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关于课例研究论文

关于课例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课例研究论文

《月是故乡明》是部编五下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品味他们对童年的深刻记忆,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意,并关注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这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本文以“月“作为抒情线索,回忆了在故乡的童年生活,抒发了离乡后的思念之情。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关注课型 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略读课文,也是我第一次尝试做略读课文的课例。部编教材从三年级就有了略读课文,三上的32篇课文中有8篇是略读,占总数的25%;四上的32篇课文中有14篇是略读课文,约占总数的44%;五六年级则占到了50%左右。从中,可以看出部编教材的一个很大变化,那就是重视略读能力的培养。 略读课文究竟该怎么上,什么可以略?什么不可以略?如何既不上成精读课文,又不处理成阅读材料,是我设计课时第一个要明确的问题。在设计这节课之前,我又仔细阅读课标和教材比对研究,明确了略读课的任务。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由此可以看出精读与略读的关系,明白略读课文教学的功能。 所以在备课时,我先从课前阅读提示入手。略读课和精读课不同的是,每篇略读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一般提出一两个问题,如本课提出的问题是: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抒发了哪些感受。这样的问题旨在激发阅读兴趣,侧重引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也给了我们老师一个教学思路。 根据阅读提示,我确定了本课的两个基本教学目标。首先,本课的优美词句很多,所以我就把学习生字词,积累优美词句作为了本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然后把阅读提示“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抒发了哪些感受。”作为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在课堂形式上,注重以“学生自读为主”,掌控好课堂,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讨论的时间,使学生尽可能地展示他的思维和阅读体验,使学生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得到学习能力的提升。以老师引导调控为辅,认真倾听,及时评价,激发学习兴趣和信心。 关注作者 在备课时,我注意到文中写到季羡林先生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之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于是产生好奇,对季羡林老先生的生平进行了简单的了解。 季羡林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该县在山东西部几乎是最穷的县,官庄村在穷县中的穷村,季羡林的家在全村中几乎是最穷。季羡林出生后,家境仍然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季羡林在故乡只待了6年。在6岁那一年,他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叔父把他接到济南上私塾,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很快季羡林在文学及语言方面的天赋就显露出来了,在高考中成功考取清华大学。在这期间季羡林对语言学十分感兴趣,他十分用功的学习换来的是知识的硕果,季羡林在上学期间已经发表各种论文,之后去了德国读研究生博士,在顺利完成学业后,季羡林回到北京大学教书。因为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季羡林还学习了梵文等因此对佛学及历史也有着一番造诣。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关注写法 本课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以总、分、总地形式展开。开篇点题,总结全文,由故乡的月亮入情入境,是对下文提纲式的概括。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的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接下来作者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与前面相呼应,也是情感的自然迸发和升华,短短几句话就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具体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捉知了、看月亮、游玩、做梦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写这些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样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深情;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啊!”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此前的教材中,已经安排过“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等语文要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本单元意在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文呈现了不同的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课后题、学习提示和交流平台作了相应的引导。如《月是故乡明》这一课可以通过“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样直接抒情的语句感受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这些体会和理解既要借助于朗读来体会,也要落实在朗读上,达到情感的升华。学生只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才能真正落实单元目标,真正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表达。课堂实录整理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本课生字、词语,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2.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家乡浓浓地思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家乡浓浓地思念之情。 课堂实录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出示古诗《月夜忆舍弟》)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首诗。 师:读完古诗同学们就明白了,我们本课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出自这首诗(引出课题:月是故乡明)。“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特别的意义,寄托着人们特殊的感情。大家回忆一下,在中国的传统诗词里,有哪些借助月亮来表达感情的诗句?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作者借助月亮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这种文学表现手法叫“寄情以物“。这篇课文也是用到了这样的写作手法。 二、 了解作者(多媒体出示简介)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抽生读) 师:这样一个博学的人,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也有故乡情结。由此可知“眷恋家乡,热爱家乡”是我们共同的情怀。表达这种情怀的文章古今都有,但各有各的不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月是故乡明》,感受他独特的思乡情怀。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生读) 师:下面把你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你还有那些解决不了的生字词,我们共同交流一下。 生:我不明白“旖旎”是什么意思? 师:那你能找到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把它读一读吗? 生:这个句子在第五自然段的第四行:“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 师:你能猜一猜它的意思吗? 生:应该是这儿的风光很美吧! 师: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一个词来代替它? 生:风光秀丽 师:对了,风光秀丽就是它的近义词。 师:“旖旎”是我们本课要认识的两个生字,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字形。“旖”字从方人从奇,奇亦声。“方人”指旗帜飘扬,“奇”意为“突出”。“方人”与“奇”联合起来表示“旗帜高扬”。“旎”字从方人从尼,尼亦声。“尼”意为“亲和”、“亲近”,转义为“缠绕”、“缠人”。 “旖旎”意为:旗帜高扬,旗帜缠人。后引申为柔和美丽,多用来描写景物。在这里形容莱芒湖景色柔和美好。 师:谁能试着用刚学到的这个词语来造句? 生:海南一年四季都是风光旖旎。 生:学校院子里的花开了,风光旖旎。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理解了这个词语,还会运用了呢,这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师:谁还有不理解或不懂的地方? 生:老师,他为什么六岁就离乡背井了? 师:真好,你的问题里还用到了书中的一个词语“离乡背井”,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知道就是离开家乡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是“背井”,我还想怎么会背着井离开家乡呢。 师:孩子们,这里的“井”可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水井”,而是指周代的井田制度。周代以地一方里画成九区,由八家各占百亩,称为私田,中间百亩为公田,因形如井字,故称为“井田”。古代人民生活单纯,生老病死都很少离开耕种的土地,所以井又引申为乡里的意思。“背”在这儿做动词,是离开的意思。那么大家肯定理解了“背井”就是离开家乡。 师:刚才昊儒同学问道:作者为什么六岁就离乡背井?那老师再补充一些关于季羡林老先生的资料。季羡林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该县在山东西部几乎是最穷的县,官庄村在穷县中的穷村,季羡林的家在全村中几乎是最穷。季羡林出生后,家境仍然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季羡林在故乡只待了6年。在6岁那一年,他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叔父把他接到济南上私塾,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并最终成为享誉中外的国学大师。 四、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抒发了哪些内心感受?(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在文中做批注。)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的阅读收获,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经历? 生:作者主要写了在场院上数星星、在古柳下点篝火、在古柳下摇知了、在晚上看月亮梦月亮这几件事。 师:你能概括的再简练点吗? 生:数星星、点篝火、摇知了、看月亮、梦月亮。(板书小标题) 师:作者是在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要写这些童年趣事呢? 生:这些童年趣事和月亮有关。 生:回忆在家乡生活的童年,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这几个自然段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对家乡的思念,而我们从这些童年趣事中便读出来了,看来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就藏在这些事中。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些句子,去感受一下作者的这份思乡之情。(出示重点句子,抽生读,教师指导,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却那么清晰而真实。除了这些童年往事,作者离乡后还有哪些经历?(生交流,出示课件) 生:到世界各地见过许多不同的月亮。 生:作者到过三十多个国家,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月亮 生:作者后来居住在朗润园,那里景色很美,看到的月亮更美。 生:作者到过莱芒湖、非洲大沙漠、到过大海、高山,见到过很多漂亮的月亮。 师:很多月亮吗? 生:不是,就一个月亮,只是在不同的地方看就感觉不一样。 师:是啊,作者居住的朗润园可是赏月圣地啊,在那里会看到很美很美的月亮,但是作者却说…… 生: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师:这是对比的手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喜爱。 生:作者对故乡普通、平凡的小月亮情有独钟也正说明了作者思念家乡。 师:列举这些经历,列举在各地看到的漂亮的月亮既是对比,又是衬托,哪里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也正对应了题目“月是故乡明”。这份偏爱和情有独钟恰恰是作者感情的体现,是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多媒体出示两组对比句)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作者对“我”的小月亮的偏爱和作者的那份由月亮引发的深深的思乡情。 师:请同学们们注意“燕”字的读音。(多媒体出示多音字“燕”,齐读) 五、 图片展示,欣赏明月 1.欣赏图片 2.带着自己的感受阅读全文,要把自己融入课文描写的情景,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再次去感受那份浓浓的思乡情。 六、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2.搜集与“月”有关的诗文积累背诵。

序言:首先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幸福如意!短暂的寒假一晃而过,假期中接受了靳主任安排的一项任务,做一个小专题《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我深知,在咱们同事中间,有许多专家型的资深教研员,今天在这里班门弄斧分享这个还不算成熟的话题,内心感到很惶恐。所以,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教哦!作为一名教研员,我们经常进行的教研活动大概就是观课、议课、了。在教研中,我们常常带领教师反观课堂现象,追忆课堂环节,回望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和教师们一起提出对本节课的看法和建议。仔细想想,由于我们听课时间比较随机,听哪位同志的课也常常受制于学校的安排。这样,我们的教研活动大多就变成了“就课论课”,研讨的主题往往显得不够明确。那么,怎样引导教师借助课例开展校本研究,使我们的工作效益倍增呢?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话题,分别是:《似曾相识燕归来——走近课例》《纸上得来终觉浅——怎样进行课例研究》《绿阴不减来时路——怎样撰写课例》第一个话题 《似曾相识燕归来——走近课例》一、什么是课例 “课例”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 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 即“讲述教学背后的故事”。 1.课例与教案、课堂实录的区别课例与教案的显著区别是,教案是预案,借用英语中的说法是“将来时”;课例是已经发生过的,是“过去时”。课堂实录是对实际发生的课堂进行客观地、逐字逐句地文本记录,是真实的课堂再现。课例不仅仅是最后的课堂教学实录, 还要交代之所以这样教学的思路、想法、理由和认识, 要有研究的成分在其中。2.课例与案例的区别课例仅是教育案例的一种。课例和教育案例有一个相同点——均有一个研究的“主题”。课例是以学科教学的内容为载体、具有某个研究主题的教学实例,而非一般性的教育问题。其中“主题”正是课例所要表达的灵魂( 研究的成分) ,“载体”正是课例表达观点和思想的媒介。 3.课例与思辨或经验论文的区别这一种情况很容易甄别。需要说明的是, 课堂实录片段配以点评类型的文章不是课例。对同一节课的不同片段做出点评时, 往往对每个片段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评析, 如果从全盘来看, 则发现这类文章分析课堂的视野比较宽泛、点评比较发散。还有的文章是具有一个大的研究观点, 但选取了不同的课堂片段每次从一个更小的视角加以剖析, 就每个片段而言, 读者无法了解这个片段对应的原课究竟具有怎样的一个整体授课思路。还有一种是围绕一节或几节课的教学漫笔类文章也不是课例。这类文章的作者一线教师居多, 往往是针对一节课的课后反思, 或观察了一类课之后有感而发。这类教学漫笔往往比较生动、情感化、吸引人, 但缺乏围绕一个主题的深入提炼、缺乏理论角度的诠释。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课例的根本特征:以课堂教学的学科内容为载体, 以某个小的研究问题为主题, 讲述的是一个实际发生的课堂教学实例背后的故事; 而且, 教学实例的整体思路相对完整, 可以看出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授课过程或如何改进的过程, 可以看出这样上课或者改进课堂的理由和原因是什么, 当然也会有理性的提升和概括。4.课例与课例研究的区别前者指最后产生的成果形式是一个“课例”,后者把形成这个成果的过程称为“课例研究”;前者是静态的结果表达,后者是一个研究的动态过程。如果依以上标准来衡量,我脑海中所读过文章一一掠过,真正称的上是一篇完整的课例的,已经是寥若晨星了。第二个话题《纸上得来终觉浅——怎样进行课例研究》之一——怎样确定研究主题在课例研究中,我们通常要通过疑问—规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过程。一、研究主题的特征1.源于现实。课例研究致力于以科学的研究手段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2.始于反思。教师虽身处现实的教学情境,但能否确定切实可行的研究主题?是否善于捕捉和提炼真实的课堂教学问题?还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深刻的反思能力,课例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个性的,但无论如何都是教师基于教学反思所发现的自己的问题。因此,课例研究主题必须能唤起教师的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3.具体可行。就像写论文一样,我们选择的课例研究主题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从小处、细处、实处捕捉问题,选取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并具备研究条件的主题加以研究,就可以“小题大做”。4.答案开放。课例研究是通过反思课堂现象与总结教学经验来实现教学改进的。由于实践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纷繁复杂,研究问题的解决往往没有已知的、明确的、唯一的答案,很可能存在多种解决方案,而且只能从归纳中生发。比如:一位数学教师试图以“数学探究学习的要素”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然而有关探究学习的要素或环节的探讨已有共识,如何在实践中加以组织才应当是研究的重点。之后,该教师确定研究的主题为“数学探究情境的创设”,探讨把学科内容转化为探究情境的方式和方法。因为探究情境是与具体的学科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其创设方式必然具有多样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值得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深入开掘。二、研究主题的类型1.与学科内容有关的研究主题。对所教学科的深刻解读与灵活的理解是教师的基本功。理解并抓住学科的本质是课例研究的重点之一。我举一个例子,春节前,我们一起在洛阳听过的语文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节课《钓鱼》,有的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并模仿钓鱼的动作,还有的教师自始至终强调环保的问题等等。把一节语文课上成了一堂品德课。显然,这些教师就没有把好小语学科的脉。如果让我们进行课例研究的话,可围绕“《钓鱼》编者的意图及设计”进行课例研究,重新确定将“钓鱼的启示”作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从而彰显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特点。2.与学习者及其特点有关的研究主题。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课例研究应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不了解学习者及其特点,便不会有好的教学。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对某一课题他们有着怎样的理解和误解,不同个性或水平的学生存在怎样的互相影响等等,这些都是课例研究所应关注的主题。此外,学习者的具体表现有时也可作为教师检讨教学成效的依据之一。3.与课程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今天,教师不再是课程方案的简单执行者。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承担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任。在这方面,一所学校的教学教研组所开展的课例研究给人以深刻印象。这个教研组为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民族特色,先后开发了对联中的数学、成语中的数学、诗歌中的数学、笑话中的数学、小说中的数学等主题,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实际效果对上述主题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精心编排,最后形成了一系列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数学探究内容。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诸如此类有关课程知识的课例研究必然有着很大的探索空间。4.与教学法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有关教学法方面的主题是课例研究的重要内容。举例来说,一所学校的英语教研组一直强调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但是在实践中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现象,个别优秀学生经常掌握话语权,以致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只是被动接受。于是他们开展了“分散话题权,促进组内平等”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最终找到了有效的解决策略。三、主题的确定过程实际上,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只是课例研究主题确定的第一步。在发现问题之初,教师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模糊的,有待进一步理清。因此,从问题发现到主题确立是一个不断精致化的过程。1.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在课例研究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理论学习融于主题确立的过程。比如高中段教师欲开展“诗歌鉴赏的模式”的课例研究。就可以先查阅的“诗歌鉴赏的答题模式归类”等资料,并对语文学科中运用这一方法进行教学的难点进行分析,而后在充分考虑可行性的基础上,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与难点——如何把教材的相关主题转化为学生进行研究的课题,而后再通过搜集和分享这方面的资料展开教学。可见,对文献资料的搜集有助于我们明晰已有的研究成果,从而在此基础上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确定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为后续研究作好充分的准备。2.对问题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课例研究透过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大致确立了研究的范围,使教师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也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有助于研究落到实处和取得成效。因此,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可以避免在研究中四面出击,虚张声势。3.提出明确的基于问题的假设。在问题界定清晰后,教师还应通过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没有假设的课例研究,目标含糊不清,过程无所依循,所得到的研究结论也会是不完整的或不关键的。因此提出明确的基于问题的假设是课例研究主题确立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四、研究主题的系列化作为微观层面的教学研究方式,课例研究所解决的是教学中的某一具体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课例研究放弃主题系列化的追求。比如,一所学校为促进学生在双语课上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各个教研组围绕双语教师的教学语言展开研究,确定了不同的课例研究主题;信息技术组负责“双语课堂中概念讲述活动化的研究”,艺术组负责“双语课堂中英文使用比例研究”,数学组负责“双语课堂中英语课堂用语的多样性研究”,科学组负责“双语课堂中学科用语的准确性研究”。一段时间后,学校对各个课例研究小组的成果进行总结和整理,并概括为一个大的研究主题:“促进学生理解的双语教学语言研究”。《纸上得来终觉浅——怎样进行案例研究》之二 教案的合作设计 在课例研究中,教案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课例研究的基石。它规划了课堂活动的蓝图,不仅提示观察者在课堂上看什么,而且是观察者记录和分享观察结果的所在。再次是交流工具,教案传达出设计者的思考,在课后研讨时可将其与课堂实况加以比较分析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差距。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设计出一份有效实施课例研究的教案呢?一、理解“合作设计”的确切内涵 教案的设计也应是合作的成果。虽然我们有集体备课的良好传统,但实践中集体备课往往简化为“上课教师汇报设计内容”加“同伴提出修改建议”的过程,其最核心的要素——协作互助、深度研讨、智慧碰撞等往往被忽略,导致不能产生实质性的合作,只能是走过场。在课例研究中,教案的合作设计要求教师相互合作、共同探讨授课的最佳方式。为此,研究小组要从几个方面来交流自己的看法:以往的教学经验,特别是各自初上这堂课时有哪些困难与乐趣,学生的表现如何;当前班组学生的基本情况;可采用的教科书及其它教材等等。 教案的合作设计有助于上课教师丰富自己对教学的理解,恰当地调整自己的最初设想。可以说,教案的合作设计实现了教师群体资源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可以让每一个参与者收获更多的思想和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上课教师要把集体生成的统一认识不加批判的接受下来。合作设计不能以磨灭师生的独特性为代价,每一个课堂中的师生都是具体的,上课教师要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吸收集体智慧的同时充分考虑自己的教情和班组的学情,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原有的教学思路,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二、开展实证性的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起点。在传统的教案设计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大都过于笼统,有时所表达的是整个学段或整个班组学生发展的一般特征,甚至只是用“基于学生的兴趣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等类似的一句话加以概括,这种分析对课堂教学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也几乎是当前我市教师的通病。 在教案设计阶段,教师可以运用先测试或访谈等手段,开展实证性的调查研究,以便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兴趣,学习新知识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以及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等。教师越是深入地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越有利于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案。三、转变教案的设计重点 课例研究致力于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丰富学生的见解”才是课例研究的核心追求。课例研究对学生学习的关注,要求教案设计必须突破传统意义上只关注教师如何教的局面。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人们对传统的只对教师教学行为加以规划的单线型教案做了大胆革新,将其细化,分为两栏:即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或添加“设计意图”分为3栏。这种复线型的教案有意识地增加了教师对学生主体活动的设计,并将设计意图也列在旁边,有助于教师在课后进行反思。

小学语文关于课例研究的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教育探讨是我校研究立项课题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普遍存在教师无法把握儿童文学的文学及美学特征、儿童文学素养不高的问题。新教学目标和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把握儿童文学课文的文体特点及美学特质,不断完善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本文基于我国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自推行《语文课程标准》后,小学语文教学和儿童文学这两个话题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课程改革在长期的推广过程中也取得了满意的成效[1]。但就我国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状况来看,仍存在很大的不足,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还有很大的不足。本研究从儿童文学在语文课堂教学、小学教师教学现状两个方面进行探究,总结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1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

1.1.1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多种不同的题材,而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体基础知识的了解度不够,经常出现应用固定教学模式对不同题材的文章进行讲解的问题。例如:对童话体裁的课文进行讲解时,只认识到虚构、夸张及叙事等文体特点,但缺乏对文体知识内涵的分析;在童话题材文章中应用的修辞方式只是做了简单的阐述,学生不能从其中认识到夸张、幻想手法都是写作表现方式,彼此相互映衬才能凸显童话题材课文的涵义[2]。教师不能站在整体角度进行全局性分析,就会影响童话体裁文章的虚幻色彩,使之更加真实化,对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想象力的培养有极大的阻碍。

1.1.2没有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同其他文学作品存在很大的差异,儿童文学作品具有其独特的美学品格,如果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高,就无法感受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个性,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儿童文学课文的美学特质。具体体现为:(1)使儿童文学课文教学过分成人化。教师以成人的角度看待儿童文学课文,通过成人的思考方式、心理理解课文的主旨,必然会搀杂着一些利益、世俗的思想,过分成人化会丧失儿童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2)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只重视工具性。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儿童文学作品时,没有将其看待成儿童文学课文,应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硬性要求学生理解文章中字、句、段的含义,机械式总结文章主旨和线索,单方面重视工具性,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失去了儿童文学应有的美学特质,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1.2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高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拥有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然而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问题在新教材的实施后日益严重,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项工作[3]。由于大多数教师在上岗前并没有对儿童文学进行学习,加上工作后也并未意识到儿童文学对自身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自主学习性不强,且缺乏专业、系统的儿童文学培训,导致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普遍不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体现为:(1)对儿童文学基础理论、知识不够了解。教师没有掌握儿童文学基本知识中的美学特质、文体特点、功能价值和体裁等基础知识;(2)尚未形成现代化的儿童文学观及儿童文学理念。一些教师对儿童文学内涵存在错误的理解,教师的儿童文学观相当落后;(3)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少,知识面较窄。教师没有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很少阅读相关作品,从而导致教师的审美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较差。

2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策

2.1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和文体特点

2.1.1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地了解儿童文学文体分类及构成要素,因为面对的是儿童群体,其文体形式同其他文学形式存在明显的不同,包括多种不同的体裁形式,例如:散文、故事、童话、儿歌等,语文教师应了解文章的文体形式分类、因素和特征;

(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儿童文学的特点为依据,合理的采用教学手段,结合不同体裁的文章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对儿诗、儿歌等具有押韵特征的韵文体进行讲解时,应严格把握该类文章的特点,通过诵读法的教学途径帮助学生深入的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音乐美[4]。但是这两种形式的儿童文学又存在一定的差别,还需要加以区别,合理的应用播放音乐、游戏和颂唱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想象力;

(3)将成人文学同儿童文学区别开来,准确的抓住不同文体间的差别和特征,儿童文学具有其特殊的语言和风格,同成人文体存在显著的差异,风格特异,即使在同种文体形势下,儿童文学及成人文学也各不相同。此外,儿童歌曲、诗歌等文体在语言运用风格及写作目的方面的侧重点也不同,发挥着不同的教育作用,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更好地利用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

2.1.2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儿童文学艺术品性、审美特点即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为儿童情趣,因为儿童时期的思想极为单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较独特,而儿童文学所蕴含的儿童情趣能够对儿童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审美和感受能力,提高儿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可以主动对儿童问题作品中的儿童情趣进行发现和探索,并将这种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5]。教师可以从儿童生活、儿童行为动作、抒发儿童纯真情感或儿童心理等角度进行研究,把其中的儿童情绪放大,跟儿童站在同一个层面上思考问题,感受儿童内心的想法。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教师不断锻炼,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睿智的眼光。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都渗透在作品中,在对这些作品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深入的进行分析,从而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教师在把握儿童美学特质的基础上还要善于利用,从儿童情绪入手,根据作品中的儿童情绪的表达方式制定教学计划,让儿童深刻的感受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巧用童心,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

2.2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2.2.1扩大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提升教师的审美想象力和感受力

儿童文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应加大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经常翻阅中外优秀文章,尝试理解不同作者对儿童文学的观点和看法,了解儿童的内心的特点,拓宽自己的视野,站在全新的角度看待儿童文学文章,从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审美想象能力[6]。

2.2.2培养现代儿童文学观和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的关键就要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使教师能够自主意识到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深刻理解儿童文学作品的精神,培养新型的儿童观及现代幼儿教育观、发展观,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教师必须要明确以下概念:

(1)儿童是儿童文学作品主要面对的对象,儿童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能够作为单独的精神个体来看待,儿童文学作品正是面向未成年儿童而形成的,满足了儿童阶段的审美和精神需要,集教育、认知和审美等功能于一体[7];

(2)文学系统涵盖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只是其中之一,其符合基本文学形式,是作者为了抒发人生感悟及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

(3)同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儿童心理活动是创作儿童文学的基础,作品能充分的迎合儿童的各方面需要,受广大儿童的青睐。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是发挥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教育作用的基础,只有积累了大量的阅读经验,形成形象思维,了解儿童文学基础理论和知识,形成现代儿童文学观、儿童文学理念,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文章的教学质量。

3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极大的比重,拥有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的教师能够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针对我国当前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中存在的,没有抓住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和教师儿童文学素质的缺失问题,教师应提高对自身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从根本上把握儿童文学课文的文体特点及美学特质,培养现代儿童文学观和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拓宽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范围,扩展视野,提升教师的感受力、审美想象力,深入的理解不同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内涵及所表达的精神,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课堂教学,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朱立芳.儿童文学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利用[J].教学与管理,2006(33)

[2]王泉根.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3]孙建国.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中的儿童哲学教育[J].教育导刊,2011(03)

[4]朱自强.高等师范院校加强儿童文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娄底师专学报,2003(01)

[5]赵静.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20世纪初期的历史透视[J].教育科学,2003(02)

[6]李惠芳.实现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育价值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7]侯慧庆.儿童文学研究成果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上),2011(10).

摘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能够有效的推进教学改革,并且有助于优化教学质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翻转课堂中渐渐的凸显出来,本文就其优点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翻转课堂;小学语文;优点

1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与学生自身的特征以及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与教学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相关的调查问卷,我们能够清楚的发现学生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十分的喜爱,而且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速度十分快,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能够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分类,而且他们通过课前的视频教学模式能够对语文教学内容有一个更新的认识。而且重点是他们能够将教学内容与自己的学习习惯相互联系,通过整理教学素材,观看教学视频,提出自己的质疑,然后在语文教学开展的课堂中与他人进行沟通和讨论,这种教学模式真正的将学生的地位与老师的地位放在了同一个高度,老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问题的探讨者,学生们在这种语文教学环境下得到了自我的生活和认识到了自身的发展方向。学生对于完成老师布置得语文教学任务也不在是应付差事,他们更愿意主动地去完成功课,或者是更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语文老师能够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展开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多种聊天软件。例如QQ、微信、微博、论坛等与学生交流意见。了解学生的内在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从学生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开展课堂讲演活动,并且结合集中讲授、个别辅导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的环节。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情况下都是采用课前学习,课上组织学生结成小组,进行问题讨论,从而得出结论。而要想使得课上学生讨论呈现出精彩的环节,使得学生的视野得到深入的开阔,就需要老师在讲课之间给学生们提供较多,具有针对性的、十分有意义的学习资料作为辅助。通过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丰富他们的观点和意识,在普通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小学语文老师也是在利用各种方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及知识储备,可是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开展起来十分的困难,然而如果让学生完全凭借自己的自觉里去进行知识的阅读那么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我们都知道“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先进行课前自主学习,然后在课上进行知识的教授。这样一来课堂上很多时间都节省了出来,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用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安排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开阔学生认知能力的知识。帮助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任何人具有较高的语文能力并不是一时之间形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知识含量增加了,学生的视野自然就开阔了,对文章的理解也会逐渐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讲解《少年闰土》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加的了解鲁迅,我向学生介绍了他的又一部小说作品《故乡》在对《少年闰土》讲解的同时,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讲述了少年闰土与我发生的一些事情。在结合《故乡》分析了鲁迅创作的特点,坚强学生对鲁迅的认识,了解鲁迅作品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这样的联合讲解,很容易提高学生对知识认识的水平。当前所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本里面,所有的内容都是经过教材编写部门进行层层筛选之后留下来的精华内容,有一些文章是由我国著名作家所写,有一些内容对学生思维的开阔有着重要的意义。教材中的内容大部分是内容精彩、字词句优美、为了使得文章更加富有内涵,更好的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通常情况下会使用有没得语句进行渲染,营造出一种有没得环境。在这个时候,如果只是老师在台上进行片面的讲解,很难让学生领会到其中的美感和特征。这个时候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精心的构思,将教学内容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将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真实意境和情感。教学视频能够通过视觉、听觉刺激学生的感觉神经,从而让学生对这种形式产生兴趣,从而热爱学习。这种方法使得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和形象,具有很强的美感和艺术性。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蕴含着各种美。“翻转课堂”里,教师不再是枯燥地灌输阅读鉴赏时要用到的术语,而是适当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3增加了语文课堂师生互动

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时候,遇到很多问题,就会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解决,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背景下,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不用害怕得到不指导,使自己的学习陷入困境。当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能够从教学视频以及教材课本中还有相关的学习资料中去找寻答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老师更多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基础知识内容之外的问题。只有这样老师的真正意义才得以彰显出来,帮助更多的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做人,是老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对于一些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之下,就能够开阔自己的思维,进行创新,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而对于那些语文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在教学视频、老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帮助下,能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及时的进行基础知识的建构,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充分与语文老师交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多向旳教育传播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及策略研究——以B小学为例方洁扬州大学2014-05-01

您好,现在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小学语文课例研讨主题,小学语文课例研究范文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只要我们认真研究。

2、撰写案例分析需要进行论述,由于教师对教学事件比较熟悉,一是写案例事实一般情况下,撰写教学案例要写两个方面的内容,是“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不涉及很多的人和事,二是写案例分析,不需要高度的抽象概括。

3、 撰写案例事实,但是这里的论述是就事论理,叙述的事实比较具体,所以描述教学事件也就得心应手,加之教师对写记叙文不会感到困难,是针对具体问题发表自己有针对性的意见或建议,难度不大;只要认真地运用教学理论深入分析教学案例,都有可能写出有价值案例分析,都有可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关于小学数学典型课例研究论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问题的产生背景

1、现状分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动手操作让师生获益匪浅,但在反思中也发现大家的课堂上在学生动手操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1)在课堂上没有真正让学生动手操作,只是为操作而操作,动手操作不注重实效,动手操作有时流于形式,课堂效率低下。

(2)指导力度不够,操作时出现五花八门的摆放现象。

(3)有的动手操作在热热闹闹中失去它真实点内涵。

(4)大部分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但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2、结果分析

(1)教师缺乏在操作过程中对操作难度的调控的技巧,调控能力有待加强。

(2)教师忽视了在操作过程中操作时间的调控。课堂上操作时间过长而导致操作混乱,操作时间过短而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

(3)教师不能全面有效的调控操作过程,致使学生操作没有方向,思维没有目标,不能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新知。

(4)学生对操作的流程、方法生疏,操作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造成在操作上的主次不分、目标不明、兴趣转移、手脑不能并用等现象。

因此,我校数学教研组针对以上问题确定以“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为小专题的研究,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课例开展了同课异构小专题研究活动。

二、理论支撑

1、生理学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动手操作,有利于大脑功能系统协调活动。所谓“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上的。”

2、教育学家认为,让孩子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实践活动,能帮助孩子获得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心理学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动手操作,符合孩子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发展过程。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精辟地论述了“心”与“手”、“智慧”与“动作”的密切关系。

4、《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教研活动主题

以学生喜欢的动手操作为抓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让数学活动因操作而精彩。

四、小专题目标

1、搭建乐于实践、善于研究,敢于探索的教研平台,培养一批业务精湛,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的科研教师。

2、培养教师对操作过程全面有效的调控能力,增强操作的实效性。

3、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提高教师课堂教学与反思的能力。

4、加强学生对操作流程、方法的了解和操作水平及能力培养。

5、在专题研究中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各种感官并用,使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促进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实效性。

6、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大发展。

通过课例研究,达到积累经验、提升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反思、形成教师独特教学特色的目的。为我校“科研兴校”的宏伟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

五、教研形式

1、通过专家引领、全员参与、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的校本研修方式,达到提升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反思的目的。

2、通过“教师独立备课——一课三研、同课异构——说课辩课、案例研讨——再设计再观摩——总结反思提升”为径,走以研促教、科研兴校之路。

3、变封闭的校本教研为多元开放的新格局使校本教研专题化、系统化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4、以实地教研为基础、网络教研为平台,让全体教师积极在网校、博客之中发表评论、跟帖。

六、实施过程具体安排:

(一)酝酿阶段(发现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开学初,教务处召开数学教研组会议,会议上讨论并决定了本学期开展以动手操作为核心的课例教研活动,分工明确,初步研究开展此项活动的实施方案,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安排同课异构教学的执教教师和教学内容,确定研讨中共同关注的焦点 “ 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 ”。 因此,数学教研组计划实施课例研究,以“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为中心,围绕“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总结——行为”的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方式来进行开展校本教研。具体分工如下:

教研活动主持部门:教务处

教研活动主要成员:教导处、各年级数学教研组组长、数学教师。

课例执教教师:焦如琴、裴小雨

(二)准备阶段

1、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提升理论

在校本教研中,我校教师非常需要专业引领,需要专业研究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使校本教研形成一个从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的格局,使专业引领成为校本教研的有效支持。在校本教研阶段,邀请专家、教研员非常重要。特别是专家的“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的耐人寻味的指导,给予我们更多的启迪,为新课改奠定了基础。因此积极邀请县级教研员、优秀教师来校指导,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加强青年教师和名师培养,为教师业务学习、水平提高和才能展示提供机会和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2、确定课例,撰写设计

在这个环节里,我们选择了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九册《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的内容,经过仔细筛选确定了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课例,明确了课例的文本后,教研组保证参与研究的教师手中均有实施课例研究的方案、教材等,使全体参与者明确课例研究的.目标。规定在一周之内2位数学教师按要求撰写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三)实施阶段

1、独立备课

做出研究方案,并确定授课教师,通知2位教师准备教学设计。

2、一课三研、同课异构

4月3日第一次磨课。

4月4日第二次磨课,集体备课。对教学设计进行交流,全体老师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构思、意图进行交流、讨论,同时2位做课教师认真听取建议,取其精华,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并定稿。

4月5日课例观摩。

由2位执教教师同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听课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记录,观察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把握和处理,如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并写好评课记录,由焦园园老师负责录课。

3、说课辩课、案例研讨。

听课后,教务处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讨论案例。讨论案例是一种互动的研究,通过教师的评课、辩课、质疑,使全体数学教师共同参与、共同进步。鼓励参与者主动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理解,不断提出新的设想、新的思路。在研讨中可以就大家共同关注的环节回放录像,将自我反思和评议研讨相结合,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

4、思维碰撞

观摩了2位老师的课后,把自己的认识、收获写下来,可以是设计的理念,也可以是教学反思,甚至是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理等等。将这些收获放在网校中,供授课教师再设计时参考。每一阶段都分为“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思提高”三个基本步骤。由教师独立进行设计上研究课,教研组全体听课、观察,然后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反思,找出主要存在的问题。然后再设计,再观察,再反思。

5、以网络教研为平台,让全体教师积极在网校、博客之中发表评论、跟帖。随着我校教师队伍的扩大,实地教研活动很难准确、高效地开展,其效果往往会打折扣。把小专题研究的内容或活动中所需体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新理念通过网络能传递给每一位所需的教师,他们可以不受时空的制约,随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进行学习,随时都可以探讨、交流共同切磋讨论、质疑。可以进行教学反思,把平时一些零碎的想法记录下来为日后整理打下基础,并可以与其他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通过回复与交流,汲取他人的思想精华为我所用,通过“对话、合作与共享”达到专业成长的目的,使教师变成有心人,能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思考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6、再设计观摩

由两位教师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自己的课后反思,对所授内容进行再次设计,设计好后借班第二次观摩课,然后进行第二次反思、研讨。

(四)总结提升阶段(反思课堂,形成策略)

1、听课教师使用执教教师反思后的教学设计进上课。

2、组织听课教师围绕 “ 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 ” 这一展开辩论,形成策略。

3、由执教教师认真反思小专题研究的问题是否解决,通过课例研究把形成的策略进行概括、总结、提炼。

4、教师总结提升。课例研究结束后,由承担教师写出课例研究报告。如果不及时的总结,这种收获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相反及时总结,或是一篇反思,或是一篇论文,或是一篇研究报告,用文字的形式把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就会成为自己今后成长的一面镜子,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让数学活动因操作而精彩。

5、主持人小结,明确专题研究成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 发散思维 ,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 创新思维 。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 四年级数学 教学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

一、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是秉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思想来设计编排的,其实现了将数学知识点由难到易的排版,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就有“制作年历”和“校园设计”这两个实践活动,这两个实践活动能够锻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数学算法的要求上更是多样化,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学得的知识范围过于狭隘。

二、教学实践的具体要求

1.结合教材要求,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教学安排

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更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订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点,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学生完成小学数学学习。比如,在第二册数学实验教材中,要求学生学会认识时间,而一些学生在对时间的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进行时间认识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同学们知道现在是第几节课吗?”树立起学生的时间观念,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先讲解时针的转动规律,接着介绍分针与秒针,由难及易,步步深入。

2.将课堂作为教学实践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数学的教学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教师应当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学生学好小学数学的关键,教师可以进行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教学,结合教材要求,开展一些与数学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趣的最好 方法 就是进行游戏教学,比如,在进行10以内的加减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设置一个让学生买菜的情境,让学生在买菜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情况,帮助学生进行算术练习。

3.课后进行教学 反思 ,优化教学方式

每次的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地对教学进行反思,找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优化。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教师应当很好地结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学好小学数学知识,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邵小洁 工作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实验小学

一、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 总结 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进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 思维方式 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 逆向思维 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结语

创新意识对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从小学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当前 教育 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研究探讨。笔者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包括情境时教学模式的采用、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交互式合作的方式以及实践活动的方式。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作者:林维旭 工作单位:山东省莱西市望城冯北小学

有关小学课例研究论文

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好的可塑性,它在于教师教学中运用好的 教学 方法 和策略,把学生的内在潜力开发出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学 经验 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经验

摘要:数学科目一直是学校教学中的重点,小学数学更是学生以后学习、发展的基石,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可谓意义重大,但至今小学数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难题,本文就笔者数年来的教学经验,简要谈一下如何从明确教学目标、创设学习情景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等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小学数学教学。

关键字:小学 数学 教学 经验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时应先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学习和了解学习目标,做到对所学内容心中有数。学习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一方面要完成本年级的新知传授;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查漏补缺,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使学生养成对学习、生活、人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在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课本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只有帮助学生夯实了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落到实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才不至于是一句空话。

二、创设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 儿童 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澜。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保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

例如教学“比一比”通过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蓝猫邀请大家参观客厅来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引导学生发现猫大哥客厅里的数学秘密,学生兴趣高涨。又如教学“统计”,借助媒体创设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培养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如在学习“认位置”后,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

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后,问学生你准备统计什么?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一年级的小孩子正如他们在课堂上所说的那样,“我把我的书包分类清理好了”、“我学会了数数,上次家里来了好多客人,我就知道摆多少双筷子了”、“我学了加减法,就可以帮助妈妈上街买菜,不会算错钱了”,也就像家长说的那样,“我的孩子回家把他的玩具和他书包里的书都分类收拾好了,真不错!”“我的孩子现在都会自己看钟去上学了”。可见,新教材在培养学生数感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体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四、培养思维能力

整合例题引发散,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真正把“用教材教”落实到实处,通过整编例题、习题的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在教学“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这一工程问题时,在学生掌握了此道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可以将“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改成: 1.乙队单独修比甲队多用5天;2.乙队单独修的时间是甲队的1.5倍;3.乙队的工作效率是甲队的。 还可将问题改为: 1.两队合修几天完成这段公路的一半? 2.两队合修几天后还剩这段公路的一半? 3.甲队单独修2天后,剩下的乙队单独修还需几天?

五、完善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在于最后的复习阶段学生对知识的遗忘较多,知识的综合应用更成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寓复习于平时的教学之中,帮助学生逐步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是许多教师的经验之谈,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创设良好的空间与平台。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 教育 出版社,2004年。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小学英语教学经验小学 英语教学经验

一、我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开设英语课已成为 发展趋势。我们中心校自99 年下半年起开设了英语课,我负责一个班的英语课。我正在自学英语大专,让我教英语,我很愿意学以致用,让每个学生都和我一起学好英语,迈入新世纪。回想我上中学时,英语是让同学们感兴趣的一门课,但也是让同学们很头疼的一门课,相当一部分同学后来放弃了英语的学习。一个多学期过去了,我教的学生之间的差距也有拉大的趋势。就拿本学期的几次单元检测来说吧,有十分优秀的,也有相当一部分不太好的,甚至有不及格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二、我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1、回想我的教学方案和实践:

⑴坚定信念,对教好学生有所认识: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使每个学生学好英语。从素质 教育的角度说,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期望他们都有所学。从小学生的智力发展过程看,我们应坚信他们都是可塑之材。小学生正处于儿童前期,这一时期,儿童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已经完成,脑神经系统的控制与调节功能也日趋完善。儿童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智力发展非常迅速,因此,这一时期的正常教育与良好环境显然格外重要。儿童前期智力的基本特征是:感性经验、形象思维和 逻辑思维 想结合,并逐步过度到逻辑思维为主;思维具有可逆性,并能进行初步的判断和推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对任何事物都要问个究竟;很强的 记忆力 ,特别是机械记忆的能力;善于想象等。

⑵坚持以下原则: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原则:我在自修英语大专,我们偏远山区缺少 英语学习 环境,我就把我的英语自修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与学生共同学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是客观的,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 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一步一个脚印,最终都有所学。

⑶明确小学英语的教学目的:

①使儿童获得一些英语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 学习英语 的兴趣和培养能力,使学生敢于大胆开口说英语。

②打下较好的语音、语调和书写基础。

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初步的基础。

⑷教学实施:

在教学内容上:

①以音标为凭借,音标教学贯穿教学的始终:

语音的重要性:语言是一种工具。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往、交流思想。我们通过学习英语,可以和许多国家和人民交往,可以吸取有用的 科学 文化 知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语言有三个方面,即语音、语法以及词汇。语音是根本的。语法和词汇都是通过语音得到体现的。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好发音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步。只有学好发音,才能听懂别人说的话,也才能让别人听懂你说的话。能听能说,英语就算学活了。只有学好发音,才能把所学的语言材料以正确的形式在脑子里存储下来,以正确的形式使它重现,从而加强对语言的感受,最有效地掌握语法和词汇,提高实际使用的能力。因此,学好发音是不可缺少的第一步。发音没有认真学好,不仅英语说不好,连朗读都有困难;这样,就很难学得活和学得牢,也很难较快地尝到学习英语的甜头。一开头学好语音,学英语的方法对,路子宽,以后收效会越来越大的。

从第一节英语课开始我就渗透语音教学,不论是会话中的词、会话后的词,还是字母,都给出音标,按音标教给学生发音,强调发音要领,持之以恒。这时,以模仿和利用音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并从中使学生形成利用音标学习英语的意识和一定的技能。

从第二学期开始专门学习音标后,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系统学习音标知识,并应用音标知识和技能去学习词汇。“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我要求学生记笔记,即课本会话中单词的音标,课后学生自己练习时若忘记某个词的发音,自己根据音标拼读出来。我鼓励学生学查字典,自己遇到生字自己去查、去拼。

②以听说为主方向,让学生在有意和无意中真正感受到英语:

学生学习英语,光会说几个单词、几句简单的日常用语,如“Hello!Bye-bye!”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英语离他们是遥远的,所以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充分地去练习听说。课本中的会话、Let's play中的 绕口令 ,以及我平时教给学生的一些 句子 都可以看作是例句,课上课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有意练习”、“无意练习”。例如,在讲新课时“练习”,平时学生已能脱口而出“May I come in?”在学习Lesson 43的“May I go now?”时就可让学生在对比中很快学会新句子,练习了句型“May I …?”在生活中练习,我不留神踩了一名学生的脚,便说“I'm sorry”,学生说“Don't worry”,很 自然地练习了所学英语。

③单词的认读、记忆逐步加强:

学习 英语的另一块基石就是词汇,不管是听说还是读写,都离不开词汇,所以,一定要重视词汇教学。一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课本插图、我去引导明确单词中文意义,二是学生自己看清单词字母组成、利用音标拼读出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自己借助字典学习,我给予指正。在巩固记忆方面,采取定期听写、随机复习的方式。

④发挥游戏的作用:

课本中的游戏对巩固教学有很大作用,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 自然地学英语。如,对于练习元音“/ei/ /i:/ /ai/ /u/”的四个绕口令,绝大部分学生能饶有兴趣地、较熟练地说下来,练习了音标,清楚了含有这几个元音的字母,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我的教学也比较顺利了。

此外,每单元结束后,我都要带领学生进行系统复习,内容除了单元检测外,还有会话、听写、拼认音标词等,学生先练习,然后在我跟前“一一过关”,查漏补缺。我把这些情况以表格形式记录,对学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在对待学生方面:

在课堂教学、课后复习和单元复习时,我对自制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放手”让其“自学”,并要他们帮助其他同学;对有一定自制力、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学生给予辅导,组织他们一起学习;对自制力较差、知识和能力水平低的学生重点辅导,并组织其他学生帮助他们。我鼓励学生之间一起学习、交流,以促进他们的学习。

2、 总结 原因:

我的原因:

(1)教学方法、形式有所变化,但还是较单一、死板,主要还是老师单纯讲解、学生听,练习仍是老师单纯叫、学生答,那些“优秀生”听得进去、做得下来,而有的学生对你的课就置若罔闻了。

(2)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学的覆盖面小,上面所说的教学方案并没有完全实施。由于我的时间、精力的原因和学生的个体情况不同,我与学习好一点儿的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相对于学习差一点儿的学生多。比如,课堂提问并没有特别注意中等生和后进生。再如课后练习和单元复习,“优秀生”“随时随地”找我练习,不对或不熟练的地方在我指导后再反复练习;中等生、特别是后进生,我得“主动”和他们“预约”,而他们往往“失约”;学习小组也没有完全搞起来;我对中等生和后进生“把关”也不严,中等生不熟练就放过去了,后进生是勉强“过关”。

结果,“优秀的”越优秀,“落后的”越落后。

学生的原因:

(1)学生的智力、能力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2)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深入,那些智力、能力水平相对较低的,也没有一定良好学习习惯(或说是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学习就落后许多了。

但我的教学也有一定效果,特别是听说方面,比如,上学期期末检测,全班24人,听(说)成绩优秀的和良好的有16人;这学期,音标教学比较顺利,绝大部分学生能独立拼认音标词,听说能力的提高有保障。这说明我的教学方案有一定可行性。

三、我的小学英语教学的改进:我要使每个学生学好英语,我能使每个学生学好英语。

1、加强 教育教学理论和英语的学习,完善我的教学方案。

2、更重要的两个方面是花工夫、下力气、千方百计彻底实施教学方案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制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交流

摘要:让学生掌握好数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作为 四年级数学 教师,要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每一节课。本文以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教学素养问题为基础,分别论述了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和兴趣小组活动实施计划。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对策;兴趣小组;数学语言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1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的现象时有发生。师生负担重,师生总是在作业中奔忙,师生吃力不讨好,虽然学生的统考成绩有点上升,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却下降了。师生负担轻。虽然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作业,教师却没有时间进行批改,无法对作业进行指导与讲评,就采取公布答案的形式、或让小助手代替批改。教师把批改作业的任务转嫁给学生。这样做,虽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但是却失去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了解的好机会。

1.2提高教学质量的三点对策

一是要"精"。就是学生的作业要"少"而"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独立去完成,通过学生一定的努力能够完成,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如:教学分数二分之一的认识,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在一个长方形里画一条直线,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二分,你说有几种分法?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学生通过动脑筋思考,他们不难发现:从对角线画直线交于一点,经过这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因此得到的结论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有无数种分法,每份都是这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学生在做题时,觉得不可思议而有趣。

二是要趣。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趣味性较强的作业题。儿童的记忆特点,无意记忆比较难,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只要符合无意记忆的条件,即使出现一次的内容也会让他长久记忆。如:猴主人给猴子分桃子,猴主人说:一日三餐每餐二粒。猴子说:太少了。猴主人又说:每天五粒。猴子同意了,而且很高兴。猴子值得高兴吗?你能用数学来解决这个题目吗?同学们经过一翻的讨论,得到:2+2+2=6(个),原来每天6个,现在每天5个,5小于6,猴子不应该高兴。

三是要活。一节课下来,给学生的作业要体现一个"活"字。学生能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是恒量他们对知识掌握率的高低。

其实,学生作业的"精、趣、活"是不可分割的。教师给学生的作业要体现基本知识的训练,又要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 创新思维 能力的训练。要真正做到学生作业的"精、趣、活",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每一次学生的作业都要有针对性,都有要精心设计,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请况与教材相适应的有针对性的作业。

二、实施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所应当具备的创新思维,并不是科学史上惊天动地的创造和发明,而是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点滴表现所积累起来的 思维方式 。针对同一个知识点,不去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就可以视为创新;针对同一个问题,能够从以往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找到另一种解题的方法也可以视为创新。

2.1活动目的

唤起和发展学生对数学及其应用的稳定兴趣,拓宽和加深所学的知识充分地展现他们的数学才能,以及培养他们一定的探索研究能力,通过强化性的 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解决生活数学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2.2活动计划与安排

安排一:可向学生补充一些课外作业,让他们解答一些带有技巧性,较难的习题,以加深所学的知识,也可以出一些题目,可让学生一题多解,或分类讨论,以锻炼他们的 发散思维 。

安排二:可让学生收集一些适合他们兴趣的数学知识,如有关中外数学史的材料,或著名数学家的 故事 ,培养科学的 学习态度 ,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志趣和理想。

2.3预期效果

预期经过一学期对小组成员的辅导,让这些学生一方面学亲身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做一个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我相信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数学是有价值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同时再将数学运用于生活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使学生的解题与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与锻炼,知识面得到丰富与拓展,并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打下数学知识学习及技能应用的基础,为今后数学学习做下初步的准备,促进数学正常教学的开展。

三、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

3.1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

3.2学会阅读,从中感悟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 作文 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卢俊英.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2]李晶晶.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创新.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

有关小学教学经验论文推荐:

1. 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经验谈论文

2. 小学教学管理论文教学管理论文

3. 浅谈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论文

4. 有关小学课堂管理论文

5. 对小学教学中常见问题的思考论文

6. 浅谈小学艺术论文范文

7. 关于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8.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您好,现在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小学语文课例研讨主题,小学语文课例研究范文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只要我们认真研究。

2、撰写案例分析需要进行论述,由于教师对教学事件比较熟悉,一是写案例事实一般情况下,撰写教学案例要写两个方面的内容,是“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不涉及很多的人和事,二是写案例分析,不需要高度的抽象概括。

3、 撰写案例事实,但是这里的论述是就事论理,叙述的事实比较具体,所以描述教学事件也就得心应手,加之教师对写记叙文不会感到困难,是针对具体问题发表自己有针对性的意见或建议,难度不大;只要认真地运用教学理论深入分析教学案例,都有可能写出有价值案例分析,都有可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关于微课研究课题的论文

在设计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做微课.数学是知识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学科,有许多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迁移与类比、猜想与验证、交流与辨析等数学思想来完成,完成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的过程,所以没有必要做成微课.如三年级上学期《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当学生掌握了笔算有余数除法后,教材第55页例四“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讲已没有难度,就没有做成微课的必要了.我们将适合制作成微课的内容总结如下.1. 讲述性比较强的知识点 主要指概念性、定理定律等知识点.例如,二年级上学期《认识时间》,教师在微课中为了让学生得到1小时=60分钟的结论,要求学生先观察钟面,引导学生观察出钟面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再算出分针走一圈是60分钟,最后要求学生动手拨指针,让分针转一圈,观察时针的变化.通过微课的层层引导,学生在观察、动手和思考中初步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比学生自己看书达到的效果更好.二年级上学期《角的初步认识》中关于角的概念,教师可以在微课中结合一个角的图形,动态显示组成这个角的各部分的同时,讲述“从一个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直的线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作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把这样的知识点做成微课,对学生来讲不仅能看到文字,还能听到声音,其学习效果比学生自己看书预习的效果要好.2.针对作业格式、书写要求以及知识拓展 到了小学三年级,数学书面作业会比一二年级多,教师一般在开学初会对全班学生讲一次作业书写和答题的要求,但是这些要求较多,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把全部要求都记下来,这时教师不仅可以将作业要求在微课中讲给学生听,还能配上正确的作业图片示例给学生看.有了这样的微课,孩子还可以在家多看几遍,效果比教师一遍遍地重复讲要好.另外,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例如,将格式要求分为练习本、练习册、试卷的格式要求,分别制作三个微课),以便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若针对某一类难题的讲解,如计算图1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在微课中动态演示平移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转化方法,最后将问题转化为求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周长.3.针对知识难点的讲解 例如,教二年级学生认识时间时,对于下面类型的时间,如8:55、11:50,很多学生容易将小时部分读错,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难点设计一个微课,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怎样读取这样类型的时间.再如,与乘法有关的解决问题中涉及线段图的画法,许多学生也遇到了困难,那么就可以专门做一个微课,讲解从实物图如何逐步转换成线段图的画法.知识难点在每个单元都有,甚至每一堂课都有,教师要注意收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4.方法与过程的演示 这类微课适用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点,如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量角、测量长度等.以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为例,我们可以通过PPT的动画演示将测量的方法进行讲解并配以文字形式呈现给学生听和看.如果用摄像工具将教师亲手拿着量角器测量角的全过程录下来给学生看,则会让学生更加明白在实际操作中怎样使用量角器.它不仅更直观,而且工作量比制作PPT并自定义动画的工作量要少得多,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微课视频中应配上操作步骤的文字说明.如何设计微课1.制作微课时,教师需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包含了几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需要通过几个层次去推进,哪些层次可以在微课中体现,哪些层次要在课堂学习中推进.在我校侯咏娴教师的《画垂线》这节翻转课堂中,教学内容包含三个知识点,分别是: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直线段最短.针对教学内容,侯教师首先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而分别制作了三个短小的微课让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微课1——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微课2——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微课3——点到直线间的距离.为了凸显正确的作图方法,微课中呈现了一些作图的错例.对于“点到直线间的距离,垂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微课中由一个小故事引入,通过动画演示证明出几条线段中垂直线段就是最短的,并说明垂直线段的长度就是表示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对于这三个知识点的辨析、垂直线段性质的运用则需要在课堂中进行.主要辨析以下两点:过直线上一点和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作垂线的步骤中的细微区别;垂线和垂直线段的区别.只有辨析清楚,学生在运用垂直线段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才不会出错.2.微课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其设计应该与自学报告单、课堂教学互相补充、层层深入.图2为侯教师《画垂线》一节中的微课、自学报告单、课堂教学设计目标实施和达成结构图.图2很好地反映了微课、自学报告单与课堂教学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翻转课堂的统一关

微课的内容是实现微课教学的载体,因此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发挥微课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对微课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然而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对微课的认识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的误区,从而导致了微课教学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微课的运用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微课研究背景

(一)什么是微课

关于微课,很多人会感到陌生,继而会联想到微博、微信、微电影,从而认为微课是指非常短的教学过程。其实,这个理解还不够准确,微课是这样被定义的: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

(二)微课的意义在 教育 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 方法 传授、教学 经验 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把微课看作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它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符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二、微课案例评述

(一)微课《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效提高了学生“先学”的效率

教师可以把微课运用到学生的预习阶段。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不但常常对知识点的整体把握不住,而且就是教学中的重难点也难以突破。如果不解决这些“关节”问题,那么学生的预习就是无效的。对此,教师可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将学生容易产生疑惑的知识点做成微课的形式,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扫清障碍。如在预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有很多的学生对分母相同的条件下,分数之间的加减,即分子之间的加减,不是很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我课前制作了一节“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在预习时将错误的想法消灭于了萌芽状态,并借助微课正确理解了算法和算理。这节微课有效提高了学生“先学”的效率。

(二)微课《植树问题》,有效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中心,也是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探究的核心内容。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设计大量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从整个的知识链条中自觉地感悟知识。这样做本无可厚非,但部分学生的领悟能力不是很强,以至于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而微课却可恰恰打在学生的困扰之处,能够用比较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我通过微课视频,先提醒学生要做的题是“两端要栽”,还利用图片举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间隔”,然后利用化难为易的方法,将例题转化为简单的线段图,画三个点出现两条线段,画四个点出现三条线段……引领学生观察得出“画的点数总比得到的线段数多一”的规律。最后,我又用小路替换线段,小树代替线段上的点,再观察发现期间的规律:种树的棵数总比树的间隔数多一。得出了这个结论,例题中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仅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还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微课《称面积》,有效拓展了书本内与外的技能学法

在课后,适时使用微课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课堂教学的容量一般比较大,知识点较多,很多学生不能系统地掌握。教师有必要制作微课,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和整合,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深刻化。如在学生学习完“公顷和平方千米”后,我制作了一个微课“称面积”,先提出问题:如何知道我省我市的实际面积?在学生苦思不得其解之后,教师要及时教授具体的方法。最后给学生留下实践作业,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这节微课,有效拓展了书本内与外的技能学法。

(四)微课《数学游戏九宫格的填写技巧》,有效激发了星号题的探究乐趣

在数学课本中有一些星号题,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启发与引导,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使他们逐步形成稳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数学课本一年级下册有一道星号题,内容是“把21、22、23、24、25、26、27、28、29这九个数填入圈里,使横行、竖行和斜行上三个数相加都等于75”。这是一道典型的九宫格题,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很有难度。一年级教师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一个填写九宫格的口诀,简单易学,对解答这道题很有帮助。于是,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成了微课“数学游戏九宫格的填写技巧”,讲授环节从这道星号题入手,继而引出九宫格的填写口诀,再结合九宫格图进行点位分析和数字的对应填写,接着进行纵横行的数和验证,最后推导出任意九个连续数字填入九宫格的步骤和规律。这节微课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分钟,却花费了教师大量的心血,最后呈现给一年级学生的方式是通过QQ空间或者微博,同时要求家长陪着孩子一起看视频,学方法,解难题。深入浅出的讲解,从口诀到验证的科学推导过程,充满乐趣和挑战的学习方式,收到了良好的反响:一年级学生及家长非常喜爱这节微课。亲子共学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全班学生都掌握了这道星号题的 _ “秘诀”。“我要挑战星号题”“星号题真有趣”成为了学生学数学的热门话题和探究学习时的目标。这节微课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综上所述,这几节微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微课的重要作用。我们要选择恰当的教学点,利用课内和课外两种资源,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和探究,并制作深入浅出的微课,让学生在 课前预习 、课堂合作学习、课后探究等环节都能有效利用,进而使学生真正走进微课的学习,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李艳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三立小学

随着网络的普及,视频压缩与传输技术的发展, 无线网络 的日渐流行,互联网进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时代”的产物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迅猛地流行起来,而在这一环境下,“微课”应运而生,并且以其新颖、独特、高效的优点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国小学数学教师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都纷纷开始了将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尝试,虽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等问题,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微课在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1、内容设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微课的内容是实现微课教学的载体,因此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发挥微课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对微课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然而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对微课的认识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的误区,从而导致了微课教学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例如一些教师在内容设计时不能根据教学目标或知识的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除此之外一些教师在微课内容的选择和内容呈现上存在僵化、古板的问题,使微课成为了一种变相的课堂灌输,而这样的微课内容自然也就达不到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微课使用存在盲目过度的问题

微课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换句话说,教师在应用微课的教学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判断是否使用微课,即在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重点时,可将其做成微课,以保证学生能够反复研读,而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如数学概念等问题,可以直接利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完成,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将微课当成了“法宝”,无视知识点的具体情况一律采用微课的形式呈现,而这种盲目滥用微课的情形不仅让学生对微课失去了兴趣,还会使学生在学习中过于依赖微课复习,而产生听课惰性。

3、对微课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教学实际中,有些教师盲目滥用微课,而有的教师却对微课嗤之以鼻,他们坚信课堂讲授对于知识传递的重要作用,并没有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变化,微课已经成为丰富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的资源,因此,其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而这种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从而导致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二、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微课

1、在预习中的应用

预习是新知识学习的起点,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步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熟悉课本知识,对于后面的课堂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微课的使用则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预习的重点,从而大大提高预习的效率,例如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预习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先将预习内容制成微课,并通过网络群发给学生,而学生根据微课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同时对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标记、整理,而到了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发现一些学生对于“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如何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内容存在理解困难,而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重点在课堂上进行了讲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

2、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实现知识重点的科学讲授,例如低年级学生在理解24时计时法时经常出现偏差,因此某教师为解决这一教学问题,将其制成了微课,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微课内容先从问题入手,即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张火车票,车票上显示了发车时间为18:00,而钟面上时间的数字只到12,这会不会是印错了呢?通过这一问题引发的思考,教师引出了24小时计时法,并向学生讲授该计时与12时计时法的转换,而学生在这样实际问题中则很轻松地理解了24计时法的含义,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知识巩固中的应用

课堂上知识需要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而微课由于其自身的优点,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复习,例如学生可以将微课内容“拷贝”回去,并对课堂教学中未及时消化的内容进行反复的观看、研究,而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咨询,直至完全掌握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对学生进行课后练习,而通过练习反馈,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该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三、结论

总之,微课作为信息时代新兴的一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其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当前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科学设计微课,并在课堂上合理调控与使用微课,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微课的帮助下深入分析知识的重难点,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作者:周广洲 单位:阜宁县杨集中心小学

下一页更多精彩“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的运用论文”

  • 索引序列
  • 关于课例研究论文
  • 小学语文关于课例研究的论文
  • 关于小学数学典型课例研究论文
  • 有关小学课例研究论文
  • 关于微课研究课题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