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 二 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的成因 [原文]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后人称王右丞。他的诗清而弥腴,淡而自远,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山水田园诗清逸明秀,意境深远。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的主要特色一是“画意”,一是“禅意”。 “画意”即“诗中有画”,读王维的诗,头脑中能够闪现出一幅幅优美静谧的图画。这图画清丽、淡雅,虽着墨不多,却美丽而有韵味。王维诗歌的这一特色与他“好静、清新、恬适”的审美理想和高超深厚的艺术修养有关。王维创造山水田园诗的时候,能够把大自然的美丽和他自身和谐宁静的心境融合在一起并描述出来,使人感受一种自然的静态美。王维兼诗人、画家、音乐家于一身,他能够把画家的眼睛捕捉到的美景和音乐家的耳朵悉听到的优美旋律都融到他的诗中,使他的诗同时具有优美图画的静态美和音乐艺术的动感美。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 蘅唐退士选编,吴兆基编译 《唐诗三百首》 长城出版社 1999年第一版 [2] 朱起予 《王维隐逸趣尚论》 江海学刊 1990年第二期 [3] 吴绍礼 《王维田园诗新探》 人大复印资料 1995年7月刊 [4] 陈小玲 《王维后期山水田园诗诗境说略》 黄冈师专学报 1995年2月刊 [5] 史少青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从〈辋川集〉看王维后期的人生观》 思茅师专学报 1993年2月刊 [6] 王 波 《试谈佛教思想对王维诗歌意境的影响》 人大复印资料 1993年10月刊 [7]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2003重印)
诗中有画、形与神、和谐、天赋才人 王维是我国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在诸多艺术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的艺术天才,其诗中洋溢而出的诗情画意,一向为后世学者而津津乐道。宋代大家苏轼更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之论。但令人遗憾的是,东坡虽提出王维诗“诗中有画”之评语,却无具体之解释,是故后世学者在分析“诗中有画”涵义时往往异议纷呈,莫衷一是。本文拟从艺术创作中形与神的统一和创作主体的个性修为方面来探讨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风貌。 一、形与神的和谐 我国的古典艺术,尤其是诗与画,从来都把“传神”作为美的最高典范,与西方艺术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模拟相比较,中国的古典艺术则更注重思想感情的表现,注重形与神的和谐统一。“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得形易而得神难,一个诗人,如果仅仅把他的诗写得逼真如画,这算不上艺术的最高境界,而必须在这“画”中,饱含着人的气质、风格、意趣,融诗情画意之美,兼情景交融之妙,达到意境两浑,物我化一的艺术境界,方可称为上品。因此,苏轼评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征,具有很深的内涵,甚至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位天才艺术家对另一位天才艺术家艺术心灵的感悟,是“妙处难与君说”的悠然心汇。事实亦如此,“诗中有画”的艺术创作方法并非王维诗歌所独有,凡是比较生动逼真地描绘出自然景物,使人产生视觉想象的诗,都会充满画意,而东坡独独以此语来评价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一方面是为了强调王维诗歌中的画意最浓,他诗作中的画意,不仅有形似,而且富有神韵和气象,更能体现出创作者的精神气质和个性修为。王维诗中的图画,同晋宋和齐梁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谢眺以形似取胜而未完全达到神似境界的作品比较起来,就多了最能感发人心的神韵和气象。他笔下的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亦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盎然,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冷静观察、思索之后的一种自然回归的心态。 其实,我们对一位诗人及其作品风格的关照,离不开作者的经历和思想感情。王维因早年仕途蹭蹬,爱妻早亡以及安史之乱的惊魂甫定,都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创巨痛,再加上玄宗、肃宗时奸臣弄权,朝政日非,这一切都对王维这样一个有正义感而又带有较大软弱性的仕人来说,不啻是一大人生考验,“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出于对黑暗政治的忧惧心理,以及佛老无欲无为思想的影响,他采取了一种圆通混世、全身避祸的生活方式,白天上朝为官“退朝以后,焚香独作,以禅诵为事”(《旧唐书?本传》)。他购置了南朝谢灵运在终南山的蓝田辋川别墅,与好友裴迪、崔兴宗等人“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本传)。这些惨淡的人生境遇,最终形成了诗人王维在生活上的那种清静闲适的心境和思想上爱道习佛的心理过程,以及在创作上追求回归自然本真的审美情趣。大自然是美的,尤其对官场生活已深感厌倦了的王维,投入到它的怀抱里,物我交汇之际,自然产生了与造物同为一体的新鲜感受,他在静美又充满禅意的山光水色中发现了自我,因而他要以极大的热情去模山范水,讴歌自然,再加上他诸艺皆工审美趣味极高,因而写起山水诗来就会比一般的诗人更有条件去挖掘自然美,表现自然美,也使得诗人那充满灵性的心理世界和浑厚的艺术功力,得以在其笔下复活。带有绘画艺术风神的《辋川集》二十首,便是诗人这一时期心灵的折射。 《辋川集》总的结构,在于对山水景色之描绘,抒发诗人在隐居生活中的欢乐闲适或孤寂苦闷,寄寓了诗人静观万物或参禅悟道过程中的某种妙悟,每首小诗都是一个独立的画面,合起来又是一幅和谐的辋川全景,其境界有如陶渊明之桃源胜境,柳宗元之愚溪佳地。诗人采用篇幅短小的五言绝句形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的“通景画”,这里没有官场上的污淖,没有世俗的尔虞我诈,有的只是宁静和平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禅境画意入诗情》,载《南京师院学报》1983年第一期)。 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中邈无人迹的空山,古木参天的深林,重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而若有若无,不知从何处传来的人语声,更有“鸟鸣山更幽”的神秘。而那束冷淡的阳光艰难地透过密林的重重遮挡斜射进来,洒落在斑驳的青苔上,则愈发使人感到密林的幽暗。这样的境界,这样的写法,显示了摩诘写景的惊人才能。明代李东阳评此诗曰: “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王摩诘‘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为俗人言。”(《麓堂诗话》),清人李瑛在其《诗法易简录》中亦有评价:“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严沧浪所谓‘玲珑剔透’者,应推此种”。诗人以画意作诗,用声色光态锤炼诗语等诸多意象特征,使诗境画境各自获得了超越自身的发展,达到诗趣,画趣的交融统一。诗中创造幽深空寂的境界,究竟要说明什么呢?陈允杏先生指出,这是“极力强调自然现象不过是瞬息即逝的幻觉,即禅宗最为尊奉的《金刚般若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从艺术的鉴赏角度来看,诗的妙处是诗人对禅意的解读,深藏于自然景物的画面之中,禅宗要义在于当下妙悟,而本诗表现禅意却不着痕迹,大相无形,正是臻于禅趣之境的上乘佳作。 次读《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中描写在远离人境的竹林深处,诗人所感受到的自然乐趣。诗人孑然一身,在幽篁深处,尽情地抚琴、长啸。在这幽静的竹林里,无人知道诗人的存在,只有天上的明月,将它皎洁的光辉,透过竹叶射进来,洒落在诗人身上,给予诗人深情的慰籍。这超然的境界,正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中诸多意象——幽篁、深林、明月,经过诗人精巧的布局,与人物的活动——独坐、弹琴、长啸有机地融合起来,表现出诗人超然物外,潇洒绝尘,悠然自得的情怀。“独坐”反衬了人世的冷漠,“明月来相照”又写出了诗人与自然身心交融,化而为一。这就启示我们,要摆脱尘忧俗虑,净化心灵,进入佛教所宣扬的“心空之境”,只能到清静幽美的大自然中去寻求,诗中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又尽显在笔墨之外了。 被明人胡应麟誉为“入禅”之作的《辛夷坞》和《鸟鸣涧》在创造清幽绝俗意境的天然浑成方面,最能代表王维诗歌的艺术风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诗人将辛夷花置于一个山深人寂的环境之中,写它开时即热烈奔放,山野一片火红,落时则飘然而榭,毫不婉惜。辛夷花自开自败,顺应着自然的本性,自满自足,无人欣赏也不求人欣赏。这绝无人迹、亘古寂静的涧户,正是诗人以“空寂”的禅心关照世界的意象,他告诉我们自然宇宙虽有色而实空,虽动而常静的佛禅义理,虽小篇之作,却内蕴恒实,难怪胡应麟读之有“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之感。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春野空旷,万籁无声,亭亭桂树,徐徐落花。忽然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幽柔的清光洒满山林;月色惊动了山鸟,音回空谷,诗人以轻柔的笔触,清淡的色调,表现了江南云溪春夜的幽静的意境,抒写出他的一颗诗心,对大自然的细致体验。小诗仿佛是一幅水墨画,清新淡雅,又宛如一首小夜曲,恬静幽美。“人闲”二字,点明了诗人的心境,是全篇之诗眼。 二、无可比拟的天赋才人 从个体艺术修养来看,王维是有唐一代的全能艺术家,其文学创作在当时就赢得了“天下文宗”的美誉。在音乐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进士及第授大乐丞便是一证。除此而外,其绘画艺术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也卓然独步。明末莫是龙、董其昌称其为南宗绘画之祖,开中国水墨渲染写意画之先河,其绘画创作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讲求神韵,董其昌在其《画眼》中论之曰:“右丞山水入神品,昔人所评,云峰石色,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唐代一人而已。”观王维之画意,与其学识、风度、修养有极密切的关系,是故王维的山水画,于泼墨写意之间,参自然造化之神韵,穷山水灵秀之妙趣,而更为难得的是,王维还精通画理,史籍记载他有画论三篇遗世,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创作山水画之旨要。因而,王维在其诗歌创作上,常常能够有意识地吸收一些绘画的技法,以画理入诗,创造出一种与水墨丹青相和谐的情趣韵味,融诗情画意之美,兼情景交融之妙,使画理与诗情达到完美的统一。 我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习称“经营位置”被誉为“画之总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经营位置是要求画家善于把诸多画面形象,经过妥善合理的安排,组成一个整体来创造意境,是绘画上的至难之法。王维深谙这一画理,进而将其融于诗作中,熔画理与诗情于一炉,使诗中的景物,情境都自然熨帖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情景相符的画面,达到诗趣画趣的交融统一,如他的《山居秋螟》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景物空山、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竹林、荷花、渔舟等,诸多意象,又比较分散,如何布局?这里诗人匠心独运,巧妙经营,他以空山为背景,以夜幕为色调,描绘了一幅秋日夜晚,雨后月明的山间秋夜图,诗中的景物有远有近,有色有声,有光有态,整幅画面呈现出远近交错,动静配置,声色一体,疏淡有致的艺术效果,读来令人“意清理惬”(《河岳英灵集》),诗的尾联,道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于景物描写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次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氵爰。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苍翠的山色,渡头里的落日,墟里孤烟,同潺潺作响的山泉,在晚风中飘荡的蝉声,和谐有层次地组合成一幅有色彩、音响、动态的天然绝妙的图画。而且,画中有人物,有诗人和裴迪这两位年龄和个性不同的隐士,倚杖、临风、醉酒、狂歌种种动态。山村风光,鲜明在目,田园隐士,栩栩传神,风光人物相映成趣,不仅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也使诗篇洋溢出浓郁的生活情趣,抒写了诗人的隐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画出了一幅绝妙的“高士秋趣图”。 再读他早年创作的边塞诗《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诗中描绘了塞外的荒凉景象,塞上的战争风云,以及诗人的悲凉心态,而被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的颈联,便是诗画交融的绝响。作为一幅画面,大漠的颜色是单调的,它的边缘,不过是一条横贯画面的地平线,但深谙画理的诗人,捕捉住了这幅画面的基本线条,加上“孤烟直”这一“竖”与之相破相生,使得这一平面上的环境顿时有了立体的感觉,再加上富有魅力的曲线长河,与弧线构成的圆形落日,从而通俗自然而又劲拔真切地勾画出了塞外风光的苍茫、孤寂、奇丽和壮阔。这一联中的两个表现线条艺术的形容词“直”与“圆”,是似俗而实巧的一对诗眼,有如天仙化人,绝无尘想,正是画家的点睛之笔。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风貌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诗人人格、气质的综合体现,是其学际天人的艺术功力的自然渲泄,苏东坡对王维推崇备至的背后,体现出他对一位诗人全能素质的要求,正如他在《文与可画墨竹展风赞》中所言:“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诗画本同源,而王维则更能将其对绘画艺术的深切体验与对人生、自然的感悟融为一体,注入诗中,拓展了诗艺的发展空间,形神兼俱,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摘 要: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之一,水意象在某些方面的涵义具有约定性,水象征时间的流逝是最具约定性的一个涵义,除此之外,诗人不同的个体特征和境遇又使之产生了情感意蕴、隐逸意蕴等。本文仅就杜牧诗歌中水意象的丰富意蕴加以论述分析。 关键词:杜牧诗歌 水 意象 意蕴 “意象”一词,就其渊源来说,最早出现于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运照之匠,窥意象而远近,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就其美学范畴来讲,“意象”指人的主观情感与外在物象的统一。它有两个层级:一是文人艺术家个人触景生情或移情于景而产生的意象,有非稳定性;二是固定的客观物象积淀了人类、民族、群体类似的心理情感,这类意象内涵较为稳定,有约定性。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异彩纷呈,水是众多意象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水”以它独有的审美艺术特征吸引着历代文人,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便是其中一位钟情于水的诗人。杜牧诗歌中写水的篇目很多,呈现的意蕴丰富,既有约定的、稳定的内涵,又有一些表达诗人独特情感和思想的意蕴。 一、“水”意象象征时间的流逝 “水”的这一意蕴是在一个民族群体的思维方式、创作习惯、接受惯例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并不断地沿袭、接受。水流动不息,似时间绵延不绝;水一去不复返,似时间不可逆转,时间如逝水,流动不息,变化不止。 水象征时间流逝在杜牧诗歌中大致分为三类: 1. 象征事物的盛衰变化。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金谷园》)此诗借金谷园的兴废抒发了今昔盛衰之感。金谷园是西晋富豪石崇所建的别墅园林,金谷园昔日的繁华如今已随时间流水而逝。“流水无情草自春”,时间和流水不管人间悲欢、世事沧桑,依旧流逝,在它荡涤之下,权威富贵短暂易逝。“芝盖不来云杳杳,仙舟何处水潺潺。”(《洛阳长句二首其一》)写中唐藩镇割据,皇帝不再巡幸几度遭到破坏的洛阳,东都昔日的繁荣随潺潺流水而逝,作者由东都表面的荣谢透视到盛衰本质,揭示晚唐社会不可逆转的没落。 2. 见证时移世易,时代变迁。 “潋艳倪塘水,叉牙出骨须。”(《台城曲二首》其二) 此诗写隋军将领王颁入陈国都城,在水光潋滟的倪塘附近掘陈武帝墓报仇的情景,陈亡隋兴,朝代更迭,不变的只有仍旧潋滟、曾经见证过历史的倪塘水。 3. 象征时间和生命的不可逆转。 “谁为驻东流,年年常在手。”《惜春》 杜牧以东流之水喻消逝的时光,流水东去,时间流逝,人生苦短,有谁能够将时光握在自己手中去干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呢? 二、水意象的情感象征 杜牧诗歌中写水之处多写情感,但诗人一般不明指,水似乎只是自然景色之一,但读者若仔细品味,不难在“水”中领略到绵绵情意。 1. 抒发思乡之情。 “鸣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题齐安城楼》)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南陵道中》) 以上两首诗皆为诗人抒发思乡之情的作品。前一首作于杜牧任黄州刺史之时,诗人登上黄冈城楼看见夕阳就要落向水波潋潋的江中寒洲,顿生思家念园之情。后一首的漫漫江水是初秋景物,但它何尝不是“客心孤迥”的诗人对故乡家园、对妻儿的悠悠思念呢? 2. 抒发念远怀人之情。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去夏疏雨余,同倚朱栏语。当日楼下水,今日到何处。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 “雪溺前溪水,啼声已绕潭。梅衰未减态,春嫩不减寒。迹去梦一觉,年来事百般。闻君亦多感,何处倚栏杆。”(《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员外》) “云阔烟深树,江澄水浴就秋。美人何处在,明月万山头。”(《有寄》) 《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七绝主要是写他对扬州友人韩绰的忆念。缪钺《杜牧年谱》:“杜牧于唐大和七年(833)到扬州淮南节度使莫府中掌书记,大和九年(835)离去,两年多的扬州生活,在他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离开后,他多次忆起这段难忘的经历”。水既为南方秋季自然景物,又象征着忆念之情,“迢迢”写流水之悠长,衬托情感的深度,极写忆念之强烈。 其后三首均是利用水意象来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3. 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此诗为作者借古讽今之作,曲折的影射了晚唐统治阶级不顾社稷危亡和人民疾苦仍醉生梦死的没落现象,秋水寒凉,犹如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4. 抒发人生苦短,事业难成的忧郁之情。 诗人的生命叹息和忧郁之情来源于水意象的时间意蕴。生命消逝,事业受挫,睹水生悲,忧从中来。 “弄溪终日到黄昏,照数秋来白发根。何物赖君千遍洗,笔头尘土渐无痕。”(《池州清溪》)年逾不惑的诗人于清溪之中检点华发,借清溪之水抒发自己的迟暮之感,颇带几丝伤感,几缕悲音。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汉江》) “溶溶漾漾”的江水年年绿,人却岁岁老,水的永恒与生命的短暂作对照,由自然之景引发人生易老的感慨。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兰溪》)“三守僻左,七换星霜”,内心“拘挛莫伸,抑郁难诉”(樊川文集卷十六《上吏部高尚书状》)的诗人看见春尽仍碧清的兰溪水便不禁感叹屈原命运,同时也寄寓了自身怀才不遇、远贬江郡之叹。 上述以水写情的诗句有三个特点:一是以水的流动来暗示情感的涌现,源源不断,喻愁之多;二是以水的长度、深度来写情之深之悠长;三是“水”意象表面上为景色点染,实则以水沟通心中的愁绪,以通感的修辞方式表示情深意切。 三、“水”意象的隐逸象征 “水”意象往往还因姿态无拘无束,流动自由而被作为悠闲、淡泊心境的对应体。如“草色连云人去往,水纹如彀燕差池。”《江上偶见绝句》。“水接西江天外声,小斋松影拂云平。”《题元处士高亭》,均突现了诗人旷远超然、闲适的心境。也正因此,水在古代诗歌中还有“在野”的意思。 “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着独醒人。”《赠渔父》 “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何如钓船雨,蓬肩睡秋江。”《独酌》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齐安郡晚秋》 《赠渔父》中,寒水畔即退隐地。诗人借渔父这一老庄式的哲人化身形象,讽喻追逐名利之徒,其本质是诗人主体意识对象化,或者说是自我客观化。 《齐安郡晚秋》一诗中,“云容”“水态”可时时观赏,如水一般自由自在“啸志歌怀”,诗中写出了诗人一种欣赏自然的闲适心态。 杜牧诗歌中水意象的三种内涵有紧密的关联,前者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而成,后两者是意象本身在流传、沿袭、接受过程中,意义不断扩充、附加、衍生而成。三者的根源在于古人对“天地转,光阴迫”这一客观现实的哲学认识。 以上通过对杜牧诗歌中“水”意象意蕴的梳理与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诗词魅力无限,意象的蕴意也异彩纷呈、深藏潜伏、耐人寻味,使得诗歌给后人留下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冯集梧注.樊川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缪钺.杜牧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3]屈光.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
摘 要:经过诗人的锤炼,古诗的遣词造句特别精炼,包蕴量特别丰富,景、情、事浑然一体,创造出独特感人的意境。那么,什么是诗的意境?它是指诗中描绘的具体生活情景、生活画面,以及蕴含在情景、画面中的思想情感和深刻意义。学习古诗,只有抓住品味意境,细细体味,才能化难为易深入理解古诗。要想从古诗的意境中感悟诗人的情感,汲取高雅的审美情趣,必须准确抓住古诗的意象才能使诗的客观映像自然地转化为主观感受,收到较好的效果。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古诗;意象;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280-0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古诗更是华夏文化的瑰宝,它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瑰宝中的朵朵奇葩,读来沁人心脾,开启心智,回味悠长,给人以美的熏陶。 古诗中的意象就是情与景的统一,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学习鉴赏古诗时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内容,感知诗人情感,进入诗歌意境,领悟诗歌的主旨。而一些意象寄寓了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如何抓住诗歌中意象的正确含义,以下是我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点滴体会。 一、自然意象类 1、月亮(残月、明月、新月、玉盘、婵娟):它在诗人笔下都是思亲、思乡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2、夕阳(斜阳、日暮、残阳、落日):大多流露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3、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伤感和哀愁。 4、烟、霜:多表示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 5、风:春风――旷达、欢快、希望。 东风――代表春天、美好之意。 西风――惆怅、游子思归。 北风――萧条肃杀、离别惆怅。 二、植物意象类 1、杨柳:多传达离别、怀远等情思。 2、落花(落红、残红):多表示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哀愁。 3、松、竹、梅、菊:多体现高洁、坚贞、不屈之意。 4、梧桐、芭蕉:传达光阴易逝,身世磨难的惆怅哀怨。 三、动物意象类 1、鸦、蝉、猿、杜鹃:多传达凄楚哀怨之情。 2、鸳鸯、鹧鸪:表示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3、燕子:象征着时事变迁,人事代谢。 4、鱼:象征自由。 5、孤雁:象征孤独、思乡。 6、鹰:象征刚劲自由。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作了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可以说我国是诗歌的王国。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只有让学生抓住意象,才能感悟古诗的意境美;注重读出古诗中的意象是学好古诗最基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4. [2] 刘庆森.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意象和意境.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2.
李白诗歌的意象群由大鹏、凤凰、猛虎、天马、黄河、长江、明月、仙与酒、剑与侠等等构成。在这独特的意象群中,最富于个性特点的当数那奋飞高翔的大鹏。在大鹏身上,李白寄予了自己的理想,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大鹏赋》不仅写出大鹏“怒无所搏,雄无所争”的力量,更写出大鹏不受任何束缚,任意翱翔云天的自由逍遥。大鹏是诗人的艺术化身,直到诗人临死之时,仍不忘怀大鹏,他沉痛的唱到:“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在对鹏的哀挽中总结自己的一生。诗人还常借凤凰言志:“风饥不啄食,所食唯琅轩。焉能与鸡群,刺蹊蹙争一……。“表明了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志向。 李白诗歌独特的意象群,界说了最具创造力的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本身。从他众多的诗篇中,我们不难发现,李白的大部分诗歌专力塑造和突出的正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他不像王维,对于怎样感知世界是那样关注、留神,也不像王昌龄,对怎样表达细腻的心里情绪是那么的介怀。李白索要表达的正是一个选昂的“我”——如何、怎样、说什么、干什么、从而也形成了诗人特殊的表达方式,真率明朗,酣畅淋漓。 所谓真率明朗,就是毫无掩饰,直抒胸襟。李白的诗,总是“开心写意”,无所顾忌,无所遮拦,他赶与斥责最高的统治者,藐视炙手可热的权贵,公开表明对现实的不满明确表明不与世同流合污。得意时,他放声大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时,他高声的疾呼:“大道加青天,我独不得出!”他哭,就痛苦出声;他歌,就狂放高唱……总之,李白的所思所忆,所感所发,全都向世人敞开,让人看得一清而楚。读他的诗,如清秋明月,晶莹透彻,清光可鉴。表面上太直太露,实际上直醇芬芳,是人感奋激荡。 而所谓的酣畅淋漓,就是汹涌而来,尽情宣泄。栗暴的诗,常常是突兀而来,如飞瀑急流:“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成青丝暮成雪。”先声夺人,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感染。而紧接着的,又往往是滚滚洪流,一泻无余:“弃我去者昨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将近酒》、《蜀道行》等诗,都是以奔放酣畅而著称的名篇。这些诗,大起大落,突兀变换,呈现出天马行空的气势,最能代表李白的诗歌德的个性特点。 杜甫的诗歌意向群,无不浸透着诗人忧国伤时,爱国悯生的感情,带有浓厚的忧郁色彩。同样是写凤凰,可他笔下的凤凰同李白诗中孤傲清高,洁身自好的凤凰截然不同。如《朱凤行》中那只处境艰险,孤无俦侣,但心系百鸟、仁爱善良的朱凤以及《凤凰台》中那只“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深裹正为此,群盗何淹留”的悲凤,无不充满对黑暗现实在憎恨,对国家和天下苍生的关怀和同情。那一只只忧国忧民的凤凰,正是诗人的化身,充分表现了杜甫沉郁的风格。此外,桔树、瘦马、秋风、古塞、病桔甚至高江、急峡、危城等,也是杜甫的意象群。如“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底”等诗句,感情背伧,色彩忧郁,气氛沉重都有力的表现出杜甫深沉而忧郁的情思。杜甫虽不同于李白的真率明朗,酣畅淋漓但读起来却有另一番风味。 杜甫诗歌意象的组合,也不同于李白的诗歌的“疏宕”而是把若干意象压缩在一句诗中。密度大。显得凝重、老成、深厚。如《登高》就是意象组织得十分紧密的一首诗,特别是首联和颔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意象一个接一个,层出不穷,而用字遣词又十分精密得当。从而沉郁顿挫地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半生艰难的身世家国之慨,被后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此外,“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细草微风岩,危墙独夜舟”等诗句,都是意象密度很好的句子。同时,杜诗的众多意象之间脉络相当分明。章法十分严密。如《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首联一乐景写哀情。花伤客心,颔联述山河壮丽,无限感慨;颈联论天下大事,词严义正;尾联讽刺当朝昏君,唱叹自遣。全诗意象密集,条例分明,熔自然景色、国家灾难、诗人情丝于一炉语壮意阔,寄慨颇深,鲜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首先古代汉语论文开题报告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毕业论文题目,要简洁,不宜太长。2、其次需要讲明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论文所需要引用的文献。3、最后需说明研究课题的可行性与创新性即可。
浅析徐志摩诗歌意境的特色这个就是写开题报告八你把格式,格式内容发给我
古代文献的参考文献格式可以写为:
[1]李贤.明一统志:卷七十四[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李贤.明一统志[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卷七十四)
根据参考资料类型可分为专著[M],会议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杂志[G]。
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扩展资料:
一、专著、论文集、报告的写法: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例如:[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二: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例如:
[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2]OU J P,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1997,38(3):358-361.
对当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探讨
摘 要: 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为学生自身的发展夯实基础。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学习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学生死记硬背,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与新课程下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展开探讨,从而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学习好古诗词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和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度,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可以说古诗词犹如一条延绵不绝的河流,容纳百川,滋补着炎黄子孙;又如一棵参天大树,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支柱。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作为重点,积极探索,有效地达到新课程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所设定的指标。
一、运用故事情节进行烘托,加强渲染力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及领悟到诗词中所包含的意思,教师应该对作词者的个人简历及诗词写作的背景充分了解。比如,教师在讲述《赠汪伦》这首诗时,就可以巧妙地利用故事来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教师在讲解此诗时就可以这样开头:从前有个诗人名叫汪伦,汪伦的性格十分的豪爽,喜欢广交朋友。在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满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而汪伦此时只是一个无名小卒,那么他如何才能结交这位伟大的诗人李白呢?然而在接下来,汪伦等到了一个绝妙的时机,因为他听到李白将要去安徽游历的消息,所以汪伦下定决心给李白写信,诚挚的邀请李白。李白这个人有两大嗜好:第一,好酒;第二,好游。只要具备美酒和美景,那么李白肯定会赴约。因此,汪伦在写信的时候完全满足了李白的两大条件,他这样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先生好饮乎?此地有。"李白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非常高兴,于是李白接受了汪伦的邀请,在汪伦那里停留了好几天,与汪伦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李白要离开时,汪伦在家里设了宴给李白送行。在李白登上一艘小船,船将要出发时,传来了一阵歌声。李白一回头,看到了令自己大为吃惊的一幕,自己的好朋友汪伦和一群村民,正在演奏着歌曲,给自己送行,这让李白非常感动。这时李白立刻提笔,写下这首《赠汪伦》,成为歌颂友谊的名诗,流传百世。因此,通过以故事的情节进行渲染,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从情感上完全融入这首诗词里,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习诗词的课堂也变得活泼起来,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运用朗诵代替讲解
语文教学是一个耳濡目染、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对古诗的'教学更是这样的过程。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改革,对古诗的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及目标。新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对诗词的充足阅读,逐渐累积,亲身感触,学以致用,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标准及欣赏层次。因此,教师就没有必要针对一首诗教学问题上锱铢必较,教师应该在如何营造一种古诗学习氛围上多下工夫,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诗词素养。比如,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教师可以借助乐器,给学生伴奏,让学生跟着优美的音乐开始朗读。除此之外还可以设定场景来辅助学生阅读等多种渠道。与此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古诗词打下了基础。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把学习古诗词当成了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善于运用诗词来对诗词进行讲解
所谓借诗解诗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一首诗来对此诗加以理解。比如,教师在对王翰的《凉州词》进行讲解时,就可以让学生联想其他的边塞诗来学习这首词。学生可以想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或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豪情壮志,报效国家的伟大情怀,更好地去理解、感悟《凉州词》中"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情怀,深刻地理解此地的"醉"代表的真正含义,不是为了感悟生命更不是一种消极心态,而是一种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雄伟壮志,更是一种临危不惧的豪迈气魄。
四、善于用诗组诗
新课程改革下,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懂得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懂得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多挖掘课外资料,采用活学活用的教学措施。所以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更不能就诗教诗,应该搭建一个开放式的活跃的诗词学习平台,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古诗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外,流传着许多赫赫有名的古代经典的建筑或家喻户晓的雕塑,作为其他国家的显著代表。而中国历经沧桑,许多文化古迹都被历史所湮灭,只有一种经典尚且完好,那就是古诗词。这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引领着我国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发展的步伐。所以,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一定要对现实生活充满一种新鲜感,从而更有力地促进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古文化,才能确保古诗词的魅力永垂不朽。因此,指引学生走进诗词的天地,去感悟、欣赏诗词中的美,学会享受这份情感,是最成功的古诗教学。
参考文献:
王保兰。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探讨.文学教育:中,2014(10):116.
李速萍。试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效方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97.
赖小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探讨.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2):37.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不用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指的是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小册子以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会议录、政府出版物等。
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根据实用标准,将文献分成26个类型,即: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产品样本、中译本、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唱片、录相带、电影片、幻灯片、其他(盲文等)。扩展资料参考文献类型的字母标注如下: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信息资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尾注是一种对文本的补充说明,一般位于文档的末尾,列出引文的出处等。尾注由两个关联的部分组成,包括注释引用标记和其对应的注释文本。
关于本科毕业生论文尾注标示的补充通知
各系(部):
为了进一步规范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格式,现将毕业生论文的尾注标示统一做出规定,请每一位2012届毕业生和各位论文指导教师严格执行。
附:关于毕业论文中尾注的用法及要求
步骤:
①点击主菜单点“插入”—— ②点击引用—— ③点击脚注和尾注—— ④点击尾注——
⑤点击编号格式(N)栏选1,2,3,„
⑥点击自定义符号(U),在该栏空框内用键盘打第一个注[1],其余栏目不动,点击“插入”,此时光标在正文的哪个位置,[1]就会插入到哪个位置,如果位置不对,可划黑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依此插入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
举例:“前进中的问题” ,“某个地方工业是否发展”。中草药基地]。这个方法好。没有什么大的任务。等等
注意:
1.使用时最好首先用红色或粉红色小五号字体把参考文献的名称、日期、页码等在正文中随标注的序号一起打印,等定稿不需要做修改时最后才去掉这些文字,只留下标注,这样才不致把文章结尾的文献的名称在正文中弄混乱。
2.尽量少用脚注。但无论尾注还是脚注,都必须列明文献名称、代号、出版时间、期号、页数等。引用网上的材料也一样要列明相关内容,使审核人可点击到原文。
3.凡论文尾列的参考文献名称,列多少项在正文中就要对应按顺序也列多少项。如果参考文献只阅读未引用,要么不要在论文尾目录中列出名称,要么就写上“仅参考未引用”。切不可列出两类参考文献目录,一类插入正文,一类不插入。
4.凡引用原文的必须打引号。
在论文中引用整首诗,如果是另外开始一段,就可以与正文字体一样的,如果是在正文的中间,则用仿宋字体。
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扩展资料:
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在于:显示研究的水平与价值。提高研究者的研究水平。
在撰写科研论文过程中,对实验研究过程所取得的大量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使研究活动得到深化,使人们的认识得到深化。
推动教育科研活动自身不断完善,教育科研活动是个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并无既定模式和途径可循,为了保证教育科研活动越发卓有成效,为了给进一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供可靠依据,在每一科研活动终端都撰写报告或论文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至今我也没找到让Word自动加中括号的方法,需要手动添加中括号。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解决的方法似乎有点笨拙。
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
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设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
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进行自动编号。 到这里,我们离完美还差一点点。
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围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几页。
这里有另外一种方法,如果你想多学一点东西,请接着往下看。 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隐藏文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在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
同样的方法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段落”。
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选择【工具|选项】,在【打印】选项卡里确认不打印隐藏文字(Word默认)。
2.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编号方式选“自动编号”,所在位置选“节的结尾”。 3.如“自动编号”后不是阿拉伯数字,选右下角的“选项”,在编号格式中选中阿拉伯数字。
9.切换到普通视图,菜单中“视图”——“脚注”——尾注的编辑栏: 10.在尾注右边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分隔符”,这时那条短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11.再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这是那条长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存在一个小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 1,单击要插入对注释的引用的位置3。 2,单击“插入”菜单中的“引用”——“交叉引用”命令。
3,在“引用类型”框中,单击“脚注”或“尾注”。 (加粗者为首选) 4,在“引用哪一个脚注”或“引用哪一个尾注”框中,单击要引用的注释。
5,单击“引用内容”框中的“脚注编号”或“尾注编号”选项。 6,单击“插入”按钮,然后单击“关闭”按钮。
不过得注意:Word 插入的新编号实际上是对原引用标记的交叉引用。如果添加、删除或移动了注释,Word 将在打印文档或选定交叉引用编号后按 F9 键时更新交叉引用编号。
参考文献可以是一首诗。如果你引用了另外作者对诗词的解释或者心得体会,算是参考文献。但要有文献的名称,出版社或者卷、期等信息。
如果是对诗词的名词解释,只能是注释。引用的诗歌用脚注或者交叉引用在论文中标注,这样在查重时算参考文献。
如何引用诗词作为参考文献
在论文中引用整首诗,如果是另外开始一段,就可以与正文字体一样的,如果是在正文的中间,则用仿宋字体。 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不用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指的是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小册子以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会议录、政府出版物等。
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根据实用标准,将文献分成26个类型,即: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产品样本、中译本、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唱片、录相带、电影片、幻灯片、其他(盲文等)。扩展资料参考文献类型的字母标注如下: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信息资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尾注是一种对文本的补充说明,一般位于文档的末尾,列出引文的出处等。尾注由两个关联的部分组成,包括注释引用标记和其对应的注释文本。
关于本科毕业生论文尾注标示的补充通知
各系(部):
为了进一步规范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格式,现将毕业生论文的尾注标示统一做出规定,请每一位2012届毕业生和各位论文指导教师严格执行。
附:关于毕业论文中尾注的用法及要求
步骤:
①点击主菜单点“插入”—— ②点击引用—— ③点击脚注和尾注—— ④点击尾注——
⑤点击编号格式(N)栏选1,2,3,„
⑥点击自定义符号(U),在该栏空框内用键盘打第一个注[1],其余栏目不动,点击“插入”,此时光标在正文的哪个位置,[1]就会插入到哪个位置,如果位置不对,可划黑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依此插入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
举例:“前进中的问题” ,“某个地方工业是否发展”。中草药基地]。这个方法好。没有什么大的任务。等等
注意:
1.使用时最好首先用红色或粉红色小五号字体把参考文献的名称、日期、页码等在正文中随标注的序号一起打印,等定稿不需要做修改时最后才去掉这些文字,只留下标注,这样才不致把文章结尾的文献的名称在正文中弄混乱。
2.尽量少用脚注。但无论尾注还是脚注,都必须列明文献名称、代号、出版时间、期号、页数等。引用网上的材料也一样要列明相关内容,使审核人可点击到原文。
3.凡论文尾列的参考文献名称,列多少项在正文中就要对应按顺序也列多少项。如果参考文献只阅读未引用,要么不要在论文尾目录中列出名称,要么就写上“仅参考未引用”。切不可列出两类参考文献目录,一类插入正文,一类不插入。
4.凡引用原文的必须打引号。
在论文中引用整首诗,如果是另外开始一段,就可以与正文字体一样的,如果是在正文的中间,则用仿宋字体。
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扩展资料:
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在于:显示研究的水平与价值。提高研究者的研究水平。
在撰写科研论文过程中,对实验研究过程所取得的大量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使研究活动得到深化,使人们的认识得到深化。
推动教育科研活动自身不断完善,教育科研活动是个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并无既定模式和途径可循,为了保证教育科研活动越发卓有成效,为了给进一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供可靠依据,在每一科研活动终端都撰写报告或论文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至今我也没找到让Word自动加中括号的方法,需要手动添加中括号。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解决的方法似乎有点笨拙。
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
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设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
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进行自动编号。 到这里,我们离完美还差一点点。
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围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几页。
这里有另外一种方法,如果你想多学一点东西,请接着往下看。 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隐藏文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在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
同样的方法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段落”。
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选择【工具|选项】,在【打印】选项卡里确认不打印隐藏文字(Word默认)。
2.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编号方式选“自动编号”,所在位置选“节的结尾”。 3.如“自动编号”后不是阿拉伯数字,选右下角的“选项”,在编号格式中选中阿拉伯数字。
9.切换到普通视图,菜单中“视图”——“脚注”——尾注的编辑栏: 10.在尾注右边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分隔符”,这时那条短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11.再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这是那条长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存在一个小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 1,单击要插入对注释的引用的位置3。 2,单击“插入”菜单中的“引用”——“交叉引用”命令。
3,在“引用类型”框中,单击“脚注”或“尾注”。 (加粗者为首选) 4,在“引用哪一个脚注”或“引用哪一个尾注”框中,单击要引用的注释。
5,单击“引用内容”框中的“脚注编号”或“尾注编号”选项。 6,单击“插入”按钮,然后单击“关闭”按钮。
不过得注意:Word 插入的新编号实际上是对原引用标记的交叉引用。如果添加、删除或移动了注释,Word 将在打印文档或选定交叉引用编号后按 F9 键时更新交叉引用编号。
如果是对诗词的名词解释,只能是注释如果你引用了另外作者对诗词的解释或者心得体会,算是参考文献。但要有文献的名称,出版社或者卷、期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