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别对我撒谎》也叫《lie to me》美剧:《犯罪心理》美剧:《扪心问诊》in treatment日剧:《心理医生》日剧:《脑神探》(Mr.Brain)香港:《读心神探》香港:《心理心里有个谜》香港:《仁心解码》
一般来说,以格里高尔的心理世界为切入点不是太好写。应为卡夫卡写变形记的初衷是讽刺当时西方资本主义的黑暗。我这里有一段资料供参考,是当时的时代背景: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相信你一定看过这篇文章,格里高尔的家人态度在不断地转变,作者描写这种人情反差,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变形记》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卡夫卡创作的文学作品的主题,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有人认为《变形记》的主题是: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也有人认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所以我认为,这篇论文议论的应该就是这么几个方面,所以,站在客观角度,以第三人称的口吻来写这篇论文比较好,谢谢!这是变形记在百度的网址,可以去看一下!谢谢!
中国(大陆)当代作家对卡夫卡的接受和回应显然是与中国的外国文学领域对卡夫卡的译介分不开的,因为中国作家通常是没有可能阅读到卡夫卡作品的原文的。而中国对卡夫卡的翻译介绍比较晚,解放前对卡夫卡的零星介绍还不足以引起作家们的注意和重视。大概到了1966年,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一部由李文俊、曹庸翻译的《〈审判〉及其他小说》,其中包括卡夫卡的6篇小说:《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审判》。但这部小说集当时是作为“反面教材”在“内部发行”,只有极少数专业人员才有机会看到,中国作家恐怕很少有机会读到这个译本。1979年初《世界文学》杂志刊登了由李文俊翻译的《变形记》,并发表了署名丁方、施文的文章《卡夫卡和他的作品》,卡夫卡及其作品才算是第一次在中国公开亮相。接下来,1981年初《外国文学》发表了卡夫卡的4个短篇:《判决》、《乡村医生》、《法律门前》和《流氓集团》。随后,卡夫卡的幽灵便迅速在大江南北弥漫,在各种文艺刊物上出头露面。由于“在卡夫卡这里人们无法获得其他作家所共有的品质,就是无法找到文学里清晰可见的继承关系”,[1]因此,卡夫卡在中国作家心中最初引起的更多的是惊讶和不解,而不是认同和接受。但对于少数敢于探索、勇于冒险的作家而言,他的影响却是深刻而又长久的,并且通过这些作家,卡夫卡终于在中国扎下根来,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将卡夫卡引以为“知音”。 一、“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中国作家徐星曾经说过,“现代主义不是形式主义,而是生活方式问题,真正超脱的人实际是最痛苦的人。卡夫卡活着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品,写什么样的作品是生活方式决定的,是命中注定的。”[2]的确,卡夫卡的生活和写作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模仿的。卡夫卡,这位西方现代艺术的怪才和探险家,他以痛苦走进世界,以绝望拥抱爱人,以惊恐触摸真实,以毁灭为自己加冕……他是现代世界里的唯一的“精神裸体者”,他的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的创作,他的创作完成了他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徐星一句话便道出了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本质。 卡夫卡的生活虽然是不可模仿的,但他的创作却是可以借鉴的。的确,卡夫卡极大地影响了许多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 1999年新世纪出版社推出了一套丛书《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其中莫言、余华、皮皮均选了一篇卡夫卡的小说。皮皮说,那些好的小说“会陪伴你度过各种光阴。每次读起,无论是晴朗的午后,还是小雨的黄昏,你都会跟它们做一次交流,围绕着生死爱恨。”[3](P1) “当年我已经从它们那里获得了超值的享受和补益,今天我再一次从它们那里收获。”[3](P1)在这些好小说中有一篇就是卡夫卡的《在流放地》。皮皮在大学里写的学士论文就有关卡夫卡的,因此她对卡夫卡曾有过一番研究。她在读《在流放地》时,“经历了很丰富的阅读感受,平静、紧张、恐怖、思索、佩服等等,尽管它的篇幅对此而言显得过于短暂。”[3](P12) 在影响余华的10部短篇小说里,也有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余华说:“我之所以选择《在流放地》,是因为卡夫卡这部作品留在叙述上的刻度最为清晰,我所指的是一个作家叙述时产生力量的支点在什么地方……《在流放地》清晰地展示了卡夫卡叙述中伸展出去的枝叶,在对那架杀人机器细致入微的描写里,这位作家表达出了和巴尔扎克同样准确的现实感,这样的现实感也在故事的其他部分不断涌现,正是这些拥有了现实依据的描述,才构成了卡夫卡故事的地基。事实上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只是人们更容易被大厦的荒诞性所吸引,从而忽视了建筑材料的实用性。”[4](P5) 面对卡夫卡等的作品,余华说,“我就像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们将我带走,然后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4](P11)余华在其他地方还多次谈到卡夫卡。1990年,余华在一篇名为《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遗产》的文章中写道,“1986年让他兴奋不已”,[5]这一年他读到了卡夫卡的《乡村医生》,这篇小说“让我大吃一惊……让我感到作家在面对形式时可以是自由自在的,形式似乎是‘无政府主义’的,作家没有必要依赖一种直接的,既定的观念去理解形式。卡夫卡解放了我。使我三年多时间建立起来的一套写作法则在一夜之间成了一堆破烂。”[5]他认为卡夫卡的出现在文学史上是一个“奇迹”。[5]卡夫卡那种异常锋利的思维,他那轻而易举直达人类痛处的特征给余华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小说中有这么一段,描写医生查看病人的病情时,发现了患者身体右侧靠近臀部处一个手掌大小的伤口: 玫瑰红色,有许多暗点,深处呈黑色,周边泛浅,如同嫩软的颗粒,不均匀地出现淤血,像露天煤矿一样张开着。这是远看的情况,近看则更为严重。谁会见此而不惊叫呢?在伤口深处,有许多和我小手指一样大小的虫蛹,身体紫红,同时又沾满血污,它们正用白色的小头和无数小腿蠕动着爬向亮处。可怜的小伙子,你已经无可救药。我找到了你硕大的伤口,你身上这朵鲜花(Blume)送你走向死亡。① 余华读罢感到震惊不已。这种冷静客观的对血淋淋事实的描写,尤其是用“鲜花”来形容伤口,使余华大开眼界。他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就是在读了卡夫卡《乡村医生》后写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是卡夫卡完成了余华的成名作。在中篇小说《一九八六年》中,余华笔下中学教师自残的场面更是令人触目惊心:“他嘴里大喊一声‘劓!’然后将钢锯放在了鼻子下面,锯齿对准了鼻子。那如手臂一样黑乎乎的嘴唇抖动起来,像是在笑。接着两条手臂有力地摆动了,每摆动一下他都要拼命地喊一声:‘劓!’钢锯开始锯进去,鲜血开始渗出来……他喘了一阵气,又将钢锯举了起来,举到了眼前,对着阳光仔细打量起来。接着伸出长得出奇也已经染红的指甲,去抠嵌在锯齿里的骨屑,那骨屑已被鲜血浸透,在阳光下闪烁着红光。”[6](P151-152)余华在这种充满血腥味的、残酷无情的“死亡叙述”中更是将异常冷漠、绝对超然的叙述笔调和风格推向了极至。 1999年余华又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卡夫卡和K》的文章,专门论述了卡夫卡与《城堡》中的K之间的关系。余华说:“内心的不安和阅读的不知所措困扰着人们,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没有人们已经习惯的文学出路,或者说其他的出路也没有,人们只能留下来,尽管这地方根本不是天堂,而且更像地狱,人们仍然要留下来。”[1](P46)面对卡夫卡的作品,还包括他的书信、日记,余华“留下来”认真研读、细细体会。他说:“卡夫卡一生所经历的不是可怕的孤独,而是一个外来者的尴尬。这是更为深远的孤独,他不仅和这个世界所有的人格格不入,同时他也和自己格格不入。”[1](P39)至于卡夫卡的叙述手法,余华更是推崇备至:“卡夫卡的描述是如此的细致和精确”,“又充满了美感”,“叙述如同深渊的召唤”。论及卡夫卡日记和小说的关系时,余华又说:“卡夫卡的日记很像是一些互相失去了联系的小说片段,而他的小说《城堡》则像是K的漫长到无法结束的日记。”[1](P40)余华以其作家的敏感和深刻,很快就从卡夫卡那里捕捉到了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在影响莫言的10部小说里,莫言也提到了卡夫卡的《乡村医生》。莫言认为,一篇好的小说,应当具有独特的腔调。这种独特的腔调,“并不仅仅指语言,而是指他习惯选择的故事类型、他处理这个故事的方式、他叙述这个故事时运用的形式等全部因素所营造出的那样一种独特的氛围”。[7](P2)卡夫卡的《乡村医生》就是这样一篇小说。这是一篇“最为典型的‘仿梦小说’,也许他写的就是他的一个梦。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像梦境。梦人人会做,但能把小说写得如此像梦的,大概只有他一人。”[7](P7)莫言感觉到了卡夫卡的独特腔调,并在他的小说中也有所借鉴和表现。 宗璞开始阅读卡夫卡的时间较早,那是在60年代中期。她原本是为了批判卡夫卡才阅读卡夫卡的,但是,她却发现卡夫卡在她面前“打开了另一个世界”,令她大吃一惊。她说,“我从他那里得到的是一种抽象的,或者说是原则性的影响。我吃惊于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更明白文学是创造。何谓创造?即造出前所未有的世界,文学从你笔下开始。而其荒唐变幻,又是绝对的真实。在文革中,许多人不是一觉醒来,就变成牛鬼蛇神了吗?”。[8]她的小说《我是谁?》写“文革”期间人变成蛇的异化情态,“孟文起和韦弥同样的惊恐,同时扑倒在地,变成了两条虫子……韦弥困难地爬着,像真正的虫子一样,先缩起后半身,拱起了背,再向前伸开,好不容易绕过一处假山石。孟文起显然比她爬得快,她看不见他,不时艰难地抬起头来寻找。”[9](P38)这种写法,显然是受到了卡夫卡《变形记》的影响。但是,在宗璞的小说的结尾,主人公又直露地发出了我终究是人的愿望,这又使得她与卡夫卡区别开来了。在卡夫卡那里,异化是一种世界观,无时无刻不在;而在宗璞那里,异化只是暂时的现象,是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如文化大革命的产物。在卡夫卡那里,变形既是形式,又是内容,在宗璞那里,变形只是形式,而不是内容;在卡夫卡那里,叙述是冷静和客观的,作者置身于故事之外,漠然地注视着这一切,而在宗璞那里则是夹叙夹议,作者置身其中,感情悲愤激越,最后作者甚至直接站出来说道,“然而只要到了真正的春天,‘人’总还会回到自己的土地。或者说,只有‘人’回到了自己的土地,才会有真正的春天。”[9](P61)这样直露的议论,已经不大像是写小说了。宗璞说过,她的作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可称为“外观手法”,另一类则为“内观手法”,后者“就是透过现实的外壳,去写本质,虽然荒诞不成比例,却求神似……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写的是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可是在精神上是那样的准确。他使人惊异,原来小说竟然能这样写,把表面现象剥去有时是很有必要的,这点也给我启发。”[10]可见,宗璞的这种“内观手法”显然来源于卡夫卡,但是,宗璞并不想走向彻底的荒诞变形,她笔下的人物虽然已蜕变为“蛇”,然而,最终仍然是人性占了上风。宗璞的另一篇小说《蜗居》简直就是一篇卡夫卡式的寓言小说。小说中主人公的背上长出一个蜗牛的硬壳,他便像蜗牛一样的爬行。但与卡夫卡不同的是,宗璞具有浓烈的社会意识和政治意识,并且,一有机会她就直接地表露出来。 蒋子丹的情形与宗璞有点相似。1983年她在读过卡夫卡等作家的作品后,便想试着写一种荒诞小说,这种小说“所有的细节都真实可信(至少貌似真实可信),没有一句话让人费解,但在骨子里横着一个荒诞的内核,这个内核里又包裹着某种险恶的真实。”[11]她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创作了她的短篇小说《黑颜色》、《蓝颜色》、《那天下雨》和中篇小说《圈》。当时很多读者都看不懂这些小说,但她对自己的选择并不后悔,她说,“我觉得一个作家选择了错误的目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根本没有目标。”[11] 格非也非常钟情于卡夫卡,并研究过卡夫卡。他曾对鲁迅与卡夫卡进行过比较分析,他说:“鲁迅和卡夫卡,他们都从自身的绝望境遇中积累起了洞穿这一绝望壁垒的力量,而‘希望’的不可判断性和悬置并未导致他们在虚无中的沉沦。从最消极和最悲观的意义上说,他们都是牺牲者和受难者。而正是这种炼狱般的受难历程,为人类穿越难以承受的黑暗境域提供了标识。”[12]“与卡夫卡一样,鲁迅深切地感受到了存在的不真实感,也就是荒谬感,两者都遇到了言说的困难,言说、写作所面临的文化前提不尽相同,但它们各自的言说方式对于既定语言系统的否定,瓦解的意向却颇为一致。”[12]卡夫卡的这种荒谬感、言说的困难,以及对既定语言系统的否定和瓦解,对格非的创作恐怕不无影响,尽管这种影响也许是通过鲁迅这一中介而得以完成的。 在格非的小说《边缘》中有一段描写使人们不由得想起了卡夫卡的《乡村医生》。小说中有一位名叫仲月楼的医生,“他脸上时常挂着一种不经意的笑容,即使是他在手术台上摆弄死人的时候也是如此。”[13](P169)小说里写到这位医生一次给一位重伤员施手术,他似乎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位伤员在痛苦地颤抖、痉挛。他一面不紧不慢地按照某种固定的程序做着他所应该做的一切,一面又津津有味地向小说的叙述者“我”大谈如何勾引女人:① 仲月楼用一把镊子从那处伤洞里伸进去,试着将那枚弹头夹出来,有几次差一点获得了成功,但每次快要弄出来的时候,弹头又像泥鳅一样滑了进去。仲月楼抬起袖管擦了擦脸上的汗珠,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等到女人的身体发软,你才可以撩开她的裙子,然后抚摸她。只要你有耐心,女人最终会支持不住的。” 仲月楼自言自语地说着,站在一旁的护士好像早就感到不耐烦了。她提醒仲月楼,那个躺在香案上的伤兵说不定已经死了。 仲月楼没有搭理她,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门外。 …… “我想他的确已经死了。”仲月楼说。[13](170) 伤员死了,仲月楼看去毫不动情。一个客观、冷漠、简单的“说”字,令我们对仲月楼的情感状态一无所知。 二、通向灵魂的城堡 被誉为中国文坛独立特行的女作家残雪,有“中国的卡夫卡”之称。有评论者写道,“如果说,80年代的《苍老的浮云》、《天窗》、《山上的小屋》等作品中喷薄而出、纷至沓来的梦魇般的意象,与卡夫卡那现实主义般地精确刻画荒诞事物的风格仍保持一定距离的话,那么,在90年代创作的那些更为节制、纯熟、理性的小说中,我们隐约地感到,残雪与卡夫卡达成了更深的默契。”[14]1999年残雪推出了一本专门解读卡夫卡的大著《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15]更是让人们吃了一惊。残雪作品中所包含的那种极端个人化的声音一直令许多读者望而兴叹,她笔下的那个冷峻、变态和噩梦的世界也一直难以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她在偌大的中国似乎缺乏知音,然而,她在一个十分遥远的国度里却发现了卡夫卡,并引以为知音。于是,奇迹便发生了,一个20世纪末的中国女作家与一个20世纪初的奥地利男作家在灵魂深处相遇、对话,这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砰然心动的事。 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关卡夫卡的评论和著述可以说汗牛充栋,存在主义认为,是卡夫卡首先看到了追求自由存在的痛苦和孤独;荒诞派在卡夫卡那里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反英雄”;黑色幽默派从卡夫卡那里看到的是灰暗色调和讥讽意味;超现实主义看到的是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和“超肉体感觉”;表现主义看到的却是梦幻和直觉;而卢卡契索性认为卡夫卡表现了社会和阶级斗争的本质……而残雪却几乎将所有这些评述都悬置一旁,直截了当地将卡夫卡当作一个作家,或者更确切地说,当作一个小说家来理解。在残雪看来,卡夫卡是一个最纯粹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道德家、宗教学家、心理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批评家,他的全部创作不过是对作者本人内心灵魂不断地深入考察和追究的历程。 这样一来,残雪似乎一下子就抓住了卡夫卡最本质的东西。的确,写作就是卡夫卡生命中的一切,没有了写作,卡夫卡的生活将变得毫无色彩和意义。卡夫卡说:“在我身上最容易看得出一种朝着写作的集中。当我的肌体中清楚地显示出写作是本质中最有效的方向时,一切都朝它涌去,撇下了获得性生活、吃、喝、哲学思考、尤其是音乐的快乐的一切能力。我在所有这些方面都萎缩了。”“我写作,所以我存在。”他“不是一个写作的人,而是一个将写作当作唯一的存在方式、视写作为生活中抵抗死亡的唯一手段的人。”[16]只有写作才能证明卡夫卡的存在。卡夫卡为了写作而拒绝了友谊、爱情、婚姻和家庭,他选择了他自己所惧怕的那份孤独。卡夫卡大概可以算世界上最孤独的作家,而他的小说所表现的也正是现代人的这种孤独感,所以,卡夫卡自己的生活与创作就在这里合而为一了,他成了在生活上最无作为和在创作上最有成就者。 残雪对卡夫卡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的颇有同感,她在一篇名为《黑暗灵魂的舞蹈》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是这种写作使我的性格里矛盾的各个部分的对立变得尖锐起来,内心就再也难以得到安宁。我不能清楚地意识到内部躁动的实质,我只知道一点:不写就不能生活。出于贪婪的天性,生活中的一切亮点(虚荣、物质享受、情感等等)我都不想放弃,但要使亮点成为真正的亮点,惟有写作;而在写作中,生活的一切亮点又全都黯然失色,没有意义。[17](P11) 这段话与卡夫卡如出一辙,而与卡夫卡不同的是:残雪并没有拒绝丈夫、儿子和家庭。残雪的孤独更多的是灵魂的孤独,在现实生活中她比卡夫卡幸运得多。 对于卡夫卡著名的三部长篇小说,残雪就是从这一角度开始了她的解读。残雪认为,《诉讼》描述了一个灵魂挣扎、奋斗和彻悟的过程。“K被捕的那天早上就是他内心自审历程的开始”,“史无前例的自审以这种古怪的形式展开,世界变得陌生,一种新的理念逐步地主宰了他的行为,迫使他放弃现有的一切,脱胎换骨。”[15](P85)那么,城堡是什么呢?它“似乎是一种虚无,一个抽象的所在,一个幻影,谁也说不清它是什么。奇怪的是它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并且主宰着村子里的一切日常生活,在村里的每一个人身上体现出它那纯粹的、不可逆转的意志。K对自己的一切都是怀疑的、没有把握的,唯独对城堡的信念是坚定不移的。”[15](P192)原来,城堡就是生命的目的,是理想之光,并且,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心里。《美国》实际上意味着艺术家精神上的断奶,“一个人来到世上,如果他在精神上没有经历‘孤儿’的阶段,他就永远不能长大,成熟,发展起自己的世界,而只能是一个寄生虫。”[15](P38) 至于卡夫卡的一些短篇小说,在残雪看来,《中国长城建造时》象征着“艺术家的活法”;《致某科学院的报告》记录了“猿人艺术家战胜猿性,达到自我意识的历程”;《乡村教师》中的老教师体现了“艺术良知”;《小妇人》及《夫妇》描述了“诗人灵魂的结构”;《地洞》则表现了艺术家既要逃离存在遁入虚空,又要逃离虚空努力存在的双重恐惧…… 看来,残雪完全是以独特的、写小说的方式来解读和描述卡夫卡的作品的,这使得读者在惊讶残雪的敏锐、机智和个性外,也渐渐地开始怀疑,残雪在这里究竟是在解读卡夫卡,还是在构筑她自己心中的卡夫卡?抑或真正的卡夫卡其实就等于她心中的卡夫卡?她究竟是在解读小说,还是在创作小说?我认为,无论残雪的初衷是什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由于有了残雪的解读,卡夫卡在中国的“知音”将会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始终没有自己的家庭。他一直从事小职员的工作,对工作感到十分痛苦,但又不得不去;业余时间,他勤奋地写作,几乎隔绝社会上的交往。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他逝世前最后的遗言是,要求把自己的全部东西烧掉。幸运的是,没有人这样做,更幸运的是,人们终于渐渐发现,卡夫卡是20世纪绝无仅有的写作天才。他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变形记》是其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他的三部长篇小说是《审判》、《城堡》和《美国》。
建议你读这两本资料,中文资料有限,还是直接读英文的好:1)Franz Kafka's The MetamorphosisBook by Harold Bloom; Chelsea House, 1988.2)REHEARSALS OF DISCOMPOSUREAlienation and Reconciliation in Modern Literature: Franz Kafka Ignazio Silone, D. H. Lawrence T. S. Eliot,by Nathan A. Scott Jr. ,KING'S CROWN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1952
您好,近年来,上海外高桥集卡的数量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随着上海市政府政策的改变,上海外高桥集卡的数量越来越少,政府希望减少车辆数量,以减少城市拥堵。2. 随着经济发展,上海外高桥集卡的数量越来越少,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买车,而不是集卡。3. 随着技术的发展,上海外高桥集卡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因为现在有更多的替代交通工具,如共享汽车,滴滴出行等,可以替代集卡。4.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上海外高桥集卡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因为集卡污染环境,而政府希望减少污染。总之,上海外高桥集卡的数量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政策改变、经济发展、技术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增强。
关于上海外高桥集卡为什么越来越少了相关资料如下多种因素叠加,导致上海外高桥集卡司机、物流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而公路边滞留的集卡,也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从而导致集卡车聚集的外高桥等相关路段投诉不断,造成人车矛盾。
您好,您提到的上海外高桥集卡为什么越来越少了,这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汽车,而不是集卡,从而导致集卡的使用率下降。其次,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道路被建设,而集卡的路线越来越少,从而使得集卡的使用率下降。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交通安全要求越来越高,而集卡的安全性较低,也导致了集卡的使用率下降。总之,上海外高桥集卡的使用率下降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
今天,我在语文的课堂中,学习了微课《尼尔森老师不见了》这一本绘本。
这一本绘本讲了二年级七班的孩子们非常调皮,即使尼尔森老师让他们静下来,也还要在闹一阵子才安静下来。甚至在讲故事的时候,他们也会胡闹一通。他们也从来都不肯好好地静下来做功课。于是,尼尔森老师采取了措施。
第二天早上,她没有来学校,孩子们还没来得及高兴,新老师——薇奥拉·斯旺普老师像巫女似的拿着戒尺来到讲台上,她说一不二,让孩子们立刻投入学习,还给他们很多家庭作业。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孩子们开始想念尼尔森老师了。他们来到尼尔森老师的家,却发现薇奥拉·斯旺普老师走了过来,孩子们落荒而逃。
薇奥拉·斯旺普老师为什么会出现在尼尔森老师的家里呢?我想,她们两个可能是一个人吧。
没想到,过了几天,尼尔森老师回来了,她们两个真的是一个人。“挣断线的风筝不仅不会得到自由,反而会一头栽向大地。”孩子们离开了尼尔森老师,以为可以尽情玩耍,却比以前的学习生活更糟糕。
我们也应该珍惜生活的来之不易,比起二十世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们已经非常幸福了。
扩展资料:
尼尔森是学校里最文雅的老师,她温柔得像一块随时能融化的甜奶油,可是学生们都不买她的账,疯天倒地。终于,一个阴森森的代课老师来了,她是一个真正的女巫斯旺普,说一不二,布置很多作业,孩子们上天入地地寻找起了尼尔森老师,号称万事通的孩子大声宣布,“也许尼尔森老师的汽车被一大群生气的蝴蝶带走了!”
事实上是尼尔森小姐通过塑造斯旺普小姐这一完全颠覆性的身份,最终收复失地,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可结局是,孩子们又去警探那里报案,找寻不见了的老师斯旺普。
个人信息 球员信息 全名:贾米尔-尼尔森 现效力球队:奥兰多魔术 英文名:Jameer Nelson 号码:魔术 14 国籍: 美国 位置: 控球后卫 出生地: 宾夕法尼亚州Chester 选秀: 2004年第1轮第20顺位被掘金队选中 身高: 1.83米 / 6英尺 合同情况:2007年续约到2013年 体重: 86公斤 /190 磅 本季工资:$8100000 生日: 1982-02-09 进入 NBA 2004年 / NBA 球龄 6年 毕业学校: Saint Joseph's 伤病情况 2009年受伤 赛季最高分-------24分 生涯最高分-------32分
尼尔森(Jakob Nielsen)是一位人机交互学博士,于1995年1月1日发表了「十大可用性原则」。尼尔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则是尼尔森博士分析了两百多个可用性问题而提炼出的十项通用型原则。它是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设计的重要参考标准,值得深入研究与运用。
二、系统与用户现实世界的匹配 产品设计应该使用用户的语言,使用用户熟悉的词,句,概念,还应该符合真实世界中的使用习惯)
三、用户的控制和自由 用户经常会在使用功能的时候发生误操作,这时需要一个非常明确的“紧急出口”来帮助他们从当时的情境中恢复过来,需要支持取消和重做
相关可用性问题 在不可逆转的行动之前没有提供足够的警告 没有在适当的时机提供取消的功能 取消功能不明显或者是很难找到 不支持撤销的功能
四、一致性与标准化 同一产品内,产品的信息架构导航,功能名称内容,信息的视觉呈现,操作行为交互方式等方面 保持一致,使界面看上去熟悉并且易于理解,使用用户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执行新的操作,并 可以预期操作结果,产品与通用的业界标准一致。
五、防止错误 在用户选择动作发生之前,就要防止用户容易混淆或者错误的选择
六、再认而不是回忆 尽量减少用户需要记忆的事情和行动,提供可选项让用户再认信息
七、灵活高效的使用 系统需要同时适用于经验丰富和缺乏经验的用户(为用户提供便捷,好的软件不但考虑到新用户的需要,也要考虑到熟练用户的需要。不但应对新用户来说简单易学,还要对熟练用户来说快捷,高效,尤其是可以方便地使用频率较高的功能)
八、美观,简洁的设计 界面中不应该包含无关紧要的信息,设计需要简洁明了,不要包括不相关或者不需要的内容,每个多余的信息都会分散用户对有用或者相关信息的注意力
九、帮助用户认知,判断和修复错误 用简单明确的语言解释错误信息,精确指出问题的原因并且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十、帮助文档及使用手册 提供帮助信息,帮助信息应当易于查找,聚焦于用户的使用任务,列出使用步骤,并且信息量不能过大
相关可用性问题 帮助信息或用户手册不存在 帮助信息没有意义或使用户更加迷惑
以上来自网易云课堂交互微专业及相关资料整理
TV版、 325~327集(火焰中的红马)
现在还没有结局 我在网上看到的结局版本中最喜欢这个 五月,温暖的季节,阳光暖暖的斜射入玻璃窗,树上的叶子因为阳光的爱抚而绿的发亮,鸟儿在枝上高声歌唱,美妙的音符合时间的闯入每个人的耳朵。 工藤,拿着,哀把手中的瓶子递给柯南,侧对着他用她一贯的冷音说道, 这是……难道是……没错,是解药,哀代替柯南说出了这喜讯, 太好了,你做到了!柯南欣喜若狂地接过瓶子,这是我欠你的,我终于解脱了,哀说罢转身回到了地下实验室, 哀…… 我回来了,柯南回到了毛利事物所。 你回来了,刚好,吃饭吧,兰依旧用她温柔的笑脸迎接着柯南,恩,柯南回答。 饭桌上,那个……小兰姐姐…… 什莫? 兰见柯南吞吞吐吐的便疑惑的问。 我要走了,我爸妈要接我走了,柯南还是说了出来, 哦?是吗……兰似乎有些不舍,低头轻声说道, 这样啊,那先祝你一路顺风!兰抬起头,硬是挤出一张笑脸说, 小兰姐姐…… 其实,其实和柯南相处这莫久了,柯南一走,小兰姐姐还真有些舍不得呢,^-^ 不过,我们会再见的,对吗? 恩,柯南笑着点头, 对了小兰姐姐,新一哥哥说他要回来了。 新一……兰不自觉的说。 对,我走的那天,新一哥哥会回来,他说要小兰姐姐在上次的游乐场等他。 我,我知道了,兰低头说。 深夜,柯南轻轻推开兰的房门,兰倚在椅子上,静静的低着头,看得出,她的脸上还是有喜悦的,但在这张给人以温暖笑容,清新可人的感觉的脸上似乎有些许的憔悴,也许她累了,但她是幸福的。 柯南轻手轻脚的关上房门,出了事物所,向博士家走去。 哀……柯南轻声叫到,但没有人回应,博士的鼾声在房间里四处回荡,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声音,这时,柯南发现了哀留在枕边的字条,上面写到: 工藤,不,是柯南,今天是你我的最后一天了,明天过后,柯南和哀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从此消声灭迹,不会再有一点踪迹,然而,明天也是我新生活的开始,你说过唉,不要逃避,我不会再逃避了,我会去寻找属于我自己的幸福,祝愿我早日找到幸福吧,再见了,柯南。 哀 再见了,哀,我祝愿你早日找到幸福,志保。 清晨,兰刚醒便发现了枕边有孩童字迹的字条: 小兰姐姐,我走了,因为爸妈来的早,所以没有叫醒您,对了,新一哥哥说早上8:00他会在游乐场门口等您,再见了,小兰姐姐。 柯南 再见了,柯南。 兰准时到了游乐场门口,但没有看见新一,不过,她的心中还是充满喜悦,幸福的笑容久久的挂在这张可爱的脸上, 铃……兰的手机响了起来,喂?兰接起手机。 啊,兰,是我,新一熟悉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 新一?你现在在哪?兰问到。 对不起,我已经到了游乐场里面,你来喷泉这里找我吧。 哦?好吧,兰挂下电话,便向游乐场里面走去,到了喷泉这里,兰还是没有看到新一,这时,喷泉突然启动了,砰!的一声,水帘升了起来,兰再一次被这美丽的水帘所吸引,曾经的感动与欣喜就在这里,兰禁不住把手伸向了隐藏了里面一切的水帘,突然,兰的手被什莫抓住了,兰惊讶的叫了一声,但是为什么会感到这莫温暖,真的好温暖,水帘慢慢落幕,新一俊俏的脸映入兰的眼睛,兰开始有些惊讶,但随后,美丽温暖的笑容代替了一切。 对不起,让你久等了,新一伸出另一只手,自信的笑容依旧挂在他俊美的脸上, 还好,我也没有等多久,兰甜甜的笑着,另一只手早已搭在了新一的手上,随后,一个温暖无比的怀抱感动的包围了她。 我喜欢你,比这个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人都要喜欢!新一紧紧的抱着兰,说出了他早已想对兰说的话,兰突然有些惊讶,但似乎马上就明白了一切,伴着晶莹的泪珠滑过脸颊,空气中回荡着兰幸福的声音:我也是!
288集!286 工藤新一NY事件(事件篇) 287 工藤新一NY事件(推理篇) 288 工藤新一NY事件(解决篇)列出那么的集的那位我也很好奇他是怎么看的柯南,怎么听兰说了那么遍吗?兰说这句话是在288集最后的!在兰昏倒后在睡梦中终于想起了在纽约和新一遇到的那两个案子和新一救了她的事,然后说出了这句话,这就是兰刚开始发现自己喜欢新一的事件,兰就是在纽约发现自己喜欢新一的!我列这3集是因为这个故事是3集的,事件篇,推理篇,解决篇!还有284-285集也可以看看,因为这两集是讲兰感冒昏倒了然后这3集兰才回忆这个纽约事件的,而且284-285还有新一吃醋的
动画是325火焰中的红马(事件篇)(出现天晴娃娃)326火焰中的红马(搜索篇)327火焰中的红马(解决篇) 楼上错了,漫画是第39卷,FILE 1 赤马之邀请 (出现天晴娃娃)FILE 2 赤马之影 FILE 3 赤马之主 FILE 4 赤马之目击者 FILE 5 愚蠢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