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光子学报

光子学报

发布时间:

光子学报

《光学学报》好。《光子学报》是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光学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月刊。《光子学报》官网显示,第九届编辑委员会有国内编委47人,国际编委5人。《光学学报》是1981年创办的中文学术期刊,月刊,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与中国光学学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光学学报》官网显示,学报编委会拥有4位顾问、18位常务编委及17位编委。

57%。根据查询《光子学报》得知,光子学报的中稿率为57%。中稿率是指作者所投递的中奖的稿件和参选的总稿件的比率,也得看出版社需要多少份优质稿件。

光电子学报

是物理方面的还是只要光学的。

可以上光学期刊网查看,上面囊括了国内光学相关的所有期刊。

你看看应用光学吧。

2013年12月31日,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文献评价中心遴选完成的“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3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正式对外发布。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主办的《光子学报》入选“2013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光子学报》创刊于197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为EI数据库收录源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2011版)。曾于2012年入选“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光子学报作者

近五年所形成的专利技术1)按输出口光子数分配获得单光子输出的装置专利申请号:03247445.8, 该专利已获授权。2)按输出口光子数分配获得单光子输出的方法及其装置专利申请号:03126920.6, 该专利已获授权。。3)可调控级联式光纤光栅DWDM单/多信道滤波器专利申请号:200520055070.3, 该专利正在公开阶段。4)可调控级联式光纤光栅DWDM单/多信道滤波器及其实现方法专利申请号:2005100333049,该专利正在公开阶段。软件版权登记1) 多网口/E1接口转换器FPGA芯片驱动软件2) 网络管理软件研究生培养2000年以来,已培养(包括在读)硕士研究生29名,其中南粤优秀研究生4名,暨南大学优秀研究生8名。近五年发表的主要论文:[1] Jinglun Shi, Weiping Liu, Tsui Kc, and Jiming Liu, Anycast-Based Cooperative Proxy Caching, WEB TECHNOLOG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APWEB 2005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3399: (SCI/EI收录)[2] 崔春雷,刘伟平等,长周期光纤光栅包层模特性及其对传输谱的影响,光子学报, Vol.34,2005,No.10,1569-1572(EI收录)[3] J.Fang, Z.Xu, H. Huang, L. Zheng, S. Chen, W. Liu, “A Novel Design of Optical CDMA System Based on TCM and FFH”, Proceedings of SPIE -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v 5626, n PART 1, Network Architectures,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s II, 2005, p 494-501(EI收录)[4] Liu Weiping, Du Weichong, Liao Jianhong,. Application of fiber laser used in the field of stent cutting and micro-machining, Proceedings of SPIE – Photonics Asian, Vol.5629,p263-270, (2005)(EI收录)[5 ] Liu Weiping, Du Weichong, Du Ge, . Smart structure of fiber pigtails used in medical laser instruments, Proceedings of SPIE – Photonics Asian , Vol.5630 p198-204,(2005)(EI收录)[6] Dongming Chen, Weiping Liu, et al “Free-Space Optics: Last-Mile Alternative ” Proceedings of SPIE 4912 83-85 ,2002 (EI, ISTP收录)[7] Xiaofeng Chen, Weiping Liu, Ge du et al “A Supervisory System Based on Subcarrier Overmodulation for Optical Amplifier System ” Proceedings of SPIE 4906 P32 –34,2002 (EI, ISTP收录)[8] De Ge,Liu Weiping, Zheng Liming,Zhang Duoying, Chen Xiaofeng et al Analysis of reflected spectrum non-reciprocity in a uniform periodic fiber Bragg grating Proceedings of SPIE 4904 , 215-217,2002 (EI, ISTP)[9] 陈东明, 刘伟平, 郑力明, 陈舜儿, 吕军,方俊彬 LabVIEW 应用于DWDM系统中的光纤光栅设计 激光杂志23, 2002, 6 , P44 (EI收录)(核心期刊,通讯作者)[10] 陈晓峰,刘伟平,黄红斌,郑力明,杜戈 光纤布拉格光栅的无源温度补偿 《光电子激光》2003,Vol.14,No.4, 349 (EI收录)[11] 李学易,刘伟平,黄红斌,郑力明,陈舜儿,光源线宽和色散对DWDM通信系统光纤光栅滤波器的码率限制,光子学报, Vol.32,2003,No.11,1355-1358(EI收录)[12]Chen Xiaofeng, Liu Weiping, Du Ge, Lu Raosheng, et al, Dynamic single/dual channel filter with tunable fiber Bragg gratings, Semiconductor Photonics and Technology,2003,1(通讯作者)[13] Hong-bin Huang, Wei-ping Liu, Shun-er Chen, Li-ming Zheng,Application of SNMP on CATV,Proceedings of SPIE - Asia-Pacific Optical Communications, Vol.5626 (2005.2)(EI收录)[14]刘伟平,杜戈,刘颂豪,郭光灿 DWDM系统光纤光栅分插复用器的设计与实现通信学报 123 12 8-15[15]Li Xueyi, Liu Weiping, Zheng Liming, Huang Hongbin, Fang Junbin, Chan Shuner, Study and implementation using FPGA of RTT in EPONProceedings of SPIE -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v 5626, n PART 1, Network Architectures,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s II, 2005, p 203-206(EI收录)[16]许志海,刘伟平,黄红斌,郑力明,实现下一代SONET/SDH新业务的关键技术 电信科学 ,Vol.19,No.4,p21, 2003年第4期 (核心期刊,通讯作者)[17]许志海,刘伟平,黄红斌,郑力明,陈舜儿,两种基于宽带接入网的语音传输技术比较与研究,中国有线电视,2003年第7期, P17,(2003年4月)(核心期刊,通讯作者)[18] 李学易,王思明,刘伟平,《基于容量有限具有ARQ与优先站的逻辑环网随机模型分析》,《计算机工程与应用》,Vol.39,2003,No.28, 184-186(通讯作者)[19] 刘伟平,郑力明,陈舜儿,刘敏,黄红斌, 电子信息类专业光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高等理科教育, 2003, No.5, 23-27[20] 方俊彬,刘伟平,林仕相,黄红斌,陈东明,基于SoC的高稳定度激光光源驱动器,光通信研究, 2004,No.2, p64-66(核心期刊,通讯作者)[21] 陈娅,刘伟平 等. 有线电视客户服务中心的设计与实现,中国有线电视, 2004年18期 P63~67(核心期刊,通讯作者)[22]罗任翔,刘伟平,陈舜儿,黄红斌,郑力明. 基于以太无源光网络的有线电视全业务接入系统, .中国有线电视, 2004年22期 P41~44 (核心期刊,通讯作者)[23]李西明. 刘伟平. 黄红斌. 郑力明. 陈舜儿 TDMoIP 技术及其应用[24]张多英. 李学易. 刘伟平. 李建东. EPON系统中的MPCP协议研究 应用光学 2004年04期, p21-25[25]陈娅. 刘伟平. 林雅. 新型有线电视客户服务中心的设计与实现,China Cable Net Summit 2004(2004.9),p407-414(通讯作者)[26]陈娅. 刘伟平. 黄红斌. 陈舜儿 刘军,ENUM地址解析技术及其应用[27] 刘恒. 刘伟平. 黄红斌. 刘敏 一种新型光电复合缆在接入网中的应用 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2005年01期 P23-26 (2005.1)(通讯作者)[28] 李西明. 刘伟平. 黄红斌. 郑力明. 陈舜儿 一种基于VoIP技术的呼叫中心综合服务平台设计方案 微计算机应用 vol.26,No.1 2005年01期 p63-65 (2005.1)(通讯作者)[29] 罗任翔. 刘伟平. 李学易. 陈舜儿. 黄红斌, 以太无源光网络技术及其进展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05年01期 、vol.42,no1,p12-15 (2005.1)(通讯作者)[30] 詹特伦. 刘伟平. 黄红斌. 陈舜儿. 基于CX28975芯片组带E1接口的G.SHDSL设备的设计与实现 电信科学 2005年03期 vol.21,no.3, p49-52(通讯作者)[31] 罗任翔. 刘伟平. 陈舜儿. 黄红斌. 郑力明 有线宽带接入技术分析比较及其发展 中国有线电视 2005年05期 p418-422 (2005.3)(通讯作者)[32] 谢静. 刘伟平. 陈舜儿. 黄红斌. 刘敏. 下一代光网络中的多粒度光交换技术,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p10-13 2005年04期 vol.42,no.4(2005.4)(通讯作者)[33] 李西明,刘伟平,黄红斌,郑力明,陈舜儿,CTI系统中快速转换盒设计方案,计算机工程与设计,vol.26, No.4, p1110-1112, p1115 (2005.4) (通讯作者)[34] 陈娅. 刘伟平. 黄红斌,陈舜儿. 电话QQ的设计与实现,电讯技术, 2005年3期 (通讯作者)[35] 彭晶 刘伟平,陈舜儿,黄红斌,刘敏 FTTP技术的新宠——有源以太网, 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2005年07期 P (2005.7) (通讯作者)[1] 刘伟平、杜戈、廖常俊等《光纤布拉格光栅反射旁瓣的抑制技术》,《激光与红外》,2001,31(3):180-183(核心期刊)[36] Weiping Liu, Du Ge, Li Steven et al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uniform fiber Bragg grating used in DWDM systems”SEMICONDUCTOR PHOTONICS AND TECHNOLOGIES, 2002, No.2,p96 (外文期刊)[37] 陈晓峰、刘伟平、杜戈《长周期光纤光栅(LPG)均衡滤波器在光纤放大器中的应用》,《光通信技术》,2002,26(3):42-45 (核心期刊,通讯作者)[38] 陈晓峰、刘伟平、杜戈等《动态可调谐光纤光栅单/双信道滤波的实现》,《光通信研究》,2002年 第五期(总113期) P 55 –57(核心期刊,通讯作者)

2002年参与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光电子联合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PDT项目编号:003101511。同时还参与国家科委信息光电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新一代光纤激光器与WDM波分复用技术”。2008年山东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2项,参与山东省科技厅科研基金项目2项。2011年-2014年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具体项目名称及编号列表如下:2007.11-2010.11 主持曲阜师范大学青年科研基金“计算机网络通信中新型激光光源的宽带调频与瞬态特性研究” 项目编号:XJ07212008.11-2011.11 主持曲阜师范大学青年科研基金“新型光电材料HA的激发态与光谱学特性研究” 项目编号:XJZ2008122009.11—2012.11 参与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居间相硅纳米结构的制备与发光特性研究” 项目编号:ZR2009GL0104人第2 在研。2010.11—2012.11山东省教育厅高校科技计划项目“应用于1.06μm激发的铕双光子荧光探针的研究” 项目编号:J10LA10 5人第4 在研2010.11—2013.11 参与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InAs/InP量子点外腔激光器” 项目编号:ZR2010FM023,列第三位。2011.01-2015-12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5-1.7微米波段宽调谐InAs/InP量子点外腔激光器的研究” 项目编号:61176065,列第4位。 70万元2012.03-- 2012.05 参与北京大学人工微尺度与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3.01-2016.12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聚合物反向电池的相分离机制和光伏性能研究”项目编号:61274054 ,列第2位 。 85万元

主要从事功能性高分子新材料和有机光电器件以及纳米复合材料的相关研究,特别是光、电响应高分子新材料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被SCI收录20余篇,被Chem.Review“Nature”等国际重要期刊引用多次。获中国发明一项。 国际期刊“Carbon”, “Nanotechnology.”“J.Am.Chem.Sci.”审稿人;国内期刊Chin.Phys., Chin.Phys.Lett.,物理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半导体学报”,“光子学报”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材料部、化学部、信息学部与数理部评审专家;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奖励评审专家;美国化学学会(ACS)会员。 国际电工电子材料与工程会议(ICEME)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2022光子学报影响因子

单玉桥男,1954年生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表面技术。作为课题执行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超导中心下达的熔融织构YBaCuO高温超导体镀银防护层的研究,高温超导体故障电流限制器的研究基础课题及攻关课题。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省科委下达的熔融织构YBCO超导体水蒸气腐蚀及其表面防护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3篇,SCI和EI收录10篇。获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省教委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教授课程《材料的腐蚀与防护》、《材料化学》。 连法增男,1945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材料。从事无磁瓷封定膨胀合金、永磁合金、新型铁基晶态、纳米晶稀土永磁材料、高饱和磁感铁氮化合物、非晶软磁材料及其应用等领域研究。新型稀土铁基永磁材料及其制造工艺等项目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获国家授权专利两项。中国仪器仪表材料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分会理事,辽宁省应用磁学会副理事长,《功能材料》和《金属功能材料》杂志编委。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授《工程材料学》、《磁性能与应用设计》、《磁性物理学》等课程。主编出版《工程材料学》和《材料物理性能》。 刘常升男,1963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北大学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表面科学与技术、激光应用技术。承担国家“973”和“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和企业合作项目。出版《激光表面改性与纳米材料制备》等专译著,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5项。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委会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青委会委员、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和材料工程分会理事长、2004年薄膜与涂层国际会议组织与技术委员会委员。曾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当选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授课程《材料学》、《材料表面工程》。 刘春明男,1961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先进钢铁材料微结构设计与控制,材料断裂的物理学与化学。一直从事金属结构材料的基础理论和新材料开发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高纯金属材料制备、钢铁材料与铝合金材料的微结构与性能设计及控制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了30余项国家研究课题和企业合作项目。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30余篇次被SCI、EI或ISTP收录。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冶金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兼任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低合金钢专业委员会委员,金相与显微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金属学报》、《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English Letter)》、《东北大学学报》、《材料与冶金学报》编委,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教授课程《钢铁材料学》、《钢铁材料微结构设计原理与控制技术》。 秦高梧1970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会员,日本金属学会会员,日本纳米学会会员。1988~1998年就读于东北大学材料系材料学专业,1998年末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初以英国皇家科学院访问学者身份在牛津大学从事三维原子探针的应用研究,1999~2006年就职于(国立)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任研究员。2006年3月被东北大学聘为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的结构功能一体化,包括(1)低维材料(零维纳米粒子,一维纳米线和二维薄膜)的热力学、低维材料制备的新方法、低维材料的物理/化学特异性能及其相关器件设计;(2)新型大块材料的相图测定和热力学计算以及基于此的新型合金设计。近年来,在《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Applied Physics Letters》、《Chemical Communications》、《Acta Materialia》等刊物上发表SCI收入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文章影响因子大于4.0的6篇),SCI源刊他人引用、评价百余次。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科研项目有:(1)新型超高密度磁记录媒体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2009;(2)Mg基合金相图、热力学计算与网络专家系统,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6-2010;(3)Mg-Al-Zn(Mn)系合金设计与组织控制,中-美-加三国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科技部,2007-2012。教授《磁性材料》和《微观组织热力学》。茹红强男,1962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与冶金学院副院长,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处副处长(兼)。主要研究方向:先进陶瓷材料,特种耐火材料,粉末冶金新材料。主持和参加了二十多项国家、省、部级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完成国家、省部级鉴定四项。目前主持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863”高技术项目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军工项目一项。首次成功合成高性能的Sialon/SiC复相材料,使这种优质材料低成本生产成为可能;开发研制的无压烧结碳化硅陶瓷材料和无压烧结碳化硼陶瓷材料,其材料性能已达到国际同类材料的先进水平。发表论文70多篇。兼任东北大学教育部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特陶分会理事。教授课程《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学》、《无机材料物理化学》、《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粉体制备技术》。 沙玉辉男,1969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先进磁性材料和织构材料。主要从事先进磁性材料和织构材料的微结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点)、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被收录35篇次。2000年被授予东北大学首届“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2001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4年入选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授课程《材料科学基础》、《先进磁性材料原理与应用》。 孙旭东男,1961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在英国Surrey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透明陶瓷材料,稀土纳米发光材料,光子晶体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多孔材料,粉末冶金技术。承担和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30余国家和省部科研项目。在Chem. Mater、Acta Mater.、J. Phys. Chem. C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130多篇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7项。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人才资助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先后获得“中国冶金青年科技奖”、“辽宁省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知识分子”等荣誉称号或奖励。教授课程《工程概论》、《先进陶瓷材料》。王 磊男,1961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与冶金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微观组织控制与强韧化,材料保证,高温材料与智能材料。主持或参加了36项国家重点、攻关科研及国际合作研究科研工作。目前正在承担的有包括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国防科工委攻关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8项。其中有6项为项目(单位项目)负责人。发表学术论文105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78篇次。出版和合著出版专著4部,其中1部获部级奖励。主编及参编教材各1部。教授课程《材料强韧学》、《材料系统工程导论》、《高温材料学》、《材料的强度与组织控制理论》、《材料断裂力学基础》、《材料保证学特论》、《材料学》。 王沿东男,1966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材料,中子散射技术,功能与结构纳米材料。先后开展金属织构、金属间化合物、应力测量与分析、中子衍射与同步辐射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研究工作。目前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子课题一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70篇次,收录率100%。获1996年第十一届国际材料织构会议青年科学家论文奖(唯一的理论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获奖人)与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获奖人)各1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晶体学会会员。教授课程《织构材料三维取向分析》。 赵 刚男,1953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铝合金。主要从事高性能变形铝合金的时效强化理论、组织与性能控制的研究。承担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关于高强高韧铝合金研究的科技攻关项目,目前负责国家“973”计划专题研究项目,国家“863”计划专题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EI收录11篇。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轻合金加工技术》杂志特邀编委,中国冶金教育学会材料学科教学研究会理事。教授课程《材料工程导论》、《材料制备与加工》、《有色金属材料学》。 赵 骧男,1956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场(强磁场、电场)热处理,材料的织构与性能。正在从事的科研项目有:强磁场下凝固与热处理制备金属材料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电场作用下金属板材再结晶织构的形成与演变机理和强磁场下铁碳合金固态相变线的演变机理和铁碳相图(固态)的构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2篇,EI收录25篇,ISTP收录11篇;参编教材一本,合著专著1部。曾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教授课程《织构材料的性能预报和晶界设计》、《现代材料测试技术》、《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宗亚平男,1956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计算机模拟与显微组织设计。研究颗粒复合体的应力应变分布,设计最佳显微组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开发、制备;相场法材料显微组织演变的计算机模拟,显微组织最佳控制;构件温度场、热应力、热处理工艺模拟技术。出版教材2部,电子课件2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其中SCI收录9篇,被引用52次,EI收录13篇。作为项目执行负责人,所研究的项目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冶金部科技成果奖,国家经委技术开发优秀成果奖。获国家教学成果、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各一项。国家科委冶金新材料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金属学会分析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工模具钢学术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东北大学学报编委。目前讲授课程:《材料学基础》、《材料组织与性能的计算机模拟》。 左 良男,1963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副校长,材料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微结构设计、表征与模拟,高性能金属织构材料。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点计划项目、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等4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发表论文18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110余篇次。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8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做出突出贡献中国博士、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沈阳市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人才资助计划。现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十五”863计划高性能结构材料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常务副主任;《东北大学学报》主编、《材料与冶金学报》主编、法国Metz大学兼职教授、沈阳市科协副主席。教授课程《材料界面工程概论》、《织构材料性能预报与晶界设计》。 蒋 敏女,1964年生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合金微观组织模拟与控制及新材料设计。长期从事合金相变与相平衡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工作,采用热力学分析方法研究合金的稳态化与相平衡,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合金的相转变过程,针对新型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如铜基、钴基和镁基合金的成分设计与组织控制,进行了有深度的研究工作。曾参加国家“八五”重点企业技术开发项目和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以及与日本东北大学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编写《材料科学基础》(李见主编)中“合金相图及应用”部分,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近20篇被SCI收录。兼任中国物理学会相图专业委员会委员、日本金属学会会员。教授课程《材料科学基础》、《相图在材料设计中的应用》和《新型材料导论》。李德新男,1960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新型磁性材料的探索及其物理性质的研究。特别在磁性半金属/半导体材料,磁热效应材料,自旋阻挫材料,强磁性形状记忆合金以及稀土化合物新型超电导材料的研制和物性解明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工作。发表研究论文110余篇,其中99篇发表在SCI所收录的国际杂志上,被引用480余次。目前主持及参与的研究课题有:(1)三元稀土化合物新型磁性材料的创制及其新物理效应的探索;(2)极端条件(高压力,强磁场)下磁性材料的织构/量子序演变及其对磁性能的影响;(3)f电子系金属间化合物自旋阻挫效应的研究;(4)室温区磁制冷材料的研发及其磁熵变机理的研究。李继光男,1969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曾受聘于物质材料研究机构(日本、国立),先后任研究员、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陶瓷材料,包括(1)胶体物理化学、单分散胶体粒子的软化学合成、自组装;(2)陶瓷纳米粉体的烧结现象及烧结机理、光学透明陶瓷材料的制备新工艺;(3)具有“光”功能性的纳米陶瓷材料(荧光、光催化)。在J. Am. Chem. Soc.、Chem. Mater.、J.Phys. Chem. B、Aata Mater.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69篇,论文SIC他人引用610余次。2000年起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5篇,平均影响因子2.51。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任美国陶瓷学会会员,日本陶瓷学会会员。

联系导师还是很有必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时候去联系导师,在初试的之前是没有必要联系导师的,一般情况下研究生导师不可能在初试之前去随便的对一个不认识的外校考生去透漏考研初试的考点和重点,所以初试之前没有必要去联系专业研究生导师。

确定见专业的研究生导师是在复试之后,目的是:让自己的未来导师了解自己多一点,同时自己了解导师也多一点。通过联系专业导师,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了解,从而增加考生复试成功的机会。见到导师后可以谈谈自己的学术兴趣,尽量选择担任专业社会职务或者学校领导的老师(系主任、院长等),若是为了学术发展,当然是看导师的学术水平,这些导师一般年龄很大了!专业联系导师的方式主要有下面几种:

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导师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生物学上,国际期刊的影响因子达到3-4已经很不错了,国内的核心期刊都很少被SCI收录,即使收录了也很少达到这个因子。至于国内期刊的影响因子怎么算,价值有多大,这个很少关注。

不同领域差别比较大,不能一概而论。3-4比较好了,至少是主流期刊吧。生物方向不太了解。

光子学报影响因子2021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1674-0475]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09-2010)提示: CSCD核心库(C)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库(2013-2014)提示: CSCD核心库(C)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2011-2012)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0年版影响因子:0.413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1年版影响因子:0.368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年版)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3年版影响因子:0.475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提示: 排序:化学、晶体学 - 第24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提示: 排序:化学,晶体学类 - 第21位主题分类:O6,O7:化学,晶体学: O6,O7:化学,晶体学该刊物不属于EI检索,谢谢。

  • 索引序列
  • 光子学报
  • 光电子学报
  • 光子学报作者
  • 2022光子学报影响因子
  • 光子学报影响因子202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