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计量主题论文

计量主题论文

发布时间:

计量主题论文

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界越来越被关注,其 方法 与工具也在实证研究中被广泛的应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供大家参考。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计量经济学论文》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传统的教学流程是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完成知识传递,然后通过课外作业促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翻转课堂则是对传统教学流程的颠倒安排,它将知识传授过程由课堂移到课外,让学生借助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课件或利用网络资源等自主、协作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则成为教师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讨论探究问题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的地方。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发生根本改变,教师由教学“主导者”和“控制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则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自主或协作去探究和构建知识,实现个性化学习。由此可见,翻转课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通过提供教学视频、课件、文本等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主、协作学习,完成知识的传授,然后在课堂上通过答疑解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的垄断,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主动去探究和构建知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技术发展推动 教育 变革的产物,被誉为预见未来的教育。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与传统教学有本质的不同。翻转课堂要想取得预期成效,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首先,翻转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放在课外,由学习者自主学习或协作探究去完成,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其次,由于翻转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放在课外,所以需要有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系统来支持,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自主、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再次,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教学视频、课件的制作以及各种系统工具的操作和应用,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 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准备 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将课程按知识块划分成若干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开发制作教学视频、课件、案例等模块化学习资源,简单的知识点一般准备课件或电子文本即可,重点或难点内容则有必要增加准备教师讲解的音视频,以便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准备好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课前学习设计在教学资源准备就绪之后,开始进行课前学习设计。在课前学习阶段,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教学资源,设置学习活动,并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或网络开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探究,完成课前的学习活动和要求。在这个阶段,教师不急于解答学生的疑惑,要设计相应的单元知识测试和交流反馈方式,检验和了解学生的知识学习掌握情况。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对课前学生的知识学习掌握情况的了解和反馈,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如集中讲授、答疑解惑、讨论探究、小组任务、实验实践、个性化辅导等,对课前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和梳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效的交流探讨是翻转课堂取得成功的关键。课后评价设计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反馈,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的有效结合。在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生的个人讲述汇报、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活动,师生一起对学习过程和收获进行交流和评价。教师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的难易程度、独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小组学习中的个人表现、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平时的测验以及期末考试等情况。 三计量经济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基于上述翻转课堂的教学理论,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翻转课堂可行性分析学校具有Moodle网络学习的平台,可在上面建设网络课程,用于课前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交流,Moodle平台教学功能完善,可跟踪学生的自学情况,方便教师跟踪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CamtasiaStudio工具制作微课件,备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协助教师制作微视频课件,设有助教协助教师日常维护网络课程;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完善,校园实现无线局线网全覆盖,学生基本拥有 笔记本 、智能手机等联网终端设备;本次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准备教学资源,创建网络学习环境在Moodle平台上建设计量经济学网络课程,课程资源包含电子课件、教案、微教学视频、推荐的专题学习文档和网站等类型的素材。将教学资源分为基础和扩展两个等级,为不同能力和需求的学生准备。其中,微教学视频的制作是教学资源准备中的核心内容。根据每节课的课堂目标,为学生精心准备1~3个微视频,每一个微视频只介绍一个知识点或者呈现一个案例。利用CamtasiaStudio来进行微视频的录制与后期制作,画面清晰且操作简单。制作完成后,将视频和其他电子资源上传到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中,供学生网上观看学习。设计和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班级人数为48人,将学生分为八个小组,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网络课程自主、协作学习和探究。每小组设有小组长,负责 总结 和反馈本小组的学习情况。教师将教学资源发布给学生后,也将课前学习要求明确告知学生,并在学生自学完毕后设计适量的测试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利用Moodle平台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态。学生则根据教师的要求,学习教师准备好的教学资源,完成各项学习活动和任务。学生通过自学或协作完成知识的学习,并小组交流讨论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由小组长将问题汇总后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上集中解答学生的疑惑或共同探究问题,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采取多种 教学方法 来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 1)合作探究 由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或任务,由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和学习伙伴讨论交流,探究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发表自己的观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个性化指导 个性化指导是教师为各个小组解答疑惑的过程。每一个小组在自主协作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所以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问题采取个性化指导,为每个小组解答疑惑,实现因材施教。 3)总结点拨 由每个小组的代表总结本次课程学习的收获及碰到的疑难点,之后教师针对各个小组出现的问题将重点问题和知识集中讲解,对本教学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学习评价是课程的最后环节,教师从学生个人、各个小组以及整体的角度,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整体评价,重视评价的多元性和公平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以及协作精神的培养,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本门课程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包括学习过程中的个人表现、小组表现和成绩、个人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试等。 四结语 翻转课堂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日趋成熟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教学模式,其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在国内外多所学校的实践中取得极大成功。为此,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和应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二:《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论文》 一课程改革的主要 措施 (1)充分利用校院两级提供的资源 鼓励与支持课程组成员进修学习,拓展研究视野、提升教学能力。 (2)学习与借鉴国内外高校优秀教学 经验 与成果 课程组一方面注重跟踪学科的发展,结合《计量经济学》国际国内的最新科研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跟踪国外、国家与省级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获取有益的经验与方法。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课程的考试分为两部分:实验和课程论文。实验的考核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熟练掌握计量软件EVIEWS的应用,能够熟练进行建模求解并对模型的参数进行检验,进一步为科学研究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而课程论文的考核主要是增强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 二《计量经济学》具体授课内容的改革方案 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课程组要反复研讨并通过与学生的反馈交流,精心设计符合我校研究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适应和符合培养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教学实践方面,课程组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案例,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论文、课程实习等),注重培养学生在科研中应用本课程中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能力。在教学载体方面,课程组要做到全部教学资源上网共享,实现课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障碍教学。由于我校管理类专业研究生需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而非侧重在研究计量方法本身,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课程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融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为一体。考虑到本学科的研究生大部分在本科没有系统学过本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大多数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课程的体系,反复精选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符合本专业教学的实际要求。本课程以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为主,适当概要性地介绍“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新发展与动态。课程特别注重基本思想、经济背景、基本方法和实际应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和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现实的经济和管理问题。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经济与管理人才的需要。《计量经济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显著成效。《计量经济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由案例分析、实验教学与课程论文三部分组成。 (1)案例教学 为了引导学生体验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实际应用,基本上每节课都结合案例进行讲解。通过实际经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了解理论方法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并结合案例分析介绍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更加贴近经济管理实际,而且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去学习计算机软件,比单纯讲授软件本身更引起学生的兴趣。 (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以通用的Eviews软件为载体,为配合《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专门设计的辅助性教学环节。设计思想和目的是完成课堂讲授内容的计算机软件的实现,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评价课堂所学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在工商管理实验室进行专门的上机实验教学,并要求学生课外另外安排不低于10小时的上机实践。上机实验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自己选定的作业和设计的模型,熟悉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各个部分的具 体操 作。实践证明,经过8学时及以上的训练,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分析的EViews软件操作,都具有了用计量经济软件作实证性经济分析的初步能力。 (3)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是要求研究生结合本专业所学基础理论和自身的研究兴趣,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工具,解决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并形成8000字左右的课程论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了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以后,受到计量经济分析的实际训练,对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方式有更深刻体会,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其科研能力。通过实践性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享受到了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实际问题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建模能力。一方面可以参加相关的建模竞赛,更可以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撰写科研论文进行发表,这几年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论文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方案 该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上机实验相结合、模型计算与问题分析相结合的授课模式,使学生探究、协作的学习过程中达到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的。具体而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课程教学延伸到实践环节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采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形式灵活,效果良好。例如,对一些理论性很强的难点内容,如总体回归函数、总体回归模型概念的联系和区别,t检验法、P值对回归方程系数显著性检验的联系与区别,回归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时会出现的理论后果和实际后果,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模型识别的阶条件和秩条件,采用精讲教学形式。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重点内容,如经济计量学的研究程序,运用包含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分析结构稳定性,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的各种诊断方法和补救措施,间接最小二乘法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采用案例教学形式。对一些容易混淆难以理解的内容,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不同点,对数线性模型、半对数模型、线性对数模型的设定和参数含义,采用对比、讨论教学形式。对有些难点内容,如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模型识别的阶条件和秩条件,采用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讲授《计量经济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时空限制,节省了时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 (2)实验教学 安排1/4的时间,开展实验教学,保证了教学效果。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内容方面,适当减少死记硬背式的题目,增加案例分析等实际应用型的考题;题型设计多样化;增加题目覆盖的专业面。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三:《计量经济学本科教学问题》 摘 要:针对我国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暴露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计量经济学教材、教学和统计软件应用等问题的分析,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方法,以利今后的教学。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统计软件;案例教学 1998年,《计量经济学》首次被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类本科专业的八门公共核心课程之一。时间已经经历了八个年头,国内涌现出了一大批计量经济学教材,在这些教材编写中,基本上都是针对 财经 院校统计专业的学生而编写的,过多强调统计学知识的讲解,没有很好适应针对本科所有经济类专业的通用的教材,不利于非统计专业的经济类学生学习。对于非统计专业的经济类学生而言,这些教材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点和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给高校《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带来了很大的难题。本文将针对《计量经济学》教材的选用给出一些具体建议,并对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探讨: 一、当前《计量经济学》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体系较为过时和陈旧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尤其是近二十年来计量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并且已经迅速应用到宏微观经济学各个分支了。而当前国内的许多这方面的教材几乎都忽略了近二十年的最新研究成果,这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2.缺乏应用性强的与现实经济情况相结合的具体案例 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掌握大量基础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会用所学的知识对现实经济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但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在教学中大量引用与现实经济情况有关的案例分析,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能切身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在现实中的应用。既能容易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学会定量分析现实经济现象。 3.计量经济分析软件相对滞后 学习计量经济学必须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因此选用一个好的统计软件对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教学中大多数选用的软件是TSP、SHAZAM等软件,该软件是用DOS命令的方式进行操作的,不利于初学者的学习。目前,国外比较流行的 统计分析软件主要有EVIEWS、STATA等,这些统计软件都采用菜单式操作方式,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使用。 二、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势在必行,这一改革将有助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增强。 首先,积极选用国外最新教材,尽可能与国际一流大学所用教材接轨。目前国外的一流大学所用的教材都非常新,基本涵盖了近几十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这一点是国内一些教材所不能比的。达达莫尔・N・古亚拉提所写的《经济计量学精要》一书堪称计量经济学的经典入门教材,该书既有数学、统计学的知识回顾,又有计量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同时也包含了计量经济学近几十年的最新研究成果。无疑非常适合我国经济类本科生学习。 其次,在教学中要多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计量经济学分为计量经济学方法与计量经济学模型两部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虽然有少量的实践环节,但在上机实验时,学生的实验作业大多是教师所给的或者是书本中的例题与习题,显然不符合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新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做基本练习及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从自己所处的现实经济中寻找问题,收集经济指标的数据资料,自己上机做模型分析,教师在其中主要起观察、引导作用,指出学生所做分析的问题所在,在校正问题的基础上,多挖掘学生所分析内容中闪光的一面,鼓励学生加强实践。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所学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分析现实经济中的问题,原因是当初学习时没能做较多的与现实问题相关的作业。这一教学实践环节的加强,有助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灵活掌握。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应该有相应的较大改革。过去,由于受教学设备条件的制约,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主要以传统的板书介绍为主。现在,随着计算机设备的普及,以及学校多媒体设备的购置,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进行教学,自然就应该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与之相对应。 达达莫尔・N・古亚拉提所写的《经济计量学精要》一书给出了大量宏、微观经济实例,学生可以十分轻松地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并了解到计量经济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另外在教学中,老师也可以结合课程指导对我国的经济现实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 最后,在教学中要多加强教师的培训,尤其是要多加强应用统计软件的培训。目前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大多数选用的软件是TSP、SHAZAN等软件,而国外一些大学早已运用EVIEWS、STATA和MINITAB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教学。一些老师嫌麻烦或对新软件不太懂而不愿意采用这些软件,这将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因此加强教师对统计软件应用的培训就成为非常非常紧迫的事情了。运用这些计量统计软件很容易对达达莫尔・N・古亚拉提所写的《计量经济学精要》一书的大量案例进行检验和验证,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基本流露年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对大量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同时也可以对我国的经济成就进行分析和理解,增强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1] 郭惠英.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1):46-47. [2] 胡朝霞.计量经济学本科教材:问题与改革[J].统计教育,2004(2):30-31. [3] 达达莫尔.N.古亚拉提.张涛等译.计量经济学精要.[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5 猜你喜欢: 1. 关于经济发展的论文 2. 2000字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 3. 浅谈财政专业毕业论文 4. 本科计量经济学论文 5. 有关经济学教学毕业论文范文 6. 统计学教学专业论文范文

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对我国经济学的定量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在中国经济学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计量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量经济学论文 范文 一:多媒体教学计量经济学论文

一、研究框架:教学的次优原理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理论分析

本研究的目标定位为:以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背景,研究针对非计量经济学理论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及其规律,最终在教学内容比重和 方法 上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的思路遵循经济理论中的“次优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从方法论上进行整理,重点在于区分计量经济学逻辑框架中的原理部分和应用部分,并主要以例证的方式论证理论应用和理论原理的发展采取专业化与分工形式更具有效率;第二部分将采用实证方法分析非计量经济理论专业研究人员应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分析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论知识,调查具备计量分析能力学生和研究人员相关知识获得的方式;第三部分在前面两部分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基于“次优”思路,对现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思路。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当“最优”的某些条件不具备时,其他条件同样必须按照“次优”标准取值,而不能继续采取“最优”结果所要求的标准,否则效率会更差。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原理

当学生不可能在一定的学时内完全掌握基本原理并熟练应用时,应该以应用能力为基本目标,对以数学推导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原理做语言介绍。换个角度讲就是将计量分析能力获取的真正方式(即模仿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中,使其更有效率。

二、实证分析: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关于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的设定

通常会有理论和应用之争。任何一门学科,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在充分理解原理的来龙去脉基础上熟练运用并进行发展。但是,理论的证明和发展往往需要坚实的理论根基,研究者个体需要很长时间的专门训练。在现代科学高度分工化的背景下,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有着明确的分工。计量经济学更是如此,对于本科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讲,其学科基础结构以及学时有限,不可能进行大量的理论学习。因此,应该以熟练的应用为首要目标。尽管从逻辑结构来看,现代科学理论都是在基本原理正确的情况下才可以正常使用,即原理是应用的基础,但从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来看,熟练的认知和运用对于学习和掌握一套理论工具的原理更有帮助,反过来却更为困难一些。因此,在本科阶段,经济学专业学生应该在操作层次上掌握计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在思想层次上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及优劣排序

就逻辑结构而言,计量经济学课程可以分为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经济学原理、数理统计原理等基本部分。为了达到按照次优原理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对上述学习和教学当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排序。计量经济分析对计算工具的依赖性很强,在某种程度上,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及其发展都依赖于计算方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计算机的产生与升级,使得计量经济分析基本上采取各种专业软件完成,比如AMOS,AUTOBOX,DATADESK,SPSS,EVIEWS,MATLAB,GAUSS,STATVIEW等。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和学习必须依赖其中一种软件进行。国内大部分教科书都以EVIEWS作为演示逻辑过程的软件,其界面操作是教学过程必须包括的内容。但是,利用软件操作的计量经济分析过程的基本框架是建立在计量经济分析基本方法之上的。无论是经典还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基本的计算步骤都包括回归方法、统计检验、计量检验及修正四部分。因此,基本方法的教学应该是首要的内容,依据它进行软件的应用,一方面练习基本步骤,另一方面掌握分析的基本技能。计量经济学不是统计学,因此上述两方面的纯技术内容需要在经济学原理的规定下实施。任何参数都要符合经济学原理和常识。与此同时,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可以通过其他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参数的经济学意义可以通过很短时间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因此,经济原理需要放在前面两项内容之后,学生可以在更高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学习。数理统计原理是整个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性“技术基础”,进行复杂计量经济分析以及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必须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在本科阶段,没有必要进行全面严格的数理统计知识训练。计量经济学现行教学方式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上述内容没有做出恰当的选择和排序,而是按照尽量满足“最优条件”的方式,对于数理统计原理过于强调,往往放在教学最重要的位置。结果在每一个阶段学生都不能掌握基本的内容,往往是重复学习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等,效果很差。因此,对于上述内容必须按照“次优原理”做出排序,并在不同阶段选择教学重点。基本的排序应该是,首先是基本方法,务必使学生能熟记(例如各种条件、参数范围等),其次是软件的应用,接下来依次是经济学原理和数理统计原理。本科阶段一定要解决基本方法和软件的使用问题,避免重复学习。

(三) 教学方法 和其他经管类课程类似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分为理论讲授、实验和课程论文三个部分。理论讲授应该着重解决分析方法的问题,以介绍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分析的数理统计原理;实验对应软件的应用,通过大量的软件操作和结果分析,使学生对于实际的分析步骤能够熟练进行;课程论文则对应经济学原理部分,通过对实际经济现象的数量分析,训练学生针对具体经济现象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具有对计量结果进行经济学解释的能力。课程阶段的时间有限,应该以学生掌握工具使用为目标,至于其经济学内涵以及分析技巧,应该放在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研究计划之中安排。因此,课程阶段内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前两者为主,课程论文方式可以放在学年论文和 毕业 论文(设计)阶段实施。

(四)教学手段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使得多媒体和案例教学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手段。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当中,应该更有针对性地使内容与教学手段对应。计量经济学中存在不少数学推导,例题演示,讲解时需要大量的数据及其处理的演示。如果采取原始的黑板书写,则必然浪费课堂时间,因而多媒体教学应该在计量经济学中大力推广。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由于省略了实际的操作过程,尽管有利于教师提高逻辑推进速度,但也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内容,减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印象。因此,多媒体教学更适宜介绍性的内容,比如上述数理统计原理等。案例教学被很多学者作为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分析手段的掌握,而不是分析技巧的培养。因此,案例教学的中心应该放在分析过程,而不是建模和经济分析阶段———尽管这两者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效果突出。

三、结论

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计量经济学知识体系庞大和学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根据“次优原理”,应该在内容和目标上做出恰当的定位和选择。基本的分析方法(步骤)和软件操作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和内容,本科阶段必须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否则就会导致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层次课程都必须重复操作的训练。至于经济学原理,应该作为综合训练部分在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之中进行。而作为计量经济学科学基础的数理统计原理,应该是复杂计量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中解决的问题,对于此层次课程来讲,适宜采用语言或演示方式进行介绍性教学。

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多媒体计量经济学论文

一、研究框架:教学的次优原理

(一)次优原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

构成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框架的经济哲学基础。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给出了“看不见的手”原理的形式化证明:以利己行为动机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将会导致(帕累托意义下的)最优———第一福利经济学定理。然而,现实经济中更普遍的情况是,经济环境与完全竞争的经济模型完全不一样。此时,结果还会是帕累托最优吗?1950年代之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执行微观经济政策尽可能弥补现实经济和完全竞争模型的假设条件之间的差距,因而能使经济达到或接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195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次优理论”(TheoryofSecondBest)证明,在不能全部满足完全竞争模型所要求的假设条件的情况下,即使微观经济政策成功地弥补了现实和假设条件之间的差异,政策的执行也不能保证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1956年,经济学家李普西(R.G.Lipsey)和兰卡斯特(K.Lancaster) 总结 前人的理论分析,创立了次优理论。简单地说,次优理论包含的内容是:“如果在一般均衡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况,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某个条件遭到破坏,那么即使 其它 所有帕累托最优条件得到满足,结果也未见得是令人满意的,换句话说,假设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中有某些条件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帕累托最优状态只有在清除了所有这些得不到满足的条件之后才能达到。”次优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来说明。曲线PP表示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曲线Ⅰ、Ⅱ表示社会无差异曲线。如果经济是完全经济市场,则福利最大化均衡点在E点。假定经济系统中存在一个约束条件(由直线AB表示),使得经济难以达到直线AB右上方的商品组合,最优点E也无法取得。因此,社会最优化问题是在AB线的约束下争取(由无差异曲线表示的)福利最大化。显然,约束条件下最优点在F点,即无差异曲线Ⅰ代表的效用水平。从最初均衡点E点满足的条件程度来看,A、B两点都优于F———前两点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生产是有效的。但是,点F明显地比技术上有效的点A与B更优。这显然否定了这样的论点,即如果帕累托最优的所有条件不能全部满足,则满足某一部分就是最好的政策。次优理论的一般意义可以用英国经济学家米德(J.E.Meade)所讲的一个比喻来说明。设想一个人,他想登上群山的最高点。在朝着最高点行进的途中,他将不得不先爬上一些较低的山峰,然后再下山。因此,下面的说法并不正确,即为了达到最高点,这个人应该始终向山上爬。再者,由于最高的那座山被不同高度的群山环绕着,因此,当他爬到一座山后,很可能要攀登的是另一座较低的山。所以,任何朝着最高点移动,一定都会把这个人带到更高的位置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最优均衡结果的条件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那么结果和最优之间的差距并非与条件满足的程度成反比关系。因此,如果最优条件得不到满足,那么最优化问题将是不同于原来的另一个问题,需要重新求解,而不是原来问题的“简化”。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理论分析

本研究的目标定位为:以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背景,研究针对非计量经济学理论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及其规律,最终在教学内容比重和方法上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的思路遵循经济理论中的“次优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从方法论上进行整理,重点在于区分计量经济学逻辑框架中的原理部分和应用部分,并主要以例证的方式论证理论应用和理论原理的发展采取专业化与分工形式更具有效率;第二部分将采用实证方法分析非计量经济理论专业研究人员应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分析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论知识,调查具备计量分析能力学生和研究人员相关知识获得的方式;第三部分在前面两部分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基于“次优”思路,对现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思路。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当“最优”的某些条件不具备时,其他条件同样必须按照“次优”标准取值,而不能继续采取“最优”结果所要求的标准,否则效率会更差。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原理

当学生不可能在一定的学时内完全掌握基本原理并熟练应用时,应该以应用能力为基本目标,对以数学推导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原理做语言介绍。换个角度讲就是将计量分析能力获取的真正方式(即模仿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中,使其更有效率。

二、实证分析: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关于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的设定

通常会有理论和应用之争。任何一门学科,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在充分理解原理的来龙去脉基础上熟练运用并进行发展。但是,理论的证明和发展往往需要坚实的理论根基,研究者个体需要很长时间的专门训练。在现代科学高度分工化的背景下,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有着明确的分工。计量经济学更是如此,对于本科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讲,其学科基础结构以及学时有限,不可能进行大量的理论学习。因此,应该以熟练的应用为首要目标。尽管从逻辑结构来看,现代科学理论都是在基本原理正确的情况下才可以正常使用,即原理是应用的基础,但从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来看,熟练的认知和运用对于学习和掌握一套理论工具的原理更有帮助,反过来却更为困难一些。因此,在本科阶段,经济学专业学生应该在操作层次上掌握计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在思想层次上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及优劣排序就逻辑结构而言

计量经济学课程可以分为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经济学原理、数理统计原理等基本部分。为了达到按照次优原理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对上述学习和教学当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排序。计量经济分析对计算工具的依赖性很强,在某种程度上,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及其发展都依赖于计算方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计算机的产生与升级,使得计量经济分析基本上采取各种专业软件完成,比如AMOS,AUTOBOX,DATADESK,SPSS,EVIEWS,MATLAB,GAUSS,STATVIEW等。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和学习必须依赖其中一种软件进行。国内大部分教科书都以EVIEWS作为演示逻辑过程的软件,其界面操作是教学过程必须包括的内容。但是,利用软件操作的计量经济分析过程的基本框架是建立在计量经济分析基本方法之上的。无论是经典还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基本的计算步骤都包括回归方法、统计检验、计量检验及修正四部分。因此,基本方法的教学应该是首要的内容,依据它进行软件的应用,一方面练习基本步骤,另一方面掌握分析的基本技能。计量经济学不是统计学,因此上述两方面的纯技术内容需要在经济学原理的规定下实施。任何参数都要符合经济学原理和常识。与此同时,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可以通过其他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参数的经济学意义可以通过很短时间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因此,经济原理需要放在前面两项内容之后,学生可以在更高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学习。数理统计原理是整个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性“技术基础”,进行复杂计量经济分析以及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必须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在本科阶段,没有必要进行全面严格的数理统计知识训练。计量经济学现行教学方式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上述内容没有做出恰当的选择和排序,而是按照尽量满足“最优条件”的方式,对于数理统计原理过于强调,往往放在教学最重要的位置。结果在每一个阶段学生都不能掌握基本的内容,往往是重复学习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等,效果很差。因此,对于上述内容必须按照“次优原理”做出排序,并在不同阶段选择教学重点。基本的排序应该是,首先是基本方法,务必使学生能熟记(例如各种条件、参数范围等),其次是软件的应用,接下来依次是经济学原理和数理统计原理。本科阶段一定要解决基本方法和软件的使用问题,避免重复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其他经管类课程类似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分为理论讲授、实验和课程论文三个部分。理论讲授应该着重解决分析方法的问题,以介绍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分析的数理统计原理;实验对应软件的应用,通过大量的软件操作和结果分析,使学生对于实际的分析步骤能够熟练进行;课程论文则对应经济学原理部分,通过对实际经济现象的数量分析,训练学生针对具体经济现象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具有对计量结果进行经济学解释的能力。课程阶段的时间有限,应该以学生掌握工具使用为目标,至于其经济学内涵以及分析技巧,应该放在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研究计划之中安排。因此,课程阶段内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前两者为主,课程论文方式可以放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实施。

(四)教学手段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使得多媒体和案例教学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手段。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当中,应该更有针对性地使内容与教学手段对应。计量经济学中存在不少数学推导,例题演示,讲解时需要大量的数据及其处理的演示。如果采取原始的黑板书写,则必然浪费课堂时间,因而多媒体教学应该在计量经济学中大力推广。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由于省略了实际的操作过程,尽管有利于教师提高逻辑推进速度,但也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内容,减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印象。因此,多媒体教学更适宜介绍性的内容,比如上述数理统计原理等。案例教学被很多学者作为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分析手段的掌握,而不是分析技巧的培养。因此,案例教学的中心应该放在分析过程,而不是建模和经济分析阶段———尽管这两者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效果突出。

三、结论

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计量经济学知识体系庞大和学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根据“次优原理”,应该在内容和目标上做出恰当的定位和选择。基本的分析方法(步骤)和软件操作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和内容,本科阶段必须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否则就会导致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层次课程都必须重复操作的训练。至于经济学原理,应该作为综合训练部分在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之中进行。而作为计量经济学科学基础的数理统计原理,应该是复杂计量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中解决的问题,对于此层次课程来讲,适宜采用语言或演示方式进行介绍性教学。

计量经济学主题论文

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对我国经济学的定量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在中国经济学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计量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量经济学论文 范文 一:多媒体教学计量经济学论文

一、研究框架:教学的次优原理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理论分析

本研究的目标定位为:以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背景,研究针对非计量经济学理论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及其规律,最终在教学内容比重和 方法 上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的思路遵循经济理论中的“次优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从方法论上进行整理,重点在于区分计量经济学逻辑框架中的原理部分和应用部分,并主要以例证的方式论证理论应用和理论原理的发展采取专业化与分工形式更具有效率;第二部分将采用实证方法分析非计量经济理论专业研究人员应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分析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论知识,调查具备计量分析能力学生和研究人员相关知识获得的方式;第三部分在前面两部分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基于“次优”思路,对现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思路。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当“最优”的某些条件不具备时,其他条件同样必须按照“次优”标准取值,而不能继续采取“最优”结果所要求的标准,否则效率会更差。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原理

当学生不可能在一定的学时内完全掌握基本原理并熟练应用时,应该以应用能力为基本目标,对以数学推导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原理做语言介绍。换个角度讲就是将计量分析能力获取的真正方式(即模仿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中,使其更有效率。

二、实证分析: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关于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的设定

通常会有理论和应用之争。任何一门学科,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在充分理解原理的来龙去脉基础上熟练运用并进行发展。但是,理论的证明和发展往往需要坚实的理论根基,研究者个体需要很长时间的专门训练。在现代科学高度分工化的背景下,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有着明确的分工。计量经济学更是如此,对于本科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讲,其学科基础结构以及学时有限,不可能进行大量的理论学习。因此,应该以熟练的应用为首要目标。尽管从逻辑结构来看,现代科学理论都是在基本原理正确的情况下才可以正常使用,即原理是应用的基础,但从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来看,熟练的认知和运用对于学习和掌握一套理论工具的原理更有帮助,反过来却更为困难一些。因此,在本科阶段,经济学专业学生应该在操作层次上掌握计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在思想层次上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及优劣排序

就逻辑结构而言,计量经济学课程可以分为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经济学原理、数理统计原理等基本部分。为了达到按照次优原理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对上述学习和教学当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排序。计量经济分析对计算工具的依赖性很强,在某种程度上,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及其发展都依赖于计算方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计算机的产生与升级,使得计量经济分析基本上采取各种专业软件完成,比如AMOS,AUTOBOX,DATADESK,SPSS,EVIEWS,MATLAB,GAUSS,STATVIEW等。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和学习必须依赖其中一种软件进行。国内大部分教科书都以EVIEWS作为演示逻辑过程的软件,其界面操作是教学过程必须包括的内容。但是,利用软件操作的计量经济分析过程的基本框架是建立在计量经济分析基本方法之上的。无论是经典还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基本的计算步骤都包括回归方法、统计检验、计量检验及修正四部分。因此,基本方法的教学应该是首要的内容,依据它进行软件的应用,一方面练习基本步骤,另一方面掌握分析的基本技能。计量经济学不是统计学,因此上述两方面的纯技术内容需要在经济学原理的规定下实施。任何参数都要符合经济学原理和常识。与此同时,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可以通过其他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参数的经济学意义可以通过很短时间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因此,经济原理需要放在前面两项内容之后,学生可以在更高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学习。数理统计原理是整个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性“技术基础”,进行复杂计量经济分析以及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必须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在本科阶段,没有必要进行全面严格的数理统计知识训练。计量经济学现行教学方式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上述内容没有做出恰当的选择和排序,而是按照尽量满足“最优条件”的方式,对于数理统计原理过于强调,往往放在教学最重要的位置。结果在每一个阶段学生都不能掌握基本的内容,往往是重复学习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等,效果很差。因此,对于上述内容必须按照“次优原理”做出排序,并在不同阶段选择教学重点。基本的排序应该是,首先是基本方法,务必使学生能熟记(例如各种条件、参数范围等),其次是软件的应用,接下来依次是经济学原理和数理统计原理。本科阶段一定要解决基本方法和软件的使用问题,避免重复学习。

(三) 教学方法 和其他经管类课程类似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分为理论讲授、实验和课程论文三个部分。理论讲授应该着重解决分析方法的问题,以介绍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分析的数理统计原理;实验对应软件的应用,通过大量的软件操作和结果分析,使学生对于实际的分析步骤能够熟练进行;课程论文则对应经济学原理部分,通过对实际经济现象的数量分析,训练学生针对具体经济现象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具有对计量结果进行经济学解释的能力。课程阶段的时间有限,应该以学生掌握工具使用为目标,至于其经济学内涵以及分析技巧,应该放在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研究计划之中安排。因此,课程阶段内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前两者为主,课程论文方式可以放在学年论文和 毕业 论文(设计)阶段实施。

(四)教学手段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使得多媒体和案例教学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手段。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当中,应该更有针对性地使内容与教学手段对应。计量经济学中存在不少数学推导,例题演示,讲解时需要大量的数据及其处理的演示。如果采取原始的黑板书写,则必然浪费课堂时间,因而多媒体教学应该在计量经济学中大力推广。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由于省略了实际的操作过程,尽管有利于教师提高逻辑推进速度,但也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内容,减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印象。因此,多媒体教学更适宜介绍性的内容,比如上述数理统计原理等。案例教学被很多学者作为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分析手段的掌握,而不是分析技巧的培养。因此,案例教学的中心应该放在分析过程,而不是建模和经济分析阶段———尽管这两者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效果突出。

三、结论

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计量经济学知识体系庞大和学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根据“次优原理”,应该在内容和目标上做出恰当的定位和选择。基本的分析方法(步骤)和软件操作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和内容,本科阶段必须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否则就会导致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层次课程都必须重复操作的训练。至于经济学原理,应该作为综合训练部分在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之中进行。而作为计量经济学科学基础的数理统计原理,应该是复杂计量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中解决的问题,对于此层次课程来讲,适宜采用语言或演示方式进行介绍性教学。

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多媒体计量经济学论文

一、研究框架:教学的次优原理

(一)次优原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

构成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框架的经济哲学基础。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给出了“看不见的手”原理的形式化证明:以利己行为动机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将会导致(帕累托意义下的)最优———第一福利经济学定理。然而,现实经济中更普遍的情况是,经济环境与完全竞争的经济模型完全不一样。此时,结果还会是帕累托最优吗?1950年代之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执行微观经济政策尽可能弥补现实经济和完全竞争模型的假设条件之间的差距,因而能使经济达到或接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195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次优理论”(TheoryofSecondBest)证明,在不能全部满足完全竞争模型所要求的假设条件的情况下,即使微观经济政策成功地弥补了现实和假设条件之间的差异,政策的执行也不能保证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1956年,经济学家李普西(R.G.Lipsey)和兰卡斯特(K.Lancaster) 总结 前人的理论分析,创立了次优理论。简单地说,次优理论包含的内容是:“如果在一般均衡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况,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某个条件遭到破坏,那么即使 其它 所有帕累托最优条件得到满足,结果也未见得是令人满意的,换句话说,假设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中有某些条件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帕累托最优状态只有在清除了所有这些得不到满足的条件之后才能达到。”次优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来说明。曲线PP表示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曲线Ⅰ、Ⅱ表示社会无差异曲线。如果经济是完全经济市场,则福利最大化均衡点在E点。假定经济系统中存在一个约束条件(由直线AB表示),使得经济难以达到直线AB右上方的商品组合,最优点E也无法取得。因此,社会最优化问题是在AB线的约束下争取(由无差异曲线表示的)福利最大化。显然,约束条件下最优点在F点,即无差异曲线Ⅰ代表的效用水平。从最初均衡点E点满足的条件程度来看,A、B两点都优于F———前两点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生产是有效的。但是,点F明显地比技术上有效的点A与B更优。这显然否定了这样的论点,即如果帕累托最优的所有条件不能全部满足,则满足某一部分就是最好的政策。次优理论的一般意义可以用英国经济学家米德(J.E.Meade)所讲的一个比喻来说明。设想一个人,他想登上群山的最高点。在朝着最高点行进的途中,他将不得不先爬上一些较低的山峰,然后再下山。因此,下面的说法并不正确,即为了达到最高点,这个人应该始终向山上爬。再者,由于最高的那座山被不同高度的群山环绕着,因此,当他爬到一座山后,很可能要攀登的是另一座较低的山。所以,任何朝着最高点移动,一定都会把这个人带到更高的位置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最优均衡结果的条件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那么结果和最优之间的差距并非与条件满足的程度成反比关系。因此,如果最优条件得不到满足,那么最优化问题将是不同于原来的另一个问题,需要重新求解,而不是原来问题的“简化”。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理论分析

本研究的目标定位为:以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背景,研究针对非计量经济学理论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及其规律,最终在教学内容比重和方法上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的思路遵循经济理论中的“次优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从方法论上进行整理,重点在于区分计量经济学逻辑框架中的原理部分和应用部分,并主要以例证的方式论证理论应用和理论原理的发展采取专业化与分工形式更具有效率;第二部分将采用实证方法分析非计量经济理论专业研究人员应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分析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论知识,调查具备计量分析能力学生和研究人员相关知识获得的方式;第三部分在前面两部分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基于“次优”思路,对现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思路。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当“最优”的某些条件不具备时,其他条件同样必须按照“次优”标准取值,而不能继续采取“最优”结果所要求的标准,否则效率会更差。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原理

当学生不可能在一定的学时内完全掌握基本原理并熟练应用时,应该以应用能力为基本目标,对以数学推导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原理做语言介绍。换个角度讲就是将计量分析能力获取的真正方式(即模仿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中,使其更有效率。

二、实证分析: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关于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的设定

通常会有理论和应用之争。任何一门学科,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在充分理解原理的来龙去脉基础上熟练运用并进行发展。但是,理论的证明和发展往往需要坚实的理论根基,研究者个体需要很长时间的专门训练。在现代科学高度分工化的背景下,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有着明确的分工。计量经济学更是如此,对于本科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讲,其学科基础结构以及学时有限,不可能进行大量的理论学习。因此,应该以熟练的应用为首要目标。尽管从逻辑结构来看,现代科学理论都是在基本原理正确的情况下才可以正常使用,即原理是应用的基础,但从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来看,熟练的认知和运用对于学习和掌握一套理论工具的原理更有帮助,反过来却更为困难一些。因此,在本科阶段,经济学专业学生应该在操作层次上掌握计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在思想层次上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及优劣排序就逻辑结构而言

计量经济学课程可以分为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经济学原理、数理统计原理等基本部分。为了达到按照次优原理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对上述学习和教学当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排序。计量经济分析对计算工具的依赖性很强,在某种程度上,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及其发展都依赖于计算方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计算机的产生与升级,使得计量经济分析基本上采取各种专业软件完成,比如AMOS,AUTOBOX,DATADESK,SPSS,EVIEWS,MATLAB,GAUSS,STATVIEW等。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和学习必须依赖其中一种软件进行。国内大部分教科书都以EVIEWS作为演示逻辑过程的软件,其界面操作是教学过程必须包括的内容。但是,利用软件操作的计量经济分析过程的基本框架是建立在计量经济分析基本方法之上的。无论是经典还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基本的计算步骤都包括回归方法、统计检验、计量检验及修正四部分。因此,基本方法的教学应该是首要的内容,依据它进行软件的应用,一方面练习基本步骤,另一方面掌握分析的基本技能。计量经济学不是统计学,因此上述两方面的纯技术内容需要在经济学原理的规定下实施。任何参数都要符合经济学原理和常识。与此同时,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可以通过其他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参数的经济学意义可以通过很短时间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因此,经济原理需要放在前面两项内容之后,学生可以在更高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学习。数理统计原理是整个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性“技术基础”,进行复杂计量经济分析以及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必须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在本科阶段,没有必要进行全面严格的数理统计知识训练。计量经济学现行教学方式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上述内容没有做出恰当的选择和排序,而是按照尽量满足“最优条件”的方式,对于数理统计原理过于强调,往往放在教学最重要的位置。结果在每一个阶段学生都不能掌握基本的内容,往往是重复学习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等,效果很差。因此,对于上述内容必须按照“次优原理”做出排序,并在不同阶段选择教学重点。基本的排序应该是,首先是基本方法,务必使学生能熟记(例如各种条件、参数范围等),其次是软件的应用,接下来依次是经济学原理和数理统计原理。本科阶段一定要解决基本方法和软件的使用问题,避免重复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其他经管类课程类似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分为理论讲授、实验和课程论文三个部分。理论讲授应该着重解决分析方法的问题,以介绍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分析的数理统计原理;实验对应软件的应用,通过大量的软件操作和结果分析,使学生对于实际的分析步骤能够熟练进行;课程论文则对应经济学原理部分,通过对实际经济现象的数量分析,训练学生针对具体经济现象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具有对计量结果进行经济学解释的能力。课程阶段的时间有限,应该以学生掌握工具使用为目标,至于其经济学内涵以及分析技巧,应该放在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研究计划之中安排。因此,课程阶段内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前两者为主,课程论文方式可以放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实施。

(四)教学手段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使得多媒体和案例教学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手段。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当中,应该更有针对性地使内容与教学手段对应。计量经济学中存在不少数学推导,例题演示,讲解时需要大量的数据及其处理的演示。如果采取原始的黑板书写,则必然浪费课堂时间,因而多媒体教学应该在计量经济学中大力推广。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由于省略了实际的操作过程,尽管有利于教师提高逻辑推进速度,但也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内容,减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印象。因此,多媒体教学更适宜介绍性的内容,比如上述数理统计原理等。案例教学被很多学者作为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分析手段的掌握,而不是分析技巧的培养。因此,案例教学的中心应该放在分析过程,而不是建模和经济分析阶段———尽管这两者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效果突出。

三、结论

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计量经济学知识体系庞大和学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根据“次优原理”,应该在内容和目标上做出恰当的定位和选择。基本的分析方法(步骤)和软件操作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和内容,本科阶段必须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否则就会导致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层次课程都必须重复操作的训练。至于经济学原理,应该作为综合训练部分在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之中进行。而作为计量经济学科学基础的数理统计原理,应该是复杂计量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中解决的问题,对于此层次课程来讲,适宜采用语言或演示方式进行介绍性教学。

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界越来越被关注,其 方法 与工具也在实证研究中被广泛的应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供大家参考。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计量经济学论文》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传统的教学流程是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完成知识传递,然后通过课外作业促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翻转课堂则是对传统教学流程的颠倒安排,它将知识传授过程由课堂移到课外,让学生借助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课件或利用网络资源等自主、协作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则成为教师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讨论探究问题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的地方。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发生根本改变,教师由教学“主导者”和“控制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则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自主或协作去探究和构建知识,实现个性化学习。由此可见,翻转课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通过提供教学视频、课件、文本等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主、协作学习,完成知识的传授,然后在课堂上通过答疑解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的垄断,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主动去探究和构建知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技术发展推动 教育 变革的产物,被誉为预见未来的教育。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与传统教学有本质的不同。翻转课堂要想取得预期成效,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首先,翻转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放在课外,由学习者自主学习或协作探究去完成,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其次,由于翻转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放在课外,所以需要有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系统来支持,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自主、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再次,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教学视频、课件的制作以及各种系统工具的操作和应用,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 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准备 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将课程按知识块划分成若干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开发制作教学视频、课件、案例等模块化学习资源,简单的知识点一般准备课件或电子文本即可,重点或难点内容则有必要增加准备教师讲解的音视频,以便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准备好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课前学习设计在教学资源准备就绪之后,开始进行课前学习设计。在课前学习阶段,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教学资源,设置学习活动,并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或网络开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探究,完成课前的学习活动和要求。在这个阶段,教师不急于解答学生的疑惑,要设计相应的单元知识测试和交流反馈方式,检验和了解学生的知识学习掌握情况。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对课前学生的知识学习掌握情况的了解和反馈,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如集中讲授、答疑解惑、讨论探究、小组任务、实验实践、个性化辅导等,对课前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和梳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效的交流探讨是翻转课堂取得成功的关键。课后评价设计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反馈,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的有效结合。在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生的个人讲述汇报、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活动,师生一起对学习过程和收获进行交流和评价。教师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的难易程度、独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小组学习中的个人表现、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平时的测验以及期末考试等情况。 三计量经济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基于上述翻转课堂的教学理论,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翻转课堂可行性分析学校具有Moodle网络学习的平台,可在上面建设网络课程,用于课前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交流,Moodle平台教学功能完善,可跟踪学生的自学情况,方便教师跟踪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CamtasiaStudio工具制作微课件,备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协助教师制作微视频课件,设有助教协助教师日常维护网络课程;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完善,校园实现无线局线网全覆盖,学生基本拥有 笔记本 、智能手机等联网终端设备;本次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准备教学资源,创建网络学习环境在Moodle平台上建设计量经济学网络课程,课程资源包含电子课件、教案、微教学视频、推荐的专题学习文档和网站等类型的素材。将教学资源分为基础和扩展两个等级,为不同能力和需求的学生准备。其中,微教学视频的制作是教学资源准备中的核心内容。根据每节课的课堂目标,为学生精心准备1~3个微视频,每一个微视频只介绍一个知识点或者呈现一个案例。利用CamtasiaStudio来进行微视频的录制与后期制作,画面清晰且操作简单。制作完成后,将视频和其他电子资源上传到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中,供学生网上观看学习。设计和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班级人数为48人,将学生分为八个小组,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网络课程自主、协作学习和探究。每小组设有小组长,负责 总结 和反馈本小组的学习情况。教师将教学资源发布给学生后,也将课前学习要求明确告知学生,并在学生自学完毕后设计适量的测试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利用Moodle平台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态。学生则根据教师的要求,学习教师准备好的教学资源,完成各项学习活动和任务。学生通过自学或协作完成知识的学习,并小组交流讨论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由小组长将问题汇总后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上集中解答学生的疑惑或共同探究问题,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采取多种 教学方法 来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 1)合作探究 由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或任务,由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和学习伙伴讨论交流,探究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发表自己的观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个性化指导 个性化指导是教师为各个小组解答疑惑的过程。每一个小组在自主协作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所以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问题采取个性化指导,为每个小组解答疑惑,实现因材施教。 3)总结点拨 由每个小组的代表总结本次课程学习的收获及碰到的疑难点,之后教师针对各个小组出现的问题将重点问题和知识集中讲解,对本教学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学习评价是课程的最后环节,教师从学生个人、各个小组以及整体的角度,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整体评价,重视评价的多元性和公平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以及协作精神的培养,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本门课程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包括学习过程中的个人表现、小组表现和成绩、个人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试等。 四结语 翻转课堂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日趋成熟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教学模式,其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在国内外多所学校的实践中取得极大成功。为此,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和应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二:《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论文》 一课程改革的主要 措施 (1)充分利用校院两级提供的资源 鼓励与支持课程组成员进修学习,拓展研究视野、提升教学能力。 (2)学习与借鉴国内外高校优秀教学 经验 与成果 课程组一方面注重跟踪学科的发展,结合《计量经济学》国际国内的最新科研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跟踪国外、国家与省级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获取有益的经验与方法。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课程的考试分为两部分:实验和课程论文。实验的考核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熟练掌握计量软件EVIEWS的应用,能够熟练进行建模求解并对模型的参数进行检验,进一步为科学研究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而课程论文的考核主要是增强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 二《计量经济学》具体授课内容的改革方案 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课程组要反复研讨并通过与学生的反馈交流,精心设计符合我校研究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适应和符合培养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教学实践方面,课程组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案例,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论文、课程实习等),注重培养学生在科研中应用本课程中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能力。在教学载体方面,课程组要做到全部教学资源上网共享,实现课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障碍教学。由于我校管理类专业研究生需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而非侧重在研究计量方法本身,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课程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融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为一体。考虑到本学科的研究生大部分在本科没有系统学过本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大多数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课程的体系,反复精选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符合本专业教学的实际要求。本课程以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为主,适当概要性地介绍“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新发展与动态。课程特别注重基本思想、经济背景、基本方法和实际应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和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现实的经济和管理问题。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经济与管理人才的需要。《计量经济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显著成效。《计量经济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由案例分析、实验教学与课程论文三部分组成。 (1)案例教学 为了引导学生体验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实际应用,基本上每节课都结合案例进行讲解。通过实际经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了解理论方法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并结合案例分析介绍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更加贴近经济管理实际,而且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去学习计算机软件,比单纯讲授软件本身更引起学生的兴趣。 (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以通用的Eviews软件为载体,为配合《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专门设计的辅助性教学环节。设计思想和目的是完成课堂讲授内容的计算机软件的实现,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评价课堂所学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在工商管理实验室进行专门的上机实验教学,并要求学生课外另外安排不低于10小时的上机实践。上机实验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自己选定的作业和设计的模型,熟悉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各个部分的具 体操 作。实践证明,经过8学时及以上的训练,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分析的EViews软件操作,都具有了用计量经济软件作实证性经济分析的初步能力。 (3)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是要求研究生结合本专业所学基础理论和自身的研究兴趣,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工具,解决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并形成8000字左右的课程论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了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以后,受到计量经济分析的实际训练,对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方式有更深刻体会,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其科研能力。通过实践性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享受到了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实际问题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建模能力。一方面可以参加相关的建模竞赛,更可以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撰写科研论文进行发表,这几年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论文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方案 该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上机实验相结合、模型计算与问题分析相结合的授课模式,使学生探究、协作的学习过程中达到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的。具体而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课程教学延伸到实践环节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采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形式灵活,效果良好。例如,对一些理论性很强的难点内容,如总体回归函数、总体回归模型概念的联系和区别,t检验法、P值对回归方程系数显著性检验的联系与区别,回归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时会出现的理论后果和实际后果,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模型识别的阶条件和秩条件,采用精讲教学形式。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重点内容,如经济计量学的研究程序,运用包含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分析结构稳定性,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的各种诊断方法和补救措施,间接最小二乘法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采用案例教学形式。对一些容易混淆难以理解的内容,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不同点,对数线性模型、半对数模型、线性对数模型的设定和参数含义,采用对比、讨论教学形式。对有些难点内容,如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模型识别的阶条件和秩条件,采用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讲授《计量经济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时空限制,节省了时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 (2)实验教学 安排1/4的时间,开展实验教学,保证了教学效果。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内容方面,适当减少死记硬背式的题目,增加案例分析等实际应用型的考题;题型设计多样化;增加题目覆盖的专业面。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三:《计量经济学本科教学问题》 摘 要:针对我国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暴露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计量经济学教材、教学和统计软件应用等问题的分析,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方法,以利今后的教学。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统计软件;案例教学 1998年,《计量经济学》首次被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类本科专业的八门公共核心课程之一。时间已经经历了八个年头,国内涌现出了一大批计量经济学教材,在这些教材编写中,基本上都是针对 财经 院校统计专业的学生而编写的,过多强调统计学知识的讲解,没有很好适应针对本科所有经济类专业的通用的教材,不利于非统计专业的经济类学生学习。对于非统计专业的经济类学生而言,这些教材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点和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给高校《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带来了很大的难题。本文将针对《计量经济学》教材的选用给出一些具体建议,并对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探讨: 一、当前《计量经济学》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体系较为过时和陈旧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尤其是近二十年来计量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并且已经迅速应用到宏微观经济学各个分支了。而当前国内的许多这方面的教材几乎都忽略了近二十年的最新研究成果,这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2.缺乏应用性强的与现实经济情况相结合的具体案例 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掌握大量基础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会用所学的知识对现实经济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但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在教学中大量引用与现实经济情况有关的案例分析,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能切身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在现实中的应用。既能容易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学会定量分析现实经济现象。 3.计量经济分析软件相对滞后 学习计量经济学必须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因此选用一个好的统计软件对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教学中大多数选用的软件是TSP、SHAZAM等软件,该软件是用DOS命令的方式进行操作的,不利于初学者的学习。目前,国外比较流行的 统计分析软件主要有EVIEWS、STATA等,这些统计软件都采用菜单式操作方式,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使用。 二、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势在必行,这一改革将有助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增强。 首先,积极选用国外最新教材,尽可能与国际一流大学所用教材接轨。目前国外的一流大学所用的教材都非常新,基本涵盖了近几十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这一点是国内一些教材所不能比的。达达莫尔・N・古亚拉提所写的《经济计量学精要》一书堪称计量经济学的经典入门教材,该书既有数学、统计学的知识回顾,又有计量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同时也包含了计量经济学近几十年的最新研究成果。无疑非常适合我国经济类本科生学习。 其次,在教学中要多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计量经济学分为计量经济学方法与计量经济学模型两部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虽然有少量的实践环节,但在上机实验时,学生的实验作业大多是教师所给的或者是书本中的例题与习题,显然不符合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新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做基本练习及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从自己所处的现实经济中寻找问题,收集经济指标的数据资料,自己上机做模型分析,教师在其中主要起观察、引导作用,指出学生所做分析的问题所在,在校正问题的基础上,多挖掘学生所分析内容中闪光的一面,鼓励学生加强实践。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所学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分析现实经济中的问题,原因是当初学习时没能做较多的与现实问题相关的作业。这一教学实践环节的加强,有助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灵活掌握。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应该有相应的较大改革。过去,由于受教学设备条件的制约,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主要以传统的板书介绍为主。现在,随着计算机设备的普及,以及学校多媒体设备的购置,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进行教学,自然就应该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与之相对应。 达达莫尔・N・古亚拉提所写的《经济计量学精要》一书给出了大量宏、微观经济实例,学生可以十分轻松地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并了解到计量经济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另外在教学中,老师也可以结合课程指导对我国的经济现实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 最后,在教学中要多加强教师的培训,尤其是要多加强应用统计软件的培训。目前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大多数选用的软件是TSP、SHAZAN等软件,而国外一些大学早已运用EVIEWS、STATA和MINITAB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教学。一些老师嫌麻烦或对新软件不太懂而不愿意采用这些软件,这将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因此加强教师对统计软件应用的培训就成为非常非常紧迫的事情了。运用这些计量统计软件很容易对达达莫尔・N・古亚拉提所写的《计量经济学精要》一书的大量案例进行检验和验证,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基本流露年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对大量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同时也可以对我国的经济成就进行分析和理解,增强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1] 郭惠英.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1):46-47. [2] 胡朝霞.计量经济学本科教材:问题与改革[J].统计教育,2004(2):30-31. [3] 达达莫尔.N.古亚拉提.张涛等译.计量经济学精要.[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5 猜你喜欢: 1. 关于经济发展的论文 2. 2000字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 3. 浅谈财政专业毕业论文 4. 本科计量经济学论文 5. 有关经济学教学毕业论文范文 6. 统计学教学专业论文范文

计量经济学论文新颖主题

下面,给到一些题目,你觉得对你简单的就可以写。

1.杨海文: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估计及其应用江西财经大学,2015。

2.何煜辉:我国企业合并商誉会计计量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5。

3.陈天约: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华东理工大学,2015。

4.张春燕: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应用的实证研究武汉科技大学,2014。

5.陈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动因与经济后果研究中国矿业大学,2014。

6.张甜: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研究厦门大学,2014。

7.赵轶:金融集聚、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西南财经大学,2014。

8.李蓉:自创商誉的计量及其应用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4。

9.杨友焱: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及财务影响研究重庆大学,2013。

10.胡庭清: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问题研究湖南大学,2012。

当然,最好是结合题目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况,加入自己的想法,进行创新。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计量经济学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中国货市需求函数实证研究.2、货币超发的实证研究3、存款准备金率变化的影响4、货币需求与通胀关联分析5、货币需求的弹性分析6、我国居民消费函数实证分析7、浙江省居民消费函数变化8、日元实际汇率长期利率的实证分析9、欧元实际汇率长期利率的实证分析10、瑞朗实际汇率长期利率的实证分析11、利率汇率与外商直接投资12、利率与通胀的关系实证分析13、利率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波动实证分析14、利率、租金与房价15、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实证分析

随机行走的世界与计量经济学在这篇文章里,我试图论说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是科学史上关于宇宙本质的争论。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因为对宇宙是有序运转的,还是无序地紊乱地运转的认识支撑了我们对于科学的信仰、我们的情感和某种程度上我们的人生哲学。也是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计量经济学得以建立。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第三个问题,我将之称为“计量之美”。我一直相信任何一个学科都是极其美丽的,因为,它们不仅告诉我们很多关于世界是如何运行的真知灼见,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许多世俗智慧甚至一种人生哲学。因为我一直坚信,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也会得到不同的读书体会。因此,在这个问题之下,我仅就自己的体会谈谈计量经济学的世俗智慧和对我们人生态度的启迪。 一、随机行走的世界 对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宇宙的认识和思考,一直以来吸引着各个时代思想家们的智慧。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本质上是什么样的呢?是以一种有序的、有规律的方式在运转还是无序的、杂乱无章的运转?这种运转能否为我们的智慧所认识?人们对这些关于宇宙问题的渴求正是造就了人类自身的智力进化和卓越品质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我们今天的视野所及的范围,我们知道对这些问题思考的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是由18世纪的思想家们做出的。18世纪的思想家们建立了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体系,他们设计了一个“有序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世界观是一种“决定论”的世界观,坚信这个世界正在按照某种已经设计好的秩序在运行。持有这个“决定论”观点的人包括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等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这个体系的科学性则是由牛顿定律和对牛顿体系进一步思考的数学定律所保证的。当然,自然科学家们这种关于宇宙的信念和洞见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思想家们,其中也包括经济学家。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的思想根基也是源于这样的一种信念。他把这种自然科学的有序世界的观点应用到人类社会里,形成了一种从看似“无序”到“有序”的观念,提出了一个“和谐的经济系统”的观点。这种和谐的经济系统的动力则是人的自利动机。 我们决不应该低估这种关于世界的观点的影响力和洞察力。事实上,我们一直在这种“决定论”的世界观下生活并做出各种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决策。一种对于人类经济社会的“完美和谐”的信念直接导致了大家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效果的质疑,并且主导了许多关于政府问题的争论。这种“决定论”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我们对于自由经济的信心和我们对于世界的信仰。 但是这一体系在历经几个世纪之后,遭到了怀疑。对于这种“决定论”的世界观的挑战来自于统计观点,尤其是概率论的成功。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二者对于世界的看法的分歧。比如我们说,消费函数是 ,其中, 是自发消费, 是可支配收入,c是边际消费倾向。进而我们可以把消费函数写作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 。这个消费函数是更加广泛意义上的数学若干函数中的一个。这个函数明白无误地说明,居民的消费量将精确地取决于可支配收入、自发消费和边际消费倾向。这种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性的关系。但是,我们知道,这种关于居民消费的断言在现实中毫无疑问是会受到质疑的,居民的消费量并不是精确地取决于这几个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这种消费关于自发消费、可支配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关系是不确定的,或者说是随机的,有着概率分布的。这就是二者之间的差别,持有决定论观点的人依据一种确定性的函数关系认为,这个世界将会精确地按照数学定律所描述的那样运转。而持有统计观点的人却认为,即使是知道了这种关系,消费与其他几个因素之间仍然是一种偶然的,不确定的,有着概率分布的关系。 我们把后一种对于世界的观点叫做统计观点,正是这种统计观点,打破了原来思想家们头脑中的有序结构。但是,这二者之间的分歧似乎是让人迷惑的。因为,当我们在利用统计方法的时候,我们却得出了一些几乎完全可靠的定律。而且,统计总体越是偶然、紊乱,就越能更好地表现出统计规律和必然性。比如,我们投掷硬币,当我们投掷的次数足够多的时候,我们发现,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概率竟然惊人地各是0.5。再比如,我们对于某种考试成绩的统计发现,如果样本足够的大的话,成绩分布将会呈现一种正态分布。并且,人数越多,成绩就越呈现标准正态分布。更加令人惊奇的是,看起来我们做事情可能犯错误的情况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人几乎不能随意地犯错误!总之,某些看起来是无迹可寻的东西,似乎又都可以找到规律。这样,决定论和统计观点二者之间又有什么差别呢?事实上,二者之间的差别仅在于,统计观点认为不存在绝对的定律,任何所谓的定律其实都是有着某种概率的“可能的”情形。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无疑的。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是随机行走的,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尤其是在人类社会中,如果我们相信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都是随机行走的,那么人类社会也会表现出这种随机性看来并不是不可以接受的。 但是,这并不就意味着随机行走的世界会因为其不确定性而无法认识,即使这种随机行走的世界确实可能形成一种混沌状态。我们能够在“决定论”和关于世界的“统计观点”那里架起一座桥梁。那就是: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定律,这些定律是对某些事情本质的一种最好近似,即使这些事情的本质可能并不是一元的。或者说,这个世界会从无序走向某种程度上的有序。对这些统计定律的发现,在我们的专业范围内,就是计量经济学的任务了。 二、随机行走的世界与计量经济学的任务 事实上,统计的成功应用在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大约在17世纪,有一位叫做格兰特的英国商人就通过研究注意到:因事故、自杀、各种疾病而死亡的人的百分比是固定的。这几乎叫人感到惊奇!而且也是统计学的成功使得人们日益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定量材料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政府决策者,都应该思考数据。 计量经济学就是为了在一个随机行走的世界中探讨统计性规律!因为只要知道了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认识这个世界。但是要记住这种认识肯定是不完全的。而且根据需要,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个规律来进行预测。进行预测是我们关心规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更加值得称道的是,计量经济学在推断统计规律时所用的方法和理念。因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永远是不会完全的,我们只能根据部分“样本”来推断这个世界的整体状况。可以假设这样一种情况: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进行完全的观察,我们就期望可以得出一个关于这个世界本质的定律。可是,我们不能把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都观察到,也可以说,我们认识的局限是不确定性的来源。能否由样本近似地认识整体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一种坚信可以由样本来推断整体规律的信念的话,我们就不能建立这门学科。 这种由样本来对整体进行推断的方法是计量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我们要通过一种叫做回归分析的技术来达到这个目的。“回归”这个词最先由F.加尔顿(Francis Galton)爵士引入。加尔顿研究发现,父母和孩子的身高有这样的一个趋势:父母高,儿女就高;父母矮,儿女也矮。但是高个父母的儿女们在同龄人中并不像父辈那样在同龄人中显得那样高,儿女辈的平均身高将“退化”到或者说“回归”到全体人口的平均身高。这也叫加尔顿的“普遍回归定律”。加尔顿在智力遗传的方面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一般来说,天才是要遗传的。但是天才的后代却要比他们的父辈们平庸,也就是他们的智力水平将“回归”到中等水平。但是,对于这种回归背后的动力分析可能已经超出了计量经济学这个学科的研究范围,即使这种研究也许会导致一种有意思的哲学的建立:所有的有机组织都将趋于标准状态! 回归的现代意义则稍微有点不同。现代意义上的回归是指,一个叫做因变量的量和其解释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相关的关系。实际上,回归和相关是两个极容易混淆的概念,容易混淆的原因既是因为这两个概念的相近性,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哲学上宣称,这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个宣称的深刻性在于确认了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完全独立的。比如,我们可以发现在现代社会死于癌症的人逐渐增多,这二者是相关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是现代社会导致了更多的人染上癌症。再比如,这也经常被用来反驳统计结论,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的情况可能和这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太阳黑子出现的情况存在一种相关关系,但是这种相关关系却不能作为我们行动的任何指导。在这个问题的区分上,就是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之间的分歧了。计量经济学讨论的是回归关系,这种回归的特点在于,我们试图根据某些变量的数值来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我们要依据这种关系进行预测。比如,我们试图通过研究父母的身高来估计其孩子的身高。这种估计就要依赖于我们所关心的两个量之间存在的一种理论上的联系。而相关关系则充斥着统计学的各个方面。并且因为世界的普遍联系性,相关关系是一种常态。 基于上面的差别,在回归中,我们要求解释变量是确定的,可以控制的,但是被解释变量(因变量)可以是随机的(被解释变量正是我们要估计的)。但是在相关关系中,这二者并不加以区分。之所以说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是源于这个世界的复杂性,是因为,这个世界本质上就存在一种难以言明的精密联系。我们实在不能够足够自信地认为我们可以确定哪些变量可以控制,哪些变量之间可以精确地被认为是一种回归关系。比如,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找出一种机制使得癌症和现代社会之间存在一种回归关系,就像我们可以发展一种理论来说明,太阳黑子的活动和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存在着回归关系。这个世界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保持谦虚。同时请记住:具有回归关系可能并不必然地意味着具有因果关系。在判断因果关系时,我们必须要很小心。因为,这个因果关系很不好说,也许看似因果的两个事件,实际上可能是互为因果的。就像佛经中认为的那样:因果是循环的。 我们讲了这么多关于计量经济学的性质,实际上是为了表达我们这样的信念:我们可以在一定的层次上认识世界,我们坚信这个世界存在着某些统计规律,应用这些规律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的错误”的前提下认识和改造世界。计量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借助近似地描述了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间联系的函数,主要是回归函数,来描述这种关于世界运行的定律。 但是,计量经济学在得到这个回归函数时所使用的复杂的数学推导可能会让我们在特定的时段感到计量经济学的混乱和无序,即使在最后我们坚信可以实现一种理解上的有序。但是,过程中的痛苦可能会让很多人驻足。这里,我们想提前接触一下,那条驾驭计量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灵魂。 因为,认识世界的理论的建立来自于对世界本质表现出来的现象的分析。有两种对现象进行分析的方式:一种是对现象直接进行操作。这种操作极其便捷,简单而且有洞察力,但是对天赋的要求非常高。其不利之处在于这种对现象的思考得出的结论可能广受争议。另一种方式则是对现象的属性——数据来进行操作。过程中要遵循严格的科学方法。第二种方法就是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了,这种方法因为是用数据说话,可能争议较少。但是,不利之处却是,这种分析结论却要严格的依赖于数据的质量,也就是说,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的质量不会比数据的质量更好。 尽管有这样的困难,我们还是推荐计量的方法。因为,数据的质量可以通过统计手段和统计工具的完善加以解决。并且,根据我们的概率知识,即使这种有误差的数据,其误差也是有规律的,误差情况总是会表现为正态曲线。那么如何来对数据进行操作呢?计量经济学的思路通常是这样:最简单的情况下(双变量回归),在一个坐标平面上画出散点图,发现其大致的规律,通常我们可能发现,我们关心的两个简单量之间呈现一种类似于线形的关系(当然,也可能不是线性的,这种情况下需要更高深的数学工具)。把这种线形的关系利用解析几何的知识转化为直线方程并不困难。获得了这样的一个直线方程是一个极大的成功。因为,这个方程,就是在“某种程度的错误”的前提下的一种描述世界如何运行的定律。事实上,计量经济学的任务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发现这样的关于世界如何运行的定律。 但是,在从数据那里获得一些关于变量间“规律”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另外的方式来进行。也就是在使用数据之前,通过对先验的知识进行演绎和推理从而得出一系列“定律”。这就是我们在数理经济学中所看到的那些数理方程式。这些数理方程就是我们对世事认识的理论,这种理论能够给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指导。尤其是在确定我们所考虑的变量之间的可能具有的关系时很有作用。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应用这些方程式来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并没有得到证明。计量经济学提供了一种这样的证明。我们可以利用数据来检验这些先验的定律是否符合实际,或者得出一种明确的可以应用于实际的形式,从而对数理方程做出了适合实际的修正。尤其是在不同的国家中,因为不同的文化等隐性的制度因素,这些定律可实施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事实上,始于一种对世界认识的先验的推理,建立一种解释世事的假说并用以改造世界,是每一个学者的虚荣心。 因此,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的思路或者说计量经济学的灵魂是:通过先验的演绎和推理得出理论模型,最好是数理模型。数理模型中会有参数,那么利用数据对这个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得出一条回归方程,并通过假设检验来确认这个方程式。如果这个方程式满足了理论建立时的要求,那么就证明了那个先验的理论是正确的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理论进行预测。接下来的计量分析就是在这些思路下进行的技术探讨了。 对计量经济学这套思想方法和其技巧的同时掌握,是掌握这门学科并加以实际运用的重要素质。尤其是计量经济学的技巧,是一个计量人的必备素质。因为我们一直坚信,伟大的思想来源于熟练的技巧。就像武侠中的“打狗棒法”虽然只有十八路,但是,一个使过无数次“打狗棒法”的丐帮帮主足可以因这十八招而笑傲江湖了。但是,如果过于沉迷于高级计量的数学推导,我们就很可能失去欣赏这门学科所固有的魅力的机会,并且因为数学知识的缺乏而造成的沮丧可能会阻碍对其进一步的学习,从而失去了领悟计量经济学所蕴含的大量关于生活的智慧的机会。因此,这篇文章里,我们不对计量经济学的技术过多的论及,而主要是看其蕴含的智慧之美。三、计量经济学:智慧之美 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美感的就是计量经济学这种从样本推断整体的思想。如果能够认识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的话,我们对这种思想可能会更加珍视。比如,如果我们有一种信念,比如相信我们能够通过努力成为一个书法家。那么我们能够怎么做呢?计量经济学和书法家们都会这样建议你:先选取几十个字来,集中精力把这几十个字练好,最好是临摹以往大师们的作品。这样,你就几乎能够发现写好字的要领。因为,我们不能够把这个世界上的字都练习到,我们只能够由“样本”来推断所有字的写法。并且,我们坚信这些“样本”蕴含了足够多的关于写字的要领或者说是写字规律的信息。这就是计量经济学的智慧之一。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几乎将这种计量经济学的思想推广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可以指导我们成就卓越。无论是学习、应试、还是搞艺术,甚至想要成为武林高手,都可以应用这种思想。“样本”往往是我们窥看世界本质的窗口!有心人自会从这里得到无尽的启发。 计量经济学就像从一个古老的神谕里蹦出来的智慧精灵,它几乎全面的改变了我们对于脚踏实地的看法!掌握一种过硬的分析数据的能力,无疑会全面的改变你的工作方式和效率。这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是极其重要的。经济理论经常地被认为是一门空洞无用的理论,这是在未有数据之前做出分析的常见批评,先验和演绎的方法,很多人认为,不能够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什么意义。但是,有了计量经济学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就可以从数据出发来进行我们的分析和预测,这种工作方式无疑会培养我们踏实做人的人品。并且因为处理问题的独特技巧和思维,掌握计量工具的人会得到青睐——来自上司和运气。 在我看来,计量经济学还对我们的人生哲学有着指导意义。人的一生其实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就好像那滑过天际的流星,留下的只是瞬间的美丽。这瞬间如何解释?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度过这一个瞬间? 人不过是苍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如果这个宇宙尚且遵循着从无序走向有序,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将这个信念加以演绎到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呢?!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也只是在一个随机行走的世界中的随机行走过程。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在下一个时段,我们会经历什么、会遇到什么,甚至我们对于我们未来的规划都是不确定的。这个过程是随机的、紊乱的、偶然的和无序的。但是,这种无序和紊乱最终会走向有序。用计量经济学的说法,我们会从这些紊乱偶然的样本中得到一个回归方程。这个回归方程就是我们的人生轨迹! 当然我们对于这个轨迹的认识永远是后验的。我们不可能在这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之前就得出一个回归轨迹作为我们人生的预测,这种东西没有预测意义。那么这种有序的观念究竟能给我们什么人生启发呢? 那就是: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对于发生于我们周围的看起来是好事或者坏事的东西耿耿于怀,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太过挑剔上天对我们的似乎是不公正的待遇,中国自古就有“福祸”的智慧之言。以一种应有的宽容心态来对待我们的人生无疑会让我们感到快乐。甚至我们的职业追求也是如此,没有什么绝对的好或者不好,我们的人生轨迹在我们某些年里需要紊乱和无序,根据计量经济学的思想,越是紊乱和无序的样本,我们就越容易得出稳定的统计定律——一条稳定的人生轨迹!假如大家去看看人物传记就可以发现,在那些人的人生里,他们可能做过记者,参过军,被抓到过牢里,看起来和其最终的路径有了很大的背离,可是这些背离最终回归到这条路径上。事实上,我们并不好确定,是不是这种每个阶段的紊乱和无序最终造成了他们稳定的人生轨迹?! 人生需要这种随机性。并且如果我们要想有一条稳定的人生轨迹,依照计量经济学的理念,我们还要让我们的人生经历这一样本足够大。如何让自己的人生经历更多?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随机性?那就是:我们要过主动追求的人生。当我们在生活中有意识地主动去追求时,我们就在客观上丰富了自己的经历,并且扩大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样本。因为,在你主动追求的时候,才能够发现惊喜和奇遇。消极和封闭的人生态度不利于扩大自己的人生经历样本,样本不具有变异性,就难以得出好的回归方程。我们都应该学学“苍蝇的哲学”,苍蝇的四处乱撞让苍蝇即使在被困的时候也有机会逃脱。这也许是更有含义的古语的一句话的意思吧:树挪死,人挪活。但是,在我们的追求中,因为,我们应该珍视随机性,因此,对于得失就不必太让自己负累。得失是随机的。我们在生活中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也许在这冥冥之中的东西面前,可能只是一个慈悲的玩笑。太过于在意也许是失去了更多。 参考文献: [1]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林少宫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3]M.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M],张祖贵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袁荫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新时代油气与计量主题论文

由上节分析可看出,当前我国油气形势使外部环境趋于宽松,内部供求状况偏紧,总体上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但需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必须对我国油气安全予以高度重视。

一、世界各主要国家油气安全战略概述

从四到八章的分析可以看出,世界上各主要工业国家都高度重视能源战略,尤其是制定了本国油气安全战略,归纳如下:

1.加强国内石油勘探开发

保障油气安全的最佳选择是本国的油气消费完全由本国提供,所以美国、俄罗斯等国在油气比较成本允许的范围内,强化国内的油气勘探开发,确保从国内最大限度供应油气。

2.加强国际贸易,实行进口来源多元化

美国、日本、韩国、法国等均采取分散石油进口国的办法,以降低从一国或一地区进口石油的潜在危险。

3.大力开发境外石油天然气资源

为确保油气供应安全,美、日、韩、英等国实施优惠政策或提供经济支持,鼓励本国油气企业购买外国石油公司股份,参与开发,以获得股份油,或直接投资勘探开发境外油气田等。

4.抑制消费,鼓励节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美、日、韩、法、英等国均从本国实际出发,优化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坚持开源和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抑制不合理消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5.积极寻找开发新的替代能源

为了减少对油气的消费,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各国纷纷开展对核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燃料电池等新能源的研究开发。

6.加强区域和国际能源合作,建立世界石油安全体系

美、日、韩、法、英等国积极开展能源外交,稳定并强化与产油国的关系。各国还在一定程度上寻求地区油气需求国的合作,共同防范石油风险,联合起来一致对付能源危机。

7.实施并增加政府战略石油储备

美、日、韩、法、英、加拿大等国际能源组织机构(IEA)成员国,纷纷增加石油战略储备,实施或国家或企业或二者共同储备的方式,并保持相当于90天石油进口的应急储备量。

二、对我国油气安全战略的建议

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专家们的研究意见,现对我国油气安全战略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保障国家安全

石油既是一种蕴含着巨大财富的商品,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它常被某些国家当作武器使用,以威胁或制约他国以达到某种经济的或政治的目的,所以石油关系一个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大局。

人们还记得,一战结束时,石油每桶的价格仅2美元,而且一直保持到1970年。但是到了1973年,因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产油国家同仇敌忾,以石油为武器,削减石油产量,实行石油禁运,使石油价格从每桶5美元涨到40美元,主要石油消费国经济因此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少工厂倒闭,经济陷入衰退之中。此后,西方工业国为应对石油危机带来的影响纷纷做出了能源政策调整,决定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据报道,到1992年的3月底,经合组织(OECD)共有战略石油储备40640万吨,可供消费93天。这一庞大的石油储备大约相当于世界石油消费量的1/6,经合组织消费量的1/4,或进口量的1/2。其中美国储备20170万吨,可消费107天;日本储备8000万吨,可消费111天;瑞典540万吨,可消费107天;法国储备4230万吨,可消费116天。另据报道,上述国家还在增加战略石油储备量,以增加可供使用天数。足见发达国家对石油储备十分重视。

石油战略储备的功能主要有:①应对石油和其他能源供应突然出现中断的风险,保障供给,使国民经济重要部门特别是军队能够正常运作;②应对石油国际市场暴涨的风险,稳定油价,一旦出现石油危机或油价暴涨,政府便将储备石油,向市场抛售,以遏制石油价格的上涨;③应对地区冲突战争及各种政治风险等,在紧急时刻起威胁作用,以减轻和限制石油武器或石油危机的冲击力。

显然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应当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以保证国家安全,宜采用如下措施:

1)必须按照“要储备,先立法”的原则,加快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因为石油储备关系国家安全问题,是政府的职责,是企业和公民的义务;储备油品的种类及数量,战略储备的主体及经费来源,战略储备油品动用机制等,都应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确。

2)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集石油战略储备资金。石油战略储备关系国计民生,政府必须承担起责任。比如美国政府至1999年已为战略石油储备拨款190亿美元,其中160亿美元用于购买原油,其余30亿美元用于设施建设。我国十五规划已明确提出,中国要建立600万~700万吨的石油储备,并争取到2010年全国的石油储备量达到1500万吨。据有关部门披露,实施顺利的话,到2005年,我国石油储备能力将达到800万吨,相当于目前我国全年进口量的1/10,在特殊情况进口石油中断可保障供给36天。尽管离IEA规定的90天保障量有不少差距,但毕竟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其实在国家储备方式中,建议国家通过发行国债等方式筹集资金,以建设国家储备粮和储备粮库的方式来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这样从经济承载力上可行性较大。我国石油消费目前的对外依存度为30%,到2005年将达42%。石油消费总量约为2.6亿~2.7亿吨,需进口石油9600万~1亿吨。按90天储备量计,则需储备2500万吨左右。若按20美元一桶的油价计算,总共需要资金350亿元人民币。配套工程约需262.5亿元人民币,总共约需612.5亿元。按政府为主占70%,企业为辅占30%,用三年时间实现储备90天的目标,每年国家则需约143亿元,是有可能的。三大石油公司三年共筹约184亿元也是能够实现的。国家亦可向其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的方式来解决。

3)战略石油储备应以原油为主。战略石油储备,主要目的是为了国家安全。而原油比其他任何油品及天然气都易于储存和运输。另外我国原油加工能力较强,且大部分在北方,多进口并储备一些原油在国内加工,发挥石油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亦有较好经济效益。

4)战略石油储存方式应多样化,布局应分散。出于安全和经济上的考虑,战略石油储存不易集中而应分散布局,方式多样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引发的破坏和损失。在储备方式上实行实物储备和产地储备相结合。在布局上,可以利用现有油田和石油加工企业的有利区位进行储备。这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既有产业依托,又有城镇聚集效应,方便安全管理,也可大幅降低成本。同时便于石油加工企业必要时有原油加工来源,便于调用和使用。储存方式上,可根据不同情况而定。在山区可建岩洞储存,沙漠可建地下或地面罐池储存,沿海可建浮动式船罐储存。显然分散布局,多样化储存既有利于安全,具有可靠性,同时经济性也好。

2.建立稳定的国内油气供应体系

中国油气供应安全的根本立足点是建立稳定的国内油气供应体系。为此应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增加可采资源拥有量;二是优化能源消费与供应结构;三是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实行全国油气配套供应;四是开源与节流并重。

首先,加大勘探开发投入,增加探明可采资源量。前已述及,当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增加石油勘探开发投资,使本国拥有更多的资源储量。如英国和挪威扩大北海石油勘探规模。美国极力鼓励其石油企业增加石油勘探开发投资,其投资地区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还将大量资本投向诸如加拿大和北海等一些石油前景良好的地区和国家。显然,我国要建立稳定的国内油气供应体系,必须立足于加大自身的石油勘探开发,增加资源拥有量。据国土资源部领导披露,我国石油地质资源总量为1068亿吨,可采石油资源量为135亿~160亿吨,探明可采石油储量为63.95亿立方米。可采天然气资源为10万亿~20万亿立方米,探明可采天然气储量为2.56万亿立方米。目前我国陆上石油探明程度为28%,天然气探明程度为6%,均低于世界石油探明程度的45.6%和天然气探明程度的22.45%。可见,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潜力很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只要制定正确的政策,实行东部挖潜,发展西部,开发海域,海陆并进的方针;坚持综合勘察,综合评价,综合利用的原则;国家投资主要用于开展新一轮全国能源资源大调查和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的深入调查上。在此基础上,国家主要改善投资环境,设立石油和天然气投资基金和风险勘查基金等,多渠道吸引国内外资金勘探开发我国的油气资源。在美国“9·11”事件后,其经济和投资环境逐渐恶化,中东等国家投资逐渐从美国市场撤出,中国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这些国家的“石油美元”,为中国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

其次,优化能源消费与供应结构,大力节约使用石油天然气。我国煤炭资源和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我国能源结构仍是以煤炭为主。问题是应该尽可能减轻煤对大气和环境造成的污染,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将利用燃煤动力尽可能集中,尽可能将其变成电力,并使周围企业可利用其余热废渣,使资源被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以达节能目的。还应大力度推广洁净煤技术,以使能够用煤的企业或设备尽量减少对用油的压力。在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上,由于天然气属洁净能源,可开采年限长于石油,所以凡能用天然气作替代能源的尽可能使用天然气。目前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足3%,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0%。此外,我国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国家正大力兴建水电站,并制定了西电东送战略,这对增加水电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减轻对石油的压力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实行全国油气配套供应。与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一样,我国油气资源分布也不均衡。而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没有能力也没有机制约束他们承担石油短缺引起的风险。这就要发挥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政府应建立规范的市场操作,以产业政策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促进石油市场发展,发挥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协调油气的配套供应,以确保国内油气供给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第四,开发与节约并重。我国石油资源不足,解决石油供需之间的矛盾已不能单纯依靠发展石油生产,而应特别强调节约。多年来我国石油供应紧张,资金短缺,资源有限,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在石油的加工和使用上又存在着极大的浪费,石油消费是粗放型的,经济效益低。近年来,我国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已接近1.0,高于以石油为主要能源的发达国家的数值。1992年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石油消耗尽管已由80年代初的一吨多下降到0.6吨,但仍未摆脱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0%。而一般世界先进国家的能源利用率均在30%~60%以上,差距很大。所以,不能只重视生产发展战略,忽视节约发展战略。要把节约发展战略提高到与生产发展战略并重的高度,来解决我国石油问题。今后10年到20年内,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必须控制在0.5~0.6,石油投入系数应在2000年的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石油0.4639吨的基础上,下降到2010年的0.3559吨,年均节油率20世纪90年代为3.08%,21世纪应为2.67%。

其措施包括:通过立法完善有关节油的法令和规定。抑制油气消费增长;放开石油价格,确立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油价申报制;对用油机具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石油利用效率,降低油耗。加强石油开采,运输及加工的管理,减少损耗;限制不合理烧油;淘汰小炼油厂,实行规模效益经营,提高原油加工利用深度和石油利用经济效益。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节油的重点应放在终端消费上。我国的石油终端消费可分为:公路交通、铁路交通、航空运输、远程运输、渔业、农垦、农机、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十几种,还有三大石油公司自用油消费。这些终端消费应大力提倡节约,更新技术,降低油耗。国家应尽快颁布新的油耗标准和燃油税政策,健全监督检查机制,防止超标新车新设备进入市场。铁路应加快电气化建设,淘汰燃油机车。冶金建材等耗油行业都应尽量采用新技术,使单位产值耗油标准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

3.石油进口应该“多源化”和“多样化”

我国现有剩余探明石油储量相对不足,不宜大规模开采,每年稳定在1.6亿~1.8亿吨之间为宜。因此国内石油供给量与消费量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从国外大量进口油气资源已成定局。目前我国原油主要来自伊朗、沙特、伊拉克、卡塔尔、安哥拉、阿曼、印尼等国家,其中一半来自中东地区且多依靠海运。中东各国虽与我关系较好,但该地区历来为多事之地。为了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保证石油供给安全,油气资源进口应“多源化”和“多样化”。

石油进口“多源化”即在稳定中东地区进口原油的同时,尽量扩大其他可能的石油供应来源。当前应特别重视与俄罗斯在石油进口方面的合作,要成立专门班子,加强攻关,尽快促成俄罗斯—中国石油管线的铺设和运营,使俄罗斯的石油成为与中东石油互为补充的,稳定的石油供应来源。即使在中东地区,也要实行“多源化”,在积极发展与沙特、科威特等国的石油合作关系时,要不失时机地开展与伊朗、伊拉克的石油外交,建立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关系。

石油进口“多样化”即在进口原油的同时,也要多进口成品油。原油进口价格低,可以发挥我国炼油潜能,但也有环境污染问题。应充分利用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大量剩余炼油能力,进口相当的成品油,形成石油安全共享的利益格局。还可以通过购并、参股的方式直接利用周边国家的炼油能力,分享利益,共担风险。(周大地等,2002)

4.优化能源结构,发挥煤炭基础能源作用,开发可再生能源

农业经济时代的能源是地上的柴薪,工业经济时代的能源是地下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这些传统的能源大多是不可再生资源,除越开越少外,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危及人类的生存。因此,应优化能源结构,发挥煤炭基础性能源作用,大力研制开发可再生的替代能源。

首先,应发挥煤炭的主导型能源作用。我国煤炭资源量达5.3万亿吨,探明储量为9800亿吨,目前年产量约11亿~13亿吨,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65%以上。所以,煤炭作为基本能源,将长期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是,煤炭在燃烧中产生的二氧化硫及其粉尘对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所以我们必须解决煤炭的“绿色燃烧”问题,这与“建立世界级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的目标相辅相成。应积极开发“煤变油”技术,“煤变油”就是通过化学加工,改变煤的性状,把固体的煤变成液态石油或化工产品的洁净利用煤炭的技术。国际上已达到工业化生产规模。我国神华集团公司已成立煤炼油公司,预计2005年可实现产品油100万吨,发展下去,可以大大缓解我国石油供应不足的矛盾,同时满足保护环境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出的以煤、煤层甲烷、天然气、缔合气、重油残渣为原料的二甲醚,是一种清洁的柴油发动机燃料(无黑烟),经试验证明燃用二甲醚后可使原柴油发动功率提高10%~15%,热效率提高2%~3%,燃烧噪音降低5~10分贝,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比一般柴油机低60%~70%,是一种极好的柴油替代液体燃料。目前二甲醚技术在我国已受到高度重视,一个投资40亿元、年产量达100万吨的世界规模的最大的二甲醚生产线正在筹划中。推广使用二甲醚技术及其他洁净煤技术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缓解石油供应压力,改善环境起重大作用。

其次,大力开发利用水能。我国水利资源十分丰富,而且是可再生资源。我国水资源理论量为6.79亿千瓦。可开发水能资源为3.95亿千瓦。目前全国平均开发程度仅为19%,而西部开发程度更低,为8%,大大低于世界22%的水平。目前水电在能源总结构中仅为8%。所以我国政府决定并开始实施的“西电东送”工程。其中相当比重为水电。经过“十五”及以后的建设,可望水电在能源总结构中达10%以上。这对缓解油气资源的不足,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加大勘探开发天然气和煤层气资源。天然气和煤层气是清洁能源。我国天然气资源和煤层气资源与石油相比相对丰富。1995年产气180亿立方米,至2002年产气313亿立方米。预计2005年和2015产量将分别达到500亿立方米和1000亿立方米,在能源结构中将上升到10%以上。目前实施的“西气东输”、俄罗斯东输管线的建设,我国东部天然气的开发,印尼液化天然气的进口等,都将是很好的石油替代品,大大缓解石油供应的压力。

第四,开发和利用生物能源也是缓解石油供应压力,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生物能源开发,首先要重视沼气,国外已利用沼气发电,实现废物利用;其次是发酵,如用玉米发酵制酒精,生产配合油等;三是生物柴油。由于生物能源利用的是某些含油分的植物或肥料,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又是废物的再利用,符合循环经济概念和原则,极有利于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利用太阳能。目前,太阳能利用的主要障碍是成本偏高。日本的“阳光计划”指出,当太阳能电力价格降到10日元/千瓦小时的时候,就可以与火电或水电竞争了,以目前发展速度,专家们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可达世界总发电量的20%~30%。我国应加快对太阳能的开发研究,争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到时对缓解我国石油供应压力,优化能源结构该是何等美好的前景。

第六,大力发展利用风能(目前难度也是成本偏高)、潮汐能、地热能等。特别是应加大受控热核聚变研究,使之尽快投入商用,实现真正的“水变油”的梦想。还应发展宇宙空间技术,到其他星球上去寻找新的能源。

5.实行大集团战略,应对突发石油价格波动

我国石油资源剩余可采储量十分有限。从全球资源状况看,现已探明的石油资源基本上被世界上少数跨国石油公司所控制,全球前20家石油公司拥有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138亿吨左右,年产量21亿吨左右,分别占全球的80%和60%。跨国公司也控制着世界1/3的石油和化工总值、2/3的石油化工贸易、70%以上的投资、80%以上的技术开发与转让。在这种格局下,中国的石油企业应该实行大集团战略,积极“走出去”,尽快将自己打造成跨国公司,使我国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拥有越来越多的份额和权益,对石油价格波动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强,使国家石油供应安全保障力也越来越强。

6.注重资源接替,迅速增加产量

目前我国拥有的边际油井8000多口,难以动用的边缘储量几十亿吨。总体来说,边缘储量的石油资源品位低,渗透率低,丰度低。为了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降低生产成本,努力提高探明储量的采收率,提高对低渗透率和低品位原油的利用水平。另一方面,建议国家能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或风险基金的办法,减轻企业因开发边缘储量石油高成本的压力,调动石油企业的勘探开发积极性。据专家估计,开采边缘储量资源,平均每年可增加300万吨的产量,相当于开发了一个中型油田。这对延长一些油田的开发寿命,增加原油产量,保障石油供应安全不失为可行之捷径。

可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必须有足够的油气资源保障。因此,应该加快实施石油战略储备;建立稳定的油气供应体系;“走出去”开发利用国外油气资源;节约使用有限能源,开发可再生替代资源;国家油气企业走出去,融进大的跨国油气公司;开发边缘油气,寻找接替资源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油气储运工程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我整理的油气储运工程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针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旧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专业课程模块化设置的构想,根据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特点将专业课程划分为油品输送和储存技术、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和专业通用技术三大模块,以此为基础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框架。本文内容是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一点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油气储运工程 课程体系 模块化

一、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概况及专业特点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工程流体力学、物理化学、油气储运工程等方面知识,能在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计划部门、交通运输规划与设计部门、油气储运与销售管理部门等从事油气储运工程的规划、勘查设计、施工项目管理和研究、开发等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掌握油气储运工程领域各方面知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油气储运顾名思义就是油和气的储存与运输,从油气储运工程的主要任务可以归纳得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方向可以划分为两大方向,即油品(包括原油和成品油)输送和储存技术、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由于石油产品和天然气其物性参数有其共性又有其各自的特性,因此造成油气储运工程两大专业方向有共通处,又有其各个方向的独立性,两者即独立又有机的结合,这就是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其独有的专业特色。

二、国内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调研

我国的油气储运工程学科是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借鉴前苏联的办学经验而建立起来的[1]。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油气储运业的兴旺发展,对从事油气储运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我国开办油气储运专业的大学已从原来的两所增加到20多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学除了江苏工业学院外,主要还有: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和后勤工程学院。笔者调研了这几所高校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有如下认识:

总体上各高校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架构大体相同,都兼顾了油和气两个方向,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油气集输工程、油库设计与管理、专业英语、储运防腐技术、泵与压缩机、油料学、储运仪表自动化、城市配气、管罐强度设计、油气管道输送、储运焊接和施工等。但由于各高校所处位置和专业定位的不同,其课程设置也有其各自的侧重点。石油大学位于北京和山东,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位于东北地区,主要面向油田和长输管道以研究原油的储存和运输为主,其课程设置偏重于油品的输送和储存技术。西南石油大学位于四川,主要面向气田以研究天然气的储存和运输为主,其课程设置偏重于天然气的输送和储存技术。后勤工程学院位于重庆,主要研究对象是野战油库和管线的工艺和设备问题,其课程设置偏重于军用油品的储存和输送技术。江苏工业学院位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以此为依托,该院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主要以炼厂油品及成品油的储存和运输技术为特色,课程设置也以此为基础。

通过调研以及在学生中的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国内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油品和天然气的课程散乱设置,课程设置繁琐复杂,未突出专业的方向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理清思路,形成清晰、完整的专业链条,找不准专业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2)某些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比如:油气集输中天然气矿场集输、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燃气输配课程中的天然气物性参数、水力计算、常用设备和管材等教学内容都存在重复,油气集输中原油矿场集输和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课程中也存在类似现象。此种重复极大的浪费了学时,降低了教学效率。

(3)无论是油品输送系统还是天然气输送系统都是由矿场集输处理系统、干线输送系统、城市终端配送和储存系统所构成的一个产、供、销一体化的大系统。而现行的课程设置却是人为的将整个油气储运大系统分割成前述的三个子系统分别进行讲授,使学生无法形成大系统的工程概念,也无法了解各个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这是同系统论和大工程观的教学理念相悖的。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力发展天然气工业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未来的'全国天然气总体布局中,30%多的工程涉及江苏省。天然气利用在江苏省及其全国的大力发展,必将需要大量的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的专门人才,因此加强油气储运工程学科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的研究是储运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江苏工业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为了在坚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针对储运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储运学科发展的大趋势,有必要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作出改革和创新,因此我们在此方面做了以下探讨。

三、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模块化设置构想

在坚持原有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主要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设置,按专业方向将专业课程划分为油品输送和储存技术、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和专业通用技术三大模块。主要构想如下:

1、专业通用技术模块

该模块课程设置主要为油品和天然气两个专业方向都需要的通用技术课程,以储运防腐技术、储运仪表与控制工程、储运焊接与施工、油气计量技术、油气储运实验技术、油罐与管道强度设计为主要必修课程。

随着石油天然气工业和油气储运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理论应用于油气储运系统,油气储运学科的理论内涵和外延越越来越多的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和渗透。例如随着SCADA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现实技术、智能管道机器人等尖端技术在油气储运工程上的应用,使得油气管道输送系统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从事油气管道设计和管理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自动化、计算机、智能机械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相应知识;同时,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对油气资源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国际油气营销市场的行情将会愈加变化莫测,各国都在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油气储运系统来预防国际油价、天然气价格波动给本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油气工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建成一套调度灵活的国内油气储运系统和数条与国际油气市场接轨的跨国油气输送干线的发展步伐必然加快。这一发展动向不仅会给包括油气储运业在内的相关产业带来一次很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给油气储运学科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即如何规划好这样一个庞大的全国油气储运系统以及如何解决好调度管理、营销决策等方面的技术难题[2]。这就需要我们的油气储运技术人才具有一定的技术经济、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此外,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环保型社会,因此油气管道输送系统的节能环保技

术也将是本学科重点研究的方向。随着油气管道完整性,可靠性管理技术的应用,对油气输送系统进行完整性管理是油气管道系统的发展趋势,将大大提高油气输送和储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也需要油气储运技术人员具备安全工程、可靠性、节能环保的相应知识。为了适应储运学科的发展趋势并遵循“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能力强、复合型、重德育”型的人才指导思想,专业通用技术模块应注意以下三个方向的学科交叉和扩展。

(1)与自动化和计算机学科的交叉:在该方向拟开设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仪表和虚拟技术、GIS技术及应用、SCADA技术、智能清管技术等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等新技术的运用能力。

(2)同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学科的交叉:在该方向拟开设石油工业技术经济学、油气营销、石油法规与国际石油等选修课程,增强学生工程经济方面的知识水平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的应对意识和能力

(3)同节能环保,安全,可靠性方面的交叉:在该方向拟开设油气管道节能工艺技术、油气管道安全工程、油气管道风险评价与完整性管理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安全、环保、节能管理和设计的能力,以满足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人才需要。

通过这一系列课程的设置,在专业通用技术模块中将构成以必修课程为主,三个交叉子模块为辅的完整结构。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应交叉子模块中的选修课程,以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体现“厚基础”的指导思想。

2、油品输送和储存技术模块

在该模块中以油品输送和储存这一大系统为主链条,以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油田集输工程、油库设计与管理为核心课程,构建完整统一的油品输送和储存技术课程群。在该模块中,为坚持江苏工业学院油气储运学科以炼厂油品及成品油的储存和运输技术为特色,继续开设炼厂管线设计、液化气站与加油站设计、油气回收与环保技术等选修课程,以适应炼化和销售企业的用人需要。

3、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模块

(1)在该模块中以天然气输送和储存这一大系统为主链条,以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气田集输工程、燃气输配为核心课程,构建完整统一的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课程群。并根据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的新发展和新动向,开设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管道减阻内涂技术、液化天然气技术、地下储气库设计与管理、CNG加气站设计与管理等选修课程。

(2)按照天然气从产出到用户需经过矿场集输处理系统、干线输送系统、城市终端配送和储存系统这样一个完整、连续并相互影响的工艺流程,将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气田集输工程、燃气输配三门课程整合成天然气管路输送一门课程,避免以前三门课程中部分内容的重复,并从大系统观的角度来加以讲授,使学生既了解三个子系统的区别,又了解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性,形成大工程观的概念。

(3)为适应天然气工业和天然气管道运输业的大发展,我们需适当加大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课程模块的建设,除了完善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的理论课程结构外,还需在实验、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实习三个方面加以建设。

①实验建设:在江苏工业学院原有油气储运省重点技术实验室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建设燃气储运实验平台和储运安全与防护系统,打造由燃气储运实验平台、油品储运实验平台和储运安全与防护系统三大平台为主体的江、浙、沪地区乃至国内先进的油气储运综合工程实验中心。逐步开设天然气输送、燃气物性测试、天然气水合物机理研究等相关实验,形成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理论讲授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建设:江苏工业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原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都偏重于油品输送和储存方向,天然气方向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较为薄弱,因此在天然气管路输送大课程的基础上,拟增设天然气集输、干线输气管道、城市燃气输配三个方向的课程设计题目,学生可任选一个方向进行课程设计。对于毕业设计,应增加天然气方向的毕业设计选题,为学生提供与工程实际结合,技术先进、难度适中的天然气方向的课题,使毕业设计选题更加多样化,体现专业方向和特色。

③实习基地建设:针对原有的实习基地主要以让学生了解炼油厂生产工艺流程、炼厂油品装卸工艺流程、油库工艺流程,炼厂和油库常用设备为主,实习基地类型较单一,缺少较大型的天然气输配技术实习基地的现状,我们需紧抓西气东输管网在长江三角洲大力发展的大好机遇和“十五规划”中的五大储气库之一——东南储气库将建在江苏工业学院所在地—常州金坛这一良好条件,积极联系和沟通相关企业,力争西气东输常州分输站、金坛储气库,西气东输管线上海终控中心等单位能成为本专业的实习基地,以完善本专业的实习基地类型,加强学生对天然气输送和储存工艺的实践认知。

本文的内容只是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一点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对油气储运工程学科建设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严大凡。油气储运专业回顾与展望[J]。油气储运,2003,22(9):1—3

[2]姚安林。我国油气储运学科的发展机遇[J]。油气储运,1999,18(2):6—10

[3]张光明,汪崎生。石油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3(1):33—36

油气储运工程就业方向分析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是研究油气和城市燃气储存、运输及管理的一门交叉性高新技术学科,是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主干专业。

1、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研究方向

该专业所包含的研究方向有:01油气长距离管输技术02多相管流及油气田集输技术03油气储运与城市输配系统工程04油气储存与液化天然气技术05油气储运安全工程。

2、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备油气集输、油气管输、油气储存、油气储运工程施工与管理、城市配气等方面知识,获得油气储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宽广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较系统深入的油气储运工程技术知识,了解国际上有关领域的新动态,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具备独立开展专业技术工作和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具有继续学习、创新和提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撰写专业论文,具有较好的听说能力。

3、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油气田企业、油气管道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单位、石油化工企业、石油销售企业、城市燃气公司、建筑公司、部队和民航的油料公司、设计院以及国家物资储备部门等领域从事工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监督与管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以及油气储运设备运营等方面的技术管理、研究开发等工作。

是我们的作业吗 。。

这种综述性的论文不适合在这里交流,况且级别不够,知识储备不够,做人的格局没到那个份儿上,写出来的也是———,仅是个人观点,不知道你干什么用的,应付了事的话,好办,上知网上下载,要多少有多少

大学生计量经济学论文主题

我国旅游经济的因素分析我国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我国居民消费增长模型我国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公共投资取向与经济增长分析三大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餐饮业区域市场潜力的影响因素分析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的再探析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工资收入差异分析城镇人均收入与人均通讯消费分析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影响就业人数的因素的计量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分析影响股价指数的因素分析影响我国电力产量的因素分析影响中国汽车产量的多因素分析私家车拥有量的计量分析我国汽车需求的因素分析

出生活1978年,

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界越来越被关注,其 方法 与工具也在实证研究中被广泛的应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供大家参考。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计量经济学论文》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传统的教学流程是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完成知识传递,然后通过课外作业促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翻转课堂则是对传统教学流程的颠倒安排,它将知识传授过程由课堂移到课外,让学生借助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课件或利用网络资源等自主、协作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则成为教师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讨论探究问题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的地方。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发生根本改变,教师由教学“主导者”和“控制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则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自主或协作去探究和构建知识,实现个性化学习。由此可见,翻转课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通过提供教学视频、课件、文本等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主、协作学习,完成知识的传授,然后在课堂上通过答疑解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的垄断,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主动去探究和构建知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技术发展推动 教育 变革的产物,被誉为预见未来的教育。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与传统教学有本质的不同。翻转课堂要想取得预期成效,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首先,翻转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放在课外,由学习者自主学习或协作探究去完成,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其次,由于翻转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放在课外,所以需要有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系统来支持,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自主、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再次,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教学视频、课件的制作以及各种系统工具的操作和应用,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 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准备 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将课程按知识块划分成若干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开发制作教学视频、课件、案例等模块化学习资源,简单的知识点一般准备课件或电子文本即可,重点或难点内容则有必要增加准备教师讲解的音视频,以便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准备好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课前学习设计在教学资源准备就绪之后,开始进行课前学习设计。在课前学习阶段,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教学资源,设置学习活动,并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或网络开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探究,完成课前的学习活动和要求。在这个阶段,教师不急于解答学生的疑惑,要设计相应的单元知识测试和交流反馈方式,检验和了解学生的知识学习掌握情况。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对课前学生的知识学习掌握情况的了解和反馈,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如集中讲授、答疑解惑、讨论探究、小组任务、实验实践、个性化辅导等,对课前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和梳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效的交流探讨是翻转课堂取得成功的关键。课后评价设计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反馈,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的有效结合。在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生的个人讲述汇报、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活动,师生一起对学习过程和收获进行交流和评价。教师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的难易程度、独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小组学习中的个人表现、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平时的测验以及期末考试等情况。 三计量经济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基于上述翻转课堂的教学理论,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翻转课堂可行性分析学校具有Moodle网络学习的平台,可在上面建设网络课程,用于课前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交流,Moodle平台教学功能完善,可跟踪学生的自学情况,方便教师跟踪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CamtasiaStudio工具制作微课件,备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协助教师制作微视频课件,设有助教协助教师日常维护网络课程;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完善,校园实现无线局线网全覆盖,学生基本拥有 笔记本 、智能手机等联网终端设备;本次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准备教学资源,创建网络学习环境在Moodle平台上建设计量经济学网络课程,课程资源包含电子课件、教案、微教学视频、推荐的专题学习文档和网站等类型的素材。将教学资源分为基础和扩展两个等级,为不同能力和需求的学生准备。其中,微教学视频的制作是教学资源准备中的核心内容。根据每节课的课堂目标,为学生精心准备1~3个微视频,每一个微视频只介绍一个知识点或者呈现一个案例。利用CamtasiaStudio来进行微视频的录制与后期制作,画面清晰且操作简单。制作完成后,将视频和其他电子资源上传到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中,供学生网上观看学习。设计和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班级人数为48人,将学生分为八个小组,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网络课程自主、协作学习和探究。每小组设有小组长,负责 总结 和反馈本小组的学习情况。教师将教学资源发布给学生后,也将课前学习要求明确告知学生,并在学生自学完毕后设计适量的测试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利用Moodle平台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态。学生则根据教师的要求,学习教师准备好的教学资源,完成各项学习活动和任务。学生通过自学或协作完成知识的学习,并小组交流讨论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由小组长将问题汇总后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上集中解答学生的疑惑或共同探究问题,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采取多种 教学方法 来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 1)合作探究 由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或任务,由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和学习伙伴讨论交流,探究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发表自己的观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个性化指导 个性化指导是教师为各个小组解答疑惑的过程。每一个小组在自主协作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所以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问题采取个性化指导,为每个小组解答疑惑,实现因材施教。 3)总结点拨 由每个小组的代表总结本次课程学习的收获及碰到的疑难点,之后教师针对各个小组出现的问题将重点问题和知识集中讲解,对本教学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学习评价是课程的最后环节,教师从学生个人、各个小组以及整体的角度,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整体评价,重视评价的多元性和公平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以及协作精神的培养,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本门课程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包括学习过程中的个人表现、小组表现和成绩、个人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试等。 四结语 翻转课堂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日趋成熟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教学模式,其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在国内外多所学校的实践中取得极大成功。为此,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和应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二:《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论文》 一课程改革的主要 措施 (1)充分利用校院两级提供的资源 鼓励与支持课程组成员进修学习,拓展研究视野、提升教学能力。 (2)学习与借鉴国内外高校优秀教学 经验 与成果 课程组一方面注重跟踪学科的发展,结合《计量经济学》国际国内的最新科研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跟踪国外、国家与省级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获取有益的经验与方法。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课程的考试分为两部分:实验和课程论文。实验的考核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熟练掌握计量软件EVIEWS的应用,能够熟练进行建模求解并对模型的参数进行检验,进一步为科学研究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而课程论文的考核主要是增强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 二《计量经济学》具体授课内容的改革方案 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课程组要反复研讨并通过与学生的反馈交流,精心设计符合我校研究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适应和符合培养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教学实践方面,课程组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案例,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论文、课程实习等),注重培养学生在科研中应用本课程中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能力。在教学载体方面,课程组要做到全部教学资源上网共享,实现课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障碍教学。由于我校管理类专业研究生需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而非侧重在研究计量方法本身,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课程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融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为一体。考虑到本学科的研究生大部分在本科没有系统学过本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大多数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课程的体系,反复精选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符合本专业教学的实际要求。本课程以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为主,适当概要性地介绍“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新发展与动态。课程特别注重基本思想、经济背景、基本方法和实际应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和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现实的经济和管理问题。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经济与管理人才的需要。《计量经济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显著成效。《计量经济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由案例分析、实验教学与课程论文三部分组成。 (1)案例教学 为了引导学生体验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实际应用,基本上每节课都结合案例进行讲解。通过实际经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了解理论方法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并结合案例分析介绍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更加贴近经济管理实际,而且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去学习计算机软件,比单纯讲授软件本身更引起学生的兴趣。 (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以通用的Eviews软件为载体,为配合《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专门设计的辅助性教学环节。设计思想和目的是完成课堂讲授内容的计算机软件的实现,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评价课堂所学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在工商管理实验室进行专门的上机实验教学,并要求学生课外另外安排不低于10小时的上机实践。上机实验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自己选定的作业和设计的模型,熟悉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各个部分的具 体操 作。实践证明,经过8学时及以上的训练,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分析的EViews软件操作,都具有了用计量经济软件作实证性经济分析的初步能力。 (3)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是要求研究生结合本专业所学基础理论和自身的研究兴趣,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工具,解决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并形成8000字左右的课程论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了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以后,受到计量经济分析的实际训练,对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方式有更深刻体会,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其科研能力。通过实践性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享受到了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实际问题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建模能力。一方面可以参加相关的建模竞赛,更可以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撰写科研论文进行发表,这几年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论文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方案 该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上机实验相结合、模型计算与问题分析相结合的授课模式,使学生探究、协作的学习过程中达到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的。具体而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课程教学延伸到实践环节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采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形式灵活,效果良好。例如,对一些理论性很强的难点内容,如总体回归函数、总体回归模型概念的联系和区别,t检验法、P值对回归方程系数显著性检验的联系与区别,回归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时会出现的理论后果和实际后果,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模型识别的阶条件和秩条件,采用精讲教学形式。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重点内容,如经济计量学的研究程序,运用包含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分析结构稳定性,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的各种诊断方法和补救措施,间接最小二乘法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采用案例教学形式。对一些容易混淆难以理解的内容,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不同点,对数线性模型、半对数模型、线性对数模型的设定和参数含义,采用对比、讨论教学形式。对有些难点内容,如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模型识别的阶条件和秩条件,采用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讲授《计量经济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时空限制,节省了时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 (2)实验教学 安排1/4的时间,开展实验教学,保证了教学效果。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内容方面,适当减少死记硬背式的题目,增加案例分析等实际应用型的考题;题型设计多样化;增加题目覆盖的专业面。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三:《计量经济学本科教学问题》 摘 要:针对我国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暴露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计量经济学教材、教学和统计软件应用等问题的分析,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方法,以利今后的教学。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统计软件;案例教学 1998年,《计量经济学》首次被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类本科专业的八门公共核心课程之一。时间已经经历了八个年头,国内涌现出了一大批计量经济学教材,在这些教材编写中,基本上都是针对 财经 院校统计专业的学生而编写的,过多强调统计学知识的讲解,没有很好适应针对本科所有经济类专业的通用的教材,不利于非统计专业的经济类学生学习。对于非统计专业的经济类学生而言,这些教材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点和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给高校《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带来了很大的难题。本文将针对《计量经济学》教材的选用给出一些具体建议,并对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探讨: 一、当前《计量经济学》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体系较为过时和陈旧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尤其是近二十年来计量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并且已经迅速应用到宏微观经济学各个分支了。而当前国内的许多这方面的教材几乎都忽略了近二十年的最新研究成果,这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2.缺乏应用性强的与现实经济情况相结合的具体案例 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掌握大量基础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会用所学的知识对现实经济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但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在教学中大量引用与现实经济情况有关的案例分析,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能切身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在现实中的应用。既能容易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学会定量分析现实经济现象。 3.计量经济分析软件相对滞后 学习计量经济学必须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因此选用一个好的统计软件对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教学中大多数选用的软件是TSP、SHAZAM等软件,该软件是用DOS命令的方式进行操作的,不利于初学者的学习。目前,国外比较流行的 统计分析软件主要有EVIEWS、STATA等,这些统计软件都采用菜单式操作方式,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使用。 二、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势在必行,这一改革将有助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增强。 首先,积极选用国外最新教材,尽可能与国际一流大学所用教材接轨。目前国外的一流大学所用的教材都非常新,基本涵盖了近几十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这一点是国内一些教材所不能比的。达达莫尔・N・古亚拉提所写的《经济计量学精要》一书堪称计量经济学的经典入门教材,该书既有数学、统计学的知识回顾,又有计量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同时也包含了计量经济学近几十年的最新研究成果。无疑非常适合我国经济类本科生学习。 其次,在教学中要多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计量经济学分为计量经济学方法与计量经济学模型两部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虽然有少量的实践环节,但在上机实验时,学生的实验作业大多是教师所给的或者是书本中的例题与习题,显然不符合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新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做基本练习及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从自己所处的现实经济中寻找问题,收集经济指标的数据资料,自己上机做模型分析,教师在其中主要起观察、引导作用,指出学生所做分析的问题所在,在校正问题的基础上,多挖掘学生所分析内容中闪光的一面,鼓励学生加强实践。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所学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分析现实经济中的问题,原因是当初学习时没能做较多的与现实问题相关的作业。这一教学实践环节的加强,有助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灵活掌握。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应该有相应的较大改革。过去,由于受教学设备条件的制约,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主要以传统的板书介绍为主。现在,随着计算机设备的普及,以及学校多媒体设备的购置,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进行教学,自然就应该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与之相对应。 达达莫尔・N・古亚拉提所写的《经济计量学精要》一书给出了大量宏、微观经济实例,学生可以十分轻松地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并了解到计量经济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另外在教学中,老师也可以结合课程指导对我国的经济现实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 最后,在教学中要多加强教师的培训,尤其是要多加强应用统计软件的培训。目前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大多数选用的软件是TSP、SHAZAN等软件,而国外一些大学早已运用EVIEWS、STATA和MINITAB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教学。一些老师嫌麻烦或对新软件不太懂而不愿意采用这些软件,这将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因此加强教师对统计软件应用的培训就成为非常非常紧迫的事情了。运用这些计量统计软件很容易对达达莫尔・N・古亚拉提所写的《计量经济学精要》一书的大量案例进行检验和验证,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基本流露年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对大量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同时也可以对我国的经济成就进行分析和理解,增强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1] 郭惠英.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1):46-47. [2] 胡朝霞.计量经济学本科教材:问题与改革[J].统计教育,2004(2):30-31. [3] 达达莫尔.N.古亚拉提.张涛等译.计量经济学精要.[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5 猜你喜欢: 1. 关于经济发展的论文 2. 2000字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 3. 浅谈财政专业毕业论文 4. 本科计量经济学论文 5. 有关经济学教学毕业论文范文 6. 统计学教学专业论文范文

我有许多范文 还有我们自己做的论文 需要找我 qq:309735313

  • 索引序列
  • 计量主题论文
  • 计量经济学主题论文
  • 计量经济学论文新颖主题
  • 新时代油气与计量主题论文
  • 大学生计量经济学论文主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