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路径(54分) 早在荀子完成《劝学》时就曾警示世人: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无论骐骥的失败还是驽马的成功,都在向我们阐述这样的道理:成功之路是没有任何捷径的。 《都市快报》的摄影记者傅拥军一夜成名,似乎推翻了这一论断,实则不然。傅拥军本是摄影界的一名无名小卒,却几乎包揽了近年来各大新闻摄影大赛的头奖,业内人士纷纷质疑,他却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在一个座谈会上,记者们或发信息,或打瞌睡,只有一台相机的闪光灯频繁在会场各处闪烁,相机的主人便是傅拥军。试想,如果没有这种任何一次活动都要找角度拍摄的努力,又怎能获大奖?傅拥军的成功并没有高人指点、领导提携,成功地路是没有捷径的,傅拥军的成功正是靠一张张照片,一卷卷底片积累而成的。 摄影记者的成功没有捷径可言,那么一代艺术大师的成功之路呢?当然也没有!达芬奇的画作能成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应该得益于他儿时画过的无数只鸡蛋吧!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他靠的是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从鸡蛋画起,从简单的绘画手法学起,逐步提升自己的实力,在摸索中找到了自己的风格。他没有投机取巧,没有寻找成功之路上的捷径,才会有《蒙娜丽莎的微笑》。达芬奇的经历证明:成功之路无捷径! 同样,如果不是每天潜心钻研魔术,并经历了街头魔术表演的历练,刘谦就不可能通过八分钟表演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海岩如果没有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并以每年八十万字的写作速度来锤炼自己的语言,便不可能写出连续几个月位居畅销书榜首的作品;文森米勒如果没有从一个个小角色演起,便不可能24岁就进军好莱坞,并以出演《越狱》男主角而一夜成名……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成功之路无捷径。 我相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成功的道路是用一点一滴的辛苦铺成的,成功地奖杯也是用一点一滴的汗水换来的!反观自身,学习的路更是没有捷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请放弃找到捷径的美梦,脚踏实地地向成功迈进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 路径(54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用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路径的艰难与长远。有时路径是阳光普照,花香飘溢;有时路径是泥泞险阻,风雨交加,但不管是甜是苦,最重要的是走自己的路。 坚持走自己的路径,钱学森选择了淡泊与率真。 钱学森在美国学成,不顾美国的阻留毅然回国。他眼中没有金钱与名利,他眼中没有强迫与阻挠,他只看到要为祖国的未来奉献。就这样,他一心扎进航天事业,为中国宇宙空间、航天、原子弹等多项科学事业贡献他毕生的力量。五年的阻隔,十年研究,他用科学家的淡泊与率真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可敬的形象。渺渺宇宙,灿烂星空,当你抬头仰望之时是否还记得钱老?记得他用淡泊与率真开拓了自己的路径?坚持走自己的路径,我们就可以实现理想。坚持走自己的路径,李桂林,陆建芬夫妇选择了无私奉献。在那个山区偏远草屋中传来琅琅的读书声。十九年的清贫与坚守,这对夫妇为偏远山区的孩子打开了知识的天空。没有过多的顾虑,没有任何享受,夫妇二人用自己的青春来哺育山区的孩子。是他们在崎岖的山路上拉起孩子们的小手,在陡峭的悬崖边点燃智慧的火种。无私的奉献早已与他的心融为一体。云雾缭绕,青山岩岩,当你行走在大山之间时是否听到李桂林、陆建芬老师那亲切的话语?是否记得他夫妻二人用无私奉献开拓了自己的路径?坚持走自己的路径,我们就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从古至今,无数人士坚持走自己的路径。这个人是陶渊明,他“采菊东篱下”,他“登东皋以舒啸”,他的路径就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个人是苏轼,他“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渺沧海之一粟”,他的路径就是豁达开朗。这个人就是沈从文,读他的文章,便可像他一样思索,他的路径就是真善美。你是否还在小径独徘徊?是否还在苦苦摸索?那么用一面镜子照照你的内心吧,既然选择了自己的路径,便只顾风雨兼程。3,路径(54分)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不免遇到很多分岔口,有平坦的大道,也有曲折的小路,选择怎样的路径走下去,是人生的一大考验。通常人们总会选择那道路平坦的康庄大道,但也有人却放着大路不走,选择曲折的小道。而他们选择的路径却给后人带来永久的辉煌。梵高生前十分贫困,靠着弟弟的接济过日子。可是他有一个叔叔是远近闻名的大画商,膝下无儿女,想要梵高来接管他的画商事业。面对这条辉煌的道路,梵高拒绝踏上一步。他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道路,尽管在当时他甚至穷的买不起颜料,可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守着那一抹抹艳丽的明黄。因为,这条曲折的路径是他的选择,他一定要走下去,在这看似黑暗道路的尽头,却是向日葵般的光明与美丽——这正是他留给后人的伟大作品。面对两种路径:与妻儿平凡的度过一生,或是去伦敦开拓自己喜欢的戏剧事业,莎士比亚选择了后者。他不愿过平凡的生活,于是独自闯荡。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成为名留青史的伟大剧作家。假如他当时选择的是另外一条路,那么谁又会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泪流满面?他坚持走完自己迂回曲折的路,并给后人留下伟大的作品。同样是面对两条路径的莫扎特,摆脱皇室音乐家的束缚与教条,选择了作自己喜欢的音乐的道路。在当时,成为皇室音乐家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美差啊!生活可以无忧无虑,一条路走下去畅通无阻。可在面对这条道路时,莫扎特不屑踏上去,而是开辟自己另一条崎岖小道。在他的音乐道路上,他一路受贫穷的困扰,可他毅然坚持,并写下无数动人的名曲。最终,他伴着未完成的《安魂曲》走完了这条小路。但他给世人带来的却是一首首欢快动人的伟大作品。 面对黑暗社会的麻木人民,鲁迅放弃了学医的路,选择从文这条路径;李白放弃了皇帝身边衣食无忧的生活,选择离开的路;卡夫卡放弃了与未婚妻白头偕老的美好生活,选择坚守自己写作风格的路径;面对残忍的宫刑与死亡这两条路,司马迁选择忍辱负重,写下流芳千古的史书……这许许多多伟大的人在面对两条不同的路径时,选择坚持自己的真理。尽管坚持真理的路径有时会泥泞、崎岖,但他们都一路走了下来。因为这是他们所信仰的,所坚持的。等到他们死后,留下无限辉煌的伟大成就!这些因坚持自己的真理而选择自己路径的人值得后人永远瞻仰与学习!4,路径(56分) 广阔无垠的荒漠中心,有着一个草丰水美的绿洲。无数的人,身负行囊,苦苦地行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无比地渴求和憧憬着美丽的绿色家园,成功地天堂。 到达成功天堂的路途多种多样。 我曾经看见,一个中年男子,手摇着轮椅,紧皱着眉头,像在深深地思考什么,在曲曲折折的路径上慢慢前行。他蘸着浓香的墨,挥洒着自己多年的人生感悟,挥洒出美丽的思想之光,照耀着他前行的路,照耀着他人生的轨迹。史铁生,面对地坛亘古的红墙,爆发出的智慧思想是他通向绿洲的光灿灿的路途。 我曾经看见,一个青年人抬头望着碧蓝的天空,等待着什么。年轻的他,手捧着厚厚的意文歌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难念的词句。戴玉强,用坚毅爽朗的歌喉,无所畏惧地逆着“泛文化”前行,茫茫路途中,他以顽强的信念克服了种种困难,向他心目中的艺术圣地无悔地执著地大步踏去。这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勇气与追随是他走向圣地的路径。 我曾经看见,她在清风中飘舞的衣裙和跳动的身影。这只风中的蝴蝶——杨澜是多少人心目中的成功人。传媒事业是一项多么繁复的工作,而她却不仅轻燕般的完成了无数个任务,还开创了“阳光传媒”。她灿烂地微笑着,明媚的阳光下,她跃入了空中,轻轻地摇动着翅膀,创新的精神助她另辟蹊径,是她通向更广达事业的捷径。 史铁生深刻的思考是他通向成功的轨迹,戴玉强的执著和勇气是他走向成功的路途,而杨澜的创新精神为她另辟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非凡道路。他们为成功选择了不同的路径,留下了一道道金色的轨迹,成为了我们一代人前行路上的偶像和榜样。 纵观历史,多少仁人志士也成功奔走在不同的路径之上。李白“明朝扬帆去,枫叶落纷纷”,以才华与壮志为路。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宽阔的胸襟和博大的情怀为路。辛弃疾“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以骁勇无畏为路。当下,我们都在苦苦的追寻着自己梦寐以求的目标,都曾落下迷茫的泪,都曾闪现过迟疑的目光。所以,你,我都要作出明智的选择,为自己绿色的美丽的梦选择路径!5,路径(55分)天下路有千万条,那条能让愁怨走远?这是从最远古时就激起无数人的天问:郁积心中的情感,能找到一条路,让它远行吗?于是,不知有谁,张开口兴奋地喊:“断竹,续竹……”,那劳动的欢愉,猛然因为有了这宛如清水顿泻的声音,而添了一倍。有人怔住:原来把欢愉讲出来,欢愉更加一倍,那么把苦楚讲出来,会怎样呢?他也开口了:“承而无实,封而无血……”,奇怪,郁积在心中的愤懑,好像将要决堤的山洪,可却仿佛有了千条沟渠,将它舒舒服服引走。即使还剩下一些,也是翻翻浪花,不会变得暴戾了。原来,言语,竟是感情永远畅通的路径。于是许多人学会了。可有些难于公之于众的感情呢?没有关系,有笔和墨把它们妥帖地安顿下来。语言的路径,总在向无论怎样的感情说着可以通行。这时就有了诗,有了歌,有了词,有了曲……“浏而盈矣”的喜悦,“离天一尺”的惊骇,都走在语言的通道上并在纸上安顿了。屈子忧愤的《九歌》,终于有路径展现给人了。当然,西洲女子四季不停的思念和并州健儿建功立业的渴望也走来了。当有人伤春,叹落花随水,有小令可以遣怀;当有人怀人,恐行人不归,有长调可以抒情;当然少不了那些官场的失意者们,看着自己心中的郁闷走上诗赋的路远去,自己的心中又澄澈通明起来,轻松地哼起:“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来。虽然还有人拍遍栏杆“问玄都,千树花存否”,但他的愤愤不平,总算不会让人喘不过气了。他放下笔,又可以再构思一遍《十论》了。还有年华逝去者们,也能说出“不信芳春弃老人”的话了,相信有一天“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了”了。诗的路径上,走去了多少人的喜与悲,爱与恨,那些“怨极弦能说”的深情,都有办法被送向遗忘或者铭记。诗词这条情感永远通行的路径,千年来熙来攘往。可是如今呢?这路上还有多少来与往呢?人情古今同,诗却不再能懂,愿后生们不要荒废这条路径。6,路径(54分)中国有句成语:殊途同归。指的是人们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目的。在古代,岳飞精忠报国,在战场上勇敢击退金人。虽为奸臣所害,但他的目的,是保卫国家。而陆游,同样怀着一颗爱国之心,他的路径,是用他的诗,他的文抒写他的爱国心,他的《春望》,他的《示儿》,无不带有一颗爱国心。在现代,同样有踏上殊途却终能同归的伟人。孙中山先生带领人们推翻清朝的统治,用革命探索救国之路,而鲁迅先生则用自己的笔,碰撞出了一条拯救人灵魂的路。他们的一生,也都为一颗爱国心所充实。然而殊途,却又未必能同归。同为君王,唐太宗李世民与南唐后主李煜有着不一样的命运。作为一名君王,李煜算是踏上了殊途。他是君主,亡国之君。他因此而遭世人唾骂,为世人不齿。而他的词,又有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呢?他细腻的内心,流淌着哀伤又唯美的词句。最终,他带着他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随春水一起,离开这个纷繁的世界。呵,李煜,你生来就有词人的内心,词人的情感,却怎奈你做了君王?你的路径,与任何一位君主都不同啊。你本该生在书香世家,做个简单的才子,国家,由有这份才能的人去管理,你只需与你的词同在,便足矣。同为才女,卫夫子与李清照的路径,有着天壤之别。作为一名女子,李清照夜算踏上了殊途。李易安,你有这怎样过人的才华,使赵明诚在挚友面前大笑着说:“吾果不及吾夫人也”?李易安,你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只可惜你注定经历动荡的年代和不安定的生活。你是一个女子,胸膛中的热情却不输给任何一个男子。你说“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而你却又无从摆脱女子细腻的情感。“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可你是否知道,你若做个平凡的女子,便可以拥有一生的幸福,便不会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易安,我不知道双溪的小舟是否能承载你的愁,但愿你已赏到了双溪的春景,看到“绿肥红瘦”的海棠。路径,对于人生,就是一种选择。你无法选择你的出身、你生活的年代,但是,你可以选择你的生活方式。即使你已与身边的人踏上殊途,即使你已知晓最终没有可以同归的道路,你还是应选择你自己的路径,无悔,即可。殊途同归,殊途未必同归,而路,就在脚下。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08年广东电脑里,如果找不到路径,就不能打开目标文件,更谈不上在目标文件中操作。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莫不如此,关键是要寻找到正确的路径。只有这样,心里沉淀的才是厚实的,人处在某阶段的起点才是美的。 请以“寻找路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作导引〗:题目具开放性特点,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写记叙文、散文,可筛选学习、生活中的点滴素材,加以提炼。情感上,可述写自己的心灵从迷茫走向阳光地带;思维上,可描述学习中的成败录;意志行为上,可写走出自我,摆脱迷惘的事件;亦可写成小小说、哲理故事,寓人生寻路之理于风趣轻松的故事中;写议论文,可论证寻找正确路径的现实意义,谈谈怎样去寻找正确的路径等。以下选录同学们的习作,请认真阅读,并作评议。 路的杂想 黄 珊我总在这个时候看到一群鸟。这一群鸟每天大约出现在窗外两到三次。它们在天空中,有意或无意地绕着一个轴心飞行,做匀速圆周运动,一圈又一圈。刚开始大约有七八十只,几圈下来,有许多鸟因为跟不上大队伍的速度,落后了,最后干脆停在附近的屋顶上,看着自己的同伴飞翔,一圈又一圈……那些鸟为什么停下了呢?也许是因为它们找不到自己的轨迹吧!队伍的运动轨迹并不固定,一直在变换,它们也许迷茫了。我看那些鸟,想起了我们。我们不也像那些鸟一样吗?我们在人生的路上不断地行走,鸟在天空不停地飞翔。人生的路,曲折而漫长,我们一路走来。路边的风景美丽,但单一雷同,让我们觉得厌烦,遭遇挫折,又觉得茫然,不知道前进的目的,于是放慢了脚步,离开了队伍,在人生的迷宫中迷了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多次落第;著名诗人张继也曾经落榜;鲁迅先生也曾经茫然无助在绍兴会馆中抄碑帖。但蒲松龄写出了《聊斋志异》,对后世影响深远;张继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鲁迅先生拿起笔杆子,以尖锐的笔锋揭露了反动派的本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他们都曾经遭遇了挫折,在人生的路上失去了方向,但他们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坚定的信念,最终走向成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多少人都曾经遭受挫折,茫然而不知所措,但只要明确自己的信念,就不会迷路,甚至可以开辟一条新的路。人的一生会有挫折,失败,会感到茫然。会怀疑自己。但我们可以问自己别人的看法是否真的那么重要。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要相信自己,坚持信念,对未来抱有梦想,只要我们在人生的路上有所收获,不一定是成功,可以是失败、挫折或其他,迷失方向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又是成长的一条必经之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那些鸟还在不停地盘旋,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停在这边休憩的鸟儿仿佛也明白了什么,坚定地张开翅膀,飞向队伍,鸟群恢复成刚开始的规模,一齐飞向更美丽的远方。那些翅膀扑楞的声音在我心中泛起阵阵涟漪。简评:鸟与人,有着相似的轨迹。既为“杂想”,尽可以旁征博引,以典型又通俗的例子来引出自己的观点:“挫折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坚定信念,走自己的路。”重复的语言,如“一圈又一圈”,给文章增添的淡而从容的气息。从鸟想到人,从人再写到鸟,随意中透着严谨,末句留有余味。人生的捷径 王芳杰有三个人进行了一场登山比赛。第一个人沿着盘山路迎着朝阳、顶着烈日、披星戴月地走,最后终于登上了山顶;第二个人沿着一条路程较短,但途中遍布荆棘的路上了山顶,刚好赶上了午餐时间;第三个人找到了一条比直平坦的小径,轻松地上了山并及时地到上顶旅馆喝了早茶。三个人都以差不多的速度,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究其原因,就在于选择的路径不同。人生也就像是一场登山比赛。只要走了正确的路径,便可及早地达到成功的顶峰,若不然也许会累死途中,或者会坠入万丈深渊。这条正确的路径,人们例称之为“捷径”,它可以帮助我们事半功倍。在学习上,古人讲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并不否认学习要勤奋,但同时也应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便是捷径了。在学习中,我们应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要懂得扬长避短。正如读书要讲究精读细读与概读略读的配合。对于一些次要的东西,或者在大量的东西面前,就应“观其大意”、“不求甚解”,作到了解的程度;对于一些重要的东西,就必须尽量做到细致,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灵活地运用。在爱情上,也要寻找捷径。这捷径不是指欺对方的感情,以求双方感情上的暂时稳定,而是应互相体谅、包容对方。我们不应该把“女方要有模特的身材,男方要有万贯的家财”放在首位,而要注重感情上投机,并要懂得牺牲。这其中,《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和吉普赛女郎便为我们塑造了典型。在事业上,讲究捷径也颇为重要。我们必需提高自己的办事能力,工作效率,以工作成绩作为砝码,抬升自己。要绝对不走险径,如果整日只想贿赂上头,以钞票为垫脚石,往上爬,最终会堕入万丈深渊。学习、爱情、事业构成了人生的主干道,我们要尽量地走捷径。首先应先确定好自己的道路,避免走进死胡同,避免在众多的岔路上迷途。新鲜的观点:人生,要走捷径。从学习、爱情、事业三个方面论述“如何走捷径”,条理清晰,语言精简。缺乏有力的事例论据是文章的不足之处。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路径研究论文
1校园体育文化内涵
随着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及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高校体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方面:第一,体育课程、运动项目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这些研究在体育课程与运动项目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方面作了积极探索。第二,和谐校园建设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这些研究对校园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第三,校园体育文化与人才培养研究,人才培养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校园体育文化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了积极研究,研究方面的成果比较丰富。第四,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调查,发现了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在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制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提出了对策。首次提出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四因素说”,增加“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指出行为文化是指人们本能地内部或外部的某种刺激的活动和自觉地为了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行为文化作为体育文化中特有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应该加入进来。因此,本研究主要是从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和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来探索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新建本科院校常熟理工学院校园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高校体育文化、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等关键词进行查询,利用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资料,获取大量有用的文献资料,并登陆有关高校体育网站收集资料,为融合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在常熟理工学院进行问卷发放与回收,对常熟理工学院学生发放400份问卷,回收385份,教师问卷10份,回收10份。通过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了解目前常熟理工学院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现实依据。
2.2.3数理与逻辑分析法
对调查获得数据运用Excel2003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对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运用逻辑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类、归纳、分析,并对相关理论进行逻辑分析。
3常熟理工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分析
3.1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现状分析
3.1.1体育场地现状分析
体育场地是学校体育教学及活动开展的最基本保障,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由表一可知,室外场地生均占有面积2.129m2,室内场地生均占有面积0.275m2,学校所有体育场地的生均占有面积2.404m2,根教育部相关规定,高校体育场地生均面积大于3m2来看,生均体育场地占有差距达到19.9%,基本能满足学校开展体育教学与活动的需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上课或课外活动场地过于拥挤等现象,不利于教学训练及其它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目录》中对于常熟理工学院这样一所学校的规模(大于10000人),对高等学校室内外场地的要求有:室外场地大于4.7m2,室内场地大于0.3m2。从相关数据分析得出,室外场地差距高达54.7%,而室内场地差距要小得多只有8.3%,所以也导致了在室外项目的运动场地上常常出现拥挤不堪,而室内项目的运动场馆也基本达到饱和的状态。学校应该增加和改善体育场地面积,这对体育教学及活动的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1.2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现状
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明确指出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到学校经费预算中来,并与学校教育事业经费同步增长。”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体育经费占年度校教育经费比例的最低限为1%,以常熟理工学院2012年为例,以最低限的1%计算,则学校体育经费应该达到四百多万元,而实际中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只占到学校教育经费的0.2%左右,不足80万元。尽管自2004年以来,学校加大了对体育经费投入的力度,学校体育经费规模呈现出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从相对数量和生均数来看,体育经费的投入却呈下降趋势。
3.1.3学校体育场馆设施
由表2中可知,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是比较齐全的,在标志性体育建筑方面,在东湖校区有一座可容纳3500多人的综合性体育馆,在学校举办大型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常熟理工学院有东湖、东南二个校区,导致在资源的配置上出现不平衡,但基本上能满足不同体育项目教学训练与活动的要求,从学校体育项目的开展情况统计来看,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的配置又不尽合理,以2014-2015年第一学期为例,全校体育课上课人数达到8372人,由图1可知,乒乓球和篮球二个项目选项目人数均占很高的比例,分别达到19%和17%,而常熟理工学院的乒乓球台为73张,平均达到20.7人共用一张于乒乓球球台,篮球为33片,平均达到43.3人一片篮球场地,其中由于羽毛球项目选课人数多,平均达到43.2人共用一块羽毛球场,而像健美操类、舞蹈类、武术类课程的场馆人均使用面积只有0.68平方米。体育管理部门在教学上应该优化课程项目设置,合理规划好教学场地的使用,积极争取学校在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保证学校基本的教学与训练、体育课外活动的需要。
3.2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现状分析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包括体育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体育标识、体育道德、体育精神等。体育精神文化对体育实践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而常熟理工学院在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上是相对薄弱的环节。首先在体育标识上,只有一坐标志性的体育建筑———综合性体育馆,在体育运动场的建设上没有自己的特色和设计功能上的不完善;其次是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念,只是在体育竞赛活动中提出一些口号,如“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发扬体育精神、展示青春风采”、“奋力拼搏、赛出水平,赛出风格”等,口号还不能达到形成核心体育文化价值观念的作用;在体育道德的建设方面,能够做到公平开展竞赛活动、没有出现有违反体育道德等行为。在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中,公平竞争精神和团队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得到较好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公平竞争、团结协作、健康快乐实质内容上。
3.3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现状分析
3.3.1组织领导
在学校层面,常熟理工学院的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有专门的分管副校长来指导学校体育的相关工作,全校师生体育活动的管理组织方面,由常熟理工学院体育运动委员会,在校党委、校行政领导下开展工作。在体育工作层面,是由学校独立的二级教学单位体育部来具体开展相关的工作,是学校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体育部工作组织开展下设一个办公室(综合办)、一个研究所(体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所)、两个管理中心(课程教学管理中心、群体竞赛管理中心)。另外还设立体育部党政工作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等工作机构。每年制定体育工作计划、有体育工作总结、召开相关体育工作会议落实体育相关制度的执行状况,完善的组织领导机构,充分保障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制度建设。
3.3.2校园体育制度现状分析
从学校体育工作实际来看,主要包括体育教学、体育竞赛与训练、课外体育锻炼、体育场馆管理工作、体育师资的建设与发展等几个方面。通过调查得知,常熟理工学院相应的体育制度有24份。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在工作中就会形成相应的工作流程,达到理清工作思路的效果,但是从成文的体育制度中发现,在体育教学的制度中基本上涵盖了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但在体育课堂常规及体育教学的管理实施办法等未见涉及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作为学校体育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制度的制定时应该是比较关注的,但查阅了现有的制度中没有发些一份关于体质健康标准相关的制度内容。其它几个制度内容相应来说是较完善的,但是课外体育锻炼中,如体育健身管理、体育文明规范、体育社团等制度内容也是缺乏的。在体育竞赛与训练的制度内容中如运动员守则、公平竞赛等内容也是需要增加的.。在师资队伍管理中增加体育教师工作守则、教师奖罚制度等内容。从常熟理工学院校园体育制度现状来看,总量基本上能满足教学与课外活动、竞赛训练的需要,但是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方面的制度应该得到加强,完善的制度建设是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制度建设。
3.4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现状分析
体育行为即指人们有意识地采用体育的方法、手段,实现体育目的的活动,是体育兴趣的重要表现方式。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具体来说,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内容主要包括:学生体质达标、体育课出勤率、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开展阳光体育情况、身心健康状态等一些方面。根据2013年常熟理工学院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得知,在体质达标率上只有86%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其中在力量及耐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在体育课的学生出勤率方面比较好,达到97.8%,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体育课比较受学生的欢迎。通过调查发现,在参加体育课外活动方面,在项目的选择上,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及跑步为主,据分析,篮球项目由于校园篮球活动开展得较多,影响力大,导致选择篮球项目的人较多,在乒乓球及羽毛球的项目选择上,由于乒乓球及羽毛球项目均为室内项目,不受天气条件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在跑步项目的选择上,由于跑步是最简单易行的身体锻炼方式,无场地、服装、器械等条件的限制,可以自己掌控跑步时的速度及距离,在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选择上基本以传统的球类或简单易行的跑步等项目为主。
4常熟理工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
如何根据现有的条件,来积极创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给学校及体育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具体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4.1完善学校体育规章制度、学校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提供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通过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学校的体育制度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丰富,但任何事物的发展、提高和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制度建设也不例外,尤其是制度建设和运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为此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从学校体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学校群体竞赛管理规章制度、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管理规章制度、学校体育场馆管理规章制度、学校体育工作实际操作层面等几个大的方面来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进一步完善和制定更加合理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学校在政策上的支持起决定性作用,通过积极探索转变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理念,改革创新课内外体育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发挥学校体育多方面育人功能,让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采取各种措施让学校在政策上给予学校体育工作更多的倾斜。在经费的保障方面,首先在教育经费总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从而使学校体育经费得到相应的提高;其次,积极拓展其它筹资渠道,学校体育的管理职能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专业人才及场馆资源上的优势,积极开展对内、对外的服务工作,如利用体育场馆资源,在学校体育工作之余,开展各类体育培训、企事业单位的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策划服务工作、体育场馆的租赁承包等,进而进行一定的自盈创收能力,从而增加学校体育经费收入。
4.2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打造校园体育文化亮点
常熟理工学院的校园体育文化在现有的传播体育文化的方式上,主要是竞赛活动的组织,来达到宣扬校园体育文化,主要有两种方式:(1)通过学校体育运动会、单项协会比赛等方式进行传播,但这种体育传播方式由于运动项目固定且单一、竞技性较强,而且还有参与人数的限制,导致参与人数的不足,改革传统的校运会模式,将其变为多种多样的体育节形式,从而真正起到传播体育文化的作用。(2)通过体育文化节、冬季三项比赛等方式进行传播,虽然这种方式在项目设置上都比赛贴近于学生的实际,受到学生的好评,但由于比赛每年各举办一次,导致学生对比赛缺乏认同感。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是建设好校园体育文化的有利路径,依托常熟理工学院学生体育与健康俱乐部,它是学生体育竞赛与课外俱乐部活动、体育锻炼最直接的参与实施者,它是涉及人数最多的校园学生体育活动平台,在现有单项协会的基础之上,发展更多的体育(俱乐部)社团及会员人数。改革竞赛与活动体系,加强体育教师对体育俱乐部活动的指导,在竞赛中,改革创新学生竞赛活动体系,完善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的工作流程与活动计划。在竞赛的次数上,做到周周有体育活动开展、月月有体育比赛举办。在竞赛的内容与形式上,从以“锦标主义”到以“重在参与”为指导思想,开展更多学生喜爱、难度低、利于操作的项目,如开展校园体育达人榜、校园体育吉尼斯,开展更多学校体育竞赛之外的竞赛或体育趣味活动,培养学生当中的体育明星。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来打造校园体育文化亮点,最终做到人人喜爱体育、人人知晓体育、人人参与体育。
4.3打造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塑造校园体育文化品牌
学校根据现有的资源重点,突出发展体育舞蹈、跆拳道、龙舟等校特色体育项目,打造高质量、高影响力的高水平体育运动队,塑造学校体育文化品牌,以体育项目品牌为突破口,进而达到学校师生的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认同,通过品牌体育项目所没有具有的特色体育项目文化,如体育精神、体育口号、体育标志性人物,形成校园体育文化品牌的核心理念。
4.3.1将品牌项目列入体育课程教学中
如何让校园体育文化融入到学生当中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某一体育运动项目,把品牌项目融入到体育课程项目中间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来看,学生对特色体育项目的选课人数呈上升趋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参与是获得校园体育文化价值认同的首要前提。通过优秀的体育文化品牌在体育课堂中的示范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进而养成良好的体育课外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4.3.2让品牌项目建设成为学校对外体育文化交流的窗口
学校高水平体育运动队在每年会有多次的参加全国、省市级、区域性比赛任务,高水平体育运动队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载体,成为对外展示校园特色的体育文化价值理念、体育观念、体育价值取向、体育道德观、体育运动精神等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最直观的体现。近年来,常熟理工学院对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有了进一步完善,良好的条件下,让别人主动来校交流学习,以2014年为例,学校承办了苏州市(常熟赛区)的体育舞蹈比赛,承办了江苏省十八届体育运动会高校部龙舟比赛,该项赛事有江苏省近二十所兄弟院校参加,得到了省教育厅领导的大加赞赏,学校以龙舟品牌项目为依托,吸引了包括苏州大学、苏州工业职业学院等兄弟高校的龙舟项目的考查交流。通过对外体育比赛与交流活动,不仅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宣扬了常熟理工学院校园体育文化特色,还提高了师生的对外交往能力,而且还吸收和借鉴了兄弟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特色,在建设自身校园体育文化方面有了对比和参考。
4.3.3品牌项目成果展示
学校创建特色体育品牌项目以来,学校体育舞蹈队共7次蝉联江苏省体育舞蹈比赛团体冠军、获得若干团体项目及单项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组织奖。学校跆拳道队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省级比赛十余次,获得冠军11次、亚军1次、季军2次、第四名1次、第五名3次的优异成绩。学校龙舟队多次代表学校、江苏省参加世界大学生龙舟赛、全国龙舟赛、江苏省运动会、区域性龙舟比赛、江苏省大学生龙舟赛及各种社会性龙舟邀请赛,获得世界大学生锦标赛的亚军、江苏省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冠军、江苏省运动会龙舟比赛季军、世界华人龙舟赛第五名等优异成绩。
4.4优化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平台
大学生体育文化需求的信息获取路径是影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在常熟理工学院的学生中获取校园体育文化知识主要是通过校园网、宣传海报(公告栏)、校报等方式,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此等传统的传播形式已经不能及时地宣传校园体育文化,所以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中,传播平台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学校建设信息化校园之际,积极推进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平台的建设。首先建设好学校体育部网站,体育部作为学校体育职能部门,是学校体育信息发布的权威部门,网站应及时发布和及时更新学校相关的体育通知公告、体育资讯,建立体育信息查询(如体育成绩查询、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查询、俱乐部课外体育锻炼查询等)、师生互动板块,加强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其次发挥新媒体在校园体育文传播中的积极作用,现如今学生的手机、电脑的覆盖基本上达到百分之百,利用QQ群、微信朋友圈、博客等传播平台,通过“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方式,来实现校园体育文化信息传播量的几何增涨,所以必须善于运用新媒体传播环境,营造更加积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真正满足大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需求。
5结论
根据常熟理工学院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学校在物质基础保障方面、打造校园体育文化亮点方面、塑造校园体育文化品牌方面、优化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平台方面等建设路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探索,进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研究路径是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研究方法是具体的方法,例如文献查询、实地调研、数据收集、计算机统计⋯⋯比喻地说,你想从上海到桂林,方法就是飞机、火车、汽车、自行车、步行、爬行⋯⋯路径就是走杭州,还是走苏州-南京,还是走长江,到了灵渠走运河,还是走沿海,沿着珠江逆行而上⋯⋯
(1)文献研究法:根据所要研究内容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获得充足的资料,从而全面地了解所研究课题的背景、历史、现状以及前景。
(2)研究项目分析法:在进行理论的搜集与分析之后,根据现有的研究项目整体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使理论有理有据,设计更合理。
根据许多论文的选题经验,这一级论文的选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本专业的研究空白、发生争议的话题(自己的观点感到较为充分)、对比性的话题、从其他专业角度研究本专业的话题(这是一种选题的边际效应)、有新的插入角度的老话题、刚刚冒出来的本专业的新问题。
扩展资料: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1、研究什么?——怎样确定研究课题一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则就不是研究);进步与成果即成长。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A.实践来源——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教育实际问题,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存在的问题。教育教学与其外部的矛盾(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B.理论来源——现有教育理论所揭示的问题以及理论体系中的空白和矛盾点(例如《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产生的过程)2、怎样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我们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A.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B.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C.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D.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E.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F.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3、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⑴ 观察法 ⑵ 调查法 ⑶ 测验法 ⑷ 行动研究法 ⑸ 文献法 ⑹ 经验总结法 ⑺ 个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⑼ 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3.1 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3.1.1 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3.1.2 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3.1.3 确定观察对象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3.1.4 制定观察计划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3.1.5 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在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用。无论哪一类手段,都应在观察开始前就准备好,对观察中使用的种仪器也须事先作好功能检查,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障碍。对于观察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使用仪器的基本方法,并知道在观察中应做些什么。如要详细、全面拍摄一堂课,一部摄像机是不够的。观察者应准备几部摄像机,并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观察记录,也需要事先作好设计。在记录纸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须记录的项目,还可以约定一些记录符号,以尽量减少现场记录时书写文字的时间.我们以中学生课堂行为记录为例,见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员根据研究需要,列出他认为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但估计所列不会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让观察员在需要时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请别人帮助观察,必须事先和观察人员讲清楚每一个项目的具体所指,遇到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要求他们熟悉每一个项目的所在位置。为了稳妥起见,还可以在正式观察前先作几次观察练习,帮助观察人员熟悉表格的内容;如发现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观察前作出调整。3.1.6 规定统一性标准为了增加观察的客观性,为了便于衡量和评价各种现象,为了易于用数量来表达观察的现象,为了使观察结果可以核对、比较、统计和综合,必须事先考虑自己的观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并对每一因素规定出统一的标准。每次观察或观察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者,要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这主要在于,不同的研究项目常会涉及到不同性质的标准。如:有的涉及到单位问题,如怎样衡量学生表现的知识质量;有的涉及到定义问题,如怎样才算违反纪律;有的涉及计算方式问题,如怎样登记和表达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的频率,等等。对类似问题,都应事先做好统一规定。3.1.7 逐段提出观察提纲在观察计划的基础上,应对每次或每段(几次同一性质上一内容的观察组成一段)观察提出具体提纲,以便使观察者对每一次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获得什么材料非常明确。观察提纲可以包括本次观察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并且应当在前一次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来。亦可采用表格的方式,以便于分类统计。观察实际过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种结论。也许可以形成某个研究课题。3.2 调查法 :同样是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举例说明调查法的操作过程:抽样调查的主要步骤在实际的抽样操作中,整个过程可大致分为如下步骤:1.确定调查的目的(确定问题,形成假说;通过调查验证假说,使问题明确化,得出结论)。2.确定抽样总体。要从中进行抽样的总体应与要得到信息的总体(目标总体)一致。从样本得出的结论适用于被抽样总体,超出这个范围结论的适用程度取决于被抽样总体与目标总体的差异程度。3.确定待收集的数据。一般只收集与调查目的有关的数据,过长的调查表会降低回答的质量。4.选择抽样方法。这时总体中的哪种单位作为个体基本上可定下来。5.编制抽样框。如学校名录、学生花名册等。6.确定需要的精确度。因抽样调查是要由样本推断总体,会带有某些不确定性。一般是对相对误差或绝对误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7.估计样本容量,估计费用。8.抽样试验,在小范围内试填一下调查表,做些必要的改进。9.实地调查工作的组织。按抽样方案进行调查。对收回的调查表的质量及时进行检查。对不回答的表要有处理方案。10.根据所用的抽样方法进行数据分析。11.可对同样的数据采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较。12.写出调查报告。留存有关总体的信息,它们可能对将来的抽样起指导作用。对于教育现象,有时难于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概率抽样,可以考虑采用下列方法抽样:从总体中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单位(群),在群内进行概率抽样;从一个小总体中选出接近于研究者对总体平均数的印象的那些个体;样本限于总体中易于取到的部分;样本是随便选取的;样本由自愿被调查的人员组成;等等。但对这样得到的样本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对结论也要慎重,应充分利用其它信息进行核查、确认。在教育现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经验和抽样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获取好样本的关键。3.3 测验法:是想描述某些行为的状况,或推论某些行为的状况(包括:能力与成就,个性、兴趣、动机、态度、观念及心理需要等);从而考虑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进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测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评估、诊断和预测。(举例,如XXX老师所做的“学生自学能力测验(试验)”,就是为了了解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所谓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测验法是教育和心理学测量的一项主要内容和形式。测验的客观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测验的控制,在不同时间对于同一个被试,或同一时间对于不同的被试,其意义都应该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观性则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师在做这一测试前邀请我去在他们的家长会上的讲话,目的就在于排除和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排除测验的随意性和不真实性,实现评测标准的同一性)。推论的客观性指对同一结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论应该一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结果的所做解释应该相同。3.4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教师个体比较适用。另一种模式:预诊——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几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具体说说操作方法:(一)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教学或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三)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四)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五)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行动研究中,过程性资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六)总结评价:首先要对研究过程进行考察。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 分利用录象、录音等现代化手段。总结评价实际上是对行动研究过程及其结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3.5 经验总结法:这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进行教育经验总结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一、要注意经验的 先 进 性(观念必须更新)二、要全面考察总结的对象,充分占有原始的事实材料;且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三、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不能凭空想当然,那是毫无价值。四、要善于进行理论分析3.6 文献法: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文献按内容性质分,有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零次文献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一次文献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三次文献是指工具书和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又对众多一次文献的综合研究结果。3.7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个案研究中,原始的资料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也可能通过对某个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说,进而产生新的研究课题或教改实验。观察或追踪一个人、几个人、一个团体、一节课……的过程,时间可长可短,依需要而定,进行分析概括,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少,研究规模也较小;同时个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没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中进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时间内突击完成。所以,个案研究就特别适合教师的研究。教师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或一类学生,结合教学、教育工作实践进行研究。对于每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总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对象,而且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处理,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活动)。3.8 案例研究法:什么是“案例”?中外学者尚无普遍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问题一:论文开题报告中的技术路线怎么写 开题报告虽然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写,但只要你认真写并按照学校的格式要求根据按老师意见修改总会通过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提供一个范例范本供参考祝开题报告写作过程顺利: 你可以按下面几部分开始写: 技术路线是指进行研究的具体程序的操作步骤,应尽可能详尽。每一步骤的关键点要阐述清楚并具有可操作性。如有可能,可以使用流程图或示意图加以说明,以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技术路线图可以直接用wrold来画:用文本框 实现,插入文本框,在文本框中插入点符号,然后改变字体大小至自己想要的点大小 即可。 “点”就是一个缩小的圆。就当圆或方块画吧。 若是连接点,需用“连接点工具”来画。 一、技术路线的解释 1 技术路线是指申请者对要达到研究目标准备采取的技术手段、 具体步骤及解决关键性问题的方法等在内的研究途径。技术路线在叙述研究过程的基础上,采用流程图的方法来说明,具有一目了然的效果。技术路线强调以研发项目为主线,完成项目研究内容的流程、顺序、各项研究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和步骤。合理的技术路线可保证顺利的实现既定目标,技术路线的合理性并不是技术路线的复杂性。 2 技术路线是指进行研究的具体操作步骤,应尽可能详尽.每一步骤的关键点要阐述清楚并具有可操作性.如有可能,可以使用流程图或示意图加以说明,以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二、技术路线编写格式(包括研究路线流程图和生产工艺流程图) (一)、研究路线流程图即产品开发流程图 1、做成树形图,按照研究内容流程来写,一般包括研究对象、方 法、拟解决的问题,相互之间关系。 2、做成结构示意图:根据研究项目的子内容、研究顺序、相互关 系,方法、解决问题做成结构示意图。 (二)、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图 问题二:开题报告的技术路线怎么写? 技术路线指的是你在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比如数学建模法,图形仿真法等。 问题三: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怎么写 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怎么写 我知道的更 问题四: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怎么写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我刚好有你要的,现成的,。拿去参考,是姐姐自己的 问题五:论文的研究路线图是什么?怎么写? 20分 ok, 我能给. 问题六: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怎么写全文 你好,同学,你的开题报告老师让你往哪个方向写? 开题报告有什么要求呢 开题报告是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开题报告选题通过顺利。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 2、目的意义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3、成员分工 成员分工应是指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具体职责,要人人有事干、个个担责任。组长负责协调、组织。 4、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是课题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等。研究内容是指可操作的东西,一般包括几个层次:⑴研究方向。⑵子课题(数目和标题)。⑶与研究方案有关的内容,即要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等等。研究方法要写明是文献研究还是实验、调查研究?若是调查研究是普调还是抽查?如果是实验研究,要注明有无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实施计划要详细写出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地点、任务和目标、由谁负责。若外出调查,要列出调查者、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交通工具、调查工具等。如果是实验研究,要写出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器材。实施计划越具体,则越容易操作。 5、可行性论证 可行性论证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另外,还应提出该课题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帮助等等。 6、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预期成果一般是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是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和多媒体等形式来表现。 问题七: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怎么写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什么?――怎样确定研究课题 一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则就不是研究);进步与成果即成长。 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 A.实践来源――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教育实际问题,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与其外部的矛盾(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 B.理论来源――现有教育理论所揭示的问题以及理论体系中的空白和矛盾点(例如《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产生的过程) 2、怎样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 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我们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A.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B.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D.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E.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F.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3、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 观察法 ⑵ 调查法 ⑶ 测验法 ⑷ 行动研究法 ⑸ 文献法 ⑹ 经验总结法 ⑺ 个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 3.1 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3.1.1 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3.1.2 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3.1.3 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3.1.4 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3.1.5 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 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获得......>> 问题八: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怎么写 呃呃呃,这是开题报告的内容啊 问题九: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技术路线怎么写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 2、目的意义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3、成员分工 成员分工应是指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具体职责,要人人有事干、个个担责任。组长负责协调、组织。 4、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是课题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等。研究内容是指可操作的东西,一般包括几个层次:⑴研究方向。⑵子课题(数目和标题)。⑶与研究方案有关的内容,即要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等等。研究方法要写明是文献研究还是实验、调查研究?若是调查研究是普调还是抽查?如果是实验研究,要注明有无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实施计划要详细写出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地点、任务和目标、由谁负责。若外出调查,要列出调查者、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交通工具、调查工具等。如果是实验研究,要写出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器材。实施计划越具体,则越容易操作。 5、可行性论证 可行性论证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另外,还应提出该课题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帮助等等。 6、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预期成果一般是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是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和多媒体等形式来表现。 问题十:论文的途径和技术路线怎么写 一、研究方法: 1、对正在施工的综合楼项目进行综合考察,了解具体的情况,收集相关数据。 2、根据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成果,对其进行工程结构分解,利用净值法对其分项工程进行定量行分析,和实际的进程进行比较,查出存在的问题和不合理之处,并提出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法。 骇、技术路线、实验方案:
校园文化对学校育人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管理者管理学校的重要内容,是学校达到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就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提高学校育人水平,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见解。
关键词:
校园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我们明确指出的学校管理工作的新思路。那么,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呢?
一、加强校园“硬件”建设,建设学校物质文化
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成分诸如校园地理环境、建筑格局、雕塑、一草一木、活动场所、餐厅宿舍、校徽等都是硬件,都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创造了基本条件,它所营造出来的氛围对学生的薰陶是很深刻的。建设校园物质文化需要投资,因此,往往就因为资金问题制约了校园的硬件建设。就拿校园地理环境来说,校园地理位置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把校园置于一个什么样的外部大环境中,学校将受到什么样的外界影响。有些学校为了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不惜投巨资重选新址,进而搞规划搞搬迁,这就是对教育的负责。如近年来,有好多的学校因为城市的规划、村街的建设而身陷商业气息浓厚的闹市,学校担心学生的身心受到不良影响而不得不搬迁,就是这个道理。其实,学校也可以不花钱搞建设,如师生动手搞绿化,有书法绘画特长的师生装点校园墙壁、制作宣传栏,等等。走进有的学校大门便可以见到教室前的栏杆上、教楼、办公楼、试验楼的走廊上,会议室的墙壁上挂着富有学校特色的办学思想或者科学家或者英雄人物的`图像和他们的名言警句,都是学校师生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
二、加强学校人文管理,建设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准绳,是学校管理师生,实现教育任务目标的保障。因此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制定的制度应是国家大政方针的延续,是学校自我管理的实际需求,应该反映学校整体的意志。因此,制度的制定,要求程序合法,内容全面,可操作性强,绝对不能因为不好操作而“曲高和寡”。对制度的执行力也是一种文化,制度的执行最重要,否则,再好的制度如果不去执行,就是一纸空文。有一个学校,由于管理不善,换了校长,新校长并没有像别人认为的那样为学校“动大手术”,仅仅是严格执行了原有的学校各项制度,结果,学校照样成为一个先进单位。
三、以多项活动为载体,建设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
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念的形成阶段,健康的校园文化最终能使外在的教育自然内化成学生的品质,使学生形成善良的价值观和健康的道德观,在此过程中,校园精神文化的薰陶,尤为重要。在校园里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使学生了解历史,认识社会,接受传统,规划人生,丰富阅历,提高素养,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如写作、社交、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一些学校在育人方面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忽视了美育、德育,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化素养低、实践能力差等不良后果,这样的学校的精神文化层次低,育人水平也是不高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有很多,如文明学生与三好学生的评比、校园标语与校歌歌词的征集、校园广播、卫生环保活动、爱心募捐、校刊校报、学习园地、书画与作文比赛、发明竞赛、演讲比赛、兴趣小组、艺术节、运动会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够在环境氛围的激发下自主参与校园文化的各方面活动。通过教师诱导、互动合作等过程,培养出稳定的兴趣和优秀的品质。开展校园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进而社会化的过程广大教职工对活动的参与,包括其自身,也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对学校的精神文化体系起着导向作用。有些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也有的学校培养出了优秀的人才,取得了不同的荣誉,这都是学校的精神财富,对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提升学校育人水平,都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校园文化虽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现象,有其局限性,但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大环境的影响。校园文化能够创造出一个个小环境,通过规范学校成员的思想行为,赋予学校活力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大文化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要相信,优化的校园文化必然会提高学校育人水平,结出素质教育成熟之果。
参考文献:
[1]徐艳,张霁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式方法微探[J].才智,2016,(32).
[2]金静.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亚太教育,2016,(36).
[3]田媛.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导向的大学人力资源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6,(12).
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与道德观念,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精粹。本文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深入地剖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与大学生德育的缺失原因,并提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实践应用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指那些经过实践及时间检验和社会择优继承检验而保留下来文化,至今5000多年的历史。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气魄之所在,不仅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历程中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丰富内涵及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行仁爱原则,注重“礼”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仁爱”思想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孔子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理念。正是由于孔子的提倡,才使得“仁”位于“五常”之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的仁爱思想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人文观念。如果说“仁”是内隐的,是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那么“礼”则是外显的,是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能够侧面映射出了一个人的仁德。孔子言“人而不仁,如礼何”、“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乎”,孟子云:“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这些思想均与现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相一致,它提倡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自省孝亲、感恩社会,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2.主张正确的“义利”观,强调恰当处理义和利之间的关系。义者,宜也,在传统文化中,指道德、精神的原则,而利指个人的私欲。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义为上,提倡“见利思义”精神。以义为上的理念涵盖了以下几方面的内涵:首先,求利务必要以受义为前提,先义后利。其次,求利的同时还需遵循义的标准。。恰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义生利”、“舍生取义”,才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义后利、以义为上的优秀品质,才使得“义”成为众所周知的基本道德准则。
3.强调正确的“信用”观,有利于培养诚实守信的价值观。信者,诚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常”之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代表着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诚信是人立身处世之本,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的桥梁与纽带。《论语》云:“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民无信不立”,孟子曰:“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确的“信用”观,有利于培养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4.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树立尊重、崇尚、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天人合一”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同小可的地位,它蕴涵着朴素的唯物辨证法的思想。从哲学的视角看,“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天人”皆有德,宇宙不仅是一个物质领域,更是一个生命领域、精神领域和道德的领域。天,即大自然;人,即人类。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它指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和谐统一的关系,指出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归本于自然,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能够不断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天人相融、天人共乐的理想境界。这种理念在当今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极其严重、生态危机成为全球隐患的当下,何等意义,不言而喻。
二、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缺失原因
当前,尽管各高校已经加强了对大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可是我国大学生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尽令人满意,譬如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兴趣不浓、高校关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不足、大学生价值观扭曲、传统道德观念淡薄等。
分析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当今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充分,学习动机不足。在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下,他们往往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往往只是敷衍了事。而且他们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是非分辨能力还有待提高,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稳定,好奇心重,易受到外界新奇环境的干扰。尤其是在当今,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各种不同文化、价值理念冲击的影响下,他们易受到各种消极文化思潮的影响,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抵触情绪。其次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不停地受到西方文化的的强势入侵,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急剧下降。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合力。再次是由于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影响。由于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高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高校往往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片面地强调成绩与分数,轻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此外,由于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现了浓厚的科学主义与功利主义倾向,重视工科等实用学科,注重科研水平的提高,而传统文化教育则受到了一定的忽视。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实践应用路径
1.更新教育理念,合理设置课程计划。俗话说,理念要先行。要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要让学生、家长、学校及全社会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转变智育至上、唯实用主义的倾向,重视大学生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如今,高校关于传统文化教育大多隶属于通识课程,以选修课程方式来进行,由于许多大学的教学管理机构及大学生本身对于通识课程、选修课程的认识不足。相关课程往往缺乏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出现了教学流于形式、随意性大、效果无法评估等问题。因此,高校还需合理设置课程计划,建立一套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教育教学体系与良好的教育教学手段。
2.创设优雅的校园环境,营造传统文化育人氛围。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依赖于课堂教学这一途径,还需通过各种方法与形式来帮助大学生亲近、了解传统文化,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众所周知,校园环境是承载文化精神的载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离不开高雅的校园环境,因此,高校要以创建优雅的人文环境、营造传统文化育人良好氛围着手,以创建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为载体,将传统文化元素尽可能地带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中去,让大学生充分认识、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当代大学生置身于一个有着浓郁中国文化风情与韵味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优雅校园,时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软环境的滋养,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培养健康的人格。
3.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注重寓教于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以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力求专精结合、循序渐进,注重寓教于乐、引导启发。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多为文言典籍,可能会使初学者产生枯燥无味之感。古人云,“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因此,高校应通过开展各种关于传统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寓教于乐,把传统文化的魅力尽可能的展示出来,努力使原本枯燥无味的传统文化教学变得兴趣盎然。
参考文献:
[1]窦坤,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15-119.
[2]李佑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管窥[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2):82-84.
[3]张载.《张子全书》(卷六),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页2.
摘要: 本论文以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为中心展开研究,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把握时代内涵,通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研究,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新空间。
关键词: 传统文化;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日益驳杂的新媒介环境,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相较以前发生了剧烈变化,受西方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呈现多元化趋向,集体认同感削弱,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教育缺失,使得青少年文明素养的教育模式出现了困境。关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文明素养的关系,近年来国内研究大多倾向于将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及育人载体等进行论述,传统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手段,成为辅助性的教学工具。然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作为文化性符号在承担其文化表象作用的同时,也肩负着育人功用,在传统文化视域下探究青少年文明素养教育新模式,对当前高校所面临的九零后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困局的突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和影响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文明程度及修养层次,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历史积淀的精华,在建构中华民族价值观、道德伦理体系、提升个体文明程度及修养层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当代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不同的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质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教育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高等教育则是当代肩负文化传承的社会机制,承载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时代的要求为依据,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渗透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中去,将传统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大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境界、完善大学生人格修养等融合,实现并发挥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具有时代内涵的育人功用。
二、探寻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联系
文化是一种文明所造成的生活方式,文化是人们在创造文明过程中创造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从广义上讲,文化与文明相伴而生,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传统文化精神与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机制具有互通性,“没有一个民族的道德文化是从真空状态突然发展起来的,传统是整个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大本大源。”2传统文化作为整个民族的社会实践经验的凝华,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传统文化中所彰显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与大学生文明素养中的国家责任意识相映射;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点,与大学生正确的诚信观相联结;传统文化中谦恭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与大学生文明的交往观相关照。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可以说传统文化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时代意义。传统文化资源与文明素养教育内涵互为映射,也彰显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反思,九零后主体生长于新媒介环境下,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倾向,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缺失造成的历史虚无主义,使得九零后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生态呈现出断裂现象,探讨传统文化与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联系,寻求当代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困局的新途径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传统文化视域下开拓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新模式。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充分关照大学生文明素养培育的现实环境与精神特质,开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在教育形态中,不拘泥于思想道德修养等理论课的单一平台教育模式,不断拓展大学生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文明素养教育的多渠道发展。
1.整合经典传统文化资源,发挥文明素养教育时效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趋复杂,新思想的产生带来了教育管理的真空状态,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负载新时期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重任。而“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可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产生巨大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多元思想,具有潜在的美育功用。传统文化中儒家提倡“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以及“恭、宽、信、敏、惠”五德与当代的文明体系构建也有互通之意,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其德育、美育功用的时效性,是当代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亟待开辟的新途径。
2.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新媒介传播相融合,创建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新语境。九零后大学生在新媒介传播影响下,对于价值观导向等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文化的内涵教育受到了图片化、快餐化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冲击与解构,如何利用网络媒体资源承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用,开辟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多元空间,即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价值观认知目标模糊、自我管理意识单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成为完善新时期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重要课题。在新媒体形势下探讨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深度发展,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新媒介传播的融合与发展,对创建高校文明素养教育新语境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新时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文化现代性式微、九零后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复杂性等现象,明确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价值影响及作用等,探讨传统文化现代性过程中对青少年道德进程的新要求及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新思路,以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联系,对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文明素养的科学化、规范化等教育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释:
1.[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范英.社会公德概论[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1.39.
3.李大伟.基于传统文化维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J].德育天地,2012,(2).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勤劳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素质重要的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不断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困境,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对策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
1、教育手段的局限性
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从本质上来看,还是应试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由教师不断讲解和学生课后自学来不断获取的,但是从课堂上所接受的知识毕竟还是十分有限的。从大学语文的教材可以看出,大多数课文是古代文学名篇,但数量少,有的还是阅读课文,教师一般不会进行详细的讲述,学生掌握自然也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其在编排上存在着衔接的问题,很多篇目比如《蜀道难》和《将进酒》等名篇在中学阶段已经出现过,大学教材中还会继续出现。很多大学生对古代传统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对古代文学名篇篇名的认知之上,在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考核之时,很多大学生采取复制粘贴的方式来对待,其缺乏程度令人堪忧。
2、教育定位的不科学性
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学校关注的是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与学生今后的就业情况,并没有重视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这导致很多大学生除了将主要的时间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还要抽出时间去考各种证件,比如四六级外语证、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这种实际情况导致很多大学生即使想去看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也没有时间,长此以往,很多大学生不仅是淡忘传统文化知识,甚至会认为传统文化知识在当代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导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的鸿沟,将传统与现代分割开来。
二、 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多管齐下抓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教材编写工作,编写适合大学阶段使用的大学传统文化方面的教材。其次,教师要鼓励大学生多读书。教师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引路人,需要不失时机地向大学生推荐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让大学生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读,并通过网络、电话和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与大学生开展交流,让大学生对古代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加深了解。最后,对于传统文化的考查,要从实际出发。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去,并能为以后的生活提供理性的支持,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考核之时,注重将传统文化与时下文化连接,让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也能在当代发出光彩,重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信心。
2、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
一所好大学看的是其文化的底蕴,这一文化底蕴,是在不断地继承与创新之间形成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时,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等还没有定型,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大学生去形成自身的“三观”,而传统文化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念,教育了无数大学生不断去积极进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定时代精神的精髓,其形成的过程必然会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但是不同的时代已经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其所包含的文化范畴方面,其内容则因不同时代的生产关系与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所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不存在一个大的鸿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连接的关键点就在于古为今用,不断去发展创新,在传统文化之中注入新时代的气息。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着教育手段的不科学性与教育定位的不明确等不足,面对现实之中存在的困境,应采取多管齐下抓传统教育、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等措施,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当作学校的重要事情来抓。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让全体大学生树立传统文化方面的意识,肩负起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振兴的重大使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苏宝梅.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2] 陈晓芸.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现状综述及原因分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文化瑰宝。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辩证地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规范日常教育,重视契机教育,引领大学生深入领会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学说
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攻坚期,这是一个破旧出新的时代,也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一句话,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随着现代化的铺开,各种外来价值体系的冲击及本土道德价值体系依托的本体即儒家文化的弱化,造成部分人价值观扭曲、精神失落,甚至道德败坏。青年大学生作为易感人群,容易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重要课题。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
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文化瑰宝,是华夏儿女智慧的结晶,是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沉淀在历史中的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成、积淀有效地调节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引导着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协调天、地、人之间关系的一副良剂。以儒家思想为例,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儒家学说的精华思想中包含不少优秀传统文化,它是内圣外王、以仁为内在要求,以礼为外在规范的思想体系。虽然儒家学说集糟粕与精华于一身,但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内心道德层面的自身约束,强调由己达人的社会实现模式。这种道德层面的约束,内修“仁”,外靠“礼”,通过“仁”、“礼”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给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现实要求。根据抽样调查显示,93%的学生是热爱祖国,奋发向上,进德修业,拼搏进取的。他们理想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他们勇于拼搏,重视能力的提升和品德的锤炼;他们积极活泼、思想开放、富于创新意识。然而,随着全球化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化转型、社会格局的急剧变革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价值观的影响,出现责任感不强、自我意识突出、自我约束能力弱、意志品质薄弱、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显得尤为重要。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一定要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有用的养分,重新构造适应新时代的价值体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规范日常教育,引领学生从读书交流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炼坚忍的意志品质为重点,制定《实施方案》、《管理规定》和《学生行为规范》,对学生日常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提出具体要求。积极开展励志读书活动,要求每人在大学期间阅读30至40本课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每月至少上交一篇读后感,参加一次读书心得交流活动;积极开展专题讨论活动,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当前时事政策、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成长成才普遍关注的问题开展讨论,要求每人参加一次讨论活动。通过健全管理机制,推进阅读活动常规化、机制化,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阅读交流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怡情养志、励志成长。
2.重视契机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修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经典、励志成语、名言警句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承载着中华儿女的美好希望,传递着催人奋进的正能量。可以定期开展“国学经典知识大赛”、“励志成语大赛”等教育实践活动,引领青年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怡情养志,励志成长,进而深入领会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注释:
①鲍鹏山.论语新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2]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3]曾程,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研究[J].人文论坛,201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是否需要体系?近20年来,在哲学界的争论持续不断。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反体系的。他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强调他们的哲学是方法,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因为没有贯彻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思想,才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被体系化、教条化。他们认为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发挥其作用,避免重蹈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僵化、凝固化的覆辙,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应体系化。 笔者认为,理论与体系不是绝对对立的,成熟的理论都需要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反对的是近代欧洲绝对真理式的体系,而不是任何理论体系,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教条化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并不是反体系的,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体系。 一、我国哲学界反体系倾向的由来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前苏联演绎过来的。20世纪30年代,在斯大林的指导下,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缺乏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原著,无充分理论依据的情况下,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从此,这一“先天不足”的教科书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准表述,它不仅在苏联,而且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中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标准本。20世纪50年代,我国按照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模式的主要内容和框架,补充了毛泽东的一些哲学思想,由艾思奇主编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几十年来,这一哲学内容和框架在我国一直视为标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被传授和运用。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随着现实与教科书理论的矛盾日益明显,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传入,随着我国学者对马克思原著越来越多的接触和研究,我国哲学界开始了对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反思。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哲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即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没有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没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哲学史上实现的伟大的革命变革。这一系列的研究为在我国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引发了我国哲学界反体系倾向的产生。一些人认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传统哲学所担负的阐示世界普遍本质和规律的任务还有多大必要,虽然综合和整合学科知识的必要性依然存在,但已不可能以建构哲学体系的方式来进行”〔1〕。 哲学就其本性“是没有发展顶峰的,是反对哲学体系化的,顶峰使哲学发展终结,体系化则使哲学走向自我封闭”〔2〕。 由此认定我们已经处在“后体系时代”。笔者认为,我国哲学界对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是有成绩的,对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质疑也是有一定依据的,但由此推出反体系的观点则是值得商榷的。综观反体系者的论述,他们的理由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我国哲学界对越来越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第一手资料的“文本核对”,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缺陷愈加明显。除带有旧唯物主义的痕迹、没有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外,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教条化了,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作为僵化的教条和公式被运用,任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都被视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背叛,使得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背离时代、远离现实。于是我国哲学界的一些学者把这一问题归罪于体系,认为是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严密体系窒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严密的教科书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找不到切入点,体系是制约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罪魁。 其二,马克思、恩格斯都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批判和克服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因此,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它产生时起就是与体系相对立的。反体系者还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杜林的哲学体系和当时一些德国大学生动辄就建立体系的狂热进行批判为由,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是反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不可能以体系的形式来表现。 其三,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欧洲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但他们并没有去建立一个哲学体系,他们的丰富的哲学思想都内涵于他们的各类论著之中。所以,反体系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反体系的,象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那样,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完全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 正是基于以上几方面理由,我国哲学界一些学者对用理论体系去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分反感,甚至发出了“少点体系意识,多点问题意识”的呼吁,使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需要体系的争论持续不断。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体系的态度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提出哲学理论可以不需要体系,他们反对的是绝对真理式的体系。 在近代欧洲,人们认为一种理论是否科学要以它的体系是否具有完整性和严密性来衡量,理论研究追求的目标就是力求建立终结某一学科的绝对真理式的体系。正是因为如此,在近代欧洲才会出现象牛顿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也不得不借助于“上帝的第一推动力”来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才会出现象黑格尔那样伟大的辩证法家,虽然通过他的辩证法宣布了绝对真理的不可能,但依然无法抗拒体系化传统的影响,不得不去建立一个绝对真理式的严密的体系。所以,在马克思以前的欧洲,严密的理论体系与绝对真理、教条紧密相联,这种绝对真理式的体系一旦建立就成为现成的教条和公式。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就是这种绝对真理式的体系,而这种无所不包的体系到黑格尔哲学达到了顶峰。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方法和体系的矛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这些批判是引导我国哲学界得出恩格斯反对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理论依据。然而,如果我们细致分析就会发现恩格斯反对的是近代欧洲绝对真理式的体系,而不是反对任何理论体系。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黑格尔“不得不去建立一个体系,而按照传统的要求,哲学体系是一定要以某种绝对真理来完成的。所以,黑格尔,特别是在〈逻辑学〉中,虽然如此强调这种永恒真理不过是逻辑的或历史的过程本身,但是他还是发现自己不得不给这个过程一个终点,因为他总得在某个地方结束他的体系。……这样一来,黑格尔体系的全部教条内容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这同他那消除一切教条东西的辩证方法是矛盾的;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闷死。”〔 3〕从恩格斯的这一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恩格斯并没有反对建立任何理论体系,他反对的是近代欧洲传统的绝对真理式的体系,这种体系要求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为了达到理论体系的严密和完整,甚至借助于强制性的结构,所以,黑格尔“不得不给这个过程一个终点,因为他总得在某个地方结束他的体系”。其次,由于近代欧洲体系化思维方式的特点就是把具有严密完整体系的理论视为绝对真理,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体系、绝对真理、教条成为批判传统体系化哲学的同义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这种体系化哲学时,时常只提到“体系”,这就使一些学者误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是建立理论体系,这显然是一种误解。这一点在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中可以得到印证。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创造体系的’杜林先生,在当代德国并不是个别现象。近来在德国,天体演化学、自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体系,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最蹩脚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不动则已,一动至少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4 〕从恩格斯的这段论述中,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体系化思维方式影响之深,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体系化哲学进行了批判,但人们依然以追求完整严密的体系为目标;其次,我们可以看到,恩格斯十分细致地把这种绝对真理式的体系打上了引号,以示它是传统意义的体系。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还指出:“这书的目的并不是以另一个体系去同杜林先生的‘体系’相对立,可是希望读者也不要忽略我所提出的各种见解之间的内在联系。”〔5 〕这段论述是引导我们许多学者认为恩格斯反对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只要我们了解杜林哲学就会发现杜林和黑格尔一样建立的是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式的体系,但是由于批判的需要,恩格斯不得不跟着杜林先生走,为了避免人们因此认为恩格斯也在建立与杜林一样的无所不包的体系,所以,恩格斯才特别声明他“不是以另一个体系去同杜林先生的‘体系’相对立”,可见,恩格斯在此反对的仍然是传统的绝对真理式的体系。 马克思也十分反感欧洲近代流行的体系化哲学传统,他深切地感受到片面追求完整严密的体系对近代哲学的制约,尤其是在黑格尔哲学中所暴露出来的体系与方法的冲突。马克思的新哲学正是在冲破黑格尔的体系并拯救其辩证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6 〕在创立他的新哲学之初,马克思就明确了他的理论与传统的体系化哲学不同,指出:“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的预测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7〕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反对建立哲学理论体系,也没有宣称他们的哲学不需要体系,他们的所谓“反体系”的论述仅仅是针对近代欧洲僵死的体系化哲学而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并不是反体系的。 三、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体系问题 引发我国哲学界反体系倾向的直接原因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几十年来一直处于封闭、僵化和凝固状态,并长期被视为绝对真理式的公式和教条。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由于体系所致,似乎是严密的体系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但只要我们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被变成凝固不变的教条并不是体系本身之过,而是政治原因所导致的。 如前所述,20世纪30年代,在斯大林的授意和指导下,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从此,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所表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然而,斯大林没有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在斯大林时期被绝对化、教条化和神圣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被简单化为政治公式,只能应用,不能有任何发展。斯大林不允许任何人的观点有别于他的模式,否则,不仅在理论上、政治上遭到排斥,甚至受到残酷镇压,被列宁称为“党的最宝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的布哈林在“大清洗”中被杀害就是一个典型。从此,苏联哲学界出现了“万马齐暗”的局面。在社会主义阵营里,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也不允许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新的理解,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哲学教科书只能是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翻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何发展都被视为异端遭到批判和排斥,如匈牙利的卢卡契和德国的科尔施的哲学就被指责为修正主义,南斯拉夫的实践派哲学被指责为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于西方现代哲学,更是用绝对的政治对立和阶级对立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西方现代哲学都被斥之为唯心主义、资产阶级哲学、帝国主义哲学加以绝对排斥。这样,在前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被视为绝对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道路被堵死了,变成了封闭和僵化的教条。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斯大林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神圣化,主要有两大‘创造’。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简单化为政治公式,使哲学和政治混同起来。……斯大林的另一个创造,是把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领袖说成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一人选”〔8〕。可见, 政治干预是使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被绝对真理化和教条化的主要原因。 就体系而言,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确实存在问题。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实际上依然受到近代欧洲传统的体系化思维方式的影响,加之当时苏联马克思主义学者没有掌握更多的马克思主义文本,对马克思新哲学的内容和体系特点缺乏全面的认识,不知道马克思哲学的本质所在。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理论体系上完全是欧洲传统的体系化哲学的翻版,依然是抽象的“解释世界”的哲学,依然是从自然到历史再到思维的无所不包的知识论体系;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完全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质。正是由于这种缺陷,所以,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决不能仅仅在传统的体系内进行修补。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虽然存在问题,但它并不是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绝对真理和教条的主要原因,而是斯大林时期的政治干预才使得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内容成为教条。可见,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应成为哲学与体系对立的理由。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对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认识,需要通过系统的理论体系来体现。 首先,哲学研究对象的相互联系决定了理论和体系不是绝对对立,而是密切联系的。体系虽然不是我们理论研究的目的,但体系却是理论所不可缺少的,它是理论的载体和组成形式,一切成熟的理论都需要体系。我们知道,哲学是人们对世界或人类历史的一般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作为对普遍联系的对象的揭示和反映,哲学理论本身必须要有系统的逻辑体系,否则,理论就是凌乱的、随意的拼凑。 马克思在有生之年,由于忙于现实的哲学斗争和写作《资本论》,没有对他的哲学思想进行整理和系统的阐述,但这并不能证明马克思拒斥理论体系,马克思写作的巨著《资本论》就是理论与体系结合的最好典范。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最微小的细胞——商品入手,对资本主义的经济现象进行逐步深入的分析,从而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科学结论。可见,科学、合理的体系有助于理论的准确阐述,理论与体系并不是绝对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对世界和人类历史的一般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探究,同样需要体系。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他们的哲学是方法,但方法与体系也不是绝对对立的。在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一直存在体系或方法之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体系或是方法?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泛化了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所导致的。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他们的新哲学是方法,而不是教条,是针对旧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而言的。黑格尔哲学的方法和体系的对立不是方法与一般体系的对立,而是方法与强制性的绝对真理式的体系的对立,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的,马克思、恩格斯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自己的哲学是方法,而不是教条。所以,超出了这个批判的范围,体系就不能等同于教条,方法和体系也不能绝对对立起来。方法并不是孤立的、与理论体系相对立的,方法与理论体系是密切联系的,没有科学的理论体系也不会有科学的方法。注重于“改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需要体系。 再次,哲学的学科特点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要有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它哲学一样都是抽象思维的结果,而抽象思维所借助的工具就是范畴,哲学正是通过范畴、范畴与范畴的关系以及范畴与范畴之间的推演来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但任何哲学的范畴都不是机械地拼凑的,而是有机统一的,这就决定了哲学的范畴有其逻辑的顺序性和层次性,即要求哲学要有逻辑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需要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它不仅仅是学术界研究的对象,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是人们面对现代生活所必须的理性参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普及到群众中去,成为指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实践的思维方式,因此,今天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能象马克思当年那样一系列论战性的著作来表述,它必须整合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才能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不是反体系的。对待体系问题,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 克服近代欧洲体系化哲学的弊端。任何建立绝对完满体系的企图都是不切实际的,体系只是理论的系统的逻辑形式,它只有是否准确之分,而无是否完满之别。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拒斥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体系。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应该反映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应该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主干,吸取东西方一切古代的和现代的哲学的精华,并以时代主题为基础。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必须是开放的,只有坚持开放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魏宏森)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
作者:魏宏森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5-12
页数:359
内容简介:内容简介
系统论是系统科学的哲学。本书立足于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
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理论和分形理论等系统科学
理论,探索了系统科学古今中外的四方面来源,考察了从宇宙、生命、精神、生
态到社会五大系统的基本特征,概括出八条系统论原理和五条系统论规律,
提出了一个系统论体系。
本书气势宏大,立意深刻,论述严谨,富有时代感,适合于系统科学、哲学
以及有关交叉学科人员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曾国屏,1953年生,贵州印江人,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所副教授,常务副所长。 发表著作和译著(合作):《超循环论》(1990),《开创复杂性研究的新学科》(1991),《自组织的宇宙观》(1992),《自组织的哲学》(1993)等;发表论( 译)文多篇。
作者简介
魏宏森,1932年生,江苏江宁人,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所长,兼任中国 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发表专著《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1983),《系统科学与社会系统》(1990)等6部;主编《系统理论中的科学方法与哲学问题》(1984),《系统理论及其哲学思考》(1988)等,发表论文多篇。
我把模板格式发给我看看
毕业论文调查报告怎么写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今天的分享吧。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首先可以描写调查报告的目的,第二个就是描写调查的具体过程和数据,第三个要描写调查报告的结果和分析。毕业论文调查报告范文篇一:关于毕业设计:”磁流变力矩研抛装置结构与控制系统设计。调查报告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摘要:目前,工件表面的精整加工占据了大约37%-50%的制造时间,且主要依赖于熟练工人的手工研磨和抛光来实现。在模具和光学零件加工等行业,工件表面精整加工已经成为制约制造技术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深入开展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的自动化精整加工技术与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工件表面研抛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力-位耦合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磁流变力矩伺服器和经济型数控车床的力-位解耦控制研抛技术和方法,并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该方法通过磁流变力矩伺服器对研抛力进行独立控制,通过数控车床的位置伺服系统控制研抛工具的位置和姿态,从而有效地解除了研抛过程中的力-位耦合,为实现工件表面的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自动化研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针对磁流变力矩伺服器设计与应用的需要,对磁流变液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提出了临界剪切速率的概念,修正了BINGHAM模型,并建立了磁流变力矩伺服器的力矩计算模型,分析了工作转速对输出力矩的影响规律,引入了临界转速概念,指出为了提供稳定的输出力矩,力矩伺服器应工作在临界转速之上;借助于ANSYS软件工具对力矩伺服器的磁路进行了数值分析,验证了所设计的磁流变力矩伺服器结构的合理性。针对研抛过程研抛力矩控制的需要,建立了研抛工具系统的动态模型,并对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适合于此系统的控制参数。最后对力矩控制进行了实验研究,确定了合理的控制和采样周期。在单位阶跃信号激励下,得到了理想的控制效果。针对研抛过程中研抛头位置和姿态控制的需要,介绍了工具系统的路径规划方法,并结合Preston方程分析了规划的路径对研抛参数的影响,得到了在匀速进给条件下,工件曲率半径对研抛驻留时间的影响规律,即曲率半径越小,驻留时间越长,并给出了车床的主轴转速运行模式的选择方法。针对旋转体非球面工件的研抛实验需要,开发了一套非球面柔顺研抛控制软件系统,提出了一种研抛力矩的时域规划方法,并分别对旋转抛物面、椭球面和平面进行了研抛实验,均得到了纳米级的表面质量,验证了力-位解耦理论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主要技术参数:1.磁流变控制电流0~2.5A.2.阻尼器输出力矩0~5N.M磁流变技术研究现状及其应用:20世纪40年代,电流变液(ERF)和磁流变液(MRF)相继由Winslow和Jabinow发明,并可以迅速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发现,利用磁流材料的可控特性进行工作可以达到消耗被控系统振动能量,抑制振动幅度,降低能耗,提高性能的目的性,从此掀开了电|磁流材料在振动抑制领域的长时间探索和应用。由于磁流变液的剪切屈服应力比电流变液大一个数量级,且磁流变液具有良好的动力学,电源电压小,耗电功率小及温度稳定性等特点,因此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电流变液与磁流变液主要指标对比如表1所示。磁流变液与电流变液性能能比较白俄罗斯学者ShulmanZP和Kordonsky,WI在磁流变材料研究中取得较大进展,随后美国Lord公司·Ford车辆公司,Delphi公司,德国的BASF公司都开展了磁流材料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已有的商业化磁流变体面世。各国学者的研究工作使人们进一步了解磁流变材料的流变机理和宏观性,为磁流变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Lord公司的Carlson,J,D.在1994·1995年申请了磁流变材料的技术专利。在磁流变材料的悬浮相选择和制备方面,美国Lord公司做了开创性的工作,该公司先后报道了多种合金制备的磁流变体所采用悬浮相为铁—钴合金钛,镍合金铁,.1995—1997年Ashour,D。对磁流变材料的沉降问题和磁流变材料的制备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就。Kordonsky,W,I.利用夹杂纳米尺寸的硬磁微粒作为悬浮相来改善磁流变材料德尔沉降问题。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的采用表面活化剂或添加剂来改善沉降性,为改善次流材料的稳定性开拓了新的思路。美国Ford车辆公司利用偶极子相互作用的模型来研究磁流变材料的流变特性,对磁流变材料的剪切屈服应力进行了数值计算,其研究结果基本一致。Lemaire,E等对磁流变提的屈服应力与悬浮微粒尺寸的关系进行了烟具,发现悬浮相微粒尺寸对屈服应力的影响取决于耦合系数的大小,一定尺寸的单分散系比多分散系试样具有更佳的磁流变效应,这种效果来自无流动条件下的布朗运动引起的结构起伏,该运动使单链中两相邻微粒之间距离大于多分散系的平均距离,而链结构对流体流动的阻力恰恰来自于这种加大的间隙。我国对磁流变材料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目前已在磁流变材料制备,流变学机理和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较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单位有;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武汉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和国家仪表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单位。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重庆大学在磁流变性能的检测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国家仪表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研制的磁流变液,其剪切屈服应力基本达到美国Lord公司的产品水平。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还对磁流变液的流变机理进行了研究,采用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模型和理论分析方法。西北工业大学对磁流变液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采用了一些提高磁流稳定性的措施。毕业论文调查报告范文篇二:专业:行政管理一、调查的原因及目的“科教兴国”是国家提出的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重大战略,是增强综合国力、强国富民的战略方针。科教兴国战略为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重要任务,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作为教育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任。做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职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组成部分和关键职能,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职工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职工个人的发展以及企业发展的需要,职工培训越来越重要;由于传统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些企业对该工作存在诸多误区:成本能省则省、效益好时不需培训、效益差时无钱培训、高管人员不需培训等.因此要从观念、内容、方式以及授课者的选择等方面创新职工培训工作.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研究和探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意义深远重大。企业职工必须接受培训作为继续学习的一种手段,职工培训在帮助企业迎接竞争性挑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职工培训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创造价值或赢得竞争优势,重视职工培训工作的企业会比他们的竞争对手表现出更好的经营业绩,更有信心迎接竞争性挑战。培训不仅通过职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增强职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职工受益。培训是管理的前提、培训是管理的手段。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即培训通过满足职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职工的干劲和热情。企业同时应把培训作为管理的机会和途径,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围绕企业的任务和目标来实施培训,并通过培训沟通上下级的联系,掌握工作进展状况,达成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不断提高工作绩效。为了充分了解企业职工思想现状,了解企业对职工培训要求和规划,建了解统化、结构化的企业内部培训体系。本人在成都某企业范围内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培训需求调研,共发出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5份,其中有效问卷94份,中层管理人员问卷8份,主管级及职工级86份,现简要对问卷结果加以统计与分析。二、调查时间、地点、方法1.调查时间:2011年3月2、调查地点:某国有企业3、调查方法:问卷式调查和查阅资料相结合三、调查内容及分析(一)目前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1、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随着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职工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对职工的素质培训和技术培训不能及时进行,大部分现场职工各部分管理人员不能得到有效的培训。缺乏“苦练内功、培养后劲”的意识和行动,长期以往只会导致企业管理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的下降。2、培训工作尚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培训工作仍停留在简单的技能培训上,且多以陈旧的培训方式为主,培训效果级差,没有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合理地进行布局规划,缺乏分专业分层次和循序渐进的培训。3、没有调动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目前培训工作被动参加的多,主动学习的少,应付的多,真正求知的少。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需求和员工个人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再加上培训工作没有结合企业生存的.些根本性问题,因而难以充分调动职工培训的积极性。4、培训效果反馈不够健全。由于常常搞突击式的培训,人多量大,时间紧,给出题、考核、阅卷带来许多困难,培训部门对培训后的效果不能进行全面、及时的分析和评价,因而无法对后来进行更合理有效地培训安排,从而不能保证培训效果和质量的提高。5、培训方法落后,多数情况下培训工作采用讲授和技术问答的形式,没有采用互动练习的设施,缺少基础设施的配置。(二)人才管理与技能1、在人才使用上,中高层管理者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部门负责人作为企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不断创新、发展企业的重任,从统计数字发现,在工作任务分安排方面,80%左右的职工认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做到了用人所长,但仍有20%人员认为存在不公平现象。2、部门内部沟通基本顺畅,但部门间急需加强。多数职工普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上级对其的工作支持力度较强,并就工作内容进行沟通,但从后续问题的调查显示,部门内沟通并没有达到预期要求;也有一部分职工反映,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并不十分理想,很多时候只是职工自己沟通和联系,而部门负责人沟通比例也仅占55%。对于部门内部的职工间沟通,调查者则在三个方面表现较为均衡:自己协调、询问同事、求助领导。3、中级管理人员急需提升的方面。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多数职工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中级管理人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个人素质,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领导艺术、团队文化、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职工激励、成就动机。而据中级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则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团队文化、领导艺术、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职工激励、成就动机。(三)团队精神状况和素质1、除少数职工外,团队士气良好。在实际调研中,28%的职工认为我们团队的精神非常高昂,60%认为我们团队是一个充满关爱、团结一致的集体,但12%的职工认为团队现处在低迷的时期。针对团队的特定成员进行调查时发现,约有35%职工反映某些职工没有与整个团队融合起来,表现出例外或特例的行为。2、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没有紧密结合。团队是由个人构成的,个人业绩是团队业绩的基础,只有实现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息息相关,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3、团队的素质能满足工作要求,但总体提升缓慢。据统计资料显示,60%职工认为企业团队的素质与优秀企业相比,总体水平不差上下,25%认为略差,15%认为较差。在职工与团队合作的信心方面,30%职工认为团队正向有利方向发展,35%认为没有变化,20%保持观望状态。在团队素质的提升方面,40%职工非常认同我们的团队正在进步,35%基本认同这一事实,20%表示沉默,5%表示不认同。(四)职工个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挥职工专业技能的自我评价。职工普遍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自身的专业技能比较满意,这一比例高达80%,仅有15%左右的职工认为自己的技能相当完备,与此同时,5%职工对自身知识与技能表示了不满,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提升。但在专业技能转化方面,这一比例有所下降,75%职工认为自身的技能基本发挥,25%职工认为没有完全发挥,可见专业素质在向业绩转化上并不十分理想,职工的潜能和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四、今后的对策与建议。根据目前企业的培训现状,为了让企业的培训更有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培训体系:1、强化职工责任心的培养。针对本企业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特性,对职工加强质量意识的培养,使职工充分意识到缺乏责任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及给企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生产有序地进行。2、加强职工之间相互沟通。不定期的和企业职工进行交流,使职工的意见能够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便于部门之间以及领导和职工之间的的相互了解和协调。3、调整人员配置、促进职工技能发挥。针对每个职工的特点对其岗位进行调整和安排,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避免人才浪费。4、加强团队融合提高团队素质。多进行一些团队活动和考核,以便加强团队合作,从整体上提高整体素质。加强职工培训,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可以更好的激发职工工作的热情和斗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使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将自然地倾泻出来,自觉与管理者一道,把工作做得尽可能好,不仅让职工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时对企业有了满足感和归属感。也使企业和职工得到共同的发展,真正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双赢。一个企业应有明确的培训政策,并有企业自上而下的支持。培训政策不仅要表明企业政策是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能力,而且要使职工对各种培训方案非常清楚。否则,培训就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另外,企业还要向职工解释培训的真正意义,让职工感到培训是一个提高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宝贵机会,从而创造出一种气氛,让职工感到培训机会来之不易,加倍珍惜培训机会。总之,员工培训的有效管理与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日益凸现其重要性,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而培训正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实现知识共享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员工培训的管理与创新是企业在21世纪培育核心竞争力,取得不断成功的关键所在。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结题报告的一般格式 常见的研究报告大致有实验报告、读书报告、调查报告和设计报告四种形式。但基本格式大同小异,具体撰写时的一般格式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一)标题 标题是对研究报告的高度概括,是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常用一个动宾词组去表达,基本要求是确切、简洁、醒目和避免雷同。研究报告的题目可直接揭示论点,也可点明论述范围。标题可用判断句、陈述句,也可用疑问句。标题一般不要超过15个字,太长的标题可分出副标题来。标题的构思十分重要,好的标题能引人入胜,能使人抓住研究报告的中心议题。 (二)署名 署名的目的有三个:一是表明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代价;二是表示作者要对文章负责;三是便于同行或读者与作者联系。为文章署名,只有文章的实际作者才应该署名。是个人写作的,署个人的姓名;是集体的成果,署集体的名字,也可以在集体的名义下,分署参加者个人的名字。 (三)单位 单位包括作者的单位、作者的籍贯及作者单位所在地的邮政编码。在署名下一格打上括号,在括号里写上作者的单位,隔一个字写上作者的籍贯,再隔一个字写上作者单位所在地的邮编。 (四)摘要 摘要是研究报告基本思想的缩影,是研究报告的简单介绍,是浓缩了的情报信息,目的是使其他人对全文有—个大致的了解。 (五)关键词 关键词是指文章中最关键、起决定作用的词语。它是文章内容、观点、涉及的问题和类别等方面的标志和提示。一篇文章关键词的个数根据文章内容需要可多可少,一般3—8个为宜。 (六)前言 前言亦称引言、引论、绪论、序论或导论,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即开场白。主要内容是提出问题、明确中心论点或阐明研究的原因、目的和方法,或介绍研究的背景、范围及意义,以使其他人对论述的内容先有个概括的了解。 (七)正文 正文又称本论,即研究报告的核心部分,它是展开论题,对论点进行分析论证,以表达你的见解和研究成果的中心部分,占研究报告的绝大篇幅。正文的内容一般包括实验方法、理论依据、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等。一篇报告只有想法、主张是不行的,必须经过科学严密的论证,才能确认观点的合理性和真实性,才能使别人信服。因此,报告主题部分的论证是极为重要的。 (八)结论 结论是研究报告的结束部分,即解决问题的部分,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整篇研究报告的归结。但不是实验结果的简单重复,而是经过综合分析,将各种数据材料连贯起来,思索判断,逻辑推理,形成总体论点。结论是去粗存精、由表及里、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规律,它与正文紧密衔接,与前言相呼应,使研究报告首尾呼应。它还要求结论写得措词严谨、准确、鲜明。 (九)参考文献 在报告最后列出重要的参考文献目录目的有三个:第一,表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第二,可加大报告的信息量,提高报告的学术价值;第三,他人可以以此为线索查阅资料原文。凡是在研究报告写作或研究过程中起到参考作用的文献资料,都属于参考文献之列。 (十)附录 各种调查表格、原始数据、研究记录等。 就中学生的研究报告来说,必须具备题目、署名、前言、正文、结论、附录六个部分,其他不作统一要求。 二、撰写结题报告的注意事项 撰写结题报告(即科学论文)是一项严肃、慎重的工作,必须要认真对待。除了上述的要求外,还应注意下列问题。 (一)论文撰写要注意科学性、真实性和新颖性 科学性是指题目与结论的合理程度,要做到书写规范、文理通顺、叙述明确、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真实性是指原始材料是否完整,论文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原始材料完整是指有原始记录(应由学生本人填写),并附有必要的实验数据、图表、照片、标本等。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愿,任意修改数据或素材,为自己的观点报务。研究性学习论文切忌“成人化”,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是可以的,但不能越疽代疱。新颖性即独创性,论文中结果与有关数据是通过实验或调查获得,是他人所没有的。以往的学生论文存在“假大空”现象,关键是没有实验数据及其它原始材料,或从报刊杂志上抄袭。因此,我们必须从源头抓起,在研究过程中必须重视原始材料的积累。研究的成功经验要在实践中通过检验并加以推广,若发现问题可以进行下一轮的探究活动,进行滚动式研究。 (二)要善于运用和图表来说明问题 研究结果完全用文字表述,不但比较繁琐,有时还不容易表达清楚。若在文中恰当运用图表,可以简捷明了地表述研究的主要结果。图表可以对研究过程中一些零乱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加工整理,从而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某些规律和特征,显示事物发展规律、变化趋势及分布状况。常用表格有分类表、频数频率分布表、累积频率分布表等。使用表格一般都要进行显著性检验,如卡方检验。有时为了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可以用统计图像,如条形图、圆形图、线状图等。在论文中若运用量表和常模,必须标出名称,并简述使用方法[1]。 (三)论文的篇幅不宜过长 论文字数与学术价值不成正比,故要避免文章繁琐冗长。要做到行文流畅,不说空话、大话,对于一些谦虚和自夸之词、一般公式及推导、一般常规的实验方法等等都可省略。凡能用表格说明的问题,就不必用文字描述;能用图像表达的,就不必列表格。总之,要做到删繁就简,字无废言。但也不是越短越好,若无一定的篇幅,也不能将问题说明清楚。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一篇研究性的结题报告(不包括附件)以2000—3000字为宜
中期检查报告报告日期:XXXX年XX月XX日报告编号:XXXXX学生姓名:XXXX专业:XXXX指导老师:XXXX本次检查主要对XXXXX进行了细致检查,包括文献综述、拟议研究方案以及论文初步写作情况,检查结果如下:一、文献综述情况1、学生已完成对本专业相关文献的查阅、筛选和综述,文献综述中包括但不限于:文献背景、文献综述、文献思路与分析、论点结论等,把握全面,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文字表达流畅,结构完整,符合专业要求。2、学生对文献综述进行了深入探究,发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问题,为论文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拟议研究方案情况1、学生根据文献综述对论文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确定了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等,使论文展开的思路清晰,研究方向明确。2、学生的研究方案结构完整,框架清晰,突出重点,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文字表达流畅,符合专业要求。三、论文初步写作情况1、学生已完成论文初步写作,内容包括引言、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结论等,内容比较完整,文字表达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