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08

小壮壮长大
首页 > 学术期刊 > 新时代油气与计量主题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成都安美

已采纳

由上节分析可看出,当前我国油气形势使外部环境趋于宽松,内部供求状况偏紧,总体上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但需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必须对我国油气安全予以高度重视。

一、世界各主要国家油气安全战略概述

从四到八章的分析可以看出,世界上各主要工业国家都高度重视能源战略,尤其是制定了本国油气安全战略,归纳如下:

1.加强国内石油勘探开发

保障油气安全的最佳选择是本国的油气消费完全由本国提供,所以美国、俄罗斯等国在油气比较成本允许的范围内,强化国内的油气勘探开发,确保从国内最大限度供应油气。

2.加强国际贸易,实行进口来源多元化

美国、日本、韩国、法国等均采取分散石油进口国的办法,以降低从一国或一地区进口石油的潜在危险。

3.大力开发境外石油天然气资源

为确保油气供应安全,美、日、韩、英等国实施优惠政策或提供经济支持,鼓励本国油气企业购买外国石油公司股份,参与开发,以获得股份油,或直接投资勘探开发境外油气田等。

4.抑制消费,鼓励节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美、日、韩、法、英等国均从本国实际出发,优化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坚持开源和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抑制不合理消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5.积极寻找开发新的替代能源

为了减少对油气的消费,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各国纷纷开展对核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燃料电池等新能源的研究开发。

6.加强区域和国际能源合作,建立世界石油安全体系

美、日、韩、法、英等国积极开展能源外交,稳定并强化与产油国的关系。各国还在一定程度上寻求地区油气需求国的合作,共同防范石油风险,联合起来一致对付能源危机。

7.实施并增加政府战略石油储备

美、日、韩、法、英、加拿大等国际能源组织机构(IEA)成员国,纷纷增加石油战略储备,实施或国家或企业或二者共同储备的方式,并保持相当于90天石油进口的应急储备量。

二、对我国油气安全战略的建议

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专家们的研究意见,现对我国油气安全战略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保障国家安全

石油既是一种蕴含着巨大财富的商品,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它常被某些国家当作武器使用,以威胁或制约他国以达到某种经济的或政治的目的,所以石油关系一个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大局。

人们还记得,一战结束时,石油每桶的价格仅2美元,而且一直保持到1970年。但是到了1973年,因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产油国家同仇敌忾,以石油为武器,削减石油产量,实行石油禁运,使石油价格从每桶5美元涨到40美元,主要石油消费国经济因此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少工厂倒闭,经济陷入衰退之中。此后,西方工业国为应对石油危机带来的影响纷纷做出了能源政策调整,决定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据报道,到1992年的3月底,经合组织(OECD)共有战略石油储备40640万吨,可供消费93天。这一庞大的石油储备大约相当于世界石油消费量的1/6,经合组织消费量的1/4,或进口量的1/2。其中美国储备20170万吨,可消费107天;日本储备8000万吨,可消费111天;瑞典540万吨,可消费107天;法国储备4230万吨,可消费116天。另据报道,上述国家还在增加战略石油储备量,以增加可供使用天数。足见发达国家对石油储备十分重视。

石油战略储备的功能主要有:①应对石油和其他能源供应突然出现中断的风险,保障供给,使国民经济重要部门特别是军队能够正常运作;②应对石油国际市场暴涨的风险,稳定油价,一旦出现石油危机或油价暴涨,政府便将储备石油,向市场抛售,以遏制石油价格的上涨;③应对地区冲突战争及各种政治风险等,在紧急时刻起威胁作用,以减轻和限制石油武器或石油危机的冲击力。

显然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应当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以保证国家安全,宜采用如下措施:

1)必须按照“要储备,先立法”的原则,加快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因为石油储备关系国家安全问题,是政府的职责,是企业和公民的义务;储备油品的种类及数量,战略储备的主体及经费来源,战略储备油品动用机制等,都应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确。

2)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集石油战略储备资金。石油战略储备关系国计民生,政府必须承担起责任。比如美国政府至1999年已为战略石油储备拨款190亿美元,其中160亿美元用于购买原油,其余30亿美元用于设施建设。我国十五规划已明确提出,中国要建立600万~700万吨的石油储备,并争取到2010年全国的石油储备量达到1500万吨。据有关部门披露,实施顺利的话,到2005年,我国石油储备能力将达到800万吨,相当于目前我国全年进口量的1/10,在特殊情况进口石油中断可保障供给36天。尽管离IEA规定的90天保障量有不少差距,但毕竟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其实在国家储备方式中,建议国家通过发行国债等方式筹集资金,以建设国家储备粮和储备粮库的方式来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这样从经济承载力上可行性较大。我国石油消费目前的对外依存度为30%,到2005年将达42%。石油消费总量约为2.6亿~2.7亿吨,需进口石油9600万~1亿吨。按90天储备量计,则需储备2500万吨左右。若按20美元一桶的油价计算,总共需要资金350亿元人民币。配套工程约需262.5亿元人民币,总共约需612.5亿元。按政府为主占70%,企业为辅占30%,用三年时间实现储备90天的目标,每年国家则需约143亿元,是有可能的。三大石油公司三年共筹约184亿元也是能够实现的。国家亦可向其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的方式来解决。

3)战略石油储备应以原油为主。战略石油储备,主要目的是为了国家安全。而原油比其他任何油品及天然气都易于储存和运输。另外我国原油加工能力较强,且大部分在北方,多进口并储备一些原油在国内加工,发挥石油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亦有较好经济效益。

4)战略石油储存方式应多样化,布局应分散。出于安全和经济上的考虑,战略石油储存不易集中而应分散布局,方式多样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引发的破坏和损失。在储备方式上实行实物储备和产地储备相结合。在布局上,可以利用现有油田和石油加工企业的有利区位进行储备。这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既有产业依托,又有城镇聚集效应,方便安全管理,也可大幅降低成本。同时便于石油加工企业必要时有原油加工来源,便于调用和使用。储存方式上,可根据不同情况而定。在山区可建岩洞储存,沙漠可建地下或地面罐池储存,沿海可建浮动式船罐储存。显然分散布局,多样化储存既有利于安全,具有可靠性,同时经济性也好。

2.建立稳定的国内油气供应体系

中国油气供应安全的根本立足点是建立稳定的国内油气供应体系。为此应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增加可采资源拥有量;二是优化能源消费与供应结构;三是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实行全国油气配套供应;四是开源与节流并重。

首先,加大勘探开发投入,增加探明可采资源量。前已述及,当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增加石油勘探开发投资,使本国拥有更多的资源储量。如英国和挪威扩大北海石油勘探规模。美国极力鼓励其石油企业增加石油勘探开发投资,其投资地区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还将大量资本投向诸如加拿大和北海等一些石油前景良好的地区和国家。显然,我国要建立稳定的国内油气供应体系,必须立足于加大自身的石油勘探开发,增加资源拥有量。据国土资源部领导披露,我国石油地质资源总量为1068亿吨,可采石油资源量为135亿~160亿吨,探明可采石油储量为63.95亿立方米。可采天然气资源为10万亿~20万亿立方米,探明可采天然气储量为2.56万亿立方米。目前我国陆上石油探明程度为28%,天然气探明程度为6%,均低于世界石油探明程度的45.6%和天然气探明程度的22.45%。可见,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潜力很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只要制定正确的政策,实行东部挖潜,发展西部,开发海域,海陆并进的方针;坚持综合勘察,综合评价,综合利用的原则;国家投资主要用于开展新一轮全国能源资源大调查和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的深入调查上。在此基础上,国家主要改善投资环境,设立石油和天然气投资基金和风险勘查基金等,多渠道吸引国内外资金勘探开发我国的油气资源。在美国“9·11”事件后,其经济和投资环境逐渐恶化,中东等国家投资逐渐从美国市场撤出,中国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这些国家的“石油美元”,为中国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

其次,优化能源消费与供应结构,大力节约使用石油天然气。我国煤炭资源和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我国能源结构仍是以煤炭为主。问题是应该尽可能减轻煤对大气和环境造成的污染,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将利用燃煤动力尽可能集中,尽可能将其变成电力,并使周围企业可利用其余热废渣,使资源被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以达节能目的。还应大力度推广洁净煤技术,以使能够用煤的企业或设备尽量减少对用油的压力。在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上,由于天然气属洁净能源,可开采年限长于石油,所以凡能用天然气作替代能源的尽可能使用天然气。目前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足3%,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0%。此外,我国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国家正大力兴建水电站,并制定了西电东送战略,这对增加水电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减轻对石油的压力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实行全国油气配套供应。与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一样,我国油气资源分布也不均衡。而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没有能力也没有机制约束他们承担石油短缺引起的风险。这就要发挥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政府应建立规范的市场操作,以产业政策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促进石油市场发展,发挥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协调油气的配套供应,以确保国内油气供给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第四,开发与节约并重。我国石油资源不足,解决石油供需之间的矛盾已不能单纯依靠发展石油生产,而应特别强调节约。多年来我国石油供应紧张,资金短缺,资源有限,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在石油的加工和使用上又存在着极大的浪费,石油消费是粗放型的,经济效益低。近年来,我国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已接近1.0,高于以石油为主要能源的发达国家的数值。1992年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石油消耗尽管已由80年代初的一吨多下降到0.6吨,但仍未摆脱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0%。而一般世界先进国家的能源利用率均在30%~60%以上,差距很大。所以,不能只重视生产发展战略,忽视节约发展战略。要把节约发展战略提高到与生产发展战略并重的高度,来解决我国石油问题。今后10年到20年内,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必须控制在0.5~0.6,石油投入系数应在2000年的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石油0.4639吨的基础上,下降到2010年的0.3559吨,年均节油率20世纪90年代为3.08%,21世纪应为2.67%。

其措施包括:通过立法完善有关节油的法令和规定。抑制油气消费增长;放开石油价格,确立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油价申报制;对用油机具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石油利用效率,降低油耗。加强石油开采,运输及加工的管理,减少损耗;限制不合理烧油;淘汰小炼油厂,实行规模效益经营,提高原油加工利用深度和石油利用经济效益。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节油的重点应放在终端消费上。我国的石油终端消费可分为:公路交通、铁路交通、航空运输、远程运输、渔业、农垦、农机、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十几种,还有三大石油公司自用油消费。这些终端消费应大力提倡节约,更新技术,降低油耗。国家应尽快颁布新的油耗标准和燃油税政策,健全监督检查机制,防止超标新车新设备进入市场。铁路应加快电气化建设,淘汰燃油机车。冶金建材等耗油行业都应尽量采用新技术,使单位产值耗油标准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

3.石油进口应该“多源化”和“多样化”

我国现有剩余探明石油储量相对不足,不宜大规模开采,每年稳定在1.6亿~1.8亿吨之间为宜。因此国内石油供给量与消费量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从国外大量进口油气资源已成定局。目前我国原油主要来自伊朗、沙特、伊拉克、卡塔尔、安哥拉、阿曼、印尼等国家,其中一半来自中东地区且多依靠海运。中东各国虽与我关系较好,但该地区历来为多事之地。为了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保证石油供给安全,油气资源进口应“多源化”和“多样化”。

石油进口“多源化”即在稳定中东地区进口原油的同时,尽量扩大其他可能的石油供应来源。当前应特别重视与俄罗斯在石油进口方面的合作,要成立专门班子,加强攻关,尽快促成俄罗斯—中国石油管线的铺设和运营,使俄罗斯的石油成为与中东石油互为补充的,稳定的石油供应来源。即使在中东地区,也要实行“多源化”,在积极发展与沙特、科威特等国的石油合作关系时,要不失时机地开展与伊朗、伊拉克的石油外交,建立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关系。

石油进口“多样化”即在进口原油的同时,也要多进口成品油。原油进口价格低,可以发挥我国炼油潜能,但也有环境污染问题。应充分利用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大量剩余炼油能力,进口相当的成品油,形成石油安全共享的利益格局。还可以通过购并、参股的方式直接利用周边国家的炼油能力,分享利益,共担风险。(周大地等,2002)

4.优化能源结构,发挥煤炭基础能源作用,开发可再生能源

农业经济时代的能源是地上的柴薪,工业经济时代的能源是地下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这些传统的能源大多是不可再生资源,除越开越少外,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危及人类的生存。因此,应优化能源结构,发挥煤炭基础性能源作用,大力研制开发可再生的替代能源。

首先,应发挥煤炭的主导型能源作用。我国煤炭资源量达5.3万亿吨,探明储量为9800亿吨,目前年产量约11亿~13亿吨,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65%以上。所以,煤炭作为基本能源,将长期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是,煤炭在燃烧中产生的二氧化硫及其粉尘对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所以我们必须解决煤炭的“绿色燃烧”问题,这与“建立世界级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的目标相辅相成。应积极开发“煤变油”技术,“煤变油”就是通过化学加工,改变煤的性状,把固体的煤变成液态石油或化工产品的洁净利用煤炭的技术。国际上已达到工业化生产规模。我国神华集团公司已成立煤炼油公司,预计2005年可实现产品油100万吨,发展下去,可以大大缓解我国石油供应不足的矛盾,同时满足保护环境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出的以煤、煤层甲烷、天然气、缔合气、重油残渣为原料的二甲醚,是一种清洁的柴油发动机燃料(无黑烟),经试验证明燃用二甲醚后可使原柴油发动功率提高10%~15%,热效率提高2%~3%,燃烧噪音降低5~10分贝,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比一般柴油机低60%~70%,是一种极好的柴油替代液体燃料。目前二甲醚技术在我国已受到高度重视,一个投资40亿元、年产量达100万吨的世界规模的最大的二甲醚生产线正在筹划中。推广使用二甲醚技术及其他洁净煤技术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缓解石油供应压力,改善环境起重大作用。

其次,大力开发利用水能。我国水利资源十分丰富,而且是可再生资源。我国水资源理论量为6.79亿千瓦。可开发水能资源为3.95亿千瓦。目前全国平均开发程度仅为19%,而西部开发程度更低,为8%,大大低于世界22%的水平。目前水电在能源总结构中仅为8%。所以我国政府决定并开始实施的“西电东送”工程。其中相当比重为水电。经过“十五”及以后的建设,可望水电在能源总结构中达10%以上。这对缓解油气资源的不足,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加大勘探开发天然气和煤层气资源。天然气和煤层气是清洁能源。我国天然气资源和煤层气资源与石油相比相对丰富。1995年产气180亿立方米,至2002年产气313亿立方米。预计2005年和2015产量将分别达到500亿立方米和1000亿立方米,在能源结构中将上升到10%以上。目前实施的“西气东输”、俄罗斯东输管线的建设,我国东部天然气的开发,印尼液化天然气的进口等,都将是很好的石油替代品,大大缓解石油供应的压力。

第四,开发和利用生物能源也是缓解石油供应压力,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生物能源开发,首先要重视沼气,国外已利用沼气发电,实现废物利用;其次是发酵,如用玉米发酵制酒精,生产配合油等;三是生物柴油。由于生物能源利用的是某些含油分的植物或肥料,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又是废物的再利用,符合循环经济概念和原则,极有利于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利用太阳能。目前,太阳能利用的主要障碍是成本偏高。日本的“阳光计划”指出,当太阳能电力价格降到10日元/千瓦小时的时候,就可以与火电或水电竞争了,以目前发展速度,专家们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可达世界总发电量的20%~30%。我国应加快对太阳能的开发研究,争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到时对缓解我国石油供应压力,优化能源结构该是何等美好的前景。

第六,大力发展利用风能(目前难度也是成本偏高)、潮汐能、地热能等。特别是应加大受控热核聚变研究,使之尽快投入商用,实现真正的“水变油”的梦想。还应发展宇宙空间技术,到其他星球上去寻找新的能源。

5.实行大集团战略,应对突发石油价格波动

我国石油资源剩余可采储量十分有限。从全球资源状况看,现已探明的石油资源基本上被世界上少数跨国石油公司所控制,全球前20家石油公司拥有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138亿吨左右,年产量21亿吨左右,分别占全球的80%和60%。跨国公司也控制着世界1/3的石油和化工总值、2/3的石油化工贸易、70%以上的投资、80%以上的技术开发与转让。在这种格局下,中国的石油企业应该实行大集团战略,积极“走出去”,尽快将自己打造成跨国公司,使我国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拥有越来越多的份额和权益,对石油价格波动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强,使国家石油供应安全保障力也越来越强。

6.注重资源接替,迅速增加产量

目前我国拥有的边际油井8000多口,难以动用的边缘储量几十亿吨。总体来说,边缘储量的石油资源品位低,渗透率低,丰度低。为了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降低生产成本,努力提高探明储量的采收率,提高对低渗透率和低品位原油的利用水平。另一方面,建议国家能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或风险基金的办法,减轻企业因开发边缘储量石油高成本的压力,调动石油企业的勘探开发积极性。据专家估计,开采边缘储量资源,平均每年可增加300万吨的产量,相当于开发了一个中型油田。这对延长一些油田的开发寿命,增加原油产量,保障石油供应安全不失为可行之捷径。

可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必须有足够的油气资源保障。因此,应该加快实施石油战略储备;建立稳定的油气供应体系;“走出去”开发利用国外油气资源;节约使用有限能源,开发可再生替代资源;国家油气企业走出去,融进大的跨国油气公司;开发边缘油气,寻找接替资源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86 评论

反叛的路鲁修

油气储运工程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我整理的油气储运工程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针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旧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专业课程模块化设置的构想,根据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特点将专业课程划分为油品输送和储存技术、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和专业通用技术三大模块,以此为基础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框架。本文内容是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一点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油气储运工程 课程体系 模块化

一、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概况及专业特点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工程流体力学、物理化学、油气储运工程等方面知识,能在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计划部门、交通运输规划与设计部门、油气储运与销售管理部门等从事油气储运工程的规划、勘查设计、施工项目管理和研究、开发等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掌握油气储运工程领域各方面知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油气储运顾名思义就是油和气的储存与运输,从油气储运工程的主要任务可以归纳得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方向可以划分为两大方向,即油品(包括原油和成品油)输送和储存技术、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由于石油产品和天然气其物性参数有其共性又有其各自的特性,因此造成油气储运工程两大专业方向有共通处,又有其各个方向的独立性,两者即独立又有机的结合,这就是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其独有的专业特色。

二、国内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调研

我国的油气储运工程学科是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借鉴前苏联的办学经验而建立起来的[1]。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油气储运业的兴旺发展,对从事油气储运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我国开办油气储运专业的大学已从原来的两所增加到20多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学除了江苏工业学院外,主要还有: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和后勤工程学院。笔者调研了这几所高校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有如下认识:

总体上各高校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架构大体相同,都兼顾了油和气两个方向,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油气集输工程、油库设计与管理、专业英语、储运防腐技术、泵与压缩机、油料学、储运仪表自动化、城市配气、管罐强度设计、油气管道输送、储运焊接和施工等。但由于各高校所处位置和专业定位的不同,其课程设置也有其各自的侧重点。石油大学位于北京和山东,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位于东北地区,主要面向油田和长输管道以研究原油的储存和运输为主,其课程设置偏重于油品的输送和储存技术。西南石油大学位于四川,主要面向气田以研究天然气的储存和运输为主,其课程设置偏重于天然气的输送和储存技术。后勤工程学院位于重庆,主要研究对象是野战油库和管线的工艺和设备问题,其课程设置偏重于军用油品的储存和输送技术。江苏工业学院位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以此为依托,该院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主要以炼厂油品及成品油的储存和运输技术为特色,课程设置也以此为基础。

通过调研以及在学生中的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国内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油品和天然气的课程散乱设置,课程设置繁琐复杂,未突出专业的方向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理清思路,形成清晰、完整的专业链条,找不准专业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2)某些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比如:油气集输中天然气矿场集输、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燃气输配课程中的天然气物性参数、水力计算、常用设备和管材等教学内容都存在重复,油气集输中原油矿场集输和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课程中也存在类似现象。此种重复极大的浪费了学时,降低了教学效率。

(3)无论是油品输送系统还是天然气输送系统都是由矿场集输处理系统、干线输送系统、城市终端配送和储存系统所构成的一个产、供、销一体化的大系统。而现行的课程设置却是人为的将整个油气储运大系统分割成前述的三个子系统分别进行讲授,使学生无法形成大系统的工程概念,也无法了解各个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这是同系统论和大工程观的教学理念相悖的。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力发展天然气工业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未来的'全国天然气总体布局中,30%多的工程涉及江苏省。天然气利用在江苏省及其全国的大力发展,必将需要大量的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的专门人才,因此加强油气储运工程学科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的研究是储运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江苏工业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为了在坚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针对储运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储运学科发展的大趋势,有必要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作出改革和创新,因此我们在此方面做了以下探讨。

三、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模块化设置构想

在坚持原有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主要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设置,按专业方向将专业课程划分为油品输送和储存技术、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和专业通用技术三大模块。主要构想如下:

1、专业通用技术模块

该模块课程设置主要为油品和天然气两个专业方向都需要的通用技术课程,以储运防腐技术、储运仪表与控制工程、储运焊接与施工、油气计量技术、油气储运实验技术、油罐与管道强度设计为主要必修课程。

随着石油天然气工业和油气储运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理论应用于油气储运系统,油气储运学科的理论内涵和外延越越来越多的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和渗透。例如随着SCADA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现实技术、智能管道机器人等尖端技术在油气储运工程上的应用,使得油气管道输送系统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从事油气管道设计和管理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自动化、计算机、智能机械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相应知识;同时,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对油气资源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国际油气营销市场的行情将会愈加变化莫测,各国都在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油气储运系统来预防国际油价、天然气价格波动给本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油气工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建成一套调度灵活的国内油气储运系统和数条与国际油气市场接轨的跨国油气输送干线的发展步伐必然加快。这一发展动向不仅会给包括油气储运业在内的相关产业带来一次很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给油气储运学科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即如何规划好这样一个庞大的全国油气储运系统以及如何解决好调度管理、营销决策等方面的技术难题[2]。这就需要我们的油气储运技术人才具有一定的技术经济、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此外,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环保型社会,因此油气管道输送系统的节能环保技

术也将是本学科重点研究的方向。随着油气管道完整性,可靠性管理技术的应用,对油气输送系统进行完整性管理是油气管道系统的发展趋势,将大大提高油气输送和储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也需要油气储运技术人员具备安全工程、可靠性、节能环保的相应知识。为了适应储运学科的发展趋势并遵循“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能力强、复合型、重德育”型的人才指导思想,专业通用技术模块应注意以下三个方向的学科交叉和扩展。

(1)与自动化和计算机学科的交叉:在该方向拟开设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仪表和虚拟技术、GIS技术及应用、SCADA技术、智能清管技术等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等新技术的运用能力。

(2)同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学科的交叉:在该方向拟开设石油工业技术经济学、油气营销、石油法规与国际石油等选修课程,增强学生工程经济方面的知识水平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的应对意识和能力

(3)同节能环保,安全,可靠性方面的交叉:在该方向拟开设油气管道节能工艺技术、油气管道安全工程、油气管道风险评价与完整性管理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安全、环保、节能管理和设计的能力,以满足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人才需要。

通过这一系列课程的设置,在专业通用技术模块中将构成以必修课程为主,三个交叉子模块为辅的完整结构。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应交叉子模块中的选修课程,以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体现“厚基础”的指导思想。

2、油品输送和储存技术模块

在该模块中以油品输送和储存这一大系统为主链条,以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油田集输工程、油库设计与管理为核心课程,构建完整统一的油品输送和储存技术课程群。在该模块中,为坚持江苏工业学院油气储运学科以炼厂油品及成品油的储存和运输技术为特色,继续开设炼厂管线设计、液化气站与加油站设计、油气回收与环保技术等选修课程,以适应炼化和销售企业的用人需要。

3、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模块

(1)在该模块中以天然气输送和储存这一大系统为主链条,以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气田集输工程、燃气输配为核心课程,构建完整统一的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课程群。并根据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的新发展和新动向,开设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管道减阻内涂技术、液化天然气技术、地下储气库设计与管理、CNG加气站设计与管理等选修课程。

(2)按照天然气从产出到用户需经过矿场集输处理系统、干线输送系统、城市终端配送和储存系统这样一个完整、连续并相互影响的工艺流程,将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气田集输工程、燃气输配三门课程整合成天然气管路输送一门课程,避免以前三门课程中部分内容的重复,并从大系统观的角度来加以讲授,使学生既了解三个子系统的区别,又了解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性,形成大工程观的概念。

(3)为适应天然气工业和天然气管道运输业的大发展,我们需适当加大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课程模块的建设,除了完善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的理论课程结构外,还需在实验、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实习三个方面加以建设。

①实验建设:在江苏工业学院原有油气储运省重点技术实验室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建设燃气储运实验平台和储运安全与防护系统,打造由燃气储运实验平台、油品储运实验平台和储运安全与防护系统三大平台为主体的江、浙、沪地区乃至国内先进的油气储运综合工程实验中心。逐步开设天然气输送、燃气物性测试、天然气水合物机理研究等相关实验,形成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理论讲授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建设:江苏工业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原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都偏重于油品输送和储存方向,天然气方向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较为薄弱,因此在天然气管路输送大课程的基础上,拟增设天然气集输、干线输气管道、城市燃气输配三个方向的课程设计题目,学生可任选一个方向进行课程设计。对于毕业设计,应增加天然气方向的毕业设计选题,为学生提供与工程实际结合,技术先进、难度适中的天然气方向的课题,使毕业设计选题更加多样化,体现专业方向和特色。

③实习基地建设:针对原有的实习基地主要以让学生了解炼油厂生产工艺流程、炼厂油品装卸工艺流程、油库工艺流程,炼厂和油库常用设备为主,实习基地类型较单一,缺少较大型的天然气输配技术实习基地的现状,我们需紧抓西气东输管网在长江三角洲大力发展的大好机遇和“十五规划”中的五大储气库之一——东南储气库将建在江苏工业学院所在地—常州金坛这一良好条件,积极联系和沟通相关企业,力争西气东输常州分输站、金坛储气库,西气东输管线上海终控中心等单位能成为本专业的实习基地,以完善本专业的实习基地类型,加强学生对天然气输送和储存工艺的实践认知。

本文的内容只是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一点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对油气储运工程学科建设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严大凡。油气储运专业回顾与展望[J]。油气储运,2003,22(9):1—3

[2]姚安林。我国油气储运学科的发展机遇[J]。油气储运,1999,18(2):6—10

[3]张光明,汪崎生。石油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3(1):33—36

油气储运工程就业方向分析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是研究油气和城市燃气储存、运输及管理的一门交叉性高新技术学科,是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主干专业。

1、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研究方向

该专业所包含的研究方向有:01油气长距离管输技术02多相管流及油气田集输技术03油气储运与城市输配系统工程04油气储存与液化天然气技术05油气储运安全工程。

2、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备油气集输、油气管输、油气储存、油气储运工程施工与管理、城市配气等方面知识,获得油气储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宽广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较系统深入的油气储运工程技术知识,了解国际上有关领域的新动态,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具备独立开展专业技术工作和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具有继续学习、创新和提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撰写专业论文,具有较好的听说能力。

3、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油气田企业、油气管道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单位、石油化工企业、石油销售企业、城市燃气公司、建筑公司、部队和民航的油料公司、设计院以及国家物资储备部门等领域从事工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监督与管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以及油气储运设备运营等方面的技术管理、研究开发等工作。

310 评论

相信自己我能

是我们的作业吗 。。

195 评论

wangwei8689

这种综述性的论文不适合在这里交流,况且级别不够,知识储备不够,做人的格局没到那个份儿上,写出来的也是———,仅是个人观点,不知道你干什么用的,应付了事的话,好办,上知网上下载,要多少有多少

139 评论

相关问答

  • 新时代的我与中国主题论文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这歌声,是新中国__年的苦难辉煌;这歌声,从你的人民心底里流淌出来;这歌声,诠释着新时代的幸福奋斗观。关于壮丽奋斗

    易叉叉叨叨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新时代油气与计量主题论文

    由上节分析可看出,当前我国油气形势使外部环境趋于宽松,内部供求状况偏紧,总体上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但需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必须对我国油气安全予以高度重视。 一、

    小壮壮长大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以新时代为主题的时政论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2年我们的新时代主题 作文 ,希望大家喜欢!

    长平公主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新时代主题思修论文

    就一般意义而言,爱国主义和自由主义属于两种不同价值观,爱国主义强调付出,自由主义则强调对个体权利的维护。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爱国主义的思修论文3000字,希

    开心准新娘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新时代与爱国主义主题的论文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就是发自内心地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尊严,自觉融入到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当中。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坚持和弘扬

    心菲殿下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