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路:阐明自己的论点,进行举例论证,根据细胞分裂的机理特征和生理作用以及分类来阐述自己所知道的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
正文:
生物是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 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以及由它(或它们)通过繁殖产生的有生命的后代,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反应,能与外界的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并且,能够排出体内无用的物质,具有遗传与变异的特性等。
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对组织培养的烟草髓或茎切段,细胞分裂素可使已不具备分裂能力的髓细胞重新分裂。这种现象曾被用于细胞分裂素的生物测定。
茎切段的分化常受细胞分裂素及生长素比例的调节。当细胞分裂素对生长素的浓度比值高时,可诱导芽的形成;反之则有促进生根的趋势。如对抑制的腋芽局部施用细胞分裂素或在侧芽上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解除顶端对侧芽的抑制(即顶端优势)。天然的簇生植物(莲座状植物)或由于病害发生“丛枝病”的植物里,常含有较多的细胞分裂素。
细胞分裂素还有防止离体叶片衰老、保绿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细胞分裂素能够延缓叶绿素和蛋白质的降解速度,稳定多聚核糖体(蛋白质高速合成的场所),抑制DNA酶、RNA酶及蛋白酶的活性,保持膜的完整性等。在叶片上局部施用细胞分裂素,能吸聚其他部分的物质向施用处运转和积累。
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方式还不完全清楚。已知在tRNA中与反密码子相邻的地方有细胞分裂素,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它们参与到tRNA与核糖体mRNA复合体的连接物上。但这可能不是外源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方式。
因为在tRNA中,细胞分裂素的合成是由原来在tRNA中的嘌呤的改变产生的。而外源细胞分裂素并不参入tRNA中,但可促进硝酸还原酶、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除了天然的促进细胞分裂的物质外,还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一些类似激动素的物质。通常也统称细胞分裂素。其中活性较强,也最常用的是6-苄基嘌呤。
细胞核分裂的状况可分为3种:即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分裂的基本形式。减数分裂是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中导致生殖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过程。它是有丝分裂的一种变形,由相继的两次分裂组成。
无丝分裂又称直接分裂。其典型过程是核仁首先伸长,在中间缢裂分开,随后核也伸长并在中部从一面或两面向内凹进横缢,使核变成肾形或哑铃型,然后断开一分为二。差不多同时细胞也在中部缢裂分成两个子细胞,由于在分裂过程中不形成由纺锤丝构成的纺锤体或中心体发出的星射线,不发生由染色质浓缩成染色体的变化,故命名无丝分裂。
减数分裂知识既是该单元的重难点,也是全书的重难点,它在生物学学习和高考测试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故必须花大力气复习好减数分裂内容。 1. 知识储备 (1)充分认识有丝分裂的基础性,而减数分裂是有丝分裂的特殊形式。 (2)深化和拓展减数分裂的部分知识,适应并攻克测试题和高考题中难度较大的题目。 ①配子减数分裂 配子减数分裂是产生配子时进行的(教材中介绍的减数分裂就是这种类型)。重点放在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上,尤其要弄清“基因重组”是发生在减I前期的四分体阶段和减I后期。四分体阶段往往发生同源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导致等位基因的互换,打破基因间的旧连锁,建立新的连锁,实现基因的重新组合;在减I后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也实现了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这样就为以后复习“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和可遗传变异的内容奠定了基础,学生的迁移和综合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应注意的问题是:DNA的复制发生在减I前的间期,而不能说发生在减数分裂的间期;减II过程绝不是一次普通的有丝分裂,因为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体细胞,细胞内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而减I之后,同源染色体就进入不同的子细胞中,所以次级性母细胞中就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了,因此减II过程和产生的子细胞中没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但减II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后分别进入不同的子细胞,这与有丝分裂类似,因此只能说减II类似普通的有丝分裂。 ②孢子减数分裂(居间减数分裂) 孢子减数分裂发生在产生孢子的过程中,该知识与被子植物个体发育和遗传的内容联系密切。若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有些问题就不能顺利分析解答。如推算胚核和胚乳核的基因型就涉及孢子减数分裂的知识。因此要了解被子植物的卵细胞、极核、精子是如何形成的。 花药中产生小孢子母细胞(花粉母细胞)四分孢子4个孢子(花粉粒)4个成熟的花粉粒(各有1个营养核和1个生殖核)8个精子(每1个花粉粒萌发产生2个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精子)。 胚珠中产生大孢子母细胞(胚囊母细胞)4个大孢子(其中3个退化,1个发育)8核胚囊(1个卵细胞、2个极核、2个助细胞和3个反足细胞的基因型相同)。 ③假减数分裂 如雄蜂(单性生殖孤雌生殖产生)的精原细胞象征性地进行减数分裂的2次分裂,第一次分裂形成1个有核、1个无核的大小两个细胞。无核的小细胞退化,有核的大细胞进行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细胞质进行不均等分配,含细胞质较多的子细胞发育成精子,含细胞质少的子细胞退化。因此雄蜂的体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和精子中的染色体数均为16条,通过减数分裂后,染色体数并没减少一半。1个初级精母细胞连续分裂2次只产生1个精子,而不是4个精子,这都与正常的减数分裂不一样。 (3)彻底搞清“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与细胞内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单体数、同源染色体数的变化。 ①表解“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单体数、同源染色体数的变化。②图(一)示二倍体生物“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DNA含量的变化。③图(二)示二倍体生物“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DNA含量的变化。④性原细胞自身的繁殖方式是:有丝分裂。 ⑤减I前期的四分体时期同源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是基因互换规律的细胞学基础,减I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是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细胞学基础,故基因重组发生在减I前期的四分体时期和减I后期;减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是基因分离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⑥基因突变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体细胞突变)和减I前的间期(有性生殖细胞突变)DNA复制时。 ⑦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数目减半的根本原因是减I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这也是减I的最主要特点;而减II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并移向两极则是减II的主要特点。 ⑧判断细胞分裂方式和时期的依据是:a. 染色体数的奇偶性;b. 有无同源染色体;c. 有无染色单体;d. 着丝点的位置。 ⑨细胞分裂中的“三中”和“三后”(注: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后期不均等分裂是区别第一极体、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依据)比较(以二倍体为例): 项目 “减I”中期 “减II”中期 “有丝”中期 “减I”后期 “减II”后期 “有丝”后期 着丝点位置 赤道板两侧 赤道板上 赤道板上 细胞两极 细胞两极 细胞两极 有无同源染色体 有 无 有 有 无 有(2n对) 有无染色单体 有 有 有 有 无 无2. 精练典型试题,建立“错题库”,反复分析领悟出其中深刻含义 例1. 一只雄蜂和一只雌蜂交配产生代,在雌雄个体交配产生的代中,雄蜂基因型共有AB、Ab、aB和ab 4种,雌蜂的基因型共有AaBb、Aabb、aaBb和aabb 4种,则亲代的基因型是( ) A. aabb×AB B. AaBb×Ab C. Aabb×aB D. AABB×ab 解析:雄蜂精子的形成是通过假减数分裂产生的;而雌蜂(蜂王)能进行真正的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且雄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产生的。这三个知识点是解答此题不可缺少的知识。根据雄蜂的基因型可推出雌蜂的基因型为AaBb,因为雄蜂是由雌蜂产生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根据雌蜂的基因型可推出雄蜂的基因型为ab,这是因为雌蜂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从AaBb、Aabb、aaBb和aabb中去掉来自卵细胞的基因:AB、Ab、aB和ab,就可知道雄蜂产生的精子为ab。又因为雄蜂的基因型为ab,说明雌性亲代的基因型为aabb。当雄性亲代的基因型为AB时,才能产生AB的精子,才会使雌蜂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诗人、自然科学家 J.W.von歌德认为有机界的多样性是从物质的神圣统一性与第一原理衍生出来的,即由共同的原型所组成。德国自然哲学家、生物学家L.奥肯根据自然哲学思想与不确切的观察,提出由球状小泡发展成的纤毛虫是构成生命的共同单位。学者们寻找动植物原型的思想对细胞学说的提出有一定影响。19世纪20、30年代,有些学者提出“小球”可能是植物或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其中法国生理学家H.J.迪特罗谢曾明确指出所有动植物的组织和器官都由小球构成。但是他所指的小球比较含糊,有时是细胞,有时是细胞核,也有时甚至是早期显微镜缺陷所造成的衍射圈。与此同时,有些学者开始采用消色差显微镜。1831年,英国植物学家R.布朗在兰科植物叶片表皮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1835~1837年,捷克生物学家J.E.浦肯野及其学生G.G.瓦伦廷对构成动物某些组织的“小球”进行描述,并提到与植物细胞有相似性。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M.J.施莱登发表《植物发生论》,提出只有最低等的植物,如某些藻类和真菌是由一个单细胞组成的。高等植物则是各具特色的、独立的单体即细胞的集合体;因而认为细胞是组成植物的基本生命单位。他还认为细胞的生命现象有两重性:一方面细胞是独立的,只与自身生长有关;另一方面又是附属的,是构成植物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研究植物的个体发育、发展了R.布朗关于细胞核的看法,认为核与细胞的产生有密切关系,并把它称为细胞形成核(cytoblast)。他描述了先由粘液颗粒长成细胞形成核,再在其表面出现小囊,逐步形成细胞的过程。他认为所有显花植物都具有共同的细胞形成规律。德国动物学家 T.A.H.施万于 1837年10月,获悉M.J.施莱登的研究成果而受到启发,认识到从细胞核入手对论证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一致性有重要意义。他于1839年出版《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提出了细胞学说。他通过对蝌蚪脊索细胞和不同动物软骨细胞的研究,阐述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相似性。他把动物的永久性组织分为5类,分别研究了血细胞,指甲、腱、骨、齿、肌肉、神经等,证明它们都是有核的细胞或是细胞分化的产物。他接受M.J.施莱登的观点,并发展为细胞可由细胞内或细胞间的一种无结构物质即细胞形成质(cytoblastema)产生。他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有机体的各种基本组成都有一个共同的发育原则,即细胞形成的原则,并认为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一切有机体都从单个细胞开始生命活动,并随着其他细胞的形成,不断发育成长。他还明确指出细胞有两类现象,一类是塑造现象,与细胞由分子组成有关;另一类是代谢现象,与细胞本身组成成分或周围的细胞形成质中发生的化学变化有关。细胞学说建立后的主要进展是原生质理论的建立和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一致性的证实。继1835年法国原生动物学家F.迪雅尔丹将根足虫的内含物称为肉浆,1839年浦肯野把动物胚胎细胞内的物质,称为原生质。1844年 C.W.von内格利发现植物细胞壁内有一颗粒状的无色粘液层,同年H.von莫尔称它为原囊,1846年又称它为原生质。1850年F.J.科恩证明肉浆和植物原生质为同一物质。以后M.舒尔策于1861年证实植物和动物的原生质和最低等生物的肉浆是同一物质。1844~1846年 C.W.von内格利和 H.von莫尔提出植物细胞通过分裂形成,但并不排除细胞游离形成。1852年,德国动物学家R.雷马克与德国病理学家R.C.菲尔肖分别明确指出动物细胞分裂的普遍性,并由R.C.菲尔肖于1855年总结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的名言。但他们并未正确认识细胞分裂过程,而且也未完全排除细胞游离形成。直到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期,通过德国植物细胞学家E.A.施特拉斯布格、德国细胞学家W.弗勒明等许多学者的努力,才正确阐明了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并证明它遵循着共同的规律。比利时胚胎学家E.van贝内登于 1883年发现马蛔虫性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减少是对于细胞减数分裂的认识的开始。后来德国动物学家H.亨金于1891年指出减数过程是染色体配对及染色体对之间的分离,并指出了脊椎动物、植物和昆虫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致性。但是H.亨金的研究成果在当时并未得到承认。1905年英国植物学家J.B.法默和生物学家J.E.S.穆尔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了动、植物细胞减数分裂的统一性,以及两者之间的某些差异。 本文主要论点是1&2.
一共两篇看看吧①生物科技小论文——草莓的无土栽培作者:孔凡阳 草莓的无土栽培摘 要:1、利用学校的生物园地,通过配制合理的营养液,完全 可以进行草莓的无土栽培。 2、无土栽培的草莓具有生长速度快、长势好、花芽分化 早、开花结果早、产量高的特点。 关键词:培养基、营养液、无土栽培、简单易行 将作物栽培在除土壤以外的培养基上,叫无土栽培。无土栽培具有不占地或少占地、换茬快、环境清洁、产品无污染和生长好、品质优、色鲜味美等优点,为花卉蔬菜、粮食以及水果生产的工业化、自动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一、实践目的 通过对草莓的无土栽培实践活动,使我们初步掌握无土栽培的技术,懂得利用水培法来确定植物必须矿质元素的原理和矿质元素对植物的生理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二、实践原理 植物根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土壤颗粒主要起着固着作用。根据这一原理,将植物生活所需的无机盐按一定比例配成营养液进行作物的无土栽培。三、实践方法 采用与泥土盆栽草莓相对照试验,盆栽草莓使用一般的菜园土作固着物,施用化肥和农家肥,进行水肥管理。四、实践器材 无土花盆(双层塑料套盆或采用罐头瓶、硬泡沫塑料做定植板也行)、草莓苗、营养液原液、天平、洗净的碎石或蛭石、温度计等。五、 试验与管理 1、试验时间:1997年9月-1998年5月;1998年9月-1999年5月 2、试验地址:校生物园 3、营养液原液:经试验得知,表1为最佳配方。 4、栽培方法:选择无病虫害、植株矮壮、具4-5片叶、顶芽饱满的壮苗,洗净根上泥土后,定植在无土花盆的上盆中,用碎石子或蛭石作固着物,下盆中盛清水,待长出新根后(1周左右)将清水倒掉,换上培养液。 表1 无土栽培草莓营养液原液配方成分名称 含量(MG/L) 硝酸钙 236 硝酸钾 303 磷酸铵 57 硫酸镁 123 三氯化铁 500 硼 酸 1.2 氯化锰 0.725、管理: (1)及时添加营养液。每周补液1-2次。每次50-100ml。进入4月份以后,气温升高、蒸发快,同时正当开花、结果盛期,需肥量大,每2-3天补液1次,并要增加营养液的浓度。一般开花前培养液浓度是原液∶水=1∶9开花后培养液浓度为原液∶水=1.7∶8.3 (2)隔天上午喷水1次,4月开始每天喷水1次,保持相对湿度70-80%。 (3)光照为生物园里的自然光照(注意不要放在直射太阳光下,以免培养液温度升得过高造成根坏死)。 (4)注意及时摘除老叶、匍匐茎。当发现植株下部的叶片呈水平着生,开始发黄、叶柄基部也开始变色时,应立即摘除。匍匐茎消耗养分大,为保证果大质优,发现生在叶片基部的幼嫩线状物——匍匐茎,要及时摘除。 (5)注意病虫害防治。草莓虫害主要有蚜虫和红蜘蛛,可用内吸杀虫剂防治,如甲胺磷、乐果等。病害主要有灰霉病、病毒病等,可用波尔多液、托布津等杀菌剂防治。 (6)注意及时疏蕾垫果。六、观察记录情况 1、根系在2℃时开始活动,在7℃时开始长新根,最适生长温度为15-20℃,高于30℃时停止生长,并有根部变色受害情况,在-8℃时根系受到冻害。 2、地上茎、叶气温在5℃时开始生长,生长最适气温为15-25℃气温过高过低生长都较缓慢,气温高于30℃以上有老叶焦边现象。 3、气温在5℃以上开始花芽分化,花芽分化最适气温在5-15℃之间,开花在10℃以上,开花盛期在15℃左右。 4、培养液pH值在6.5-7最为适宜。 5、开花结果情况见下表表2 无土栽培草莓开花结果记录统计表盆数 盆栽时间 第一花序 第二花序 总果实/株 月/日 叶片数 开花月/日 小花朵数 果实成熟月/日 开花月/日 小花朵数 果实成熟月/日 数量 重(克) 20 9/239/26 4-5 3/234/6 11-17 4/124/27 4/104/21 5-9 4/205/18 9-171 53-257七、结果与体会 1、无土栽培的草莓比盆栽草莓生长速度快、长势好、花芽分化
1、“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研究;2、“双减”背景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3、“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策略研究;4、“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教育的实践探索;5、中小学优化作业设计实践;6、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实践研究;7、中小学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实践研究。
双减政策"五项管理'关于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避免校外办学机构"喧宾夺主'、还学生快乐健康的童年有积极的意义。我们积极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做好课后服务等"五项管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是关于手机管理。经过召开班会、联系家长等形式即时宣传相关的政策规则,告知家长管理好手机,尽快减少学生接触手机的时间。除了学校特殊要求必需用手机完成的安全作业等任务,坚决不给学生部署必需用手机完成的作业。关于学生带手机和电话手表入校园进行了严格的管理。
二关于学生睡眠。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10个小时。即时关切学生睡眠时间,与家长做好沟通,保证学生充足睡眠。程度较弱的学生作业速度很慢的,老师会特殊关于待,部署简单的作业,以保证学生的充足睡眠。
三是关于读物的管理。依照教育部下发的不得推荐或选用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12条负面清单,我们即时清查图书室、办公室、教室等处的书籍,严格依照规则管理。班级成立了图书角,和图书管理员。学生完成各项作业之后,中午时间和延时时间可以借书阅读。关于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数量、梯度等作出明确要求。
四关于作业方面。我们每天严格落实作业时间,作为班主任,每天不仅要负责语文学科,还要协调各科的作业时间,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各科老师在上完课之后就提前部署了家庭作业,每天下午延时时间学生一半以上都能完成一切家庭作业,而且有的疑难题目学生也可以随时在老师指导下解决。各别参加社团的学生和作业速度较慢的学生也能回家后迅速完成。
五是学生体质方面。本学期每周都有三节体育课,每天上午20分钟课间操,下午延时1小时阳光体育活动课,活动形式多样化,眼保健操、集体跑步,做操训练,以及跳绳打球等项目,足以使学生每天运动量达标。
、“双减”背景下区域教育生态建设研究二、“双减”背景下教育评价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三、“双减”背景下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路径研究四、“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研究五、“双减”背景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六、“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策略研究七、“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教育的实践探索八、基于“双减四润”理念的课后服务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九、“五力三心”模式下的“双减”行动研究十、“双减”政策下农村小学生“体验式”课后托管项目的开发与实施
双减论文题目有哪些如下:
在双减背景下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在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这样子的一个策略的研究。
这些题目是可以作为双减政策下的课题研究题目的。并且在双减政策下,各个行业以及学生的学习模式,还有学校的课程教育模式都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的,所以在相关的课题研究就可以按照这些模式去进行研究的,并且实质性的研究方向都是有所不同的。
“双减”的本质不是减,而是给孩子更大的发展空间,要“减”的是学校教师、家长、校外培训机构强加给孩子的不必要、重复的学业负担,减下这些负担是为了孩子更好发展。
“双减”政策落地,国家要解决国家层面的问题、市、县要解决市县层面的问题,学校要解决学校层面的问题。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要解决的是自己在“双减”政策执行最前沿、最基层遇到的问题。所以通过小课题研究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如下:1、没有了“加时”“补谋的“法空”,“题海”式的作业也不再可能了,几手所有无限制占用学生时间,压榨学生精力的做法都行不通了,还能如何提升教学质量。
2、“双减”的本质不是减,而是给孩子更大的发展空间,要“减”的是学校教师、家长、校外培训机构强加给孩子的不必要、重复的学业负担,减下这些负担是为了孩子更好发展。
介绍“双减”政策落地,国家要解决国家层面的问题、市、县要解决市县层面的问题,学校要解决学校层面的问题。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要解决的是自己在“双减”政策执行最前沿、最基层遇到的问题。所以通过小课题研究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这些重大治理理念在《意见》中得到充分体现,为“双减”工作取得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意见还设定了“双减”的总体目标:在校内,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作业将更加科学合理,课后服务将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学习更好,重返学校。
在校外培训方面,要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基本消除各类学科校外培训的混乱,逐步降低校外培训热度。
与双减有关的课题研究题目有以下:一、“双减”背景下区域教育生态建设研究二、“双减”背景下教育评价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三、“双减”背景下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路径研究四、“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研究五、“双减”背景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六、“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策略研究七、“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教育的实践探索八、基于“双减四润”理念的课后服务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九、“五力三心”模式下的“双减”行动研究十、“双减”政策下农村小学生“体验式”课后托管项目的开发与实施
有区别,所谓的人格分裂是指对事物的错误理解,而且往往都是负面的,可是,治疗起来并不比精神分裂容易,甚至更难,因为这是认知上的误区,而精神分裂是瞬发性的,清醒的时候与常人无异,精神分裂无法根治,网上的广告都是人的,而人格分裂通过认知纠正,加上药物作用,双管齐下,3年内应该就会恢复了关于人格分裂的研究报告主要对人格分裂的形成原因以及主要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首先解释了人格分裂的2种主要症状,再通过对这2种主要的分类对人格分裂进行分析,得出人格分裂重要治病因素,分析其危害和预防方法。人格分裂在学名上称为“解离症(Dissociative Disorders)”,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里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Identity)的整体性。人格分裂大致可分为两类:心因性失忆症(Psychogenic Amnesia)和多重人格症。 心理性失忆症: 反应性精神病是指一种在严重或持久的精神创伤下引起的精神障碍。多重人格症(Multiple-personality Disorders):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种或多种非常不同的人格.此类患者行为的差异无法以常人在不同场合,不同角色的不同行为来解释,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人,每个人格有其个别的姓名,记忆,特质及行为方式.通常原来的人格并不知晓另一个人格的存在,而新出现的人格则对原来的人格有相当的了解.新人格的特质通常与原人格特质相当不同,如原人格是害羞,压抑的,新人格可能是开放,外向的。大多数的精神分析认为人格分裂实质是心理过程的分离,一部分行为和经验被单独保持,彼此之间没有交流,后继的人格通常能意识到主体人格的存在,但把它看作为客体(“他”、“她”或“它”),而把自身看作为主体(“我”),当分离尚未全面时,主体人格还有可能意识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但通常把自身看作“我”,而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他”、“她”或“它”。可是,当分离全面进行时,主体人格便会忘却自己的身份,并由后继人格取而代之。此种患者会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我认同和性格状态,各对环境及自体有某种的知觉、关系、想法,各不相同,而存在患者不同时间的表现,而且可以一再完全地控制此患者的行为,而一些属于其他人格的重要个人资料就不会记起来,并非因为药物或一般医学状况的因素影响,在儿童患者,也并非是因幻想导致的。接下来来举例一个多重人格的案例:一个英国的单身母亲Kim Noble是一个很有天赋的画家,但同时她也是一个人格分裂症的患者。她的身体里生活着12个不同的人格,但是她通过这12个不同的人格作画。Abi,Noble的第一人格,喜欢绘制一些美丽的时尚插图;Bonny,Noble的第二人格,喜欢进行色彩性的抽象画创作;Anon,第三人格,喜欢创作黑白反差大的油画,并且常常是清晨进行创作;Dawn,第四人格,喜欢创作带着各种颓废、绝望等负面情绪的抽象画作;Key,第五人格,喜欢创作通过线条和几何图形组成的抽象图案;Judy,第六人格,喜欢画一些黑白格纹的画;Ken,第七人格,喜欢各种颜色的水彩颜料涂制成水纹状的化作;Mimi,第八人格,喜欢绘制一些美丽的风景画;MJ,第九人格,喜欢绘制乱线画……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多重人格的每一个人格具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画是作者情绪的体现,是作者思想世界的一面镜子,不同风格的画作出自同一个人,这是极其少的,除非是这样的多重人格的存在。在现代的影视作品中也存在大量关于人格分裂的电影,如《Tokyo boys》、《Identity》、《Hide and seek》等。多数的影片都是强化了多重人格的特征,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格分裂症状并不那么明显,而电影编剧已经小说作家等为了使故事精彩通常都强化了多重人格的表现,容易给予人们误导,但是个人相信人格分裂是存在的,证明只是时间的问题。多数的研究证明人格分裂产生的原因和一下几个方面有关: ① 不正当教育:特别是幼年以及儿童时期父母的不正当教育对后期人格分裂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父母的教育是促使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不正当的教育导致孩子在人格形成方面产生障碍是促使早起人格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 长期矛盾:长期生活在矛盾之中会使主格与各个人格之间的矛盾激化发展,从而使所有人格毁灭,也就是死亡或是紊乱(实际意义的疯子)。 ③ 强烈的精神刺激:因为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导致患者心理无法承受故而自我逃避,产生新的人格面对社会和人生。人格分裂是一个非常广泛的人类精神症状。在世界当代人中,有不少部分都有轻微的人格分裂。典型的如突然的大喜、大怒。经常性的感到无聊,郁闷。都是轻微人格分裂的症状的表现。现代人们经历的高压力生活,高压力学习和高压力工作以及世界集体化、合作化、知识爆炸化导致越来越与降低个人的作用,都会使部分人或多或少的在某时某刻产生人格分裂的想法。当然,这些现象是无法避免的,就如社会的发展有其两面性一样。大部分轻微或着轻微以下的患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可以自行治愈的。不过,同其他精神病一样,这种精神病发展到一定程度了也不好。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
《传统本体论纲要》,哲学研究,1994年第3期《行为、心理中的编辑系统关系》,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1期《分裂的智慧》,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3期《个体语义论》,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4期《日常哲学引论》,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1期《学术孤独与宗教关怀》,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2期《道教人格简论》,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2期《论神格》,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泛道教人格的历史模型》,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论藏区宗教的社会价值》,西藏研究,2001年第2期《道教人格的社会选择》,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3期《葛洪〈自叙〉:一个“内圣外王”的人格分裂文本》,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4期《葛洪——由儒向道的心理历程》,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4期《人口史背景中的道教》,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6期《道教的政治情结》,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道:社会行为的宗教表象》,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4期
理论上有区别的,但是治疗和评估时有部分重叠。人格分裂是人格障碍的一种属心理正常但不健康,如果人格分裂伴有幻听等精神异常症状时,就是精神病了。一般是指多重人格。 精神分裂是病理性的属心理异常,是思维、行为、情感的不连续和错乱。
一般不知道,一些知道的也很难自己控制诊断人格障碍者为分裂型需符合下述项目中的三项:①奇异的信念和想法,或与文化背景不一致的行为,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②奇怪的、反常的或特别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不符合习俗或目的不明确。③怪异言语,如离题,用词不妥,繁简失当,表达意思不清楚;④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⑤对人冷淡,甚至对家族亲人也冷淡,缺少对他人的温暖与体贴;⑥表情淡漠,也缺乏强烈或生动的情感;⑦几乎是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主要亲属外无亲密朋友或知己。 其表现往往在儿童期就开始显露,至少也应该在青年期开始显著。如果成年以前没有任何人格障碍的特征或证据,就不能诊断为人格障碍(成年以后才开始出现的人格上的病态称为人格改变)。此外,由于年龄愈小,人格的可塑性愈大,故18岁以前不诊断为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形成一般与人的早期心理发展有很大关系。人类个体出生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独立,需要父母亲的照顾,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占重要地位,儿童就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建立自己的早期人格的。在成长过程中,尽管每个儿童不免要受到一些指责,但只要他感觉到周围有人爱他,就不会产生心理上的偏差。但如果终日不断被骂、被批评,得不到父母的爱,儿童就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更进一步,如果父母对子女不公正,就会使儿童是非观念不稳定,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敌对情绪,有些儿童因此而分离、独立、逃避与父母身体和情感的接触,进而逃避与其他人和事物的接触,这样就极易形成分裂样人格。
1. 改善裂解选择性对相同的裂解原料而言,在相同工艺设计的装置中,乙烯收率提高1%,则乙烯生产能耗大约相应降低1%。因此,改善裂解选择性,提高乙烯收率是决定乙烯装置能耗的最基本因素。通过裂解选择性的改善,不仅达到节能的效果,而且相应减少裂解原料消耗,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起到十分明显的作用。(1)采用新型裂解炉。新型裂解炉均采用高温-短停留时间与低烃分压的设计。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裂解炉的停留时间在0.4s左右,相应石脑油裂解温度控制在800-810℃,轻柴油裂解温度控制在780-790℃。近年来,新型裂解炉的停留时间缩短到0。2s左右,并且出现低于0.1s的毫秒裂解技术,相应石脑油裂解温度提高到840℃以上,毫秒炉达890℃;轻柴油裂解温度提高到820℃以上,毫秒炉达870℃。由于停留时间大幅度缩短,毫秒炉裂解产品的乙烯收率大幅度提高。对丁烷和馏分油而言,与0.3-0.4s停留时间的裂解过程相比,毫秒炉裂解过程可使乙烯收率提高10%-15%。 (2)选择优质的裂解原料。在相同工艺技术水平的前提下,乙烯收率主要取决于裂解原料的性质,不同裂解原料,其综合能耗相差较大。裂解原料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乙烯生产的能耗水平。通过适当调整裂解原料配置结构,优化炼油加工方案,增加优质乙烯原料如正构烷烃含量高的石脑油等供应,改善原料结构和整体品质,在提高乙烯收率的同时,达到节能降耗的目标。(3)优化工艺操作条件。通过优化裂解炉工艺操作条件,不仅能使原料消耗大幅度降低,也能够使乙烯生产能耗明显下降。不同的裂解原料对应于不同的炉型具有不同的最佳工艺操作条件。对于一定性质的裂解原料与特定的炉型来说,在满足目标运转周期和产品收率的前提下,都有其最适宜的裂解温度、进料量与汽烃比。如果裂解原料性质与原设计差别不大,裂解炉最优化的工艺操作条件可以参照设计值。反之,则需要利用SPYRO软件或裂解试验装置对原料重新评价,以确定最佳的工艺操作条件。2 延长裂解炉运行周期(1)优化原料结构与工艺条件。裂解原料组成与性质是影响裂解炉运行周期的重要因素。一般含氢量高、低芳烃含量的原料具有良好的裂解性能,是裂解炉长周期运行的必要条件。对不饱和烃含量较高的原料进行加氢处理,是提高油品质量的有效途径。当裂解原料一定时,工艺条件是影响裂解炉运行周期的主要因素。低烃分压、短停留时间和低裂解温度有利于延长裂解炉运行周期。但考虑到烯烃收率与蒸汽消耗,需要对裂解深度与汽烃比控制加以优化。(2)采用在线烧焦。裂解炉在线烧焦是在炉管蒸汽-空气烧焦结束后,继续对废热锅炉实施烧焦。与传统的烧焦方式相比,在线烧焦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裂解炉没有升降温过程,可以延长炉管的使用寿命,并可节省裂解炉升降温过程中燃料与稀释蒸汽的消耗;二是由于在线烧焦,裂解炉离线时间短,可以提高开工率,并可增加乙烯与超高压蒸汽的产量。目前BASF在线烧焦程序已在国内外乙烯裂解炉上成功应用了多年,事实证明,采用在线烧焦可大大减少废热锅炉的机械清焦次数,有效地降低乙烯装置的能耗。
石油化工的范畴以石油及天然气生产的化学品品种极多、范围极广。石油化工原料主要为来自石油炼制过程产生的各种石油馏分和炼厂气,以及油田气、天然气等。石油馏分(主要是轻质油)通过烃类裂解、裂解气分离可制取乙烯、丙烯、丁二烯等烯烃和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烃,芳烃亦可来自石油轻馏分的催化重整。石油轻馏分和天然气经蒸汽转化、重油经部分氧化可制取合成气,进而生产合成氨、合成甲醇等。从烯烃出发,可生产各种醇、酮、醛、酸类及环氧化合物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述烯烃、芳烃经加工可生产包括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高分子产品及一系列制品,如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学品,因此石油化工的范畴已扩大到高分子化工和精细化工的大部分领域。石油化工生产,一般与石油炼制或天然气加工结合,相互提供原料、副产品或半成品,以提高经济效益(见石油化工联合企业)。 编辑本段石油化工的作用 1.石油化工是能源的主要供应者石油化工,主要指石油炼制生产的汽油、煤油、柴油、重油以及天然气是当前主要能源的主要供应 石油者。我国1995年生产了燃料油为8千万吨。目前,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约占总能耗量60%;我国因煤炭使用量大,石油的消费量不到20%。石油化工提供的能源主要作汽车、拖拉机、飞机、轮船、锅炉的燃料,少量用作民用燃料。能源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石油化工约消耗总能源的8.5%,应不断降低能源消费量。 2.石油化工是材料工业的支柱之一金属、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合成材料,被称为三大材料。全世界石油化工提供的高分子合成材料目前产量约1.45亿吨,1996年,我国已超过800万吨。除合成材料外,石油化工还提供了绝大多数的有机化工原料,在属于化工领域的范畴内,除化学矿物提供的化工产品外,石油化工生产的原料,在各个部门大显身手。 3.石油化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石化工业提供的氮肥占化肥总量的80%,农用塑料薄膜的推广使用,加上农药的合理使用以及大量农业机械所需各类燃料,形成了石化工业支援农业的主力军。 4.各工业部门离不开石化产品现代交通工业的发展与燃料供应息息相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燃料, 就没有现代交通工业。金属加工、各类机械毫无例外需要各类润滑材料及其它配套材料,消耗了大量石化产品。全世界润滑油脂产量约2千万吨,我国约180万吨。建材工业是石化产品的新领域,如塑料关材、门窗、铺地材料、涂料被称为化学建材。轻工、纺织工业是石化产品的传统用户,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无不有石化产品的身影。当前,高速发展的电子工业以及诸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对石化产品, 尤其是以石化产品为原料生产的精细化工产品提出了新要求,这对发展石化工业是个巨大的促进。 5.石化工业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各行的支持 石油化工国内外的石化企业都是集中建设一批生产装置,形成大型石化工业区。在区内,炼油装置为“龙头”,为石化装置提供裂解原料,如轻油、柴油,并生产石化产品;裂解装置生产乙烯、丙烯、苯、二甲苯等石化基本原料;根据需求建设以上述原料为主生产合成材料和有机原料的系列生产装置,其产品、原料有一定比例关系。如要求年产30万吨乙烯,粗略计算,约需裂解原料120万吨, 对应炼油厂加工能力约250万吨,可配套生产合成材料和基本有机原料80 ~ 90万吨。由此可见, 建设石化工业区要投入大量资金,厂区选址适当,不但要保证原料和产品的运输,而且要有充分的电力、水供应及其他配套的基础工程设施。各生产装置需要大量标准、定性的机械、设备、仪表、管道和非定型专用设备。 制造机械设备涉及材料品种多,要求各异,有些重点设备高速超过50米,单件重几百吨;有的要求耐热1000°C,有的要求耐冷 - 150°C。有些关键设备需在国际市场采购。所有这些都需要冶金、电力、机械、仪表、建筑、环保各行业支持。 石化行业是个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方法和生产工艺的确定,关键设备的选型、选用、制造等一系列技术,都要求由专有或独特的技术标准所规定, 如从国外引进,要支付专利或技术诀窍使用费。因此,只有加强基础学科,尤其是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催化、化学工程、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加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使之掌握和采用先进科研成果,再配合相关的工程技术,石化工业才有可能不断发展,登上新台阶。 编辑本段石油化工的发展石油化工的发展与石油炼制工业、以煤为基本原料生产化工产品和三大合成材料的发展有关。石油炼制起 石油炼制源于19 世纪20年代。20世纪20年代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带动了汽油生产。为扩大汽油产量,以生产汽油为目的热裂化工艺开发成功,随后,40年代催化裂化工艺开发成功,加上其他加工工艺的开发,形成了现代石油炼制工艺。为了利用石油炼制副产品的气体,1920年开始以丙烯生产异丙醇,这被认为是第一个石油化工产品。20世纪50年代,在裂化技术基础上开发了以制取乙烯为主要目的的烃类水蒸汽高温裂解 简称裂解)技术,裂解工艺的发展为发展石油化工提供了大量原料。同时,一些原来以煤为基本原料(通过电石、煤焦油)生产的产品陆续改由石油为基本原料,如氯乙烯等。在20世纪30年代,高分子合成材料大量问世。按工业生产时间排序为:1931年为氯丁橡胶和聚氯乙烯,1933年为高压法聚乙烯,1935年为丁腈橡胶和聚苯乙烯,1937年为丁苯橡胶,1939年为尼龙6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石油化工技术继续快速发展,1950年开发了腈纶, 1953年开发了涤纶,1957年开发了聚丙烯。 编辑本段石油化工高速发展的原因是有大量廉价的原料供应(50 ~ 60年代,原油每吨约15美元);有可靠的、有发展潜力的生产技术;产品应用广泛,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原料、技术、应用三个因素的综合,实现了由煤化工向石油化工的转换,完成了化学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20世纪70年代以后,原油价格上涨(1996年每吨约170美元),石油化工发展速度下降,新工艺开发趋缓, 并向着采用新技术,节能,优化生产操作,综合利用原料,向下游产品延伸等方向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大力建立石化工业,使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下降。1996年,全世界原油加工能力为38亿吨,生产化工产品用油约占总量的10%。 编辑本段石油化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石油化工是近代发达国家的重要基干工业由石油和天然气出发,生产出一系列中间体、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洗涤剂、溶剂、涂料、农药、染料、医药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重要产品。80年代,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化学工业的产值,一般占国民生产总值 6%~7%,占工业总产值7%~10%;而石油化工产品销售额约占全部化工产品的45%,其比例是很大的。 石油化工2石油化工是能源的主要供应者石油炼制生产的汽油、煤油、柴油、重油以及天然气是当前主要能源的主要供应者。我国1995年生产了燃料油为8千万吨。目前,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约占总能耗量60%;我国因煤炭使用量大,石油的消费量不到20%。石油化工提供的能源主要作汽车、拖拉机、飞机、轮船、锅炉的燃料,少量用作民用燃料。能源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石油化工约消耗总能源的8.5%,应不断降低能源消费量。 石油化工是材料工业的支柱之一金属、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合成材料,被称为三大材料。全世界石油化工提供的高分子合成材料目前产量约1.45亿吨,1996年,我国已超过800万吨。除合成材料外,石油化工还提供了绝大多数的有机化工原料,在属于化工领域的范畴内,除化学矿物提供的化工产品外,石油化工生产的原料,在各个部门大显身手。 石油化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石化工业提供的氮肥占化肥总量的80%,农用塑料薄膜的推广使用,加上农药的合理使用以及大量农业机械所需各类燃料,形成了石化工业支援农业的主力军。 石油化工可创造较高经济效益。以美国为例,以50亿美元的石油、天然气原料,可生产100亿美元的烯烃、苯等基础石油化学品,进一步加工得240亿美元的有机中间产品(包括聚合物),最后转化为400亿美元的最终产品。当然,原料加工深度越深,产品越精细,一般来说成本也相应增加。 编辑本段世界石油化工1970年,美国石油化学工业产品,已有约3000种。资本主义国家所建生产厂已约1000个。国际上常用乙烯和几种重要产品的产量来衡量石油化工发展水平。乙烯的生产,大多采用烃类高温裂解方法。一套典型乙烯装置,年产乙烯一般为300~450kt,并联产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乙烯及联产品收率因裂解原料而异。目前,这类装置已是石油化工联合企业的核心。 70年代以前,世界石油化工的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国。1973年后世界原油价格不断上涨,1983年以来又趋下跌,价格大起大落,使石油化工企业者对原料稳定、持久供应产生忧虑。发达国家改革生产结构,调整设备开工率,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产油国近年则在大力发展石油化工。80年代,世界乙烯生产能力的分布已发生变化,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如将东欧国家的乙烯生产能力计算在内,则这些新兴石油化工生产地区的乙烯生产能力,约占世界乙烯总生产能力的四分之一。 1958年,世界乙烯生产能力达到49Mt(不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其中新增乙烯生产能力约3.3Mt,约1/3建在非洲和中东地区,1/3建在拉美和东欧;传统石油化工生产地区,只新增生产能力800kt,且今后五年内,计划也很少新建乙烯装置,主要是进行现有装置的技术改造。 编辑本段中国石油化工起始于50年代,70年代以后发展较快,建立了一系列大型石油化工厂及一批大型氮肥厂等,乙烯及三大合成材料有了较大增长。 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20%,因而对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石油化工行业包括石油石化和化工两个大部分,这两大部分在2006年都保持了较快地增长。如果把这两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2006年石油化工累计实现的利润达到了4345亿,增长达到了17.9%,增量达到了658亿元,在整个规模以上工业新增利润中占到17%左右。 石油化工32007年前三季度全行业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38211亿元,同比增长20.2%。重点跟踪的65种大宗石油和化工产品中,产量较2006年同期增长的有62种,占95.4%,其中增幅在10%以上的有47种,占72.3%,天然气、电石、纯苯、甲醇、轮胎外胎等产品产量呈较快增长态势。 原油及加工制品平稳增长。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原油生产较为平缓,天然气产量则增长较快。2007年1~9月累计生产原油13992.6万吨,同比增长1.4%;天然气累计产量为501.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8%。原油加工量24289.1万吨,同比增长7.0%。汽、煤、柴油产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累计生产汽油4475.9万吨,同比增长8.5%;生产煤油867万吨,同比增长17.4%;生产柴油9175.1万吨,同比增长6.1%。 农化产品生产供应正常。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农用化学品生产也呈现比较强的季节性。化肥(折纯)2007年1~9月累计产量为4310.5万吨,同比增长13.8%,其中氮肥3144.7万吨,同比增长12.2%。2007年前三季度,农药原药累计产量为127.4万吨,同比增长20.6%,杀虫剂、除草剂产量增幅分别为10.7%和33.3%,农药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杀虫剂占农药的比例已下降到37.1%。 展望 以石油和天然气原料为基础的石油化学工业,虽然在70年代经历两次价格上涨的冲击,但由于石油化工已建立起整套技术体系,产品应用已深入国防、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各领域,市场需要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正在迅速扩大,所以今后石油化工仍将得到继续发展。80年代,世界石油化工所耗石油量仅为世界原油总产量的8.4%,所耗天然气为天然气总产量10%,更由于从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化工品可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故石油化工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前景。为了适应近年原料价格波动,石油化工企业正在采取多种措施。例如,生产乙烯的原料多样化,使烃类裂解装置具有适应多种原料的灵活性;石油化工和炼油的整体化结合更为密切,以便于利用各种原料;工艺技术的改进和新催化剂的采用,提高产品收率,降低生产过程的能耗及原料消耗;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精细化工,开发具有特殊性能、技术密集型新产品、新材料,以提高经济效益,并对石油化工生产环境污染进行防治等。 编辑本段石油化工专业石油化工专业是伴随着中国的石油化工的发展同时产生的化工学习专业课程,目的是培养石油化工人才,石油化工专业技术专业人才,一般各大理工科院校都设有此专业,该专业主要课程涉及:计算机应用、英语、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分析、 化工原理、石油加工工程系、化工节能、化工设备、化工安全与环保、精细化工,质量管理。 就业方向:石油、化工、医药、食品等企业生产操作与管理。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主要课程:计算机应用、英语、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化工分析、电化学分析、光学分析、常规仪器分析、化工安全与环保。 就业方向: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医药、食品企业和环保部门从事化验分析操作与管理。 编辑本段现代以石油化工为基础的三大合成材料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