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关于洛阳的论文题目

关于洛阳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关于洛阳的论文题目

论文格式:1、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问题-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6、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你们老师这么狠啊,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吧

文化,洛阳真正的名片洛阳,作为一十三朝古都,盛名于册,声显于世,放眼全国,可以说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城。每一个喝着洛河水长大的河洛郎,对于洛阳,心中都有一份难掩的自豪。可当全国各地的朋友来古洛旅游,从满怀希望而来,到轻轻唏嘘而去,我们不难窥见那份遗憾。何以如此?仔细想来,不难发现它的原因所在。一个城市名著于世的资本,不仅仅是它的经济,更是其对自己城市特色的一种坚持。威尼斯,不可谓不名扬天下,大凡知道者,都知它是一个美丽的水上城市。今天,让我们重新审视它,会发现,它原来只有十万之众,面积也仅6.9平方公里。微型的威尼斯却是成功的,原因何在?那是因为它对自己独特的文化进行了保护和宣扬。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是继佛罗伦萨和罗马之后的第三个中心。现在的威尼斯不仅对那个时期的历史遗存进行了重点保护,还依托这些举办了闻名世界的国际电影节,电影节反过来又把威尼斯的文化推向了世界。威尼斯的房屋建造独特,地基大都淹没在水中。在这座水上城市,汽车、摩托车、甚至自行车都是被政府所禁止使用的,城市的公共交通靠的是公共汽船。这种独特的文化和环境氛围,似是一种魔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每一个人。 威尼斯如此,洛阳亦可如此。洛阳,历经多次浴火重生的磨难,地上文物,城中所存,已剩无几。可是,但凡有心,觅于荒野,仍可见遍地的旧朝瑰宝。轘辕古关的岁月沧桑、会圣宫碑的巍巍秀美、杜子美墓的人文故事等,不都是洛阳历史的符号吗?这些不也正是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地方吗?可我们自己,又有几人知道呢?悠悠岁月易过,历史遗物尚存。在洛阳未来的复兴中,这些承载着历史的遗存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本! 洛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也应该得到宣扬。我们不仅是一十三朝古都,更是华夏文化中的圣城。历史上,和洛阳有关的名人和诗词歌赋,真可谓举不胜举。一个人就是一个故事,一段诗词就是一个传说。洛阳,更是华夏第一道曙光照耀的地方,儒学、佛学、道学、理学、经学、玄学等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学说,无不与洛阳有关。这些华采乐章,能给洛阳美誉度带来多大的提升,可以说是远不可估量的。 历史遗存的厚重和洛阳文化的博大,将会让洛阳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这些潜藏的软实力,也许正是洛阳最吸引世人的地方。 洛阳,真正的名片是文化。用文化来打造洛阳,是我们应该有所意识的,让洛阳作为华夏文化圣城的地位得到彰显,更是我们应该坚持并要努力做的。经济发展的同时,用我们的全力来保护和开发洛阳的这些遗存,宣扬洛阳历史文化,我想,也许这才是这座古城的沧桑正道。 鉴于此,建议将文化强市写进我们强市途径之中,从“工业强市、旅游强市”到“文化强市、工业强市、旅游强市”。 文化自然泱泱,要想彰显绝非易事。我想可以从下面去做点事情来。 一、树立两个文化核心 树立“根在河洛”和“洛阳是中华民族圣城”的两个理念。根在河洛是我们寻根旅游的主旨,更是我们彰显洛阳历史的王者之作。洛阳历史,从可追寻的五千年里,遥至夏商,是源头。洛阳,不仅仅有历史,更是一个被文化所深埋的古城,和洛阳相关的诗词歌赋,在中国,没有一个可出其右者。对于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影响深远,所以她是我们的圣城。 二,依托河洛文化,在洛阳成立“河洛文院”,承载和发扬河洛文化。我们洛阳目前的书画在中原地区与开封一道支撑着中原门庭,在“河洛文院”里设置“书画院”,用以壮大书画队伍,弘扬河洛文化。洛阳围棋,全国响亮,作为第二个城市达到百段的城市,在“河洛文院”里,我们也设置“洛阳棋院”。我们还可以考虑在“河洛文院”里设置洛阳考古研究院,依托洛阳雄厚的考古人才和大量古文物资源,打造成国内知名的且有影响的研究单位,也不是什么难事。其它方面,诸如文学创作,河洛文化研究等,我们也可考察论证,发挥洛阳特色,做出一个响亮的“河洛文院”。 “河洛文院”,拼凑容易,做强很难,如我们把这个“河洛文院”提升到弘扬河洛文化的高度,用一个城市的力量来打造,我想,说不定,这会成为我们新城市名片。 三,依托旅游产业做大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在洛阳,我认为可以相互支撑发展.通过河洛文化的弘扬,我们可以加大洛阳旅游的魅力,反过来,通过旅游的效应,又可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两者是一个很好的搭配,只要我们措施得当,这两个将会是一个极佳的相互支撑产业. 四,依托历史资源,做强古文化.我们洛阳要做强古文化,是极其重要的,我们还要着重打造夏商文化,这个是洛阳所独具的,其他七大古都则只有安阳有殷商文化,这对我们打造源头文化,树立根在河洛的观念是极其重要的.除了夏商文化,周文化、唐文化,等等,我们可以有重点打造几个文化品牌出来。这样,我们古文化可以形成方阵形,让人有极强的震撼。在这其中,需要我们加强对仿古建筑的建设和古文化的挖掘。 五,培养洛阳自己出版业,打造自己的“龙门书局”。 作为一个河洛文化的中心,也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洛阳需要培养自己的出版业,努力打造自己的龙门书局。商业化运作,我们不具备优势,需要政府进行支持。我们的龙门书局,要以古代文化为主,承接多种业务,创出一番自己的天下来。这个比较难做,需要雄心,更需要我们的精巧运做。 六、加强与印度的合作 印度多被忽略,但对于洛阳来说,它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国家。在洛阳被边缘化的今天,唯有印度国家元首来华是在北京之后直奔洛阳,所以佛教是洛阳和印度的联接点,这是一个对洛阳影响极大的联结点。 如果,我们能利用好与印度的关系,佛教旅游也会得到极大的促升。印度拨款为洛阳建佛殿就是一个好的开端,希望我们不要被动,而是积极主动,与印度沟通,抓住机会,为我们旅游赢得另一个亮点。 七、在文化宣传上,要有大手笔。 在CCTV和全国性的传媒上做些精心的宣传,远比我们到其它城市开新闻发布会的效果要好。今年,我们在中央台做了形象宣传,这个就不错,以后,我们也考虑在凤凰进行广告片宣传,洛阳在海外有很高的认同,凤凰是个很好的平台。甚至,我认为可以邀请张艺谋来,让他将牡丹和龙门等标签性的洛阳文物做一个宣传短片。今年邀请了《同一首歌》和《相约洛阳》来洛阳,凤凰在洛阳做了《根在河洛》的大型寻根,这些都为洛阳进行了很不错的口碑宣传。对于提升洛阳美誉度,有很大的提升。 八、彰显河洛文化,做大洛阳旅游,何不来个“一票通”呢? 持“一票通”可以旅游洛阳任何景点的牡丹和文物,时间为一个月。打造“一票通”,将极大增强洛阳的吸引力。门票一次性“少得”,将换来人流的“多得”,所以门票的收入不一定会降。另外,服务业的收入将会因此而大大提高,洛阳的美誉度也会在大家的口碑中进行传播。看重门票的杀鸡取卵,还是追求综合旅游经济效益,值得我们思考。 一个小小的“一票通”,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旅游催化剂,也是彰显河洛文化、做大洛阳旅游的契机。

洛阳晚报文章陪都洛阳

作品已发《山花》、《绿洲》、《散文诗》、《诗选刊》、《诗歌月刊》、《诗林》、《特区文学》、《北方作家》、《河南诗人》、《河南作家》、《草原》、《牡丹》、《躬耕》、《东京文学》、《辽河》、《伊犁河》、《吐鲁番》、《大河》诗歌、《散文世界》、《语文世界》、《青春潮》、《当代诗坛》(香港)、《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新作文》、《航空旅游报》、《珠江商报》、《伊犁晚报》、《郑州日报》、《太原日报》、《青岛日报》、《焦作日报》、《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洛阳广播电视报》、《现代生活报》、《中学语文报》、《中学生学习报》、《大西北诗刊》、《诗歌杂志》、《第三条道路》诗报、《丑石》诗报、《天中诗刊》、《打工诗人》、《群岛文学》、《芙蓉锦江》诗刊、美国《新大陆》汉语诗刊等百家报刊。作品入选《2008中国打工诗歌精选》、《震撼心灵的名家诗歌》、《河南诗歌2009》、《河南诗歌2010》、《河南诗歌2011》、《中国八零后诗歌写作报告》、“21世纪初中国大学生诗歌专号”、《洛水之阳》散文卷、《河洛散文百家》、《河洛六十家诗选》、《腊子口》“2008诗歌专辑”、《80后朦胧诗选》等选本。

有的。洛阳新区开元大道218号 报业大厦22层价格是:200字-500字;50元左右,500字-1000字;150元左右,1000字-2000字;300元左右,2000字-3000字;400元左右,3000字-5000字;500元左右.

关于洛神赋主题的论文

曹植在歌和辞赋创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赋继承两汉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吸收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为辞赋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段落层次: 《洛神赋》全篇大致可分为六个段落,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这段类话本的“入话”。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第三段写“我”非常爱慕洛神,她实在太好了,既识礼仪又善言辞,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极言爱慕之深。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赋的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写别后“我”对洛神的思念。突出特点: 特点一,想象丰富。想象到:他从京城洛阳启程,东归封地鄄城。途中,在洛川之边,停车饮马,在阳林漫步之时,看到了洛神宓妃,她的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轻柔像是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较秋菊、茂松有过之,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绝代。随后他对她产生爱慕之情,托水波以传意,寄玉佩以定情。然她的神圣高洁使他不敢造次。洛神终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与之相见,倾之以情。但终因人神殊途,结合无望,与之惜别。想象绚烂,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叹,愁帐丝丝。但这想象并不离奇,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两篇赋而作。 特点二,词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炼、生动、优美。取材构思汉赋中无出其右。特点三,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在对洛神的体型、五官、姿态等描写时,给人传递出洛神的沉鱼之貌、落雁之容。同时,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高洁。在对洛神与之会面时的神态的描写刻画,使人感到斯人浮现于眼前,风姿绰约。而对于洛神与其分手时的描写“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来鸣鼓,女娲清歌。”爱情之真挚、纯洁。一切都是这样的美好,以致离别后,人去心留,情思不断,洛神的倩影和相遇相知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浪漫而苦涩,心神为之不宁徘徊于洛水之间不忍离去。苦闷之情产生苦闷之情的原因有三:1.人神有别,有情人不能成眷属;2.“洛神”是他的精神寄托,但她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现实中难以找到,失落无限;3.以此赋托意,他不但与帝王之位无缘还屡受兄弟的逼害,无奈之余又感到悲哀和愤闷。艺术价值对《洛神赋》的思想、艺术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极高的评价,最明显的是常把它与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诸赋相提并论。其实,曹植此赋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种浓厚的抒情成分,同时又具宋玉诣赋对女性美的精妙刻画。此外,它的情节完整,手法多变和形式隽永等,又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因此它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和大画家顾恺之,都曾将《洛神赋》的神采风貌形诸楮墨,为书苑和画坛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到了南宋和元明时期,一些剧作家又将其搬上了舞台,汪道昆的《陈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出。至于历代作家以此为题材,见咏于诗词歌赋者,则更是多得难以数计。可见曹植《洛神赋》的艺术魅力,是经久不衰的。

-> 艺术 -> 绘画顾恺之《洛神赋图》简介及赏析 2009-9-17【名称】晋顾恺之洛神赋图【类别】中国古画【年代】宋代摹本【文物原属】故宫旧藏【文物现状】分别藏于中国大陆、台湾台北及美国。【作品资料】见以下链接顾恺之名画《洛神赋图》补遗赏析: 曹植文章《洛神赋》: 曹植简介: 顾恺之名画《洛神赋图》赏析: 顾恺之简介: 王献之书法作品《洛神赋》: 王献之简介: 赵孟頫书法作品《洛神赋》: 赵孟頫简介: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顾恺之《洛神赋图》图并曹植《洛神赋》原文赏析http://www.shenzhouhi.com/news/new-481.html【简介】中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原作已佚,今存有宋代摹本5卷,皆绢本设色,分别藏于中国大陆、台湾台北及美国。一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藏故宫博物院;另一纵26厘米、横646厘米,藏辽宁省博物馆。 该图以三国魏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为依据,描绘了作者对洛水之神宓妃的爱慕以及神人殊隔、不能交接的惆怅。作品将不同情节置于同一画卷,洛神和曹植在一个完整的画面的不同场景中反复出现,以山石、林木及河水等背景,将画面分隔成不同情节,使画面既分隔又相联接。图中山石、林木,反映了早期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和面貌。画面和谐统一,丝毫看不出连环画式的分段描写的迹象。作品线条,前者飘逸,人物动态委婉从容,后者人物形体较低矮,线条圆转短拙,色彩较浓丽。【作品赏析】青绿山水是重彩山水画产生和发展的最早也是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它继承了早期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并直接脱胎于魏晋时期的人物画传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并为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创造了两宋重彩山水画的巨大成就。大青绿山水产生时的最初状态,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本着历史承传的基本规律,它一定保留有早期人物画的某些艺术特征,而这正是顾恺之《洛神赋》图的重要价值之一。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虽然是人物画,但以大量的山水为故事展开的背景。由于顾恺之本人就是较早地涉及到山水画创作和理论的大家之一,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洛神赋》图中山水部分的画法是具有那一时代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图中树木、山石造型稚拙,比例关系较为混乱,确如张彦远为我们在《历代名画记》中所描述的那样:“魏晋已降,名迹在人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石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伸臂布指。”从而为我们在理论与实物考据上都提供了早期山水画面貌的特征。从线色本身来看,《洛神赋》图中线条细劲有力,如张彦远所言:“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乎,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线条的表现力内在含蓄,以表现意态为先。线条内部勾勒产生的块面以青绿填色,色彩变化较少,只在坡脚岸边施以泥金。山石树木,结构单调,状物扁平,但富于装饰性。此图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一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从帝京回东藩的途中,经过洛水,遇到洛水女神宓妃的故事。原文中主人公虽然对宓妃充满爱恋,而最终却不得不离去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的伤感与无奈。顾恺之在这幅画里却将结局做了修改,以主人公与宓妃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告终。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在同一画幅的不同场景中展开,将一个传说中的爱情故事表现得浪漫感人。这种手法后世多有借鉴,如五代的顾闵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洛神赋》图中一些树、石的表现上,作者以凹凸晕染的方法来增加立体感,这来自于对当时青铜铸造艺术和帛画艺术手法的借鉴,来自于那一时代随着佛教的不断传人,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和相互影响。此外,图中人物的塑造也是极其成功的,人物虽散落于山水之间,但相互照应,并不孤立,神情的顾盼呼应使人物之间产生了有机的视觉联系,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对人物神态的准确刻画。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了顾恺之为裴楷画像在脸上加三根毛一事,其云:“楷俊朗有识具,此正是其识具,观者详之,定觉神明殊胜。”脸上加三根毛对于绘画的教化作用来说,其实并无任何联系,而颐恺之却认为它能够反映出裴楷的气质,这是属于一种极个性化的问题,而不是某一类人的典型化和抽象化。这种对个人精神气质的重视与追求,表现在他对刻画眼睛的谨慎与仔细。他说:“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也。”很明显,顾恺之对人物表现的要求是如实地反映人物独特的气质和品格,而不是某种概念化的东西。东晋顾恺之所作。以三国时代曹植的浪漫主义爱情名篇《洛神赋》为题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的内容。画中的曹植带着随从,在洛水之滨凝神怅望,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了关切、迟疑的神情。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全图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富有诗意之美。画面采取分段连续形式,概括描绘了几个重点。通过对洛神神情、动作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情意。直接表现在礼教束缚与封建势力压迫之下,男女爱情受到压抑和苦闷的主题。画面色彩很柔和,加上画家对周围环境生动的描绘,突出了画面的诗意气氛。【作者简介】顾恺之(约公元345—406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作品与绘画理论对传统绘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洛神赋》就是他的杰作之一,我们现在看到的虽然是摹本,但基本上反映了他的艺术面貌。

洛神赋原创 我有!

关于洛神赋的研究论文

《洛神赋图卷》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题材,描述曹植渡洛水时与洛水神女相遇而恋爱,终因人神路隔而无奈分离的动人故事.画家把人物的神韵,风姿表达得惟妙惟肖,这是前无古人的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是其代表作(宋摹本)。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此卷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的表现了三国时代曹植的名篇洛神赋的内容,也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新兴文艺理论中 重视感情生活的要求。该画对人物心理刻划的成功及善于表达情感内容的精深造诣,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绘画的新发展。目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高清下载链接: 

提取码: qb54

虽然在储君的争夺中,曹植没有能够胜过曹丕,但在文学领域,他绝对是曹家最为出色的人,后世很多人对于曹植的评价都非常高,其中谢灵运更是直接就表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三国剧照

可由于三国以及后来南北朝的乱战,使得曹植的很多文章都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他还是有部分作品能传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赋》,这篇文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传世名篇,对于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洛神又称为宓妃,是古帝宓羲氏之女,她在洛水溺水身亡,随后就成为洛水女神。当然,很多人一直都认为,曹植的这篇文章并不是真的去描写洛神,而是想要描写甄宓,据说曹植在与甄宓相处的期间,俩人产生感情,可毕竟甄宓是自己的嫂子,曹植也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情义,甄宓死后,曹植非常伤感,在自己回封地的路上,曹植梦中与甄宓在洛水相遇,他因此就写出这篇传世佳作来纪念心爱的人。当然,还有一些别的观点,认为曹植的这篇文章是有其他用意。

不管他写文的目的是什么,都不会影响到这篇文章的伟大,《洛神赋》最大的特点就是用词华丽,但通读文章后就能发现此文与一般盲目堆积美句的不同,它整体对仗,语言生动优美,华丽中透露着清新飘逸。这篇文风格与《楚辞》有着一些相似的地方,曹植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自己的行文潇洒。当时两汉盛行赋文,曹植很好继承了这点,再结合他出色的文采,这才造就这篇佳作。

首先要看曹植这篇文章到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可以说这篇文是古代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与两汉之前的大赋有着一些区别,他的这种风格和行文结构,被后来南北朝诸多的文学家沿用,也开启了一段文坛的革新。

并且曹植的这篇文章,被后世很多的画家剧作家引用,像顾恺之这些名家都有以《洛神赋》为主题的作品,王羲之也引用这篇文章进行过创作,之后关于《洛神赋》的剧作,以及各类的衍生作品实在太多。曹植在此文中的用词也对后来唐宋的诗词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少人都沿用他的词句来进行创作。直到现代,很多文学家进行创作的时候,仍然是要参考这篇文章。

我认为造成这种影响的主要因素,还是曹植他非凡的想象力,其实古今文学的主旨是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美女一直都是一类非常热门的题材,无数文人都会塑造众多自己心中的美女形象,曹植在这方面算是一个开创者,他在此文中所塑造的洛神,从样貌,到动作,服饰各方面描写得非常传神,这也成为后世文学的一个重要模板,无数人在塑造美女的时候,都是以他的洛神为基础进行创作的。

曹植在文中还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类绝妙的形容词,其实洛神这个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次出现过,之前司马相如这些人都曾经描写过洛神,曹植在一定程度上也吸取了他们的一些特点,不同的是,曹植是真正让洛神这个美人的形象立体化。

他从风韵姿态,容貌动作不同的角度对洛神进行刻画,视觉忽远忽近,给人一种神秘的美感,其中各类比喻应用恰当,这种行文手法确实是给后世文学家们带来非常大的帮助。他在此文中所表现的不只是一个绝世美女应有的样子,更是一种新样的美学理念,这种理念引领着文坛有了新的发展。

三国剧照

除了这种传神美感的刻画外,这篇文另一个大的特点是奇遇,这可是文坛里面被用到最多的一个词,曹植在文中忽然遇到洛水女神,在前段他描写中事先毫无征兆,美女就这样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这种构思非常有意思,他开头平铺直叙,说自己是怎么怎么来到这里的,看起来没有什么意思,可忽然文章步入高潮,洛神就这样悄然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后来陶渊明这些人也都采用这种风格,从平常到忽然奇遇,很多人都喜欢这种风格。

从思想上来看,这篇文传神抒情,通过塑造人神相遇的幻境,让人处在美好虚幻中尽情联想。我认为这个特点还是要结合一下曹植当时的情况,他早期由于自己的文采,得到曹操的重视,一度是有成为储君的可能,结果曹植在争储的过程中连续犯下不少的错误,这就让他失去了夺位的可能。

曹丕当政之后,对这个和自己争夺储君之位的兄弟没有下杀手,但也没有给他什么好的待遇,曹植被一贬再贬,自己身边的这些密友也先后被杀掉,他这次回封地,就是在遭受曹丕贬谪之后,当时曹植的心情绝对是非常差,他本身也想要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否则他绝对不会和曹丕争储。

但此时一切都已经晚了,曹植彻底无法实现梦想,在苦闷中他创作这篇文章,其中的情感就与后世无数的文人有着共鸣。自古诸多的名篇,都是在一些文人非常不得志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中国大部分文人的真正梦想还是从政,像李白这样洒脱的人,也是想要在官场上有所成就,可他们常常会遭遇到贬谪罢官这样的事情,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就必然会通过文学创作来表露心境。曹植通过写幻,来麻醉自己,让自己忘却眼前的困苦,很多文人就仿照他的这种想法来进行创作。

这种风格对于南北朝的文学创作影视就非常大,因为当时南北乱世,很多人都失去自己的家园,人们饱受战乱之苦,却又没有办法改变现实。因此无数的文人就通过酒与诗文来麻醉自己,曹植这种写法正好就符合他们当时的心境,这就让陶渊明这些著名的文人,都开始进行丰富的联想,仿照曹植来虚构一个自己理想的幻境,连通后世著名的《红楼梦》,在情感构思上也是沿用了曹植的这种特点。

南朝的诗文辞藻华丽,也是由曹植引领的一种潮流。总得来看,这篇文章的价值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洛神这么一个立体美感的形象出现,让后来很多人的文学创作变得更加简单,可惜的是,曹植一生中创作的大部分诗篇,都由于战火的因素没有能流传下来,这也让后来很多人并不是真的了解他的文才。

参考文献:

《洛神赋》

-> 艺术 -> 绘画顾恺之《洛神赋图》简介及赏析 2009-9-17【名称】晋顾恺之洛神赋图【类别】中国古画【年代】宋代摹本【文物原属】故宫旧藏【文物现状】分别藏于中国大陆、台湾台北及美国。【作品资料】见以下链接顾恺之名画《洛神赋图》补遗赏析: 曹植文章《洛神赋》: 曹植简介: 顾恺之名画《洛神赋图》赏析: 顾恺之简介: 王献之书法作品《洛神赋》: 王献之简介: 赵孟頫书法作品《洛神赋》: 赵孟頫简介: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顾恺之《洛神赋图》图并曹植《洛神赋》原文赏析http://www.shenzhouhi.com/news/new-481.html【简介】中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原作已佚,今存有宋代摹本5卷,皆绢本设色,分别藏于中国大陆、台湾台北及美国。一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藏故宫博物院;另一纵26厘米、横646厘米,藏辽宁省博物馆。 该图以三国魏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为依据,描绘了作者对洛水之神宓妃的爱慕以及神人殊隔、不能交接的惆怅。作品将不同情节置于同一画卷,洛神和曹植在一个完整的画面的不同场景中反复出现,以山石、林木及河水等背景,将画面分隔成不同情节,使画面既分隔又相联接。图中山石、林木,反映了早期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和面貌。画面和谐统一,丝毫看不出连环画式的分段描写的迹象。作品线条,前者飘逸,人物动态委婉从容,后者人物形体较低矮,线条圆转短拙,色彩较浓丽。【作品赏析】青绿山水是重彩山水画产生和发展的最早也是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它继承了早期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并直接脱胎于魏晋时期的人物画传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并为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创造了两宋重彩山水画的巨大成就。大青绿山水产生时的最初状态,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本着历史承传的基本规律,它一定保留有早期人物画的某些艺术特征,而这正是顾恺之《洛神赋》图的重要价值之一。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虽然是人物画,但以大量的山水为故事展开的背景。由于顾恺之本人就是较早地涉及到山水画创作和理论的大家之一,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洛神赋》图中山水部分的画法是具有那一时代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图中树木、山石造型稚拙,比例关系较为混乱,确如张彦远为我们在《历代名画记》中所描述的那样:“魏晋已降,名迹在人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石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伸臂布指。”从而为我们在理论与实物考据上都提供了早期山水画面貌的特征。从线色本身来看,《洛神赋》图中线条细劲有力,如张彦远所言:“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乎,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线条的表现力内在含蓄,以表现意态为先。线条内部勾勒产生的块面以青绿填色,色彩变化较少,只在坡脚岸边施以泥金。山石树木,结构单调,状物扁平,但富于装饰性。此图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一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从帝京回东藩的途中,经过洛水,遇到洛水女神宓妃的故事。原文中主人公虽然对宓妃充满爱恋,而最终却不得不离去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的伤感与无奈。顾恺之在这幅画里却将结局做了修改,以主人公与宓妃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告终。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在同一画幅的不同场景中展开,将一个传说中的爱情故事表现得浪漫感人。这种手法后世多有借鉴,如五代的顾闵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洛神赋》图中一些树、石的表现上,作者以凹凸晕染的方法来增加立体感,这来自于对当时青铜铸造艺术和帛画艺术手法的借鉴,来自于那一时代随着佛教的不断传人,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和相互影响。此外,图中人物的塑造也是极其成功的,人物虽散落于山水之间,但相互照应,并不孤立,神情的顾盼呼应使人物之间产生了有机的视觉联系,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对人物神态的准确刻画。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了顾恺之为裴楷画像在脸上加三根毛一事,其云:“楷俊朗有识具,此正是其识具,观者详之,定觉神明殊胜。”脸上加三根毛对于绘画的教化作用来说,其实并无任何联系,而颐恺之却认为它能够反映出裴楷的气质,这是属于一种极个性化的问题,而不是某一类人的典型化和抽象化。这种对个人精神气质的重视与追求,表现在他对刻画眼睛的谨慎与仔细。他说:“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也。”很明显,顾恺之对人物表现的要求是如实地反映人物独特的气质和品格,而不是某种概念化的东西。东晋顾恺之所作。以三国时代曹植的浪漫主义爱情名篇《洛神赋》为题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的内容。画中的曹植带着随从,在洛水之滨凝神怅望,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了关切、迟疑的神情。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全图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富有诗意之美。画面采取分段连续形式,概括描绘了几个重点。通过对洛神神情、动作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情意。直接表现在礼教束缚与封建势力压迫之下,男女爱情受到压抑和苦闷的主题。画面色彩很柔和,加上画家对周围环境生动的描绘,突出了画面的诗意气氛。【作者简介】顾恺之(约公元345—406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作品与绘画理论对传统绘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洛神赋》就是他的杰作之一,我们现在看到的虽然是摹本,但基本上反映了他的艺术面貌。

曹植在歌和辞赋创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赋继承两汉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吸收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为辞赋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段落层次: 《洛神赋》全篇大致可分为六个段落,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这段类话本的“入话”。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第三段写“我”非常爱慕洛神,她实在太好了,既识礼仪又善言辞,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极言爱慕之深。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赋的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写别后“我”对洛神的思念。突出特点: 特点一,想象丰富。想象到:他从京城洛阳启程,东归封地鄄城。途中,在洛川之边,停车饮马,在阳林漫步之时,看到了洛神宓妃,她的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轻柔像是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较秋菊、茂松有过之,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绝代。随后他对她产生爱慕之情,托水波以传意,寄玉佩以定情。然她的神圣高洁使他不敢造次。洛神终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与之相见,倾之以情。但终因人神殊途,结合无望,与之惜别。想象绚烂,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叹,愁帐丝丝。但这想象并不离奇,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两篇赋而作。 特点二,词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炼、生动、优美。取材构思汉赋中无出其右。特点三,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在对洛神的体型、五官、姿态等描写时,给人传递出洛神的沉鱼之貌、落雁之容。同时,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高洁。在对洛神与之会面时的神态的描写刻画,使人感到斯人浮现于眼前,风姿绰约。而对于洛神与其分手时的描写“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来鸣鼓,女娲清歌。”爱情之真挚、纯洁。一切都是这样的美好,以致离别后,人去心留,情思不断,洛神的倩影和相遇相知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浪漫而苦涩,心神为之不宁徘徊于洛水之间不忍离去。苦闷之情产生苦闷之情的原因有三:1.人神有别,有情人不能成眷属;2.“洛神”是他的精神寄托,但她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现实中难以找到,失落无限;3.以此赋托意,他不但与帝王之位无缘还屡受兄弟的逼害,无奈之余又感到悲哀和愤闷。艺术价值对《洛神赋》的思想、艺术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极高的评价,最明显的是常把它与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诸赋相提并论。其实,曹植此赋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种浓厚的抒情成分,同时又具宋玉诣赋对女性美的精妙刻画。此外,它的情节完整,手法多变和形式隽永等,又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因此它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和大画家顾恺之,都曾将《洛神赋》的神采风貌形诸楮墨,为书苑和画坛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到了南宋和元明时期,一些剧作家又将其搬上了舞台,汪道昆的《陈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出。至于历代作家以此为题材,见咏于诗词歌赋者,则更是多得难以数计。可见曹植《洛神赋》的艺术魅力,是经久不衰的。

达洛维夫人论文有关的题目

皇帝的新衣快乐王子卖火柴的小女孩竞选市长小王子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继《雅各的房间》和《达洛卫夫人》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意识流小说。在此部小说中,伍尔夫基本摒弃了传统小说中常使用的全知全能型叙述者,改用间接内心独白,采用第三人称作为叙述人称的主线,从人物主观角度进行叙述,并不断变换视角,使得叙述呈多元化展开。 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论《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全文如下: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英国著名小说家,对现代主义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到灯塔去》是继伍尔夫的《雅阁的房间》与《达洛维夫人》巨作之后的又一部典型意识流作品。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摒弃传统小说中原有的全能型全知型叙述模式,采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通过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聚焦转换等多种叙事艺术手法,将叙述者的主线用第三人称进行描述以揭示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并不断转换叙事视角,从而见证这部作品别具一格的叙事艺术。

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英国伦敦,是意识流文学的杰出作家,她被世人赞誉为20世纪女性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先锋人物。伍尔夫在文学创作方面更加注重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她认为作家的主要任务便是记录下奇异的、琐屑的、稍纵即逝的等各种刻在心头的印象,描述人物变化多端的、难以解说、不可名状的内在精神,从而揭示出人物内心活动的本质特征。她的这种文学创作理念由此便决定了海洋这一意象,其经典之作《到灯塔去》正是小说人物在人生各个阶段对生存的现实世界的内心反映和情感感受。

《到灯塔去》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将到灯塔去这一行为作为贯穿整篇小说的中心线索,描述了拉姆塞一家与几位客人于一战前后的一段度假生活经历。拉姆塞夫人的儿子詹姆斯想到灯塔去,然而由于天气作祟,这段计划中的平凡旅游并未能顺利如愿。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拉姆塞一家人饱经沧桑。拉姆塞夫人去世,而拉姆塞先生也终于携带自己的子女及友人乘舟出海,到达灯塔。整篇小说并无华丽的故事情节,简单来看是由一系列印象、回忆、感觉等内心活动组成,情节一再被淡化。在这片小说中,伍尔夫大胆地摒弃了传统小说中的全能型全知型的叙述模式,借助大量限知视角,以人物的主观视角加以叙述,给读者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视野,使得读者进行阅览小说的过程中能够随着人物的意识变动,清晰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变化。除此之外,伍尔夫还一再地转换叙述视角,从各个角度出发重新整个人物的种种意识,从而呈现出全新的艺术效果。

一 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是指小说中的角色假设在没有任何听众的环境下所直接表现出来的意识活动与心理状态,主要是用文字加以表述的一种毫无声息的意识流。可以说,内心独白是创作意识流作品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它主要折射人物内心的活动与思考,其中,包括对以往的回忆,对当前的思考、分析与探究,以及对将来的猜想与预测。既能够反映故事角色浅层的、清晰的、明确的意识流活动,同时也能够反映故事角色深层的、模糊的、朦胧的意识流活动。通常作者会将人物的意识进行加工或解释,而使之更具逻辑性与连贯性,以便于读者更好的去理解。同时,内心独白还可以理解为“进入意识”,既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者身份看进人物的内心,或者通过叙述者的内心来看。假如叙述者是观看者,那么人物的内心便被观看着;假如人物是观看者,那么世界则被观看着。

伍尔夫在描述《到灯塔去》的灯塔时,叙述者将其思想融入人物莉莉的思想中,二者合二为一,对莉莉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变化过程展开了叙述性的深层次描写,这便是“内心独白”的真实体现。小说中莉莉的内心独白在书中占据了较大篇幅,其中蕴含了回忆、思绪、幻想等诸多情感,而小说的情节发展便是根据其思想的变化不断变化着,层层递进。在小说的第一部分“窗”章节中,伍尔夫以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讲述了拉姆塞夫妇邀请友人在海边度假的情景,读者从这部分描写中很容易地便能知道拉姆塞夫人的和蔼可亲、心思缜密、热情好客等人物特征,也能感受到她对友人、对穷人、对家人的关心与爱护,似乎她就是圣母的化身。此外,拉姆塞夫人也具有控制、感染他人的能力。

比如,一群性格迥异的客人都参加了这次海边别墅宴会。而在小说的“灯塔”这一部分中,伍尔夫侧重叙述了多年后海边别墅的再次相聚,然而此时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拉姆塞夫人已然辞世,再次回到海边别墅相聚使得众人纷纷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就在此刻,叙述者依旧驻在美术家莉莉的内心深处,跟随着莉莉的内心思想变化不断回忆着、想象着,从而揭示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事实上这种叙事手段也被人们称为意识流。比如,莉莉在作画的同时打开了头脑中的灵感阀门。四十岁的她依然孤僻、冷漠。拉姆塞先生在失去妻子时渴望能够得到一丝安慰与同情,她选择拒绝给予;当拉姆塞先生携带子女启程到灯塔去时,她很快将注意力转换到眼前的画板上,又回忆到拉姆塞夫人能够将复杂化简单的独特能力;在作画进行细节描绘时,她又回忆到保罗与敏泰的婚姻生活,而这并非拉姆塞夫人曾真心期盼的甜蜜生活。纵观莉莉的内心独白,读者可以了解到很多细节,比如拉姆塞夫人一心撮合莉莉与班克斯终究并未如愿以偿。这些思想情绪始终与拉姆塞夫人息息相关,而画家莉莉在此能够完成多年后未完之画,也许是潜意识对拉姆塞夫人的悼念吧。

二 自由联想

纵观意识流小说,我们可以发现自由联想也是呈现人物内心世界变化的重要手法,与此同时它也给读者在理解作品时带来了诸多不解与困惑。由于人们的意识活动会随着时间、地点、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这必然要求自由联想做出改变,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叙事模式,冲破时间与空间等各种限制性条件。自由联想并没有统一或者固定的形式,通常表现为故事角色在处理某件事情的过程中,突然由此联想到了其他事情或人物等,不受空间、时间的局限,所以,这也成为了广大读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最容易产生困惑之处。

罗伯特?汉弗莱认为影响人们自由联想的三个原因是回忆、感觉和想象。小说《到灯塔去》中的自由联想也离不开这三大因素。伍尔夫运用了大量意识流的创作方式,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就是所谓的“自由联想”。伍尔夫在进行作品创作时常常以一些似乎简单亦或者琐碎的小事为转折点,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相联系,给予人物无限的自由联想。这一叙事艺术在拉姆塞夫人身上有着明显的表现。

《到灯塔去》中的拉姆塞夫人为儿子量袜子这一章节中,本是几分钟即可完成的事情作者伍尔夫却足足用了四页半纸的笔墨。拉姆塞夫人在给詹姆斯量袜子时,莉莉和班克斯途经窗前,看见眼前的椅子和房间,再是对詹姆斯进行警告。这一系列貌似毫无规章的自由联想实则都有其发生的现实诱因。比如,拉姆塞夫人看到莉莉和班克斯从窗前走过,继而引发了其对二者结婚的联想;看到房间引发其对房间的状况、书籍的联想;由袜子太短的伤心继而联想到班克斯对自己容貌的夸赞。所有这些联想都真实贴切、水到渠成。

此外,我们能够发现,伍尔夫的这些自由联想从表面去看,好像是毫无章法可循的,但如果通读整部作品之后,就会经验的发现其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性,从一定角度去看,每次联想几乎都为之后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章节中既有拉姆塞夫人本人的联想,也有班克斯等他人的联想,为读者从多角度了解拉姆塞夫人提供了可能。

三 聚焦转换

当读者刚开始翻阅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时,文章开篇部分很容易给人一种沉闷与枯燥的感觉,但是,如果读者能够耐心的阅读下去,并真正的深入到各个人物的角色之中,就会瞬间被无而非小说中海市蜃楼般的美景与疑惑所深深吸引。因为,《到灯塔去》被称之为经典的重要叙事艺术手法就是对聚焦转换的熟练运用。伍尔夫借助聚焦转换的艺术手法来描述人物和叙述者、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了多重视角的叙述方式。

小说作品的传统写作手段是运用全知聚焦视角,也就是叙述者充当着了解故事所有事情的“万能者”。但伍尔夫在《到灯塔去》这部作品中完全摒弃了以往的传统叙事视角,而是采用角色的有限聚焦视角将角色的思想感情等展示给读者。小说现实出了伍尔夫在聚焦转换方面的非凡想象力、创造力以及驾驭力。各个人物间的思想意识的随意切换,将人物瞬间的意识与心理活动真实而自然地成仙了出来,并取得了极好的成效。聚焦视角的相互切换,不但促使各个视角能够相互递进、相互补充,而且能够强化读者的感知性与目睹性,同时还可以拓展叙述的范围,推动整部创作的叙事特征更加流畅与自由,有利于读者从多层面感知人物角色的内心活动。这在故事人物拉姆齐夫人的形象塑造方面表现的十分突出,拉姆齐夫人的个性与形象主要是由不同角色的聚焦视角来体现的。

在第一部分“窗”中,班克斯对拉姆塞夫人烹饪技术的称赞,认为拉姆塞夫人是位了不起、让人敬佩的女人。这一章节的视角转换极其生动形象,首先是叙述者能够全面了解餐厅的状况,也可以听到班克斯对拉姆塞夫人的赞美之词;再是拉姆塞夫人细细的视觉感受,她渴望得到认可的心情;最后是班克斯对美食的感受。这些视角最终聚焦于拉姆塞夫人身上,她深切地感受到了班克斯的敬仰爱慕。

在《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中,像这样的叙事艺术还很多,伍尔夫通过聚焦视角的相互转换,将故事角色的复杂情感、心理状态、感情波动等阐述的淋漓尽致。著名的德国学者奥尔巴赫就曾说过,伍尔夫的创作技巧其基本特征就是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多个任务角色的意识流表现,而非单纯的一个人的思想意识表现,而且这些人物的意识是在不断的相互切换着。当然,聚焦转换的太过频繁,会给读者带来诸多误解。但是仔细品味作品,读者便很容易发现,伍尔夫在转换视角时,对人物的人称与日常习惯用于都会发生改变,同时也会伴随着对插入语的熟练应用,比如“她想”,“她渴望”等词汇,使得语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也增添了诸多色彩。

《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月亮与六便士》、《灿烂千阳》、《汤姆·索亚历险记》、爱丽丝·沃克作品《日用家当》、《秀拉》、《杀死一只知更鸟》、《雨中的猫》、《人鼠之间》、《绿山墙的安妮》、《董贝父子》、《白鲸》、《白牙》、《鸡蛋的胜利》、《理智与情感》、《雨中的猫》、《黑猫》、《黑暗的心》、《猫的摇篮》、《消失的地平线》、《柏油娃娃》、《达洛维夫人》、《最蓝的眼睛》、《七角楼》、《庭院中的女人》。

来自

英语毕业论文

  • 索引序列
  • 关于洛阳的论文题目
  • 洛阳晚报文章陪都洛阳
  • 关于洛神赋主题的论文
  • 关于洛神赋的研究论文
  • 达洛维夫人论文有关的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