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研究蚯蚓的科技小论文

研究蚯蚓的科技小论文

发布时间:

研究蚯蚓的科技小论文

湖北环毛蚓蚯蚓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lida)寡毛纲(Oligochaeta)陆生动物,1,800余种,尤指正蚓属(Lumbricus)的种。在美国有17个本地种及13个从欧洲引进的种,其中陆正蚓(L.terrestris)最为常见。亦称钓鱼虫(angleworm)。蚯蚓几乎见世界各地所有湿度合适并含足够有机物质的土壤。一种澳大利亚蚯蚓可长达3.3公尺(约11呎)。陆正蚓(Lumbricusterrestris)JohnMarkham是无脊椎动物。陆正蚓长约25公分(10吋),浅红褐色,之所以带浅红色,是因为血中含血红素。某些蚯蚓(如原产英国的浅黄绿并唇蚓〔Allolobophorachlorotica〕)为绿色。0蚯蚓的躯体分为多数体节(陆正蚓多达150节)。某些内脏器官(如排泄器官)见於每一体节。第32~37节稍粗,无节间沟,色稍浅,在生殖季节能分泌黏稠物质,形成蚓茧,包裹排出的卵。蚯蚓躯体前後两端渐细,尾端稍钝。蚯蚓无视觉及听觉器官,但能感受光线及震动。以土壤中腐烂的生物体为食,进食同时吞下大量土壤、沙及微小的石屑。据估计,蚯蚓每日的进食量及排遗量与其体重相等。0蚯蚓为雌雄同体但需行异体受精。交配时两条蚯蚓互抱,并分泌黏液使双方的腹面黏住,各排出精子输入对方受精囊内。交配後两个个体分开,形成蚓茧,蚯蚓自蚓茧向後退出,它的身体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的,属于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以腐败有机物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摄食植物的茎叶等碎片。蚯茧前移至第14体节时成熟的卵落入,经过第9~10体节时,受精囊内来自对方的精子逸出,使蚓茧中的卵受精。交配後24小时,蚓茧从蚯蚓的头端脱出,留在土壤中。通常於2~4周後形似成体後微小的幼体自蚓茧钻出。60~90天后性成熟,约一年後发育完成。0蚯蚓一般留在土壤表层,但於气候干旱时或冬季可钻入2公尺(7呎)深处。有一个亚洲种於暴雨後能爬树以防淹溺。蚯蚓为多种鸟兽的食物,又间接为人类提供食物,疏松土壤利於通气和排水,将有机物质拖入所挖洞穴使加速分解,从而增加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蚯蚓又可作为鱼饵,故俗称钓鱼虫。

许多动物有了视觉才能看清世界,那么蚯蚓有没有视觉呢?在我的记忆中,好像从没看见过蚯蚓的眼睛. 我们都知道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体细长,在潮湿、疏松的土壤里,穿行自如,但是它是怎样观察周围的动静的呢?于是我从地里挖出一条蚯蚓来观察。把它放在地上,只见蚯蚓利用身体伸缩前进。我用肉眼观察,看不见它的眼睛。于是,我拿来放大镜观察,也没有发现它的眼睛。咦?难道蚯蚓真的没有眼睛吗?我在蚯蚓前进的路上放了一块砖,当蚯蚓的皮肤快要接触到砖时,它立即转向避开。我又把蚯蚓放在光线强弱不同的地方,结果蚯蚓向弱光处爬行。蚯蚓没有眼睛,为什么能避开障碍物,还能区分光线强弱呢?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我查阅了许多资料,终于在《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上找到了答案:书中写道:“近代动物学家的研究证明,蚯蚓由于长期生活在地下,而且见不到一点光线,它的眼睛渐渐退化了。那凸起在它头部前面的,是它的嘴巴,叫做口前叶,没有视觉作用,仅仅是用来索取食物和挖土钻洞的。但蚯蚓的前端却有非常灵敏的嗅觉器官,蚯蚓就是利用嗅觉器官来辨别方向探路的。蚯蚓的身体除腹面外,其他各部分都分布着感觉光的器官,能够辨别光的强弱。”通过研究蚯蚓,我还知道了:蚯蚓没有眼睛和耳朵,但它的身体对于震动非常敏感。一条蚯蚓如果失去了身体的一部分,它具有再生这部分的能力,新的节将生长在身体的前后两端。实验证明:蚯蚓确实是用触觉器官代替了眼睛的功能,而且对光线的强弱很敏感,遇到强光就会本能地躲避,这能让它完全适应土壤生活。

蚯蚓研究论文

一、 蚯蚓的生活习性 1、 喜温:15℃-25℃为最佳温度,为了创造最佳温度,冬季扣塑料大棚或盖塑料布, 夏季盖稻草,多洒水降温,0℃-5℃冬眠,0℃以下冻死,40℃以上死亡,32℃以上停止生长,北京地区10月25日扣棚,盖塑料布,第二年4月10日揭掉,这样蚯蚓生长到12月20日,以后至第二年2月10日,基本上处于休眠,从2月气,防止因温度过高,蚯蚓逃亡,注意及时揭开10日以后,逐渐转入最佳温度,这时要特别注意高温天塑料布。这时最辛苦,白天把塑料布四周揭开,早晚及时盖好,并要及时浇水保湿,这样从3月到6月10日是蚯蚓生长的春季产卵高峰期,高温期,要防暑降温,最好每天浇一次水,8月206月10日至8月20日是夏季日以后至逐渐进入休眠。9月末,是蚯蚓第二次产卵高峰期。 2、喜湿、怕干:蚯蚓体内含水量80%左右,要求饵料含水量60%-80%(以用手握料, 指缝滴水为准),所以要求养殖床含水量在60%以上,这样每天或隔1-2天,必须浇一次水,水不要太大,但要浇透和下层料接上,浇水时间为冬季中午浇,夏季晚上浇,春秋季节可白天浇。 3、喜暗、怕光:蚯蚓昼伏夜出,在月光下可见活动觅食,养殖床要盖稻草,保持湿润、 遮光。 4、喜空气、喜静,疏松饵料有利蚯蚓生长,我们多年经验是投料前将床翻支一遍(大 约20公分厚)增加透气。这一点很重要,多年来,我们发现床土底层,蚯蚓数量很少,但饵料还是有的,主要就是缺少空气,这样对蚯蚓生长不利。 二、 养殖方法 1、养殖品种: 赤子爱胜蚓,从日本引入的"大平二号"特点是繁殖率高,年增殖200倍以上,定居性好,耐热抗寒,适于一年四季生产,蚓体、蚓粪产量高。 2、 养殖方式: 建场十年,我们一直坚持露天堆肥养殖,我认为,此法低成本,是大规模 生产蚯蚓产品的最佳方法,不须任何投资设备,利用一切空闲地,只要把未经发酵的牛粪、马粪、猪粪做成高15-20厘米,宽1-1.5米,长度不限,放入蚓种,盖好稻草,遮光保湿,就可养殖。我们从几平方米开始饲养,一直到现在,二百多亩地扩繁都用此法,其优点是操作方便,省去了堆制发酵一系列工作,饵料保持养分不受损失,提高了蚯蚓生长速度,易于在农村推广应用。此法也有其缺点:一旦饵料发热,蚯蚓死不见尸,夏季连雨天及暴雨过后,床内不透气,有外逃现象。避免方法是让每个养殖床都有新饵料。饵料搞堆块状,为蚯蚓创造良好自下而上条件。此种方法的关键是要使饵料保持含水量在60-70%,不可过干过湿,否则饵料就会发热造成死亡。 三、 繁殖和生长 1、 产茧量:大平二号蚯蚓每条年产茧在56-58个之间,其中春季占40%,夏季25%,秋季 27%,冬季8%。 2、 孵化率:一个蚓茧平均孵出幼蚓5-8条,最多12条,但是发育完全的幼蚓一般只有3-4条。不同温度孵化所需时间,孵化率不同。 温度 湿度% 15 20 25 30 30 50 70 90 孵化率(%) 89.3 95.6 80 57 11.7 84.6 89 38 孵化期(天) 40 25 20 16 幼蚓生长(天) 90 68 55 40 成蚓(天) 120 90 70 55 3、 生长期:期幼蚓体重增加缓慢,进入毓期后,增长也缓慢,只有在性成熟期前后一个 月内,蚯蚓生长最快。此时采取可获取高产。 另外,蚯蚓生长速度与饵料状态有密切关系。尽管饵料相同,由于其碎细度不同,幼蚓的生长速度可相差1.5倍,所以要保持饵料碎细状态,避免饵料有大小团块(如出现团块,可用水浇湿捣碎),保证蚯蚓快速生长。 4、养殖密度:种蚯蚓数量,应控制在每平方米1万条以内,生产蚓群每平方米3公斤(2-3.1万条),前期幼蚓3万条/平方米,后期下降到2万条。 5、产量:每平方米产量可达10公斤/年,一般在6-8公斤,(因北方每年生产期只有8-10个月)饵料每消耗25-30公斤,可产1公斤鲜蚓,并可获得70%蚓粪,我们多年经验是5方牛粪产一吨蚓粪,鲜蚓50公斤 四、饲养管理 1、 饵料的投喂:及时喂给蚯蚓充足的饵料,是保证蚯蚓快速生长的重要措施。将饵料采用 堆块上投法,厚度为10厘米,不要将床面盖满,不求平整,以便分离蚯蚓。 2、 蚯蚓养殖温度:最佳温度在15-25℃。冬季采用加厚养殖床到40-50厘米,饵料上盖稻 草,再加塑料布,保温、保湿,夏季力争每天浇一次水降温。分期饲养:可分成种子群、繁殖群、生产群,薄饲勤翻,每月给料2次,上料前先翻床,每次给料厚度为10厘米,始终保持饵料新鲜透气,适时采收:夏季每月采收一次,春、秋季节每1.5月采收一次,采收后及时补料。 轮换更新:种蚓要每年更新一次,养殖床每年换一次,以保蚓群的旺盛,防止蚯蚓因自然发展而造成种群衰退 3、 饵料:最好是牛粪、猪粪、马粪、羊粪、兔粪,猪、羊、兔粪加秸杆、稻草。 五、 蚯蚓的采收 最佳方法是自然光照采集法。在养殖床发现蚯蚓,密度达到2-3万条/平方米,80%个 体达到0.3克以上,是最佳采收时间。采收时,提取前24小时前浇足水,不可过干过湿,然后将养殖床上面10厘米饵料的70%集中在水泥地面或塑料布上,利用蚯蚓怕光的特点,逐层扒开,将饵料扒净,最后,使蚯蚓集中在底层,达到收集目的。 在

虽然我的可能太长,但是你可以简便一些省略一些蚯蚓也称“地龙”、“曲蟮”。我们常见的蚯蚓是环毛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身体柔软,长而圆,由多个体节组成,体表富有粘液。体节上生有刚毛,蚯蚓就是靠刚毛钉住地面以及体壁肌肉的舒缩,身体波浪式的向前蠕动... 探索蚯蚓的秘密 周艳 我们首先去采集蚯蚓。老师把我们分成两组,一组在干燥无腐殖质的土壤中挖。一组在阴湿腐殖质多的肥沃土壤中挖。结果第一组没有采集到蚯蚓,第二组采集到了蚯蚓。这是为什么呢?老师笑而不答,让我们自己动手去探索。我们在老师的辅导下,对蚯蚓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进行了研究。 蚯蚓的生活习性 我们在一个长方形的瓷盘的两端分别放上了一堆干燥的泥土和一堆湿润的泥土,然后取一条蚯蚓放在两堆土之间。一会儿,蚯蚓爬向并钻入湿润的泥土里。 我们又在瓷盘的两端分别放上干燥的细纱和食盐,取一条蚯蚓放在中间,结果发现蚯蚓在中间爬来爬去,既不愿爬向食盐,也不敢到干燥的细沙中去安家。 为了进一步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我们还做了两个实验。一个是在瓷盘底铺上一层湿纸,将一个无盖的小黑纸盒反扣在瓷盘的一头,把蚯蚓放在另一头,用一强光灯照射蚯蚓,结果蚯蚓爬到了黑纸盒里。另一个是在上述铺有湿纸的瓷盘两端,分别放上盛有开水和冰棒的烧杯,把蚯蚓放在瓷盘中间,结果发现蚯蚓爬向装有开水的烧杯,但它并没有接近杯子,只在杯子周围爬动。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蚯蚓对环境有一事实上的选择能力,对环境感觉灵敏,它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也弄清了第一组为什么没有采到蚯蚓的原因。 蚯蚓的呼吸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用滤纸把一条蚯蚓卷起,吸干蚯蚓皮肤上的水分,然后将滤纸展开,发现蚯蚓全身痉挛。我们马上用清水滴在它的皮肤上,让它的体表完全湿润,蚯蚓恢复了常态。 我们又把蚯蚓放在研碎的干土粉末上滚动一圈,使其皮肤略为干燥,蚯蚓也发生了痉挛,滴水使它的皮肤湿润,痉挛消失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翻找了资料后发现,原来蚯蚓体内没有呼吸器官,是靠皮肤接触水来完成气体交换的。 蚯蚓的运动 我们把蚯蚓放在一张白纸上,仔细观察蚯蚓的运动,只见它的身体时而变得细长,时而变得短粗,呈波浪式向前蠕动。我们用耳朵贴近蚯蚓,仔细去听,还能听到沙沙声。然后,我们把蚯蚓放在玻璃片上,发现蚯蚓一动也不动,赶它也不走。在玻璃上铺一张白纸,它又能爬行了。这是为什么呢?老师叫我们拿放大镜观察一下,结果发现蚯蚓体表有许多毛。 我们终于知道了蚯蚓不能在光滑的玻璃上爬动的原因,原来蚯蚓是依靠环肌和纵肌的交替伸缩,以及体表刚毛的配合行动的。当蚯蚓前进时,身体后部的刚毛钉入土里,使后部不能移动,这时环肌收缩纵肌舒张,身体就向前伸长;接着身体前部的刚毛钉入土里,使前部不能移动,这时,纵肌收缩,环肌舒张,后部身体就向前缩短。像这样一伸一缩,蚯蚓就前进了 你也可以去下面这个网站上看看~~~ 有好多好多有关蚯蚓的介绍和内容 下面是养殖技术: 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蚯蚓蛋白粉的研究论文

蚯蚓粉是:新鲜的蚯蚓经长时间的风干或烘干之后粉碎即成。蚯蚓粉之中的蛋白质含量高达70%,与进口鱼粉相当,其中精氨酸含量比鱼粉高2~3倍,同时也是牛肝的7倍,而且还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以及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一般情况下,每6千克鲜蚯蚓可加工成1千克蚯蚓粉,其原料干蚯蚓市场参考价格为每千克35元左右。

现在人们吃的蛋白质粉都是用蚯蚓做的

1、蚯蚓的生活习性蚯蚓是喜温、喜湿、喜安静、怕光、怕盐、怕单宁味的夜行性环节动物。白天栖息在潮湿、 通气性能良好的土壤中。栖息深度一般为10~20厘米, 夜晚出来活动觅食。它以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 作物秸秆、禽畜粪、瓜果皮,造纸厂、 酿酒厂或面粉厂的废渣以及居民点的生活垃圾为食。特别喜欢吃甜食, 比如腐烂的水果,亦爱吃酸料,但不爱吃苦料和有单宁味的料, 盐料对它有毒害作用。蚯蚓是好气性的低等动物。 对周围环境反应十分敏感,适于生活在15度~25度,湿度在60%~70%,酸碱度PH值为6.5~7.5的疏松土壤中,条件不适时,就会爬出逃走。蚯蚓是喜温、喜湿、喜安静、怕光、怕盐、怕单宁味的夜行性环节动物。白天栖息在潮湿、 通气性能良好的土壤中。栖息深度一般为10~20厘米, 夜晚出来活动觅食。它以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 作物秸秆、禽畜粪、瓜果皮,造纸厂、 酿酒厂或面粉厂的废渣以及居民点的生活垃圾为食。特别喜欢吃甜食, 比如腐烂的水果,亦爱吃酸料,但不爱吃苦料和有单宁味的料, 盐料对它有毒害作用。蚯蚓是好气性的低等动物。 对周围环境反应十分敏感,适于生活在15℃~25℃,湿度在60%~70%,酸碱度PH值为6.5~7.5的疏松土壤中,条件不适时,就会爬出逃走。 蚯蚓是耕耘土壤的“大力士”,通过它的活动, 使土壤疏松,团粒结构增强,从而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蚯蚓食性很广,许多污染环境的有机物质, 都可作为它的食料,故用它来处理有机废物,净化环境, 蚯蚓还具有繁殖率高,蛋白质含量丰富的特点, 所以养殖蚯蚓也是解决动物蛋白饲料的一条有效途径。此外, 蚯蚓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解热、镇痉、平喘、降压、 利尿和通经络的功能。 蚯蚓分为陆生与水生的种类。其中水生的种类,便是一般俗称红虫的丝蚯蚓。蚯蚓 是环节动物,身体呈环状分节,一般而言,蚯蚓的分节多在80节以上。外观上除了分节之外,成熟的蚯蚓在靠近头部的地方,有体节会愈合成环带。以环毛蚓为例,环带上有雌孔,是蚯蚓排出卵子的地方。在环带的后方则有两个雄孔,是蚯蚓排出精子的地方;雄孔四周常有乳头状突起,称为乳突,雄孔与乳突是分辨蚯蚓种类的重要依据。然而,大多数的蚯蚓仅由外观是无法判定其种类的,需要解剖,以其内部构造如受精囊、摄护腺及肠盲囊等的数量、大小、形状与位置来鉴定其种类蚯蚓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它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与植物的嫩茎叶为食,在进食大量的土壤后排出的土壤称为粪土,常堆积于地表洞口或洞穴中;当蚯蚓数量多、活动频繁时,土壤因被翻动而松弛,有利于植物生长。蚯蚓也是一些哺乳类(如鼬獾)、鸟类(如鸡、鸭)、青蛙、蛇(如青蛇)或鱼虾蟹类的重要食物来源。 蚯蚓住在哪里?湿的泥土里。也不能在太湿的泥土里,水太多了它也不喜欢。:“菜园里”、“田里”、“垃圾堆里”……)有关蚯蚓有趣的事蚯蚓能用来钓鱼。还可以用来喂鸡、鸭、鹅。蚯蚓还是一种营养很丰富的小动物,现在许多人还专门养蚯蚓作为鱼、鸭的饲料,国外还有专门制造蚯蚓食品的公司呢!蚯蚓弄断了,它还会活,它会长出身体变成两蚯蚓。蚯蚓没有脚.蚯蚓是靠它的身体爬的。爬的时候先把前面伸出,后面缩回来,接着再前面伸出,后面缩回来,就这样往前爬。蚯蚓爬的时候,身体一会儿很粗很短,一会儿又细又长。蚯蚓有两个头,它两头都能向前爬。蚯蚓怕光。蚯蚓身上有粘粘的粘液。蚯蚓的身体软..蚯蚓没有眼睛。在大自然中,蚯吲在湿的泥土里除了要喝水,还要吃东西,

可以钓鱼的鱼料,也可做饲料里的催肥剂,而且效里还没理想

有关蚯蚓的本科毕业论文

老李,你也学会作弊了。

蚯蚓的自然生活习性与规律 一) 蚯蚓对穴居生活的适宜 蚯蚓由于长期生活在土壤的洞穴里, 在它的身体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等方面必然会对生活环境产生一定的适应,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首先,头部因穴居生活而退化,虽然在身体的前端有肉质突起的口前叶, 在口前叶膨胀时能摄取食物,当它缩细变尖时又能挤压泥土和挖掘洞穴,但因终年在地下生活,并不依靠视觉来寻觅食物,所以在口前叶上不具有视觉功能的眼睛而只有能感受光线强弱或具有视觉的一些细胞。 蚯蚓的运动器官是刚毛,也就是说它是依靠刚毛来活动的。利用刚毛,它能把身体支撑在洞穴里,或在地面上蜿蜒前进或后退。 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的体节组成的,在每个体节与体节之间的背中央有一个小孔,叫背孔。这个小孔和身体里边相通,所以它的体腔液可以从这个小孔里射出来,利用这种液体湿润身体,以增加它在土穴中的滑润, 减少与粗糙砂土颗粒的摩擦,并防止体表的干燥。此外,体表的湿润还与蚯蚓的呼吸密切相关, 因为它没有特殊的呼吸器官, 主要是通过湿润的表皮来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的。 蚯蚓的感觉器官也因为穴居生活而不发达, 只有在皮肤上能感受触觉的小突起,在口腔内能辨别食物的感觉细胞,以及主要分布在身体前端和背面的感光细胞,这种感光细胞仅能用来辨别光线的强弱,并无视觉的功能。 吃的是泥土里的有机物质选用适当的养殖方法 养殖蚯蚓的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三种, 即简易养殖法、田间养殖法和工厂化养殖法。 1.简易养殖法。 这种方法包括箱养、坑养、 池养、棚养、温床养殖等,其具体做法就是在容器、 坑或池中分层加入饲料和肥土,料土相同,然后投放种蚯蚓,在养殖过程中,加强饲养管理。 这种方法适用于农民和城镇居民,利用房前、屋后、庭院空地以及旧容器、 砖池、育苗温床等,来生产动物性蛋白质废饲料, 加工有机肥料,处理生活垃圾。其优点是就地取材、 投资少、设备简单、管理方法简便, 并可利用业余或辅助劳力,充分利用有机废物。 蚯蚓比较喜欢在土里转来转去的

爷爷经常去泥地里挖蚯蚓钓鱼,有时不小心把蚯蚓铲断了,那断了的蚯蚓了忍痛钻进了泥里。我产生了好奇,蚯蚓一分为二能成活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做了一个小实验。首先,我找来了一个小杯子、一把铲子出去挖土。土挖好后,我反复检查了多遍看是否有蚯蚓。检查完毕,没有发现一条蚯蚓。便把那“净土”装入瓶中,将一条被我一分为二的蚯蚓放进去,等待奇迹的发生。一个星期以后,我将那瓶土倒了出来用木棒找,惊奇地发现两条蚯蚓都活了下来,真是奇迹!蚯蚓拿来的这种再生的本领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找来了《十万个为什么》,上面解释说:当蚯蚓被切断后,它断面上的肌肉组织马上加强收缩,一部分肌肉细胞便迅速自己溶解,形成新的细胞团。这时,血液中的白细胞同时聚集在切面上,形成特殊的栓塞,使伤口迅速闭合。它的中胚层细胞具有较强的分化能力,当整个身体出现创口时,原来位于体腔中膈里的尚未分化的原性细胞,迅速迁透到切面上来与自己溶解的肌肉细胞一起在切面上形成结状的凸起(再生芽)。与此同时,身体里的消化道、神经系统、血管等组织的细胞,通过大量的有丝分裂,迅速地向再生芽里生长。就这样,随着细胞的不断增生,缺少头的那一截的切面上,会长出一条尾来,一条蚯蚓就变成了两条完整的蚯蚓。原文标题:科学小论文:把蚯蚓一分为二能成活吗[小学教育吧]原文网址:

关于蚯蚓蛋白粉的研究论文题目

湖北环毛蚓蚯蚓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lida)寡毛纲(Oligochaeta)陆生动物,1,800余种,尤指正蚓属(Lumbricus)的种。在美国有17个本地种及13个从欧洲引进的种,其中陆正蚓(L.terrestris)最为常见。亦称钓鱼虫(angleworm)。蚯蚓几乎见世界各地所有湿度合适并含足够有机物质的土壤。一种澳大利亚蚯蚓可长达3.3公尺(约11呎)。陆正蚓(Lumbricusterrestris)JohnMarkham是无脊椎动物。陆正蚓长约25公分(10吋),浅红褐色,之所以带浅红色,是因为血中含血红素。某些蚯蚓(如原产英国的浅黄绿并唇蚓〔Allolobophorachlorotica〕)为绿色。 蚯蚓的躯体分为多数体节(陆正蚓多达150节)。某些内脏器官(如排泄器官)见於每一体节。第32~37节稍粗,无节间沟,色稍浅,在生殖季节能分泌黏稠物质,形成蚓茧,包裹排出的卵。蚯蚓躯体前後两端渐细,尾端稍钝。蚯蚓无视觉及听觉器官,但能感受光线及震动。以土壤中腐烂的生物体为食,进食同时吞下大量土壤、沙及微小的石屑。据估计,蚯蚓每日的进食量及排遗量与其体重相等。 蚯蚓为雌雄同体但需行异体受精。交配时两条蚯蚓互抱,并分泌黏液使双方的腹面黏住,各排出精子输入对方受精囊内。交配後两个个体分开,形成蚓茧,蚯蚓自蚓茧向後退出,茧前移至第14体节时成熟的卵落入,经过第9~10体节时,受精囊内来自对方的精子逸出,使蚓茧中的卵受精。交配後24小时,蚓茧从蚯蚓的头端脱出,留在土壤中。通常於2~4周後形似成体後微小的幼体自蚓茧钻出。60~90天后性成熟,约一年後发育完成。 蚯蚓一般留在土壤表层,但於气候干旱时或冬季可钻入2公尺(7呎)深处。有一个亚洲种於暴雨後能爬树以防淹溺。蚯蚓为多种鸟兽的食物,又间接为人类提供食物,疏松土壤利於通气和排水,将有机物质拖入所挖洞穴使加速分解,从而增加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蚯蚓又可作为鱼饵,故俗称钓鱼虫。编辑本段分类和所处地区单向蚓亚目(Haplotaxina) 单向蚓科(Haplotaxidae):东亚 链胃蚓亚目(Moniligastrina) 链胃蚓科(Moniligastridae):东亚 正蚓亚目(Lumbricina) 正蚓科(Lumbricidae):北半球温带地区、温哥华岛、加拿大、日本、欧亚大陆 寒?蚓科(Ocnerodrilidae):中美洲、南美洲、非洲 棘蚓科(Acanthodrilidae):非洲、北美洲东南部和内陆地区、中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八毛蚓科(Octochaetidae):中美洲、南美洲、西部非洲、印度和新西兰、澳大利亚。 巨蚓科(Megascolecidae):东南亚、大洋洲、北美洲西北部 舌文蚓科(Glossoscolecidae):中美洲、南美洲北部 真蚓科(Eudrilidae):非洲热带地区 异尾蚓科(Alluroididae) Hormogastridae:欧洲 Sparganophilidae:北美洲 Exxidae:中美洲、加勒比地区 综族蚓科(Syngenodrilidae) Almidae:非洲、南美洲编辑本段外形特征蚯蚓生活示意图体长约60mm-120mm,体重约0.7-4克。最大的有1.5kg。生活在潮湿、疏松和肥沃的土壤中,身体呈圆筒形,褐色稍淡,约由100多个体节组成。前段稍尖,后端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腹面颜色较浅,大多数体节中间有刚毛,在蚯蚓爬行时起固定支撑作用。在11节体节后,各节背部背线处有背孔,有利于呼吸,保持身体湿润。 蚯蚓是通过肌肉收缩向前移动的,具有避强光,趋弱光的特点。 蚯蚓体呈圆柱状,细长,各体节相似,节与节之间为节间沟(intersegmental furrow)。 头部不明显,由围口节(peristomium)及其前的口前叶(prostomium)组成。口前叶膨胀时,可伸缩蠕动,有掘土、撮食、触觉等功能。 围口节为第1体节,口位其腹侧,口前叶下方。肛门在体尾端,呈直裂缝状。自第2体节始具刚毛,环绕体节排列,称环生(Pperichaetine)。 刚毛简单,略呈S形,大部分位于体壁内的刚毛囊中。 性成熟个体,第14-16体节色暗肿胀,无节间沟,无刚毛(Pheretima hupeiensis腹面有刚毛),如戒指状,称为生殖带或环带(clitellum)。生殖带的形态和位置,因属不同而异。生殖带的上皮为腺质上皮,其分泌物在生殖时期可形成卵茧(cocoon)。生殖带的第一节即第14体节腹面中央,有一雌性生殖孔;第18体节腹侧两侧为一对雄性生殖孔。纳精囊孔(seminal receptacle opening)2一4对,随种类不同而异, 自11-12节间沟开始,于背线处有背孔(dorsal pore),可排出体腔液,湿润体表,有利于蚯蚓的呼吸作用进行和在土壤中穿行。编辑本段体壁和次生体腔蚯蚓蚯蚓的体壁由角质膜、上皮、环肌层、纵肌层和体腔上皮等构成。最外层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这些细胞的分泌物形成角质膜(cuticle)。此膜极薄,由胶原纤维和非纤维层构成,上有小孔。柱状上皮细胞间杂以腺细胞,分为粘液细胞和蛋白细胞,能分泌粘液可使体表湿润。蚯蚓遇到剧烈刺激,粘液细胞大量分泌包裹身体成粘液膜,有保护作用。上皮细胞基部有短的底细胞,有人认为可以发育成柱状上皮细胞。感觉细胞聚集形成感觉器,分散在上皮细胞之间,基部与上皮下的一薄层神经组织的神经纤维相连。此外尚有感光细胞,位上皮的基部,也与其下的神经纤维相连。 上皮下面神经组织的内侧为狭的环肌层与发达的纵肌层。环肌层为环绕身体排列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埋在结统组织中,排列不规则。纵肌层厚,成束排列,各束之间为内含微血管的结缔组织膜所隔开。肌细胞一端附在肌束间的结缔组织膜上,一端游离。纵肌层内为单层扁平细胞组成的体腔上皮。 蚯蚓的肌肉属斜纹肌,一般占全身体积的40%左右,肌肉发达运动灵活。蚯蚓一些体节的纵肌层收缩,环肌层舒张,则此段体节变粗变短,着生于体壁上斜问后伸的刚毛伸出插入周围土壤;此时其前一段体节的环肌层收缩,纵肌层舒张,此段体节变细变长,刚毛缩回,与周围土摆脱离接触,如此由后一段体节的刚毛支撑即推动身体向前运动。这样肌肉的收缩波沿身体纵轴由前向后逐渐传递。引起蚯蚓运动。 蚯蚓为次生体腔,很宽广,内脏器官位于其中。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含有淋巴细胞、变形细胞、粘液细胞等体腔细胞。当肌肉收缩时,体腔液即受到压力,使蚯蚓体表的压力增强,身体变得很饱满,有足够的硬度和抗压能力。且体表富粘液,湿润光滑,可顺利地在土壤中穿行运动。 体腔被隔膜依体节分隔成多数体腔室(coelomic compartment),各室有小孔相通。每一体腔室由左右二体腔囊发育形成。体腔囊外侧形成壁体腔膜,内侧除中间大部分形成脏体腔膜外,背侧与腹侧则形成背肠系膜和腹肠系膜。蚯蚓的腹肠系膜退化,只有肠和腹血管之间的部分存在;背肠系膜则已消失。前后体腔囊间的部分,紧贴在一起,形成了隔膜(septum)。有些种类在食道区无隔膜存在。 体壁内的壁体腔膜(parirtal peritoneum)明显。而肠壁的脏体腔膜(visceral peritoneum)退化。中肠的脏体腔膜特化成黄色细胞(chloragogan cell)。可能有排泄作用。编辑本段消化系统消化管纵行于体腔中央,穿过隔膜,管壁肌层发达,可增进蠕动和消化机能。消化管分化为口、口腔、咽喉、食管、砂囊、胃、肠、肛门等部分。 口腔可从口翻出,摄取食物。咽部肌肉发达,肌肉收缩,咽腔扩大可输助摄食。咽外有单细胞咽腺,可分泌粘液和蛋白酶,有湿润食物和初步消化作用。咽后连短而细的食道,其壁有食道腺,能分泌钙质,可中和酸性物质。食道后为肌肉发达的砂囊(gizzard),内衬一层较厚的角质膜,能磨碎食物。自口至砂囊为外胚层形成,属前肠。砂囊后一段消化管富微血管,多腺体,称胃。胃前有一圈胃腺,功能似咽腺。胃后约自第15体节开始,消化管扩大形成肠,其背侧中央凹入成一盲道(typhlosole),使消化及吸收面积增大。消化作用及吸收功能主要在肠内进行。肠壁最外层的脏体腔膜特化成了黄色细胞。自第26体节开始,肠两侧向前伸出一对锥状盲肠(caeca),能分泌多种酶,为重要的消化腺。胃和肠来源于内胚层,属中肠。后肠较短,约占消化管后端20多体节,无盲道,无消化机能。以肛门开口于体外。 蚯蚓的消化系统由较发达的消化管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道由口腔、咽、食道、嗉囊、砂囊、胃、小肠、盲肠、直肠和肛门等部分所组成。 口腔和咽构成了蚯蚓的取食过程,口腔为口内侧的膨大处,较短,位于围口囊的腹侧,只占有第二或第一至第二体节。腔壁很薄,腔内无颚和牙齿,不能咀嚼食物,但有接受、吸吮食物的作用。 口腔之后为咽,咽壁具有较发达的肌肉层,它向后延伸到约第六体节处。口腔内壁和咽的上皮均覆盖有角质层。咽外部具有很多辐射状的肌肉与体壁相连,咽腔的扩大或缩小或外翻均靠肌肉的收缩来完成,便于蚯蚓取食。所以,一般蚯蚓喜欢吞食湿润、细软的食物,而干燥、大而坚硬的食物较难以食取。一些大型陆栖蚯蚓,如正蚓科环毛属和异唇蚓属的种类,在咽背壁上有一团灰白色、叶裂状的腺体,即咽腺,它可分泌含有蛋白酶、淀粉酶的消化液。可见咽除具有摄食、贮存食物的功能外,还具有消化作用。 咽的后面为窄长的管状食道,在食道上有一对或几对钙腺位于食道两侧,是由食道壁内陷形成的一种腺体,它可分泌钙质,以减少体内随食物进入的过多的钙,并通过控制离子的浓度以维持体液与血液的酸碱平衡。 嗉囊为食道之后一个膨大的薄壁囊状物。它有暂时贮存和湿润、软化食物的功能,也有一定的过滤作用,还能消化部分蛋白质。某些种类缺乏嗉囊和砂囊。 在嗉囊之后,紧接的是坚硬而呈球形或椭圆形的砂囊,即所谓的“胃”。有些蚯蚓仅具1个砂囊,占1或多个体节。通常陆栖蚯蚓均具砂囊。砂囊具有极发达的肌肉壁,其内壁具有坚硬的角质层。在砂囊腔内常存有砂粒,因砂囊的肌肉强收缩、蠕动,可使食物不断地受到挤压,加上坚硬的角质膜和砂粒的研磨,食物便逐渐变小、破碎,最后成为浆状食糜,便于吸取。砂囊的存在,是蚯蚓为适应在土壤中生活的结果。砂囊之后,便是一段狭长而多腺体的管道,称为胃(被心脏和贮精囊包围着,有时又称为小肠)。因胃壁上具有腺体,能分泌淀粉酶和蛋白酶,故胃是蚯蚓重要的消化器官。 胃之后紧接一段膨大而长的消化管道是小肠,有时又称为大肠,是一段膨大而长的消化管道。其管壁较薄,最外层为黄色细胞形成的腹膜脏层,中层外侧为纵肌层,内侧为环肌层,最内层为小肠上皮。这些上皮细胞由富有颗粒及液泡的分泌细胞和长形、锥状的消化细胞组成,可以分泌含有多种酶类的消化液,并吸收消化后的营养。小肠沿背中线凹陷形成盲道,这有助于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大部分的食物消化和吸收都在肠中进行。 小肠后端狭窄而薄壁的部分为直肠,直肠一般无消化作用,其功能是把已消化吸收后的食物残渣变成蚓粪经此通向肛门,排出体外。编辑本段循环系统蚯蚓很特别,如同它的身体分节而没有明显的归并那样,它的心脏也随身体前部的若干节分成了若干个,一般为4~5个,呈环状,好像膨大的血管,所以也有称环血管的。环状心脏的背面接自后向前的背血管,腹面接自前向后的腹血管,腹血管还有分支连通着自前向后的神经下血管。环状心脏比起血管来,肌肉壁比较厚,能搏动,里面还有单向开启的,保证血从背血管流向腹血管的瓣膜。大体说来,靠这数个各自独立的环状心脏的搏动给血流以动力,血流的方向是自后向前(背血管中)、自背向腹(环状心脏)、自前向后(腹血管和神经下血管)。编辑本段呼吸与排泄蚯蚓以体表进行气体交换。氧溶在体表湿润薄膜中,再渗入角质膜及上皮,到达微血管丛,由血浆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输送到体内各部分。蚯蚓的上皮分泌粘液,背孔排出体腔液,经常保持体表湿润,有利于呼吸作用。有人认为蚯蚓也能在水中进行呼吸或行泛氧呼吸。 蚯蚓的排泄器官为后肾管,一般种类每体节具一对典型的后肾管,称为大肾管。环毛属蚯蚓无大肾管,而具有三类小目管:体壁小肾管(parietalmicronephridium)位体壁内面,极小,每体节约有200一250条,内端无肾口,肾孔开口于体表。隔膜小肾管(septal micronephridiumm)位第14体节以后各隔膜的前后侧,一般每侧有40一50条,有肾口呈漏斗形,具纤毛,下连内脏有纤毛的细肾管,经内腔无纤毛的排泄管,开口于肠中。咽头小肾管(pharyngeal micronephridium)位咽部及食管两侧,无肾口,开口于咽。后二类肾管又称消化肾管。各类小肾管富微血管,有的肾口开口于体腔,故可排除血液中和体腔内的代谢产物。肠外的黄色细胞可吸收代谢产物,后脱落体腔液中,再入肾口,由肾管排出。编辑本段神经系统蚯蚓结构图蚯蚓为典型的索式神经。中枢神经系统有位于第3体节背侧的一对咽上神经节(脑)及位于第3和第4体节间腹侧的咽下神经节,二者以围咽神经相连。自咽下神经节伸向体后的一条腹神经索,于每节内有一神经节)。外围神经系统有由咽上神经节前侧发出的8一10对神经,分布到口前叶、口腔等处;咽下神经节分出神经至体前端几个体节的体壁上。腹神经索的每个神经节均发出3对神经分布在体壁和各器官、由咽上神经节伸出神经至消化管称为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e system)。 外周神经系统的每条神经都含有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有传导和反应机能。感觉神经细胞,能将上皮接受的刺激传递到腹神经素的调节神经元(adjustor neuron),再将冲动传导至运动神经细胞,经神经纤维连于肌肉等反应器,引起反应,这是简单的反射弧。腹神经索中的3条巨纤维(giant fiber),贯穿全索,传递冲动的速度极快,故蚯蚓受到刺激反应迅速。 感觉器官不发达,作壁上的小突起为体表感觉乳突,有触觉功能;口腔感觉器分布在口腔内,有味觉和嗅觉功能;光感受器广布于体表,口前叶及体前几节较多,腹面无,可辨别光的强弱,有避强光趋弱光反应。编辑本段生殖系统雌雄同体,生殖器官仅限于体前部少数体节内,结构复杂。 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对,很小,由许多极细的卵巢管组成,位第13体节前隔膜后侧,卵漏斗(oviduct funnel)一对,位第13体节后隔膜前侧,后接短的输卵管(oviduct)。两输卵管在第14体节腹侧腹神经索下会合,开口于此腹中线,称雌生殖孔。另有纳精翼(seminal receptacle)3对(P. differingens为4对,P. aspergillum和P. californica为2对),位第7、8、9体节内。纳精囊由坛(ampullaa)、坛管和一盲管(diverticulum)构成。为储存精子之处。纳精囊孔开口子6/7、7/8、8/9体节之间腹面两侧。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2对,很小,位第10及11体节内的精巢囊(seminal sac)内,精漏斗 2对,紧靠精巢下方,前端膨大,口具纤毛,后接细的输精管。2管于第13体节内合为一条,向后伸,开口于第18体节两侧,为雄性生殖孔。前列腺(prostate gland)一对,位雄生殖孔一侧,前列腺管开口于输精管末端,分泌粘波与精子的活动和营养有关、精巢囊与其后第11及12体节内的贮精囊(seminal vesicle)相通,贮精囊内充满营养液。精巢产生精细胞后,先入贮精囊内发育,待形成精子,再回到精巢囊,经精漏斗由输精管输出。 蚯蚓的精子与卵不同时成熟,故生殖时为异体受精,有交配现象。交配时两个个体的前端腹面相对,头端互朝相反方向,借生殖带分泌的粘液紧贴在一起。各自的雄生殖孔靠近对方的纳精囊孔,以生殖孔突起将精液送入对方的纳精囊内。交换精液后,二蚯蚓即分开。待卵成熟后,生殖带分泌粘稠物质,于生殖带外形成粘液管,排卵子其中。当蚯蚓后退移动时,纳精囊孔移到粘液管时,即向管中排放精子。精卵在粘液管内受精,最后蚯蚓退出粘液管,管留在土壤中,两端封闭,形成卵茧、卵在卵茧内发育。卵茧较小,如绿豆大小,色淡褐,内含1~3个受精卵。 蚯蚓为直接发育,无幼虫期。受精卵经完全不均等卵裂,发育成有腔囊胚,以内陷法形成原肠胚。经2一3周即孵化出小蚯蚓,破茧而出。 有人报道环毛蚓有孤雌生殖。编辑本段蚯蚓品种在蚯蚓养殖中,要根据所需蚯蚓用途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蚯蚓品种,才能收到预期的养殖效益。介绍几种不同用途的蚯蚓: 作中药材 适宜养殖的蚯蚓品种主要是参环毛蚓,又名广地龙。该品种个体较大,长120毫米~400毫米,直径6毫米~12毫米,背面紫灰色,后部颜色较深,刚毛圈稍白,喜南方气候,食肥沃土壤。 产粪肥农田 这种用途的蚯蚓品种主要有白茎环毛蚓,体长80毫米~150毫米,直径2.5毫米~5毫米,背部中灰色或栗色,后部淡绿色,腹面无刚毛,喜南方气候和在肥沃的菜地、红薯田中生活,松土、产粪,肥田效果较好。 作水产饵料 代表品种有湖北环毛蚓等。该品种长70毫米~220毫米,直径3毫米~6毫米,全身草绿色,背中线紫绿或深绿色,常见一红色的背血管,腹面灰色,尾部体腔中常有宝蓝色莹光。环带三节,乳黄或棕黄色,喜潮湿环境,宜在池、塘、河边湿度较大的泥土中生活,在水中存活时间长,不污染水质。 林业用蚯蚓 该类蚯蚓主要有威廉环毛蚓,长90毫米~250毫米,直径5毫米~10毫米,背面青灰、灰绿或灰黄色,背中线青灰色,喜在林、草、花圃地下生活,产粪肥田。生产蚯蚓肉、蚯蚓粪 这种蚯蚓为爱胜属类,较常见的是赤子爱胜蚓,全身80个~110个环节,环带位于第25节~33节。自4节~5节开始,背面及侧面橙红或栗红色,节间沟无色,外观有明显条纹,尾部两侧姜黄色,愈老愈深,体扁而尾略成钩状,适宜我国多地区养殖,喜吃垃圾和畜禽粪。编辑本段怎样繁殖后代蚯蚓卵蚯蚓雌雄同体,雄性生殖器官在第10、第11节的后侧,有两对精巢囊,每一个囊内有精巢和精漏斗各一个,通过隔膜上的小孔与后一对的贮精囊相连;贮精囊两对位于第11节和第12节内,精细胞在精巢中产生后,先进入贮精囊中发育,待成熟后再回到精巢囊,由精漏斗经输精管排出。两条输精管,在13节后,两两平行,当行至第18节与前列腺的支管和主管相会合,由雄生殖孔排出,雄生殖孔在第18节腹面两侧。雌性生殖器官有葡萄状的卵巢一对,附着在第12、第13节隔膜的后方,成熟的卵落入体腔,经第13节内一对卵漏斗,通过较短的输卵管,至第14节会合,而由雌性生殖孔排出,雌生殖孔只有一个。另外,在第6至第9节内,有受精囊2或3对,为接受和储存异体精子的场所,开口于6至9节间腹部节间沟两侧。 蚯蚓虽说是雌雄同体,但由于性细胞成熟时期不同,故仍需异体受精。蚯蚓的雄性生殖细胞先成熟。成熟后两条蚯蚓要进行交配,交配时,副性腺分泌粘液,使双方的腹面相互粘着,头端分向两方。雄性生殖孔与异体受精囊孔相对,精液从各自的雄生殖孔排出,通过对方的受精囊孔进入受精囊内。交换精液后两条蚯蚓各自分开。待卵成熟后环带分泌粘稠物质,在环带外凝固而成环状粘液管(蚓茧),成熟的卵由雌生殖孔排至蚓茧中。当蚯蚓作波浪式后退运动时,蚓茧相应逐渐向前移动,当移至受精囊孔处精子逸出,在茧中受精。蚯蚓继续后退,最后蚓茧离开身体,两端封闭而留在土中。每个蚓茧有1~3个胚胎,2~3周内孵化。如环境不适宜,可延至翌年春季孵化。编辑本段蚯蚓的再生再生蚯蚓的再生-图解蚯蚓是一种低等的环节动物,虽然它也有头、有尾、有口腔、肠胃和肛门。但它的整个身体就像由两条两头尖的“管子”套在一起组成的,外面一层是一环连起来的体壁,其中有由中胚层细胞组成的肌肉系统,体内便是一条消化道,从头到尾贯穿在一层层的隔膜中间。在内外两条“管子”之间,被体腔液充满着。 当蚯蚓被切成两段时,在温度,PH和杀菌等适宜的条件下,它断面上的肌肉组织立即收缩,一部分肌肉便迅速自己溶解,形成新的细胞团,同时白血球聚集在切面上,形成栓塞,使伤口迅速闭合。位于体腔中隔里的原生细胞迅速迁移到切面上来与自己溶解的肌肉细胞一起,在切面上形成结节状的再生芽。与此同时体内的消化道、神经系统、血管等组织的细胞,通过大量的有丝分裂,迅速地向再生芽里生长。就这样,随着细胞的不断增生,缺少头的一段的切面上,会长出一个新的头来;缺少尾巴那一段的切面上,会长出一条尾巴来。这样一条蚯蚓就变成了两条完整的蚯蚓。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大学的一位毕生研究“蚯蚓”的老教授指出,上面提到的蚯蚓的再生是极为不正常的。根据他毕生研究成果,他分析后认为,一只蚯蚓被从中间切开后不可以再生为两条蚯蚓,只有包含脑神经结的一端可以活下去。除此之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动物学》的175页附近的一节也没有提到蚯蚓切开后可以再生为两条蚯蚓。

老李,你也学会作弊了。

蚯蚓是一种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比例较适宜的动物蛋白质饲料。粗蛋白质含量60%左右,氨基酸组成良好,苏氨酸、胱氨酸的含量高于进口鱼粉,其他氨基酸与进口鱼粉相近。蚯蚓作为一种中药材,在我国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近代研究表明,蚯蚓体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6-羟基嘌呤、琥珀酸、胆碱、蚯蚓素及某些抗生素和活性酶。

除了肉食动物以外,草食动物一般是不采食生蚯蚓的。在肉兔生产中,可使用蚯蚓粉或经过高温蒸煮,提高适口性,并可杀死蚯蚓体内的寄生虫。

蚯蚓不仅提供优质的蛋白,而且具有通乳、催乳作用。经常添加蚯蚓粉,可使被毛光华、明亮。但是,蚯蚓体内含有一种γ-蚁酸,具有麻醉作用,喂量过多,会引起胃肠麻痹,影响食欲。因此,肉兔饲料中添加蚯蚓粉的比例不宜过高,以1%~3%为宜。尤其对于泌乳母兔、生长兔和獭兔,均有良好效果。

  • 索引序列
  • 研究蚯蚓的科技小论文
  • 蚯蚓研究论文
  • 关于蚯蚓蛋白粉的研究论文
  • 有关蚯蚓的本科毕业论文
  • 关于蚯蚓蛋白粉的研究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