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荒漠草原研究现状论文

荒漠草原研究现状论文

发布时间:

荒漠草原研究现状论文

论文关键词:草原退化;生态系统论文摘要:针对草原生态系统日益恶化的趋势,提出了实现草原生态建设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建议。草原畜牧业主要是以天然牧草和采取放牧方式经营的畜牧业,因此天然草原的优劣和丰欠程度决定着草原畜牧业的兴衰。建国初期,我省牧区草原状况相对良好。60年代末牧区开始发生草原退化现象,随后愈演愈烈,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近年来甘肃省90%的天然草原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30%的严重退化,导致牧草产量、品质下降,载畜能力降低。如何解决日益尖锐的草畜矛盾,保护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直接关系到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1草原退化原因草原退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主要是人类对草原生态系统长期的严重干扰,导致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最终失去平衡。1.1超载过牧超载过牧是不顾草原第一性生产的能力,盲目加大畜群规模和放牧频率,使牲畜的采食量长期超过牧草再生量,实行掠夺式经营所造成的。在草原退化的情况下继续增加牲畜数量,形成了牲畜增加→草原退化→牲畜继续增加→草原加剧退化的恶性循环。据调查天祝县的牲畜数量由60年代的17.40万头(只)发展到目前的64万头(只),增长了2.70倍,畜均占有鲜草产量由7 622.90kg下降到2 081.04kg,超载23.85%,所以,没有不良的草原,只有不合理的利用制度和方式。1.2乱采滥挖草原牧区、半农半牧区由于缺少燃料,农牧民群众烧茶做饭,主要依靠拾粪捡柴,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为生活用能的需要,大量铲草皮、砍伐草原上的乔木、灌木、半灌木作薪柴,对原生植被造成严重破坏。甘肃省大部分高寒阴湿草原生长有中药材,如冬虫夏草、羌活、秦艽、赤芍、柴胡、黄芪等,而且品质优良,市场需求量大,行情看涨。每年入春以后,都有大批农牧民涌入草原采挖,不仅使药材资源日趋枯竭,而且使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在荒漠草原,搂发菜、挖甘草、麻黄的现象年年都有发生,使本已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雪上加霜。1.3鼠虫危害草原鼠虫害的发生与猖獗是在一定气候、土壤、植被条件下形成的,气候干旱和草原退化为鼠虫害的发生与蔓延创造了条件,而鼠虫的发生危害,又加剧了草原的退化,处于一种恶性交替过程。草层高密度大鼠虫害不易发生,而草原退化、草层变矮、变稀,有利于鼠虫害的繁衍。近年来,草原鼠虫害危害面积仍在逐年扩大。全国的面积已达6亿亩,仅鲜草折合人民币损失60多亿元,经济损失严重。虽然每年都采取化学、生物等防治措施进行防治,但因经费不足,防治面积小,每年的防治面积只占发生面积的10%左右,造成“年年防治,年年成灾”的被动局面,防治成果难以巩固。1.4毒草危害长期以来,随着草原“三化”面积的日趋扩大,许多草场优良牧草减少,有毒植物不断生长蔓延,加剧了草原退化。在甘肃天然草原上分布的主要有毒植物有棘豆、狼毒、醉马草等,面积达到1 500万亩。这些有毒植物根系发达、耐寒、耐旱、返青早、生命力强、并有较强的抗逆性,它不仅与优良牧草争地,而且和优良牧草争夺土壤中的养分、水分。在草原上逐年增多,甚至在某些草原上形成明显的优势种群,使草场利用率下降。2治理草原退化的措施2.1落实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落实草原分户有偿承包使用,理顺草原管理体制,合理利用草原,防治“草原无主、放牧无界、使用无偿、建设无责”,使草原的管、建、用同责、权、利相结合,适应现阶段家畜私营形式的首要措施。这项工作在很多地方还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得到落实,因此,各级政府、领导、业务部门要依据《草原法》,全面彻底地落实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健全投入机制,明确建设责任,真正做到“谁承包、谁建设、谁受益”,才能调动农牧民主动建设草原的积极性,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草原退化,促进植被恢复。2.2以草定畜,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加强草原围栏建设,以草定畜,以畜定草,严格控制牲畜数量,实行划区轮牧,科学合理利用草原,用养并举。在合理利用改良草场时,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首先要明确,草原是牧业生产资料之一,不单纯是自然综合体,更不能认为是荒地。在研究、改造它的时候,必须具有生产观点,而在利用中应该强调,要利用它就必须付出一定的劳动进行保育,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然生产能力。只有通过一系列的人为措施,才能维持并逐步提高草场生产力,使牲畜得以稳步发展。2.3充分发挥夏季草场,发展季节畜牧业依据草原的季节分布特点,在调整畜群结构,提高适龄母畜比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夏季草场的牧草优势,适时转场轮牧,发展季节性畜牧生产,扩大出栏率和商品率,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农牧民收入,还可以有效减轻冬春草场的放牧压力,防治进一步退化。此外加强人工草地建设,生产足量优质饲料,增加牧草贮备,降低放牧家畜对天然草原、尤其是冬春草原的压力,促使退化草原的自然恢复。2.4加大鼠虫害防治力度,巩固防治成果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是草原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草原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业务部门必须加强草原建设,搞好鼠虫害防治工作”。因此,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鼠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首先要认真各项防治措施,理清工作思路,加大投资力度,加强队伍建设。二是加强预测工作,建立健全预报体系,不断改善预测预报工作的手段。三是健全目标责任制,把草原鼠虫害的防治工作同农牧民草原承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四是大力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无公害药物防治技术,保护天敌,不断探索新的防治措施,加大鼠虫害综合防治力度,变被动防治为主动防治,才能有效地减轻鼠虫害对草原的危害。2.5加强草原毒草的防除以牧区草原为重点,建立重大毒草灾害报告制度。实施草原毒草调查、技术规程和防治标准,逐步减少毒草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开展毒草灾害的风险评估、生态示范工程、防治机具购置、治理设施的建设、除草药剂的研制及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2014年1.Qing Zhang, Xiangyang Hou, Frank Yonghong Li, Jianming Niu, Yanlin Zhou,Yong Ding,Liqing Zhao,Xin Li,Wenjing Ma,Sarula Kang. Alpha, beta and gamma diversity differ in response to precipitation in the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PLOS ONE,2014,9(3): e93518.2.侯向阳,纪磊,王珍.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NPP、碳积累对不同降雨年份和利用方式的响应.生态学报,2014,21:.3.侯向阳.立足中国北方草原、面向欧亚草原的保护和发展的思考和实践.中国草地学报,2014,36(1):1-2.4.侯向阳.李博院士在草原所期间的学术业绩及其影响.中国草地学报,2014,36(1):116-118.5.侯向阳.让草原承载起美丽中国梦.中国畜牧业,2014,4:23.6.丁勇,萨茹拉,刘朋涛,李西良,吴新宏,侯向阳.近40年内蒙古区域温度和降雨量变化的时空格局.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4):96-102.7.李西良,侯向阳,丁勇,尹燕亭,刘志英,运向军,王海.天山北坡家庭牧场尺度气候变化感知与响应策略.干旱区研究,2014,31(2):285-293.2013年8.David R. Kemp, Han Guodong, Hou Xiangyang, David L. Michalk, Hou Fujiang,Wu Jianping, and Zhang Yingjun. Innovative grassland management systems for environmental and livelihood benefits. 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3, 110(21): 8369-8374.9.Fan Yuejun, Hou Xiangyang, Shi Hongxiao, and Shi Shangli . Effects of grazing and fencing on carbon and nitrogen reserves in plants and soils of alpine meadow in the three headwater resource regions. Russian Journal of Ecology, 2013, 44(1): 80-88.10.Hou Xiangyang, Leonid. Ubugunov, S Tserendash, Chen Haijun,Han Wenjun, Yun Xiangjun , Ding Yong, Wang Zhen, and Ji Lei. The changing patterns in grasslands and soil fertility along the Eastern Eurasian Steppe Transect across China-Mongolia-Russia. In:Revita-lising grasslands to sustain our communities: Proceedings 22nd International Grassland Congress. 2013, 1109-1115.11.Yin Yanting, Hou Xiangyang, David Michalk, Yun Xiangjun, Ding Yong, Li Xiliang,and Ren Jizhou. Herder mental stocking rate in the rangeland regions of northern China.In:Revitalising grasslands to sustain our commutities: Proceedings 22nd International Gassland Congress.2013,1833-1836.12.侯向阳,尹燕亭,运向军,李西良,丁勇.北方草原牧户心理载畜率与草畜平衡模式转移研究. 中国草地学报,2013,35(1):1-11.13.侯向阳.艰苦创业攀高峰 增强能力铸辉煌. 中国草地学报. 2013,35(6):1-3.14.李新乐,侯向阳*,穆怀彬.不同降水年型灌溉模式对苜蓿草产量及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中国草地学报, 2013,35(5):46-51.15.丁勇,侯向阳*,吴新宏,Leonid Ubugunov,任卫波,萨茹拉,孙小龙,刘朋涛.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热点探讨.中国草地学报,2013,35(5):124-132.16.李西良,侯向阳*,丁勇,李平,吴新宏,尹燕亭,白海花. 牧户尺度草畜系统的相悖特征及其耦合机制,中国草地学报. 2013,35(5):139-145.17.尹燕亭,侯向阳*,运向军,丁勇,李西良.不同经济水平牧户草场植被特征比较.中国沙漠, 2013,33(4):1041-1047.18.尹燕亭,侯向阳*,运向军,丁勇,李西良. 荒漠草原牧户草场植被群落特征趋同性研究.中国草地学报,2013,35(1):79-84.19.尹燕亭,侯向阳*,运向军,丁勇,李西良. 荒漠草原不同经济水平牧户草场植被和土壤养分特征比较.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8):6-12.20. 李西良,侯向阳*,Leonid Ubugunov,丁勇,丁文强,尹燕亭,运向军,张勇.气候变化对家庭牧场复合系统的影响及其牧民适应. 草业学报,2013,22(1):148-156.21.李西良,侯向阳*,丁勇,尹燕亭,运向军,穆怀彬. 天山北坡家庭牧场复合系统对极端气候的响应过程.生态学报,2013,33(17):5353-5362.22.萨茹拉,侯向阳*,李金祥,丁勇,吴新宏,运向军.不同放牧退化程度典型草原植被—土壤系统的有机碳储量.草业学报, 2013,22(5):18-26.23.张晓庆,穆怀彬,侯向阳*,闫伟红,李平,李鹏,苏佳楼. 我国青贮玉米种植及其产量与品质研究进展.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 34(1):54-57+59.24.萨茹拉,李金祥,侯向阳.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分布特征.中国农业科学 2013,46(17):3604-3614.25.戴雅婷,侯向阳,闫志坚,王慧,高丽. 库布齐沙地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土壤呼吸的变化. 中国草地学报,2013,35(5):92-95.26.萨茹拉,侯向阳,陈海军,王珍,丁勇. 放牧强度对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2013,35(5):86-91.27.赵青山,侯向阳,赵艳清,夏明,段俊杰,陶雅.混播人工草地不同放牧制度下草畜互作试验研究. 中国草地学报,2013,35(1):67-72.28.赵青山,侯向阳,段俊杰,崔艳伟,那日苏,夏明,包赛很那.不同放牧制度下混播人工草地群落多样性动态. 中国草地学报,2013,35(5):80-85.29.李新乐,侯向阳,穆怀彬. 不同降水年型灌溉模式对苜蓿草产量及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第五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 2013,119-124.30.侯向阳. 中国草原科学,科学出版社.2013.31.侯向阳. 情洒草原谱宏区 创新科技铸辉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3.32.Proceedings 22nd International Grassland Congress(Australia), The changing patterns in grasslands and soil fertility along the Eastern Eurasian Steppe Transect across China-Mongolia-Russia”Report.2012年33.Hou Xiangyang, Han Ying and Frank Li Yonghong. The perception and adaptation of herdsmen to climate change and climate variability in the desert steppe region of northernChina. The Rangeland Journal, 2012,34:349-357.34.Fan Yunjun, Chang Xiyun, Yang Yuhai, Shi Hongxiao and Hou Xiangyang .The biodiversity and stability of alpine meadow plant communities in relation to altitude gradient in three headwater resource regions.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2l.11(79): 14422-14427.35.侯向阳.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研究探讨.中国草地学报, 2012, 34(2): 108-112.36.侯向阳.让科技创新成为引领草原保护与牧区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国草地学报,2012,29(1):3-4.37.尹燕亭,侯向阳,丁勇,韩颖.荒漠草原区畜牧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以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 26(8):153-160.38.李西良,侯向阳,丁勇,运向军,尹燕亭.北方草原牧民对极端干旱感知的季节敏感性研究.农学学报,2012,2(10):26-31.39.范月君,侯向阳,石红霄,师尚礼.气候变暖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草业学报,2012,21(3):294-302.40.李平,侯向阳.草原生态畜牧业与集约型畜牧业辨析.经济研究导刊,2012, 9:173-174.41.李平,任卫波,侯向阳,王育青,李西良,丁勇.沙地草原牧户对气候变化适应性调查分析.草地学报,2012,20(2):280-286.42.丁勇,侯向阳,LeonidUbugunov,吴新宏,尹燕亭,李西良,运向军.温带草原区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影响的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7):310-316.43.戴雅婷,侯向阳,王慧,高丽.鄂尔多斯沙地油蒿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26(10):103-107.44.张晓庆,侯向阳,张英俊.放牧家畜采食量和采食成分测定技术评述.草业科学,2012,29(2):291-300.45.王庆锁,孙东宝,侯向阳.晋北半干旱区苜蓿灌水次数与磷肥施用水平优化.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4):112-117.46.侯向阳,孙海群.青海主要草地类型及常见植物图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7.内蒙古草学会2012年年会,做“北方草原退化治理与草畜平衡模式转移研究”报告;48.中国水利学会牧区水利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做“北方草原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报告。49.中国草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广西南宁),做“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EEST)研究框架和进展”报告。50.北京草原生产力研讨会,做“北方草原生产力衰减的关键机制及提高途径”报告。51.中俄草原生态样带研讨会(俄罗斯贝加尔湖),做“Frame, Advance and Scheme on the East Eurasian Steppe Transect (EEST)”报告。2011年52.侯向阳,尹燕亭,丁勇.中国草原适应性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草业学报,2011,20(2):262-269.53.侯向阳,韩颖.内蒙古典型地区牧户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的实证研究.地理研究,2011,30(10),1753-1764.54.侯向阳,徐海红. 不同放牧制度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碳平衡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11,44(14):3007-3015.55.侯向阳.充分重视农牧户在苜蓿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利益.草业科学,2011,28(1):4-9.56.侯向阳, 赵青山.白刺.内蒙古草业,2011,23(4):46-47.57.韩颖,侯向阳*.内蒙古荒漠草原牧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适应. 应用生态学报, 2011,22(4):913-922.58.徐海红,侯向阳*,那日苏.不同放牧制度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呼吸动态研究.草业学报,2011,20(2):219-226.59.王海,侯向阳*,秦艳,那日苏.阿拉善荒漠区牧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应对措施初探——以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为例.草业科学,2011,28(9):1718-1723.60.丁勇,侯向阳*,尹燕亭,秦艳,王海,张庆,李西良.半农半牧区农户生产现状及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基于内蒙古林西县的调查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104-112.61.尹燕亭,侯向阳*,运向军.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草业科学,2011,28(6):1132-1139.62.穆怀彬,侯向阳*,德英.从我国《生乳》标准谈奶业发展.中国畜牧杂志,2011,47(18):15-18.63.章力建,侯向阳,朱立志,赵青山.关于建立亚太地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合作机制的思考.中国草地学报,2011,33(5):1-6.64.穆怀彬,侯向阳,米福贵.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饲料领域的应用现状.粮食与饲料工业,2011,(11):61-63.65.穆怀彬,侯向阳.近红外光谱法快速分析玉米青贮饲料青贮发酵品质.红外,2011,32(10):35-39.66.韩颖,侯向阳.农牧交错带的变迁、划分及管理机制的探讨.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5):31-35.67.侯向阳. 奶牛优质饲草生产技术研究进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68.草原生态研究所30年所庆和并入兰州大学9周年学术研讨会,做“Research advances on adaptation of climate change in Inner Mongolia”报告.69.新疆中澳会议,做“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Adaptive Management in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报告.70.在草原生态学术前沿研讨会上做“Research advances on adaptation of climate change in Inner Mongolia”报告.71.参加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建立生态草业特区,探索牧区经济发展新模式”学术研讨会,做“牧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原则、模式和路径” 报告.7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71届双清论坛“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能源-经济-环境政策”上,做“应对气候变化的北方草原牧区环境经济政策研究”报告.73.赴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普通生物学和实验研究所,做“Introduction of GRI and Progress of Joint Project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报告.2010年74.侯向阳.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是解决草原退化困境的有效途径.中国草地学报, 2010,32(4):1-9.75.侯向阳.依靠科技做好草原大文章.中国草地学报,2010,32(1):1-5.76.侯向阳,徐海红.不同放牧制度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碳平衡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2010,(6):50-57.77.文霞,侯向阳*,穆怀彬.灌水量对京南地区紫花苜蓿生产能力的影响.草业科学,2010,27(4):73-77.78.丁勇,牛建明,侯向阳,张庆,王海,尹燕亭.基于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家庭牧场生产经营分异研究.草业科学,2010,27(11):151-158.79.杜建雄,师尚礼,刘金荣,侯向阳.干旱胁迫和复水对草地早熟禾3个品种生理特性的影响.草地学报,2010,18(1):73-77.80.杜建雄,侯向阳,刘金荣.草地早熟禾对干旱及旱后复水的生理响应研究.草业学报,2010,19(2):31-38.81.韩颖,侯向阳.荒漠草原牧户气候变化感知和适应的实证分析.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0,127.82.章力建,侯向阳.草原大文章略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83.在中国草学会成立30 周年庆典大会,做“充分重视农牧户苜蓿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利益”的报告.84.在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组织的草原碳汇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研讨会上做“草原保护利用对碳平衡的影响及草原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的报告.85.在温带草原草原适应性管理国际研讨会上做“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区牧户对气候变化感知和适应的研究”的报告.86.在青海召开的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扶贫国际研讨会上做“青藏高原草原分布与现状”的报告.2009年87.侯向阳.中国草原保护建设技术进展及推广应用效果.中国草地学报,2009,31 (1):4-12.88.侯向阳.我国草地农业体系建设和未来发展方向.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 (2):33-37.89.韩文军,春亮,侯向阳.过度放牧对羊草杂类草群落种的构成和现存生物量的影响.草业科学,2009,26(9):195-199.90.曾亮,袁庆华,侯向阳,姚拓. 植物源药剂混配防治西花蓟马的药效研究.植物保护, 2009,35(6):164-166.91.侯向阳,依靠科技,做好草原大文章,促进草原大发展.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2009,59-63.92.参加农业部草原发展论坛,做“依靠科技做好草原大文章促进草原大发展”报告.93.参加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土壤固碳减排与气候变化高级学术研讨会”,做“不同放牧方式下荒漠草原生物量和碳平衡比较研究”报告.2008年94.侯向阳,杨理,韩颖.中国草地学报实施草原生态补偿的意义、趋势和建议.中国草地学报,2008,30(5):1-6.95.张晓庆,侯向阳,孙启忠,赵淑芬.华北农牧交错区奶牛饲养现状调查分析.中国奶牛,2008,(2):4-7.96.穆怀彬,侯向阳,米福贵.苜蓿不同密度种植生长状况及经济效益分析.中国奶牛,2008,(4):16-18.97.穆怀彬,侯向阳,米福贵,张萍.匈牙利青贮玉米在环京南部地区种植适宜性分析.中国草食动物,2008,28(2):51-53.98.孙双印,侯向阳,卢欣石.饲料桑特性研究与加工利用分析.草原与草坪,2008,1:63-69.99.草原监理中心学习大讨论做“草地畜牧业是保障奶业健康的重要基础”报告.100.在内蒙古农牧大学草原专业50年庆典学术报告会上做“我国草地农业体系建设和未来发展方向”报告.101.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草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上做“我国草地农业发展思考和措施”报告.102.在国际草原与草地大会上做“中国草原保护建设技术进展和推广”报告.2001年-2007年103.侯向阳,杨理.我国牧区县和半牧区县划分及发展方向研究.科技导报,2007,25(9):21-25.104.任继周,林惠龙,侯向阳.发展草地农业 确保中国食物安全. 中国农业科学 2007,40(3):614-621105.徐斌,杨秀春,侯向阳,陶伟国,覃志豪.草原植被遥感监测方法研究进展.科技导报,2007,25(9):5-8.106.杨理,侯向阳.完善北方草原家庭承包制与天然草地可持续管理.科技导报,2007,25(9):29-32.107.邹伟,侯向阳,曹致中.水资源紧缺条件下永昌县农户苜蓿灌溉及种植效益调查.草原与草坪,2007,(1):65-68,72.108.孙双印,侯向阳,卢欣石.二十一世纪的绿色神奇功能饲料植物——饲料桑.中国奶牛,2007,(2):53-54.109.侯向阳. 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的休闲教育价值. 2007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文集,2007,257-259.110.侯向阳.发展高效现代草业支撑奶业健康发展.中国乳业,2006,(9):21-22.111.孙双印,侯向阳,卢欣石.饲料植物——饲料桑. 草原与草坪,2006,(6):66-68.112.侯向阳. 草业发展的节约型绿色道路(提纲). 2006中国草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06,47-49.113.侯向阳,杨理.我国草地生态经济研究的重点任务.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3):3-6.114.杨理,侯向阳.以草定畜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5,21(3):346-349.115.杨理,侯向阳.对草畜平衡管理模式的反思.中国农村经济,2005,(9):62-66.116.章力建,侯向阳,杨正礼.当前我国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1):3-6.117.王艳士,王庆锁,李春和,侯向阳.浅谈退耕还草战略.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1):22-25.118.翟虎渠,刘旭,侯向阳,沈贵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5):3-7.119.章力建,侯向阳.我国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研究进展.作物杂志,2005,5:1-4.120.侯向阳,郝志强.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若干问题的讨论.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1):16-18.121.侯向阳,万里强,高洪文.我国西部草业科技发展重点的排序研究.中国农业科学, 2004,37(4):558-565.122.徐斌飞,侯向阳,王道龙.沙尘暴的危害及农业防治措施.生态科学, 2004,23(1):60-63.123.万里强,侯向阳,任继周.系统耦合理论在我国草地农业系统应用的研究.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1):162-164.124.章力建,侯向阳.以科技促进质量效益型农业综合开发.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6(2):8-11.125.杨理,侯向阳.弹性与草畜平衡管理关系初探——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 中国草学会第六届二次会议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77-81.126.杨理,侯向阳.以草定畜的理论研究.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2004,383-388.127.侯向阳,刘旭,杨理.草地生态建设战略重点研究.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 2004,30-37.128.侯向阳,杨理.牧区和半牧区县域经济及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初探. 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 2004,122-130.129. 侯向阳.草业科技发展重点问题研究. 中国草学会第六届二次会议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214-220.130.万里强,侯向阳,李向林.层次分析法在西部草业发展中的应用.草业学报,2003,12(5):1-7.131.曹致中,侯向阳,魏臻武.实施奶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提高优质苜蓿生产技术水平. 第二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 2003,195-198.132.侯向阳,万里强.加入WTO与我国草业的发展.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1):34-37.133.刘旭,侯向阳.应对入世 加强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管理.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5):67-69.134.叶志华,侯向阳.我国草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科技对策.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2):69-73.135.郝志强,侯向阳.体制改革条件下非营利农业科研机构运行机制探讨.农业科技管理,2002,5:1-5.136.万里强,侯向阳.对青海草地畜牧业的几点认识.农业科技通讯,2002,3:24.137.李维薇,侯向阳. 我国西部草原保护、建设与管理的重点及对策. 21世纪草业科学展望—国际草业(草地)学术大会论文集,2001,228-232.138.章力建,侯向阳,王庆锁.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问题. 农业经济问题,2001,2:23-26.139.信乃诠,侯向阳,张燕卿. 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研究开发进展及对策.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9(4):58-60.140.侯向阳. 农牧交错带变迁的格局与过程及其景观生态意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9(1):71-73.141.侯向阳,万里强. 现代草业的概念、理论及趋势. 中国草地,2001,23(6):45-48+63.142.李维薇,侯向阳. 我国西部草原协调发展的重点及对策. 中国软科学,2001,10:21-24.143.侯向阳.温带-亚热带过渡带的景观变迁及其生态意义.应用生态学报,2001,12(2):315-318.144.侯向阳. 西部农业科技发展需求、思考及建议.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1):8-11.145.王鹰,李维薇,时建忠,侯向阳. 以科技为先导加强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中外科技信息,2001,12:43-45.146.中国草地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47.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48.中国西部牧草,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49.红黄壤地区综合治理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996年-2000年150.侯向阳,韩进轩,阳含熙.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冠木竞争生长及林冠空隙动态研究. 生态学报,2000,20(1):68-72.151.章力建,侯向阳. 关于大力发展我国西南山区生态农业的思考与建议.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2(6):41-45.152.侯向阳,陈印军. 红黄壤地区农业区域治理与发展的几个问题.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1):45-47.153.陈印军,侯向阳,高旺盛.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科技发展之战略.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2(4):72-75.154.侯向阳. 红黄壤地区粮食生产持续性分析. 生态农业研究,2000,8(2):78-81.155.侯向阳,肖平.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探讨.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2):77-80.156.侯向阳,高卫东. 作物野生近缘种的保护与利用. 生物多样性,1999,7(4):327-331.157.侯向阳. 中国红黄壤地区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评价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1999,10(6):670-672.158.侯向阳. 红黄壤地区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农业研究,1999,7(4):51-54.159.侯向阳. 红黄壤地区农业区域治理与发展的思考. 农业科技管理,1999,2:14-16.160.侯向阳,肖平.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探讨. 生态科学,1998,17(2):80-85.161.侯向阳,张燕卿.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农户主体经营选择.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19(2):119-122.162.侯向阳,张燕卿.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领域“八五”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1997,2:15-17.163.张燕卿,侯向阳.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加速培养跨世纪农业科技人才. 农业科技管理,1997,12:22-24.164.侯向阳,张燕卿. 农业区域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6,17(5):252-257.165. 南方红黄壤中低产地区治理与发展, 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

摘要: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资源 管理 进展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1、 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 “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 水资源规划管理、 水资源配置管理、 水资源经济管理、 水资源投资管理、 水资源风险管理、 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 水资源数字化管理、 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国外西北荒漠化治理研究现状论文

土地荒漠化已成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日益加重的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罪魁祸首”是此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当。在内陆干旱区,由于河流上中游用水过多,造成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扩大。据介绍,近年来,新疆的罗布泊、台特玛湖,河西走廊石羊河下游的青土湖,黑河下游的东、西居延海以及疏勒河下游的哈拉诺尔等湖泊都先后干涸。青海省的青海湖和柴达木盆地的达布逊等湖,水面也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许多内陆河流的上中游大量引水灌溉,使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完全断流。由于内陆河流的下游都处于极端干旱区的沙漠中心,两岸天然绿洲和向荒漠过渡的植被都需要依赖河流径流所补给的地下水,河湖干涸断绝了地下水的补给,造成天然绿洲和向荒漠过渡的植被衰败以至死亡。另外,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奇台县、甘肃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民勤县,由于中游过量用水,在河流来水不足的情况下,大量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不但造成植被衰亡,而且使大片土地沙化。而在大中型灌区,由于缺少完整的灌排渠系和科学的灌溉制度,使灌区地下水位过高,也会造成灌区内土壤的次生盐碱化。除上述原因外,报告认为草原牧区严重超载过牧、农牧交错区的滥垦滥采、不合理的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等,也是西北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水资源配置成为我国西北地区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我国西北地区与东部、中部的社会经济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同时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西北地区在发展社会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中,最突出的矛盾是水资源的配置,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仍同发达地区存在差距,同时生态环境出现了种种问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生态环境危机,主要是由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地荒漠化。城镇工矿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则是水环境污染。在西北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社会经济用水已侵占了生态环境的用水,并逐渐污染水环境,威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在人口增加和经济规模增长的过程中,生产力没有相应提高,生产方式仍限于传统、粗放的外延型,特别是没有抓住水资源这个制约因素,相应地提高用水效率。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为此,必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坚决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相应地合理配置水资源。

全球荒漠化现状(一)全球荒漠化现状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1992):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1/4(全球干旱区、半干旱地区的70%)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二)全球荒漠化变化趋势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荒漠化土地还在扩大,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35.92亿公顷,增加了3.4%。全世界每年有5万-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由于荒漠化每年将损失耕地6百万公顷。二、中国荒漠化现状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331.7万平方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我国荒漠化主要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种类型。据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千米,占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的80.6%,占国土面积的27.9%。三、中国荒漠化的成因(一)土地利用粗放,导致土地荒漠化在我国荒漠化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水浇地面积仅占域耕地总面积的36.4%。而内蒙古沙区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8.9%,山西北部只占12.4%,陕西北部仅占6.2%。

西北荒漠化,首先追究其根源西北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湿润气候难以到达,四周有高原阻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冷干。正基于此气候难以有植物生存,森林覆盖少,冬季盛行西柏利亚寒流,干燥,风速强劲。风沙作用形成沙尘暴,其二人为原因,乱垦滥伐,森林和植物的乱挖,焚烧柴薪,取井泛滥等,地理因素和人为因素世形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由此而联想到了处理荒漠化的措施,要因地置疑,加强退耕还林,加强植树造林,建立数字化的监控,提高成活率!

土地荒漠化研究论文

各位小奥拉,好消息哟,12月21日,圣诞龙骑即将隆重登场啦!想要骑着圣诞龙骑过圣诞吗?那就千万不能错过12月21日咯!详情请留意官网啦!!车车会在周三进行预告哦!

为什么要防治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指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或雨蚀。就全世界而言,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同样,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积土地盐碱化,也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从亚太地区人类活动对土地退化的影响构成来看,植被破坏占37%,过度放牧占33%,不可持续农业耕种占25%,基础设施建设过度开发占5%。非洲的情况与亚洲类似,过度放牧、过度耕作和大量砍伐薪村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农牧业减产,相应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恶果,在极为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大量生态难民。在1984-1985年的非洲大饥荒中,至少有3000万人处于极度饥饿状态,1000万人成了难民。据199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估算,荒漠化在生产能力方面造成的损失每年接近200亿美元。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进一步估算了防止干旱土地退化工作失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在未来20年总共约损失5200亿美元。199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由于全球土地退化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23亿美元(按1990年价格计算)如果在下一个20年里在防止土地退化方面继续无所作为,损失总共将高达8500亿美元。从各大洲损失比较来看,亚洲损失最大,其次是非洲、北美洲、澳洲、南美洲、欧洲。从土地类型来看,放牧土地退化面积最大,损失也最大,灌溉土地和雨浇地受损失情况大致相同。从1980年和1990年所作估算的比较来看,由于世界各国防治土地荒漠化的进展甚微,在1978-1991年间,全世界的直接损失约为3000-6000亿美元。这尚不包括荒漠化地区以外的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我国荒漠化类型及其分布我国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镶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我国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60.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于旱、半干旱地区,在各类型荒漠化土地中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其中,干旱地区约有87.6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西,腾格里沙漠和龙首山以北包括河西走廊以北、柴达木盆地及其以北、以西到西藏北部.半干旱地区约有49.2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东向南,穿杭锦后旗、橙口县、乌海市,然后向西纵贯河西走廊的中一东部直到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呈连续大片分布.怎样防治土地沙漠化?具体措施包括:(1)抓紧落实草原家庭承包制;(2)限定最高草原载畜量,建立草原监理制度,严禁超载放牧;(3)搞好草原围栏,围栏旁边要种树;(4)改变饲养方式,推行牲畜舍圈养或划区轮牧;(5)加强对草原的养护,大力防治草原病虫鼠害;(6)采取草地复壮措施。在西部地区广布的山地和丘陵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蚀比较突出,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生产潜力衰退。因此必须加强对长江上中游山地环境的整治工作。具体措施和方法包括:(1)全面规划,综合治理。(2)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3)水土保持的管理和监测。(4)退化坡地改良与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重要措施,但一些散居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民领取退耕补给的粮钱后,仍然靠山吃山,开荒、砍树、挖草。形成“越砍越荒、越越砍”的恶性循环。因此政府应创造条件,把分散居住在生活条件特别恶劣地区贫困人口逐步迁移出来,安置到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地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和这些人口的脱贫问题。同时也抓紧落实退耕还林还草。生物措施是指通过建立人工植被,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最终达到防止风沙危害,治理和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实践表明,生物措施是防止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机械和化学措施通常被作为生物措施的辅佐措施。防止荒漠化的主要生物技术措施为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以及退化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具体来说有3种方式,即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

邢永强张宏伟郭文秀章煜

(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郑州 450053)

《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文章编号:7-80097-870-2-0507-03

摘要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安全问题的重心已经转移到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上来。日趋严重的土地荒漠化问题,已经威胁到我国数亿人口的居住环境,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危害、成因展开了论述,并对其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评价。

关键词 土地荒漠化 生态环境安全 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安全问题的重心已经转移到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上来。而对国家来说,单一性的军事威胁实际上已经被多元化的威胁所代替。其中,不受疆界限制的环境威胁是一种危及各国、各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威胁。因此,21世纪人类社会的安全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将取决于人类社会是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将取决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这两者的根本还在于生态环境安全问题被重视与被解决的程度。

生态环境是水、土、森林、动植物、空气等组成的“综合体”,人类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生态环境各要素的“综合支持”,它是维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安全是维系一个地区或国家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稳定环境”,一旦该“稳定环境”受损,国家安全就会遭到威胁。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新的战略思想,是人类对自身行为长期反思的结果,也是人类走出困境、摆脱危机、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科学战略和唯一选择。这一发展观对世界各国的未来和21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它是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指出了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及其相互作用和影响,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类的世代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是从单一角度可以概括的概念,而是一个经济的、社会的、生态的综合性概念。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相互制约、互相作用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整体。

今年北方入春以来接连遭遇的沙尘天气,创下近年来之最——甘肃遭遇了近年来时间最长、程度最强的沙尘天气;北京先后8次出现沙尘天气,为近4年罕见;宁夏北部、内蒙古中西部和东北、河北、天津、河南等多次出现能见度小于1 000m的沙尘暴天气,为历年来次数最多、程度最重。有关专家认为,土地荒漠化是引发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日趋严重的土地荒漠化问题,已经威胁到我国数亿人口的居住环境,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急剧增长的世界人口和日益减少的粮食储备,促使人类有意无意地扩大和加强了对有限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使世界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灾害。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对地区土地开发日趋扩大,出现了人们始料未及的全球性土地荒漠化问题,涉及各大陆的100多个国家,全球1/6的人口受到危害。截至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为3 600万km2,几乎等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我国国土面积的总和,而且正以每年5万~7万km2的速度扩大,相当于每年吞噬一个比利时加丹麦。从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的分布情况来看,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公布),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94万km2,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77%;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93万km2,占9.84%;盐渍化土地面积17.38万km2,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7万km2,占13.80%。我国荒漠化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北京、天津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8个县(市、旗),区域自然和经济条较差,生态环境脆弱。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北8省(自治区),荒漠化面积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98.45%,其他10省(自治区、直辖市)占1.55%。仅我国北方地区就有荒漠化土地175.81万km2,相当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辽宁省国土面积的总和。

与1999年相比,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37 924km2,年均减少7 585km2。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减少33 673km2,水蚀荒漠化土地减少5 525km2,盐渍化土地增加930km2。在荒漠化程度上,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同比增加9.07万km2,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11.73万km2,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3.17万km2,极重度荒漠化面积减少11.42万km2。

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土地荒漠化扩展速度大于治理速度,土地荒漠化面积持续增加。仅从土地沙化面积看,在50年代平均扩展1 500多km2,80年代末2 100km2。进入90年代,每年土地沙化扩展高达2 460km2,大量的粮田、草地、林地被沙漠侵占,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市)的土地面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特大沙尘暴23次,比60年代的8次、70年代的13次、80年代的14次明显增多。近半个世纪以来,全国因荒漠化导致772多万hm2耕地退化,67万hm2粮田和235万hm2草地变成流沙或沙漠,造成粮食损失每年高达30多亿kg。中国荒漠化危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40亿元,平均每天损失近1.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是直接经济损失的2~10倍。近年来经过治理,土地荒漠化得到遏止,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总体来说形势依然严峻。

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被称为“地球溃疡症”,危害表现在许多方面,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和人类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反过来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过度耕种和过度放牧,都与人口增长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人口的增长必然对农产品和畜产品需求量增加,所以导致了过度耕种和过度放牧。过度耕种促进了荒漠化的形成条件:土地的肥力下降和农作物产量下降,土壤表层板结,土壤流失,土壤侵蚀等。与荒漠化有关的社会经济因素有人口过剩、过度耕种、过度放牧、毁林和低下的灌溉水平。造成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198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总结提出,荒漠化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干旱区及与之毗邻的湿润地区生态系统本身比较脆弱;人口压力常常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出于经济的考虑,未能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政治动乱妨碍了行动计划中长期行动的执行等。

土地是一种几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再生25mm的土表就需要300年。这种再生速度对于迅速耗蚀的土地的补偿作用很小。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大自然的严峻挑战?防治荒漠化的人工技术措施通常被分为三大类,即生物措施、机械措施和化学措施,其中生物措施应用最为广泛。生物措施是指通过建立人工植被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最终达到防止风沙危害、治理和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其主要优点有:植被覆盖度增加可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近地面风速,减少风沙流对地表的吹蚀;栽种的植被可以改善植被覆盖地段地上、地下的生态环境条件,有利于多种生物的活动和繁衍,从而促进土壤的形成,增加有机质含量,增加地表物质的胶结性,增强地表抗风蚀能力;植被具有自行繁殖和再生能力,通过演替,能够形成适应当地环境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因而能够长久固定流沙,防止风沙危害,大大减少养护和管理费用;通过人工措施形成的人工或半人工植被,一般可以适度放牧,并能提供一定数量的薪柴和建筑用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滥伐柴现象。国内外研究实践表明,生物措施是防治荒漠化的根本性措施,机械措施和化学措施通常被作为生物措施的辅助措施。

土地荒漠化防治是一项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结合资源开发和产业建设的系统工程。土地荒漠化的治理需要投资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系统创新,以达到有效遏止荒漠化,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在荒漠化的防治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处理好六大关系:切实处理好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实行可持续发展;切实处理好防沙与治沙的关系,预防为主,积极防治;切实处理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关系,生物为主,综合治理;切实处理好畜牧业发展与草场保护的关系,以保护促发展;切实处理好生产用水与生态用水的关系,注意节约用水;切实处理好重点治理与全面治理的关系,统一规划,突出重点。

最近,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强调了防治沙漠化土地的重要性,明确防沙治沙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要求认真搞好防沙治沙布局和规划。在法律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加强荒漠化环境地质调查,实施科学的荒漠化防治对策和措施,在一定时期内,我国的土地荒漠化一定能够控制,实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国民经济的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陈广庭.2004.沙害防治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36~138.

范志平,曾德慧,余新晓.2006.生态工程理论基础与构建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72~174.

付保荣,惠秀娟.2005.生态环境安全与管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

李洪远,鞠美庭.2005.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48.

梁从诫,杨东平.2005.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9~101.

王淑莹,高春娣.2004.环境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77.

Discussion on Ecological Safe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ulting from Land Desertification

Xing Yong-qiangZhang Hong-weiGuo Wen-xiuZhang Yu

(Scientific Academy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Henan,Zhengzhou 450053)

Abstract:Nowadays the safety focus of human society has been transferred to tha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land desertification has threatened the habitation environment of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in China and has restric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distribution,harmfulness and the cause of formation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 and analyzes and evaluates th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land desertification;eco-environment safe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沙漠化的成因沙漠化的成因沙漠化的成因沙漠化的成因 (1)气候变化异常 有关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温度的显著升高我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与世界的平均情况基本相似。据研究,1951-1999年中国北方地区最低气温显著升高,暖冬年份连续出现,近50~100年有明显的干旱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开始干旱化趋势加快。 我国沙化土地集中分布的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的地带。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加剧了该区气候和土壤的干旱化。这使得该区的植被盖度降低,土壤结构变的更加松散,加速了土地的沙漠化。另外气候增暖,大范围气候持续干旱,给各种水资源(冰川、湖泊、河流等)带来严重的影响,使冰川退缩、河流水量减少或断流、湖泊萎缩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大面积的植被因缺水而死亡,失去了保护地表土壤功能,加速了河道及其两侧沙化土地的扩展及沙漠边缘沙丘的活动,使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2)不合理的开荒 在沙漠化相对集中的西部地区,曾今有大量草地和林地被开垦为耕地。自1995~2000年,其中因开垦草地增加的耕地面积占69.5%,因开垦林地增加的耕地面积占22.4%。由于该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和林地被开垦为耕地后,在农闲季节土壤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加之技术、社会经济条件限制,造成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3)过度放牧 目前西北地区超载过牧日趋严重,其中新疆、广西、宁夏、内蒙古超载率较高,超载率分别达到了121%、81%、72%及66%。过渡放牧造成了对草地地表的过度践踏,草原地表土壤结构破坏严重,经风吹蚀,大量出现风蚀缺口,牲畜放牧越多的草地,土壤裸露的也越多,形成的沙漠化面积也越大。 (4)不合理的挖采和树木砍伐 近些年来,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西北地区大规模滥挖发菜、干草和麻黄等野生中药材的事件时有发生。1.9亿亩的草场面积遭到严重破坏,约占内蒙古全部草原面积的18%,有相当部分正处于沙漠化的过程中。其中约0.6亿亩的草场面积被完全破坏且已沙化。由于1.9亿亩草地遭到严重破坏而不能放牧,被迫到它草场超载放牧的草地要远远大于1.9亿亩,草原负担过重,加速了沙漠化的扩展。滥樵造成植被严重破坏,仅内蒙古伊克昭盟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多年中,因滥樵而沙化的草场面积就达2000多平方公里。 5)水资源的浪费 西部地区农业灌溉比重大,农业、林业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导致水资源需求量增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特别是造成下游地区水资源匮乏。加之该区对地下水的持续超采利用,导致西部地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如陕西关中地区各水源地年均地下水位下降速率达2米多。地下水位下降直接引起地表植被衰亡,土地沙化加快。 2.沙漠化的危害沙漠化的危害沙漠化的危害沙漠化的危害 (1)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民生活,威胁人类健康。 沙漠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沙尘物质在强劲风力作用下随风而起,甚至发生沙尘暴,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其导致的沙尘天气,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还可能损害通讯和输电线路从而造成通讯与输电线路中断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并且出现沙尘暴天气时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造成呼吸道、皮肤等疾病人数增加,此时的沙尘成为疾病传播的一种媒介。 (2)直接影响农业,危及生产、生活。 土地沙漠化对区内的农业生产会造成多种危害。在沙化过程中,风吹走土壤中细小的土粒和营养物质,恶化了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水分情况,使土壤失去农、牧生产能力,造成土壤肥力降低,耕地面积缩小。每年4到5月正是春播季节,在沙漠化地区,往往种子、幼苗被吹走吹露,造成缺苗断垄,同时覆盖在叶面上的沙尘亦影响作物正常的光合作用,产量降低。并且沙漠化会引起草场退化,使适于牲畜食用的优势草种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牧草变得低矮、稀疏,产量明显降低,草场载畜能力大为下降。部分村庄、定居点等往往因风沙危害严重不宜于继续生活居住而不得不被迫废弃迁居,在 40 年内因受沙漠化严重危害被三次搬迁的仲巴县县城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证。 (3)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阻碍经济发展。 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 4)加剧贫困程度。 沙漠化的最终经济结果就是贫困化。土地沙漠化所造成的农业减产往往使得区内农牧民生活比较贫困,如国家级贫困县定日县。 据调查,全国农村人口的1/4生活在沙漠化地区,其人均农业产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2%,是东部地区的1/5。沙漠化地区贫困程度加剧,发展差距扩大,有的地方已经喊出“要生存就要治沙”的口号。 3.沙漠化现况沙漠化现况沙漠化现况沙漠化现况 世界世界世界世界 沙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受沙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有12多亿人受到沙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沙漠化的抗争,但沙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全球沙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球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420亿美元

荒漠化主题探究论文

楼主实话对你说,网上求助人帮你写论文的,99.9%的都是control CV,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要求一定要原创的,劝你还是自己写吧,虽然可能比较烦,但这是最好的选择

论文在网上下载 会被查的 还是自己写吧

这个专业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比如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规划、地质地貌学、普通植物学、森林生态学、林业生态工程学、土壤学、树木学、土壤侵蚀原理、林业生态工程学、工程力学、土壤侵蚀水动力学、水文与水资源学、测量学、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规划、小型水利工程学、农田水利学等。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是一门环境生态类学科,属于理、工、农、水、林等专业交叉性学科,主干学科为水土保持工程学、地质地貌学、普通植物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林学,为国家农业和环境类重点学科。培养具有生物学、环境科学、水土保持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的规划设计方法和监测、评价技术;熟悉我国林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防治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有关国际公约,同时结合所设置的选修课程,夯实基础,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因此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专业概论论文大纲从以下可以参考:

要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通过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培养,掌握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施工、监测、管理、方案编制、概预算编制、预防、监督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为什么要防治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指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或雨蚀。就全世界而言,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同样,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积土地盐碱化,也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从亚太地区人类活动对土地退化的影响构成来看,植被破坏占37%,过度放牧占33%,不可持续农业耕种占25%,基础设施建设过度开发占5%。非洲的情况与亚洲类似,过度放牧、过度耕作和大量砍伐薪村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农牧业减产,相应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恶果,在极为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大量生态难民。在1984-1985年的非洲大饥荒中,至少有3000万人处于极度饥饿状态,1000万人成了难民。据199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估算,荒漠化在生产能力方面造成的损失每年接近200亿美元。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进一步估算了防止干旱土地退化工作失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在未来20年总共约损失5200亿美元。199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由于全球土地退化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23亿美元(按1990年价格计算)如果在下一个20年里在防止土地退化方面继续无所作为,损失总共将高达8500亿美元。从各大洲损失比较来看,亚洲损失最大,其次是非洲、北美洲、澳洲、南美洲、欧洲。从土地类型来看,放牧土地退化面积最大,损失也最大,灌溉土地和雨浇地受损失情况大致相同。从1980年和1990年所作估算的比较来看,由于世界各国防治土地荒漠化的进展甚微,在1978-1991年间,全世界的直接损失约为3000-6000亿美元。这尚不包括荒漠化地区以外的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我国荒漠化类型及其分布我国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镶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我国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60.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于旱、半干旱地区,在各类型荒漠化土地中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其中,干旱地区约有87.6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西,腾格里沙漠和龙首山以北包括河西走廊以北、柴达木盆地及其以北、以西到西藏北部.半干旱地区约有49.2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东向南,穿杭锦后旗、橙口县、乌海市,然后向西纵贯河西走廊的中一东部直到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呈连续大片分布.怎样防治土地沙漠化?具体措施包括:(1)抓紧落实草原家庭承包制;(2)限定最高草原载畜量,建立草原监理制度,严禁超载放牧;(3)搞好草原围栏,围栏旁边要种树;(4)改变饲养方式,推行牲畜舍圈养或划区轮牧;(5)加强对草原的养护,大力防治草原病虫鼠害;(6)采取草地复壮措施。在西部地区广布的山地和丘陵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蚀比较突出,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生产潜力衰退。因此必须加强对长江上中游山地环境的整治工作。具体措施和方法包括:(1)全面规划,综合治理。(2)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3)水土保持的管理和监测。(4)退化坡地改良与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重要措施,但一些散居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民领取退耕补给的粮钱后,仍然靠山吃山,开荒、砍树、挖草。形成“越砍越荒、越越砍”的恶性循环。因此政府应创造条件,把分散居住在生活条件特别恶劣地区贫困人口逐步迁移出来,安置到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地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和这些人口的脱贫问题。同时也抓紧落实退耕还林还草。生物措施是指通过建立人工植被,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最终达到防止风沙危害,治理和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实践表明,生物措施是防止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机械和化学措施通常被作为生物措施的辅佐措施。防止荒漠化的主要生物技术措施为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以及退化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具体来说有3种方式,即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

石漠化土壤养分研究现状论文

喀斯特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区特有的土地退化问题,是地质、地貌、植被、土壤、降水等自然背景因素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

一、指标确立的依据

喀斯特石漠化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理过程,其产生是人地系统失衡发展的产物,是多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确定其主导因子,建立一套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深入研究石漠化系列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喀斯特石漠化的人地矛盾出发,既考虑各单因子的影响程度,又考虑区域人地系统的综合影响深度。根据石漠化发生、发展过程,综合考虑其可能的影响因子和可选因子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可比性,挑选出16个指标来进行分析,将各可能因子分属三类指标,即自然背景类指标、人口特征类指标、人地关系类指标(表4-7),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其分为直接影响因子和间接影响因子,内因和外因。

表4-7喀斯特石漠化影响因子参考指标

1.自然背景类指标

(1)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喀斯特发育是石漠化的物质基础,离开喀斯特母质基础,喀斯特石漠化就无从谈起。在纯度较高的石灰岩地区,不同的地貌条件下石漠化等级差异较大。

(2)平均海拔高程:在喀斯特发育条件下,石漠化深受着地形地貌的影响。贵州地势西高东低,南北两侧分别过渡到广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这与石漠化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对一致性。

(3)地表起伏指数:在自然背景要素中,石漠化与地形的关系还表现为在地形平坦的地区,石漠化强度小,分布呈斑点状,而在地形崎岖破碎的区域却表现为多中度、强度且呈片状分布。贵州自新构造以来,一直处于上升剥蚀时期,地表在强烈的侵蚀下,除河流上游分水岭地带高原面保存完好外,河流中、下游河谷深切,地面崎岖,从而导致土壤的强烈侵蚀,成为石漠化的重要自然背景因子。这种地形与石漠化的分布关系,可用地表起伏指数RDLS(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来表示。表达方式是:RDLS={[max(h)-min(h)]/[max(H)-min(H)]}×[1-P(A)/A]。式中h为各县海拔高程, H为全省海拔高程,A为各县国土面积,P(A)为各县平地所占面积(刘燕华,2001)。

(4)≥25。坡地面积百分比:根据水土保持法规,3°左右的耕地不产生水土流失,大于25。的坡耕地已属于不宜耕地,应退耕还林、还草。顺坡耕种导致了植被覆盖率下降和地表土层内部粘结力的降低,加剧了水土流失,增大了土壤侵蚀模数。

(5)高原区占国土面积百分比:贵州是一个强烈喀斯特化的高原山地,在高原面上峰林洼地、谷地、盆地、溶原广布,属浅覆盖型喀斯特分布区,区内地势平坦,起伏和缓,土层较厚,水土流失相对较小,土壤抗蚀年限较长。而在裸露型喀斯特峡谷区内,地形坡度较大,河流深切,土层浅薄,当植被遭受破坏或降暴雨时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引起土壤侵蚀模数和石漠化土地的增加。

(6)植被覆盖率:要使喀斯特脆弱性的生态平衡不致恶化,林灌草覆盖率至少要达到30%以上。草地在一定程度对土壤的保持作用与森林等同,选用森林草地覆盖率这一指标能更好的反映它对生态环境的作用。随着森林覆盖率的降低,不仅会加剧水土流失,而且会使生物群落结构和食物链遭受破坏,生态系统抵御外界干扰和自我调控能力也将下降,这意味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喀斯特石漠化脆弱性增强。

(7)多年平均降水量:水作为喀斯特作用的溶液、溶剂和载体,是喀斯特石漠化环境演化的基本营力,采用该指标反映全省降水量的空间差异。降水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降雨对地面土壤的侵蚀程度。如果降雨量大且集中,其对地面的冲刷剧烈,水土流失加剧,土壤侵蚀模数增大,影响着石漠化的演化发展速率。

(8)河网密度:河网密度指单位面积上地表河流的长度(km/km2),其发育深刻地受到岩性、地质构造、地貌等因素的控制,河网密度与海拔高程叠加起来,能够反映地表的侵蚀切割深度和侵蚀密度。

2.人口特征类指标

(1)人口密度:表示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不同于农业人口密度,在城市或矿区,农业人口密度不大,但人口密度较大,这对生态环境也有很大影响,人类的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有破坏作用。

(2)农业人口密度:这一指标表示在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在同样条件下,农业人口密度越大,人为开荒耕地越多,环境负荷越大,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越严重,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越大。

(3)人均GDP(元):人均GDP是一个综合反映各县经济实力的指标,经济实力的强弱与其所处环境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石漠化程度的高低反映了其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故将人均GDP作为指标体系的一个因子。

(4)农民人均纯收入:人类活动有非常广泛和复杂的内容,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有密切关系,也间接制约土地石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但是要逐一探讨人类活动中每一个因素与石质荒漠化的关系显然是不可能的。在此选择与石质荒漠化关系比较密切和代表性较强的因素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分析。

3.人地关系类指标

(1)土地垦殖率:指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它的高低与自然条件(地貌、水文、土壤等)和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垦殖指数高,反映种植业的比重大,但垦殖指数过高,不一定利用土地合理,若是毁林、毁草以扩大耕地面积,就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引起水土流失,加快石漠化演化速率。

(2)土壤侵蚀面积:土壤侵蚀是石漠化的最直接因素,在脆弱的喀斯特区域,成土条件差,土层浅薄,抗蚀年限短,经过强烈的土壤侵蚀后,土被丧失,植被退化,石漠化形成。但是,土壤侵蚀与石漠化在成因上又有差异,指标体系中的许多判别指标是不同的,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故将其作为石漠化的一个影响因子来研究。

(3)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结构与石漠化有密切的联系。土地景观的组成单元称为景观要素,它相当于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如水田、旱地、林地、草地等。组成土地景观的景观要素中相对面积最大的要素称基质,它往往形成景观的背景。而土地利用结构是由景观要素的数量、类型等所决定的,景观要素之间及其与环境的组合方式差异,使土地利用结构有所不同,进而使土地景观表现出不同的抗水土流失能力大小的功能差异。

(4)公路密度:公路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人类活动作用的强度,在喀斯特区域,交通通达性好的地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大,对森林资源的破坏程度更深,石漠化的发展速度越快。

二、相关分析

根据石漠化的空间分布现状,结合专家经验,在建立石漠化的可能影响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野外工作和室内资料收集,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建立了石漠化可能的影响因子数据库,进一步做数学分析,对初步估计指标进行筛选,确定出导致石漠化的主导影响因子,建立石漠化影响因子综合模型。将各因子之间视为相互独立,各指标数据为等距离、等间隔取值,82个县是研究样本总体的一个划分。

对采集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每一指标数据主要考虑其现势的空间分布,而未研究其时间序列问题,采用相关分析法能较好揭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相关分析是一种研究变量之间密切程度的统计方法,相关系数是描述两变量X和Y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定量指标,相关系数Rxy为无量纲,其值在[-1,1]范围内。当Rxy>0时,Y随X增减而增减,称X与Y正相关;当Rxy<0时,Y随X增加而减小,称X与Y负相关;采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1.自然背景类指标相关分析

根据公式,将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视为因变量,分别与所选自变量作单因子相关分析,发现前者数据连续性好,分析结果相关性更为密切,故最终选定以轻度石漠化作为因变量进行相关分析(表4-8、4-9)。

表4-8轻度石漠化与自然背景类指标相关系数表

表4-9临界相关系数

在所列出的所有参考指标中,有一部分实际上与石漠化并无明显相关性,需根据相关系数进行取舍,取舍的依据是给定α条件下的假设检验。我们采用双侧百分位检验(2-tailed),即计算在1-α的置信度下假设两者不相关的概率,进一步对这些相关系数作显著性检验,引入临界相关系数,即在一定样本(N)范围内,确定两者相关的最小系数,N不同时,临界相关系数也不同。采用临界相关系数将各参考指标分为显著相关(**)、相关(*)和不相关(无*)三类,查相关系数检验表,当R0=n-2=82-2=80时,临界相关系数如表4-9。其中a为显著性水平,1-α为置信水平。取α=0.10、|r|>0.1829的指标即与轻度以上石漠化相关。

分析可知,在自然背景指标中,相关系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植被覆盖率(-0.733)、碳酸盐岩出露面积百分比(0.644)、河网密度(-0.627)、平均海拔高程(0.443)、≥25。坡地面积(0.321)、高原区占国土面积百分比(0.255)、多年平均降水量(0.215)、地表起伏指数(0.108)。其中,前四项指标与轻度以上石漠化显著相关,最后一项相关系数小于临界相关系数,为不相关,其余两项为相关。

图4-6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与森林覆盖率二次曲线拟合

在指标体系中,植被覆盖率与石漠化极为相关,并呈负相关关系(图4-6)。这是因为典型的喀斯特区域,土层浅薄,植被稀疏,生长缓慢,随着森林覆盖率的降低,喀斯特土壤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后,地表水下渗,很快产生侧向径流,使得松散土层被地表径流所侵蚀,土壤流失后,母岩出露,形成石漠化土地。森林覆盖率的减少,势必破坏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导致石漠化土地的增加。而且喀斯特地区的植被一但破坏后难以恢复,如安顺市夏官屯一带,生长在喀斯特石山上的森林在50年代大炼钢铁时期被破坏后,到如今仍是极为稀疏的灌草丛,多轻度和中度石漠化土地,因而提高森林覆盖率对于改善喀斯特石漠化环境至关重要。另外,从目前的森林分布来看,多分布在非喀斯特区域,如黔东南州、黔北赤水市等,而广大的喀斯特区域,尤其西部地区,森林极为稀少,故植被覆盖与石漠化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贵州碳酸盐岩岩性主要为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岩石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均为可溶岩,固体沉积物少,成土物质多在0.5m以下。自然土层厚度小,土壤抗蚀年限低,极易形成无土可流的毁坏型强度石漠化土地。此外,在碳酸盐岩分布区,喀斯特发育,生境具有干旱、富钙和缺土多石等特点,植物生长缓慢,植被结构和覆盖度差,植被一旦破坏,生境就急剧恶化,土壤侵蚀加剧,石漠化土地进一步扩大。岩性对石漠化的影响极为显著,不同岩性条件下,石漠化程度极为不同。从清镇市岩性分布比例及各岩性中石漠化比例分配和不同岩性区域内石漠化空间分布面积对比分析结论得到很好的证实,喀斯特母质基础宏观上控制着石漠化的空间分布和发育程度。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图4-7),两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喀斯特面积比例越大,石漠化常表现得较为严重,如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和毕节广大地区多为强度和严重石漠化县,较好地反映了实际状况。

图4-7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与喀斯特面积曲线拟合

图4-8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与河网密度二次曲线拟合

河流发育深刻地受到岩性、地质构造、地貌等因素的控制,河网密度与海拔高程叠加起来,能反映地表的侵蚀切割强度。由其与石漠化的相关分析可知,二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图4-8),相关系数达-0.627,究其原因,进行相关分析的数据反映的是现代的情况,石漠化的发生发展具有其时间序列过程,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另外,喀斯特区域其河流具有特殊的二元结构,即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由于长期的溶蚀作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系已相当发育,“逢山必有洞”,地下河流的侵蚀对石漠化的作用是巨大的。喀斯特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敏捷性,使得大量的表土被侵蚀后很快进入地下淤积,大量的洞穴粘土沉积,其来源就是近地表,致使人类无法利用,只有部分经搬运后沉积在喀斯特坡立谷、洼地等负地形中,成为极为宝贵的耕地。由于喀斯特地下河网的发育,客观上削弱了地表河流的发育,使得地表河网密度不及非喀斯特区,如长顺乌麻河流域,发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峰丛谷地、峰丛洼地。地下河网极为发育,流域上游广大地区极少有地表河,但石漠化却多为中度、强度,极为严重,其原因是地下河流的强烈侵蚀作用。

地下河网密度的测算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目前还没有一套可以借鉴的数据来进行分析,有待今后做进一步研究。故用地表河网密度做相关分析,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但就每条河流而言,对石漠化的贡献率不可低估。如花江喀斯特峡谷区,河谷深切,相对高差达1000m,坡度为≥25°的陡坡,石漠化成片分布且多为中度、强度。

平均海拔高程、≥25。坡地面积、高原区占国土面积百分比、地表起伏指数几个指标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地势起伏与石漠化的关系。平均海拔高程的计算公式为:

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式中,n为海拔分带数,ai为I带的面积,A为该县总面积,hi为第Ⅰ带海拔的中值。

平均海拔高程较好地反映了地势起伏与石漠化的相关关系,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443,≥25。坡地面积百分比、喀斯特高原面占国土面积百分比两指标也与石漠化有一定的相关性。贵州是一个强烈喀斯特化的高原山地,在高原面上峰林洼地、谷地、盆地、溶原广布,属浅覆盖型喀斯特分布区,区内地势平坦,起伏和缓,土层较厚,水土流失相对较小,土壤抗蚀年限较长。而在裸露型喀斯特峡谷区内,地形坡度较大,河流深切,土层浅薄,当植被遭受破坏或降暴雨时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引起土壤侵蚀模数和石漠化土地的增加。而地表起伏指数与石漠化无一定的相关性,故在确定主导因子时不再考虑。多年平均降水量是反映喀斯特地区降水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降水的空间差异影响地表土壤侵蚀速率,从而影响石漠化的空间差异,与石漠化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15。

2.人口特征类指标相关分析

石漠化不仅受上述诸多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人为活动的作用也尤为明显,人为活动对石漠化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社会经济条件造成的间接影响。社会经济包括的因素很多,选取其中重要的因素人口密度、农业人口密度、路网密度和人均GDP进行相关分析,根据相关系数的值可知(表4-10),人口密度与石漠化无相关性,农业人口密度和人均GDP也与石漠化的相关性较低,农业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人为活动的强度大,呈现森林覆盖率低,石漠化景观随处可见(如贵州西部);人均GDP越高,石漠化程度越低,两者为负相关关系,说明经济条件好的县市,其石漠化程度相对轻一些。农民人均纯收入用来研究石漠化与贫困之间关系而设立的指标,石漠化与地区贫困是一对孪生兄弟,石漠化面积的大小和程度极大的决定了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石漠化的加速发展,对生存环境构成了新的威胁。二者为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56,从分析中得到了论证。总之,尽管间接的人为活动,即社会经济条件对石漠化作用有一定体现,但其影响并不十分显著。

表4-10轻度石漠化与社会经济指标类相关系数表

3.人地关系类指标相关分析

贵州喀斯特地区复杂的人地关系从其和谐性来说,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利于人地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另一类则造成了人地的严重对立,人地矛盾突出,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这里讨论的人类活动对石漠化的直接影响,多以矛盾对立的负面影响方式出现。本文将这些因子单列为一类指标,由土地垦殖率、土壤侵蚀面积、土地利用指标系列和公路密度构成(表4-11),分析人为因子对石漠化的影响。

表4-11轻度石漠化与人地矛盾指标类相关系数表

土地垦殖率是一个地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体现,其垦殖方式、垦殖强度取决于人口数量与质量、经济水平、农业生产习惯等。全省土地垦殖率最低的是黔南州和黔东南州,而垦殖率较高的区域为西部高原山地以及乌江、北盘江等河流的中上游地带。由于贵州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宜农地极为有限,高强度的土地垦殖是以毁林开荒、陡坡开垦为代价的,无疑加剧了该区的土壤侵蚀,为土地的石漠化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分析结果表明,两者是正相关关系,系数为0.432。

土壤侵蚀是石漠化的最直接的因素,在脆弱的喀斯特区域,成土条件差,土层浅薄,抗蚀年限短,经过强烈的土壤侵蚀后,土被丧失,植被退化,石漠化形成。土壤侵蚀与石漠化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30。二者有其成因上的因果关系,石漠化是土壤侵蚀长期作用的结果,土壤侵蚀是石漠化某一阶段作用强度的体现,两者有其不同的划分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从图4-9中可以看出,全省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如毕节、铜仁、遵义,石漠化程度远不及其他地区,这是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图4-9轻度以上土壤侵蚀与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对比

土地利用是一指标系列,共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八类,其中,耕地又细分为水田和旱地。土地利用结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抗水土流失能力大小的功能差异,进而与石漠化产生密切的联系。本文在研究该指标时,选取了可能与石漠化有密切联系的耕地、旱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做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这几项指标与石漠化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50、0.449、0.417、0.467。耕地,尤其是旱地与石漠化正相关,不合理的毁林开荒、陡坡耕种,使得土地进一步石漠化;贵州的草地,无天然优质草场,多为次生的轻度或中度石漠化的草山草坡,故呈正相关;未利用地多为历史时期非合理利用,土壤已丧失了的中度和强度石漠化土地,即所谓未利用地,实为难利用地,因为所能开垦的土地均已开垦,故其与石漠化呈显著正相关。须说明的是这一指标系列中,耕地与旱地两指标在实质意义上具有相似性,因为耕地中的水田不存在石漠化,这里均加以分析是为了对比,在确定主导因子时,只能二者取一,否则就是重复计算,故只取相关系数较大的耕地指标做后面的分析。

三、喀斯特石漠化综合动力模型研究

石漠化形成的影响因素不仅有来自于其脆弱的环境背景方面,也有来自于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方面,是一个多因子综合作用的产物。经上述相关分析得出,在复杂的自然和人为活动因子中,对喀斯特石漠化起主导控制作用的因子有9个(表4-12),按其贡献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植被覆盖率→喀斯特面积→河网密度→未利用地→耕地→平均海拔高程→土地垦殖率→草地→≥25。坡地面积。各主导因子权重依次为16、14.613.7、10.3、9.8、9.7、9.5、9.2、7.0(耕地与旱地两指标都是分析耕地与石漠化的关系,故只选取相关系数较大的耕地作为最终的影响指标)。另外,高原区占国土面积百分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农业人口密度、人均GDP(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土壤侵蚀面积等指标对石漠化有一定的影响,但与石漠化相关系数小,不作为主导因子。

表4-12喀斯特石漠化主要影响因子表

分析的结果揭示出一些与传统认识不一致的结论:第一,石漠化与河网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传统观念认为河网密度越大导致的土壤侵蚀越严重,石漠化程度越大,即两者为正相关关系;第二,关于土壤侵蚀与石漠化的关系问题,传统认为,石漠化是土壤侵蚀的必然结果,这在许多的有关石漠化与土壤侵蚀的文章中都有体现,而本文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两者的相关性较小,缘于二者有着不同的发生学原理,既有联系又有较大差异,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应注意区别对待;第三,土地利用中草地与石漠化的相关问题,传统认为,草地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石漠化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两者之间应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本文分析结果却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这些结论的原因,在相关分析时已进行了阐述,在此不再赘述。但这些结论,对于认清石漠化的本质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石漠化影响因子的确定,是一个仍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全省面积广大,地区差异性比较大,不同的地区,其主导因子并不一定相同。而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将其视为同一背景,未对区域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因此,为更精确的确定石漠化的制约因子,需对区域差异性做深入研究。相关的工作开展是本工作能进一步深入的重要条件,如作为影响石漠化的一个重要环境背景因子——土壤,尤其是土层厚度、土壤抗蚀年限等方面的资料还没有统一化、系统化,在本文分析中无法采用,只能通过其他指标如岩性等间接表征。

通过单因子相关分析提出的9个指标,能较为综合地反映出石漠化的空间分布规律。但其影响因子多,因子之间未作相互影响成分去除,仍需对其进行进一步数学分析,将其化为相互正交(相互独立)的几组公因子,作降维处理,建立石漠化影响因子的综合动力模型,得出喀斯特石漠化动力指数RDDI(Rock-Desertification Dynamic Index)及其分级图,并与GIS-RS研究结果做对比分析。

表4-13共同度表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根据所建的相关分析数据库特点近似于等距离取值以及研究的目的,采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表4-13),提取几个不相关的潜在综合性指标,而保持其原始指标所提供的大量信息,分析植被覆盖率、喀斯特面积、河网密度、未利用地、耕地、平均海拔高程、土地垦殖率、草地、≥25。坡地面积9个指标驱动石漠化形成发展的多因子信息。各指标变量来源不同,表达方式不一样,首先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方法如下:

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式中, 为均值,s为样本标准差。

在标准化后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各变量的查相关数据阵:

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然后再计算矩阵对应特征根的单位特征向量,将向量作线性组合:

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在输出m个主成分后,依据公式:

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进行综合指数的计算。计算的主要结果如下:

表4-14数据显示是按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的三个因子特征值,占总方差百分数及其累加值。三个因子所解释的方差约占整个方差的80%,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所有信息。

表4-14总方差解释表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表4-15中,F1、F2、F3分别为公共因子,从各因子模型可以看出,F1主要由耕地、

土地垦殖、碳酸盐岩面积、森林覆盖率、平均海拔、坡地面积和河网密度决定,它们在F1中的荷载分别为0.855、0.846、0.762、-0.756、0.747、0.690、-0.688。F2主要由未利用地(-0.682)决定,F3主要由草地(0.749)决定。利用F1、F2和F3与GIS-RS数据做相关分析,F1为石漠化估算的最佳因子(相关系数为0.759),得出喀斯特石漠化线型模型:

表4-15因子荷载矩阵

主成分提取方法提取的3个因子。

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公式中a1i为F1的荷载向量,Xi为变量值。根据特征向量得出每个主成分的权重值,输出综合评价指数(照片4-5),需要说明的是由这9个指标所提取的RDDI代表的是可能发生的石漠化强度,而不是代表现在已发生的石漠化强度。同时,两者有一定的差异性,原因是前者是表示现状,而后者表示的能力是一种潜在趋势。就石漠化的程度来说,后者明显强于前者,这又得到了更好的印证。RDDI指数的提出,对于石漠化土地的生态恢复,有侧重地进行石漠化趋势的防治,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根据照片4-5所示,可按RDDI指数将全省石漠化潜在趋势划分为:黔东无石漠化安全区,黔东轻度石漠化趋势区,黔北赤水习水轻度石漠化趋势小区,黔西南册亨、望谟轻度石漠化趋势小区,黔中、黔北中度石漠化危险大区,黔西北威宁、赫章中度石漠化危险小区,黔南强度石漠化威胁区,黔西北强度石漠化威胁区,黔东北强度石漠化威胁区,黔南、黔西南和西部剧烈石漠化威胁大区。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已非常严重,不仅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而且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0年就已将“推进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整治”列入我国“十五”计划。岩溶石漠化是岩溶环境的土地退化过程,其形成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石漠化的动态和趋势不但与地质背景密切相关,又在地质环境中有明显的反映,并对人类环境和发展有重要影响。而目前,究竟选择哪些地质指标来说明岩溶石漠化的情况和其环境的发展变化尚无系统研究。本项目拟结合国内外岩溶石漠化的研究进展,筛选出岩溶石漠化的主要地质指标,为科学评价岩溶石漠化环境并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服务。

一、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

袁道先从系统理论的观点出发,论述了岩溶生态系统的运行,受制于CO2-H2O-CaCO3 岩溶动力系统。岩溶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可溶岩尤其是碳酸盐岩的造壤能力低和长期强烈的岩溶化作用造成的地表地下双重空间结构、地表干旱缺水,加之人类不适当的土地利用引起的水土流失,产生石漠化。坚硬的碳酸盐岩持水性低、大幅度的新生代抬升、缺乏大面积冰碛层或冰水堆积、水热季节变化极端的气候条件,也是形成石漠化的背景条件。水土流失与石漠化互为因果,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而石漠化是土壤侵蚀危害的极端表现形式,已到了无土可流的发展阶段,石漠化严重意味着生存环境的逐渐丧失。石漠化还导致环境灾害(如干旱、洪涝、滑坡等)频繁。石漠化环境恶性循环链的根源在于岩溶地质环境的脆弱性。不合适的人类活动是这一恶性循环的驱动力(图2-2)。

图2-2 石漠化环境恶性循环框图

(一)碳酸盐岩的溶蚀与成土过程

早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学者,通过土壤的化学成分分析和岩石的溶蚀速度野外观测,进行碳酸盐岩溶蚀和成土过程的研究。碳酸盐岩溶蚀后,可溶物被带走,不溶物才形成土壤,碳酸盐岩的不溶物含量不超过10%,一般小于5%。柴宗新根据桂、黔、滇、湘、鄂及长江三峡碳酸盐岩区11个样品的平均溶蚀速度为0.0811mm/年,按岩石比重2.7t/m3、溶蚀模数为218.7 t/km2·年、不溶物含量为5%估算风化成土率为11 t/km2·年。袁道先等根据贵州红黄土及广西红色粘土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估算,形成1m土层需要剥蚀掉25m的岩层,需要25万~85万年。根据贵州省岩溶区主要河流的输沙量估算,贵州每年流失的成土物质总量约等于其60年的生成量。这是岩溶石山区土壤浅薄,土被不连续的主要原因。碳酸盐岩的溶蚀与成土过程研究为石漠化的形成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国际对比表明:并非所有的岩溶区,碳酸盐岩的分布及双重空间结构都是不利的因素,在东南亚、中美洲等地的新生界碳酸盐岩,孔隙度高达16%~44%,具有较好的持水性,而且地壳抬升也较小。双重空间结构带来的负面效应小,石漠化不严重。在俄罗斯和西伯利亚平原区由于岩溶的双重空间结构反而有利于排除沼泽地过多的积水,碱性的碳酸盐岩也有利于缓解沼泽地的酸性水,碳酸盐岩区往往成为农业基地。

(二)特殊的水文生态过程

西南岩溶区气候暖湿,降水充沛、集中,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2000mm,短历时高强度的暴雨多,水土容易流失,加之长期强烈的岩溶化作用造成的地表地下双重空间结构,不仅导致地表水漏失,地下水深埋,枯季地表干旱缺水,而暴雨来临,地下管道来不及排泄,又造成洪涝灾害,以至于许多农田往往是旱涝交加。几百年的剥蚀作用使周围山坡上的岩石裸露,在洼地底部淤积了小片土壤,也因年年受淹而不宜植被生长。岩溶区,特别是大片的峰丛洼地区,常具有反向森林线(图2-3)。在有利的气候条件下,森林可在山坡中上部裸露岩石上发育,那里土壤很少,树木常用很深的根系从岩石缝中,甚至地下河中吸取水分营养(照片2-2)。

照片2-2 广西凤山县坡心地下河

长期强烈的岩溶化作用造成的地表地下双重空间结构,不仅导致地表水漏失,地下水深埋,地表干旱缺水,这使表层岩溶水显得尤为重要,其不但可以延缓降雨入渗水在表层带停留的时间,使其更多为植被所利用,并可形成表层间歇泉(图2-4),支撑起其上覆的生态系统,并与生态系统一起对岩溶水文系统进行调蓄。而且,表层如具有良好植被和土壤层覆盖时,还能有效增加降雨入渗补给量。在许多岩溶区虽然土被不完整或者是岩石大面积裸露,大量的风化残余物存在于表层岩溶带中,留存于石沟、石缝、石槽中的土壤肥力水平高,如果表层岩溶带能提供足够的水分营养,植物根系可以在这些裂隙中生长,甚至形成茂盛的喀斯特森林,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图2-3 在中国南方岩溶区形成反向森林线

图2-4 表层岩溶带及岩溶管道二元结构示意图

(三)土壤侵蚀和质量降低

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过渡层),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存在着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一遇降雨激发便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西南岩溶区有数量众多的地下河、洞穴,因此除了坡面侵蚀外,水土还通过落水洞向地下河流失。

一般认为,土壤抗蚀性能与有机质含量有关,有机质含量越低,土壤抗蚀性越弱。由于石灰土表层集中了土体绝大部分的有机质,表层以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迅速降低,一旦发生植被破坏和土壤侵蚀,富含有机质和植物养分的表土层被剥蚀,良好的土壤结构受到破坏,土壤水稳性指数和结构系数降低,土壤抗蚀抗冲能力明显下降,土壤侵蚀加剧。

石漠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土地退化的过程。土壤的分布、厚度、养分含量和组成以及土壤的结构都直接影响了植被的种类和演化,土壤是维系岩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关键。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和土壤岩样分析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的发展,土壤粘性增强,容重增加,孔隙度降低,坚实度加大,保蓄水肥能力和通透度降低,结构恶化。同时,侵蚀和淋溶程度加强,生物富集作用减弱,土壤中全氮、腐殖质、阳离子交换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生产能力逐渐丧失。

另一方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物理性状有明显的差异。随着岩溶地区土地由自然林地向草坡地、人工林地、菜地、耕地转换时,土壤沙化严重,土壤的容重增加,总的孔隙度降低。而随着岩溶地区土地由菜地、耕地向撂荒地转换时,土壤的各项物理指标都有所改善。

(四)岩溶植被与演化

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持岩溶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对水资源的调蓄,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得以利用;另一方面,使土壤抗侵蚀能力增强,加速石山区的风化成土过程。岩溶石山区的植被多为喜钙的岩生性种群,群落生态稳定性差,食物链易受干扰而中断,黔南荔波县茂兰岩溶地区森林与湘南莽山花岗岩地区森林统计对比(表2-2),两者面积都约20万hm2,位于相同的纬度,气候条件也相似,前者的蕨类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属数和森林的积蓄量都只有后者的20%~50%。

表2-2 黔南茂兰岩溶地区森林与湘南莽山花岗岩地区森林统计对比

在这种缺土甚至无土的不良条件下,常常靠苔藓、藻类植被先行,岩面苔藓的最大持水率可达650.35%,其水分吸收或释放能力可以高于裸岩的3~15倍,在碳酸盐岩表面造成持水层,帮助灌木、乔木发展。在天然条件下,树木在这样的薄含水层上可以生长和发展成森林。但是,一旦遭受破坏是很难恢复的。如果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系统将无法抵御外界的干扰,失去自我调控及自我恢复能力。石漠化将不可避免。

王德炉等通过对贵州安顺、普定、关岭、荔波等地的样地调查,认为植被的种类在退化过程中变化较大,高大的乔木逐渐被典型的小灌木取代,并随着环境干旱程度的加剧向旱生化发展,土地生产力的衰退是以乔木树种的衰退为主要标志,群落的生物量随着石漠化的进程急剧降低(表2-3)。试验证明,在岩溶石漠化山区,实行严格的封山育林,一般在1~2年后可见草坡,5年后可见灌木,15~30年后可形成森林植被。

表2-3 石漠化过程中典型植物群落与生物量数据表

(五)地貌类型与地形坡度对石漠化的影响

地史上多次造山运动致使西南岩溶区褶皱断裂发育,构成了地势高低悬殊的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岩溶峡谷、断陷盆地、峰林平原交错镶嵌的独特地貌形态。加之岩性和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地貌类型极其复杂,地势高低悬殊,为石漠化提供了动力潜能。随着坡度的增加,坡面径流加快,坡面上的土壤稳定性降低,水土流失加剧。如在贵州省,石漠化土地多集中在构造活动强烈的河流上游及河谷地带。

不同地貌类型区石漠化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区别,地貌类型对石漠化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地貌类型控制了表层岩溶带的发育及地形坡度。图2-5表明,在峰丛洼地、峰林洼地、岩溶断陷盆地区,石漠化发生率较高。地形相对平缓的岩溶丘陵、岩溶平原区石漠化相对较轻。不同的地貌部位,表层岩溶带发育的规模也不同。

图2-5 各岩溶地貌类型中石漠化发生率

地形相对平缓的地段,如峰丛山区的垭口、洼地底部、峰顶均是表层岩溶带发育较好的部位,石漠化相对也较轻。而在岩溶峡谷地带,石漠化发生率较低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地势陡峻,人类活动较少。另一方面可能是统计误差造成的,由于地势陡峻,而石漠化发生率是根据平面投影面积统计的,不能代表纵向剖面上的真实情况。

(六)石漠化的人为原因

岩溶生态环境是一种对人类活动敏感的脆弱环境,土地宜耕地资源不足,承受自然灾害能力低,土地质量差,势必造成人口承载力低。随着人口的增长,对土地掠夺式经营,主要是陡坡种植(>25°)和过度的放牧。乱砍滥伐、铲草皮、挖树根、烧秸秆等在西南山区经常发生,不少地区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在1990年以前普遍存在着“刀耕火种,烧山种地”的现象,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西南岩溶山区1/3的旱耕地仍采用落后的顺坡耕种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近来发展较快的乡镇企业、修路等富民、便民工程等等,尽管以矿业开发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取得了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但由于规模小、管理差,大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加速了本已脆弱的岩溶区的森林植被的破坏及水土流失,并形成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链。

此外,对石漠化影响比较大的是矿山、冶炼厂等的有毒有害废弃物的排放。云南省的蒙自、个旧、开远、文山等为重度石漠化分布最广泛的地区,黑色和有色金属矿采选冶业对石漠化的影响极为严重,选冶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含有大量的铅、锌、砷、汞和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成分,特别是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造成企业周围较大范围高强度酸雨,如个旧市,酸雨出现的频率为56%,酸雨pH值范围为2.95~5.58。严重影响区内业已脆弱的林木、灌丛、藻类、苔藓等植物的生长。在极端的情况下,大范围内的碳酸盐岩表面随着藻类和苔藓的死亡而呈白色。在这种严重的坡地退化状态下,生态恢复在破坏因子消除后至少还需要20年。

二、发育程度

据调查区339个县、市统计,石漠化比重大于60%的县、市2个,比重50%~60%的5个,比重40%~50%的14个(图2-6、图2-7)。石漠化比重居前10位的依次是云南省的曲靖市(77.3%)、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化瑶族自治县(60.23%)、贵州省的黔西县(58.92%)、贵州省的安顺县(53.26%)、云南省的文山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靖西县(51.69%)、贵州省的平坝县(50.58%)、贵州省的长顺县(49.29%)、云南省的开远市(49.02%)和云南省的砚山县(46.86%)。

图2-6 调查区县、市个数与石漠化比重统计图

图2-7 西南岩溶县石漠化发生率分布图

三、主要危害

(一)水土流失严重

据水利部门 1999年调查资料,以岩溶石漠化区为主的红水河上中游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 25%以上,红水河河水含沙量为 0.726 kg/m3,流域土壤年均侵蚀模数1622 t/km2。持续不断的大量泥沙淤积,正成为制约沿河水电工程发挥综合效能的严重障碍,直接威胁着下游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港澳特区的生态安全。

(二)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加剧

据对乌江流域近年来的遥感观测:该流域 89%的新增石漠化面积是由陡坡旱耕地演变而来的。石漠化的加剧,使耕地质量下降并被破坏,可耕地面积因此减少。如位于黔中的普定县现人均拥有耕地仅0.04 hm2,而每年新增严重石漠化面积就达 500 hm2。由于新增的石漠化主要发生在陡坡耕作区,相当于全县每年人均减少耕地 0.0016 hm2,即人均耕地年平均减少4%,人地矛盾日趋突出。

(三)加剧了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的困难程度

由于岩溶地区的漏斗、裂隙及地下河网发育,地表径流又能较快地汇入地下河系而流走,加上石漠化地区地表土层流失殆尽,植被生长困难,地表土壤植被系统的贮水保水功能大幅度降低,导致地表可方便利用的水资源极度匮乏,大部分石漠化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人畜饮水困难。虽经近年的渴望工程解决了相当部分的人畜饮水问题,但目前西南岩溶石山地区还有1700万人饮水困难。并且大面积的地表干旱,滇、黔、桂3省(区)有 168万hm2耕地受旱。

(四)生物多样性程度低

石漠化地区植物种群结构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不明显。从植物群落来看,正常的生长型类植物群落应该是:木本植物(乔木、灌木、竹类、藤本植物、附生木本植物、寄生木本植物)、半木本植物(半灌木、小半灌木)、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寄生草本植物、腐生草本植物、水生草本植物)、叶状体植物(苔藓及地衣、藻菌)等。但由于森林植被被严重破坏,植物群落结构已变得非常简单,随之而来的是生物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消失,很多物种灭绝。

在石漠化地区,绿色植物的严重破坏导致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和食物网关系越来越简单,层次越来越单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严重受阻。

农业产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又以粮食种植为主,主要种植玉米、红薯、大豆等旱地作物。农产品以低产、低质、低效产品为主,农产品单产低。

(五)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旱涝自然灾害频繁

在石漠化地区,由于地表植被破坏,形成“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和“三天无雨地冒烟,一日大雨半月涝”的现象。在干旱的时候,不仅生产无法正常进行,而且造成人畜的饮水用水的严重困难。而一旦出现强降雨,又会形成大面积内涝,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轮流使灾区人民的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生命安全也受到严重的威胁。据不完全统计,黔、桂、滇3省(区)200个县中,1999年遭受旱、涝等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430万hm2,损坏耕地6万hm2,因灾减产粮食300万t,直接经济损失121亿元。

(六)居民生活贫困,经济、文化落后

石漠化地区已成为我国农村贫困程度最深、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地区,目前西南岩溶区有经济重点扶持的贫困县152个,约1000万人没有越过温饱线,约占全国贫困人口的一半。贵州省48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39个集中分布在石漠化较突出的喀斯特山区,2000年底全省有贫困人口 313多万人,其中大部分分布在石漠化地区。

石漠化地区生产和生态效率低,居民生产生活设施差,文化层次低品味,生活质量低。居民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听看广播电视难,居民世世代代长期生活于超稳定、超封闭和超自然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低品味的文化层次,物质文化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的低层次、文化心理愚昧和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低层次的长期混合积淀并发挥作用。

四、发展趋势

石漠化演变总体上呈严重恶化趋势。石漠化面积达11.35万km2。占总面积的22.6%,并以每年1.86%增长率增加,如果不能及时治理,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在30年左右翻一番。届时在西南岩溶区将有1/3的国土面积演变为石漠化区。

五、防治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南岩溶区开展了很多项目,如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退耕还林工程、“长防”和“长治”工程、“珠治”试点工程,以及国土资源大调查、国家科技攻关、世界粮食计划、世界银行贷款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援助项目等,在石漠化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经验。

(一)以治水为龙头的岩溶流域综合治理

岩溶石山区特殊的双层水文地质结构,造成地表严重干旱缺水,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又未能充分利用,加上土少地薄,粮食产量低,导致上山开荒毁林,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山的石漠化。这一恶性循环链的始端是未能有效利用岩溶水资源。因此应以流域为单元,重点解决水的问题,然后开展综合治理。“六五”以来,湖南洛塔在位置较高但有隔水层的岩溶盆地进行堵洼成库,建设小水电和水力灌溉渠道;然后,对整个岩溶盆地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取得了成功经验。“十五”期间,通过开展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在广西平果果化和环江古周峰丛洼地以及贵州花江岩溶峡谷建立了石漠化环境生态重建示范区,在解决干旱缺水、生态脆弱、居民贫困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效果,成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新样板。“珠治”试点工程,是2003年开始实施的以治水为龙头的岩溶流域综合治理的典型工程,两年来,已在贵州的关岭、晴隆、兴义、兴仁等县取得显著成效。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中2003年以来实施的西南岩溶水开发示范项目,在云南的小江流域、贵州的大小井流域、广西的刁江流域和湖南的新田河流域等取得了地下水开发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例子。

(二)“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

以沼气为纽带,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把发展沼气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及发展养殖业结合起来,也是遏制石漠化的成功经验。广西恭城县就是一个样板。以发展果园和庭院经济为主来代替传统的农业,以养殖业为支撑的沼气为主要能源,不但农民的收入显著提高,石山区的植被覆盖率由1988年的54.3%提高到1998年的74.4%。

(三)发展立体生态农业

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既能够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又不毁坏其脆弱的生态环境。立体农业的具体内容根据各自的地貌特点和地质特点因地而异,如20世纪90年代在广西马山弄拉建立的峰丛洼地立体生态农业模式,耕地主要在洼地底部,以旱作粮食作物为主,山麓、平缓的山坡重点发展优质果树和经济林、用材林,间种药材;峰丛垭口和比较陡的山坡主要发展金银花等藤本植物,有土地段适当发展竹林;陡峻山峰地段则长期封山育林,重点发展水源林,涵养表层岩溶水。“十五”期间,在广西平果果化,根据当地峰丛洼地的地形特点,又发展成为复合型立体生态农业模式。贵州摸索的一套简单易行的措施,如“山顶带帽子”(封山育林)、“山腰系带子”(砌墙保土、坡改梯)、“山脚盖被子”(推广农用薄膜及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建立稳产高产农田)也是石漠化治理成功的范例。

(四)生态移民

对石漠化非常严重的地区,移民也是石漠化治理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它能够减轻人口对岩溶生态环境的压力,封山育林,生态环境恢复效果显著。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环江县建立肯福、城北等移民开发区,建立了一整套的林(果)—草—畜(牧)—沼复合生态系统技术体系和科技+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成功安置从岩溶山区移出的居民7万多人,2004年人均纯收入2000多元,成为居民环境明显改善、生活富裕的移民新村。

  • 索引序列
  • 荒漠草原研究现状论文
  • 国外西北荒漠化治理研究现状论文
  • 土地荒漠化研究论文
  • 荒漠化主题探究论文
  • 石漠化土壤养分研究现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