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与水果之路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与水果之路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水果之路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1/100【题 名】国际贸易载体发展趋势论【作 者】黄蕾【刊 名】当代经济.2007(01X).-72-742/100【题 名】国际贸易保护的新趋势【作 者】张晓霞【刊 名】企业研究.2007(6).-48-493/100【题 名】浅议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作 者】刘斌【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2007(04X).-28-284/100【题 名】未雨绸缪早谋良策——国际贸易金融服务发展新趋势与现实应对【作 者】周红军【刊 名】中国外汇.2007(5).-60-615/100【题 名】论当前国际贸易壁垒新趋势与我国应对策略【作 者】苏启东【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2X).-53-546/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战略对策【作 者】陈梅【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1Z).-53-537/100【题 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对策【作 者】张哲【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1S).-57-578/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外贸战略调整【作 者】杨雪【刊 名】商业时代.2007(2).-26-289/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绿色化”趋势与林业院校有特色外贸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探讨【作 者】寻舸【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1S).-288-28910/100【题 名】国际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新趋势——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采购示范法》修订的方案与思路【作 者】徐焕东【刊 名】国际贸易.2006(12).-57-6011/100【题 名】浅谈国际贸易的发展及趋势【作 者】王荣忠【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11X).-27-2712/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壁垒发展的趋势及我国的应对措施【作 者】任涛【刊 名】黑河学刊.2006(6).-28-3113/100【题 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趋势【作 者】黄海宁【刊 名】新金融.2006(11).-36-4014/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若干思考【作 者】詹晓丽【刊 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5).-88-9115/100【题 名】我国电子出版物国际贸易现状与趋势分析【作 者】李军【刊 名】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14(5).-38-4116/100【题 名】新制度经济学和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整合研究趋势【作 者】孔凡保【刊 名】经济学动态.2006(9).-71-7517/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与我国的对策【作 者】杨丹辉【刊 名】经济管理.2006(17).-28-3218/100【题 名】国际贸易新形势下的标准化发展趋势和特点【作 者】唐金彬 王云 杨安礼【刊 名】船舶标准化与质量.2006(4).-6-1119/100【题 名】农产品国际贸易发使趋势与我国农业的发展【作 者】张炎【刊 名】农业经济.2006(8).-78-7920/100【题 名】多边贸易框架下国际贸易摩擦的发展趋势【作 者】齐东锋【刊 名】经济纵横.2006(6).-39-4121/100【题 名】形势有望好转——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现状、问题及趋势展望【作 者】吴杨[1] 王学成[2]【刊 名】国际贸易.2006(5).-28-3222/100【题 名】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的预测研究【作 者】郑一华【刊 名】科技资讯.2006(9).-210-21123/100【题 名】保持发展趋势 提高发展质量——在2006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新春座谈会上的发言【作 者】石广生[1,2,3]【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6(2).-1-424/100【题 名】国际贸易壁垒变动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内在机理与演进趋势【作 者】杨小力[1] 杨林岩[2] 冯宗宪[1]【刊 名】经济经纬.2006(3).-21-2425/100【题 名】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运营趋势问题的研究【作 者】柯飞帆【刊 名】科技与经济.2006,19(2).-57-6026/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六大趋势【作 者】国华 亚东【刊 名】世界标准信息.2006(3).-86-8927/100【题 名】透视禽流感对禽类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对国际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发展新趋势的思考【作 者】李凯年 逯德山【刊 名】家禽科学.2006(4).-3-628/100【题 名】国际贸易新趋势及我国对策【作 者】何枭吟【刊 名】北方经济:综合版.2006(1).-51-5229/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的新趋势【作 者】一凡【刊 名】世界标准信息.2006(2).-117-11930/100【题 名】浅谈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趋势【作 者】鲍科益【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6(02X).-199-19931/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作 者】张伟【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1S).-14-1532/100【题 名】试论国际贸易竞争的新趋势【作 者】易露霞【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11Z).-1-233/100【题 名】国际贸易自由化背景下贸易保护的新趋势及动因分析【作 者】范兆斌[1] 左正强[2]【刊 名】商业研究.2005(21).-37-4134/100【题 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秩序变迁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作 者】石磊 唐海燕【刊 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2005(5).-5-8,1335/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壁垒发展演变的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作 者】刘琦 罗礼萍【刊 名】现代企业.2005(9).-44-4536/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与中国企业的策略选择【作 者】徐万华【刊 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9).-25-2637/100【题 名】应收款转让法律的国际统一化趋势——以《国际贸易应收款转让公约》为中心【作 者】高润恒【刊 名】政治与法律.2005(4).-65-7038/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六大趋势【作 者】无【刊 名】对外经贸统计.2005(3).-22-2339/100【题 名】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关系的趋势预测【作 者】高振沧 王凤如【刊 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258-26040/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支付方式的利弊及发展趋势分析【作 者】戴美木【刊 名】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5(10).-96-9741/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我国的对策【作 者】翁迪【刊 名】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3).-4-542/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新趋势【作 者】白云【刊 名】社会科学辑刊.2005(1).-55-5943/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趋势【作 者】季王芳【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03X).-20-2144/100【题 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新趋势及对策【作 者】莫少颖【刊 名】现代管理科学.2004(4).-56-5745/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竞争的新趋势【作 者】李湘黔【刊 名】求索.2004(1).-27-2946/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的劳工、环境标准之争及发展趋势【作 者】郭根龙[1] 冯宗宪[2]【刊 名】当代经济科学.2004,26(1).-77-8047/100【题 名】透视当代国际贸易中技术性壁垒的新趋势【作 者】金泽虎【刊 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6).-51-5548/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作 者】傅京燕【刊 名】中国环保产业.2004(7).-20-2149/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作 者】全毅【刊 名】国际贸易问题.2004(7).-64-6850/100【题 名】浅析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化”趋势【作 者】田千 康军【刊 名】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21(3).-64-6551/100【题 名】试析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作 者】张汝根【刊 名】技术经济.2004(5).-44-4652/100【题 名】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变化趋势【作 者】袁申国【刊 名】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2).-32-3553/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作 者】范佳【刊 名】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5).-19-2054/100【题 名】疫病对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发展趋势【作 者】李凯年【刊 名】世界农业.2003(12).-37-4055/100【题 名】森林食品及其国际贸易和生产趋势【作 者】曾燕如[1] 潘继进[1] 杜国坚[2]【刊 名】世界林业研究.2003,16(5).-26-2956/100【题 名】国际贸易争端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作 者】徐丽辉【刊 名】冶金经济与管理.2003(5).-38-3957/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的十大趋势研究【作 者】钟正岩【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3(1).-1-1258/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的反补贴趋势与我国反补贴制度的完善【作 者】李学稳【刊 名】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3,23(5).-39-4259/100【题 名】台湾主要国际贸易港口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作 者】徐逸桥【刊 名】中国港口.2003(11).-47-4960/100【题 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对策【作 者】郑吉昌【刊 名】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2).-10-1361/100【题 名】21世纪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作 者】曹亮【刊 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4).-104-10862/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作 者】薛荣久【刊 名】企业世界.2003(3).-24-2663/100【题 名】浅谈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作 者】徐磊【刊 名】新质量.2003(1).-48-4964/100【题 名】国际贸易政策的新自由主义发展趋势【作 者】黄静波【刊 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1).-70-7765/100【题 名】试论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趋势【作 者】徐松桃【刊 名】黑龙江对外经贸.2003(7).-26-2766/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交叉发展趋势【作 者】赵春明 焦军普【刊 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4-4067/100【题 名】从分歧到融合——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的发展趋势综述【作 者】陈洁蓓[1] 张二震[2]【刊 名】南京社会科学.2003(3).-3-968/100【题 名】水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对策【作 者】杨学军【刊 名】北京水产.2002(6).-8-1069/100【题 名】我国水果国际贸易状况及趋势【作 者】曹庆波【刊 名】西北园艺:果树.2002(2).-52-5370/100【题 名】棉花国际贸易格局及贸易模式变化趋势向研究【作 者】庄丽娟 王小虎【刊 名】中国农垦经济.2002(10).-23-2471/100【题 名】我国水果国际贸易状况及趋势【作 者】无【刊 名】中国农业信息.2002(12).-41-4172/100【题 名】国际贸易政策规律探寻及趋势展望【作 者】崔日明 邹东颖【刊 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2002(3).-1-573/100【题 名】我国花卉国际贸易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作 者】无【刊 名】农村科技开发.2002(11).-43-4374/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企业的策略【作 者】王方 全伟【刊 名】国际经贸探索.2002,18(1).-6-975/100【题 名】我国水果国际贸易状况及趋势【作 者】曹庆波【刊 名】农村工作通讯.2002(3).-42-4376/100【题 名】论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相互融合趋势【作 者】刘铁明【刊 名】税务与经济.2002(3).-67-7077/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的信息技术化发展趋势【作 者】李权【刊 名】经济科学.2002(5).-94-10178/100【题 名】全系列融资组合—现代商业银行国际贸易服务发展趋势【作 者】陆虹【刊 名】国际贸易.2002(1).-54-5779/100【题 名】国际贸易标准合同的发展趋势【作 者】贾平【刊 名】兰州学刊.2002(6).-75-7680/100【题 名】新世纪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趋势【作 者】和文华【刊 名】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2,16(3).-107-10781/100【题 名】国际贸易统一法的发展趋势【作 者】刘英姿【刊 名】海关与大市场.2002(3).-25-2582/100【题 名】法国国际贸易总额呈现下降趋势【作 者】无【刊 名】国际市场导刊.2002(15).-5-583/100【题 名】网络贸易——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作 者】赵龙【刊 名】科技术语研究.2002,4(1).-40-4384/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几大趋势【作 者】房杜【刊 名】中国外资.2002(9).-60-6185/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作 者】刘力【刊 名】理论视野.2001(5).-34-3686/100【题 名】国际贸易政策规律探寻及趋势展望【作 者】崔日明 邹东颖【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1(6).-62-6787/100【题 名】绿色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作 者】傅京燕【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1(3).-52-5788/100【题 名】简易化——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作 者】王安会【刊 名】对外经贸实务.2001(12).-3-589/100【题 名】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融合发展趋势的理论分析【作 者】顾颖【刊 名】经济师.2001(7).-70-7190/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和中国的外贸战略【作 者】李晋【刊 名】学术月刊.2001(8).-111-11391/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给我国外贸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作 者】李大鹏【刊 名】北方经贸.2001(1).-159-16192/100【题 名】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分析【作 者】鲍晓华【刊 名】亚太经济.2001(1).-4-793/100【题 名】从世界苹果、梨生产及发展趋势与国际贸易看我国苹果、梨产业存在的问题【作 者】王宇霖【刊 名】果树学报.2001,18(3).-127-13294/100【题 名】国际贸易新趋势【作 者】韦倩【刊 名】环境.2001(11).-4-595/100【题 名】当前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保护措施的发展趋势【作 者】刘似臣【刊 名】中国对外贸易.2001(7).-8-1296/100【题 名】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分析【作 者】鲍晓华【刊 名】世界经济研究.2001(2).-74-78,4497/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的演变趋势与我国的对策【作 者】郑后建【刊 名】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8(2).-14-1698/100【题 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趋势【作 者】李庆萍【刊 名】中国外汇管理.2001(5).-38-3899/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外贸战略【作 者】苑春强【刊 名】现代国际关系.2001(2).-20-24100/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对策【作 者】肖光恩【刊 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3).-22-26

大概可以这样写,你自己吃亏下,也可以按这个方向去探究分析

一描绘果品营销渠道网络体系的架构

1明确果品营销渠道体系的结构类型

(1)果品生产销售一条龙营销渠道模式。果品经营者直接控制或拥有果品生产基地的控制权、经营权。

2实施果品连锁专卖与网络营销

有机结合的果品营销渠道建设在我国果品行业连锁专卖与网络营销结合作为一种果品经营业态成长迅速,目前,一线大城市,果品连锁专卖店在整个果品营销渠道网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描述果品营销渠道体系架构

在调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描绘果品营销渠道网络体系的架构,即果品连锁经营全产业链各环节就是在总部的统一协调指挥下由渠道成员构成,也就是,以总部为龙头,果品生产者作为供应基地,配送中心为支撑,终端门店(网店和实体店)为前沿的果品营销渠道网络体系。

4科学选址、合理设置网点数量

明确果品渠道层级果品营销渠道体系设计,就是要寻找果品生产与消费者的最佳的、最经济的接触点,选点布线,果品营销渠道体系构建应遵循科学选址技术,形成本公司选址秘诀,合理设置网点数量并开发有效网点

二果品营销渠道运作管理

果品全产业链包括种苗繁育、基地种植、果品深加工、销售及售后使用评价,该文重点研究果品从果园到果盘,经过采摘分拣包装、配送、终端门店或第三方物流到消费者手里、售后评价各个环节,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三果品营销渠道成员的关系

管理和维护把渠道成员不能单纯的看作交易关系,看作物流的通路、融资的渠道,而要当作战略联盟、合作伙伴、企业的资源,建立紧密的果品供销关系提升果品连锁经营的核心竞争力。为此,要设计好以下系列工作。

1果品营销渠道价格体系

果品营销渠道价格体系与激励政策是整个果品营销渠道网络体系能否长期良性运行的核心内容之一,涉及渠道成员的利益。

2总部对果品基地和终端门店、配送中心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激励

政策注重果品营销渠道网络管理和维护,加强渠道成员之间的向心力与忠诚度。一般要求渠道成员之间加强沟通与合作。

构建果品连锁专卖加果品电商全产业链运作模式是果品营销渠道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建立果品营销渠道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这种果品营销渠道运作已经成为提升果品经营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果品营销渠道体系的构建涉及渠道成员的组成,需要用现代管理工具、信息化手段加强果品营销渠道网络体系全产业链的建设和管控,能够极大地提升果品经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希望更多的果品经营企业能够对自己的营销渠道进行科学的建设和运作管理,不断做大做强。

与丝绸之路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有着很大的意义。

写作思路:可以从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经过为背景进行阐述,中心要明确,语言要通顺连贯等等。

正文: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但为何在河西走廊上没有“丝门”而有“玉门”?早在文献记述丝绸之路之前2000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线路已经开通,但它不是为出口丝绸,而是为进口和田玉 [6]  。“丝绸之路”名称是德国学者的“发明”。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其后,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在20世纪初出版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先秦时期,连接中国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已经存在,丝绸正式西传始于西汉通西域,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始于西汉张骞凿空。这个时期,丝绸的传播源、传播的目的地、传播的路线都非常清楚,有史可依,有据可查,传播的数量也非常大,东西方是有计划、甚至是有组织的进行丝绸贸易,所以丝绸之路真正开辟于西汉武帝时期。

西汉时,阳关和玉门关以西即今新疆乃至更远的地方,称作西域。西汉初期,联络东西方的通道被匈奴所阻。汉武帝时,中原始与西域相通,开始加强对西域的经略。西域本三十六个国,后来分裂至五十多个,都位于匈奴之西,乌孙之南。

汉武帝听说被匈奴侵犯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就派人出使大月氏,联络他们东西夹攻匈奴。陕西汉中人张骞以郎应募。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率领100余人向西域进发,途中被匈奴俘获,滞留了10年,终于寻机逃脱,西行数十日到达大宛。

这时大月氏已不想攻打匈奴而继续西迁,张骞没有达到目的,在西域待了一年多东返,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后适逢匈奴单于死,国内大乱,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趁机回到大汉,受到汉武帝的热情接待,被封为太中大夫。此次西行前后达10余年,虽未达到目的,但获得了大量西域的资料,史学家司马迁称张骞此行为“凿空”。

张骞归国后,汉武帝曾遣使探求通过罗马开辟一条不经匈奴而到大夏的交通线,但是没有成功。后来汉军击败匈奴,取得了河西走廊地区,打通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的通道。霍去病在祁连山大破匈奴后,张骞建议联络西域强国乌孙,以断匈奴右臂。

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目的是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并与西域各国联系。张骞到乌孙,未达目的,于元鼎二年(前115年)偕同乌孙使者返抵长安,被张骞派往西域其他国家的副使也陆续回国。乌孙使者见大汉人众富厚,回国归报后乌孙渐渐与大汉交往密切,其后数年,张骞通使大夏,从此,西汉与西北诸国开始联系频繁起来,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

但是,西域诸国仍未完全摆脱匈奴的控制,楼兰、车师等国在匈奴的策动下,经常劫掠西汉派往西域的使臣和商队。为了确保西域通道,元封三年(前108年),汉将王恢率骑兵击破楼兰,赵破奴率军击破车师。

元封六年(前105年),西汉又与乌孙王和亲,联合挟制匈奴。同时为了打破匈奴对大宛的控制并取得大宛的优秀马种汗血马,汉武帝派李广利领兵数次进攻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攻破大宛都城,使西汉在西域的声威大振,确保了西域通道的安全。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至此畅通。

【摘要】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为我国西部发展奠定了基础。【关键字】丝绸之路 东西文化 欧亚【正文】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我国当代西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丝绸之路的形成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 或乘牛车”。即西汉初期国力不济,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都办不到,而将军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 更是毫无积蓄。北方的匈奴则是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到了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匈奴自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人随时可以征战,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财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初期的政权。公元前200年,匈奴南下,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决心以武力解除北方的边患。但是,刘邦一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就被匈奴四十万人马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后因贿赂冒顿阏氏才得以脱险,史称白登之围。因此,怎样解除匈奴为祸的边患,成了西汉政权急待解决的问题。建信侯刘敬提出和亲的妥协政策,他主张与匈奴和亲以换取边境上的安宁,刘邦无奈只得接受了这一建议。汉初对待匈奴以和亲的方式,赠送大量财物求得暂时的相宁,但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匈奴仍然不断南下入侵,掠夺和破坏。文景之治采取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策,西汉政府国库日益充实,到了汉武帝时“太仓之 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强大起来,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 ,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公元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由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东部)、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在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的市场上,张骞蓦然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古罗马)国的海西布,尤其是四川的竹杖和蜀布另他瞠目,由此他推断从蜀地一定有路可通身毒。公元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堂邑父。司马迁称张骞的首次西行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公元前119年,张骞任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等国。张骞通西域,让西汉政府对西域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汉武帝也从开始的联合大月氏以扼制匈奴,进而向广地万里,重九泽发展,威德遍于四海。为了促进西域与西汉的联系,汉武帝招募了大量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 国经商。这些商人出西域后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剌激了边贸经济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二、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当代西部地区的影响。1.政治方面张骞通西域后,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行,出于安全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 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对于当代西部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2.经济方面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是来往商贾进行贸易活动和贸易联络的处所,互助的集市贸易中既能在这里看到来自中原地区的物 产,也可看到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如哈密瓜、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 为人们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佳肴,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久远的发展也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中。中原的商队输出铁器、金器、银器等奢侈品。所有的贸易活动都为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融合提供了契机。这些都为当今西部繁荣与发展有着前车之鉴。3.军事方面军事方面,由于汉在此地屯田,首先解决了边陲驻军粮食问题。古代凡有军事行动,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漫漫古道运送粮草的艰辛、困苦又非今人所能想象,且不谈劳民伤财 ,兴师动众,仅是一路的损耗也是数以千万计,造成了惨重的浪费。自屯田始自给自足 后勤保障充裕,纵然西进也无需长途舟车劳顿运输粮草,朝廷将一个个屯田地域作为一个个 桥头堡不断向西延伸。汉班超经营西域30余年,以战养战使西域50多个国家都归附汉朝,不仅维护了汉朝边境的稳定,也增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国家物资储备,大大提高了御敌应变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边防安全。日后中国前进与发展深受启发。 三、丝绸之路对西部发展的文化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中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相互交融,推动了国内经济发展,更好地带动了我国西部的进一步发展。1、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走廊。中国的西汉和东汉时期,处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繁荣阶段 ,当时的欧洲正是罗马帝国时代,处于奴隶制社会鼎盛阶段;中国文化影响了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罗马文化也影响了欧洲和地中海地区,当时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地区缺乏的就是相互了解的窗口,中国的丝绸之路边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丝绸之路带给中国古代的还有后来长期的对外篇二:丝绸之路与中国论文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败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时起,丝绸之路就作为一条沟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在随后历史上的各时期发挥着无可匹敌的作用。但如此的一条延续了千年的古道,却在人类历史走进了近代文明之时,逐渐地在岁月的风尘中消逝。公元前138年张骞为实现汉武帝夹击匈奴的战略计划而出使西域,但结果却与此行目的相去甚远,当时的大月氏国却因"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所以在此意义上,张骞是无功而返。但是他所带回的有关西域的信息却让当时的汉武帝下定了联系西域诸国的决心。所以,公元前119年,张骞受命再次出使西域,不过此行目的却在通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也是自此,中国的包括丝绸在内的商品开始大规模西传。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历史中,才有了“丝绸之路”这样一条沟通着中国与中亚、欧洲的重要通道,也为此后千百年的历史添上了绚丽的一笔。不得不承认,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国,对欧洲,对中亚各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带动了当时的汉王朝的兴盛,同时中国的各种先进技术传进中亚与欧洲,也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样的一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所带来的是精神性质的影响。但是,当中国进入东汉王朝的历史,丝绸之路却被冷落。由于东汉时期内患不断,因此汉朝政府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但此举也造成了西域各国纷争不断,以至于后期商道难以通行,而当时的政府为了防止战争波及本国,经常关闭玉门关,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丝路东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此时的丝绸之路已没有当年的繁华。但在唐朝,丝绸之路却又迎来它的第二次繁荣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在国家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开始重新注意西北方的这条丝路。在后来的一段时期,借战争的机会,又重新打通了这条沉寂了几百年的商道,让它又一次在历史的舞台上焕发生机。而且在当时,唐人已不能满足陆上丝绸之路带给他们的欲望,于是,开辟于西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繁荣发展,当时的中国商品畅销世界,令世界各国瞩目。到了南宋时期,南宋政府早已无法控制整个西北。因而西北丝路的衰落日益明显,而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路的开辟,逐渐有取代西北丝路的现象。在元朝,蒙古人统治当时的中国,他们所征服的辽阔疆域使丝绸之路实际上成为了蒙古帝国内部的交通路线。虽然蒙古帝国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建立严格的、十分完善的中央集权体系(这也许与其游牧民族的特性有关),各地并没有统一的行政体系,但蒙古帝国也摧毁了以往在丝绸之路上大量关卡和腐朽的统治,令丝绸之路的通行比以往各个朝代都要方便一些。不过沿着丝路前进的人们,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们,而不再是以商人为主导的丝绸之路了。在此后的历史中,随着西域诸国湮没在流沙之下,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商道也逐渐被历史所冷落,丝路走向了它的衰落。在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且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匪盗猖獗,加上其对西亚的掠夺,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我们注意到,当时的汉朝所实行的是对外开放的政策,因此才有丝绸之路的出现以及它的初期发展,它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也在不断地促进这条商道的发展,国家经济文化也因此得到繁荣发展。而这样的开放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逐渐落后于世界水平,而丝绸之路的衰落只是它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丝路的兴衰史告诉我们,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必要的,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商业的繁荣,还是与世界先进技术的沟通,因此,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另一方面,当欧洲在中世纪以后开始觉醒,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各国,中国的各种传统商品再也难以与各种工业产品相竞争。法籍伊朗裔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认为:“在促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的主要因素中,应提到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种工业以代用品取代了来自中国的传统产品。”因此,缺少了商品的流动,作为商道的丝绸之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西方的欧洲文明也在此时不断地扩大自己在中亚的影响,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并且,工业革命是交通业大大发展,丝绸古道的徒步履行便不再需要。因此,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带给世界的影响,也在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被体现。此外,全球航海业的兴起,也冲击着丝绸之路的发展。由于海上航行周期和成本降低,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但陆上行程周期长且条件艰苦,因此,陆上商道便被取代。而且在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他们阻塞了东方经中亚到达欧洲的商道,即丝绸之路。这导致欧洲一些贸易城市的衰败,为寻求新的商道,他们开始了大航海时代。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也间接导致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败。当代,作为一条古老商道的丝绸之路已经淡出历史的舞台,消逝在漫天的黄沙之中,伴随着的还有那西域诸国古老的文化和古道上叮当的驼铃。但是,当历史的车轮滚进20世纪,古老的丝绸之路转型后又一次焕发出生机。在里海,在波斯湾,从中亚到中东,约占世界储量三分之二的石油被发现,这些地区迅速成为世界能源供应中心。世界各种力量迅速集结,在这一地区展开激烈争夺。古老的丝绸之路变为石油之路,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主要意义如下:

1.文化意义

2.经济意义

1.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有利于拓展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空间,推动西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将对未来欧亚大陆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而中国广大中西部地区将成为这条经济合作走廊的战略通道和经济腹地。

2.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西部地区更好地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配置市场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力争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并实现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平衡发展。

3.民族意义

1.我国大多宗教的传入通过丝绸之路,一路上贸易与文化的传播加快的民族融合的趋势,对维护华夏文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链接:

参考文献:《马可·波罗游记》、《通商指

元代的丝绸之路

南》、《柏朗嘉宾蒙古行记》、《卢布鲁克东行记》、《大可汗国记》、《马黎诺里游记》、《鄂多立克东游录》的著作的完成都是因为丝绸之路的开辟而将孤立的中国走向世界。

与大嘴水果蛙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1]杨德亮. 牧区经济发展中的文化不适及社会环境问题——青海祁连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来德珍,朵华本,李进通. 青海草地畜牧业自然灾害及防御[J]. 青海草业,2007,(2). [3]文香,吴阿迪. 试论青海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意义和措施[J]. 青海草业,2002,(1). [4]韩国明,看召本. 青海省共和县高原生态畜牧业生产经营专业合作社研究[J]. 草业科学,2011,(6). [5]白媛,张兴明,徐品泓. 青海省畜牧业雪灾风险评价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6]房玉双. 青海省有机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1). [7]周华坤,王启基,赵亮,韩发,张玉. 青海省泽库县草地现状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 草业科学,2007,(3). [8]周华坤,赵新全,王启基,赵亮,周立,张玉. 青海省同德县草地现状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J]. 草原与草坪,2007,(4). [9]郭映义. 加快青海省有机畜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 青海草业,2005,(2). [10]周华坤,周立,刘伟,赵新全,来德珍. 青海省玛多县草地退化原因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 中国草地,2003,(6). [11]袁青杉. 青海省草地畜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 青海草业,2005,(1). [12]张海云. 青海省畜牧业的灰色预测[J].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2,(1). [13]徐世晓,赵新全,孙平. 青海省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 四川草原,2001,(1). [14]李青云,车敦仁,王鸿运,辛有俊,乔安海,宋桂玲. 青海省同德县草地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J]. 草业科学,1998,(3). [15]彭立鸣. 加强基础建设 全面发展畜牧业经济[J]. 经贸世界,1998,(6). [16]文祯中,黄英姿. 青海省畜牧业发展战略之研讨(Ⅰ)[J]. 农村生态环境,1989,(2). [17]张文英.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J]. 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学报,1997,(1). [18]梅端智. 依托龙头企业推动青海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J]. 青海师专学报,2008,(3). [19]吉生宏,罗晓林,魏雅萍,石德军,洒文君,格日多杰,陈玉文. 青海省黄南州泽库、河南两县畜牧生产调查报告[J]. 黄牛杂志,2005,(1). [20]陈月辉. 青海省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及主要对策[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3). [21]李林,张国胜,时兴合,汪青春,徐维新,董立新. 干旱对青海省水资源和农牧业的影响及其防御对策[J]. 青海科技,1999,(4). [22]侯学煜,孙世洲,杜庆. 从生态学观点论如何扬长避短发展青海省的大农业[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1,(1). [23]黎雪萍. 试论青海省发展“生态—技术”农牧经济的意义与对策[J]. 青海草业,2002,(4). [24]杨吉云. 浅谈环青海湖地区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J]. 青海草业,2007,(1). [25]林桂英. 青海民族地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3). [26]李旭谦. 生态畜牧业是青海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 青海草业,2008,(4). [27]杜铁瑛. 青海草地生态环境治理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 青海草业,2002,(1). [28]李红梅,李林,邓振镛,黎明. 气候变化对青海高原及周边地区畜牧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7). [29]王子录,田玉智. 发展耕地种草促进农区畜牧业生产——以青海东部农区民和县为例[J]. 草业科学,2010,(8). [30]丁生喜. 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0,(22). [31]李红梅,李林,邓振镛,黎明. 气候变化对青海高原及周边地区畜牧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2). [32]祁英香. 青海湖地区草地载畜量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9,(5). [33]祁英香. 青海湖地区草地载畜量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3). [34]李红梅,周秉荣. 环青海湖地区物候季节划分及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J]. 草业科学,2006,(9). [35]马成库. 青海畜牧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J]. 青海民族研究,2001,(3). [36]杨国柱,李长慧,张洪军. 青海草地畜牧业发展战略[J]. 茶叶科学,1994,(1). [37]冯宇诚. 青海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甘肃农业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2004. [38]李智花,麻多杰. 青海海东地区饲草料平衡分析及今后畜牧业发展建议[J]. 青海草业,2009,(3). [39]郭连云. 青海同德近50年气候与草地畜牧业生产的关系[J]. 草业科学,2008,(1). [40]杨永隆,潘桂兰. 青海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刍议[J]. 青海草业,2003,(4). [41]张文英,田玉华. 《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学报》引文统计与分析[J]. 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学报,1994,(2). [42]张文英. 《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学报》论文统计与分析[J]. 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学报,1996,(1). [43]时兴合,汪青春,赵燕宁,马占良. 青海东部气候变化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J]. 青海农林科技,2007,(4). [44]马进福. 青海边远贫困山区乡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建设初探[J]. 青海农林科技,2008,(2). [45]李英年,王启基. 气候变暖对青海农业生产格局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1999,(2). [46]张东杰. 青海省农牧业推广体系、服务效率及相关制约因素的研究[D]. 甘肃农业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2005. [47]丁恒杰,绽永芳. 青藏高原牧区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草业与畜牧,2011,(5). [48]丁恒杰,绽永芳. 青藏牧区发展现代畜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畜牧兽医杂志,2011,(3). [49]若毛吉,羊毛吉. 共和县畜牧业经济系统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2009,(9). [50]邓本太. 关于加快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思考[J]. 攀登,2010,(1).

音乐教育论文篇1 浅谈小学音乐教育创新 摘要:在德智体美教育的全面开展中,小学音乐教学得到重视,小学音乐教育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创新教学措施。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学;教学措施 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也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走出偏重于知识灌输、专业技能训练的误区,转为对学生兴趣、素质、能力、个性的全面培养。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注重立足于学生主体的发展,创新音乐教育方法。 一、树立创新音乐教学意识 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教学实践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创新设计能力,评价能力和自我诊断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发展和创新,及时的了解并汲取新的知识,探索新 教学方法 的运用,重视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用音乐的动作和音乐的语言向学生传递音乐美感、音乐情感和音乐的创新意识。 二、创新音乐教学素材 目前,由于教育模式的不断更新和完善,课本以外优秀的音乐歌曲层出不穷,有的作品学生很是熟悉,也有的作品学生很是陌生,教师可自行补充教学素材,可以多教授学生感兴趣又比较熟悉的音乐歌曲。例如:优秀儿童频道中的主题曲《大风车》或者 其它 脍炙人口的歌曲,如《蔬菜歌》、《灰姑娘的梦》等作品,既好听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利于学生体会歌曲蕴含的情感和崇尚真善美的世界。会器乐的老师还可以把吉他、口琴、小提琴等乐器带入教室,给学生演奏助兴,为音乐教学素材又注入学生喜欢的一抹色彩。又如,在教授《森林的歌声》一课时,学生为歌曲伴奏环节,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元素为歌曲伴奏,借助森林动物的各种形象,让学生在角色板眼中进行音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教学,接着让学生读一读书中“布谷鸟”和“青蛙”按节奏标记的叫声。这样,巧妙地加入自创伴奏,更利于学生体会学习音乐的乐趣,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 三、创新教学方式,加强体验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 唱歌 曲,一般是教师先范唱,然后,再逐句教唱学生,通过反复教唱,达到会准确演唱歌曲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既单一又缺少创新性。笔者认为,音乐学科本身就是需要欣赏和体验的艺术,在音乐艺术的聆听体验之中,让小学生得到启蒙,从而感兴趣的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在音乐教学教唱歌曲环节中,可以让学生以听觉为中心,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的丰富情感,掌握基础的 乐理知识 。例如,在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时,这首曲子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无限的慈爱和真挚的母子之情。教学中,先欣赏音乐,在体验音乐中引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反复聆听后,学生已基本能哼唱旋律,师生展开交流探讨:(1)“这是一首怎样情绪的歌曲?”(可以从作者抒发的情感、音乐的节奏等角度去思考)(2)“从这首歌当中体会到了什么?”交流完毕,让学生带着情感再次复听,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感受真挚的母爱和轻轻的扶慰,最后,舒缓地演唱这首歌曲。又如:在教授《重庆小景》一课时,让学生反复观看课件中关于重庆的一些照片,比如朝天门,解放碑等夜色,并结合重庆自然特色,如小桥、流水、等美丽的画面,充分领会音乐背景,欣赏完后,反复播放歌曲的同时,可让学生用重庆方言朗诵歌词片断,感受巴渝音乐浓郁的风格特征和重庆方言的独特韵味。以这样聆听、体验音乐的方式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课堂,走进音乐世界。 四、有效应用多媒体进行创新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贯彻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不断激发探索精神,善于发现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性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音乐教学,制作与教材配套的音效动画,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学习,全面开辟学生的多项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达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 总之,创新教育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新要求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音乐的艺术特性、情感特性,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时陶醉在艺术活动的欢娱之中,学习音乐的过程即是对艺术乐趣的追求过程,这一优势是音乐学科独具的。在创新教育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遵照创新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独特优势,致力创新音乐教育的新方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松.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的措施探微[J].教育,2016(9):00019。 [2]刘慧.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探讨[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2):00034。 [3]陈洪珍.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研究[J].北方音乐,2014(8):161。 音乐教育论文篇2 浅析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将德育寓于音乐艺术美之中,充分挖掘和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通过音乐教育,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可望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德育功能 一、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和实践,体验感受音乐,发展自身的音乐能力,而不光是单纯的培养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育“人”而非仅育“才”是普通音乐教育的重要特征。德育的“德”字的本义“道德”或“品行”。“德”也是一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待的品德的活动。音乐教育与德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者互相辅助、密不可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音乐教育通过生动的音乐艺术方式,寓德育于音乐艺术教育之中。蕴含伦理道德内涵的音乐作品,能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表现 学校音乐教育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先秦儒家诸子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到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都说明了我们的先辈很早就意识到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笔者从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这三点展开论述: (一)以乐辅德 音乐德育的功能,从古到今倍受重视,无一不以音乐作为滋养,浸润心灵。音乐运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都很大。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寓德育于音乐教育之中显得尤为重要。 1.以乐引情,抒发情怀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激发人的崇高情感。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流畅优美的旋律、鲜明清晰的节奏、真挚完美的情感、和谐完整的结构、清新质朴的音乐风格塑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极具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鼓舞着整个民族,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每当给学生范唱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我爱你,中国》,心里总涌动着一股暖流,心潮澎湃。音乐家郑秋枫用行云流水的音乐拨动了人们的心弦,歌词勾勒出中国大地春华秋实、山海壮阔的雄伟景色。学生透过老师洋溢着激情的脸和深情的歌声,深深被打动了,歌词“我爱你中国,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唱出了人民的心声,抒发了豪迈的爱国情怀,感人肺腑、震撼心灵。又如《再唱山歌给党听》、《浏阳河》、《龙的传人》、《国家》、《中国人》等,这些歌曲洋溢着对中国共产党、人民领袖、新中国、社会主义热爱之情。学生在聆听、歌唱时,感受激情的旋律、品味歌词的内涵,内心的情感得到丰富和滋养,进而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2.以歌励志,乐学善思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 文化 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音乐素养和情感态度,形成乐学善思的品质。五年级的《红星歌》是七十年代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它以生动的歌词、轻快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课前,笔者让学生在家上网观看这部经典电影,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通过预习,了解历史,积淀人文知识。课堂上,教师通过挖掘歌曲音乐要素中的节奏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节奏在表现歌曲情绪的作用。 通过原谱与把附点八分音符节奏改为八分音符节奏型的 歌谱 作对比,在演唱中感受到附点音符更能贴切地表达小主人公潘冬子加入红军的激动心情。接着又让学生思考:歌曲运用了重音、f、渐强等记号,对表现歌曲有何作用?有的说:表达了潘冬子立志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有的说:让歌曲更加雄壮有力,精神更饱满。在 学唱歌 词时,又让学生思考: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为何还要学这首歌?“闪闪的红星传万代”传承的是什么精神?引导学生边学边思考,形成乐学善思的品质。 3.以曲为媒,凝神聚气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合唱是多声部演唱的歌唱艺术,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和情感,它通过多种题材、体裁,以音响为表现手段,抒发情感,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笔者曾指导学生参加广州市第十三届中小学合唱节比赛的训练,为使所有学生所发出的声音达到和谐统一,不厌其烦地示范、讲解、并逐一辅导,让学生努力做到个人的发声与整体的发声揉为一体。在一次次的磨合中,学生慢慢懂得了声部间彼此合作的重要性,注意力高度集中,听从指挥,努力达到各声部之间均衡和谐,创造至善至美的境界。经过角逐,最终荣获了广州市总决赛特等奖的殊荣。可见,凝神聚气的团队精神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二)以乐促智 智力是在认知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 记忆力 、 想象力 和思维能力。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古今中外名人如孔子、卢梭、歌德、列宁等大都酷爱音乐,音乐对于他们的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1.开启心智,想象创造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通过声音刺激人们的听觉器官,从而使人们在头脑中产生想象而获得听觉形象。三年级《音乐中的小动物》的教学内容为欣赏一组以小动物音乐形象为题材的歌(乐)曲。在欣赏管弦乐曲《公鸡和母鸡》中,让学生充分熟悉主题音乐后自由创编表演动作。当听到母鸡报蛋声的主题音乐,有的学生蹲下身子、张开手臂随乐曲扇动着,有的摇摆着身体神气地转着,有的曲着手臂一张一合模拟母鸡的翅膀拍打着,形态各异。当听到公鸡报晓声的主题音乐,学生变换了动作,或伸长脖子引亢高歌、或在嘴巴前张开手掌做出小喇叭的模样叫着、或是左手放在头顶模拟鸡冠、右手伸展在体侧模拟公鸡漂亮的羽毛,创意十足。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下,学生随着美妙的音乐尽情表演,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创编中得以培养。 2.训练听觉,促进记忆 记忆,是过去 经验 在人脑中的反映,心理学告诉我们,没有记忆就无法学习,离开记忆,人的复杂心理活动不复存在,知识经验无法积累。音乐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这种能力是指人经历听音乐的过程,对音高、音强、节奏、音色等所形成的音乐在头脑中有所反映、再现,从而产生了音乐记忆力。音乐教学活动都以聆听为前提,学生在聆听过程中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并促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跑调(音不准)的情况比较普遍,原因就是记不住音高。教学中发现,听音模唱能帮助记忆音高解决音不准的问题。刚练习时每次听一小节单声部旋律,如:①135-||②1b35-||③246-||④2#46-||然后凭记忆用lu音哼唱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原先唱不准的学生基本能唱准了。于是听唱两小节,之后听唱四小节,记忆力强的学生听唱音程、和弦。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内心听觉能力和记忆力明显增强了。 (三)以乐怡性 1.高雅审美,唯美至善音乐作品之所以具有感染力,是因为它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蕴含在作品中的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审美因素能激起听众的审美感情。小学音乐教材的歌(乐)曲或表达孩子们的心声,或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百听不厌,百唱不烦。欣赏教学中,呐独奏曲《百鸟朝凤》奔放热情的旋律、明亮高亢的唢呐模拟百鸟争鸣和唱的曲调,可使学生联想到生气勃勃大自然景象,抒发美好欢乐的心情。名曲《二泉映月》哀伤的曲调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的不幸和那份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 春节 序曲》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跟随明快的旋律做着敲锣打鼓的动作表现人们在节目里热闹欢腾、载歌载舞的场面。欣赏这些音乐文化精萃的作品,能使学生的音乐素质修养、审美情趣会越来越高雅。 2. 才艺展示 ,自信阳光《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自信心的培养。因此,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自我表现机会,给予自由发挥的舞台恰恰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的好办法。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其心理素质与思维力、抗挫力、行为力等。音乐教学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歌唱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长为其提供表演的机会。如:识谱能力强的学生示范演唱旋律,节奏感强、拍子准确的学生指挥全班歌唱,声音美、表情好的学生带唱歌词,竖笛音色美、指法准确的学生为歌曲伴奏,以点带面,激发全体学生的表演热情。在分组练习时让他们与性格内向、表演能力弱的同学合作,帮助同学克服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因素,增强自信。久而久之,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从一点一滴中培养出来了,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实践证明:经过长期音乐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 思维方式 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能让其一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应发挥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的美育功能,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杨九诠.学生发展素核心素养三十人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彭小虎,王国峰,朱丹.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戚万学.国家精品课程系列教材:学校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音乐教育论文篇3 试论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摘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诞生于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它既是当今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又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本文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和表现形态入手,浅析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打造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内在基础、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增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这三个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如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客观上促使了世界各地文化多元化浪潮的兴起,同时也促进了各种异域文化的大融合。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领域,不论是不同阶段的音乐教育,还是音乐的具体表现形态,都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一方面为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和表现形态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属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分支,而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又起源于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结构、成分日益复杂,信息交流沟通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各种文化形态更新、变化加速,新兴文化形态层出不穷的文化现象。在此基础上,教育必须帮助性别、种族、宗教、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学生平等认识和理解社会中的主流文化以及亚文化,以此既能获得在主流社会生存的能力,也能获得在本民族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的能力,这就是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广泛接触了解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音乐作品,感受各类异域风格的音乐特色,从而拓宽音乐审美视野,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掌握音乐的本质和深层次内涵。在表现形式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和音乐审美观,以平等的心态和教学方法对待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厚此薄彼,疏忽怠慢亚文化音乐形态;其次需要在传统的音乐教材和教学内容上增加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内容,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面和学术视野;再次需要鼓励学生在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形态之间自由探索、创作,通过实践深化学生对不同音乐形式的领悟、理解;最后需要通过更多的音乐艺术交流和实践来夯实学生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基础,如座谈、访谈、采风、汇演等。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内在基础。 我国的民族音乐本身就具有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特征,56个民族的音乐艺术共同构成了我国多元民族音乐文化,因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本来就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前的现实中,我国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一直都存在主流与边缘的区别,这是由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正是要求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主流与边缘的音乐形态,从内在保证了多元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可能性,也奠定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良好基础。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推动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我国乃至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影响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又为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发展、传播提供了土壤和平台,可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之间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思想上主张、鼓励受众体验不同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在现实中又以实际教育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民族音乐,这就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一种系统化、概括性的音乐教育,它将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加以 总结 、提炼,然后传授给学生,这就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劲。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增强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 任何一种民族音乐文化,只有充分融入了社会,获得受众的喜爱和支持,才会有强大、持久的生命力,也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促使学生甚至民众以更宽广的艺术胸襟和更丰富的审美趣味,来对待不同民族的音乐以及音乐文化,使得人们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建立一致的音乐价值观,获得同样的情感熏陶和共鸣,进而共享一种音乐文化,拉近了不同民族音乐受众的心理距离,强化了不同民族人民的认同感,也就强化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让各种类型和形态的民族音乐文化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支持,这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 三、结语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为学生甚至民众开辟了新的音乐视野,丰富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力的内在基础和外部环境,可以说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功不可没,值得广大音乐教育者仔细学习研究,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于新洁,乌尔茜娅.多元文化主义视野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37-140. [2]魏韶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265-266. [3]周干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0):119-121. 猜你喜欢: 1. 浅谈幼儿园音乐教育论文 2. 关于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3. 浅谈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4. 有关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5. 浅谈音乐教育论文 6. 音乐教育系毕业论文

饮食健康论文

1、杨贵仁,廖文科。《重视学生营养工作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郝明。《关于加强高校学生食品营养与卫生教育的探讨》

3、林芃,李清。《结合实际进行《营养学》知识教学的探索》

4、吴天宇。《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的调查与应用研究》

5、王修祥。《在农村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营养健康教育的研究》

扩展资料:

健康食物:

1、大豆与豆制品,大豆含有的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要的相接近,且富含有健脑功效的赖氨酸。黄豆中丰富的卵磷脂是补益大脑物质。大豆制品如豆腐、豆芽都是良好的健脑食品。

2、水果类,健脑水果首推柑橘、柠檬。柑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1、C,是优良的碱性食品。此外还有含维生素C较多的草莓、金橘、鲜枣等等。

3、谷物类,麦芽是补充大脑磷、钙质的食物,还含有能使人保持良好记忆的镁。麸皮亦是,麸皮面包是优良的健脑主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饮食健康

参考资料来源:知网-重视学生营养工作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雷神之水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美加边境的尼亚加拉瀑布~~~ 经常有人到那里自杀~~~

在北美洲的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间的尼亚加拉河上,有一个宽约1249米、落差51米的世界著名的大瀑布——尼亚加拉大瀑布。它气势磅礴,水声震耳欲聋,数里之外就能听到那雷鸣般的瀑布声。因此,印第安人称它“尼亚加拉”,意思是“雷神之水”。尼亚加拉大瀑布下的基岩,上部是较硬的石灰岩,下部是较软的页岩。俗话说:“滴水穿石。”大瀑布每分钟有几百万千克的水从约50米高处直泻而下。在强大的急流猛烈冲击和砂石摩擦下,基岩下部较软的页岩被掏空,基岩上部随之崩塌,造成瀑布不断后退。瀑布每年平均后退约1米左右。

尼亚加拉在印第安语中意为“雷神之水”,印第安人认为瀑布的轰鸣 是雷神。尼亚加拉瀑布位于加拿大与美国的交界处的尼亚加拉河上,是世 界著名的大瀑布。尼亚加拉瀑布的形成在于不寻常的地质构造。在尼亚加  拉峡谷中,岩石层是接近水平的,水流能够从瀑布顶部的悬崖边缘笔直地 飞泻而下。

目前尼亚加拉瀑布所在地的表层岩石属于古生代形成的白云 岩,抗侵蚀能力极强。但这层岩石之下却是脆弱的页岩和砂质岩层,俗话 说:“滴水穿石”。大瀑布每分钟有几百万千克的水从约50米高处直泻而 下。在强大的急流猛烈冲击和沙石摩擦下,使得石灰岩崖壁下部较软的页 岩被掏空,基岩上部随之崩塌,造成瀑布不断后退。

尼亚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的交界处,瀑布源头为尼亚加拉河,主瀑布位于加拿大境内,是瀑布的最佳观赏地;在美国境内瀑布由月亮岛隔开,观赏的是瀑布侧面。

尼亚加拉河的水流冲下悬崖至下游重新汇合,在不足2公里长的河段里以每小时35.4公里的速度跌荡而下15.8米的落差,演绎出世界上最狂野的漩涡急流,经过左岸加拿大的昆斯顿、右岸美国的利维斯顿,冲过“魔鬼洞急流”,沿着最后的“利维斯顿支流峡谷”由西向东进入安大略湖。

瀑布的形成在于不寻常的地质构造。在尼亚加拉峡谷中,岩石层是接近水平的,每英里仅下降19-22英尺。岩石的顶层由坚硬的大理石构成,下面则是易被水力侵蚀的松软的地质层。水流能够从瀑布顶部的悬崖边缘笔直地飞泻而下,正是由松软地层上的那层坚硬的大理石地质层所起的作用。

尼亚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位于加拿大和美国交界的尼亚加拉河中段,号称世界七大奇景之一,与南美的伊瓜苏瀑布及非洲的维多利亚瀑布合称世界三大瀑布。她以宏伟的气势,丰沛而浩瀚的水汽,震撼了所有的游人。从伊利湖滚滚而来的尼亚加拉河水流经此地,突然垂直跌落50多米,巨大的水流以银河倾倒之势冲下断崖,声及数里之外,场面震人心魄,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大瀑布。【名称由来:雷神之水】“尼亚加拉瀑布”也直译作拉格科或尼加拉瓜瀑布,“尼亚加拉”在印第安语中意为“雷神之水”,印第安人认为瀑布的轰鸣是雷神说话的声音。在他们实际上见到瀑布之前,就听到酷似持续不断打雷的声音,故他们把它称为“Onguiaahra” (后称Niagara),意即“巨大的水雷”。【水源——尼亚加拉河】尼亚加拉河横跨美国纽约州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边界。是连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一条水道,河流蜿蜒而曲折,南起美国纽约州的布法多,北至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杨格镇,全长仅56公里,海拔却从174米直降至75米,上游河段河面宽2~3千米,水面落差仅15米,水流也较缓。从距伊利湖北岸32千米起河道变窄,河道变窄,水流加速,在一个90°急转弯处,河道上横亘了一道石灰岩构成的断崖,水量丰富的尼亚加拉河经此,骤然陡落,水势澎湃,声震如雷,形成了尼亚加拉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的水流冲下悬崖至下游重新汇合之后,在峡谷里继续翻滚腾跃,在不足2公里长的河段上以高于大瀑布的流速每小时35.4公里跌荡而下15.8米的落差,演绎出世界上最狂野、最恐怖、最危险的漩涡急流,又冲进深38的漩涡潭,然后一个蛟龙翻身,经过左岸加拿大的昆斯顿、右岸美国的利维斯顿,冲过“魔鬼洞急流”,沿着最后的“利维斯顿支流峡谷”由西向东进入安大略湖。【尼亚加拉瀑布的历史】尼亚加拉瀑布的形成在于不寻常的地质构造。在尼亚加拉峡谷中,岩石层是接近水平的,每英里仅下降19—22英尺。岩石的顶层由坚硬的大理石构成,下面则是易被水力侵蚀的松软的地质层。激流能够从瀑布顶部的悬崖边缘笔直地飞泻而下,正是由松软地层上的那层坚硬的大理石地质层所起的作用。更新世时期,巨大的大陆冰川后撤,大理石层暴露出来,被从伊利湖流来的洪流淹没,形成了如今的尼亚加拉大瀑布。通过推算冰川后撤的速度,瀑布至少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最早则有可能是在2.5万年前形成的。 尼亚加拉瀑布及由它冲出来的尼亚加拉峡谷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地质条件,瀑布的常年冲蚀,使得石灰岩崖壁不断坍塌,致使尼亚加拉瀑布逐步向上游方向后退。据1842~1927年观测记录,平均每年后退1.02米。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美、加两国政府耗费巨资采取了控制水流、用混凝土加固崖壁等措施,使瀑布后退速度控制在每年不到3厘米。 在新大陆被发现之前,尼亚加拉这一奇迹一直不为西方人所知。直到1678年,一位叫路易斯•亨尼平(Louis Hennepin)的法国传教士来到这里传教,发现了这一大瀑布,震撼之余,细心地记下了自己的见闻,对这绝妙的人间仙境做了传神的描述,使尼亚加拉瀑布的美名广为流传。1625年,欧洲探险者雷勒门特第一个写下了这条大河与瀑布的名字,简称为“Niagara” (尼亚加拉)。 历史上,为了争夺这块宝地,美、加(当时属英国)两国曾于1812年至1814年间进行过激烈的战争,战争结束后,两国签定了“根特协定”,规定尼亚加拉河为两国共有,主航道中心线为两国边界。从那时起,两国在瀑布两侧各建一个叫做尼亚加拉瀑布城的姐妹城,一个隶属于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加一个隶属于美国的纽约州,两城隔河相望,由彩虹桥连接,桥中央飘扬着美国、加拿大和联合国的旗帜,星条旗在南,枫叶旗在北,联合国旗居中。两国在此不设一兵一卒,人民自由往来,和平共处。和平的环境也使尼亚加拉瀑布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两国带来了更多的的回报。除发达的旅游业及随后兴起的赌博业外,食品加工、化学制品、汽车零件、金属、纸张、酿酒等也发展起来。尼亚加拉是国与国之间和平开发自然资源的典范,也验证这中国“和为贵”的箴言。 美加两国一直很重视尼亚加拉瀑布的旅游开发。到19世纪20年代,尼亚加拉瀑布城就已成为旅游胜地。1888年5月24日,尼亚加拉瀑布公园正式对外开放。除了分别建立一个尼亚加拉瀑布市的旅游城市用于发展旅游业之外,早在1885年加拿大建国之初,加拿大政府就建立起尼亚加拉公园管理委员会,负责保护这一地区的自然、人文遗迹,规划景区的建设,安大略省政府还把尼亚加拉瀑布附近的3000英亩土地收归国有,用来建设旅游设施。 现在,尼亚加拉瀑布周围建设了一系列游乐设施,在加拿大一侧划为维多利亚女王公园,美国一侧划为尼亚加拉公园,瀑布四周建立四座高塔,游人可乘电梯登塔,了望全景,也可乘电梯深入地下隧道,钻到大瀑布下,倾听瀑布落下时洪钏雷鸣般的响声。美国居民或游客也只有来到加拿大境内,才能完整地观赏瀑布壮丽景色,每年前来这里参观的游客高达1400万。尼亚加拉瀑布是一幅壮丽的立体画卷,从不同的角度观赏,有不同的感受。面对大瀑布,人们一荡胸怀,在大自然这个惊天动地的杰作之中,增几分天地正气,减几许尘寰猥琐。【分布在两国的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其实不是一个瀑布。有人说它由两个瀑布组成,“加拿大瀑布”和“美国瀑布”——加拿大人多半这么说;如照美国人的说法,则是3个瀑布:“马蹄瀑布”(Horseshoe Falls,就是“加拿大瀑布”,它状如马蹄)、“美国瀑布”(American Falls)和“新娘面纱瀑布”(Bridal Veil Falls)。“新娘面纱”在宽阔的“美国瀑布”旁边,尽管只细细一缕,却自成一支,所以美国人“宣告”了它的“独立”。 尼亚加拉的三条瀑布流面宽达1160米,虽然分成三股,却是同一水源,同一归宿--尼亚加拉河。 湖水经过河床绝壁上宽350米的山羊岛(Coat Island),分成两部分,分别流入美国和加拿大,形成大小两个瀑布,小瀑布称为美国瀑布(American Falls),在美国纽约州境内,高达55米,瀑布的岸长度328米。大瀑布称为加拿大瀑布或马蹄瀑布(Horseshoe Falls),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境内,高达56米,岸长约675米。不过这两个瀑布的高度和幅宽是随水量的变动而变动的。两个瀑布的水源来自同一处,可是只有6%的水从美国瀑布流下,其他94%的水是从马蹄瀑布流下。马蹄瀑布的水量大,水冲到河里呈青色,而美国瀑布的水则呈蓝色。尼亚加拉瀑布的水在尼亚加拉河下游形成了一个长湖,主航道是加美领水分界。 尼亚加拉瀑布总的最大流量可达每秒2830立方米。但是只有30%的水量流向尼亚加拉河河谷断层处,形成这举世闻名的尼亚加拉瀑布,其余70%的水量被用于发电。为使瀑布显示其宏伟壮观的奇景,1950年加拿大和美国签订了协议,双方商定在旅游旺季必须保证瀑布有足够的水量,流量为3000立方米/秒,平时可保持在1500立方米/秒的流量。 马蹄瀑布由于水量大,溅起的浪花和水气有时高达100多米,人稍微站得近些,便会被浪花溅得全身是水,若有大风吹过,水花可及很远,如同下雨,冬天时,瀑布表面会结一层薄薄的冰,那时,瀑布便会寂静下来。当阳光灿烂时,产生折射效果,便会营造出一座甚至好几座七色的彩虹。见过大瀑布彩虹的人很久都不会忘记它的魅力,因为在那一刻,人们体味到了壮阔恢宏、瑰丽多姿的生活。 美国瀑布更让人着迷的是激流冲及瀑布下的岩石时的情景。瀑布下的岩石层层叠积,犬牙交错,高高的激流冲下来,冲进岩石的缝隙,又纷纷从各条缝隙中窜涌出来,复跌到下层的岩石里去,再从更下层的岩石间喷发而出,纵身一跃,融进滚滚东去的涌流。 而紧挨“美国瀑布”的“婚纱瀑布”则极为宽广细致,由于湖底是凹凸不平的岩石,水量又不大,因此水流呈漩涡状落下,跌到无数块硕大的岩石上,卷起千堆雪,与垂直而下的大瀑布大异其趣。它有流水潺潺、银花飞溅的迷人景色。同旁边蔚为壮观的瀑布相比,它显然别具一格,另有一番风韵。似一片月光,柔和地洒在绝壁之上,令游客陶醉。因此尼亚加拉瀑布也成为了一个情侣幽会和新婚夫妇度蜜月的胜地。 美国瀑布水线长335米、落差54米,与窄窄的新娘面纱瀑布以岩壁上的一块凸起相隔。这块凸出的岩石叫“月亮岛”(Luna Island),据说从前,在满月之夜,水雾中会出现月光彩虹,因而得名。如今如此浪漫的景色没有了,夜间从加拿大一侧照射过来的强光灯,制造了另一种人工的旖旎。月亮岛也有岩石松落的问题,也曾几次加固,否则新娘面纱与美国瀑布早就合二为一了。岛上还有一个竖井,可以让游客下到瀑布底下仰望。 这两个瀑布虽然一个在加拿大,一个在美国,可是两个瀑布都是面向加拿大,如果要一睹瀑布的真面目,都要到加拿大这一边,或者坐船到瀑布底下的尼亚加拉河才能看得清楚。冲向美国瀑布的那一段尼亚加拉河是由美加两国分享的,河上筑有一座彩虹桥(Rainbow Bridge),这座桥也根据河内边界而划分,一端属于加拿大,一端属美国。游客在桥上分界处,一脚踏一边,可以得意地说:“我同时踏在两国的国土上了!”【观赏尼亚加拉瀑布】① 陆上全方位观赏 来到尼亚加拉瀑布处,人们可以从多种角度欣赏其风采。那里有著名的“前景观望台”,巍峨耸立。高达86米。人们只要肯用力攀登,便可将尼亚加拉大瀑布一览无余。如果想仰视大瀑布倾泻的景色,可以沿着山边崎呕小路,前往“风岩”,那就算站在了大瀑布的脚下。翘首仰望,便会看见大瀑布以铺天盖地的磅礴气势飞流直下,不禁使人心里涌起一股激情,与大自然产生共鸣。游客在此必须穿上雨衣,否则飞珠落玉衣衫尽湿。但是要看大瀑布正面全景,最理想的地方还是站在彩虹桥上。桥跨瀑布下游的尼亚加拉河,在桥上步行五分钟,便可从美国走到加拿大。传说拿破仑的兄弟曾从新奥尔良搭乘驿马车到尼加拉瀑布度蜜月。后来人们纷纷仿效这一做法,每年到这里观光的有不少是新婚燕尔的年轻人,使得尼加拉瀑布蜜月之旅蔚为潮流,亦成为这旅游点的一大特色。因而彩虹桥又获得“蜜月小径”这样一个动听的美称。 另外为了让游客更好地观看尼亚加拉瀑布的全景,加拿大境内离瀑布不远处设有几个高塔。其中一座是Skylon Tower(5200 Robinson Street),含有“天塔”的意思,是加拿大CP旅馆系统最高的塔楼,高达160米。通往塔顶了望台的电梯一半镶着玻璃,可以在电梯升降的同时欣赏风景。塔里设有剧院和游戏场所,最上层是旋转餐厅。② 搭乘“雾中少女” 在尼亚加拉瀑布,为了让游客充分观赏瀑布并领略瀑布的磅礴气势,这里准备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尤以搭乘“雾中少女”(Maid of the Mist)号游船到尼亚加拉河上仰望瀑布这一游览项目最为有名。自1846年开始,这艘游船著名的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引领游客与瀑布亲密接触。 游船取名“雾中少女”也有来历,据说300年前,居住在当地的印第安人震慑于自然的威力,于每年收获季节时选一天,集合全村少女,酋长站立中央,引弓对天放箭,箭尖下落,离哪位少女最近,这一少女即被选为代表,被送上独木舟,舟中装满谷物水果,从上游顺着激湍冲下,坠入飞瀑中,于是人们都说尼亚加拉瀑布的雾气,便是少女的化身。 “雾中少女”的乘船码头在美国瀑布的正面,购票后先乘坐缆车到河边,然后每人领取一件雨衣。游船先经过美国瀑布,然后开往加拿大瀑布,在这里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瀑布狂泻直下而产生的巨大水汽与浪花,水势汹涌有如千军万马,惊心动魄。大瀑布总是敞开胸怀欢迎所有的来访者,游船只是略略靠近瀑布,便被落下的水浪冲击的大幅摆动,暴风雨般的水珠会劈头盖脸地砸来,此时再好的雨衣也无法抵御大瀑布的盛情,所有的乘客都会随着雷鸣般的水声兴奋地欢呼起来。这与其说是观赏瀑布,不如说是亲身体验瀑布。游船穿梭于瀑布激起的千万层水汽中,从岸上看,真是如同“雾中少女”一般。③ 瀑布后之旅 另一个到访尼亚加拉瀑布必去的景点是加拿大境内的“Journey Behind the Falls”(瀑布后之旅),这是由西尼克隧道改建的用来欣赏尼亚加拉瀑布的极佳的观景点。在Table Rock House内的入口处领一件黄色的斗篷,然后搭乘电梯降到地下,沿着两条隧道就可以来到突出的平台上欣赏加拿大瀑布的正侧面。在这个伸手即可触摸到瀑布的地方,瀑布的雄伟英姿离游客只有咫尺之遥,而瀑布的波澜壮阔更是令游客无不叹为观止。④ 高空观赏 现在,尼亚加拉瀑布公园还开设了直升机和热气球的游览项目,游客可以搭乘直升飞机或热气球从空中观看大瀑布的壮丽景色,从几百米上空俯视伊利湖水倾注到安大略湖。从高空俯视尼亚加拉瀑布,感觉和地面真的很不一样。你可以清楚看到一条河把安大略湖和伊利湖连通起来,水流从地势较高的那个湖中涌出,变作瀑布飞流直下,汇入深而窄的河谷,宛若雄劲流畅的书法线条。飞机螺旋桨声、热气球火苗的呼呼声和大瀑布的跌水声共鸣,观光者的血液也跟着激流的轰鸣而沸腾。这时,大瀑布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景点,它和湖、河、山、峡融为一体,飞动在秋日叶色微红的树林中,水绿、树红、浪白,着实很美。但是,直升飞机和热气球的价格都很贵,这让许多游客不得不望而却步。也有许多游客选择了比较经济实惠的西班牙式高空缆车(the Spanish Whirlpool Aero Car),也可以享受到与前两种方式相似的观赏感受,缆绳大约有500米长。⑤ 夜观大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在白天看波澜壮阔,入夜后则是另一番景象。在红日西坠时,珠幔般的水花,在夕阳映照下,七彩虹霓,灿然入目。当夜幕降临之际,瀑布水色渐显灰黯,此时围绕着瀑布周围的巨型聚光灯,突然齐放绿光,使原已灰黯的瀑布,顿时大放光彩,变得晶莹透澈,洁白生辉。尤其从塔顶望出去,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灯光。在加拿大这一边,还特地用各种颜色的灯光来映照尼亚加拉瀑布,因此瀑布的景象比白天更加多姿多彩。在夏季的每个星期五,尼亚加拉瀑布上空还有焰火表演。 美国瀑布和新娘婚纱瀑布在晚上用不同色彩的灯光照去时,大小瀑布的颜色不同,煞是好看。马蹄瀑布在晚上的水流较小,因此浪花和水气不大,灯光照去,看得比白天更清晰,犹如万斛珠玑,自天倾泻,此时水势的汹涌,水珠的跳跃,水气的弥漾,呈现出不同于白天雄伟的神态。随着灯光颜色的变换,水色由白转为浅红,由浅红转为浅蓝,由浅蓝转为翠绿,五彩缤纷,多姿奇丽,迷离神奇。瀑布原为自然景观,现加上人工点缀,其五光十色,千变万化,令人叹为观止。观赏尼亚加拉瀑布的夜景,也是世界名瀑中独有的特色和韵味。⑥ 独特的冬日美景 人们多在春、夏、秋三季去大瀑布参观。很少有人想像得出大瀑布冬季的景色。到了冬天,随着气温的下降,整个大瀑布从上到下都会结冰,最厚的地方可达十五英尺厚,成为一座冰桥。各种冰柱垂岩而下,形成千奇百怪的冰雕。此时大瀑布的流量会大大减缓。 虽然大瀑布在冬天的景色别有一番情趣,但是想在冬季参观大瀑布绝非易事。尼亚拉加瀑布处于北纬43度,相当于中国的沈阳和长春之间。这里的气候受大湖影响,夏天温度适宜,最高气温不超过27度,而冬天从11月份开始便频频降雪,12月和1月则是降雪的高峰期,积雪可达半米以上,即使是久经沙场的老司机,碰到这样的暴风雪也不免出事。【尼亚加拉瀑布市】尼亚加拉瀑布的所在地,是一个人口10多万的城市,而这城市就以瀑布为名,叫“尼亚加拉瀑布市”(City of Niagara Falls)。到尼亚加拉瀑布来游玩的人很多,这个城市就靠旅游业而发达起来,到处都是餐馆旅店,售卖纪念品的商店更是数不清。每到夏天,旅馆都被预先订光了,迟来者只好望门兴叹。尤其是周末,到处是车水马龙,靠近瀑布处,要找一个停放汽车的地方都很不容易。 加拿大的尼亚加拉城白天彩旗猎猎,夜晚焰火腾空流光溢彩,连大瀑布也照射了七彩霓虹,五光十色,人们还可以到小巧玲珑的植物园观赏奇花异草,到巨屏立体电影院欣赏罕见的景观。如有余兴,也可以到赌城玩一把。做足了旅游业和赌博业的文章。与加拿大尼亚拉加城优雅整洁的市容相比,美国的尼亚拉加瀑布小镇就显得相形见绌,不见有临河的高楼大厦,更没有登峰造极的游乐设施,夜晚更没有灯光音效的声色点缀。原来,尼亚加拉美国一侧的土地属于政府允许印第安自留土地,这里的酋长喜欢清静,坚持不肯建娱乐设施,不肯建赌场。 尼亚加拉瀑布市有四多:餐馆多、旅馆多、博物馆多、售卖纪念品的商店多。在市区里卖纪念品的商店已不少,靠近瀑布的几座大建筑物里几乎全是卖纪念品的商店。纪念品多数是以尼亚加拉瀑布或加拿大的国徽——枫叶作背景或图案,比如用银制成的枫叶模型的襟章,大大小小,五颜六色,不一而足。 据统计,在每年来尼亚加拉瀑布旅游的游客中,情侣、恋人数不胜数。素有“蜜月首都”雅称的两座瀑布城,其旅馆服务都是第一流的,适应结婚、婚后蜜月、家庭度假需要的各种服务行业也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生意颇为景气。 尼亚加拉瀑布的水量多,冲力大,加、美两国均已在瀑布附近河段上建大型水电站,装机容量400万千瓦,据说其中一个是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厂,所发电力供两岸需要并输送外地。【尼亚加拉瀑布附近的观光旅游点】百年紫丁香花园及花钟(Centennial Lilac Gardens and the Floral Clock):尼亚加拉瀑布不远处斜坡上有一个大“花钟”,面积达345平方公尺。钟面用了24000种花卉植物“植”成,花种的设计图案每年都不一样,是拍照的旅客最喜欢的景点。粗大的钢条制成的时针、分针和秒针通过水力发电厂传送的电力来推动,每小时都会准时作响。这个花钟据说是世界第二大的花钟。尼亚加拉瀑布市有一种出售的纪念品,是用细珠串成的项链,中间吊着一个细珠串成的“钟面”,就是根据这个“花钟”为模型制成的。 顺着大瀑布公路向北或向南还有一些景点与游览项目,如格雷特峡谷探险(Grate Gorge Adventure),法国人修筑的要塞,尼亚加拉峡谷(Niagara Glen)等,另外还可以看到许多小瀑布,环境幽境如诗如画。这些地方虽然与瀑布的景象不同,但各具特色,同样美景无限,如诗如画,非常值得一游。 尼亚加拉瀑布市还设有好几座博物馆,其中的尼亚加拉瀑布博物馆设于彩虹桥旁边。它建于1827年,据说是北美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里面展示了美洲早期的史迹,古代的武器与石器,有雀鸟的标本,古埃及的木乃伊,超过15米长的鲸鱼骨骼。最难得的是还可以看到取自美国加里福尼亚森林的世界最大的红杉。 离开瀑布约2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占地30公顷的“海景园与游乐场”,入口处是一个设计有点像古堡,又像农庄的建筑。“海景园与游乐场”内设有一个2000个座位的水上戏院,表演的节目包括海豹嘴顶汽球,海豚跳水等。这里还养了200只鹿,此外还有犀牛、熊、驴子、兔子,主要是一些驯养动物,因为多数动物都是放它们在场地里自由走动,有些小孩子用奶瓶装牛奶来饲喂小动物,有些人甚至把小熊抱上桌子喂它们吃东西。另外尼亚加拉瀑布附近的观光旅游点还有:温室及芳香花园(Green House and Fragrance Garden)路易士石桥(Louise Stone Bridge)维多利亚公园(Queen Victoria Park)搭乘尼亚加拉号(Ride Niagara)【文人墨客的赞颂】狄更斯: 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来尼亚加拉瀑布游览之后,深受震撼,在他的《美国札记》中描绘道:“我们走过瀑布地区的每个角落,从不同角度观赏瀑布……即使特纳在其全盛时期创作的最好的水彩画,也未能表现出我所能看到的如此清灵,如此虚幻,而又如此辉煌的色彩。我感到我自己象是腾空飞起,进入天堂…… “那深不可测的水国坟墓里,永远有着浪花和鬼魂,巨大得无物可与伦比,强悍得永远不受降伏。在宇宙还是一片混沌,黑暗还覆盖着水面时,在漫天的巨浸———洪水———以前的另一个漫天巨浸———光还没有遵从上帝的命令而弥漫宇宙的时候,就在这里庄严地呈异显灵…… “尼亚加拉瀑布,优美华丽,深深刻上我的心田;铭记着,永不磨灭,永不迁移,直到她的脉搏停止跳动,永远,永远。”夏多布里昂: 同样在19世纪,法国文豪夏多布里昂来此,见瀑布似“十万急流”“汹涌似海”“闪烁千道彩虹”,霎时一腔心潮,突发从谷底观瀑之奇想。他攀附崖畔藤梯而下,结果跌落在裸岩上,摔折了左臂。幸亏印第安人及时将其救助,抬回他们部落养伤。后来,夏氏写了《阿塔拉》,让小说的尾声在尼亚加拉瀑布声中回响。玛丽•何塞•埃雷迪亚: 1824年古巴诗人玛丽•何塞•埃雷迪亚因反抗西班牙殖民暴政争取独立而被迫流亡,流亡中的她来到了尼亚加拉大瀑布旁,写下了一首《尼亚加拉瀑布颂》:“哦,狂潮!/令人心悸地奔腾,/一如命运不可抗拒的怒涛……/尼亚加拉,可敬的瀑布呀,/且听诗人最终的呼声,/我名誉的返照……”【挑战尼亚加拉瀑布】尼亚加拉有过太多冒险故事,每年这里都有一些冒险者涉水在大瀑布横切出的峡谷边缘寻求刺激。这中间也不乏挑战自我和厌世的人,所以,每年当地的媒体上,都可以看到不少冒险者用种种奇特的方式随瀑布坠落峡谷和自杀者跳崖跌入谷底报道。 从1901年起,曾有16人试图成功跳入尼亚加拉瀑布,他们都采取了保护措施,但只有10人生还,因为物体从尼亚加拉瀑布上落下的速度可达352.8公里/小时。1901年,密执安州女教师安妮•埃德森•泰勒将自己装进一个木桶里从瀑布上冲下来,希望为学校集资,她和自己的小猫毫发无伤,可也没获得多少资助。如今,木桶的仿制品在大瀑布博物馆里展出,每年被几百万人抚摸;2003年10月21日,一名名叫科克•琼斯的美国男子跳入尼亚加拉瀑布,结果奇迹般生还,但却被罚款2260美元,并被命令一年内不准靠近尼亚加拉瀑布公园;逃生大师威廉•赫尔也曾在一只木桶里放了14只汽车轮胎和厚厚的棉垫,有20万人观看他从大瀑布上翻滚下来。 许多杂技表演艺术家也经常来到尼亚加拉瀑布一展身手。最早在尼亚加拉瀑布上走钢丝的人是法国走钢丝演员查理•布隆丹,1859年,他从一条长335米,悬于瀑布水流汹涌处上方49米的钢丝上走过。至今,还没有人打破他创下的记录。2005年“高空王子”科克伦用一根27公斤的竿子平衡,在大瀑布上表演走钢丝;2005年6月15日,一名61岁加拿大老人在大瀑布上的一根650英尺长,400英尺高的钢丝上一天两次行走,为儿童慈善团体筹集资金。 尼亚加拉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在这尼亚加拉峡谷中住着一个古老的印地安部落,族里规定女孩成年后通常是由父母私定终身。有一位很美丽的印地安少女在成年仪式上,被父母许诺给了一位又老又丑的老头,少女顿觉痛不欲生,跑到尼亚加拉大瀑布前哭泣了一天一夜,最终竟坐着竹筏漂进了大瀑布中,再没有回来。 也许就是这美丽而动人的传说,使许多人相信大瀑布后还有另一个美好的世界,有一个美丽的少女,因此每年从尼亚加拉瀑布跳下的人不计其数。每年在这里还举行一次冒险挑战的死亡游戏,参加这项游戏的选手带着食物和氧气,进入密封的木桶里,从瀑布源头滚下来,随着瀑布的巨大的冲力,在深渊中翻腾十多次,最后被冲到下游。最终的胜利者属于安全到达目的地的选手,这些侥幸活下来的人可以拿到一笔奖金。但在这过程中每年都有人被瀑布冲的粉身碎骨。现在,尼亚加拉博物馆里还保存有许多木桶,向人们讲述着那些勇敢者的故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每周都有人到尼亚加拉瀑布自杀或冒险,如此高的频率让当局不得不加强了安全的防范,河两岸加固了防护栏,尼亚加拉瀑布公园管理委员为此专门制定了一套游园法规,其中规定禁止任何个人或团体在没有事先通知的情况下进入瀑布景区进行有危险的活动,否则将受到刑事处罚。但是类似事件还是层出不穷,还是有人选择到这壮观柔美的瀑布前,挑战自我或者结束生命。有的冒险者干脆连铁桶这样的保护都舍弃了,赤手空拳的站在峡谷边上,看准了深潭的位置就纵身一跳。这非正常的状态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人类何以对瀑布如此着迷?研究的初步结论是,尼亚加拉瀑布巨大的落差,让跌入深谷的水流飞溅起100多米高的浪花和水汽,由于空气中弥漫着丰富的水离子,极容易作用人的大脑中枢神经,产生亢奋和冲动。

有关水路运输论文参考文献

1、物流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铁路在国家交通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以八纵八横铁路通道为路网主骨架加以重点建设(八纵:为京哈、沿海、京沪、京广、京九、大湛、包柳兰昆通道:八横:为京兰藏、煤运北、煤运南、陆桥、宁西、沿江、沪昆及西南出海通道)。至2002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15万公里。公路建设成效显着,1985—2001年新增公路里程49.30万公里,年均增长3.08万公里,2002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176.10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2万公里。内河水路运输线路长度2002年达到12.15万公里。到2002年底,我国沿海和内河共有生产性泊位33450个,其中深水泊位达到822个,主要港口生产性泊位比1989年增长了1.1倍。到2002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26.8亿吨,已有7个港口突破了100万标箱(TEU),其中上海港超过800万标箱、深圳港超过700万标箱,都进入世界集装箱大港前十名。2001年航空线路为1,143条,航空运输线路总长度为155.36万公里,为10年以前(1991年)55.91万公里的2.78倍。2001年输油管总长度13,272公里,为10年前1992年的1.55倍;输气管总长度14,283公里,为1992年的1.85倍:输油气管总长度27,555公里,为1992年的1.74倍。许多建成和在建的交通枢纽、物流园区如以交通部45个公路主枢纽为中心的物流基地,以及地方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都在加快进行。2、全社会货物运输量持续增加在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交通运输部门在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运输形势平稳发展,铁路、公路、水运是主要的运输方式,2002年的运输量和运输周转量如下表:由于沿海的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快以及对外贸易的增长,沿海主要港口吞吐量增长很快,2001年达到14.26亿吨,2002年为16。63亿吨,增长率为14.25%。由于入世促进外贸,预计到2005年对外贸易总额将突破7,000亿美元。目前每年外商直接投资大约为400亿美元,到2005年将超过1,000亿美元。港口吞吐量还将保持快速增长的走势。有7个港口跻身世界亿吨港行列,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超过两亿吨,成为世界第四大港。目前7个亿吨以上的大

水路运输现状 我国水运发展的特点是沿海港口和远洋运输发展较快,内河运输发展较缓慢。1997年,我国主要港口吞吐量为13.09亿吨,比1996年增长2.75%,水运客运量和周转量分别完成2.26亿人和155.8亿人公里,分别比1996年下降1.31%和2.97%;水运货运量完成11.34亿吨,货运周转量完成19235.0亿吨公里,比1996年分别下降10.78%和增长7.68%。 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目前已有沿海和内河重要港口170个,其中主要沿海港口29个,主要内河港口28个。共有泊位6424个,其中沿海主要港口泊位为1282个、深水泊位449个。沿海港口在我国港口设施中发挥着主要作用。1997年,我国沿海主要港口泊位数为1330个(其中深水泊位450个),只占全国的15.2%,但完成的货运吞吐量达9.08亿吨,占全国港口吞吐量的69.4%。在港口建设方面,集装箱运输港口设施发展最快,我国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发展海上集装箱运输,在不足20年的时间里,集装箱专用泊位从无到有发展到57个,年吞吐量达到771.2万标箱。 1997年底,我国可通航内河航道总里程为10.98万公里,其中水深1米以上航道6.43万公里。近些年来,由于在流水资源开发利用上存在着诸多矛盾和不合理的地方,加上航道整治资金缺乏和对航道整治的重视不够,使河航道里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航道通航能力较差、水运技术及装备水平提高缓慢,以及运输组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内河航运在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的竞争能力逐渐减弱。 水路客运 水上客运由内河客运、沿海客运和远洋客运组成。1997年,我国水运客运量为2.26亿人,其中长江各港口间完成客运量为2240万人,沿海各主要港口间完成客运量5755万人,远洋客运除津、沪等少数港口外,其他港口尚未开办客运航线。因水上客运速度较慢,在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近几年水上客运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徘徊在不足3亿人的水平上。1997年与1990年相比下降了17.1%。尽管水运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全国水上客运局面未有根本改变。 水路货运 我国水运货运由远洋运输、近洋运输和内河运输组成。水上货运主要承担外贸进出口货物运输和国内能源(主要是煤炭)、矿建材料、粮食等的运输。除近、远洋运输因具有其他运输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稳步发展外,沿海及内河水运发展不很乐观,除煤炭等大宗货物运输外,在件杂货及农副产品等对时效要求较高的物资的运输上,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已无比势可言。

  • 索引序列
  • 与水果之路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丝绸之路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大嘴水果蛙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雷神之水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有关水路运输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