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侗族银饰锻造工艺研究论文

侗族银饰锻造工艺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侗族银饰锻造工艺研究论文

100白度分想换几千RMB楼主你牛

纯手工就是人的,但是品质还行,就是价格很贵,比市面上同等品质的银饰贵好几倍。

银饰是用银制成的各种各样的装饰品,银为贵金属之一,银白色,银饰采用各种加工工艺,加工成的银饰品种类繁多,基本分为耳饰、颈饰、手饰、足饰和服饰5个大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银饰,走近千家万户,仍然受到许多人的喜爱,特别是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的银饰,如苗族的银匠业就极为发达。

苗银饰品比较精致,但是其实苗银也是白铜,不过就是表面镀了银,看上去差不多。但是问题是,它一般洗几次之后,就会被腐蚀掉。

现在泰银非常流行,它是把银和硫混合,并以玻璃质状态形成覆盖层的一种东西,其颜色疏松乌黑,和白银(14.28,0,0.00%)形成神奇的对比,非常有特色。

说起少数民族的银饰,可能你会立即想到苗银、藏银。 其实,除了这两个民族,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制作银饰佩戴银饰的习惯,比如侗族。 据说在湖南通道的某些侗寨,银匠阿哥做出的精美银饰,样样价值成千上万。 通道县的侗族同胞至今依然保留着重银轻金的观念,“男传地,女传银”是侗寨固有的传承习俗。 每个侗族姑娘出嫁时,都必须有一套银饰,从头饰、颈饰到手饰,缺一不可。 银饰是侗族姑娘最重要的嫁妆,是姑娘们身份的象征,质量越高,姑娘和家人便越风光。 不仅显示着家人的财富能力,也承载了侗家几代人的爱。 因此,在侗寨里,很多母亲从女儿一出生,就开始为女儿准备银饰做嫁妆。 银饰还是侗族盛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侗族同胞佩戴银饰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除了婚礼,侗族女性和儿童在盛大节日或庆典活动中,都会佩戴上自己喜欢的各种银饰。 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以多为美,以多为富。 侗族女性会在发髻上,插着各种银花冠、银簪子、银簪花、银梳、银钗,簪上缀有花卉,象银蝶起舞,白凤展翅,走起路来,彩花颤动,吊铃摇曳,耳附晃动。 还会在脖子上戴银项圈,在胸前戴吊胸兜,手戴银质护手筒、银手镯,有的多达10多对,从手腕处叠到上胳膊。 还会在手指上戴有银戒指,耳朵上吊银耳环。 当一群盛装的侗族姑娘,银光闪闪,窸窸窣窣齐刷刷向你走来的时候,想想都叹为观止。 据说,侗族姑娘盛装时一身的银饰起码有8-10斤,财力雄厚的,可重达十二三斤,价值数万元。 曾有人开玩笑说,要做侗族最漂亮的姑娘,除了长的漂亮,更要有个好身体,要有足够的力气,因为光是这一身的银饰,都够有份量。 漫步在通道的侗寨里,能见到很多小银匠。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打造出精美无比的极具民族特色的银饰,受到不少的人青睐。 据了解,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 银匠首先要把熔炼过的白银经过反复锤打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然后利用压、錾刻、拉丝、镂等工艺,制作出精美纹样,再焊接成型,还要经过编结、镶嵌、擦洗和抛光等多道程序。 一件侗族银饰需要经过3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其中,最难把握的是焊接与雕刻。 焊接时要掌握好火候,火候过大会造成某个局部熔化掉,前期的制作就功亏一篑;火候过小则焊接不牢靠,容易被损,而且手也不能抖,靠的是手力和眼力。 雕刻的掌握全凭手上的感觉,用力过大容易将银片錾通,力道不够又不能将纹理的层次感突显。 纯手工制作的侗族银饰,如今已成为世界级的收藏品。 然而,侗寨里很多年轻一代都外出打工,学习手艺的人很少很少。 现在通道侗寨的很多婚礼上,用以彰显女方家庭地位的银饰嫁妆,已经开始被家电及汽车替代,银饰的重要意义也在逐步弱化。 侗族传统银饰工艺即将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桂林多耶古寨的银饰品不是侗族人纯手工制作的。

侗族(侗语:Gaeml),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信仰多神。

银饰是用银制成的各种各样的装饰品,银为贵金属之一,银白色,银饰采用各种加工工艺,加工成的银饰品种类繁多,基本分为耳饰、颈饰、手饰、足饰和服饰5个大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银饰,走近千家万户,仍然受到许多人的喜爱,特别是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的银饰,如苗族的银匠业就极为发达。

苗银饰品比较精致,但是其实苗银也是白铜,不过就是表面镀了银,看上去差不多。但是问题是,它一般洗几次之后,就会被腐蚀掉。

现在泰银非常流行,它是把银和硫混合,并以玻璃质状态形成覆盖层的一种东西,其颜色疏松乌黑,和白银(14.28,0,0.00%)形成神奇的对比,非常有特色。

侗族服饰毕业论文

沈从文的《中国服饰鉴赏》挺不错的

到汉服吧去问吧,那里资源多多的

除了沈的还有很多……楼主要看要谨慎阅读……有的专家的观点不一定是对的……(高春明的书看时候要格外留意)大明衣冠的观书坊里面有很多很多提供下载的古代服饰的书籍 以及书讯,楼主可以去看看(学术书都价格不菲啊= =||,对於我这样的学生来说……通常都是采用下载电子书的方式)入门的话黄能馥《中国服装史》可以选择这里的我貌似也下载过几个关於古代服饰的,楼主可以一页一页查查,或者直接用网页的右上角搜索一下恩……就这两个地方……已经让我文件夹里挤了不少关於古代服饰研究的书了,虽然我很少看……=。=**********************然后……放上《明代社会生活史类目初稿》服饰衣冠类【服饰衣冠】〖专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织染美术系,《永乐宫壁画服饰图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王宇清,《中国服装史纲》,著者发行出版,一九八九年十月修订版。王宇清,《中国服饰图录》,台北:世界地理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六月初版。王宇清,《冕服服章之研究》,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一九六六年十月初版。王 岩,《万历帝后的衣橱-明定陵丝织集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一九九五年三月初版。王辅世,《中国民族服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江 冰,《中华服饰文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一版。安 旭,《藏族服饰艺术》,天津:南开大学,一九八八年。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三年台初版。李应强,《中国服装色彩史论》,台北:南天书局,一九九三年九月一版一刷。东北戏曲研究院研究室,《中国戏曲服装图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五七年版。林淑心,《衣锦行:中国服饰史相关之研究》,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一九九五年六月。高春明,《中国古代平民服装》,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一版一刷。周 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大观》,四川:重庆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六月一版二刷。周 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风俗》,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九月台初版。周 汛、高春明,《中国服饰五千年》,台北:美工图书社,一九八七年十月版。周 汛、高春明,《中国传统服饰形制史》,台北:南天书局,一九九八年初版。周 汛、高春明,《中国历代服饰》,上海:学林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四月一版一刷。周 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台北:南天书局,一九八八年七月台一版一刷。周 锋,《中国古代服装参考资料》,北京:燕山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九月一版一刷。袁杰英,《中国历史服饰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六月一版一刷。黄能馥、陈娟娟,《中华服饰艺术源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七月一版一刷。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装史》,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五月一版二刷。韦荣慧主编,《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北京:纺织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华 梅,《中国服装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八月一版二刷。陈茂同,《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湖北:新华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张惠兰、叶丽云,《中国服饰的传统、现在与未来》,新竹:清华大学艺术研究中心,一九九三年版。赵 超,《华夏衣冠五千年》,台北:中华书局,一九九三年五月初版。刘永华,《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一版。骆 新,《衣冠沧桑:中国服装的文化观》,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戴钦祥等著,《中国古代服饰》,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四年四月初版。戴 争,《中国古代服饰简史》,台北:南天书局,一九九二年五月初版。魏采萍,《吴地服饰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一版。龙田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台北:龙田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学位论文〗何兆华,《中国传统丝织品上龙纹之设计与象徵意义研究初探》,台北.辅仁大学织品服装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九四年。金 成,《试论中韩古代服饰文化之关系:以冠帽的形制演变为例,兼谈两地出土之纺轮》,台北.台湾大学考古人类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九二年。高辅霖,《明代百官服饰制度及其僭越与滥赏研究》,台北.辅仁大学织品服装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九五年。〖一般论文〗王宇清,〈中国历代妇女服装之演变〉,《中央月刊》,八卷四期,一九七六年二月。王宇清,〈弁服与深衣〉,《华冈博物馆馆刊》,四期,一九七七年三月。王宇清,〈儒家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服饰制度的重大影响〉,《美育》,四五期,一九九四年三月。王宇清,〈龙袍的历史渊源及其衍变〉,《东方杂志》,九卷一二期,一九七六年六月。中 仙,〈中国服装探源〉,《文物杂志》,二期,一九九二年八月。玉 仙,〈绚烂多姿的苗族服饰〉,《文物杂志》,九期,一九九三年四月。江 冰,〈垂衣裳而天下治—帝王服饰的确立与演变〉,《九州学刊》,七卷一期,一九九六年一月。沈从文,〈中国服装图案〉,《艺术家》,七九期,一九八一年十二月。林淑心,〈从天水冰山录看明代染织业的发展〉,《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刊》,二卷十期,一九九一年三月。林淑心,〈综论满族服饰特色〉,《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刊》,五卷一期,一九九五年四月。林维民,〈论中华服饰的重带传统〉,《中国文化》,八期,一九九三年六月。周绍泉,〈明代服饰探源〉,《史学月刊》,六期,一九九○年。庄 申,〈女饰的装扮与服饰〉,《雄狮美术》,一三四期,一九八二年四月。庄吉发,〈百官服饰〉,《故宫文物月刊》,三卷四期,一九八五年七月。洪光明,〈刺绣精妙、色彩瑰丽的贵州少数民族服饰〉,《典藏艺术》,一三期,一九九三年一月。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一):蒙古族〉,《今日生活》,一八八期,一九八二年五月。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二):藏族〉,《今日生活》,一八九期,一九八二年六月。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三):东干族〉,《今日生活》,一九○期,一九八二年七月。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四):苗族、傜族、畲族〉,《今日生活》,一九一期,一九八二年八月。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五):摆夷族、仲家族、黎族〉,《今日生活》,一九三期,一九八二年十月。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六):僮族、洞族、仡老族〉,《今日生活》,一九六期,一九八三年五一月。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七):满族、锡伯族、达呼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今日生活》,二○○期,一九八三年五月。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八):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柯尔克孜族〉,《今日生活》,一九七期,一九八三年二月。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九):维吾尔族〉,《今日生活》,一九○期,一九八九年九月。唐叔芬,〈客家传统服饰初探〉,《史联杂志》,一八期,一九九一年六月。翁文纬,〈略谈中国服装上的花边图案(一)〉,《畅流》,四三卷二期,一九七一年三月。翁文纬,〈略谈中国服装上的花边图案(二)〉,《畅流》,四三卷四期,一九七一年四月。翁文纬,〈略谈中国服装上的花边图案(三)〉,《畅流》,四三卷五期,一九七一年四月。叶立诚,〈中国传统服饰装饰图案之探讨〉,《实践学报》,二三期,一九九二年六月。陈景林,〈光彩熠熠、千姿百态:西南归来谈苗族妇女服饰工艺〉,《今日生活》,二八○期,一九九○年一月。陈景林,〈苗族服饰考察记〉,《现代美术》,四七期,一九九三年四月。陈景林,〈贵州苗族服饰分析〉,《艺术家》,三三卷二期,一九九一年八月。冯尔康,〈中国古代衣冠制度与习俗〉,《历史月刊》,七四期,一九九四年。张知新,〈中国古代妇女服饰初探〉,《家政教育》,九卷五期,一九八五年一月。张柏如,〈侗族服饰艺术探秘—服饰篇〉,《汉声》,七○期,一九九二年一月。谢彬如,〈贵州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民俗曲艺》,一○四期,一九九六年十一月。苏莹辉,〈见於莫高、榆林二窟的少数民族服饰简介〉,《美育》,五五期,一九九五年一月。昭陵唐人服饰 发表评论 添加个人书签作者: 介眉编著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0年6月第1版 页数:160☆中国历代服饰大观 发表评论 添加个人书签作者: 出版社:百龄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4年4月第1版 页数:254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 发表评论 添加个人书签作者: 周汛 高春明编著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年12月第1版 页数:830☆中国古代服饰史 发表评论 添加个人书签作者: 周锡保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4年9月第1版 页数:542中国服饰文化 第一卷 发表评论 添加个人书签大明衣冠

有了耐性、善良、勤劳,还要学会自己去体会人间的艰辛,闯出一条自己的生活道路,才会有成功的人生。

外国人对苗族银饰的研究论文

苗族人认为银饰能驱除邪恶,防阴气,所以都热衷于戴银饰。有头饰,颈饰,胸饰首饰等。都是银匠精心打造而成,平日里他们对银饰呵护备至。银饰图案多样,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俗文化内涵。

苗族服饰的特点体现在他们支系的称谓上,如白苗的“白”,花苗的“花”。关于苗族支系的服饰特点,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很早以前,苗族被一个使用刀枪的民族打败而逃散,记录苗族文字的典籍也大战争中大部遗失,他们为了保存一些尚存的文字,就把这些文字和他们原先的居住地、房屋、田地等都用蜡画在妇女的裙子上,这种种苗族就成了花苗;而没有在裙子上记录文字和地图、仍然穿着传统白裙的就叫白苗;还有一部份苗族,他们为了防止用刀枪的人把他们赶尽杀绝,就把穿裙子改为穿裤子,这些人就成了汉苗。从观赏角度来看,花苗的服饰最能体现其特点和制作工艺,她们的所有服装包括衣、裙、包头、腰带、绑腿及背包、背兜等,都绣满了各式各样的图案。图案的用色,以红、黄、白三色为主调,主色调在整个图案中所占比例很大。在图案构成上,较多地使用菱形、方块等几何图案和花边图案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和放射状线条也较常用,每件绣品都由多种不同形状的图案组合而成。图案参差交错,粗看繁杂紊乱,其实它们的组合很有规律。 一、整体性 1、形式美的统一。少数民族服饰中,衣服与饰品相依相存,构成完整的形式美。少数民族的配饰造型与色彩在服装整体美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造型一般大而突出,色彩在整体搭配中常常起到强调与对比的作用。 2、装饰性的统一。装饰是饰品的最主要功能。主体的审美需求是民族饰品发展的原动力与总体趋势。 3、实用性的统一。少数民族服制形式的产生常常是与其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在服装中还有一类如披肩、背垫等等,因其常常与身相随,事实上已成为民族服饰的—种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从实用还是审美出发都可将它归为饰品的一部分。 二、文化性 民族饰品的文化特征可以从宗教、社会与民俗几个方面分析。 我国少数民族所佩戴的饰品在很大程度上都保持着该民族原始崇拜的意义。苗族是蚩尤的后代,因蚩尤爱牛敬牛,故苗家最典型的头饰是牛头从草间花丛中冒出。苗女银角头饰中高高扬起的两弯水牛角,是苗族美丽至尊的象征,具有明显的牛崇拜的色彩:在戴上由银泡、银片组成的银冠后,还要戴上两支连在一起的银制水牛角,就象一个巨大的“U”字。每支角上雕一条龙,龙头朝内,呈二龙戏珠之势。两支银角中间,有扇形银芒。它反映出浓郁的民族习俗风尚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是崇拜图腾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祭仪是许多少数民族的重要社会活动。祭仪活动中需要许多道具,服饰特别是配饰是道具中最具强化神性的物质实体。祭仪中重要角色巫师的形象便是由特殊而神秘的服饰体现,头部往往需要神秘面具或是夸张的头饰。民间的祭仪活动更多的则是演变为一种社交活动,而这种社交活动中的主角便是青年男女。少数民族男女交往通常以对歌开始,发展为互赠信物,信物常常是腰带、手帕、荷包等随身的饰品。 三、历史性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更是民族发展的“活化石”。民族配饰的历史性可以从象征性与地域性两方分析。 1、象征性。服饰往往可以反映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等级差别和一些特殊的财产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差别逐渐消除,而配饰在财富的象征意义上依然十分显著。 苗族姑娘全身的银饰常常达二、三十斤,全身闪亮的银饰一方面使姑娘美丽出众,另一方面则是显示家里的富裕情况。 2、地域性。特殊的地理环境往往构成特殊的文化环境,而历史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受地理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特殊,配饰在不同程度上都保持了民族历史发展的地域性特征。即使是同一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区亦有不同的表现。 四、民族配饰对现代服饰形式的启发 少数民族服饰的这些“附加物”丰富多彩,它们作为服饰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更具有代用物、补充物、保护物的多种功用,因而显得十分实用,不可或缺。从更深的文化层次考察,它们在另一方面又具有民族、历史、爱情等象征意义。 配饰为民族服饰增辉添彩,成为民族服饰的精华,服中有饰、饰可成服是民族服装的一个特色。而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嬉皮风格,到近几年再度燃起的民族风格,配饰对服装风格个性的强化作用越来越突出。比如表面斑驳而陈旧的镶有天然石头、珊瑚、动物骨头的充满异域风情的银质藏饰,平实的材料散发出浓烈的古味、土味,将现代时尚与异族风情搭配得完美而协调。从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中,我们应进一步挖掘设计灵感,在民族风格的大前提下创造符合潮流的新的穿作风格与新的搭配形式,将中国民族风格发扬光大。

苗族的服饰大多都是遍施图案的,有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一起用文山“花苗”,在衣服黑色圆领斜襟窄绣衣的领边,绣着各种颜色的花纹,纹路有很多都是花状和江水状。下面我们来看看苗族服饰作文。

苗族是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有八九四点五万人,为中国第五大少数民族,大部份分布在中国西南或中南省份,苗族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

苗族的服装十分有特色,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衫,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副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和女式服装比,男式服装更简单,男子上身一般穿对襟或大襟短衣,下身穿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冬天小腿部裹绑腿。或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羊毛毡。

黥东南苗族服饰不下两百种,是我国和世界上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

银饰在苗族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东西,苗族银饰,也堪称中国民族文化之一绝。苗族善制银器,能设计制造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饰物。苗家女子装,必然配有银饰——头戴银簪,银梳,三五束银铜花,数朵垫头巾的银花牌,两朵银花鬓夹以及银耳环,此外,还须有银项圈,银手镯,银披肩,银戒指。

通过这次习作,我对苗族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服饰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我是苗族,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个民族的服饰。

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特点。在黔西北的苗族男子都穿着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上还披着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钻;其他各地的苗族男子一般都是穿着对襟的短衣。

苗族的服饰大多都是遍施图案的`,有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一起用文山“花苗”,在衣服黑色圆领斜襟窄绣衣的领边,绣着各种颜色的花纹,纹路有很多都是花状和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我们祖先的居住地:红、绿波浪状的花纹代表着江河,大花代表着京城,交错着的花纹就代表着田埂,花就代表着谷穗。在安宁一带的花苗喜欢披着花披肩,上面还绣着方形的图案,传说它象征着古代的练兵场和令旗,披肩两头的花纹过去京城的街道和城市。这些服饰的由来,大多与上古九黎三苗与皇帝逐鹿中原,战败后从黄河流域退到长江,又推到云贵高原的历史有关。所以,苗族的衣装图案并非每个能织会绘的男女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织绣。

苗族的服饰有着“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据说,苗族的服饰多达近三百种,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名族的服饰媲美。

喜带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总是在头顶上挽着发髻,带着高约20公分、制作精美的银华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同的银翘,上面大多打制着二龙戏珠的图案。

苗族服饰的衣料都是以棉为主,丝绸、麻布较少。有着性别年龄的区别,还有着盛装、中装、便装的区别,还有着地区性的差别。

尤其是妇女服饰。绚丽多彩,多达100多种,姑娘们的服饰也很讲究:她们头上都戴着银花冠,都穿着绣花鞋,都佩戴着银饰,上衣穿着对襟无扣或长袖、大领短上衣,多大三四十层,植物和合体图案,并且有很多银饰。苗族的服饰多种多样、做工精细、巧夺天工,让人看了赞不绝口。

苗族女子服装十分讲究和精美。其上衣多为蓝黑棉布,衣服较大而长,尺寸因人而异。一般中年妇女的上衣,为对胸开襟或略偏右的长襟,无领,肩脖内有一层蓝布垫衣,领口用五色彩线绣上简单的花纹,用粉红彩线锁口,最外层还有一小白布边,胸襟、袖口、衣祺用红线绕边。在腹部缝有一条红带,作为上衣的系带。两侧开有尺许长的祺夹,通常让祺夹敞开,露出裙子。短裙的开襟处于身前,且短小,为的是便于在山地上下行走,是靠宽长的上衣将其开襟处遮掩。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 0 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 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 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 0 0 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传说中说:“蚩尤和黄帝一起到尤梭那里学习文字,黄帝由于开小差,未能学好文字,在回家的路上,黄帝想这样回去,对不起乡亲。就设法抢劫文字,蚩尤于是把部分文字吃了,余下的带回家藏在草席下面。一天,蚩尤准备向苗民们传授文字,发现文学被老鼠咬了部分去做窝,蚩尤看着残缺不全的文字,只好叫妻子将其绣在衣服上,代代相传,至今仍有人能读懂一二。 由此看来苗族的刺绣图案与在苗文的失传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苗族的服饰图案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有人认为苗族的服饰是“穿在身上的书”。苗族服饰到底有多少款式?《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图典》中说:苗族有100多个分支,每一个分支一种服饰。也就有100多种服饰。由于苗族人民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苗族服饰的造型在几千年来的演变中受外来的影响较小,形成他们独特的审美特色。湘西苗族刺绣是以丝、棉、毛或色布等在各种衣料、布料上用针缝钉构成纹饰的方法,在我们采集的服饰中,几乎所有服饰都有刺绣工艺。苗族女子非常擅长刺绣,图案大致是龙、凤、蝶、鸟、花、草、虫、鱼。苗族是一个讲究生态平衡的民族,他们生活在山坡、水边、亲近自然,与花鸟为伴。在他们的绣品上,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苗族服装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 湘西苗族盛装 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盛装的各种图案浓缩了苗族生活环境的景物,表现苗族妇女高雅的审美情趣。湘西苗族便装 苗族盛装一套服饰重大40-50斤左右,不便于田间劳作,于是为了农作方便,便有了轻便的服饰,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便装的衣底都是蓝色布,凤凰人称蓝色为了青色,所以凤凰的苗族也称“青苗"精美的苗族服饰最缺少不了的便是苗族银饰。如果说,服饰缺少了银饰,那便是少了最重要的灵魂。在说到银饰之前,不得不先提一下《苗族古歌》《苗族古歌》又称《 苗族史诗 》,由《金银歌》、《古枫歌》、《蝴蝶歌》、《洪水滔天》和《溯河西迁》五大部分组成,共1.5万行。《苗族古歌》是在原始神话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借用 神话 传说资料,采取类似于盘歌的一问一答形式,以解释自然现象和历史现象为线索,概括地反映了 苗族 先民对天地形成、万物产生、人类起源、民族迁徙等方面问题的基本认识,是中国苗族古代民间史诗。 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因此,《苗族古歌》的创作与传承只能靠历代人口口相传。古歌大多在民俗活动如鼓社祭、婚丧仪式、亲友聚会、民间节日中演唱。演唱者多为老年人、 巫师 、歌手等,通常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可以几天几夜地连续表演。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出版了古歌的苗文文本,有节选本,也有全本。值得敬佩的是,古歌中表现了苗族万物有灵、生命神圣、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哲学思想。 《苗族古歌》还提出了人类起源的思想,认为从原初物质云雾到天地的形成,从天地到万物的产生,从植物到动物,再到人类的出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它说枫树生 蝴蝶 ,蝴蝶是人类、兽类和神的共同母亲。《苗族古歌》关于人类起源的描述,虽然只是幼稚的猜测,但包含了一些进化思想的萌芽。 苗族的图腾崇拜,大多出自于《苗族古歌》,图腾是银饰的重要造型,比如苗族的枫叶纹,银角的来历都与《苗族古歌》有关。 银角 水牛是稻作农耕的主力,又是祭祀祖先的贡品。传说苗族的先祖蚩尤就是头有角的。据《述异记》记载:"秦汉间说,蚩尤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觚人。苗族认为,水牛是具有神性的动物。雷山苗族常常会把牛称为"牛妈牛爹",逢年过节也不会忘了款待牛,要给牛吃酒肉和糯米饭。他们从银匠那里取回新打制的银角时,除了付给工钱外,还要送糯米饭等,以示感谢银匠给自家制成了吉祥物。在把银角拿回家里时要说:"把门敞开,拉牛来了!"并备酒肉庆贺。枫叶纹&银燕雀 苗族古歌里,认为,除天地外,枫树是祖先之祖, 是苗族村寨、风水树、护寨树,有着神圣的意义 。枫树也当然地在银饰上有所表现。银饰上的吊花,多为三角形的枫叶纹,它也作为连结其他图样的中介造型。 苗族古歌当中提到了十余种鸟类,而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十二个蛋的鹊宇鸟(有说是燕子的一种)。它是由被砍伐的古枫树梢变来的,所以也是被苗族作为图腾来崇拜的。因而,银燕雀也是苗族银饰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图样造型。蝴蝶纹 蝴蝶的纹样造型在银围帕、发簪、银梳、耳环、衣帽饰、项圈、压领、银衣片、背带、腰链、吊饰、手镯、戒指、烟盒、围腰银牌等几乎所有的银饰上都能看到,因为蝴蝶妈妈是传说中苗族的母亲。上述几种图腾的纹样造型都是苗族银饰不可或缺的。而期于的各种动物、花草图案造型则可以灵活搭配,给银匠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空间。苗族民谚说:"无银无花,不成姑娘"。他们世代传习着一种习俗,将家中所有的财产都换成白花花的银子,投入熔炉,锻造成丝,编制成花,錾刻成衣 。银花、银铃、银项圈、银帽,苗女全身的银装可重达二、三十斤,有些人家在女儿年幼的时候就开始为她逐年打造银饰,一年积一点,存放在专门的木箱里珍藏。等女儿长到十多岁了,在盛大节日和出嫁的喜日,姑娘就会装扮起来。苗家人以一个人身上的银饰多少来判断家庭是否富裕情况。形成了苗族银饰最基本的三大艺术特征,即 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 。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绘图到雕刻、制作多达30道工序,工艺水平极高。 现在,深山里的苗族人,依旧用着银碗,银筷吃饭,银杯喝水。现代科技也证明,银饰品在一定范围内能产生磁场,释放大量的银离子,进而激发能量,对人体起到保健作用,银在水中分解正电荷离子,能吸收水中细菌,并进入细菌体内,摧毁其催化剂酶系统,细菌失去代谢功能,从而迅即死亡。基于此,银饰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保护苗族人生理安全的功能。于是深山里的苗族人,体质都很不错。 服饰和银饰已经在苗族人的心里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传承的文化,手艺,也是象征了一个民族的历史。顾问指导:闺蜜团 资料出处:百度资料整理 /

黔东南侗族刺绣研究论文

黔东南布依族刺绣研究意义是反映布依族风土人情的重要载体。布依族马尾绣在贵安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艺术造型丰富多样,充分展现了布依族人民热爱生活和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是布依族同胞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刺绣艺术的绝佳作品,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由于该艺术绣品保存时间长,成品唯美,不少人将其当做藏品。这是布依族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之一,是研究布依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与被誉为刺绣艺术活化石的贵州黔东南水族马尾绣相比,其艺术价值、制作考究精美程度亦不遑多让。

侗族刺绣是一种用引针穿刺,将各种彩色丝线或棉线附着在织物表面之上,构成各种图案纹样的工艺技法,是中国少数民族刺绣中的重要分支。这种工艺技法不受底布经纬组织的限制,可以较为自由地发挥作者的构思和艺术才能。由于绣制技法的不同,刺绣服饰表现出不同的特色1,其种类丰富、造型新颖、色彩绚丽,对西南地区的刺绣工艺有着深远影响。2011年5月23日,侗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研究侗族大歌论文的目的

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

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

游的发展趋势。

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

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

旅游,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两

者更好地融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拉

动广西各民族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概念、特征

(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

民俗是

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

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

一切技术与文艺。

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

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

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

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

民俗文化内容丰富

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

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

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

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

的海内外游客。

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

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

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

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

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

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

它将成为

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

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

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

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

客。

(二)民俗旅游的特征“。

民俗旅游”有着自

身的特征,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1、质朴的民间性。

民俗源于民间生活,体

现民间生活,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与

语言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总显示出浅显不定

的功能作用,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

缺的基本手段。

民俗是伴随着生活的需要而自

然形成,历久传承的文化形态,而非朝廷的、官

府的、寺庙的等上层文化或宗教文化的简单代

表。

因此,民俗旅游应取材于民间风俗,才会显

示出其固有的特色。

2、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民俗体现民族

的生活,并因各民族生存空间不同而各有差

异。

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反映出

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民俗旅游的开发

应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不应胡乱建设、猎奇,这

样才使旅游产品具有当地特色和民族气息。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3、情趣的乐观性。

民间生活追求向上的、

乐观的,应与悲观绝缘,民俗旅游的开发要以

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功能的习俗为体裁,

让游客在旅行当中感受到生活与劳动的乐趣

与美感,杜绝以迷信、不健康的内容作为民俗

旅游产品去开发。

4、主体的对外性。

民俗源于本地民间生

活,是经过世代相传而存留下来的。

因此,民族

地区对自己的民族本身或当地群众没有太大

的吸引力。

在文化渊源上讲,与民俗旅游创办

主体的血缘关系越远越是具有吸引力,所以国

外或省外游客就成为民族地区最大的客源。

二、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一)民俗文化村、园。

目前,广西建有许多

的民俗文化村(风情园),这是广西最主要的民

俗文化旅游产品。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

各地先后建成了融水贝江苗寨、贺州瑶族风情

园、龙脊壮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还有正在

凌云县兴建的凌云土司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项

目,使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加丰富,更具吸

引力。

游客通过实地的旅游活动,能亲身体会

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

可以间接传播该地的民俗文化,对扩大该地的

旅游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一定的积极作

用。

(二)民俗博物馆。

民俗博物馆(含民族博

物馆)主要是对民族建筑或民俗实物的展示与

介绍。

这类产品以广西民族文物苑为代表,该

苑位于南宁市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后面,1988

年建成开放,总投资280万元,占地2.4万平方

米,是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主题,苑内有铜鼓巨

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

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

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制陶、榨糖等民间

手工作坊,均极富有民族乡土气息。

另外,靖西

县壮族博物馆、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博物馆和

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分别展出以介绍

壮族、苗族、瑶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的实物

和图片,特别的壮锦、苗锦和瑶族蜡染工艺品

更是这些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

值得一提的

是,我国首座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已于2004年

11月26日在广西南丹县正式对外开放。

(三)民俗旅游节庆活动。

广西有11个少

数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

日,且场面盛大,别具民族风情。

如壮族的蚂拐

节、牛魂节,苗族的苗年、芦笙节、

补充:

节,瑶族的盘王节、达努节,侗族的侗年、花炮

节、冬节,仡佬族的吃虫节、拜树节、春耕节,京

族的哈节,仫佬族的依饭节、牛马节,彝族的跳

公节,毛南族的分龙节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

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浓厚的文化内

涵。

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

史文化节、柳州三月三歌节、阳朔的渔火节和

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现代

节日活动,映托出浓厚的现代文化氛围,同时

也给人们增添了不少的生活乐趣。

(四)服饰、饮食、建筑文化。

民族服饰是民

俗中最直观的东西,能够突出一个民族特有的

习俗,给身临其境的游客深刻强烈的印象。

广

西各民族人民着衣多姿多彩,给人耳目一新的

补充:

感觉。

例如,侗族妇女喜欢穿金戴银,其服饰多

为短衣长裙,衣服的各个部位都配上花边和飘

带,白褶裙层层叠,穿戴起来,显得绮丽多姿。

“吃”是旅游活动的六要素之一,也常常被人们

赋予审美、艺术、礼仪、禁忌等文化内涵。

广西

物产丰饶,一年四季瓜果飘香,茶酒饭菜风味

独特。

壮、侗、苗、瑶居民多为干栏式建筑,一般

以木为原料,穿榫凿卯,很少用钉,却很牢固耐

用,苗族、彝族“的吊脚楼”就颇具特色,侗族的

三江程阳风雨桥和马胖鼓楼就是这种木结构

建筑体系的杰出代表,也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

要标志。

(五)民间歌舞、游艺与民族手工艺品。

广

西素“有歌海”之美誉,刘三姐就是壮族民歌的

杰出代表。

每年三月三举行的歌圩,场面盛大,

一片歌的海洋。

壮族的山歌、扁担舞,瑶族的长

补充:

鼓舞、瓦鼓舞,侗族大歌、情歌,彝族的阿细跳

月,京族的哈歌、花棍舞、毛南的罗海歌,苗族

的板凳舞,仡佬族的牛筋舞等,都千姿百态,风

情各异。

每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节令广西的山歌

走向了国际舞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

传唱,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间游艺和戏剧给各族人民增添

了不少生活乐趣,侗家斗牛、苗族斗马,紧张激

烈,扣人心弦。

广西各民族人民心灵手巧,擅长

织染、刺绣、编织、雕刻。

苗族的刺绣、瑶族的挑

绣,手工精巧,图案优美生动。

毛南族的编织和

雕刻,独具民族风格,此外,石雕、玉雕、木雕、

贝雕、竹编、藤编、珍珠、绣球等民间工艺品久

负盛名,深受游人喜爱。

三、调整思路,实施民俗文化旅游的整体

开发策略

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结构特点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创作概论第一讲 中国传统音乐的类别及其对现代音乐的影响第二讲 中国传统音乐语言与现代音乐语言特点第三讲 中国现代音乐结构特色及其与传统音乐结构的联系第四讲 继承传统、抓住机遇与开创未来一、在解放前后,我国与国外音乐交流主要表现为:“以土唬洋,以洋唬土”。中外音乐几乎无法交流,而现代的中国音乐要中西贯通。现代中西音乐合壁的经典之作就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本讲座为什么讲的是结构特点而不是曲式特点,就是因为结构(的概念)范围较宽,曲式(的概念)范围较窄,因此我们要建立新的结构分析观。西洋音乐的曲式经多年的发展较为完备;中国音乐讲究“口传心授”,曲式较不完备。西洋音乐在音乐厅里演奏;中国文人音乐讲究个人欣赏,个性化很强。在分析大多数中国音乐时,分析的中心应该在音乐中特点的方面。现代的作曲家们,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大多寻求个性张扬。三、中外音乐的区别在分析中外音乐的区别时,应特别强调细节分析,特征主要表现在微观,如:旋律、音色、曲式、结构。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音阶都经历过从少到多的过程。例如:中国与日本都有五声音阶,但各具个性和特色。这使人们一听就知道一首五声音阶作品是中国味还是日本味。世界音阶主要分三类:1、蒙汉语系,五声音阶;2、希腊语系,七声音阶;3、波斯(伊斯兰)语系,1/4音,一级音有多音。这三类特点中国音乐都具备,其主导者为五声音阶。勋伯格将12个音都解放了,最初为无调性音乐服务;后来则便于作曲家们更好更多地创作,经常各种转调,中国作曲家们也常用。如:中国作品《涉江采芙蓉》,罗忠蓉为古诗谱写的艺术歌曲。他将12音作品表现出十足的中国韵味,令中外作曲家们倍感钦佩。中国韵味一定要研究音腔。就象一个音如同中国书法的一笔,如:“点”,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中国的一个音具有腔式特点;换句话说,无论什么乐器,只要一个音,若带有腔式,就变成中国韵味。中国音乐重腔式,有腔式就有语音韵味。中国作曲家们重腔,例如很多中国作品,陈其刚:《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梁祝》小提琴曲,若不带腔(每个音的腔),就没有中国韵味。腔与中国语言中的四声“—、/、∨、\”有关。同样是五声音阶,但东北和云南的五声音阶作品却各具个性,使人们一听就知道是哪个地方的音乐,中国各地音乐即如此。在中国的五声音阶中,找到3就找到宫;若出现4也可以成为宫,这样就出现了双宫调作品。如:《兰花花》,多用4和6就出现双宫调。五声音阶在不同地区就有各自不同的和声音程。我们感觉有些地方的笛子音“不准”,其实这不是“不准”,而是“方言”,确切的说是“方音”。因而不能用12平均律来评判中国的五声调式。因地方语音和方言,使当地的乐曲、歌曲和器乐出现了某些音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如:湖南音乐中的5就偏高。韵律是现代作曲家们探求的目标之一。第一讲 中国传统音乐的类别及其对现代音乐的影响一、中国音乐的分类1、原声态原声态可分为两种。其一是民间音乐,这种音乐被民间艺人磨砺得比较细腻,如:《茉莉花》,其细腻的感觉犹如大波浪缠小波浪。其二是民歌,中国各地的地方民歌有很强的生命力,这是因为中国人祖祖辈辈传唱下来的民歌,唱的是自己的命运。中国民歌一般用首调演唱,而不用12平均律的固定凋演唱,否则味道不对。2、文人音乐文人音乐同样分为两种。其一是唱颂凋,如:琴歌。其二是器乐曲。文人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中国民族音乐,同时体现着“园外之叟”的中国文人思想。文人是特殊的社会团体,他们在演唱歌曲或演奏器乐曲的目的是为了自我陶醉,给自己听,用超脱的方式来抒情。文人音乐主要是写给自己听,每一个音都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例如中国的古琴,弹奏者先弹一下,经自己欣赏、自我陶醉之后再来一下……反复几次后,才开始正式演奏乐曲。在西方则认为音是建筑,例如:a+b+a。在现代,世界范围内的音乐都较为成熟,所以中西音乐主要是比技术和比文化。3、宗教音乐(1)主要类型宗教音乐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颂经音乐;其二是圣赞音乐;其三是宗教器乐音乐。中国的宗教有:道教、佛教(包括藏佛教、汉佛教即大圣教和小圣教共三种。小圣教与东南亚佛教关系更为接近)、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对中国也有一定影响。相应的宗教音乐也有一定的发展。(2)主要特点宗教音乐完全为宗教服务。如:藏佛教的寺庙音乐经常用于营造气氛,根据各种仪式其音乐形式也有相应的布局,经常伴随着宗教仪式的程序出现。外来宗教在引入中国的同时带来了外来音乐。这些外来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相结合,创作出来的新作品也不少。例如:A.《芸芸众生》,是女声演唱的汉佛教歌曲,其中的一句歌词为“大慈大悲普渡众生观世音菩萨”……B.《金刚经》,引入部分为男低音,主唱部分为男中音。C.《列子》,为四部合唱曲,反映了道家思想。列子说:“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罚也。”西方人在看到列子的话时大为感慨,他们认为,西方人从古到今都在为生死而苦恼,而东方的中国人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将看透了生死;从而体现出列子思想的先进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D.西川的一些诗也谱上了乐曲。歌词为:“我的精神已登达山顶,我和最高的星辰有一个约会……”这是一首由女高音领唱的合唱。4、宫廷音乐主要类型分为两种:其一是外朝音乐,如朝会音、祭祀乐和仪仗性音乐等。外朝音乐代表的是权威的或礼仪的音乐。其二是内廷音乐,多为娱乐性音乐。如清乐、歌舞乐、宴歌、宴乐等。在内廷音乐中,唐大曲对中国现代音乐曲式影响尤大。5、戏曲音乐(1)主要种类:中国戏曲种类很多,可分为联曲体和板腔体两种类型。(2)主要特点:①中国的戏曲实质上是通过歌舞性综合表演来讲故事。②中国戏曲不采用西方歌剧原创性音乐写作方式,而是“以不变应万变”,不同剧种都以原有的“共性音乐材料”为基础加工音乐。③音乐的程式化倾向,即特定曲牌、板式和特定音色都有的特定含义,国人皆知。如“乱锤”,其知名度一点也不亚于“命运动机”。何占豪和陈刚所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展开部,“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所反映的戏曲板式。中国古代的唐大曲最主要特点是渐变。第二讲 中国传统音乐语言与现代音乐语言特点旋律、音响、音色、节奏及其陈述方式,即为中国传统音乐的语言构成。第二讲主要谈音响、音色、节奏几个问题。中国音乐原本就有的重直觉、重音响重色彩的“和音技术传统”。现代的中国音乐要实现的目的之一就是多声音响观念的继承与超越。1、中国古代的音乐成就很多比西方早而且成熟,更有震撼力,这里主要指的是音响。例如:①内蒙民歌《圣主成吉思汗》;②云南少数民族多声部歌曲;③侗族大歌《嘎高增》。2、举例说明(1)在西式管弦乐队中寻求中国音响特色。如:朱践耳的《纳西一奇》,有四个小标题,《铜盆滴漏》、《蜜蜂过江》、《母女对话》、《狗追马鹿》。(2)音响特点采用了多调性、多节拍叠置和多层次重叠写法。如:周龙的《唐诗四首》,管乐四重奏与乐队。(3)运用的作曲手法使中外音乐家都能接受而且都能演奏。如:谭盾的《西北组曲》。(4)除了多种乐器音色外,还有语言音色。为了获得粗糙的音响以表现一种原始的生命力作品,采取了微分音音色结构。如:翟小松的《Mong Dong》,为美术片《悍牛与牧童》而作。(5)音色的主导作用与结构作用。如:华彦钧的《二泉映月》,位转换引来的音区音色交替。(6)用音色来结构乐曲的做法,如:古曲《梅花三弄》,实音与泛音的交替,表现为阴阳平衡。《淘金令》等吹打乐也有明显的音色结构划分。第三讲 中国现代音乐结构特色及其与传统音乐结构的联系1、学习和继承传统音乐的陈述结构(1)中国传统音乐不仅在旋律、音阶、音色、节奏等方面与西方音乐存在区别。如:叶小刚的交响乐《春天的故事》,运用了陈述方式来形成某种民族风格。(2)中国传统音乐的陈述方式具有自己的特征,其中还有一些特定的终止方式;中国民族音乐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2、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学的结构关系文学中有对联,音乐中就有上下句;文学中有“起承转合”四句诗体绝句,音乐中就有类似的四句结构小曲;文学中有八句结构的律诗,音乐中就有与之结构原则极为相似的、并大量存在于器乐曲的“六十八板体”(它也是八句,只是其中有一句内部有扩展,不及律诗规整);文学中有章回体,音乐中有套曲体;文学中有使用成语的习惯,音乐中也有集曲等使用现成乐思的习惯……;文学中有“枣核诗”等通过数列形态控制的游戏性诗体,音乐中也就有“金橄榄”等结构形态与之对应。《六十八拍》为琵琶曲。(1)参考中国诗词结构音乐。郭文景的交响合唱《蜀道难》(李白诗)(2)参考古代章回体小说结构音乐。林乐培的《秋诀》3、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和曲式对现代音乐的影响(1)参照古曲来构思音乐。古曲《梅花三弄》(2)唐大曲和戏曲音乐对现代音乐结构的影响。唐大曲的“散—慢—中—快”的渐变原则和后来的戏曲借助于板式速度结构来组织等线性结构思维,是我国传统音乐结构的最高成就。西方音乐结构的最高成就是奏鸣曲。唐大曲的曲式结构特点是:①音乐是一种多段体结构。②体现着一种从“散起”到“入拍”又经轻歌曼舞而变作“繁音急节”的快速舞蹈(相当于“破”)的部分;收尾时节奏还有“散”(即“曲终长引声”)的渐变速度布局。整个乐曲在开始的时候,每个演奏者就开始调琴,他们预先不调琴,用这种方法将听众的感觉调进来,调进乐曲的感觉中来。③用核心音调(而不是主题或曲牌),即兴展衍变形来发展乐思。④新的声部控制关系。它是西方现代技术,也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写法相同。⑤新的演奏法和新音色。如:乐器萧的“冒吹”和重直觉、重音响的现代多声语言等。罗永辉的《千章扫》,符合现代西方音乐中“有控制的偶然”的作曲理念。4、中国现代音乐的分析思路由于中国现代音乐作品是个性化的作品,所以具体作品具体分析。有些表现为西方的作曲思路与中国作曲思路相结合,如:《梁祝》。有些则主要是中国渐变式线性结构或弹性变速结构。基于唐大曲或戏曲板式变速结构的思维。但现代作曲家们在构思各种线性排列的音乐作品时,往往会同时参考各种外来结构原则,包括现代音乐结构的原则和理念。如:陈怡的《春夜喜雨》,是运用数学上的黄金分割(0.618)的思想来构思,酝酿—聚集—爆发—平静。刘源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客家人的中原文化),则采用微观单个音描述宏观结构。(1)内容:寻根(历史)、走向未来(现实),乐章分五个章节。(2)音乐材料分析:①四、五度音程与“号角音调”。第一章即以号角式的四、五度音程作为“基本乐思”首次亮相。②四、五度音程来源于“二声腔”。该号角四、五度音程的音调正好与福建古老的二声腔相通。③从四、五度音程到“过蕃歌”,古老的四度音程二声腔不仅为“号角”的音程关系提供了依据,而且其语态还与二章的民歌独唱“过蕃歌”相近。④四、五度音程进入“风吹竹叶”。第三乐章开始旋律来自福建民歌《风吹竹叶》,它好象是前面古老福建歌腔的进一步加工和变体;它虽然使用了更多音,将原来简单的歌调做过了润饰,但仍保留了四、五度音程在旋律中的骨干地位,从而再次保证了该乐章与前面音乐的风格和结构的统一。⑤“客家之歌”对四、五度音程的最后肯定。在“号角”的回响和召唤中,第五章的“客家之歌”以豪迈的群众齐唱形式最后一次肯定了四、五度音程在该歌曲,也是该套曲中的支架作用,实质是固定旋律变奏。(3)五个乐章的“宏观再现组合”极其结构依据。①三步性,《土楼回响》虽然有五个乐章,和Ⅳ—Ⅴ乐章间采用不断间奏。②对称性。③采用了反璞归真的终结方式。(4)以调进行代替调回归。综上所述,现代音乐的曲式结构,已从本质上有别于西方经典的“共性写作时期”,而倾向于个性化、多样化。第四讲 继承传统、抓住机遇与开创未来一、关于继承传统我国作曲家大都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包括老一代人)。而中国现代作曲家的成功点,更是在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传统的同时,还折射出作为现代中国人更新的审美视角、文化修养和精神风貌。二、关于抓住机遇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大的历史机遇。一是唐朝;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三、关于开创未来1、是不是“越是民族的就越国际”?我(李吉提)很怀疑。《梁祝》协奏曲比越剧更容易走向世界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些方面,古人比我们想得开(如唐代),西方人也比我们想得开。我们今天比古人更有优越的条件面向世界,就应当能比古人在发展中国音乐、文化方面,做出更多的新贡献。2、是不是音乐作品的技术越“前卫”,水平就越“高”或越能代表“未来”?我(李吉提)想未必。毕加索说,艺术只有“变化”,而不是“进化”。在20世纪作曲技术花样翻遍后,又回到平淡,回归自然。3、多样化的音乐创作才能创造绚烂的未来。叶小刚的《大地之歌》,为女高音、男中音和乐队而作,是积极向上的。马勒的《大地之歌》是作悲歌写的,非常悲。而叶小刚的作品《大地之歌》却是非常绚烂,比较洒脱,很舒展,且唱且吟。这说明我们的作曲走向成熟。①《悲歌行》李白诗;②《宴陶家亭子》李白诗;③《采莲女》李白诗。4、其他作品。①唐建平的筝曲《自鸣》;②秦文琛的管弦乐作品《五月的圣途》;③何训田的《声音的图案Ⅲ》,散文化的音乐语言强化了短笛、竹笛和电小提琴三件乐器色彩,属于宏复调作品;④陈怡的《中国神话大合唱》;⑤贾达群的《融Ⅰ》带有后现代主义色彩,将不同文化融为一体。沈阳音乐学院音乐论文写作笔会一、选择选择主要决定因素是兴趣,有了兴趣才能自信,才能把最有价值的东西研究好;在研究学问时应注意普及与提高。如:巴托克通过自己的复调小品,教育了孩子们的思想,其方法主要是从音响和音色中去教育。因此,学生最好在选自己有兴趣的课题作,而且是最好的和最能做的,不要赶“火”。1、一定要有自己的学习基础,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所谓撑杆跳要撑住地。2、最好选一个导师长项的课题来作,使自己能够得到相应提高,能够学到导师的长处。3、自己的生长环境。世界地域各地各有自己的特色,导师希望自己的学生发扬其所在地域环境优势和文化修养。学生根据各种有利条件,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事业,来给自己定位。4、一定要有自己的立论,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论证自己看法的合理性;一定要发现了什么,论证自己看法是有的,是有价值的、合理的。5、学风。不能盲目地选大课题,否则有解决不了的可能性。不能“唬人”,一定要踏踏实实,稳稳当当。偷来的锣敲不得,否则要串邦的。文献要大胆地看、写,应该占论文篇幅的四分之一。使用文献时要先搞清楚文献,看完文献后发现文献中有什么缺漏,自己可以去研究,来解决。研究应建立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来研究,不能闭门造车。有时也能有自己发现的课题。在研究课题时不能小题大做,也不能大题小做。研究透了一个课题,对硕士来说就是给自己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思维方法。之后才能研究下一个课题。李吉提教授在看完笔者的研究生论文《浅谈“阳春白雪”、“阳阿薤露”、“下里巴人”——文化需求与音乐教育》时指出:社会的变化导致音乐语言的变化;有些作品运用民间音调,但不能直接使用,而是去模仿。作课题应该具有个性,而不应该机械化作业。“小题大做”对于初写论文的人来说较为合适;而“大题小做”则适合于有着多年经验的学者来说较为合适。二、座谈关于对人物研究,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结果。其方法是围绕作品找背景,从办学找结果。研究应从立论开始,决定从哪里开始,最后一定要达到目的。比较音乐学并不是研究人物的唯一途径。学士是要把导师教授的东西学到手;硕士是要能够运用导师的理论来解决几个问题;博士是要为自己的学科提供理论。研究学问要讲逻辑。写演奏方面论文的目的主要是对作者的研究,对技术的研究,对作品内容的研究。音乐剧与大众的关系很密切,早期音乐剧与小歌剧有联系;研究音乐剧的演唱,应通过对某个音乐剧的演唱,来研究表演的演唱方向。“写作能够使人的思想精确”,“站着写,坐着改”。——鲁迅李吉提教授希望:研究学问要古今能打通,不要太学院派了。做一个好老师要尊重学生,教育学生首先要自重,这对青年教师来说非常重要。研究学问需要老师与同学搞好关系,老师对学生能说一就是一,能说二就是二,不会不能装懂;学生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往前发展,能发展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讲座笔记整理完成时间:2007年5月9日

  • 索引序列
  • 侗族银饰锻造工艺研究论文
  • 侗族服饰毕业论文
  • 外国人对苗族银饰的研究论文
  • 黔东南侗族刺绣研究论文
  • 研究侗族大歌论文的目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