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小学数学有效作业的研究论文题目

小学数学有效作业的研究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小学数学有效作业的研究论文题目

浅谈小学生的课堂自制能力

这里搜集了一些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题目,仅供参考。1、课堂有效提问的初步探究2、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3、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4、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5、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6、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7、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8、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9、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10、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1、实施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12、10以内加法整理和复习13、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14、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15、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16、面向21世纪的数学素质及其培养17、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18、年、月、日19、培养自学能力,推进素质教育20、浅谈小学数学总复习的“步步反馈,逐层提高”法21、入情才能入理 激情方能启思22、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培养自主创新能力23、数学作业批改中巧用评语24、提高认知水平,培养自学能力25、圆的面积”的教案26、圆柱的认识27、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数学教学方法28、组织课堂讨论 优化课堂教学29、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30、小论文巧算圆的面积31、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32、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3、根据心理学的理论进行计算法则教学34、简单应用题教学再探35、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36、学生“四会”能力的培养37、营造探究氛围一例38、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格39、《9和几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40、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41、合理运用学具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42、略谈“问题解决”与小学数学教学4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思维素质44、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4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46、浅谈“数形结合”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47、借助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效率48、对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练习课教学的几点思考48、多通道促进数学课堂公平50、上“活”概念课,灵动新课堂51、对学生数学作业订正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52、对小学数学动态生成式课堂结构的认识53、对新课程中估算教学的几点想法54、谈小学应用题教学如何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条件55、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口头评价56、让新理念成为把握教材的支撑点57、立足现实起点,提高课堂效率58、谈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59、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60、为学生营造一片探究学习的天地

你好,对于撰写小学数学课改论文,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从备课的角度撰写。如:《小学数学应该题教学的过程与策略》、《小学数学概念课课堂教学结构初探》等。二、从上课的角度撰写。如:《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馈》、《小学数学如何创设情境》、《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等。三、从辅导的角度撰写。如:《浅议小学数学中年级作业批改》、《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学习指导》等。四、从对新的课改理念的理解入手。如:《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等。

新颖的数学论文题目有:

1、数学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中学数学中不等式的证明。

3、组合数学与中学数学。

4、构造方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5、高中新教材中数学教学方法探讨。

6、组合数学恒等式的证明方法。

7、浅谈中学数学教育。

8、浅谈中学不等式的几何证明方法。

9、数学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0、高等数学在初等数学中的应用。

11、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

12、情境认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3、高中数学应用题的编制和一些解题方法。

14、浅谈反证法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

15、探索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

16、几个带参数的二阶边界值问题的正解的存在性研究。

17、关于丢番图方程1+x+y=z的一类特殊情况的研究。

18、变限积分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19、有限集上函数的迭代及其应用。

20、小学课堂环境改着的行动研究。

21、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主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22、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

23、小学五年级儿童数学学习策略干预对改善其执行功能的研究。

24、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25、促进小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的数学策略研究。

26、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7、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28、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29、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

30、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有效作业研究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生数学作业的评价是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具有直接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评什么,怎么评,事关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效果,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数学作业呈现给我们的一直是单纯的红批白字,多年来好象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模式,无论是老师、孩子还是家长都早已习惯于这样的形式,细细看,显得无情、冷漠。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由此产生了畏惧感,缺少热情,许多学生的学习激情无法调动。 提及数学作业的评价人们除了以“√”和“×”来判断学生所获取知识的对错,再就是以分数或以等第来衡量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过分强调数学课程甄别,忽视改进与激励;过分关注对数学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过于注重学生成绩,忽视数学学习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作业评价方式、工具单一,忽视数学综合素质和学生发展的评价;过于注重量化评价,缺少体现新的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新方法,评价主体单一,忽视了评价主体多元多向的价值。 纵观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课程评价改革呈现出如下特点:⑴更加强化质性评价评定,这种质性评价,并不是量化评定的简单否弃,它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⑵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强调评定不是为了给学生在群体中确定所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⑶精确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不忽视从整体上作出的感受性评价。⑷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等等。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于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即发展性评价,这些都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最新发展的趋势与最先进的评价思想。我们试图通过对小学生数学作业评价案例研究,对数学作业评价的现象事实与案例进行总结提炼,抽象概括,系统探索,对学生数学作业进行全面的发展性评价。构建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的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运作范式,推动小学数学教研的不断深化,同时也以此催促我区数学教师走向成熟,全面推进小学素质化教育进程。 二、理论依据 1、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作业评价应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帮学生找回失落和自信。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在评价中受到积极的鼓励与肯定,就会心情开朗,充满阳光,受到批评、惩罚就会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使学习更加困难。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小学生数学作业评价的意义在于为实现“更好”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最好”、“最差”只是相对的标志、暂时的现象,而不断地争取更好才是评价的永恒追求。数学作业评价要科学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态度和情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元评价体系,评价项目多一点,多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好学生。 2、建构主义评价观:以知识的建构为评价标准,重视对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而不是结果的评价。 3、多元化智力学说的评价观:每个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是“不容易被测量的”;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是多元智力之间不同的组合而导致的,每一个都有其潜在的潜能。 4、遵循“微格教学”原理,以案例研究为主要手段,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三、理论假设和研究目标 1、力求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老师们在研究中学会研究,有效促进数学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做到学用结合,学用同步,注重实效,结合学校自身优势,不断进行改革尝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快评价方式的转变,达到推动学校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师群体水平的目的。 2、积累作业评价案例,提炼升华成功经验并上升为理论,探索出小学生数学作业评价实施的策略及方法体系,建立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作业评价方式。 四、研究内容 1、作业评价主体互动化。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师单一评价主体的弊端,作业评价要实施多主体评价,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这样评价才显得和谐、民主。 2、作业评价内容多元化。作业评价要克服了对全体学生实施“一刀裁”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得到成功的体验。教师在呈现评价结果时,为了能够使评价公平、公正、合理,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结果的呈现要把定性与定量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定性描述为主的方式,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的方式)。 评价时尽量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只要自己在某一方面付出努力就能获得公正、客观的评价。另外,评价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作业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的目的,不是“选拔”和“淘汰”,而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数学作业评价中,不仅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学生充分的修正错误的机会,给予多次评价机会,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转变与发展。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力图以“研究——尝试——反思——提升”为研究模式,力图在尝试中研究,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1、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的先进理念,提升理念,以前沿的理论指导实践。 2、案例研究法:开展以学生数学作业案例研究,教师“反思”的案例研究两方面为主的案例研究。 3、行动研究法:邀请专家与我们一起制定方案,定期指导及时调整小学数学作业评价行动的方案。 4、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教训,建构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作业评价方式。六、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年11月-12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2、组织研究人员进行有关培训。 3、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现状调查与分析。 (二)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08年10月) 1、探索尝试有效的作业评价途径和方式 。 2、反思、完善评价措施。 3、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三)结题阶段(2008年11月-12月) 1、资料整理、分析。 2、撰写实验报告 。 3、申请成果验收。 七、成果呈现形式 1、调查报告、阶段性研究报告、总结报告。 2、案例集、论文集。 3、学生作业展。 八、课题的管理:(略)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 (1)教与学中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数学很有用,另一方面学了数学不会用; (2)教师无视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用拉平取齐的方法要求两头学生向中等生看齐,致使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原地踏步,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而苦恼厌学; (3)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和负责态度欠缺,以致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富有创造力的数学优秀学生难以脱颖而出。 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新课的设计,对课堂练习重视的不够,而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一般对新课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能否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就不能预测了,针对这个问题对练习的研究尤为重要。二、过程设计我校为了推进我校科研科研工作,参加了白云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层指导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在学校课题启动后,我们根据低中高年级成立了课题小组,认真学习了区学校的总课题方案,对照新的课程理念,经过全面的课堂教学分析,反复了思考,最后确立了《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研究》子课题。为了顺利有效地开展研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并进行了具体分工。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积极搜集资料,查找理论依据。由董国洪校长拟稿,制定了课题方案,经过课题组成员讨论,完成了开题报告。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我组教师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学习。学习了课改《纲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及有关书籍和文章;与当前课改紧密联系的优秀课例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观看了特级教师吴正宪《统计中的平均数》等课例的录象,学习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做到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让课题组成员深刻理解了《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中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建立科研信心。组内定期开展科研活动,为了保证开展课题研讨课的质量,我们规定每次的教研活动都要做到“四个要”:一要集体备课,二要全员听课,三要说课反思,四要重视评课。每节研讨课都采用个人构思——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的备课方式。充分挖掘资源,深入研究文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注意学习内容的组合,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通过课后反思,总结一节课的得与失,为改进今后的课堂教学设计。努力上好展示课,力求做到提高课堂实效性为目标,探索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促进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发展的课堂练习教学模式。三、研究成果一年来,经过组内成员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认识。(一)理论成果:1、设计时首先是以教学大纲为准则,深入领会大纲的精神。其次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我们要求参与课堂练习设计的教师要把握大纲的尺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研究、设计练习内容。规定练习设计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要有针对性。练习的数量适当,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结合,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和稍有变化的练习,也要有一些综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练习题,但不能过于繁难。尽量设计出符合素质教育、具有实用价值的练习,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得到发展。2、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对课堂练习设计的研究是使学生更好地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练习促进新知识的掌握。我们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的素材,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使课堂练习丰富起来,活起来,开放起来,生活起来,生动有趣起来教师要结合教学设计贴近生活,富于思考灵活多样化的练习。3、练习是一种数学活动,要体现“做”数学。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不要培养做题的“机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练习设计要符合不同学生的水平,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4、 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1)树立起现代数学教学观。(2)改变了传统的练习方式。(3)、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观。5、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1)我们从教学中的“练习的有效性”问题出发,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寻找提高练习有效的途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和交流、不断改善教学行为。提升了老师们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水平。(2)本课题开展研究以来,课题组教师的科研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课题成员先后写了反思,论文。2.实验成果课堂教学练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练习的生活化趣味化 要使课堂练习生活化,使学生把数学知识成功地实践到生活中去,把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前提就是要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的素材,练习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要使学生感兴趣,要能直接反映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根据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在注重实效的同时,对练习的层次、方式科学安排,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数学兴趣。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练习。也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如:在二年级《分米和厘米的认识》练习设计是以日记形式,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先让学生利用知识独立思考,日记的问题使他们笑得前仰后合。尔后交流发现的问题,并改正过来。2.练习的多样化比如在计算上我们反对过度的练习,但熟能生巧,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可以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做到教、学、做合一;在练习多样化上下功夫,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让多样化的练习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变以前的“要我练”为现在的“我喜欢练”,把练习过程变成小竞赛,挑战同学,挑战自己;把练习变成技巧的探索,我发现,我总结,我成功;把练习变成是小游戏,我游戏,我快乐,我喜欢。这样通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来巩固计算技能,学生的计算技能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练习的多样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设计(一).按照学习过程来设计练习。1.准备性练习。 为了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促进知识的迁移,在学习新知识前,应根据新学知识所必要的基础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新课前的准备性练习。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为了排除学生根据个位上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2、5整除的干扰,在学习前设计如下练习。下列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13、36、16、93、42、29、24、39使学生看到,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个位上不是3、6、9的数也不一定不能被3整除,从而为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做好准备。学习前的良好准备,把学生引入最佳的认知状态,再稍加点拨、诱发,便会水到渠成了。 2 .形成性练习。 为了促使新知识与学生认识结构中已有前观念,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在学习新知识时,应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新知识的形成练习。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应帮助学生认识面积、面积单位和长方形的面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应用具体感知,经概括表象,到规则抽象。下面的练习设计可看到学生的知识是怎样在有意义的学习材料的操作和练习过程形成的。 (1)具体感知(学生动手操作)。 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面积。 ②用12个(或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成一个长方形,说出它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 (2)概括表象。 ①口答:一个长方形长里正好摆5个1平方厘米,宽里正好摆3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 ②再现在现平面图形要求学生说出下图的面积各是多少?(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3)规则抽象。 在上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测量,说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并说出测量的方法,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巩固性练习。 为了及时有效的巩固所学新知识,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设计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 例如,学习小数乘法时,可以针对其重难点设计下面题目。 (1) 说出下列各算式来有几位小数? 4×0.3( ) 6.5×0.03( ) 43.3×4.l( ) (2)在下面算式的积里点上小数点。 12.6×2.3=2898 1.26×2.3=2898 1.26×0.23=2898 (3) l.21×26=( ) 0.121×2.6=( ) 12.1×2.6=( )在局部的专项练习或独立的模仿练习基础上,再根据新知识的特点适当进行一些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 (二)、按学习内容设计练习 学习内容的类型不同,练习设计有其不同的要求。概念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法则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理解法则、掌握操作的过程;应用题的练习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比如:应用题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例如:在学习“玩具厂计划生产1000件玩具,已经生产了4天,每天生产210件,还要生产多少件才能完成计划?”这道应用题时,除了模仿练习外,还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自行车厂要装配6OO辆自行车,已经装配了9天,平均每天装配72辆,自行车厂完成装配情况如何?使学生懂得要判断装配情况如何,就要用实际的装配产量与计划装配的产量进行比较。实际产量-计划产量=超过产量,计划产量-实际产量=还要生产的数量。从而使学生掌握解题的正确思考方法。 另一方面要防止解题方法模式化,防止思维定势。如为纠正学生在解答应用题中“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倾向。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小华有9张邮票,比小强多3张,小强有多少张邮票?小华有9张邮票,比小强少3张,小强有多少张邮票?从而使学生懂得审题的重要性,改变学生育目机械模仿的不良习惯。 (三)、按学习的反馈设计练习 新授课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有效地调控,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l.对比练习 对表面相似的内容,学生学习时,容易彼此混淆,如带分数的加减法和带分数的乘法;求一倍数与求几倍数的应用题等,要通过题目对比练习,培养分化的能力。 2.判断练习 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所产生的错误,可以通过辩错、改错的练习,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例如:学习平均数问题后,设计这样的选择题:某工人一、二月份生产零件350个,三月份生产210个零件,四月份生产220个零件。平均每月生产多少个零件?(1)(350-210+220)÷3(2)(350×2+210+220)÷4(3)(350+210+220)÷4从辨错、改错中,使学生懂得求平均数问题的关键。以上我们按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和学习反馈简述了我们在新授课练习设计的一些做法,在实际的设中应是整体性的统一研究和考虑,以求最佳的效果。3.练习的层次化 层次练习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推动思维多层面逐步深入地发展,使知识和能力不断升华.教师可根据知识结构的繁简和理解程度的难易,把包含在知识和规律内的复杂和隐蔽的内涵,层层剥离,进行多层面的展开,逐级推进和激发,既使练习由表及里,深入清晰地揭示出整体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又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4.练习的兴趣化 兴趣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数学学习兴趣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有效数学学习活动的前提,是教育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学生一旦有了数学兴趣,就会积极地去实践,这对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四.问题与思考1、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难度掌握不好,尤其是拔高题的难度,有时会设计的很难,有时学生会觉得很容易。2 、还需要加强强理论方面的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3 、注意练习的有效性,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4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老师练习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又受应试教育的束缚,练习在内容和形式上难以突破,总是习惯按题型练习。

一)活动目的: 让同学们过一个安全、健康、充实、愉快的寒假;培养学生多动手、动脑、协作、探究等能力;教育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关注发展。 (二)活动内容: 1、实践研究题:每个同学可以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以“雏鹰假日小队”为单位集体完成一个小课题,具体题目附后。 2、动手操作题:每个同学自行设计、制作一个“迎新春,庆元宵”花灯。 一、二年级实践研究题 读儿童书籍,听广播或家人讲故事,看电视节目等,写下十个故事以上的题目,熟记五个有趣的故事。 三、四、五年级实践研究题 1、以“××家成长之路”为研究课题。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家”(如:革命家、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教育家等)为研究对象,然后通过阅读、调查、访问、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等,了解这类“家”的事迹,写二十个以上摘录卡(“摘录卡要写清楚人物的简历。如:姓名、出生年月,重要学习工作经历,主要成果和名言一句)。在收集足够的资料之后,对这些“家”进行归类分析。如对他们的“学习条件”、“文化程度”、“自身努力”、“把握机遇”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出成名成家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写出课题总结报告。 2、以“环境保护”为研究内容。如“宁德市环境改造方案”。 活动提示:学习环境保护知识,通过走访有关部门、年长者、技术人员、专家,查阅材料,弄清以下问题:①当地的庄稼种类、树木种类、河流情况、昆虫和鸟的种类;②本地居民饮用的水源在哪里,是否缺水;③过去的环境与现在的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④周围有哪些污染源和污染隐患,污染物是什么,对人、动物有什么危害;⑤什么部门管环境保护的事情,他们怎么评价家乡的环境,采取的措施;⑥少先队员对家乡的环境保护能做哪些事情;⑦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设想当地将来的环境如何改造。 3、以“父母工作和生活情况”为内容,开展调查研究。 活动提示:确定不同职业的几位同学的父母及这些同学作为调查对象,选取平常的一天进行访问,弄清以下问题:父母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一天都做了哪些工作,工作多少时间,劳动强度如何,平均获得多少劳动报酬;父母回家都做了哪些家务,花费多少时间;父母为了子女做了哪些事情,花费多少时间;同学们了解父母什么,是否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是否体谅父母,同学们平常对父母采取什么态度。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一个与父母沟通、孝敬父母的建议方案。 4、以“未来的家电”为研究课题 活动提示:分析现在某一家电的种种缺点和不足,设想你心目中未来的这一家电是什么样子。可以有什么功能。分析你的设想实现依赖于什么样的技术,大约什么时间会成为现实。 (三)活动要求: 1、“花灯”制作要亲自动手,材料可充分利用废弃物,要多想象,重在创意,有特色。 2、小课题要在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积极实践的基础上完成,课题研究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要用方格纸抄正。 3、组成课题小组,讨论课题的实施计划,确定观察的地点或走访对象;每次观察、走访要有记录;从有关文件、报刊和书籍上搜集资料,做成剪报或资料卡;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小组内要进行分析、讨论,形成小组的共同观点和结论,确定课题小论文的提纲以及写作分工。 4、以上提供的内容供参考,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另选研究课题。 (四)活动评奖: 1、下期开学后,学校将举办一、二年级“故事大王”比赛(只有能讲五个故事以上的,才有参加预赛的资格)。对比赛优胜者,学校除了给予奖励外,还请他们到学校电视台讲故事给大家听。 2、小课题研究按年段评选特等奖一名,一、二、三等奖各6名,优秀奖若干名,并于开学初进行“论文答辩”与展示。 3、花灯制作,按年段评选一、二、三等奖各10名,优秀奖若干名,参加学校“元宵灯展”。 4、各班评选若干名“参与奖”,若干名优秀成果奖。 寒假结束,学生的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作业效果让我们吃惊。学生的“花灯”制作,多姿多彩,形状不同,材料各异,想象丰富,富有个性特色。学校举办“元宵灯展”吸引了全校学生和不少家长。一、二年级的“故事大王”比赛,通过学校电视台直播,教室里掌声不断。小课题研究更让我们体会到小学生的能力,证实我原有的想法。西方国家的小学生,可以搞“研究”,可以写“小论文”,同样,中国的孩子,也可以开展“课题研究”,也能写出“小论文”来。 二、小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 通过寒假小课题研究的实践,增强了我们开展这一活动的信心。于是,我们进一步加强了这一实践活动的管理。2000年秋季,宁德市(原宁德地区)初教工作会议上,原初教科长俞长生将我校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实践向全市作了推广。 2001年开始,我们继续在寒暑假开展这一活动的基础上,向高年级学生提出了撰写小论文的要求,并在毕业班开展撰写小论文的学生毕业作文可以免试的尝试。同时,向学生明确提出小课题研究的要求: 1、参考学校、老师提供的课题或内容范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能力完成的题目进行探究(特别强调自己的兴趣); 2、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组成课题小组(课题小组可以打破原有年级、班级的界限,按居住地、兴趣爱好等,自由组合); 3、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观察走访、实践体验等形式积累资料,并及时做笔记、写体会; 4、独立思考,或小组共同分析、讨论、交流,形成一致的观点或结论后再写成课题研究“小论文”。 5、学校开放图书馆、电脑室、器材室,同学们可以到学校查阅、借用书刊资料,上网查阅资料,借用活动器材;随时可以向老师咨询、请教。 同时,我们通过家长会、给家长的一封信,说明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要求家长“根据孩子的特点、家庭的条件,为孩子创造一个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的良好氛围,更希望家长能成为孩子开展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参谋者、参与者、评价者。” 2002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市实施,我校作为福建省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校,我们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要求,将课题研究向作文教学拓展,向各学科教学延伸。 2003年初,得知福建省教育学院中文系林文锜老师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立项课题——新时期作文教学全境研究”后,我们向课题组申报了子课题《小学生课题研究与小论文写作的研究》,很快得到课题组的审批。我们把“小学生课题研究”作为一个正规的课题进行研究,并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我们确定: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学识、身体、心理特点,探讨小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撰写小论文的策略,寻求正确的、恰如其分的指导方法,使小学生课题研究这一崭新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达到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 本课题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有:小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范围、形式、制约因素、研究策略探讨、必须遵循的原则探讨、效果评价、与写作水平提高的关系等。小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不同于以往的主题活动,小论文撰写不同于以往的习作,对小学生来说,这是一项较高难度的综合性学习,对学生有挑战,对教师也有挑战,尤其是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上观念要有较大突破。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针对小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撰写小论文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寻求正确的引导方法,使小学生课题研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培养、提高小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课题研究、小论文撰写能力,将“研究性学习”作有效性的拓展,探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新路子。 三、小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经过前后五年多的实践与研究,尤其是2003年以来的实践,我校“小学生课题研究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开展小课题研究给小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选择、自我把握、自我展示的时空。小学生兴趣爱好广泛,自主选择课题涉及面也广,探究的领域大,在自主、快乐的情况下开展研究,因此参与的兴趣很浓,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探究某一问题,涉及环保、城建、农业、天文、战争、科技、电器、家庭、名人成才、学校发展等。例如,“蕉城河道污染的调查”、“宁德市水资源的调查”、“我骄傲,我是宁德人”、“我自豪,我是附小人”、“小学生家务劳动和自理情况的调查”、“压岁钱的来历和使用情况调查”、“小学生在校园玩危险游戏的调查”等,都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进行设计的;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题,如喜爱战争故事的学生选择“坦克的发展史”、“现代战争与高科技”,喜欢家用电器的学生选择“手机(或电灯、空调、洗衣机、计算机、冰箱……)的发展史”、“未来电视预测”,注意关注家庭生活的学生选择“与父母沟通”、“父母工作生活的调查”,喜欢了解名人的学生选择“××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学生选择“故居老街的变迁”、“社会用字不规范的调查”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内容。这些内容学生兴趣浓,乐于参与体验,主动开展探究,因此收到的效果也特别好。当我们看看学生撰写的小论文的题目,像模像样;数数小论文文章篇幅,短的1000多字,长的上万字;读读这些小论文,有的让你不敢相信是出自小学生之手。 2、提高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鼓励小组合作,协作完成小课题研究。实际上,有相当部分的课题,根据小学生扽实际能力独立无法完成,必须小组合作,如:“蕉城河道污染的调查”、“宁德市水资源的调查”等。从实际情况看,多数的同学也是寻找合作伙伴,组成小队合作探究共同完成。而小组合作从合作伙伴的构成到小队名称的确定,从课题的选择到计划的制定,再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最后到成果的形成(如写出小论文),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主确定,学生积极性很高。 合作小队一般三人以上十人以下,每一个小队都聘请一个“小队辅导员”(大多数是其中一个队员的家长),每一个小队都取了队名,如“申奥环保小队”、“寻找污染源小队”、“焕新家园小队”、“雷锋小队”、“乐您小队”、“快乐小队”、“青苹果小队”、“考拉小队”、“霹雳小队”、“闪电小队”、“曙光小队”、“前进小队”、“新·心·星小队”、“跨世纪小队”……为获得第一手资料,他们走街串巷,调查访问,不亦乐乎。就像五年7班的同学说的:“有时采访没人理睬,有时父母也不理解,但我们还是做得很起劲,因为那真正是我们自己喜欢干的事”。“绿色”雏鹰假日小队写的宁德市环境问题调查报告《伸出我们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四年级薛可君等同学探究的《神秘远天的一颗星——王绶王官》,五年三班左立竹同学执笔完成的《从海湾战争看现代战争与高科技》,还有《坦克的发展史》、《计算机的发展史》、《论现代家务劳动》、《关于父母工作生活的调查报告》、《故居老街的变迁》、《社会用字不规范的调查》、《宁德师范附属小学现状调查和发展设想》等等,都是学生合作的成果。五年级的兰泳同学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难找到需要的资料,小队成员都积极行动起来,大家一起找就容易多了”。 3、提供了获取素材的有效载体,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学生习作的最大难题是“无话可说,没内容可写”。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少一定的社会经历,作文内容成了制约学生习作的瓶颈。要么说假话,说空话,或者是东抄西拼,甚至整篇抄袭,开展小课题研究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十分丰富、有趣的内容。 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读书看报,上网查找资料,开阔视野;通过参与实践、实地观察、体验生活,在自发性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素材,使习作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如:学生组成的课题小组活跃在社区、街道、工厂、机关,宣传、访问、参观、调查,既使课题内容具体化、真实化,又在实践中获得第一手素材;学生在学校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进图书馆、上网查询资料,采访校长、老师、同学,拓展活动空间,收集第一手材料;回到家里体验家庭生活,参与家务劳动,调查家庭有关数据等,都可以丰富学生的体验。上述种种体验活动,既能让学生获得写作素材,又能唤起学生的创作灵感,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 老师们反映,开展课题研究后,学生习作内容真实性加强,选材大量是自己的亲身体验内容,材料的组织、语言的表达都有明显的进步。特别是毕业班,毕业前夕人人完成一本自己的习作集,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分门别类,归成几组文章,如写人篇、记事篇、状物篇、调查篇等等,写上前言(或写在前面的话),加上目录,设计封面,装订成册,有的同学还画上插图,不少同学还用电脑打字。那一本本学生习作集,不留心还真以为正式出版的作文选呢。我们几年来都举办了学生自编的习作集展览,吸引了不少同行和家长的目光,有人给我们提字说:“未来作家从这里起步”! 4、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锻炼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接触社会少,社会适应性差,而开展小课题研究,离不开社会。因此,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接触社会生活,到机关、到工厂、到企业、到社区,去访问、去调查、去了解,在社会生活中体验,扩大视野,开拓思路。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锻炼并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笔者在五年七班召开了座谈会,学生谈了很多很多小论文写作以外的事。有的同学说:“到小商小贩那里调查最不好做,他们爱理不理,有的说话很难听”;有的同学说:“到单位进门房特别难,看门人总说我们小孩采什么访?看不起我们”;有一个同学神秘地说:“我发现官越大人越好,局长的态度比门房好多了,门房不让我们进去,局长还给我们倒茶”;有的同学说:“找别人帮忙态度要好”;有的同学说:“找大人采访特别要注意文明礼貌”……其中黄轩昊同学说:“去年我们小队选择的课题是‘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走街串巷,观察、寻找蕉城城区的污染源;走访了环保局的栗书记、许副局长、办公室刘主任和环境监测站的叔叔阿姨;了解了护城河周边商店的营业员,发放了一些问卷;读了《十万个为什么》、《怎样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大全》、《环保周刊》等书,还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从而获得了不少有关环境污染的数据,了解到不同阶层人员对环境问题的看法,懂得不少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也学会了一些与他人交往的本领……”姚君浦说:“小孩子去访问大人要讲究方法,不然就会遭到拒绝”。魏凌波同学说:“怎么样从收集到的一大堆材料中选择有用的写成文章呢?这次我不依赖父母,我找来很多书参考,选择与课题有关的剔除无关的,理清主要的和次要的,还经过了小组的讨论之后才开始下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提高,尤其是社会适应性的培养,是其他教学无法实现的。 总之,通过“小学生课题研究的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小学生的潜能是很大的,外国的小学生能够搞“研究”、能够写小论文,我们的小学生同样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不但能写出“类似科研”的小论文来,而且在课题探究中锻炼了自己,提高了综合素质。 我们认为:小学生课题研究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探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随着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开展,随着对小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鼓励、支持,小学生在课题研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有的教师对待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感到困惑,有的甚至不敢再让学生参与这类课题研究式的研究性学习。其实,对待出现的问题不必大惊小怪,只要我们充分信任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平台,学生的潜能一旦被激活,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活动就能健康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综合能力必将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性研究论文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 (1)教与学中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数学很有用,另一方面学了数学不会用; (2)教师无视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用拉平取齐的方法要求两头学生向中等生看齐,致使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原地踏步,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而苦恼厌学; (3)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和负责态度欠缺,以致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富有创造力的数学优秀学生难以脱颖而出。 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新课的设计,对课堂练习重视的不够,而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一般对新课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能否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就不能预测了,针对这个问题对练习的研究尤为重要。二、过程设计我校为了推进我校科研科研工作,参加了白云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层指导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在学校课题启动后,我们根据低中高年级成立了课题小组,认真学习了区学校的总课题方案,对照新的课程理念,经过全面的课堂教学分析,反复了思考,最后确立了《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研究》子课题。为了顺利有效地开展研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并进行了具体分工。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积极搜集资料,查找理论依据。由董国洪校长拟稿,制定了课题方案,经过课题组成员讨论,完成了开题报告。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我组教师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学习。学习了课改《纲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及有关书籍和文章;与当前课改紧密联系的优秀课例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观看了特级教师吴正宪《统计中的平均数》等课例的录象,学习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做到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让课题组成员深刻理解了《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中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建立科研信心。组内定期开展科研活动,为了保证开展课题研讨课的质量,我们规定每次的教研活动都要做到“四个要”:一要集体备课,二要全员听课,三要说课反思,四要重视评课。每节研讨课都采用个人构思——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的备课方式。充分挖掘资源,深入研究文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注意学习内容的组合,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通过课后反思,总结一节课的得与失,为改进今后的课堂教学设计。努力上好展示课,力求做到提高课堂实效性为目标,探索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促进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发展的课堂练习教学模式。三、研究成果一年来,经过组内成员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认识。(一)理论成果:1、设计时首先是以教学大纲为准则,深入领会大纲的精神。其次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我们要求参与课堂练习设计的教师要把握大纲的尺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研究、设计练习内容。规定练习设计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要有针对性。练习的数量适当,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结合,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和稍有变化的练习,也要有一些综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练习题,但不能过于繁难。尽量设计出符合素质教育、具有实用价值的练习,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得到发展。2、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对课堂练习设计的研究是使学生更好地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练习促进新知识的掌握。我们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的素材,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使课堂练习丰富起来,活起来,开放起来,生活起来,生动有趣起来教师要结合教学设计贴近生活,富于思考灵活多样化的练习。3、练习是一种数学活动,要体现“做”数学。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不要培养做题的“机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练习设计要符合不同学生的水平,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4、 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1)树立起现代数学教学观。(2)改变了传统的练习方式。(3)、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观。5、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1)我们从教学中的“练习的有效性”问题出发,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寻找提高练习有效的途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和交流、不断改善教学行为。提升了老师们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水平。(2)本课题开展研究以来,课题组教师的科研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课题成员先后写了反思,论文。2.实验成果课堂教学练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练习的生活化趣味化 要使课堂练习生活化,使学生把数学知识成功地实践到生活中去,把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前提就是要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的素材,练习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要使学生感兴趣,要能直接反映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根据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在注重实效的同时,对练习的层次、方式科学安排,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数学兴趣。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练习。也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如:在二年级《分米和厘米的认识》练习设计是以日记形式,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先让学生利用知识独立思考,日记的问题使他们笑得前仰后合。尔后交流发现的问题,并改正过来。2.练习的多样化比如在计算上我们反对过度的练习,但熟能生巧,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可以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做到教、学、做合一;在练习多样化上下功夫,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让多样化的练习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变以前的“要我练”为现在的“我喜欢练”,把练习过程变成小竞赛,挑战同学,挑战自己;把练习变成技巧的探索,我发现,我总结,我成功;把练习变成是小游戏,我游戏,我快乐,我喜欢。这样通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来巩固计算技能,学生的计算技能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练习的多样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设计(一).按照学习过程来设计练习。1.准备性练习。 为了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促进知识的迁移,在学习新知识前,应根据新学知识所必要的基础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新课前的准备性练习。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为了排除学生根据个位上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2、5整除的干扰,在学习前设计如下练习。下列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13、36、16、93、42、29、24、39使学生看到,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个位上不是3、6、9的数也不一定不能被3整除,从而为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做好准备。学习前的良好准备,把学生引入最佳的认知状态,再稍加点拨、诱发,便会水到渠成了。 2 .形成性练习。 为了促使新知识与学生认识结构中已有前观念,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在学习新知识时,应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新知识的形成练习。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应帮助学生认识面积、面积单位和长方形的面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应用具体感知,经概括表象,到规则抽象。下面的练习设计可看到学生的知识是怎样在有意义的学习材料的操作和练习过程形成的。 (1)具体感知(学生动手操作)。 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面积。 ②用12个(或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成一个长方形,说出它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 (2)概括表象。 ①口答:一个长方形长里正好摆5个1平方厘米,宽里正好摆3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 ②再现在现平面图形要求学生说出下图的面积各是多少?(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3)规则抽象。 在上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测量,说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并说出测量的方法,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巩固性练习。 为了及时有效的巩固所学新知识,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设计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 例如,学习小数乘法时,可以针对其重难点设计下面题目。 (1) 说出下列各算式来有几位小数? 4×0.3( ) 6.5×0.03( ) 43.3×4.l( ) (2)在下面算式的积里点上小数点。 12.6×2.3=2898 1.26×2.3=2898 1.26×0.23=2898 (3) l.21×26=( ) 0.121×2.6=( ) 12.1×2.6=( )在局部的专项练习或独立的模仿练习基础上,再根据新知识的特点适当进行一些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 (二)、按学习内容设计练习 学习内容的类型不同,练习设计有其不同的要求。概念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法则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理解法则、掌握操作的过程;应用题的练习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比如:应用题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例如:在学习“玩具厂计划生产1000件玩具,已经生产了4天,每天生产210件,还要生产多少件才能完成计划?”这道应用题时,除了模仿练习外,还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自行车厂要装配6OO辆自行车,已经装配了9天,平均每天装配72辆,自行车厂完成装配情况如何?使学生懂得要判断装配情况如何,就要用实际的装配产量与计划装配的产量进行比较。实际产量-计划产量=超过产量,计划产量-实际产量=还要生产的数量。从而使学生掌握解题的正确思考方法。 另一方面要防止解题方法模式化,防止思维定势。如为纠正学生在解答应用题中“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倾向。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小华有9张邮票,比小强多3张,小强有多少张邮票?小华有9张邮票,比小强少3张,小强有多少张邮票?从而使学生懂得审题的重要性,改变学生育目机械模仿的不良习惯。 (三)、按学习的反馈设计练习 新授课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有效地调控,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l.对比练习 对表面相似的内容,学生学习时,容易彼此混淆,如带分数的加减法和带分数的乘法;求一倍数与求几倍数的应用题等,要通过题目对比练习,培养分化的能力。 2.判断练习 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所产生的错误,可以通过辩错、改错的练习,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例如:学习平均数问题后,设计这样的选择题:某工人一、二月份生产零件350个,三月份生产210个零件,四月份生产220个零件。平均每月生产多少个零件?(1)(350-210+220)÷3(2)(350×2+210+220)÷4(3)(350+210+220)÷4从辨错、改错中,使学生懂得求平均数问题的关键。以上我们按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和学习反馈简述了我们在新授课练习设计的一些做法,在实际的设中应是整体性的统一研究和考虑,以求最佳的效果。3.练习的层次化 层次练习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推动思维多层面逐步深入地发展,使知识和能力不断升华.教师可根据知识结构的繁简和理解程度的难易,把包含在知识和规律内的复杂和隐蔽的内涵,层层剥离,进行多层面的展开,逐级推进和激发,既使练习由表及里,深入清晰地揭示出整体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又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4.练习的兴趣化 兴趣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数学学习兴趣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有效数学学习活动的前提,是教育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学生一旦有了数学兴趣,就会积极地去实践,这对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四.问题与思考1、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难度掌握不好,尤其是拔高题的难度,有时会设计的很难,有时学生会觉得很容易。2 、还需要加强强理论方面的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3 、注意练习的有效性,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4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老师练习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又受应试教育的束缚,练习在内容和形式上难以突破,总是习惯按题型练习。

一、问题的提出:(一)课题的研究背景: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时,不难发现一个突出而棘手的问题,就是家庭作业的质量不如在学校时作业的质量,表现在:每班都会有几个学生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很多学生的作业态度较差,这从字迹上可以看出来,字迹潦草(与认真写出来的字比相差甚远),页面不整洁。做作业时不是很认真,如只求速度、不讲质量、粗心大意、敷衍了事、涂涂抹抹,书写又乱又脏,错的地方不少。有时候,心一慌,不是抄错了题目,就是写错了符号。为了快,该笔算的不用笔算,即使笔算,也是随便抓一片纸演算,或干脆在书或作业本的封面上、报纸上,甚至在桌子上、手上胡乱算一通,连自己看去都眼花缭乱,辨认不清。有时即使是演算对了,往作业本上抄时反倒抄错了,对于学生作业情况,有好多农村家长不重视学生的学习,学生做不做作业,家长根本就不管,或者只是表面的督促,至于到底有没有做,或者是做的质量怎么样,就不去看了,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只有爷爷奶奶在家的,更是没人管没人问,针对这些现象,我提出了《有效提高农村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质量的研究》这个小课题研究方案,希望通过研究能有所收获。(二)课题的界定:“家庭作业”是指学生在课后所完成的作业 。“设计”是指作业布置的形式与方法,“有效性”是指确实起到效果并得到更好的作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设计有效性”是指调查小学生数学家庭作业的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得到更好的效果。(三)课题的理论依据:1.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的,不是单一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包括语言智力、数理智力。2.元认知理论。以培养对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为目的的家庭作业能够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核心就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管理、调节和监控能力。由此得到的启示是:有些家庭作业应该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有些家庭作业则可以考虑家长的参与和同学的合作,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3.新课标关于作业的新理念。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四)课题论证:1.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1)切实做好数学家庭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同时对学生来说,好的家庭作业设计对课堂教学的收获是有益的补充,从而可以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2)切实做好家庭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观察力,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的好习惯。 (3)切实做好家庭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有利于使学生积极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形成实际操作技能,更好的与他人搞好团结协作关系。 2、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学生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设计个性化的作业,其意图是想通过选择性、拓展性、趣味性的教学策略,改革课内外作业,让学生自觉、主动、积极的完成作业,个性化的作业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从而享受作业带来的成功与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3.研究的目标:(1)通过研究,构筑各学科基础作业与开放作业相结合的新型家庭作业设计体系。(2)通过研究,突出情感性,探索作业的多元化评价方法。(3)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不仅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二、过程与方法。(一)研究内容:开展“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专题研究,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场景中“用数学”,使数学课后作业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之上。通过多方面的作业设计和探索,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数学方法与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1.研究对象:本校三、四年级学生2.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的方式,综合以下研究方法进行: (1)调查法:按照事先制订的调查表对学生进行有关事项的调查,得出某些实验的结论。(2)观察法:在自然常态下观察学生对待新型作业及评价的行为反应,采用描述性记录法,收集一定的事实资料和依据,并加以整理。(3)经验总结法:把研究过程中的事实资料和依据通过理性归纳,将局部的、个性化的经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性认识。(4)个案研究法:选取班级中1-2名有代表性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的连续观察,并按时间进程记录其发展变化情况3.研究过程:1、形成阶段:(2011年3月——2011年4月)(1)调查分析小学三年级数学家庭作业质量的情况,提前做好前测工作。(2)广泛收集有关提高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质量方面的文献资料。(3)拟定课题实施方案,请专家指导,进行课题申报。2、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12年6月)(1)根据研究方案,对本校三-四年级学生对待家庭作业的态度进行调查,并通过研究,端正学生对待家庭作业的态度。(完成时间:2011年9月)(2)调查四年级数学教师对家庭作业的评价方式,针对评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提高教师家庭作业的设计能力。(完成时间:2012年3月)(3)结合课题研究,找寻有效提高农村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质量的方法和途径。利用研究的成果来提高小数数学家庭作业的质量。(完成时间:2012年4月)(4)每月一篇阅读随笔、教学案例、教育故事,研究过程中完成读书笔记不少于4万字,建立课题博客,及时发布研究进展信息和学习、研究体会。(完成时间:伴随整个研究过程)建立小学生家庭作业质量的管理制度(完成时间:2112年5月)3、具体实施内容:具体月份 实施内容 备注2011年3-4月 1、了解学生现状。2、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3、制定并通过研究方案。2011年9月 1、家庭作业的布置方法与有效的反馈模式。2、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如何给孩子批改家庭作业。2011年11月 老师教给学生自查的方法2011年12月 1、实施对比,针对实施方案前进行对比,查找不足。2、阶段小结。2012年3月 针对目标进行探索。2012年4月 及时检查作业的反馈情况,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2012年5月 学生作业的展示。2012年6月 总结,积累经验,撰写论文,推广好的做法。4、总结阶段:(2012年5——2012年6月)根据研究内容,收集、整理、归类材料,综合研究材料,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以典型个例、论文表达为主。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提出课题结题申请以及完成《有效提高农村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质量的基本方法和途径》论文。三、课题研究的内容1、设计差异性作业全班几十个学生,智力有高低之分,能力有好坏之差,基础也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布置作业时,如果千篇一律,就体现不出个性,作业过于深奥,对中下水平的学生是一种有损自信的伤害,会使他们因尝不到成功的喜悦而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差生的教学与转化;作业过于简单,对优秀生而言,却是一种浪费,会令他们的水平裹足不前。怎样才能既满足到优秀生,也能兼顾差生呢?布置作业时,我在必做题的基础上添加个“每日一题”,如:对于基础差的同学,每次作业添加几道基本题让他们完成,由浅入深地训练他们,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对于成绩优异、思维敏捷的同学添加几道有一定难度的附加题,以训练他们的思维。2、设计实践性作业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应把数学和实践结合起来,比如:让他们到超市中去体验物体的重量,加深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到市场中自己买东西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在计算的过程中又提高了计算能力,到工厂中去调查一些数据,加深对统计知识的认知……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对作业兴趣和积极性的提高。3、培养好的作业习惯教师要教会他们作业的习惯,监督他们作业的习惯和态度,以促成他们养成好的作业习惯。家庭作业也尽量面批,作业批改后,要学生将做错的题目重新做一遍,强化所学知识。4、家校结合,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性想出各种办法,在课后与其家属取得联系,告知当天的家庭作业,以便他们更有效地加以督促和检查。对留守学生中,有爷爷,奶奶或其它亲人照顾的,将这部份家属进行培训,使其对家庭作业具有一定的辅导和检查能力,对留守学生的学习起到督促作用。四、研究的成果:(一)学生的行为习惯方面1、提高学生对做数学家庭作业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学好数学得法于课内,用法于课外,来源与生活,用之于生活。进一步拓宽知识面,积累解题方法,提高了解题能力。2、培养学生完成数学家庭作业的兴趣,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发展自己的机会。3、不把做作业看成是一种负担,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在作业中都有收获。4、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愿意做作业。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提高。5、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认真完成家庭作业,认真检查家庭作业的好习惯,养成克服作业中的畏难情绪、依赖思想,改掉拖拉作业的坏习惯,养成果断、坚强的个性。(二)通过研究,我认为好的作业设计应至少具有以下“六性”。1、差异性。俗话说:十个手指,长短不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承认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分出层次,设计难易不同的作业,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作业。仿例作业能让学困生吃得了,变式练习能让中等学生得吃饱,应用提高题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好。2、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理应发挥作业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方面的独特作用。如:一位一年级数学教师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设计了一道“帮助小鸭子找家”的游戏题,即:把写有数学题的小房子贴在绒板上,小鸭子的头上都是得数。教师把题目要求编成儿歌讲给学生听:一群小鸭子,外出找食吃,回家迷了路,谁能做向导,给鸭找到家。学生一听都争先恐后的做向导。一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家都积极动脑筋算题。一道计算练习,因其有了趣味性,而活跃了学习气氛,并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3、自主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作业设计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这样两层含义:一是要让学生参与作业设计。二是要充分留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4、实践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何为有价值的数学,我想简言之就是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好的作业就应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5、合作性。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有很多工作往往需要多个人或多个部分合作才能完成,新的数学课程目标中已明确要求“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我们在作业中应十分注重这一目标要求。如《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测量校园内各个草坪的面积,并计算出我校生均草坪面积占有量。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量的量,记的记,算的算……,忙得不亦乐乎。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体验着与他人合作的乐趣。6、延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要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数学知识及数学思想的方法。因此作业设计要具有延伸性。作业设计要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为先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优化作业设计,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三)针对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形式呆板的矫正策略研究 通过研究,我总结出以下数学家庭作业的形式: ①游戏类作业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最好载体。游戏作业带有“玩”的色彩,设计游戏类作业要考虑与所学习的数学内容有关系,此类作业主要用于低中年级。如《认位置》一课后,布置学生回家和邻居的小朋友一起做左手、右手的游戏;《认识物体》一课后,让学生做一个认识物体的游戏:把一个同学的眼睛蒙起来,让他们用手摸桌上的东西,说出是什么东西,并说出是根据什么性质辨认出来的。这样的作业学生非常乐意去完成,课后游戏成为课堂教学的后续活动。 ②创作类作业数学创作可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可以是数学设计、数学小论文、数学故事等不同形式。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身边的数学知识、学习中发现的数学规律、解题中的新方法、某些运算法则、公式的新的推导方法、对某个知识点产生的疑问等及时记录分析,定期(一周)互相作一次交流,互相评价。如《千克、克》一课可让学生写关于重量的数学小故事,说说生活中碰到的有趣的事,或者是重量单位的小知识的收集整理。从而养成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的学习习惯。 ③设计类作业 数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整体素质,培养综合思考的能力。如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就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帮助解决一些生活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资料,设计一个厨房,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成立设计公司,为客户设计。要求:⑴用合适的比例尺将效果图画在设计纸上,并附上设计所需要的数据和计算过程。⑵设计合理,经济实用。合作设计后,让学生交流。让学生学会在众多的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来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实践性作业“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的名字中渗透了其重视实践的思想。数学教材中,许多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通过观察、考察、尝试等活动,可加强社会认知,提升社会参与意识,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这类作业可结合某一教学单元某个研究专题进行,根据具体内容,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采取多人合作的形式。如《年、月、日》课后请同学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你需要的年历。在学习了比例尺知识后,结合学校校园建设的实际,让学生利用几天时间,分小组测量、计算,用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在这样的经历活动中,要观察、测量、绘图、检查,此时,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丰富的情感得到了体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⑤探究性作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探究性的作业,可以培养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系列学习内容后,围绕学习中心,从内容、认知、技能、数学思想、思考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整理“探究课题”。如分数的意义部分,“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我们经常会用找对应关系的方法解决某些数学问题,你能说说吗?学生能从分数应用题,按比例应用题,正、反比例应用题,甚至加减法、乘除法关系等方面体现数学类比的思维。又如,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阶段的教材中多有体现,让学生有目的的归纳、总结,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这不正是一个课题研究吗?稍加整理,便是一篇精彩的数学小论文了。当然,数学作业的设计除以上情形外,还有很多的类型,如准备性作业、资料搜集、延伸阅读、现场考察、参观访问、社区数学活动等。同时,这些类型的作业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彼此包蕴的。只有善于布置课外作业,才能使课内、课外融为一个整体,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四、问题与讨论。1.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教育,而应试教育则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的畸形教育模式。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使之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要求。特别要强调教育的公平性和受教育者的均等机会,为全体学生架起一座四通八达的“立交桥”,最大程度地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2.考试是学校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目前学校考查教育效果的主要途径。如何在考试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真正测量出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考试改革的实质首先在于树立现代的素质教育评价观念,充分发挥学生成绩评价的教育功能。承认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倡导形成性评价,其次要确定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内容。还要采用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评价方法。素质教育更要通过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找出差距,以便努力学习。3.小学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涉及面广,评价过程操作工作量较大,推行小班化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同时对发展性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法还有侍于进一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 教育 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一 【摘 要】 有效的教学课堂,是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本文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摸索、实践,以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来阐述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 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1有效性教学要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 教育界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 经验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1.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 儿童 的心理特征和认知 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2.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 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在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数一数与乘法》,当学生探究出用加法 计算:3+3+3+3+3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写成乘法算式,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 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由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2.3创造空间,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生日”,时我设计让学生填生日蜡烛卡片,然后将手中的生日蜡烛卡片交到相对应的春、夏、秋、冬四个小使者手中,再通过数实物(卡片)来完成统计,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动手动脑,这样既避免了统计过程中的混乱,又保证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统计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3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 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3.1高度重视探究学习。“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习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2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 总结 、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3.3不排斥接受学习。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 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 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二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效”含有效果、功效、效果、效能、效率和效益的含义。小学数学教师要发挥所有力量、因素和作用,追求教学效益,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追求高效。这里的有效指的是高效能,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指标。学生学得好不好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最大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效果,那么教师很辛苦也是没有教学效果的,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效果并不理想,这样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二、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时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三、组织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是重视数学活动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性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的倾心设计,提高了学生的活动效率,而学生在高度参与中获得体验、理解和认识,在积极活动中求得发展、进步和提高。 1、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活动中活学活用。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活动素材,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活动中从生动直观的思维转变到抽象理性的思维,学生也在活动中摸索出认识规律。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设计直观形象中包含抽象概括,和学生一起操作、演说、活动、讨论、思考,带动学生眼、脑、口并用,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规律有本质性的更深刻的认识。 2、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空,给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做到收放自如,放得开、放得真,收得实、收得紧。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探索,得到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展自己,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也发挥集体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获得学习效率的自我提高。 3、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 自我评价 和对他人的评价。教师鼓励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在积极的自我评价中对数学学习进行 反思 ,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才能。而学生积极客观地对他人的评价也是在和他人学习、交流和合作、共进的过程。学生能受到启发,产生思考,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数学教师要凝心聚力,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行动,在数学课堂上开垦智慧的土地,浇灌智慧的花朵。 四、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要高度重视探究学习,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三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必须要构建高效、优质的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情境;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新教法和学法确实使我们的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逐步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折射出的是放任与浮躁,多的是形式和无效的教学行为,失去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导致到教学质量的不断下降,特别是数学科的成绩。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老师的反思: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堂充满活力?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注重 教学方法 的有效性 1、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而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本人认为应考虑以下二个方面的因素: (1)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有这样的一位老师,他上一节有关小数除法计算的课,为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可谓用心良苦,设计了很精彩、很多过年放烟花的美丽画面。可是学生除了能欣赏到美丽的画面外,一无所获;一片茫然。这样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吗?这种天马行空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境还是不要的好。 (2)用情境来接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面积的认识时,首先拿出一张学生写 作文 的纸和一张写生字的纸说:“哪张大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然后说:“作文纸大些。”接着又问:“作文纸的大,是指它的什么大?”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它的面积大。”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更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识的建构。 2、注重课堂组织方法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从而实现有效的指导。同时,老师要根据上课的内容;决定主要采取哪种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如:有的课堂需要以老师的启发、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那么就要好好的设计好该怎样启发、怎样做好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实践证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法的有效性 学法,就是 学习方法 。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顾埋头上课。其实不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才能学好。方法得当,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告诉学生该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比较好。学习方法可以是探究性的学习、可以是接受型的学习、模仿的学习等等。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做好评价工作。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公正、合理的评价好学生。评价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评价语言要有鼓励性,有效的评价,会催人上进,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教师不失时机的有效评价,能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心理得到平衡。同时,这部分学生更需要老师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者要做好个别学习方法的指点。学习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三、注重总结的有效性 总结几乎是每节课堂教学都有的,但如何使总结实效、对学生产生效应;却有很大学问。如:有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后,问:这一节你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就不好回答了。学生就说开了:“我学到怎样跟同学合作。”“我学到了怎样求比例尺”“我学到了怎样遵守课堂纪律”等等。五花八门,可见总结的有效性是多么重要。那么怎样的总结才算有效?总结一个是要点到点子上;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总结。不能随便问一句完事。总结要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知识得到系统化、归纳化再现。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教师共同所追求的,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小学数学问题有效性的研究论文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的确我们的学生正是借助于我们安排的各种练习题的刺激,积极进行思维活动,进而完成其学习任务的,它对学生能否真正理解课堂内容起关键作用。练习的目的,就是获取知识。设计好练习,也就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所在。要使课堂练习真正起作用,教师针对本班学生情况的、特有的、有效的练习需要我们精力地设计。做到适度、高效,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练起来才会更省时更有成效。 在平常的教学中,有好多的老师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认识上有误区,第一认为投入与产出是成正比的。如学生哪个字写错了,就罚他抄十遍。在听一次公开课中,有位老师布置的作业(1)、4小时行8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2)、6小时行3千米,1小时行了多少千米?第一题学生很快就做出 8÷4 =2的正确答案;第二题学生一看与第一题一样的,没多想就说是6÷3=2的错误答案。第二是认为要形成技能,越多越好。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人形成技能,不是越多越好,它有一个衰退点。如六年级的复习考试,考多了,他不投入,相反是越考越差。我们试想一下:一节新授课下来,给学生布置同类型10道练习题做,如果学生会做,做这么多只是机械的重复,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呢?如果连一题都不会做,让他做更多的题又有何意义?数学课应该是重“质”而不是“量”!为什么有的学生不需要课下做很多的习题,照样会做,而有的学生每天徜徉在题海中,却没有什么提高?原因就是“质”和“量”区别。所以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的练习是非常重要,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一、练习要重算理。 如在教两位数除以一位数42÷3时,师可以利用画小棒给学生讲明算理,先一人一捆(10根),然后拆开一捆再进行分配。学生在明白天算理后,再引入竖式除法,学生就能轻松接受。二、练习要突出重点。 数学教学是分单元进行的,每一单元可划分为几个“知识块”,同一“知识块”的几个教学课时又有不同的侧重点或叫“知识点”。课堂练习就是要围绕每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设计。例如,教学“两位数的除法笔算”前两课时,重点、难点是试商。新课前的练习应为学习试商方法作知识铺垫,可这样设计: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24×()<89; 2、估算:7 9×8=□、490×3=□。 讲授中的练习要为理解试商方法服务。 三、练习要有层次。 每堂课的练习设计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做到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例如,百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可设计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基本练习:7 3 =( )% 、 80%=( )填小数。综合练习:从小到大43 、0.745 、 7.5% 创新练习:(5 4 -45%)×(40%-4%)通过上述几个层次的练习,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也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有收益。 四、练习要有创新。 多途径、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需要,是课堂练习设计的重要依据。要达到这一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设置创新的情境。 1、设计联想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师可从引导学生进行横向、纵向和逆向联想等方面设计练习题。如看到“a是b的5/6”,要求学生联想到:(1)a与b的比是5∶6(横向);(2)b与a的比是6∶5(逆向);(3)b是a的1 1/5倍(横向、逆向);(4)a比b少它的1/6(纵向);(5)b比a多它的1/5(纵向、逆向);(6)a增加它的1/5与b相等(纵向);(7)b减少它的1/6与a相等(纵向)。 2、设计多解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例如,学习分数应用题后,教师可出示应用题:“一根长64米的铁丝,剪去总长的5/8做了20个周长相等的方框架,余下的还可以做同样的方框架多少个?”并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求解: (1)用分数应用题解法求解:①20÷5/8-20=12;②64×(1-5/8)÷(64×5/8÷20)=12;③64 ÷(64×5/8÷20)-20=12;④20÷〔5/8÷(1-5/8)〕=12;⑤20÷(5/8÷1)-20=12;⑥20×〔 (1-5/8)÷5/8〕=12;⑦20×(1÷5/8)-20=12。 (2)用比例方法求解:设还可以做x个方框架,得5/8∶20 =(1-5/8)∶x。 (3)用工程问题解法求解:①(1-5/8)÷(5/8÷20)=12;②1÷(5/8÷20)-20=12。 3、设计多变题(或多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创造思维能力。例如, (1)、公鸡有120只,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3 1 ,母鸡有多少只? (2)、公鸡有120只,是母鸡只数的31 ,母鸡有多少只? (3)、公鸡有120只,母鸡比公鸡多31 ,母鸡有多少只? (4)、公鸡有120只,比母鸡多3 1 ,母鸡有多少只? (5)、公鸡有120只,母鸡比公鸡少31 ,母鸡有多少只? (6)、公鸡有120只,比母鸡少3 1 ,母鸡有多少只? (7)、公鸡有120只,母鸡比公鸡多31 ,公鸡比母鸡少几分之几? (8)、公鸡有120只,公鸡比母鸡少3 1 ,母鸡比公鸡多几分之几?4.设计开放式习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在下面式中的()内填上适当的数,要求连续进位:235×( )。学生通过观察、尝试,最后得到只要看数字2,能进位就可以连续进位了。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 教育 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一 【摘 要】 有效的教学课堂,是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本文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摸索、实践,以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来阐述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 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1有效性教学要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 教育界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 经验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1.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 儿童 的心理特征和认知 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2.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 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在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数一数与乘法》,当学生探究出用加法 计算:3+3+3+3+3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写成乘法算式,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 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由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2.3创造空间,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生日”,时我设计让学生填生日蜡烛卡片,然后将手中的生日蜡烛卡片交到相对应的春、夏、秋、冬四个小使者手中,再通过数实物(卡片)来完成统计,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动手动脑,这样既避免了统计过程中的混乱,又保证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统计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3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 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3.1高度重视探究学习。“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习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2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 总结 、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3.3不排斥接受学习。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 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 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二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效”含有效果、功效、效果、效能、效率和效益的含义。小学数学教师要发挥所有力量、因素和作用,追求教学效益,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追求高效。这里的有效指的是高效能,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指标。学生学得好不好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最大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效果,那么教师很辛苦也是没有教学效果的,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效果并不理想,这样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二、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时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三、组织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是重视数学活动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性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的倾心设计,提高了学生的活动效率,而学生在高度参与中获得体验、理解和认识,在积极活动中求得发展、进步和提高。 1、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活动中活学活用。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活动素材,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活动中从生动直观的思维转变到抽象理性的思维,学生也在活动中摸索出认识规律。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设计直观形象中包含抽象概括,和学生一起操作、演说、活动、讨论、思考,带动学生眼、脑、口并用,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规律有本质性的更深刻的认识。 2、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空,给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做到收放自如,放得开、放得真,收得实、收得紧。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探索,得到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展自己,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也发挥集体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获得学习效率的自我提高。 3、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 自我评价 和对他人的评价。教师鼓励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在积极的自我评价中对数学学习进行 反思 ,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才能。而学生积极客观地对他人的评价也是在和他人学习、交流和合作、共进的过程。学生能受到启发,产生思考,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数学教师要凝心聚力,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行动,在数学课堂上开垦智慧的土地,浇灌智慧的花朵。 四、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要高度重视探究学习,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三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必须要构建高效、优质的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情境;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新教法和学法确实使我们的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逐步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折射出的是放任与浮躁,多的是形式和无效的教学行为,失去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导致到教学质量的不断下降,特别是数学科的成绩。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老师的反思: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堂充满活力?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注重 教学方法 的有效性 1、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而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本人认为应考虑以下二个方面的因素: (1)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有这样的一位老师,他上一节有关小数除法计算的课,为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可谓用心良苦,设计了很精彩、很多过年放烟花的美丽画面。可是学生除了能欣赏到美丽的画面外,一无所获;一片茫然。这样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吗?这种天马行空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境还是不要的好。 (2)用情境来接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面积的认识时,首先拿出一张学生写 作文 的纸和一张写生字的纸说:“哪张大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然后说:“作文纸大些。”接着又问:“作文纸的大,是指它的什么大?”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它的面积大。”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更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识的建构。 2、注重课堂组织方法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从而实现有效的指导。同时,老师要根据上课的内容;决定主要采取哪种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如:有的课堂需要以老师的启发、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那么就要好好的设计好该怎样启发、怎样做好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实践证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法的有效性 学法,就是 学习方法 。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顾埋头上课。其实不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才能学好。方法得当,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告诉学生该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比较好。学习方法可以是探究性的学习、可以是接受型的学习、模仿的学习等等。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做好评价工作。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公正、合理的评价好学生。评价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评价语言要有鼓励性,有效的评价,会催人上进,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教师不失时机的有效评价,能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心理得到平衡。同时,这部分学生更需要老师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者要做好个别学习方法的指点。学习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三、注重总结的有效性 总结几乎是每节课堂教学都有的,但如何使总结实效、对学生产生效应;却有很大学问。如:有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后,问:这一节你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就不好回答了。学生就说开了:“我学到怎样跟同学合作。”“我学到了怎样求比例尺”“我学到了怎样遵守课堂纪律”等等。五花八门,可见总结的有效性是多么重要。那么怎样的总结才算有效?总结一个是要点到点子上;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总结。不能随便问一句完事。总结要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知识得到系统化、归纳化再现。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教师共同所追求的,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针对以上现象,我参加了南京市规划个人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1、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教师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教师的提问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3、要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实验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甲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乙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教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三、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我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小学生有效作业研究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生数学作业的评价是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具有直接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评什么,怎么评,事关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效果,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数学作业呈现给我们的一直是单纯的红批白字,多年来好象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模式,无论是老师、孩子还是家长都早已习惯于这样的形式,细细看,显得无情、冷漠。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由此产生了畏惧感,缺少热情,许多学生的学习激情无法调动。 提及数学作业的评价人们除了以“√”和“×”来判断学生所获取知识的对错,再就是以分数或以等第来衡量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过分强调数学课程甄别,忽视改进与激励;过分关注对数学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过于注重学生成绩,忽视数学学习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作业评价方式、工具单一,忽视数学综合素质和学生发展的评价;过于注重量化评价,缺少体现新的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新方法,评价主体单一,忽视了评价主体多元多向的价值。 纵观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课程评价改革呈现出如下特点:⑴更加强化质性评价评定,这种质性评价,并不是量化评定的简单否弃,它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⑵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强调评定不是为了给学生在群体中确定所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⑶精确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不忽视从整体上作出的感受性评价。⑷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等等。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于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即发展性评价,这些都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最新发展的趋势与最先进的评价思想。我们试图通过对小学生数学作业评价案例研究,对数学作业评价的现象事实与案例进行总结提炼,抽象概括,系统探索,对学生数学作业进行全面的发展性评价。构建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的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运作范式,推动小学数学教研的不断深化,同时也以此催促我区数学教师走向成熟,全面推进小学素质化教育进程。 二、理论依据 1、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作业评价应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帮学生找回失落和自信。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在评价中受到积极的鼓励与肯定,就会心情开朗,充满阳光,受到批评、惩罚就会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使学习更加困难。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小学生数学作业评价的意义在于为实现“更好”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最好”、“最差”只是相对的标志、暂时的现象,而不断地争取更好才是评价的永恒追求。数学作业评价要科学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态度和情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元评价体系,评价项目多一点,多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好学生。 2、建构主义评价观:以知识的建构为评价标准,重视对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而不是结果的评价。 3、多元化智力学说的评价观:每个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是“不容易被测量的”;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是多元智力之间不同的组合而导致的,每一个都有其潜在的潜能。 4、遵循“微格教学”原理,以案例研究为主要手段,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三、理论假设和研究目标 1、力求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老师们在研究中学会研究,有效促进数学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做到学用结合,学用同步,注重实效,结合学校自身优势,不断进行改革尝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快评价方式的转变,达到推动学校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师群体水平的目的。 2、积累作业评价案例,提炼升华成功经验并上升为理论,探索出小学生数学作业评价实施的策略及方法体系,建立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作业评价方式。 四、研究内容 1、作业评价主体互动化。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师单一评价主体的弊端,作业评价要实施多主体评价,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这样评价才显得和谐、民主。 2、作业评价内容多元化。作业评价要克服了对全体学生实施“一刀裁”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得到成功的体验。教师在呈现评价结果时,为了能够使评价公平、公正、合理,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结果的呈现要把定性与定量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定性描述为主的方式,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的方式)。 评价时尽量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只要自己在某一方面付出努力就能获得公正、客观的评价。另外,评价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作业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的目的,不是“选拔”和“淘汰”,而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数学作业评价中,不仅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学生充分的修正错误的机会,给予多次评价机会,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转变与发展。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力图以“研究——尝试——反思——提升”为研究模式,力图在尝试中研究,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1、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的先进理念,提升理念,以前沿的理论指导实践。 2、案例研究法:开展以学生数学作业案例研究,教师“反思”的案例研究两方面为主的案例研究。 3、行动研究法:邀请专家与我们一起制定方案,定期指导及时调整小学数学作业评价行动的方案。 4、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教训,建构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作业评价方式。六、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年11月-12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2、组织研究人员进行有关培训。 3、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现状调查与分析。 (二)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08年10月) 1、探索尝试有效的作业评价途径和方式 。 2、反思、完善评价措施。 3、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三)结题阶段(2008年11月-12月) 1、资料整理、分析。 2、撰写实验报告 。 3、申请成果验收。 七、成果呈现形式 1、调查报告、阶段性研究报告、总结报告。 2、案例集、论文集。 3、学生作业展。 八、课题的管理:(略)

小学英语特色作业的研究论文

第1篇: 小学英语特色作业的分析

我校作为英语特色学校,从课程安排、学习活动等方面,体现了激发学生英语兴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宗旨。尤其是近年来学习了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小学的后“茶馆式”教学后,我校教师对于引导学生先学、以学定教有了较好的理解,对作业的有效性也有了更深一层的学习和思考。

一、作业类型多样化

以往的小学英语作业非常单一,无非是抄抄生词、写写句型、背背课文等,学生觉得十分枯燥,把作业当成很大的负担。其实,在作业的设置方面教师可以多花些心思,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置多种类型的作业。

1.课前预习作业课前预习作业可以使学生提前预习即将要学的知识,明白自己已经掌握了什么知识,还有那些问题没有掌握,并根据所学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前预习时,教师要在预习的内容和方式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具备先学的能力,明确预习的任务和目标。预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各种资源预习生词,标音标,提前学习课文,将自己已掌握和没有掌握的知识标注出来,便于在上课时有的放矢地去听、去学。

2.课中作业课中作业是指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根据所学内容随堂布置并马上进行检查、反馈和讲解的作业。这项作业量不大,但在英语课堂中却必不可少。课中作业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新课的学习效果、掌握程度及需要加强的地方。它具有及时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对于教师调控课堂和解决学生的困惑具有重大意义,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3.课后作业这是英语作业的重中之重,在每一节课后,教师都要适当地根据学习内容、上课情况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给学生留作业。作业的量要适中,过少巩固不了所学知识,过多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影响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课后作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做手工、作业超市等。

二、作业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作业大都围绕单词、句型或进行抄写,或做配套习题,这样的作业常常使学生感到没有新意。这种统一的作业方式,对已经掌握了知识的学生来说,重复地做不仅没有效果,而且浪费了时间;而对于还没有很好地掌握知识的学生来说,机械的抄写又使他们停留在原点,没有任何进步。

因此,如何兼顾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接受能力和对知识的渴求,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多样化的作业,就需要教师多动脑肋了。

1.尊重个体差异,将作业与学生爱好相结合爱好表演的同学,可以将所学知识设计成短剧,让其进行表演;爱好唱歌的同学,可以将所学知识改成歌曲进行演唱;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将知识做成手抄报等等。多种多样的作业形式,让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发展了自己的爱好,重要的是更加喜欢英语这一学科。

2.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所以,听和说尤其重要。要大量的听和说才能使英语素养得到升华。在英语作业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设情景,运用语言。

3.多设置探究性作业给学生一个基点,让学生自己去留作业,并完成作业,这就是探究性作业。如学习完动物名称,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仅只让学生预习动物名称,将喜欢的动物写出来,而且还让学生上网搜集资料说出为什么喜欢这种动物,这种动物的可爱之处,并用英文描述出来。这样的作业,对于发展学生的英语水平很有好处。

4.设置合作型作业后“茶馆式”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借鉴了此项经验,将学生按不同的层次进行分组,在设置作业时增加合作性学习的内容。如在学习“名胜古迹”这一课时,有一部分单词比较难学。第一组同学中,有一名学生的英语较差,所以学习单词时有困难,但是这名同学的优点是对各国的名胜古迹都特别了解。所以,第一组的同学在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最后,在作业展示中获得了第1名。

三、作业评价多元化

对学生课堂上的问答、对话、朗读、表演、游戏、比赛等活动,当场进行师评、生评或自评,对激发学生学好英语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要停留在等简单的词汇上,要做到语言尽可能丰富,同时要注重进行分层评价。对于英语作业的评价,也一定要多元化,客观地对待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要放大学生的优点,肯定学生的付出;而对于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不足,以建议的形式提出并帮助其改正,关注并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获得最大的自信。

第2篇:关于小学英语特色分层作业的探讨

一、小学英语特色分层作业的内涵

新课程理念之所以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潜能;之所以要全面培养每个学生的素质,是因为人的素质先天就有着全面的基础,只不过是如何开发,使其形成良好的结构的问题。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风格上的差异,才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学习方式的学习机会,以促进教学更好地实现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真正变成现实。

学生的差异性给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此,我们结合学校实际,针对同班不同质学生的差异性,本着“分层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在分层作业设计上”的理念,进行了小学英语特色分层作业的研究和实践。

分层作业是指教师在设计、布置作业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各种情况,如课堂表现、掌握程度、已有水平等,设计出不同目标、不同内容、不同要求并适合各类学生的作业,从而帮助、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完成的英语作业,它可以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能获得发展:优等生能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展,使自己的知识量和灵活性都有所提升;中等生可以在保证基础知识扎实的情况下有较大的进步,在灵活运用方面有所提高;而学困生则确保能掌握课标设定的教学底线。在批改时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二、小学英语特色分层作业的基本类型

语言学习的有效性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基础上,语言学习如果缺乏主体建构,缺乏体验、合作、探究,缺乏认同感,学生就很难产生成就感。因此,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应该成为语言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要把课外作业的设计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实践中巩固英语、发展外语交际能力。

1.自我展示类型特色作业我校自一年级开始要求教师每节课前请一位学生介绍自己。结合教材的内容,从简单介绍姓名、班级,到所喜欢的颜色、物品,再到一日生活;从简单的一个人叙述,再到高年级的做小记者制作采访工作单,进行访谈,由易到难。通过这样的作业完成学习内容的整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练习,学习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课后拓展展示空间,请学生给家长做小老师。让学生通过扮演老师教授其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单词、句子、对话等,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展示类型的作业,孩子们体验到成功与快乐,渐渐地爱上了英语。

2.动手绘画类型特色作业绘画是儿童的天性,有效使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可以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由单一的死记硬背到科学高效的用脑;还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心理,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逐步摆脱“恐英症”的困扰。比如,五年级的老师在讲完后,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投其所好,喜欢画画的,可用五颜六色的画笔描绘学过的各国国旗,并写出国家的名称。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上网查找更多国家的国旗和国家的名称,如何拼写,如何发音,绘制出来,并将全班同学绘制的国旗装订成特色作业册,在班上进行展览。

三年级的老师在教授学具类单词之前,先让学生们回去了解文具店里所卖的学具,将已会的词汇做总结,再将不会的词语做好记录。上课时将课堂变成文具店让孩子们以顾客与售货员的身份出现。通过学生们自己去搜集材料,上课自己来说的效果肯定比单纯地听老师说效果更好,而且学生们也喜欢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了解,老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通过设计动手绘画类型特色作业,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单词做成转盘形状、心的形状以及不同颜色的气球,食物等,学生们的创造力非常强,在课上对学生的各类作业设计进行展评。

三、小学英语特色分层作业的主要载体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活动中加强语言实践,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和需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把握这一实质,遵循语言获得的规律,从枯燥的语言知识讲解和死记硬背的模式中解脱出来。

1.表演类作业课本的知识是贴近生活的,学生通过理解、操练、记忆,在掌握了新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活用所学的语言材料,要在情景中运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灵活地运用语言,从而懂得学习英语的意义,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老师们经常布置一些让学生表演的作业,让学生在虚拟的情景中学习、巩固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

四年级的老师,在教授这一课时,学习了新课后,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请同学们回家看电视,看中文的天气预报和英文天气预报是怎样的,再模仿电视主持人用英语报告一次世界各国明天的天气,你能用几句话说就用几句话,最好不少于2句。这个作业看起来很简单,说两三句话就行了,但是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要根据学过的知识,看别人怎样来表达的,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第二天,一个个像模像样的天气报告员出来了,虽然只有几句话,但看得出,学生是“说”出来的,而不是书本上的知识的生搬硬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都有机会表达运用,他们学英语的兴趣更浓厚了。这样的作业,学生没什么压力,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把学到的英语运用到生活中,使英语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创新能力。

2.作词类作业实践证明,歌曲和歌谣能起到很好的`分散弱化难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们经常把歌曲和歌谣融入课堂,通过歌曲和歌谣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旋律中习得语言,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新单词和重点句型,还经常把歌曲和歌谣作为作业留给学生,让学生当“小作词家”给一首我们熟悉的曲子填词。如教完水果蔬菜的单词后,有的学生自编儿歌,不但提高了记忆效果,就连平时几个不爱做作业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样的作业难易程度不一样,又有趣味性,所以不管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作业。第二天,有的学生边展示自己的作业边把它唱出来,他们唱起来朗朗上口,达到了自然习得语言的效果,而且比要他们背书轻松多了;这样的作业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了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好的学生作品教师会让全班同学在课堂上唱,通过编歌、唱歌,学生掌握了难读难记的单词,也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话题类作业三年级的老师结合24课圣诞节的话题,让学生们做圣诞贺卡,礼物上让孩子们贴上英语标签,此类作业似乎对于学生们而言更具趣味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愿做乐做。

六年级结合每月节日话题设计个性化的特色作业,如在学习五月、六月时,就这两个月的节日习俗来布置作业,根据母亲节、父亲节到来之际,向父母献上自己精心制作的贺卡,以表敬意。作业设计丰富多彩,激发兴趣,让学生感到亲切而自然。六年级学生在学习了近六年的英语后,已经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极分化。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与学困生交流,降低作业难度,给学生创造更多成功和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掘他们潜能,层层递进,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分层特色作业大大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率。

4.综合提高类特色作业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要求,学生自己制作采蜜本。

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程度不同,记录的知识也不尽相同,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词汇分类、喜欢的句子、格言、小美文、文化链接等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了解到更多外国文化,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布置作业仍然是一项必要而且有效的巩固所学语言内容的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必经之路。教师巧妙地设计英语特色分层作业,供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的机会,关心两头,稳住中间,可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分层是为了无层”这是我们进行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但是在实现这个目的的过程中,要实施有效的分层教学也对我们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不仅要充分备教材,而且更要备学生。对于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求能围绕学生的兴趣,在作业上也要进行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后,同时完成不同的家庭作业,使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这样一方面方便学生学习和掌握所要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布置有梯度的、形式多样的英语特色作业,充分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又体现了英语教学趣味性的原则,既增强了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又促进了学有余力学生的竞争意识,为各个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开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使所有学生都能轻松地学英语,真正达到了“培优辅困”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活动目的: 让同学们过一个安全、健康、充实、愉快的寒假;培养学生多动手、动脑、协作、探究等能力;教育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关注发展。 (二)活动内容: 1、实践研究题:每个同学可以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以“雏鹰假日小队”为单位集体完成一个小课题,具体题目附后。 2、动手操作题:每个同学自行设计、制作一个“迎新春,庆元宵”花灯。 一、二年级实践研究题 读儿童书籍,听广播或家人讲故事,看电视节目等,写下十个故事以上的题目,熟记五个有趣的故事。 三、四、五年级实践研究题 1、以“××家成长之路”为研究课题。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家”(如:革命家、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教育家等)为研究对象,然后通过阅读、调查、访问、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等,了解这类“家”的事迹,写二十个以上摘录卡(“摘录卡要写清楚人物的简历。如:姓名、出生年月,重要学习工作经历,主要成果和名言一句)。在收集足够的资料之后,对这些“家”进行归类分析。如对他们的“学习条件”、“文化程度”、“自身努力”、“把握机遇”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出成名成家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写出课题总结报告。 2、以“环境保护”为研究内容。如“宁德市环境改造方案”。 活动提示:学习环境保护知识,通过走访有关部门、年长者、技术人员、专家,查阅材料,弄清以下问题:①当地的庄稼种类、树木种类、河流情况、昆虫和鸟的种类;②本地居民饮用的水源在哪里,是否缺水;③过去的环境与现在的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④周围有哪些污染源和污染隐患,污染物是什么,对人、动物有什么危害;⑤什么部门管环境保护的事情,他们怎么评价家乡的环境,采取的措施;⑥少先队员对家乡的环境保护能做哪些事情;⑦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设想当地将来的环境如何改造。 3、以“父母工作和生活情况”为内容,开展调查研究。 活动提示:确定不同职业的几位同学的父母及这些同学作为调查对象,选取平常的一天进行访问,弄清以下问题:父母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一天都做了哪些工作,工作多少时间,劳动强度如何,平均获得多少劳动报酬;父母回家都做了哪些家务,花费多少时间;父母为了子女做了哪些事情,花费多少时间;同学们了解父母什么,是否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是否体谅父母,同学们平常对父母采取什么态度。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一个与父母沟通、孝敬父母的建议方案。 4、以“未来的家电”为研究课题 活动提示:分析现在某一家电的种种缺点和不足,设想你心目中未来的这一家电是什么样子。可以有什么功能。分析你的设想实现依赖于什么样的技术,大约什么时间会成为现实。 (三)活动要求: 1、“花灯”制作要亲自动手,材料可充分利用废弃物,要多想象,重在创意,有特色。 2、小课题要在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积极实践的基础上完成,课题研究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要用方格纸抄正。 3、组成课题小组,讨论课题的实施计划,确定观察的地点或走访对象;每次观察、走访要有记录;从有关文件、报刊和书籍上搜集资料,做成剪报或资料卡;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小组内要进行分析、讨论,形成小组的共同观点和结论,确定课题小论文的提纲以及写作分工。 4、以上提供的内容供参考,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另选研究课题。 (四)活动评奖: 1、下期开学后,学校将举办一、二年级“故事大王”比赛(只有能讲五个故事以上的,才有参加预赛的资格)。对比赛优胜者,学校除了给予奖励外,还请他们到学校电视台讲故事给大家听。 2、小课题研究按年段评选特等奖一名,一、二、三等奖各6名,优秀奖若干名,并于开学初进行“论文答辩”与展示。 3、花灯制作,按年段评选一、二、三等奖各10名,优秀奖若干名,参加学校“元宵灯展”。 4、各班评选若干名“参与奖”,若干名优秀成果奖。 寒假结束,学生的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作业效果让我们吃惊。学生的“花灯”制作,多姿多彩,形状不同,材料各异,想象丰富,富有个性特色。学校举办“元宵灯展”吸引了全校学生和不少家长。一、二年级的“故事大王”比赛,通过学校电视台直播,教室里掌声不断。小课题研究更让我们体会到小学生的能力,证实我原有的想法。西方国家的小学生,可以搞“研究”,可以写“小论文”,同样,中国的孩子,也可以开展“课题研究”,也能写出“小论文”来。 二、小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 通过寒假小课题研究的实践,增强了我们开展这一活动的信心。于是,我们进一步加强了这一实践活动的管理。2000年秋季,宁德市(原宁德地区)初教工作会议上,原初教科长俞长生将我校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实践向全市作了推广。 2001年开始,我们继续在寒暑假开展这一活动的基础上,向高年级学生提出了撰写小论文的要求,并在毕业班开展撰写小论文的学生毕业作文可以免试的尝试。同时,向学生明确提出小课题研究的要求: 1、参考学校、老师提供的课题或内容范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能力完成的题目进行探究(特别强调自己的兴趣); 2、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组成课题小组(课题小组可以打破原有年级、班级的界限,按居住地、兴趣爱好等,自由组合); 3、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观察走访、实践体验等形式积累资料,并及时做笔记、写体会; 4、独立思考,或小组共同分析、讨论、交流,形成一致的观点或结论后再写成课题研究“小论文”。 5、学校开放图书馆、电脑室、器材室,同学们可以到学校查阅、借用书刊资料,上网查阅资料,借用活动器材;随时可以向老师咨询、请教。 同时,我们通过家长会、给家长的一封信,说明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要求家长“根据孩子的特点、家庭的条件,为孩子创造一个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的良好氛围,更希望家长能成为孩子开展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参谋者、参与者、评价者。” 2002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市实施,我校作为福建省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校,我们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要求,将课题研究向作文教学拓展,向各学科教学延伸。 2003年初,得知福建省教育学院中文系林文锜老师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立项课题——新时期作文教学全境研究”后,我们向课题组申报了子课题《小学生课题研究与小论文写作的研究》,很快得到课题组的审批。我们把“小学生课题研究”作为一个正规的课题进行研究,并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我们确定: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学识、身体、心理特点,探讨小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撰写小论文的策略,寻求正确的、恰如其分的指导方法,使小学生课题研究这一崭新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达到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 本课题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有:小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范围、形式、制约因素、研究策略探讨、必须遵循的原则探讨、效果评价、与写作水平提高的关系等。小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不同于以往的主题活动,小论文撰写不同于以往的习作,对小学生来说,这是一项较高难度的综合性学习,对学生有挑战,对教师也有挑战,尤其是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上观念要有较大突破。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针对小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撰写小论文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寻求正确的引导方法,使小学生课题研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培养、提高小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课题研究、小论文撰写能力,将“研究性学习”作有效性的拓展,探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新路子。 三、小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经过前后五年多的实践与研究,尤其是2003年以来的实践,我校“小学生课题研究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开展小课题研究给小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选择、自我把握、自我展示的时空。小学生兴趣爱好广泛,自主选择课题涉及面也广,探究的领域大,在自主、快乐的情况下开展研究,因此参与的兴趣很浓,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探究某一问题,涉及环保、城建、农业、天文、战争、科技、电器、家庭、名人成才、学校发展等。例如,“蕉城河道污染的调查”、“宁德市水资源的调查”、“我骄傲,我是宁德人”、“我自豪,我是附小人”、“小学生家务劳动和自理情况的调查”、“压岁钱的来历和使用情况调查”、“小学生在校园玩危险游戏的调查”等,都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进行设计的;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题,如喜爱战争故事的学生选择“坦克的发展史”、“现代战争与高科技”,喜欢家用电器的学生选择“手机(或电灯、空调、洗衣机、计算机、冰箱……)的发展史”、“未来电视预测”,注意关注家庭生活的学生选择“与父母沟通”、“父母工作生活的调查”,喜欢了解名人的学生选择“××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学生选择“故居老街的变迁”、“社会用字不规范的调查”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内容。这些内容学生兴趣浓,乐于参与体验,主动开展探究,因此收到的效果也特别好。当我们看看学生撰写的小论文的题目,像模像样;数数小论文文章篇幅,短的1000多字,长的上万字;读读这些小论文,有的让你不敢相信是出自小学生之手。 2、提高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鼓励小组合作,协作完成小课题研究。实际上,有相当部分的课题,根据小学生扽实际能力独立无法完成,必须小组合作,如:“蕉城河道污染的调查”、“宁德市水资源的调查”等。从实际情况看,多数的同学也是寻找合作伙伴,组成小队合作探究共同完成。而小组合作从合作伙伴的构成到小队名称的确定,从课题的选择到计划的制定,再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最后到成果的形成(如写出小论文),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主确定,学生积极性很高。 合作小队一般三人以上十人以下,每一个小队都聘请一个“小队辅导员”(大多数是其中一个队员的家长),每一个小队都取了队名,如“申奥环保小队”、“寻找污染源小队”、“焕新家园小队”、“雷锋小队”、“乐您小队”、“快乐小队”、“青苹果小队”、“考拉小队”、“霹雳小队”、“闪电小队”、“曙光小队”、“前进小队”、“新·心·星小队”、“跨世纪小队”……为获得第一手资料,他们走街串巷,调查访问,不亦乐乎。就像五年7班的同学说的:“有时采访没人理睬,有时父母也不理解,但我们还是做得很起劲,因为那真正是我们自己喜欢干的事”。“绿色”雏鹰假日小队写的宁德市环境问题调查报告《伸出我们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四年级薛可君等同学探究的《神秘远天的一颗星——王绶王官》,五年三班左立竹同学执笔完成的《从海湾战争看现代战争与高科技》,还有《坦克的发展史》、《计算机的发展史》、《论现代家务劳动》、《关于父母工作生活的调查报告》、《故居老街的变迁》、《社会用字不规范的调查》、《宁德师范附属小学现状调查和发展设想》等等,都是学生合作的成果。五年级的兰泳同学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难找到需要的资料,小队成员都积极行动起来,大家一起找就容易多了”。 3、提供了获取素材的有效载体,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学生习作的最大难题是“无话可说,没内容可写”。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少一定的社会经历,作文内容成了制约学生习作的瓶颈。要么说假话,说空话,或者是东抄西拼,甚至整篇抄袭,开展小课题研究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十分丰富、有趣的内容。 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读书看报,上网查找资料,开阔视野;通过参与实践、实地观察、体验生活,在自发性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素材,使习作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如:学生组成的课题小组活跃在社区、街道、工厂、机关,宣传、访问、参观、调查,既使课题内容具体化、真实化,又在实践中获得第一手素材;学生在学校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进图书馆、上网查询资料,采访校长、老师、同学,拓展活动空间,收集第一手材料;回到家里体验家庭生活,参与家务劳动,调查家庭有关数据等,都可以丰富学生的体验。上述种种体验活动,既能让学生获得写作素材,又能唤起学生的创作灵感,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 老师们反映,开展课题研究后,学生习作内容真实性加强,选材大量是自己的亲身体验内容,材料的组织、语言的表达都有明显的进步。特别是毕业班,毕业前夕人人完成一本自己的习作集,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分门别类,归成几组文章,如写人篇、记事篇、状物篇、调查篇等等,写上前言(或写在前面的话),加上目录,设计封面,装订成册,有的同学还画上插图,不少同学还用电脑打字。那一本本学生习作集,不留心还真以为正式出版的作文选呢。我们几年来都举办了学生自编的习作集展览,吸引了不少同行和家长的目光,有人给我们提字说:“未来作家从这里起步”! 4、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锻炼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接触社会少,社会适应性差,而开展小课题研究,离不开社会。因此,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接触社会生活,到机关、到工厂、到企业、到社区,去访问、去调查、去了解,在社会生活中体验,扩大视野,开拓思路。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锻炼并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笔者在五年七班召开了座谈会,学生谈了很多很多小论文写作以外的事。有的同学说:“到小商小贩那里调查最不好做,他们爱理不理,有的说话很难听”;有的同学说:“到单位进门房特别难,看门人总说我们小孩采什么访?看不起我们”;有一个同学神秘地说:“我发现官越大人越好,局长的态度比门房好多了,门房不让我们进去,局长还给我们倒茶”;有的同学说:“找别人帮忙态度要好”;有的同学说:“找大人采访特别要注意文明礼貌”……其中黄轩昊同学说:“去年我们小队选择的课题是‘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走街串巷,观察、寻找蕉城城区的污染源;走访了环保局的栗书记、许副局长、办公室刘主任和环境监测站的叔叔阿姨;了解了护城河周边商店的营业员,发放了一些问卷;读了《十万个为什么》、《怎样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大全》、《环保周刊》等书,还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从而获得了不少有关环境污染的数据,了解到不同阶层人员对环境问题的看法,懂得不少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也学会了一些与他人交往的本领……”姚君浦说:“小孩子去访问大人要讲究方法,不然就会遭到拒绝”。魏凌波同学说:“怎么样从收集到的一大堆材料中选择有用的写成文章呢?这次我不依赖父母,我找来很多书参考,选择与课题有关的剔除无关的,理清主要的和次要的,还经过了小组的讨论之后才开始下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提高,尤其是社会适应性的培养,是其他教学无法实现的。 总之,通过“小学生课题研究的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小学生的潜能是很大的,外国的小学生能够搞“研究”、能够写小论文,我们的小学生同样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不但能写出“类似科研”的小论文来,而且在课题探究中锻炼了自己,提高了综合素质。 我们认为:小学生课题研究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探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随着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开展,随着对小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鼓励、支持,小学生在课题研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有的教师对待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感到困惑,有的甚至不敢再让学生参与这类课题研究式的研究性学习。其实,对待出现的问题不必大惊小怪,只要我们充分信任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平台,学生的潜能一旦被激活,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活动就能健康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综合能力必将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 索引序列
  • 小学数学有效作业的研究论文题目
  • 小学数学有效作业研究论文
  • 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性研究论文
  • 小学数学问题有效性的研究论文
  • 小学生有效作业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