,是一户佃户。在地主将这块土地的一部分出卖与他人后,朱胜右又成为另一家人的佃户。这说明了明初徽州的族长并不一定由族中的富户担任,一般的自耕农即可,甚至具备佃人(并非佃仆)的身份也不影响他的威望和地位。5hJ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4.典型性:徽州是中国封建王朝统治政策贯彻十分彻底和最为典型的地方。传统中国农村经济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在徽州的历史积淀很深,因此,徽州历史档案所反映的内容在中国农村历史社会中也最为典型。比如,徽州遗存的赋役文书、档案,如亲供册、黄册、编审册、实征底册、易知由单、串票、滚单、完纳钱粮执照等,构成完整而典型的明清赋税制度,是中国明清赋役文书档案中的典型代表。徽商档案,更是中国封建商业集团传统经营和发展的典型反映。如歙县芳坑江氏茶商档案,形成于嘉庆至清末这段时期,其时正是徽州茶商由兴盛走向衰败的时期,也正是中同传统商业由兴盛走向衰败的时期,它所反映的商业资本形式、经营方式、利润分配和消费以及其衰落的原因等,是中国这—时期传统商业的典型缩影和反映。徽州历史档案的这种典型性十分明显,以至于有些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农村社会七个世纪的历史缩影-,是研究传统中国文化不可忽缺的典型档案材料。5hJ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5.系统性:徽州历史档案的系统性表现在全面性、连续性上。其全面性表现在横纵两方面。横向上,徽州历史档案对农村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有涉及,其种类之多,所涉范围之广,其他史料难以企及。具体来说,它重点涉及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土地制度、政治制度、商业经营、文化、宗族、教育、风俗、人口、社会关系等方面,系统性很强。纵向上,具有连续性。所谓连续性,是指现存的徽州历史档案在历史年代上的长期性和连续不断。现已收藏的徽州历史档案,若论抄件,最早的是黄山市档案馆收藏的五代十同时期的南唐保大:年(945)渝祭文书,若论原件,最早年代的足黟县档案馆收藏的南宋嘉泰元年(1201)家祭龙简,最晚年代是民国三十八年(1949),时间连续跨度达千年,这在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地方历史文书档案中是绝无仅有的。5hJ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如果把徽州历史档案分类别、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在各种门类上,徽州历史档案都保持着长期的连续性。徽州土地买卖契约,最早年代的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南宋嘉定八年(1215)《祁门县吴拱卖山地契》抄白,最晚的是民国三十八年。其中有些土地的档案,从开垦到管理、买卖到过户、税契到赋粮,每一笔都注册清楚,历经十几个王朝而无一疏漏。诉讼档案,据我们所知较早的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明代宣德八年(1433)民事诉讼案件形成的状纸,最晚的有延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的诉讼文书。有关赋役档案较早的有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祁门县谢智甫析税文书,最晚的亦有民国三十八年(1949)的文书。徽州宗族档案,最早的是黄山市档案馆收藏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保大三年(945)谕祭文书,最晚的是民国三十八年的。年代就像一条线索,把徽州历史档案紧紧相连,真实地记录了徽州长达千年的历史发展轨迹。
安徽菜很多东西都是甜的,他们比较少会用到辣椒。
徽菜:中国传统的八大菜系之一
只要一提到安慰的饮食文化,想必大家都会想到赫赫有名的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虽然不能说徽菜就是安徽菜,但是它也是来自于安徽。在明清时期,随着徽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大增,徽菜也借着东风风靡了全国。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到 安徽文化 看看安徽风格迥异的饮食文化吧!安徽地处华东腹地,安徽的饮食文化划分为许多方面,不同的地区具有不一样的饮食文化,以为安徽省内拥有我国两条重要的河流,长江和淮河。这两条河在我国还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它们将安徽划分为北中南三部分,三个地区的气候、环境各不一样这就导致了三个地区的文化也是大相径庭。 一、淮北主产小麦及山芋(甘薯)、玉米、高粱等杂粮,居民多以面食为主。数十年前,这里十年九淹,灾害频繁,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群众生活困苦,日常菜肴单调,几乎不吃什么菜。 二、皖中包括江淮丘陵地区和长江冲积平原,这里有长江、淮河、巢湖等天然河湖,又有起伏的丘陵和纵横交错的丰饶田畴。盛产大米、棉花、茶叶、水果等粮食和经济作物,水产、家禽、家畜也多,是着名的鱼米之乡。较发达的水陆交通,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文化也日臻繁荣,这些都给当地人民的饮食生活的改善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皖南山区群峰叠嶂,风景秀丽,又有新安江、水阳江、徽水等河流,使山区拥有林茶之利,山麓盆地与河谷地区又适于农业耕作。这里地少人多,居民中经商的较多,加之山区物产需要外销,更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自唐来以来,巨商富贾,历代不乏其人。他们的豪华享乐生活,也必然要给当时的饮食生活与习俗带来某些影响。 众所周知,长江、淮河、巢湖是中国淡水鱼的重要产区,为徽菜提供了鱼、虾、蟹、鳖、菱、藕、莲、芡等丰富的水产资源。其中长江鲥鱼、淮河肥王鱼、巢湖银鱼、大闸蟹等都是久负盛名的席上珍品;辽阔的淮北平原、肥沃的江淮、江南圩区盛产各种粮、油、蔬果、禽畜、蛋品,例如,砀山酥梨、萧县葡萄、涡阳苔干、大和椿芽、宣城蜜枣、安庆豆酱等都是早已蜚声中外,给徽菜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徽菜的主要特点是:擅长烧、炖,讲究火功,并习以火腿佐味,冰糖是鲜,善于保持原汁原味。不少菜肴都是用木炭火单炖、单火靠,原锅上桌,不仅体现了徽州古朴典雅的风格,而且香气四溢,诱人食欲。徽菜的烹饪技法,包括刀工、火候和操作技术,徽菜之重火工历来优良传统,其独到处集中体现在擅长烧、炖、熏、蒸类的功夫菜上,不同菜肴使用不同的控火技术是徽帮厨师造诣深浅的重要标志,也是徽菜能形成酥、嫩、香、鲜独特风格的基本手段,徽菜常用的烹饪技法约有20大类50余种,其中最能体现徽式特色的是滑烧、清炖和生熏法。 徽菜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拥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名菜名点、美味佳肴:萧县羊肉,无为板鸭,毛峰熏鲥鱼,宿州符离集烧鸡、石耳炖鸡、方腊鱼、咖喱蚌肉、云雾肉、荠菜圆子、耿福兴酥烧饼、绿豆煎饼、蝴蝶面、太和板面、阜阳格拉条、定远卤老鹅、天长进贡甘露饼等。此外,安徽还有许多美味的地方小吃,游客到安徽,除了领略安徽美丽的风光,也别忘记把那里各种各样的美食都尝一尝。
徽菜文化变迁研究文化论文
摘 要:徽菜作为中国传统八大菜系之一深得人们的喜爱。同时徽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其产生至今,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和人们需求的变化而发生了诸多变化,本文正是从徽菜原料选用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变迁、徽菜的烹制特色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变迁和徽菜的消费群体由以前的特殊群体向现代社会的大众变迁三个方面来阐述徽菜文化的变迁。
关键词:徽菜;徽菜文化;文化变迁
Abstract: Anhui cuisine, as one of the eight traditional Chinese cuisine, is deeply loved by the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Anhui cuisine, as one cultural phenomenon,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hanging times and the changes of people’s need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laborate the cultural changes of Anhui cuisine from three aspects: the diverse materials instead of single material; the modern cooking characteristics 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cook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ss consumption instead of previous special group consumption.
Key words: Anhui cuisine the culture of Anhui cuisine the cultural changes
俗语有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的百姓基于其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使其饭桌上的菜肴各具其地域之“味”,并对其精益求精,再加之其它的因素,从而有了我们今天的中国传统八大菜系。
作为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也是这样产生的。徽菜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徽州,原为徽州地区的山野小菜,随着徽商的兴起和繁荣,徽菜由徽商带出山野传遍全国,在与其它菜系交流发展后名扬天下,成为菜之一系,流传至今。由此徽菜既成为底蕴深厚的徽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徽菜也成为一种文化即徽菜文化。
目前学术界多从餐饮、旅游的角度对徽菜进行研究,如《从餐饮业发展的趋势谈徽菜的振兴》(李德明 孙克奎 《中国食品》2008年第15期)、《徽菜发展的几点思考》(金声琅 《中国食品》2008年第16期)。而几乎没有人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对徽菜文化进行研究,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尝试对其进行阐述。
文化变迁历来为文化人类学、文化学等众多学科所关注,一般认为,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和结构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新文化的增加和旧文化的改变,亦即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或文化自身的创造。本文将从徽菜的原料选用、徽菜的“三重”特色和徽菜的消费群体三个方面来研究徽菜的文化变迁。
一、徽菜原料选用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迁
1.早期徽菜原料单一,多为徽州地区特产
徽菜源于徽州,即现在黄山一带,原为这一地区人们的日常菜肴,所以关于原料的选取多是就地取材。如笋,徽州六县皆产笋,自然笋成为早期徽菜的原料之一。《安徽通志》云:“笋出微州六邑,以问政山者味最佳,箦红肉白.坠地能碎。”另外还有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盛产石鸡、香菇、石耳等山珍野味;长江、淮河、巢湖是中国淡水鱼的重要产区,其中长江鲥鱼、淮河肥王鱼、巢湖银鱼和大闸蟹等都是久负盛名的席上珍品;还有砀山酥梨、萧县葡萄、涡阳苔干、太和椿芽、安庆豆酱等产品都是早期徽菜的主要原料,这些原料有较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
2.明清时期徽菜原料较为丰富,为各地的特产
随着徽商的兴起与繁荣,徽菜走除了徽州,走向了全国,徽菜的厨师们带着徽菜的特殊工艺跟着徽商成为其家厨或者自己开饭馆、挑担子把徽菜带到了全国,这时徽菜的原料选择更加广泛。如徽式烧鱼,不仅烧徽州地区的鱼,而是走到哪就烧哪里的鱼,对所到地别的特产也是如此,出现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有名徽菜,如广东烤乳猪、福建佛跳墙、常熟叫花鸡等。这样既大大丰富了徽菜的原料,也满足了不同地域人们的饮食需求。
由于受储藏条件和保鲜技术的限制,许多季节性的原料还是有明显的限制,如产自夏季的原料在冬季就没有办
法得到,非产笋季节就吃不到笋子。
而有些徽菜的出现正是由于这种储藏和保鲜技术的不足,如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名菜“臭鳜鱼”,鳜鱼产于长江而非徽州,捕捞后取到青阳、太平运到徽州需十天半月之久,虽采取粗盐包裹等保鲜方法,但到达徽州后已经发臭,经过徽菜师傅们的精心烹制,鳜鱼是似臭实香,嫩而鲜美,所以即使在运输和保鲜技术较好的情况下,人们仍把新鲜的鳜鱼采用浅腌久储的方法使其变臭,做成“臭鳜鱼”。
3.现代徽菜非野生型原料极大的丰富,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现代社会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储藏保鲜技术的进步,徽菜原料的季节和地域的限制不复存在,这对徽菜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如目前全国各地都能把砀山的梨用作徽菜的原料,烹制成“梨都风韵”,同时人们在非产梨季节甚至冬季都能吃到这道新式徽菜。
但是现代徽菜所选取的大多为非野生原料,多为人工培植的,如常入徽菜的鳖、蛙和各种山珍菌类等多为人工养殖或培育。这是情况的出现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徽菜原料消费量的大增和野生原料产量相对较少造成的。目前,徽菜馆遍布全国各地,消费者人数众多,而产于山间野地的徽菜野生原料很是有限,再加上人们保护野生资源和环境的观念的增强,人们自然而然的转向非野生的徽菜原料。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徽菜的'原料发生了很大的变迁。
二、徽菜的烹调特色也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变迁
我们知道徽菜的烹调特色为“三重”即重油、重色、重火功。重油原于徽州地区人们的饮食结构中对油腻的需求有关,相传徽州地区人们引用的山水中碱性较大,需用油腻的食物来调和,所以重油这一传统徽菜的特色有益于当时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还由于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人体内缺乏荤腥,需要重油。但是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长期营养过剩,出现了肥胖和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三高等文明病,这样就使人们追求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重油的徽菜必须随之调整,才能适应现代人们消费的需求,如在烹制徽菜时既保持其原有的特色也满足现代人健康合理的饮食方式。
重色是徽菜的独特调味之处,是以料定色,而非所有徽菜都为黑色。徽菜的重色与其重油有密切的关系,重油的徽菜如不加以着色,就会使人在视觉上对油腻的徽菜产生厌恶之感,难以入口,所以重色更多的是注重徽菜的视觉美感,增加人们的食欲。但同时徽徽菜的重色也非一成不变,现代社会人们追求标新立异,同样的菜肴重以不同的色将能增加人们的消费欲望,同时由于重油的变化,重色的需求之然也就降低了。
重火功即讲究炖,这样能保持菜的原汁原味,故有“吃徽菜要等”一说。徽菜重火的特点与徽州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是式密不可分的。首先从自然环境看,徽州地区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可见其山地较多,且徽州地区多为高山密林,盛产木材,这为徽菜的重火所需的很多燃料提供了来源。其次从人们的生活方式看,人们可以自由支配很多时间,这为徽菜的炖所需的较多时间提供了保障。在徽商兴起之前,徽州地区的山区环境使这里的居民除农忙外难以有很多外出的活动,一是山路难行,二是在这种封闭的环境下人们就形成了缓慢的生活节奏。而徽商兴起与繁荣之后,徽商们留在徽州地区的家人享受商人们的赚回来的钱,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去追求徽菜的“味”,而随徽商到各地的徽菜厨师们则是专门从事徽菜制作,分工更细,可支配的时间更多了。同时徽商们出于社交活动的需要,也是大力支持厨师们花大量的时间去炖制菜肴。
可是到了现代社会,随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增加,人们没有也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在徽菜的炖上,但是要保证徽菜重火即原汁原味这一特色,人们就找出了许多替代品,如高压锅等现代厨房用具。
可见徽菜的烹调特色也有了明显的变迁。
三、徽菜的消费群体由以前的特殊群体向现代社会的大众变迁
徽菜在产生之处,就是徽州地区的人们的家常小菜,只为徽州地区的人们享用,其消费群体很小,也没有什么市场而言。即使徽菜由徽商带出徽州推向全国,也仅仅为徽商所交往的圈内人士所享用,普通百姓是难饱口福的。就连同时期出现的很多的徽菜馆这种小群体消费的局面改观不大,这是因为受人们当时经济水平所限。
而到了现代社会,徽菜的消费群体变成了社会大众,这是因为一是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消费的能力。而是随着现代烹饪工艺和各种技术的发展以及餐饮业竞争的激烈,徽菜的消费价格也在人们能够接受的范围之类了。
由此可见,徽菜在原料的选用、烹制工艺和消费群体等方面都因要适应时代、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所以徽菜文化的变迁是徽菜起源于南宋,繁荣于明清至民国和改革开放后喜忧参半局面得以长久存必然因素,同时徽菜文化要想在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取得更好的发展,其文化的变迁还需进行的更好和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④①
参考文献:
[1]李德明 孙克奎.从餐饮业的发展趋势谈徽菜的振兴[J]. 中国食品,2008.15
[2]金声琅. 徽菜发展的几点思考[J]. 中国食品,2008年第16期
[3]高寿仙.徽州文化[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4](美)尤金·N·安德森 著 马婴 刘东 译.中国食物[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扬州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是一个优雅秀丽的地方。
古老的京杭运河穿城而过,运河大桥像一条巨龙,横卧水面。站在桥上,一艘艘满载货物的船只,有的速度飞快划过水面,不一会儿就消失在眼界里了;有的无比壮观,从头到尾,像一条长龙,一眼不着边……那一声声响亮的汽笛声,似乎在向我们问候呢!风儿染红了花朵,漂白了柳絮,绘绿了草,描碧了河水,徜徉碧波轻荡的河畔,让人心旷神怡。
安静祥和的运河不仅体现出扬州的悠久,也展示了现代扬州的诗情画意。扬州的湖畔,碧波轻荡戏渔虾,蛙鼓悠扬弄喉嗓,柳丝婆娑舞弄花影;扬州的天空,燕语呢喃,蝴蝶起舞,风筝高飞,扬州的田野;培育出麦苗儿的翠绿,抚摸出泥土的松软,酝酿出阳光的温暖……
扬州是一缕缕轻柔的和风,一捧捧温暖的阳光,一声声婉转的鸟语,一片片馥郁醉人的花香,我爱我的家乡扬州!
早就听说扬州科技馆里有许多好玩的东西,我的心呀,可早就痒痒了!今天上午,我有幸随爸爸、妈妈来到扬州科技馆,去领略科技馆中的奥秘!
刚到大门口,我便被这景象惊呆了!四座蜂窝状的大楼屹立在城庆广场的南侧!我呀,像一只小蜜蜂,进入了扬州科技馆。
瞧,那是阿基米德螺旋小泵,传动手柄,只见最下面的水进入螺旋泵内,像坐电梯一样升到泵的顶端,进入水槽,再落入水池内,阿基米德就是用这个水泵,让国王一艘困惑已久的大船下了水。
“哇呜……”你听,那一只狮子正站在那一座土山上仰天长啸!再一看资料,天哪,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狮子的犬齿就像两把锋利的匕首,把猎物撕成碎片对它来说轻而易举。它的瞳孔可是大地惊人,可以超视距地看到各种东西!它的奔跑速度跟一辆开到100迈的汽车差不多,是博尔特的3—4倍!它的后肢让狮子跳到3。5米高,11米远的地方,真是个名副其实的“草原之王”!
科技成就未来!
那是一次从杭州旅游回来,我们路过一家叫渔多多的餐厅,点了一碗扬州炒饭,哎呀,这一吃啊,真叫忘不了!
渔多多家的扬州炒饭,不仅味道鲜美,还颇有看相:胡萝卜、玉米、火腿肠星罗棋布,更有甚者,顺滑鲜香的虾仁散落其中,豌豆粒为炒饭增加了一份翠绿。最主要的配菜是鸡蛋了,鸡蛋呈现出诱人的金黄,与米饭亮丽的银白互相混搭,再加上各式各样颜色的鲜香配菜,仿佛就像一座堆满金银的宝山,让人难以舍得下口啊!可是吃了之后,你一定会禁不住的赞叹:“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尝?”如果再喝一口他家甜美的仙草奶茶,你肯定会沉醉在这美味之中,仿佛正置身于美食的仙境里。
尝上一勺,那微咸的味道让人忍不住再吃上一勺,诱人的鸡蛋香气让人馋的流口水,十里外似乎都能闻到呢!金黄的玉米又甜又酥,碧绿的豌豆又香又糯,火腿肠更是软糯酥香,虾仁的q弹鲜滑令人心驰神往,鸡蛋的金黄面脆酥诱人,银白面柔软粘牙……
我爱吃渔多多家的扬州炒饭!
学了《扬州茶馆》一文,我们全家都很想去扬州茶馆吃一顿。于是,在年初四,我们特地去了扬州最著名的茶馆之一,冶春茶馆。这里的大部分茶客都是慕名而来的。爸爸妈妈刚看到桌上的菜,立即“口水直流三千尺”。我提醒他们:“小心,少点一点,不然会吃不下的!”可是……唉。第一个上的是蟹黄汤包。它皮薄,汤多。我用吸管的一端顶在包子皮上,轻轻一转,插进了包子。我吸了一口汤,汤在我的口中翻滚了几下,便滑进了喉咙,可不一会,蟹粉的鲜味儿也溢出了我的喉咙,让人喝了还想喝。我和妈妈忍不住把包子皮也吃了。接着,上了干菜包子。我咬了一口,感觉里面的菜燥湿恰到好处。嚼一嚼,干菜发出“吧唧,吧唧”声,面皮软软的,好像清水蛋糕。咽了之后,返出橄榄香味,会不会放了橄榄油呢?后来又上了好多好吃的`:卤牛肉、青豆瓣、煮干丝、烫干丝、煨甲鱼汤等。多得吃也吃不下,我们只好带着他们回家。回家路上,大家都说吃多了。我对爸妈说:“我说的吧,偶尔来的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不然会吃撑的。”
前几天,宿迁晚报小记者与其他三省小记者齐聚一堂,共游扬州。
我们到的第一站是瘦西湖。瘦西湖真大,向四处眺望,青山绿水,让人感到惬意。首先我们参观了九曲桥,因九曲桥有九个弯,所以得名九曲桥。接着又看了著名的二十四桥和五亭桥,五亭桥有五个亭子,每个亭子像荷花一样,所以又叫荷花桥,是扬州瘦西湖的标志,走在上面,别有一番风味!
随着导游,我们进了万花园。哇,花真多呀!有洁白的虞美人、漂亮的薰衣草、盛开的非洲菊、金黄而又亭亭玉立的黄晶菊、似水晶的白晶菊……花香时浓时淡,沁人心脾。
第二站是个园,个园里有难得一见的龟甲竹,还有青蛙、乌龟、老虎形状的石头。广玉兰、白皮松、桂花树……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第三站我们又到了何园,何园的船厅真像船一样,还有天然的水中月,镜中花等等,这里的一切真让我们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我们玩了景点之后,又逛了景点小卖部,可真是既大饱眼福又大饱口福!
嗨!大家还好吗?今天我们又要说说小吃的问题了,今天我们就要说一说扬州炒饭的由来。
扬州炒饭又名扬州蛋炒饭,在谢讽的《食经》就有“越国食碎金饭”,即是扬州蛋炒饭的前身。相传隋炀帝巡游扬州时将“碎金饭”传入扬州,也就成了有关扬州炒饭最早的记载。
扬州炒饭是如何从扬州向外传播,不得不提起一个人,他就是扬州知府伊秉绶。
伊秉绶,福建汀洲人,乾隆54年任扬州知府。此人政声很好,不仅精通诗赋书法,还是美食家。盛传如今流传于粤港一带的“伊府面”及“扬州炒饭”,便是由他发明的;如今我们吃的方便面,便是在伊府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伊秉绶亦被人称为方便食品的开创者之一。
香港著名书法家凌云超先生在其所着的《中国书法三千年》中说:“江苏式的炒饭即葱油炒饭是也,所不同的伊府厨师又锦上添花,再加上一些虾仁和叉烧同炒,所以能味美逾恒,此味华南人士即称为“扬州炒饭”。伊秉绶罢官回原籍后,也将此法带回老家福建,并特意在他所着的《留春草堂集》中介绍了扬州炒饭的制作方法。这时的“扬州炒饭”已不仅仅是扬式了,还是粤式菜谱中的一道美食。正是伊秉绶的创新与传播,才有了今天“扬州炒饭”五彩缤纷的面孔。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于北平逝世。朱自清,1898年出生,原籍浙江绍兴。1916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八中学等处教书。1922年,他同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诗》月刊,这是“五—四”以来最早的一个诗刊,1923年,发表第一首长诗《毁灭》,1926年10月,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1930年,他代理清华国文系主任。1931年到英国留学,并漫游欧洲数国,1932年回国主持清华文学系。1937年,随西南联合入学南行。1946年回到清华。
1947年,他为北平当局任意捕人发表抗议书,又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宣言上签名。今年6月,他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后因胃病复发,医治无效,终在贫病中死去。死前,还嘱咐家人不要购买美援面粉。xx对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给予称赞,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中午家里人都出去了,可我的“午餐铃”已经响起了,走到厨房,里面只有早上留下了的半锅米饭,几十粒青豆、萝卜丁和半盘包菜,其他可以吃的东西一点都没有,可怎么办?当我泄气的时候突然想起,可以做扬州炒饭。
说干就干,我就动手做起扬州炒饭来。
经过一番辛苦的炒作,一盘香喷喷的扬州炒饭就上桌了。
这碗扬州炒饭里有浅绿色的青豆,金黄色的米饭,橘红色的萝卜丁、白黄色的鸡蛋和白绿色的包菜。靠近一闻,一股葱香味扑鼻而来,让你忍不住想马上尝一口。一颗颗绿色的葱花点缀在炒饭的各部各位,一块块白黄色的鸡蛋拥挤在一粒粒米饭中间,一块块绿色的青豆和红色的方块萝卜丁如同一位位将军保护着“王宫”,还有那腊肉缠着那绿中带白的包菜,用筷子夹起一口饭,那咸里带甜的腊肠,里有股一咬就变成粉状的青豆,有股说不出的美味。那口炒饭会在你的口腔中慢慢融化,美味极了!
三口两口就把饭吃完了,自己烧制的饭还真是香,再想想刚刚的过程,想到一句话:
只要自己动手,什么事都能成功。
暑假期间,我和妈妈去扬州旅游。
我们先乘车来到宁波,已是中午了,我们吃过午饭,就等候着1点30分的汽车了。唉,等了好长时间呀,一瞬间,候车厅的喇叭叫了起来:“去扬州的旅客请到6号窗检票。”旅客排成了长长的队伍,登上了豪华客车。一路上,我探头探脑,过了一个多小时,汽车开上了杭州湾大桥, 杭州湾大桥有36千米长呢。汽车开到了大桥的中央。啊!太壮观了。一望无际的江面,风平浪静。
到了扬州,我们先住进了旅馆,第二天,我们去了寿西湖,听导游讲:“寿西湖是因为形状,景观等都比较像杭州西湖而命名的。” 寿西湖里风景各异。有御码头、西园、冶春园、绿杨村、卷石洞天……在寿西湖“L”形狭长河道的顶点上,是眺望各个景点的最佳处。还有各园。别园没去参观。
到了晚上,我们走了扬州的文昌阁,他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东西南北各有一扇门,楼阁高7层,灯光闪闪,看上去真像一座宝塔。
我们也累了,就回旅馆了。每天任务排得满满的。一直到回来,累是累,但我也不须此行了。
扬州文化历史悠久,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机会,我一定要再去游览一番。
早上8:30,从学校出发咯!走了15分钟,终于到了校门口,坐上去镇江汽车站的长途车。车上那个人多啊!谁叫刚好那天学校一带限电,大家都往外跑咯。
从车站出来坐上2路,途经镇江酱醋厂,那味儿啊,真是香飘万里啊。到了大市口北站,我和毛毛下车等城际公交。城际公交经过好几个景点。觉得还真是不错啊。
车行渐远,上了高速,一会儿就迎来了润扬大桥。原本只在课本上看到的东西忽然生动且真切的出现在我面前……
到了扬州后,第一印象便是环境好咯。跟姐姐碰了面后,就先去扬大转转,好大,好漂亮,比我们学校好好多啊!
最后当然是去买毛绒啦,买玩具那有好多啊,景象好壮观啊,自然是满载而归啦!哈哈!
扬州之行就此画上句号!好玩哦!下次还想去,呵呵!
今天早晨一睁眼,我就迫不及待地穿好衣服,狼吞虎咽地吃完早饭,催着爸爸快点送我去学校。知道今天我为什么这么激动吗?因为我们今天对要去扬州科技馆参观。
我们来到学校排好队,坐上大巴车,就向扬州科技馆出发啦!不一会儿,科技馆就出现在我眼前了。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先参观了一楼。一楼“地球家园”里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动物肖像:有伸长脖子在津津有味吃着树叶的长颈鹿,有张开血盆大口准备饱餐的犀牛,还有刚刚出生可爱的小狮子,让你真想抱一抱它们。
一楼参观完,我们接着参观了二楼。二楼是科技天地,有许多各式各样免费的小游戏,如踢足球打乒兵球,还有与机器人扳手腕比赛。老师还挑选了几位同学和机器人比赛,可惜大家都不是机器人的对手。最有意思的是三楼,那里有磁力游戏,我手放在玻璃球上,里面的光就会聚集在我的手指上,我的手移到哪儿,它们就跟到哪儿,我仿佛变成了会魔法的小女巫。还有人体的各种器官知识,让我知道了身体的结构和健康知识。最后,我们还参观了第四层,是关于宇宙航空方面的展示。
时间过得好快,感觉一眨眼功夫老师都说集合了,我们还意犹未尽,真希望下次还能来参观科技馆。
在扬州城庆2500年即将到来之际,扬州科技馆于20xx年9月26日上午正式开馆。作为一名小记者,我一早就迫不及待和妈妈前去参观。
还没来到科技馆前,我们就发现已有很多热情的扬州市民和来扬州旅行的外地游客也早早来到现场。停车场里整齐停放着各类车辆,警察保安们也各就各位。
我们来到馆内,在小记者集合地点,分别由几个志愿者“导游”带领着进入科技馆各个展厅进行参观。我们首先来到机器人展馆内,在那里展出了各式各样的机器人:有大的,小的,会说话的,会跳舞的,能服务的,能游泳的……看得我眼花缭乱,我还在体验区体验了一下平衡车,真是有意思极了!
接着,我们跟随“导游”下楼,来到科学启蒙厅、生命与健康展厅、地球家园展厅进行参观。在那里,我玩了“喊泉”,通过一个话筒传声,泉水竟会随着我的声音的强弱上下跳跃;当我从地面上的钢琴键的图形上走过去,竟然会发出相应的音乐声;射击、划龙舟、滑雪、赛车的模拟演示体会,更是让我乐不思蜀;魔术演示展示告诉了我很多科学知识……
时间过得真快,在妈妈的催促下,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扬州科技馆。扬州科技馆,以后有时间我一定还会再来看你的。
大家都知道李白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里的扬州指的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这个寒假,我就去了扬州游玩。
虽然春天是扬州最美的季节,但是冬游扬州却又有一番景致。我们沿着乾隆南巡扬州的游踪,从御码头到大明寺,乘龙舟,游瘦西湖,十里碧波,二十四景,让我赏心悦目。两岸虽不见桃红柳绿,但到处都是腊梅飘香。当我来到大明寺,登上栖灵塔的最高层,举目远望,扬州城的美景尽收眼底。
一提到扬州,就会让人想到扬州的美食。就连我们语文书上都有《扬州茶馆》这篇文章,里面介绍了好几个扬州小吃。“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皮包水指的就是喝早茶。我们来到了久负盛名的富春茶社品香茗,尝点心。我们吃了三丁包、千层油糕、蟹粉蒸饺……但我觉得最好吃的还是蟹黄汤包了。汤包外面包着一层薄薄的皮,里面满是蟹黄汤。它的吃法很独特,我先将一根吸管插进里面,用吸管吸里面的汤,真是美味啊!外面的皮也是滑滑的,很有嚼劲。
两天的扬州游虽然很仓促,但他的古迹、湖光、楼台亭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于扬州八怪的社会实践调查前言:扬州自隋唐以来,即以经济繁荣而著称,虽经历代兵祸破坏,但由于地处要冲,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战乱之后,总是很快又恢复繁荣。进入清代,虽惨遭十日屠城破坏,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发展,又呈繁荣景象,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大都会和全国的重要贸易中心。康乾盛世以来,社会安定,文化昌盛,中产之家乃至平民中稍富有者,亦求书画悬之室中,以示风雅,民谚有“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之说。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本地画家及各地来扬画家稍具名气者就有一百数十人之多,其中不少是当时的名家,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开创性贡献的绘画大师,“扬州八怪”也就是其中的声名显著者。扬州八怪是清康乾年间活跃在扬州的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群体,八怪之说由来已久,但八人的名字,其说互有出入,基本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此外还有高凤翰、华岩,边寿民、闵贞等,共有十五六人之多。扬州八怪主张推陈出新,自立门户。在艺术创作上师法自然,抒发性情;在绘画风格上,各具特色,争奇斗艳;在表现手法上,追求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他们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正统画派相对立,而被称之为“怪”,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观念的改变,这“怪”名已由贬变褒了。扬州八怪绘画或工或写,情趣横生,形神兼备,耐人寻味。其积极创新的精神,给传统的保守派以有力的冲击,对后世画风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一、扬州八怪的形成1、依河临江,交通便利隋炀帝下令开挖修建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功万代。扬州位于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交通便捷,人才因此频繁来往,物资也因此而频繁交流,地区日益富庶。扬州兴于汉,盛于唐,唐人杜牧早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诗句。至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扬州再次走向繁盛,成为长江之滨,运河之畔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2、百业兴旺,盐业为最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位于长江与运河交界处。得交通之利,既是漕运的重要通道,又是淮盐的集散地。康乾年间,扬州在盐业的带动下,出现了百业兴旺的格局。如漆器、玉器、雕版印刷等。在全国享有盛誉。3、官吏崇文,盐商养士扬州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当时地方官员如王士祯、孔尚任、卢见曾等,十分重视文化。常常是“昼了公事,夜接词人”。学者名流得到礼遇。当时盐商又多行养士之风,常常举行诗文酒会。在此之下出现了“天下文士半集维扬”的盛况。4、石涛倡导,借古开今石涛晚年客居扬州。他在绘画上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在艺术上主张“天法而法乃为至法”。从理论到实践,开清代文化变革创新之先河,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但不受传统精神束缚,反对墨守成规,敢于破陈法,为扬州八怪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 “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但8人的名字,其说互有出入。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尚有高凤翰、边寿民、闵贞等,说法很不统一,今人取“八”之数,多从李玉棻说。1.郑燮(1693-1765),字郑燮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今人谓之为八怪之首,他的代表作是《竹石图》。近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2.高翔(1672-1734),又称高其佩,字韦之、韦三,号且园、南村、书且道人。先辈自山东迁至辽宁铁岭,隶汉军镶黄旗,曾任刑部侍郎。为“扬州八怪”罗聘之师。高其佩善用手指作画,他开创的“指画”成为绘画中一个重要流派。3.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杭州人。他博学多才,五十岁金农后始作画,终生贫困。他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画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图》、《月花图》等。他独创一种隶书体,自谓“漆书”,另有意趣,又谓金农体或冬心体,笔画横粗竖细,撇飘逸而捺厚重,字体多呈长方形,头重脚轻,甚为好看。4.李鳝(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康熙五十年中举,五十三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被排挤出来。乾隆三年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以忤大吏罢归。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至扬州卖画为生。5.黄慎(1687-1770后),字恭懋,黄慎一字恭寿,号瘿瓢,东海布衣等,福建宁化人。擅长人物写意,间作花鸟、山水,笔姿荒率,设色大胆。有《蛟湖诗集》存世。为“扬州八怪”中全才画家之一。6.李方膺(1695--1755),字虬仲,号晴江,又号秋池、衣白山人、抑园、借园主人等,江苏南通人。雍正八年出任山东兰山(今临沂)知县,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狱,乾隆元年获释,官复原职。后在安徽潜山和合肥任知县,仍以不善逢迎,获罪罢官。7.汪士慎(1686--1759),字近王世贞人,号巢林,别号溪东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工花卉,随意点笔,清妙多姿。尤擅画梅,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8.罗聘,(1733-1799)清代著名画罗聘家,字大,号两峰,又号衣云、别号花之寺、金牛山人、洲渔父、师莲老人。祖籍安徽歙县,后为江苏甘泉(今扬州)人。其代表作有:《物外风标图》(册页)、《两峰蓑笠图》、《丹桂秋高图》、《成阴障日图》、《谷清吟图》、《画竹有声图》等。著有《香叶草堂集》。扬州八怪画家突破了“正宗”的束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重在自己创造与发挥,穷其一生,为创造新的画风而努力。无疑,他们对中国画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们的创作思想和众多的作品,都是我们学习继承的宝贵遗产。三、扬州八怪“怪”在哪里?答:扬州八怪“怪”在坎坷波折的身世、独辟蹊径的立意、不落窠臼的技法、挥洒自如的笔锋、特立高标的品行。在封建制度极端残酷又大兴文字狱的时代,他们却敢于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无怪乎当时一督抚摇头直称“怪哉、怪哉”。邓拓在咏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时曾写道“歌吹扬州惹怪名,兰香竹影伴书声”,可以算作对他们“怪”之特点的总结吧。四、扬州八怪的艺术特色及影响“扬州八怪”知识广博,长于诗文。在生活上大都历经坎坷,最后走上了以卖画为生的道路。他们虽然卖画,却是以画寄情,在书画艺术上有更高的追求,不愿流入一般画工的行列。他们的学识、经历、艺术修养、深厚功力和立意创新的艺术追求,已不同于一般画工,达到了立意新、构图新、技法新的境界,开创了一代新画风,为中国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业。 扬州八怪”是一群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官场的腐败,富商的巧取豪夺,都有所了解。他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贫富差别,结合自身的遭际,对社会产生了强烈不满。对遭受苦难的人民,他们常寄予深切的同情,并代为发出愤怒之声。但由于他们接受的是封建文化教育,而当时的清王朝又正处于盛世,他们的感慨和不满不可能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篱。他们当中,作官的力争能有所建数,使百姓安居乐业,以维护封建秩序。无意官场的,则洁身自好,不苟同流俗,以清高自我标榜。然而,他们又不可能摆脱对地主官商的经济依附,所以常处在思想矛盾的极端痛苦之中,在愤世嫉俗之外,不得不妥协以求生存。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文人画自唐宋兴盛起来,逐步丰富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留下大量的作品,这是中国绘画的骄傲。明清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众多的画派,各具特色,争雄于画坛。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四王”为首的虞山、娄东画派。而在扬州,则形成了以金农、郑燮为首的“扬州八怪”画风。这些画家都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绘画传统,但他们对于继承传统和创作方法有着不同的见解。 “扬州八怪”诸家尊重传统,但他们与“正宗”不同。他们继承了石涛、徐渭、朱耷等人的创作方法,“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不死守临摹古法。如郑板桥推崇石涛,他向石涛学习“撇一半,学一半,未尝全学”。 石涛对“扬州八怪”艺术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他提出“师造化”、“用我法”,反对“泥古不化”,要求画家到大自然中去吸收创作素材,强调作品要有强烈的个性。 石涛的绘画思想,为“扬州八怪”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扬州八怪”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扬州八怪”从大自然中去发掘灵感,从生活中去寻找题材,下笔自成一家,不愿与人相同,在当时是使人耳目一新的。人们常常把自己少见的东西,视为怪异,因而对“八怪”那种抒发自己心灵、纵横驰骋的作品,感到新奇,称之为怪。也有一些习惯于传统的画家,认为“八怪”的画超出了法度,就对八怪加以贬抑,说他们是偏师,属于旁门左道,说他们“示崭新于一时,只盛行于百里”。赞赏者则夸他们的作品用笔奔放,挥洒自如,不受成法和古法的束缚,打破当时僵化局面,给中国绘画带来新的生机。扬州八怪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极为光彩的一页。他们的创作思想与艺术实践哺育了后来画人,近现代中国画坛上出现的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华、蒲华、齐白石、陈师曾潘天寿、徐悲鸿等艺术大师,无不深受其影响。“扬州八怪”的创新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五、扬州八怪对于当代的价值扬州八怪”的存世书画作品为海内外200多家图书馆和博物馆收藏。300多年来,他们开创的一代画风,不仅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艺术界一直受到广泛重视,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扬州八怪”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扬州八怪”学术研究遍布世界各地,成果累累,知名研究专家数以百计。扬州市专门建立了“扬州八怪”纪念馆。我想,扬州八怪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重要的已不是他们的书画技艺或作品,而是他们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新风格的创新精神。在那个年代,新奇与创新是怪异的,不受欢迎的,但他们没有被世俗所限制,打破了常规,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广阔新天地。现在是21世纪,创新是主流。我们应像扬州八怪那样,不墨守陈规、生搬硬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锻炼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为什么介绍地方历史的书籍,一定少不了介绍该地的饮食文化呢?因为饮食文化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参照物。比如说如果一个地方的主食以干粮为主,那么该地历史上至少有一个时期肯定是自然灾害和战争多发地带。身为扬州人,我对本地的文化有着极深的兴趣。然而"扬州地区文化"这个话题涵盖面太广,加上我能力有限,研究"扬州地区文化"确实有难度。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扬州的饮食文化,多少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扬州文化。所以今天我决定以扬州饮食文化为题,浅谈博大精深的扬州饮食文化!扬州的吃,早已为世人所嘉誉,俗有"吃在扬州,穿在苏州,玩在杭州"之说.可见扬州人对吃的考究,早已闻名海内。扬州饮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民俗和社会环境诸多因素,是扬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扬州这座城市带来了无限荣耀和自豪,是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在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上,布什对“扬州炒饭”情有独钟的消息,一下子出现在全球媒体上,大大地提高了扬州美食的知名度。扬州饮食文化的形成扬州的先民早在约4000年前,就已经挣脱茹毛饮血的蒙昧状态。公元前468年,吴王夫差灭古邗国、凿邗沟、筑邗城,不仅对扬州城建,也对扬州烹饪,都具划时代的价值。《周礼》关于用作盛酒桨的“吴邗王壶”的实录,以及城西北黄金坝出土的“印纹硬陶鬲”,说明春秋未期夫差引进了整套的饮食经验。这是外地饮食文化影响扬州烹饪的处女作。战国七雄纷争,邗扬归楚,扬州烹饪大踏步走向文明境界,荣领了“东楚淮扬风味”的头衔。秦朝以后,西汉吴王刘濞建都广陵,扬州脱胎换骨,一跃为东南封都,由于国强民富,自然不饿肚皮了,进而吃得饱,还要吃得好。从扬州出土的“广陵食官”铜鼎以及碗、盘、壶等漆器饮食器具十分考究,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扬州人饮食的考究。隋代,扬州烹饪有了当时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跃升!这得感谢一个人——隋炀帝。古运河把海、黄、淮、江、钱五大水系贯通,立时将扬州提拔到全国烹饪人才、技艺、原料交流枢纽位置,北方的豆、麦、杂粮,油料南下,南方的粮、茶、果、盐、水产北上,统统会师在扬城。而隋炀帝三幸江都,将长安、洛阳中原美食,随龙舟带进扬城隋宫,进而外传民间。至唐代,扬州发展为东南经济中心。举足轻重得天下三分明月,扬州便占二分!“万商日落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扬州饮食市场被刺激得火爆了,厨艺精湛了。唐代扬州海鱼化石的出土,论证了烹饪原料从畜、禽、河鲜、野蔬向海鲜挺进!扬州的美食美具引起了皇室的极大关注,成了上等贡品,当唐玄宗和杨贵妃安抚安禄山、恩赐宫藏礼品时,内中就有扬州的“金平脱犀头匙箸”。这一切因素,使扬州发展到一个新高峰。公元1125年,宋徽宗在金人入侵之际,仓惶南逃进了扬州城,菜系南北风格的碰撞,终在扬州发生又一轮大爆发。高宗携社稷皇室四万人也逃进扬州城,最终扬州城虽遭掠,但是饮食业却在亡国背景下得到畸形推动也是事实。元明清时期,尤其是清康熙、乾隆盛世,淮扬菜进入了第二高潮。康熙、乾隆南巡,扬州菜接驾更是盛况空前,据《扬州画舫录》记载:“上买卖街前后寺观皆为大厨房,以备上司百官司食饮。” 文人的介入是清代中叶扬州菜走上巅峰的催化剂。文学介入扬州美食,远在汉赋、唐诗、宋词时便已结缘,但以清代为甚,现在我们能欣赏到的清人咏食史、咏采料、咏菜点、咏宴席、咏厨艺、咏酒楼、咏食俗、咏饮话的诗篇至少在200篇以上,使淮扬菜格调更加高雅,大大提升了文化品位。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扬州烹饪界到处传唱着春天的故事。以红楼宴为标帜的当代淮扬菜系,以更新的、更大的气势、更精的技艺、更美的追求把美食文化、美食科学、美食艺术推向了新的制高点!扬州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红学会会长冯其庸先生吃过扬州菜的经典作品红楼宴后,写道:“天下珍馐属扬州,三套鸭烩鲢鱼头。红楼昨夜开新宴,馋煞九州饕餮侯。” 台湾著名美食家张起均曾预言过,“一千四百年的繁华,终使扬州成为南方生活享受的中心;它的菜成为南方菜的代表。”扬州饮食又分为扬州菜和扬州小吃两部分。扬州菜系的主要特点是:选料严格、刀工精细、主料突出、注意本味、讲究火工、擅长炖焖、汤清味醇、浓而不腻、清淡鲜嫩、造型别致、咸中微甜、南北皆宜。扬州厨师且精于瓜果食品雕刻。扬州菜中又以扬州三头为代表:红楼宴、三头宴、全藕宴是扬州菜的三颗明珠。红楼宴,是《红楼梦》书中所写菜肴的创新。作者曹雪芹曾在扬州久留过,他的祖父曹寅到扬州接驾康熙皇帝时也曾设宴招待六司百宫。著名的红学家冯其庸说:红楼菜实在是扬州菜的体系。三头宴,是将扬州的三道传统名菜:拆烩鲢鱼头、清炖狮子头、扒烧整猪头发展而成的宴席。狮子头,肥嫩不腻;鲢鱼头,口味香醇;整猪头,香溢四座,均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全藕宴,历代以来被称为水乡泽国,又被誉为荷藕之乡的宝应,根据历代祖先遗传的制作方法,又创新出50余种藕菜肴,形成独特的全藕席,宝应宾馆推出的该菜肴,深受中外来宾的欢迎和赞誉。扬州菜肴除保持原淮扬特色的三头宴、富春包子、烧尾宴外,又创新推出琼花宴、河鲜宴、菊花蟹宴、野味宴、八怪宴、行宫宴、乾隆御宴、全素宴、火锅系列等一系列菜品,其特色菜大煮干丝、将军过桥、醋溜桂鱼、三套鸭等不可不尝。要品尝正宗的特色菜肴,去扬州的老字号最为实惠。口味不仅正宗,而且价位相对适中。还可去宾馆饭店或扬州美食一条街等地。再来看看扬州的小吃。扬州的小吃通常指酒宴上冷盘、炒盘和大菜以外的席点、大众化小吃及民间所做的小吃、食品。扬州点心以嫩酵、温水面团、油酥、面条和应时点心为主。点心以薄皮大馅、皮馅配合相宜、馅心多变、适应时令而擅长。面条糯韧多重汤汁、覆盖各式浇头而味美留连。风味小吃多以应时野蔬配以荤腥和腊味、果脯、蜜饯制成馅心,随季节而变。点心调味趋于新鲜、香酥、突出主味。咸中带甜,以甜提鲜;甜味则糯香粘滑,甜纯适口,兼有北式点心浓郁实惠,南式点心精细多姿的特点,形质统一,用料讲究,形成自己的特色。十大名点是:三丁包子、千层油糕、双麻酥饼、翡翠烧卖、干菜包子、野鸭菜包、糯米烧卖、蟹黄蒸饺、车螯烧卖、鸡丝卷子。十佳风味小吃是:笋肉锅贴、扬州饼、蟹壳黄、鸡蛋火烧、咸锅饼、萝卜酥饼、鸡丝卷、三鲜锅饼、桂花糖藕粥、三色油饺。十佳特色小吃是:四喜汤团、生肉藕夹、豆腐卷、笋肉小烧卖、赤豆元宵、五仁糕、葱油酥饼、黄桥烧饼、虾籽饺面、笋肉馄饨。这些名点可在扬州美食一条街上几乎都可以尝到,另外,一些老字号也有各式小吃供应。由于我国烹调艺术丰富多彩,加之理解的不同,至今对中国到底有多少菜系尚无一致的看法,但无论是四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还是八大菜系(北京菜、山东菜、淮扬菜、江浙菜、福建菜、广东菜、四川菜、湖北菜),淮扬菜都跻身之中,当然维扬菜的主要代表还是我家乡的扬州菜。这足以说明淮扬菜的历史渊源以及在全国甚至海外的影响!淮扬菜之所以成为四大菜系之一,经久不衰,其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过程,它在挖掘发展本菜系特色菜肴、保持自身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也大量吸收各菜系的优点与长处,为我所用,不断改进、优化自己的烹饪工艺,从而推出新的花色品种。社会在前进,文化在发展,生活在改变,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淮扬菜当然也应该与时俱进,在保持自己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创新,适应多姿多彩的生活,满足多种多样的需求,为扬州的发展再建功勋,为中国餐饮业再添光彩。
扬州居民观念变迁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03-05-30 11:56:03 作者:江苏省统计局 2003年4月扬州市城调队在市区按照等距抽样的方法,开展了百户城市居民观念变迁的专项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到收入与就业、文化消费、经济交往、对当今社会一些普遍看法的认同度以及对个人状态的描述等几个方面。调查结果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人们对社会的心态,对生活的认识,社会在进步的同时,扬城居民的观念也悄悄在变。 本次调查样本分布为:男性占55%,女性45%;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2%,初中30%,高中37%,大专及以上19%。 一、收入上升,感觉下降,就业以有社会福利(保障)为先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建设名城"的目标,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也得到很大改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5年的5002.78元提高到7832.89元。把目前生活水平分为“上、中上、中、中下、下”五等,在被访对象中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自己家庭的生活水平在本市属于中等以上,但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处于本市上等以上的比1995年有所减少,而认为自己生活水平处于本市中下及下等的比1995年有所增加。(见表一)。说明这几年,我市居民收入总体虽然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购房费用、子女教育费用、医疗费用日渐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三大主要开支,大家普遍感觉收入的增长远不如房价、医(药)价、教育收费的上涨速度快,再加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社会的贫富差距在进一步拉大,不确定消费因素在增加。被访者产生生活水平有所下降的心理感觉。 表一:1995年与2002年生活水平感觉的比较 上 中上 中 中下 下 2002年(%) 1.02 26.53 27.55 32.65 12.25 1995年(%) 3.06 27.55 40.82 24.49 4.08 在选择工作主要考虑条件时,人们不再以在国营单位工作而荣,最看重的是这份工作是否能解决自己和家庭生活的后顾之忧,有81.63%的被访者首选“有社会福利(保障)”;其次有64.29%的被访者选择了“高工资”;40.82%的被访者选择了“工作合同期长”;有37.76%的被访者选择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希望自己的工作能与兴趣或专长相结合,通过工作充分体现自身价值;而对于“工作体面,身份高”,选择的人较少,说明扬城人在找工作时更趋于实际。在为自己子女选择工作时,排前两位的没变,依然是“有社会福利(保障)”和“高工资”,但排第三位的由“工作合同期长”变成了“工作强度低,环境好”,父母的爱子(女)之心可见一斑。问及被访者心目中最好的职业时,“政府/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中高层管理人员”因为职业相对稳定,收入较好排第一位,其次为“专业技术人员”,“个体户”这一职业无一人选择。扬城择业标准还是较为传统,以求安定为主,在为子女选择职业时,排列依旧如此。 二、三大传统媒体仍为文化消费主体,政治关注度最高 曾几何时,看电影是人们文化消费的主要方式,随着电影频道的开通,DVD、VCD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消费方式更为多元化,电影已成为昔日黄花。在调查中,74.49%的被访者已一年没有看过一场电影了,只有8.16%的人在过去一年里看过两场以上电影。收音机因携带方便,信息及时,仍有不少受众。在被访者中经常听广播的占37.76%,偶尔听的37.75%,不听的占24.49%。所有被访者在调查中都表示看电视。地方新闻收视最高,76.53%的被访者几乎每天收看,可见我市居民时刻关注着家乡的政治经济情况,城市的发展与进步。其次是国内新闻,有71.43%的人每天收看,66.33%的人选择了每天收看电影/电视剧(见表二),专题访谈节目和综艺节目也颇受大众喜欢。看报仍然是大众文化消费的一个主要方式,有84%的被访者几乎每天和一周要看几次。当问及您主要通过哪种来源了解国家大事时,三大传统媒体占了前三位,依次是电视91%、报纸85%和广播42%。 表二:各类节目的收视情况(%) 几乎每天 一周几次 一月几次 一年几次 从不看 体育节目 14.29 27.55 18.37 13.27 26.53 地方新闻 76.53 17.35 2.04 2.04 2.04 国内新闻 71.43 19.39 5.10 2.04 2.04 国际新闻 62.24 24.49 3.06 6.12 4.08 专题访谈节目 25.51 30.61 21.43 15.31 7.14 教育节目 14.29 29.59 31.63 11.22 13.27 电影/电视剧 66.33 21.43 9.18 2.04 1.02 综艺节目 25.51 44.90 16.33 8.16 5.10 我们把经常在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节目中出现的话题,分为“很感兴趣”,“感兴趣”,“兴趣不大”,“不感兴趣”和“很不感兴趣”几类进行调查,被访者很感兴趣的话题,排前三位的为“国家政策”37.76%,“社会治安”26.53%,政治22.45%;感兴趣的话题前三位为“社会治安”、“国家政策”和“文化”;不感兴趣的话题列前三位的是“时尚”、“宗教”和“性教育”,很不感兴趣的话题排前三位的是“计划生育”、“性教育”和“宗教”。也许是中国人羞于谈“性”,在不感兴趣和很不感兴趣中“性教育”都在其中,就连计划生育这一国策因沾了“性”的边也不能幸免。 三、储蓄一为子女二防老,寻求帮助还靠亲戚和朋友 随着教育产业化和养老社会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储蓄的目的就是为了子女将来受教育用和为自己养老所用。在调查中,有41.84%的人储蓄是为子女将来受教育用,32.65%的人是为自己养老所用,有10.20%的被访者储蓄的目的是以防家庭不测之需,为子女留下一笔财产是9.18%被访者的首选。 当遇家中有事,需要借钱时,我市居民主要会向谁开口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被访者主要是向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借钱,其他亲戚也是被访者寻求帮助主要的对象。只有在购买住房或大件耐用消费品时大多数人才会想到金融机构。(见表三)。 表三:借钱时寻求帮助的对象(%) 父 母 兄弟姐妹 金融机构 借钱维持生活 32.65 30.61 4.08 借钱替子女付学费 34.69 33.67 5.10 借钱筹办婚礼 37.76 28.57 4.08 借钱购买住房或耐消品 29.59 21.43 20.41 如果自己或子女的统考成绩就差一点,不够上重点中学时,有40.62%的人选择利用自己可能找到的关系去疏通,同时也有38.26%的被访者选择什么也不做,8.06%的被访者会给上级领导写信求助或申诉,3.06%的人选择给管事的人红包。 当自己或家人到某单位去工作,认为条件合格但却遭到拒绝时,有35.71%的被访者选择什么也不做,33.67%的人会利用自己可能找到的关系去疏通,22.45%的被访者会给上级领导写信求助或申诉,5.10%的人选择给管事的人红包。 在遇到用补贴的价格购买理应归自己的住房,但遭到拒绝时,35.71%的被访者首选给上级领导写信求助或申诉,28.57%的人会利用自己可能找到的关系去疏通,有26.53%的被访者选择什么也不做, 6.12%的人选择给管事的人红包。 在与外人有纠纷或发生家庭问题和感情问题时,被访者最愿倾诉的对象是朋友,需要找人疏通关系时,大多数人则选择了子女、兄弟姐妹和其他亲戚。 在问及最近三年内,对您(家)最有帮助的三个人时,74.68%的人选择了朋友和亲戚,20.46%的人选择的是同事和领导,4.86%的人选择了“通过关系找到的人”。主要是在经济帮助、联络事情和疏通关系等方面给予帮助。 四、各种观点百花齐放,社会保障最为关注 对当今社会一些普遍看法,我们用“非常同意”、“同意”、“不大同意”、“不同意”和“很不同意”对被访者进行调查,“非常同意”栏中认同度最高的是“国家应该对社会上每个成员提供或组织社会保障(养老金/失业救济/医疗保险等)”,有46%的被访者非常同意这一说法,没有一位被访者不同意和很不同意这一观点。认同度排第二的是“平安健康比有钱更重要”,这一观点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已普遍得到大众接受,第三位是“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帮助孤、寡、老、弱、残的责任”。在体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在“同意”一栏中排第一位的是“人们现在比较随意地发表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其次为“许多人开始为自己的企业是否亏损而担心”,从中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家应该对社会上每个成员提供或组织社会保障(养老金/失业救济/医疗保险等)”这一说法认同度最高了。第三位是“现在市场上基本生活用品物价基本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在“不大同意”一栏中排前三位的分别是“个人收入是衡量其成功的尺度,收入越高,成功就越大”,“城里人宁可在城市挣低工资,也不愿到农村挣高工资”,“普通人的观点也会影响国家的决策”。 “不同意”一栏排前三位的是“光有女儿,没有儿子是家庭的不幸”,“把钱用在买书订报上是浪费”、和“一般来讲,农民的孩子不用上大学,他们将来的工作不可能需要太高的文化”。 被访者最不同意的观点是“婚前同居,或同居而不结婚也是正常的生活方式”。 我们将认同度较高的观点作了整理,主要集中在社会治安和就业收入方面和个人状态的描述方面。 1、社会治安方面:“就目前社会治安而论,把木门木窗换成钢门是必要的”,“携带现金不象以前那么安全了”,“犯罪现象比以前增多了”,“和以前相比,人们对周围的陌生人更加警惕”。 2、就业收入方面:“有门路比有收入能带来更高的收入”,“近日来,许多人都在为自己或家人有可能下岗、失业、找不到工作而担心”,“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应当获得越高的收入”。 3、个人状态描述方面:认为非常合适被访者状态的是“我愿意尽最大努力保持健康”,有48%的被访者选择了该项,排二、三位的是“我经常看报看新闻”和“我为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而自豪”,分别有34.69%和32.65%的被访者选择,认为合适的是“我与同事相处得很好”,“我在家中总感到身心愉快”,“我对社区内所发生的事情很关注”,选择的比例分别为67.35%,61.22%和60.20%。有79.60%的被访者对自己结婚择偶,家庭生活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有48.97%的被访者对自己目前的职业、42.86%的被访者对目前的收入,38.78%的人对目前的住房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
广州塔,是广州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广州的名片,看见塔的样子就可以知道是广州。以下是关于广州塔的作文15篇,欢迎阅读。
暑假期间,我和爸爸妈妈自驾游去了广州。游玩了广州的长隆野生动物园、沙面、中山大学等,我们又来到了最著名的景点——广州塔。假若你不站在它的顶端去欣赏风景,那就无法领略到它的神奇与魅力。
俗话说:“世界之巅,一塔倾城”。游广州,必游广州塔。广州塔竣工于2009年9月,又称广州新电视塔,它位于广州市海珠区赤岗塔附近,距离珠南岸125米,与珠江新城、花城广场隔江相望。广州塔塔身主体高454米,天线桅杆高146米,总高度达600米,共一百一十二层楼。其中“小蛮腰”(腰身最细处)位置于四十六楼,高达两百三十五点六米。它是中国第一高楼、世界第二高塔,三项吉尼斯纪录保持者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广州塔上面共有五个功能区和多种游乐设施,包括户外观景平台、摩天轮、极速云霄游乐项目,有2个观光大厅,有悬空走廊、天梯、4D动感影院等,塔的中间还有白云观光大厅和星空观光大厅以及科普浏览厅,是融观光、游乐、餐饮、会展和宴会等一体。如果你站在最底端望上看,近看像 一位巨人的大腿,远看像一根矗立在地上,塔顶的桅杆像一把利剑似的伸一入云海扩大几千亿倍的“定海神针”。直让我感叹:“哇,好雄伟!”
我们坐着飞一般的电梯上了塔顶,啊,整个广州市的夜景映入眼帘。广州市的夜景可真壮观!高速公路两旁的灯光有金色的、绿色的、橙黄色的,如同一条条五彩缤纷的巨龙。路上的车小得就像一只只爬行的蚂蚁。各式各样的建筑物的屋顶上的霓虹灯变幻莫测,构造出一幅幅一精一美的图案,有的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鸽子;有的像奔跑的五只羊儿;还有的像绽开的木棉花。这么多美妙的灯饰,你一定目不暇接吧!
每当夜幕降临,广州塔就变得五彩斑斓,美丽极了!她时而闪烁着红的光彩,时而变成了绿色,时而又闪着蓝色的光芒。它的颜色变化之多,变化之快,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霓虹灯变化多端,它与车灯、喷泉、路灯等交一融在一起,形成了壮观的“银河”塔周围的美景无以伦比,美丽的珠江衬托在后面,海心沙上绚烂的彩灯点缀着,江上的花船闪烁着……真是美不胜收啊。在夜幕的映衬下,广州塔犹如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风中翩翩起舞。
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一天的行程也结束了。广州塔真美啊,让人流连忘返。
广州电视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市新中轴线与珠江景观轴交汇处,与海心沙岛和广州市21世纪CBD区珠江新城隔江相望,是中国第一高塔,世界第三高塔。整塔高度600米,而“小蛮腰”最细层在六十六层。
广州电视塔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而我恰恰观察到了这颗璀璨的明珠。暑假里,我跟哥哥和爷爷去广州玩。我们到了广州后,坐了一会儿地铁,终于到达了广州电视塔所在的海心沙。这时正值夜晚,我发现那里游人如织,人山人海,不远处有一个发光的“棒子”——电视塔,也就是“小蛮腰”。“小蛮腰”就像一个会变魔术的少女一样,时而穿红色的衣服,时而又换上了黄色外衣,时而又换上了绿色的外衣,时而......看得我如痴如醉。我们离广州电视塔越来越近来了,我感觉到,每走一步,“小蛮腰”就变大一点点。当我来到电视塔跟前,哇!好高大的一个“美少女”啊!抬头仰望,根本见不到它的“脸”,好像在云霄上面。
我们进了“小蛮腰”里,搭了电梯上了顶层的时候,电梯停了下来,我走到外面去,天哪!这也太高了吧!竟然可以俯视整个广州市。往下看,哇!车子变成了一辆辆玩具车,人呢,变成了一个小蚂蚁那么小,旁边的楼房变成了积木楼那么小,我的心十分的激动!抬头仰望,顿时觉得天空上的星星离我很近,让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广州塔真不愧是广州的新地标,不愧是灿烂的明珠!
在大年初一的`晚上,我们一家却身在他乡,呆在北、上、广三大堵这一的广州。在夜空的映衬下,我们此行的目标——广州塔,更是耀眼万分。
广州塔是一个漂亮的塔。从远处看,如高大的擎天柱,直入云宵,又好像一个巨型沙漏,上下粗大,而中间却只有一个“小蛮腰”。
广州塔是一个高大雄伟的塔。我们坐上电梯,以5米/秒的速度迅速登上了107层。为了看到美丽的风景,我们又走上了108层,433。2米。一出电梯,我就兴奋地跑到玻璃旁,看看夜晚的广州。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珠江中心的海心沙体育馆和海心沙公园。体育馆射出的激光,不断组成各种各样的图案,令我目不暇接。而体育馆的大屏幕上显示着“中国加油!广州加油!”八个醒目的大字。而在下游的猎德大桥上,已然上灯光荟萃。几束激光不断变幻着,美丽极了。而海心沙像一条帆船,满载着中国的希望,向世界扬帆起航!又与猎德大桥遥遥相对,好似多年好友即将分离。我拿起望远镜,朝珠江望去,只见广州人民政府赞助的游船,正缓缓行进,船上荧光灯十分明亮,在塔上也看得清清楚楚。几条船慢慢分散,竟组成了北斗七星。这时,妈妈对我说:“儿子,十点了,我们该回去了。”我最后看了一眼夜晚的广州,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今天上午,爸爸妈妈带我去广州塔玩,据我了解,广州塔总建筑面积为114054平方米,发射天线桅杆高160米,广州塔海拔高600米,有108层,是全国第一高塔。因为他两头粗,中间细,所以有小蛮腰之称,而小蛮腰最细处在66层
白天从远处看,广州塔像一位千姿百态的少女,穿着长裙,笔直地站在那里,仿佛在欢迎我们,近看就不像少女了,反而像一位顶天立地的士兵,看着广州的魅力,看着广州的和平,在清点,到广州塔脚下,把头全部王起来,都看不见,因为广州塔实在太高了,好像穿过了云层,直奔太空。
我是乘坐电梯上广州塔的那玻璃和镜子,漂亮的很不知道怎么形容,不吃这些?那些按钮都别具一格,这些还是开始,那速度会更让你惊讶,不到一分钟二十秒,就上了整整107层,像火箭一样的电梯中通过玻璃,俯视广州的美景,真的十分美丽,十分壮观,走出电梯,可以看见许许多多众横交错的铁柱,这是外面看的网状物,再看看脚下,一尘不染的玻璃能清楚的看到下面,有恐高症的人,不止脚会打抖,而且还会哇哇大叫,头顶上的灯也非常漂亮,除了少部分外,等都是既小巧,优美的挂在上面,可以看到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海心沙。
在晚上这位少女的裙子在发光,发出了绚丽多彩的光一会儿篮,一会儿子,一会儿粉红,一会儿绿一会儿黄,有时候,一种颜色,有时两种颜色还有时候全部颜色都有,广州塔就像花朵,其他的建筑物就像绿叶,绿叶衬托花朵,让花朵在绿叶里绽放,让花朵美丽了几分那花朵的漂亮和壮观,加上绿叶的衬托,让人无法想像广州塔还有一个形容词就是无穷。
我喜欢绿叶,我更喜欢花朵,广州塔真美丽,真壮观。
我的家乡在广州,那里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最有代表性的是亚运会时建的广州塔了。
广州塔,位于广州市中心,与珠江新城隔江相望,集观光、展示和娱乐功能于一体。广州塔是世界上第二高塔,高六百零八米,共有一百零八层,最细处在66层,所以又名“小蛮腰”。集观光、展示和娱乐功能于一体。广州塔的奇特之处就在于你在最高处往下望,一点都不觉得恐怖,就算是有畏高症的人也可以上。在广州塔最高处往下望,整个广州城尽收在眼前。白云山、越秀山都可以看见,人就像蚂蚁那么小,汽车就像玩具一样,我觉得自己就像巨人一样。
清晨,还有一部分的雾没有散去,广州塔仿佛披上了轻纱,像一个害羞的新娘子。
中午,广州塔站在海心沙上,像一个英勇的士兵。风从它头顶吹过,它没动;太阳公公和它打招呼,它没有反应;小雨滴在天上跳舞,它心痒痒的,但还是没有动。
晚上七点左右,广州塔开始闪烁着它那耀眼的光芒,那五光十色的灯发出了很多颜色,一会儿全身都是蓝色,一会儿全身是金灿灿的,一会儿全身半紫半红,一会儿熄灭,突然又发出亮光。它的颜色变化之多,变化之快,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我爱美丽的广州塔,更爱我的家乡!
广州塔是广州著名景点,还是广州的新地标和最高的建筑物,被称为“小蛮腰”。
白天,从远处望去广州塔就像一根魔术棒,近处看像一个巨大的花瓶,从高层往下看人们就像一只只小蚂蚁,房子就像一个个火柴盒,而小车像一只只小昆虫。广州塔与对着的西塔就像一对兄妹。
广州塔主体高450米,而天线长150米,广州塔一共高达600米。塔里面有3D电影院,旋转餐厅,还有摩天轮。
晚上,“小蛮腰”开启了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变幻多端,一会儿红彤彤,一会儿绿油油,一会儿金灿灿,一会儿蓝晶晶
一会儿半紫半黄,广州塔在晚上,活像一只活泼可爱的变色龙。
广州塔无论晚上还是白天都一样迷人,美丽。真让人流连忘返。
在上海,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东方明珠塔;在广州,也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广州塔。
广州塔是一个高大雄伟的塔。它在广州中心区,有600米高,主体建筑有450米,而天线占着150米;它有108层,是世界第3高、亚洲最高塔。这个建筑可是融娱乐,观景,电视信号发射……的一座的塔。
广州塔是一个漂亮的塔。高大的身躯中间,有一个小蛮腰,这可是它的标志啊!它的身躯由一层层的铁杆组成,透着妩媚多姿之情。远的地方看,发现塔顶如同锋利的宝剑,扎入云层。走进了之后,小蛮腰看不见了,只看见钢铁的塔基,只看见了云在塔边漂泊……
此时已是晚上,我们买了票后,走进了电梯,虽然这是我见过的最快的电梯,可以达到一秒五米的速度,但是这没有吸引我们的视线,我们的注意力都在透明的电梯门外,我们看着人变成了蚂蚁、汽车变成了甲虫……到了107层,为了看到更美的景色,我们爬上了108层,刚一抬头,就看到窗外灯光闪烁,美丽极了。再看到的是珠江中心的海心沙公园,就象一条灯光荟萃的游船,象征着广州与中国一道,扬帆起航,走向世界。最后看到的是海心沙体育馆下游的猎德大桥。桥中有一个“机器人”撑着桥,而桥边绽放着镭射激光做的花朵。桥上车流涌动,在夜晚美丽的星空的衬托下,猎德大桥更显得魅力十足。拿起妈妈给的望远镜,我看见了珠江上游船后的水纹,这些景色真是太漂亮了,像一匹五颜六色的荧光布,散发着璀璨的灯光……我往前走,看到了观景台(就是那种所有地方都是玻璃,可以直接看到下面的站台),我走了上去,我脚踩得是一块玻璃,下面就是“万丈”深渊,就像掉下去一样,爸爸帮我拍完了照,便赶紧离开了那个“是非之地”。
啊!我爱广州,更爱这美丽的广州塔!
篇一:广州塔广州,这个中国南方的名城,是我美好的家乡,还是十六届亚运会举办地。2003年10月3日,我就出生在这座可爱的城市。2010年在广州成功举办了亚运会,为了举办这个盛会,广州有了巨大的变化。最让我感到惊奇的就是在海心沙的珠江边矗立着的广州塔,人们又叫它“小蛮腰”。广州塔高600米,由一座高450米的主塔体和一座高150米的天线桅杆构成。它的外形是一个圆柱体,上下粗,中间细,因此得名“小蛮腰”。白天,您看到它是银灰色的,金属的外表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仿佛一个铁甲勇士在守卫着美丽的珠江。到了夜晚,广州塔分外妖娆,它摇身一变,变得五彩缤纷,在灯光的衬托下格外耀眼,美丽极了。广州塔全称是广州新电视塔。它是一个座以观光旅游,具有广播电视发射功能的大型建筑,它现在成了广州新地标。在广州塔上可以看到整个繁华的珠江新城,还有美丽的珠江和海心沙岛。在塔顶有个空中旋转餐厅,在600米高空上享受中华美食,绝对是另有一番滋味。吃(祖国在我心中诗歌)饱喝足后在塔顶的摩天轮观光,还可以再高空电影院观看有香味的4D电影。有机会,大家一定到广州塔去感受下,相信会给你们带来意外的惊喜!我喜欢我的家乡,更喜欢广州塔!篇二:游广州塔今天,我参观了广州的地标“广州塔”。它是一座观光、旅游、广播电视发射多功能一体的钢结构建筑。经过大约半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位于广州海珠区的广州塔。广州塔真高啊!它全高600米,是世界第二高塔,总面积有114054平方米。广州塔真美啊!有着纤纤的“细腰”,所以它也有个外号叫“小蛮腰”。我们进入大门,搭进电梯。电梯越升越高,下面的景物渐渐变小了,地面上的人群好像蚂蚁一样,汽车也变得香玩具车那样小了。终于电梯在107层停了下来。那里有一个全世界最高的邮局,在那里可以买些你喜欢的纪念品和明信片。可惜,我没带钱,要不然可以买些纪念品了。不过,我将明信片寄到我家,真期待收名信片的那一刻。寄完名信片,我就在周围转转。居然发现了一个“小房子”。这小房子四面都是钢化玻璃,人在里面有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不过当时因为是早晨,雾还很多,把下面的景色都遮住了。所以有一种腾越驾雾的感觉。最后,我们全班在广州塔的第二层吃东西,动身去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塔,你真是广州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有机会我一定还会再来的。篇三:美丽的广州塔我的家乡在广州,那里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最有代表性的是亚运会时建的广州塔了。广州塔,位于广州市中心,与珠江新城隔江相望,集观光、展示和娱乐功能于一体。广州塔是世界上第二高塔,高六百零八米,共有一百零八层,最细处在66层,所以又名“小蛮腰”。集观光、展示和娱乐功能于一体。广州塔的奇特之处就在于你在最高处往下望,一点都不觉得恐怖,就算是有畏高症的人也可以上。在广州塔最高处往下望,整个广州城尽收在眼前。白云山、越秀山都可以看见,人就像蚂蚁那么小,汽车就像玩具一样,我觉得自己就像巨人一样。清晨,还有一部分的雾没有散去,广州塔仿佛披上了轻纱,像一个害羞的新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